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23:3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专业描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首先,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涵盖了旅游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两方面的内容,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很多高校将其等同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其次,大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文理兼招,加大了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等掌握上的基础差异,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上很难把握。此外,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酒店、旅行社、旅游地等主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指旅游管理软件基本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运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特别是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系统需求,以指导信息系统开发的能力,这也是未来旅游企业CIO必须掌握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团队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力。上述问题是大部分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2“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1课程定位与教学实施方案总体框架
2.1.1课程的定位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涉及信息通信技术(ICT)在饭店、旅行社、旅游目的地等旅游行业管理中应用的内容,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处理旅游行业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这一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涵盖了旅游管理信息的基本概念、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相关技术;饭店、旅行社等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务;电子商务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等。课程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信息管理技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框架概念,掌握旅游信息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基本应用原则和操作方法,了解和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了解并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地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为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并能为从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起到铺垫作用。
2.1.2教学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
一是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与传授。如何合理地构建该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使之准确地反映课程教学的重点,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如何处理教学难点和重点,使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所传授的知识点。二是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建立系统化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体系,使学生可以获得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方案从课程的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方法等方面,阐释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主体内容。
(1)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或大类课程,先修课程包括饭店管理、旅游社管理以及旅游目的地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也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学时安排6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32课时。实验教学可以单独开设。
(2)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法。由于对该课程究竟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认识不清,加之没有合适的实践课程教材,目前,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该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从课程定位可知,该课程实际应用能力包括旅游管理软件基本的操控能力,以及通过信息系统提升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还要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需求以指导信息技术系统开发的能力。因此,可以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指导用书,根据上述能力培养目标,组织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提出实验课程要求,并安排一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2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围绕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展开,即“旅游信息管理基本概念—旅游信息管理基础技术—旅游管理应用系统—旅游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二是围绕旅游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展开,即“旅游信息化管理概念—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关系—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旅游支撑体系信息化管理”。目前多数高校以第一种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且在师资方面,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承担。该方式强调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科研究性,以信息管理及系统开发为课程的核心,贯穿整个教学内容。该方式教学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第二种方式侧重从旅游行业管理流程、旅游产业供、需管理流程、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来组织教学,涉及到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与作用、网络的类型和选择、信息设备的选择等基本知识,而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知识很少涉及。目前,该方式因其教学内容在旅游专业上针对性、实用性更强,教学难度有所降低,也在不少高校展开。由于本课程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旅游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第一位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体系必须服务于旅游管理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白怎样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能使信息技术在管理中发挥最大作用。
2.3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思路
明确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这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学习的困惑,反思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课程的知识重点在于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结合旅游业管理的特点,研究和探讨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原理和方法。如某类型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能解决什么管理问题,怎样支持企业运作等。同时,也要能根据自己旅游管理专业的特长,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出合理的需求指导和设计思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精通信息通信技术本身,因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技术传授不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只需要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否则,只会徒增本专业学生的负担,增加教学难度,使其迷失在技术学习的漩涡中。当然,即使如此,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需求和设计,依然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的同时,更要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思考和探索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对策。
(1)选好教材;
(2)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3)推行“行业环境模拟化”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实践中,引进行业版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打造行业模拟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旅游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实习和实践,使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营。
2.4实践教学环节与考核
从课程定位可知该课程需要重点提升学生多项实际应用能力,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特色,也是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系统地展开实验教学,可以把本课程实验分解成以下几个循序渐进的模块:办公自动化、数据库设计、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旅游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实验主要学习Word、Excel(或WPS)的高级应用,在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操控普通办公软件的能力。数据库设计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的认识,掌握设计步骤和原理。需要说明的是,本课程安排的数据库设计实验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非要求学生进行专业的软件设计,因此可以选择相对易学易用的Access进行实验教学,并且可结合旅游企业管理需求的实际,开展小型管理信息系统或部分模块功能设计和实现,如酒店前台的预定、接待、客房、收银等部分管理功能的实现,将原来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变为综合设计性的实验。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验主要以酒店与旅行社等市场主流软件进行教学,切实提升实操能力,避免只使用教学版的模拟软件,可以使用多款软件比较教学,使学生具备“普适”的行业软件操控能力。该模块是实践环节教学的重点,除精讲操作步骤外,可采取角色扮演、虚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需要客观、公正、科学的实践评价。建议采用过程与结果并重,学生、小组、教师多方参与的方式实施。课程考核方面,可为笔试和上机操作两部分,终评成绩建议按平时20%、上机操作20%、笔试60%的比例计算。其中,笔试采用闭卷形式,重点考查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上机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行业(主要是酒店和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可要求学生模拟给定的工作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操作。
3教学效果与讨论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对于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通过对国内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了解,发现其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漏洞。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国内的许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几年有着非常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专业教学安排上面,依然没有脱离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现状,对于院校来说,一直以来都没有很严肃认真的考虑过旅游管理这一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进行教学,旅游管理本身的理论重点在于一部分历史知识,一部分人文知识,以及一部分的管理学知识,在理论上并没有过于深奥的问题需要探究。而其实践性学习对于这个专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是培养学生真正掌握旅游管理技能,体会旅游管理本质,贯彻旅游管理知识的重要学习活动,所以,对于各级高校来讲完善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亟需进行的。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方面理论课程占据较高的比重
大多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依循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室内课程作为重点,无论是理论的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安置在室内进行,而且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只是通过教师对视频结合案例的讲解来进行,并未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的条件。专业教学忽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对偏文科性质的实践教学理解存在偏差导致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产生。当然其中教师的影响也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推动因素。
2.“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师对于专业的理解决定着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其十分需要双师型的教师人才,即既有扎实的知识水平和科研功底,又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但在实际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一部分是专业过来,一部分则是刚刚毕业的博士,无论其中那种往往都只是有着一定的理论知识却没有现实的实践从业经验。双师型人才的缺乏及导致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又不能胜任专业的实践教学。
3.高等院校缺乏相关的实践基地
由于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现实中旅游行业的各种行业问题阻碍,使得高校往往没有进行实践教学的实验基地,这在根本上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完善。即使一部分院校有着实验基地,也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长期的稳定的进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学校难以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校内实践基地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学校无法进行专业实践教学。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措施
(一)校内建立专门的体系机构进行引导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区分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避免出现实践教学轻浮,实践教学理解偏差的问题。对于机构的设立要明确其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加强机构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等等。构建十分明确且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由双师型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既然在现阶段无法实现实践和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校内师资于校外师资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校内队伍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校外队伍则通过与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士合作定期进行校内实践指导和校外实践训练。加强两种师资队伍的交流,开展学术交流会,培养校内教师团队向着“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三)引导学生心态素质转变
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对于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其实践教学程度远远低于相关高职院校。往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就已经进行过或将要进行校外的旅游管理实践,通过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高职院校进行专门的活动。而是在学生之间渐渐的形成一种实践思潮,主动的接触外界的实践活动。虽然这种形式的实践学习缺乏指导,但不失为一种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学校主动的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专业实践,促进其心态的成熟,是有效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
三、结语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3]胡弼成、陈远位.尽快为高校学生开设思维课程[N].科学时报,2010.6.1
关键词: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学生视角
Discussion on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View of Students
——the Case of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LIU Chun, SHAO Xiao-hui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nagement, Wuhan 430065)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s questionnaire method to investigate and survey 271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Wuhan Yangtze River Business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View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s cognitive to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cognitive level to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evaluation to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gnitive to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ttain to improv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bout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on; view of students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
目前,国内有53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院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将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3个方面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也符合《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推动旅游院校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国内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2]作了大量的探讨,在专业教学的创新改革[3],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4],专业主干课程群建设[5],培养方式[6]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多偏向于定性的分析,通过深度调查得到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还较少。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从学生对旅游管理的专业认知、课程体系设置认知程度、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就业认知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与交叉分析,试图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认知、课程体系、就业导向等方面的教育提供有益探索。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形成一手数据材料,从学生视角,科学化地分析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本调查于2012年4月进行,对象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本科学生,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纸质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集中回收的方式,以保证思考的独立性和调查结果的客观性,本次调查共投放280份问卷,回收28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间卷271份,有效率为96.8%。调查内容囊括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招生、课程设置、实践及就业的各个环节。
个别访谈在调查问卷后进行,主要是听取被调查对象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整个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且目标群体定位准确,调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本次调查中,其中男女大学生的人数分别为232人和39人。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91人,占33.6 %;大二学生71人,占26.2%;大三学生61人,占22.5%;大四学生48人,占17.7%(如表1)。
三、基于学生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调研分析
1.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较高。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上,有81.2%的学生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15.5%的学生以第二、三志愿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3.3%的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途径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如表2)。
专业在招生时尽可能满足了考生的专业意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调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否愿意继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时,36.2%的学生表示愿意,17.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46.5%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其中在调查第一志愿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是否愿意继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时,只有40.9%的学生表示愿意,16.4%的学生明确地表示不愿意,42.7%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如表3)。
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原因多样,大都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被问及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原因时,有60.9%的学生认为就读旅游专业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旅游的乐趣,18.8%的学生选择就读旅游专业出于对自己的职业考虑,认为旅游专业就业前景好,12.9%的学生是听从父母、师长、同学的,7.4%的学生有凭感觉随意乱选的(如表4)。总之,学生选读旅游专业大多没有将旅游专业与自身的职业生涯很好地结合起来,混淆了旅游者与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概念。
在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优势调查中,56.9%的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优势不明显,只有43.1%的学生认为优势明显(如表5)。对于大学阶段的教育对于你的职业意识的形成是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大三、大四的学生中59.6%的认为作用是肯定的,40.4%的学生则持否定意见(如表6)。这说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很强烈,也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凝练专业特色。
2.学生对课程设置认知分析
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满意度呈正态分布。学生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各选项中,呈正态分布,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的,占学生总数的63.8%,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没有明显的偏向(如图1),说明专业课程开设特色不足。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是否一致的调查中,66.1%的学生认为“不完全一致”(如图2),这表明学生均对课程设置的市场适应性方面存有顾虑,对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存在一定的疑虑心理;认为“非常一致”与“一致”的占到调查学生的27.3%,这说明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持乐观态度,相信课程设置能够向强化市场适应性方向改进。
课程体系有待优化。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着强烈的渴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体现专业技能方面课程的频数达79.7%,这说明学生希望课程具有实用性,能够提高其技能;加强外语与计算机知识课程的达66.4%,这说明学生认识到旅游业的涉外性,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对于交叉性学科知识的要求占到52.8%,专业知识方面的达到了50.2%(如表7),这说明学生希望在学习到专业知识同时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
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就整体状况而言,多媒体教学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说明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是也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课堂的开展不足,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而与国际接轨的“双语教学”的实施明显不足。(如表8)
3.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调查发现,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是如此。
在专业实践教学与期待的职业岗位之间关系的调查中,由于大一的专业实践教学很少,本项调查不涉及大一学生。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与期待的实践教学只有41.1%的学生认为基本吻合,58.9%的学生却表达出有较大的差距(如表9)。在实践教学与所学习的课程之间关系调查中55.6%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是学以致用(如表10)。这表明现行的教学方案中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专业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为重点,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学生旅游从业资格证调查时,71.6%的学生是积极鼓励的态度,27.7%的学生是中立态度,反对的学生只有0.7%(如表11)。说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学生对于旅游从业资格证有着强烈需求。
4.就业环节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环节是旅游教育产品的输出过程,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对学生就业的行业内意愿、就业意向以及对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是否一致等方面的调查。
关于就业观念的调查。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从专业工作最基层做起?”时,从调查情况来看,68.6%的学生表示愿意,23.3%的学生表示不一定,8.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如表12)。此项调查表明学生已基本接受从旅游行业基层做起,积累实践经验的就业观念。
在表示愿意和不一定从基层做起的学生群体中,能够接受的在基层工作的年限,37.8%的学生是三个月,34.9%的学生是六个月,23.7%的学生是一年,而能够坚持两年及两年以上的仅有3.6%左右(如表13)。这说明学生能够接受基层工作是以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升迁机会或工作环境的迅速改善为前提的。而这对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来说,通过三个月至六个月,甚至一年时间的实习活动,为大学本科生提供大量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便学生在校教育中接受了从基层工作的就业观念,但这种观念的时效性与现实差距太大。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开始选择了旅游企业,也会频频跳槽,甚至转行的现象仍很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学生就业意向选项中酒店占45.1%、旅行社占36.6%、旅游景区景点占30.4%、旅游院校占10.9%、旅游企事业单位和行业以外的企事业单位分别占到31.1%和17.9%,选择继续深造有22.2%(如表14)。旅游行业是学生就业意向主要目标,远高于行业外企事业单位和继续深造,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也较大。从这一结果可以得出:一是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职业向往程度普遍较高二是总体而言,在旅游专业各分支方向上,酒店和旅行社倾向明显存在。
在对学校为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面还需做的工作调查中,63.9%的学生需要实践教学比例,57.0%的学生希望有更多的校企合作单位,最后46.8的学生希望有专业技能的培训(如表15)。这表明专业要建立以校企合作单位实践教学活动基地与就业基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课程。
5.基于学生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的调查分析
在调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有何建议时,85.6%的学生建议多参加旅游行业的比赛、交流合作,开拓视野。78.2%的学生建议建设现代化实习基地,尤其是大型旅游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以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与就业单位。75.3%的学生建议利用多种旅游教学资源,加强互动培养模式(如表16)。
四、结论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本次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不断完善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旅游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双证”教学体系,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凝练专业方向,加强特色建设,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2]李炳义.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74-77.
[3]王兆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途径的尝试——“学院+行业”大旅游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旅游研究,2009,1(1):100-103.
[4]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3(1):82-86.
[5]吴慧,刁宗广,刘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群探析——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为例[J]. 现代企业教育,2010,(24):217-218.
[6]朱玉珍.旅游管理专业“T+C+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34-135.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5] 颜醒华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
[关键词]旅游管理 专业实习 企业 高校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2-0108-03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四年本科制为主,不仅仅需要培养技能熟练的合格人才,更需要培养适应市场的综合性人才。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主要涉及三方利益相关者:学生、旅游企业、高校,由于学生的诉求、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学校的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矛盾,造成实习效率低下,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从而影响实习的执行以及违背了专业培养优质人才的初衷。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寻找解决之路。
一、研究综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
由于旅游管理教学实习的实践已有较长时间,传统专业实习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普适性的问题,不断引起实习教师及教学研究人员的反思,寻求在多元化时代下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诉求,并兼顾企业管理实践的专业实习模式改革思路和创新。如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改革与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关联度。韦小良(2002)则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改革涉及实习模式、实习指导等几方面的内容。侯国林(2004)则反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常见的三种实习模式,提出校企一体化、“3+1”等几种有助于推动有效实习的新模式。另外,来逢波、张明(2007),冀东怡(2008),张鹏(2010),胡文君(2011),朱丽(2012)等也分别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多以描述性论证为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从实习时间和地点的选取到实习教学内容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是促成有效实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的选取来说,现在的教学实践大环境都致力于构建校内外立体实习基地网络,建设优质实习方案。罗清德(2003,2010),张景群(2003),(2012),常露(2012),张青、袁宇杰(2012)等分别从实习基地的合作模式、建设措施、基地管理等方面论述实习基地的选址和管理等问题。就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而言,涉及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项目的设计(朱琳、汪海,2012)、实习教学考核体系建设(董志文、董效臣,2005)、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谌世龙、黄国良,2004)等方面的内容。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分析
除了探索实习改革、实习模式、教学设计等内容外,研究者开始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效果表示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探索实习效果,从侧面反证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找出实习改革的方向。如陈聪(2011)结合企业实践和教学进行本科实习生满意度调研,探究从企业和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实习的实效性进行综合评估。专业实习效果的评估,大体可以从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的维度进行。其中,从学生角度进行专业实习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两方而言,相对较多,并且大都集中在满意度的研究上,如徐昌贵、王丽丽(2012),蔡洁(2012)等。包富华(2012)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消极心理,并提出退避抵触、抑郁气馁、焦虑不安、失衡困惑、行业偏见等五种常见心理,探究实习消极心理对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影响关联度。此外,王忠军(2010)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沈宏洁、严艳(2012)等尝试性地从企业的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市场的满意度进行调研。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学生
1.专业兴趣缺失,专业认知存在偏差
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普遍存在误解,人们认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行业大都提供的是“服务类”的岗位,尤其是对酒店、旅行社等基层工作存在较大的歧视心理,而学生往往就是在这些基层工作岗位上完成他们的实习教学安排。通过实习访谈得知,学生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对传统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经受本科教育后不应当只从事“端盘子”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对传统旅游行业所提供的实习工作表现兴趣缺失,在实习过程中带有退避和抵触的心理。另外,学生普遍缺少兴趣意识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秉承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往往缺少对自身的反思和总结。职业意识不强结合个性认知的不足,加上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缺失,学生缺少对相关行业或职位职业发展过程和阶段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实习前后会陷入迷茫期。
2.对实习的认知缺乏深度,重视度不足
一部分学生推崇“60分万岁”的侥幸心理,以“通过”来衡量大学中学习的课程。而一部分学生则把实习等同于平时课堂的授课,认为实习也是一门课程,寄希望和以往的课程一样,“应付通过”即可。因此在短短的实习期中,有部分学生找各种借口拖延和逃避实习,从而导致实习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学生并未能认识到实习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不管是从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是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差、实习单位规章制度严格、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一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工作形式枯燥、内容单一,并未能完全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高强度的劳动投入与低报酬产出的工作性质使得学生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并且对工作的抵触心理使得学生,特别是在实习的后期,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缺乏对实习工作的反思。
3.学生认为实习单位类型和岗位单一,在工作中难以获得成就感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单位和岗位都着眼于传统行业,涉及酒店、旅行社和景区,而新兴的旅游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等)则在其中占的比例不大。从以往的实习来看,几乎有98%以上的学生选择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三大行业中实习,其中酒店和旅行社为重中之重。而其他实习的行业则分布在旅游局、旅游电子商务部门等,但比例极小。另外,从岗位选择来看,在酒店实习的学生普遍在前台、客房和餐饮三个酒店基层部门,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则普遍分布在导游和计调两个岗位上,这些岗位通常是旅游企业劳动强度大且企业内经常性空缺的岗位。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限,很多企业无法给学生提供轮岗的实习工作机会,学生通常会定岗实习坚持到结束。而这些单一重复的工作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极为薄弱的,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
1.实习时段和长度安排不科学
据了解发现,高校旅游专业实习时间普遍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安排的结果使得处在自我能力再提升阶段的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马上面临着就业的竞争压力,此时留给学生总结提升自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不利于其调整职业规划和进行职业能力提升。且与此同时若其发现实习的企业类型不适合自身发展,让其积累经验的时间已经失去,对就业极为不利。同时实习时间不够充分,使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只是蜻蜓点水,基本上只是针对一个岗位或部门有一定的了解,没能及时进行岗位轮换。
2.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尚不成熟
一是实习基地不稳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未能与企业建立实质性、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少实习基地只挂牌,不实习,造成专业实习“打游击”局面,“打一枪换个地方”。部分学生靠的是老师或者亲朋好友的人脉关系进入企业实习,分散的学生令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造成学生实习效果的下降。
二是实习基地选择不准确。有的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一味地考虑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四星级、五星级等高星级酒店甚至国外高端品牌酒店,尽管相对而言这些高级酒店的制度比较健全,培训机制比较完善,但企业未能考虑专业实习的实效性。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非常集中,流动人口多、人力资源充足,对外省的高校实习生需求并不大,因此,这些地区的旅游企业常常处于优势地位,对高校及实习学生提出苛刻的实习要求和不合理的实习待遇。
(三)企业
1.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一些企业把高校实习学生当成“高质低价”的劳动力,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培养实习生而是放在如何用好实习生上。这明显地表现在部分酒店借口实习期太短,不足以进行实习轮岗,而把实习学生安排在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低的基层工作岗位上,只是让他们进行简单重复的工作,很难学到新知识。还有一些企业压低实习工资,降低实习待遇,变相榨取实习学生的劳动果实。比如,在南宁,大部分酒店的实习工资都在800-1000元,远远低于广西最低工资标准1200元。
2.企业管理实习生的制度存在缺陷
由于人性化管理和培养晋升制度的严重缺失,实习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企业往往将其定义为临时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企业只关心其创造效益的职能,缺少实践教学培训环节,学生在整个实习期一般都被企业安排在固定部门从事工作时间较长与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服务工作, 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而基层管理人员又很少对其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与指导,学生感觉既学不到管理知识,又未能受到职业关怀。
三、高校改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时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转变心态
在学生实习前,高校应当首先引导和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实习,培养专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实习对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个极好的适应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的窗口,通过实习寻找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实习中应当思索并收获的宝贵财富。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做好实习笔记,把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性强特征明显的案例以及对实习单位的实习思考记录下来,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总结以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发散性思维,把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应当加强实习指导,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学生参加实习一方面是希望借机磨砺自身,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对实习的行业和岗位有更直观的认知,以便将来进行职业选择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应当鼓励学生把对职业和行业的认识由“书本”转向“现实”,结合专业实习本身,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更清晰而准确地对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职位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社会偏见等带来的学生的职业认知误区,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我,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等方面,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思索,制定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高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规律,选择合适的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的安排需谨慎,既能有助于学生检验和发现理论的不足,又能给学生缓冲的余地,达到实习的目的。笔者认为从教学培养的体系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为宜,长度一般为4至6个月,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在岗位上所观、所感、所思略显不足,时间太长,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四)高校应当鼓励创新实习行业和岗位,以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
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深度的挖掘,旅游管理专业从传统的旅行社、酒店、景区已经扩展了众多新兴行业,如会展、游轮、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职业,比如旅游体验师等。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教学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旅游管理行业中除了传统行业以外的新兴行业进行实习,一来既能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社会观念对专业本身的轻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旅游管理行业有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为学生在更宽行业内就业提供更多的认知机会,使得实习教学安排能够与时俱进。
(五)高校应当和实习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实习企业的选择是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至关重要的一步。从实习反馈来看,那些具有合作热情和愿望,对实习学生有自身的一套培训机制的旅游企业往往受到学生的青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完善的培训、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及更多的机会,而学生对在这些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满意度是最高的,实习实效性也是最强的。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筛选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实习反馈,选择适宜的实习企业建立长期、稳固、有效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实习教学安排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三、结语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学校还是对企业这三方利益相关者的任意一方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密切联系学校和企业以及实习生的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实习环节,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才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水平,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包富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消极心理实证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4):89-94.
[2] 陈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实习实效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 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9-101.
一、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调研2014年7月-2015年12月,课题组先后对重庆洲际酒店、春秋国际旅行社、大足石刻景区、中环盛世商务会展有限公司、云南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调研。调研内容涉及企业岗位设置、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旅游管理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以及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教学特色、实践体系构建、国际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调研结束后,课题组及时对调研信息进行了统计整理和总结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校企合作对象的范围较为狭窄,多集中于传统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学校选择这些单位与这些企业的人才紧缺、吸纳量大有关。
2.校企合作的内容单一且较为低端,多为学生在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旅行社计调、导游、景区售票等岗位的实习实训。
3.校企合作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学生在企业中实习的内容多为基层的技能操作,对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要求较低,因此其终身学习能力、持续创新能力较弱。
4.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合作”远大于“教师的合作”。目前全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很高,但合作的内容、形式几乎照搬现有的模式,无非就是学生的顶岗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而对于企业与学校之间师资的“互换培养”涉及较少,或者停留于口头上。
以上调研结论表明:由于高校的性质不同,其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结果也不尽相同,但目前的校企合作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探讨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的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一个研究课题。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面向“泛旅游”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旅游”本身的内涵出发,我们认为其不仅包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核心要素,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旅游业态不断呈现,商务旅游、休闲度假、养生旅游、情感旅游、研学旅游、探险旅游等逐渐成为未来主导性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内容也应跟上时代、不断更新。商务会所、度假基地、养老院、婚庆机构、拓展训练基地等都将成为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单位。从这一层面上来讲,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泛旅游”行业从事旅游策划、服务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能力主导型”的创新策划类课程内容体系,与高职高专相比,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与研究性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基于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应打破原先单纯的以学术引领或技能优先构建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变为以能力提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项目策划、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校企合作的内容也应从低端的服务性岗位提升至旅游规划公司的项目策划、广告公司的营销推广、会展公司的产品设计、酒店的主题宴会设计、旅游企业战略管理等较为高端的部门。专业课程内容也应实现“技會巨操作内容”与“创新策划内容”的并重。
3.“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校企深度合作教学方式,借鉴“职业场景项目行动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并实践旅游类工程项目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工程项目全方位、深度融入专业建设的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积极引导学生组建旅游团队,根据旅游项目流程的不同阶段,以学生项目团队为单位,通过典型的旅游工作场景,具体的工作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角色扮演中的身份意识和岗位技能。教学活动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积极打造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创业导向、行业专家进课堂、创业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以项目为依托的方式,弱化理论课程章节的割裂,典型的工作任务,有利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校、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考核模式,改变原先“单纯标准化实训+传统理论题型”考试的方式,把“注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全面考核”、“过程考核”、“分类考核”等先进理念贯彻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全面覆盖教学内容,建立双向式、沟通式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发挥考核促进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鼓励将旅游企业中每个具体岗位的行业考核标准体系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考核中来,引入学生自我评价、企业主管人员评价、教师评价三重考核视角,保持课程考核要求和行业接轨,同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多元化考核方式,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5.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类应用型科研项目。将校企合作由教学合作上升为教学、科研双向合作。建立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发展研究中心、旅游规划设计院、旅游管理咨询中心等机构,以横向课题研究为基点,开展联合申报课题、企业项目联合攻关、服务项目咨询、旅游营销策划、地方旅游规划等合作项目,逐步形成政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新模式。针对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设立攻关研究课题,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去,即可为旅游企业出谋献策,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策划、设计能力。这样,通过完成应用型科研项目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渗透,实现“教师校企合作”“学生校企合作”的双丰收。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方式与保障措施
1.建设旅游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旅游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实现“校内实习基地生产化与教学化”建设,使学生在进入校外合作企业之前积累一定的专业实践基础;探索校外“实践战略联盟基地教学化”建设,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余地针对行业人才需求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不同的课程模块对岗位能力链的不同组成部分别发挥极具针对性的作用。
2.“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双能型”教师,将旅游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思想、知识与能力有机地融入课程建设中,把企业岗位中需要的职业能力真实的描述出来,使旅游企业岗位操作技能、宏观思维能力、创业创业能力成为教学团队掌握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主动学习;激励
0 引言
在推动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旅游管理本科生群体无疑应该成为重要的、潜在的、高质量人力资源。但近年来,这种潜在的人力资源在转化为现实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旅游本科教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萎缩现象。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与高等教育体制所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者之间存在矛盾[1]。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学者们提出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主要集中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2-4]。总体而言,这些对策建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等旅游本科教育培养质量。但是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即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比较差。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为目标,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受到越来越多旅游教育从业者的关注。
本文基于个体行为的基本模式,构建了旅游管理本科生主动学习的激励模型,结合旅游管理本科教学实践,提出该模型具体的实施策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有益的借鉴。
1 旅游管理本科生主动学习激励模型构建
学习可以定义为“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既然学习是个体的一种行为过程或行为方式,学习必然符合人类个体最基本的行为模式。
1.1 个体行为模式
个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本能,如饿了就会寻找食物。二是习惯,如每天坚持跑步锻炼身体的人,一到跑步时间,就主动开始锻炼。三是经由激励产生的行为,如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刻苦学习。第三类行为具有复杂的心理和思维过程,学习行为主要属于该类行为。当然,这类行为中的某些行为重复进行,有可能最终转化为第二类行为,例如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个体第三类行为模式的过程可以描述为:“未满足的需要――动机――行为――需要满足(不满足)――新的需要”。在此模式中,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它是个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或者说,需要就是个体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可见,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
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涉及其需要,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展主动性学习,需要构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型。
1.2 旅游管理本科生主动学习激励模型
“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过程符合上文所述的行为模式。学校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服务者、咨询人,其核心作用在于运用多种手段,协助学生开展主动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良好的学习行为。即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在学校和教师有效激励下的主动学习,而非学生完全自由自主的学习。这种学习实际上是学校和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引起学生的某种需要从而激发其动机,促使其产生学校所期望的学习行为的一个过程。可以将其概况为旅游管理本科生主动学习激励模型,该模型主要有三个环节。
一是分析旅游管理本科生的需要。可以借鉴有代表性的需要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分析旅游管理本科生的需要。在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将是学生非常重要的需要。其次,分析大学生的需要,必须考虑个体的差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需要。
二是用大学生的需要激发其动机,并引发其产生学校所期望的学习行为。当学生存在未满足的需要时,会努力寻求能满足其需要的资源。如果学校能提供相应的标的物,会加速学生由需要向动机的转化。如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为了多挣一些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可能从事许多兼职工作,从而影响学习。如果学校联合旅游企业设置大量的有偿专业实践项目,那么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将更加主动。
三是对符合学校学习要求的学生,满足其需要(奖励),或对不符合学校要求的行为不满足其需要(惩罚)。学校或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学生主动学习考核体系,事先向学生公布考核细则,在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原则。同时,在这一环节应该尽可能设计多样化的奖励措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 旅游管理本科生主动学习激励策略
在激励旅游管理本科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激励策略。
2.1 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旅游管理本科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尽管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这一目标必须与解决学生现实的就业问题相协调。因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要以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确立职业目标并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个人而言的,学校的角色是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协助学生个体达成职业目标。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通过开展各种职业测试,了解自身职业兴趣。考察职业环境,了解职业性质和类型。结合自身的特征,确立职业目标,将目标分解,制定阶段性的实施策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使大学生明确了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同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为后续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实施项目驱动型学习
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来进行。项目驱动型学习,是以各类研究项目为核心重组知识体系和重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旅游管理学科在理论体系上仍不完善,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为大学生开展学术性项目提供大量的机会。同时,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业中产生的大量新问题、新现象,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性项目的选题。因此,在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项目驱动型学习具有非常广泛的运用前景。
实施旅游管理本科生项目驱动型学习,需要关注四种类型的研究项目。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型项目。2013年11月8日,在向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致贺信中,特别强调了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旅游业天然就是一个创新的产业,创新能力也是旅游管理本科生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比赛。二是大学生科研项目,可以是由大学生自己组团申请主持的科研项目,也可以主动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为有志于今后攻读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同学,提供平台。三是旅游行业的实践项目。学院通过与旅游产业的沟通,从旅游行业中征询一些需解决的问题,形成实践项目。然后在旅游管理本科生中进行招标,最后再将项目成果反馈回旅游行业。对于有志于进入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这类项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四是课程教学的项目。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结构、主要内容。然后提供一些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项目。这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人、辅助者、服务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2.3 完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传统上,高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考试的方式。考试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需要设计全面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方面,引入多主体评价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全方位的评价,不仅使评价更加公正可信,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层次沟通,为制定后续的学习改进计划提供了可靠信息。
2.4 学生奖励措施多样化
为了持续地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在综合评价基础上,对表现优异者给以奖励。目前高校对学生实施的奖励措施,主要包括各类奖助学金和各种表彰。但现有奖励措施存在形式单一、覆盖面小、力度不够、周期较长等不足,需要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奖励措施。
一是金钱。学校需加强与旅游企业的联系,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设立企业奖学金,由企业方制定评奖的规则和标准,对表现优异的大学生实施奖励。
二是认可。常用的认可方法有:本月(季、年)学习明星榜,可以用来奖励最好成绩、最有进步、最少缺勤、或其它重要的表现。给学生出风头的机会,如在学院或学校媒体上做专题报道。及时公开表扬(称赞、关心、帮助、支持)学生做的好的各个方面。以书信方式向学生家长通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好的表现。
三是赋予学生行动参与权。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确定出学习目标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由学生自己制定具体的行动步骤,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是增强学习乐趣。针对不同学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把更多学生喜欢做的学习任务分配给他们,以此奖励良好的表现。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辩论、模拟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优胜者,增强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5):13-17.
[2]李先跃.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15)126-127.
关键词:虚拟仿真 导游业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81-01
一、项目研究意义
(1)《导游业务》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导游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导游业务》课程除了传授给学生做一名合格导游员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在理论的引导下,规范操作各种导游服务程序,灵活地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不断提高带团服务、讲解服务、旅行生活服务等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导游业务》课程作为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是从业职业资格必考课程,在旅游行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导游业务》课程培养导游员所要具备的综合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对于一线导游员来讲,掌握导游员工作流程、基本服务技能,是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2)《导游业务》课程执行中,受时间、空间、经费等限制较大。
目前,《导游业务》课程一般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安排理论讲授导游知识的学习,教师采用黑板、幻灯片、PPT进行授课,辅以案例分析、现场模拟,部分学校采用任务驱动、小组活动的教学模式改革。但是,导游工作全程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涉及旅行社、旅游交通、饭店、景区等多个因素,限于安全、经费、时间、空间等因素,无法反复进行现场模拟练习,理论教学无法与有效的实训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使得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实际能力的养成和企业的需求脱节。如果学习过程中又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来走向社会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很差,这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就业难题。为了打破目前的束缚,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期望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破解这个难题。
(3)虚拟仿真软件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瓶颈问题。
虚拟仿真软件在旅游管理专业不少见,多停留在景区、景点的虚拟游览方面,针对导游实际带团工作程序的项目目前是个空白,教学中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实际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本项目的建设探索旨在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上述难题。
二、应用效益分析
(1)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教学,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旅游专业综合素质。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软件显示导游员工作程序、工作技能,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注重实用、重点突出,同时项目计划中配有大量实训题,可供学生巩固和练习。通过本项目建设,可以结合导游员工作的实际情境,把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把真实的工作环境利用软件进行模拟开发,使得教学更加直观化。学生可以轻松掌握旅游业务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流程与操作技能,使理论教学与虚拟实践高度契合,边教学边虚拟实训,全面培养学生的旅游专业综合素质。
(2)通过本项目可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优势资源的共享平台。
依托《导游业务》虚拟项目,力图实现《导游讲解》《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等多门专业考证课程的有效融合,以点带面,推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探索,打造专业课程群的信息化、网络化,打破课程间的隔膜,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的转化。
(3)当前此类虚拟仿真项目稀缺,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可以把使用价值推广到行业、企业。
旅游行业每年大量的导游年审培训、导游员资格考试培训,都可以应用此项目,既可以降低旅游行业、企业人员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又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率,建设软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应用效益。
三、项目基本功能
《导游业务》虚拟仿真项目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导游带团程序三维动画的设计与应用。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中的三维动画的应用,对导游带团程序进行分析、模拟,实现导游工作各个环节中的任何一种情况,出现在虚拟场景中都和实际情况具有无限逼真的效果,游戏闯关式的场景设计、细致入微的脚本撰写、真人配音、逼真的3D人物和场景,动静结合,引人入胜。通过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一目了然、积极性极高地一次次自我挑战闯关,无形中使学生掌握了导游带团程序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和注意事项,有效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J知。
四、项目建设的基本框架
(1)导游任务介绍:设置导游场景,介绍导游任务;(2)导游服务准备:熟悉落实接待计划、带团准备;(3)导游迎接服务:旅游团抵达前后的服务、赴饭店途中的服务;(4)入住饭店服务:登记办理入住手续、照顾游客住宿;(5)参观游览服务: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景点导游讲解等;(6)导游送站服务:送站前的工作、送行服务;(7)导游后续工作:总结任务完成情况,做好后续工作的处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四、三、二”模式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定位已从第三产业上升到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之高、之突出是史无前例的,它赋予了旅游业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也使旅游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按照怎样的模式培养,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有赖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实现。然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尚未构建起既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又能符合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完整教学体系。这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了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四、三、二”模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四、三、二”模式的建构
所谓“四、三、二”模式,概括起来说,就是构建通过“四个建设”、打造“三个平台”,达到“二个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
1. “四个建设”
近几年,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拒《中国旅游统计》统计,到2007年底,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1641所,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770所,已建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博士教育的完整培养体系,是我国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二级学科之一。然而,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却面临着“本科生和硕士生很难在行业中找到理想职位”形势。旅游高等教育“要以实践为起点”或“更加符合实践的要求”成为指导旅游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这一理念要求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教材、实践基地以及师资都要以实践为核心,紧密围绕实践环节,进行这四个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形成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2. “三个平台”
现行的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操作能力薄弱、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差,这是造成旅游高等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旅游高等教育必须把实践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此,笔者提出要努力打造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训练平台和综合实践能力应用三个平台以拓宽学生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的渠道。
3. “二个目标”
一是培养出有一定理论基础、符合高等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旅游人才;二是培养出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的、符合现代旅游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旅游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四、三、二”模式的实践
1.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
从国际旅游教育发展来看,旅游教育的特色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避免过去传统的理论课过多、实践课过少;基础课多、专业课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的课程设置,应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作为教学课程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完善理论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强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加大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以便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有更多知识拓展课程的选择。
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要改变传统教学计划中仅在毕业前安排实习的做法,因为实践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为此,要将实践课程纳入到正常的课程设置当中,并由原来的“辅考查课”提高为“专业为必修考试课”。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在大一的时候重点进行“认知实习”,大二、大三重点进行专业教学实习,大四重点进行毕业实习。同时,实习的时间也不可分割成太多的小块,尤其是大三进行的专业教学实习,更应以整块的时间来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理论有一个系统、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到实践当中的过程,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在这方面,美国的康奈尔饭店管理学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教学和实践基本是各占一半时间。
2.编写特色实践教材
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还缺少完整、规范、系统的实践教学配套教材,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特色性和可控性较差,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旅游实践教材的应用性,必须体现为为学生“提供一个简明扼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框架”,这类教材一般应包括背景知识介绍、流程描述及案例分析等。编写这类教材的目的不在于要教给学生一种一成不变的公式,而在于使学生“在面对解决旅游实际问题时,能够有系统的思考和方法,学生的学习重在得法而不在得道”。因此,旅游高等院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本学校具体情况的实践教材。
3.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学生开阔视野、培养专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场所。基地建设既包括校内各种实训室的建设,如模拟导游、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前厅、客房、形体训练等实训室;也包括校外实践基地。对于校外实践基地,既包括旅游院校通过和旅行社、宾馆、餐饮企业及旅游景区签订协议,由这些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的国内实践基地;也包括和国外某些连锁酒店、餐饮集团、旅游销售业等企业建立的国外实践基地。
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教育作为应用型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旅游业相关的阅历和经验。在英美等国家,旅游学院的教师都有在旅游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对所教内容十分熟悉。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鉴于此,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在师资建设上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走出去。即每年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景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服务标准,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到实践基地或其他企业兼职,从而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二是引进来。即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或一线操作人员做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从而弥补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的缺憾。比如最近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名导进课堂”工程就是引进师资的典范。
5.建立全面、规范的实践教学平台
本文所要打造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训练平台和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具体的做法是首先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使学生一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就能受到旅游理念的熏陶,开始接受打造旅游专门人才的培训,实现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其次,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方面的信息和场景,应用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的管理应用软件,给学生提供一个专业理论应用的机会。也可以通过师生科研课题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以此来实现专业理论应用训练平台。再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包括国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轮岗实习,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感受旅游行业的真实情况,从而实现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这是学生积累实战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精通业务、掌握现代管理知识、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四、三、二”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是对旅游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一种创新尝试。旅游高等院校在旅游人才市场的导向下,根据“四个建设”、打造“三个平台”的思路进行旅游实践教学改革,定能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二个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2007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徐菊凤.旅游院校应该办成什么样[n].中国旅游报,2004-11-04(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5
邓海华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女
年 龄
23岁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2.0
身高(厘米)
168 cm
体重(公斤)
45 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江西省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毕业时间
2005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个人主页
地 址
南昌市风和大道318号
邮编
330000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4年9 月 至 2008年7月
江西财经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
专业描述:
2004.9-2008.6 江西财经大学 旅游管理与策划专业本科毕业生
工
作
经
验
摘
要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寅泰山水设计有限公司 。
2008年7 月 至 2009年7月
旅游策划师
工作职责和业绩:
风景区、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主题、项目策划工作
任职公司名称: 东莞曼谷王佛饰品有限公司 。
店长
工作职责和业绩:
门店销售及日常管理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广告/营销/公关
现从事职业:
文案/策划
现职位级别:
初级职位(两年以下工作经验)
期望月薪:
面议
目前月薪:
面议
可到岗时间:
一周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
欲从事行业:
广告/营销/公关
欲从事职业:
销售/顾问类
技能特长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第二外语:其它外语 一般
兴趣爱好
看书、音乐、美术欣赏
自我简评
中职课程教学过程不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为最终目标,而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创造能力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而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侧重于研究旅游企业管理、 旅游开发与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服务与管理等业务领域。旅游业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为今后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三过程:
1.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
好奇是激素。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主要心理品质,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起点。有位伟大科学家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强是学生的特点,而神奇的旅游资源、奇特的旅游者心理现象等均为学生的好奇心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朝晖夕阳、海啸潮涌、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成就了自然界无数的奇观异景,造化出千姿百态的壮丽景观,遗留下丰硕无比的文物诗篇、民俗风情与特产,等等。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
联想是途径。联想是回忆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易使学生产生联想,要顺利产生联想就必须克服和防止联想过程中思维的单向性,联想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在新的整体中,根据某一方面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多层次多角度所谓考虑问题。将一些分散的知识内容通过联想归纳形成网络,便于知识的加深和巩固。如在学习《旅游概论》时由旅游者联想到旅游资源后联想到旅游业,再联想到旅游市场,最后联想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如在学习《旅游地理》时由中国的长城联想到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等等。教学实践证明,联想是激发学生发散性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想象是钥匙。想象力是指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可以说是智力活动的关键,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契机。只有通过想象,我们才能认识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人们才能提出假设,进而创造出新的事物来。许多旅游之谜驱使同学们去想象,如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千古之谜金字塔、南极的“魔海”之迷、武夷山九曲溪悬棺之谜、峨眉山佛光之谜,等等。通过这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式学习是基点:要求教师鼓励同学在下结论前先作多方面的思考,自己去探究。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具体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因此,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如让学生综合思考上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如何让乡村旅游逐步向着融观光、考察、学习、参观、健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如何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定不同的主题?政府应如何扶持农家乐的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合理的独到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条件:灵感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而广博知识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提供大量直观的、最新的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数据、图表、资料等,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旅游案例,使同学自己能完整地描述出不同的旅游案例及其特征,总结出旅游案例发展规律及变化趋向,寻找到旅游案例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其它因素之间的联系。如中菲黄岩岛问题引发我国赴菲律宾出境旅游的影响,乡村旅游逐渐红火原因等,使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的融合起来。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是榜样: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合作学习式、先行组织者等形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无疑激发不起同学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更是扼杀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新性教育的宗旨是通过开展创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如请学生们通过上网、电视、报刊查找收集近年来福建旅游发展的有关资料,分组讨论各地市今后旅游发展的趋势,从而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解放:创造的大敌是因循守旧,迷信权威。创造就是出新,出新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走这条路的前提则是对前人创造中不合理成分的怀疑和否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学生围绕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营造竞争的气氛,集思广益,沿着疑虑深入研究,从而获得新发现。例如,学习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后,让学生课后畅想100年后的中国旅游业会是怎么样?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是途径: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既源于教材又多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地陪导游服务规范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古田红色之旅导游服务”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让他们从导游服务的准备工作、迎接服务到日常导游服务、送站服务、后续工作全过程进行集体商讨、练习、模拟。训练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引导学生自编练习题,要求标新立异,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创新收获。
3. 在专业实训实习中形成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所具备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是广泛的接触社会的实践、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能力。
专业实训实习可以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吃苦头耐劳精神。人才的成功不仅得利于他们的智力因素,更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有些是野外的,有些需要与许多部门联系、各类人员交往。这就需要与困难、艰苦打交道,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养成艰苦奋斗,努力进取的精神。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了集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是学生在今后创造性能力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