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山奇石教案

黄山奇石教案

时间:2022-07-13 15:3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山奇石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黄山奇石教案

第1篇

关键词:以学生发展为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展示共享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当前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和谐高效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潜能,使他们积极、快乐、高效地学习。下面我就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自我价值实现的空间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结合我校的“三标润泽”课堂教学模式,我采用了“学案导学法”。在学案设计上,预习目标是抓手,我突出了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并注意问题设计的的层次性,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留下时间和空间。每位同学可根据学习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努力获得知识的快乐。如在学习《花的勇气》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学案导学法”的教学策略,给学生创设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学生通过自学,这些要求基本都能达到。更可喜的是,学生能结合周围的事物和人,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惊人的学习潜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这种“学案导学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二、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自我能力展现的舞台

合作探究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对问题有了独立思考,有了初步想法后,他们就愿意与同学交流、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将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听讲变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的“生本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上体验学习的乐趣。下面就结合我执教的《黄山奇石》的教学片断来具体谈一谈如何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师:仿照学习“仙桃石”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其他三块奇石到底奇在哪里。

生:小组讨论。

组长:你们发现了吗?

组员1:猴子观海奇在这块石头在陡峭的山峰上。

组员2:猴子观海奇在外形像猴子。

组员3:猴子观海奇在姿势、神态很有趣。

组员4:猴子本是好动的,此时此刻它为什么一动不动?

组长:因为它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

组员1:什么叫“云海”?“翻滚的云海”会是怎么样的?

……

师:播放课件,让学生领略“翻滚的云海”美景。

组员2:“翻滚的云海”真是波涛汹涌。

组员3:“翻滚的云海”真壮观。

组员4:“翻滚的云海”真是人间仙境,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它是看得着迷了!

组长:还有什么问题吗?

组员1:此时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会想什么呢?

……(多个学生说说)

组员2:“猴子”一词为什么加引号?

组员3:因为那不是真的猴子。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品石”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你们想先观赏哪块奇石?”让学生自主挑选奇石进行观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其它几块奇石奇在哪里?这样,学习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的乐园。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而且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真正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并非所有时间和内容都可运用。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力求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袖手旁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

三、展示共享――为学生打造自我素质提升的平台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课堂教学面临着重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供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如一些知识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进行上机测试,减轻师生负担。

第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特网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第四,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第五,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有可能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然而,也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这些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才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应该如何减少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回归“语文味”,而不是“技术味”;如何才能在网络环境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他们成为形式上的“参与者”,实质上的“旁观者”等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此,我想以自己授课的亲身体验来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感悟。

首先,关于适时设置教学情境。《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的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课文,研读文本。 转贴于

其次,关于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体会,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景观;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结合对“众星捧月”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这样利用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便于理解,突破了难点,感悟也能水到渠成。

第三,关于学练结合抓住训练点。仅以学生写作文为例,都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作文学习的效果。此外,我们可以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关于内外结合延伸拓展点。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材料的容量一直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讲授《荷花》一课时,我以文本为阅读基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品味荷叶的美后,告诉学生荷叶是夏天的一首小诗、一个绿色的音符,它曾让许多诗人诗兴大发,向学生推荐借助网络搜集的文人墨客赞美、吟诵荷叶的诗句。学生在丰厚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与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始终要牢记: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不等于简单相加。信息技术是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服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资料:

[1]吴柳《信息化社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2]黄埔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3]吴林妹《尊重体验凸现主体》《教育信息报》2003.3.29

[4]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人民教育》2002.2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光盘;参考资源;补充资源;依靠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5-0023-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臻成熟,大批现代教育技术工具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成为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广阔渠道,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灌输知识,学生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者。在获得新的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获得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建构。但是,目前依然有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发展不够均衡。农村中小学无论是信息技术设备的装备方面,还是软件资源的配置方面远远不能与城市中小学相提并论。城市中小学装备了电子白板,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交流环境和空间。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也具备较高的水平,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也是得心应手,在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下真是如虎添翼;学生由于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信息广泛,资源丰富,自然接受能力、思维方法也就比较灵活,对于丰富的知识信息的接受和掌握也是游刃有余。笔者在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分别观摩了同样内容的音乐课,湖南民歌《打花巴掌》。教材要求学生在第三段要创编歌词,城市小学创编的歌词是:“三月三我们一起打秋千”,“三月三我们提笔写大字”,“三月三师生一起去郊游”。内容丰富,充分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农村学生创编的歌词是:“三月三我们一起去爬山”,“三月三,我们一起去登山”,紧接着另一个学生说:“三月三,我们从小爱登山”。第四个学生接着说:“三月三,我们天天去上山”。环顾学校周边是山,这是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他们生活在群山环抱的小镇里,教室窗口望出去是青翠的大山。所以,要让农村学生视野走出大山,就必须紧紧依靠信息技术工具,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国家在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中为农村中心校装备了接收系统,村小装备了教学光盘和播放设备,在现有装备的条件下,不等、不靠,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工具的优势,提高各种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地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提供信息资源。

教学光盘的使用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发挥教学光盘的最大潜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特别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水平是使用好教学光盘的重要参考条件。

一、教师备课的参考资源

如果教师基本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教学内容不需要提供更多的直观材料,并且这些直观材料是学生熟悉的已有生活经验的范畴之内的内容,那么,教学中可以不播放教学光盘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教学光盘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资料。备课期间,教师观看光盘,学习和研究光盘里的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例如:知识点的处理,重点、难点的处理;如何设计教学环节的,环节之间怎样连接、过渡;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行学法指导;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把这些内容研究透彻,要把握其精神,领会其内涵,绝不是照猫画虎。要以光盘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观点,指导自己对于教材的研究,决定教学内容的处理,决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融合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设计教案。这个过程不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课堂教学既有教学光盘里教师的思想,又充分反映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环节的补充资源

由于村小教学资源的限制,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难以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缺乏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那么,就要充分利用教学光盘中的情境创设的部分,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黄山奇石》、《桂林山水》、《五彩池》等课文,尽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交流,也不能够充分理解黄山奇石的“奇”,漓江水的“清、静、绿”,五彩池水的五彩斑斓。这是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黄山、游过漓江,也没有到过九寨沟,对于南方的地理景观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要借助教学光盘的播放,提供直观材料。这些课文的光盘中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材料,可以充分帮助学生感受黄山石头的千奇百怪,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漓江的青山绿水中,可以触摸既静又清的绿水;可以促进学生感受五彩池水的姹紫嫣红,山的奇形怪状,景色的美不胜收。启迪想象的思维,进行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教学光盘作为教学环节的补充适用于可以较好地掌握教材,较好完成教学计划,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师使用。

三、重点内容的依靠资源

目前,农村小学依然是资源缺乏,所以,一些教学内容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这就需要充分依靠教学光盘的帮助,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并不是说整节课就是播放光盘,自由放任地让学生直接观看,而必须是有教师的指导,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一般情况下,提倡重点环节如果教师做得不够好,或者是不够标准的情况下,要依靠光盘教学,弥补教师的教学短板。教学大部分时间还要以教师的直接参与为主,使学生有直接的情感交流机会,便于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朗读指导教学中,教师的地方性语音、语调比较多一些,普通话的水平比较差。那么,就要用光盘提供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英语教学更是如此,利用英语教学光盘和录音带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发音准确、标准。

四、教学光盘的学法指导

以问题解决为先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农远资源教学应用的指导思想。“以问题解决为先导”,就是课堂教学中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知识,提升能力,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光盘教学过程中,学生依靠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接受知识信息,主动探究,达到教学目标。至于如何更好地取得教学效果,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有效地学法指导,帮助学生适应教学光盘的教学模式,掌握观看教学光盘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基本学习能力。所以,要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教学的重点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紧跟光盘的教学频率,积极思考问题,使光盘内外的教学融为一体。避免只看光盘里学生的学习活动,游离于学习情境之外的现象发生。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

农村中心校已经装备了远距离教学信息的接收系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安排专人负责教学节目的接收、编排和整合,提供教学使用。例如:科学、品生、品社、综合等学科,如果有大量的视频资料的支持,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王岚,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管理硕士,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常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常州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常州市减负增效先进个人,常州市武进区名教师,常州市武进区“三八”红旗手,担任武进区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武进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理事、武进区送培上门指导组组长。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数学教学评优课中获得一、二等奖。三十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出版个人专著《走向发展型教师》。

人生的姿态万千,很多教师选择站立,而我更喜欢行走。行走,让我感受到脚尖离地的高度;行走,让我意识到脚印度量的长度;行走,让我欣喜于超越自我的速度。

遥望理想,跨出第一步

孩提多忘事,但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自封为小老师的我带着同村的孩子一起咿咿呀呀地学习《古井》的情景。至今,“络绎不绝”这个成语的童声共读还时时在我耳中回荡。对于小小教鞭与一方黑板的迷恋,在我小小的心田中生根、萌芽,进而肆意疯长。

江南水乡出生的我,自幼乖巧,内向胆怯,但乖乖女也有执拗的时候。临近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我与父母闹开了,原因就在于毕业志愿的不同选择。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剪影终究让我说服了父母,在志愿书上郑重地填下了常州师范学校(现为“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

于是,我开始有了积淀教育底蕴的第一步。走进《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基础知识》,感受《初等数论》《数学分析》《概率统计》,竞选班长,走进校学生会,利用假期进行义务家教……

师范好多事,但记忆中飞飞扬扬的是三年级时作为实习生的我领着孩子一起朗读课文《黄山奇石》的场景。如今,教本上那红墨水印记的串串问题已然成为了一张久不褪色的山水画。对于小小教本与一方讲台的迷恋,在青春的心绪里渐行渐近。

穿越懵懂,走实每一步

1998年,怀揣着梦想的我从校门走向校门,终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生活。

毕业分配,我选择的是一所新建的农村学校――武进市五一实验学校(武进市2002年成为武进区,五一实验学校现已被撤并)。学校依山傍水,很有些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意蕴。在这样的学校,成长成为一种自觉。新的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充盈着我的教育生活,隔绝着尘世的喧嚣,空课休息时与书为伍,夜深人静时与书为伴。

当年12月,学校安排教龄仅仅3个月的我承担片数学教研活动。而初次试航的我在一片褒奖声中渐渐生发出淡淡的自信。多年后回想起来这样一段经历,真要感谢那些在我成长初期为我加油鼓劲的前辈们。次年5月,我执教了常州市小学数学教学年会的观摩课《三角形的认识》,并有幸获得了常州市教研室原主任汪履平老师的指导。同年,我参加武进市第九轮青年教师观摩活动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参加武进市数学电教评优课再次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从1998年9月到1999年11月,四百多天的时间,我完成了从师范校门到小学校门的自由转身、从师范学生到新手教师的顺利转型。辗转于市(县级)、市级赛课的舞台,我多了几分沉稳、几分成熟,更多了几分自信。得益于师范的数学功底,也受惠于师范的电脑功底,所有的设计我坚持原创,所有的课件我坚持自制。我总是告诉自己:不重复别人,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在武进市五一实验学校,我有幸成为进步最快的教师。因为时刻准备着,所以频频有幸遇垂青。1999年,我开始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此后相继担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教科室副主任、教科室主任。

追寻梦想,书写加速度

如果说人生是一段航程,我常常这样觉得,抵达同样意味着新的开始。不愿享受现实安逸的我,不断自问:我的前路在哪里?我的目标在何方?“更新自我、挑战自我”的声音在我头脑中不断重复。

转眼到了2004年,此时的我已经是有着六年工作经验的成熟教师。而前面的六年中,因为学校师资紧缺,我还曾兼任了三年英语教师。六年的时间,除了主持过一个省级电教课题、发表过零星的论文之外,可以说我对数学教学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经过三年不断请调,2004年8月,我终于如愿来到了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有人问我:坚持调动的原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为发展而来。不前进,就意味着倒退;不思考,就意味着退化。湖塘桥中心小学有着一群沉迷教育、痴迷数学的数学教育人,这深深地吸引着我。

成为湖塘桥中心小学的一员,踏上了数学研究的快车道,幸运的我拥有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第一次。

第一次踏上全国的展示舞台

2005年,全国五省一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在湖塘桥中心小学召开。数学会场以苏教版六上《轴对称图形》为案例进行现场课堂展示并基于课堂进行“教材二度开发的有效策略”的主题对话,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商量后一致同意将执教该课的任务交给我――工作第一年就两次拿了赛课第一名的“传奇人物”。于是,走出“世外桃源”的我第一次有机会踏上了全国的展示舞台。长期在自然、自由状态下生长的我,依旧习惯于独立完成教案、自己制作课件。结合多个版本的教材,我尝试着把静态的文本活化为富有我的个性且适合学生的鲜活的教学实践,在《轴对称图形》的课堂上,我与孩子们一起感受着研究的快乐与成长的惬意。

在主题评议中,苏教版教材副主编、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陈春圣老师这样评价:教者深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就此内容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了筛选与整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出发,融数学、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社会、科学为一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一两个数学概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生活的关注。

第一次走上全国的赛课舞台

2006年4月,“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在常州举行。我第一次有机会走上了全国的赛课舞台。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下《平移和旋转》。很多同行都很纳闷我为什么要选择自己从没接触过的三年级新教材。而对于一直很羡慕已经先行一步使用新教材的教师的我来说,有这样可以“越位”的机会当然不愿意放过!

如何在教得轻松、学得快乐、考得满意这样的三维目标立体构建中获得多赢呢?我不断思考、不停琢磨。那一阶段,同事们都说我走火入魔了,吃饭时、走路时甚至梦境中,都是平移和旋转。在一次次查阅资料、上网浏览、学生访谈中我触摸到了课堂的真谛――要基于儿童的视野进行学习素材的活化加工。为了还原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扛着摄像机在中华恐龙园拍了整整一天。在赛课现场,我和学生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中华恐龙园游乐场景出发,在生活原型中感受数学,逐步概括、抽象、形成概念,通过概念辨析深化认识。对于教学难点则以卡通人物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三次航船比赛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特征,在自悟中形成技能。

立足数学视角,定位儿童立场,链接学习生活,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获得了评委组专家与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了数学组第一名。《现代快报》以“常州一名师喜获‘十佳’ 生活教学赢得专家赞同”为题进行了报道。

第一次感受“探航”的魅力

如果说教学给了我思想的翅膀,那么“探航”给了我乘风的力量。看着身边的水手一个个乘风破浪,2006年的夏天,我开始有了最初的梦想。重温教育学、心理学,涉猎哲学、教育哲学,走近课堂观察技术,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一样的阅读,不一样的思考;一样的实践,不一样的成长。

于是,开始有了投寄的冲动与等待的煎熬,有了两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多次获得二等奖的幸运,有了和“教海探航”一路相约的幸福。2008年11月,获得“教海探航”一等奖的我作为青年水手代表与特级教师华应龙同课异构,执教《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四上)。2009年5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周卫东同题会课,执教《确定位置》(五上)。2010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蔡宏圣同台上课,执教《认识面积》(三下);2011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庄惠芬同台上课,执教《确定位置》(六下);2012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许卫兵同台上课,执教《折线统计图》(四下)。

“教海探航”,改变了我的阅读方向,引领我沉浸于课堂,引导我专注于个人的研究方向。在与“教海探航”一路相随的日子里,因为仰望所以勤勉,因为挚爱所以追求。因为每年的“探航”之约,所以有了从零散的思考到系统的研究的蜕变,有了从对教材二度开发的思辨到进行数学课程统整的思维。

于是,我带着学习与思辨一路前行,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追问中寻找前路,《感受小学教学的力量》发表于《人民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的个性化建构中寻找出路,《循三材建设之轨,走品牌涵养之道》发表于《基础教育论坛》;在数学课堂的系列研究中明晰思路,专题研究于各级各类刊物。

专题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我撰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意义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一文收录于小学数学教学网,并被多家教育网站转载。2009年5月,应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林老师的邀请,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次教学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结构中‘长、宽、高’的支撑、体系中‘点、线、面’的结合”的观点得到了与会教师的认可。

专题之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我曾应邀参加江苏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执教《变与不变》,并以“三材开发融通汇合”为主题介绍我对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的认识及具体做法。基于中英课程的比较,我提出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内容的花边走向内容的常态,从形式的花边走向形式的常态,更重要的是要从理念的花边走向理念的常态,分类介绍了常态课堂、领域课堂、拓展课堂的操作策略。我的专题研究成果《经历过程 积累经验 感悟思想》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经历过程感悟思想》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

专题之三:“找规律”教学的实践研究。自2010年开始,我整体聚焦找规律教学,先后执教了《图形覆盖中的规律》《周期现象中的规律》《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搭配中的规律》《探索计算中的规律》等课题,并应邀在陕西等多个省份进行辐射。基于实践撰写的《基于建模思想的找规律教学》发表于《江苏教育》,《从规律发现走向模型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深入,成就深度》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一路前行,从个体的零敲碎打式的随性研究到群体的主题引领式的科学研究,让我拥有了文化的宽度、行动的力度、思考的厚度。作为学校课题组副组长、核心成员,我校课题组重点研究的三项课题成果分别获得了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和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主持的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思辨与行动、领衔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的评审与通过,让我更加坚定执着地行走在小学数学课程统整研究的道路上。

第一次聚焦教学风格

法国启蒙时期著名博物学家、作家布封说:“风格即人。”尼采说:“风格是一个人的背影。”老舍说:“风格是各种花的特有的光彩与香味。”我认为,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真正走向成熟、走向特色的标志。在与儿童的幸福相遇中,在和数学的激情对话里,我不断体悟着如何读懂学生、读活数学,不断感悟着如何诠释出“我和孩子们”的独特的数学课堂。2011年4月,湖塘桥中心小学为快车道成员举办了教学风格研讨会,作为快车道成员之一的我执教了观摩课,并参加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主持的沙龙。这个契机让我第一次开始系统地思考如何从专注走向专业、从成长走向成熟,提出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的风格追求。

同年12月,我应邀参加了常州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果展示活动,执教《找规律》,并作了题为“课堂研究,永远在路上”的个人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介绍。在会上,我谈道:要以数学立场和儿童立场观照教学,在数学课堂这个广阔的世界里,引领儿童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升华理性认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追寻数学之真,感悟数学之善,书写数学之美。回归本真,不忘数学来时路――追寻问题之真、过程之真、研究之真,聚焦真问题,引发真思考,研究真数学,抒发真感悟,拥有真发现,升华真情感;大道至善,只拣儿童多处行――追寻学科之善、儿童之善、学习之善,用学科本质之善吸引学生,以教师人格之善引导学生,以学习过程之善激活学生;融通和美,情理交融真智慧――追寻结构之美、开放之美、理性之美、简洁之美、个性之美、灵动之美、发现之美,用学科之美感染学生,用人性之美打动学生,用思维之美鼓舞学生。

团队长跑,追梦无止步

生命的歌者,让梦想在激情中飞扬;生命的舞者,让绚丽在坚持中绽放;生命的行者,让理想在脚步中丈量。

在一路前行中向往着成长,我唯恐才疏学浅,所以坚持专业学习。函授本科,我往返于常州和南京之间,即使怀孕七八个月也从未缺课。拿到本科证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预想的欣喜,而是更大的知识恐慌。于是,我利用点滴时间自学英语,以超过分数线六十多分的成绩读上了扬州大学的教育硕士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证书。其后,我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进行单科进修,感受着课程与教学的真义;在英国感受异域的课程与教学,思辨着中外教育的异同与发展;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力量研修学习,丰盈着专业成长的底气与勇气。

在不断蜕变中渴望着超越,我唯恐底薄力弱,所以拜师学艺。邀请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担任师傅,期待自己有哲学的视野与自我的思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为学术导师,期待自己有课程的视野和学术的规范;邀请特级教师黄爱华、潘小福、王冬娟等担任实践导师,期待自己有教学的艺术与特色的实践。同时,我主动申请加入常州市小学数学庄惠芬名师工作室,在专题学习与主题研究过程中收获专业成长。与工作室领衔人庄惠芬等合著的《基于建模思想的小学数学教材研读》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公开发行,我参与编写的《魅力数学》也顺利出版。在与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我不断梳理自己的研究主题,不断锤炼个人的教学风格。

在团队长跑中,我一路幸运地不断遇见有着共同追求的教育人。自2009年开始,我四次担任武进区送培上门指导小组的组长,基地学校涉及武进区成章小学、村前小学、周家巷小学、卜弋小学等,培训学员所在校涉及几十所,受益数学教师达两百余人。在历次送培活动中,我先后进行了教材的解读、课堂的观察、技术的指导、专业的导读、课题的引领与论文的培训,与武进区的教师共研数学、同话课堂,参与培训的教师成长迅速。

2013年,我成为了武进区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以“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为工作室引领课题,开展了四大领域的统整策略研究,开创了童话体裁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性研究。通过每月一学习、每月一观摩、每月一分享的“三个一”制度,将个人自学、团队共学、学员导学、领衔助学有机结合。课题、课程、课堂一体联动,教学、教研、教育一体提升。在一年中,工作室成员6人次在全国、省、市、区基本功比赛或评优课活动中获奖,2人在常州市五级梯队发展中有新提升,工作室每个成员都在相关杂志发表了课题研究成果。

我多次赴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南等地义务支教,怀揣着对教育的执着、对课堂的热爱、对数学的理解,行走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传播的路上。记得那一年,刚刚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河南支教之旅,打开邮箱已经有一封来自焦作的陈磊老师的邮件:“……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坐在电脑前,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向您倾诉一下。这三天的数学教育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次的学习已经使我不甘心再这样碌碌无为下去了……期待您能给我的专业发展导航。我是如此急切地给您写了这样一封信,希望您不要怪我唐突,请您给我的专业阅读提一些建议。”看到这里,我心中不禁涌上一股暖流,不仅来自被认同,更源于新同行者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