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辅导员实习生工作总结

辅导员实习生工作总结

时间:2022-08-09 13:13:35

辅导员实习生工作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学长制;辅导员;管理

资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生工作建设项目——学长辅导员制制度建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畜牧兽医类专业本科学生性别差异对就业心理和择业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黑龙江省学生工作课题——农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78-2

1 “学长辅导员”的现实意义

“学长辅导员”制度是从在读高年级学生中,通过聘任政治觉悟高、学习成绩优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学长辅导员,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参与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结合新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班级分派不同的高年级学长进行管理,他们以朋友的身份深入新生当中,被聘任的学长在课余时间深入新生大学生活的各个环节,协助辅导员做好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帮助新生规划总体和各学年段的奋斗目标,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新生交流,为新生答疑解惑,并在专业学习,班级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为学弟学妹提出建议,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通过这项制度实施,不仅使新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而且使得高年级的同学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工作能力。

1.1 “学长辅导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自主意识普遍较强,许多学生遇到困难不愿意找老师交流,反倒愿意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学长沟通。学长辅导员来源于学生,经历过大学每一阶段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经验,甚至教训。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是兄弟姐妹,或是咨询顾问,或是信息提供者,或是家庭教师,或是简单的朋友,或只是一个陪伴者。学长辅导员了解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可以尽自己的所能给他们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现身说法,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

1.2 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接待工作、军训工作、入学教育等

在新生接待工作中,学长辅导员是整个新生工作中的主力军,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报到工作,接待家长与新生,并且主动向他们介绍校园、学院概况及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及时将新生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反映。学长辅导员在新生接待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学长辅导员在烈日中陪同他们完成了整个军训,对新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新生通过助理辅导员了解了更多的校园环境、各项管理制度等,学长辅导员在整个新生接待及军训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学长辅导员”的主要职责

2.1 学习辅导

2.1.1 帮助辅导员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引导低年级学生了解专业背景和未来研究方向,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专业课程结构。

2.1.2 针对新生进行大学学习方式的适应性指导,指导低年级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确定学习进程,指导其选课。

2.1.3 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咨询服务,帮助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2 生活辅导

2.2.1 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2 指导低年级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2.3 关注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其在思想上健康的成长。

2.2.4 鼓励并指导低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3 日常工作

2.3.1 协助辅导员完成迎新、军训、社会实践等工作的组织、监管、处理突发事件等。

2.3.2 帮助辅导员建立班委会、学生会等,并给予相关培训和工作指导,提高其工作艺术水平和工作效能。

2.3.3 帮助辅导员进行班级出勤情况、早晚自习纪律、宿舍管理等日常工作。

2.3.4 帮助辅导员开好班会,做好信息传达工作和部署工作,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畅通。

3 “学长辅导员制”的实施方法

3.1 严格挑选

“学长辅导员”首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工作经验,优秀党员、预备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优先考虑;其次一定要非常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各教学环节。

每年9月初,各院系本着“本人自愿申请、辅导员推荐、院系审核、公示后聘任”的原则和流程对本学年的“学长辅导员”进行选拔,原则上每个新生自然班配备一名。“学长辅导员”实行院系内的聘任制,任聘期为1~2个学期。

3.2 精心培训、加强管理

由于学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到生活、学习、心理辅导等,工作面广,涉及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因此要进行相应的思想和业务培训。辅导员要利用自身优势和知识储备给予学长辅导员在人际交往艺术、职业生涯规划、角色转换处理、工作技巧等方面的讲座或座谈会,帮助他们做好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帮助等工作;院系也可以每月召开学长辅导员工作例会,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与学长辅导员借此平台相互沟通交流,也可以就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日后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3.3 定期考核

学长辅导员是老生中的优秀代表,大部分都能认真地完成任务,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低年级学生指导和帮助,但也不排除少数学长辅导员工作中虎头蛇尾,遇到挫折后由积极变消极。院系应加强对学长辅导员工作开展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并在学期末进行总结和考核。考核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议、辅导员评议、院系意见,考核等级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考核合格的,将在学年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时按考核等级加分;考核优秀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的奖励,在评优评奖和推优入党方面给予优先;对于不负责任、不积极开展工作或有其他违反工作道德和纪律要求的,考核等级为不合格,要给予及时批评教育并解聘,也可采取末位淘汰制定期更换学长辅导员。

4 “学长辅导员制”实施过程中待改善的问题

4.1 加强对“学长辅导员制”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学长辅导员制”工作模式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广大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对学长们的工作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对学长“重使用轻培养”,在培训和引导工作上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做得不够;缺乏跟学长的沟通、对学长的鼓励和鞭策,使学长感到工作动力不足,信心不够;缺乏对学长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必须加强对学长辅导员制工作的重视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都应参与到对学长的培训上来,利用自身优势和知识储备举办有关人际交往艺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角色转换处理及学长工作技巧等方面的讲座或交流会,帮助他们做好对新生的指导、帮扶工作。此外,辅导员、班主任需加强与学长的沟通和管理,成为学长的坚强后盾。

4.2 加强对“学长辅导员”工作的跟进力度

学长辅导员大多是老生的优秀代表,大部分都能积极地完成任务,与新生建立起融洽、亲密、互相信任的关系,得到新生认可,并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指导、帮扶新生,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但少数学长由于自身原因,工作上虎头蛇尾,由积极变消极,而由于学长人数较多,学院对其工作的跟进力度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及时掌握学长情况。因此,学院(系)应加强对各阶段工作开展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学长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和跟进“学长”工作。此外,在每月的学长工作交流会上,学院学生工作小组与学长应加强相互沟通交流,了解每个“学长”的工作频率、个人风格、工作方式,也可共同探讨问题,对日后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并在学期末考核结束后,针对新生具体问题及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召开总结会议,总结经验和教训。

4.3 加强对学长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在“学长辅导员制”的实施过程中,少部分学长对学弟、学妹的帮助和引导不够深入,呈现表面化倾向。由于学长都是高年级学生,在兼顾学长工作的同时,必须先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很多学长本身就是党员或学生干部,学生工作较多,因此有时候无暇顾及所帮扶的新生,无法主动与低年级学生深入交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长由于顾及到自身工作考评等因素,在向辅导员班主任汇报工作时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学长工作的监督和考核,规定学长必须定期向辅导员和班主任汇报新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每学期向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一份工作总结报告,学院学生工作小组需定期召集例会,听取学长的工作汇报和新生的反馈信息,再根据两方面信息对学长进行考核。对于工作出色、所带班级成效显著的学长给予物质精神双重奖励,对不负责任、不积极开展工作或有其他违反学长道德和纪律要求的,及时批评教育并解聘,也可采取末位淘汰制定期更换学长。

4.4 避免“学长辅导员制”与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工作中“两条线”

“学长辅导员制”作为学生管理的辅助办法,其实施应有助于学校以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为主线进行学生工作,而不是另砌炉灶。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平台,“学长辅导员制”和“团总支、学生会”之间不应该互相矛盾或冲突,应避免“两条线”的情况出现。因此,可以把学长辅导员制的管理机构直接纳入团总支、学生会,作为团总支、学生会的一个部门,有利于学长工作的上传下达、监督考核,推动学长工作的有效进行。“学长辅导员制”的实行对于学校管理、老生新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模式整合了高年级优秀学长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学长辅导员制管理模式还处在初步探索的时期,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各方面需要一起努力,加大对学长辅导员制的支持力度,并健全管理监督机制,使其不断完善,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添砖加瓦。

建立完善的学长辅导员工作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培养一支政治素质硬、理论水平高、学习成绩优、工作能力强的学长辅导员队伍,对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大一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成为素质高、能力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学长辅导员制”整合了高年级优秀学长资源,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不但增强了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而且使得刚入学的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高年级学长们的帮助与指导下,新生们更加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跨出了大学生涯坚实的一步。同时,“学长辅导员制”更是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凝聚了班级、学院的向心力,使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上得到了提高,还从中学会了感恩,有效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方绍正,邓静.论学生辅导员助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A].科技资讯,2009,(31):187.

[2] 徐占品,易金丰.助理辅导员制度的实践探讨[A].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88-91.

[3] 李建坡.“辅导员+辅导员助理”:大学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A].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8):17-18.

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 耐心 爱心 责任心 日常总结

一、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各行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担任着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新增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围和难度。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同于其他大学生,有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的时候具有强烈的失落感,对自己的能力也进行了否定,同时,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追求一定的独立个性和存在感,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对集体活动失去积极性,对学习生活规划缺乏目标方向感等方面,给辅导员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及角色定位

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学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对学生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协助学院完成管理工作;需要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就业技能。

高职辅导员工作缺乏系统性,并且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辅导员工作本来由学生处或者系部直接领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涉及到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保卫处、院办及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每项工作各个部门要求不同,口径不一,导致重复劳动,无形浪费了辅导员的精力和时间。此外周而复始的工作,高职辅导员也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既然从事了辅导员工作,就要转变观念,克服困难,把当前的困难当成严峻的考验。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抱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并且在琐碎的工作用要进行日常总结,做好日常工作,提升职业素养。

二、三心一总结的实施

(一)对学生有爱心

爱心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讲都是必备素养,是教育工作者事业成功的基石。爱心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及素质修养,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面对不同的教育群体,爱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针对高职学生,爱心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树立一个明确、正确的大学学习目标,针对这样的学生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惯性思维,经常找到这些同学进行交流沟通,给同学灌输“你能行”的思想,并且鼓励这些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积极表现自己,让这些同学的特长发挥出来,慢慢的积攒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他们也可以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从而主动的参加活动,尝试新的挑战,最终得到全面的发展。

(2)关心学生的生活,急学生之所需。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7到22岁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又处在一个叛逆的年龄阶段,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事情。遇到一些生活上的困难,碍于面子问题又不好意思向家长和辅导员倾诉,本身又有寻求帮助的需求,面临很多令他们自己感到矛盾的事情,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很有可能造成事故,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及时的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班委及其他同学口中了解情况。

总之,辅导员工作是一个良心活,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一样对待,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用自己的经历指导他们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

(二)对学生有耐心

耐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所需要的基本要求,高职辅导员管理工作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由于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较多,懒惰且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辅导员非常有耐心,仔细聆听学生们的心声,耐心地为他们进行开导,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辅导员工作本身就有很大的重复性,这就要求辅导员要耐心处理。辅导员要养成像“唐僧”教育“妖魔”的般耐心。只有耐心的引导教育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走出阴暗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使老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更加便于日后学生工作的开展。

(三)对学生有责任心

作为辅导员一定要责任心明确,明确自身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和会发展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不违反学校纪律,不给自己的工作造成麻烦。作为辅导员不能怕学生犯错误,而是正确引导学生应该怎样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充实的大学生活。

(四)日常工作总结

孔子曰:君子日三省吾身。辅导员工作过于琐碎,工作时间长了很多辅导员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上一个问题还没解决,下一个问题来了就把上一个问题忘记了,也就是常说的忘事。作为辅导员要养成总结工作,制定工作计划的习惯。建议辅导员随身携带工作簿,随时记录需要办理的工作。并且在一天工作结束的时候查看工作簿,确定哪些工作已经完成,哪些工作亟待完成,对成功完成的工作记录工作经验,对没有很好完成的工作,究其原因,并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三、总结

总之,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辅导员日常工作面临着与日俱增的苦难与挑战。辅导员工作从“三心一总结”出发,不断的提升自己工作能力,不断转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平凡中体现伟大。

参考文献:

[1]付婷.优化高职辅导员工作的策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0).

[2]张辉.高职辅导员角色正确定位[J].时代教育,2014,(1).

第3篇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摘 要: 高校辅导员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以及意义的积极探索,寻找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努力推动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于高校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79-02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王雅倩(1982—),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校‘五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13FDY23)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社会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与应对研究”(XJK013CJG012)阶段性成果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党中央、国务院视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因为它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辅导员就是确保该战略任务得以贯彻实施的直接执行者。辅导员队伍是基础,没有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辅导员队伍作为组织的保障,就无法保证伟大事业的发展和延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具有质疑、探究、解答的主动性。普通高校在政策上、思想上、体制上都应该有相应的改变与突破,尤其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应努力建设有效的新型辅导员的长效机制,让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建设一支学习型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改革和发展目标,同时也符合我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为全面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形势下加强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

必要性和意义

习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当代高校辅导员作为年轻的团体,作为青年教师中的骨干力量,代表着正能量,“中国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凝聚了辅导员的思想意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批判当前各种非主流文化,抵制当下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通过鲜明的辨别是非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了高校辅导员在政治信仰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中国梦,教育敢当先,它的提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契机。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最贴近的人,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中国梦”与自己的梦想相结合,努力成长成才,将梦想早日付诸实践,努力成为传播者与践行者。习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北大谈话中也提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生的大量涌入使高校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如何保证和提高高校的育人质量逐渐成为高校研究的重点。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功能,发挥新媒体功能优势的一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最亲密的人,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等方面,无疑起着关键性作用。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保证,更是组织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构建新形势下的“以人为本”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创设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二、积极探讨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培养途径

学习型辅导员,有学者提出它是指在高校的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的学习理念以及精神,以完成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任务和达到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巅峰为目标,努力进取,积极开拓,不断发展,积极向上,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水平和认识,不断改善和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的新型辅导员。只有建立一支学习型的辅导员队伍,才能适应时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大学生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提供有效保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创建学习新理念,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切实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通过相关的培训等多种途径,进行理论或实践的学习。除了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以及敏锐度之外,辅导员还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主动学习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学科领域知识,比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在辅导员队伍中要树立起学习型新理念,倡导辅导员深刻认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自发的、内在的学习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高校辅导员要善于把学习真正融入工作之中,做到工作和学习两不误,把工作作为不断学习、深化学习的最好平台,使学习成为推动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源。积极引导辅导员自觉接受新观念,汲取新知识,高校需要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工作内容方面打破常规,有所突破,搭建更好的平台,为高校辅导员学习提供一片天地。当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数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不仅知识结构完善,而且实践能力突出,当外部的激励环境改良之后,更容易致使辅导员将自身的价值同所从事职业的内在价值联系在一起,更有助于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在将来必将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和发展。

(二)加强辅导员课程建设,提升辅导员的归属感

曾经有研究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法取代辅导员专业,高校应该努力实现辅导员队伍由“泛兼职化”向“职业化”转型,辅导员由“经验事务型”向“科学规范型”转变。现在国家教育部也有专项的辅导员工作项目涉及高校辅导员课程建设项目,这些对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归属感都有积极意义。建设一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重点是要解决学习什么的问题。首先,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需求应该根据个人职业发展特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培训,帮助辅导员提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比如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开展党团工作的能力、进行谈话谈心能力等,这些都涉及了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次,辅导员可以参与负责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让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理论与实践能够得到有效的结合,同时也拓展了辅导员工作和学习的范围,让辅导员从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领域中进行专业的学科指导,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提高实效。只有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才能让高校辅导员在这个工作中找到存在感,增加价值感,提高职业效能感,找到职业归属感。

(三)搭建学习新平台,推动辅导员的学习执行力

各高校可以通过辅导员沙龙、辅导员论坛、学生工作论坛、辅导员QQ群等形式,通过集体备课、案例讨论、定期交流,开展讨论式学习。比如每年做好辅导员工作专题辅导、工作研讨、学习考察、学术研究等各种形式的日常培训。此外,每年可以召开心理健康、贫困生工作、就业工作、宿舍管理工作等学生工作总结交流会,实现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工作开展。各高校同时可以将辅导员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纳入教师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积极攻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家化方向发展。组织辅导员开展境内外短期考察,不断拓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平台都能在实际工作中给予辅导员有效的支持动力,让辅导员能够在坚持理论和业务学习相结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掌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需的知识,不断夯实工作基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体系,不断增强学习针对性,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执行力。

(四)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推进辅导员学习制度化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工作评估机制,构建理论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省级培训专家库,不断优化师资配置,构建开放型师资格局,加强辅导员工作资源共享。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有效的选聘机制是学习型辅导员诞生的基础,完善的考评制度和有效的培训机制是学习型辅导员有效工作的重要保障,专业的培训机制是学习型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有利条件。各高校应该积极落实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相关配套政策,各相关领导机构要完善领导体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和学术研究。比如设立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资助开展研究,每年立项建设一批“优秀辅导员团队”项目,通过优秀辅导员团队项目建设,探索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团队合作机制,打造一批协作精神强、专业素养高、富有创新和务实精神的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优秀辅导员团队,并通过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打造辅导员工作品牌,设立特色项目,进行有效的推广,让高校辅导员在学术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建立有效的学习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学习型辅导员队伍长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2]王信.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研究述要和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10,(11).

[3]肖呈生.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思考[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1).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109-04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发挥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领路的作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1]目前,高职院校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并且正在逐步实现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变。但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却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发展的现实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高职院校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新趋势。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一支认真负责、政治素质坚定、工作作风优良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虽然不过短短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其发展规模和数量大大增加,从199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61所发展到现在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1 239所。截至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99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850万人,累计毕业人数达到1 100万人。[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今后10年我国高职教育在校生的发展指标:2009年达到1 280万名,2015年达到1 390万名,2020年达到1 480万名,即每隔5~6年就增加百万名在校生。[3]这种规模化发展使得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再者,高职院校实施的是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学生入学分数普遍偏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难度。要满足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工人的需要,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并不断培养和建设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优秀辅导员队伍。要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化向内涵建设的转变,就更要求高职院校建设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特点的、基于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6]24号文件)中明确了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八个方面,即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并做好助学工作;班级建设和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和安全稳定工作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工作职责是面向高等院校所有辅导员提出的基本要求,需要辅导员在学生日常工作中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规模化发展的新情况下,为了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任务、责任会越来越大。

此外,由于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是和学生有关的所有事情,从日常生活到学习考试,从思想工作到心理辅导,从毕业到就业等,千头万绪,非常琐碎,这样往往会导致辅导员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工作重点也不突出,存在泛化倾向,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及岗位价值认识不清,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认识模糊。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清,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认识不到其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缺少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导致不热爱、不安心本职工作,畏难情绪较重、患得患失思想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大部分时间忙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往往不经意间会放松对政治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升,这就使得他们业务能力提高较慢,理论水平与现实要求相比不够高,专业知识与工作需要相比则显得不足。在此背景下,辅导员难以做到有效运用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引导、教育学生,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年轻化趋势,学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又缺少足够的重视,对辅导员的未来发展认识不足,使得年轻辅导员入职困难,工作上疲于应付,没有真正理解和认同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职责,疏于学习。

(二)辅导员工作缺少有效交流和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缺少深入探索和研究,工作不够扎实,对教育工作缺少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恒心,就事论事、就人论事,不善于总结工作规律和经验。同时结合教学和学生生活不够紧密,认为学生管理与学生学习是两回事,存在重宿舍、轻课堂,重业余、轻课时的思想。这就需要辅导员锻炼良好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善于联系学生,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面对面、心贴心,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比如,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是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普遍较高,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的实质,即培养生产和工作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团队精神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研究型辅导员是辅导员未来的发展目标。再者,人们普遍认为辅导员只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欠缺了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有效指导。事实上,辅导员是学生第一位的学习管理者。在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上,辅导员不仅需要与受教育者,即高职大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还要在形成教育合力上不断努力,争取得到学院领导、系部领导、行政部门、宿舍管理人员等更多的支持。一旦学校的所有力量都开始重视学生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工作也就在教育合力下变得容易了许多,辅导员工作也才能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与支持。

(三)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年龄状况和职称结构,可以大体看出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现实情况。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的规模化发展导致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辅导员队伍出现年轻化趋势。年轻的辅导员固然存在与学生沟通方便的优势,但由于缺乏经验对辅导员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把握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和解决、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就职称结构而言,辅导员队伍中具备中级和高级职称者较少,初级职称者居多。不合理的职称结构,使得辅导员对自身的发展前景产生忧虑,思想不稳定。

(四)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定位模糊

从专业发展的视角来看,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之路模糊,对未来发展定位不明确。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4]辅导员教师的成长通常包括职前教育、入职训练和在职继续教育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环节是一个持续和不断发展的过程,缺一不可。由于高职院校对辅导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尤其在新任辅导员的入职期缺少足够的培训与指导,导致入职困难、畏难情绪等问题。此外对辅导员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认识模糊,在职称评聘上缺少政策和制度的有力保障。这就会导致辅导员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认识和专业发展模糊,缺少工作热情和信心。

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深化理论学习,加强思想修养

在辅导员中广泛开展敬业爱岗的教育活动,指导和督促辅导员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认清国家对于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定,深刻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岗位价值。

在辅导员队伍中开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活动,让辅导员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求辅导员不断了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成长规律,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校外聘请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对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或者组织辅导员外出学习,鼓励辅导员进修思想政治或教育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引导其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的资格考试,增强广大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的能力。当然,高职院校也应为他们的学习和进修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二)开展广泛交流,借鉴先进经验

高职院校要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研讨会,加强辅导员与学生、学院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交流与沟通,针对辅导员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对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可以在全院推广。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如何有效地改进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方式和方法。总结分析造成辅导员重宿舍、轻课堂,重业余、轻课时现象的问题根源,从学院和辅导员两个方面进行整改。通过改革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和制度,逐步引导辅导员重视学生学习和学生课堂。

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办法,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使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

(三)认清工作定位,提升自身素质

贯彻和落实国家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辅导员的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明确辅导员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历史使命。同时高职院校要努力做好辅导员的选拔与聘任工作,保证数量,优化结构。在辅导员的队伍选配上要以促进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组合为目标,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基础,逐步改变年轻化的年龄结构和低职称的专业职称结构。以终身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辅导员队伍的领导和管理,提升教育素质和能力。

(四)坚持岗位培训,进行科学评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工作,是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关键。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这就对辅导员的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职院校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辅导员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高校学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一主题开展,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认知、辅导员成长探究、班级建设、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预防、危机事件处理、学生工作常见法律问题等为主要内容。比如,河北省每年举行的大学生新任辅导员培训就是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依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而开展的有效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道德品质,而且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将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此外,高职院校要贯彻专职辅导员的行政职级晋升办法,建立和健全专门的专职辅导员职称评聘办法和体制;要为辅导员的发展搭建平台,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辅导员岗位上有所作为;要切实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和未来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综上所述,建设好辅导员队伍是关乎育人的大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实现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从重学生数量向重培养质量成功转变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着力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努力构建促进辅导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家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69-72.

[2]马树超,郭杨,等.历史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8.

第5篇

关键词:学生党员;学风建设;党建工作

所谓学风,是指学校、学术界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它是一所学校的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是长期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治学精神、治学原则、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治学效果。[1]党建工作培养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学风和优质的教育。所以,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的。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电子系党总支部(下面简称电子系党总支)根据学院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结合本系学生特点,并利用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关系,开展“以党建促学风建设之‘1+10’活动”。文章尝试从“1+10”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各种措施、监控方法入手,分析本活动的开展的实效性,以期能够在拓展高校高党建工作载体上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1+10”活动的内涵

“1+10”活动是电子系党总支根据学院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结合本系学生特点,并利用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以1名大三或大四年级的学生党员带领10名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的帮扶活动(下面简称“1+10” 活动)。通过“1+10” 活动的开展,尝试将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期促进本系良好学风的形成。

2.“1+10”活动的进程及监控

2.1 “1+10”活动的进程

发挥党员“专长”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实现以点带面,是本次活动的核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突出代表,他们的言行举止对整个学生群体的影响是巨大的。[2]所以,参加本次活动的党员均是在“专业学习、动手实践能力、项目开发和英语学习”等方面比较突出的大三或大四年级的优秀学生党员(下面简称“组长”)。我们根据“组长”的专长把“组长”进行归类分组。其中有“C语言学习小组、单片机学习小组、ARM技术学习小组、QT编程学习小组、C++编程学习小组、智能车项目实训开发小组、Linux学习小组、英语过级攻关学习小组”等。大二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选择各自的组长来辅导。通过这样的细化分类和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使其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辅导类型更加多样化、辅导面更广。

2.2 “1+10”活动的监控

建立长效的考核办法,是促进“1+10”活动长期发展和长效管理。它如同一把尺子,给每个组长一个衡量各自工作质量的标准,并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辅导计划,从而提高辅导的质量,实现本次活动的目标。

首先,制定组长工作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组长工作进程。组长是活动的带头人和召集人,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工作的好与差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学习辅导质量,本活动制定了组长工作制度和工作质量考评制度。其包括学习辅导工作计划可行性、辅导学习的难度及强度、辅导次数和学员进步等内容。

其次,形成阶段性汇报制度,定期检查各组辅导情况。在“1+10”活动实施期间,成立由电子系党总支和电子系各学生党支部书记所组成的“1+10”活动监督小组。小组成员将根据活动的计划,定期深入到各辅导小组中去,通过参与体验活动、座谈、查阅材料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各小组活动开展的情况,并给予指导,确保活动质量和进度。

再次,建立组员成长档案,做好辅导进程和质量的监督。在抓好组长的工作进度和效果的同时,组长也要做好组员的学习监督。因为,在活动开展之时,各小组组长根据本次活动的要求,为各小组的组员建立一份个人学习成长信息表,记录下每位组员学习进步情况。这样即可以让组长们对组员情况进行掌握,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辅导方法和进度。同时也可以方便于党总支对各组长进行检查督促,还可以帮助各小组随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辅导方式与方法,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3.“1+10”活动的成效

3.1 学风、班风有所好转

学生课堂考勤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一个学校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情况,也直接反映各班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情况,是班级学风和班风的真实写照。电子系党总支通过对大二年级学生在“1+10”活动前与活动后的考勤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活动开展之后,学生的旷课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如大二年级总旷课人数由活动前的78人下降到活动后44人,6节课以上的旷课人数由原来的37人下到8人(6节以上被视为旷课比较严重)。同时经与上课老师座谈,了解到活动后,整个大二年级学生的上课纪律和学习积极性均有了一定的进步,学生迟到、旷课情况明显下降了,课堂纪律也有所进步。

表格1 电子系大二年级学生在活动前与活动后的学生旷课情况对比表(单位:节)

3.2组员学习成效达到预期效果

本次“1+10”活动共有10个学习辅导小组,其中C语言学习小组、ARM技术学习小组、QT编程学习小组、C++编程学习小组、智能车项目实训开发小组、Linux学习小组、英语过级攻关学习小组各一组,单片机学习小组两组。为了考评“1+10”活动的辅导效果,电子系党总支制定了每名组员学习情况记录表,对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以下通过比较他们活动前与活动后的学习成绩情况,来对本次活动成效情况进行简单地分析。

参加本次活动的小组成员共98名,分为10个学习辅导小组。从10个学习小组中以10%的比例,共随机抽取了10名成员,对其参加活动前和活动后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通过数据抽样对比,发现 10名成员中,有8名同学的成绩有了进步,有2名同学成绩下降了。但10名成员的平均分是比活动前提高了2.54分。这与本次活动前所设置平均分提高2分以上的目标相吻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3组员参与专业技能竞赛积极性及作品质量均有所提高

本次活动中的10个小组中,有9个是进行专业学习辅导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从本学期我院开展的嵌入式技术竞赛参赛情况看,大二年级有98名同学参加竞赛,占大二年级总人数的35.63%。比上一届大二年级的参与率20.43%高出了15.2%。同时参赛作品的质量和创作的种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成员所起得的成绩在系内已慢慢扩大了影响,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4.开展“1+10”活动的实践意义

4.1活动丰富和充实了高校党员目标管理

所谓党员目标管理,就是指以支部为单位,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在一定时期内应做的工作转化为具有数量、质量、时限要求的具体目标,经党员自定、小组评考、支部审定后付诸实施。[3]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目标的制定过高、实施过程不够科学化、考评指标不完善等情况,没能从学生党员实际能力和特点出发,活动形式单一,这必然会影响到其实施的效果。

“1+10”活动正是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活动开始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有针对性的下达工作任务。最终经过讨论审定,形成了九个不同学习类型的辅导学习小组,且每个辅导小组的学习任务和工作计划都不同。它充分利用了学生党员的特长,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党员安排任务,并将其作为学生党员目标管理的考核手段,不仅丰富了党员目标管理的形式,同时也充实了党员目标管理的内容,提高党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真正把党员目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2活动促进良好班风和学风形成

本次活动的辅导对象是大二年级的学生,该年级的学生随着专业课程增加,很多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有的甚至掉队;其二、外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专业课考证等将会从大二开始,这也给一些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其三、辅导员和学习导师在管理模式上,普遍存在着抓两头的现象,对于大二年级学生大多放松了要求。在班级管理上,有些还存在着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现象,辅导员和导师对他们的关心少了很多。

“1+10”活动正是从大二的学生特点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做学习辅导活动,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大二学习生活,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对同学们的学习状况和困难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容易与同学们产生共鸣。让这些优秀学生党员参与到“1+10”活动中来,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动效果和辐射作用,从而有利于优良班风和学风的形成。

4.3活动践行了创先争优活动的“五带头”作用

我院的创先争优活动内容之一是争当优秀共产党员,起到“五个带头”作用。而以党建促学风建设之“1+10”活动无疑是贯彻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并在活动中充分做到了“五带头”。特别是学风建设主体的学生党员,他们通过“1+10”的活动模式在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发挥了党员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

4.4 活动加强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1+10”活动不仅是单向的党员学生带领非党员学生的学习辅导活动。一方面,党员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考验;另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党员们的价值,发挥了党员的作用,培养党员们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党员服务意识。实现从知识性宣讲向灵魂塑型工程转变、从灌输式教育向张扬主体与团队合作需求转变。突破传统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尽量避免单向灌输,从实际出发,用更人性化、更具吸引力和体现学生党员价值的方式,使党的组织生活真正成为理想信念教育载体,使学生政治素质不断提升。[4]

以党建促学风建设之“1+10”活动,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和学生需求个性化等特点,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进行大胆创新的一项党建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注重过程的监控,实行了党总支与组长两级分层监控管理模式。同时还注重各种制度的建设,确保了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前期的大量准备和规范化建设,“1+10”活动的准备和开展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能得到了良好的监控,运作效果良好,具有操作性强和注重实效性特点。其取得实际效果也非常喜人,对本系乃至学校的学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董润芸.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整合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46-47.

[2]马祥甸.党建工作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92-94

[3]廖晓文,何志军.创新型党支部建设[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123

[4]屈朝霞,杨实俊.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构建校园信仰和谐[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56-158.

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辅导员工作;主要问题;解决策略

高校作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素质的主要人才教育机构,承担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其中高校辅导员工作是首当其要的,因为它承担着全心全意地培养高校知识分子的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责任,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全心全意地关注高校学生的发展趋势,积极合理地作出相应解决问题的策略,把高校学生的工作做得合情合理,使每个高校都能够成为美丽而和谐的校园。正如有关文件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1]

一、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辅导员自身素质差异较大

现在的高校辅导员基本上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由于他们自身接受教育的层次、背景、性格等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差别,这就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做起来会显得纷繁复杂,而且显得缺乏效率。如何把优点发挥得充分得体,把缺点和不足尽量削弱和淡化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如果我们高校辅导员能够转化自己的工作角色,那么高校辅导员工作就能较好的发挥作用,帮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的高校辅导员不能顺利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和把握自己的历史使命,那么要想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就无法实现,即使能实现,也将是半壁残垣,这不是我们所想要的结果。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总原则是既要运用原则性,又要掌握灵活性,使二者达到充分的结合,把高校辅导员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正如“高校辅导员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向,能否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以正确的政治洞察能力引导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2]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机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锻炼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把自身的不足和缺陷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起来,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2、辅导员配置结构不合理

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教学工作的最基层,他们是连接学生和学校最主要的强梁,如果没有高校辅导员的配置,那么学生和学校就会出现断裂。现实的学校实践活动证明,没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可以像辅导员工作这样更好地联系学生和学校,于此同时辅导员还承担着向学校回馈高校学生的总体信息。既然高校辅导员在整个高校教学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辅导员配置应该要相对合理,但是,现实的高校辅导员的配置结构很不合理,这种表现在辅导员工作方面的不合理性都会影响新世纪新阶段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效力。考虑到整个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效应,高校应该努力在辅导员配置结构上用功,因为只有在制度上确立辅导员的配置,现实中高校辅导员运转才能有所依靠,才敢进行积极有益的改革,让辅导员工作机制发挥得更好,更高效。

3、辅导员工作性质定位不科学

辅导员工作究竟定位于教学工作还是行政管理工作一直以来是比较模糊的,工作性质定位的模糊性使得高校辅导员工作出现了教学与行政管理的冲突性,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从事着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显得不是很相称,使得辅导员工作教学性比较突出,对学生的辅导工作就显得薄弱;另一方面,好多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很少涉及教学工作,这样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就得不到相应的提升,使得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出现裂痕。只有我们高校结构把辅导员工作性质搞清楚了,我们的辅导员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让高校辅导员真正地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这样才能发挥我们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作用。现在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把辅导员工作落实到实处,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老师和学校着想,真真实实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可以说,辅导员工作性质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新世纪新阶段整个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成败和中国高校教育工作的生死存亡。

二、解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理论支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盲目的,正如列宁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要想从事的社会活动有合理的目的和明确的方向,我们就需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理论基础,为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导向。作为管理学生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更应该掌握科学理论指导辅导员工作,没有理论支撑的辅导员工作显得带有盲目色彩,主要要求我们高校辅导员掌握现阶段的理论思想来辅佐我们高校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做得合情合理。新世纪新阶段,高校辅导员就应该利用自己在管理工作中的空隙加强理论工作的学习和研究,把自己的大脑武装起来,没有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要想在辅导员工作上做出伟大的贡献就显得十分艰难。现代的人才要具备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素质,对辅导员来说,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跨多学科和多领域的工作,要想真真实实地在辅导员领域做出出色的工作就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与辅导员工作息息相关的理论,为建设优秀的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高校应该设置相应的辅导员培训结构,通过各方面的加强使得我们高校辅导员利用优势,克服缺陷,使自己能够更好的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总之,高校辅导员应该做到:“辅导员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热情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并努力创造便利条件”。[4]只有通过不断地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这样既能促进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全面发展,又能使我们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2、积极有效地设置辅导员工作结构

根据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工作结构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我们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管理辅导员工作,把学校特色、学生特点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出一支高效合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为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做好基础性的铺垫。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的情况,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相应地增加高校辅导员的数量,让每个辅导员辅导比较适合的学生,主要是要根据学校性质、学科要求等要求配置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的辅导员,把辅导员的自身优势和学生的实际要求结合起来,建设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这也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的难点和突出点。高校是否应该把青年辅导员和中老年辅导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青年辅导员的工作激情和中老年辅导员的社会阅历来把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成高效的辅导团队,这也应该是现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只有把现有的辅导员资源进行重新的组合和配置,高校辅导员工作才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只有高校积极调节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机构的运转机制,加强现有的辅导员工作的整合能力和辅导员自身的优势,把辅导员理论工作的原则性和实际活动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建设一支“与时俱进、与实俱进、与世俱进”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为辅导员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科学有效地定位辅导员工作性质

现在我们对辅导员工作性质有着比较大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辅导员工作是纯粹的教学工作,这种对辅导员工作定位的看法注重辅导员的教学性特点,没有体现出辅导工作的管理性特点,不利于辅导员实际工作的实施和辅导能力的提升;第二种观点认为辅导员工作是纯粹性的管理工作,这种观点只看到了辅导员工作的管理性特点,没有体现出辅导员工作的教学性特点,这样会导致辅导员的行政管理能力特别突出,一旦碰到教学理论性的问题就显得漏洞百出;第三种观点认为辅导员工作是教学性与管理性相结合的工作,这种观点定位比较合理而且能够得到大多数辅导员工作研究者的认同和欣赏,但是究竟怎么样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就是辅导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笔者认为,把辅导员工作性质定位如下显得更加合理一些:辅导员工作就是以管理性工作为主,以教学性工作为辅,是管理性工作和教学性工作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就现在的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潜在的发展问题应该成为每个高校进行改革创新的基础点,因为学生是学校的核心,辅导员是连接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学校的工作又要依靠于辅导员工作的回馈和要求,为此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希望通过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设一支科学合理高效的辅导员工作队伍。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关系着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历史重任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责,正如杨振斌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高校辅导员工作只有经过求实、创新的改革道路,并结合时展的客观要求,把自身建设成一支综合能力过强、辅导工作技巧过硬的团队,那么将来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做起来就会如鱼得水,那样高校辅导员工作就会显得强劲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BB

[2]马洪亮,徐锐.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的结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1,5:85.

[3]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311.

[4]齐艳萍,丛解有.辅导员工作方法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 01):92.

第7篇

作者简介:姜晓玲,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162-02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90后”大学生出现了新的特点,而现在的高校辅导员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思想观念都与现在的学生特点不相适应,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思想观念,适应学生的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向学习型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提出,学习型一词逐渐引起广大高校辅导员的注意。美国学者彼得?圣吉1990年在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运用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原理,并吸取、融合东方的传统思想,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并创建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学习型组织需要的五种模型。

所谓学习型高校辅导员是指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并及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新型辅导员。良好的学习动机、较强的进取心、工作学习化与学习工作化、广博的知识底蕴、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不断创新的知识等条件是学习型辅导员必须拥有的。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团队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想要真正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就必须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加强团队组织学习、分享共同成果,提高专业素质水平,更好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当前社会要求辅导员要有雄厚的知识底蕴、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创建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意义就在于用要充分开发辅导员的潜能,改变管理模式,设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尽可能的调动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为辅导员建立不断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机制,使辅导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养成分享、反思、交流的良好习惯,学会最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技术和方法,提倡具有创新意识的学习。建立一支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辅导员队伍向学习型转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不断更新,是高校辅导员需要迎接的一个挑战。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思想观念的变革,面对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热情,辅导员只有不断学习、了解新思想、熟悉新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

其次,辅导员队伍向学习型转变是由现在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被社会和家庭赋予了很高的期望,被誉为“天之骄子”;而在被寄予期望的同时,这些学生也承载了很多社会责任和家庭负担。他们追求思想独立,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信仰,内心空虚;他们的竞争意识较强,但耐挫能力较弱;他们情绪强烈,但稳定性偏低。由于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向学习型转变,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思想观念,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便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再次,辅导员队伍向学习型转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就要特别强调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建设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能切实的针对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日常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坚持理想,坚持对大学生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等。

最后,高校辅导员向学习型转变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大学生的数量也随着高校的扩招而越来越多,因此,在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这就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是最接近学生群的老师,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他们的行为举止包括言谈对学生的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身为学生指引者和领路人的辅导员队伍必须要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前进,不仅要有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还要有心理辅导能力、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还必须掌握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知识。需要掌握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越多,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要求就越高。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立,会从多个角度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辅导员通过学习,促进辅导员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激发辅导员们的创造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二、建设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切入点

第一,学习方面。(1)要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型辅导员建设的学习氛围,要理解学习型全员学习的本质特征,鼓励所有辅导员自觉融入学习型建设的学习氛围中,加强辅导员的良性竞争。(2)建立多元的学习型高校辅导员的学习平台,包括自学平台、进修平台、网络教育平台等。结合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需求,高校应提供环境和条件支持,鼓励辅导员自学;或者安排辅导员进行骨干培训、专题培训等,并进行网络建设,为辅导员进行网络教育提供可能。(3)鼓励辅导员努力提升学历学位,高校应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给予与专业教师培养培养同等的待遇和政策。(4)鼓励辅导员参与教学工作,支持辅导员上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课等课程,提高辅导员的教学水平。(5)鼓励辅导员参加学术科研工作,多参加学术会议,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奠定基础。

第二,考评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辅导员考评制度,使辅导员的考核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提升辅导员适应学生工作新任务、新要求的能力,以及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需求的整体水平,真正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三、建设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途径

(一)建立共同愿景

对于学习型团队而言,要鼓励辅导员制定自己的愿景,并与他人沟通交流,尽可能与他人达成共识,制定本团队将来发展的共同愿景。在共同愿景确立之后,辅导员会更加努力,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增强对学生工作的关注度,并自觉地积极、有效、系统的开展其他工作,加强工作的实效性,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机制

首先,健全辅导员的选拔机制。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是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基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选拔制度,从源头上高标准、严要求,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不仅要考察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学历水平、知识储备,还要对辅导员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及奉献精神等进行考察,为建设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作铺垫。

其次,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加强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应始终把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作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应注意将专、兼职辅导员结合起来,挑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专职辅导员,并从优秀的年轻党员教师队伍中选择一些愿意担任辅导员工作的人补充到辅导员队伍中去,待完成兼职辅导员工作后转向专业教学科研岗位。辅导员专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教师的互补,有利于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另外,辅导员队伍也要注重新老搭配、以老带新。总之,不仅要保证辅导员的基本数量,更重要的是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

最后,要制定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在严格辅导员队伍的选拔机制,吸纳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的同时,也要制定对辅导员的激励机制,调动辅导员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创造条件。

(三)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和培训

要建设学习型的辅导员团队,就要不断学习,把学得快、学得好、学得多作为团队学习的一种追求。学生工作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工作,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要根据团队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要适时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学习和培训。完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建立培训网校,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作需要,选择培训的项目,通过系统培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要为辅导员攻读更高的学位提供平台,把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学历纳入学校师资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或课程。成立辅导员之家、辅导员沙龙、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会、大学生职业指导研究会等团体交流平台,举办参观交流、学术研讨等活动,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另外,还要鼓励辅导员进行自学,由学校和团队主要提供环境、条件支持,辅导员结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

(四)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第8篇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各高校招聘辅导员在学历要求方面已有了较大提高,基本上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一些名校还要求博士学历。但不少高校在招聘时对辅导员任职资格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各个学校招聘辅导员要求的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虽然应聘成功的辅导员大都是优秀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较高,但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辅导员自身专业与学生的专业不具有任何相关性的现象也到处可见。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学生思想观念不断的更新,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还要了解和掌握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等诸多学科知识,而我们很多的辅导员在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较为缺乏。

(二)职业倦怠凸显

学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辅导员开展大量细致的日常工作,使得许多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也正是由于辅导员们在关键时候冲在最前面,使得一些影响稳定的事端及时得到平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中,这只本该较为稳定的队伍却缺乏稳定性,很多辅导员因为岗位辛苦劳累,一人分饰N角,既是办事员、收费员、勤杂工还是全职保姆,基本没有想过长期专门从事学生工作,而是想在工作几年之后,通过这个“跳板”转岗到其他岗位。尤其随着一些辅导员年龄的增长,职业发展前景不太明朗,就会出现职业倦怠的状况,表现为工作应付差事,缺乏激情与动力,对学生感情投入不够,不愿与学生深入接触,更谈不上工作方法方式的创新,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角色定位不准

当前辅导员已经逐渐发展为集思想教育工作者、班级事务管理者、就业指导者、心理咨询人员、学习指导者等多种角色,集多种角色于一体,成为一个角色集。同时辅导员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会与专业教师、高校其他部门行政管理者、学生家长等角色也会产生交集,难免会发生角色冲突,即不同角色间发生矛盾和对立,使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高校辅导员承担的职责过于广泛,没有某种核心的职责,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造成职责不明、角色不清,影响了其工作的科学化。繁杂的工作和模糊的角色影响了辅导员在理论学习上的提高和总结,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工作热情,限制工作水平。

(二)培训工作薄弱

辅导员工作水平的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辅导员的培训。构建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等对辅导员的工作技能提升都会有促进作用。但实际情况是,辅导员总是被要求尽可能多的胜任学校交办的工作任务,却很少有机会进行深造和深层次的培训。一些高校在辅导员入职的时候就对继续深造和学历提升进行了约束,在对提供针对性的研修、技能培训和工作交流上投入力度却不够,培训工作薄弱,导致部分辅导员理论知识陈旧,工作方法守旧,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

(三)职业规划缺乏

首先体现在学校层面对辅导员未来的发展缺乏规划,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造成辅导员看不到明确的前景。其次,辅导员本身具有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应该说“科学化、职业化、专业化”是辅导员发展的大势所趋,但高校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心理负担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思考,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自己,难以静下心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炼和升华,甚至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存在浮躁情绪,工作科学化自然无从谈起。

三、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理清角色,细化分工

著名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涂尔干作者根据维系社会的方式将社会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即传统社会。靠成员们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归属感来维系。“有机团结”的社会,即近代的分工制社会。成员间的差异日益增加,但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一起。美国高校将辅导员分为职业辅导员、学业辅导员、住宿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等诸多类型,并且有严格的学位要求和准入制度。我国辅导员一般对学历和政治条件等要求较高,专业背景则比较淡化,辅导员队伍一般专业背景复杂,承担的工作职责也更为复杂。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这种分类制度,将职业规划、心理咨询、住宿管理、学业计划等工作划分到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室、后勤管理中心、班主任等部门和人员。

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对于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应该与学校的相关部门结合起来,将一些本该由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中划分出去,辅导员在落实学校、职能部门的任务中起到督促和鼓励作用,而非直接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类任务,在担任“杂务员”角色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辅导员自身应明确自身工作的职责:哪些是作为辅导员必须完成的任务,对待这些要“严格执行”;哪些是可供选择的工作任务,对待这样的选修任务则可“基本完成”;而一些创新型的工作任务则适可而止,有条件和精力的辅导员适当参与。同时发挥其他行政人员、班主任的作用,减少辅导员负荷,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锻炼学生自我培养的能力。

(二)多渠道参与,构建培训研修体系

要构建一整套辅导员职前和在职阶段的学习培训体系,推动辅导员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各高校应当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等培训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者资深辅导员开展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报告会、研讨会等手段,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各省的辅导员研修基地则应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设立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课程,帮助辅导员形成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辅导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继续深造,攻读与辅导员工作相关专业的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积极支持、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学校可尝试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学生事务管理等硕士点,为辅导员的事业发展搭建学科发展空间与研究平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创造机会,组织辅导员到国内外高校考察交流,学习著名高校先进的学生管理理念,开阔辅导员视野,促使辅导员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三)合理规划,完善流动机制

要推进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高校要为辅导员创造一定条件,引导其向专家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优化辅导员工作队伍,为优秀的辅导员在级别提升和职称评定上提供平台,按照工作年限沿着副科———正科———副处等行政级别来确定辅导员的职级。高校应将辅导员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系列,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享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权利,沿着“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发展路径进行职称提升。但将辅导员按照教师职称评定要求设置,对于大部分辅导员来说门槛较高,容易造成辅导员整体职称偏低。博士毕业到高校工作,在满足晋升副教授职称的条件如,申报专利,主持课题等,一般过2年后就可以评副教授。辅导员由于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和教学秩序管理工作,时间有限,在、课题研究等方面均和专业教师有较大差距。在当前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背景下,各高校应该进行积极探索,将辅导员的职称晋升单列。评聘对象可以包括专职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等,同时对科研成果、工作实绩和教学要求等指标做出统一规定。这对解决辅导员工作目标缺失和职业倦怠问题很有裨益。事实证明,合理的流动机制能够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给学校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学生工作高水平的良性运行。

高校应为辅导员创造条件,提供高校系统内转岗的可能性,或者让其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感兴趣,可以定量定性地做一些研究,寻求更多心理专家的帮助,进修相关课程,甚至攻下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成为大学生心理学专家;对学生的就业与职业规划问题感兴趣,可以持续地关注学生的就业经验与问题,同时参与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教学或专业认证,这样可以成为就业指导专家,也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选择成为党群工作方面的专家,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建议者或学习计划制订方面的导师。总之,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应是最终发展目标。辅导员自身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素质和修养,坚持学习,明确奋斗方向,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四)深入学习,创新工作理念

当前,辅导员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研读十报告,领会报告中的内容。结合工作实际,立足学生成长,以推动教育发展的使命感实践十精神。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结合时代创新教育方式,创新思想教育的载体和阵地。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红色网站焕发生机与活力。多种教育方式并行,如电话、电子信箱、飞信、QQ、BBS等都可以成为教育大学生的工具。其次,辅导员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思想教育活动,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融入各项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应该是对话的过程、对情境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社会学家舒茨认为,一个行动者有意识的想象着另一个人在想些什么,同时另外的行动者的意识里也进行着同样的想象,这种同时且相互的历程让日常生活变得可能,由“此在”到“彼在”是可能的,从主体间的角度来看,人类所体验的各种客体与事件是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与教师平等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讨论,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性,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9篇

如何在新住宿学院模式下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取得既让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又让自己欣慰的工作成绩,这是每一个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心愿,特别是所在高校已经或者即将进入新住宿学院模式的政治辅导员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辅导员经验,特别是住宿学院模式下的政治辅导员工作模式,浅谈如何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住宿学院;政治辅导员;工作质量

2004年8月,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背景下,汕头大学积极深入探索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后,于2008年7月借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住宿学院模式成立至诚书院(以下简称“书院”),开始了住宿学院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笔者有幸2007年参加工作就任汕头大学学生处政治辅导员,后来也加入住宿学院改革试点的准备阶段,并一直担任住宿学院政治辅导员工作至今。

住宿学院政治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背景:

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规定》),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教育法令,也是政治辅导员开展工作必须严格遵守的制度。《规定》第四条明确提出了辅导员工作五项要求,第五条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八项职责。也就是说,高校政治辅导员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任重而道远。

我国有着对高校政治辅导员具体职能要求的相关政策。教育部和中共广东省委高校工委均明文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就书院而言,目前(2014年5月),书院1019个学生,配备4位政治辅导员,比例约达1:255。这无形之间加重辅导员的工作量,导致辅导员心理和工作压力增加,整日疲于应付日常事务,难以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如何扭转这个被动的局面呢?为此,2008年7月,汕头大学借鉴境外优秀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在内地高校率先成立第一家本科四年全程住宿学院――至诚书院,开始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书院没有按照中国传统大学以院、系、班级安排学生的住宿和课外活动,而是采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住”的比较接近现实社会的生活模式;通过给予学生专业课堂以外更多的关怀、支持和更广阔发展潜能的空间,为其提供最优质的教育环境;通过党团、学生会和学生兴趣社团组织等社区活动平台的搭建,以及书院团队、学科、体能、心理和职业等五类拓展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信心、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把“如何做人”的教育具体落实到大学生生活社区,使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融于一体,促进身、心、灵全面健康发展。

住宿学院模式下,政治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主要做法:

首先,书院的宿生,平时除了上专业课是到专业学院,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网上选课到课室去上课之外,其余的学习、生活、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等均在书院。这就给予住宿学院的政治辅导员大量接触学生的机会,当然,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办公地点,设在学生宿舍区,也就是说上班的时候是跟学生在一起的(在目前的硬件条件限制下,还无法做到住在书院),书院目前的政治辅导员的办公室有两间,均集中在书院的三楼(整栋五层楼住宿学院的中心点)。书院的学生在正常办公时间,随时随地经过,都可以进去找政治辅导员,事由可以包罗万象。比如:学习、申请教室、申请奖学金咨询、比赛报名、感情、申请举办活动、入党谈话等等。正因为辅导员的工作地点是在学生宿舍区,也产生了书院刚成立的一两年里,进办公室找辅导员较多的事由是:厕所塞、宿舍玻璃门损坏、宿舍有蟑螂等这些本不该由政治辅导员去负责的事情。但是,作为住宿学院模式下的政治辅导员,如果连这些事情都帮学生解决,或者帮他寻求得到解决的方法,他们会非常感激并且产生极高的认同感。书院政治辅导员,既要关心“浮在水面”的学生,也要关心普通学生,我发觉辅导员能够在不经意之中记住一些普通学生的信息,哪怕是他今天参加了一个什么活动,在相互打招呼的时候跟他提了一下。他会因愕然而感激,从而产生信任感,这一点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尤其明显。

其次,书院政治辅导员要学会“借力”于学生。政治辅导员在对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的培养中,理念可以不变,但创新却是必须的。因此,常常我们策划不同的项目和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例如:就拿培养学生会干部来说,一开始的时候,策划活动,安排培训内容等等,我们事事亲历亲为,确实较为辛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干部们经过一年的培养,各种领导能力日趋成熟,等到下一年,我们就“放手”由他们(高年级学生)来策划培训方案,协助我们开展培训活动训练下一届学生干部。让学生自己培训自己,自我监督,自我成长。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书院以矩阵式团队组建模型,构建学生党团组织服务型组织架构。至诚书院党总支、各团总支从成立开始,并不是简单地利用楼层分区,而是充分利用书院大楼的特点,在书院建立纵横交错的团队模型,为书院加强宿生交流,开展团队建设打下基础。考虑到同楼层的学生交流沟通比较方便,不同楼层间由于物理位置的阻隔,往往难以交流,因而党支部、团总支的构建以书院的纵向建筑剖面来设置,共设置7个学生党支部和团总支,其中每个团总支由5个不同楼层的团支部组成。点、线、面结合,纵、横交错,从整体上更好地、有效地促进党组织各项活动有序、健康、持续开展,从而实现党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团干的积极作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搭建社区活动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党员学生干部是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中坚力量,在社区中建设一支有思想、有实干精神、有文化底蕴、有学习意识和学习实践经验的学生党团干部队伍,对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书院建立健全党组织工作制度,以培养、锻炼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为目标,做到努力构建一个团结的、让书院学生党员和广大青年学生能有切身体验的住宿之家。以“家”为基础来开展书院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就明显省力许多了。

再次,、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共同了《关于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从2014年开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现实特点和行为习惯,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号召和组织学生设计开发推动同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机APP应用程序等,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形式和渠道开展“我的身体我做主”、“我的运动风采”等照片展示评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风尚。为此,书院政治辅导员积极通过社区活动平台的搭建,给予学生专业课堂以外更多的关怀、支持和更广阔发展潜能的空间;通过新媒体(微博、微信、QQ、飞信等)随时随地传递正能量;利用“宿生活动资助计划”的平台,为宿生之间的交流与个人能力锻炼提供机会;创立书院院刊《至诚》,并办好书院电子刊物《至诚生活》,以宣传书院的文化理念,为宿生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书院政治辅导员还带领学生会等各大组织合力举办一年一度的书院日晚会,让书院大家庭每一分子共同欢庆书院日,增强宿生的归属感、凝聚力;通过举办院长分享、院长餐会、导师面对面、导师餐会,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营造家的氛围,传递正能量。

此外,书院辅导员借助书院特色承担下述五大素质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住宿学院辅导员的工作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书院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素质拓展计划,而这种系统化的素质拓展课程,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国外的剑桥、哈佛或普林斯顿的住宿学院是没有的。书院开设的系统的五大类拓展课程基本涵盖汕头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各项培养目标。截至2014年4月底,五年来共举办团队、学科、心理、体能、职业等各类拓展项目共101期,参与的学生超过6000人次,通过这些课程项目的有效开展,使学生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宽广的国际视野、健康的人格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专业能力、终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了宿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书院政治辅导员意识到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大”的方面要做好调控,“细”的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有“风风火火”的开展活动对其培养,也要结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才能最终发挥作用。因为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人,例如:从2013年10月份开始,书院四位辅导员在书院领导带领下,与书院2013级新生分别进行谈话,了解新生学习生活状态和整体适应情况。谈话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2-5人,每组谈话约30-60分钟,目前已与近94%的新生进行完谈话。通过小组谈话形式,辅导员也针对性地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反馈过来的一类学生有了基本了解,从中发现个别需要关注的学生,如较为内向、人际交流较为不适的学生。对这类学生,我们建立有关档案,将心理问题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促进了辅导员对新生情况的了解,而且加深了新生和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以及对书院的感情。

住宿学院模式下,辅导员提高工作质量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总的来说,笔者通过在书院的辅导员经历,对住宿学院新模式下辅导员如何提高工作质量有了一定的见解:学生就是书院最大的群体,在书院做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学生这群体培养好,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目前,书院政治辅导员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工作团结务实,原则性强,民主气氛浓,廉洁自律意识较强。作为汕头大学唯一试点书院,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辅导员们协调一致,通过艰苦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明确今后在住宿学院模式下,政治辅导员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提高书院政治辅导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相关理论的领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住宿学院的事业之中,保持思想政治正能量;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实际,倾听学生意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忙学生之所需;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脚踏实地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3.利用各种方法全面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多跟新老同事交流分享。老的同事、领导有他特殊的经验,他们走过来的辅导员之路比我们要多,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东西可使我们少走弯路;新的同事年轻有活力,理念新,方法多,会给我们的辅导员队伍加入新鲜“血液”,从而更好地、全面地提高工作质量。

4.及时对辅导员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反馈,及时整理思路,务实创新,增强工作实效。通过实现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最终达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在我校全面铺开住宿学院工作之际提供借鉴意义。

总结

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提高是高校学生培养模式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和保证学校学生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在住宿学院新模式下,高校辅导员要提高工作质量,需要辅导员本人努力,也需要所在学校的支持,更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任重而道远。“住宿学院需要学校和教师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国外也只存在于招生规模小、财力雄厚的精英大学。作为招生主体的州立大学、社区学院并没有类似制度,甚至不提供宿舍。”周满生说,“若高校每年有三四千人的招生规模,想让这种师生互动覆盖到每一名学生,得需要多大的人力?实施难度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新时期学生管理百科全书》[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10)第一版.

[2]中央[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关于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通知》.

[4]汕头大学至诚书院网站:.

第10篇

【关键词】新技术;辅导员;职能

为了更好地实现成人教育教学的目标,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必须要有效利用各种新型技术手段,履行好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和引导等工作。了解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与需要,采用适当的工作方法提高成人高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一、成人高校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

1.成人高校辅导员基本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以及产品的普及,世界文化的融化,使得成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各大院校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成人高校必须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对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为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打下基础。

2.学生文化素质差给辅导员工作带来诸多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时的国内成人教育院校生源质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增加了成人教育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难度。成人教育院校生源在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会反应在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知识储备情况、实际能力操作水平,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管理之间关系,增加力辅导员的思想工作难度。

3.网络飞速发展对辅导员工作的挑战

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计算机信息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从而改变了人们观察与认识的方式,并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又一个载体。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举止等等。网上信息泛滥浮躁,对于意志力比较薄弱,缺乏判断力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二、新技术条件下成人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

1.充分利用移动通讯技术

成人高校辅导员可以采取“直接”方式对成人学员展开教育工作。主要形式有学前教育活动、教育宣传手册发放、电话短信咨询等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理念、学校纪律规范与规章制度;掌握课程安排、课程信息变动以及学校一些大型活动信息等,为学员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吃参考。另外,成人高校辅导员也可以借助于“间接”方式对成人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现代人的生活过于依赖于移动通信设备,成人学员也不例外,QQ、微博、微信是他们的主要交流沟通工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状态签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日常生活学习状态。这就要求辅导员应该让自己也成为“网络达人”,熟悉各类网络交流软件,网络交流用语与禁忌根据学员的爱好、关注的话题来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2.关注游戏对学生、学习理念和方法的影响

作为成人学生教育管理者,辅导员也要提高自身网络课程组织筛选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搜集整理一些教学辅助游戏推荐给成人学员,能够和学员一起探讨并评价游戏“攻略”。为成人学员提供24小时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引导成人学员有健康的人生价值关,提高学习兴趣,生活热情是当前成人教育学校辅导员的基本工作目标。总而言之,成人教育院校辅导员要改变以往那种生硬刻板的奖惩式管理策略,让成人学员在愉悦的情绪下,自觉遵守学校规则,提高管理效果。辅导员还要了解专业课程中有关游戏开况,尽可能多掌握有关信息,能与学生共同游戏,成为完成一款游戏的伙伴,就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在今后的教育发展趋势中,游戏和游戏化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在游戏中学习,使学习游戏化,不但应该是教学者的努力方向更应该是教育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

3.利用学习分析法改进工作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为此,成人高校辅导员最好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其一,掌握学员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成年学员家庭背景、工作类型、价值观念、学习、生活、兴趣等各个方面信息。能够为广大学员提供专业、课程、就业等全方位的知道服务,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好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成人教育院校辅导员与学员相处的时间普遍不长。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应该注重学生基本信息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再结合平时的用心观察,借助专门的分析软件,努力认识并了解每一个学员。有针对性给予建议和指导。辅导员对成人学员的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长处与短处、学员家庭情况、最为关注的问题、专业技能、学员的成绩、个人意愿、理想等等。另外,辅导员还应该结合工作经验,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大数据的变动进行正确的分析,擅于搜集有价值的免费的课程、管理资源,能够以他山之玉来解决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总结评价。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细节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管理工作要能够有理有据,增强成人教育学员的自觉性与自主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成教育教学活动中,辅导与教育管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变革,也使得成人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未来将会有高水平的成人教育工作不断涌现,为此辅导员必须重视管理工作,加快教育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姜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辅导员影响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

[2]赵海丰.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D].辽宁大学,2014.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合作精神 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82-03

合作精神是指参与者通过共同合作互相配合,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意识和行为。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形式,合作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合作学习,是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要素之一。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水平将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整个民族的未来。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活动最直接的教育者、管理者。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合作精神不尽人意的状况,如何发挥辅导员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独特职责和作用,值得探讨。

一、大学生合作精神状况的调查

为获得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调查采用问卷、座谈和访谈三种方法。问卷调查对遵义医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600份关于大学生合作精神的自编问卷,调查包括对合作精神的认知、学习、日常生活、集体活动、社会工作、同学之间关系、个人与集体利益间的关系、心理素质、辅导员的作用等共12个问题,问卷回收率92.5%。男生250人,女生305人;医疗专业463人,非医疗专业92人;党员167人,非党员388人;独生子女266人,非独生子女284人。访谈对象为专职大学生辅导员,访谈中辅导员积极配合。座谈对象为学生干部,他们基本上能接受,愿意交谈。

二、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的表现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92.6%的大学生认为合作是人生发展的内在需要。39.6%的学生对自身合作精神的评价认为“好”或“较好”;47.3%认为“一般”;13.1%认为“差”或“较差”。17.7%认为人际关系复杂,不知如何合作或缺乏合作能力。对目前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总体评价,近半数学生认为不尽如人意,希望得到改善。归纳合作精神在我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化

部分学生凡事先从自身考虑,追求自我价值,重视个人奋斗,只顾个人埋头读书,对社会公益活动缺乏兴趣,很少关心他人。在人际交往中重利轻义,与己有利则亲近、无利则疏远,对生活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过于冷淡,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淡薄,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个别人甚至以牺牲他人或集体利益为代价谋取个人好处。

(二)合作与竞争关系的误解

当前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时代,同时也是更加需要合作的时代。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更需要在竞争中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许多学生(78%)只看到了竞争的日益激烈,却忽视了在竞争中合作的重要性。表现为自己学习刻苦,不愿与同学交流,更不愿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不参加集体和社会活动,认为做这些事情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人际关系上过于淡漠。在集体活动或竞赛中,少数人刻意表现个人才能,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以达取长补短之效,甚至为了争强斗胜而过于自私自利,影响了集体整体力量的发挥。

(三)重视个人名利,轻视集体荣誉,合作意识淡漠

少数学生当涉及到个人名利,如助学金、奖学金、班干选举或评先进时,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找关系拉选票,甚至编造虚假材料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谋取个人好处。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集体荣誉感不强,与同学、老师合作意识淡漠,忽视集体对自己的约束力而致使生活、纪律涣散,影响集体荣誉。

(四)心理素质原因

调查中13.3%的学生心理上需求同学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其中有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信或羞涩而畏缩不前,也有学生缺乏与他人交往沟通的经验和能力,觉得自己被冷落受歧视,还有少数人认为在校园里很难找到知心朋友,感到十分孤独。由于人际关系上的障碍,合作也就无从谈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生理和心理弱势的贫困生,他们认为自身或家庭条件远不如周围同学,心理承受能力、耐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做事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周围人交流,缺少朋友,自感很孤单,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绪,严重者由此导致明显的心理障碍。有少部分学生存在猜疑、嫉妒、自负等心理问题,影响合作。

三、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做好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工作

(一)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辅导员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辅导员工作,教育部陆续制定了相关文件。1952年,教育部提出要在全国高校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主要职责是辅导学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活动。1961年,教育部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明确要求要培养专职的政治辅导员,并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1965年出台的《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中,对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工作等做了明确规定。自此,我国已基本完成了高校辅导员制度,在全国各高校也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辅导员队伍。

1978年,教育部针对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明确提出建立一支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恢复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1983年,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高校各种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需要。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认同政治辅导员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了政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并且将“政治辅导员”改称为“辅导员”,其工作定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006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明确指出了辅导员的八项主要工作职责。

(二)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做好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工作

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一项涉及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本人从事多年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根据个人工作的体会并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1.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部在《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如何指导和帮助他们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环境很重要。作为辅导员除了尽到自身的责任外,可邀请高年级同学到新生班级、寝室,用他们的自身感受指导新生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养成在集体环境中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方式上逐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转变。在开学之初,强调树立良好人际交往的意识,用宽容、友好的心态正确处理同寝室、同班同学的关系,做到从身边小事开始,锻炼人际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辅导员要始终加强对他们合作意识的教育。

2.合作精神培养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规定”中指出,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和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一个体现团结互助,荣誉、责任与奉献的团队集体。班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爱好等各自不同。辅导员在班集体的建设中,用生动典型的实际例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要重视营造团结互爱的环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每个成员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班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能有效化解和消除不良情绪。辅导员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激发个人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使人不断奋发向上,但绝不是个人主义的争胜斗强。只有在竞争中善于合作,才能在合作中发展自己,进而展现班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利益。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班集体的组织力量,需要辅导员在各种集体活动中精心策划和组织,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增强成员之间的合作,展现班集体团队的凝聚力。

3.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规定”中指出,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90后”大学生多数自我意识强,但是心理素质较弱,承受压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不足。尽早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对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非常重要。在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不适应导致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作为辅导员,一是鼓励并安排好学生选修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卫生课、心理学课等。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专家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修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二是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时刻不忘强化他们人际交往的意识,锻炼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注重合作意识的引导和教育。三是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观察和了解,对存在潜在问题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指导和帮助。对出现心理障碍较重的学生,既要积极协助心理医生纠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要发动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使其感受到班集体的关爱和温暖,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绝不可推给医生了事。

4.积极倡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规定”中指出,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诸多的教育活动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调查,卫生、科技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相对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德育目标更具活力和更为有效的途径。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已呈多样化,利用寒暑假期开展的社会实践有“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服务、专项考察研究等;可在校内开展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利用双休日可做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等。本人体会,在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需要抓住几个重要环节。

(1)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选题。辅导员在指导项目的选题方面要注意几个基本原则: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才就业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党政工作热点相结合。本人任职年级为临床专业学生,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偏僻山区进行卫生医疗服务活动,选题符合同学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医学生对山区缺医少药现实状况的认识,有利于启发和教育学生为贫困山区人民服务的意识。(2)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集体项目,体现的是一种团队合作精神。辅导员首先要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计划书和团队守则,强调每个人都要服从团队纪律,讲究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明确不同角色的分工和职责,强调团队的团结互助和集体荣誉感。当团队内部或与外部发生人际关系矛盾时,辅导员能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克服“惟我独尊”的错误认识,认识到以宽容的心态与他人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重要性。我们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出“大家一条心,人人献爱心”,献爱心不仅体现在团队内部,更注重服务的对象。对此同学颇有感受地说:“只要有奉献的爱心,什么事情都好办,都能办得好”。同学普遍反映,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领悟到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团队和谐的人际关系增进了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形成。在人际交往中增强了对真诚、宽容和理解内涵的感悟,同时提高了身心修养和思想升华。(3)注重社会实践后的总结与评估。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体验民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是每一个社会实践者的成果,只有认真的总结才能找出优势与不足。辅导员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总结报告要注意几个环节:①选题对己、对社会是否有价值、选题的创新性、选题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能力、实践活动计划书的完整性和可行性。②实践活动是否按照计划书按质按量地完成全部内容,重要的内容要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证实。③自己的收获或对社会的影响。在总结中结合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围绕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几个方面,如集体观念、人文素养、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创新意识、诚信、学习动力、生活简朴等方面,指出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这不但有益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撰写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建立规范的评估体系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实践活动育德的质量,奖励优胜者或集体能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批评或处罚可杜绝不负责任的为实践而实践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7):167-168.

第12篇

【关键词】成人英语学习 在线学习五阶段理论 在线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10-02

在线学习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向师生提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优势,向教学双方传递丰富的数字化信息,实现网络的教育功能。在线学习辅导教师的职责与辅导策略对于在线学习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也是远程教育领域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在线学习辅导教师的职责与辅导策略

在线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在线辅导教师指导和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业,并对其学习成果予以评价。在线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纯在线交互,但必要时会与混合式学习、面授辅导相结合。在线辅导教师承担着学科专家、辅导者、学业评价者、讨论管理者和技术支持者等多种不同的角色。在线辅导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成效,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尽快熟悉远程学习方法和策略,对于远程教育中成人英语学习者尤为必要。

为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辅导教师会采取一定的方式步骤,即辅导策略,来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辅导教师根据成人在线学习特点和英语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策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予以辅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向纵深发展,未来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应该扮演e-facilitator(在线促进者)的角色。纯在线的教学环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通过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导学和支持,帮助学生在线完成学业。

Gilly Salmon从1997年开始,先后提出在线学习五阶段结构、理论与模式。该理论针对学习者在线学习时不同阶段的问题给辅导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如下图),对于辅导教师明确自己的导学职责和组织在线辅导活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思路和借鉴。

二、成人英语在线辅导策略

1.访问课程与动机激发

学习初始阶段,学习者往往会面临一个陌生的网上学习环境,也会遇到网络配置不齐全、软件安装不知如何下手、忘记密码等问题,这些无疑会增加其不适应感。辅导教师若能在此阶段积极与学员联系,提供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则能为学员后面的在线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提供学习导航。辅导教师就英语课程平台的特点、功能及工具的使用方法、课程学习的方法、学习目标、在线辅导安排、辅导教师联系电话和答疑邮箱等向学员介绍,以方便学习者了解学习环境,随时提问。若学员能在此时收到辅导教师热情洋溢的电子邮件,则会提高学习兴趣,减少孤独无助感。

(2)了解成人英语学习者特点及需求。成人英语学习者一般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动机,有明确的目的、较好的学习态度、一定的学习策略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大多基础薄弱,学习时间难以保证,且普遍存在焦虑、畏难等心理障碍。辅导教师应尽量创造轻松、友好、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多安排以任务为中心或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联系工作、生活实际,如口语方面多联系现实生活的话题,引起其兴趣,激发其表达需要。

(3)鼓励学习者自我介绍。通过自我介绍,学员之间可以快速熟悉起来,打破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减少独学无友的孤独感。学员尽量用英语自我介绍,包括自己的职业、业余爱好、从事工作、学习经历、特长、学习愿望与目标等等。教师则可以从这些信息中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需求。为便于归类统计信息,教师先设计好介绍的电子模板,提供给学生。

(4)激发英语学习动机。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动机成分中目的性较强,较为稳定。但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自卑、畏难等消极心理。如何激发其英语学习动机非常重要。教师设计一些简单且易激发其成就感的学习活动,鼓励大家用英语发帖留言并互相复帖,引导学生熟悉在线活动这一方式。如要求大家介绍自己难忘的一件事,篇幅可长可短,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对于迟迟未上线的学生,教师直接联系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在每个单元学习前,给所有学生发一封邮件,欢迎他们,提醒本周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任务和注意事项等。单元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可再发一封邮件,总结一周的学习情况,适时表扬做得好的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且对下周的语言学习内容进行展望。教师的关注成为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助推器。

2.形成在线学习社区

学员在前一阶段主要关注陌生的网络学习环境,而在此阶段,则转向关心自己在集体中扮演何种角色、起何作用。面对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风格各不相同的成人学员,教师肩负着搭建正常语言沟通桥梁和维持良好社交氛围的职责。

(1)建立学习小组。由于学员成分复杂,兴趣、水平存在差异,加上时空分离、小组内部缺乏协调、教师远不如在面授课上那样能够对学员有较强的控制力等原因,在线学习活动的效果往往会打折扣。辅导教师事先对学员进行摸底,有个大致了解,再综合考虑学员的兴趣、年龄、基础水平、地域、职业、需求、在线学习时间长短等因素来划分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太多,以5-6人为宜,为学员划定角色,如主持人、资料提供者、总结者等。

(2)破冰行动。该活动旨在调动学员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热情,帮助大家尽快形成在线学习社区,有助于后续的在线讨论活动。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来鼓励大家参与,如猜英语字谜、英语句子接龙游戏等。活动目标要明晰,任务简单易懂,教师可先示范或提供相应的活动模板,以免学员感到茫然。如用英语自我介绍的话,教师先进行自我介绍,给学生提供范例。

(3)确立网上行为规范。在线学习中,为避免学员发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帖子,保证在线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学员网上行为予以规范。如规定学员登录本课程及论坛次数为每周最少两到三次。若因特殊原因无法登录,也要让大家知道。论坛的“潜水者”一般只阅读别人的帖子,自己并不参与讨论,教师应尽可能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在学习社区里提倡文明和谐、共同进步,禁止谩骂攻击他人。引用其他学员的成果时,要注明作者和出处,反对剽窃。当然,短时间内不可能所有学员都能遵守以上规范,教师贵在坚持宣传与强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文明、共进、和谐的在线学习社区。

(4)持续关注与帮助。在线学习中不同的学员表现各异,对于踊跃发言、热心帮助同伴的学员要及时表扬,对于惯于“潜水者”多鼓励。教师要全程关注学员在线语言学习活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消除疑虑,提供充分的语言材料和答疑资源库,逐步使所有学员都能跟上进度,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3.信息交流

辅导教师在此阶段提供课程学习内容和论点,促进在线学习中课程信息互动流通,监控并采取措施加强学员之间交互的力度,可以通过英语QQ群、英语课程论坛、英语角等多种渠道进行,创造浓厚的英语语言氛围,作为课程学习主导者鼓励学生寻找与共享信息。

(1)设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有利于英语教师合理有序安排语言学习活动,调控学员学习进度,引导学员自觉根据目标调整自己的学习,防止遗漏学习内容。语言学习目标要紧密结合学习者的实际,不能定的太高以至于难以达到,也不宜过低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要强,便于学习者衡量实现的程度,突出重难点,避免抽象复杂化,尽量采取客观具体的行为主义术语陈述学习目标及应实现的语言技能。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笼统的词语。例如,学习一般现在时态时,将目标说成“掌握一般现在时态的用法”太过笼统,不便学生操作,若表述为“能用一般现在时态描述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等则较具体、可操作性强,易于为学生领会把握。

(2)提供资源,设计讨论活动。教师提供的资源忌太多过难,以致学习者用不上而成为其负担。在呈现形式上,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如学习“问路”话题时,可以插播一段现实情景对话,音像效果能够对学习者形成直观生动的视觉、听觉刺激,学习效果更佳。布置讨论作业时,教师先提供作业模板,指导阅读方法,引导学员进行归纳总结。讨论话题围绕课程内容,结合日常生活交流中有趣的语言现象来激发学员之间交流的兴趣。

(3)主持讨论活动。教师不仅是在线学习活动中的成员,也担当了在线讨论的主持者角色。合格的辅导教师知道如何提出新话题,如何引导话题讨论的展开,如何控制讨论的正确方向,如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教师要规定主题讨论的时间区间,如基于文本的异步讨论和基于音视频的同步讨论各不相同,前者3-4天为宜,后者以1-2天最佳。注意对讨论过程的监控,但不过多打断,及时鞭策跟不上进度的落后者。回复学员问题时,避免过于肤浅或深奥。引导学生的讨论时,不要马上判断正误,给出讨论的思路或技巧,不要一开始就提出多个问题,使讨论陷入僵局。

(4)总结成果。小组汇报学习过程和成果,引导学员对知识和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小组写一份小结报告,篇幅可长可短,也可以鼓励学员撰写学习日志,教师将制定好的日志模板挂在群共享,内容包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遇到的难题、使用的参考资料和学习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4.知识建构

在这阶段,辅导教师需要非常活跃,其职责不是主导课程而是促进开放性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对课程材料批判性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地建构知识。

(1)提问。提问要求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既将课程基本知识内容贯穿其中,又能由此引导学员进一步阅读和思考。设置一些开放的、或两难选择的、或生活情景化的、或工作场合的话题,这比较容易引起学员的兴趣。如《英语教学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较多的采用案例分析,引导学员掌握英语教学法的原理,正确指导自己的英语教学,其中也论及英语教案的撰写。学习该部分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教案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教学设计优劣与规律,引导学员站在自己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其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2)促进讨论。有时部分学员不积极参与讨论,在线讨论陷入僵局,或讨论严重偏离主题,辅导教师可以将讨论与学员的形成性考核联系起来,促使学员参与讨论;一次在线讨论只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不宜设置过多问题,以免讨论涣散无法集中;教师有时必须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帮助学员辨别信息正误,引导学生思维朝正确方向发展,提倡“深度思维”,让学员学会深度思考,使讨论向纵深发展。

(3)鼓励反思小结。通过聚集在线学习活动中来自不同学员的思想火花,会产生许多新的发现。教师帮助学员及时反思小结,将收集到的学习信息、新颖的观点提炼成规律性的知识或发展成模型,到公共空间共享。如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名师的教学设计案例,总结了众多优秀教学设计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各小组将自己的认识总结形成小组报告,通过群空间共同分享。

(4)自我管理。在线学习者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必须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教师不需回复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也不用总是第一个回复,可以让学员清楚老师在何种情况下何时会回复他们的帖子,逐步培养起自我管理的意识与习惯。任务布置要明确具体,限制在线解答的时间和次数,提供任务说明、完成期限及样例参考。在学员不能按时提交作业时,通过私人邮件提醒,教师监控学员学习进程,适时干预,促使学员真正成为能够自我管理进行自主学习的远程学习者。

5.自立发展

学员反思总结在线学习过程及从中获得的认识并用诸实践,将在线学习和其他学习整合,对媒体使用产生批判性见解。

(1)鼓励反思总结。完成课程学习时,教师鼓励学员反思自己在整个学期的小组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有哪些,在学习活动中担任何种角色,如何完成小组内部的分工,成果如何,学习中做了哪些贡献,有何经验,要汲取哪些教训,有什么不足需要改进,等等。这些有助于教师总结提炼对课程设计及辅导的经验认识

(2)促进个人发展。语言学习目标包括知识、认知结构、情感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多个维度,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最终会促进学员个人的发展。通过学习者态度的变化、学习计划的制定、后续的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学习对工作的影响等这些外显的行为变化,教师可以判断在线学习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发展及个体发展。

三、结束语

从课程的学习进程看,以上五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划分并不明显,也不是绝对的,其过程是非线性、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这与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水平、在线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知识难易程度等因素有关。可以肯定的是,在线学习中,学员在与学习社区里的师生交流互动中,达到语言知识的建构、语言能力的提升及个体的发展,这为英语老师在线辅导工作提供了策略设计方面的参考。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最大程度调动成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造有趣、友好的在线学习氛围,降低学员学习焦虑水平,优化成人英语学习过程是成人英语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责。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结合成人英语学习特点以及课程要求,才能履行好英语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责,才能提供适应远程英语学习者需要的在线辅导策略。

参考文献:

[1]Salmon. G. E-tivities: the key to active online learning [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2.10.

[2]崔晓.远程教育中基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导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