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重阳节主题班会

重阳节主题班会

时间:2022-04-04 16:1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重阳节主题班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重阳节主题班会

第1篇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活动准备

1、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和有关图片。

2、事先让家长和孩子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有关民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前几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了解重阳节的有关内容,你们都了解了重阳节的哪些内容,谁能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二、认识重阳节

1.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通过故事《重阳节由来的传说》,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和认识。

2.介绍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人们有丰富的活动,如登山、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3.关于重阳节的诗歌

《采桑子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过故人庄》 孟浩然

三、发表感言

播放图片,发表感想。

(1)我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a.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个电话或陪老人吃一顿饭。

b.讲一个动人的故事给老人听。

c.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一张幸福照。

d.陪伴老人一起散步。

e.为老人们做一道可口的菜(可以是水果拼盘)。

f.自制一张精致的贺卡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

(2)我想对爷爷奶奶说句心里话。

四、活动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还知道了重阳节的相关习俗,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我们对老人的尊敬之情。在这里,老*师要送给你们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既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也要关心身边的老人、长辈。希望每个同学能尊敬老年人,做个尊老的好孩子。相信你们能做到的是吗?最后祝愿天下的老人,重阳节快乐!

第2篇

农村小学“敬老月”活动总结

“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迎接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培养孩子从小敬老爱老的美德,池阳小学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把重阳敬老活动引向深入。

一、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弘扬孝敬美德。

二、各班召开一次以重阳敬老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活生生的尊老敬老教育。

三、发动学生为老人做一件好事。

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为身边认识和不认识的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并力争形成习惯,让全社会的老人都沐浴在温情之中。

四、要求全体学生在重阳节前后为家中的老人送上一份有意义的礼物。

礼轻情意重,鼓励学生通过自制贺卡、合影留念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之心。

池阳小学旨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尊老孝亲的文化氛围,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使全校师生受到教育和感染。使学生们深刻领悟孝敬长辈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

第3篇

1、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蕴含着需要我们传承的“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有“垂垂老去”的那一天,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和未来。

2、为老龄化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新风尚成为上海发展的闪亮名片是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精神考量,是对上海市民的精神考量。重阳节的教育价值应该体现在让我们的学生在“孝行”中悟“孝道”、尽“孝心”、履“孝责”,尊重老者、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重阳节的活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凸显“祝福老人长寿,祝愿生活美好”的教育主题,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孝亲敬老”中“感谢在言,感动在心,感激在情,感恩在行”的正能量。

二、 课程内容

(一) 了解“重阳节”的节日由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据考证,古代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且秋季是一年中喜获丰收的黄金季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重阳佳节由此得名,寓意深远。

重阳节有“赏菊、登高、佩茱萸・簪、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的习俗,老百姓把“求长寿、除凶秽、招吉祥”作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又叫“敬老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就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纪念日子。

(二)确立课程的分层目标

总目标:

重阳节教育活动,应突出重阳节“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主题,了解“孝”文化的民族内涵,继承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和培养学生在“孝行”中悟“孝道”、尽“孝心”、履“孝责”。

1、 预备年级

重点了解重阳节是中国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叫“敬老节”。通过生动直观地感受了解重阳节有“赏菊、登高、佩茱萸・簪、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等习俗,体会重阳节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懂得要体现在行动之中。

2、 初一年级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知行合一”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有积极向善的“孝行孝道”,并在践行中不断体现其“精神品质、美德风范、价值导向”的正能量。

3、 初二、初三年级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能够为积极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做出努力,发掘重阳节的社会意义和中国元素,从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提升到给予老人“精神关怀、心灵慰藉、情感支持”,培养学生基于社会责任感的人文情怀,让“生命关怀”的理念充盈学生的心灵。

(二) 确立课程的主要内容

围绕三个层面

1、 学校层面――主题宣讲

(1)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经典故事点读宣讲 (已制作光盘);

(2) 历届感动中国“孝心英雄”事迹宣讲(已制作光盘);

(3) 学校历届“孝亲敬老之星”事迹宣讲(已制作光盘);

(4) 评选以及表彰当届“孝亲敬老之星”;

2、 班级层面――主题班会

依据校本“四航”课程的相关内容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提供和积累优秀教案。

“四航”校本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以“小故事,大智慧”样式编写的“四航”校本德育课程,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内心需求、接受程度”等相关要素,期间的每个篇章均以“案例分享,故事链接,锦囊妙计,智慧点金,行动感召”等来呈现,启发同学们在寓教于乐、深入浅出中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展望自己的“美好未来”,在“爱国家、爱社会、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爱生活”的道德情感的激发中生动绽放“真、善、美”的人文之花。

(3)学生层面――主题实践

结合“一班一居委”开展敬老实践活动(提供和积累优秀教案)

提供参考:

(1) “夕阳关怀忘年交”温情对话: (2)“举手之劳表孝心”动情时刻;

(3) “事事礼让老人先”传美倡议; (4)“别样亲情敬老心”助困行动;

三、课程实施

(一)时间安排

每年10月份开展“我的孝,你的笑――重阳敬老月”系列活动

1、 结合“一班一品”的建设开展“重阳敬老活动”(校内)

2、 结合“一班一居委”共建开展“重阳敬老活动”(校外)

(二)分层实施

1、 预备年级

建议:从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汲取精华,懂得“百善孝为先”。让学生在“孝亲敬老”方面“心有楷模,学有模范,行有榜样”。读一本敬老的书、学一位敬老明星、讲一个敬老故事、画一幅敬老的画、唱一首敬老的歌、做一件敬老的事。充分体现“生动性、形象性”。

2、 初一年级

建议:让学生在“孝亲敬老”中,立足身边小事,学会“爱的奉献”,通过“生日贺会”的温馨欢聚、“老少结对”的牵手互助、“雪中送炭”的热心解难、“举手之劳”的忘年交情等夕阳关怀形式,把“尊老、爱老、敬老、助老”落到实处。充分体现“体验性、实践性”。

3、 初二、初三年级

建议: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在体现学生“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精神品质、美德风范、价值导向”等,通过“我的孝,你的笑”系列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题探究、调研考察、辩论宣讲”等方式,主动思考“老龄化社会”与城市文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式敬老”的利弊与改善等。充分体现“主体性、思辨性”。

(三)确立原则

1、整合性原则――资源巧整合;2、体验性原则――用心去感悟

3、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本;4、过程性原则――参与很重要

5、实践性原则――知行要统一;6、有效性原则――启发有收获

7、继承性原则――美德需发扬;8、坚持性原则――可持续发展

(四)拓宽途径

总要求:

在整体推进重阳节活动的过程中,以有效生动的教育载体,让学生了解重阳节,并在具体的情境和文化环境中完成自我建构,内化认同重阳节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并逐步作用于自己的行为。

1、资源整合

重阳节活动丰富多彩,取决于“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活动资源的巧妙整合:

(1) 向革命老人表达敬意

拜访“老战士、老革命、老英雄、老模范”等;

(2) 向困难老人表达爱意

走访敬老院、看望空巢老人、慰问病重老人等;

(3) 向工作老人表达谢意

感谢依旧坚守工作岗位、发挥余热的老人家们;

(4) 向家里老人表达诚意

为父母、长辈送上温暖、送上真诚,亲情无价;

(5) 向陌生老人表达笑意

把微笑和温馨送给陌生老人,举手之劳最快乐。

2、多元展示

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聚焦和达成预期目标,生动地呈现活动过程。

(1) 宣传展示

通过“黑板报、专栏、电子小报、摄影”等形式进行展示;

(2) 才艺展示

通过“小品、歌舞、演讲、故事、说唱”等形式进行展示;

(3) 探究展示

通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展示;

(4) 会议展示

通过“报告会、亲子家长会、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展示。

3、校外延伸

活动的“外显”固然重要,因为形式为内容服务;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主观意识和行为上的“内化”,能自觉践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活动本身的终极目标。

(1) 走进社区践行――依托“一班一居委”,关爱社区老人;

(2) 走向社会践行――积极“争当志愿者”,关注社会老人;

(3) 回归家庭践行――体会“亲亲父母心”,关心身边老人。

(五)评价反馈

总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评价和反馈,使学生成为评价和反馈的主体,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价值判断、态度方法”等把握,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及时调整和完善活动设计方案。

1、 预备年级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等进行评价与反馈。

(六)实施说明

1、立足长效

(1)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变“消极”为“积极”――提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3)变“单日”为“常态”――提高参与活动的坚持性;

“爱你365天”――重阳节的“孝行”应扎扎实实地体现在每一天,成为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活动中,要多关注可持续发展,避免“突击”和“一次性”。

2、 把握策略

(1) 整理好、运用好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性资料;

(2) 计划好、安排好活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

第4篇

关键词:感恩意识 感恩行为 走进心田 幼儿

面对当前独生子女的“小皇帝”“小太阳”角色,这些孩子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接受快,联想多,聪明可爱。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之心,他们常常表现出自私,脆弱,敏感,任性。因此,加强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主题活动的拓展,培养幼儿感恩意识

利用各项主题活动,加深对主题的拓展,可以选用具有鲜明的感恩故事、诗歌、游戏、歌曲等,让孩子们明白感恩的道理,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讲述自己对感恩的认识等。

1.巧编歌曲培养感恩意识

例如主题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在开展此主题活动后,我选择了歌曲“好爸爸、坏爸爸”和“我的好妈妈”“妈妈我要亲亲您” 等歌曲,让幼儿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爸爸妈妈的辛苦,自己要感谢、关心、体贴他们等。我在进行这个活动后,将歌曲的内容作了调整,鼓励幼儿将“好爸爸、坏爸爸”和“我的好妈妈”“妈妈我要亲亲您” 等歌曲改编成“好妈妈、坏妈妈”和“我的好爸爸”“爸爸我要亲亲您”等,甚至用其他人称代词来代替,改编后的歌曲我发现我不需要再作任何诠释,孩子们很自然地从歌曲当中体验到了关爱带给人的喜悦。

2.巧用游戏培养感恩意识

在主题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后,为了体现一家人的互相关爱,我及时参与幼儿游戏――娃娃家,让幼儿扮演爸爸妈妈,我自己扮演需照顾的宝宝或年纪老的爷爷奶奶,让幼儿尽自己的能力去照顾宝宝和年纪大的老人,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爸爸、妈妈的能干,从而增添了爱爸爸、妈妈的情感,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辛苦、勤劳,从而产生感恩意识。

3.巧拟角色培养感恩意识

在“我长大了”主题活动后,拓展到活动“能干的小当家”, 我巧拟各类小当家的角色来培养幼儿的具体感恩行为。如:“分发餐具小当家”帮保育老师分发餐具、收拾桌椅;“收拾教玩具小当家” 在园感恩老师,主动帮老师做事;“管椅子小当家”“帮助同伴小当家”“整理图书小当家”等,利用各种小当家角色,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让孩子明确生活中哪些是孩子应该做的,哪些可以帮着做,哪些应该学着做。在孩子犹豫、迟疑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孩子失败时加以鼓舞和赏识。

二、传统节日的创新,引导幼儿学会感恩

充分利用一些节日,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六一”儿童节等,组织开展各种创新活动。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感恩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1.快乐“六一节”,感恩你我他。

“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通常都是幼儿表演节目,分享礼物。我根据常态节日进行了创新,在六一节让每位幼儿自制或请爸妈帮忙共同制作一个菜(或点心)带到幼儿园来,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吃自助餐,开展“啊呜美食节”活动。让幼儿分享大家的美食,并介绍菜或点心的材料、色泽、味道以及制作过程。同时体会到要感谢爸妈和爷爷奶奶的帮忙,感恩别的小朋友的辛苦制作。从传统的“六一节”创新出“感恩美食节”,幼儿在快乐愉悦的节日氛围中渗透了感恩教育。

2.温馨“重阳节”,感恩老一辈。

孩子们对自己的节日以及爸妈、老师的节日,都能记得,但对于百般疼爱自己的爷爷奶奶的节日、生日,知道的却很少,甚至根本不知。所以,我以“重阳节”为切入口,进一步培养幼儿感恩老一辈的意识。在“重阳节”我们除了带小朋友去敬老院表演节目慰问外,我组织我们班小朋友那一天把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幼儿园门卫爷爷等请到班级来,开展“我为爷爷奶奶过节”的实践活动。 “我想折个千纸鹤送给爷爷奶奶”、 “我祝爷爷奶奶节日快乐!健康长寿!”“我请妈妈做好吃的饭菜给爷爷奶奶吃”……幼儿争先恐后地讨论着,活动室里一片热闹的景象。最后用流畅到位的手语表演《感恩的心》。在这充满深情的歌声中,在场的所有人得到了心灵的洗礼――人人要有感恩之心。

三、利用身边、社会发生的事情加深感恩教育

1.利用身边特殊幼儿加深感恩教育

如: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郑舒怡,由于先天性疾病,各方能力都比同年龄的孩子弱了很多。对于这种情况,我便开展“感恩班会”,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感恩班会事,大胆来讨论。我便引导幼儿讨论:“你们打算怎样帮助她?”请幼儿自主商量来定,并且分工:今天谁帮她上下楼梯?叠被、折衣裤?收拾整理玩具?明天、后天呢?根据孩子们在班会上的讨论,我们最后达成协议:按学号轮流,就像做值日生一样。一个双休日回来,郑舒怡带来了38只自己亲手折的小鸟,说是送我们班小朋友和老师的。我趁此机会让幼儿进行了第二次“班会”,讨论了别人帮助了你,你该怎么办?怎样感恩、回报?让幼儿从关心同伴、帮助同伴中体验乐趣,从身边的事例中学会知恩图报渗透感恩教育。

2.利用社会发生的事情加深感恩教育

第5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价值;内涵溯源;途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14-02

我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祖先们经验的积累与智慧的总结,是在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凝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资源。以这些传统节日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失为一条捷径,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作为德育工作者,洞悉传统节日的内涵,寻找发挥传统节日德育因子作用的合适途径,让其润泽学生的灵魂,能够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内涵溯源:“情”满节日

传统节日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的史籍中就记载了除夕、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其中的价值观念、民族文化、道德伦理等也逐渐形成并完善。在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的精神气节和教育资源,是扶正人们价值观念的好教材。溯源这些节日中的正能量,探析其中涵盖的“情”,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一)回溯爱国情

爱国是一个国家人民最光荣的权利和义务。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写下了爱国的华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作为德育工作者,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愫,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利用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能增强他们热爱民族的意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风俗习惯等,不同程度地传递出我们祖先的爱国情结。

(二)上溯敬长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炎黄子孙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上溯文化的源头,我们不难在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中找到答案。重阳节历史由来已久,起源于春秋战国、流行于汉代、唐朝正式定为节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重阳节时,人们佩戴茱萸、登高望远,以抒秋怀。每到这一天,家里有老人的,一定要搀扶老人,攀爬山峰,以祈求老人的健康与长寿。另外,到春节时,千里万里以外的人们,都会回家过年,履行孝亲敬长的义务。

(三)漫溯尚美情

在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里,有着浓厚的人情伦理意味,其中的诚信、友爱、和谐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是贵和尚美的重要内容。所谓“尚”,就是崇尚、崇拜,所谓“美”,即美好,其中含有很多让人心仪的、温馨的祝福和祝愿,简而言之,“尚美”,就是崇尚美好的生活、品德等。传统佳节春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屈指算来,悠悠四千载。每到春节,人们收拾庭院、预备新衣美食,张贴春联窗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诉求。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就涵盖了人们对未来深深的祈福之情。新春时节,拜年是最重要的习俗,在祝福的表达中,促进了友谊人情,消除了隔阂,所谓“一笑泯恩仇”,春节是最好的时机。

(四)追溯怀远情

近年来,国学之风的盛行,向我们道明了向远古的经典寻求道德精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怀远,来得尤为重要。传统节日文化中,有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的活动。对古人的崇敬和祭拜,体现了人们礼敬祖先、敬畏生命、尊重往昔的可贵感情。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鲜明的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每到元日,舜帝就到祖庙祭祀祖先。由此可见,缅怀先人,是由来已久的事情。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佐证了唐代就有念祖扫墓的行为。追溯古人的祭奠、追思等一系列怀远行为,折射了后人的感恩和责任的意识。在传统节日的习俗中怀远,能够修身、正心,将美好的民风民德代代相传。

二、途径探究:“行”之有效

歌德曾经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该行动。”作为德育工作者,明白了传统节日中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还应该以其为载体,采取合适的德育途径,弘扬和培育核心精神,让青少年接受这些传统文化光辉的沐浴。面对这些宝贵的资源,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扬光大呢?笔者认为,应该聚焦现有资源,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采取系列行动,提高德育实效性。

(一)把脉教科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教师的任务有两大方面,一是教书,二是育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在教书过程中,将育人有机地渗透其中,也就是说,在学科教学中唤醒学生,让其获得积极的人生感悟,便可事半功倍。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有不少课文是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如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渗透了重阳佳节的习俗,课文《春联》则介绍了春节的习俗之一――春联的情况,课文《但愿人长久》则记叙了苏轼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事情。在教学中,把握这类课文的情感因素,便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生动的道德影响。

(二)设计趣味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下转47页) (上接14页)“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德育工作中也是如此,教育者一味地灌输思想、赋予正能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效果肯定甚微。相反,在传统佳节来临的日子里,德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彩的趣味比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明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取得德育实效。春节前夕,组织书法水平较高的学生走上街头,义务为市民写对联,比一比,看谁的字最规范;在元宵节时,每个学生设计字谜,然后在全班举行字谜竞猜比赛……在比赛中渗透德育,避免了呆板的说教,还能让学生刻骨铭心。

(三)巧用班队会

小学的课程表上,班会、队会课是赫然排列其中的,教育者充分利用这样的课型,预设主题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强化等环节中,深化主题思想,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清明节前夕,德育老师给学生布置好班队会的主题,让学生围绕“清明时节忆英烈”这一主要内容,设计好活动的环节,在讲故事、写誓言中,开好这节课。五月初五端午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走进端午”为主题的队会活动,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探究端午的来历及蕴含的爱国思想。教育者以班会课、队会课为依托,在传统节日中汲取精神精髓,能够指引学生思想的航向。

(四)亲历情境中

大教育家孔子,在春天来临之际,带领弟子来到泗水河畔,以分析水的性情影射学生,学生们触景生情,深受启发,各言其志,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志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学生在葡萄园里学习,在草地上学习,并命名为“蓝天下的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将学生带入教育教学的情境,让学生亲历亲为,在感同身受中受到良好的影响,能规正行为。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在这样的日子里,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给老人们梳头洗衣,为老人表演节目,继承敬老爱老的光荣传统,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体验、铭记敬老爱老的重要性。清明时节,教育者带着学生,去烈士陵园里扫墓,在庄严的活动中,让学生追思怀远,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发愤图强,为建设祖国而读书。

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现有的德育资源,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挖掘其中的文化精华,选择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让文化精髓助推学生成长,让学校德育走向新的高度,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于铭松.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凝聚功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

第6篇

素质教育活动,使校园弥漫的书香更浓;素质教育活动,使学校发展的旋律更独特;素质教育活动,使许昌市七中更赋有神韵!

文化,使校园弥漫的书香更浓

以文化设施打造“书香校园”。许昌市七中首先从学校环境入手。为了凸显学校环境的文化教育功能,从而影响、诱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努力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都赋予文化气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校先后建成、丰富了校园文化长廊、班级文化墙等文化设施。校园里、班级内、走廊上,学生到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名言警句、感动中国人物、中国成就展、二十四孝图等无一不时时引领、教育着学生。

以诗歌朗读比赛形式打造“书香校园”。10月26日下午,学校开展了“中华经典诗歌诵读大赛”。同学们参与积极性很高,大部分班级是全员参与。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铿锵有力的声音诵读着《重阳品清秋》《明月几时有》等诗篇,传诵着中华经典名句的千古风韵,抒发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此次比赛,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向了,犹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净化着同学们的心灵,陶冶着同学们的情操。此次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全校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以书画摄影大赛形式打造“书香校园”。为庆祝63周年,激发学生对梦想的不懈追求,许昌市七中于10月8日举办了“金秋十月 放飞梦想”书画摄影比赛。学生们用精彩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作品以素描静物、水粉画、油画棒、书法、风景摄影等书画摄影形式,展现了当代中学生勤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风采。本次展览共评出65幅优秀作品。本次活动充分彰显出许昌市七中学生的艺术才能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也深刻地诠释了许昌市七中“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

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打造“书香校园”。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许昌市于12月9日在学校开展了以“勿忘历史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纪念“一二·九”运动77周年征文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一二·九”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领悟了这段发生在77年前抗日救亡运动的伟大意义。此次活动,同学们积极踊跃投稿,有30名学生的作品在征文比赛中喜获佳绩,其中初二(3)班刘淦同学的作品《那声呼唤》,初二(6)班李沐聪同学的作品《不朽精神 不老华章》荣获一等奖。通过此次活动,使同学们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加刻苦学习,潜心求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德育,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芳草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即教育的目的是教学生“求真知”、“做真人”。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加强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尊重继承传统、倡导文明祭祀,增进爱国情感,3月29日,许昌市七中对全体学生开展了清明节“怀念革命英雄平安祭奠”活动。

整个活动庄严有序,在优秀团员李沐聪主持开场白后,学生代表向烈士墓敬献花圈,随后全体师生向烈士墓默哀3分钟。接着团员代表刘淦深情满怀地发言,号召全体同学永远铭记先烈们的英勇事迹,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先辈的期望。最后,在凄婉的哀乐声中,每位师生绕烈士墓一周,瞻仰烈士纪念碑并敬献了亲手制作的小白花,以表达对烈士的崇敬和缅怀。此次活动的开展,让师生们在思想上接受了一次革命洗礼,增强了师生们的历史使命感、民族责任心。

为了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许昌市七中开展了“重阳节倡议书——感恩在我心”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10月22日,许昌市七中利用国旗下的演讲开展了“尊老、敬老、爱老”教育活动。激发师生孝老爱亲的自觉性,并由爱家、爱老推及到爱国、爱社会,进一步树立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0月23日,“校园之声”广播紧紧围绕“重阳节倡议——感恩在我心”的主题开展了诵读活动,营造感恩敬老氛围。同时,利用当天的班会让同学们了解重阳节的传统知识及意义。并且,学校向学生提出倡议,从为老人捶捶背、洗洗脚、说说贴心话做起,把敬爱、爱老的感恩行动延伸下去,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渗透到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增强师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提高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能力,努力营造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法律进校园”活动,学校特邀许昌市魏都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科长徐影和副科长张连芳于10月31日给近千名师生作了一场生动而又发人深思的法制报告会。

报告会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自查自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

阳光运动,使学校发展的旋律更加独特

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的生命才具有活力和潜力,才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第7篇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唤醒学生的心,使学生能够体会父母的辛劳,能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还要扩充感恩之心不但要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还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

2.通过活动锻炼同学的组织能力,培养其合作意识。

二、准备工作:

1.全班动员、收集图片、感恩的素材、制作PPT。

2.收集、改编诗歌并进行排练,编排小品。

3.主持人准备串场词

三、班会过程:

开场白: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将会感受更加快乐,丰厚而富有。7.4班主题班会“孝敬父母,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现在开始。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到来。

甲: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发生:(出示幻灯片)【主持人旁白幻灯片的内容】

乙: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抱怨每天都在发生,大家似乎也习以为常了。我们真的有这么多的牢骚要发吗?我们的生活、学习真的如此令人不满吗?我们真的应该没完没了的抱怨吗?那我们来看看他们。(出示幻灯片)【主持人旁白内容】

甲:看幻灯片了解到:对照其他人的生活,你还感觉生活不幸福吗?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你仍然在抱怨生活,抱怨父母,抱怨社会吗?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言【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乙:是呀对照他们就像・・・・・说的,我们应该心存感恩。因为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让人与人之间一天一天更加温馨起来。那么亲爱的同学你们知道那些感恩的节日?请大家思考一下。

答案:

(1)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2)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3)教师节:9月10日

(4)重阳节:阴历9月9日

(5)源至美国的感恩节: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甲:生活中我们真的知道感恩吗?请看・・・・・・表演的《生活串烧》

【活动】小品: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同学聚会,要设法把父母打发出去,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等等,不知感恩父母。在课堂,不专心学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不知感恩老师。

甲:想想,你是否是这类学生之列?在生活中我们竟然这样的很少知道感恩,那么我们先来感恩父母。让我们先来从漫画中进行感悟。(出示漫画图片)

乙: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亲永远是上苍给予我们最丰厚的礼物最甜美的甘泉,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朗诵《母亲》让我们在诗行中感受母爱的伟大。

甲:也许这柔美的诗也换不起你那可感恩的心,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段视频。(视频播放)

同学们,在这心灵的震撼、心的洗礼后我们来检测一下我们是否了解我们的父母呢?请我请一位同学来快速回答几个问题:(出示问题,一位学生回答)

在他若有所思的过程中,我们真的那么了解父母吗?让我们想想以后我们该怎么去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相信同学们从今天起在生活中知道怎样如何感恩我们的父母。

乙:父母把我们送入知识的殿堂,我们沐浴着师恩的阳光,我们像小鸟一样展翅飞翔,无论暴风骤雨,是老师赋予了我们顽强的斗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父母外我想我们更应该感谢的另一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但是在学校里你能理解这些现象吗?(出示幻灯片)

甲:同学们都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那我们应如何感谢老师?请同学们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人感恩生活,现在让我们共同聆听诗朗诵《感恩生活》。

第8篇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一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陶然小学决定在本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实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质量校园、特色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坚韧、乐观、豁达、包容和自强、自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通过开展系列化、项目化、立体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活动,使传统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我校中小学生(幼儿)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科研工作相结合;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教育目标

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了解铁岭和西丰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等地域文化,具有热爱家乡的情感,立志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努力; 学习在当今生活中,以宽广的胸怀和文化视野,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奠定和谐的人生基础。

五、主要内容

(一)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全面贯彻落实西丰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西教字[20xx]13号)基本要求,工作的重点方向:一是构建诵读体系。本着不给学生和教师增加课业和工作负担的原则,各学校(幼儿园)每学期要制定诵读计划,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推进诵读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二是搭建诵读平台。深入开展清泉源头读书活动,以《中华经典诵读100篇》(西丰县教育局编辑)为蓝本,做到早课前诵读20 分钟、课余时间自由诵读、每周1节的诵读课、每月召开1次以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三是深化诵读活动。利用文化经典的各种声像资料,将视频讲座带进校园;根据实际需求,把名家、名师请进来,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面对面的交流;广泛开展如三字经诵唱会、弟子规引我行等倡导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让学生感受文化、热爱经典。

(二)孝信雅行教育工程。一是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以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注意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引导其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开展 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二是以雅为标,开展礼仪教育。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结合三姿培养与训练要求,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以情趣高雅、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标准,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三是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

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逐渐改变信任危机的社会现状。

(三)艺体素养培育工程。一是突显特色艺体教育。利用体育、艺术2+1项目 和特色体育活动的有效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在才能,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育其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爱好,在提升其信心的基础上尽量让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平台展示多种才能。二是经典诵读与大课间操活动相结合,融为一体。大课间操活动可适时展现师生共同诵读经典诗文的壮观场面,编排有特色的自编操。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在律动的音乐声和优美的动作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三是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相结合 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比赛,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受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熏陶,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四是构建魅力艺体教学。加强艺体课程建设,重视艺体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充分利用二课活动时间,通过开设阅读班、文学社、乐器培训班、书画班、体育特长班、舞蹈班等特色课程,安排专业艺体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使之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学校艺体教育的一个亮点。同时,重视艺体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五是探索特色的艺体教育。在我校继续创设扇跳绳、毽球、剪纸、书法、绘画、声乐、乒乓球等活动,巩固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的良好局面,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种进学生的心坎里。

(四)校园品位创建工程。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等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校园、家庭阅读活动;利用宣传橱窗定期举办德育长廊、诗文图展、师生作品展;校园墙面张贴历代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文化符号,绿地与树木标牌、道路标识牌、印制《论语》等国学经典章句或自创箴言语录,做到让每个景点培育人,让每条名言激励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等活动,促进形成一校一品的区域教育特色,营造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五)地域文化寻根工程。一是对铁岭、西丰及本乡(镇)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文化进校园需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组织得力人员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进行课题研究,专题编写《魅力铁岭》、《西丰文史资料》等类似的校本教材,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课表、进课堂、进头脑将地方传统文化遗迹、艺术、传播媒介等资源有效整合,发挥其文化本源、活动载体、资源宝库的作用,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二是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改造成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纪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推进我校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平岭村烈士陵园、少年宫、城子山、冰砬山等公共教育资源的活动力度,使其成为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三是传承弘扬铁岭人文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大力宣传求实创新、崇文厚德、理性平和、追求卓越的铁岭城市人文精

神和活力西丰、富庶西丰、生态西丰、幸福西丰的四力西丰精神,激发广大师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陶然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导处,负责全校活动的协调、检查,定期组织各种教学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

(二)确定实施对象。全县公办和民办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含职高),均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全覆盖。

(三)强化队伍建设。由班主任教师(或其他爱好国学、有一定国学基础的教师)担任主力推手;注意整合班主任(团队辅导员)、艺术科教师等师资力量,组建切合本地、本校实际的适合国学教学的师资队伍;采用集中和常态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培训。

(四)健全管理机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内容,从学校(幼儿园)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德育科研、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团队活动、语文科教学等课程实施;充分考虑参与活动教师的工作量,其工作考核要与教师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选优、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并大力表彰在此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

(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及时反映工作进展和成效,充分发动师生和学生家长畅谈体会、感受和变化,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并把优秀稿件报送到《西丰教育》和《慧园》等杂志。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二一、指导思想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调兵山市中小学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实施方案》,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活动内容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

(1)计划在11月30日进行《弟子规》诵读班会。

(2)12月5日举行《弟子规》背诵比赛。

除了这两项活动,平时加强《弟子规》的学习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间播放《弟子规》歌曲,利用班会时间诵读、学习《弟子规》,尤其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1)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2)每周设一节诵读课,每月召开一次以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

(3)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和各种影响资料举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

(4)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召开校园艺术节活动,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艺术生活,突出活动广泛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魅力,热爱经典。

3、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

(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一道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

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4、积极开展特长教育,推进艺术素养培育工程。

(1)充分利用体育、艺术2+1项目双技活动的有效平台,弘扬太极拳,激发学生正确

的人生理想,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培养他们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2)展示开展好特长教育活动。通过开设阅读、硬软笔书法、剪纸、舞蹈等特长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过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积极开展校园品位创建工程。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

组 长:闫丽娜

副组长:朱亚杰 张淼

组 员:徐秀华 杜平 郝岩 史艳丽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三一、指导思想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耒阳市中小学德育活动实施方案》,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活动内容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

(1)进行《弟子规》诵读班会。

(2)举行《弟子规》背诵比赛。

除了这两项活动,平时加强《弟子规》的学习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间播放《弟子规》歌曲,利用班会时间诵读、学习《弟子规》,尤其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1)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2)每周设一节诵读课,每月召开一次以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

(3)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和各种影像资料举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

(4)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召开校园艺术节活动,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艺术生活,突出活动广泛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魅力,热爱经典。

3、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

(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一道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

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

组 长:欧阳小红

第9篇

散落性与渗透性是教学过程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最大特征。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一般包括节日、民居、服饰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再现了民风民俗,蕴含着为人处事的准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传递着人们朴实的审美观念,彰显着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无不渗透着民俗教育的意义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实施民俗文化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民俗文化教育实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民俗文化意识,切实提高对民俗文化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缩影,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人受西方思潮影响,社会责任感缺失,文明礼貌失范,这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遗失了自身优秀文化的DNA,造成“民族记忆”的断裂,便会丧失自己民族历史的根脉,“这个民族很可能就会逐渐演化为无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民俗教育的特殊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受到民俗文化教育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民族文化。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1.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存在具有零散性,而且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在考虑每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兼顾文本中有关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如《刷子李》一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均需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析方可获得。《刷子李》语言朴素,使用天津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具有浓郁的“天津”单口相声的风味,冯冀才在塑造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时,充分利用“天津味”的语言来显现人物的形象与技艺的高超。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的关键,是要寻找到教学主要内容与民俗文化结合点,这需要教师对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筛选、组合、归类,并非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内容都要讲解,应根据课文实际内容,参照课堂教学任务,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安排,把握全局,恰到好处地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2.抓住时机讲解民俗知识,切身感受民俗文化。中国的节日大多都有来历,遇上民俗节日的日子,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民俗知识讲解的时间。这样不仅抓住了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良好时机,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还可以根据节日和学生开设民俗活动,如举办民俗主题班会课、民俗欣赏课等。节日习俗非常贴近生活,可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节庆活动事项,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深的民俗认识。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又充分体会到了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智慧,切身感受到了百姓执着追求平安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厚情感。尽管这些制作工艺有难度,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乐于相互切磋手艺。

3.作文教学中,书写民俗。在小学语文的三套版本教材中,都有一两次习作课是关于书写民俗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向学生展示多彩的民俗。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抒写民俗。如在上《说说端午节》这一习作时,可先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等手段来激趣导入话题。也可让学生说见闻、讲风俗、谈过节感受等手段,激趣,引发想写动机。然后阅读课文素材,自选资料构思起草。本课没有“例文”,可以准备“下水文”,读议后把握基本写法:如何筛选需要的资料,怎样做到有重点,有条理地介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说写法,议写法,明写法,接着让学生仿照,或是模仿,对照、修改、加工。最后,反馈、评价,鼓励那些灵活模仿有创意、内容条理清楚、文从字顺的习作。这样既有效地完成了本次教学目标,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民俗。

三、在课外教学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

课外教学主要是在延伸性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延伸性阅读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读基础上的迁移,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这些作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关的知识等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①《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和“风俗宝鉴”,其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包括游戏、酒茶、婚俗、丧葬、节庆、戏剧、建筑与园林等,内容之丰富堪称社会百科全书。学习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可鼓励学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去阅读《红楼梦》,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人物及表达内容的理解。在汉文化中,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生,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每逢此日,民间有登高的风俗,又称“登高节”,是我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主要有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登高等活动。如今,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历来被称为是吟唱重阳节最脍炙人口的诗章。学完此诗后,可让学生课后收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或文章,也可参加登高望远活动,既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印象,又受到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使学生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此外,学校还可适当布置一些关于民俗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民间,收集、调查民风民俗,把调查到的结果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探究式学习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四、开发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②它是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立民俗校本课程意义重大。小学语文课包罗万象,涉及知识多,根据小学生心理的特点,所能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材不能花太多篇幅来宣传民俗文化,所以各个小学应根据地方特点,开发有关民俗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在教师方面,校本课程民俗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可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加深教师对民族文化、文化认同等的理解,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生方面,可让学生在民俗选修课的学习与实践中,拓宽民俗文化知识,更深切地体悟民俗文化的魅力,感悟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使其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学校方面,立足于当地资源的校本课程民俗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有助于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式,促进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10篇

【关键词】主题班会 感谢母亲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65-02

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一堂优秀的主题班会课能使这种教育取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4年5月母亲节前夕,笔者在班级主持了一堂主题班会课《感谢母亲》。设计此次主题班会课的背景是,母亲节虽然是西方的节日,但现已被广大的中国人所接受并逐渐形成过节的风气,而且,对母亲的感谢也是东西方共有的情感。因此,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利用这一节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比较合适的。从现在的学生思想状况来看,开这个主题班会也很有必要。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或者是家中的独子,从小比较受宠,再加上生活上没什么困难,思想上对父母的付出比较淡漠,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无需回报。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感恩母亲的重要意义,端正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设计了《感谢母亲》这一主题班会课。

这节班会课笔者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回忆亲情,谈感想;(二)感受母爱,讲故事;(三)小测验,爱母亲;(四)实际行动,感谢母亲。班会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进行。笔者以“母亲节”话题引入本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进入情境。接着进入第一环节:回忆亲情,谈感想。笔者展示一组漫画,内容是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父母亲付出了什么,是怎么付出的;当孩子长大、父母变老后,晚辈又该怎样对待父母。学生看了之后,感触很大:原来父母是这样变老的。有个学生眼含热泪,深情地述说他的母亲是如何含辛茹苦地养育他,使同学们深受感动,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二个环节是感受母爱,讲故事。笔者给同学们讲了三个生活中真实的母爱故事,故事中的母亲用尽一生的力量和爱去关心和爱护她们的孩子。故事震撼人心,有较大的感染力,同学们也深受感动。笔者趁着这个情境,请两位学生来讲讲他们和母亲之间的事情。这两位学生,一位是单亲的家庭的学生;另一位是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学生,他们一年甚至几年才见一次面。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母亲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感情真挚,引起同学们共鸣。在充分感受母爱之后,笔者带领同学们进入第三个环节:小测验,爱母亲。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爱母亲的具体内容。笔者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如母亲的生日,母亲的爱好,母亲的鞋多大的码,等等。虽然有很多学生忽略了这些细微的东西,答不上来,但经过这个小测验之后,学生就知道该怎样做了,这也是一种促进。最后,第四个环节,笔者倡导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六件小事,以表达对母亲的感谢。同学们都积极行动起来,或当场制作小卡片,或准备写信,等等。班会在满文军的《懂你》歌声中结束。

经过精心的准备,在同学们的配合下,此次班会比较成功,同学们觉得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经过这次班会,笔者觉得,一堂优秀的主题班会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主题班会课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面面俱到,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开主题班会。《感谢母亲》这节主题班会课的目的就是想唤起同学们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感恩。而且,这个目的也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之前,据家长反映,好多同学一个学期都不跟家长联系一次,偶尔联系一次也是匆匆忙忙,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不耐烦。这种情况不利于老师开展工作。因此,召开这样的班会十分必要。明确了目的,围绕此目的来开展教育,学生接受的东西就明确。

二、要有现实意义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班会的主题也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结合社会生活,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还可以结合重要节日等,选择容易引起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讨论、思考、辩论的热情。”这节班会课就是在母亲节到来之际,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开展的。现在的年轻学生对新事物接受比较快,对母亲节也比较有感触。这个选题比较有意义,而且针对性强,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除此之外,结合现实,我们还可开展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班会,例如“五四”青年节的爱国主题,“重阳节”的敬老主题,等等。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班会,学生才比较喜欢,容易接受。

三、要精心设计

现在学生比较活跃,对新事物接受比较快,喜欢新潮。如果班会是单纯的说教,那么恐怕没几个人听得下去。好的主题班会课应该是形式多样、活泼,寓教于乐,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笔者在《感谢母亲》主题班会课中,设计了一组幻灯片,配以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学生很有感触。同时,还设计了一组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真实经验回答,真实可信,学生比较积极。除了内容的设计,形式的设计也很重要。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班会课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增加一些影视资料,如声音、图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过也要注意,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形式的东西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让学生只记得声、光、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记得内容,受到教育。

四、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主题班会课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如果学生都不参与进来或者积极性不高,那么教育的意义自然就打了折扣,目的就达不到了。因此,一堂优秀的主题班会课,学生的参与必须是广泛的、积极的、主动的。学生是主角,班主任是主导,不能以班主任的说教贯穿课堂。那么,怎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首先,根据主题,明确任务。例如,《感x母亲》这一主题,情感丰富,对于不善言谈的学生来说,就不便安排他们在课上发言或表演。对此,笔者事先就做好布置,谁善于言语表达,谁善于文艺表演,谁能把心里话说出来,等等。根据各自特点,设计好班会环节,分好任务。对于那些不善言谈或单亲的学生,就要注意,不能有什么刺激到他们的地方。其次,明确要求,人人参与。因时间有限,班会课上无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或表演的机会,班会课上也不能只看几个学生的表现就完了。怎么办?班主任就要事先布置好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例如,《感谢母亲》班会课上,笔者准备了明信片,要求学生把对母亲或家长的祝福写下来,并寄给母亲,然后请家长给笔者电话或短信确认。结果大多数同学都能按要求去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要注意结果的反馈

虽然班会课强调过程,但也不能忽略课后的反馈。主题班会结束后,班主任要跟踪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同时,还要巩固班会课上取得的效果。在一节班会课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当堂懂得一些道理,而且要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提高自身修养。也就是说,主题班会课的内容应能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不能仅是课上懂了,课后忘了。所以,教师应该注意结果的反馈,注意教育的追踪及延伸,这样教育的效果才能更好。比如,如果在《感谢母亲》的主题班会课上,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而课后却忘了干净,那么这节课还是算失败的。如果这节课后,学生的感恩之情能表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上,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

此外,主题班会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例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等。如果一堂主题班会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达到目的,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懂得道理,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那么,这节主题班会课就是成功的。

以上几点注意事项,是笔者在实施主题班会课时深刻体会到的。一堂优秀的主题班会课,它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深刻的,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很好地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作为班主任,必须重视主题班会课的设计和组织。笔者认为,做好以上几点,将有助于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课,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方面应该注意。毕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当代学生。因此,班主任在设计和组织主题班会课时,一定要与时俱进,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 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素养是前提

青少年学生的交往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展开。面对成长和学习中的困惑及难题,不少学生回家根本拒绝与父母交谈,在学校又不能及时与老师交流,而渴望交往与倾诉的心情又十分迫切,只好与一些“朋友”或网友来诉说,有的甚至通过早恋来向异性朋友吐露自己的心声,且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以致迷失了方向。因此,建构班级文化首先必须畅通学生的交往渠道,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沟通亲情,跨越和谐交往第一步。

亲情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孩子今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他们接受父母的教育,必须学会与父母沟通。笔者通过组织活动,让他们去注意、观察、感受父母的艰辛,体会父母无私的爱,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同时,要求家长留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生活和自由思想的空间,多与孩子交流。

2.接纳同学,培植和谐交往的土壤

农村初中90%的学生是寄宿生,多以“自我”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往往形成封闭式交往。而要发展交往就必须接纳同学,要 努力发现别人的优点。初中生的最大弱点就是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也不屑一顾,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不了多少。我便利用每天的朝会课让同学们举出生活交往中做得比较好的同学以及事例,讲出来大家分析,找出其中的闪光点,从而对照自己的行为,找出差距,提高认识,自觉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3.亲近教师,生成和谐交往的源泉

老师是学生成功道路上的引路人,特别是在信息不太发达的农村中学,他们把老师认为是可以信奈的朋友,可他们又总与老师保持一定距离,怎么办呢?一是要敞开心扉,倾诉烦恼,寻求帮助。学生感情比较脆弱,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往往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好长时间都难以静下心来再投入学习。这时他们确实需要有人帮助,排解心中的忧愁。因此要鼓励学生主动去寻找一位自己信任的老师,向他敞开心扉,倾诉烦恼,请求帮忙找出解决办法,由此早日放下思想包袱,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要生成问题,主动请教,动力永在。古人说“学贵质疑”,我在班上经常鼓励学生问问题,要求每天问科任老师一个问题,一周内,各学科至少要跟老师联系一次。倡议之后,请教问题的学生逐渐多起来了,不仅消除了同学们学习中的疑难点,而且,也融洽了与学科老师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

二、 创建优良的班级环境,提高育人氛围是关键

夸美纽斯指出:“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乐的场所,教室清洁明亮,饰以地图、图表和伟人照片,并有可供游戏、散步的空间,可供观赏的花园,使学生来到学校就觉得快乐。”他说明了学校环境育人的重要性。而在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学生80%的活动时间在教室。因此,高品位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

1.墙壁说话,整体划一。小小的一间教室,也就是144m3的方块,要让她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得精心布置,达到和谐与完美。教室四壁精心布置了“恰同学少年”、“ 放飞理想”、“完善自我”、 “青春信箱”等专栏,并且悬挂具有激励性的名言警句及名人画像。在教室顶面用花篮做了一个“成功摇篮”,让学生把自己或他人的每次成功折成纸鸽写上成功者的名字放入其中,并每周评比一次“成功之星”。

2.巧用空间,构建和谐。教室还有“闲置地”,利用教室后面的右角落,布置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捐书、换书、看书,布置书香班级。利用教室后面的左角布置“卫生角”,要求清洁工具摆放有序且不能成为教室的垃圾死角,使学生随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第二阵地,彰显特色。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就是学生成长的第二阵地,我要求学生每两周办一次主题性黑板报,内容丰富、具有特色。要求人人参与,文字编辑、新闻采写、版面设计全由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设计、选材、抄写、写作的能力提供了舞台。黑板上方红色标语“展现自我 超越自我”为每个人提供了自我展现的动力;左下角每日一句的名人名言,让同学们时刻感受着伟人的精神魅力;右上角的“每日一星”确定了每天表现优异的学生。

三、 创设合理的班级制度, 规范行为习惯是保障

在班集体中,班级制度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1.预设班级目标,生成集体动力。一个班级从初建到成熟有一个发展过程,班集体的形成和巩固是以共同奋斗目标为前提的,而正确的奋斗目标是维系师生为之奋斗的共同纽带,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而班级目标的制定需要有远景规划与近期目标,在初一进校时,由于刚刚离开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初中生活一切都是陌生的,便引导他们制定了“学会生活、学会独立”的奋斗目标,到初三时,与他们一起制定了“把握自我,超越自我,争做优秀毕业生”的目标。

2.制定班级公约,养成良好习惯。班级公约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卫生值勤、奖惩等多方面, 是班级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 班级公约是由学生讨论而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是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这样,获得学生的认同心理,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3.干部竞争上岗,形成民主治班。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班干部上任采取竞争上岗,通过自荐、推荐、民主评议产生,让学生民主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并设置多种岗位,创设机会尽量使多数学生以各种角色活跃于班集体管理的位置上,并定期述职、竞选轮岗。在多元多向的竞争中,给每位学生带来机遇与挑战。

四、 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培养创新品质是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要在班级文化建构中发挥学生的潜能需要以班级活动为载体。

1.主题班会为载体,校正行为是目的。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在开展主题班会时,要注意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教育,行动上得到改进。例如:针对学生早恋开展了“青春期我们该怎样面对”、“我为青春喝彩”等主题活动。

第12篇

一、“适合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

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生命成长,生命成长源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应让学校教育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校园文化而言,“让校园文化适合学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以“适合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学校文化的信仰、理念,让校园文化作为促进生命成长、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思想

二、创建优良的校园环境 ,增强育人氛围是“适合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关键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已经不仅仅是传承文化知识的地方,而更应是为了让人的生活质量不断不能提升,让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场所。因此,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注入学校自身特色的文化,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让学校标志、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等所有的校园环境建设传递着学校对教育的追求,表达校园环境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凸显带有学校特色的育人功能。

三、创设合理的学校制度, 规范行为习惯是“适合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保障

在学校集体中,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1.与时俱进,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生成集体动力,正确的奋斗目标是维系师生为之奋斗的共同纽带,是集体前进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方向永远比方法和速度更重要。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明确新时代对教育的挑战,要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校情,制定学校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以培养良好个性特长的学生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养成良好习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是全学生共同信守的制度,是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获得认同心理,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3.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根据《改革纲要》的要求,新评价机制以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评价对象,以促成学生成长的基本要素为评价内容,以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保证可持续发展性为评价的基本原则。新的中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在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毋庸置疑,这种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有别于应试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它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建立长效的学校礼仪, 提高行为文明是“适合生初中人文素养的提高”核心

学生礼仪主要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1.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通过学校礼仪文化的建构,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做人的修养,提升学生的品位及人格力量,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要求学生除了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外,还要制定适合学校实际的“文明礼仪常规”,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

2.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要成为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也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如自觉捡粉笔头、纸屑等。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创新品质是“适合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要在校园文化建构中发挥学生的潜能需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1.以主题班会为载体,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会,是班主任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在开展主题班会时,要注意联系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教育,行动上得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