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3 18:5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风险管理部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人系**银行**支行员工,**年8月参加工作,任职风险管理部综合统计岗。
在本人参加工作半年多时间来,受到领导和各位前辈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在工作上亦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指导,帮助我快速的胜任岗位。
风险管理部是负责**支行全面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实,监测、评价和控制的综合管理部门,是风险和内控的日常管理职责部门。本人任职的综合统计岗,主要负责对本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和风险分类的统计、分析和管理;负责全行信贷数据动态管理、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本人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信贷手工台帐的录入与核对,对实际发生的信贷业务明细进行动态掌控、分析和管理,以便于及时准确的获得各项信贷统计数据;对**支行运行的老信贷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各部办录入的数据及报表进行统计及分析;提供**行各项信贷资产数据及明细,完成四级分类和五级分类的统计工作和分析工作;月度为行领导以及计财处、公司部、个金部提供同业经营情况的详细数据;月度、季度、年度,独立的或配合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对外提供各项信贷数据报表。此外,我行新设了信息安全员一岗,本人即任风险管理部信息安全员,负责部门电脑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
进入**银行半年多时间来,在领导和前辈的关心照顾下,本人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努力工作,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掌握操作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基本能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本人是刚毕业的理科本科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接触全新的银行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过程不仅是专业的换位,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换位,在综合统计岗位上,领导和前辈的关心指导使本人认识到,严谨的态度、正确的方法、积极的沟通、努力的思考,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统计数据和最高的工作效率。也正是银行业这种对我而言全新的工作,提供给我一个全新的学习机会,在**优良的成长环境下使我能够养成在每一天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努力了解银行业、金融业的运行规律,把所学所悟的点点滴滴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中。
正是由于以上的认识,本人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努力向各位前辈学习业务知识,严谨认真的完成了本职的统计工作,做到了及时、准确、完整的反映**支行信贷业务情况。认真的完成了信息安全员的工作,做好了信息安全的日常维护并建立了安全员日志。努力地养成着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近来的工作使本人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良好的工作习惯是互通的,特别是在工作的条理性上,受到各位前辈的指导今后还将继续努力。
风险管理部综合统计岗是一个需要责任心与耐心的岗位,通过半年多的学习和实践,我坚信能胜任岗位并做出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将继续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一员。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 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则是依据现代金融理论,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和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对银行风险进行识别、衡量,进而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工具进行控制的管理理论和应用技术。 可见,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复杂的技术特征。全球银行风险管理标准的确立归功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的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献。1988年《巴塞尔协议》 的,开始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提供统一的标准;《有效y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路;新资本协议框架代表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未来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基本确立了全球银行风险管理的统一标准。进行风险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风险的计量问题。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都是建立在以方差计量风险的基础上的。 要对金融风险进行更精确的管理,必须寻求更精确的计量风险的方法。 为了更精确地计量和管理风险,J.P.摩根在1994年首次运用 VaR(Value at Risk,受险价值模型)模型计量市场风险,并推出了用于量化市场风险的 Riskmetrics 模型。 经过进一步研究,J.P.摩根又在1997年推出了以 VaR 为基础的、量化信用风险的 Creditmetrics 模型,使 J.P.摩根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20多年间,国际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从20世纪70年代的资产负债管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到了资本配置的管理。 资本和风险资产的匹配成为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到目前为止,国际银行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几乎都凝结在了《巴塞尔资本协议》 中。
经过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商业银行资本和风险应更加精确地匹配。 为了从资本配置的角度有效地对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风险进行管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建立了呆帐准备金、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制度三道防线。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十分看重,加上风险管理的承担主体不是很明朗,对于职责划分也不是很全,从而引致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管理认知相对比较薄弱,并且缺少了主动性。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来看,国家的资本成为了银行的资本担当者,最终导致了风险,在财政无力承担的严峻情况时,银行可能会发行货币来应对银行流动性要求,银行体系的运转最后会用货币膨胀来维持。风险管理文化落后。我国同国外商业银行对比,发展速度慢,风险管理的文化底蕴略显不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观念不是很成熟,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的迅速发展,风险变化的要求。在银行的内控中,风险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且行为模式和风险观念都是由风险管理的文化所抉择的。并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有一些问题是由于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缺少文化底蕴,致使有些措施不能很有效的发挥作用。有些商业银行不能较好地处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其发展业务的时候,没有注重对风险的管理。在发展银行业务时,没有把风险管理同发展业务摆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能准确认识风险,而且会误认为风险管理会影响业务,减少业务的发展,从而使商业银行缺少动力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较匮乏。如今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要求提高,需要具备高的知识含量、综合能力、技术能力和对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能力。需要通过从业资格的考试和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够胜任其本职工作,银行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经济管理类、数理统计类的相关知识,进行专业训练才能在银行工作。当前,银行从业人员中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比较稀缺,没有形成较好的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队伍,与国外的银行对比,风险管理水平落伍很多。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力度解决银行从业人员的选拔标准和要求,及对员工的专业培训和激励措施,从而提高银行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我国应建立包括股东大会在内的相互制衡、运行有效、执行有序、监督有力的公司组织结构,良好的组织结构对公司健康运营有非常好的支撑作用。首先,风险的承担主体为董事会。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当制定相关经营策略,并且承担最终的责任;其次,加强监事会监管的能力,监事会主要负责监控高层管理是否尽职尽责和道德文明建设;最后,应该有效地发挥独立董事对会议的监督。董事为了维护其声誉会有效地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选拔优秀的人才,保障银行在风险管理中有定期的培训,选择适合当前需要的培训。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晋升的培训、提升水平的培训。不同方向的培训计划,可以加快风险从业人员的水平,更好地胜任相应的工作,提升整体的素质,构造更好的学习平台,培养优秀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信用风险,而商业银行风险人员现在属于培育期的状态,目前应当循序渐进。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风险比较集中的对公业务作为试点以起步,抓住关键的风险控制点例如信贷政策和风险较高的特定信贷的业务。通过对个人业务,其他业务逐步的探究。还能做到事前预防,在根源上控制风险。实行准入制度,对风险经理实行严格的风险经理资格考试准入制度,保证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对合格者,对于没有取得准入资格的人员不能聘请。参与风险活动的人员,可以分为业务与职能风险的从业人员,两者共同参与日常的管理。职能风险人员对风险进行监督与评估,双方共同负责管理。兴业银行实行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明晰业务部门的工作相关职责,相互牵制对方的权利,有效地提升了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三、提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营造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想要稳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风险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科学的降低风险,保护银行不受损失。所以中小商业银行要建立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行为习惯和健康完善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要把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灌输到各个部门,为了使每位员工都有风险敏感性,使他们能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中日常业务工作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大范围的风险教育。部门经理负责该部门日常工作和沟通,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交流沟通,并向上级领导部门报告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和目标后,得到指示的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就去通知下级按照风险管理的需求所要做的一些做法程序以及相关的业务,在客户的选择上进行风险识别,帮助有关部门贷款的审查和批准和其他相关工作。在部门设立风险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在各个业务工作中进行风险预测识别、控制、监督反馈等初级工作.我们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及发展情况,有选择地学习并进行改进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理念都。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需要,通过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探究其方法,逐步摆脱陈旧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技术,实现风险管理的创新,让银行有更好的发展。
(一)通过大数据管理
为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迫切需要对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国外商业银行将大数据应用于银行风险的管理领域。美国一家名为SCOR的金融信息公司抓取并分析客户的社交网站数据,为银行提供更为准确的信用评估结果,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成本。SCOR公司收到银行客户的信用评估申请后,经客户同意,将调取其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客户的行为特点,兴趣爱好,甚至会根据该客户朋友圈特性来对客户信用风险来进行评估。社交数据真实反映客户行为,能帮助银行更准确地判断客户的违约风险,最终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要在商业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依托互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通过分析和应用海量非结构化的数据,推动企业业务价值,用高度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对信贷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加强对下属各级分支行的业务指导。通过金融云信息平台,以数据信息大集中为依托,运用技术管理手段控制风险,使风险监控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其经营活动能安全、顺畅地进行。具体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风险损失发生前,银行可借助风险管理体系,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做出有效的对策,预防和减小风险,以最低的损失来获取控制风险的最佳效果;二是在风险损失发生之后,商业银行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商业银行不致于因风险的产生而造成更大的损失甚至危及其生存,并确保银行盈利性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宏观层面系统设置上,要进一步强调垂直化、单元化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结构建设。实行风险管理部门的内部独立性,同时推广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对分析与评估技术进行科学量化,确保信贷风险的整体系统控制。近日银监会核准了六家银行(工、农、中、建、交和招行)在集团和法人层面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具体范围为第一支柱信用风险初级内部评级法、部分风险类别的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标准法。商业银行应切实将风险量化、资本约束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求,形成风险、收益平衡的经营理念,通过充实客户相关数据信息资料库,构建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得风险管理工作成为科学,而不是依赖于个人主观判断。
(二)框架对银行潜在风险的影响
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管理各种风险的一个基础平台。从监管的角度看,当今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是采用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和方式,也就是从监测银行的具体业务活动转向督促银行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银行按照审慎原则开展业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首先,要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普遍缺乏预警机制,所以必须将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到各商业银行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的计划表中,使风险管理形成一个集风险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的完整、全面的体系。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会有效防范由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疏漏而导致的风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严格的业务程序,形成制度对人的约束,减少工作中不良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再次,必须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当风险被视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最大忌讳时,往往忽略风险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只有在主动追逐风险机遇过程中完成风险管理,才是真正控制和引导风险演化。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随着参与金融市场的主体不断增多而形成竞争,对商业银行风险吸收和再配置的要求提高,风险文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日益重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目前应以传统方法为主。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组织架构,界定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其他能部门之问的分工合作关系,为科学、规范地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提供制度上和机构上的保证。其次,在贷款审核阶段,将贷款对象的情况充分利用定性与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尤其加强对借款企业法人的考察;在对贷款进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模型度量信用风险,分析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控制不良贷款率。第三,根据自身情况特别是有关数据库建设的进展及时采用现代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实现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的不断更新要加快有关数据库建设的步伐,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有关计量模型的研究和开发。第四,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适应信用风险管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洪文,颜咏华,白媛媛等.市场约束、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上市银行数据的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5):47-53
[2]王桂森.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及防范建议.黑龙江金融,2010,12:38
[3]王冰.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科技信息,2011,21:381
[4]万言.浅谈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对策.财经视点,2011,03:176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类型;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57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1.1特点
1.1.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点具有特殊性
这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点决定的,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商业银行资产亏损的可能性要高,如果经营不善很可能造成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风险。商业银行如果不能满足客户的全部款项,或者不能及时付款从而对客户的后续资金保障时,都有可能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不足,而不得不面对可能破产的局面。
1.1.2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影响大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即经营货币决定了它的信用职能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是支付的中介职能必须依赖商业银行提供结算来完成。如果商业银行一旦出现各种潜在的风险,它的影响面是极大的,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地区乃至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所以,商业银行的风险是在其经营不善的情况下给客户所带来了各种无法预料的因素。
1.2类型
1.2.1信用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是办理各种存储业务,比如客户存款、贷款等,如果贷款的客户未能够按照约定进行还款,这种行为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信用风险,这也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多的风险,它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需要商业银行加大防范意识。
1.2.2操作的风险
这是由商业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或者操作程序的过程中由于失误而造成的程序失灵或者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可能是银行内部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清、对员工的监督缺乏力度,或者是部分员工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而使操作系统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商业银行资金的风险。
1.2.3声誉的风险
这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对客户的利益造成了影响,从而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形象和声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风险,还有可能是因为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流程过程中有缺陷而造成的声誉风险。声誉风险的后果是严重动摇了客户对该银行的信任和忠诚,而对一些潜在客户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效益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建立。当前各个商业银行都在致力于树立和维护自己的声誉与形象。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
2.1我国商业银行未能够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一是由于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不清晰,没有用科学的发展眼光来看待银行的长远发展。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没有将风险管理辩证地分析,只重视对业绩的提高和发展,而忽视了对风险的防范,未能够将盈利与风险联系在一起,误以为控制风险与业务量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错过了一些良好的风险控制时机,使得银行的利润有所减少,而银行整体的抗风险能力降低。
2.2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完善的体系和配套的管理部门,比如,有些商业银行仅仅在某一层级的分行设立风险管理的部门,而没有明确的流程和科学的规划,使得风险管理缺乏独立性和完整性。
2.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方法技术落后的弱点,在当前世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时期,风险管理是所有金融行业都不得不面对和要及时预防的重要工作。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风险管理的方法还是技术方面,都比较落后,无法对市场风险进行及时的预防与操控。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3.1要转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
风险管理的理念对风险管理的实践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各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有效地转变自身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将风险管理的意识、理念贯彻到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上去,并与每位员工自身所从事的业务紧密集合起来,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在业务、操作、人员、流程等方面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3.2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区隔以及独立性
商业银行要建立独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独立性,为风险管理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委托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对其经营活动提出独立的意见和建议。
3.3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技术,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制度
商业银行要提高风险管理相关的技术能力,并且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来,保证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结构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商业银行的基本风险与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提供票据贴现等金融服务。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过程当中,会面临众多的风险。银行面临的风险是银行遭受资产和收入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从风险事故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进行衡量,现代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由于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原因产生的失误导致的操作风险、借款者无法依据借贷凭证内容,在约定时间内向银行还本付息,而使银行因面临本金无法按期收回和贷款利息无法顺利实现而产生的违约风险和由于金融市场波动而使上市银行机构面临资产缩水而产生的风险。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的相互组合叠加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风险事故的发生往往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实行综合银行制度,银行经营范围往往涵盖金融市场的多个领域,风险因素较多,因此需要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二、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现有结构
根据国外有关金融机构的管理经验,在面临有关风险因素增加的现状未采取及时的风险管理措施会由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部门依据风险管理清单,逐项进行排查,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但是由于我国有关银行机构和国家管理部门由于进行金融机构市场化运营的时间较短、经验较少,因此大多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工作。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内部可划分为风险识别部门、风险衡量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在我国,由于综合银行制度要求银行机构具有广泛的金融营业范围,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对银行机构的存款吸收、贷款发放和信用工具的汇兑业务进行完整的监督,因此整个风险管理系统会形成横向与纵向相交叉的网状棋盘式分工结构。
从横向结构进行分析,根据风险管理的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控制部门,各个部门存在工序上的先后分工和信息的相互传递关系。风险识别部门进行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过程是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认知过程,了解风险因素的变动机制、为风险衡量和风险控制奠定基础。由于我国实行专业银行制度,银行的不同业务范围就形成不同的风险因素集合,由于这些业务本身具有较大区别,因此需要风险管理人员形成横向的风险识别子系统。按照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部门需要进行风险衡量,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计算风险事故造成损失的预期结果,从而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包含对不同业务范围的分别衡量,从而形成风险衡量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的分工顺序中处于末端位置的横向子系统是风险控制系统。风险控制系统需要将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结果转化为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案和计划并付诸实施,以实现减少损失的目的。风险管理系统的横向结构依据风险管理程序先后进行划分,因此形成叠加式管理过程,为风险管理实现制度结构的架构。
银行业风险管理系统的纵向结构,源自于我国的综合银行体制,全国各个主要银行机构的经营范围大多囊括存贷业务、直接投资业务和金融市场操作业务等金融交易行为。因此在客观上银行风险管理系统需要进行针对不同业务的分工,形成完整的包含存款业务风险管理系统、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系统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纵向风险管理系统。呈现出风险管理系统的纵向结构。每一纵向风险管理子系统都包含完整的风险衡量、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等分工,各个纵向系统没有先后关系而是依据各自经意业务独立存在。
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是横向子系统与纵向子系统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棋盘状网格系统,保证了信息流在不同管理程序和不同业务类型之间进行交错传递,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
三、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
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需要整体信息传递网络的数字化运行机制。使整个风险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快速反应和全方位监督。在现实的风险管理系统运作构成当中影响风险管理效果的首要因素是信息的反馈机制。风险识别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情况是决定风险识别过程的质量与水平的直接决定因素,而银行内部风险信息在各个环节具有极高的时效性。数字化的运行机制可以使有关部门随时监测整个经营过程,对金融市场走势、贷款业务对象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掌握快速的风险识别并制定相关方案,采取措施将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
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应当更加外部化。建设转嫁和规避风险机制是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银行本身应当与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同时与有关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将风险信息向上级主管机构进行反馈,形成相对于系统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更加完备的内部与外部相互互动的立体管理机制。
由于风险管理过程需要对信息的快速收集、处理与反馈,因此银行风险管理系统本身应当尽量减少信息传递的层级,通畅信息传递渠道,减少信息传递障碍,精简风险管理机制本身,并实行风险管理岗位轮换制度。借以完成风险管理系统的快速运作和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卜壮志.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房贷管理[J].经济纵横,2007(10).
1.引言
在现代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在大数据的推动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面临诸多的挑战,比如风险诱发因素不断增多、风险涉及的范围不断拓宽、风险的影响不断加大、风险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等,这些都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因此,借助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该对其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行相应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全面提升商业银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风险管理能力。
2.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2.1风险诱发因素不断增多。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也不断增多,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时代,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其风险诱发的因素不断增多,任何一项风险隐患都将会带来严重的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大数据时代使得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前,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集中更多的资源用于风险防范。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风险诱发因素不断增多,且难以进行有效控制。2.2风险涉及的范围不断拓宽。通常情况下,金融风险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且影响范围较广,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主体,一旦产生风险将会对其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当前,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商业银行风险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由原有的线下业务逐渐拓展到线上,其渗透力度较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运行,也使得金融市场变得更加活跃,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不断提升。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商业银行风险所涉及的范围,使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度不断加大。2.3风险的影响力不断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在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推动下,金融市场实现了飞速发展,商业银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各类风险具有不断被放大的趋势,尤其是其各类业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在短时间内波及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2.4风险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其各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风险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大提升,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也不断提升。现阶段,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已经不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还存在时间差,这就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埋下了诸多的隐患,使其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多。同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会受到外部金融机构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金融形式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使其风险管理的难度居高不下。
3.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已经明显过时,对风险管理工作的保障作用较小,甚至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成为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关键。一方面,要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借助大数据渠道强化对各项风险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应用能力,掌握各类业务风险隐患,对各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以此确保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强化与时俱进的能力,根据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对其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体现出制度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3.2构建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根据大数据时代的风险管理要求而不断变化。要在全面明确风险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对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分析,明确风险因素的具体发生概率和造成的影响,要制定出完善的风险控制计划,对如何进行风险应对和怎样实施风险应对措施进行详细说明,同时要实施整个过程的风险控制。在完成风险控制之后要对风险管理情况进行跟踪,找出风险管理的漏洞,实现对风险管理的全面监控,将风险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实现风险管理的闭环,确保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取得实效。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切实强化风险管理为目标。3.3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的风险管理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对各类风险因素的历史风险运作规律及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其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优势形成风险信息预警数据库,一旦某一风险因素超出既定的范围,则要根据风险信息数据库对其进行预警,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举措。其次,进一步优化事前管理机制,在风险预警系统中,要将事前管理作为关键,明确预警机制的运行规则,将商业银行的各类风险控制在萌芽中。最后,定期对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优化,使其能够有效适应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需要,将各类风险隐患降低到最低程度。3.4实施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的建设。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大数据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更对专业人才团队提出了重要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在大数据背景下实施的风险管理必须要强化专业人才建设。一方面,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通过对培训课程、培训内容等进行有效设计,邀请行业内知名风险管理专家,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商业银行在大数据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提供内部专业化人才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尤其是用人机制等措施,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使其能够及时补充到现有人员团队中,为风险管理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其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和高效化。3.5加强外部合作。如前所述,在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大,其风险诱发因素较多、损失较大、影响深远、管理难度加大。所以,单纯依赖于商业银行自身实施风险管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全面加强外部合作,以此强化风险管理质效。首先,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强化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发展的引导,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法律法规方面的保障。其次,加强与各行业协会的合作,包括银行协会和企业协会,使得商业银行在为各行业企业提供存贷款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有相应的保障,进而可以有效降低风险隐患。最后,商业银行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大数据发展带来的变化,形成自身有效的风险管理举措,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效果。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愈加严重。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是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诸多挑战。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构建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实施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建设、加强外部合作等方面出发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以全面提升新时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进.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创新[J].时代金融,2019(23)
[2]余宏伟.大数据时代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8(30)
[3]周凯.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J].金融纵横,2018(10)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是指由财务结构不科学、融资活动不恰当等行为带来的预期收益下降,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得金融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愈演愈烈,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确立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财务安全管理带来一定挑战。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才能为广大农村建设提供全面服务。
一、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进一步转变财务管理理念,进而使财务管理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将管理对象从有形生产要素逐渐转化为无形生产要素,使企业能够最大程度规避风险因素。
(一)风险管控方法落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有限
传统风险管理体系、方法比较落后,无法满足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需求,导致风险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且无法对财务管理产生积极作用。随着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发展与壮大,很多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运行风险。多数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掌握不扎实,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导致风险管理缺少准确和理性判断。例如,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后,会增加外汇、黄金、债券、网上银行及理财等新型业务[1],若财务管理人员不能与时俱进,则会给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带来制约。
(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制度缺失
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对自身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很多农村商业银行却未能将财务风险管理应用其中,严重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常常导致很多财务数据、信息丢失。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大缺陷。也就是说,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为风险管理提供保障,会导致风险涉及范围、风险管理制度无法广泛深入到财务管理中。例如,由于缺少制度作为有效保障,导致很多工作岗位中的相关人员不能切实落实自己的工作职责,使各岗位职责划分不清、工作效率低下。
(三)风险信息不准确,业务运作环境愈加复杂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后实行股份制,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融资渠道更为广泛,给我国金融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会计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经济决策依据,但是由于风险管理和控制未能从实际情况出发,且缺乏道德、文化因素的制约,导致财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因此不能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约束,进而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制度下,农村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例如政策、法规、经济发展等因素,可导致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与实际出现一定偏差,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风险性。
二、加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迅速,若能保证财务风险管理处于稳定状态,则会进一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资产稳定、健康发展,进而为服务“三农”建设夯实基础。
(一)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增强财务风险预测水平
财务管理人员是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性因素,良好的工作制度需要人员来践行,因此要对风险管理人员执行力、责任心进行深化和培养。面对日趋复杂银行业务,要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个人能力,注重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定期组织活动对其开展技能培训,提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同时,要加大信息化技能的普及力度,使财务管理人员自身技能能够与新时的发展背景相适应。努力学习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扩展知识覆盖面,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提升财务风险预测的能力,并能及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风险的措施,进而促进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减少风险的发生。
(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创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
1.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受传统经济制度的影响,在众多的农村商业银行中,形式主义、本位主义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很多财务管理科工作流于表面。为有效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农村商业银行要不断探索内部管理环境建设方法。为此,首先要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意识进行不断强化,例如可通过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增加相关人员风险意识。例如,可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考核目标中,进而及时对相关人员产生督促作用,避免出现重大财务问题。签订财务风险的责任状,严格明确各部门风险管理第一责任人,一旦出现财务风险事故,要及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必要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进而做到赏罚分明。
2.建立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鉴于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应将将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在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2]。例如,建立安全账户,完善信息监管体系,改变以往管理无序的混乱局面。建立财务管理利用反馈系统,实现贷款发放、资金投放和现金回笼三个层面的信息一体化管理,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可立即终止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
3.正确执行财务风险管理自评制度:要对内部控制效果正确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不断完善。为确保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持续有效,防范财务管理风险,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内控流程自评工作,在自评中及时发现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要求相关部门制定管理制度和整改措施,强化重要管控点执行到位。
(三)建立长效风险管控机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整改
针对财务风险识别、评估、预防与控制,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将财务风险预防、控制视为关键环节,通过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应变能力,将风险因素及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同时,财务监督也是降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建立财务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发挥出审计和监察的职能,建立上下连贯、纵横协调的网络机构,实现全方位监督效果。例如,通过加强对干部履职进行监督,不断改进财务管理水平。针对离任中层干部,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并要求相关部门做出整改,同时进行督办[3]。再如,适当采用激励机制,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推动财务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同时,要对重点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实际反馈情况进行风险因素排除。根据农村商业银行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和财务监督制度,认真落实财务监督工作,使风险防控和财务管理有机的协同统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适应社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农村商业银行改制成为必然。财务风险管理对农村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加大对其的重视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指标,建立长效风险预警机制,并培养大批专业财务风险管理人才,能够促进现代化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虽然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运行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不足,但只要在实际工作中对风险管理进行不实践、创新,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邱卫林,雷芳.新经济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资金管理浅析[J].财会通讯,2011(3).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思考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未能全面建立。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不完善,大多数企业获得资本的方式是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商业银行来说有利有弊,利处在于能够获得较高利润,弊处在于风险很大。分析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可知,扩大市场占有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国内的商业银行未能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其一,少数银行工作人员没有认清现代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发展目标,不顾将来发展,只管眼前利益,没有控制好资产质量的下降问题。由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集中了大部分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相对集中的资产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其二,对商业银行风险认识的偏差,没有将风险和效益辩证地看待,往往注意发展业务而忽视了风险的防范,或是认为控制风险等于减少业务,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商业银行的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下降。
2.风险管理体制与构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首先,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便有少数商业银行在某一层级分行设立的有风险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以及风险监控流程,使得该风险管理部门不够独立化和系统化。其次,我国存在一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制度不明确的问题,整个风险管理体制和构架都不够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上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亟需建立一套完整而严谨的法律约束机制。
3.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非常落后,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量化技术落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业务纷纷在商业银行中日益凸显出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化使得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面对这种现状,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和量化机制。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和量化技术非常简单落后,分析方式主要是定性分析,其次是定量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的工具。目前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测缺乏有效的方法,比如在监测信用风险时,由于涉及面广、费用高,加上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以及外部征信评级失真等问题,导致通常只能以初始的方式对风险监测进行量化。而一些先进的风险数据模型,由于所需费用昂贵以及科技含量高,国内很少有银行使用。
4.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商业银行的员工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如果商业银行的员工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那么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较为重视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第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没有很好地兼顾。第三,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缺乏,仅仅认为风险管理控制属于风险管理人员负责,而没有意识到这需要贯穿到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缺乏自觉意识。
5.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表现如下:第一,由于商业银行在收集客户信息时存在资料不全或者不真实的情况,导致没法根据客户的信息进行全面的风险预警。第二,风险识别工具的缺乏,难以为风险的判断和化解提供依据。第三,没有完善的避险系统,一旦出现风险很难有效规避。第四,风险决策系统不健全。第五,风险监控系统的缺乏,难以做到风险全过程的监控。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规避机制都要远远优于我国,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他国优秀经验。
二、改进和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构想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搞好风险管理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最大的收益。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银行需要做好平衡风险的准备。做好风险管理必须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通过一些手段和措施实现商业银行低投入高回报的目标。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在商业银行内部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的宣传和培训,使银行上上下下所有的员工都能重视风险管理,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减少因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的发生。第二,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提高银行员工的风险防范的积极性。第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业务、操作、机构、人员到流程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切实提高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减少银行面临的各项风险。
2.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创建科学独立的风险管理架构。以银行董事会为首强化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审计部,并且这两个部门属于平行关系。风险管理委员对董事会负责,做好风险管理和监督工作,风险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部署进行监督和评价。第二,规范风险操作流程。先进的科技是完善风险操作流程的重要支撑。首先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一套完善而又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库,以便从总体上对整个银行的资产进行分析和预警,然后再反馈给各分行。在分行间根据区域、行业、进入产品的不同而制定出不同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减少由于主观分析带来的错误。此外,还应增强系统控制操作风险能力,对现有程序进行升级优化,在风险重点处通过编程进行控制,提醒操作人员正确操作,减少甚至消除人为处理造成的失误,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第三,建立各级风险管理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分行和支行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各个省的省级分行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加强对省级分行的监督和管理。在省级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信用风险部、市场风险部、审计部和业务管理部,共同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
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首先,明确岗位职责。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上级的金融、信贷政策和市场的变化情况,制定各部门、基层、员工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要求。根据不同的业务种类和风险类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点,使风险防范贯穿于银行每个岗位和业务品种。其次,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关系。最后,加强业务人员的管理。要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管理,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切实掌握和熟悉本部门、本岗位的制度规定、操作流程及风险控制的重点,使全体员工切实掌握重点业务的风险环节、风险点、控制措施,增强自觉执行内控制度的责任感。
4.差别管理、区别对待。
其一,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管理政策不同,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各级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应根据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行差别的信贷政策,并根据地区和行业差异采取不同的授权、授信制度来调整和防控信用风险。其二,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官员。我国商业银行在总行集团总部应设立执行董事级别的首席风险执行官来独立的履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控制职能。并且,由集团总部向全国各分支机构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官员,接受集团总部的垂直领导、执行总部的指令,履行风险管理和监督职责。其三,风险审批部门应设在上级分行,不受同级银行机构管理如对企业客户评级授信的部门应设在一级分行以上,以免对企业贷款评级、授信和审批贷款时受同级基层行领导的行政干预,容易发生和造成贷款风险。
5.加强征信和中介机构体系建设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效率上都无法满足国内客户需求。因此,加强我国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对社会服务体系的监管,提升服务公信力,为我国银行和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瑞凤.浅谈如何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商,2014(41).
[2]鞠鹏.浅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5).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构架意义模式建议
一、商业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意义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日益严峻,风险管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体系是商业银行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合适的全面风险组织架构能够明确全行各部门及其员工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将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在全行范围内顺畅地传递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目标、任务、责任以及规定全面风险管理的报告路径,实现全行内部信息共享和部门紧密合作的经营文化。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介绍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贯彻和执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形式,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有集权模式、事业部模式、矩阵型模式以及网络型模式。这些模式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劣,商业银行选择何种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取决于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安排,以及该模式是否能够有效运行,是否能有效地控制各类风险。
(一)集权模式
集权模式是指商业银行的总行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政策的出台、工具的选择、日常的监控等一系列工作都由该部门全权负责。该种风险管理职责高度集中的模式,风险管理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仅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银行的整体风险,还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但该种模式可能导致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以及银行业务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并且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经营部门完全隔离,如果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控制过程中缺乏与业务经营部门的沟通,容易造成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脱节,也可能引发矛盾,产生冲突。
(二)事业部模式
事业部模式是指商业银行总行不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而是在每个事业部内设置风险管理机构,每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单独风险管理单位,负责事业部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工作。该模式使得每个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工作由该条线的事业部负责,从而将风险管理工作与业务开展有效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将业务发展规划与风险战略结合起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还有利于提高风险识别和工作的效率,减少部门沟通协调中可能产生的摩擦和阻力。
但是该模式使得各个事业部分别管理所辖业务条线上的风险,不利于银行从整体上衡量、评估和控制风险,每个事业部都单独设置风险管理机构有可能会出现机构重复设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此外,每个事业部既从事业务经营,又负责风险管理,有悖于利益相关岗位分离的原则,往往会弱化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三)矩阵型模式
矩阵型模式是综合了集权模式和事业部模式的优点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二维的、双线报告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可以分为以事业部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和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
1.以事业部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
以事业部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下,事业部内设置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事业部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对事业部和总行风险管理部双线报告和负责,以对总行风险管理部的负责为主,直接接受总行风险管理部的垂直领导。该种模式仍以业务条块管理为主,但强化了风险管理部门的垂直管理,加强了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垂直性和有效性。
2.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
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下,在区域分支机构内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区域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实行向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和本区域分支机构行长双线汇报和负责的制度,以对总行风险管理部的负责为主。该种模式主要以对不同区域的风险实施区块管理,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的垂直条线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综上所述,矩阵型模式强化了风险的垂直条线管理,有利于银行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风险,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并且风险管理实行总行风险管理部和事业部或区域分支机构的双重领导,不仅有利于实现业务经营与风险控制的有机结合,避免二者之间产生矛盾,还有利于事业部或区域分支机构有效控制其范围内的经营风险。但该模式要求相关业务人员要处理好双重领导的关系,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并且该模式的信息沟通量非常大,对银行的信息系统是个巨大的考验。
(四)网络型模式
网络型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将具有较高风险管理技能的人员被分派到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单独开展工作,如果有需要他们可以随时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对某些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进行集中处理。商业银行也可以根据需要引入外部的专业力量,协助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该种模式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产品创新速度的加快等新情况,但是网络型模式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目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在一些传统的管理领域仍然很难得到较好的实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集权、事业部、矩阵型以及网络型四种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各具优劣,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以及现实情况,结合成本效益原则,选择具有可操作性且操作便捷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为商业银行有效地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效率,有效的控制各类风险。
参考文献:
[1]于立新,朱天星,田慧勇.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比较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2]许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张静.试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新金融.2008.11.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文化;管理学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ccording to the Basel II,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established and implemented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gradually,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However,the building of risk management culture is lagging behind,so that the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can not be fully effective. Impress on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culture and th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the thesis is proposes the building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risk management culture in three levels by analyzing the meaning and role of risk management culture,and explores how to implement the risk management culture correctly.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culture of risk management,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57-05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衡量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依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严格风险准则,我国商业银行逐步确立了“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计量”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已现雏形。然而,我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从而使全面风险管理“徒现其形而未具其神”,全面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可持续性发展和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的支持效能无法充分发挥。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陷入流动性不足和经济衰退的窘境,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更多、更为复杂的风险,风险管理形势严峻,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要求更加迫切。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一)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以银行企业文化为背景,贯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理念,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活动的凝炼和升华,是得到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风险管理文化既强调精确的技术处理,又强调深刻的人文观念,它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风险管理文化的作用
1. 风险管理文化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随着体制改革和业务拓展,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将是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为一体的综合性风险,而经济金融全球化以及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商业银行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通过风险管理文化把风险管理的责任和意识扩散到每个业务部门和每个业务环节,并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从而持续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2.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家银行倡导的文化,决定了这家银行在市场上能够走多远。银行采取什么样的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是否顺畅,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银行工作人员是否能够在重大的风险问题上达成基本的共识,规章制度是否充分合理并得到贯彻执行,出现了例外情况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能体现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因此,搞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银行治行之本、动力之源、持续发展之基,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把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流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才能使银行的经营目标和风险机制得以有效实现,在效益增长的同时把风险约束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3.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经营价值最大化的坚实基础。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不是有形的规定,而是准确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要求,强化资本约束的理念,把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依托于对风险全面而有效的管理来实现银行经营价值的最大化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之一,使商业银行走以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以规范求发展,统筹速度、质量、效益和结构,真正实现四者的长期、有机统一。
4.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力武器。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能使绝大多数银行员工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易于对银行各项重大决策取得共识,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能培育职业道德,促使员工在深化企业改革、利益关系调整等变动中,正确妥善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能巩固和发展团结向上、协调稳定的群体关系。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在银行整个实践活动中界定员工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激励员工自觉地按照企业总体水平、统一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强化员工的创业、敬业精神,为促进银行持续、协调、有效、和谐发展勤奋工作。
二、构建先进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一)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企业文化和管理学的理论,作为银行企业文化重要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应由理念、行为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理念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理念文化的保证和表现形式,三者有机结合,共同组成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全部内涵。通过三个层次的建设,形成理念科学、制度完善、“三位一体”的健康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
1. 风险管理理念文化。风险管理理念文化又叫风险管理精神文化,相对于风险管理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它处于整个风险管理文化的最深层,并成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从内涵上讲,风险管理理念文化是指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风险理论成果的总和。它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一种总结与升华,是商业银行风险文化中最有活力、最有生命力、最有创造力的核心部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上层建筑,即银行风险意识形态的总和。
从外延上讲,风险管理的理念文化包括:商业银行风险精神、商业银行风险价值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观以及理论化、体系化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学。
从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实践看,风险管理有三个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一:平衡风险与收益的理念。风险与收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风险本身就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既是损失的可能,也是盈利的来源。一般来说,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银行业务的性质决定了在获取利润时必须承担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消除风险,而是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过程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要注重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关系,敢于承担与预期收益相平衡的风险,通过有效识别、度量、监测和控制风险,追求盈利机会,形成对银行业务过度扩张的有效制约,促使商业银行良性、可持续发展。
基本理念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银行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联合造成,对风险的管理也应该全范围、全过程、全员化的管理。全范围的管理:要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业务的风险,公司、零售、金融机构等不同客户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全过程的管理:风险管理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哪一个环节缺少风险管理,都有可能出现损失,甚至导致整个业务活动的失败,风险管理必须实现过程控制,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全员的管理:风险管理是每一个银行员工的责任,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管理层,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部门、后勤保障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
基本理念三:边界管理的理念。风险管理就是要把握风险的度,守住那些危险地带,插上“标签”, 业务运作不能越过这些边界,确保银行的平稳安全运行。银行计算经济资本占用带来的成本,并依据经济资本计算行业、区域和客户的风险限额,对限额实施指令性或指导性管理,风险限额实际上也就是银行的风险边界。
此外,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先进风险管理理念还包括: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创造资本增值和股东回报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战略应该纳入商业银行整体战略之中,并服务于业务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应该充分了解所有风险,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于不了解或无把握控制风险的业务,应该采取审慎态度,等等。
国内商业银行应对本行多年积累的风险管理理念进行提炼,借鉴国际先进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前中后台相一致的风险管理理念文化,用正确的风险理念引导全行员工,形成风险管理促进业务发展、业务发展赢得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
2. 风险管理行为文化。如果把风险管理理念文化比喻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灵魂,那么风险管理行为文化就是灵魂的载体。在一个文化系统中,理念文化必须也必然要发挥灵魂、核心作用,从而渗透到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之中。而理念文化的渗透、指导、调整作用,必须有一个逻辑秩序和相应的行为活动,这就是首先通过行为文化的层面或环节发生。
风险管理行为文化,一般包括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度规范和人的行为表现等。
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银行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是一个上下贯通、横向密切相连的网络,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以及财务控制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法律合规部门等其他部门构成,在全系统内逐步建立起风险管理的垂直体系,独立运作,实现与业务经营的并行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规范,是指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在风险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项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执行效力高低顺序;其次要针对各个环节和阶段,建立全过程管理,形成固有的流程和权限;在此基础上,完善信息收集和传导反馈机制,并且进行周期性评审、梳理、清理和修订制度,保证制度持续有效。
行为表现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具体行为、具体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行为风格、行为风尚,它独立于风险管理理念文化和组织架构、制度规范,但又不可分割,因为人的行为总是在某种观念和环境支配、影响下形成、实施的。风险管理的行为风尚:遵纪守法、诚信敬业,两者内在一致,共同构成了对行为表现的基本要求。
培育风险管理文化要求商业银行牢牢抓住行为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层面,构建具有商业银行特色的风险管理机制,让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制度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并通过人的行为表现来发扬和发展风险管理理念。
3. 风险管理物质文化。风险管理物质文化,广义上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知识层面,即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它包括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的开发运用技巧;二是实物层面,即通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形成的安全的经营与管理产品、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以及配套的各种物质保障手段等。狭义上,仅指风险管理的知识层面。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物质文化在知识层面和实物层面均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有较大差距,前者主要表现为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定量分析技术缺乏,技术方法落后,技术和工具缺乏等。缺乏精确的度量,就很难对风险做出准确的甄别并对项目做出正确评估,这直接影响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降低了风险管理的透明度。后者主要表现为银行经营的产品缺乏定期风险评估、风险缓释功能不足,服务手段没有完全贴近市场需求,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监控设施不完善且技术支持力度不够,经营环境缺乏鲜明和统一的文化特征等,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成果,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是展现风险管理文化的主要窗口,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监控设施等硬件设备是风险管理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实物层面的文化缺乏,不但使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发挥作用,而且会对银行经营形象和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建设风险管理物质文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贷款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吸收借鉴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搭建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信息科技平台,建立透明高效的风险信息报告体系;研究系统、科学的资产风险量化和评级技术,从主要依赖主观判断向积极引入现代风险管理方法、模型和技术转变;建立产品定期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设计和推广全球统一的银行经营环境形象,形成品牌效应;根据市场需求,建立标准化和差异化的服务手段,等等。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执行
1. 通过管理者的倡导来推进风险管理文化。领导重视是推进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从文化经营角度看,银行高级管理层的使命就是创建并推行企业文化。各级管理人员首先要在其经营思想中贯通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和风险管理价值观,通过对风险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方案的策划,为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指明方向。
各级领导的思路不仅要转为政策和语言,更要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方面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行为、态度、语言及非语言信号来践行风险管理文化,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塑造风险管理的“模范人物”,宣传报道“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两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来推进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2. 通过管理者与执行者的互动来传导风险管理文化。营造风险管理文化,不但需要管理决策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更要求每个机构的每位员工牢固树立风险意识,积极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从管理者到执行者,要通过有效的推行与传播,努力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促进员工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知感、认同感和认责感,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文化三个层面的有机衔接,把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习惯渗透于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工作环节,并内化为每位员工的职业态度和自觉行为,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整个银行形成一种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形成一种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保证商业银行高管层对整个风险文化的设计、构思传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一是自上而下的沟通,确保风险指令传达的及时性,避免和解决沟通中的干扰和失真问题;二是自下而上的沟通,确保员工意见及时反馈到高管层,使风险管理文化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员工之间的沟通,通过各种群体性的宣传、培训、比赛、检测等活动,在群体互动中塑造每位员工的风险管理行为习惯、行为品质、行为风尚。
3. 通过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塑造风险管理文化。建立起一套有利于专家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建立起透明、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专家序列要更突出专业专注的特点,每一类别下的等级一定要合理,标准一定要清晰具体,尤其是专业素质的要求,一定要紧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点,进行必要的细化和量化。同时,要在使用中不断地培训,提升专家的层次,使其不断适应更高、更重要的新的职位,从而不断增进其成就感和归属感。
要在对银行各类风险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科学的风险控制与奖惩制度,一方面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能满足其对企业回报预期的资源或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投入程度。通过构建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有利于知识型、创造型人才成长的风险管理文化,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本与银行其他资源的配置,增进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有效沟通,让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
4. 通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来构筑风险管理文化。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培育风险管理文化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以人为本,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构筑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相互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知人善用,用人惟贤;挖掘员工的最大潜能,鼓励员工创新工作方法,发挥聪明才智。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专业人员任职机制,应积极推进风险经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风险经理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业绩评价和考核管理机制,逐步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第三,要加强对员工队伍的教育培训,传授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着力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使员工在风险管理技能方面不断得到强化,在风险管理意识方面不断超越自我,紧跟国际银行发展步伐。
5. 通过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来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文化。我国银行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普遍“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盲目追求效益,对风险的认识不足、控制乏力,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也出现了很多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目前,这种落后的传统价值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各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风险管理还没有渗透到商业银行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乃至每一个人的头脑当中,还未成为银行经营管理当中的一种“习惯”。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也不能搞突击式的“面子工程”,必须建立一种长效发展机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长效发展机制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借鉴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继承传统文化中健康向上、有利于银行发展的精华,在理念、行为、物质三个层面上建立具有内在自我完善功能、在银行持续经营中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先进风险管理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叶永刚,顾京圃.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设计与实施[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黄宪,赵征,代军勋.银行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赵志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新版)[M].北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2006.
[6]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建[M].北京:中国软科学,2004.
[7]赵志宏.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建立并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重点[J]. 银行家,2004.
[8]刘莹,胡军统.《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
[9]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网络银行 风险管理 防范策略
网络银行的发展为客户办理业务带来了较多的便利,而且也推动了银行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当然,在享受网络银行所带来的各项好处的同时,不得不重视网络银行所引发的一系列风险。相比较传统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因其信息性与虚拟性使得风险更为复杂,其不仅包括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外,还涵盖了法律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等。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单单是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对客户利益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关于网络银行的风险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如:2011年,中国银行网上银行出现千万资金被盗事件。因此,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得不提升到战略高度,这对全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网络银行风险的定义与分类
网络银行风险是指网络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与传统银行相比,虽然网络银行依靠不同的服务方式和途径,但其仍然是传统银行的延伸,需要依靠吸收存款、发放、办理结算业务以及提供各种金融产品而盈利。因此,网络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然面临传统银行的各种风险。不仅如此,网络银行是传统银行的发展创新,是虚拟化的网络化的运作模式,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银行需要面临其他各种风险。因此,网络银行除了面临传统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等之外,还由于特殊性面临着其他各类风险。
二、国内对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网络银行的发展速度较快,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网络银行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与网络银行快速发展不匹配的是,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存在着还未健全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网络银行法律法规的保障
目前,国内针对网络银行的法规主要是《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但这些法规制定与的时间均在2005年前。在近年来金融市场环境突变的背景下,这些法规面临着与现实环境不适应的缺陷,而且这些法规对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责任与义务未进行明确,这导致网络银行风险管理推进的缓慢。
(二)内部控制机制有待提高
在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内部控制机制非常重要。简单来说,内部控制是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相比较国外网络银行,国内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有待提高与完善。首先,网络银行的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对网络银行业务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另一方面,关于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较少,且工作人员缺乏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意识,使得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力度不足。
(三)监管体系与手段急需完善
伴随着网络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的融合,传统的监管手段已经无法跟上网络银行的发展。一方面,业务的创新与多元化使得网络银行的业务风险不断加大,对网络银行风险监管体系与手段的停滞不前使得无法有效监管网络银行的业务风险;另一方面,网络银行对我国而言还是新兴事物,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纠葛,这导致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协调难度加大,无法通过统一的标准体系与方法进行监管。当然,网络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对其蕴藏的风险必须要加强监管,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风险管理环境,优化监管手段。
三、完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国内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对此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与建议,主要为以下三点:
(一)加强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
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首先要从自身入手,加强对风险的控制。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是基于微观层面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主要是网络银行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针对网络银行的风险,必须从风险衡量与风险防范两方面入手进行控制。首先,风险衡量主要包括识别风险和衡量风险,对于识别风险,在前面网络银行的风险分类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了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等,对于网络银行而言,如何准确衡量与评估风险是做好风险管理控制的前提。
(二)做好网络银行的外部监管
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除了自身的要求外,还需要依靠外部监管群体对网络银行进行风险控制,其中主要是指监管部门。目前,网络银行还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对网络银行的监管也还在探索之中。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方面,要做好市场准入工作。要加强事前审批,在设备、技术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事前检查,保证网络银行开展的顺利;另一方面,加强日常监管;在完善了市场准入机制后,日常监管是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在网络银行的日常监管中,一般强调交易数据的安全性检查和统计分析、消费者保护措施和风险管理制度等。
(三)完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当然,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除了自身的风险控制与外部监管外,还需要整个环境氛围的支持。目前,国内网络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着法律建设落后、社会信用体系缺失这两方面问题。因此,完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网络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高信用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艳.网络银行现状和发展趋势探析[J].企业经济,2008(1l).
[2]黄柳.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金融监管,2008(06).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登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和残酷。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举足轻重,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作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建立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仅在个别业务部门有所体现,缺乏统一管理,全行业风险管理零散,各自为战,从决策层面到基层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风险评估、识别、预警和反映机制,特别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根植于银行从业人员思想中去。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普遍实行“行长负责制基础上的分级授权职能分离”的审批制度,具有信贷审批权限的银行的决策程序简单概括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在上述决策程序中,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首先由信贷经营机构客户经理开展贷前调查,收集客户的各项资料,并进行初步审查。若受理申请,则在收集到客户的完整资料后,交给贷前风险管理部门,由其运用有关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主要包括评定客户资信等级、评估项目风险以及设定客户信用限额等,然后将有关资料提交信贷审批机构。再由信贷审批机构按照有关的信贷政策和客户的信贷限额对具体的信贷项目进行审批,作出是否发放信贷的决策。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一般包括审查和批准两个子环节,即首先由信贷审查机构对信贷项目进行审查,然后再由银行行长进行确认批准,作出最后决策。信贷发放后,由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负责对信贷的各种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到期收回信贷。若信贷项目发生风险,则由资产保全部门负责采取措施进行资产保全。
根据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尚欠完整,仅涵盖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等两个步骤,风险战略及管理评价等两个环节相对薄弱,有的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也未对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反馈,同时各银行在决策环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理念上的认识还和现代风险管理存在着差距。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极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加上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产值多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银行风险一触即发。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认识极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看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而对利润、资产质量等质的提高认识不足。由于商业化改革的加强,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偏差,商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分、支行仍把“存款立行”作为指导思想,以存款论英雄;而对“质量立行”则停留在口号上,只求规模越来越大,不求银行质量最好。二是对现代银行的长短期经营目标认识不足,这在资产质量的提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三是商业银行对资本覆盖的风险认识不充分。一方面,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为难业务人员,没有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未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不能把风险控制与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部分风险管理人员简单地认为控制风险就是少发展业务,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的责任,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在风险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有效,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归属缺位,致使委托—关系(1)流于形式,政府以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经营行为十分方便,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商业银行即使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由于其独立性、权威性不够,以及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而无力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也只能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的层次上,而不能上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实行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控制,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使银行在风险的评估、控制、监管等方面存在事后性。
3.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国外商业银行之所以风险管理比较到位,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风险甄别机制,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风险预警机制,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风险决策机制,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风险避险机制,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和转移,并作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则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4.风险管理技术上的差距。首先是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种不同类别的风险,其管理方法有所差异,特别是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要求较高。但是,我们由于缺乏科学的定价信用,难以实现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分离,难以实行独立的专险管理。其次是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和管理所有潜在重大风险的过程,它应该运行于银行的所有结构层次、经营过程和活动中,是为防范银行业务风险、保障业务正常开展所制定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协调运作的行为规范和监督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是根植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而不是依附于经营管理之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机构的总体目标,具体包括: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法律、制度和合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其目标模式是建立面向未来的综合风险管理制度,即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
1.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迫在眉睫。董事会设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全行全面风险控制,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的组织执行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行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的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负责机构业务平行部门的风险管理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各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条线风险管理职能,从而形成在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相互配合、齐防共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遵循性,督促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按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准则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行政上向总行行长报告工作,排除了总审计室、审计办事处的行政经费、组织人事受制于一级分行的干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得到了保障。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巴塞尔协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主要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贷款等资产业务为主有关。20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20世纪7O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O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O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南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走向集中管理,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而且应更加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而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卜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第四,风险管理重点由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往往单纯强调“审贷分离”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但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一系列事件说明,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授信审批的控制,而且更强调银行整介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从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