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培训学员代表发言稿

培训学员代表发言稿

时间:2022-12-25 21:2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训学员代表发言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训学员代表发言稿

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安排下,在热切的期望和期待中,美育师资培训正式拉开了帷幕。今天,我们一百多名学员怀着着学习的心态汇聚一堂。

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孩子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对美育教育越来越重视,可当下的中小学美育仍处于相对尴尬状态。美育师资短缺,有些区域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而且少年宫经费不足,所以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少年宫发展。

所以开设今天美育师资培训很有必要,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可以凝聚整个美育师资团队,为学区之间、校际之间教师的互动、交流、学习提供专业化发展平台,便于老师们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学校。

少年宫建设很有必要,可以大大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选择的空间,切实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少年宫的美育课程可以激发孩子的审美智慧,让孩子感受艺术熏陶,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幸福指数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需要好好抓住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少年宫项目这一契机,融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和德育为一体促进同学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充分发挥少年宫作用,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少年宫影响力。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让我们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第2篇

学员表态发言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期待已久的2013年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班开班了,我叫×××,现任××分公司×××(职务),作为一名学员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们这样的学习机会,我们将不辜负领导的厚望,严格要求自已,勤奋学习,以优良的工作成绩向公司汇报。在此我代表全体学员作如下表态:

一、遵守培训纪律、服从管理规定。不迟到、不早退;讲文明、讲礼貌;不酗酒、不打闹;着装整齐,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不擅自离训;尊敬教官,不当面顶撞、不背后议论;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严格内务管理;爱护花草和公物,执行“计价管理,丢失损坏照价赔偿”规定;严格作息时间,按时操课和就寝,不大声喧哗;节约用水用电,严禁浪费;加强自我防护,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二、认真刻苦学习,努力提高素质。尊敬教官,严格按照教官要求操课;尊敬授课老师,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与老师、同学们多交流讨论,确保学习效果。

三、力争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本领运用到本基层单位的护林保胶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护林保胶工作质量。

最后,再次深深地感谢领导的关心、同事们的支持,谢谢大家!

学员表态发言稿【二】

尊敬的南师大领导、教育局领导、各位同学:

上午好!

偶然的一次机会,看了南师附中吴非老师的书《不跪着教书》。他在“序”中写到:想要使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由此引出一些思考:教师的哪些行为是跪着教书的?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我们的时代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身为教师的我们该怎样规划我们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七月流火的古城金陵,来到东方最美丽的高等学府——南师大校园。在这里,我们心中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聆听大师的教诲,期待着专家们的深度引领,期待着与同行的真诚交流,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收获。

我们无比感谢我们市教育局,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为加快宿迁中心城区教育质量提升、加强宿迁教育内涵建设、突出教育拔尖人才培养,市教育局领导高瞻远瞩,作出了许多重要举措。宿迁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高级研修是其中一项,它将对促进宿迁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巨大的作用,当然更让我们欣喜地获得了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

我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学科教学经历。在这七天时间里,我们一定珍惜学习机会,专心听好每节课,做好学习笔记,认真撰写研修日记,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参加每次活动,用心感悟,潜心研究,保证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学之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学。遵守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履行请假制度,统一行动,展示我们宿迁教育者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形象。

在南师大“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一定努力学习,勤于反思,用实际行动向市教育局领导和南师大领导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后,还要衷心感谢南师大的领导和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感谢每一位专家、领导和工作组的师生们为本次研修所做的精心努力,祝愿我们本次研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也祝愿我们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学员表态发言稿【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员:

大家上午好!作为本次管理者培训班的一员,请允许我代表全体

学员向给我们提供这次宝贵学习机会的各位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向精心组织、辛勤筹备此次培训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我们授课的全体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此次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中层管理人员政治修养、理论水平和工作技能。更新理念,掌握管理、法律法规和领导艺术,促进中层管理队伍的专业成长,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这次学习机会对于我们在场的所有学员来说,是教育局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充分体现了局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我们中层管理者自身成长的重视,所以我们作为本期学员必须把握好这次学习机会,在为期5天的培训活动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 把握机会,明确目标,促进自身发展。

学校的中层管理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间力量,是学校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在学校里既是领导又是下属的角色,既要按部就班严格执行领导的决策,又要灵活机动地调整局部运作,制定相应计划,并组织实施,既要具有上传下达的管理职能,还要不遗余力地做好宣传、落实组织计划、激励教师执行。他们必须具备角色认识能力、目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影响力、团队管理能力、执行力、协作能力等等。因此作为参培学员,我们要把握好这次学习机会,明确学习目标,要制订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带着目标来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理论水平和工作技能。更新理念,掌握管理、法律法规和领导艺术,实现个人专业素养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再提高、再发展,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二、 提高认识,严格纪律,遵守各项制度。

培训期间,我们将努力提高对这次培训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

视,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严格遵守纪律,强化自我管理,深度参与培训研讨,认真完成专家分配的各项任务。正确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做到“四要三不”,即: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要专心听课,做好笔记;要积极交流,灵活运用;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

三、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作效能。

第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我是2013年国培计划陕西化学研修班的一名学员,来自咸阳xxxx学校,我叫xx。乘着国培的东风来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高清明,水流秀长的丹凤,乘着国培的东风走进教育教学质量高的龙驹中学,能代表国培班全体学员发言,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首先对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商洛学院及丹凤龙驹中学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精彩而短暂的第一阶段培训--集中研修刚刚结束,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北京的牛润雪博士、来自上海的程红兵博士、来自西大的高胜利教授等专家的讲座,转变了教学理念,也触动了有关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思考;听了来自一线的樊建东、段军华等教学能手的报告,开拓了自己对于教学设计的新思路,探讨了教学的得失,交流了彼此的心得。更加感受了知名特级教师程同森、刘怀乐等老师的人格魅力,他们对于化学教学的热爱、对于化学实验研究的执着深深得打动了国培班的每一位学员。更要感谢商洛学院教授们为大家做的一场场师德及化学专业课的报告。

今天我们又怀着激动而期待的心情来到了龙驹中学,在这里我们将会度过难忘的影子实训阶段。和龙驹中学的老师们共同度过一个月的时间。

影子实训阶段,我们看到听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第一次以旁观者以及参与者的双重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教育生活。影子老师们也会用优秀的教育现实指导我们的学习,肯定比教育大师的高深理论来得更有效、更快速。

在丹凤中学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国培班的全体学员一定做到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抱着谦虚的态度,向龙驹中学的老师学习,接受他们的指导,融入龙驹中学的日常管理及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建立与影子指导教师间长久的友谊。

我们要把在研修课堂中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把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带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去。把这次培训当作一次学习思考的机会,交流沟通的平台,开阔眼界的场所,提升自己的舞台,切实完成培训任务。

这次培训,一定是一个充满喜悦和收获的过程。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分享学习和教育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再次诚挚感谢商洛学院、龙驹中学各位领导和老师对这次培训所付出的努力,也预祝此次培训同学们学习愉快。

谢谢大家

第4篇

崭新的开始

——骨干班结业典礼学员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幼儿园参加幼师骨干培训班的结业典礼。作为班级一员,我首先要感谢夏老师,感谢大家让我有机会站在这里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很复杂,既高兴又感伤,高兴的是我们终于顺利完成了我们的学习任务,终于学有所成,而感伤的是,今天,我们就要从骨干班这个集体中离开。也许,以后我们将不会有在像在骨干班时那样经常相聚与交流的机会,但是我们会以更便捷的方式更好地沟通,更好地分享我们的收获。骨干班为我们彼此间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交流之桥,而这桥也将伴随我们走的很远很远,对吗?

两年的学习让我有很多感触,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就让我以下面的一段文字来代表我们所有骨干班学员的感受吧!

翻开自己在骨干班学习期间的读书笔记,两年前的字迹依然是那么清晰,当时的激动、新奇,包括同学们初次见面时的问候以及第一次活动中激烈的讨论、交流,一幕幕都不停地在脑海中浮现。转眼间,两年过去了,笔记本也已用去了大半。现在,骨干班的学习即将结束,但时间却留给了我们数不尽美好的回忆,更重要的是透着这厚厚的笔记而显现出的沉甸甸的收获。

2004年3月11日,我们作为幼教行业的幸运儿一同走进了幼师骨干培训班并顺利地参加了第一次活动。记得那是一次围绕开展主题活动的讨论与交流。班主任夏老师为我们营造了非常轻松的讨论氛围,并利用合作的形式让我们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大家各抒己见,谈的不亦乐乎,可以说,那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两年来,几乎所有的骨干班活动都是在这样轻松、积极、合作、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这样的良好氛围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了。

骨干班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比如:主题活动研究、教科研讨论、科学活动、幼小衔接活动、幼教法规介绍等等,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讨论、有讲座、有实地参观、有实况观摩等等。在这两年的骨干班的学习中,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了解了许多在幼儿园日常工作中接触不到的知识,学到了许多好的先进的理论,掌握了许多技能,总的来说,我们在思想、经验、理论、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与收获。

反思自己在这两年中的学习,我会给自己打一个较为满意的分数,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这两年的时间没有浪费,相信其他的同学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吧!如果说两年前我们是被希望培养成骨干的教师,那么,尽管现在我们中还有许多并不能称得上是一名真正的骨干,但是我也向着骨干教师的目标迈进了一步,而且是很大的一步。

两年来,我们学到了许多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在每一次讲座中

,在夏老师的每一次总结中,在每一次因为骨干班而进行地理论书籍阅读中,我们都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思想在不断地充实,可以说这些理论是指导我们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也为我们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两年来,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别人的优点。学习中,我们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活动、评价、讨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他让我们将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再让这些总结后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的成长。

两年来,我们锻炼了自己在幼教方面文章的写作能力。作为老师,我们平时工作很忙,如果没有一个动力,是很少将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体会变成文字的。但是,骨干班就成为了我的这种动力,它促使我将自己在学习中的感想以及反思变成可以不断利用的财产,促使我将工作中的经验变成可以看到的宝藏,促使我将自己对于幼教的热爱与追求变成永远。

第5篇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焦洋

尊敬的校领导及在座的同伴们,下午好!

很荣幸能够代表全体贵州国培班学员在此发言。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

回想刚开始接到80天的国培任务时,还感叹着那将会是怎样一段漫长的时光,而如今,时光转瞬即逝,心里也泛起了一汪不舍的涟漪。

在100个伙伴里,有的已经为人父母,有的刚完成新婚典礼,有的刚参加工作,有的已是教龄多年的前辈,也许最初的我们都带着不同的心情和心态来到这里,但最后,我想我们都会归一为一种心情和心态,那就是“感谢”。

感谢国培项目给了我们如此宝贵的进修机会,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期望和重托!感谢陈院长将如此有意义的项目引进贵州,让我们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体验了先进的教学课堂!感谢邱老师、付老师、马老师及每一位为国培项目在辛勤奉献着的教育者们,是你们在QQ上无数次的耐心回答让所有学员从迷茫走向适应,是你们对课程的的精心安排让所有学员能听到精彩纷呈的讲座、是你们对生活起居的悉心照顾让所有学员在异地他乡感受到家的温馨和温暖。在此,我代表所有学员对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工作人员都真挚的道一声:谢谢!

65个日子,我们一路走来,一起聆听着、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还有多少讲座是让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呢?

你是否还记得邰霞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孩子的那5分钟拥抱?是否还记得那短暂的5分钟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和感动?感动之余,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将邰霞老师“莫道是他人子弟,都当作自家儿女”的心态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让自己做一个“抛除功利”的“简单老师”,成为孩子的师长、朋友甚至是“母亲”,把所有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关心关爱。我想我们也都会试着放慢脚步、停下脚步细致的观察和体会自己的教育过程,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赞赏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邰霞老师的讲座就如一场对心灵的洗礼,她不是教我们该做什么,而是像一股清泉般慢慢涌出、细细的流淌进每个人心里。她就像一个航标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让我们充满激情和梦想。

如果说邰霞老师的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那么,张连仲教授的教育一定是富有专业和激情的。

你是否还记得张连仲教授激情四溢的讲座?一个年过半百的教育学者给我们呈现的并不是滔滔不绝和满腹经纶的死理论,却是一份执着的教育梦想和一份坚定的教育激情。是他让我们领悟,教师的威严不是来源于形象和行动上的威严,而应当是来源于我们对教学态度的谨慎;是他警醒我们,当学生犯错时应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并鼓励学生勇敢的改正,不要打击而是引导和鼓舞;是他劝诫我们,不要把自己定位太高,学会用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主导者的身份带领孩子学会沉默学会思考,是他指明我们的教育道路。

如果说冬天是寒冷的,那么,于洁老师一定是冬日里温暖的一抹阳光。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依然能清晰的记得于洁老师那头秀美的长发、那双温柔的眼睛,我们能记得更深刻的,必定是她对学生的真心相待、对教育的倾力奉献。

要说于洁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场精彩万分的讲座,倒不如说她带给我们的是一场感人至深的电影。温婉的于洁老师用发生在她班级里的一个个看似不起眼却有着丰富色调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丰富、充实、感人的微电影!她用自己对学生的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班主任在教育中的细致、细心、耐心以及那善于发现美好的眼光。她总是抱以最阳光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孩子,总用温暖窝心的语言去鼓励孩子,总用优雅丰富的人格去感染孩子。我想,我们每位学员都希望,我们也能成为这样像于洁一样的老师,充满色彩、富有内涵,给孩子多姿多彩的阅历;成为阳光一般的老师,温暖照耀、散发光芒,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多彩人生!

一个月的集中理论学习当中,还有许许多多妙语连珠、文采飞扬、满腹诗书、幽默风趣的专家学者们用他们生动的语言、精道的讲授、鲜活的实例博得了每位学员的阵阵掌声与发自内心的赞叹。他们独具特色的个人风采、精彩而务实的讲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开拓了我们的专业视野,解决了我们的困惑迷茫,使我们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使我们每位学员都经历了理念上的洗礼和素养上的升华!

理论的学习终究是为了践行实践而服务的。

结束一个月的紧张理论学习后,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奔赴到各个小学进行跟岗研修,与小组内的同伴及所在学校的老师们进行听评课活动,一起交流、探讨、进行思维的碰撞,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跟岗研修的过程中,我们辛苦着并思索着,交流着并碰撞着,有豁然开朗的兴奋,也有焕然一新的喜悦,更有展望未来的憧憬。

一个月的跟岗研修,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各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也领略到了各个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先进的教学理念。感受到了教师专注的敬业精神、优质的教学质量以及活跃有效的课堂教学。也许,我们会羡慕他们有如此优美的校园环境,或是羡慕他们有如此优质的教学环境,抑或是羡慕他们有如此优秀的学生……但静下心来想想,我们何不把所有的羡慕都化成对教育的那一份执着和热爱?把引起我们共鸣的优秀教学方法记录下来,把震撼感动我们的教学案例记录下来,把引发我们思考的教学环节记录下来,带到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去,把这些值得我们收藏的点点滴滴都转化成值得我们运用在自己教学中的魔法棒,让我们的课堂也充满神奇的力量,使我们的课堂也变得积极、欢乐、高效!

65个日子,我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思想,收获了成就,收获了快乐,最重要的,我们还收获了友谊。同伴们的团结、友善和关爱给了我们只身在外的温暖,让我们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项目组老师们的付出与努力给了我们感动,让我们领略到了专家的风采、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我想,今天的结束,其实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用更勤奋的行动来创造更美丽的教育愿景。在培训结业之际,愿每个人都能记住这65天的点点滴滴,记住这份浓浓的学友之情,记住这些短暂而美丽的时光,把我们在国培中吸收的营养带回去,灌溉我们的幼苗们。

离别在即,最后特别感谢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冷艳的陈院长,感谢一直操心我们生活起居的邱老师,感谢温柔细心的付老师,感谢一直在幕后默默无闻的马老师。祝福你们,祝福国培项目越办越好!

最后一句话送给所有的老师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6篇

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其中有三件事情,值得我们特别高兴。首先,是我们领导、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第八届月嫂班的结业典礼,这是对我们月嫂学员的密切关注和强有力的支持;第二件事情是:一个月同窗共读,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已经结下了了一份深情厚谊,此刻,我们又重新坐在一起了,这个久别重逢的场景,让我欣喜若狂。再一件事情是: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有很多公司的领导,来我们月嫂班招生,为我们敞开了就业的大门,把一颗颗绿色的橄榄枝送到我们的手里。在这样的时刻里,我是欣喜若狂、激动万分!

大家都知道,月嫂工作是一项琐碎、平凡、而又艰苦的行业。但是,它又是一项当今社会是十分需要,并且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我选择月嫂行业,真是看中了这些优势。

说来真是惭愧,来月嫂培训之前,对于饮食方面的知识,我是一窍不通,脑子里没啥营养概念,只有喜欢吃和不喜欢吃的食物。之前的我,看到喜欢吃的东西,就狼吞虎咽,看到不喜欢吃的食物,我是一点不碰。记得,当年,我生下女儿后,一天五顿都吃白糖煮鸡蛋,结果,一个月下来,人消瘦了,体质也差了,还出现了便秘的问题。这次培训,我们学习了“七大营养素”、 “平衡膳食”、“婴幼儿的抚触”等等内容,对食物的营养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懂得了每一种食物都有其不同的营养价值,食物应该多样化,饮食搭配要合理, 不可以无节制地进食,更不可以偏食,以免造成营养不全面、不均衡,给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以前,我以为,给产妇和宝宝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让他们吃的多,吃的好久可以了,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以前,我以为:一个孩子智力的好坏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培训,我不仅懂得了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给宝宝做抚触的种种好处,而且,还知道了0---6岁的幼儿,是开发智力的最佳时间段。正所谓:“天下没有不聪明的孩子,只有不及格的父母。“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错过了教育他的机会。”我已经没有办法回到生儿育女的时代,再去弥补之前的过失。但是,我可以把学到的这些知识点,告诉我的两个孩子,希望我孩子的孩子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够“长江后浪推前浪。”

由政府买单为我们提供的免费培训,是一项惠民工程、致富工程,还是一条开辟扶贫的新路子。这种根据各人喜好,由政府买单的免费技术培训,有效实现了群众愿望和市场需求的对接,确保了“英雄有用武之地”。提高了教育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真是受益匪浅,终身受用。我庆幸自己是幸运的一代,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好机会,赶上了一个让能人脱颖而出,让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月嫂培训班,为我们今后的就业、择业,创造了良好的自身条件,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利用,为我们的家庭、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下面,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不成熟建议:

第一点:今天,我们领到了月嫂证,明天、后天,我们也许就要各奔东西,去从事月嫂行业,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我们就可以停止学习、放弃学习。这是一个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的开始,我们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运用中,不仅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还要学会灵活使用,同时,还要有创新、改革的意识。我想: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我们的技术过硬了,客户就会信任我们、聘请我们。

第二点:我们嵊州有两句俗话,第一句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第二句说:“红花要靠绿叶扶”,可见良好的人脉关系、人际交流十分重要,人脉关系四通八达了,我们的信息来源就广,就业的机会就多。我希望我们的学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加强联系,经常交流信息,让更多的人有就业的机会。

第三点:在培训期间,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我们还应该在书本上、电脑上,吸取一些烹饪方面的技术要点,我们中国人烧菜,历来讲究色香味形,如果我们把家常菜菜做好了,产妇的胃口就好,她的身体就会健康,产妇一家人就会对我们赞不绝口。“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我想,这句话应该很受用。

第四点:月嫂工作是一项素质要求高,需要具备奉献爱心精神的一项工作。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不仅要学会好好做人,还要学会好好做事,一个人素质好不好,可以从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无形的人格魅力,我们在待人接物时应该时时保持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神态,每时每刻要做到礼让在先,礼貌待人。做月嫂,要有爱心、责任心,要会吃苦耐劳,对待产妇和孩子要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做到真心对人,细心服务。因为,我们的工作不仅代表我个人,还代表了越乡嫂的信誉和形象

第7篇

目前澳大利亚已有30所高校开设传媒本科教育,西澳大学是其中之一。笔者前往西澳大学访学期间,考察了新闻专业的课堂教学。它的新闻专业设在社会科学学院,隶属文学院,全称为“传播与媒介”,是西澳大学新闻教育的主要力量,专业排名位列全球150-200位。

澳大利亚高校不只是面向国内,更面向国际招收留学生。目前只有邦德大学、查尔斯斯特大学、杰姆斯库克大学和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的部分新闻课程对本地学生有特殊要求,其他所有课程都接受来自海外学生的申请,绝大多数高校通过互联网接受海外学生的入学要求和登记注册,这也体现了澳大利亚新闻教育的国际化特点。

案例透析

1.课程设置。西澳大学新闻专业的主干课为传播个案研究、传播与大众媒介、传播研究项目、人类科技:辩论传播、文化、新媒介和传播、数字媒介、设计虚拟游戏、电视和视频制作。这些课程涉及传播媒介理论的核心区域,非常集中,针对性强。除了专业课程,学生还要选修一定数量的主要学位课程之外的其他学位课程即“扩展课”来扩大知识面,这些“扩展课”必须包括至少一门关注变化着的全球社会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即使加上“扩展课”,学生的课程数量也不多,平均每个学期四门课,本科生在三年时间内只要完成24门课,就符合拿到学位的条件。

2.教室授课。新闻专业的课程分两种,一种是“大课”,一种是“指导课”。指导课更能体现出课堂的特色。学生选择参加一定课时数的指导课,主要内容就是讨论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几个选题之一。指导课配有专门的助教,教师也会参加到指导课中和学生互动。默默坐在一角背笔记是没有分数的,为了让教师对自己有更深的印象,就必须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如出众的口才、精心的发言设计、积极的网络互动、与教师的频繁交流、在讨论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等,向老师和其他学生证明自己的存在。而要做到这一点,课后就要花大量时间阅读、撰写发言稿、做好发言与讨论的准备。

其实,敢于自我表达和积极准备表达素材正是传媒人的工作状态,而这里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无数次地训练了这种工作模式。

教师讲课速度都比较快,点到即止,如“传播与大众媒介”教师陶尔・哈珀讲传播学的“议题设置”理论,就说是谁说的,观点是什么,再来段引文,就结束了。这主要由于全部课件和阅读材料预先在网上公开,学生可事先预习,课后也可去看,课堂教学只是“仙人指路”而已。

3.课程考试。课堂虽然轻松,但学生最关心的考试并不太轻松。学期刚开学,教师们要花一周的时间谈怎么考试,可见考试的重要。考试分为平时小测验、论文、实习、课堂活动、指导活动等几部分,各占一定分值。还有网络的小测验,学生必须先阅读网上的相关文献,读完后测验题目才显现,须在一周内完成测验。各种阅读、各种测验、各种活动,挤满学生的课外时间,想拿高分?临时突击、死记硬背可不行!所以学生们蛮拼的,图书馆夜里十点钟后依旧挤满了人。

4.阅读培养。在复杂的新的媒介语境中,未来的传媒人要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一个事件的正确看法,扎实的阅读量是必不可少的。但新闻专业更强调的是:与其让学生读多少本书,不如让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

]有谁天生愿意去读艰深的理论著述,为确保学生阅读,不少教师采用“考题刺激法”,一些小测验每周都有,学生须在上完课后的一周时间内在网络上读完、答毕,题目就是基于所给阅读材料而布置,题量不多,每次2-4道,只有一次答题机会,学生必须仔仔细细地把布置的阅读材料看上几遍,才能确保分数过关。这些材料多是一本书的一个重要章节,或网站上有关的内容,老师不规训,但通过给出阅读材料指引方向。

大部分阅读材料都由教师提前扫描到网上,可供学生阅读下载,契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效特点,与其让学生花大把时间去找资料,不如提前把资料找好让学生看,节省学生阅读的时间。教师除直接给出阅读章节扫描版外,也会开列书单,书单就链接着学校图书馆的目录,一点击,就看到这本书所处的位置、目录编号、馆藏情况,大大方便学生借阅。

5.作业设计。为完成几乎每位老师都会布置的练习作业,学生必须自组5-6人的团队,从选题、策划、组稿、拍摄、剪辑,都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团队成员自己分工,然后安排工作流程,彼此保持密切联系。

笔者曾问传播研究项目课的教师卡特丽娜:“团队中的导演、制片很重要,会不会给他们高分?”答:“不会。分数都一样。”问:“团队里有司机、后勤、化妆……他们也拿一样的分吗?”答:“当然,每个人在其中按照自己职业的表现才最重要,只要他们能写出相应的报告。”这里的“报告”指在项目开始前,每位学生都要写申请报告,陈述团队角色与工作计划,项目完成后还要写总结报告,阐明实习成果。如果阐述清楚、论证完整,能证明一个司机在这个团队中的价值,那么这个“司机”也会拿到高分。是司机很重要吗?不是。是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要学会和习惯在团队里工作,而不是挑三拣四只捡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没有高低,只有不同而已。

学校图书馆里有专门的讨论室,可供学生小组活动之用。这些遍布各楼层的讨论室里经常传出学生们嘤嘤嗡嗡的辩论声。至于草坪上、餐馆里,更是一群群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走近一听,他们居然很多都是在讨论课堂选题。教师也会不定期进入某个团队,和学生一起商量和讨论。他们刷新了课堂的定义――什么是课堂?一个团队的学生碰头讨论的地方就叫课堂。

课堂后会有一些小测验要在网上完成,也考“记忆题”,就是针对一段阅读材料回答它的主要内容,但教师会专门注明,“小测验的所谓正确答案并非你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所给阅读材料认为的答案”,被称为“假想完美原则”,意为假定阅读的材料是对的,然后再回答,提醒学生重视阅读的同时不能成为阅读的奴隶,要主动思考。教师还会提供很多观点迥异的课外阅读材料,如《传播与大众媒介》课教师陶尔・哈珀提供的“媒介暴力”的材料中,既有认为媒介暴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的经典的社会调查和分析,也有认为媒体不该对儿童暴力负责的文章,材料本身就是可议论的,而不是单维度的。教师看重的是阅读本身和与阅读相伴的独立思考,而不是答案。

为将独立思考贯彻到底,“辩论”几乎是学生拿到学分必不可少的一道作业,为此还有门主干课叫作“人类科技:辩论传播”,可见对辩论的重视。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辩论,不同组持有不同观点,在“指导课”上辩论。为准备材料,组员们必须寻找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从对手角度考虑问题。

很多课堂作业让学生设计项目,或拍摄一部作品,或开展一次调查。作业的核心就是养成遵守严格程序的习惯。很多作业并非让学生真正去做项目,而是去按照严格的工作流程来做准备。教师会花整堂或更多的课堂时间告诉学生怎么遵守工作程序,如组织团队、设立目标、撰写报告,项目书该如何从价值、意义写到预计成果,类似国内的科研项目书申报。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尽管是份虚拟的报告,一定要求学生写上花费。

启示

1.基础技能的培养。澳大利亚新闻专业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每年大概在主流媒体有 300 个左右岗位,而每年毕业生超过三倍,但新闻专业毕业生仍可在研究机构、杂志和期刊出版部门和新媒体机构供职。无论媒体格局如何变化,机会永远都存在于那些基础和传统的能力上面。实践证明,新闻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具备实际研究和生产技能、理论背景的复合式才能,对他们找到与媒体有关的高薪工作十分有利。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高校重视在传媒理念形成、传媒工作习惯孕育的本科阶段夯实学生的思维基础,开展不同视角的理解训练,不仅注重想象和创新,而且强调扎实的按照流程的执行过程,力图从基础入手,培养学生的工作严谨性、阅读广泛性、思考独立性、表达积极性及合作主动性,这样的毕业生在时代的巨变中不但不会落伍,反而越来越显现其强大的后劲。

2.课程设置的平衡。记者出身的学者华尔特・默多克(Walter Murdoch)就认为新闻教育不该在课堂进行,他戏谑地说:“我认识的最有能力的记者都没有上过课。”他这么说的原因就在于不信任过于理论化的新闻课程,认为其对实践不具备指导意义。从另一方面说,也对新闻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务的平衡提出了要求,这也是当时媒体人的普遍建议。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官员卡迈克尔(A.C. Carmichael)1920年在悉尼大学讨论新闻业前景时就指出:对真正的记者而言,高校课程具有拓宽文化视野的影响。罗德里克(Roderick)和雷维尔(Revill)在他们合著的澳大利亚第一本新闻实习教程《记者的手艺:现代实践的指南》中指出,高校新闻教育是有用的,但不是新闻业成功的必由之途。新闻教育需要更为广泛综合的知识教育,而不仅是专业教育。1955年,“记协”起草了一份新闻教学大纲,但没有公开推出,而只是用在媒体内部的培训中,介绍了五点培训目标:第一,熟悉媒体各部门活动,拥有处理、收集、新闻的全部知识;第二,学习速记和打字;第三,参加高级记者或其他当局官员的新闻理论和实务讲座;第四,参与实战报道并获得广泛的实践经验;第五,陪同条线记者跑新闻并接受实践指导。这个教学大纲注重维护新闻理论和实务训练平衡的特点十分明显。“记协”成员怀特提出过一份培训课程的清单,包括英语语言、文学、哲学、宪法史、政治经济学、政治学、三门新闻实践课和一门选修课。“记协”塔斯马尼亚委员会代表乔治・狄克逊(George Dixon)对课程内容则有不同意见,他主张加强理论知识在课程中的地位,他建议的课单是:论文写作、英语语言、文学、英国通史、英国殖民地史、欧洲历史、经济学。“记协”采纳了狄克逊的建议,认为新闻教育不应局限于新闻业务,要让学生掌握综合知识,形成宽广视野,这种观点渐渐在高校新闻教育界形成了共识。为保证学生能够接受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教育,澳大利亚的大部分新闻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学历水平,只有不到5%的教师缺乏大众媒体经验。在加入学术队伍之前,大多数在主流媒体上都有很长的职业生涯。只有3.6%的教师没有正式的高等教育资质,近一半的教师正在攻读更高的学位,很多人已经拿到了学位。在澳大利亚的新闻讲师中,有七分之一的讲师出版了不止一本书,大多数参与了这样那样的媒体顾问。

3.新闻教育价值的强化。一开始,新闻业并不认同新闻教育,尤其不认同高校的新闻课程学习,“记协”的负责人凯文・多纳胡(Kevin O’Donohue)就提出:“新闻教育应该由新闻媒体的内部机构来承担,而不是让高校去做。”他的观点得到了资深媒体人如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电视新闻编导谷雷(F.L.J. Gulley)和邮件编辑、管理总监西奥多布雷(Theodore Bray)的支持,他们认为:“见习记者唯一可行的练是报社的在职培训。没有报纸、电台或电视台会考虑在高校脱产训练。”在类似观点影响下,不少记者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十分消极,如因为工作和上课时间冲突而逃课,一旦获得记者身份就不再继续学习等,华勒斯(Wallace)进一步指出,高校课程笨拙地尝试着连接实践和理论,但在行业人眼中,这些课程完全忽略了新闻实践。

也有人支持高校新闻课程学习,哈德森(Hudson)认为,“在岗上课”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应引进美国通行的大学预备课程,让学员全日制上课,进行系统学习。尼科尔斯(1916)就认为大学文凭对那些想从事新闻业的人是有用的,高校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包括语法、风格、一般知识、印刷机制、责任、道德等,他说:“我看不出任何理由,为什么高校不能开设新闻课程?”1968年,昆士兰的詹姆库克大学的罗德里克教授提出了一个至今流传在新闻教育界的看法:如果新闻业要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就必须得到高校的支持。如果高校希望新闻教育真正得到发展,我相信,它也必须向一线记者求援。1970年代,5DN广播电台的新闻编辑瑞安(Ryan)发出警告称:“记者如果只满足于跑跑新闻,而不通过学习追求职业的专业化,就是在逃避责任。”

某种程度上说,澳大利亚新闻教育史也是一部新闻业对高校新闻教育的态度转变史,从“文凭不是进入新闻业的先决条件”的认识,到记者应该“通过学习追求职业的专业化”的认识的转变,揭示出了新闻教育逐步受到新闻业重视的过程,透露出在新的媒介语境中二者唇齿相依的关系。

(本文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江苏艺术家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4FYS003)和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Woolford, D. (1983).Journalism Education: The Australian Pattern. Media Information Australia, 27, 40-43.

2.Aedy, R. (2012-04-23).Journalism education in Australia. Sydney: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3.North,L. (2010).The Gender Problem in Australia Journalism Education. Ssm Electronic Journal, 32(2):103-115.

4.Janine,L. (2006).Perspectives on assessment practices in Australian journalism educati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Journalism, 17, 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