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2-30 00:4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11-01

在地理学中,地理知识常常寓于地图之中,而初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也时常将地图作为辅助工具。依靠地图进行学习,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世界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地形特点、行政区划及其他地理信息。“以图导学”指教师以图像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具体认知某种地理信息。教师采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读图分析能力、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在此,笔者谈谈如何采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来优化初中地理教学。

一、以图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然而,传统的以知识为主要教育点的教育理念,让一切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都在为成绩服务,学生处于“唯知识为上”的学习氛围中,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地理课堂中,运用图形进行知识点的讲授与对比,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从而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说,“以图导课”是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尝试。

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时,笔者将北方地区所辖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及北京等区域的自然风光、气候地形等相关图片制作成PPT,用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笔者一边播放PPT,一边进行讲解,学生们顿时被吸引住了,笔者随即顺势引出:“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一起学习、探讨北方地区的地理信息。”这样,自然地切入了正式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氛围极为浓厚。

又如,笔者在讲解“北方地区气候”的内容前,利用多媒体将北方地区所种植的“玉米”“小麦”等作物的图片展示出来,并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北方常见的种植作物为玉米、小麦?”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其原因归于气候问题,也有的学生考虑到了地势因素。这样教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顺了学习思路,也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趣味填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

初中生虽然比小学生认知事物更加理性,但是其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喜欢趣味性、竞技性较强的活动。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这一偏好,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与教学内容组织“趣味填图”活动,那么,学生将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对地理信息的空间化想象与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

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时,笔者在课堂的最后部分设计了“趣味填图”活动。在课前,笔者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纸上合作绘制台湾省的地图(两个具体地名留空)。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们抢答,猜、填非本组绘制的地图上空出的地名,答对一空得10分,答错则扣除10分,得分最高的小组为获胜小组,并获得“填图英雄组”奖状。此外,笔者还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省地图,随意指出地图上的任意位置盲抽学生填地名,并要求学生以旅游向导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该地的信息(尤其是地形、气候等方面的信息)。这样教学,学生不再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其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程度加深。

三、引导识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不免会遇到需要自主读图的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或其他图像,教会学生自主读图、识图,观察、分析地图,掌握地理学习技巧和方法,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我国草原牧区、山林地区及平原地区的城市村落分布地图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土地利用现状,要求学生思考:“地形、地势不同,对土地利用有何影响?”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课本中的插图进行分析,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最终得出“山丘地带适宜种植林地,平原地区适宜耕地”的统一认识。此外,笔者还利用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土地利用问题。这样教学,实现了“授之以渔”,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2篇

农村初中地理课程“起点高,入门难”教学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初中地理课程学习从“地球”、“地图”开始,这些起步知识十分抽象繁杂,难以阐明。学生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空间概念、综合分析比较能力、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储备等是难以理解明白的,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

2.农村学生的素质及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农村学生生活单纯,在知识层面、接受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又偏小,思维能力有限,一进入初中就要接触诸如经纬网、地球“五带”现象、等高线地形图、板块运动等抽象难懂的陌生知识,难免理解困难,力不从心;在课堂上往往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知识消化有限,以至于问题累积成山,成了障碍。

3.课程设置有偏差,教学时数偏少及边缘化,严重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顺利进行。由于地理是“次科”,每周2节课,被安排在《课程表》的边缘。由于放假、“活动”等原因,地理课时往往被挤占,少到不能正常授完课。实际授课时数与教参的“建议”相比,是大打折扣的。每年秋季期,都是匆匆忙忙“读完”课文,来不及复习就马上段考。因此学生成绩一片飘红。

由于各方面原因,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七年级学生地理学习的“拦门虎”,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甚至“谈虎色变”,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破解这个教学难题呢?根据它产生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得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但不容易做到。比如,对于教学课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关系,是不能增多的;秋季期段考,由于有效课时太少,很难改变到段考时匆匆“读完”新课的被动局面。在教学制度没有多少改革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想办法,把握好课堂40分钟,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学难题的破解,要立足本土,在农村初中全日制寄宿学生的前提下使用。大致来说,我们的本土教学,在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一地理教学难题时,应该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保证地理教学时间

如上分析,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前,星球版初中地理教学“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三个单元内容,要保证平均每周有150分钟的教与学的时间,才能完成课本知识的传授、解惑和演练运用。万一被节假日或各种活动冲掉课时,必须想办法补回才行。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要考虑到这些情况,调剂好相关“活动”时间,以尽量不挤占各科教学课时为宜。

2.熟悉学情和教材教法

常言道,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地理学科因其综合性强,要求教师具备的地理素质特别高,教学技能特别强。新版教科书(以商务星球版为例)不像旧版教科书那样讲述得全面、详尽,而是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图片多而文字说明十分简洁、浓缩。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分散在正文、读图、思考、活动和阅读各个栏目里,并且有些思考练习题在教参书中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要补充相当多的地理基础知识,将浓缩的知识点“稀释”,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依图求知、据图理解、记忆,从课本各个栏目的解析中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地理事物的规律.初中地理不像其他科目,没有诸如《课程标准新教案》、《中学教材全解》等教学辅导书,一切全靠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专业技能和实践摸索。因此,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地理教师)不下一番苦功夫去研修,不具备相当的地理知识和教学技能,不熟悉教材和学情(农村初中学生),是难以恰当处理,应用自如的。

3.重视概念教学和直观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农村孩子来说,地理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脑中一片空白,认知能力也很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几个要点:

(1)重视概念教学,传授辨析概念的方法。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地理课一开始就出现许多陌生难懂的地理名词,对这些名词,虽然不要求背诵其定义,但要理解其含义,包括其由来、特点,以及与之相似概念的区别,避免彼此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尽办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将这些名词的含义或特征表达清楚,或归纳出“规律”、“要诀”之类形式,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各部位名称时,讲解图形特征后,可以用歌诀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判读,就像武打小说师傅传授徒弟武功时既传招式又传口诀一样。各部位名称的口诀可以这样概括:“山峰黑三角,陡崖似天梯;缓坡线圈疏,陡坡线距密;鞍部镜片连,脊谷数值辨。……山谷凹陷处,小河冲向前。”为了通俗易懂,有趣好记,后两句改为“山谷像屁股,尿尿流出来”,效果更佳。

(2)重视直观教学和立体思维的建立。直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概念、空间思维能力,对农村初中的地理教学尤为重要,是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个难题的重要法宝。比如经纬网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从平面思维过渡到立体思维,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像,形成“脑地球”。具体做法是加强教学直观性:一是要充分借助教材中各种图像或多媒体动画,二是要利用经纬度地球仪实物演示,三是要每个学生都直接观察地球仪,自己动手用彩带代替经纬线“编织”经纬网;自己动手画“经纬网”或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等。学生通过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才能领会经纬网的真谛。经纬网有球面的,也有平面的,两者要多对比。地球仪上的立体世界地图要与地图册中的平面世界地图多对比,以此理解球面与平面的关系:球面可以展开形成平面,平面也可以卷曲合拢成球面。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立体概念。从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例如用篮球、排球等实物来理解地球仪,用篮球网兜和比赛场上的排球网来理解立体经纬网和平面经纬网等。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地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新教法的研究、总结和推广,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更多选择。其中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的成图原理、板块构造学说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等。用做实验或实践活动的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主动的讨论与探究。

4.重视学生的“学”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模式解决了“把学习交还学生”的教育难题,主要是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更关键的是要逐步把学习地理的方法教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学生们要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获取、驾驭已掌握知识的技能,利用已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是学好初中地理的捷径。

在七年级,加强学法指导和培养地理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这三个单元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技能是:(1)多观察,细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后求证。(2)抓住关键词,通过对比明确地理事物、名称的各自特点,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3)建立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思维。(4)学会看地图,绘简单地图,使用地图;心中逐步建立“地球”、“地图”的形象和观念。(5)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能课前预习,进行质疑;课堂认真听课,做笔记,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做作业,自觉自主学习。(6)唤醒生活体验,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见闻结合起来,用“地理”的眼光审视身边事物。(7)学会综合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8)有条件的学校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等。

以上所述方法、技能应该逐步渗透在教学中,有的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还要进一步加强。

5.构建现代化的、和谐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想学、勤学、乐学、会学

新课标教学基本理念还有:“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前面提到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是基于这些教学基本理念而采用的。如果农村初中都能具备好的教学条件,贯穿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时间较充分时,“起点高,入门难”的教学难题必定迎刃而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规律,创设出适宜的问题情景,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那么,学生对初中地理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通道,想学、勤学、乐学乃至会学。即使开始学不好,后来也能快速改善,变差为优。

此外,地理课程可以作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暂时降低教学要求等灵活处理。比如对初中地理的入门课程,“地球”、“地图”的教学,应尽量降低难度,教学检测也要降低难度。有些内容,如经纬网的运用、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定方向、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运用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增长,到八年级时再深入教学、提高要求,会容易达标一些。在七年级,对于一些水平高的学生,有时间作详细的教学辅导,也是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到八年级时比较易于理解掌握,教学也容易、轻松一些。

因此,综观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及破解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体制、评价机制、教学条件、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素质等问题,非教师一人的力量所能撼动。短时间内,农村初中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学生地理成绩大部分飘红的现象可能难以改变。但是随着教与学的时间推移,通过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成绩会逐步提高,“开门红”将会渐渐淡化;到八年级会考时,通过增加课时、反复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毕业考试好成绩。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课改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谐课堂的创设运用,初中地理教学“入门难”的问题将会逐步解决。即是说,破解“起点高,入门难”是一个时效问题。本文阐述的内容,就是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好思路、好做法,也是本人经过多年实践验证的经验之谈。

参考资料:

1.《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3篇

一、针对新课标要求打造新颖课堂

初中地理科目作为基础教育的副科,在整个课时安排方面,处于一个比较不利的地位,经常安排在下午第一节,这个时间段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地课这门学科的兴趣,地理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从一开课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在传授教材内容时,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把握好学生的兴趣与心理,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以较好地激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渴望。例如: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有通过精彩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法、运用猜谜引导学生思考法、结合时事热点新闻解析法、图片导读法、游戏互动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引导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入听讲与互动的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与创新,有效提高学生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把握关键,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地理知识包括一些关于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图像都是比较繁杂的概念,而且比较抽象,所以地理教师需要按照新课标的规定,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新出更多的教学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将教学内容概要化、图像化(地图化)、趣味化,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轻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学习,开发学生潜能。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如下教学方法。

1.模块教学法。将教材内容分成几个模块,逐一解决问题,层层递进。比如在讲八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二节《长江》时,可设计成“知长江—爱长江—颂长江—忧长江—治长江”几个模块,由了解长江—歌颂长江—忧长江—我为长江献计策四个层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地理学科的知识点跳跃性较大,但教学空间往往比较小,这时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空间小的问题,使繁杂和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的展现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课件,从感官上感受地理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初中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这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无法通过书面完全理解,地理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地球公转、自转和昼夜变化的动画,学生通过对动画课件的观察,从各个感观感受并理解“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五带的景观图片。传统的教学形式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图表对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展示,这样的形式比较呆板,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所以在教学中用多媒体动画活化图表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如:讲我国的水系图时,用不同的颜色,依次闪现长江、黄河、珠江等。讲中国政区图时,也可以逐项变化闪动各省区,使静态图活化并呈动态化。谈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酸雨等问题时,用计算机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的影响,植物在不断枯萎,水被污染,鱼类数量不断减少乃至绝迹等制作成漫画式动画,这样的教学形式除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之外,还让学生在欢快的课堂氛围动手动脑,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根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多提一些有质量的问题。师生进行互动,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动脑能力。

4.采用角色扮演法,如讲述“土地资源”保护时,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行业人士(政府官员、专家、环保人士、乡村干部、农民)给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出对策、出高招,学生兴致盎然。又如,学习“交通”时,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铁路运输队、公路运输队、航空运输队、水路运输队,探讨各自所代表的运输方式的优点、缺点,用角色的视角发现“课本知识”,用“心”体会。

5.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多组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亲身参与到地理实验当中。按照课程大纲要求通过模拟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的同时,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传授地球自转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地球仪和电灯泡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认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替变化,感受时差变化的特性。

6.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往往通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开发和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以游戏结合知识点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各种精心设计好的游戏学到地理知识,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兴趣。例如:传授“经纬网的定位”知识点时,就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简单就能解决了难以通过书面图表理解“经纬网定位”这个知识点的难题。在教学形式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学生从中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既开拓了思维,又提高了兴趣和积极性。

7.创设情境,通过各种表达方式,把传统的课本中表现的非实物性课程进行形象化的表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采用较多的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将地理事物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静与动、虚与实之间转换,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既有化虚为实的功能,又有交互功能,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8.采用合作学习法,即小组合作学习,首先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一些比较简单内容,其次进行合理分组,并指导小组内部根据职责分工,最后组织合作学习时采取“阅读教材—落实基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七个步骤。初中地理老师采用任何教学方式,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归纳总结优质的板书,提高教学质量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开放式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七、八年级学生的地理学习以学习知识为主,是为九年级的强化复习做准备的,所以在七、八年级段开展开放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把握住课本知识与学生实践的关系,建立起知识体系以及体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权威地位,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可以这样说,开放式教学是“私人订制”的,能够营造出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在学习中,教师如同学生的学习伙伴,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在这其中,地理教师要关注自身角色的转变,在处理教学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要做到多样化和学生主体化。要构建地理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必须在一堂课的时间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多下功夫。开放式教学的课堂氛围是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的,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教师应该适当放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要对学生设置过多的约束和限制,通过宏观地组织安排,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在开放式课堂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自主探索来亲身感受地理知识的奥秘和神奇。对于不懂的地理问题要敢于提问,遇到疑惑的问题要敢于提出质疑,学生要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师生之间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解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要予以重视,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权利以及学习热情的重要性。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更加自信地去解决问题,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

二、重视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这三个方面,不论是哪个板块的学习内容,都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知识,身边的大自然、浩瀚的宇宙、广袤的土地,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形式,都是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课上的理论学习和素材展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给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但是要想真正掌握,学生应该亲自到生活中去感知体验,这样才能加深学习印象,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理论的学习最终都是要指导于实践的,而且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常识与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开展课外地理实践活动时,我们应该结合教材知识点,有针对性、有方向地进行学习拓展。让学生大自然中去观察有趣神奇的自然现象,通过细致的观察总结出地理规律。一切知识定理都是有凭有据的,发觉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以实践报告或者日记的形式,将实践的细节及收获记录下来,作为自主学习的素材。

三、课堂评价形式多元化,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既然学习风格发生了改变,那么学习效果及课堂评价的标准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不能以之前学习、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应该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开发和拓展。开放式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以及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评判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时,要将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综合考评,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的优势,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表扬,对学生的错误要正确地指出,并适当引导改正,实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鼓励与批评相结合。

总而言之,实行初中地理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之前沉闷死板的教学风格,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顺应教学发展的节奏与步伐,为教师减轻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地理开放式教学这一想法是值得深入探究和执行的。

参考文献:

[1]陈格.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1(19).

第5篇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巧引歌曲。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又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侯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利用好课本中的图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1.学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2.学会填图。填图目的是复习巩固。在讲授新知识结束时,出示相对应的空格示意图,让学生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图例)写(或画)在小纸板上,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讲到铁、煤、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时,让学生把相对应的符号的纸板贴到相应的位置上,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利用好《填充图册》,学生填完后,老师要进行评改、指导,来加深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记忆。

3.学会画图。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圈,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再让学生离开课本,自己画,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4.学会用图。在讲完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在讲完“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学生能接触到的问题:假如你要到北京去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要通过哪些铁路线?经过哪些城市?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目的,又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篇

2006年地理学科成为南京市的中考考查学科,如何上好一节有效的复习课,即不是简单地重复旧知识或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在复习课中把握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及综合性特点,同时又简单易学?经过几年的尝试,笔者针对初二学生爱玩、爱动手等年龄特点设计一些专题复习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感,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本节课是初二结束新课程后的第一节复习课。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两年地理知识后,建立心理地图仍有一定的困难,难以在脑海中建立世界地图分布,更难以建立国家地图与世界地图、中国区域地图与中国地图之间的联系。同时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用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方法学习地图。通过各种感观的体验让学生在愉悦、轻松地“玩”的环境中学习地图,建立心理地图,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复习有一个整体的地图概念。

三、课标分析

课标明确指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地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七年级地理第一章为“地球与地图”,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为“从世界看中国”,都是给学生一个全球与中国的空间分布特点,作为以后地理学习的基础。在复习课的第一节,也应是从空间上构建全球与中国、区域与区域的分布及联系,以整个初中地理复习作基础并提升总结。地理学综合性不仅指地理环境本身即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同时组成地理环境的不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理位置是地理要素之一,它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掌握好地理位置特点对初中生把握地理学综合性特点具有巨大作用。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读图,描述某个地区地理位置特点;能通过地理位置特点分析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理解地理位置要素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式学习,归纳总结出说明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进一步巩固应用地图;通过运用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理位置要素的学习,了解区域与区域、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描述一个国家及地区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地理现象的影响作用。

难点:理解地理学习中空间概念的重要性及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

六、教学方法

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一、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多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绘图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地理图像的运用,通过阅读、合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读图: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便于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用图:引导学生读图不是说顺手拈来,越多越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考虑怎么使用地图才以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绘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绘制简化图,有利于学生对图的记忆和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和四大洋”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让学生同时记住它们的名称、分布和形状不太容易,而这一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了首先读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绘制简单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填图的方法。这样首先通过读图进行观察比较,再通过绘图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形状。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要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很有必要性。

1、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一节的教学中,我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地图有哪三个基本要素这一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想的正确答案,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指向标、图例”,这是他们从教材13页地图中得到的答案,这时候如果我简单地作一个纠正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不解,于是,我让他们自己从教材的文字叙述中获取正确答案,再提问“指向标是属于哪一个要素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又可加深印象。

在面对这种难度的知识点学习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得出正确答案,这时,如果老师直接说出正确答案教学效率不一定高,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采用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纠正、自我评价的办法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导到一定高度,而且还拓展了教师思维,提高应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置有效提问。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擅于寻找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中学习五种地形时,在学生读图后提问:在这五种地形中,哪一种地形是贵州没有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可准确回答贵州没有平原,这时就可以将其余四种地形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追问,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贵阳市就是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内,而贵阳到安顺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的丘陵,贵州省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形就是山地,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及差别。

2、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对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的必要性不亚于设置课堂有效提问,有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答案的正确与否,优点和不足有一个较为的准确认识,对其准确掌握所学地理知识及下一步的学习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如果教师擅长从学生的答案中去寻找闪光点进行及时肯定的话,也能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

第8篇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想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任何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而这个“理”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缺乏学生思考和探索过程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是无效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动脑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究、归纳、总结,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在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头脑风暴”、“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等环节,设计问题时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层层分析。如:我在七年级下册《日本》这一课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一说“我眼中的日本”,然后让每个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再布置学生看“日本地图”、“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思考通过这些图片可以获取哪些知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分析出日本的领土组成、位置、地形、城市、海岸线曲折等一些基础的知识。接着让学生议一议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如:岛国、海岸线曲折、多山的地形对日本有什么影响,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震减灾,等等。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是练一练,让学生在Flas上选择正确的逃生方式,在空白的日本地图上掌握日本的四大岛屿、地形、城市等一些基础知识。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比教师直接讲出来的结论要容易记住,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二、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谈

我在杂志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所谓的老师就是一群喜欢自言自语的人所从事之职业,老师是不会关心学生的感受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我听公开课,若课堂上学生能侃侃而谈、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即使这节课存在瑕疵,我也会认为这堂课是成功的;凡是沉闷无声、学生不会讲的课堂,哪怕教师讲得再到位,分析得再透彻,我也认为这堂课是失败的。后者,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只是观众,没有学生语言的表达,哪来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所以,在地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语言这种最直接、最便捷的交流方式,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让学生的嘴动起来。学生能讲,会讲,并非一日之功,是要常常“修炼”的,在地理教学时,教师一要注意等一等,切不可为了赶进度,过于急躁,看学生答不出,就替学生回答,否则学生的口就很难动起来。二要注意说一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多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的环节,如我在上人教版七下《美国》这一课时,先在课前休息时间播放自己制作的Flash,伴随着悠扬英文歌曲的是一些与美国相关的图片,包括建筑、风俗、城市、NBA球星、奥巴马、自然风光等。一上课,我就设计了“七嘴八舌说美国”这一环节,我问学生:“谈谈你所知道与美国相关的事情。”学生七嘴八舌地讲着,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个“说一说”的环节,往往是用在学生比较熟悉或是比较容易的知识点上,太难了,学生很难说,在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冷场。三要注意议一议。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地理知识,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学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全班交流,这样的地理课堂,既有师生的对话,又有生生的对话,学生的口比较自由,长此以往,学生的“嘴上功夫”一定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解放学生的双眼,使之能看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从繁重的考试中解脱出来。在课堂上,书上的基础知识、地图、图片,要让学生自己看,在课后,更要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如在讲到《自然资源》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教室内找一找有哪些自然资源。在讲到中国交通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本地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状况等。地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可以说,每一节地理课的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要让学生把地理学习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注意观察,观察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是学好地理、用好地理的必要条件。

四、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课堂记录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地理课上,基础的知识,要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课外补充的知识点,要让学生记一记;地图上的重要内容,要让学生标一标;重要地名,要让学生在空白的地图上填一填……让学生的手充分动起来。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写、标、记、填,还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的优势,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画一画。如七年级学生学完经纬网后,可以让学生利用乒乓球、铅丝、塑料泡沫、圆规等材料和仪器制作一个地球仪,比一比谁做得更好。八年级学生学完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时,可以让学生买中国行政区的拼图来一次拼图比赛。七年级分析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后,让学生画一画世界地图的简图,然后填上相关地名。学生通过写、记、标、填、做、拼、画,能培养动手能力,脑、手、眼联合起来,发挥更好的功效。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地理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时,大可不必拘泥于书本,要让学生的知识超越书本,面向大自然,面向社会。一是可以多让学生讲讲地理小故事,如极光、奇岛面面观、百慕大三角之谜、袖珍国等有趣的地理故事,都可以在课上讲一讲。二是可以说说与地理相关的时事要闻,如在讲天气和气候时,可以引用2011年冬季欧洲天气极端恶劣,冻死200多人;在天气预报中冬季常听到寒潮警报,夏季常听到台风警报,是怎么回事?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也就更感兴趣。三是要让学生走向社会,查一查相关的地理知识,如商场里有哪些日本的电器?有哪些品牌?学生家乡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怎样?思考应如何治理,和学生一起分析本地的自然经济概况,讨论应如何发展本地的经济,等等。尽管不少知识书上没有,但这样的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身在课堂,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这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大有益处。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程改革 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

目前,地理学科以基本加入中考系列。这样导致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死记硬背,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农村学校,大多数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满堂灌”而不注意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并且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农村中学担任地理教学20多年,现就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1.初中地理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协调体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去完成。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体现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地理教学中几种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

1.类比法

地理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密切的联系。如天气与气候,火山、地震与海啸,长江和黄河的治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注意分组、结对,并且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提示),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归纳法

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如在讲述地质作用时,注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八年级教材地理下册中,以我国分区地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气候为主,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为主,从而区分它们在自然和人文上的明显差异。

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增强学习效果。

4.科学记忆法

地理概念和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强记后巩固”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应该先把知识点强记清楚,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把内容多读几遍,这样就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方法之二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冬季0摄氏度的分界线,也是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分界线(水的结冰点是0摄氏度),还是我国温度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我国温度带是按照积温划分的);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降水量800毫米分界线,也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分界线等等,这样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

方法之三是利用绘图、形象记忆法,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中画上三条山脉和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还有我国台湾岛的位置,也可以简单的画个南北向的几何图形,赤道从它的中南部穿过,然后标出岛屿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地理事物,这样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生动形象,便于记忆。

5.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和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只有努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掌握。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并且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去,正确指导学生如何去记笔记,怎样去观察和对比,怎样去总结知识,怎样去归纳知识,怎样去复习功课,怎样去预习功课等,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法指导的主渠道。

第10篇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注重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同时尽量创设情景,融基础知识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地理教师工作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1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三__班和__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一年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忙中有乐,忙中有得。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归纳如下:

一、加强学习,革新思想,树立新理念

认真学习校领导提出的学校教育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校本革命,建立多元课程体系、深化课改步伐、促进教师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坚持认真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我常读的刊物一些相关的教辅材料及自己购买的有关新课程的书。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深入分析解读高考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踏踏实实进行教学工作

结合我校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思维懒惰等特点,我采取低要求,低难度,采用小步教学法,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以达到落实双基,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升地理解题能力的目的。

1、制定合理复习计划。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强调一个“实”字,侧重于落实“课本”,夯实基础。要求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层次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落实章节检测过关达标。我在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听写,并及时批改,在下一节课给学生反馈。这可以让学生及时复习,也知道了什么知识是基础的、必会的。二轮复习突出一个“综”字,以专题复习为主线,以高考考点复习为面,以提高能力为着眼点,以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复习中以高考题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渗透考点。

2、做好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意识。

更新复习观念,改变传统的复习方法。在复习中使学生做到“五个学会”:①学会自己看书。全面看、细致看、深入看,多问几个为什么。②学会看图。会看、常看。③学会做题。建立错题集、善于反思。④学会做笔记。⑤学会提问。不明即问,不懂即问。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引导学生提问。不仅是在学习中提出教材内容中的问题,也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主动

的提问题,从而启发思维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 引导学生反思。只有经过思考加工,才能真正的理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很注重思考这个环节,每一章节都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思考,任何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另外,让学生参考目录,思考章节内容;让学生看着地图或图表,联系有关的知识。

三、做好待优生的转化工作及艺考生的提升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待优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的待优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待优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为了确保高考的平均分,待优生的转化至关重要。

首先, 帮助待优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加强与待优生的了解和沟通,帮助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帮扶措施。

其次,做好艺考生的提升工作。对于艺考生来说,从年前就开始的艺术联考、校考让他们耽误了很长时间的文化课复习。在接下来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应如何指导艺考生进行文化课复习,提高文化课成绩。艺考生文化课复习的四个要点:一是要对文化课的学习树立坚定地信心,在面对文化课学习上要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地情绪;二是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不仅要有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计划,更要有每个学科的详细复习计划;三是要有针对性,要明确自己文化必须达到的成绩,将成绩分解到每一科,紧紧围绕考纲、围绕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展复习;四要针对高考核心考点各个突破。

总之,一学期来,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2在上学期带过一段时间地理的基础上,我担任八年级整个年级的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八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地理教材。其内容主要是中国地理第一至四单元。包括“居民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我希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的初步知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进一步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通过提问我才发现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十分薄弱。于是,我通过与各班主任老师、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通过上期的期末检测成绩,分析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为他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口。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明年地理学科要参加统考的实际情况,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培养学生的备考意识,并在教学时数、教学进度上提前安排。据此,本学期除完成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任务外,还将组织学生学习下册课本的部分内容,为复习奠定基础。

二、自觉落实教学常规

1、由于自己是一名“非专业”的地理老师,要真正具备相应的学科教学能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

为此,我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习时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平日里,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2、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上,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的出现。

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学习实效。训练题力求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六十人以上,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觉得它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因为,作业是与他们最多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像《5》班的谭家杭同学,上学期期末地理考试不及格,而本学期他对地理产生了新的兴趣,作业做得认真了,成绩也提高了,每一次测验都在及格以上。这与我对他的激励和“作业交流”是分不开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基本上不划“×”,针对错题我或画上一个圆圈,或在题的旁边划上一个“?”,有时也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

4、除教学随堂评价外,力求适时进行单元形成性检测,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虽然有时成绩不尽人意,但我没有放弃希望。因为许多同学不仅仅是地理基础薄弱的问题,还有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显然还有些难度。尽管如此,我仍然以积极的心态,坚持培优辅差。且盼望期末有一个好结果。

三、积极参加校本研究

1、自觉进行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运用与实践。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优质课竞赛、教育技术能力大赛等校本研究活动。虽然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比不上许多优秀教师,偶尔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并不气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激情飞扬”。

2、学以致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运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合理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有声有形、师生互动、快速便捷、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心若在,梦就在”。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是我永不改变的目标与追求。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3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潜心研究,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

1、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

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训练。

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题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

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4、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几点体会

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3、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注重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同时尽量创设情景,融基础知识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4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6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

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二)经验和体会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伊始,向学生提出地理教学三步走。预习、学习、复习巩固。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

2、改变授课风格,运用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决学生课上出现的问题,营造活而不乱的地理课堂。

3、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学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同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了耐心帮助,鼓励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创设学生的求知情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将知识内化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同时, 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4、注重地理学习方法的传授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

(三)问题和教训

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中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课后反思不够及时,教的学生多,又时对个别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督促不够,这些都有待改进。

(四)今后努力方向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学年,取得好成绩。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5因为工作的需要,地理老师的紧缺,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科的教学工作,现将一学期的工作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要内容是“地球和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希望该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由于我以前所教的科目不是地理,这一次是直接接触,而七年级的学生是刚刚由小学升上初中,对“地理”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地理又是中考的会考科学,分数带入总分,所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及间接了解,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为本学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把好目录,明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一堂课的效果,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刻苦研究教材,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由于第一次参与地理教学工作,第一次接触新的教材,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把握不够,所以,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

(二)、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

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炼,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

每一个班级有六十多位学生,每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但我觉得是一种使命,深感责任之重,因为作业是体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的程度,对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学生,我都给他们以很好的鼓励表扬,对完成得不好的学生,我不是打“x”完事,而是在旁边给予正确的解答。在课堂上还进行讲评,这样作业便成为我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得他们认识到作业不能敷衍了事。

(四)、积极参加校本研究

第11篇

一、学习气候,了解祖国壮美山河

如今很多中学生都有随着家人外出旅游度假的经历或在网上领略过世界各地的不同风光,了解气候的地区差异并不困难。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做好课堂的引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生活经验,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要素及分类

从地图上看,我国幅员辽阔,跨经度、纬度较广,这也决定了我国气候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性。其一,我国的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因此,教师除了带着学生观看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外,还要让学生对该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温度,如一月份的花城广州和冰城哈尔滨。而夏季的普遍高温其实相对容易理解。夏季青藏高原的温度相对较低,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知识,解释其成因。根据温度的规律性分布,可以将我国从北到南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几种温度带,青藏高原由于地势原因形成的高寒气候另行讲解。

其二,关于气候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降水。我国大部分地区无论降水多少,都表现为雨热同期。大多数地区降水都主要集中在五月到九月之间,而一般来说,越往南,雨季的持续时间越长,降水量越大;越往北,雨季越短,降水越少。而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将各地划分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

2.总结提升,概括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

从上述关于气候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复杂多样性是我国气候的一大特色。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呢?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较大,且地势复杂多样,又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较大,多重因素组合导致了我国地区间的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非常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受单一气压控制的地区则气候类型简单,如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再如南极洲的冰原气候。纬度的由低到高决定了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的主要规律,而各地区不同的海拔则造就了各自的差异性。如我国的横断山区,就由于自身的垂直高度差异悬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我国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濒临地球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将冷空气从大陆向周围辐射,以偏北风为主,造成整体气温偏低;夏季因为陆地相对海洋升温更加迅速,形成热低压,这就给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以可乘之机,以偏南风为主。这种夏天和冬天相反的盛行风向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也由此形成了我国显著的季风性气候,以及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关于气候的形成及特征的讲解,由于涉及大气、季风乃至洋流等多重复杂因素,教师容易将高中知识提前渗透给学生。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可而止,不要将超出课程标准的过于复杂的知识过多传递给学生,以防学生因消化不了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要因材施教,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情感体验:关注气候的影响

地理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让人们了解自然规律只是手段,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化生产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同样,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地理,除了了解地理的基础知识之外,更要了解与之相关的对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即某一地理环境或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或坏处,人们如何对其进行利用,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甚至在利用自然规律的过程中人类犯下了哪些错误,导致了哪些环境问题,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要如何吸取教训,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利用。使学生通过地理对大自然产生敬畏、欣赏的感情,产生保护环境的愿望和紧迫感。

1.关注气候对生产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千百年来,气候对我国生产的影响,首先是对农业的影响。这种影响,一个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形成了“南稻北麦”的种植格局。由于南方的降水量大,温度、湿度更适合水稻的生长,便逐步形成了以水稻为主的农耕特色,“苏湖熟,天下足”的古语便表现了这一种植特征。北方降水量相对南方较少,小麦成为中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从南到北,农作物的熟制也对农业产量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干湿度不同,造成各地植被不同,出现了农耕区和畜牧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畜牧文明也有久远的历史。

由于各地的气候差异,在形成大体生产格局的同时,也产生了各地独有的产业特色。如吐鲁番盆地干旱少雨,光照充足,盛产糖分充足的葡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发明了专门晾制葡萄干的“荫房”。今天,吐鲁番的葡萄干已经成为其一大特色产品。这是人们顺应自然,运用自然规律于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所以在关于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查询我国各地区的气候特点,自己动手,归纳与总结气候对各地区生产的影响,并进行有效的总结与分类,使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掌握气候的相关地理文化知识。

2.关心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气候除了对生产格局产生影响,更在此基础上对于在特定气候区长期定居的人们的饮食、衣着、住宅、出行、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内化成地域文化特征,形成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人文色彩。

从饮食上来看,种植格局也使得北方人嗜爱面食,南方人喜欢米饭,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南方以米作为生活的主要使用食材,将米进行多样化加工,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食物,比如河粉;北方以小麦种植为主,所以面成为了北方主要的生活食材,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地域性文化,比如山西“一样面食百样吃”的饮食文化特征。从衣着上来看,也因气候的不同导致各地的衣着差异明显,很多地区更是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如青藏高原北部是广阔的草原和戈壁,以畜牧业为主的人们习惯于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羊皮制成可以御寒的羊皮袍子。这种袍子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袍子,人们抵御了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而东北的“狗皮帽子、毡嘎达”则是极北地区传统捕鱼人的装束。从住宅上来看,南方的屋顶多为人字形,避免雨水在屋顶的过多存积;传统民居中,在气候湿热的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地,人们更习惯于住在二层竹楼上,一楼用来堆放杂物和饲养牲畜,相对干燥凉爽的二楼用于居住。为了保暖和取暖,北方建筑的墙体都比较厚,东北传统民居多以火炕代替床,冬天可以通过燃烧柴薪使火炕温热。此外,不同地区交通工具、民俗信仰的差异,都体现出气候的不同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

三、活学活用,发现地理的魅力

第1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地图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110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教师每节课必不可少最直观的教学工具。在初中阶段教师常常忽略对学生地图意识及正确的读图技巧的培养,而是盲目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或者摆脱地图照本宣科,这种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解图及绘图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也是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这足以见得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通过读图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突破难点,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较难理解和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并且能够起到发展学生智能的作用。

一、地理教学中地图的重要性

“离开了地图的教学不是地理教学”。这是由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学生要想学好地理必须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地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技能既是地理教学的目的、重点,也是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1.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地理的学习一开始学生都会感到比较好奇,都会乐意去学习,但如不加以引导,随着知识的难度加大,以及受地理作为不中考科目影响,就会让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消失。教师最好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去引导他们,带领学生在地图的世界里遨游,去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普遍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就会觉得地理枯燥无味,加上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普遍不乐意去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借助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例如。在七年级开学第一课《走进地理――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节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理求未解之谜带领学生走进地理。例如通过景观图片和视频展示埃及神奇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布辛贝勒神庙等,以及死亡谷、百慕大三角等,以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如傣家竹楼、蒙古包、因纽特人的冰屋等,让学生觉得地理与生活关系密切,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理是一门对生活、生产有用的学科,从而愿意去学习,并逐渐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培养思维、想象能力。以亚洲的季风气候为例,在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时,可以先出示影响亚洲的冬、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什么是季风,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后说出随着季节变换风向正好相反的风叫季风,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两种风各来自哪里,它们的性质怎么样?得出夏季风来自低纬的海洋,带来的水汽比较多,是一种温暖湿润的气流,而冬季风来自于高纬的陆地,是一种寒冷干燥的气流。最后让学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对亚洲东部和南部的气候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亚洲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这些通过读图分析得出来的结论会在学生脑海中打下深刻烙印,为今后地理学习奠定了基础。地图教学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特别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技巧才能入门。例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经纬网、等高线、气候资料图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能只是依靠教材上的文字材料,更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知识点,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分析地理图像,观察、思考、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地图或在地球仪上准确读出任何一点的经纬度位置是地理学习最基础的能力也是重点知识,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好,考试时丢分会比较多,一部分学生只写度数(数字后面没有写字母),一部分学生对于东经、西经和南纬、北纬不能正确地运用。我认为对于经纬网内容的教学可以这么处理:

(1)把教室设定为一个经纬网,横代表纬线,列代表经线,先由教师任意说出排数和列数,所在位置的同学站起来,接着教师可以点名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排和列。通过游戏的方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把教室的经纬网搬到大屏幕,给每一行和列定上相应的度数,让学生观察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探究、讨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引导、提示。最终找到规律:度数向上(北)增加是北纬,度数向下(南)增加是南纬;度数向左(西)增加是西经,度数向右(东)增加是东经。

(3)小试牛刀:运用所得出来的结论进行强化练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再次经过学生各种思维形式的加工处理,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让每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只要正确掌握了读图方法,地理学习起来是非常得心应手的。

4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虽然教材中已经设计了很多活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一般都会与地图或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不要仅仅只对学生提问,而应发动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每幅图里面都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只要学生仔细读图,积极思考,就能发现问题,并通过探讨交流去解决问题。如在讲七年级地理世界气温分布时,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多数学生能够提出“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世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哪里”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直接从图中得来的,回答这些问题也比较简单,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但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的这些简单的提问,而应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挖掘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读图提出“为什么在亚洲中部有一小块地区的气温较周围的地区低?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的平直”等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利用地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地图教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使用地理图像,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掌握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思维的前提是观察,在同类地理事物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举一反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八年级地理(下)第二章中,学习了“滚滚长江”后,要求学生利用分析长江河流概况的方法来分析黄河的概况。可通过读“黄河水系”图,结合教材内容,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1) 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2)黄河流经的省(自治区)。(3)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4)黄河的重要支流及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按照新课标教学理论要求,在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教师教会学生什么,也不是学生学到什么的问题,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要懂得怎样学习的问题,因此传授学习技能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前者能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后者只会让学生暂时掌握某一知识,“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会学”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地图的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认为学习地理只是简单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名称及分布,地图只是为了帮助了解这些地理事物分布的一个辅助手段,而随着地理恢复高考,特别是新课改的进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图为中心,以图带文,加强学生对读图、析图、解图、绘图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发挥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读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地图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不能只满足于是什么,在哪里,而是让学生习惯于把这些知识落实到地图上,不管是日常学习中的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是考试前的知识整理,都要习惯于运用地图去帮忙理解、掌握和运用归纳,才能从根本上学好地理。

例如,读等高线地形图,要注意等高线上数值的变化规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及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等;读地形图,习惯于找主要的地形类型,主要的地形单元,通过色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了解地势特点及海拔高低;学习区域地理能够结合地图,说出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地形分布、地势特点、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河流及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并能举一反三。如在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地位”时,教师用课件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香港的位置及范围,学生通过读图能大致说出香港的位置:香港南临南海,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毗临。范围包括新界、九龙和香港岛,行政中心在香港岛。由于这些内容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完全是学生自己读图得到的结果,是一种理解性记忆,不是机械性记忆,因此,这种依托图像来帮助记忆的方法,能够让记忆更持久地保留下来,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加强记忆的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析图

地图类型多样,内容繁多,当面对不同的地图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找出图上与所提高问题相关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例如在讲到热带气候的四种类型时,先让学生观察四种热带气候的景观图,通过读图分析造成这些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四幅图的植被对比,分析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不同,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气候降水比较多,而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降水较少,接着让学生结合气候的逐月降水量及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这四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差异。气候资料图的分析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世界气候复杂多样,不同的气候类型特点不同,哪怕是相同的气候类型也会存在着差异,如果学生只是去背诵记忆这些知识,是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读图分析方法,才能熟练的分析各种不同的气候资料。

3解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读图积极思考,从解疑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在讲到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时,可以出示中南半岛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主要的河流,从简单到复杂设计问题:中南半岛的河流多发源于哪个国家?他们的流向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这些河流多自北向南流?北部主要是什么地形?当河流流经这里的时候水流有什么特点,什么资源丰富?这些河流的下游主要流经什么地形,是怎么形成的。中南半岛的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学生结合图像思考并积极发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随着教师的提问活跃起来,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绘图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让学生绘一些简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提高记忆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理解地图的语言。例如:在 学 “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同步画简图来完成教学内容,边讲边在黑板上用红色的五角星表示首都北京,接着用黄色的粉笔自东向西画出五条南北干线,讲一条,画一条,并用文字写出起止的城市名称。然后再用绿色粉笔画出三条东西铁路干线。用圆圈绘出铁路干线交汇点,并且让学生熟悉这些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最后根据所画出来铁路干线简图,让学生选择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等地最近便线路该怎么走。整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的参与,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可见在地理教学中适当、适时的绘图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各种教学地图,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利用地图进行正确、合理的教学,也是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地理教师要以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地理,会学地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使我们的地理教学更上一层楼。

[ 参 考 文 献 ]

[1]王锟.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版.2012(9).

[2]刘建英.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浅议[J].青海教育. 2010(3).

[3]廖新红.“变易、简易和不易”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