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

时间:2022-01-27 08:2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品生命周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品生命周期

第1篇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框架;PLM功能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产品为载体的制造企业正在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企业不仅面临着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服务的要求,同时面临着缩短交货期和降低成本的多重压力。产品生产方式从批量生产逐步发展为以知识创新为竞争因素的定制化服务,要求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占领市场,赢得竞争。在制造业创新路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LM是一种全新的企业信息化思想,有助于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延长产品的获利生命周期,快速地将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PLM简介

PLM来源于全球制造业信息化的长期实践和发展,自产生以来,这一新的管理活动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关注的焦点。

在战略上,PLM是一个以产品为核心的商业战略,是面向产品生命周期来管理产品的各项活动。因此,在理解PLM定义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根据雷蒙德·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并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介绍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而PLM是从制造企业角度理解一个具体产品的寿命,此时,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产品从客户需求、概念设计、工程设计、制造到使用和报废的时间过程,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

由于PLM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产品生命周期大致分为需求、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服务等阶段,形成一个循环。在产品生命周期早期阶段对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产品发展战略,形成产品概念设计;通过讨论确定产品定义及详细设计,进行产品工程设计,完成产品的设计定型;采购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设备等,并根据产品设计规格进行生产制造;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产品的质量以提高产品的客户满意度;进行市场推广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对客户意见进行收集并反馈给市场需求分析人员,有助于新产品的概念设计。通过管理产品生命周期,使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所有与产品有关的活动。

根据业界权威的CIMDATA的定义,PLM是一种企业信息化的商业战略,它实施一整套的业务解决方案,把人、过程和信息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作用于整个企业,遍历产品从概念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与产品相关的协作研发、管理、分发和使用产品定义信息。

PLM使产品生命周期信息透明化,使管理者能够清楚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提高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质量。PLM主要有以下优点:(1)更快的响应市场;(2)降低产品成本和生命周期成本;(3)整合研发资源,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平台;(4)改进新产品开发的内部效力;(5)改善与供应商、加工合作伙伴的业务协同,提高业务外加工效力。

三、PLM框架

企业信息化归根结底由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四个主要的业务领域组成。产品生命周期作为一种基本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一般包括三个层次:数据层、支撑层(使能层)和应用层。最底层是数据层,是由各种数据要素构成的产品数据源,包括数据库、网络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等基础支持平台;中间层是支撑层(使能层),由PLM系统构成,它与数据层交互,直接获取、存储和管理产品数据,并与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集成,实现以产品为核心的协同开发、制造和管理。应用层,由各种应用系统构成,用于完成特定专业领域的业务处理。主要分为两大类,设计领域软件(CAD、CAM、CAE等)和经营领域软件(ERP、CRM、SCM、HRM等)。

PLM系统为独立的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撑平台,以支持企业业务过程的协同运作。解决了CAD等设计领域软件及ERP等经营领域软件只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特定阶段进行管理的不足,将这些孤立的系统整合集成,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信息,是连接企业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平台和纽带。

四、核心功能

PLM解决方案中所需要的功能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和描述,不同的企业会关注不同的功能。PLM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PLM的核心功能之一,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

2、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是以电子仓库为底层支持,以BOM为组织核心把定义最终产品的所有工程数据和文档联系起来,实现对产品数据的有效组织、控制和管理。

3、过程管理。过程管理用于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任务、人员和数据,通过过程管理控制设计人员对产品数据的修改,包括项目管理、工作流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管理主要面向项目负责人,对过程的划分是粗粒度的,对产品开发过程执行不提供支持;工作流管理系统对产品开发过程执行提供有效的支持,它对任务的描述是细粒度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管理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信息及其相关过程的各种功能,这些功能是目前项目管理和工作流管理中所不能涉及的。

4、可视化与浏览。可视化、浏览、打印产品和过程相关数据,包括浏览器、虚拟原型以及数字样机系统等技术。

5、数据交换。数据交换技术是使产品和过程相关数据从应用于某一系统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应用于另一系统的另一种形式。

6、协同软件。协同软件是使人员在产品和过程相关数据的支持下协同工作的系统,包括电子邮件、讨论组、聊天室、内联网、外联网、项目共享空间、门户和项目目录等。

7、系统集成。集成技术包括PLM组件之间的集成以及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转换。支持产品生命周期中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共享,实现以产品为核心的协同开发、制造和管理。

五、结论

PLM不仅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制造业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ERP、SCM、CRM等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企业日常业务的透明度和运作效率,但都没有定位于企业的核心,即产品。PLM将产品作为核心,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来控制产品,改变了企业赖以生存的产品创新和开发活动,减少了新产品的市场响应时间,提供更好的支持及服务。PLM与ERP、SCM、CRM等系统集成,更加方便顺畅地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全面意义上的协同工作,形成了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变成机遇,成为企业制胜之道。

主要参考文献:

[1](英)斯达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21世纪企业制胜之道.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

[2](美)格里夫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下一代精益思想的推动力.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1.

第2篇

Abstract: The short life cycle products in mature period are in great demand, a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similar products is intense. Once out of stock at this time, the market share will replaced by similar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ure product, the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retailer ordering strategy is constructed. The improved single cycle stochastic storage model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tailer's optimal order quantity. Shortage phenomenon is not allowed in the whole mature period.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product can supply in time, the Shapley value considering the risk factors is used for profit distribution of node enterprises in the supply chain. Exampl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retailer ordering model considering profit distribution improved the benefits of the supply chain.

关键词:短生命周期产品;产品成熟期;订货;利益分配

Key words: short life cycle products;product maturity period;order;profit 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027-03

0 引言

成熟期的短生命周期产品需求量大、相似产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保证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合理订货策略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成熟期是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合理的订货策略能够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供应链上企业的整体利益。

目前对短生命周期产品成熟期订货策略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整个生命周期内订货的研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假设产品的需求为常数需求率是合理和有效的。Ghare和Schrader[1]提出了指数变质订货库存模型。Covert、Philip[2]和Tadikamalla[3]分别研究了具有韦伯分布和伽马分布变质率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Gurnani[4]、Donohue[5]和Sethi[6]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二次订货,更好地适应了适应市场需求的波动、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收益。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短生命周期产品成熟期的特点,构建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订货模型,为保证产品能够及时供应,根据企业承担风险的大小进行利益分配。

1 短生命周期产品成熟期的特点

短生命周期产品经过成长期的销售扩散后,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潜在消费者基本不再存在,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产品进入成熟期,销售量的增长速率逐步放缓,逐步达到需求率的最高峰,然后销售增长速率开始缓慢下降。而此时产品已经进入批量生产的模式,生产成本逐渐下降,产品的销售价格也降低到广大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销售利润也从成长期的最高点开始下降。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同品牌、相同款式的同类产品相继出现。为此,制造商、零售商从市场和产品本身两个角度调整策略。制造商通过对产品的调整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使成熟期逐渐延长;零售商从产品订价、销售渠道、产品促销三个方面加以综合调整,如降价、改变推销方式和提高服务质量等,刺激销售量的回升。

成熟期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零售商合理订货策略的选择,有助于延长短生命周期产品的成熟期,同时使制造商、零售商的利润进一步最大化。

2 短生命周期产品成熟期订货模型的建立

2.1 问题描述与假设

处于成熟期的短生命周期产品,市场需求量受到成长期产品扩散情况的影响。因此,零售商根据成长期末产品需求量的大小以及产品需求率的变化情况来制定成熟期的订货策略。本文在对单时期存储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站在产品销售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确定期初零售商的最优订购数量Q*。针对成熟期短生命周期产品的特点,以延长短生命周期产品的成熟期为目的,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假设:①在整个成熟期内只在期初进行一次产品订购;②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因此订货提前期有限;③在整个成熟期的销售周期内不允许出现缺货现象;④期末未售出的商品当作衰退期的库存保有量。

零售商在成长期产品扩散的基础上确定成熟期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在成长期的中后期发出订货量为Q的订货信息。由于订货提前期有限,同时又不允许出现缺货现象,这就给供应商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以及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成熟期的短生命周期产品单位产品的利润已经下降,如何保证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准时供应,是摆在零售商面前的一个难题。因此,本文在制定零售商的订货策略时,考虑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益分配,以此保证产品的准时供应。

2.2 改进的单时期随机存储模型

第3篇

【关键词】 产品生命周期; 成本信息库; 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81-03

一、引言

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企业竞争日益加剧,迫使企业必须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产品竞争力由产品的性能、价格、售后服务、环境相容性和营销活动等要素决定[ 1 ],在一定程度上可表示为以下公式:

Competitiveness=Satisfy{max(performance),min(cost,time)}

将上述要素决定的产品竞争力描述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必须用最短的时间(Time),用最小的成本(Cost),开发设计出新性能(Performance)的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 2 ]。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LCC-Life cycle cost)70%以上由产品生命周期初期的研发设计阶段决定,但该阶段所需现金投入仅为产品总成本的5%左右[ 3 ],也就是说,产品一旦设计完成,在产品生命周期以后阶段降低成本的空间非常有限,并且上游设计失误会对下游成本造成不断放大的影响,根据波音公司的相关统计分析,放大比例可以达到1:10。由此可见,将成本管理迁移至产品生命周期开始的研发设计阶段才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本文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产品成本信息库,用于归集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信息,并阐述怎样将成本信息库里的信息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阶段,以期在产品生命周期初始阶段对成本实施控制。

二、我国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现状

我国是制造业超级大国,却并非制造业强国,虽然年产值已经连续多年位于世界前列,但是创造相同产值所需的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往往造成产品利润并不与产值成正比的尴尬局面。由于生产经营的多样化,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 4 ],无法进一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目前,从内容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成本管理只注重对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主要是对材料采购成本和产品制造成本进行控制,控制的对象为真实资源的损耗,忽视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管理,造成获取产品成本信息有严重缺陷,增加经营管理的难度;从经营过程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成本管理也只注重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行为属于事后控制,忽视对产品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研发设计活动的成本管理,造成事前产品成本的预测与事后实际发生的结果相去甚远,从而导致成本管理的预防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使企业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与生产决策。

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生产制造环节产生的附加值最低[ 5 ],而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产品研发设计能力远远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产品的研发设计方案从国外获得,造成我国制造业规模虽大而不强的境况。不过,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及《中国制造2025》的公布,国内制造业也坚实地踏出转型的脚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具价值增值的产业链――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未来必定由国内企业完成。届时,为了弥补传统成本控制的缺陷,成本控制重点将迁移至产品生命周期初期的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成本影响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现有两种视角的观念:生产观和市场观。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生产观,是指企业在生产某一产品时,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制造、销售到报废回收等各阶段的成本。其中研发设计成本属于上游成本,采购与生产制造成本属于中游成本,销售与报废回收成本属于下游成本。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市场观,是指企业某一产品在市场中,从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各阶段的全过程成本。本文基于生产观的视角进行探讨。

图1为德国工程师协会(VDI)研究得出的产品成本在生命周期各阶段耗用和影响的关系,其中:成本耗用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成本活动时实际发生的费用占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费用总和的比例;成本影响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的成本活动影响产品生命周期其他阶段成本费用的发生额占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费用总和的比例。由图可看出产品生命周期每项活动对产品成本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生命周期起始阶段的活动对产品成本影响最大。

首先,产品研发设计阶段为产品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研发设计过程是后续活动在图纸上进行模拟的过程,也是成本筑入过程,因此,设计活动对产品生命周期后续各个阶段的成本形成较强制约。对产品尺寸、材料、功能等的设计直接影响生产工艺规划、物料采购成本、产品制造成本,从而间接影响产品销售成本以及报废回收成本。

其次,材料采购和生产制造阶段为产品生命周期中游阶段,该阶段为传统成本控制的重点,是研发设计的实际演练。不管是材料的采购标准和材料的耗用标准,还是产品生产时人工排配和生产设备的选用标准,都是以产品的研发设计方案为基准。此阶段的成本控制显得比较被动,实际发生成本往往与预测成本南辕北辙,财务人员经常寻不出其中原因,但偏偏又是产品实际成本组成最多的一部分。

第4篇

关键词:营销策略;营销管理;产品;生命周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适时打入市场并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保持高速的发展,企业的营销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作为营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

通常,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与盈利情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这种变化的规律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一样都有出生、成长、成熟直到衰亡的过程。产品生命周期也称产品寿命周期,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共四个阶段。每个时期都反映出顾客、竞争者、经销商、利润状况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显著特征而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满足顾客需求,赢得长期利润。制定最佳产品组合和营销策略必须了解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市场特征,产品组合和营销策略也相应不同。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研究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

(一)导入期

在导入期,不论企业强弱,它们所注重的都是独特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在这一阶段,投入的需求很大,此时的指导思想是迅速建立市场份额,采用各种办法加快产品扩散的速度,利用竞争者少的有利时机抢先占领市场。企业要主动缩短导入期的时间,降低产品的市场风险。此时应积极收集市场夺新产品的反应与意见,以促成产品的技术完善和最终定型,在很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完善生产技术,保证产品性能的实现和质量的稳定,并确保生产能力的协调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产品销售的重点在于吸引对新产品不了解的顾客和向潜在的消费者介绍新产品,引导他们进行试用。企业可以“创造”需要,突出强调新产品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和利益,可以采用赠送、试用、较大的折扣等方式来争取消费者。在销售渠道的建立和拓展方面,应给予中间商较大的利益和保证,刺激中间商积极推销新产品,如给予较大的让利,加大合作广告津贴,给予中间商强有力的技术和服务支持,适当减少中间商的进货风险等。

(二)成长期

产品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的显著标志是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加速增长,市场也很快地扩大,使得产品销售量急剧上升。如果说导入期的市场等待企业去开发,而成长期的市场就已被大部分的占领,企业发扬“钻”劲和“挤”劲才有可能进入。在成长期,企业面临的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幸存者。营销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竞争中开拓市场,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是一种成长策略,其目标是在快速扩张的市场中保持相对的竞争地位,只要有可能就加以扩大,即在扩张的市场上成长。

此时企业营销策略的核心是维持其市场增长率,使获取最大利润的时间得以延长。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如何让顾客试用其产品”,而是“如何使顾客偏爱其品牌”。所以企业在营销策略与方法上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企业在此基础上还需投入资源发展新的销售和营销能力,并根据现有的财务需求和相对竞争地位决定投资于哪一种相对优势:差异化、低成本还是集中战略。

1、产品方面。注重产品的质量,并配合以良好的包装和完善的服务,力争创出名牌。在同类竞争性产品很多的情况下,名牌产品往往是一枝独秀,供不应求,所以创立名牌是增加销售的根本保证。

2、价格方面。分析竞争者的价格策略,维持原价或在适当的时机降价以吸引价格敏感型顾客,这样既可以增强竞争力,又可以吸引消费者。但是企业必须慎重对待降价方式,以免引发残酷的价格竞争,使得企业与竞争者两败俱伤。例如,近几年格兰仕微波炉的大规模降价促销,带来了微波炉市场的价格大战。格兰仕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低成本战略,挤垮了大部分竞争对手,迅速占据了国内的微波炉市场的半壁江山。

3、渠道方面。面对较高的产品销售增长率,企业不仅应保持其销售渠道的通畅,而且应积极开发新的销售渠道,并加强各渠道之间的联系,使产品的销售面更加广泛;这时由于产品的品牌形象已经建立,采用广泛的销售渠道不会影响产品形象。

4、促销方面。继续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此时的促销重点不再是新产品的介绍,而是转向对消费者的诱导和说服,使其产生购买欲望与购买行为。广告的重点由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逐渐转向建立产品信赖度与购买量,把报道消息的广告转换为强调自己的产品优于竞争者产品的广告。成长期的广告不仅要使潜在的顾客知道本产品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了解本产品的质量、性能、特点以及在哪些方面优于竞争者。例如,现在市场中有很多同类的保健品,有的企业在广告中多次强调其产品是蓝瓶包装,提示消费者将其与竞争者品牌区别开来。

5、市场方面。竞争者的进入,使原有市场的需求趋于饱和,使产品的销售增长率趋于下降,企业应积极寻找和进入新的市场。企业在对市场进行重新的细分后,寻求与识别尚未满足的细分市场并迅速进入。

(三)成熟期

成熟期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它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首先是“成长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在缓慢增长,这是由于晚期大多数加入购买和现有顾客重复购买引起;其次是“稳定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量到达顶点;最后是“下降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缓慢下降,部分顾客转向其他更新的产品。

成熟期的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是:首先维持已有的市场占有率,不要被竞争对手挤出市场;然后选择进攻性策略,扩大销售并尽量延长这一阶段的时间,或是促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度循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收益。此时企业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竞争”。一般来说,可供企业选择的策略有市场改良、产品改良、营销组合改良三种。

1、市场改良策略。市场改良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在巩固老顾客,尽可能赢得新顾客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提高成熟期内的产品销售量。它是通过改变产品的用途和销售方式或消费方式来实现的。第一,通过市场的再次细分,寻找和进入那些还没有使用该产品的新市场。第二,加强品牌地位,争取竞争者的市场。设法吸引竞争者的顾客试用或使用本企业的产品。第三,通过开发现有产品的新用途来延长产品成熟期,并开拓崭新的市场。第四,通过促销努力来激励消费者增加其产品的使用率或使用量。例如,牙膏广告可以说服人们不仅要早晨刷牙,晚上也要刷牙以保护牙齿的健康。

2、产品改良策略。产品改良策略是产品本身经过适当的改变后,重新推向市场,使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产品改良有以下方式可供选择:第一,品质改善。其目的是增强产品的功能及各项技术指标,如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方便性等。第二,特性改善。指增加产品的新的特性或功能,扩大产品的多方面的适应性。如电视机增加自动选台与录像功能。第三,式样改善。其目的是加强产品外观上的艺术诉求,增加产品的外观美感。第四,用途改革。指在改变技术和设备的条件下发展产品的新用途。不断发展产品的新用途,产品就会不断再生,不会陷入销售饱状态。第五,服务改善。其目的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服务的改善,实际上就是增加了产品的价值,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利益,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海尔公司就是以优质的售后服务而著称的。

3、营销组合改良策略。针对成熟期产品的特点,企业有必要通过改变其营销组合因素中的一个要素或若干要素,来刺激产品的销售,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第一,价格改革。在成熟期的产品一般采用降价的策略,以打入新的市场并吸引同类竞争性品牌的使用者。第二,渠道改革。力争进入各种类型的、更加广泛的销售渠道。第三,促销改革。包括销售促进改革(优惠、折扣、展销等),加强售前售后服务和保证,加强人员推销力量,增加广告力度等。

(四)衰退期

产品销售量在成熟期缓慢增加直至缓慢下降,一般来说可以稳定一段时间。若销售量的下降速度开始加剧,且利润水平很低,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产品已进入衰退期。此时,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企业过去所采用的增加销售费用、降低产品价格等营销策略亦基本无效。因此在衰退期企业营销策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有效地处理衰退产品。当企业分析产品确实进入衰退期后,则应在继留决策或丢弃决策中选择其一。继留决策指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时,不应盲目地立即撤退,而是应首先观察市场。由于竞争企业相继撤出市场,继续留在市场内的企业往往可以接收他们留下的顾客而暂时增加销售量。丢弃决策指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期丢弃产品,撤出市场。当产品衰退期到来时,企业也不应盲目坚持或犹豫不决,尽快撤出市场。

1、继留决策。如果企业选择了继留决策,有三种营销策略可供选择。第一,连继策略,即过去的营销策略维持不变,市场、价格、渠道、促销等与过去完全相同。第二,集中策略,即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一些最有潜力的市场与销售渠道,开展比以前更强的全力以赴的促销活动。第三,收割策略,即大幅降低促销费用,减少促销人员,价格维持不变甚至稍有提高。虽然这会加速产品衰退,但可以增加眼前的利润。在顾客对本品牌高度信任与忠诚的条件下,实行这种策略也能维持以往的销售水准从而增加利润。

2、丢弃决策。如果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期撤出市场,则应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丢弃方式,企业必须决定是直接丢弃产品,还是将产品的商标、生产权和设备转让给小企业继续生产。通常后者较为有利,不仅可增加企业收入,还可满足市场剩余顾客的需求。第二,丢弃时机,企业必须决定是当机立断地快速撤出市场,还是逐步减少产量,有序地撤出市场。

三、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的主要因素

现在不管是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越来越重视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在很多的客观因素推动下,这种管理方法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变动的方向和变化的速度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和长短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随着消费者需求的离散化和需求更新的速度加快,大大缩短了很多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二,技术变革。技术的革新是是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革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已呈现出不断缩短的趋势,不少行业从而不得不面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一轮的竞争。例如,在小汽车行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种车型的生命周期长达15-20年;在50年代其生命周期平均为10年左右;在80年代缩短到3年左右;到现在基本上半年就有一种新车型出现了。

第三,市场竞争环境。随着很多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将使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也要求企业对产品的开发与维护投入更多的资金,管理也应更加专业。

第四,政策法规。政府从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可能会采取一些经济手段,例如,用提高关税、减少银行贷款等方法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甚至可能采用行政手段来干预产品的市场生命,如通过产品质量、卫生检验标准等方法来保护一些产品或加速其淘汰。

第五,内部压力。例如,股东对利润过低而不满、销售人员对产品推销产品压力过大而抱怨等因素也会迫使企业采取必要的行动。

四、判断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

判断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将较直观地反映企业产品的现有销售和利润情况,而且能够反映产品所处阶段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市场趋势,从而更好地客观指导企业实施恰当的营销策略。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来判断产品生命周期。

第一,从企业的角度看销售增长率。从每个产品的销售增长或缓慢、增长快速或负增长就可以判断其大体的趋势。当然有些产品的销售情况忽高忽低,变化不规律而难以把握。这时就要应用回归分析技术找出规律。一般来说,当销售额的逐年的实际增长率为0.1-10%时,产品处于导入期或成熟期;当销售增长率大于10%时,产品处于成长期;当销售增长率小于零时,产品处于衰退期。在做销售分析时,一定要把历史数据按月排列出来,在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进行趋势分析,并且注意淡旺季的销售差距和促销与正常销售的差距,这样就能看出一个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第二,类比判断法。参照类似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各个阶段的特征来划分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

第三,普及率法。以产品普及率来划分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当普及率小于5%时为导入期;当普及率为5-50%时为成长期;当普及率为90%以上为衰退期。

第四,消费者角度来看市场渗透率和忠诚度。如果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是靠渗透率取得的,说明产品还是处于成长期;如果企业的产品是靠忠诚度来达成的,则产品进入了成熟期。

第五,从竞争者的数量来看。如果竞争者激剧增多,产品仍然处于成长期;当竞争者开始退出,竞争者的数量减少时,应该注意产品是否开始进入成熟期后期或是衰退期。

五、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的其他注意事项

第一,加强数据库的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的理论推导的结果,它是主要通过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研究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来支持,所以企业加强信息数据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信息数据的管理,也就无法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第二,判断方法的综合应用。以上判断方法主要是依据主观经验,辅以少量的数据计算,仍属于定性分析范畴,并且在应用时要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与所处的市场环境特点综合利用数种方法。

第三,产品生命周期变化与营销策略的相互影响。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来做出营销策略的调整;而营销策略的调整又可能引起产品的销售量的变化,从而改变产品生命曲线的下一个阶段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判断、预测工作更加复杂。

六、结束语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为企业产品的更新提供了战略指导,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制定营销目标的影响是不同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复杂多变,企业只有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正确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有力方法,企业应在营销管理工作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以求在发展道路上闯出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业.营销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争端产品生命周期夕阳产业

2005年6月11日,中欧双方就解决近期纺织品贸易争端最终达成协议,避免了双边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但美纺织业不买中欧模式的账,美国“夕阳产业”的代表组织美国纺织业制造商协会认为,在美中两国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之前,它们会不断要求政府对更多的中国进口纺织品设限。截至8月31日晚,由于中美在纺织品纠纷问题上的立场依然相距甚远,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中美第四轮北京磋商无果而终。

众所周知,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夕阳产业”,由此,我们不禁想起了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生产区位的变化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周期有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做出的决策。维农把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衰退三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即技术创新时期,由于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成本差异对企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大,因此,产品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国外市场需求基本依靠出口满足。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对产品的需求随之扩大,产品价格弹性增加,对降低成本的要求十分迫切。同时,产品的样型已经稳定,仿制开始,技术优势弱化。由于竞争对手出现以及担心丧失国外市场,企业纷纷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投资地区一般选在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与母国相近的地区。第三个阶段是产品的衰退阶段,此时,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企业的技术优势丧失殆尽,产品竞争围绕着价格展开。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因而,企业该阶段的产业转移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维农认为,在产品衰退阶段,企业的垄断或寡占地位已不复存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基础是价格和成本。这时企业最关心的是寻找成本低的产品生产区位,于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选择的最佳生产区位。他认为,那些生产过程需要大量劳动投入的标准化产品最有可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这些产品或是运往国内供应国内市场或是销往其他国家。

总体而言,纺织业是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在上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欧洲和美国无论是在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上,还是在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纺织业又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欧美的劳动力成本高,已丧失了价格成本的竞争优势,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达国家应该将该产业转移出去以获得比较优势。但是,欧盟和美国的纺织业仍然存在,是一个强势的“夕阳产业”,而且还常常就此和中国展开贸易战,大有重新将该产业转回来之势。这就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产品第三阶段理论”相矛盾了。仔细想想,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三阶段理论”除了包括“众厂商相对而言是竞争的,不是寡占或垄断的”这个假设外,还应包括这样的条件。那就是(1)发达国家在“原来产业”的衰退阶段,已经开始了新产品的研制和投产,并且必须和“夕阳产业”的生产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完成。(注意:“夕阳产业”是“原来产业”转移一部分后所剩下的部分)。(2)发达国家新产品所创造的新的市场需求,和剩余的夕阳产品所创造的剩余市场需求之和必须大于“原来产品”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否则发达国家会吃亏的。用公式表示就是:D1+D2>D3(D1表示新产业的市场需求,D2表示夕阳产业的市场需求,D3表示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如果D3足够大,当D1一定时,D2也较大。如果此时将产业全部转移,也就是D2=0,那么就会出现等式左边<等式右边,这样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会缩小,他们就会吃亏。(3)在混合经济的今天,夕阳产业的转移必须考虑政府的因素。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同时具备,在产品的衰退阶段,发达国家的产业不会轻易转移出去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转移产业不仅考虑成本,也考虑了以上所说的三个条件。这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和欧美纺织品贸易的争端,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不矛盾。首先,第一个条件很容易理解,如果新产业和夕阳产业不是时间上充分继起,空间上充分并存,也就是还没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没有充分调整,那么产业的转移就不可能充分进行。根据纺织业的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欧盟成员国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组。第一组是工业化水平高,纺织业已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包括德国、荷兰、英国、瑞典、丹麦、芬兰等,也是此次不支持甚至反对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国家。第二组是工业化水平高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产业结构还来不及充分调整,主要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是此次要求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呼声最高的国家。第三组是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一些新入盟国家。这组国家又可以细分为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在内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以及波罗的海的纺织品生产小国,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其纺织业的优势也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上。这组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冲击”的体会非常真切,自然会站到支持欧盟设限的阵营中去。其次,我们来看第二个条件。欧美纺织业之所以是强势的“夕阳产业”,是因为等式右边的D3足够大,故D2还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时发达国家企业会先考虑市场需求,而成本价格劣势就通过政府来寻求保护。在美国,日益衰落的纺织业和服装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汽车工业,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高于汽车工业。50年代末,纺织业的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4%,如果把纺织业和服装业合并计算,它在1980年占制造业产值的5.6%。虽然纺织业已难以再称得上是欧盟的优势产业,但是它对于欧盟经济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目前,纺织业产值约占欧盟工业总产值的4%,欧盟仍是世界第二大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因此,纺织业和服装业一直是欧美等国家重要的工业部门。原因就在于D3足够大,所以D2也很大。再次,在如今混合经济的时代,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而充分就业政策是所有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第一个头等大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大规模的吸纳就业人员,所以发达国家是不肯轻易丢掉这个重要的夕阳产业。在美国,纺织业和服装业在经济中的就业人员的数量高于汽车工业,20世纪50年代末,纺织业的就业就占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6%,如果把纺织业和服装业合并计算,它在1980年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10.6%。在欧盟,纺织业就业人数占欧盟制造业的7%,这样的产业发达国家怎么能舍得放弃。

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它存在的条件,中国和欧美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是一个正常的经济现象,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对他进行解释。可以想象,只要”夕阳产业”市场需求大且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必然会寻求政府去弥补他们的成本和价格上的劣势。我们只有抓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

端问题新闻会上的发言[N].新华网,

2005-05-30

2穆荣平.国际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

学研究,1997(12)

第6篇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自发源以来,因其以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为管理主线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得到了众多制造型企业的认可:

1、通过对人及其它资源的组织与运用达到设定的目标,业界广泛认可的应用PLM所能实现的目标包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等;

2、提高产品定义的效率;在向客户交付一项产品之前,该产品必须经过完整的定义才可从最初的原材料转变成可交付使用的最终产品;

3、企业提高产品定义效率可从两个主要方面入手,首先是提高产品定义信息的生成效率,在这一方面,诸如计算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关键词:工业品 产品生命周期 市场营销

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呈现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过程。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被称作产品生命周期。一个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后,起初的价格很高,后续随着同行的介入,利润下降。或者由于市场需求的转移或者变化,使产品呈现衰退。这时企业可作如下改进:一是进行产品的改良,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将同行始终甩在后面。二是不断推出新品,淘汰旧品。三是主动将产品的价格降下来,阻挡同行的进入。

在原有产品尚存在很好的竞争力的情况下,通常为应对同行由于价格和促销上形成的市场压力,会采取第一种措施。不改变产品的核心和主体,在产品的边缘做一些改进,从而提升产品的性格比和客户适用性,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选择第二条路的前提是,客户有不断提高的产品需求。第三条道路是不断地降低成本,逐步把价格放下来,这是一条常规的思路。就像格兰仕的微波炉,不断地降低价格,直至把同行屏蔽在生产领域的外面,而给各个同行提供代工生产。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落实到真正的市场操作中是一种市场策略,与之配套的是背后一套高效的运作系统。而落到实处的企业行为主要就是产品线改良,产品线更新和产品价格下调这三种方式。下面对这三种方式结合实际企业的案例进行分别的叙述。

1.产品线改良

一条产品线推出以后,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同行产品的进入,已有的市场份额会逐步被新进入的企业蚕食。这时企业要么逐步把产品的价格降下来,要么就在已有的产品线基础上提升产品的性能,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在同样价格下增加产品给客户带来的效益。RECHNER应对同行的竞争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1.1 案例背景

RECHNER是专注于电容传感器的一家德国企业,其电容传感器在德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2%。而其产品的价格比同行的类似产品普遍高出20%。

其产品之所以可以卖的比同行高,基于两点。一则是由于产品检测的灵敏度高。RECHNER 可以检测介电常数大于等于1.1的物质(空气的介电常数是1),同行的产品需要检测物体的介电常数最低也是要大于1.5的。也就是说同行测不到的低电解质参数的物质,RECHNER的产品可以测到。而产品的高灵敏度也保证了产品使用过程中检测的稳定性,这是客户在长期的使用中可以感受到的。二则是产品抗静电能力更高,高达50kv,而同行的抗静电能力只有4kv。由于电容传感通常用于检测非金属物质,持续的摩擦会产生很强的静电。在静电较高的时候,同行的产品就会造成损坏,而RECHNER得传感器就不会有问题。在一些高静电的场所,RECHNER的产品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由于电容传感器的高灵敏度和高抗静电能力是基于其产品电路的特殊的结构设计的,其中的技术要诀一直未被同行参透,从而RECHNER能够一直保持其产品的高性能的特征,产品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产品的领先技术和其持续多年树立的产品高端优质的形象使其拿下了德国市场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同行针对RECHNER的产品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低价格。由于客户所应用的场合大多数都是一般的环境,那种极端的低静电常数的物质以及高静电的场所毕竟是少数。一般客户在选择时基于成本的考虑,很多还是会选择其他品牌的产品,只是在出现检测不到,或者检测不稳定的时候才会想到尝试RECHNER的产品。所以其他的近十家电容传感器的生产厂家争得了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随着市场的发展,很多以前不用电容传感器行业都已经开始使用传感器了。例如在农业领域,之前主要集中在粮食行业,进行粮仓料位的控制,后来延伸到了猪、鸡、鸭的自动化饲养的饲料控制。而延伸出的行业大多是由以前的低自动化程度的行业发展而来的,对自动化产品的要求并不高,对价格更为敏感一些。这就给RECHNER的同行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在整体的市场容量扩大的同时,并没有获得市场容量扩大同步增长,RECHNER的市场占有率出现了下滑。

1.2 产品改良

RECHNER面对自己整体市场份额的下降,并没有急于降低价格以抢夺市场。因为仓促降价很容易令客户产生企业运营不良,或者产品质量下降的感觉,对企业一直以来所树立的高性能,高品质的形象会有影响。

RECHNER所采取的方法是对产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改良,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

一则进行电位计(电位计是用于调整传感器检测距离的旋钮)的改良,将原有的电位计由5圈提升至20圈,从而可以令客户更加精确地调整传感器。并且给电位计增加了旋转保护功能,使电位计可以无限圈向左或者向右旋转,避免了由于电位计旋转到极限位置后造成损坏。

二则进行响应频率的提升,使传感器的响应频率从50Hz提升至150Hz,是同行产品响应速度的5倍。从而从传感器的反应速度上再一次与同行拉开了差距。

三则进行产品防护等级的提升,将大量产品由IP65的防护等级提升至IP67,从而可以更好地在潮湿和露天的环境中使用。而且在电位计上增加了保护盖,防止由于电位计进水所造成的点位计失灵。

在进行了以上的产品改良后,RECHNNER产品保持已有的产品价格,但是给客户的感受是同样的价格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而这些改进并不是产品的噱头,而是实打实地提升了客户的使用体验,解决了以前产品使用过程中偶尔出现的小问题。产品改进加深了RECHNER的产品在客户心目中高性能、高品质的形象。在产品改进后不变的价格,使客户更易于接受其产品,从而保持其遥遥领先的市场份额。

2.产品线更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已有产品线的很多特点,起初可以是产品的优势,逐渐的很多地方会开始不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而继续在原有产品上做改进已经很难适应市场,这时就需要针对新的市场需求设计全新的产品线。OMRON的光电传感器E3JK到E3Z的过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1 传感器的生产

在传感器的生产中,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电路部分,电路板的制作和电子元器件的安装都已经实现了完全自动化,走批量性大规模生产。一块是外壳机构部分,这部分通过注塑机成型,也是自动化的生产。传感器的生产主要就是产品的封装,也就是用注塑出来的外壳将加工好的内部元器件封装起来,从而实现一定的防护等级。后续的就是包胶、贴标和封装了。包胶工序依照产品要求进行,通常还会有包胶检测工序,来确保产品的密封等级达到要求。

在传感器生产的全套工序中,尚未实现自动化的部分就是外壳封装这块了。由于外壳,线缆或插件,以及电路板三个部分需要封装在一起,而且传感器型号不同,产品各个部件的尺寸和封装方式也有所不同,很难实现自动化。这块还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也是产品生产中营销效率的关键。

2.3 已有产品线情况

在2004年,OMORON推出了E3JK光电系列产品,设定的产品尺寸是50mm×50mm,防护等级是IP64。大的产品尺寸,使产品容易实现人工安装。而IP64防护等级设定,与IP67的产品相比少了包胶的工序,省去了漏水测试等环节,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该产品走的是经济型产品路线,其大小和防护等级都是按照此定位进行设计的。产品推出后,由于其很高的性价比而广受欢迎,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和地铁闸机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后一些其他传感器企业也逐步研发出了这样类似的产品。

2.3 产品线改良

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E3JK系列产品起初设计时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两个关键点,50×50的外形尺寸和IP64防护等级,逐渐出现了问题。一方面自动化设备逐步往小型化发展,虽然大尺寸的产品较为方便安装,但是整体设备体积的增加也会增加设备的成本。另一方面IP64的防护等级由于没有进行包胶处理,对水雾没有什么抵抗力,在潮湿环境下经常会出问题,户外或者半户外的环境也无法应用。

应对这两个问题,OMRON在2007年又推出了全新的E3Z产品系列。该产品对E3JK的升级也是主要针对外形和防护等级展开的。E3Z系列设定的产品尺寸为20mm×31mm×10.4mm,是之前的E3JK系列的尺寸的14.3%,体积大大减小。增加了包胶工序,使得产品的防护等级达到IP67。同时,产品的检测距离并没有因为传感器体积的减小而减小。

由于四年来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电路部分已经可以很容易的做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大小,同时所需要的材料也大大减少了,从而使得E3Z系列的虽然同时具备了小体积和高防护等级,而成本实际上比E3JK系列还要低。该产品依然是走经济型产品的路线,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后续各个同行也基于E3Z系列产品陆续开发出了自己旗下的经济型小型化传感,尺寸略有不同,但是安装尺寸基本保持一致。这样20×32×10型光电传感器成为了工业光电传感器领域第一款基本实现标准化的产品,令客户不论是选择还是产品替换都非常方便。

3.产品线价格下调

一款产品的推出,起初可以是一个行业的优势产品,但是随着行业需求量的发展和同行的不断介入,该产品在不断的普及过程中也就逐渐成为了一款常规产品。在很多企业都可以生产的时候,就需要将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下来,从而保住行业占有率。降价的行为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之中,这里仅以CONTRINEX为例进行说明。

3.1 案例背景

CONTRINEX是一家瑞士的传感器企业,以电感传感器起家,以长测距和小型化的接近开关而享誉全球。

电感式接近开关是一种通过震荡线圈发射磁场,从而对磁场内的金属物体进行非接触检测的传感器。由于电感式传感器的检测距离与磁场的大小有关,而磁场的大小又与线圈的大小有关,从而电感式传感器是体积越大,检测距离越长的。

由于CONTRINEX的传感器采用了独有的电路震荡技术,使得同样尺寸的产品检测距离要大于同行,或者说可以实现同行更大尺寸的产品的检测距离。这样一方面客户在安装和调试的时候会更加容易,另一方面在同样检测距离的需求下,可以选择尺寸更小的传感器,从而减小设备机构的体积,降低设备的整体成本。从而CONTRINEX的长测距的传感器一经推出,就很受客户的欢迎,迅速抢占了一大块市场。

众多同行虽然没有研发出更好的电路系统来实现传感器的长测距,但是却通过在结构上令传感器的检测面略微突出一些,来使得传感器可以在同样尺寸下达到CONTRINEX传感器的检测距离。虽然这样的传感器由于检测面略微突出一些,而在设备运行中可能会造成感应面的损坏,但是已经大大降低了传感器检测距离对传感器销售所造成的影响。而其价格比CONTRNEX的产品要低,很多客户出于成本考虑也经常会选用。

3.2 价格下调

由于电感式接近开关是一体化的。电路板装入外壳里后,直接将里面充满热熔胶,从而实现密封效果,外部没有设置调整检测距离的电位计,从而一方面保证传感器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传感器使用方便。因而每个传感器的检测距离都是固定的。而产品尺寸和形状在多年的发展中大部分产品都已经标准化了,传感器的直径是标准的,只是在传感器的长度上会有些变化。

基于这样的产品特点,CONTRINEX的市场应对措施就是将产品的价格逐步下调。这涉及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例如全球采购,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工厂,建立全球的SAP系统等。这一系列措施实施后,令产品的生产成本得以真正的降了下来,从而可以在降低产品价格的同时保持住利润,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动力。

CONTRINEX的常规系列产品最终逐步下调到了与同行同等水平的价格。而其长测距的特点则成为产品销售中优于同行的一个卖点。产品价格的主动下调,令客户感受到公司长期合作的诚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了产品性价比令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从而逐步蚕食了部分同行的市场。在同时CONTRINEX加大力度在特殊应用的环境(如高温,高压,强电磁环境)研发高性能传感器,保持自己在电感传感器领域树立的高端形象。

4.小结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改变,一款产品必然会经历一个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仅仅是知道这一个理论是不够的,需要企业实时把握产品的市场动态,及时采取具体的措施,才能够产生实际的效果。而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就要结合市场的情况以及产品的特点进行选择产品线升级,产品线改良或者降低价格。从而一方面维持企业在客户心中的形象,一方面能够有力地抢夺市场份额,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作民.《市场营销》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包思、巴图.《中国营销》 .京华出版社,2007

[3]曾国安.《国际市场营销学》.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

[4]黄文馨.产品生命周期研究[J]. 商业研究,2003

[5]约翰·斯达克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21世纪企业制胜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8篇

[关键词]价值链;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29.052

目前价值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管理目标已经从利润最大化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整个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的,因此成本管理也应该以企业价值为导向。通过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将成本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价值活动相结合,可以使企业关注价值运动的各个环节,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文献回顾

我国学者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方面和应用方面。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内涵以及产品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成本管理策略和成本控制重点。

对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内涵,大多数学者基于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的角度对其定义。其中,横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观,是指企业某一产品在企业内部从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到客户服务的全过程的成本。纵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市场观,是指企业某一产品在市场中所处的从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各个不同阶段的全过程成本。对于横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其分为了上游成本、中游成本和下游成本。研究与开发和设计阶段的成本为上游成本,生产阶段的成本为中游成本,销售和客户服务阶段的成本为下游成本。第二种观点是从企业角度、顾客角度、社会角度这三种不同的角度阐述生命周期成本内涵的演变,分析了其成本范围的变化。第二种观点较第一种观点来讲更为主流,很多学者在其文章中都是持此种观点。在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各位学者针对不同阶段的成本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在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估算与分析以及其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推广。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理论方面,在对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框架体系。

2 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2.1 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界定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产生直至消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从价值链角度看,在产品的价值链链条上,任何产品的生产都要经过供应商、采购、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顾客服务直至最终的产品废弃处置等几个阶段,这一完整的过程称为价值链角度的产品生命周期。因此本文所指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从供应商成本开始直到产品废弃处置成本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成本。

2.2 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体系

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框架体系由管理目标、管理内容及管理方法组成。其中管理内容是重点,管理方法是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具体手段,具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2.2.1 管理目标

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为管理对象,以价值链为理论基础,拓宽了成本管理的领域,是成本管理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的创新。成本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其管理目标必然要服从于企业的管理目标。目前,企业的管理目标已经从利润最大化发展成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最根本的目标即为实现整个价值链联盟的价值增值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价值流转来看,价值运动始于上游的价值创造,终于企业下游的价值实现,其间所经历的每个环节对于价值链增值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关注每个环节的成本管理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降低每个环节之间的转换成本,从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2.2.2 管理内容

价值链理念导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中,能够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从而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新的思路。在对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下列内容:一是供应商成本。供应商成本主要指供应商关系维持成本,该成本是企业维持与供应商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所发生的成本。二是研发设计成本。研发设计阶段的成本主要指企业运用新技术或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时发生的成本。一般包括产品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图样设计、产品试验、修改设计和准备技术说明书等所花费的费用。三是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即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总额,即产品的生产总成本。四是销售成本。销售成本包括物流成本和营销成本,具体包括产品包装、运输、储存及广告宣传等费用。五是维护使用成本。维护成本是指在使用期限内,为维护设备进行修理或更换零件所需要花费的费用;使用成本是指用户使用或运行过程所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能源消耗、间接人工、间接材料和组织管理成本等。六是废弃处置成本。废弃成本主要是指产品和包装物废弃后所发生的废物处理、回收、循环利用成本。

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体系图

从价值链角度来看,上述成本可以分为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和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其中供应商成本、维护使用成本和废弃处置成本是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通过对外部价值链活动的关注,可以帮助企业与价值链上游――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外,也可以使企业与价值链下游――顾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寻求成本降低的机会。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包括研发设计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通过对内部价值链活动的关注,可推进企业价值活动的优化与相互协调,并为实现企业竞争优势而进行成本的改善。

2.2.3 管理方法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管理选取方法是否适当决定了成本管理的效果。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基本上都是通过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间的差异分析进行的,而价值链理念下的成本管理使用了包括技术和组织手段在内的所有可能的管理手段。在多样化的经济环境中,价值链理念下的成本管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可以与先进的作业成本法结合运用,成本企划法中目标成本法可以与责任会计相结合等。针对企业成本价值链上不同价值活动在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不同,将各种成本管理方法有机地整合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适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其中,目标成本法主要用于产品设计阶段成本的管理,尽管产品在设计阶段的成本仅占总成本的 20%,却锁定了 75%~80%的生命周期总成本。在这个阶段应该利用目标成本法并结合价值工程分析等,寻求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是传统成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企业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的重点就是运用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生产阶段进行控制与管理,这一阶段可以将传统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责任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结合起来使用,充分发挥每种管理方法的优势。全面质量成本管理应该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寻求产品的“零缺陷”。此外,在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成本管理时还应该加入清洁生产模式等,将清洁生产贯穿产品的生命周期,寻求企业的环境成本的降低,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经验证明,清洁生产可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并在较好地适应企业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需要。

3 启示与建议

3.1 树立创新观念,通过创新降低成本

在产品生命周期内成本的形成过程中,技术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中75%~80%的成本是由设计阶段决定。因此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远比压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更为有效,而且可以使企业在长期内保持成本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重视隐性成本的控制

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中,我们往往只重视显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忽视了不良企业文化、社会形象和品牌声誉等所导致的隐性成本的增加。可能短期内这些因素引起的成本增加并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这些因素将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成本的支出,如不良的社会形象会降低顾客的购买欲望,从而增加企业的搜寻成本,另外政府对其监管也会更加严格,也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陈晓芳,崔伟.关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3):52-55.

[2]刘红霞.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及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73-76.

第9篇

[关键词]Logistic模型;产品生命周期;识别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014-02

1 引 言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被淘汰出市场的全过程,就像生物的生命历程一样,会经历产品的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根据产品销售量和利润情况,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显著特点为企业决策的合理化提供了依据。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较为成熟,针对各阶段的策略研究业已相当完备。然而,该理论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起讫点划分不是很清楚,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易确认。只有较准确地判断产品所处阶段,企业才能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合适的策略。考虑到符合生物生长周期理论的Logistic曲线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曲线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构建一个产品生命周期Logistic方程,对产品所处阶段进行模拟和识别,以期为企业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供便利。

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2.1 数学模型

Logistic预测模型是由荷兰生物数学家P.F.Verhulst于1838年为预测和控制人口增长而导出,它既被应用于动植物生长发育或繁殖过程等研究,也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现象研究。该模型表现形式一般为Y-t空间中呈现不同形式的S型曲线,对应初始缓慢增长、加速、减速和稳定四个阶段,反映了一般生命历程,可利用它识别产品生命周期。其积分形式为:

曲线第一个特殊点t1=13.7692,表明产品从1965年到1978年9月中旬这段时期属于导入期,销售量增速缓慢,销量很少。越过第一个特殊点即进入成长期。成长期中点,即1983年4月底,为曲线拐点,该点表明产品进入飞速增长阶段。到1998年,销量增速放缓,并逐渐趋向峰值,产品进入成熟期。按照成熟期长是成长期长的3倍的假设,可知产品从2015年7月进入衰退期。

参考文献:

[1]陈建中,彭仁孚.渠道决策中产品生命周期Gompertz 预测模型的运用改进[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11).

[2]苑延华.关于Logistic模型参数估计的比较[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6).

[3]陈彦光.人口与资源预测中Logistic模型承载量参数的自回归估计[J].自然资源学报,2009(6).

[4]洪楠.Logistic曲线参数的一个最佳估计方法[J].生物数学学报,1994(3).

[5]曹莹,王雨时.引信设计用火炮内弹道曲线的Logistic经验公式[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8(4).

第10篇

关键词:服装;大规模定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1 服装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概述

服装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服装生产制造以及营销过程中所经历的产品运作过程。该过程通常包括先导信息的获取、创意系统的优化设计、工程技术系统的制造生产、质量控制系统的产品监控、营销系统的产品销售以及反馈系统的产品使用跟踪,最后一些产品进入生命终结期。[1]

具体来看,先导信息的获取主要指服装设计组织通过国内外知名流行趋势预测机构以及其他相关的网站等渠道,获取包括色彩、面料以及搭配等方面内容的时尚讯息;创意系统优化设计则是在获取最新的时尚资讯的基础上,整合内外优势资源,进行新的产品款式以及结构方面的开发设计;工程技术系统生产是指通过技术以及各类工艺,将创意概念变为具体的产品,实现产品的形式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质量控制系统的产品监控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加以控制,避免产生质量问题;营销系统产品销售则是品牌企业将有效的产品组合,通过有效的销售渠道,以合理的价格将商品销售给顾客,从而实现商品价值;反馈系统的产品使用跟踪,则是品牌在将产品售出之后,对客户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为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改善意见。

上述的服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过去卖方市场中受到广泛实施,然而在如今逐渐形成的买方市场中越来越无法被灵活应用。结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大规模服装定制,需要充分了解不同个体的多样化需求,对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进行灵活运用与调整,进而快速地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才能获取业务的持续增长。

2 服装大规模定制的发展状况以及产品形式

服装大规模定制,是顺应消费者个性化生活理念的兴起而逐渐产生的一种服装产品的运作方式。该方式提出以传统工业化生产的成本以及工艺质量,快速生产出个性化的服装产品,从而满足目标消费者在尺寸、色彩与图案、款式、面料以及装饰物等方面的个性化穿着需求。现有国内服装大规模定制的产品品类主要以相对正式场合的穿着服装为主,包括男士的西装与衬衫、女士的礼服与旗袍等为主,并以及实现了数字化和科技化方面的成熟运用。

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服装大规模定制中的应用探索

3.1 服装大规模定制的产品构思与设计方面

服装产品构思与设计所涉及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主要是先导信息的获取以及创意系统的优化设计两个阶段工作。对于大规模定制模式的服装产品开发来说,先导信息的获取需要在原有的资讯获取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客户群体的个性化穿着需求,遵循消费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即品牌企业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客户跟踪反馈系统收集现有目标客户群体的潜在需求,总结出个性化需求背后的相对共性诉求。在此基础上,将时尚资讯与目标客户群体反馈出的相对共性诉求相结合,建立多维度的关联信息,从而归纳总结出可实现设计知识重用与产品快速变形的设计元素群。

另外,创意系统的优化设计,不仅仅需要传统服装开发模式中的设计变动与丰富,还要充分考虑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设计素材与产品族的优化与重用。即在确定设计元素群的基础上,品牌企业需要基于相似性和重用性的全局优化来使用创意系统进行产品族信息模型[2]的研发与构建。这种优化不仅存在于产品结构方面的优化,同时还存在于后续的生产过程的优化。而重用性包括了模型和工艺两个维度的重用过程。对于服装大批量定制开发设计来说,优化和重用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通过产品结构的优化得到合理的定制服装产品族,通过产品模型的重用实现设计资源的贡献,通过工艺过程的重用提高定制生产的批量效益。

3.2 服装大规模定制的产品技术制造方面

与大批量服装定制相关联的技术过程主要包括面料印染、服装裁剪、服装缝制以及新型服装整烫技术。在面料印染方面,品牌企业应尽可能多地探索面料的个性化设计,包括质地、纹理、图案等方面,并与上游的面料生产供应商进行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该运作方式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实现共赢;在裁剪、缝纫以及整烫方面,品牌企业需要关注不同定制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优化单裁单缝单整烫的效率,不断提高产品的加工水平。

除了产品的生产加工,大规模服装定制中的质量控制系统的产品监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服装品牌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板型以及工艺细节方面审核,以确保产品完全符合顾客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3.3 服装大规模定制的产品营销与售后反馈方面

服装大批量定制的产品营销需要在原有成衣模式的基础上与目标消费群体的个性生活方式与穿着理念进行有效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推广,使得定制服装与受用顾客的形象相得益彰,更显气质;在产品售后反馈方面,则需要在传统成衣售后维护服务的基础上,强化对顾客后续定制服务需求的跟踪与信息收集,不断优化定制的服务水平和产品开发,为客户提供持续性的全方位穿着定制服务。

4 结语

眼下服装大规模定制的运作与消费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相应的服装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品牌企业欲获得新的业务增长,就需要加大在相应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投入,从产品构思与设计、技术制造以及营销和售后反馈等方面切入,充分考虑定制模式下的管理特性,只有优化出满足新形势下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大宁.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及其在服装企业的应用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77-82.

第11篇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金融业内部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是一种变革和进步。金融创新冲破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管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创造出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手段,增强了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和推动力。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市场创新以及金融管理与技术的创新等[1]。

金融监管是国家根据维持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通过金融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体系中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进行稽核、检查、组织与协调,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督、审查,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发展。

表面上,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对矛盾体。金融创新是一种商业决策行为,其动机是利润最大化,当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金融机构就要设法突破原有限制,打破原有均衡状态,以追求最大利润;金融监管是一种政府行为,其主要责任是控制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抑制金融创新的泛滥,将其限定于可控范围内,维持金融体系的平衡稳定发展。而本质上,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相辅相成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的阻碍,也是金融创新的诱因,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又使金融监管不断完善。二者存在一定的均衡关系,它们在矛盾中相互促进,在“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中不断地促进者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着金融业的变革和进步。

根据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动态博弈关系,抽象得到金融发展水平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动态博弈下不断提高过程图如图1示。

图1

图1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创新不断发展,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金融风险伴随金融创新而产生并不断扩大,金融监管开始出台应对金融风险的相关措施,金融创新受到抑制。在监管的抑制作用下,金融机构利益下降,曲线变的平缓,为获取最大利润,突破当前的金融监管,开始新的金融创新,曲线又继续上升。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这样动态博弈中,共同推进着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方法,其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周期,比较直观地将一般事物的整个生命周期表现出来(图2示),为企业/行业日常生产管理活动提供了很大便利。

图2

如图2示:导入期涵盖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此时产品刚研发并投入市场,消费者对产品不甚了解,除少量追求新奇的消费者需求外,大众需求未大幅度增长,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处于较低水平,在曲线上表现为:曲线平缓上升;在成长期,经过导入期一段时间的销售,产品效果评价很好,消费者逐渐接受并购买产品,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在曲线上表现为:曲线陡峭上升;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产品销量水平处于稳定状态,在曲线上表现为:曲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平稳状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消费习惯的改变,市场环境也发生变化,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进入衰退期,在曲线上表现为:曲线向下,销售水平很快降低直至为零。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金融体系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周期

金融创新一般表现为:金融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市场以及管理与技术创新等,以余额宝、p2p贷款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股票市场上的伞形信托、HOMS系统等都是典型的金融创新的代表。金融监管一般表现为:以应对金融创新风险,维持金融市场为目的的相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央行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银监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是金融监管的具体体现。

产品生产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其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以其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工具,政策法规等为基础的,而金融工具与政策法规同产品一样,具有研发,投入市场等特点,其从产生到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市场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到金融系统中,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金融系统中,构建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生命周期模型如图3示:

图3

由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对立统一关系可见,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因现有监管政策无法使其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或工具等,以突破现有的金融监管,实现其利润目标而进行的一次创新活动。而金融监管是为控制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而采取恰当的措施,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抑制金融创新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二者之间的周期关系存在着期限错配的关系。

当金融创新进入成熟期之后,金融风险逐渐暴露,金融监管机构为控制风险便开始金融相关措施的研发,即金融创新的成熟期应对着金融监管的导入期。而当金融监管通过一段时间的导入,成长,正式相关监管条例、政策法规(进入成熟期)时,金融环境发生了改变,金融创新由于受到抑制进入衰退期。金融创新的成熟期的开始,与金融监管的导入期同步;金融监管的成熟期的开始,也标志着金融创新成熟期的结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中的应用与产品中应用不同的是,在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相关监管措施并逐步完善(进入成熟期)后,当前金融环境改变,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降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提高,金融创新产品在管制下,利润下降,金融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会开始新的创新尝试,金融创新进入下周期。故此时,金融创新的衰退期与金融监管的成熟期、衰退期即不再考虑(图中虚线表示)。

(二)金融体系整体周期

从图3中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当金融监管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抑制金融创新,控制金融风险在合理范围内时,金融环境发生改变,金融机构在当前监管的控制下无法达到利润最大化,金融机构设法进行新的金融创新,以突破当前监管,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现有的金融水平条件下,新的金融创新周期开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在监管”的博弈,在博弈中,促进着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二者所有周期的连续,构成了金融体系发展的整体轮廓,将图3与图1 结合,得到金融体系整体周期模型如图4示:

图4

三、金融监管滞后性分析

从图4中我们直观地看到,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在博弈中促进着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周期性差异。金融创新的成熟期往往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在金融监管进入成熟期之前,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高风险一直存在,金融监管的滞后性成为金融发展进程中的大问题。

从图4中取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两个周期,对二者之间周期性差异及金融监管的滞后性问题作具体分析如图5示:

图5

在金融创新周期中,用T表示整个周期,由图可以看出T=t1+t2。t1=AB是金融创新的导入期和成长期,在此阶段是金融机构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并将产品初步投入市场的过程,t2=BC是金融创新的成熟期,此阶段新的金融产品经过成长期的发展,已被市场广泛接受,利润达到最大化,标志着金融创新进入成熟期。

在金融监管周期中,用R表示整个周期,R=r1+r2。在r1=AB阶段,由于金融创新处于导入期与成长期,创新产品或工具还未取得较高市场地位,风险系数较低,金融监管机构未采取相关措施,将这一时期称为金融监管未知期;r2=BC表示金融监管导入期和成长期,在此阶段,由于金融创新进入成熟期,其市场份额扩大,风险系数上升,金融监管部门开始研发并出台相关的监管措施,由于导入期与成长期是监管措施起草并出台的过程,为便于分析,将导入期和成长期合称为金融监管研发期。

图中直观显示,在BC段,金融监管尚未发展成熟,相关监管措施并未完善,仍处于研发阶段,而金融创新已进入成熟期,金融创新产品已被市场广泛接受。而此时监管缺失,金融创新产品、工具等均在高风险下进行推广,金融系统极具不稳定性,监管处于真空状态。在AB段,金融创新已经开始,而金融监管由于风险未知,未采取相关行动,监管处于未知状态。AB与BC段便是监管滞后性的具体体现。

从图形几何关系上,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周期对应关系为:

t1=r1,即金融创新导入期+成长期=金融监管无知期。

t2=r2,即金融创新成熟期=金融监管研发期。

金融监管滞后期=t1+t2=r1+r2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监管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在金融创新产品、工具刚刚开始导入市场时,由于其刚研发,投入市场,还未被市场广泛接受,其风险具有的隐蔽性。金融监管无法嗅到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且因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份额较低,相关监管部门并未足够重视,未采取相关措施,造成了金融监管的反应滞后;

第二,在金融创新产品被市场广泛接受后,监管部门意识到其风险,着手相关政策的制定、相关措施的出台、相关法案的起草,修订,但针对此创新产品、工具有效的监管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耗费较长时间。由于准备时间的存在,造成金融监管的行动滞后。

四、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金融监管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反应滞后与行动滞后。由于金融创新产品、工具刚投入市场,风险隐蔽,监管部门对风险未知或风险误判,从而造成反应滞后;金融监管监管措施的研发,各部门的协调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形成行动的滞后。减弱甚至消除监管的滞后性,控制金融创新在合理范围内,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应分别从反应滞后、行动滞后两个方面着手。

(一)反应滞后应对策略

首先,监管部门应系统认识金融系统的周期性发展规律,掌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周期性差异,了解金融监管的滞后性的根源。改变过去的事后监管思维,逐步完善事前防范机制,建立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对金融机构的创新情况及进程有实时准确的掌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进行金融监管模式的创新,实现大量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实现与金融机构的技术同步,避免因技术差异引起的监管的滞后.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产品的交叉性越来越强,分业监管模式下的各监管机构间的职责模糊,监管部门间应加强沟通,对各行业的创新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各责任机构职责以减弱监管的反应滞后性。

最后,尽管过于严厉的金融监管会抑制金融创新的进行,阻碍金融市场的发展,但金融监管并非严厉管制,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是监督与管理,在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的问题上,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多发挥监督,监测的职能,以达到在不阻碍金融创新的同时,了解金融创新的实时动向,以缩短反应时间,减少金融监管的反应滞后。

(二)行动滞后应对策略

首先,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对当前金融市场现状,市场信息进行细致分析,对其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对外实行信息公布,对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整理总结,以准确掌握当前金融市场情况。

第12篇

【关键词】PLM;ERP;集成;信息化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更快的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企业的研发、生产和管理的效率,现代企业引进了多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以及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几种管理系统都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和范围,但同时又有很多交叉点,需要系统之间大量的信息传递,尤其是ERP系统和PLM系统。然而各系统又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中又缺少一个融会贯通的信息集成化的平台,因此大量的数据需要人工重复录入,严重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将企业中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使之实现数据的无缝传输变得非常必要。

1 PLM与ERP系统概述

1.1 PLM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简称PLM)是现代企业中重要的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它涵盖了从产品概念产生到产品消亡和回收的所有产品阶段,并集成了与产品相关的工艺、流程、知识库以及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等。PLM 系统还为现代企业的设计和生产构筑了一个并行工作环境(由供应、产品设计开发、样机制造、批量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与市场、客户构成)的关键使能技术。一个成熟的 PLM 系统能够使所有参与创建、交流以及维护产品设计意图的人员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自由共享和传递与产品相关的所有异构数据[1],如图纸与数字化文档、CAD 文件和产品结构等[2]。从而最大效率的实现了数据和知识共享,提高研发效率。

1.2 ERP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RP是从制造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而来的,体现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并提供了企业信息集成的最佳方案,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程、外协工厂、分销与零售网络和客户,它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互相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可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2 基于PLM系统的集成方式

不同的系统进行集成,主要有三个层面:系统功能的交互、产品信息共享以及数据通信。简单地说,集成就是信息集成与应用。信息集成是整个集成的基础,而应用集成为信息集成提供了保障,使得信息集成能够得到实际应用,两者互为关系,密不可分。其中应用集成又可分为三个层次[3][4]:应用封装、接换和紧密集成。

2.1 应用封装

用于异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集成,其中包括了应用工具本身和产生文件的集成。当数据信息被激活时,其相应的应用系统也同时被激活,并在其中进行修改。但是这种方法集成的系统只能对数据文件总体进行管理,不能读取或者编辑其内部数据。。

2.2 接换

接换主要是通过构建中间数据库,并在两个异构系统中创建新的功能模块即接口,使得两个系统同时能在中间数据库中读取和写入数据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两个异构系统中的信息交换和传递。由于一个系统在进行数据读取和写入的时候都是在中间数据库进行的,因此不会对另一个系统内的数据产生影响。

2.3 紧密集成

这种集成方式是比接换更为紧密的集成方式。它是两个系统进行有机融合,在一个系统进行读取和写入数据的时候,直接读取或者写入到另一个系统内,是一种全自动的双向实时的信息交换。这种集成方式取决于各应用工具系统的开放程度及对系统内部结构的了解。并且这种集成方式需要对系统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

以中间库为基础的接换集成方式是通过定义一个对接双方需要的表结构放置于中间库中,然后对接双方不需要直接访问同时也不需要知道对方的数据库,直接从中间库表结构中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对接。

中间库特性:

1)快速高效

通过数据库内置的功能,直接通过数据通信,减少数据中间转换。

2)数据同步和完整性保证

对接双方的数据将在可接受的时间间隔内进行中间库数据的同步更新,从而保证对应的数据的 同步和完整性。

3)数据安全性保证

经过中间库数据缓冲,对接双方可以对数据进行过滤、分析从而实现对共享数据的控制。所有进入对接双方系统的数据,都通过业务规则的处理,确保数据进入系统时都是安全可靠的。

上述特点使中间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信息集成技术的实现中。

3 PLM与ERP集成框架与实现

3.1 PLM与ERP协同工作模式

PLM系统是现代制造企业研发管理的核心,也是产品数据的源头。在PLM系统中产生的大量产品数据如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工艺路线、排产计划、物料、ECN(工程变更通知)等都需要传给ERP系统。因为只有有了这些基础数据,ERP才能完成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物料需求计划)。进而继续完成后续的资源计划和管理。而PLM系统在进行设计和变更的时候,需要了解物料的库存和实际的生产数量等信息,这就需要ERP系统将这些数据传输到PLM系统中。因此PLM系统与ERP系统在业务层面存着较多的交叉。其协同工作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PLM与ERP协同工作框架图

3.2 企业中的应用与实施

3.2.1 集成后的系统界面

在企业实施后所集成的系统界面如图2所示。在文件菜单中添加ERP传输功能,并添加子菜单。其中包括物料、工序库、工艺路径、排产计划、采购申请单和BOM。点击不同的子菜单功能可以传递不同的数据到中间库。

图2

3.2.2 集成后数据的双向传输

PLM系统管理着产品数据的源头,其在业务层面与产品后期管理的供应链、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交互,因此在系统层面PLM和ERP系统需建立相应的数据传输接口,及时有效的把信息数据完整的传递给ERP系统,满足数据无缝交互的需要。

通过对现有的一般企业业务进行分析, PLM和ERP之间的传输的主要数据有9类,分别为:物料库存、物料信息、工艺路径、工序库、排产计划、ECN变更、制造BOM、采购申请、工单号-BOM号。以上的这几种传输数据已经基本满足现代企业信息集成的要求。其集成模式采用中间表的方式进行传输,但具体数据传输流向有两种:从PLM传至ERP系统的接口有7类,从ERP传向PLM的接口有2类。其接口传输的控制方式可以使用自动或手动开关处理。数据传输示意图3如下。

3.2.3 集成后数据传输的内容

该实例中通过建立基于中间库的接口集成方式实现PLM系统与ERP系统据集成。具体的集成模型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采用接口程序并建立中间库表结构,将PLM系统的物料、制造B0M、工艺数据、工序库、ECN变更等数据通过接口程序传递给ERP系统。

2)在物料、制造B0M、服务BOM、工艺数据、工序库、ECN变更等数据发生变化(新建、修改、删除)时,采用全量的方式,由PLM系统完成产品结构和工艺数据的比较,传递给ERP系统。

3)采用接口程序并建立中间库表结构,由ERP系统把库存信息、排产计划、BOM号等数据传递给PLM系统。由PLM系统维护材料库存、设备和工装状况等数据,传递给ERP系统。

实践证明通过SIPM/PLM与ERP的系统集成,实现了两者之间有效的数据无缝传输。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大量减少了繁复的人工数据输入等操作。使得PLM可以对ERP数据进行读取,方便了设计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同时PLM系统也为ERP提供经过了结构化流程签审的有效的BOM等信息,方便ERP后续工作的展开。

4 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和ERP系统在现代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现状,构建了PLM系统与ERP系统的协同工作框架。其次通过基于中间文件或中间表的集成模式建立了企业PLM与ERP集成的数据传输模型。最后列举了以SIPM/PLM为平台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与ERP系统的集成实例。运用本文论述的方法建立较为有效的集成平台,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永新.PDM在企业实施过程中与CAD集成的探讨[J].机械与电子,2002(5):8-14.

[2]高奇微,莫欣农.产品数据管理及其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