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

时间:2022-09-15 11:4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产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产业

第1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内涵

当前,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最新概念界定是2011年3月1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国家层面虽然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界定,但是业界和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新型平板产业;第二个层次是现代信息网络产业,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以及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带动的相关产业;第三个层次是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强调应用,包括一些基于网络的应用,如云计算、软件的服务等。

(二)特点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产业范围广,内涵变化快。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概念、新技术、新模式的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展。二是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新型网络技术得到规模化应用,相关软硬件产品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基础设施向全覆盖和宽带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是渗透能力强,带动作用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深入融合,已衍生出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网络动漫等诸多细分行业;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衍生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基础元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数据传输与服务、文化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并有效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进步。

(三)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是信息技术集成化、融合化特征更加显著,信息技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群的协同发展。例如以集成电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带来了通讯产业的革命,并渗透了各个学科和领域。二是更加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例如云计算将是未来产业服务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正在颠覆现有的产业竞争局面。三是重构产业链体系,服务的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已从单个产品或企业的竞争进入了全产业链竞争阶段,产业链整合及运营能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核心关键。四是跨国公司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压力加剧,世界各大it企业以延伸业务领域、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为目标,围绕产业新兴增长点展开并购及战略合作。面对各跨国it巨头更为频繁的兼并收购,以及由此在产业链各环节逐步确立的整体优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压力会不断加剧。五是绿色it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如日本提出要开发和实施无所不在的绿色ict,韩国提出加大研发投入,以实现低碳工作环境,欧盟也制定出各种利用ict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构架。

财政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的一个完整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历来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政府培育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各种政策手段体系中,财政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占领技术的战略制高点。而自主创新的正外溢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往往导致市场供应不足,需要政府采取政策予以干预,校正市场失灵。国家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政策的激励措施调节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能够培育和扩大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相关的市场,能够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较弱,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产业化能力等。既涉及技术政策,也涉及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通过政府和财政政策进行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国外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的实践也表明,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普遍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我国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及时总结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教训,避免国内企业陷入重复探索和盲目竞争等“泥潭”,最大限度地降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代价和成本;同时,要对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给予资金支持,并出台细化的有关税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投入方式

一是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关键领域和环节,着力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成果产业化示范、市场应用示范、创新能力建设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二是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划出一定比例,支持高科技园区内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科研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在电子发展基金、集成电路研发资金、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安排上,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力度,集中力量突破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四是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对经认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除享受一般产业优惠政策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转贴于

(二)完善税收扶持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制定实施资格认证制度。参照或者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制度,制定实施资格认定制度,确定优惠政策的具体标准,解决新一代信息产业享受税收优惠的主体资格问题。二是加大税收激励政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应加大税收激励政策对信息技术产业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三是将税收政策支持重点放在补偿和降低科技企业的投资风险上,加大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进一步完善税基式的间接优惠政策,适当扩大间接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研发企业技术研发事前引导的作用。五是合理设计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期。六是延长软件企业增值税即征即返政策执行期,并适度拓宽该政策的适用范围。

(三)灵活运用政府采购,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一是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认定制度。要设立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和建立严格规范的认证制度。二是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三是尽快制定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政府采购目录。财政部门要将通过认证的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及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中并向社会公布。对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目录》的信息技术产品和企业,国家要在预算安排、采购评审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四是强化财政预算控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要求采购人将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列入预算。五是优先采购自主创新国产设备。六是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

(四)创新财政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完善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加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资源整合,引导创业投资发展,鼓励科技产业化,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平台。三是建立税式支出制度和事中评价系统,掌握税收的扶持力度和评价税收政策的效果。四是建立财政扶持政策监管和跟踪问效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避免专项资金被各种名义侵吞,同时严厉打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学术与产业腐败问题,以较好保障支持资金的应用效果。五是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将财政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下年财政支持对象和资金数量的重要依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设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财政优惠政策的有效期限,提出财政政策绩效目标,并据此进行绩效考评。同时,对已到期和达到预期目标的财政政策,要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及时退出。六是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预算支出制度。从制度上进一步细化预算制度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单独设立相应支出科目,从预算编制上对政府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预算投入作出明确要求。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效率

1 引言

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增长速度远大于整体工业的增长速度。2006年的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软件及IT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的研究报告指出,信息技术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于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效率评价问题,同时,运用有关财务指标分析信息技术企业技术效率差距与财务指标间的关系。

目前,对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传统的方法都是通过股价变动,或者是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来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指标评价法逐渐完善,许多学者开始探讨运用综合的指标体系来考察上市公司的绩效。国内部分学者已经将数据包络分析法用于上市公司效率研究,胡洪力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对中国客车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并有学者运用DEA模型对农业、银行业等做了效率分析。

本文运用的数据包络(DEA)分析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做出评价。数据包络分析与财务指标结合分析是一种不常用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用来评价企业绩效的,本文判断两种方法在评价企业绩效中的相关性。

2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效率分析

2.1 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效率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47家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指标,主营业务成本以及期间费用作为投入指标(期间费用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3项构成,是3项加和),后面财务指标计算中的数据是依据不同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所得。

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来源于金融界网站中企业公布的基本财务数据,文章选取了2001年到2005年5年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在运用投入主导的规模报酬可变模型对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运算之后,我们得出的基本结果见表1、表2、表3(这里给出的是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大于0.95、小于0.80的股票的效率值:并给出了规模效率大于0.99、小于0.90的股票的规模效率值)。

从2001年到2005年,整个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效率平均值为0.8762,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9056,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666。数据所体现出来的效率值分布都很均匀,数值也比较高,这说明,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效率差距比较小:规模效率的值也很大,5年平均值在0.99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2家,约占47%。

47家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值中,从2001年到2005年,效率值为1的企业在2001年、2004年、2005年这三年有5家,其余两年有4家,占9.81%左右;这些企业可以视作技术有效率,处在生产前沿线上;效率值大于0.8小于1的企业数量最多,2001年处于该范围的企业数为36家,2002年有34家,2003年有37家,2004年为36家,2005年为34家。5年技术效率的平均值大于0.95的企业有10家,约占21%;5年平均值小于0.8的企业有8家,约占17%。

2001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有12家,小于1大于0.8的上市公司的数量为30家;2002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12家,介于0.8与1之间的企业有30家;2003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10家,在0.8到1之间的企业的数量仍然是30家;2004年,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8家,比前面有所下降,介于0.8与1之间的企业数量为34家:2005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12家,在0.8到1之间的企业数为30家。5年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大于0.95的企业有13家,约占28%;平均值小于0.8的企业有6家,约占13%。

2001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有17家,小于1大于0.9的上市公司有27家,0.9以下的公司有3家;2002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为10家,小于1大于0.9的上市公司为34家,0.9以下的有4家;2003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有7家,介于0.9和1之间的企业有38家,0.9以下的上市公司有2家;2004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7家,小于1大于0.9的企业有37家,0.9以下的企业有2家;2005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7家,介于1和0.9之间的企业有34家,其余的有6家。5年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大于0.99的上市公司有22家,占47%;平均值小于0.9的上市公司只有3家,仅占6%。

2.2 效率分析与财务指标分析的相关性

效率计算结果中,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大于0.95的股票有:方正科技、G中广通、亿阳信通、G天成、G亨通、国电南瑞、航天信息、中国联通、华盛天成;G用友的技术效率值连续5年均为1;两个效率都低于0.8的股票有:青鸟华光、G华电脑、上海邮通、G飞乐、南京熊猫、新太科技。

我们将运用这些企业的财务指标来分析,看技术效率是否和财务指标有关。

2.2.1 主营成本比例与效率的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效率值最高的G用友,其主营成本比例明显低于其它股票,G用友5年主营成本比例的平均值仅为0.0812,其余没有任何一只股票的主营成本比例可以达到该水平。但是,两个技术效率均高于0.95的股票与均低于0.8的股票,两组别的主营成本比例却并没有明显差别。青鸟华光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都很低,技术效率的5年平均值为0.6546,纯技术效率的5年平均值为0.6626,其主营成本比例5年平均值为0.5420,而技术效率高的组别中,大多股票的主营成本比例远高于这个值。方正科技技术效率5年平均值为0.959 8,纯技术效率5年全为1,而主营成本比例5年平均值0.9136,高于上面所列的所有股票。2002年其技术效率值为5年最低值,而主营成本比例也为最低值。

因此,可以看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反映经营效率的主营成本比例的变化关系没有确定趋势,除了G用友的主营业务成本明显低于其它股票之外,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主营成本比例几乎没有联系。

2.2.2 经营毛利率与效率的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除了个别股票,技术效率高组别的股票经营毛利率普遍高于技术效率低组别的股票。

GN友的经营毛利率最高,为0.8969,远远高于其余股票。方正科技比较反常,经营毛利率为所列股票中最低,而其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却都很高;青鸟华光的经营毛利率反而很高,5年平均值为0.4482,而且经营毛利率的变化与技术效率的变化不相对应。

就组别而言,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高的一组,其经营毛利率的平均值为0.4243,而下面一组的经营毛利率平均值为0.2023,两组经营毛利率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可以看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高的一组股票经营毛利率普遍高于效率低的一组股票。

3 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

原始数据来源于金融界网站中个股资料所公布的基本财务数据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可以得出结论,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都比较高,由于通过投入主导的可变规模的数据包络模型分析的效率是相对量,因此,同时说明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内部差距比较小。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美国

【中图分类号】F1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67-01

前言

我国信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电子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信息服务范围逐步拓宽,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初见成效,已建成经济、科技、统计、银行、邮电、电子、铁路、民航、海关、气象、人口等国家信息系统,建成了国家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开发感测系统、智能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应用技术系统,同时建设了一批较大型的数据库,并且已开始高质量地建设移动网、光纤传输网、信息网、智能网和图像网,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仍然相当落后,信息产业整体实力仍较为薄弱,信息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为40~60%,而我国仅为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要落后15~20年。我国信息产业市场被外国产品挤占现象十分严重。如在移动通信行业,几乎所有的国际著名的电信公司都已蜂拥而至,国内1500亿元的通信产品市场约八成已被外商占领。信息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在信息产业总值中所占比重远远大于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和信息开发与应用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 信息内容短缺,信息资源开发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

目前大量无序和分散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处理而无法上网公布传播,在资源配置上出现了各行业和地方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地方信息封锁和行业信息垄断导致国内信息资源重复配置、信息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全社会共享。信息服务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用行政性职能分工代替产业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不仅导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是我国信息服务市场实现有效竞争的主要障碍。电信业的垄断经营严重制约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通讯资费过高,我国因特网个人用户价格平均是美国的5~6倍,而我国人均收入仅为美国的1/20,昂贵的通信价格加大了信息服务企业经营成本,不利于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我国信息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较高的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还相当薄弱。

二、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相应对策

(一) 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统一指导,统一规划

政府对信息产业市场的宏观管理应转变到贯彻信息产业政策上来,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革按行政职能划分信息资源的管理体制。在国家权威部门的领导协调下,制订统一标准和规范,确保信息系统建设的安全有效运转。具体来说,研究制订国家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拟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以及分阶段实施的方案,组织协调跨部门、跨地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重大信息工程项目的建设,协调、指导重点城市与重点地区信息市场建设,组织研究国家信息化市场建设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关共性技术及应用标准,以适应信息产业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三) 提高全民信息意识,增加对信息基础设施和科研开发的投入

要加强信息知识宣传,普及信息的基本知识,更新人们传统的信息观念,充分认识

到信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将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的增长速度,信息资源已成为信息化社会中最重要的人类资源之一,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增加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在集成电路、计算机系统、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开发平台、通信等关键技术上仍落后2~3代,关键技术及产品依然受制于人,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为此要制定信息技术政策,加大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科技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信息的组织加工,依照分类规范,建立数据库,将各种信息所涉及的人类智力成果,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和组织,以便用户能够按照一定途径检索到这些信息,还要注重培养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信息人才,适应细分化市场的需求。

(四) 加快信息市场立法,抓紧制订与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已成立了互联网络信息工作委员会,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电信服务标准》,这些法规的施行,使我国信息市场具有了域名管理、目录服务的能力,明确了电信服务准则,将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但尚需在信息资源领域制定《信息资源法》、《信息公开法》,明确以保证信息安全和促进信息公开为目标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公开化的一般性指导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条例》;在信息传输领域制定《电信法》,明确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开放基础电信市场,引入有效竞争,提高电信企业服务质量;在信息应用领域,制定《信息市场法》、规范市场信息交易和服务行为,保障信息企业及用户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对过去不适应当前信息发展需要的法规进行清理,一些不利于信息资源开发信息产业市场发展的法规应尽快修订或废止。要加快制定关于电信业开放的法律法规,按照公正公开和非歧视的政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电信业的竞争提供法律依据。

(五) 保护知识产权,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知识产权对信息技术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确定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主导地位,激发企业拥有更多发明专利。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竞争的焦点是高素质人才、核心技术人才。进一步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培训的投入,调整用人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海外人员,鼓励留学生回国投身祖国建设。

综上所述,全球信息化引起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生产要素,同时信息化发展,不仅导致一系列新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出现,而且还向传统产业部门渗透,使传统产业部门日益信息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各传统部门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个信息经济时代,我国要发展信息产业首先要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了解IT发展趋势,将帮助我国找出差距,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相信不久,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正龙.信息产业定义与范畴的新界定[J].科学研究,2003、1

[2] 华瑶,王美玉,陈万福,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分析[J].情报科学,2007,9

第4篇

1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概述

对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来说,进行产业发展创新的最终任务在于将整个行业优势加以强化,通过对生产及经营方式的变革来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从产业发展的不同侧面来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从行业发展的整体角度来看,应明确实施产业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在创新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对行业整体的发展机能进行全面提升,积极扩展创新优化的空间,使自身优势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第三,应站在整体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内在结构的高度,对其现存的产业链进行科学化、完善化的管理,引导行业整体向大型化、集中化方向发展,这样就能将生产经营成本降至最低,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总体来说,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的行业创新可总结为五个主要方面,即生产技术、产业链、产业集中、开发应用及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在长期的发展历程当中,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一直都在不同阶段的创新中取得进步,产业创新的不同方面互为支持并相互作用,并在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机制,使人们能够对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得到更加准确的认识和了解,达到最为明显的创新效果。

2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的有效措施

2.1建立一个集服务与引导为一体的产业管理体制任何行业要想实现创新发展,都必须以建立起良好的产业管理体制为前提,产业管理体制中应当包含服务与引导两方面。为了尽快将这一产业管理体制落实到位,首要任务就是根据现今的实际生产要求,将行业自身的发展理念进行与时俱进的转变与升级,并切实树立起重视服务、加强协调的创新原则,为行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同时,还要在行业的总体指导方面提高能力,将阻碍创新的限制性因素尽量剔除,使区域、产业等方面的瓶颈得以突破,对各生产模块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多方生产优势,从而在资源拥有量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最大效益,有利于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另外,产业管理体制还应在科技开发、税收返还等各项资金费用的利用方式上实现转变,使其能够在产品功能升级、新产品研发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出于技术创新的需要,需向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及商务部申请项目建设的专项资金。因此,产业管理体制还应在融资方面给予帮助。

2.2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⑴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最终应依靠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来实现。因此,应对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政策的扶持和奖励。同时,要对整个行业的管理上积极鼓励创新,使企业意识到新技术研发试验、组建测试及其他核心设备、软件等方面的重要性,促使企业主动追求创新。这样一来,就能使整体行业的发展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具体可从三方面来实施:一是针对企业本身的创新机制而言,应从机制的整体角度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二是针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而言,应努力营造适应企业创新需要的政策环境,使企业在行业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以巩固;三是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的优势而言,应注重对企业优势的全方位整合,创新方向应根据企业的优势和发展战略而定,这样才能形成特色型且专业化的创新机制,实施中可重点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及实验场所的技术改造方面。推进区域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在创新过程当中,可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领先企业进行重点扶植,并由国家机构进行专门的资金投入建设,从而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公共研发平台,并依靠平台使具有共性且较为关键的技术手段得以最大程度地接受扶持。同时,还可通过将现有的创新平台中的优越性加以突出来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将创新平台作为企业发展的枢纽,帮助企业从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中找到突破口,为企业创新工作提供有效的协调辅助作用。> 3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只有对产业创新进行足够的重视,才能实现技术对经济的持续贡献。本文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的侧重点和大体方向进行了说明,同时也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提出了几点有效措施。

第5篇

关键词:信息产业;菲德模型;经济发展

一、引言

信息产业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最先进的生产力,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迅猛发展。我国已把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来实施。湖南省政府也应响应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分析信息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溢出作用及信息技术产业对湖南经济发展的贡献,制订相关规划和相关扶持手段。

目前,国内外有关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大都还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对两者之间系统的量化研究不多,然而仅仅满足定性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做出定量分析,这样才能对近年来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给出恰当的评价,为下一步政府在这方面的改进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分析框架。为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就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分析。

二、信息技术产业的定义和分类

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其内涵和外延都会随着该产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而变动。自弗里兹·马克卢普第一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来,各国学者都对信息产业的概念、范围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由于各位学者对信息产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不同,所以他们对信息产业都做了不同的定义,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被国际公认的信息产业的定义。

美国商务部在其的《数字经济2000年》中给出信息技术产业的定义是:信息产业是由硬件业、软件业和通讯设备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通讯服务业四部分组成的。

日本经济协会认为:信息产业是提高人类信息处理能力,促进社会循环而形成的由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商品化产业构成的产业群,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及信息产品化。信息产业的内容比较集中,主要包括软件产业、数据库业、通讯产业和相应的信息服务业。

国内对信息技术产业也有不同的定义。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认为:信息产业是从事信息产品的生产、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制造等活动的事业单位和内部机构的总称。同时,他认为信息产业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信息产业是指与电子计算机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生产部门;广义的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收集、存贮、检索、组织加工、信息传递有关的生产部门。经济学者曲维枝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的开发、设备和产品的研制生产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检测、存储、处理、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主要包括信息工业(包括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印刷和纸制品制造业、文具产品制造业等)、信息开发业(包括电子出版业、数据库开发产业、软件产业及其他内容服务业)、信息服务业。

综合以上对信息产业的不同界定,可以将信息产业的定义分为两种:广义上的定义和狭义上的定义。广义上的信息产业是一切与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相关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及新闻、教育、科研、出版等部门。狭义上的信息产业是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信息设备的制造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可为两部分:一是信息制造业,二是信息服务业。

三、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间的溢出机理分析

(一)传统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1.支撑作用

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信息化投入和高风险,而传统产业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撑作用体现在:首先提供资金,一些效益较好处于成熟期的传统行业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将富裕资金投入到更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拓展其生存空间;其次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信息市场需求空间;最后,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人力资本、生产基地和原材料等共享性资源。

2.引导作用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瞬间完成的。它是在传统产业的发展改造中不断酝酿产生的,它是对传统产业发展的更高要求。信息技术产业在最初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不成熟、需求滞后等原因,直接产业化往往比较困难,而结合传统产业的改造来发展高技术产业相对更容易发展,因此体现了传统产业对高技术的引导作用。

(二)信息产业对非信息产业发展的有效带动

1.渗透效应

信息化产品可以渗透到一些非信息产业部门,使这些非信息产业的经营模式、生产模式等发生质的改变,从而提高了非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2.经济效应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各类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3.关联效应

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度都很高的产业,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和扩散会带动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和变化。

四、分析方法:菲德模型

菲德模型是由菲德尔在1983年为解决出口对经济增长时提出的两部门模型。本文将借鉴此模型,以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来测度信息技术产业对非信息产业的外溢性影响及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模型建立如下。

将湖南省经济产出(Y)分为两个部门:信息技术产业部门(I)和非信息产业部门(N),设立生产方程:

I=f(Li,Ki)(1)

N=g(Ln,Kn,I)(2)

其中,Li、Ki为信息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Ln、Kn为非信息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公式(2)表示飞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出不仅受生产要素的影响,还受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出影响,这说明信息产业部门产出对非信息产业部门有溢出效应。省内的劳动力(L)和资本(K)是由信息产业部门和非信息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共同构成的,即L=Li+Ln,K=Ki+Kn,则湖南省的总产出是由两部门的总产出之和,即:

Y=f(Li,Ki)+g(Ln,Kn,I)(3)

对公式(3)微分可得

dY=fl·dLi+fk·dKi+gl·dLn+gk·dKn+gi·dI(4)

其中fl、fk是信息产业部门对劳动和资本的偏导,gl、gk、gi是非信息产业部门对劳动、资本和信息部门产出的偏导。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产业部门和非信息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很难收集,因此引入δ,δ代表两部门的生产力要素差异,即fl=(1+δ)gl、fk=(1+δ)gk。将其代入公式(4),进行变换后,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gl·■·■+gk·■+(■+gi)·■·■(5)

如果δ>0,则表示信息产业部门的要素生产率要大于非信息产业部门的要素生产率;如果δ=0,则表示信息产业部门的要素生产率要等于非信息产业部门的要素生产率;如果δ<0,则表示信息产业部门的要素生产率要小于非信息产业部门的要素生产率。假设非信息产业部门的边际产出为α,则有α=gk;非信息产业部门的劳动的边际身产率(gi)与劳动率(■)成正比记为β,则β=gi·■。令γ=■+gi,分别代入公式(5)得:

■=α·■+β·■+γ·■·■(6)

公式(6)表明湖南省的总产出取决于资本、劳动的投入及信息产业部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其中γ表示信息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总的促进作用。为了解析出信息产业部门对非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出贡献,我们令θ为信息产业部门对非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出弹性,则:

θ=■·■=gi·■(7)

由上式可得:gi=θ·■=θ·■=θ·■-θ,代入γ式化简公式(6)可得:

■=α·■+β·■+(■-θ)·■·■+θ·■(8)

其中,■是经济增长率,■是资本增量占总产出的比例,■是信息产业部门的增长率,■是信息产业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以上推导出的公式表明,对公式(6)回归的系数γ代表信息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总的促进作用,而对公式(8)中的回归系数θ为信息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也就是信息产业部门的外溢效应。■-θ代表信息产业部门对自身的促进作用,也就是信息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

五、实证分析

(一)样本和数据的选取

鉴于湖南省信息产业部门产出没有完整的资料,因此笔者用可以查询到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邮政电信业的产出总和来代替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出。劳动力指标采用湖南省年底从业人员指标,资本指标采用湖南省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代替,样本区间为1995-2011年。本文拟用eviews软件对湖南省数据进行分析,所用到的所有数据来自《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信息统计年鉴》、湖南统计信息网。

(二)结果分析

1.信息产业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总的促进作用(γ)分析:

在公式(6)中,■·■的系数为γ,因此可以对公式(6)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γ的大小。其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即方程(6)的回归结果为:

■=0.863·(■)+4.377·(■)+0.521·(■)·(■)(9)

从表1对方程(6)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C和γ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虽然R2=0.851,比预期的拟合程度要小,但是鉴于数据的选取和变量的替换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所以总体的拟合效果还是可以的。γ表示信息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总的效应;γ=0.521表示在其他变量保持一定的前提下,信息产业每增加1单位的产出,湖南省的经济总产出会增加0.521个单位,表示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

2.信息产业的溢出效应(θ)分析。在公式(8)当中,■的系数为θ,■·■的系数为■-θ,因此对方程(8)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两系数的具体的值,并且由此可以分别求出δ和θ。利用eviews软件对方程(8)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2的统计结果。

即方程(8)的回归结果为

■=1.003(■)+4.515(■)-1.182(■)·(■)+1.643(■)(10)

通过以上回归分析得到,■·■的系数■-θ为-1.182,■的系数θ为1.643。并且α、■-θ、θ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T检验值分别为3.929,2.902,4.155。R2=0.971,表明方程(10)的拟合程度要比方程(9)要好,拟合效果特别显著。而且,D.W.统计值为2.415,表明方程(10)中各变量不存在共线问题,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说明估计结果是稳定的。因此,可以利用它来对湖南省信息产业的外溢效应做以下解释:如果信息产业增长1%,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非信息产业部门将增长1.643%,信息产业的外溢效果比较明显。

同时,利用表2中■·■和■的系数■-θ和θ可以估算出信息产业和非信息产业的边际生产力差异δ=0.86>0,说明湖南省信息产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要高于非信息产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

基于上述分析,虽然信息产业部门的外溢效应θ和边际生产力差异都为正数,分别为1.643和0.86,但是信息产业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仅为0.521,说明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总的促进作用不大,并没有发挥到支柱产业的作用。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湖南省信息产业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6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 创新技术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处于封闭的状态,技术创新的能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改革开发以后,确切的说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创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技术创新,并取得了很多成就。下面笔者将首先对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厘定,然后对电子信息创新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1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所包含和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不仅包括技术性的创新,还包括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等。由于技术创新设计到很多领域,例如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学等等,所以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定义。但是,目前能够得到最为普遍认可的概念是: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新的思想观念产生的,从产品的生产、包装、推广到营销全部环节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是指是新思想技术的产生和这种技术的商业应用。由于技术创新所具体应用的领域不同,所以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概念。例如:技术扩散、过程创新等等。

2 信息产业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产业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比较可靠的说法有四种:一是信息产业是指进行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制造,并为经济发展和公共信息传播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二是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的产品的制造和信息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装备制造的企事业单位和;三是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是指直接进行信息的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分配的,以信息作为其产品的产业;四是信息产业是指以领先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信息处理的,制造产品来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综合上述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本文将电子信息产业定义为从事信息产品以及设备的制造,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存储、等等的新兴的产业群体,包括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其中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就是电子信息产业。

3 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研究

3.1 创新动力分析

3.1.1 民族国家富强的需要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得到世界的尊重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尤其是电子信息创新,它是引领民族强大的动力先锋。

3.1.2 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竞争压力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经营多元化,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发的政策环境的存在,各个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竞争的强度无疑是增大了。各个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求生存,在为重要的就是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取得创新的新优势。

3.1.3 各个企业对利润的追求

企业的利润要想实现最大化,除了需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外,还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力度,生产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最大化的利润,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3.1.4 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不断探寻的努力

说到底,人类的创造力的源泉主要来源于人类对于未知的神秘领域好奇心。纵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人类每一次的技术的进步,都是人类对未知领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结果。

3.1.5 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分析,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类最高级别的需求。对于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对于电子信息产品功能的不断开发正是满足了人这一最高层次的需求。

3.2 创新策略分析

3.2.2 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

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支撑、以技术为创新,抓住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机遇,迎难而上,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发展,把我国打造成信息技术产业的大国和强国。

3.2.3 打造创新环境

政府要建立健全市场市场竞争机制,打造公平、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在经济体制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的规范引导作用相结合。健康的市场环境将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的良性发展,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竞争能力。

3.2.4 建立健全创新支撑体系

完整科学的创新体系,不仅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科学的界定外部支持体系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保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

3.2.5 不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巨大进步,科技转化的速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为此,要密切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在三方的密切合作中,实现科学向产业的迅速转化。

3.2.6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与国外先进的科研机构、先进的企业技术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并结合本土市场的情况进行创新,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此外,加强对外交流可以获得更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前沿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做指引。

3.2.7 加大对技术创新基础研究的投入

就目前我国创新的情况来看,我国缺乏创新型人才、技术储备不足。为此,我们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政府和企业部分要通力合作加大对重点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

3.2.8 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

企业要自主提高创新意识,注重对员工创新精神的培养,注意对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聘用。企业要把创新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准则,在内部形成创新的体制,形成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氛围。

4 结语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就要从企业自身、政府、外部、体制机制、市场等角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洪宇.关于对电子信息创新的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2014(11).

[2]王冕.我国电子信息创新摸索研究[J].电子测试,2015(15).

第7篇

关键词:创新型 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0 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总参谋部、中国人民总政治部、团中央七部门今天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而长期以来,计算机产业一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计算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随着近几年中国对外软件外包和服务的长足发展,对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指明“创新”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根本,探讨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一信息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 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现状

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发现尽管最近受欧美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但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新兴行业,其供需关系依然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但是,由高就业率掩盖下信息技术专业中就业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矛盾突出。为此,我们归纳为以下几条:

1.1 部分高校本身定位和其设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缺陷,需要信息产业和高校自身定位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相当多的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市场定位等方面定位模糊,一般都是先从国外或者其他国内知名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引进,从而失去了自有办学特色,从而脱离自有高校定位,脱离产业实际需求。

1.2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相对发展更新速度跟不上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课程内容陈旧,或者几年,甚至十年不更新,无法适应产业需求。目前多数高校雷同的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定位,关注与学院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缺失与信息技术产业界的沟通,从而忽视创新工程师方面的人才培养也相对不可避免,从而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就出现了。

1.3 学生本身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缺失,学习过程中也不关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践能力的锻炼,一旦毕业独自面对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时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问题。这样企业会因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学生展开入职培训和工程实践培训。

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从其发展特征来看本书兼顾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属性,而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宝贵的财富,新兴专业和新兴行业的特征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必须坚持“创新”,不断学习,才能使得企业和自身得到发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2 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中出现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探讨,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一个以普通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这里就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师人才,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的人才保障,给出我们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2.1 针对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和我校在信息技术专业工程应用的定位,重新修订创新性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两头齐抓,素质教育打基础,专业教学树人才”的办学理念,建设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兼顾教学统一,以达到“兼容并收”的效果。教学方案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学科基础课程的牢固掌握,保证教学基础的稳定性,形成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能够有牢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形成本科生导师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节和分类指导,让学生有个人特色,保证培养方案的弹性和活力。这样,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能够实现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快速调整,同时,适应学生个性多样化的特征,促进学生成材。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的重要组成成员,我们充分利用合作联盟内非高校成员的师资,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产业界的影响,聘请各类公司和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作为我们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融合进入我们学生学习指导环节,参与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让学生在学校也能够接触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理念,把握好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实习毕业即融入社会工作,达到学生和单位共同满意的效果。

2.2 逐步改革并完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相对封闭和陈旧的课程内容,同时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产业发展动态与技术,开拓学生学科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项目开发能力。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将理论课程按照学科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将专业主干课程分类为内容高度集成化,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多途径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同时辅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样,即有相对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大学生基础课程,也有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能让学生在集成性和实践性的工程教育体系环境下,多途径多方位地接触学院和产业新技术动态,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与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对接,提前完成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紧跟产业发展,能够更快地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跟踪产业变化,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够极大地改善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特别是就业质量。

2.3 我国一般的教学模式由于主要是引进前苏联模式,强调理论基础,轻视实践教学,为此,我们改革了针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出“理论为基石,实践解问题”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信息技术中问题的重要性,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强调软件项目的实战型,教学全程围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展开。通过“实践类专题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与传统教学模式机能互补,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为此,我们在学生学习专业选修课的时候进行改革,不同的课程辅以不同的上课方式,部分专业课程以专题研究的方式,通过学科交叉综合性科研小课题的设计、实施与完成来组织课程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另外部分课程特别强调企业实训,通过合作联盟的内部机制,直接聘用外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为学生进行课程辅导,引入产业最前沿的知识,让学生紧跟产业节奏,课程甚至可以是开放式的,学生的实践性课程可以直接深入企业。例如,我校很早就推出了毕业设计宜化模式,让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深入企业,在企业完成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这部分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2.4 针对大学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我们对理论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部分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学以例题,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上课多讨论,强调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启发主动思维、创造性思维。同时,我们也发现项目驱动也是信息技术专业的一个特色,为此在课堂上,我们让教师在理论课程中也实现“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软件项目实战,教学全程都会围绕如何进行项目开发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的作品具有实用价值,这对课程的项目要求就非常高,要求其必须来源于实际应用。

2.5 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则从实践技能,综合提高,科技科研这三个层次进行展开,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四个类型,强调实验必须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课堂内外结合,并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校长创新基金,自主立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开设一批综合性、设计性的创新型实验,为学生提供申请创新基金的前期积累,并调动教师指导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尽早进入教师自有的科研项目,参与研究工作,学习和研究互促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研究开发技能。同时,在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各类实习实训等高强度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中,我们引入产业界直接参与的模式,同时也附带本专业的教师多方位指导,通过与合作联盟的产业界人员的合作,先给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附带相应的企业实际项目,逐步提高其创新和工程技术能力。以09级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例,我们和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了关于ios项目研发,Android项目研发,J2EE项目研发,C#项目研发,SAP项目研发和职业规划等多项企业项目实战实践性实验,极大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多名学生在教研室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多项武汉工程大学的校长创新基金,并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建立了紧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特色,完整的,弹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和武汉工程大学在武汉地区的地域优势,在校内展开多层次的教学实验,多方位的教学实践,在校外则联合企业建立面向产业发展,结合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有良好的研究素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技术工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工程性技术人才将是我国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特别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间的中国需要深化改革,从生产走向创造。要完成这一过程中国也需要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这里将这些经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济转型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1.4.

[3]侯军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2(23).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经济;影响;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7-0014-01

现阶段,全世界都在经历一个新的革命时代,那就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的到来成为了世界上最新颖的科技力量和产业发展力量。在以往的蒸汽机和电气化科技时代的改革时期,也没有像现在信息技术时代推广的速度如此之快。如今,全球经济中潜力和发展较快的领域就包括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所有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基础设施和核心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单单意味着一个国家社会物质和文化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发展水平。信息技术在现代技术中较为突出,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1 信息化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化

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之后,发达国家于19世纪末期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国对工业化进行了改革,总的来说,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因为我国的工业化革命还在进行中并没有完成,且同时又处于全球信息化浪潮之下,所以要实现我国的工业化需要通过信息化来带动。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信息技术更是被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中,对于管理和创新都有一定的帮助,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的渗透对于企业和行业有着重大意义,可以改变传统产业固有模式,使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信息技术在产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像洗衣机的生产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发展为计算机操控,机床也由机械变为数控,信息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另外,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让操作更加规范和方便,不仅能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还能节约生产成本,使得生产率得到提高。除此之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要用到信息技术,例如: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办公系统等等。以上信息化技术能够改善经营管理的效率,节约库存成本,能合理有效利用资金。

我国处于信息时展的重要环境之下,需要大力的推动和应用信息技术时代所带来的科技技术,从而努力增强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发展,让信息化的发展来合理和科学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发展道路。

2 信息技术产业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在对物质与能量这两种重要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后,又出现了信息这一战略资源。信息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技术对于知识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它已经慢慢渗透到整个知识经济领域。信息技术这一知识产品,不仅低投入高产出,效益还比较高。有数据统计美国总出口额的2/5被信息技术知识产品所占据。如今,全世界的电脑已经有一亿四千万台,但是在25年前仅仅只有5万台;现在150万对电话同时通话只需一根光缆就可以实现,而20世纪中期一条电缆仅仅只能实现不到140对电话同时通话。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于经济的发展有多么大的作用。它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作用,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经济的形成。这也说明了信息和知识经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候的必然产物。很多经济专家曾说,若是农业经济在两百年前被工业经济所替代,那么现在的工业经济正慢慢被知识经济所替代,21世纪将会是知识经济时代。

3 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信息技术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它正在进行创新,在传统工业基础上进行整体改造和提升。自动化和信息化已经或者正在在设计制造与营销管理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机械和制造行业的劳动者的工作被计算机控制所替代或分担,提高了生产力。而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计算机虚拟技术的使用提高生产速度和产品的质量,使生产成本降低。网络技术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受空间与地域的限制,实现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和不同国界的合作,慢慢走向全世界。随之改变较大的还有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4 信息技术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到来,世界各国都开始了对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也越来越广。通过实践可以知道,除了对于产业进行信息技术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之外,这种信息技术改革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领域之中,其中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更是深远,所以,许多人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产业改革叫做信息技术革命。这场革命应该是和历史上的蒸汽机革命、电气化革命具有同等价值上的作用。

我国对经济体制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当时改革也是看重了时代的发展角度和方向。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于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渗透力度越来越大,而且从根本上已经开始影响了我国经济计划的制定和变更,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可以这么说,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的运作,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信息技术向更成熟的方向完善。所以,现阶段,我国为了适应这种信息技术时代所带来的发展,就需要不断改革我国经济制度,从而将市场经济融入到信息技术时代上去。

5 小结

信息技术时代不仅产生了以往传统改革时代所带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而且还衍生出了许多能够替代传统产业的新型产业,新产业的出现,使得传统经济产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时代所带来的技术进行深刻改造,使之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着眼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经济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我国也相应提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白玫,刘宏.试论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J].经济经纬,1995(02):39-43.

[2]窦平安.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分析[J].情报学报,1997(03):69-73.

[3]孙宝文.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06):76-80.

第9篇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的升级,实质是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革,即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引起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在以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洛阳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其工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洛阳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尽管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在洛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处于基础性地位,但正如世界工业化发展所表明的规律,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由1978年的21.3%下降到2010年的8.4%。目前,第一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化层次低;区域优势不突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从产值上看,2010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仅比1978年高7.6个百分点,甚至比1990年和1999年还低,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洛阳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此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虽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54.4%上升到59.8%,上升了5.4个百分点,但其在洛阳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一直高于50%,在2008年甚至达到61.1%,近五年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超过60%。这意味着,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是洛阳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发展的好坏对洛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第二产业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从工业结构上看,洛阳市轻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比例分别为13%和87%。支柱产业依然是以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为主的重工业。偏重型的工业结构使工业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基础性的产业占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重小。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明显占绝对多数,这些产业易受外部冲击,受周期性波动影响大,产能过剩的矛盾又经常发生。从高新技术产业来看,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尚未起到主导作用,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2.3%,而新乡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则占当地工业增加值9.8%,比洛阳高7.5个百分点。作为代表现代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航天工业、计算机工业、 电子工业等工业在我市有的刚刚起步,有的根本就没有。科技与创新基础上的巨大落差,使得传统产业改造步伐缓慢,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大大影响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成为制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个国家工业化推进过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伴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应用。不同时代的主体性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程度和功效是不同的。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性技术是信息技术。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渗透性、带动性,同时又具有较高共享性特征的高新技术形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超常规的,是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的有力杠杆。如何搭乘时代列车,促进洛阳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信息产业的独有特征和作用

信息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有:

(1)信息产业是新兴带头产业。信息产业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带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先导作用。由于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社会第一战略资源,促进和实现社会信息化的信息产业自然就成为今天和未来社会发展中最大的战略产业。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正逐步取代钢铁、造船、汽车、石油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的传统地位,成为当代社会的带头产业。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构成了新兴的产业群。无论是宇航卫星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开发、光纤通信还是新兴服务产业,都离不开具有核心地位和先导作用的信息产业作为其应用开发的突破口和带头部门。

(2)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据统计,发达国家70%-90%的经济增长是靠创新引发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源于大量的发明和创造,是建立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基础之上,具有高度的创新性。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几项重大突破(如半导体、卫星通讯、计算机、光导纤维等)都体现了其高强度的创新型。渗透性是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渗透性的基础是技术的通用性和开放性。信息技术既是针对特定工序的专业技术,又是适合于各行业的通用技术。每一项信息技术产生之后,都存在着应用到更广泛社会经济领域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使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成为可能。

(3)信息产业是高增值型产业。信息产业的劳动生产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一般企业,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的信息产业产值16年间共增长4.7倍。而同期,制造业中的非高科技产品的产值则是增长3.3倍。我国手工业、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比,现阶段约为1:1:100,也充分表明信息产业具有手工业和传统产业不可比的高效生产率和旺盛的生命力。信息产业的这种高增值性,使发达国家不惜耗费巨资进行垄断性开发。因此,在信息产业的竞争上,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迄今信息产业的生产和销售,仍大都集中在美国和西方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4)信息产业的倍增性。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复制成本却很低,这就决定了信息产品生产过程的低边际成本、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信息技术倍增性的特点使信息产业得以低成本扩张,迅速开拓新的业务和市场,加速产业融合。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5)信息产业的关联性强。产业间都存有关联性度,信息产业也是如此,并且关联度很高,因此对其它产业有高度的带动性。有研究计算显示,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产业感应度与带动度都很高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部门的感应度在我国37个国民经济部门中列第9位,说明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三、信息产业对洛阳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鉴于洛阳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信息产业自身的特征,我们可知,洛阳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其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和无限的动力:

(1)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新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从而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变现为:原有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或者,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这就使得产业结构的范围日益扩大,层次和环节不断增加,内容和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例如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发端,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网络化为基础,开辟了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计算机业、软件业、核工业等高技术产业群和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新兴服务业。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产业间相互渗透具有内在成长性,传统产业的边界被打破,促使产业边界重新划分,产业结构转换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优势地位的部门替代了。因为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打破了各种产业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新旧产业跨越固定化的产业边界的限制,通过技术、产品、市场和管制的创新和融合来改造衰退的产业结构,并成长为全新的产业。

(2)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产业不仅成为主导产业,而且信息技术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使其不断地优化升级。

首先信息技术向第一产业渗透,使传统的农业部门得到第二次新生。信息技术使业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如运用计算机和电子传感装置组成自动监测和调控系统,能有效地预测植物病害、病虫害、气候等。借助计算机,可开展家畜育种、作物育种、动植物遗传、系谱追踪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生物遗传信息改善农业物种,使农业生物化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等等。

其次,信息技术改造了第二产业,使第二产业信息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信息技术使传统工业的生产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例,通过应用网络技术,一个票据审核流程由原来的两周缩短为两个小时,专门负责票据处理的人员由500人减少到150人。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产业产品成份的构成。现在的汽车工业已经不像传统的汽车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可以占到一辆高级车总成本的70%,普通轿车的1/3。互联网将使传统产业能够集成整个供应链。电子商务变革传统产业的本质是:在原料供应、生产制造、分销批发、客户服务的传统商业流程中,减少大量中间环节,实现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

(3)信息技术导致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产品的市场需求,而需求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对其它产业的需求的变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提供更大的市场需求,由于信息产业是带动性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会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它的发展必然引导其它产业的发展。以洛阳市2010年电信业务量为例,其产值达到86.5亿元,比2007年增长16.2亿元,增长了23%,这必然引发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需求。第二,信息产业在其它产业的应用会提高相关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引起相关产业的成本下降。成本的下降可以提高产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例如,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大量减少了企业收集产品信息的时间和成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可以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而且通过网络营销可以缩短销售的时间,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速售前和售后服务,增强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从而提高产品的销量。

四、加快发展洛阳信息产业的政策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多方投入。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IT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增加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示范工程等。

2.加强信息化法规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据实际情况,加快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在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信息市场规范、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技术标准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依法打击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活动。

3.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要加大信息化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国内、国外合作交流,重点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走在技术发展前沿、在各自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大力培养信息技术、网络通信、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等专业人才以及几种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普及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全民信息化意识,形成不同层次、学科设置齐全、结构合理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建立在职培训机制,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加强在职人员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义杰.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J].江苏社会科学,2010(1).

[2]刘厉兵,.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的实证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1).

[3]许彩红,何永达.信息业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2(10).

第10篇

(一)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张

1.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次产业结构看,工业贡献最高。

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第一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0.17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03%,占全市第一产业的比重为0.1%;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工业创造的增加值为339.68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9.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6%;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建筑业创造的增加值为22.79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占全市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中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204.44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1%,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9%。

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最高。

2012年,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0.89亿元、132.12亿元、73.60亿元、122.73亿元、32.01亿元、67.86亿元、27.86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6%、23.3%、13.0%、21.6%、5.6%、12.0%、4.9%。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共实现增加值507.2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9.5%,由此可见,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五个产业。

3.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最高。

2012年,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5%、3.0%、1.7%、2.8%、0.7%、1.6%、0.6%,与上年同期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中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较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外,其余六大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最大,分别提升0.24和0.22个百分点,这两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稳健,为加快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分别提高0.15、0.13、0.05、0.05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1.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最快。

2012年,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第一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市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33.7%,较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高27.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工业比上年增长16.3%,较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高3.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建筑业比上年增长23.4%,较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增速高13.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10.4%,较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低1.8个百分点。

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最快。

2012年,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4.3%,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较上年增长16.7%、11.0%、8.9%、15.1%、23.4%、18.1%、15.2%,其中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速较高,分别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9.1、3.8、2.4、0.9、0.8个百分点。

二、西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比较分析

2012年,西安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67.08亿元,占陕西省的比重为43.1%,分别高于比重排序第二位的宝鸡28.7个百分点,第三位的咸阳32.8个百分点,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量规模在陕西省占据绝对比较优势;其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陕西省相应产业的比重分别为,节能环保产业34.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9.1%、生物产业36.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8.9%、新能源产业64.2%、新材料产业25.0%、新能源汽车产业83.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占陕西省相应产业的比重较大,接近百分之六十,分别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陕西省比重40.2、21.1、16.0、15.8个百分点。西安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的区位商,分别为节能环保产业0.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4、生物产业0.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4、新能源产业1.5、新材料产业0.6、新能源汽车产业1.9,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相对于陕西省平均水平,西安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具有区位比较优势,这四个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较高,产品向外输送较多,这与西安市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碧辟普瑞太阳能有限公司、西安永电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新兴产业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分不开的。

三、西安战略性新兴产业R&D投入分析

2012年,西安市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数为1163项,占全市规上工业科技项目数的比重为32.5%;战略性新兴产业R&D活动人员数为17990人,占全市规上工业R&D活动人员数的比重为44.7%;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经费为42.7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比重为52.4%;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技项目经费支出约21.1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科技项目经费比重为43.1%。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申请数为1309件,占全市规上工业专利申请数比重为32.2%;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申请数为1281件,占全市规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的比重为26.9%。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提高研究开发再创新能力,技术研发投入有一定的保障,其产品的战略性意义、新兴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较强。

四、西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第11篇

实践者,率先推出了全国第一个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并在2011年正式推出了5年407亿元的财政支持用于各领域的智慧城市发展,今年又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的五个试点城市之一,俨然成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先驱与旗手。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的支柱和支撑力量,发展智慧产业是推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由“行政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众需求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重要抓手。智慧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业为核心,虽然宁波作为国内智慧城市的先行者有了一些基础,但仍受制于经济、政策、技术等方面的约束,需要多层面的努力来共同推动智慧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具备了一些基础条件

当前,我市已具备发展智慧产业的基础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到2010年底,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580G,基于3G的无线宽带网络已基本覆盖整个城市,WiFi热点已经覆盖行政机关、机场等主要人员聚集区。目前,我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和3G用户分别达188万户和90万户,全市80%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54%的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2010年,全市30%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成熟度位居全国城市前10位,成为“CAD/CIMS”试点城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2010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达750亿元,约占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45%,拥有全国电子百强企业2家、元器件百强企业8家,并有11家企业入围年度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30强,4家企业入围省信息产业外贸出口10强。以奇美电子为龙头的液晶光电制造产业链集聚初步显现,形成升锐电子、菱茂光电等一批较有实力的关联企业。同时,已建成5个市级及以上信息产业园区,在部分县(市)区还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集聚区。

装备制造业支柱地位突出,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切实成效。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06年的37.2%上升到2010年的41.1%,注塑机等40多种装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占比稳步上升。至2010年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17.9%增至24.9%。

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宁波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累计83.16亿元,全市科技经费从2006年的69.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0亿元。2010年宁波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6%,全市90%以上的研发经费投入出自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加快,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宁波所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省科技进步奖中,80%以上源自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承担。当前,宁波市共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3家、省级35家、市级93家。

必须面对的挑战

纵然我市已有了发展智慧产业的上述基础条件,但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还处于示范试点建设阶段,智慧产业发展必然面临来自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人才、产业、技术、城市等方面的挑战。

目前,国内对智慧产业的内涵尚未明晰,对智慧产业所包含的产业门类存在较大分歧,智慧产业的统计指标、统计方法和产业标准尚未研究,这些都导致了目前对智慧产业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内容区域性差异较大的问题。同时,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与低水平增长,意味着外部需求较弱,对我市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较大压力。智慧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人才。在当前相关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的情况下,我市在核心技术研发、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能应用等领域的人才是非常匮乏的,且目前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缺乏项目投资管理经验,对信息化企业的管理运营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

智慧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业为核心,这两个产业均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目前均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就我市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我市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产业总体规模仍然较小,核心技术缺乏,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智慧产业核心领域的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产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尽管我市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但问题仍然不少,例如大型企业集团数量相对较少,平均企业规模偏小;外观设计专利多,发明专利较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整机、成套设备相对较少等。此外,仍然存在着工业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对提升工业设计研发水平还需进一步扩大、对提高生产制造效率还未充分体现等问题。

当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风起云涌,众多城市已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都把培育和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均把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网络、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作为“十二五”时期城市战略新兴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这势必造成我国城市间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同质竞争,而国内一级城市在经济、人才、技术等方面保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将对我市智慧产业的发展构成重大挑战。

第1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各个国家在产业层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其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东莞是一个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在市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研究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该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东莞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概述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群,是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东莞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制造业。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东莞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就高新技术产业而言,2015年整体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出口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为4920.90亿元、4828.91亿元、2076.73亿元和246.07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8.18%、18.07%、6.24%和18.44%,对经济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72.02%,处于支柱地位。2010年至2015年年均增长15.89%;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制造业、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也分别年均增长20.29%、48.50%、17.51%、7.72%和11.71%。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结构越来越优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各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率不断提升。东莞没有遵循我国一般的地级市下辖几个县、区的规律,市下面直接面对的是32个镇街属于一种体制创新,建立扁平化的地级市政府,提高工作效率。2015年镇街、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前十名分别是松山湖生态园、麻涌镇、长安镇、塘厦镇、洪梅镇、虎门镇、东城街镇、凤岗镇、常平镇、大岭山镇,其中松山湖生态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17,172,101千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在各个镇、街、园,促进了产业链的不断优化。(四)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不断增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莞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和OBM原始品牌制造商转变,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突飞猛进。从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来源看,自主开发的产值已占64.78%,合作开发的占3.60%;而来源国外、港澳台、省外、省内开发的分别占13.89%、3.93%、4.51%和6.02%,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已占东莞市主流。

二、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东莞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据黄埔海关统计,2015年东莞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676.7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999.6亿美元,占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59.62%。东莞经济快速发展依靠的是加工贸易业务,但东莞的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附加值很低,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发达国家控制了产品的高研发投入和高知识密度的关键部件,把非关键部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的资源、劳动力进行加工和组装。东莞的加工贸易大部分进行的是非关键部件的组装、附件的生产,因此,东莞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

(二)东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不足且服务范围有限。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存在主体,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加强体系内各机构间的联系。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数量约占该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20%。从东莞科技局统计数据看,2015年,东莞规模高新技术企业数为985家,而目前东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60家,少于发达国家的比例。服务范围为专利事务所、知识产权交易、科技中介等。目前由于东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能力较弱,软硬件环境条件都有待改善和提高。

(三)东莞高新技术人才不足且流动性强。在东莞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但技术创新人才呈现不足。对此可以引源高校毕业生。据了解,东莞市仅有4所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此外,由于东莞是二线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不大。由于东莞高校少,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主要来自于外省,这部分群体不稳定,很容易流向一线城市或回到原籍,高新技术人才流动性极强。

三、促进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推进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的力度。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抓手,东莞要改变自身产品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的现状,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塑造自身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通过品牌企业培植,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可依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力度,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培植,强化各类创新平台和孵化器载体建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掌控高新技术产业关键部件的生产。

(二)加快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建立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体系,要求机构数量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配套,专业服务面广,服务功能强。第一,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行分层管理。明确不同级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不同,发挥的功能不同;第二,通过规范的程序认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制定相应的评选条件,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才能开展服务功能。现时东莞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施备案制管理,评定示范型骨干科技服务机构;第三,采取联合发展的模式,由评定的示范型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作主体,联合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攻关技术难题,向广大科技企业专业化服务,提高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功能。

(三)加快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和优化。东莞通过内培外引途径,大力拓宽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渠道,吸纳更多高技术人才来东莞创新创业。第一,重点培养高新技术领军人才,实现带头人的作用;第二,培养大批专业人才队伍,包括加强本地企业家“创二代”、草根创业人才、高级技工人才培育,提高高新技术人才的密度;第三,吸引海外人员来莞创业,开展自主创新成果转换的活动。完善高新技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破除束缚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体制障碍。落实高新技术人才职称评定、薪酬发放、股权、分红、安居落户等激励机制,为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冰冰.浅谈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及界定方法[J].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2013,4:150

[2]徐远华,孙早.产业政策激励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