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9 04:3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筝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筝教学设计

第1篇

1.齐读课题。风筝是很平常的事物,春天里,人们都喜欢结伴去放飞风筝。这个春天,你去放过风筝吗?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2.为什么要说是“理想的”风筝呢,可见这是不同寻常的风筝,随着我们学习课文,作者命题和写作的意图一定会逐步清晰起来。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这课有6个生字,你们都记住了吗?现在我们来听写其中的3个字:眯、倘、翘。

2.(映示3个生字)请同学们核对一下,展示一位学生的听写,酌情评点。

3.出示三组词语。

慈祥 嫩绿 各式各样

笑眯眯 金黄 翱翔盘旋

忠厚 连翘花 理想风筝

①竖着读,引导学生发现三列词语分别写了刘老师、春景和风筝;②再看看这三组词中的关键词,提示我们文章的重点内容。谁能说说?

4.美好的春天,勾起了作者对老师的回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根据回答归纳板书:笑谈腿残 旋转板书 放飞风筝)

三、指导朗读,引导动情

1.课文中有许多吸引人、感动人的地方,老师读的时候,被深深地打动了,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读一遍,都是向文本、向作者更走近了一步。

2.(默读)是什么情景引起了作者对分别近30年的启蒙老师的回忆?

3.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了一幅春光图,自己读读,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春风里,柳枝摇摆,风筝与白云戏耍,连翘花仿佛吹奏生命之歌,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4.春天,万物复苏,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作者仅仅抓住柳枝、风筝和连翘花来描写,你知道为什么吗?

(1)也许是与课题有关,课题是《理想的风筝》,所以写春景时,作者一定要写满天的风筝。

(2)我认为与刘老师的形象相关,就说连翘花吧,前面讲过连翘花在石缝中顽强的生长,而刘老师虽然腿残,却要追赶线端,要亲手放飞风筝,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5.小结:第1~3自然段作者不仅是写杨柳,写连翘花,也为下文写刘老师埋下了伏笔,刘老师也像这春天一样活力绽放。春天里,满天的风筝,每一只风筝都被一只手牵着,天上有一只只的风筝,地下有许许多多放风筝的人,作者虽然没有写人多,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是怎样的热闹景象?

6.文章开篇,不单是写景,而且作者借景抒情,赞美春光。不由地引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那么多的放风筝的人里面,曾经有刘老师的身影啊!春光依旧,风筝依旧,而今物是人非,作者离开刘老师不觉近30年了,不知老师现在在哪里,不知老师一切可好。不禁深深想念,这就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7.同学们,第1自然段中,你们还从哪里读出作者深深怀念刘老师?

8.从“春天又到了”中一个“又”字,读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深,每逢春天就会想起老师,就会回忆往事,下文回忆了关于刘老师的三件往事。

9.这就是倒叙的写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历经几十年仍然让作者时时想起,又深深怀念呢?下节课再学习,我们也会像作者一样对这位老师充满敬意。请大家课后再读课文,抓住描写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仔细品读语言,感受形象。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衍生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学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背景来对教学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达到共建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素养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弹性预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在预设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课上,要预设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还可加强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一、开拓教学空间,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归于生活。生活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空间只局限在课堂上,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除了在课上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开发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学校外,让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选择地运用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具有选择性的使用课本,没有必要将整本教材都讲解,比如说书上的自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画出学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老师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时代性并且符合学生水平的读物,让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教材更加充实。

例如:鲁迅的《风筝》就可以以开发课外教学资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延伸,因此选择清代诗人高鼎的《风筝》一诗导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旱,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写了儿童在誊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好多同学都有过放风筝的体验,能说一下你们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纷纷回答(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有话可说)

师:如果你想放风筝却被粗暴的阻止时,内心的感受会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难点: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

在课后的结尾处,可以选择课外短文《风筝》与课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这样教学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丈本《风筝》的领悟,把全文的难点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在衍生式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来开设第二课堂,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拓。

3.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体验

这主要是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以及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学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阅读体验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以及独特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作者相匹配,产生共鸣。

二、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可以整体把握课本的情况下,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紧扣教材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延伸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知道,延伸的教学内容是属于课本范围之外的,所以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在对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要进口教学目标,不可搞形式主义。

2. 延伸适度

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拓展栝伸,并且不随意延伸,尽量把握延伸知识的度。

3. 注重创新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来进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用延伸的形式,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整合学习方式

在国内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另外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还有受动性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合作性,总而言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封闭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后者则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真生的学习的主人,换言之,这就是一种合作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关键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学习方式为辅。

在新课改中,改革重点便放在了学习方式上,并且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片面失调调节为整体和谐,还可以使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说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会自我调控;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合作的真谛。然而,这也仅仅是这几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更适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学中,应该让教师学会把多种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第3篇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巧设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实现互动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于生活实际。本文作者结合一次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的实例,进行了有效的剖析,提出了良好情境所应具有的三项要素,并从生活实践、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比赛情境五个方面阐述了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以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70-03

信息技术课由于它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乃至上课铃一响便一个个箭步如飞、直冲机房。但是,这热衷的背后不难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吗?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单纯的信息技术知识,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诸如游戏、上网等方面。如何把学生引入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殿堂,考验着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笔者专任信息技术教师近15年,从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情境教学虽不为创新之法,但却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有效案例——创设情境的呈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境创设,更多地应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实际问题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自然衔接,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笔者在一次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听到一位教师执教的《自定义动画》一课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创设情境教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堂课知识和情趣并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现在正是二月天,有诗云:“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课件出示春天孩子们在野外放风筝的图片)

(片段点评:根据学生近期的生活体验,创设了放风筝的情境,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下面教学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师:今天我们也来放放风筝。(课件出示任务:放风筝。要求:对对象设置自定义动画,让小姑娘跑起来,风筝飞起来。)

(片段点评:结合放风筝的情境,设计教学任务,把自定义动画的教学设计融入放风筝的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达成得不错。)

……

师:在放风筝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把风筝放到了大树上,请你帮忙把风筝取下来。(课件出示任务:取风筝。要求:对对象设置恰当的自定义动画,合理组合,呈现取风筝的过程)

(片段点评:继续结合放风筝的情境展开自定义动画知识巩固和知识延伸的教学,使整堂课的知识学习和情境创设浑然一体。)

……

本课教学给枯燥的自定义动画教学设置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放风筝来进行教学,顿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解析——创设情境的要素】

以上案例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当中,从兴趣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个案例的成功,主要是情境创设得恰到好处。的确,笔者也认为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情境创设与学习者的关系,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相适应。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延续性等特点。此案例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欲望更多受兴趣影响,且保持时间短,教学上又恰逢二月天放风筝的季节,小学生渴望着到野外踏春,到野外活动。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放风筝”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教师的语言引导又十分贴近学生,因此,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服务。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要息息相关。此案例情境为新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自定义动画的知识点融合在放风筝的情境中,贯穿整节课,成为故事的主线,驱动了所有的教学环节,并与结尾进行了呼应。情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情境创设与客观现实条件的关系,情境创设要具有可操作性。案例的情境应尽可能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思考、探究。上述案例的情境中每个学习任务都对应一个小的情节,各环节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知识难度逐步提升。放风筝、既风筝这两个故事小情节设置得十分巧妙,中心内容符合知识传授的教学需要。

【策略探究——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已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一个新亮点。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给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并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简单的说就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学生的情感一触而发。因此,需要教师在导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聚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说是不拘形式的,只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就能把学生真正地带到情境之中。为每一节课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当然情境的设置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由始至终的不断地创设情境,这样做效果会更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创设情境的尝试。

1.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

生活情境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真实的感觉,因此,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可以变“单调乏味”为“多边互动”。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与用之间有联系的情境。例如:设计名片、制作课程表、发送电子贺卡、查找旅游路线、校园周边交通标志的设置等。根据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2.故事情境的创设

每个儿童都喜好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亦是引导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总是尽可能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内容,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教学活动推向了。如:笔者在教“选定与拖放”操作时,曾创设了一个拯救小鱼的情境,把在落潮时遗留在小水洼里的小鱼拖放到大海中,教学效果就很不错。

3.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就没有思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学生对于他不知道的事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得特别强烈,促进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这也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有经验的教师在导课时,往往用设疑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新奥秘的强烈愿望。如在PowerPoint的有关教学中,笔者就常常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Word的相关操作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你能用Word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的方式自学PPT的图片插入的相关操作吗?”“PPT中图表的制作方法是否和Word的一样?”在这种举一反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也很好地学习了新知识。

4.游戏情境的创设

许多学过电脑的人都曾感慨地说:“电脑是‘玩’会的”。学电脑的目的是为了用电脑,因此,小学电脑教学不宜对小学生空谈枯燥的理论或他们难以掌握的命令,而是应通过游戏化学习、活动式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轻松学习、愉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紧绑的神经得以舒展,久蕴的能力得以释放。如果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那他们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在娱乐中学得知识。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游戏,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脑中的《扫雷》、《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打地鼠》等寓教于乐的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载体。

5.比赛情境的创设

第4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在讲课时留下一些“空白”,利用教学“空白”可以使学生得到积极的休息,消除心理疲惫,提高注意力。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记忆效果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课堂留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的“留白”可以预设,也可以生成,“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留白的课堂是对教师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最积极的补充手段。课堂的“留白”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难怪有学者曾言“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课堂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现在的课堂上,许多孩子就像在t型台上走台的模特儿一样,成为一个“走课者”。多数孩子上一个问题还没有思考成熟,就被老师领进了下一个问题。结果一堂课下来,只有少数学生得到了收获和发展,而绝大多数学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很多的公开课课堂往往看似流畅,学生看似敏捷,成效看似卓著。其实,这样的课堂只有不多的一些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还有大部分学生成为课堂的看客。这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此,这种看似热热闹闹,实际耗时低效。原因是教师没有利用课堂的“留白”,让学生充分的感悟,体验与思考。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追求的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话,我们的很多老师就不会害怕40分钟内完成不了预设的教学任务;老师也不会害怕课堂沉默——课堂“掉链子”,更不会害怕因此而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接下来我就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谈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去学会运用“留白”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道望一望天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留下不讲。”这就是说适当的保留教学内容,创造知识上的“空白”。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中得不到所缺失的知识时,那块“留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的去寻找、去填补。切忌不要面面俱到得讲,将自学思考的权力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品尝知识获得的快乐。在学习《论语十则》时,我只讲解第一则,其他九则留给同学们,并让大家来当一回“先生”,我则做他们的“小助手”。给学生提供模式:范读——领读——处理关键字词——疏通文意——质疑、揣摩——齐读。整堂课学生学的津津有味,形成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可喜局面,受到很好的效果。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每篇文章中的细微之处恰恰是蕴含了作者深深的情感,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挖掘这些细节。可以利用媒体播放精彩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补白,会深深吸引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求知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重现生活的情境,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境进行补白,畅谈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

例如:我在教学《风筝》第三自然段第二至四句“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部分就是介绍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孩子们学到这里是特别希望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及时地在课堂中播放学生在操场上利用各种方法放风筝的情境,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笔者结合设置的生活情境问:“你们放风筝时,有比课文中的小朋友更好的技术吗?你有什么难忘的感受?”学生根据自己放风筝的经验,畅谈自己放风筝的优越技术,并在课堂中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接着,笔者就追问学生“当你放风筝成功后,你会跟同学说些什么话呢?”同学都尽情地说出自己放风筝后的感受,学生们也纷纷竖起大拇指表扬同学放风筝的技巧。通过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再让学生进行补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课文潜藏的意义,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乐于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应以读为本,教学中我们应把多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可适当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引导学生怎样去阅读文本,利用什么语调,什么情感去读。反复朗读才能更好把握作品内容,渐入情境,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愉悦。有一次,我在自己教学《春》这一课时,当听完配乐朗诵后(我是用的现成的录音资料,再配了乐曲),我默立不语,和学生一起在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回味畅想。过了好一会儿才问:“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么精彩的朗诵,你看到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抒发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仿佛来到了春天的郊外,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温暖。有的说:我仿佛在蒙蒙春雨的滋润下,自己也在快快地长大。有的说:我想起了去年我们放风筝的情形,我盼望着今年也能和同学们一起到田野里去放风筝。有的说:我听见了小草长大的声音,花儿们争先恐后开放的嬉戏声。……看,教学“留白”让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空间里尽情地遨游。读后“留白”,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何乐而不为呢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读《孔乙己》,有位教师于无疑处生疑,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随后,这位教师接着笑了,说:“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绰号叫孔乙己。”学生这一愣,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

多置缺陷地带,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进取,能动地质疑、探索、追求、联想,从而经过一段由紧张到松弛、由追求到和谐的奋斗过程,体验到自我探索的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板书设计也应富有启发性,在课文关键处激疑处微微闪开一条通往大千世界的缝隙,把某些东西刻意控制不写,造成学生接受上的暂时“断流”。然而,这些“没讲完的东西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低碳”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获取必备的语文知识,而且突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积极倡导“低碳”语文课堂。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形势下衍生出新“症状”:“虚,语文基础教学不扎实;闹,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空间;散,课堂教学整体较为零碎,没有形成知识整体……”所有这些,造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文课堂折射出教学理念滞后。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上不敢放手或放手过度,缺乏教师的合理引导,课堂教学形成这样的教学方式:①师生一问一答式;②教师主讲式;③学生放任自由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害怕放手过度,一味讲解;或者是放手让学生所谓的自主探究,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语言能力怎能提高,语文水平怎能提高?

2.文本解读不够深入。对语文教学语篇的学习,教师只停留于简单的基础知识层面,教材内容挖掘不够深入,没有把握教学内容的精髓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阅读不够深入,语感培养不够重视。据调研: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往往以教学参考为依据,教师自身没有深刻的体会,缺乏对文本的感悟。所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感悟,教师必须先有感悟;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必须得先学会质疑,从学生角度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部分,强化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3.教学设计缺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只从掌握知识的角度,过度设计繁难偏旧的问题,没有从学情出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什么都教,什么都学,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进行合理取舍,结果学生一无所获。

4.课堂实施缺乏灵活性。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任务,逐步实施,这样的课堂往往比较机械,学生学习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命”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在教学实施中,对于学生的语文探究活动,充分放手,教师有效引导,同时对个性化学生的需求,不仅要积极鼓励,还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分析解决课堂中的“意外”问题,而不是置之不理。另外,对于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及时调整,灵活变化,充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学习的主动权、自还给学生。

当然,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反思不够深入,反思的内容没有付诸教学实践,从教学本质上没有得到提升。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从根本上拒绝“高耗低效”现象呢?我认为,需要实现治标更治本,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打造“低碳”的语文课堂。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1.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需要出发,打造高效精品课堂,不仅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而且与时俱进,积极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标的实质,把握课标的精髓,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需要努力提高文学水平,做满腹经纶的语文老师,让他的学生和教师本身一起热爱语文,喜欢语文课堂,乐于享受语文课堂;努力做科研型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理论,积累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勤思考、常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做开拓进取、努力探索型教师。

2.让语文课堂富有激情,充满生命力。常听到语文老师这样抱怨:“班级学生对于问题提问,他们不愿意举手发言,整个课堂只听教师的讲解,缺乏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否应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在教学设计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呢?这要求教师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以生为本,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1)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的目标,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显著差别,学习的知识面广、量大,有时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让学生的学习无所适从。这要求教师课前制定教学目标,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可操性,更具针对性。

(2)让课堂时时有新意,魅力盈满堂。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结合学习内容,创设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让课堂学习时时有新意,魅力盈满堂。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带着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让每堂课学习内容都充满新鲜感。同时,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先进教学设备,制造“新鲜”,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例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时,首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开篇可以这样导入:看,老师手里拿是什么?(举起手中的蝴蝶风筝)你们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们就去放风筝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学习,对文章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3)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而且让他们充分享受课堂,快乐学习,这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倡导的新颖教学观,崇尚快乐教学,享受快乐学习,让师生在和谐、愉快的心境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这是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新境界。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情境,使整个课堂跃动着活力,洋溢着浓浓的人情美、人性美。例如在教学古诗《游子吟》时,首先通过一首动听美妙的音乐开始,让学生一边听音乐《烛光里的妈妈》,一边欣赏古画名诗,然后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体会,说说妈妈在平时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对自己的爱体现在哪些具体事件之中。每位学生都积极踊跃发言,将平时体贴关爱自己与感人画面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部分学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提高了审美情趣,让学生享受课堂。

(4)通过教师智慧的语言,展示个性的课堂。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艺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通过激情洋溢的范读,声情并茂的讲析,为语文课堂教学勾勒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便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文知识,体会文章包含的各种情与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比如教师在课堂的范读时,可以选择与阅读内容相符的背景音乐,以情发声,以情带语,充分展示教师的语言魅力,体现智慧语言,这样富有个性的课堂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别具一格的体验与感受。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更新教学理念,拒绝“高耗低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低碳”课堂教学,以一种高度时代责任感对待语文教学,掌握必备的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多彩的教学艺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巧用教者的智慧,静心思考,精心设计,让新时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还给学生,化教为导,充分享受快乐语文课堂,这应当是语文低碳课堂的一种自然状态。

参考文献:

第6篇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妨给学生适当“添堵”。所谓“添堵”,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进程中,感受一定的思维障碍,使所思“不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达到深度的对话与交流、理解。这样的课堂,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够顺利,教学进程不够流畅,但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让学生在阅读质疑、讨论交流、教师引导下疏通堵塞,并能积极主动、兴致盎然地向文本更深处探寻,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依托文本给学生“添堵”

1.抓住文本的关键处给学生“添堵”

王荣生先生认为:“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语言智慧。”文本的主题、语言、结构、表现手法是文本的教学价值之所在,这几个方面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虽各有侧重,不能面面俱到,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总有一个或几个关键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关键点给学生“添堵”。

如“写作背景”是理解《陋室铭》主题的关键点,“孩子气”的语言形式是冰心散文《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升华主题的关键点;“人物外貌、话语方式等变化”是鲁迅《故乡》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是《白杨礼赞》主旨表达的关键,善于抓住这些关键点给学生“添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抓住文本矛盾处给学生“添堵”

很多文章,前后文从字面看,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而这些矛盾之处,恰恰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一把钥匙,利用这些看似矛盾之处来给学生“添堵”,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

例如《社戏》,学生在自读课文发现:那夜的戏留给他们的印象并不好,看得“迅哥儿”昏昏欲睡,一群人骂骂咧咧地离开了,豆也不过是白水加点盐煮熟而已,可文章最后却说“我再也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也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用这个问题,揭示文本表面的矛盾之处,引导学生充满兴趣探究文本。像这样的文本其实很多,比如《小石潭记》中“寂寥无人”和文章最后一段详细介绍同游者的矛盾《湖心亭看雪》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和文中写到的舟子、童子等人的矛盾之处等。

3.抓住文本多元解读的空间给学生“添堵”

文学作品,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含蓄蕴藉,读者的个人经历不同,会导致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同样的题材,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得到不同的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程中,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多元解读的空间和情景,适当给学生“添堵”,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和扩散,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期待视野在“平衡――失衡――平衡”的阅读过程中得到拓展 。

余映潮老师在《蚊子和狮子》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写出这个寓言的两种寓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角度理解,多方面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品味课文内涵的能力。《卖油翁》这篇课文,除了“熟能生巧“这个理解,不妨引导学生探讨“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你觉得卖油翁真的能因为自己的酌油技术轻视康肃公的射箭技术吗?”《威尼斯商人》在善良友爱的人性的胜利之外,同样有必要探讨“针对夏洛克的种种判决真的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吗?”

二、巧用“逆教”给学生“添堵”

因文学作品语言的含蓄性,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问题,“逆教”不仅是阅读课的“常客”,往往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巧借“逆教”给学生“添堵”,因势利导,化“逆”为“顺”,能培育学生思维,激活生成。

1.在学生思维平面滑动时,追问“添堵”

有时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停留于同一个理解层面上,难以提出不同或更深入的见解。这时,教师如果能从平面的思维中发现新问题,加以追问,给学生适当“添堵”,就能将停滞不前的思维重新激活,展开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对话。

郑桂华老师在上《风筝》一文时,抓住检查预习情况时某一学生提出的“为什么文章中‘我’看到风筝之后就是惊异和悲哀的呢”这一问题组织讨论,两个学生的回答基本相同,都认为惊异是因为冬天还没有过去就看见天空有风筝,而悲哀则是因为看见风筝就想起了小时候错怪了小兄弟,不让他放风筝,虐杀弟弟精神的一种行为。这时,郑桂华老师抓住学生回答中“精神虐杀”这个词,深入追问,再次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

2.在理解文本概念化时,较真儿“添堵”

在各级考试的影响下,很多老师为考而教,阅读课成了模式化的习题训练课。在答题式语文训练过程中,概念化的知识点武装了学生的大脑,钝化了学生的思维和言语。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发现学生用这些概念化的词语来搪塞的时候,老师要善于较真儿,不依不饶,给学生“添堵”,堵住所有的概念化的回答,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咀嚼文字,深入思考,唤醒沉睡的思维。

王君老师上《背影》时,其中一个教学片断是“品读买橘子那段文字,说说这段描写的文字传达的是什么样的爱”,最初学生的回答就落入了概念化的泥潭,用“伟大、无私、无微不至”等词语来形容父亲的爱,王君老师抛出“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买橘子的过程,父亲是孤身一人爬月台,他对谁无微不至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出父亲爬月台的描写品味。王君老师课后把这个环节看作是“和学生艰难的对话”,但这“较真儿”却是值得的,堵住了所有不经过思考的概念化的答案的出路,给学生思维及时“添堵”,在学生迫切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时,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找到文本品味的方法,从而完成阅读者的个体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

3.把个体的“堵塞”引向全体“添堵”

学生个体的“堵塞”可能在阅读初期出现,也可能随着阅读、讨论的深入而出现。当学生的“堵塞”与文本的核心价值相关时,我们可以果断地放弃预设的教学环节,把个体的“堵塞”引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集体“添堵”,变一个人的思维障碍为促进全体学生主动探究的契机。问题由学生提出,更接近学生阅读的期待视野,解读文本的角度更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探究的热情往往更高。

第7篇

关于对语文课堂中课堂语言影响整堂课的进展及效果的反思,认为我们平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堂语言的打磨不多,导致课堂语言越来越随意而不能很好地利用好语言原本的功能,未能在导学教学中把“导”的功能发挥出来。本文就这一问题,基于日常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从课堂语言的重要性、不确定性、可塑性及艺术性四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以期能给与我有同样问题的教师参考。

【关键词】课堂语言打磨 语文课堂 导学

1.案例反思――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与整堂课的重难点设置,各个环节的衔接等。但是一堂课的每个环节,涉及到细节的问题,能否成功地完成相应的目的,更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与成功的依据。

【案例】《风筝》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弃医从文的鲁迅,其文学创作以改变国民精神为目的,充满着战斗性。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他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人总是在不停的变化中,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触。不知道《风筝》一文中,作者表达了他的什么感触呢?我们走进课文来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

下面用我们的读书声来带我们进入鲁迅的文章,触摸他的心灵。谈谈你对作者感情的初步印象,以我从,读出了作者的感情。

(三)研读文章

在听读课文以及同学们谈了自己的初步感受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问要与大家交流?

预设:作者为什么事悲哀?小兄弟不怨恨我为什么还悲哀?小兄弟为什么会不怨恨;鲁迅先生为什么一直想补过?

整合疑问,进入文本研读,了解中心与主旨。

(四)拓展延伸

鲁迅先生这种严于自省的精神让我们深为感动,他知错就改,不管事情经过多少年,他都一直想补过,甚至小兄弟已经忘却,他却仍为不能补过而悲哀。那么我想请同学们想一想,鲁迅先生在经历了这事以后,他所期望的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呢?

在设计本教案的时候,我提前做了很多工作,查阅了很多资料,把《风筝》的很多细节问题也都成竹在胸。在“导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从背景导入课文,让学生在读课文后,能有意识地在关注事件的时候关注作者的感情,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理解了作者的感情,那么对本文的理解应当是相当顺利的。同时,“研读文章”这一环节,我想让学生自己提问,我通过整合,讨论解答,这样,能真正地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也能够教给学生他们想学的以及需要学的东西,而不是我作为老师强加的东西。

在整体感知时,同学们还是比较顺利地说出了他们从中感受的作者的情感,但是在研读文章时的实际情况有了如案例呈现的实录这样一个开头后,导致我预期的目标根本没有办法达成。

当时听课的老师与我交流时提出了几大问题:

1.1 没有进入文本。通过“整体感知”阶段,学生只是谈了自己的初步感受。比如有的学生从5、6、7三个自然段读出了作者的悔恨,从4自然段读出了作者的嫌恶……这样初步的感受,只是对文本的一个基本的感知,等到“研读文章”时,应该就着学生的感知,进入文本,从文本的字、词、句中去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感情。但是我在引导的时候,让学生提阅读的疑问,而没有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导致学生提的疑问,仍旧是凭着感知在提,而不是真正地研读后而提的。

1.2 提问成为一种压力。本来这篇课文比较难,学生的疑问应该很多,但我在授课的过程中,说:“同学们胆子大一点,要勤于思考,也要敢于提问,再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其他问题可以问。”这使得学生对于本来比较轻松的提问产生了压力,问个问题,应该是他们已有的困惑,而我让他们“想一想”,让他们“勤于思考,敢于提问”,让他们拼命去思考有什么可问的问题,而不是思考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解答,有些本末倒置。

1.3 无心地打击。在鼓励学生问问题的时候,我会偶尔无心地评价说:“这个问题真不错”之类的,一句无心的话,也就可能会打击到有心的同学,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问题我都给予及时的评价,那么对于那些没有得到评价的学生的信心是否造成打击,不免有这个同学的提问好,那么我们的呢?导致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也不高。

1.4 铺垫太少。这篇课文,很多东西,学生是很迷糊的,就算是让他们问问题,他们可能也无从问起,所以,在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结束后,看似很顺利地过渡到了研读文本的阶段,但是事实上,对于学生的感知,我未能很好地总结,也就不能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个铺垫,教学设计是很理想,但是上课就未必能这么理想了。

反思这其中原因,我想,还是因为在平时授课中未能重视自身课堂语言的打磨,因而未能把导学教学的“导”在具体的课堂细节中做到位。

课堂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教学服务的所说的所有的话。现代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让“导”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但是我发现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及信息途径多样化的今天,课堂语言仍是让课堂走向成功地最重要的因素。当我们在追求教学设计新颖有效,教学手段先进亮丽的时候,打磨我们看似随意的课堂语言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心,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导”,让学生更好的“学”的基础。

2.现状思考――课堂语言的不确定性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十分讲究教案如何设计,利用什么手段来呈现教与学的过程,也十分重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这些是可以被预知的,也是更能够模仿与彼此借鉴的,因此也更具确定性。但是课堂语言,面对的学生不一样,老师平时自身说话的习惯不同,自然也就存在不确定性更大。

当然,这个不确定性,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还是有一些主观的因素的。如下:

2.1 设计不足。因为提倡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时候,意味着让学生做主。于是课堂中随机的东西会比较多,为课堂设计详案造成困难。有时候,因为反正无可把握,于是总是觉得写得越详细,学生的自由度就越小,所以,有时候,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也有意设计得简单而开放。

对于有经验的,自身素质比较好的老师来说,简单而开放是一种高境界,但是对普通的老师来说,简单而开放,有时候就是会导致课堂屡屡失败。课堂语言的设计不足成为罪魁。

2.2 学情掌握不到位。课堂语言的设计不足,导致课堂也好,语言本身也好,不确定性扩大。一堂课,不确定性越大,教师就越难掌控。当然,这个不确定性,还与另一因素有关,那就是对学情掌握不到位,所以哪怕设计了,所谓的好像确定了,却无用武之地。

鉴于设计不足这一现状,我在设计课文的时候,有意把课堂语言较全面地呈现。但是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却发现,学生的思维要比想象得活跃多了,因为没有估计好,导致上课手足无措,不在于课堂语言是否合适恰当,而是完全没有准备而不知道如何说。

2.3 语言组织要求过低。我们对课堂语言组织的要求过低,导致课堂语言组织缺乏必要的有意识的锻炼,亦是增加课堂语言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对总体的课堂设计等关注得较多,对课堂的环节的打磨也是精益求精,但是对于课堂语言组织的打磨往往没有被提到相应的重要的地位,对课堂语言的组织也没有相应的要求与目标,于是,课堂语言在随意中,其不确定性也就增强,变得无可把握,无从着手准备。

当然,就这一点来说,教师个人的语言天赋虽然十分重要,但是平时注意锻炼,可以让我们的课堂语言更贴切而可确定,让我们在课堂中出现的随心所欲,不事修饰的“纯天然”状况有所改善。

3.打磨实践――课堂语言的可塑性

课堂语言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也是有可塑性的,而且是个性化的可塑性。因其具有可塑性,也就有了打磨的依据与必要性。那么具体打磨的要求及如何打磨,在实践中,我用了以下步骤:

3.1 观看课堂实录,总结反思存在问题。这一赏读环节,虽然还是有的地方赏到位了,但是整个环节是比较失败,没有重心,关键是学生的“学”未能很好地达成,这一节课下来,可想而知的是学生对于如何赏读还是有些迷茫与不知所措的,就是因为课堂语言存在以下问题:

3.1.1 表述不明确。赏读环节的要求表述是“同学们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来读一读,赏一赏”,应该换成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这样,不仅是对于语言的赏读,对于人物形象也能很做相信的探索与把握,可以让文本的价值通过一个简单的环节尽大可能地达成。

3.1.2 评价不及时。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及时就是变相地对学生的忽视。学生一旦遭到忽视,不仅在学的行为上迷茫,更是对积极性的一种打消。

3.1.3 自己解说不恰当。在对于学生有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回答刚好触及我自身想说的重点时,会急于自己说,而不把机会留给学生,生拉硬拽,让学生无话可说,让学生失去了“学”的机会,有时也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3.1.4 打断学生。上课的时候,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这不仅是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也是影响教学秩序的举动。

3.1.5 衔接语言生硬不生动。生动的语言可以让一堂课锦上添花,因此,在环节之间衔接时,语言单调生硬,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自然影响课堂效果。

所以,在观看课堂实录后,就能非常容易地发现自己的课堂语言的问题。发现了问题,那么对课堂语言的打磨也就可以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了。

3.2 分析学情,设计详案。因为课堂语言问题多多,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要监督自己更深入得分析了解学情,以及尽可能地把教案设计得详细。我在发现我的课堂语言问题后,尽可能地设想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一份比较详细的教案如下:

【案例】《荷叶 母亲》教学设计

导入:

作者介绍: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作品主题核心:母爱、自然、童心。

整体感知:

同学们预习过了,知道这篇文章体现了冰心作品的哪个主题呢?

母爱

本文原题为《往事》,编者却给文章加了《荷叶 母亲》这么一个题目,编者为何要取这样一个题目?听读课文回答。

以荷叶喻母亲,对母亲的赞美。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研习:

(一)体会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那么课文中,作者是借荷叶的什么特点来体现“母爱”?

(荷叶、红莲)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手法,以荷叶喻母亲,以红莲喻自己,通过这两个场景抒发了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磨难时,母亲永远是那个勇敢慈怜的可以为我们挡风避雨的人,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二)体会文中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那么我们再具体地来看看,作者所借之物,所借之景,是怎么样来写的呢?我们先找出描写红莲与荷叶的句子。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斜。

第8篇

一、精心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兴趣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和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那么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在进入新的课程改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特点,并与之相关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而具有相应的灵活调整,随机应变,变化选择等预应机机制。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缺少灵活性和现场性,出现“老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导致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后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厌恶。

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漂亮的语言,丰富的词汇传授给生,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导航者,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

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和老师课前设计的思考题自主探究学习的。如(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2)文中所描绘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从几方面来描写人物的?(3)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的情景怎样,二者有什么关系?以上这三个问题,紧扣课文,由浅入深,既促使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又给学生装指明了思考的方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把创新精神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是创新的萌芽。有读才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论,才会有创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并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点拨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不能正确地理解。我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信赖”、“美好的境界”再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学生都能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并懂得了我们应该和动物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这时又有一学生质疑了,他问:“老师,我们要保护动物,那我们家买回来的鸽子是不是也要放生,不要吃了。”这时班上又开始雀跃起来。对于这个问题,我及时地向学生补充他们的空白,让他们明白对任何事物不要随便破坏,也不要没有节制地使用,要让他们有繁殖的机会,这样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调。

四、善于发现语文教学中的闪光点

第9篇

一、利用录音机,营造学习氛围,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作为电教设备中的“常规武器”,录音机是英语教学中使用率较高的电教硬件之一。它能够提供真正的交际语音范例,表现各种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人们的口语等等特点,制造热烈的有声语境。在语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录音机放出清晰、准确的语音范读,学生经过反复地听,仔细体会每个音素的特点,能较快地掌握好发音要领。听力训练中,录音材料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音、语调标准、地道,配合一定的语境提示,用录音机进行听力训练的效果非常好。教学反馈中,教师可把事先准备好的录音内容放出来,让学生边听边做,或听写,或画图,或回答问题,或听录音进行表演。

二、利用幻灯、投影创设直观形象的语言交际情景。

幻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呈现静态画面,为语言教学创造视觉环境和条件,以便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技能的训练。投影可以代替挂图、黑板,节约课堂板书时间。因此,幻灯、投影的使用,给教学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具体、图文并茂、节约时间等有利条件,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经常借助投影,向学生展示有故事情节的图片,然后一边放映,一边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和提问。如在讲What's in the …? There is/are… in it.这一句型时,可使用一个房间的图片,让学生先猜测房间里有什么,然后一一露出所要学习的物品的一小部分,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和想象,让学生进行游戏式的猜测。在交际过程中,练习所要教的句型,提高了口语水平,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利用电视录像,创设逼真的言语交际情景。

电视录像,以声、画结合的动态方式传递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交际信息。在英语听说训练中,它能创设相应逼真的情景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感知,突破难点。

如在初二英语第43课的教学中,可先给学生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1.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angzhou ?

2.Why does Li Lei write this letter to Jim?

接着播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边看录像边找答案。让学生既看到了杭州美丽的景色,了解了杭州四季气候的特点,又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了教学的重点。然后可关掉音量,让他们边看录像变为此段录像配音。

利用录像进行电化教学,从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在情境中体会语言,了解语言的使用,其优点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加深知识的理解,促进记忆。

多媒体计算机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它突破了传统的“鹦鹉学舌”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单词、句子、语法教学生动而富有情趣。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可以动态地、声形并茂地、交互式地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利用;借鉴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强调课后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己或他人教学反思中所提及的教学问题一般都是教学上的难点,是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是需要我们教师去仔细琢磨、研究的问题。而教学反思中出现的亮点部分或许就是解决教学难点的一种方法或尝试。平时多多琢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反思,不但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

一、“磨”教学反思——有效发现认知盲点,对症下药

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尽管课前做了精心准备,教学中还是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不同教师在同一课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雷同,如果事先借鉴了教学反思,就可以及时对症下药,有效避免同类问题的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教学“小数乘整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页)这一课时,本校的一位教师依照优秀教案,先教学例1,出示教材主题图(买风筝),询问学生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再提问:“买3个风筝多少钱?”引导学生列式后,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再交流不同的算法,最后重点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在教学例2时,出示“0.72×5”,重点讨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最后是练习“做一做”。布置课后作业(以下是“作业本”中部分有代表性的题目):

1.28×4 18.3×15 7.25×4 4.66×150

一堂课下来,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课后作业却错误百出,问题何在?原因是教材中出示的两个例题,第二个因数都是一位数,而在课后练习中,学生需要独自面对的几个认知盲点,教学设计中并未给予解答(如下表)。

本人在备课时,由于事先参考了“人教论坛版主王飞云的‘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教案(且行且思)’中关于‘第1课时小数乘以整数’的教后小记”,在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进行练习,及时扫清学习盲点,课后作业表明学生掌握得十分理想。

二、“磨”教学反思——合理安排课时,分散难点

新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灵活安排。把握本班实际和课时难度是合理安排课时的前提,教师也可根据平行班中水平相似班级的教学情况来确定本班教学课时数。

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方程(一)”(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5页例1)时,我事前认为先依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列出相等关系“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写出方程“2x-4=20”,学习方程的解法是可以用一课时来完成的。但实际教学后发现这一课时过于匆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初次接触稍复杂的方程解法,中下水平的学生一时难以掌握,而且练习中还出现了诸如“4x-3×9=29”之类的变式练习,再加上检验,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同时,学生仍习惯于用算术思维解题,以至于独立练习时出现“x÷2+4=20,x÷2-4=20或x-4÷2=20”之类的错误。同级段的施老师听说了我的教学情况后,结合本班实际,将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专门用来学习解方程,将此类方程的解法学扎实;第二课时专门用来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逐步导入,有效地减轻了教学难度,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磨”教学反思——减少失败的概率,提高教学成效

教学中总是存在着许多难点,善用教学反思提早做好准备,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

例如:第一次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12页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时,我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食物模型操作与表格统计法(如下表)相结合的。

但由于学生本身对表格的解读能力不强,再加上表格不能体现出锅里有没有位置浪费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事后我琢磨了很多教师教学本教时出现的问题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发现一位教师的画图法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画图法既能将动态的过程以静态的形式形象地显示出来,还能让锅的利用情况一目了然,如下图:

有了前车之鉴,第二次教学“烙饼问题”时,我就完全放弃了表格法,先花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通过画图来表示自己的想法,结合图形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再在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探究其中的奥秘。事实证明,这种教法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很适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课后作业情况来看,全班除3人外都已掌握这一课时的内容,效果极佳。

四、“磨”教学反思——杜绝“师源性错误”的发生

“师源性错误”是指由于教师教学的错误而造成学生间接性的认知错误。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一时疏忽或教材意图不明都会造成“师源性错误”。

如: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15页“数学广角”中的“排队等候问题”时,许多教师会产生误会,自己等候的时间是否计算在内,如果仅按个人想法就容易背道而驰。如果事先了解过他人的教后反思或调查过教研论坛中相关的信息,就会发现很多人都犹豫过自己等候的时间是否计算在内的问题,最后都是依据教参的意思计算在内的,难怪部分教师备课时稍不留神就会误入歧途。

一个教师,在钻研教材、自我探索的基础之上,如果还能多“磨磨”自己或他人教学反思中提及的教学问题或建议,所收获的可能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在不断思考、不断借鉴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逐步成长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如果说写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那么“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让我们行动起来,多“磨磨”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成效吧!

参考文献:

[1]张万祥,万玮.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2]朱永新,袁振国.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第11篇

在这次听课学习活动中,我有幸聆听到几位老师精彩的教学,收获很多。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钟斌老师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代吉娥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李红蕾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刘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三、活泼的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特别是名师们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

第1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 调控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革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多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充分表现教学内容,强化学习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生动活泼地展示认知对象,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整体推进课堂有效教学。在整体推进课堂有效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的调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实施有效的调控,可以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中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出现张驰有致的教学格局。一般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教学设计调控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而采取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选用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在教学设计策略实施中加以调控是促使教学成功,刺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设计策略的调控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使教学活动在一个良好的起点上顺利展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克服模式化倾向,运用灵活的策略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展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新模式,确定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置。重在诱导、引导、指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小学语文《瀑布》教学中,先播放课前编辑的录像片段,使学生在景物、音响、地形、色彩所创设的情景和氛围激励下,自然进入整体审美感知状态。通过视频展示课文的意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学的实践证明:低年级要多运用一些直观、具体的材料,到高年级遇到过于抽象的古诗、寓言、历史剧时,也可用视频等感性材料来表达课文的意境。其作用常常是无形的,也是一种“无痕”的,它没有强制性的、灌输性的成份。总之,优化调控教学设计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教学目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情感调控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情感,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以形成情感融洽的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教学情感包括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因素一般有教师的心境(情绪)和对教材内容、教学媒体及对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包括学生对学科,对教师的情感以及学习心态、课堂氛围。如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 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又如小学作文课“春天来了”,用录像画面表现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滋润着农田,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辛勤地劳作;快乐的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舞……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一碧千里”、“流水淙淙”的美丽内涵,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展了。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上课时,教师把情绪调控在最佳状态,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会使学生受到感染,精力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教师信心十足,思路清晰,学生学习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处于教师积极主动的调控之中。

(三)教学语言调控

语言是传布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例如,在利用CAI课件授课小学语文中,由于一般课件的文字比较简练,对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即使再精品的CAI课件,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来点播。因此,在使用CAI课件授课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作为一个教师,教学语言要讲究科学性、准确性、通俗性、形象性和幽默性,同时还要简明扼要、一语道破、精练突出,切忌拖泥带水、嗦重复、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特别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用通俗简单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进行描述。描述要适度,是指讲解时间适当,讲解的速度适时,突出教育媒体的特点,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调控艺术,讲到重点时,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讲到过程时,要调控语言节奏和快慢程度,让学生看懂听懂;讲到结论时,创设“结论”情境,激发学生追根溯源、探究原因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渴望问题结论的气氛中,适时展开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兴趣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