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时间:2022-06-02 13:4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第1篇

【关键字】心理应激体育锻炼福州大学生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离开家长单独生活的考验、考试和考研的压力以及就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应激源的刺激,使得这个群体常常因为心理应激反应而产生诸多的身心健康问题。过度的心理应激给许多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对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有许多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方面研究的比较少,而且不全面。而选取福州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考虑到福州大学城大学生的特殊环境状况。由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可能引起的心理应激源也会不尽相同。对福州大学城大学生进行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能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大学城地区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以及体育锻炼情况。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关。体育锻炼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

2.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在福州大学城师大校区抽取文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低年级高年级男女学生共16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年级81人,高年级79人,男生75人,女生85人。问卷发放180份,回收175份,问卷回收率为97.22%,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有效问卷为160份,问卷有效率为91.42%。

2.2方法

2.2.1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

大学生应激事件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该量表共60道题目,分四个因子,包括学习、社交、家庭、发展。根据事件量表的计分采用主客观两种评分方法,分为事件有没有发生、心理影响程度、影响持续时间三个方面。心理影响程度分为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五个等级。分别计分为01234分,而持续时间分为三个月内、三个月到半年、半年以上分别记分为123某事件的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得分该事件持续时间得分。评分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与重测信度是衡量量表的重要指标,本量表α系数为0.86说明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结果与调查期限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调查期限越短,重测结果也越一致。国外的一些著名量表12周内的重测信度多在0.80左右,信度较高。从国外资料来看,使用scl-90指数作效标对多种量表做了准则关联效度研究,得到相关在0.34~0.54之间。效度已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2.2.2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

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_3进行评定,本量表主要调查被试者上1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心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运动量=强度时间心率,每个方面各分为5个等级,时间从l~5等级分别记0~4分,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大运动量,pars一3的重测信度为0.82。

2.2.3施测与数据处理

以宿舍为单位集体施测,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

3.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以及运动量的比较情况

表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性别n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运动量

m±sdm±sdm±sdm±sdm±sd

男7513.93±.10.8023.33±15.235.36±5.2512.13±7.0536.48±23.6女8520.41±.13.3332.71±18.139.94±9.8115.41±9.6614.52±12.19

[注]p%26lt;0.05,p%26lt;0.01

3.1.1

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统计显示(见表1):从男、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除了男生的发展因子均分低于女生,且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外(p%26lt;0.05);男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因子均分均远低于女生,与女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1.2

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男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明显普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遍高于女大学生,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以及运动量比较情况

表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年级n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运动量

m±sdm±sdm±sdm±sdm±sd

低年级8123.81±12.4434.39±19.169.44±9.4116.08±9.3322.71±19.95

高年级7910.77±8.8122.08±12.856.10±6.6411.60±7.3326.97±22.74

[注]p%26lt;0.05,p%26lt;0.01

3.2.1

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显示(见表2):从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生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低年级发展因子以及家庭因子均分高于高年级,并有显著差异(p%26lt;0.05):而低年级学习和生活社交因子均分远高于高年级,并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p%26lt;0.01)。

3.2.2

从表2可以看出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低年级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稍微低于高年级,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3.3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比较分析

表3不同运动量的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大中小

(n)(14)(40)(21)

m±sdm±sdm±sd

学习9.66±8.7613.95±7.7320.28±17.15

生活社交16.33±10.6522.02±8.7537.57±24.78

家庭4.95±4.405.40±5.735.85±5.33

发展10.28±6.1211.67±6.6116.21±8.35

注:大小运动量间比较:%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

p%26lt;0.05.p%26lt;0.01

3.3.1

从以上表3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男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除了家庭因子均分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26lt;0.05);而且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生活社交均分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表4不同运动量的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大中小

(n)(14)(29)(42)

m±sdm±sdm±sd

学习7.00±4.6514.68±8.3228.83±12.35

生活社交14.42±5.5427.79±15.2242.21±16.80

家庭3.19±3.194.93±3.5115.45±11.13

发展8.35±3.6711.96±6.5820.14±10.45

注:大小运动量问比较:p%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

p%26lt;0.05.p%26lt;0.01

3.3.2

从以上表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女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中,除了中运动量与大运动量之间的家庭与发展因子均分间呈显著性差异外(p%26lt;0.05),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4.大学生的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情况

表5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分析(m±sd)

性别(运动量)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总应激值

m±sdm±sdm±sdm±sdm±sd

男-0.328-0.451-0.059-0.27-0.463

女-0.648-0.576-0.516-0.491-0.689

[注]p%26lt;0.05,p%26lt;0.01;运动量指标是指大、中、小运动量的总平均值

3.4.1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的心理应激相关情况。对于男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家庭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不显著负相关外;其中,发展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5);而学习、生活社交以及总应激值与运动量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

3.4.2

对于女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运动量指标与各心理应激因子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

4.讨论

4.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比较情况

女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普遍高于男大学生。这一结果说明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比男大学生承受更大的来自学习、生活社交、家庭以及发展等方面的压力。这一结果在其它相关研究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

4.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以及运动量比较情况

无论是低年级男生还是女生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要普遍高于高年级男女生。这主要是由于大学新生在入学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要面临的一系列新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而导致。其主要表现在各种环境的心理适应方面。它包括面对新的学校、同学以及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而得不到及时调整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也包括由于新生的人际交往对象的改变以及交往中方法的不当引起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以及由于学习任务、发展任务、竞争对象的改变所引起的心理落差。同时,远离家人也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的提高。而相比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同时,适应能力和自身调节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主要心理应激源来自于就业和发展方面。而运动量在两个年级的比较上并没有很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运动量水平稍低于高年级学生。

4.3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的比较

男大学生的运动量普遍远高于女大学生。而且差异非常显著。这主要由于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从生理角度说,一方面,女生的发育时间要普遍早于男生,当女生发育基本成熟,运动量也随之下降时,男大学生却处于发育的末期,各种新陈代谢还在继续。而大量的体育锻炼促进了新陈代谢的更好进行;另外,由于男女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导致在运动能力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女生运动能力要明显低于男生。导致在运动强度、频率方面弱于男生。二、传统的观念影响所致,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认为很多体育项目只适合男性参与。例如对抗较激烈的足球、篮球等项目,女生只适合参与跳绳、羽毛球等强度较低而又不会破坏形象的体育项目。三、从体育锻炼动机方面分析,男生更倾向于通过体育锻炼来丰富大学生活、结交朋友、锻炼身体。而女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单一,表现在减肥、业余爱好等方面。

4.4从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比较分析

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不同等级运动量水平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一般表现为运动量越大,心理应激水平越低,具体表现为大、中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比较低,小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较高,这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提高了有利的证据。虽然影响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因素很多。但本次研究足以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是有影响的,而且是积极影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应激水平。

4.5大学生的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情况

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其运动量水平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越高运动量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水越平低,相反越低运动量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应激越高。所以说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有积极的干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它可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和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功能。这些功能都能够间接减少和预防由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心理应激事件的发生。二、适当的运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和降低压力,从而降低心理应激水平。适当运动量不仅可以让人感觉心情愉悦,降低紧张和不安;同时在运动的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和释放的过程。从而对于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有积极作用。三、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适应。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不仅可以克服孤僻,暂时忘记烦恼。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广交朋友,增进交往,提高交际能力。从而提高由生活社交带来的各种心理应激的干预能力。四、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自我效能、增强自信。当在运动中成功地完成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之后,就会无形中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5.结论

高校大学生大都处于青年中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其身体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心理发展正在高速走向成熟而又不完全成熟,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责任、成就动机都比其它同龄人要高,而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首先,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身体发育基本完成,身高、体重、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第二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引起了青年期学生对自己身体形态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体型的看法,当对自己的身体形态不是很满意,别人的评价也偏低时,这时候自尊心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来自这方面的心理应激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注:女性在这方面的表现会更突出)。其次,就心理发展而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智力、记忆、思维、情绪情感等各方面都已经成熟,但又没达到完全成熟。这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各种矛盾方面。例如,心理特点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大学生心理发展已经接近成熟,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很多积极的特点,如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等等。而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又会表现出情感难以控制,自我意识、自尊心过强,情绪情感不稳定等消极特点。另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也比较突出。这些消极的心理特点是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已不是以往的天之骄子,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确在提高。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大学生只有不断充实自己、适应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其心理应激水平也会高于同龄人。

面对高校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以及应激源,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解决方案。而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应激的影响,结果证明体育锻炼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应激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但并不是任何体育锻炼都能够起到作用,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体育锻炼方案。健康行为学家认为:“以增强体质和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是健康相关行为,是有利于健康的、外显的、基本的促进健康行为”。而对于运动量来说,中等运动量水平对促进心理应激干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还需考虑兴趣、频率、持续时间等因素。但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只是提高心理应激干预的可能方法之一。仅仅依靠体育锻炼是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而其干预效果也是不稳定的。应该把科学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手段相结合。以期望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剑平、朱浩亮等。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教育评论,,(04):31-32。

【2】王冰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济南职业学院学报,,(8):93-94。

【3】林文瑞。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付策略研究。闽江学院学报,,25(1):138-139。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83-85。

【5】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3(2):81-87。

【6】杨天庆。体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9(6):106-107。

【7】杨金声,赵宏伟,王俐玻等。大学生心理性应激源变化趋向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9):853-854。

【8】汤晓玲。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的分析及应对方式。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l8(3):42。

【9】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

【10】饶永辉。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6):617-618。

【11】马申,王白山,隋光远。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干预效果。中国健康教育,,21(3):189-190。

【12】邱远。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7(12):1640.

【13】谷玉冰,金秀舫。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2(3):29-30。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休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友好协商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及商丘市第十中学部分学生,共100人,各为50人,其中男生50人小论文,女生50人。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了专家论证,认为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发放问卷总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③数据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通过EXCEL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学生都希望远离统一组织模式,开展小群体活动,特别是取消早操,由他们自己选择锻炼方式。

表1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选择

大学生人数

%

中学生数

%

1.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

11

23

7

15

偶尔

30

61

28

58

不一定

8

16

13

27

2.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

2小时

4

8

9

19

1小时

17

35

27

56

半小时

28

57

12

25

3.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1次

11

23

11

23

2次

25

51

13

27

2次以上

13

26

24

30

4.开展课外活动以何种方式为佳

小群体活动

23

47

27

56

个性参与

4

8

2

4

学生强制实行组织

10

20

8

17

学校统一组织

12

25

第3篇

【关键词】

心理亚健康;大学生 ;体育锻炼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ercise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 mental subhealth. XIE Dongbei,ZHONGFU-you,PE Department of Gannan Normal college,Gannan,Jiangxi 341000,china

To investgat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 mental subhealth state.Methods The method to screen people who was under the state of mental subhealth established by Liu Huanhuan was employed in this research.Took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s intervening methods.The effect were evaluated by sleeping qua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ade(SAS、SDS and PSQI psychological scale are used).Results Sleeping qua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ade of the subhealthy students are improved obvious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four and eight weeks(P

【Key words】

Mental subhealth;Undergraduate students;Physical training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经济、就业压力等现实压力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这可以从近年新闻媒体的各种相关报导中得到印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亚健康也和亚健康关系密切。刘欢欢等人则把心理亚健康定义为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的状态”并建立了心理亚健康的有效筛选方法。

而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任何疾病都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心理疾病也是如此。本研究以体育锻炼和心理辅导为干预手段,观察八周的体育锻炼对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以刘欢欢[1]等人建立的心理亚健康诊断方法为工具对来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大学生筛选(共有五个高校参于)。具体方法是“以康奈尔医学指数(CMI)进行调查,根据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对人群心理状况进行识别分类(健康、准健康、准神经症、神经症),识别落入准神经症区域且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定义为心理亚健康。” 在半年中选取67名符合心理亚健康诊断标准的大学生。分为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40名平时无运动习惯、心理测评正常的大学生作为正常对照组。

心理辅导组只接受学校固定心理辅导老师的针对性心理辅导,每周1次,共8周;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除了心理辅导外,每周至少运动3次。正常对照组不参加心理辅导,运动要求同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在第4周未和第8周未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学生进行焦虑、抑郁和睡眠状态观测。

为了让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则是:不指定运动项目,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1周至少锻炼3次以上,2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 d,每次不少于20 min;逐渐增加运动量。每周通过E-mail或电话联系一次学生了解情况,中间允许退出。从最后的统计结果分析,男生和女生有较大的差别,女生选慢跑的最多,男生则以球类运动为多。

2 结果

2.1 参加实验学生的一般情况 各组学生均筛选自五所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平均年龄(20±0.89)岁。其中男生总数为65名,女生总数为42名。107名初选者中参加完整个实验的人数为73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34人。男生中途退出较女生多。

2.2 实验前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1) 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运动+心理辅导组、心理辅导组在实验前SAS、SDS、PSQI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运动+心理辅导组SAS、SDS、PSQI在实验干预前后的变化(表2) 本组坚持完整实验的共有19人。从实验的情况看,和运动前相比,第四周时睡眠质量的改善最为明显(P

2.4 实验4周后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3) 实验四周后,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运动+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组的SAS、SDS、PSQI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实验四周后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4) 实验八周后,不但运动+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组与正常

对照组之间SAS、SDS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不难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应存在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存在,几十亿人群的心理状态不可能非此即彼,心理亚健康的概念的提出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3]。本研究筛查出67名符合诊断标准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但坚持完整实验过程的只有42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重视心理健康;二是回避,内心深处不愿接受心理亚健康的诊断结果。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当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预防意识任重道远。

放松、生物反馈等不同的干预手段对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都有良好的作用[1,4,5]。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具有简便,易行,可选择项目多,且具有综合性的健身效应等特点。从本试验结果看,分别用于测评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的SAS、SDS和PSQI得分,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均显著高于心理正常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的手段对提高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的的睡眠质量、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状态效果明显,短时间内(四周时测评)睡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心理辅导也有降低SAS、SDS和PSQI分值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体育锻炼+运动。这种差异在第八周时表现更为明显。

因为考虑到不同个体兴趣的差异,为尽可能让参于实验的学生能坚持完整个实验,没有对运动的项目作统一的规定。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不同运动项目的作用差异,为制定心理亚健康的运动处方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欢欢,张小远,周志涛.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筛查及评价.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6,22(6):647-649.

[2] 刘欢欢.广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谢东北,林玲.心理亚健康-概念的廓清和诊断标准的选择.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9.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和四川省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比较,发现两省大学生对体育都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参与态度,但实际参与情况却存在一定差距。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 状况 比较研究

一、前言

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一方面是集中学习积累知识的结束期;另一方面是走向社会的准备期。所以大学生群体是进入社会的新血液,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社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对青海省和四川省部分高校的400名学生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相关论文89篇。

问卷调查法:一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7份,回收率为91.75%。

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并制成表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

丰富文化生活项中,两省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青海省学生比四川省高5.5%;在健美减肥一项中,青海省比四川省好,高出3.8%;强身健体项中,四川多出青海省5人,比例高出5.7%,显示出四川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的健身效果比青海好;消除疲劳项中,两省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疲劳,有助于减少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两省之间没有明显差距;结交朋友项中: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结交朋友,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四川省人数多出7人,比例高出6.1%;考试达标项中,青海多出四川3.3%,说明只是为考试达标的学生中,青海比四川多。

 

(二)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

两省相比较,在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选项中,青海比四川的人数多出8.2%;在感觉一般选项中,青海的学生比四川多9.8%;在喜欢、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3个选择中,青海低于四川省2.7%、11.1%和4.3%,从各省的情况分析,四川有70%的人喜欢体育锻炼,青海只有51.9%。这说明,四川学生在体育态度上要好于青海学生,具有更高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更好的体育态度。

 

(三)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结果显示:在没有必要和一般两个选项中,青海高出四川12.3%。后面3项中四川高出青海12.3%,说明在每天锻炼中,四川学生好于青海学生,而且两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都较高。

 

(四)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情况

结果显示:选择为不愿意的,四川低于青海3人,比例低出1.4%;在一般:四川低于青海1.5%;愿意、很愿意和非常愿意3项中,四川学生高于青海3%。从总体看,两省学生在一般、愿意和很愿意参与体育锻炼中占到26.9%、46.3%和23.8%。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占到总人数的70.6%。说明,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的意识较高,但与实际锻炼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五)学生在体育课中身体锻炼效果评价

结果显示:从总体看,两省学生主要集中在较好,其次是很好,最后是一般,三项占到89.5%,说明两省在体育课锻炼中效果较好,其中四川比青海好。在对感觉不好和一般项的学生,加强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力度,让学生练习正确的动作技术,提高练习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体育认知中,两省学生都认识到体育对于人的健康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体育锻炼目的上具有多样性。两省学生的体育态度、乐趣和参与度都有很好表现,喜欢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他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找到快乐的感觉,但与实际参与锻炼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二)建议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力度,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理论依据,培养大学生体育感情、体育感知、体育认知、体育行为、体育意识。抓学习成绩的同时要保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将体育锻炼的空间由学校扩展到家庭和社会,把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生活、体育与时尚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王景贤,于春绝.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休育投入与生命质量调查分析[j].休育学刊.2007.14(6):123-127.

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广西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构思与展望。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重复发生或动作巩固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因此,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并在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又是与社会体育紧密衔接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习惯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对社会体育参与的程度和终身体育的形成。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探明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这对有的放矢地推进当前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8所高等学校的900名在校男女大学生(其中,本、专科学校各4所)。

1.2调查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的项目分布、锻炼价值取向、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锻炼的方式与时间等,进行分析并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样本,在正式调查之前,曾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应检验。发出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为439人,女生为407人。

1.3数理统计法

将所得数据和信息归类整理,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指,学生在了解与认识体育现象、获得体育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是形成体育认识的基础。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大学生经过了10多a的学校体育教育后,已初步形成了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男、女生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良好的,已具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

2.2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布特点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喜欢的锻炼项目,男、女生有明显的差异,男生喜欢有对抗性、活动量较大的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和足球等;女生则喜欢倾向于具有一定的运动量,但对抗性比较小和少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健美操等,而作为基础项目的田径参与的人却很少。从项目的选择上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式已不局限于单一性活动,说明了大学生们选择的项目是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来考虑的,这也折射了学校体育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体育锻炼环境。

2.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

从表3调查结果来看,有81.4%的学生认为参加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可见,大多数学生锻炼身体的动机是明确的;而娱乐身心68.0%,健身美体55.2%,社交40.3%。这体现了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和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元性需要,同时,也为我们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融洽社会人际关系的桥梁。

2.4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表4结果显示:有53.2%的大学生对“锻炼兴趣”作为影响个人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首要选择,这充分表明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提醒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激发和培养;学校体育教学占49.1%,说明学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场地器材不足(占47.9%),无法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锻炼,从而放弃了体育锻炼,这主要是近年来各高校扩招,教学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学生增长的需要,不能为学生充分提供锻炼场所以及运动器材。

2.5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

从表5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的强身、娱乐、社会交往、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功能在今后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很好的体育锻炼的方式,这就给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迫切问题,尽可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给学生一项或多项体育内容,使他们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和手段。

2.6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直接反映了其锻炼习惯的养成程度。从表6的统计结果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虽呈良好趋势,但与其实际参与锻炼情况有较大的差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才有16.3%,有26.9%的大学生每周只参加1次体育锻炼,32.2%的大学生偶尔才参加1次;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自觉参与锻炼的人数越少。这一现状反映了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但自觉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偏低,形成了态度与行为的脱节。

3对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构思与展望

从以上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但自觉参加锻炼的人数偏少,造成认识和实践的脱节,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未能形成。而大学生们的自身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体育教育以及场地设施和器材等是影响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增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兴趣,提高大学生们的体育锻炼能力,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增进学生健康水平,是当前高校实施体育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3.1把握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应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在校期问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不应该有意地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等,更不是为了参加高级的运动竞赛而夺奖牌。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势必会挫伤那些因先天因素不足影响运动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以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结构作为普通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必须予以淡化,高校体育应以健康为核心,体育锻炼增进健康要以人为本。同时,在实现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方面,应坚持把学生的体育要求和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把体育育心和育德相结合;把锻炼学生的身体、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相结合;把单纯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辅导等活动相结合;把全面发展与区别对待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等原则。教学过程以人为本,重在参与。

3.2构建新教材体系和内容

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锻炼习惯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固定的、缺乏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内容丰富的、灵活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中,把终身体育思想贯穿整个教材体系内容中,注重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修养的培养。传授既有锻炼原理与方法、体育卫生与保健,又有身体机能评价、传统养身理论及体育政策法规知识,注重体育知识的实用性。在技术内容的教学中,应保留一些文化含量大、技术难易适中、娱乐性强、健身效果好的竞技项目和民间娱乐健身内容,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一、二项能终身从事锻炼的项目及其方法,从而保证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

3.3优化教学体系和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终身化为主线。因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不能独立锻炼身体,到逐步独立,再过渡到独立自主的转化过程;是培养学生即使毕业以后,也能根据所处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根据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独立从事科学锻炼,以形成了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锻炼习惯。而锻炼习惯是在体育兴趣和意识作用下长期练习而形成的,教法的改革更新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意识的因素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不能做“讲师”,而应做“导师”,增加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或创新的“探索式”的转化。改革现有的教学时数分配,建议在大学期间都开设体育课,并做到普及健身教育与选项课的教学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实行俱乐部式的教学,以此来延伸教师在课外的教育功能,使得参加课外锻炼的学生在技术指导上有了保证,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完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评价体系是教学指挥棒,它往哪里指,学生就跟着往哪里走。过去应试教育主要看结果不看过程,是绝对评价。体育课上的考试偏重于生物性评价,注重体育运动成绩,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比如规定100m跑的及格成绩是14.9 s,差1 s也不能及格,即便是有些学生在原始成绩是18s,而通过努力学习后提高到15.5 s,在整整提高了2.5s的情况下还是达不到及格要求。这就意味着,体育运动基础好的学生即使不努力学也能及格,而基础差的学生,不论怎样去努力或进步多么显著,只要成绩达不到及格要求,也就很难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喜悦和快乐。这样必然会极大地挫伤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由此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差异和积极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看到自己的努力结果和每一次的进步,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以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全面合理的评价学生应做到结果与过程、理论与实践、记忆与运用并重的整体考核方法,即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3.5建立体育健身网络咨询系统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作用,建立体育锻炼、运动健身咨询网络系统,随时向学生提供有关体育锻炼的咨询、运动处方的运用、各种运动健身的方法、健身信息等。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在线提供即时的咨询和答疑。丰富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增加体育教学的科技含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和事业的关系,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自党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此外,学校要为大学生们提供必要的锻炼时间、场地、器材,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活动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72-02

体育锻炼是身体与技术相结合的运动,通过兴趣、爱好与身体运动相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重复发生或动作巩固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因此,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并在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掌握其特点,以便提出合理完善的体育教学内容、措施,旨在对推进当前高校体育新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五所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共500名。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检索自2002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30余篇作为参考研究依据。(2)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与访问两种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严格按照设计原则,并通过特尔菲法进行了筛选,均达到了可信度的检验。发放问卷共计500份,收回437份,回收率87.25%,其中,有效问卷425份,有效回收率97.03%。(3)数理统计法:对所有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大连市大学生体育活动课情况调查。根据调查:大学生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课占62.6%,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的占96.5%,由此可见,每周活动3次以上的大学生超过60%,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的超过80%。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体育人口概念应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每次参加体育活动在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以上负荷强度者。根据2001年全国教育发展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各级在校学生人数已逾两亿五千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这说明在校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人口的主体。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被称为体育人口有62.6%,说明高校大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体育活动课现状比较乐观,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就其主观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所提高,一是他们自身对体育爱好的问题;二是体育资源的开发适应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要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体育意识增强,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终身健康的重要性。

2.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情况。

由表1可知,大学生经常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有: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体育舞蹈、游泳、登山、健身跑等;有20%以上的学生经常参加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的活动,而参加其他项目的人数少于20%。从学生选课项目来看,多大部分学生选择娱乐性、非对抗性的项目,如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等。新《纲要》特别强调,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即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原则,不但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随着生活的富裕、体育社会化的开展,休闲体育也在高校内蓬勃发展,体育活动逐渐向运动负荷小的休闲娱乐性的方向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品味、个人素养相对提高,大部分学生喜欢协调、优雅且韵律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他们多以满足身心愉悦、增强健身意识为主要目的。现有的体育活动课的形式还不能满足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要扩大自由度、自,积极开展服务于学生喜欢的娱乐性、休闲性的运动项目。

三、结论

1.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但是没有形成自主性,他们的惰性仍然较大;大学生体育活动课的项目逐渐向休闲、娱乐性项目过渡,强度较低;转变体育观念,认识到健康包括: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美状态,加强自我个人素养,在体育活动课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喜欢按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参加体育活动,并具有发展个性的趋向。

2.积极贯彻新《纲要》精神,提出新课标要求,加强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认识。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浓厚的兴趣,有无锻炼的能力和习惯等,这是他们日后参与健身活动的决定因素。学生在校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他们走向社会后就可以成为社会体育的骨干,这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普及、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新课标下,对体育活动课的要求,不但积极动员学生的参与性、活动能力性,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和习惯,从而为自己一生坚持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建议

1.加强师生体育观念意识的转变。继续加强学习新《纲要》的精神,积极顺应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学习深入《纲要》内容。在体育活动项目和形式原有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体育教材,开发师生潜在的资源、地理环境优势,共同提高其创新、创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树立体育教学改革新思维,从而加强终身体育教育观念。

2.提高体育师资的素养。新《纲要》积极倡导“三个自主”的原则,在学校课程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将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任课教师。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体育活动课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确切地说直接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和确立。在师资培训中,应加强教学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观念,拓展体育课程的视野,不断学习和探索,有效地利用周边资源,改变体育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如: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

参考文献:

[1]张岩,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全民健身体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

[2]季克异.努力提高体育师资的素养,主动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3,134(6).

[3]胡炬波,金新玉,王进.基于流畅体验理论探索大学生体育选课满意度[J].体育学刊,2008(08).

[4]赵继明.江苏省大学生对体育选项课学习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06).

第7篇

关键词:八段锦 运动时间 运动强度 抑郁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22

1 前言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套完整有效、简单易学的运动功法。其蕴含中医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辩证的思想,注重身心并调,体现中医整体调节的理念。大量文献证实,八段锦可以有效改善人的身心健康,且已有文献表明,八段锦作为一种体育锻炼方式在抑郁、焦虑的缓解方面疗效显著。但有研究表明,不同运动形式、时间、强度以及频率的体育锻炼对抑郁、焦虑改善的程度不尽相同,而且八段锦相关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如何制定最合适的运动处方、最大限度的降低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发生水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八段锦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八段锦”和“抑郁”为主题搜索发表文章,发现自2008年至今共12篇。

“八段锦”是国家体育总局积极倡导推广的中医养生运动,该运动是一套简单易学,蕴含中医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辩证思想的运动养生方法。其不同于一般有氧运动,它注重身心并调和整体调节,即可以有效调节心理和精神,达到改善亚健康状态,预防身心疾病的目的。

刘宇[1]等对社区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进行八段锦干预,一周3~5次,一次40min,通过实验前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的测量与分析,得出长期规律练习八段锦可有效改善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季向东[2]和张鑫在相关研究中,除限定单次练习时间和练习频率外,还把运动强度纳入变量并加以控制,结果证明八段锦对抑郁状况有改善作用。王芳[3]在其硕士论文中,将研究对象分为八段锦+放松功组、六字诀+放松功组和对照组,并进行一定运动时间、强度和频率的练习干预,结果显示实验前后抑郁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刘晨[4]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其在其研究中指出:“运用传统体育保健缓解抑郁情绪中应注意练习时间、强度、手段的协调配合。”

综上所述,八段锦可以有效缓解人的抑郁、焦虑状况,提高人的心境和睡眠质量。但相关文献研究中只提及每次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八段锦练习对心理的影响,而对于运动的具体时间(上午、下午或晚上)以及不同运动时间和强度的研究尚未查见报道。

3 运动时间及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体育锻炼效益存在积蓄作用,只有适宜的运动量刺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而运动量等于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因此不同运动时间和强度对心理因子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胡德同在研究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中指出,运动强度和时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的影响。刘波[5]在分析运动时间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影响的研究中,将受试者分为时间增加组、时间不变组和时间减少组,实验结果显示:每周运动时间增加者,出现亚健康症状或亚健康状态加重的可能性明显低于每周运动时间减少者。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每周运动时间增加1h及其以上,会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产生积极作用。宋子良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系列研究中指出:①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效果,而且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②中等强度且适宜情景的体育锻炼减弱大学生羞耻感的效果较理想。翟芳[6]在其硕士论文“不同强度、项目的身体锻炼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维度若干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将研究对象分为大、中、小不同强度的实验组,分别进行跑步、篮球和跆搏项目锻炼实验,结果得出:大、中强度的跑步锻炼对男大学生的健心效果显著优于小强度组,其中中等强度最显著。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调节作用已经得到公认,但这种调节和治疗作用不是必然的,影响它的因素很多:不同锻炼项目、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甚至是锻炼者的性别、年龄等,这些因素都将导致适合某类人的锻炼方案施加到另一类人身上表现不出促进作用,甚至产生负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因人制宜、科学锻炼,才能使身体锻炼获得最大的心理效益。

4 总结与展望

以上为八段锦干预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方法依据。在此基础上,应以单次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及运动具体时间(上午、下午或晚上)为自变量,以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为因变量,通过八段锦干预前后的数据分析,探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揭示八段锦的干预疗效,为健身气功科学锻炼提供实证性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宇,霍然等.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社区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3):212-217.

[2]季向东,王群松,方春霞.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4):331-333.

[3]王芳.不同养生功法对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抑郁、焦虑和睡眠质量的影响[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4]刘晨,董婕.祖国传统体育保健对缓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1,(7):54-56.

[5]刘波,潘莉.运动时间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1):50-55.

第8篇

关键词:天津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99-02

0引言

高等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如何解决高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对天津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为有关负责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及为学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课题样本选自天津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外语学院、天津商业大学6所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的男、女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473份,剔除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450份,回收率为98.4%。其中按照性别分男生737人,女生713人;按照年级分一年级731人,四年级719人,共计145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需要,阅读了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著作中有关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维普网以及查阅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书籍等途径,查阅了近十几年来心理学方面有关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大量学术论文,并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归纳和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的研究成果,给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1.2.2 数理统计法本文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的基础上,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及相关等统计分析,作为本研究的主要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 天津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现状与分析(表1)从性别上分析,男生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四项指标中的得分都高于平均值,在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控制三项指标中的得分也接均值;女生只有在主观标准这项指标中的得分高于平均值,其余指标均低于平均值。男、女生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2.2 天津市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与分析(表2)从性别上分析,男生选择“父母”的占25.2%,选择“老师”的占31.5%,选择“同学”的占23.6%,选择“场地器材”的占14.2%,选择“体育课”的占0.8%,选择“学校体育氛围”的占3.1%,选择“自身身体条件”的占1.6%;而女生选择“父母”的占23.6%,选择“老师”的占3.3%,选择“同学”的占35%,选择“场地器材”的占6.5%,选择“体育课”的占2.4%,选择“学校体育氛围”的占24.4%,选择“自身身体条件”的占4.9%。

从年级上分析,大一学生选择“父母”的占23%,选择“老师”的占17.5%,选择“同学”的占27.8%,选择“场地器材”的占13.5%,选择“体育课”的占2.4%,选择“学校体育氛围”的占12.7%,选择“自身身体条件”的占3.2%;而大四学生选择“父母”的占25.8%,选择“老师”的占17.7%,选择“同学”的占30.6%,选择“场地器材”的占7.3%,选择“体育课”的占0.8%,选择“学校体育氛围”的占14.5%,选择“自身身体条件”的占3.2%。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锻炼态度天津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从性别上来看,八项指标中有七项都是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其中男、女生之间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3.1.2 体育锻炼行为

3.1.2.1 从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来看,天津市大学生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男生人数明显高于女生,二者存在高度显著差异;两个年级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3.1.2.2 从天津市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来看,很多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预,身边其他人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

3.2 建议

3.2.1 明确目标,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激发其运动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2.2 新兴体育项目的引入各高校应该及时引进相关教师或选派校内教师学习进修,开设较多的新兴体育项目,以拓宽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新颖性和娱乐性,满足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需要。

3.2.3 考核与评定在评价内容上应由单纯的体能和技能评价向智能并重、进步幅度与学习过程及全面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转换;在评价方法上应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再加之教师的评价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这样的评价结果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主编.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

[2]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3]张素霞.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J].体育学刊,2005,10(3):50-51.

[4]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l):28-31.

第9篇

摘 要 随机抽取大连市几所高校的2008级的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99名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等,以2002年7月,由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研制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取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1000米等测试项目的测试数据为依据,追踪调查出大学四年间改变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所在。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 健康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明显,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有必要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跟踪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以及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研究对象四年间的体质健康指标进行数理统计,并对对照组和正常组的各种指标采用T检验,探讨网络、锻炼意识及不良生活习惯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身高的变化统计结果显示:大四身高为176.69cm,大一的身高为174.83cm,其差值为1.86cm,大四与大一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二)大学生体重的变化统计结果显示:大四体重为70.0kg,大一的体重为72.15kg,其差值为2.15,大四与大一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三)大学生肥胖度(BMI指数)的变化统计结果显示:大四和大一BMI指数差值为1.12,大四与大一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四)大学生肺活量的变化统计结果显示:大四和大一肺活量差值为4.84,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五)大学生速度素质(50米跑)的变化统计结果显示:大三和大一50米跑差值为-1.21,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六)大学生耐力素质(1000米跑)的变化统计结果显示:大三和大一1000米跑差值为-34.68,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七)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因素的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变化因素多种多样,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上网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其体质健康的发展,也是影响其学习的因素所在。上网次数的多少也同时也决定上网时间的多少,同样是也对各方面影响的因素所在。

(八)周末余暇时间的利用情况。周末的余暇时间是让大学生去休息、学习和进行合理的生活活动的时间。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利用和合理安排周末的余暇时间,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有很大影响。从周末余暇时间的利用情况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和大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变化的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和大学生周末余暇时间的利用内容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影响其体质健康的因素之一。

(九)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及参与情况。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及参与情况是直接影响其体质健康的因素所在,作者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以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1.参加锻炼身体的喜欢程度。身体锻炼的喜好程度是参加锻炼身体的重要因素所在,如果喜欢锻炼身体,那么其锻炼的次数和强度都会有很大的增加和付出,这也是对其体质健康影响的重要因素。参加锻炼身体的喜欢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锻炼身体的喜欢程度不是很高。这就影响了其锻炼的次数和强度,也是影响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

2.每周锻炼身体的次数。每周的锻炼次数是增强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只有锻炼次数的增加才能保证锻炼的时间和锻炼的强度。周锻炼身体的次数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周锻炼的频率不是很高,大多数学生只锻炼1-2次。这也是影响其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

3.每次锻炼的时间。锻炼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所在,锻炼时间太短达不到效果,而锻炼时间太长则对体质健康起到反作用。每次锻炼时间的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有35%的学生的锻炼时间只有30分钟以下,这也是起不到锻炼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生体质变化方面,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身体发育都在继续,身高也在逐年提高。体重呈下降趋势。BMI指数都在正常的范围。肺活量、50米跑、1000米跑成绩都有下降,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从大一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

2.调查发现大学生上网的频率和时间上都很多。很大一部分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长期的网络活动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情况影响很大,包括视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以上可以看出,当今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也包括了不良的网络习惯。

(二)建议

1.学校和各系及体育部,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2.学校必须采取“堵”“疏”结合,“学”“体”兼顾的原则,在学校管理上拒绝为大学生沉迷网络提供条件。要堵住日常管理的漏洞,狠抓学生到课率,班级要完善上课考勤制度,加强对学生上课出席方面的约束。

参考文献:

[1] 周建伟.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

[2] 王国强.对高校学生健康素质的调查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马力.对皖北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赵军民.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10篇

【关 键 词】

一、研究对象

选取云南大学学生1600为研究对象,男生800人,女生80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关体质健康调研、行为能力和体育课程的论文和期刊,为本次分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包括25项问题,包含了行为习惯、认知水平和学校体育等方面的内容。该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600份问卷,有效问卷1592份,有效率为99.5%。

3.统计分析法

将调查1592份问卷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急剧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虽然我国从1985年开始,每五年进行一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全面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逐步加强体质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学校体育的工作机制与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的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体质改善的效果并不明显。

1.行为习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名言道:“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运动习惯也是如此。

(1)日常行为行为

表1 “一般情况下,周末安排的事情”情况

表2 “平均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和电脑的时间”情况

从表中可以得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高中阶段有所缓解,并且绝大部分学生应对自如。但调查统计数据中可以显示出,周末安排的顺序和比例也翻译出大学生的静态行为习惯占用了较大部分,学习、电视和电脑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电视、电脑已经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生的时间要多于男生,而且每天3小时以上的占据了近1/5。

(2)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是健康的重要保障,本调查仅从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早餐进行了调查。早餐是大脑活动的能量之源,如果没有进食早餐,体内无法供应足够血糖以供消耗。从调查中现实,早餐情况并不乐观。有8.8%男生和3.0%女生从来不吃早餐,而且男生整体情况更是堪忧,仅有1/3左右的能保障每天吃早餐。相比较女生情况较好,但从牛奶和鸡蛋的摄入量来看,男女学生的摄入量均不足,没有达到蛋白质的摄入需求。

表3 “每天吃早餐和鸡蛋”情况

2.体育锻炼行为

表4 “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情况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在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从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男生女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均存在不足,41.3%和68.9%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30分钟,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从参加体育活动、课间操的情况来看,也体现出学生对这类活动的漠然。从男女生的比较来看,男生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等方面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以兴趣为主,女生参加体育活动较少,锻炼意识淡漠,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如男生。从体育项目的选择来看,男生更倾向于激烈的、对抗性强的大球类健身项目,而女生更喜欢非对抗的小球类项目和健身操等项目。但整体分析来看大球和小球类项目是学生最喜欢的项目,其次是游泳、健身操项目。

3.认知水平

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认识水平总体水平不高,男生普遍高于女生,女生普遍易受老师和同学等身边人的影响所致,以及怕晒和出汗等原因影响。其中怕吃苦、没有体育锻炼习惯和没有必要排在了前3位。大多数大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认识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坚持锻炼的习惯的重要性。同时,许多学生因为没有时间、缺少场地器材的关系也列入了影响锻炼的因素。

4.学校体育工作

除了学校内的大型活动和法定节假日调整外,公共体育课基本能够按要求进行正常的教学。但体育课主要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相对来说学校要组织更多的课外活动来弥补大部分学生运动不足的情况。学生大型体育活动或集体项目开展少,体育锻炼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也影响甚微。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大学生缺少日常健康行为习惯

高校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好一站,学生应该掌握必要的健身手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和科学健身提供服务。但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缺少日常健康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当锻炼、适度睡眠等。

(2)大学生对健康行为的认知水平较低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怕苦、怕累、没有必要锻炼和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等。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水平较低导致了体育锻炼行为实施和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下降。

(3)学校体育工作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增进体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但学校大型体育活动或集体项目开展少,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也影响甚微。如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实施力度,促进学校体育全面开展是重要部分。

2.建议

(1)增强课内外一体的课程形式,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

深化公共体育改革,将体育生活化、经常化、自觉化作为改革重点,协调体育教学、俱乐部和社团,以及课余锻炼和竞赛,形成大学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锻炼形成良性互动的“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式,促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提升学生健康管理能力

以健康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有效促进青少年健康行为能力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形成。使学生形成认知-行为-习惯的关系,从根源上解决终身体育的实施困境和健康习惯的养成。

(3)建立多元的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效能性和约束力

建立必要的、多元化的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关注学生基础体能教育效果的阶段性评价,以及学生自我测量和体验的过程性评价,并结合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所形成的终结性评价,能够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效能与约束力。

参考文献:

[1]张元阳,黄玉全.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2]黄英豪.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双重困境——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及课程名称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5(3).

第11篇

摘 要 大学生的素质是由政治,思想,道德,学习,文化,创新,身体,心理,生存素质组成,其中人的身体素质是人诸多素质中的最基本的素质。没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人就失去了成就事业最基本的条件,一切优良的品质,知识,精神,志向和理想都会成为空中楼阁。近几年的全国学生素质调研中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滑令人担忧,除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的下降,近视,肥胖等问题在上升。本文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原因从社会角度,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学生生活习惯等多视角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体育人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更好提高大学生的体质。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大学生体质的文献,书籍,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方法对所获得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原因

1.中国特有的高考教育选拔制度

高考,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简称,包括升入高等学校的考试,录取,以及对整个高考系统的管理等,高考把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连接起来,在教育制度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对高校人才的选拔发挥这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考选拔中,体育并未被纳入这个重要的评价系统中,体育就被牺牲掉了。

家长和孩子的“高考情结”更加剧了大学生体质下降。在高考的压力下,尤其是“985”,“211”的高校身份,把社会优秀人才的预选范围,由高考所涉及的两千多所高校缩小到其中的一百多所高校。这使得学生的课业更加繁重,学生也无法尽情的参加喜欢的体育活动,也减少了学生的休息睡眠时间。由于高考制度的不完善,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以及个人,都只是看重高考的分数,而忽略了体育锻炼,以进入好的大学为标准,却不知可能因此误了自己的健康。

另外一个因素是就业压力。社会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特别是让大多数学生青睐的国家行政,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近年来,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现了几百人甚至是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景象。每个家庭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非常大。因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上本专业的课程以外,还要考取各种证件。这些也无形中,占用了很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就业过程当中,很少需要对于体育的考核,这也促使了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忽视。

2.高校体育设施的不完备经费投入少

由于教育改革政策,高校的招生规模在逐年上升使得学校的体育条件,设施趋于紧张状态,学校对体育的经费投入过少,设施与人数严重失衡,对体育教学和课余活动造成了较大影响。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已经有了改变,如瑜伽,体育舞蹈,网球,壁球,街头篮球等新颖时尚项目受到喜爱。体育的多元化趋势已经显示出来,要求学校体育场,设施,器材的建设要顺应多元化的功能。由于现在高校体育场地缺乏,很难满足学生对不同体育的兴趣,很难体会到体育的魅力所在。

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进行社团体育活动或者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体育活动,其中由体育知识讲座和宣传,体育咨询,健身娱乐等组成,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但在各种社团活动方式中,由于大多社团没有专人指导,没有管理的,往往有始无终,甚至有些社团,每年仅开展一两次活动。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参加体育活动,缺乏科学性,学生的积极性减小,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不断流失。 对体育课外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认识缺乏,导致一些高校重视体育课,对课外体育活动不那么重视。

3.教学因素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落后,不能调动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停留在运动技术的层面上,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传授运动的技能,而忽略了体育精神的传播。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中,按照已有的程序和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下,期末要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学习的动机与心理,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也是需要发现,开发,综合应用的,也是需要创造力的。这种教学程序,也是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之一。也让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知识的,让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的感召力下降。

4.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网络时代的“蜗居”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识,了解大量的体育信息,了解更多赛事,了解国内外体育信息。但无节制的进行聊天,进行网络游戏,这会严重影响到生活的质量,损害身体健康,学习时间无精打采,甚至厌学,严重影响到学习和工作,产生各种不好的结果。在校的大学生,主要是脑力活动,非常需要进行积极地体育锻炼来调节生活。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中,在体育中发现在体育运动中也可以使他们或得认同感与成就感。

(二)增强大学生体质的相关对策

1.改革和完善现有的高考选拔制度,把体育作为衡量优秀与否的标准列入评价体系中

“985”“211”是教育部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规定身份,而这个身份已经成为很多政府部门和公有企事业单位招人的门槛,它们规定不招聘非“985”“211”高校的毕业生。这也让很多民营企业受到影响,也运用这种做法。所以应该有更为科学合理的体制对全国重点学科进行扶持。从而减轻高考对考生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高考制度是教育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但是也有明显的弊端。片面追求高分数,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应重视体育在高考中的成绩。这样才会改变学校,家长现持有的态度,才能保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从而由被动的体育锻炼变为主动的体育锻炼,培养成为有终身体育的意识。

2.加大高校基础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多渠道增加对体育的投入,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设施,改善设施的基础水平,改善场地,同时也可减少运动中的伤害。加快学校体育配套设施,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也可增加建设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新型体育项目,攀岩,沙滩排球等。有了这些基本的物质保障,才能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另外健身咨询,活动组织和校园文化等方面,也可为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学校的体育教育也应重视起来,在高年级应适宜的开展体育课,不应因实习,论文,就业等问题,忽视了体育课程。要全面改革课程内容的体系,课程要安排的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课程的测试达标要严把关,定期对学生的体质进行监测。

3.重视教师的教学技能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技能水平,也要具备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要有教学,科研,训练等综合的能力。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积累经验,不断的学习,通过学校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可以每年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优秀者予以奖励来肯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可以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进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来促进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每学期进行定期检查,组织专家对体育教学水平进行评价,让学生对任课老师做出教学质量的评价。

4.体育课程设计多样化

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注意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教授过程中,注意讲清楚动作要领,方法及要求。不要在动作技术上面提出太高的要求。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从而不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进行比赛,以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主导,扮演各种角色,啦啦队,裁判,队员,后勤等,通过比赛,增加学生的亲密度,合作的团队意识,担负起责任与权力义务。注重学生在运动的经验中,获得满足感或通过体育运动达到个目的。培养学生的自觉与主动锻炼的能力,真正落实全面健身的计划。

5.培养大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要将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贯穿于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技能,强调教师的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积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注意创新,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是一个创新者,决策者,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实施者,在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方法,主动的选择更好达到目标的途径。让学生处于一种多元的,开放的,自主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6.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要正确的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和网络心理健康观。合理的利用网络,可以弥补体育教学的不足,网络体育信息,视频,体育项目多种多样具有时效性。可以更加深入的学习体育基本技能,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可以得到在体育课上得不到的信息。网络信息的发达,也使学生在体育组织的时间上形式上更灵活,在场地的选择方面也更加广泛。也可以突破传统班级授课模式,可以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可以不依赖教师的指导,这种形式,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正确的引导学生减少生活中的不良嗜好,吸烟,喝酒,不吃早饭,生活作息不规律等问题。结合全民健身计划,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倡导科学,健康的健身和运动理念。

7.加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监管

阳光体育运动“每周不少于3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天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许多高校学生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学校领导部门要予以重视,强化负责人或指导人员,提高社团体育或俱乐部的专业化水平。把社团体育活动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引导社团健康发展。社团体育活动要新颖,有活力,要让热爱体育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此外,还可以自发建立街舞,轮滑,体育舞蹈等各种协会,通过社会赞助,参加各种商业表演。网络体育信息,让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呈多样化发展。大学生在参与各种体育锻炼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以外,也使他们更加积极的投身在体育活动中去,使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对体育的了解更加深刻,得到认可和喜爱。

三、结论与建议

增强高校大学生体质是当务之急,所以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高考选拔制度,加大高校基础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增加设施,改善设施与场地。重视教师的教学技能,加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监督,提高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并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一些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的身体素质锻炼的教学活动,认真的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高校得以落实。只有这几个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够让这个问题有所改善,促进大学生体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7):85-87.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5.018

1前言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课外体育活动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还是体育课时间和空间的拓宽,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增强,对中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培养,对中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的增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太原市五所重点中学的500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目的、时间、选择场所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统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分析结果,建议学生保持一定的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为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组织安排上以及增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2.2访谈法:对五所中学的一些中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想法和观点。

2.3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问卷调查,并对太原市五所重点中学的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21份,无效问卷79份,有效问卷421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84.2%。

2.4数理统计法:用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与时间

从调查结果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有64.13%,喜欢体育锻炼的占66.98% 。由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经常参加和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占大多数,说明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较高。但是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所以学校要加以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调查结果看,有60.33%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60(m),60--90(m)的只有16.39%,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短,还不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的要求,锻炼时间少主要是由于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不够,还有可能是受学校场地和器材不足的影响,所以只有学校给学生减压,适当地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需要的场地和器材,才能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增进他们的健康,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2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家长的态度

从表2可以看出,太原市重点中学几乎有一半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会影响学习时间,有24.23%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时间,有25.1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显然几乎一半的学生还是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时间,这可能与学校或家庭对他们的应试教育有关。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是比较支持的,有89.79%的家长支持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只有9.74%的家长不支持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家长还是能正确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在学生各方面成长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把学习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体育锻炼,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关系,增进身体健康。

3.3学校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调查显示,有61.76%的学校给学生专门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37.29%的学校没有提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虽然不提供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学校占一少部分,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样就限制了许多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而且还影响绝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发育,学校应该予以重视,不能再掉以轻心了。在调查的学校中有70.55%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体育锻炼的场所,有28.98%的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环境,这可能与学校的应试教育有关。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体育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希望学校能够高度重视,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

3.4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本身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71.66%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有8.79%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有9.5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这对于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是有帮助的。在调查的学生中有80.29%的学生认为体质下降和体育锻炼是有关的,而认为体质下降与体育锻炼无关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45%,有8.79%的学生不清楚体质下降是否与体育锻炼有关。这说明目前还有一小部人不清楚体育锻炼与体质有关,甚至于有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和体质无关,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学校内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我们自身发展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体育锻炼对每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健康都离不开体育锻炼

针对太原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及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学校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让他们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好准备。

4.2 一些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的时间

同时,有一部分家长也不支持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种错误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学校以及教师必须加大对于体育理论的教育与宣传,让学生以及家长都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前提,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源泉。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扫除障碍。

4.3 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开设一些简单的体育卫生、营养、保健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状况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让这些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实践。

4.4 有些学校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及资金不足的影响

不给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场地,这样就完全限制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以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从不同的渠道来改善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加大对体育方面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樊林虎.山西省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体育科学,2004年(5).

[2] 刘景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研究[J].辽宁 教育研究,2007(7).

[3] 张救生.安庆市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与分析[J]. 安 庆师范教育学报,1999(8).

[4] 李建勋.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分析——以安阳工学 院为个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06).

[5] 陈真.福建省部分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 策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 (06).

[6] 李兰香. 面向素质教育开拓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1999(02).

[7] 曹光宇.制约当前中学生校外体育健康锻炼的因素研究 [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

2006年.

[8] 竺航.对奉化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

[C].2006年.

[9] 柳斌.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J].中国学校体育,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