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01:4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级信息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
小学阶段的教学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去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实现综合发展,语文教学是众多学科当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丰富学生的情感[1],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情感表达,教师可以运用科技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教师在课前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设疑:为什么作者说他有两个母亲?他的这两个母亲都是谁?然后再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优秀片段,例如“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话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能够懂得感恩自己的母亲。例如在学习《中华少年》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播放名人的朗诵范本,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不认识字词的读音,还能够通过聆听朗诵,感受这篇文章的情感,懂得要热爱祖国的道理,自己应该怎么做。总而言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有积极的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对于学生能否愉快良好的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想象与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山雨》这篇课文的时候,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沙啦啦,沙啦啦……”教师可以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运用信息技术放映一些山中下雨的图片,或者是可以播放一些山中下雨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融入到这一情境中去,在学习《山雨》这篇课文的时候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语句,通过“沙啦啦,沙啦啦”这一象声词就能够想象到山雨的具体特点以及它曼妙的声音。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運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提升写作能力
信息技术是科技时代最伟大的产物之一,信息技术所运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在教育教学当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提升写作能力[2]。小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不但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让自己成为一个感性的人,但是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自制力较差,课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耍,并没有分配出阅读的时间,更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而小学六年级更是意味着要进行初中繁重的学习生活,学生就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进行写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分配出一些时间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例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去引导学生们去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让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阅读积累书中的优秀片段,经典语句[2]。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感受母爱的伟大、童年的快乐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学生可以将从这本书中积累的优秀片段进行合理的改变,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表达自己对母亲深深地爱,表达自己对童年流逝的惋惜,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总而言之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四、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趣味性较低,大多枯燥乏味,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语文,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去放映宇宙当中各大星球的运行情况,并告诉学生这些星球当中哪个星球是地球,让学生仔细观察其特点,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教师可以对课文中这段话进行朗读“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与放映视频当中的地球的位置进行对应,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当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还能更大程度的丰富学生的情感,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信息技术值得在其他学科教学当中运用。
参考文献
一、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素养
1、教师主动参加学校提供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类校本培训(培训内容见附二),达到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每学期分四期进行培训,努力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教师自觉运用所学的信息化技能为教育教学服务,信息技术应用课堂覆盖率达90%或以上。自主设计个人教学资源,每学期上交自主设计的个人精品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设计、训练题或试卷)各一件或以上,并推荐优秀资源参加各级比赛。
3、教师自觉更新、完善、创新个人博客。
二、推进校园的网络环境建设
1、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增设教育科研论坛、班主任主任平台栏目,开展网上教学研究交流研讨;规划重建“少年象棋网”。
2、完善、整合教师个人和班级博客,使博客成为开展网络教研的信息平台、工作平台和资源平台。
3、继续加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工作。以学校备课组为单位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上传相关资源(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设计、优秀训练题和试卷)。
4、依托校园网,全面推进教师办公无纸化。本学期,学校的各类通知、学习材料、相关文件等继续在校园信息网上。
5、依托顺德教育信息网,发挥各大管理系统作用,提高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水平。
6、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积极实施《校园网管理制度》,加强校内计算机的应用监控,杜绝教师在网上聊天、打扑克和玩游戏等不良现象,严禁教师利用学校网络散播不实消息、谣言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习资源,远离网吧、游戏。努力提高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加强网站、FTP服务器的安全防控,利用杀毒软件对全校计算机的病毒发病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查、杀病毒,减少校园网内病毒的传播,保证学校网络畅通。
三、抓实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生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校三至六年级每班每周开设2节信息技术课,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操作实践,教务处还安排了三年级每周至少1节课到电脑室上机实践操作,四至六年级每周2节课都必须到电脑室上机实践操作。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的质量,学校为每年级教学制定目标(具体目标见附三),任教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让85%的学生达到已定的目标。
2、加强“机器人比赛、LOGO比赛”辅导,在辅导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培训责任到人,力争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具体见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
尊敬的领导:
我于1998年7月毕业于临邑师范体育班,于1998年8月分配到___高校工作。2006年8月因工作的需要来到__学院任教。这些年来,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和实践锻炼下,工作能力和思想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十年间我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转变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教学方面:
1998年毕业以后并没有从事我的专业(体育)教学工作,而是2003年以后从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安排等常规工作积极认真的完成,并在实践之中注意查缺补漏,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教学问 题就积极向同事们请教,努力做到课前准备好、课中讲解透、课后督促检查严。课堂上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后积极和同事们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寻找解决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高。2008年我校新增加了六年级两个班我从事六年级数学和高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新的工作既有压力又有挑战。通过与从事六年级教学的老教师学习和自己一年的努力很好的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二、个人素养方面:
教书之余,我自觉学习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自己购买了《教育学》、《心理学》、《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报(版)》等相关书籍认真学习,还利用暑假期间参加化学教育本科学历的函授学习,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教学能力。2004年我参加了全国自学考试通过几年的努力今年就要毕业了。并参加校、县、市级的各种培训,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并达到了培训开发区教师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
三、思想政治方面:
在生活和工作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谨遵“正人先正己”的古训,时刻提醒自己,重视“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学校添麻烦,努力保持正派的工作作风,与校领导和同事们和睦相处,讲团结、讲正气,日常注意关心学生的冷暖,用爱心构筑与学生们、同事 们的桥梁和纽带,努力和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好朋友。
2004年我晋升为一级教师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现在我各个方面考核合格已经符合申请高级教师的资格,特向上级领导提出申请,请领导给予批准为盼!
申请人:
日期: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效整合的策略
当前,随着国家改薄工程的实施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的推进,各个学校安装了班班通,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有效整合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品德教材中,配了许多图文并茂的、形式多样的插图,但这些插图是静态的,无法把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中,教师把教材中的插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成动画课件,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将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内容《从丝绸之路到WTO》一课时,课前把教材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成课件,上课时将“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思考:“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它们是怎样运到国外去的呢?”学生的好奇心被古代的交通状况及其丰富的物产深深吸引,同学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从而不知不觉地导出了中国古代陆上通道和海上交流的话题。进而引伸出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传教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生兴趣浓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的发展,实现教学优化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走进品德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历史和现实的限制,运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具体,静态为动态,形象直观的画面增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罐、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被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所代替,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
3.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热荼冉铣橄螅?特别是有些历史方面的内容,距离现在较为久远,跨越的时间和空间比较大,学生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很难接受,教学重难点很难突破,教学效果欠佳。在教学中,教师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声像合一、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就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进而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如教学六年级《浓缩人类文明的经典工程》中的“巧夺天工的创造”内容时,由于本课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久远,内容也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为此,我改变过去传统的说教方式,把教材上的秦始皇兵马佣插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成课件,并配以战场上战马嘶叫,马蹄飞驰,兵器交错的声音,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将各具形态的兵马俑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竟,“真实”地感受到了秦始皇这一地下军队的威武英勇,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当年秦朝军队的所向披靡。统一中国的威武气概。在讲述埃及金字塔时,我播放关于金字塔建造的猜想、金字塔探秘的音视频资料以及古老的埃及文化资料片,形象的展示出金字塔的修建各种可能和神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了学习难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学内容虽然丰富,但由于教材的编写没与时具进,所以,仅凭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做适当的补充和更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增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储备,拓宽《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空间,扩大《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内容《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内容,刚好神舟11号飞船发射,因此,我在网上搜索神舟11号飞船发射的图片和资料,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网上搜集神舟6号、神舟7号、神舟9号、神舟10号飞船的资料。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情趣,增加了知识储备量,提高了学习效率。
5.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演示教学法运用较多,它能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界面,直接引领学生们进入学习的重点。演示教学法在课堂中有其优势之处,但也存在局限性。
一、演示教学法的优势
1.直观形象,为教学铺路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幻灯片动画放映效果》一课时,运用演示教学法。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PPT中为艺术字、图片、文本、表格等对象进行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课时为一节课。从课堂目标和课时要求可知,学生要在40 分钟之内学会幻灯片对象的自定义动画设置。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我先制作了一张连贯前几节课内容的《成语故事集》幻灯片,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融会在《成语故事集》里。教学过程中演示《成语故事集》PPT,请学生感受幻灯片动画。演示过程中,学生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哇塞,这么好玩!”“字会转圈圈,还会翻跟斗。”“老师,你是怎么弄得呀?快点告诉我。”学生们的兴趣在演示过程中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再次用演示法教学幻灯片对象的设置步骤。学生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是如何把这些对象变得动起来的。演示之后,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开始了探索之旅。
2.方便高效,提升课堂效率
演示可以使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
教师主要任务是:
(1)传授必要的预备知识,唤醒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求知欲望;
(2)利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
(3)通过解释、启发或说明,调控学生的认识过程。
演示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在教学省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认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这一节课的内容复杂,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对教学知识进行扩充。在复习旧知识环节,我用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演示了几张PPT,这几张PPT 都是学生们在往年的学习中曾经见过的,学生们感觉很熟悉,纷纷说:“郑老师,这些PPT 以前都见过了,怎么今天又放给我们看?”我继续出示课题:电子出版物、自动化系统、智能卡的应用,进行下一步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间断地运用演示法进行教学。用几张旧PPT 复习了旧知识,再利用演示法讲授新知,在教学环节与知识的连接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画龙点晴的作用。
3.规范操作,收效事半功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要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小学阶段则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辨别对错的能力相对比较差,而演示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方。因此,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非常注意操作的方法,姿势正确,动作规范合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许多学生眼里,教师就是范本,教师做的一定是对的。在这样的信任下,教师一定要规范演示,给学生一个正确操作的范例,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从小就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正确方法步骤,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例如,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学会保存文件,每个学生只有一个文件夹,文件都只能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除了可以改变自己文件夹中的文件以外,不能随意改动他人的文件夹。在教学保存路径时,使用演示法进行教学,学生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如何建立和管理属于自己的文件夹。经过学习,学生非常自觉地养成了建立、整理、规范文件的习惯,为学生到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演示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摘要: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语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至关重要,其中小学语文又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提升,并按照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感知到语文学科的真正魅力。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六年级这么一个关键的阶段,教师要比以往更加有耐心、有信心,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使学生真正有所进步。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一、了解语文学科内涵
语文作为集文字、语言和文化为一体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其主要内容就是教学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但是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这样的课堂将会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习成绩为目的,忽略了对语文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对学生健全人格、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不利的。另外,在小学六年级中,学生会面临“升入初中”的问题,此时某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质量,就会大量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后续学习十分不利[1]。因此,在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得到提升,还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内涵有较为深刻的体会,认识到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其日常学习和生活,而语文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字词的认识和记忆,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教会学生体验情感并表达情感,培养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从思想和意识上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以使其更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
二、坚持因势利导原则
相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更加活泼好动,对情感的认识和感知也更加深刻,在情感表达上会有自己的方式,比如会用日记本记录自己对小学的不舍,会提前跟同学写下临别赠言,这些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应势利导的原则,采用合适的方法及时引导学生将情感外化,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感情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出来[2]。同时,教师可以将其与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写作:有你真好》结合起来,让学对小学生活进行回忆,找出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人和事,并对其进行讲述和描写。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将自己在小学阶段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描写出来,此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释放,还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和写作的魅力。
三、采用培优补差的方法
对于六年级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小学生而言,成绩好的学生自然不需要教师多操心,只要按照自己平常的学习节奏,有计划的进行复习,调整好心态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而言,其在心理上就会承受较大的升学压力,此时教师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就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培优补差的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建学习小组,使班级内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习差的学生更多的注意,以便及时发现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更好的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最终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进步。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单单再是教材、黑板、粉笔、语言的简单结合,其已经融合了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和信息化技术。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更加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开拓眼界,使学生认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学习过程相对也会变的简单和快乐。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就需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自发积极的了解和学习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ppt等方式,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更多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以课程要求、课堂目标和要教授的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媒体,将图片、视频、声音进行结合,使一些理论的知识变得更加生活、鲜活,这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本文以小学六年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讲述了提升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四个策略:了解语文学科内涵、坚持因势利导原则、采取培优补差的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希望对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敬爱的校长:
在小学度过度过六年了,我也快要毕业了,作为一个快毕业的学生,在这里给您提点建议。
第一、我希望能重新开放图书室。书是源泉,有了书,同学们就像有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且我想信同学们能遵守校长您的要求。
第二、多购买一些电脑。因为出现一个班级人数多怎么办,每个人都抢着要自己一台电脑会乱了秩序影响了上信息技术。为了让同学们。校园不在‘闹哄哄’的。
第三、为了保护好校园环境派几个环保小卫士。让他们按你的吩咐去做;为了保护环境可以试着让那些小卖部移走。
这都是我的建议希望校长能采纳。
建议人:六年一班郑欣悦
6月12日
六年级:郑欣悦
笔者所在学校把IRobotQ3D虚拟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拓展性课程开设已有三年时间,从零起步,探索前进,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虚拟机器人拓展性课程,以期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对象选择,符合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曾提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以及接受能力上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所接受的概念、知识大多是具象的并能直接感知的,而高年级学生能掌握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进行一些逻辑性的思考。由于虚拟机器人课程的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笔者把授课对象设定为三至六年级学生。
在前期的试探性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四至六年级学生对虚拟机器人课程基本内容的学习是容易上手的,而三年级学生中则出现了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软件的账号注册、界面切换、3D视角的操作等都成为学习的障碍,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强化教学加以改善。而在编程部分,三年级的学生几乎只能接受较为简单的程序,如直行、转弯等,而相对复杂的,需要设计、调试的程序,他们都存在难以消化的情况。相比较而言,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要好很多,且呈现出年级越高,表现越好的现象。
因此笔者认为,将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设置为该拓展性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基本合理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区分。
内容设计,循序渐进
1.不同年级,不同要求
针对不同年级段的教学对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应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摸索,笔者确立了各个年级段相应的教学内容。
三年级:掌握账号的注册和登录,熟悉软件各块界面的功能,了解机器人搭建和程序编写的基本方法,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如前进、转弯等。
四年级: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传感器的使用内容,完成一些简单的智能化任务,如循迹踢球等。
五、六年级:主要以综合性任务教学为主,如汽车总动员、野外生存等。其中,六年级相较于五年级在程序的先进性上更进一步,如增加变量和子程序的应用。
2.综合任务,先零后整
IRobotQ3D虚拟机器人中的一些综合性任务涉及的知识点较广,所以往往需要好几节课才能完成。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直接把整个综合性任务进行讲解,并让学生来完成,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这种综合性任务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在精心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系统规划,将综合性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有机的片段任务,先零后整,循序渐进,在突破子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最终完成整体任务目标。
例如,在IRobotQ3D虚拟机器人的场景中有一个汽车总动员的任务,其中小学组的任务是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让机器人跑完整条赛道(如图1),沿途还有很多得分物,需要机器人碰触得分物来得分,有的得分物是在直角路段,需要机器人碰触后进行直角转弯;在快速过弯路段要求机器人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过弯,最后还要通过飞车来完成整个场景任务。
在仔细分析完整个任务要求之后,笔者将这个任务分解成了若干个子任务:①走中间任务。②取得分任务。③直角转弯任务。④飞车任务。学生先完成走中间的任务,然后再逐步完成其他子任务,反映到编程中就是根据任务要求编写一个个子程序,再根据场景路段进行合理调用(如图2)。
部分子任务的完成与否不会影到整个任务的成功,只是在得分上会有所差别。例如,学生只用走中间的子程序一路跑到终点也能完成任务,但是得分会比较低。而在走中间的基础上增加取得分的子程序,就能通过获取赛道上的得分物来加分。所以通过对这样的任务进行分解设计和调用,可以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同时还留有进步的空间,使得他们动力持久,热情高涨。
虚实结合,回归科学
虽然IRobotQ3D虚拟机器人是在一个虚拟环境下进行的机器人的相关教学,但由于其引入了物理引擎,所以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会受到重量、惯性、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些因素,在机器人搭建或者程序设计的时候太过于理想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把虚拟世界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更加科学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前进训练任务中,学生掌握小车笔直前进的要点就是将四个轮子的电机速度设置为一致的。但在实际仿真过程中会发现,明明已经将四个轮子的电机速度设为一致,小车却会跑偏,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如图3)。
其实,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选择的是摩擦力较小的轮子,抓地力不够,小车一开起来,轮子就会打滑并跑偏。但是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很难考虑到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会适时地进行引导,给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视频中是实际生活中的汽车在冰天雪地里打滑侧移的画面,这个现实的例子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演示,教师再结合科学课中摩擦力的知识给学生进行相关讲解,学生就会明白当轮子和地面的摩擦力不够时,车子就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在搭建机器人的时候选择摩擦力较大的轮胎来排除这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保证程序运行结果的稳定。
这样,通过虚拟和现实的联系,强化了很多在虚拟机器人教学中无法直观但又实际存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突出了科学性,大大加强了机器人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过程评价,鼓励创新
IRobotQ3D虚拟机器人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都是以任务达成的形式进行的,具有很明确的目标。那这是否意味着学生评价是以胜负论英雄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虚拟机器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学生评价更应该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例如,在金字塔登顶夺宝场景任务中,要求机器人翻越一条长长的阶梯,到达金字塔的顶部去碰触位于塔顶的宝石。通常的解决思路是搭建一辆能够爬阶梯的车子,然后沿着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到金字塔顶完成任务(如图4)。这样的解决思路可能需要用到较多的传感器,如海拔高度传感器、接触传感器等,还需要对机器人的结构进行多次的调整修改,特别是四个手臂的安装以及伺服电机转动的数据调试。这样,一个任务一般需要学生花费2~3节课的时间来完成。
一次课堂上,笔者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位学生在捣鼓一个机器人控制器,这个控制器上没有安装任何的轮子、手臂、电机、传感器等。于是,在其身后默默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位学生只是在这个控制器底部加了个弹射装置(如图5),原来他是想把这个控制器直接弹到金字塔的顶端。这是不走寻常路啊,但可能由于生对弹射装置还不是很熟悉,所以虽然经过多次试验,但他最终还是没能将控制器准确弹射到塔顶来完成任务。
随后,笔者把该生的解决方案投影到屏幕上,展示给全班学生,并对他的创新思路进行了鼓励和表扬。笔者还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对这个解决方案进行了改进和讲解,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我们曾经觉得很复杂的任务。
经过这次事件后,学生在虚拟机器人的学习中不再墨守成规,各种奇思怪想层出不穷,不管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笔者都会加以鼓励,并通过各种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科学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能力。
综上所述,虚拟机器人作为学校的信息技术拓展性课程,正在走向趋于成熟的道路,只要我们本着“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用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能让拓展课堂迸发出更精彩的火花!
参考文献:
[1]何子恢.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8).
一 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激活德育资源拓展课程
德育资源拓展课程结合晨会、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德育活动进行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间搭起桥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活动来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为德育资源拓展课程教学注入活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本质。
二 以德育资源拓展课程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德育资源拓展课程是一门融行为养成教育、爱校、爱安图、爱家乡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我以此课程为载体,扎扎实实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等综合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活动中经历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
三 依托德育资源拓展教材再次开发课程资源
1.利用《三字经》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当今社会,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帝”家庭,往往只有长辈的爱心付出,而没有或少有晚辈的孝心回报。为了改变这种情感单向式流淌为情感双向互动式流淌,德育资源拓展教材中编写了感受父母对我的爱、感恩是一种美德等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在教学中我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大胆穿插《三字经》中的好素材。如《三字经》里的“香九龄,能温席”“缇萦女,救父亲”,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我在让学生诵读这两句的同时,还根据文后的释文,将它编成学生爱听又易懂的两个小故事,通过教师对这些有血有肉故事的娓娓讲述,学生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受到孝心和感恩的教育。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现代教学中,显示出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信息量、多样性、趣味性、创造性及时效性等,思想品德课长期给人枯燥、空洞、理论性强等感觉,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重要原因,让无限丰富的课程资源无法进入课堂。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歌曲、录像、生活中的片断、重要的时事新闻、先进人物事迹、国内外的名人、趣事等,随手拾来,既扩大课堂信息量,又能以感性、生动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如教学校园生活安全规则一课时,运用校园DV将拍摄到的学生在校园内的危险举动,如从楼梯扶手上滑下来、攀爬校园中的假山、在楼道里追逐打闹等画面加以播放,让学生对这些熟悉的场面进行讨论并明白这样做的危险性。又如在教学上学路上的自我保护一课时,我把全国、本地区在某一个时期的交通安全事故统计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触目惊心的图片、数据展示后,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编自演违反交通规则的案例,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创造了愉悦的环境、美的享受,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在丰富他们精神生活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凸显了以下优点:
基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机器人教学现状分析
1.主流教材设置情况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规定,当前各省都采用了自己省辖范围内的省编教材为信息技术课的指定用书。其中多个省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均有“机器人基础”单元的内容。例如,北京地区采用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其中六年级的第二学期安排了《机器人单元》教学内容;江苏省采用的是江苏科技出版社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其中在小学六年级及初中九年级,分别设置了一个学期的有关机器人的学习内容。这说明在中小学教材体系中,已经逐渐将机器人学习纳入到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
2.实施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机器人教学进入中小学课堂,重点面临的是师资问题,能否建立一支具有合格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机器人教学的关键。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的省编教材自2008年引入实体机器人教学内容后,随即于2009年建立了26所省级机器人实验学校,并号召各地级市均挑选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加入省级机器人试验学校中。期间每年都组织相应的教师培训课程,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骨干教师。除实验学校外,也有很多学校加入到实体机器人的教学中去,江苏省教研室也积极进行项目推进,组织了多次相关的教师赛事。
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机器人教学的环境支持
1.计算机教室的硬件支持
在多数小学无法提供专用机器人实验室的情况下,在计算机教室中实施机器人教学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而教室基本需要满足如表1所示的硬件要求。
2.机器人器材供给
当前小学机器人教学中,使用较多的器材分为“积木类”和“集件类”两种。“积木类”以乐高机器人为代表,采用积木原件为单位进行搭建;“集件类”以紫光三角机器人为代表,将大部分组件进行固化,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机器人小车,并在此之上进行简单的拓展搭建。两种机器人类型各有利弊,适合不同生源数的学校。简而言之,小班化教学适合搭建为主的“积木类”机器人,大班化教学适合编程为主的“集件类”机器人。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机器人教学实施措施
1.教学设计架构
机器人教学有较强的实践应用特性,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层层递进的设计关系,保证教学过程以金字塔型的层次进行推进。
案例1:机器人技术起始课《初识机器人》。
在本课的设计中,包括认识机器人的原理、用途、分类等较为琐碎的内容,在普通线性结构的设计中,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运用金字塔型的教学设计架构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图1所示,架构一个认知金字塔,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机器人不同的分类,建立形象的知识框架,并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架构。
2.开放型任务达成设计
机器人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与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有所不同,它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作品呈现,而是展现出较为开放的任务达成情况。根据此类情况,教师可以将开放型的任务达成融入到教学设计,让教学评价的过程更加动态,具有弹性。
案例2:机器人实践课《机器人避障》。
教师可以突破传统任务的限制,将机器人的避障对象设置为可选择的内容(如图2),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背景对象,进而带来不同的任务达成结果,形成富有特色的行为结果。
3.反思型思维建构方式
触发学生思维、创作具有创新特征的作品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承载着创新思维的机器人教学也具有更加明确的思维需求。在思维建构的过程中,反思型特征的建构过程是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案例3:机器人边缘课《认识传动》。
教师可以将多种传动具象化,并使其与生活实践经验关联,让学生理解何为必要的传动。接着,结合反思思维,引导学生创造具有自我特征的传动作品,从而达到机器人教学的创新设计目的(如表2)。
4.合作型课堂组织方式
机器人教学中,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3~4人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构建合作型的课堂组织方式,突破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架构,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组织方式。
案例4:机器人小组结构图《认识传感器》。
认识传感器是机器人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繁多的传感器需要一定的实体机器人为载体。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基本单位,采用四步规则设置学习环节(如下页图3),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传感器的作用。
5.促发型学习激励方式
对于小学生而言,机器人的学习过程有着一定的难度,任务达成度的完整与否与教师提供的激励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要采用适合的形式促发学生,保证其具有较为丰富的学习动力。
案例5:机器人活动课《机器人行走》。
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三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如表3)。教师根据不同的任务难度,设置具有一定驱动力的激励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并提供实时的支持。
6.多维度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在机器人为主题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点内容之一。因而,教师要设计人本化的学习评价,并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充分反思这些年的成功与教训将是否对于发展会有更多的利处?如何我们能够充分讨论好信息技术课的意义是否会对将来有更多的利处?
l 反思: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应当是什么?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语文课不会消亡?我们天天在说中国话,那么我们需要学语文吗?为什么数学课不会消亡?尤其是中学的数学课为什么不会消亡?在实际生活中有几个人在利用函数计算出买东西需要多少钱?有几个人会用平面几何推导出居室面积中哪个墙角不太直?马上有人会向我说:语文与数学当然应当存在了,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会说中国话,会算出大白菜几块钱一斤……。 许多搞教育的人都可以想象,如果语文课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汉字,会说中国话的话,搞好双基,语文课到了小学六年级就已经能够完成绝大多数任务了;如果数学课仅仅是能够学会计算买菜的钱数,中学就不必有这门课程了,在教育中这两门课程也应当会有存在的危机。
可是没有!这两门学科绝对不会、也不应当消亡。因为这两门重要学科中除了认字、算数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
那么我在想:信息技术课仅仅教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能与技巧或者编程,就可以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吗?
而在现在的教学中体现最多与的好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方法与策略的培养少了些?对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少了些?对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培养少了些?
如果无法强调在本课中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方法与策略的培养、不加强对其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不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学具自主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其他的学科一定会取代信息技术课的。
l 我们是仅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吗?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教育中是仅为了语言与文字的应用而在普教中开设语文课吗?是仅为了数字与计算的应用而在普教开设数学课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有高中的高难度数学问题?为什么还要在语文课中讲古文?那是一种今天根本极少用到的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普教中,是仅为了编程开设程序设计课吗?我们是仅为的计算机应用而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门学科,尤其是中学的这门学科消失的时间会不会不太远了?因为,许多教学内容象Windows98、Word200甚至Windows XP在将来的应用会落后、消亡。而编程的VB、QB甚至C++都有可能会被更好的语言代替。
信息技术课除了技术的应用以外,还有没有更加深层的东西了吗?
全国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特邀教研员郭善渡老师到我校听课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PowerPoint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艺术字特别感兴趣。一节课后,看到许多学生的作品中,只有设计好的艺术字标题。见不到完成的多媒体作品了。我们再回顾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在进行网络部分的教学中,也发现到了学生们学会了上网,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充分的浏览,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而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在画图课中就对翻转与变形感兴趣,却得不到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字处理教学中就对剪贴画感兴趣,却忘记了学习任务的本身……。
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应当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应用中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们明确什么是手段、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目的、如何利用手段与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
计算机的应用固然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而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使用工具完成任务或者作品的策略,是不是也应当或者将要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l 信息技术课中,技术更重要还是信息更重要?
其实,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回答,当然是信息更重要了。技术是为学生获取和传输信息、处理和分析信息、应用信息的而服务的。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反思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材中相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多,还是相关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部分的多?可以说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材、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的内容是在介绍:如何使用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部分技巧、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的……。而不是利用字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网络软件……完成作文中无法完成的图文作文、完成音乐与图文配合等等。而不是在信息的海洋如何更好的搜寻到需要的信息、如何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为我们的各种成果。
可惜,信息技术课现在还在纠缠于如何教好学生的技术这个层次,而不是学生使用如何的方法与策略用好技术上?我想,是不是到了深化我们学科的教学内容、对我们的教材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l 能不能从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术课?
在学校中,尤其我接触最多的小学教学中,就有着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例如,写研究论文。这项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教学。可以说,是学生从对别人文章的复制、粘贴开始,最终到加工、反思这些别人的理论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成果。而在中国的教学中究竟属于哪门学科呢?我曾经问过语文老师。百分之百地在说,这种从“抄”开始的“文章”绝对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应当是自然学科的事情。也问过许多自然学科的教师。也是百分之百地在说,“写文章”这件事绝对不是自然学科的任务,而是语文学科应当培养的。我不禁迷惑起来。这种研究型的论文究竟哪一门学科的内容呢?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能够完成研究论文,而我们的学科本位观点却不能完善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的发展能不能少一些学科本位论,多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一下自己的发展呢?
是不是我们的学科会成为这样的一个学科。有着自己根本的任务,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有着广阔的外延,与许多学科相结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如美国学者比尔的“三层塔教学法”中讲到的一样。最终将各门学科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学科在这种联系中重点体现出本学科的方法、手段与策略。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说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工具,学会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在与各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工具的方法与利用工具完成自己成果与任务的策略……。
l 信息技术课现在的“大”模块化是不是还符合学科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模块很好的解决了以前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设备与教学时间的问题。但是现在还符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要求呢?从成人认知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从孩子的角度呢?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因材施教,都知道从小学一年级学生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不仅不一样,还会有着巨大的差异。仅从小学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转变,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基本形成。那么,原来在大部分教材中为了照顾到教学设备而定的模块化教材是不是合适。仅从画图软件的教材来看,从易到难希望在一个年级里完成是不是就不合适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有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映。例如有的老师在问,某部分的某部分内容如何处理?在这个中、低年级,学生实在是太难理解;放到高年级课时上怎么安排?在文字处理、多媒体、图形处理等各个模块中都存在着这个问题。
的确是这样。现在的“大模块”是不是还符合学科的发展。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做了一些试验。将教材中的字处理、多媒体、网络等大模块按照难度将其分解成一部分一部分的“小”模块,即将教学内容单元化。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程度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小模块进行组装。例如,我们学校的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有:认识Win98(操作系统初步)、使用写字板(文字处理初步)、画图软件的使用(图像处理第二部分)、用IE浏览器看漫画(网络初步)……;而六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则是:用Word写研究论文(字处理综合应2)、用PowerPoint做研究演示报告(多媒体综合应用2)我们做网页(网页制作软件基本)……。 这种实验是不是能够更好地解决设备、教学时间、学生差异的问题。
一、从点做起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领域本学期将围绕着四个领域开展活动,合理分配好活动课时。
1、 研究性学习的计划:
初步确定本学期开学初在3至6年级研究性学习的领域进行系统培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查找资料、实验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对以上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其方法,便于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
查找资料:(举例收集古今中外和身边的关于孝子的故事。)
查找资料法一般需要经过5个步骤:一是课题分析;二是资料主题分析;三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四是资料的阅读与摘录;五是资料的提炼与阐述。
三、四年级需达成的目标:了解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学会运用各种途径正确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单的记录下来。中年级学生学会掌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阅读与摘录就可以了,课题的分析和资料主题的分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五、六年级需达成的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准确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总结。学会使用打印机,知道哪些资料是自己所需要的,把资料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并熟悉自己查找的资料,杜绝在汇报过程中拿起没有进行处理直接读。高年级的学生需大概了解以上五个步骤并能简单的将五个步骤全部操作下来。
实验法:(举例:污水危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研究。在专门综合实践教室中进行实验。)
开展实验研究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1、实验设计;2、实验准备;3、实验观察与记录;4、实验结果分析;5、完成实验报告。
三、四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了解实验的步骤、实验时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会对一些简单的实验进行结果分析。
五、六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要做的实验进行设计,自己操作实验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的结果和自己的猜测进行对比和分析,完成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起止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实验地点
记录时间
实验观察记载
记录人
观察法:(举例:观察一年四季夜间天空的变化情况;观察城市河道在不同季节的情况;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观察校园中学生课间的活动情况;观察教师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度的信息等。)
观察研究法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1、制定观察计划2、实施观察测量3、分析观察记录4、得出观察结论
例如: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研究
《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研究》观察计划
观察目的:了解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重点区分短日照植物与长日照植物受日照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发现同类植物由于日照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结果等。
观察对象:夏季选择天仙子;秋季选择。
观察地点:学校或附近的花圃。
观察步骤:
①夏天,在接近天仙子开花的时节,在花圃里支一把小伞,每日下午定时遮阴3小时,观察其与未遮阴的天仙子哪个开花更早。
②秋天,在接近开花的时节,在花圃里支一把厚布小伞,每日下午定时遮阴2~3小时,观察其与未遮阴的天仙子哪个开花更早。
观察分析:
①发现短日照植物与长日照植物受日照对开花的影响规律。
②可以发现不同植物每天受日照最佳的时间应该是多少吗?
③如果将观察结果应用到植物种植地区的迁移上,有些什么价值呢?
调查法
调查研究法的一般过程有7步: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调查内容,2、选取调查对象,3、设计调查方法,4、收集资料,5、分析研究,6、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7、形成课题成果。
三、四年级目标需达成目标: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把需要调查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化、细化,要尽量清晰完成本课题究竟需要获得哪些第一手的调查材料。
能根据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注意收集好问卷调查发放的问卷,实地调研拍摄的照片、获得的录音资料、笔记等,深度访谈主要是整理后的访谈记录等。这些资料收集起来是要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作准备的,所以一定要尽量收集完备。
五、六年级目标需达成的目标:对前一阶段调查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对调查问卷的各类数据要通过统计、分类和分析、比较,发现可资说明论题的一些信息,并且整理和归纳起来。
2、社区服务与社会综合实践计划: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本学期将社区服务的敬老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孝文化相结合,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以获得最直接的经验。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把学生的学习实践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计划:
本学期我校3至6年级都定制了劳动与技术课件制作的材料和我们的小主人蔬菜园的种植相结合。
三、四年级掌握的目标:
1、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坏境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2、走进信息技术大门,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3、学会正确处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4、能够根据材料的用途和性能价格比,进行材料的价格和选择。
5、知道泥塑作品的基本材料的特性以及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刻纸、剪6、纸的基本方法,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纸塑工艺和泥塑作品并作出评价与说明。
7、种植常见蔬菜知道其生长过程
五、六年级掌握的目标:
1、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2、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3、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4、知道纸质类、木质类、金属类、塑料类等材料中常见易加工材料的性状和用途,会使用一些合成材料和连接材料进行部件连接。
5、通过测量、绘画、材料加工等活动,学习使用一些常用工具。
6、会解读简单的家用说明书,掌握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
7、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活动,初步了解职业。
二、制定计划认真实施
活动安排见表:
年级 周次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2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3
劳技和种植
劳技和种植
劳技和种植
劳技和种植
4
查找资料法
查找资料法
查找资料法
查找资料法
5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7
实验法
实验法
实验法
实验法
8
郊游与记录
郊游与记录
郊游与记录
郊游与记录
9
访问法
访问法
访问法
访问法
10
参观与访问
参观与访问
参观与访问
参观与访问
11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12
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
13
敬老院
敬老院
敬老院
敬老院
14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
15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16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17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18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19
整理过程资料
整理过程资料
整理过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