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14:52: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工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课题
年产3000吨磷酸三苯酯的工艺设计
研究意义及现状
塑料在建筑、交通、航空、电器、日用家具等领域中应用越开越广,但由于塑料的可燃性而造成的火灾事故也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因而阻燃剂的研究与生产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有机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性能优良,对环境较友好,在阻燃剂领域备受关注并极具发展前景,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是由于有机磷系阻燃剂自身的一些缺陷,热:多为液体、挥发性大、发烟量大、热稳定性较差等,促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对有机磷系阻燃剂的研究还有待继续加强。磷酸三苯酯是用途广泛,应用效果良好的阻燃剂之一,可作为纤维素树脂、乙烯基树脂、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阻燃性增塑剂,其阻燃率高,阻燃产品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保持率、透明性、柔软性和韧性。随着我国对塑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磷酸三苯酯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因此,磷酸三苯酯的生产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国内只有少量工业用磷酸三苯酯的生产、使用厂家,而且,在进出口贸易也很少。因此,磷酸三苯酯的市场完全需要开拓。
研究方案
本课题遵循的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
(1)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解决以往陈旧工艺的缺点和弊端。
(2) 设计中尽一切努力节能降耗,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一次水的用量。
(3) 设计中选用环保生产工艺路线,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三废排放,同时三废治理要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并考虑环保的综合治理
生产方法
苯酚﹑氢氧化钠﹑三氯氧磷摩尔配比为0.90:0.99:0.33在二氯甲烷作为有机溶剂的有机相中进行酯化反应,生成磷酸三苯酯。采用间歇操作,反应方程式:
3c6h5oh + 3naoh +pocl3h2o +3nacl +po(c6h5o)3
预期目标
生产工艺具有反应温度低、反应速度快﹑合成工艺绿色环保﹑工艺简单﹑能耗低﹑产品收率高成本低廉且易工业化等优点,合成的磷酸三苯酯达到规格,收益良好。
进度安排
2.26~3.22:分析课题,收集相关资料,查阅中英文文献,确定初步的生产工艺,并完成开题报告;
3.23~4.23:由确定的生产工艺初步开始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从而确定设备的的型号。最后进行投资估算。
4.24~5.25: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提交初稿,同时不断修改、完善论文;
5.25~5.30:准备ppt及毕业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 洪仲苓.化工有机深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 王静康.化工设计[m] .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228-230
[3] 汪镇安.化工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XX
[4] hg20519-92,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和深度统一规定[s] .
[5]宋启煌主编. 精细化学工艺学. 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XX.
[6] 王延吉.化工产品手册.第四版.有机化工原料.化学工业出版社.54.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81-02
党的十以来,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而且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化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化学工业包括炼油、冶金、能源、石化、医药、塑料、化纤、橡胶、涂料等众多工业,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具有很强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培养大量化工类科技创新人才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一、化工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研究化学工业及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物质组成和物质性状变化的一般规律,以及相关工艺与装备设计、操作及其优化等关键技术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它以化学、物理、数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基础理论为基本知识体系,以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等为研究方法,通过工程应用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各领域,尤其是资源加工、原材料制造、专用化学品生产等。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提高化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化工类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人类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产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要想提高化工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强其创新意识。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研究生教育一定要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尊重科W、大胆创新的思想影响学生,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地异想天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二)改革化工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
化学工业是属于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涉及化学、物理、数学、机械、电子等多门学科。化工类研究生要掌握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对研究生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比如过去一般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被动。改革后的研究生教学,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对书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再由学生讲述、教师听讲并提问,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将书本里的主要理论观点、疑难问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学术前沿提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查阅其他文献资料,独立钻研或和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欲望。
教师在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组织研究生到生产现场,利用工厂的机器设备进行实践教学,以研究生的独立操作和学习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结合工厂生产中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工产品品种繁多,原料来源多种多样,工艺流程也各不相同,而且每种产品的生产都有可能涉及不同的技术。为了克服现场生产条件的局限性,教师还可将现场教学与计算机模拟仿真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将模拟结果与生产实际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注重化工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化工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创新思想也只有通过实践才会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必须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现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研究生主动观察,通过提问引导研究生积极思考,开展互动式的教学实践。[1]教师要让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研究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研究生提升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导师应让研究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开展科研实践。为了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导师可以让研究生独立负责部分课题研究内容的设计与实验,并且注意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展与及时加以点拨。在科研实践中,导师要充分挖掘研究生的想象力,鼓励研究生提出新的理论观点,肯定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意味着标新立异,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与张扬。导师要充分尊重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思想,让学生大胆地设想、实践, 并在实际科研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实验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导师要给学生多一些肯定,鼓励他们敢于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新。导师只有充分尊重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新能力。
其次要为研究生创造合适的交流平台。给研究生创造学术交流的条件,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多听学术讲座,使他们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通过与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研究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科研领域,这不仅能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活跃其思维,激发其求知和创新欲望,还能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对其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
再次要尽早让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调动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动性,使其不被动学习,不过分依赖老师,并通过对实验设备的自由操作、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导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导师要以论文是否有创新作为评价选题价值的基本出发点,结合社会实际的需要,让研究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文题目,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性思考,从而让学生通过自由、创新的选题,将创新思维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始终。[3]
(五)提高化工类研究生导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导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导师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强烈的创新意R。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导师要加大知识的储备量,加快知识的更新,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学科最新的技术、方法和工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4]名师出高徒,导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当然,导师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注重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导师自身要敢于创新。一方面,导师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导师应对学生研究方案的创新性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导师掌握本课题最新的研究动态,也要求导师自身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有很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导师,肯定会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创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认真对待或给予解答或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也会尊重,还有可能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结束语
化学工业将随着分子设计、催化、激光和化学仿生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既是化工类研究生的重要机遇,也使他们面临严峻的挑战。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基地,任重而道远。化工类院校只有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并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有效提高化工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化工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晓桂,高波.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与策略[J].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4):70-73.
[2] 刘同娟,马向国.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50-151.
新世纪纺织科技的发展,使得功能纺织材料的研究日趋成熟,功能纺织品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的生活。智能纺织品是一个全新领域,它是高新技术在纺织品设计、生产和应用的集中体现,是智能材料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信息技术融入纺织品的产物,是纺织工业的未来。
为了让研究生了解当今纺织品服装的前沿研究,培养的前瞻意识,结合纺织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本专业从2008年开始面向研究生开设了“智能纺织品与服装”的课程。课程总共36学时,涉及材料、化学化工、生物、电子、信息等多种学科,主要讲授智能纺织品与服装的材料、设计、开发与应用。
1.课程总体思想于建设目标
总体思想: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与研究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
建设目标:通过智能纺织品与服装课程的建设,改进教材内容和结构,提高针对性和系统性;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文字和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解释原理,加强理解;传授与探索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
2.课程教材建设
原采用教材为:顾振亚、陈莉等.智能纺织品设计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社.2006,1,该教材内容相对老化。
新采用的教材为:姜怀、刘晓霞等.智能纺织品开发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9
本课程建设的负责人为新教材副主编。该书由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纺织控股和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的相关专家联合撰写,内容新颖、丰富、系统,具有适合研究生教学的理论深度。
3.课程内容建设
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本课程具有涉及多种学科、概念新、领域新和用途新的特点。
课堂授课后,引导学生课后检索、阅读、分析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每堂课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与交流,同时,鼓励学生课后与老师沟通。
4.课程大纲建设
现有的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教材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明确课程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明确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的关系,根据授课内容对章节和学时进行合理分配。
5,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根据研究生的特点,使教学成为交互式和讨论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和对所学知识的积极讨论,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6.课程特色和成果
本课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从2013年开始培养学生的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撰写论文,论文大题目从第一节课就公布给同学,每个同学每次课后需要检索智能纺织品与服装方面的资料,逐渐积累和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
从整体来看,同学通过检索、整理、归纳智能纺织品和服装的文献资料,训练写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加深了对智能纺织品的原理、制备和性能的认识和理解,对本课程的知识掌握较好。同时,由于同学在整个学习过程每次课都要讨论各自检索资料的学习情况,对期末的论文有较长时间的准备,写作的认真程度和积极性较高,论文质量较以前明显提高,每年都有同学的在核心刊物或外文期刊上。由此可见,学生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获取了知识,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水平和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近3年,本课程已发表的综述性论文有:
(1)用于电子信息智能纺织品的导电材料,上海纺织科技,2014,07
(2)ProgressinPreparationandApplicationofFabricElectrodes,JournalofMineralsandMaterialsCharacterizationandEngineering2014,11
(3)ProgressonFiberElectrodesUsedinBiologicalSignalAcquisition,JournalofMineralsandMaterialsCharacterizationandEngineering2015,3
(4)浅析智能纺织品特性的评价方法,棉纺织技术,2015,4
(5)高分子水凝胶的研究进展及在纺织上的应用,印染,2016.04
作者简介:
精细化学品是指那些具有特定的应用功能,技术密集,商品性强,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主要包括医药、染料、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助剂和化学试剂等传统的化工部门,也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用材料等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领域。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十多亿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与精细化工息息相关[1]。近年来,精细化工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化学工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当今,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精细化学品化学成为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
传统教学方法,仅仅采用“一人授课——多人听讲——期末考试”的单一形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古板,授课效果也受到限制。于是,针对传统的授课方法,并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本专业调整的新培养方案基础上,对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1 优化教学内容
在确定教材时考虑了“精细化工”的学科特点,它不同于基础学科已经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精细化工领域的发展很快,产品更新迅猛,先进工艺改进速度快,用一本教材很难详细论述,同时教材的更新速度无法适应其发展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编讲义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有利于教师在讲课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将科研心得贯穿于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主要参考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及农药方面的内容。
由于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却有限(仅32学时),因此,在教学上应着重阐明具有原理性、方法性、规律性、创新性、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内容,略去不必要的生产工艺技术细节,注重培养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为未来发展构筑宽厚的专业基础,获得广阔视野。
2 采用多媒体教学
精细化学品涉及的领域广,传统教学法“粉笔+黑板”费时费力,事倍功半,还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和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动态的问题形象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表达的方式多元化”。依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引入最新动态和相关图片,部分工艺流程利用Flash进行效果渲染[2]。
3 实行开放授课
由于精细化学品这门课程内容较多,涉猎领域广,单独一位老师难于样样精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主讲教师外,还邀请别的教师来客串讲课。这样可发挥各位老师的研究专长,结合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动向,提高课程质量,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提前接触各位老师的课题,为毕业设计(论文)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分小组分课题进行调研,并作报告
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发展迅速,更新频繁,为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掌握精细化工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独立寻找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调研报告的方法[3]。每个单元都留有2个学时,让学生自己讲。讲解内容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己选择相关的感兴趣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利用课下时间,分小组搜集材料,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报告后,其它同学和老师可以自由提问,并进行讨论。这样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锻炼了即将就业的学生如何准备专业知识及如何展现自我。
5 精心选择课内实验,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课程内容以及实验室设施情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上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设计了薄层层析板的制备、液体香波的配制、市售胶水的制备、抗氧剂双酚A的合成、环保固体酒精生产工艺五个实验。这五个实验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加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实验,学生在制备完成后可以得到实用的产品,更有成就感。
6 带领学生进入工厂观摩学习,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为使学生获得更加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本课程还设计安排了工厂实习的机会。联系当地精细化学品的公司,带领学生参观生产线,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设计、流程及经营、服务等一条龙的生产销售过程。这种实习过程既能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经过以上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效果较以前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但毕竟教师才是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水平,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更好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应用复合型精细化工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钱旭红.精细化工的发展与展望.绿色高新精细化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字】化工设备,化工机械,高效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Q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必须要对传统的设备和机械进行改革和技术创新。当然在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化工机械和设备对于化工企业的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的效率不是很高,很多的化工机械和设备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造成化工机械设备的浪费和资源的消耗,这对于化工企业的发展,以及化工生产的具体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保证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行使用的高效化,最大限度的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当前化工企业的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化工机械设备在未来的使用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技术的革新。
二.化工机械和化工设备的基本介绍
1.化工企业的设备主要包括化工机械和化工设备。化工机械一般是指泵、风机和压缩机等;主要是转动的动设备,也称为动设备。而化工设备一般是指反应器、蒸发器、干燥器、反应炉、化工容器、换热器、塔等,统称为静设备。在化学工业的生产中,经过对原材料进行处理、化学反应、反应物精制等这些过程就制造出符合要求的化工产品了。在化工生产中是这些机械和设备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化学工艺和化学工程的进步,对于化学机械工程和材料工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导致化工机械设备的制造和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化工设备和化工机械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化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节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化工机械和设备必须要符合安全可靠运转的要求,符合要求的强度,良好的耐腐蚀性,良好的密封性能等,这样就可以保证化工生产的正常运转。
三.保证化工机械和设备的高效运行的措施
1.加强机械设备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
化工机械设备在出厂前,往往在生产或者是组装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会影响到化工机械的质量。因此,在化工机械设备的采购中,要仔细的检查产品的质量,包括产品的设计、工艺、外形、规格型号、技术参数等,不断加强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使采购的机械设备能满足企业的使用要求。
2.提高设备安装的水平,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
机械设备在到达规定区域后,要认定设备存放环境符合设备技术要求,要放在最合理的位置,平稳固定并打牢基础,要细致正确的进行安装调试。安装要根据设备说明书,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设备的使用条件是设计时就已经规定的,例如温度、电压、安装条件等是根据设备特点设定的。安装时要根据规范的要求,严格控制机械设备的安装精度
3.注重化工机械的操作、养护管理
每个企业都制定有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在这些化工机械设备的操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违章操作造成机器故障甚至危险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让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每次使用前要做好准备,检查设备的具体状况。机械设备无法避免的就是磨损、老化。每台机械设备都有它的寿命,在使用时间范围内,我们要重视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保养工作会延缓机械设备的老化速度。要定期检查维护,检查机械设备是否螺丝松动、是否规定部位缺油、是否环境条件不适宜。定期检查、适时养护,发现问题立即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让机械设备快速复原,避免造成因机械设备问题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
4.对重要设备实施监测
实施设备监测可以保证设备的维修保养,可以使管理者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缺陷情况、设备存在的隐患,帮助管理者选择适当的维修方式,在适当的时机对其进行维修,保证其可靠连续运行。
5.加强化工机械的维修管理
(一)化工机械设备要每天面对高危害性的化工介质,不仅如此,这些高危害性的物质还是持续停留在化工机械设备中,因此,要保证机械设备能稳定供给化工产品需要,就要建立巡回检查制度、同步检修制度、协同检修制度。巡回检查要求操作人员要经常巡回检查、生产区域维护人员巡回检查,现场管理人巡回检查,把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降到最低。
(二)化工生产是各个设备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个操作单元,多个系统之间要良好配合,合理运转。各个生产设备之间形成没有间断的连续作业,形成一个自由顺利的生产通道。生产原料多数具有高腐蚀性,在运转期间的各个环节,要连续、不间断,从进料到生产到运输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三)化工生产往往涉及特殊工艺,特殊工艺对化工机械设备提出很高要求,所以同步协同的检修制度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化工生产工作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四)化工机械设备要注重大修,设备大修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维修模式。设备大修要严格遵循设备技术要求。设备的使用期限一般分为初始期、稳定期、衰老期。大部分设备一年为初始期,经过三年到五年的稳定期,进入衰老期。停产大修的时间要选择销售淡季,大修工作虽然细致,但是时间不宜过长,时间长会造成生产率低,影响经济效益。所以,在保证化工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用适时维修的方式减少故障发生,故障发生少了,化工机械设备的生产率、利用率自然得到高效发展。
四.结束语
化工机械和设备运行的高效化对于化工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切实采取措施,保证化工企业机械设备的高效化运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文华 袁文 关于提高工艺专业化工设备设计能力的几点看法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36期
[2]刘洁 张和平 禹言芳 我国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探讨 [会议论文] 2004 -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信息化高层论坛
[3]邵泽波主编 化工机械及设备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关键词:轻骨料混凝土,历史,性质
一、轻骨料混凝土的历史
轻骨料混凝土( 又名轻集料混凝土,Light weight AggregateConcrete) 是指轻粗骨料、轻细骨料(或普通砂)、水泥和水, 必要时加入化学外加剂的矿物合料配制而成, 并且在标准养护条件下,28d 龄期的干表观密度小于1950kg/m的混凝土。。
人造轻骨料最早使用在1920年左右。SJ海德是最初运用回转窑烧制膨胀黏土轻骨料,1928年,美国开始把这种方法用于商业生产。西欧在二战后才开始有了轻骨料的生产,美国和前苏联因缺少天然的普通骨料,大量生产和使用了人造轻骨料,使轻骨料混凝土在这两个国家得到飞速发展,但轻骨料混凝土长期一直被当作非结构材料使用,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自20世60年代中期,美国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取代普通混凝土,修建了休斯敦贝壳广场大厦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如今,国外发达国家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已取得丰富经验。CL50一CL6O轻骨料混凝土己在工程中大量使用,结构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高为80MPa,其表观密度1800~2000kg/m之间。
20世纪90年代初期, 挪威、日本等国研究了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的配方、生产工艺、高性能轻骨料等,重点在于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英国采用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建造了北海石油平台;挪威应用CL60级轻骨料混凝土建造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悬臂桥;日本则成立了一个由18家公司组成的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粉煤灰轻骨料混凝土。挪威自1987年以来,已应用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建了11座桥梁。
二、轻骨料混凝土的优良特性
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用CL表示。强度等级达到CL30及以上者称为高强轻骨料混凝土一般来说,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有如下优点:
(1)轻质高强:顾名思义,轻骨料混凝土采用轻骨料代替普通沙石材料,可以使得混凝土构件在承载力相同的条件下,减轻自重达20 %~40 %。这样的优势,为设计施工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抗震性能好:由于地震力和上部结构的自重成正比,因此,当结构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后,自重会明显的下降,也就降低了地震力,减少了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提升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由于轻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同等级的普通混凝土低,结构的自振周期将变长,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快,变形能力增强,不容易遭受外力的破坏。
(3)抗裂性好:由于轻骨料混凝土相比普通混凝土有较小的热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导致冷缩和干缩作用引起的拉应力小与普通混凝土材料,这样的表现就导致了轻骨料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这对改善结构的耐久性,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是非常有利的,并有助于降低结构在使用期间的维护费用。
(4)耐久性好:使用轻骨料能有效避免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问题,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轻骨料混凝土的骨料—基材界面粘结牢固,具有一定的自养护功能和水泥砂浆品相的质量相对较好等因素,轻骨料混凝土抗有害介质侵入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5)耐火性好:由于轻骨料混凝土采用的是粉煤灰,煤矸石等骨料,而这些骨料都经历高温历练,有良好的耐火性能,使得轻骨料混凝土热工性能好,用以建造的建筑和结构的耐火性能好。一般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普通混凝土耐火1h,而轻骨料混凝土可耐火4h.
(6)综合技术经济效益好:轻骨料混凝土的骨料通通常来自工业废渣、煤矿的煤矸石、火力发电站的粉煤灰等,可降低混凝土的生产成本,并变废为用,减少占用农田,减轻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轻骨料混凝土的缺点和发展前景
(1)轻骨料性能的完善:如今的亲故料混凝土虽然具有上述轻质、高强、耐久性好等优点。但研究表明,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的拉压比要小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且随着强度的提高,其脆性相应增大,脆性问题使得高强材料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的韧性、提高其拉压比,同时又能保持其轻质高强的特点,成为当前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研究和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轻骨料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更新:目前轻骨料混凝土配制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①为降低轻骨料的吸水率 ,改善新拌轻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 ,普遍在其表面涂蜡、 聚苯乙烯乳液等防水材料或施工前预湿轻骨料。 这些做法降低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或降低其抗冻耐久性 ,并使生产制作变得复杂; ②在大的初始坍落度时 ,轻骨料易上浮离析 ,采用振捣施工时尤为突出 ,使硬化后混凝土的均质性差 ,耐久性下降 ,并降低其力学性能; ③提高水泥掺量 ,虽能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 ,但增大了轻骨料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引起的危害 ,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 ,同时又增加工程造价。 因此 ,工程结构迫切需要制作简单、 工作性好、 能免振捣自密实施工、 硬化后质量好、 体积稳定性好、 高耐久、 经济的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
(3)已有发展:①轻骨料品种的结构组成有较大变化:如今以粉煤灰、尾矿粉和河川污泥为主要原料的绿色轻骨料正在大量推广应用。②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 CL40以上的高强性能陶粒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以及轻骨料混凝土泵送施工的普及。③轻骨料生产工艺设备的更新:原材料的微米磨细技术和无胶结料陶粒成球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破碎型粒的破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利用化学工业废料加工成的节能燃料的成功开发。
四、总结
轻骨料混凝土的开发和利用,为混凝土的发展和变革添了重要的一笔。。相比普通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的优异性能使得混凝土的应用领域更为广阔。但轻骨料混凝土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对于这些缺陷,目前人们的主要解决办法在于添加相应的纤维材料和高聚物等,以提高韧性和其他性能。但是这些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轻骨料混凝土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强.浅析轻骨料混凝土的发展(论文),内蒙古电力堪测设计院,2009.
【2】 郑立,姚道稳.新型墙体材料技术读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胡署光,王发洲.轻集料混凝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王发洲.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博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3.
【5】龚洛书,柳春圃.轻集料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关键词:高度成长期;新兴产业;成长产业;财政政策;产业构造的高度化
日本内阁府于2011年2月14日公布上一年度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9%,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统计局当年1月公布的数据,58786亿美元。日本居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这也是1969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对于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时代的结束”来形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文章,以及诸如“此次新排名标志着作为全球增长引擎的中国和日本分别开始崛起和衰落。”描述的报道不仅常见于报端,亦可在专业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在内的GDP并不能真正反映国国家之间富裕程度,国际上衡量国富国穷的指标是人均GDP,中国大陆的人口是13.35亿、而日本人口仅为1.2亿,很显然“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一分之一,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的事实”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也不可能有质的改变。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长达30年的高速成长,但是从产业经济・经济开发的视点看,中国的三次产业构造状况以及产业发展水平都远未达到先进发达国家水平。而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在战后东京尚为一片焦土的状况下以及长崎和广岛在遭到灭绝人寰的原子弹爆炸之后,仅花了十年的时间就达到了战前经济水平。日本在经济复兴之后,经历了长达18年的经济高度成长期,并于1969年,GDP就超越了当时的前苏联和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一排位直至2010年,长达41年之久。在这过程中,日本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特定产业法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5年到1973年间,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被称为经济高度成长期。日本是加入西方富人俱乐部的唯一亚洲国家,而在学术界,日本又被称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切都源于它的经济实力和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
本论文试图以高度成长期时的日本财政政策为切入点,探讨日本财政政策如何为经济服务,又是如何促使日本产业政策展开的。日本经济自明治维新以来,尤其在战后复兴的高度成长期时,基本上是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并逐步对外开放的经济模式,同时它也是不同于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一种自由原则,但是一定程度又为国家所操控的“混合经济”。在资金供给、技术供给以及劳动力供给处于短缺状态的情况下,政府掌握着较多的政策手段,并可以通过资源的投入和分配,引导资源的使用途径,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日本政府干预国民经济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制订远景经济规划并予以行政指导外,已具有操作性的基本政策体系在经济复兴期已具其形,高度成长期时,政府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灵活有效的行政手段,诸如政策税制、政策金融、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政策,这些都使得财政政策发挥作用具备了可能性。本论文也正是以日本的财政政策为论述的焦点,以期其在高度成长期时,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又如何使得当时作为核心产业的重化学工业得以快速成长的机理得以解明。日本的财政政策是如何产业升级和产业构造的高度化的,这些都是被期待着得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现今同样处于高度成长阶段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十二五”规划,中国产业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财政政策及其财政政策手段的涵义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作为财政政策的手段,它是指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它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国债和政府投资。
在这其中,税收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增减税种来调节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来调节个人收入和财富,实现公平分配。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它包括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类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不同之处。购买性支出从最终用途看,它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等财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开支,政府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方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特别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的手段的另外两个重要方面是国债和政府投资。在这其中,国债是国家按照信用有偿的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实施时,除了与其他财政政策手段协调外,还特别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政府投资是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性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政府的投资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
三、高度成长期的日本财政政策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关于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划分方法可能因视角不同而有所区别,本文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视点出发,把从日本昭和二十年开始的战后经济复苏,直至今日平成二十三年之“3・11”大地震后的从“震啸核”后经济重建为止的六十六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复兴期(1945-1955年)、高度成长期(1955-1973年)、安定成长期(1973-1985年)、泡沫经济期(1985年-1991年)、低成长期(1991年-现在)。财政政策目标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所要实现的目的,它的确立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异。作为财政政策核心内容的财政政策目标,在日本高度成长期是如何实现的,围绕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总结对于现今尽管有着诸多不同,但同处于高度成长期的中国经济来说,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日本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十年就达到并超过了战前的生产能力。从1955年到1963年和从1964到1973年的日本实际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远远领先于其他先进发达国家,并于1969年以GNP总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骄人业绩快速成长起来,这意味着在1955年,日本就开始了从战后复兴向高度成长的过度过渡。
(二)高度经济成长期的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政策
至1955年为止,日本在完成战后复兴的同时,也确立了它经济自立的基础。从那以后,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产业部门直接导入欧美最先进的技术,另外在石油化工,钢铁行业设备的现代化、大型化、生产的规模化也都在加速进行。本文中的生产的规模化主要是指生产的规模弹力性如果大于1,就称之为规模的经济性,即每单位的生产成本随着工厂或企业的规模的扩大而成比例地降低;如果小于1,就称之为规模的不经济性。钢铁和化工等的重化学工业部门,规模的经济性效果比较明显。日本政府也对冶金钢铁、石炭、电力、肥料等已经步入合理化轨道的产业,活用税收特别措施和财政投融资等财政政策手段予以支援。
由于外资法的实施,先进的外国技术得以顺利引进,这样战后日本经济自立的基础也逐渐趋于稳固。1955年以后,因为日本政府活用财政政策手段,使得随着技术革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技术革新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新的需求创造,这是战后日本得以高度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财政政策的乘数效果的一个明显例证。另外伴随着技术革新的发展,各企业单位以及各经济自治体不仅使得设备投资得以大规模进行,亦通过乘数效果扩大了民众的消费需求,而由此又促成了投资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就形成了投资引起再投资的生产扩大的模型。但是这一模型并不意味着生产扩大可以无止境地进行下去。
以池田内阁在1960年发表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为契机,以及以高度成长为前提的消费行动模式在日本国民的思维中逐渐形成定势,由内需的急剧扩大引起的输入激增使得国际收支恶化,为应对国际收支恶化而采取的金融紧缩政策,又造成了经济不景气。在高度成长期,这种由内需扩大到国际收支恶化再到金融紧缩从而引发经济不景气的现象不断出现。从1965年秋到1970年夏,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输出扩大和经济景气的回复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电子机械、汽车等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此以后,日本的国际收支也由于贸易收支的巨额赤字而赤字化了。民间的设备投资也变得活跃,除了钢铁部门的超大型高炉建设外,石油化学、重化学工业等行业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重化学工业使得日本的输出迅猛增长,避免了国际收支赤字,为日本经济整体的高度成长得以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政府通过提出适当的目标以及税制上的优惠政策,使日本产业构造的重化学工业化得以快速实现,在1970年日本的生产构造的重化学工业化率已达62%,同年的输出构造的重化学工业化率更是达到了76%。另外,日本政府为了培养新兴产业,发展成长产业,采取了包括财政手段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措施。如为发展当时的石油化学工业,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为确保该行业的运作资金,允许他们从日本开发银行融资;法人税的减少和进口机械的关税降低;设备折旧周期的缩短;鼓励引进外国技术等。
四、结束语
在高度成长期,日本政府对于重电机行业,汽车行业等,则较少采用减税和从财政投融资方面予以援助的手段来强化国际竞争力,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重电机行业、汽车行业已是处于良好发展状态之中的高收益产业。当然在高度成长期,为促使产业经济的发展,除了财政政策手段,还有其他原因,但财政政策手段在高度成长期对日本产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无视的。对于同处于高度成长期的中国来说,尽管有着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及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不同的产业发展状况,但是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一环的财政政策在推动日本产业构造的高度化、促使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时所起的作用却是多有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合.日本的产业政策[M].东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小野五郎.实践的产业政策[M].通商产业调查会,1992.
3、福川伸次.产业政策[M].人事院公务员研修所,1998.
4、小滨裕久.战后日本的产业发展[M].日本评论社,2001.
关键词:高校化学教育;绿色化学理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84-0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我国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传统的化学工业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高校本文阐述了绿色化学理念的涵义,介绍了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育中的实施方法,并且给出了一定的讨论和建议,为高校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参考。现综述如下。
一、绿色化学理念
随着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以来,绿色化学理念充分的体现了国家对于污染问题的重视,也能够引导人们保护环境,降低对于环境的破坏。绿色化学理念(Conceptofgreenchemistry)是指应用绿色、环保、天然的自然能源、化学原理或化学工作技术,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无害且节能能源的制造与开发的理念。该理念能够在产品的制造与开发时,采用预防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工艺,控制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废物、废气以及废水等的排放量,合理处理废弃物,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高校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高校老师可以介绍传统工业对于环境破坏,带来的农作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实例,向学生阐明传统工业的弊端。让学生注意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珍惜能源和物质,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另外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目前国家发展的主流方向,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化学原则观。其次,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高校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于新型绿色化学技术工艺的认知,培养创新能力。高校老师可以通过对比传统的化学工艺技术,介绍绿色化学新型技术,并讲解优缺点,如用二氧化碳代替光气生产碳酸二甲酯的新方法;在固态熔融的状态下,采用双酚A和碳酸二甲酯聚合生产聚碳酸酯的新技术等,加强学生对于新型绿色化学技术工艺的兴趣,引导对于传统化学工艺进行改进和新型技术的创新。再次,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高校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国家培养新型绿色化学高端技术人才,为国家将来的经济发展做储备。高校教师通过介绍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出的新型化学工艺技术,新型绿色化学技术专业公司以及环境友好产品,向学生说明绿色化学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强大,应用前景广阔,加强学生对于这门专业的认知和认可,从而为国家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
三、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首先,高校教师应该转变理念,提高对于绿色化学重要性的认识。在熟悉绿色化学理念的基础上,高校教师应该充分的了解教材的教学目的,科学地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时安排进行备课。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传统化学工艺的弊端、对于环境和人们健康造成的破坏,结合绿色化学理念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实例,对于绿色化学理念进行有效的渗透,加强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和兴趣,另外可以通过安排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目前可用的绿色化学技术,强化对于绿色化学理念和新型技术的认知。其次,重视实验教学,开发绿色实验。良好的课堂知识讲授虽然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认知,但是实验教学,往往更加的贴近实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开发绿色实验,要以小型实验为主。要重视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讲解重要的注意事项,加强人身防护。实验准备前,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尽量减少试剂的使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强调反应物质回收和再利用,对于废弃物质一定要加强专门的处理,防止对于环境的污染。另外,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动手,积极提出问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兴趣,加强对于绿色化学理念的认识。再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外实习机会。先进的新型化学工艺技术不仅仅停留在实验教学阶段,最终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外实习的机会,如联系具备绿色化学专业技术的公司进行参观,请绿色化学技术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教育活动等,才能够促使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更深的体会。
四、讨论与建议
目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国家提出了绿色化学理念,并且加入到高校化学教学内容当中,以提高学生重视自然环境的认知力以及增强环保意识。高校应该提高对于绿色化学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在化学专业以及化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中,理性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提高学生对于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新兴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强,王榛,李玲等.高校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辅助设计系统”的建构与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9):135-141.
[2]张威,王宗亮.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2,(2):108-111.
[3]刘艳菊,范晓晖.论高校化学双语教学教材的开发途径———基于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双语示范课程的调查报告[J].西北医学教育,2014,(6):1204-1206.
[4]强根荣,赵华绒.以联席会和竞赛为载体构建实验教学改革交流的新平台———浙江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联席会暨化学学科(实验)竞赛10周年回顾[J].大学化学,2015,30(6):17-20.
论文关键词: 煤化工;传统煤化工;现代煤化工;产能过剩;可持续发展
1 煤化工概述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并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简称煤化工,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煤焦油加工和乙炔化工等。
煤化工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形成完整的煤化工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石油化工发展迅速,石油和天然气成为很多化学品的生产原料,煤化工的在化学工业中的地位被削弱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中东石油危机,世界经济大国开始重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进入21世纪后,国际社会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呼声日渐高涨,使煤炭的高效和低碳化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煤化工再度成为化工产业的发展重点。
现代煤化工也称新型煤化工是指以煤气化为龙头以一碳化工技术为基础,合成、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和燃料油等,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大多属于现有石化产品的替代品,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
2 我国煤化工产业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煤化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逐渐从以焦炭、电石、合成氨为主的传统煤化工向石油替代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转变。这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实现能源多样化,促进后石油时代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供求矛盾,促进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行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升温,全国各地拟上和新上的煤化工项目不断增多,项目规模大小不一。我国煤化工过热的突出表现就是“逢煤必化”。为谋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几乎所有煤产地甚至煤炭调入地区都要大力发展煤化工,煤化工“大干快上”的势头正在不断谋划。其中,晋蒙宁陕疆等资源型省区甚至纷纷出台了煤化工扶持政策,以期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
国家发改委曾经在2006年7月、9月,2008年10月三次紧急叫停煤化工项目,但国内煤化工产能仍然增长迅速。规划将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省份接近20个,其中不乏一些煤炭资源调入大省和一些已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的地区。2009年9月底国务院批准并转发了十部委上报的 《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3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然而,仅仅相隔十几天,国内煤化工投资规模就被刷新。10月19日,山西安泽县总投资102.5亿元,项目包括300万吨甲醇、200万吨二甲醚,目标是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项目。11月3日神华集团与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合建的煤化工项目在陕西榆林奠基,项目一期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将形成年产332万吨甲醇、122万吨甲醇制烯烃生产能力,目标是成为世界单体最大的煤化工项目。另外,中电投集团两大煤制天然气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额超过500亿元。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除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外,还计划全力进军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煤化工细分产业。此外还有神宁3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等若干特大型煤化工项目紧随其后。
国内新型煤化工产品的规划产能更是已达天文数字。据悉,目前煤基二甲醚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达到4000万吨/年,大约是2008年全年二甲醚表观消费量的20倍;虽然国内尚无煤制烯烃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经验,但是国内煤制烯烃的在建及规划产能也已经达到2000万吨/年。在国家紧急叫停煤制油之后,不少企业转而发展风险更大的煤制天然气,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不过4个,产能110亿立方米/年左右,但是跟风而建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达到14个,产能接近550亿立方米/年。于是,2010年6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将地方先前的煤制气及配套项目的审批权上收。据了解,目前现代煤化工拟建投资加预算,已经超过了1万亿,且投资还在呈逐步增加的态势。而煤化工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目前其经济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和认可,国内当前正在运营的项目,较大部分处于试点阶段。 转贴于
虽然国家屡屡警示,但以央企阵营为代表的各大企业近年来一直没有放慢投资煤化工的脚步,而地方政府也充分“迎合”了央企“跑马圈地”的诉求,“拿央企作为地方发展煤化工的挡箭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疯狂的投资冲动和热情呢?首先,地方政府唯GDP论的政绩观根深蒂固,煤化工产业投资强度大,拉动GDP效应明显,央企的进入能给当地的GDP增长带来好处;其次,相关企业风险控制观念缺失,“以资源为王”观念根深蒂固。再次,产业发展方向缺乏有效引导。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
3 我国煤化工产业该如何发展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原油和煤炭之间的比价逐步被拉大的情形下,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部分替代石化产品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道路,也涉及国家能源安全。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的现实,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煤化工发展道路。
对传统煤化工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原料路线,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大力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利用技术进步逐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现代煤化工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及运行方式。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形势下我国煤化工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是否都能过关。现代煤化工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同时在具备煤资源、水资源、环境状况以及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地区,适当合理布局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煤化工多联产系统示范工程,如煤基甲醇—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煤基多联产IGCC系统)加二氧化碳捕集系统(CCS)等,试点能源-化工-环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模式。通过集成优化,使能量流、物质流、火用流梯级利用,而且煤基热电化多联产这一集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系统,显然优于生产某种单一产品的煤化工发展思路,被专家认为是“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方案”。如果将这一认识拓宽至从煤的开采洗选,通过焦化、气化、液化等组成的化工产品链,与发电、供热、污水处理、建材等集成优化,就可以形成循环经济型的煤炭能源化工,将全面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也就是说,科学发展煤化工必须要以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为前提,而不是不顾代价地去获取终端产品与石油化工产品简单比价上的盈利性。在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均十分脆弱的西部富煤地区发展煤化工,尤其应遏制住攫取利润的原始冲动。
中央政府各部门近期在多个场合表态,“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政策的闸门将关的更紧。2011年4月12日,发改委公布了《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对几乎所有煤化工领域内的细分行业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之前,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油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气项目,年产20万吨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项目都将被禁止。 这意味着一度炒得火热的煤化工投资热潮将得到遏制,大唐一位煤化工专家称,发改委的此项政策更加量化,而不像以往那样“模糊”。 发改委此次之所以明令叫停不符合要求的煤化工项目,是因为国内的煤化工项目投资过热,导致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业界认为,此举将进一步提高煤化工行业门槛,对中小煤化工企业以及后来者将树立更高的门槛和更严格的市场环境,而对已具备规模、资源与技术优势的煤化工企业则是利好。另外,煤炭供应要优先满足群众生活和发电需要,严禁挤占生活、生态和农业用水发展煤化工,对取水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煤化工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规定的煤化工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不得发放贷款,不得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严格防止财政性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煤化工项目。 转贴于
业内专家称解决我国煤化工过热现象必须从三方面考虑:一要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改变唯GDP论成败的政绩观,并平衡好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关系,这个问题解决了,地方政府就没有发展煤化工的冲动和热情了;二要严格煤炭资源配置,不能将属于全国人民的煤炭资源让少数企业独享,只要不给煤炭资源,相信不会有多少企业愿意将大量资金投向“钱景”不明的煤化工项目;三要加大技术创新、加快工业化示范,如果我们能成功开发出更多类似于低碳甲醇制烯烃这样的技术,企业就有更多的选择,就不会“一窝蜂”,煤化工产业自然就会健康发展。另外,还应明确煤化工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其近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再配套实施细则,指导其发展。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崔卓兰,赵静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创新——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2]王峰.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法制与社会.2010(1).
[3]曾国平,曹跃群,王韧.重庆: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黄泓.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重庆出版社.2006.
[5]何淑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开发研究.2008(2).
[6]周辉.试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3).
[7]李铮.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0(4).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王保真.医疗保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田勇,冯振翼.医疗保险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王陇德.用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J].中国卫生,2005(10).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医改的成败得失[J].中国卫生,2005(8).
[6]沈松泉.推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小康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J].中国医疗保险,2004(4).
[7]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8]张晓,刘蓉.社会医疗保险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9]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蔡仁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11]许正中.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选择与管理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祝小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体系的当代解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3]姜作培.统筹城乡发展:主要矛盾和出路分析[J].理论前沿,2003(22).
[4]党双忍.城乡统筹推动九大制度创新[J].经济学家,2004(13).
[5]陈希玉.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方针[J].山东农业,2005(05).
[6]蔡玉胜.城乡统筹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Autonomous Learning
Systems
From Data Streams to Knowledge in Realtime
2012,298p
Hardcover
ISBN9781119951520
安杰洛夫著
本书是作者十几年来专注于一个新兴领域的研究成果,该新兴领域横跨了包括机器学习、系统识别、数据挖掘、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神经模糊系统、控制理论以及模式识别在内的数个被公认和业已确立的学科。这些学科的演化受到来自工业界的驱动,工业界的驱动则源自国防和安全、航空航天及高级加工工艺、生物医学和智能运输部门的不断增加的需求;学科的演化也受到来自研究的驱动,研究的驱动则源自在上述所有业已确立的学科中存在着创新的强烈趋势。本书提供了对关键性技术的介绍、详细技术说明,以及与应用实际关联的注解,并通过系统的方法论述了自主学习系统面临的挑战,该系统方法为快速成长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将会对许多至关重要的技术应用给与支持。
本书共分成三个部分,15章,还有两个附录:1.绪论:自主系统、自主系统中机器学习的作用、系统识别真实世界的抽象模型、联机识别与脱机识别对比、自主与衍生系统、衍生或进化系统、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对比、本书的结构。第1部分 基础,含第2-4章:2.概率理论基础; 3.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基础; 4.模糊系统理论基础。第2部分 自主学习系统的方法论,含第5-10章:5.从数据流型衍生的系统结构; 6.局部子模型的自主学习参数;7.自主预测器、概算机、过滤器及推理传感器; 8.自主学习分类器; 9.自主学习控制器; 10.协同自主学习系统。第3部分 自主学习系统的应用,含第11-15章:11.用于化学及石油化学工业的自主学习传感器; 12.移动机器人中的自主学习系统; 13.视频流中的自主新颖检测及目标跟踪; 14.使用自主学习系统建模衍生用户行为; 15.后记。附录A:数学基础;附录B:基本算法的伪代码。
本书作者是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计算智能讲师及智能系统研究方面的协调员。他是IEEE和INNS(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的资深会员,他独立或与别人合作发表了160多篇论文,拥有3项专利,撰写了2本研究专著。他在人-可理解的模糊规则系统和自主机器学习知识提取的方法论及算法方面,做出国际公认的开拓性成果。
本书为高校师生及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了有关这个课题的“一站式参考”。它也是政府部门和软件开发者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胡光华,退休高工
(原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
关键词:自由基聚合机理;分子量调节剂;有机溶剂;丙烯酸酯
1 引言
针对市场上现有的车膜用胶,使用中存在苯类溶剂影响人身体健康的缺陷。依据丙烯酸胶粘剂合成机理,设计配方进行改进,改进产品配方后,杜绝苯类溶剂对人身体的影响。
现有的丙烯酸酯胶粘剂存在以下优缺点:其一,苯类溶剂在使用中存在与燃料互溶性佳的优势,但存在对人身体及环境污染的缺陷。其二,苯类及脂类溶剂混溶溶剂,在合成中,可以很好的调节聚合物分子量的分布均匀度,保证了涂布的各项指标达到最佳。缺陷同样是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培训必须到位,保证按要求操作,才可以保证生产安全。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根据国家绿色环保化工的发展要求,生产及市场都需要我们对这一方面进行改进。本论文旨在通过溶剂的复配,合成出一种新型的丙烯酸酯体系胶粘剂,解决现有市场同类产品存在的污染环境及健康的危害的缺陷。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实验原料
丙烯酸甲酯(MA),工业级,北京东方化工有限公司;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工业级,北京东方化工有限公司;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工业级,北京东方化工有限公司;丙烯酸(AA);工业级;北京东方化工有限公司,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工业级,巴斯夫。线棒涂膜器Baker Applicater YBA-5型,韩国。
2.1.2 主要仪器
电子天平AB204-S型,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SNB-1旋转式黏度计,上海尼润有限公司;可控速电动搅拌器,西安予辉仪器有限公司;恒温水浴,西安予辉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DHG-9070A型,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剥离强度测定仪(BLD-100S ) ,济南兰光机电技术发展中心。
2.1.3 溶剂的选择
醇类、脂类、石油烷烃类、DMF、酮类。
2.1.4 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工艺路线
组装基本的实验仪器,称量各个组分物料,将1组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异辛脂、丙烯酸正丁脂、丙烯酸、丙烯酸-2-羟基乙酯等单体和引发剂及甲苯、乙酸乙酯、甲醇混合溶剂的二分之一投入装有回流冷凝管、温度计、滴液漏斗和搅拌器的四口烧瓶中。通入N2气,开启搅拌,同时加热,加热到接近回流温度,保温反应60min;然后滴加2组分的混合液,时间大约60min左右,继续反应1h;滴加3#物料约10min左右,然后保温3h,得到无色透明黏稠液体;降温至40度以下,根据初测黏度考虑是否加入4组分,加入后一般搅拌10min,出料,即为成品。
2.2 丙烯酸树脂的性能要求
外观:无色透亮黏稠液体,180°剥离强度大于等于1000g/2.5mm,黏度4000±500mPa.s。固含量45±0.3%,水浴50度,10天黏度变化不超过500 mPa.s。UV吸收剂相容性佳,无晶点析出;黑色染料10%的量,分散均匀,透光率佳,无不挂色处或较暗的阴影区域。成本要求低于市场价0.5-1元/KG。
2.3 胶水的涂布与干燥
将加入交联剂(HDI)后的胶水溶液均匀地涂布于PET膜,在(120±5)℃下干燥1~2min制得胶片,干胶厚度7-8μm。
3 实验方案
3.1 基本配方(见表1)
3.2 实验方案
(1)用乙酸乙酯、DMF、环己烷、正丁醇、6#代替甲苯。(2)用丙烯酸正丁酯或醋酸乙烯脂代替丙烯酸异辛脂。
3.3 实验设计
(1)以五种溶剂对分子量及粘度的影响,确定水平因子,减少实验量。确定三种变量为基础变量进行正交实验。(2)以丙烯酸正丁酯和醋酸乙烯脂进行替代丙烯酸异辛脂试验,确认合理的配比量。(3)加入分子量调节剂,稳定产品在工业化生产中的稳定性。(4)加入助剂,检测各项指标是否满足客户需求。
4 结果与讨论
4.1 不同溶剂对的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合成影响
5 结束语
(1)单组份胶粘剂,选取溶剂,针对价格及毒理性能、实验的稳定性各项指标,确定乙酸乙酯可以合理代替甲苯进行生产。(2)用丙烯酸丁酯代替丙烯酸异辛脂,调整各个参数,可以达到原有的窗膜胶各项指标,降低成本。(3)单组份窗膜胶,存在稳定性差的缺陷,但选用合适的固化剂,可以满足固化剂存储稳定性的要求。(4)绿色、环保产品是目前市场发展的主流,此款产品可以满足现有窗膜胶的绿色环保要求,可以进行市场推广,值得同行借鉴。
参考文献
[1]范耀华,王光埙,邓春森.溶剂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