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外阅读工作经验总结

课外阅读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3-01-23 08:24:06

课外阅读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 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 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 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 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 归纳模式。

6、2004.1——2004.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第2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读书。

我校小学生拥有的图书量不多,拥有一百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只占29%,拥有50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占35%,37%的学生没有尝到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所以不想读书。于是被其他的媒体夺去了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46%的学生不会读书,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即使迷迷糊糊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11%的学生不能读书,原因是家里没有藏书或是没有合适的书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2、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么读。

3、《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同类课题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5年开始,南京教研室推出了一项振兴阅读计划,计划为期五年,在南京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南京的小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计划,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如南京力学小学,学校每年都向全体老师和学生推出一位作家,一套丛书,一本经典,以年级、班级为一个维度,每个班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案或者计划。学生读到了很多的精华和经典,提高了读书的效益,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四、学术价值

课外阅读促进了学生的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让每一位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把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的经验,推广本课题可以建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学校研究基地。

学生和教师都是本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而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又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和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造条件,解决书源,为学生阅读提供可能,在班级内、校内、家庭中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3、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4、以读促写,通过大量阅读,经常练笔,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以阅读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纠错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6、遵循“模糊性、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原则,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形成激励机制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

重、难点:1.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养成;2.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保持。

七、研究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

八、研究对象

五(2)班学生、四(2)班学生、三年级全体学生、二(1)班学生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开展研究。

十、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安排部署和基本情况调查

1、学习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的阅读观点和动态;

2、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了解学生阅读现状;

3、申报课题,确定研究班级和人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0月)

第一步:营造读书氛围,为阅读创设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让学生能读;

A、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宣传开展阅读活动的意义,提高家长的阅读认识和参与度、支持度;

B、筹措图书,充实学校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师生提供阅读环境;

C、开展每周格言和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班级读书氛围;

D、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校园读书活动,让校园弥漫书香,让学生置身书海;

第二步:探索阅读指导方法,为阅读提供科学引领,让学生会读;

A、各班级制定阅读计划,定期小结;

B、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C、建立教师读书活动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开展师生共读,以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进步;

D、根据实际,推荐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阅读书目,并通过班级读书会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第三步,开展各种读书促进活动,激发阅读潜能,让学生乐读;

A、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

B、开展各类评先评优活动,激发阅读向纵深发展;

C、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

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建立学校图书室定期开放制度和班级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和借阅制度;

2、建立学校年度读书评比制度;

3、各类课题成果的编撰与整理;

4、举办课题成果展示会,推广实验成果;

十一、预期成果

课题论文集,优秀课外阅读课例,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展示集、成果集、多元评价表、结题报告。

十二、课题保障

课题组成员选员科学、结构合理,采取个人申请与考查推荐相结合的原则,选定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年段分布均衡的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其中课题组负责人董晓育,曾参与中国学习科学学会学习指导实验研究中心指导的学习指导实验研究,并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王永平与王莲老师曾参加过陶行知十一五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语文课外阅读》)。王蜀苏老师参加过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小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方式的评价》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资源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我们课题组还准备聘请自治区、市级教研机构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作指导。

十三、项目分工

组长:董晓育 主持课题,全面领导

第3篇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行数学教学中的众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面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

1、教师备课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怎么去教,很少思考学生应该如何去学。教师课上讲的过多、过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机械地记。

2、不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使学生感觉数学枯燥乏味,失去学习信心,逐步走进学困生行列。

3、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课内损失课外补,题海战术泛滥,使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4、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做到以学定教,“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思想意识淡薄。

5、以考定教,平时的教都为期末的考而服务,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6、少数优秀学生独占课堂,后30%的学生经常被忽视和遗忘。

7、情境创设有生活味却没有数学味,有活动却没体验。多媒体包办一切,甚至成为学生独立思考的干扰源。

8、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师不能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场面很少见。

9、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

10、总以分数论英雄,很少关注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却忽略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上述不足并不是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上都存在,而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类似问题。鉴于此,我们就必须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提高,学校的发展呼唤符合我校实际的教改新举措。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学方法简单陈旧,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制约着我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前进步伐,多年来,我们曾借鉴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三段式”教学法(课前预习、课上展示、课后总结)但效果并不明显。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现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长足发展,我们就必须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当前,“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就摆在大家面前,所以,我们要全力借鉴,用心思考,早日探寻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数学教学新路。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课题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为中心,追求数学课堂的高效率。

研究中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又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遵循数学教学规律,考虑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全面探索旨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经验和做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掌握优秀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

1、熟练掌握“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大体框架并合理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2、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三步读书法”。

3、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4、培养学生阅读课本习惯,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外阅读。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预习和自学的良好习惯。

四、实验措施和方法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没有充分的备课就不会有精彩的上课。

1、教案。教师可以继续使用共案,但同组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体现“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的设计思路,结合自己班学生特点做好共案的使用修改记录。

2、学案。鼓励教师设计学案,设计学案要以“确定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目标,设计探究重点,准备教具学具,设计教学过程,撰写教学后记”这几方面入手。(具体设计框架请老师们参照《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182页)

3、集体备课。一定要利用好每周一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以研究学生、分析教材、设计教法、优化学法为主,力求用“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的新理念去备课。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应该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课堂教学。

1、转变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

教师的教应该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学定教”。课堂上并不是看教师讲的什么样,而是要看教师导的什么样,最终归结到学生学的什么样。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思维灵活,潜能巨大,只要教师启得有道,引得有法,学生便能自会,便能独创,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创造,那么数学就没有生气,教学思路就会枯竭。

2、认真领悟和运用“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的结构模式。

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要以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模式为主要授课方式,希望教师能把这一结构模式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学生活动: 自主尝试 自主交流 自主归纳 自主练习

(主体) 自读自悟 质疑释疑 回顾整理 尝试评价

教师活动: 创设情景 灵活组织 诱导反思 查漏补缺

(主导) 分层指导 归纳总结 当堂矫正

3、大力推行“三步读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步读书法”既初读(以整体着眼,通读教材),细读(逐字、逐句细读教材)精读(回到整体,带着问题阅读)。

(1)实验初期我们要致力于在学生中培养渗透“三步读书法”加强学法指导。

(2)尽快让学生掌握如何有效的阅读数学课本。

(3)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4)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5)努力实践“三步读书法 二步读书法 快捷读书 自由读书”的上升发展过程。

4、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尤其对于我们60---70人的大班额来讲意义更加重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善加利用。

(1)在给学生分组时要按学生综合能力的好、中、差分成若干异质小组。

(2)合作小组以四人(前后桌四名同学)为宜,便于组内成员间交流。

(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和指导。

(4)减少对个别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多的对该组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5)鼓励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本组的学困生学习,组内最后的学生能够学会是评价该组是否达标的底线。

5、培养学生在参与中进行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是增强学习信心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最佳方法。也是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能力,多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创造质疑和释疑的机会。

6、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

(1)把“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作为自己工作的基点。

(2)努力为学生创造“兴致勃勃地学习,聚精会神地思考”的学习氛围。

(3)千方百计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5)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7、注重课上小结和课尾总结,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

(1)课上小结必不可少,它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概括,便于学生理解。

(2)课尾总结意义重大,它可以理清学生思路,强化知识巩固。

(3)总结更多的是由教师组织引导,但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总结疏理、归纳概括的学习能力。

(三)作业

教师每天除了备课、上课之外,可能用时最多的就是批改作业,教师费时费力辛辛苦苦,学生消极怠慢无动于衷。所以,如何进行作业的留、批、改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具挑战性课题。根据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决不留机械重复性作业。

2、作业(包括课外作业)留量一定要适中。

3、作业必须在当堂课上完成。

4、作业中的错误之处一定要学生自已改,及时改。让学生明白错在哪,为什么错,养成自己改的能力,终身受用。学生改后教师再批,仍可让该生得优或满分,保护学生作业积极性。

5、改革作业本中只打√或×的单一做法,选用“——”、“ ”、“?”等多种批改形式。例如,学生因抄错了数而造成整题错误的,可在错数旁画“?”。算式正确只是得数错误的可把得数用“ ”圈起等等。

6、评语不单单就是“优”“好”等字样或打一个分数,而是激励学生上进或指出错误原因的话语,评语也不一定都在作业结尾处,也可在作业中的关键位置出现。

7、面向全体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所以本学期开始我们大力提倡按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给他们分层布置作业。

8、作业书写格式要统一。倡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办数学小报,记数学课外阅读笔记。

9、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学生自批互改作业,把批改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师的单边活动变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切记学生自批互改决不是找几个优秀生代替教师批作业,而是把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教师指导、学生批改、师生讲评的过程中达到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效果。(具体做法,详见《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第六章)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对教师而言,能否以“教学反思”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做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反思意识、反思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1、继续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篇数不统一要求,字数也不进行限制。

2、教学反思不等同于教学后记,反思可能会发生在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只要是自己的所思所想,随时都可记录。

3、教学反思学期末要进行评比,记入综合考评成绩,学校将选录优秀反思编辑《教师随笔集》。

(五)数学课外阅读

数学课外阅读是数学教学的组成部分,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又是培养学生教学语言水平、数学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指导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要在实验初期对学生数学课外阅读进行引导和指导。

2、教师要精心为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以数学家成长故事、趣味数学、数学奥秘等方面的书为益)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4、与书香班级建设相结合,适时组织数学读书交流,好书推荐活动。

5、提倡读写结合,在阅读时可适当做读书笔记(摘抄或心得),也可通过数学日记或小报形式来反馈课外阅读情况。

(六)评价

数学评价不是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重点说一下对学生的评价措施:

1、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不要等学生做错了再去批评,而是要在做题的过程中就给予指导和矫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是否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

2、很好的利用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一种主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通过对学生行为表现,作品等内容的记录再现学生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要注重对它的正确使用。

3、个别谈话与作业分析。对个别学生要经常性谈话,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做出正确判断找出问题根源,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4、引导学生课上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真诚的评价他人。

5、分数不代表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部,希望能够正确对待考试。

6、通过研究,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9.7——2009.8)准备阶段

1、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暑假期间)

2、学校制定实施方案,教师制定实验计划。

3、召开开题会。(学习方案,布置此项工作,全体数学教师交流座谈)

第二阶段(2009.9——2010.6)实验阶段

实验年级(三、四、五、六年级)对此项实验进行实施。定期研讨与小结,收集整理过程材料。

第三阶段(2010.7)总结阶段

(1)学校撰写实际报告,教师写出实验总结。

(2)教师要结合此项实验的开展情况撰写经验论文,期末进行交流。

(3)总结各项研究成果及做法,疏理经验,为下一年的实验工作做准备。

六、保障措施

1、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交流研讨,解决重大问题及督导检查实验开展的各项工作。

2、为了保证这项实验的顺利开展,所有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阅读《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把它们作为自己工作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尽量为实验教师多争取外出学习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理论培训。

3、确保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的稳定杜绝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4、加强研究氛围,充分利用好周三业务学习时间和每月至少一次的教研组活动,确保实验顺利开展。

第4篇

流动书吧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流动儿童大量涌入城市,近些年我县流动儿童也急剧增多,在这些从农村进城的流动儿童家长中,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因忙于生计致使每个班级留守儿童居多,问题孩子也多起来。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而家长对课外读物的投资非常有限,对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更是无暇顾及,教育投资严重不足,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基于这个要求,如何利用学校有限的条件和资源,提高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阅读方法等,就成为了流动书吧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的系列议题。

利用各班建立的流动书吧,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提高对课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把课堂中获得的阅读能力与方法用于课外阅读之中;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有质量地进行课外阅读,读出书的品质;使学生将阅读的收获、感悟用于生活实践、写作学习中;储如此类的议题都是急需要等待我们老师去钻研的课题。因此,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对于我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课题名称关键词:流动书吧 阅读兴趣

研究范围:小学(3-4年级)

研究方向:流动书吧是为了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长期读的习惯,我们学校的每个班都设立了流动书吧,书吧的书籍一部分书由学校阅览室提供,另一部分由教师和本班学生筹集。每个班设立一名书吧管理员,做好本班的借阅和归还记录。书吧两星期一轮换,先是同年级流动,然后是跨年级流动。

课外阅读是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它是学生自觉主动的获取大量信息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并能将课内外的知识贯穿起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充分体现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习母语做好辅助。

新时代,信息量多,且变化很快。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在实践中读懂信息,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学习,是每一个生活在信息技术科学时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三四年级学生进入中段学习,阅读从这时开始,阅读能力也从这里开始积淀。

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流动书吧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是指利用每个班级的流动书吧,提供给学生对书籍更多的选择,让他们在五花八门的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和激励,再加上阅读成果的展示,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愉快和满足,让他们的读书兴趣得到再次激发。所以开展读书活动,实践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孩子的贡献,更是教育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的经验,是教育界的财富。为充实孩子的生活,给孩子一个更加温暖、阳光的童年和学习生活做出有效探索。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的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7年2月

(1)调查、分析、研究学生阅读现状,积累研究素材。(2)教师进行有关理论书籍研读和学习网上教育科研专家讲座。(3)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及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2、研究阶段:2017年3月-2017年5月为课题探索实施阶段,进行课题实验研究;

第一阶段(2017.3-2017.4)

初步实施阶段,调查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速度、阅读的有效程度等现状,形成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2017.4-2017.12)

初步进行课程的资源的整理,总结,反思阶段。周期性地开展校园读书会、搜集读书名言等活动,由班级流动书吧开始,各班之间开展读书会,教师每月拟出好书推荐目录为学生推荐图书,有计划的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挑选阅读书目。利用课内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再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教给学生正确高效的阅读技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三阶段(2017.12-2017.5)

继续整理,总结,反思上阶段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对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速度、阅读的有效程度等情况,与研究前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在研究中鼓励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如手抄报、板报、读书笔记等。开展评比活动,评选书香班级、读书明星、书香家庭,共同营造读书氛围。

3、总结阶段,2017年5月-2017年6月

(1)完成研究论文。(2)重点进行成功案例的收集整理、展示,写出有价值的结题报告。(3)参加结题评审。

课题研究举措:

1、建立健全课题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责任到人,为课题研究提供各种保障;

2、精选热心课题研究的青年骨干教师作为课题研究者,按时圆满的完成课题组布置的课题研究任务;

3、加强学习,定时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业理论学习、讨论。不定期的请课题组外专家来做报告和指导,了解先进课题实验学校的做法。

4、加强课题研究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计划、有任务、有安排、有活动、有小结。

5、加强成果交流。由课题小组负责收集,精选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资料,写好研究小结。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预期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开展多种阅读活动,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做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储备大量的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兴趣,增强语言文化积淀,提高阅读能力,在读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2、成果形式

①课题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随笔、课件等;

②3-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单;

③建立班级图书角。

第5篇

【关键词】时间分配 阅读过程 阅读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6期发表了王鹏伟的《“名著阅读与人文素养形成研究”结题报告》,文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原来脑子里一些零碎的想法渐渐变清晰起来。

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讨论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各占上风,到今天的和谐相处,总算是有了个结果。可是我以为,今天的语文课仍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外衣下的工具性教学。语文课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在,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实验失败是小,耽误了一批学生的前程是大。也难为吉林毓文中学敢为天下先,并取得了成果向碌碌者证明了前方道路的光明。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实力去做这样的尝试。那么我们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还语文课堂以阅读呢?结合毓文中学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怎样还语文课堂以阅读进行阐述。

一、语文课阅读应占的比重

按吉林毓文中学的经验,阅读课所占时间约为全学年课程的50%,那么在没有条件及政策支持下要开展教学试验,阅读时间应占课程时间的多少才合适呢?我以为比例不能减,反而得增。这个增是在教材范围内的增,而不是单纯名著阅读上的增。

以单元教学为例,我们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中一或两篇侧重精讲,将余下课文作为学生自行阅读的内容。这样,我们的课程安排便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精讲课文(30%)、教材阅读(40%)、课外阅读(30%)。原来近70%的教师替代学生阅读和体验,而学生个性阅读时间不足30%的情况就反过来,无形中阅读比重就增加了。在一些课改实验区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鲜见,因为统一教材和实验教材同时使用,教师往往会采用类似的方式以保证“两不误”。

二、如何阅读

1.精讲课文

因为需要给予学生阅读的钥匙,这就考验教师在精讲课文上的选择。需要精讲的课文不一定是教参上要求的“重点篇目”,却必须是技法集中、个性突出的课文,通过这篇课文,教师须交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能让他们根据此法举一反三地进行阅读迁移,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的是教师“教”的作用,及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2.教材阅读

精讲课文之后,学生的阅读任务不应该仅仅是余下课文的阅读,而应该由两个阶梯性部分阅读组成——未授课阅读和精讲课再创造阅读。

未授课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精讲课中概念性、技巧性知识的掌握。在这一部分阅读中,教师必须以一个“导”的身份参与进来,不代替学生阅读,却引导其阅读方向,所以在未授课阅读中教师必须用时间,但所占用时间不应超过整个教材阅读时间的20%。这一部分阅读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过渡。

精讲课再创造阅读则是阅读的精髓所在,它应集中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应该是完全开放的,真正独立的。它必须有学生的独特发现,甚至是反传统的理解。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关键就在这个部分。

3.课外阅读

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大量完整的时间段系统地去解读文本,而且还要关注到学校教学的规划,所以课外阅读必须紧跟教材。鉴于阅读时间的限制,我们也不可能像吉林毓文中学那样列出书目让学生自行选择,自由阅读,然后才去展现成果,而是应该联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来规定阅读的内容和时间。所以课外阅读选材的原则是与教材相似,容量小,体裁全,涉猎广,艺术和情感水准都高的文本,可以是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是当代精美小品。

例如,如果教材在编排上接连有两个小说单元,我们就可以规定学生本教学周期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又可根据教材的侧重点,细致到规定学生看中外名著或者是看时代感强的小小说;如果教材在编排侧重散文,我们就选择散文大家的作品作为辅助阅读内容。这样一来,阅读范围集中,不但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也方便教师的检查。

这一部分阅读要充分体现1、2阶段的阅读成果,而以2阶段为主。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这样的阅读方式,甚至可能不知道怎么入手,吉林毓文中学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可以带学生走进图书馆或网络,自己搜集资料;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老师的魅力,辅以专题讲座;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体验和感受个性阅读的乐趣,进而跃跃欲试。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身份应完全从“教”和“导”中脱离出来,作为阅读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起进入自主、个性阅读。因为一个没有读过文本的教师,不可能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一个没有个性阅读的教师,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一个没有自主阅读的教师,更不可能给予学生阅读中肯而客观的评价。

三、如何检查

精讲课文部分的检查应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主,关于这一部分的练习,市面上和教师自己的日常教学有很多心得,可以完全沿用。

教材阅读必须有相关的检查作业,这个作业为了体现教学的知识点,可以根据考纲要求出练习,但更重要的内容,应该以开放性的题目来检查,比如以小作文或者其它更具特色的作业形式(网络搜集资料、辩论赛、课件展示)完成;如果专题比较大,甚至可以以合作论文的形式展现。

课外阅读部分的检查因为机动性强,不仅仅是课内进行,占用课外时间也很多,学生是否真的按进度完成很难把握,所以在检查上要及时跟进也有难度。同时,对于大部头阅读,学生本身就存在畏难心理,容易依赖或迷信专家的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的作业形式就可以更灵活,除了教材阅读部分的特色作业外,还可以结合阅读进度,定期给出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利用qq组织集体讨论,或者成立专门的博客发出主贴,让学生以跟帖的形式百家争鸣,最后可以用文集的形式将所有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火花”集合展示出来。

四、如何评价

鉴于阅读的自由性和作业的灵活性,教师要对学生评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它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兼容并包的心,能够沙里拣金,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些“异端学说”生存的空间,以激励他们的阅读热情;同时还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智慧的头脑,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中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危险信号,然后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将其从错误的道路上引导回来。

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就会产生自信,然后产生新的阅读动力,反之,就会消极倦怠,所以我们的评价必须以赏识、激励为主。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文;教学模式

阅读课文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方法,其既可连接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又可直接体现某一单元训练的重点。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既可巩固和深化低年级阅读目标,同时也是为高年级阅读目标做铺垫和过渡。根据新课改标准对小学中年级阅读提出的“能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会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目标,笔者总结出中年级阅读课文教学的三个侧重点是: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课外拓展积累,并且认为,“自学辅导”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自学,培养学生读书能力

这里所讲的“自学”与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预习”不一样,后者一般发生于课外,是没有教师辅导的,因而质量往往都难以保证。而这里所说的“自学”是发生于课内,由教师所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正是自学能力起步的阶段,作为中年级学生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细心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自学”有基础阅读和逻辑整理两个阶段,前者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基本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后者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引导、通过自学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某一课题内容的逻辑内容。

“引导自学”主要有教师先导、学生后自学,学生先自学、教师再导,教师边导、学生边自学三种方式。第一种中,教师先导是指教师先指出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学生再根据这些要求和方法自学;第二种引导自学方法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领悟自学的内容。

笔者在要求学生自学前总会要求他们标出自然段,并把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写出来,最后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写成课文的主要内容。另外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可帮助学生理清总分总的方法。即:(1)初读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好写什么,找出中心词、句、段;(2)逐段朗读,理清每段间的相互关系;(3)口述主要内容。

二、品诵积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本文中“品诵”是指学生在经过自学和讨论之后,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在旁边注上自己喜欢这些词、句、段的原因,再通过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而“积累”是指引导学生摘录每个自己理解感悟较深且喜欢的词、句、段,牢记文章的精彩部分。因此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将词句的意思和词句所表达的情意理解并体会,并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外,还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将语言信息、语言材料大量地储存积累起来。

三、尝试实践,课文拓展积累

1.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阶段是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知识,进一步规律化、综合化技能,进一步全面、深刻、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在经过之前的自学阅读和品诵积累后,学生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帮助下已基本掌握了新课的内容,但他们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此时教师应先简明扼要地对所学文章进行概括性讲述,特别是文章的重点与难点;接着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与结果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并提出其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师可跟学生一起共同讨论学生们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在这一总结反思阶段教师应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主体问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文拓展阅读

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将自身在课堂上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和读书能力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课文阅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学生通过大量的课文书籍的阅读可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而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应注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保证阅读内容的健康丰富。同时应提倡学生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在人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童年》等中外长篇名著,这类长篇名著可磨炼学生的意志,熏陶他们的情感。

结论: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问题 见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结合自己一线教学经验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出,课堂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学生思想的贫乏和精神的苍白。忽视阅读本质,忽视学生主体体验和感受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老师关注的是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主体意见的形成则成了无关之事。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轻课外重课内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许多学生由于受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冲击和未来就业需要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也就相对较少。而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使教师与学生将眼光始终放在高考试卷上,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一概不用讲、不用读、不用背。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突出地表现为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精讲细读。而语文阅读更广泛的天地——课外阅读则备受冷落,导致学生阅读低俗化,而低俗的阅读会直接导致学生阅读积淀的干涸,甚至让学生迷失方向,损伤智慧,造就精神上的平庸之辈。

(二)模式化现象

在课程格局上,许多老师往往忽视学生主体及各地区学校的需求和特点,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试卷、统一的目标和方式来衡量具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单一的课程格局和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多向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造就的是统一规格的人才。另外,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得标准化、唯一化,而有的老师过于强势甚至不允许学生充溢灵性地解读。

(三)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阅读内容的教学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内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思维的训练更是不能忽视的。观摩课堂上学生可以侃侃而谈,甚至妙语连珠,但总少不了教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学生永远无法逃脱“教参”或教师“圣言”的牵引。更多呈现的是对内容和结论的传递,为了答案而教学。如此阅读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老师、对教参的理解,难免跟在“教参”、教师的思想后面亦步亦趋,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我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见解

(一)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大部分都还没有经过系统的阅读训练。许多人总喜欢走向一个极端,好像一提训练,就与精神、方向相违背。教育没有训练,算什么教育?教育的本质之一,就在于系统训练,没有训练体系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怎样训练?训练的份额多大呢?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人们对其他学科的诟病虽然也不少,但其总和也赶不上对语文的诟病?因为到现在为止,语文教育还没有构建成熟的训练系统。这是一件怪事,一个最古老的学科,却是最不成熟的学科。文明的发展往往就是这么奇怪,历史越长,并不意味着越先进、越成熟,因为它老守着那些不成熟的东西,使其成为发展的包袱。不说数学,像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甚至计算机学科,尽管如此年轻,却很系统和科学,古老的语文,却如此遭人诟病。如果不能建立语文教学的真正训练体系,那么语文,一定会成为时代的鸡肋。

(二)教师要让课堂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自主阅读,是一种只有文本的呈现,既没有教师的提问又没有思考题,甚至没有参考资料的阅读。阅读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这种独立阅读的能力。目前的阅读教学,缺乏读前的指导与读后的交流,反倒是对学生进入阅读过程之后干预太多,比如,不断提问,不断讨论,没读完就满堂闹。我们流行一种精心设计提问的“试题式提问”的阅读教学,这种教学背景下的学生阅读,而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文本,是教师的问题;读的不是文本的思路,而是教师的思路;读的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是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学生不是在欣赏文章,而是在面对老师的莫测高深而自叹不如。虽然也有学生的思考,但这是一种教师提问背景下的思考,只是对“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这种阅读说到底只是一种远离真实的现实阅读的“伪阅读”,它读的不是文本,而是老师。这种阅读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形成思维的惰性,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要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的迷宫,自己探索,可以给他一些工具,给他一本指南,给他一个求助电话。他不求助,就让他自己去探索。

(三)教师要让写作成为推进阅读的动力

不少学生反映,他们读了不少书,可是好像没有什么效果。事实上,阅读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往往进入一种高原状态,这是阅读教学效果不显著的客观原因。怎么走出阅读的高原状态呢?方法是“写”。

许多人的阅读,就像一股清泉流经沙漠,只有吸入,没有喷出。缺少了“悟”和“思”,其阅读很难说向纵深发展了。但是,怎样才能“悟”呢?“悟”似乎没有方法可教,可教,就不称其为“悟”了。怎样思考?思考似乎有方法可教,但是,往往不见得有效。何况人的“悟”和“思”总是有惰性的,而克服惰性的最好办法恐怕就是“写”。写,对于“读”来说,它可以推动“读”的深入,还会增强阅读欲望。即用写来促进思考,用写来促进感悟。悟,一定是琢磨的结果,不写,当然也可能琢磨,但,写则一定要琢磨,写是促进思悟的不二法门。美国学者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向读者提出了这样的忠告:“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换言之,写作应该成为语文学习高级阶段的重要推手。

(四)教师要利用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第8篇

十二五阅读工程(以下简称阅读工程)包括教师读书实践工程和中小学生大阅读活动两部分,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放式师生阅读活动。阅读工程以“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心,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读书教育活动,营造书香校园,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理想的精神家园,促进学习型团队、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同时,通过阅读红色经典,庆祝建党90周年,培养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主题和目标

(一)阅读工程主题

教师阅读实践工程主题:“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

中小学生大阅读活动主题:“享受读书之乐,开启智慧之源,塑造灿烂人生。

(二)阅读工程总体目标

实施十二五阅读工程,使师生全员阅读,有效学习,形成一批书香浓郁、育人特色鲜明的文化校园,将阅读工程打造成为全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工程和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教师阅读实践工程以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为着力点,培养教师“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意识,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激发教师教育智慧,打造一批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团队,推出一批在市内外有影响、有特色、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读书人物和读书实践成果,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知名校长。

中小学生大阅读活动要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内容和形式

(一)阅读内容

教师阅读包括教育名著、文史哲、教育基本理论、当代教育实践探索、课程与教学、教育科研方法以及教育期刊等类书籍的阅读。每年每位教师重点研读6本教育名著(必读书目),“十二五”期间全市每位中小学教师研读教育名著30本;每年推荐古今中外人文、科学与教育名著100册(种),“十二五”期间共推荐500册(种)供全市中小学教师结合实际选读。

中小学生阅读包括红色经典类、经典名著类、传统文化类、益智故事类、科普文化类、教育启迪类等6大类,具体书目参考市首届中小学读书节推荐书目。

(二)阅读形式

采取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相结合,必读与选读相结合,书面阅读与音像阅读、网络阅读相结合,自主阅读与集体组织阅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阅读与校外阅读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促进师生向纵深阅读。

教师每学期在教学实践反思基础上完成3本必读书的阅读。通过读书、研究、实践、写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根据学校具体要求撰写相应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各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专题评论、读书演讲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提高教师阅读实效。

学生阅读以班级为单位,以“六个一阅读”(每天读一份报纸;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月读一份刊物;每季度阅读一部作品;每学期互相交流一本喜爱的书;每生建立一本读书笔记)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晨读、阅读课、双休日、节假日,人人读书,全员参与,使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

(三)主要活动

1.开展“四课”活动

上好“好书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阅读展示课”四种阅读课是指导大阅读活动的重要抓手。各校要在阅读内容、方法、数量、情感态度等方面给“四课”以有效支持,市局每学年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阅读课作为市级公开课予以推广。

2.每学年举办一届读书节

每年10月举办全市中小学读书节。读书节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通过举办读书节,逐步将阅读工程打造成为全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工程和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3.举办阅读工程系列表彰活动

开展学习型校园、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开展读书领域创先争优活动。市局把评选表彰十二五阅读工程先进单位、优秀读书团队、优秀读书人物(教师)和“读书标兵(学生)”,为全市十二五阅读工程提供示范引领。各学校也要建立和完善阅读工程评选表彰办法,通过教师读书先进个人、“读书标兵”以及“书香班级”等评选活动,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及时总结经验,推介典型。

4.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

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积极向家长宣传阅读工程的意义,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并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亲子共读”及“书香家庭”评选等方式,将家长吸引到读书活动中来。鼓励家庭建立书橱、订阅报刊、购买图书,通过学生读书带动家庭成员共同读书,创建学习型家庭。

四、措施和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局成立以局长任组长的全市十二五阅读工程领导小组,负责阅读工程的组织实施。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开展工作。要把十二五阅读工程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本单位十二五阅读工程实施方案,组织指导好阅读工程的实施,将阅读引领下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生大阅读活动落到实处。校长要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重任,为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人力、物力和舆论支持,带领学校干部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带头读书,带头研究教学实践。

(二)做好宣传发动

各学校要举行十二五阅读工程启动仪式,传达实施方案,布置有关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学生、家长明确开展阅读工程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市教体局协调电视台在“社会事业周刊”栏目开辟“真情塑造未来·读书天地”板块,邀请名家做读书访谈节目,及时报道各单位实施阅读工程的典型事例和经验。

(三)保障图书配备

市局出资每年将教师重点研读书目配备至学校,由学校分配至教研组(或年级组);各学校根据需要每年配备100册选读书目,十二五期间配齐500册。学校根据现代化建设装备需要,为学校师生阅读提供充足的图书和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方便师生阅读。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已有图书资源,发挥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和家庭藏书的作用,确保师生有好书读、有新书读、读到需要的书。

(四)保证阅读时间

将阅读工程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小学、初中阶段阅读课每周不少于2节;高一、高二阅读课每周2节,高三阅读课每周1节。教师阅读和学生课外时间阅读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学生校外阅读时间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各学校要将阅读课列入课程设置,确保不被挤占课时。

(五)搭建交流平台

市局将通过教育信息网、《教育信息》等媒介为阅读工程搭建交流平台。《教育信息》开辟“十二五阅读工程”专题(刊),围绕教育名著组织深度笔谈,报道学校开展阅读活动的典型经验和创新成果;教育信息网开通“十二五阅读工程”栏目,教师随时可以上传读书心得,彼此互动学习。市局职能科室及时总结反馈各校参与情况,并筛选优秀作品向全市(或上级主管部门)推介,以便教师重点品读学习。各学校要利用教师培训时间,举行干部教师“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论坛,促进教师把书读深、读透,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要通过教师辅导、学生读书标兵介绍经验等多种形式,组织好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举办读书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知识竞赛、读书论坛等活动,为学生阅读创设展示和交流的舞台,让学生体验读书之乐,激发读书热情。市局将适时组织学校阅读活动现场研讨会,组织干部和教师进行观摩。

(六)构建阅读长效机制

学校是十二五阅读工程的实施主体。各学校要把阅读工程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生读书活动。要将阅读工程与国学经典诵读、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特别要重视将教师研读教育名著与改革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教师阅读带动学生阅读,形成一系列专题阅读、特色阅读,不断丰富师生阅读工程内涵,逐步构建鲜明学校特色的校本阅读。要安排专(兼)职学生阅读辅导教师,并将阅读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教科室和教研室要加强对阅读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不同阶段师生阅读的达成目标,深入学校进行阅读指导。要对学校图书以必读和选读的形式向教师和各学段学生公布推介,提高师生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完善图书借阅制度,为学生借书提供便利。

第9篇

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真实的交际”,它是指交际教学法中,交际双方必须存在“信息差”(或称“信息落差”),即交际一方知道的内容另一方不知道。只有双方存在“信息差”的交际才是真实的交际,才有助于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明知故问的结构练习、句型操练等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真实的阅读”,即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材料的内容是读者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读者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包含的信息。概言之,真实的阅读是指让语言学习者在大量地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语言活动。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看,真实的阅读不属于“语言学习”,而属于“语言习得”,它也不等同于儿童母语习得,而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正如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口语,并没有什么人给他系统的讲解词语涵义、句子结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口语能力。此外,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其实,并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我们进行的是“真实的阅读”,“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与课内精读和语言学习相比,真实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是一种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真实的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因此,真实的阅读要求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其次真实的阅读时实践的,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第三,真实的阅读是大量的,只有大量、持续的真实的阅读,才能使学习者语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于真实的阅读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事实证明,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主要是通过这种真实的阅读获得的。

从教学理论上看,真实的阅读很容易在现存的语言学习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个体母语水平发展系统中,它与儿童母语习得一起反映了从口语习得到书面语习得的母语水平发展到全过程;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与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共同构成了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语言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和真实的交际分别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目前,通过大量自由阅读来提高学生书面语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广大于语言教师的普遍认同。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一期)。显然,FVR就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不过,真实的阅读包括的内容比FVR更广一些。

从教学实践上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语文学习者都注重发挥了真实的阅读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一些大型的语文教改实验方案也是如此。上海市有一个"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改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从高中的5课时,初中的6课时中分别划出2课时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书籍,学生们对这种自由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大幅度的提高。(详见《语文学习》1989年第七期)目前,湖北宜昌市正在实施的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也将大量课外阅读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将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无独有偶,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

,有两个成功的语文教改方案也是以大量课外阅读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是由国家教委发文推广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一个是山东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前者突破了小学低年级不能进行阅读和作文的模式,在儿童入学不久,尚不认识汉字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使识字和阅读、写作同时起步,交叉进行,寓识汉字于阅读之中,发挥了阅读对识字、说话和写作的促进作用。后者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分别提高了5倍和4倍,把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部分用于课外自由阅读。在三~五年级每周开设三节课外自由阅读课,建立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双轨运行”新机制。这两个实验都取得了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显著效果。不仅如此,实验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详见《人民教育》1992年第10期和《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第10期)那么如何将真实的阅读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大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传播民族文化。因为从语言习得论的观点看,语言能力只有在联系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形成,不负载信息量的语言活动不是真实的语言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真实的阅读占据主导地位,使阅读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也是语文作为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我们要坚持在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一点和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语感教学论是基本一致的。按照语言习得论的观点,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种阅读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而是主要关注内容的真实的阅读,所以我们还要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

第三,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大幅度增加课内的真实阅读量。实践证明,大量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环节。虽然课外阅读就是真实的阅读,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要使课内阅读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就必须以真实的阅读为基础,从语言学习理论方面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研究,揭示课外阅读的本质属性。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内精读转化为真实的阅读,并大幅度增加课内真实阅读量,这样课内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有了的希望。

第四,确立真实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我们说真实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途径,并不否认语言学习和阅读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中的作用,真实的阅读、语言学习和阅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此外,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我们母语教学尤其如此,我们应该把它们纳入到现有语文教学体系中来。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 魏占峰)

第10篇

[关键词] 行动研究;图式理论;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1高职院校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人数都在迅速增加。然而,在我们欣喜于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当今高职英语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

从学生角度分析,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就业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从高考成绩来看,学生的入校成绩很不理想。这使得英语阅读教学存在很大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补充基础知识和单词。阅读教学长期处在一种费时低效的状态中;2)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主动性差,读不懂文章,就对阅读失去兴趣,形成恶性循环;3)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这就对高职生提出了较高的英语要求,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英语水平以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然而,高职生的英语课时要比本科生少,但范围却广(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障碍。从教师角度分析,许多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教学模式枯燥,形式单一,缺乏交流互动,仍然以灌输式讲授为主,精泛读不分,只要是阅读课都采用从词到句,对文章逐句翻译,忽视学生阅读语篇能力的培养。

2行动研究的定义

关于"行动研究"的定义,得到广泛认可的是Kemmis和Mctaggar提出的,即"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1)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2)对自己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及正确评价。1" 教学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2外语教师是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先行军,应该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从自己的教学入手开展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带动教学。

3阅读理论基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者提出的一系列阅读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四个: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交互模式和图式理论。

高夫(Gough)提出的自下而上模式,描述了阅读的整个过程,即从看到书写的文字到了解整篇意义的过程。它似乎为教学安排了一个合理的结构:先教字母,再教字词,然后逐渐过渡到高级水平。古德曼(Goodman)的自上而下模式,把阅读看作是一个"取样、预期、检验、证实"的循环过程。3美国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鲁墨哈特(Rumelhart)经过大量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 "相互作用阅读模式"。他认为,在阅读中,既需要运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又需要运用"自上而下" 的模式调用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来弥补其语言水平的不足。以上三种模式或多或少的强调了语言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

图式理论中的"图式" 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1932年提出的。他认为,无论口头语还是书面材料,本身并无意义,它只对听众或读者起到引导作用,意义是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过理解后赋予的。这好比我们现代人对古代人谈论"山寨手机"、"雷人",对方只能目瞪口呆。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是一个读者被激活的相关图式与阅读材料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4可见,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失败。该理论融合了传统的和心理学的观点,认为阅读过程不仅包括自下而上的语言理解过程,而且还包括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 (Formal schema)。5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头脑中的这三种图式分别与阅读材料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构成了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4高职院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4.1明确问题

4.1.1发现问题

笔者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执教多年,一直教授英语专业精读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阅读速度慢,学习被动,忙于完成练习,没有真正理解课文;缺乏自主阅读的兴趣。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在对待不同的阅读材料时均采用同样的阅读速度和方式,这样既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阅读量,又影响阅读理解的效果。而授课老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忙于讲解语言点,分析句子结构,总是面面俱到。其结果往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

4.1.2对问题进行初步调查和分析

为了验证发现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访谈及教学反馈的方法来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对课程的建议。笔者将问卷分发给了所带班级的所有92名学生,收回的有效问卷为88份。

从问卷调查中分析,在学生经常采用的阅读策略统计中,不难看出很多学生还存在很多不良的阅读习惯,如查字典、逐字逐句、多次重复读过部分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访谈中了解到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喜欢的题材是与他们生活相关的,阅读的范围略显单一,对于阅读策略学生也只是略知一二,他们无法区别略读、寻读和浏览,认为猜测词义也不是那么容易,只是凭感觉去运用这些阅读策略。

4.1.3重新确认问题

通过初步的调查分析,笔者所提出的假设大部分都得到了证实,但也有一些出入。我"想当然"的认为阅读技巧的缺乏是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提高的最重要因素,然而,没有注意到许多语言理解上的困难都是由于词汇量的缺乏而引起的。同时,我也忽视了文化背景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总结出目前造成学生阅读能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4.1.4行动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决定将本次教学行动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随机访谈和行动研究前的英语阅读能力测试;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初步调查分析,笔者制定了一个10周的详细计划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介绍阅读理论模式和各种阅读技巧,同时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并介绍一些构词法方面的知识等;第三阶段由行动研究后的英语阅读能力测试、问卷和随机访谈组成,来验证这次教学行动研究的效果。

4.2实施计划

4.2.1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次行动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访谈法、教师日志以及一个10周的教学行动研究计划等。

本研究的对象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010级英语教育1班和2班。两个班各46名学生。二年级的精读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程(修订本)》第三册。所有学生都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成绩基本相当,从整体上看他们在学习及认知能力上大致相当。这一点也可以行动研究前的英语阅读能力测试的平均分中体现出来。笔者随机抽取1班为实验班,制定教学行动研究计划使用图式理论法进行阅读教学;2班作为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4.2.2教学方法

实验班使用图式理论法进行阅读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对课文的教授采用读前预测法,读中激活法和读后巩固法,充分建立和激活学生大脑中的背景知识。同时,每周抽出一些时间来介绍阅读理论模式和各种阅读技巧并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利用课后练习的词汇部分,帮助学生通过词缀来记忆单词、猜测词义,通过同义词、近义词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库;在课堂中增加一些活动来扩充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库,激发他们了解背景知识的兴趣。而控制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主要形式为教授单词,分析课文,讲解语言点和语法点,分析难句,总结文章和回答课后问题之后做练习。

两班学生在教学行动研究前后,各进行一次英语阅读能力测试,试卷为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阅读理解真题。"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下的全国范围的英语测试。试题具有充分的信度,因此本次研究考试题目均采用A级考试阅读理解部分原题。

4.3数据分析

根据表4.3和4.4,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控制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前测平均分差别不明显,差距为0.519分。由此可知他们在前测时的英语阅读水平基本持平,且控制班的成绩在测试前与测试后的平均分差别不大,差距为1.231分,而实验班测试前后平均分的差异性相对较为显著:前测平均分为22.596,后测平均分为25.192,两者相差2.596分。据此,说明通过10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行动研究后,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说明行动研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相一致。

同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分析, 对于控制班t=-2.049, p=0.046

5结论

综上所述,运用图式理论通过教学行动研究可以有效的解决高职院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应该积极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以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帮助学生逐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图式网,并学会熟练调用图式。随着图式的日益增多,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就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其次,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将行动研究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目标和现行教材对自己的教学展开行动研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于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杜爱红. 行动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12 (241)

[2] 王维刚. 行动研究:外语教学新途径[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 (55)

[3] 黄国营, 英语教育学 [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80)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评价

An Analysis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Zhang,Lijie

Huaihelu Primary School, Bayuquan District, Yingkou City, Liaoning Province

Abstract: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wa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is the important tool of daily communication. Reading evalu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be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nd to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set up read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reading and reading ability.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ding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daily accumulation, usually exam and comprehensive tes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mportance to students' creative reading from the evaluation of examination,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reading, methods and habit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Evaluation

在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深切感受到“评价”对于小学生幼小心灵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时,我们开始渴望着能有一种真正客观公正、沁人心脾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推进我们的一线教学。我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近两年以强健的发展势头跃居为全校的领头学科。此课题可以说是为新课改开了头,起好了步。下面,就我们在实验活动过程中对小学生阅读教学评价的一些点滴收获,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阅读评价对于学生积极乐观的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课题伊始就确定了研究目标: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倡积极评价,鼓

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通过多读,使阅读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自觉需要,感受阅读的乐趣。 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受益于未来”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评价注重了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日常积累,平时考试与综合测试的结合,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创造性阅读的评价,注重考查评价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

一、谈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评价方式

(1)学生小组内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随时直接对发言人进行评价,指出该生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让其他同学学习他的优点和长处,要作到取短补长,如:对朗读课文的同学在朗读时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朗读时声音是否洪亮,是否有感情,是否能够作到流利的朗读。对此,我们专门设计了小学生语文课堂

阅读评价表。学生随时可以填写该生的阅读情况.

(2)师生之间互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A、整体上求同存异,个别问题,单独评价.B、对全班同学整体上的评价,即评价学生上课效率和反应能力以及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能力等.C、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老师的不足。D、采取课后单独与老师交流分析的方式.

(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常存在的一种方式,教师对学生采取鼓励式的评价,即对他的优点及时表扬,使他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还采取批评教育的评价,我觉得在整堂课中也应该存在批评教育,当然其中方式要因人而宜.教师自评也

不能少,教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吸取学生更好的意见,完善自己的缺点.

(4)自评,即指出自己的优点及缺点,这个过程即能潜移默化地锻炼学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谈谈我们在阅读评价中具体的实施方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是主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主要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但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课堂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而存在着费时低效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我们在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阅读

能力进行不同性质的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改进阅读教学。

(一)关注每单元的形成性评价,找准提高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对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质疑问难,课堂检测,课堂练习,课堂观察,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阅读专题活动,课外活动(手抄报、阅读专题板报等),专项阅读调查问卷等,也包括每单元的阅读形成性测验。下面以学生正确朗读能力形成过程

为例,谈谈如何以评价促教学,体现“以学定教”的基本思想。

1.学前分析评价:每篇课文,我们要求教师课前应通过交谈或简单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课伊始,基于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水平,提出新问题,设计课堂导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课前先与学生进行了谈话,我了解到90%的学生在二年级前就会背这首诗了,于是我临时改动了预设的教法,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悟诗情后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记者对诗人苏轼的采访,从采访中我发现同学们对苏轼的生平、生活小故事及惠崇《春江晚景》等诗也非常了解。这使我悟出了学前评价的弥足重要,若忽略了此评价,我们的教学目标或高于学生的

认知亦或低于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都不可能真正做好“以学定教”。

2.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自己练习读正确。学生练

习读书的过程,也是对正确朗读的自我评价过程。

3.他人评价: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查朗读:自荐读、抽生读、互荐读、小组读、齐读等等,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时的检查读就是对学生朗读达标度的评价过程,通过评价朗读,找出阻碍学生正确朗读的词句,进行强化训练。这些训练的词句来自于学生的读书实践,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基本思想。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评价读正确这一环节,因为学生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出现阻碍单个学生朗读的词句却不一定是全班同学朗读的障碍,或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点的词句又被掩盖过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注意采用集体读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正确朗读的评价中来。课堂集体读,在评价朗读正确度时,其作用却不可忽视,学生在集体读时,每当遇到难读的词句,往往读书声就会低下去,或者不齐,集体读的评价形式相对于学生单个读而言,确定的朗读难点更有代表性,况且学生在集体读时,也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如读书水平高的同学可以带一带水平低的同学。我们也注意到集体读的弊端,尤其是品读这一环节,齐读应慎用。因为课堂上过多地使用齐读,

容易形成唱读等不良习惯,还影响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不符合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精神。

4.、以评价促提高:对在上述评价朗读中出现的难读词句强化学习后,再让学生练习读课文,同桌或小组互评朗读情况,以评价促学习,最终把课文读正

确,读流利。

每单元教学结束,要进行形成性评价。单元形成性评价以A、B卷测试的形式为主。A卷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达标卷,B卷偏重于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每单元学习结束后,用A卷对全班同学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认真做试卷分析,引导学生针对测试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单元复习后完成B卷的测试。单元形成性测试后,让学生把自己满意的试卷装入自己的档案中。教师也依据学生

的测试情况,通过与对比班的横向比较,调整下一单元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单元形成性评价除了AB卷测试外,还包括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如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或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等等。每学期一次“我读书,我快乐”

阅读习作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校园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观察和记录。为了把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阅读能力评价档案,还设计了一张《小学生阅读行为评价观察表》贴在教室里,其内容包括听力、朗读、

作业、背诵、单元检测等,凡是在各项语文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颗星(贴在表上)。

(二)学期末阅读能力总结性评价,拟订下学期目标。

学生的阅读能力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则需要认真做好期末总结性评价工作。因为,学生的成绩不仅是教师反思教学的依据,还是学生继续努力的开始。我校阅读总结性评价的主要形式为笔试和非笔试。笔试通过语文阅读能力量表测验。在规定时间内书面完成一至三道阅读题。非笔试主要考查学生朗读、复述水平。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课题组定出朗读和复述的考查要求。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全面考查,教师对每位学生两方面能力进行考查打分,根据考查结果进行排序。课题组依据班排序表抽出一定比例的同学参加年级非笔试测试,每个年级的非笔试评委组由非该年级任课教师和高一年级的优秀学生共同组成,年级非笔试测试的朗读试题是从学生课本和本学期指定的课外读物中随机选取两段话,让学生现场朗读。复述内容出自本学期教材。最后根据抽取学生的考查结果,进行班与班

的比较,便于教师对照对比班寻找差距,调整下学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期末每位教师根据学生测验成绩,结合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针对学生阅读情况给予全面合理的综合评价,并写出激励性评语。评价结束后把评价结果发

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已复查评价结果,并针对自己的表现仔细回顾,认真反思,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实验研究初见成果

实验以来,在有关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学校领导和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要求进行,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各方面表现较好。

1.建立了一套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多元(教师评、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和评价方法多样(口试和笔试结

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面不断扩展。

学生一年半背诵四十余首优秀古诗,注意通过古诗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较快地浏览,扩大了知识面,根据需要利用图书馆、网

络等渠道搜集信息,较好地扩展了自己的阅读面。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阅读量明显加大,课外阅读总量平均每人超过了10万字。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读所学课文,读童话,读寓言故事,还读一些中外文

化经典,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3.优化了阅读教学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探索阅读评价方法的同时,也优化了阅读教学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期末考试、阅读能

第12篇

关键词:目标;原则;措施;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45-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课外阅读就是最经常的、直接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还明确规定课外阅读量:小学阶段应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们要达到以上的要求和目标,必须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为此,我结合平时工作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制定了本班的阅读指导方案。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阅读的快乐:阅读可以使人抛开许多烦恼,当人完全深浸在书中时,宛如进入一个文学宫殿,驰骋古今跨越地域。在书中辨是非、明善恶,由、书中获得智慧与快乐体验。转贴

2.培养终生阅读的习惯: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和最大的本钱。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阅读将伴随我们不断成长。好的文学作品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阅读。活动开展,就是要在师生、家长在感受阅读快乐形成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培养阅读习惯,为终生阅读奠定基础。转贴于 51论 文网

3.建立学习型班级:读书课程的深入进行也会对学校文化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人人谈读书、人人爱读书、人人去读书的氛围下,学习型班级、文化型学校的建设也在同时进行。转贴于 51论 文网 省略

二、选材原则

教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帮学生及家长选择和推荐相应的课外书籍。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内容健康有益;2 .学生喜爱;3.贴近学生生活;4.符合儿童心理特征。除此以外,还要组织学生交流购书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图书的渠道,提倡优秀图书资源共享。

三、具体措施

(一)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1.课外阅读课指导读:每周一次的课外阅读课,教者应科学合理的安排:要有自由阅读时间,要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或组织好课外阅读交流会。

2.晨间早读课指导读:每周用一节语文早读课开展读书活动,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要形式有集体阅读、阅读指导、阅读交流等。倡导学生在晨间相互自由地交流读书体会,畅谈读书感受。

3.午间休息指导读:每周四、五中午十分钟时间,向学生开放相关的读书阵地,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让读书成为孩子们午间的休闲方式。

4.每晚睡前放松读;为了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建议每个孩子都在家中的床头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每晚睡觉之前打开书本阅读,让书香伴着孩子入眠。

(二)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与管理

1.班级图书角:图书角保证一定数量的书籍,总数不少于100本。图书质量要有保证,陈列书籍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益于成长,书籍类别要丰富。要选出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角的管理,要有健全的制度,严格管理,对学生加强爱书教育。提倡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2.家庭藏书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压岁钱和节约零用钱,为自己添置一本好书的活动,也建议家长在节日、生日中以书为孩子的礼物,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阅读活动。

(三)强化阅读指导交流

1.每月开展好书推荐活动,或学生之间利用阅读课进行推荐,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定期进行读书方法交流,向学生介绍科学的读书方法,保证阅读的实效性。

3.上好每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同年级老师要加强集体备课,课后加强交流与反思。

4.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使家长与子女互动,学校与家长互动,子女间互动,家长间互动。转贴于 51论 文网 www

(四)充分展示阅读成果

1.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

2.每年举行一次“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演讲比赛、名著阅读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因为阅读是一种信息输入,说写是一种信息输出,没有输入,哪来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