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2 17:34: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产类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总结了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的授课及教学改革的切身体验,提出了对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测试方式进行改革的措施,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专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
20世纪以来水产科学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展,获得了很多突破性成就。然而,在记载这些浩如烟海的科技文献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中,英语占到85%以上,[1]为了能够了解、赶上世界先进技术的进步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本科生应该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新形式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阅读,也应该能书写技术文件,能够进行语言交流。如今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多,在各种海洋科技论坛上,学生们对国外学者带来的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新的理念是非常渴望的,但苦于专业英语基础薄弱,无法进行进一步交流,师生都觉得十分遗憾。此外,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质量较差,英文文献数量极少,原因也是专业英语的基础不好,对英语有恐惧心理。[2]因此,要本科生熟练运用专业英语,尽早在专业上与国际接轨,这就给水产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改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国大学英语实行四、六级考试,就业单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对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语言基础明显扎实了。但是,基础英语后续的专业英语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多数水产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两年教学计划内英语学完后即放松了英语的继续学习,思想上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远远不如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探索明显少于基础英语阶段。首先,由于没有材,导致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目前使用的教材一般是任课教师从专业文献中选编的材料,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专业知识特点和连贯性。学生使用这些教材犹如随意阅读专业文献一般,很难达到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3]其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味输入。教师的教学一般仅停留在简单的科技文章翻译阶段,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就是“阅读+翻译”,仅仅讲授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词汇就足够了。课程缺乏对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的倾向。这样就造成学生无法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交流相关专业知识,对他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具有严重的抑制性和长期的不良影响。[4]
二、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水产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教材建设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水产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落后的水平,因此必须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上的科学发展动态,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尽快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教材是决定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要考虑到语言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在大量搜集和检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具有较强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的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材,将一般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结合专业特点,收集各种不同文体的期刊论文、专著节选、文摘索引、单证图表等等,同时也应包含常用的科技词汇和一定的专业术语。[1]
2.建设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
传统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形式死板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形象、生动、有趣的影像资料。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我们的改革建立了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效果。
3.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教师做指导,学生当主角。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学习角色的转变。过去是学生被动地学,是配角,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去学,当主角。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课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授课中,避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要综合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教师主导集中学习后,让学生分组分别对课程的不同专题进行扩展学习,并以答辩的形式向其他同学讲解和接受提问。最终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具体步骤为:
(1)教师按专题讲述教材中专业知识,播放相关英文科教片,让学生用英文对所学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2)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对课本中的一个专题进行扩展学习,通过查阅英文文献资料,撰写小论文。
(3)在课上小组成员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首先以论文内容汇报的方式对材料作介绍,然后听讲者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回答。以上过程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语表达。 转贴于 4.丰富专业英语课程考核的形式
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搞好专业英语课的测试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将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作为专业英语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口试在班级统一笔试前进行,重点测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信息交流能力,一组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类似seminar形式的讨论,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对其分别打分。口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对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改革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学有所用,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成为专业英语课程中的主角,使其在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我们根据专业英语的改革措施,针对改革效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水产类专业在读本科生以及毕业生中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材满意度较高,认为教材做到了专业性和科普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教材学习能够接受更系统、更具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能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专业词汇及当前常用的新词汇。大部分学生对所采取的“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是认可的。学生们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过长,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实施新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方面的听说能力,培养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章的技巧,并在专业领域具备了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课堂时间宜在20分钟左右。对于口语考试,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督促口语练习,克服紧张、害羞心理的一种有效办法,希望能够继续推行。特别是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反馈结果显示,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撰写英语专业科技论文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日后的科研工作中的要求。
虽然此次水产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教学改革是一条漫长的路,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形势,需要实施不同的改革措施。因此,如何通过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更加有机结合在一起,还有待于广大的英语和水产科学教师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晓阳,李慧.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6,(8):78-79.
[2]张艳玲,胡青.大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81-83.
[3]张恒,金叶玲.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淮阴工学院学报,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建设;培养模式;班主任;就业
渔业产业包括以养殖、捕捞、种苗等为主的渔业第一产业;以加工、渔机制造、渔船改造、饲料、药物为主的渔业第二产业;和以流通、存储、休闲渔业等为主的渔业第三产业。《2018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数据显示,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4761.22亿元,其中渔业产值占49.73%,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6.37千克(人口139,008万人)。水产养殖业不仅在世界食品供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还能够带动全社会渔业经济中很多环节的发展。与2012年相比,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7.5公斤,增加2.1公斤,增长39.7%[2],以上数字充分体现了水产养殖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其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对标战略需求
广东是水产养殖大省,也是水产养殖强省。2016年,广东省渔业经济总额为2863亿元,仅次于山东和江苏,位列全国第三。广东省水产养殖面积55.5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但养殖产量却全国第一,说明广东省水产养殖技术领先,同时也表明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水产养殖生产各环节提供的优质服务,体现的重要作用。我校地处广东省西部,毗邻南海,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水产一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拥有水产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珍珠养殖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学校正全面贯彻落实“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强化办学特色,以更加先进的理念培育社会英才[3]。
二、加强专业教育
有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高校学生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产生厌学情绪的比例高达40%[4]。历来农业院校或者农学类专业的招生相对困难。水产养殖专业属农学,我院招到的大部分新生多为调剂生,他们对于水产养殖简单地理解为“养鱼”,有的学生直接表示对专业不感兴趣。针对于此,在强化专业优势的同时,我院制定了专门的招生和就业宣传画册,安排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学科专业推介,对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内涵以及大家最关注的就业逐一进行介绍。作为班主任,接收到对专业的不理解更多的来源于学生家长。在新生入学时,除了接待新生,还会接待很多送学生的家长。有的家长提出转专业的要求,有的家长质疑“我家里就是养鱼的,培养个大学生还是养鱼?”“这专业毕业了除了养鱼还能做什么?”“养鱼还需要上大学?”等。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外,有必要以学院或教学系为单位,对家长的误解进行专业疏导,就专业性质、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就业途径和前景做详细地介绍,强化学科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就业渠道优势。
三、改善培养模式
我校“水产学”为“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和“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水产养殖”为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水产养殖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即水产养殖和饲料安全。在大学四年间,学院设立导师制,大一至大二阶段导师在学生选课、生活和参与社团活动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大三至大四期间的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对就业给出专业性建议。这期间的两个导师可以为同一人也可以换人,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指导意义。在党的十会议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教育部于2010年7月29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纲要明确了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院设立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以项目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实践。学院和导师分别给予一定资金的支持,并鼓励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文章。同时,学生可以结合此过程的学习和科研的经验撰写科研申报书,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攀峰计划等,以此更加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
四、重视班主任工作
如今的班级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很难集中在一起,同学之间很难体现集体的概念。因为现在教学体系实行学分制,学生自主在网上选课,最终导致同样的一门课,学生所选的教师不同、时间点不同而导致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课室上课。课余时,每个人又有不同的社团活动需要参加。因此,一个班级能够聚在一起的时间微乎其微,最多是以宿舍为单位的小聚,班集体的概念涣散。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时,将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进而将产生新的班级,原来的班集体将不复存在。因此,对班级集体意识的培养必须及早介入,否则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成员之一,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的关键引导者。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发现班级的问题,要有技巧、负责任地协同班委同学积极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宿舍的矛盾、班委之间工作的协调以及同学们的上课状态不佳等问题。同时,农业院校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这些学生不仅存在课业压力,还有家庭经济压力。因此,在班级建设方面也需要特别关注。大一初始的军训,是同学在一起较为集中的时间,由陌生到熟悉,是建立班级概念的黄金时期。如果错过了,后期大家上课又都较为分散,不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第二个建设时期就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初始,过了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大学慢慢失去了新鲜感,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的圈子都已逐渐成形,再改变就很难了。能让大家集中在一起的方式之一是团日活动。尽管班主任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大家上课时间不同,参与的社团活动多样,况且还有部分同学不是团员,团日活动也很难聚集所有同学。主题班会是另一个聚集方式。在大一第二学期初始,针对大一上学期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适时提出召开主题班会。首先,在班会召开前,先由同学们提出问题,并由宿舍长和班长集中收集。其次,班主任针对各问题进行梳理,最终召开主题班会“唯有努力不负光阴”,并通过PPT的形式,在班会上集中解答。该方式首先让同学们自我反省,去寻找自身的问题,学会提出问题;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在班会上集中解答,可以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节约时间,同时还可以将某些同学已经意识到而其他同学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该次主题班会很高效地解决了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学会了处理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矛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表中给出了该次主题班会中同学们提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反映了同学们初入大学、初识水产养殖以及在集体生活中遇到的疑问。
五、专业建设与就业指导
有毕业的同学在入职一个月后和老师反映“被骗了”,了解具体的情况后得知,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对公司和市场的了解不够充分,期望值过高。在如今的市场背景下,大部分公司的淘汰机制是很严格的。如果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公司运作机制,了解市场,了解自身,往往会被淘汰。因此,针对往届学生对专业导向、课程学习、职业规划以及最终就业的情况,专业建设和就业指导的工作应该在大一就开始逐步实行。专业建设应该融会贯通于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中。囿于长期粗放式的养殖模式,水产养殖在我国一直没有摆脱低端的形象,导致初入高校水产专业的学生对水产养殖的认识不充分,存在偏差,专业认同度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中应不断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6]中提出,大力倡导和推行研究式、启发式、研讨式、探索式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以此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效统一。在强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和服务产业的影响力,在本科生进实验室、教学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的实践操作中,带动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服务地方产业的活动,让学生尽早接触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感受所学专业对国家、社会和产业的贡献度,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合理地做出职业规划和继续深造的选择。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就业将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和水产相关企业,例如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国联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粤海水产种苗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有限公司和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都具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设立实习基地,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和见习锻炼,为学生毕业后尽快就业提供良好机会。同时,我院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结构合理,分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厦门大学等,不仅能够汲取各高校在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做到广采百家之长,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与母校学科点的联系作用,鼓励和带动部分优秀的学生积极报考研究生。此外,学院同UniversityofStirling(UK)、UniversityofFlorida(USA)、JamsCookUniversity(AUS)、东京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国内外20多所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制,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关键词]涉农高职院校;农业现代化;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53 ― 04
2013年底至2014年初,笔者所在课题组走访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就涉农专业建设、农科教统筹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科研等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能力研讨会,在对比江苏和安徽两省两所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自优劣之处基础上,通过梳理两者在环境影响、制度设计、政府角色定位和实践举措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试图探索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改进策略。
一、引言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前身是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通过更名,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是一所以培养畜牧兽医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2010年确定的首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院以农牧专业为主,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形成一系列专业建设、服务“三农”发展的模式和做法,在全国涉农高职院校中享有极高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3年6月,由安庆市农业学校、安庆市师范学校和安庆市财贸学校等四校合并组成,2010年被确立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单位。学院开设有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等五个涉农专业,初步形成农林类专业建设群,其立足于区域发展,根植于农业大市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等方式,创新手段,推进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绩效突出。
二、四个维度的实证分析与比较分析
本课题组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研究所紧密合作,取得第一手详实资料,同时,对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教务处、实训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教学科研单位,统计与核对有关数据。所有数据来源,源自三个渠道:公开性和经常性登记数据、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和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
(一)专业服务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52个专业(方向),涵盖了农牧产业链相关产业,约三分之一的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举办,四分之一专业(方向)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有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兽药生产与营销、食品营养与检测4个专业,另有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是非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该院紧扣江苏生态健康养殖标准要求,优化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类专业;紧扣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需求,优化发展动物防疫与检疫类专业;紧扣泰州医药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需求,优化发展动物医药类专业;紧扣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要求,优化发展食品营养与检测类专业;紧扣宠物饲养的公共卫生要求,优化发展宠物饲养安全与卫生类专业。根据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012年涉农专业建设情况督查报告显示,该院涉农专业比例达到67.3%,布局趋向优化。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在原安庆市农业学校基础上组建学院园林园艺系,开设有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园林建筑、都市园艺、食品加工技术六个涉农专业,另外,其他系部部分专业如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也涉及到农产品营销,但不能划定到涉农专业范畴。其中,植物保护是安徽省高职院校中唯一涉农省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和服务能力较强,2013年,园林技术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专业布局与全省农业产业尤其是农牧产业发展要求匹配度较高,专业设置基本合理;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安庆市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对接安庆农业大市市情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设涉农专业,主要服务领域分布在种植业和园林园艺领域,服务领域相对逼仄。
(二)服务平台承载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15个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对接农牧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和对口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2011年6月,在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联合行业部门、泰州市政府、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企业、行业协会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共138家单位及个人组建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见图1)。〔1〕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庆市发改委、安庆市教育局、安庆市属高校等部门合作,通过对安庆市职业教育供需关系的大规模调研,剖析地区职业教育供需关系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并结合江苏、浙江等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整合的有效做法,于2013年12月底,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机构等组成的安庆职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试图通过职业教育联盟整合安庆市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安庆市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见图2)。〔2〕在此联盟框架体系下,成立现代农业类专业群建设协作组,该协作组旨在通过政策上的引导、技术上的支持、信息上的交流和项目上的服务,提升安庆农业类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依托省教育厅“高职农林类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创新实验区”和“园林植物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与省内外20多家涉农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化依托基地建设。
(三)农科教统筹模式服务能力
基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高职院校对接城镇化、一线涉农企业和农业经济的天然优势,整合农业、科技和教育多种资源,发挥各种利益攸关方主体作用,农科教统筹是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上述两校也不例外。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比较典型的农科教统筹有“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学院在原有的对接滨海县“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基础上,2011年新增姜堰市作为对接县,进一步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3年来,为滨海县制订了猪、鹅、水产和草鸡等4个产业规划,建立苏姜猪扩繁场2个,对接养殖企业(户)26个,建成5个特色显明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和2个养殖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125户,科技示范带动户621户,3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250万元。为姜堰制订畜牧水产发展规划,对接养殖企业(户)35家,建立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示范基地2个,建成5个特色显明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75户,科技示范带动户536户,2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300万元。实施“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学院培育了苏姜猪、黑羽番鸭、“苏牧1号”白鹅、“苏邮2号”麻鸭配套系等畜禽新品种(系),配套相关饲养技术,教师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带着技术服务,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对养殖户(企业),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发展,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基地、合作组织、规模养殖户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将畜禽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安全用药、产品加工等技术组装集成,形成“品种+技术+基地”立体推动的套餐式服务模式,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3年来,推广“苏姜猪”种猪总数达5860头、商品猪销售27.15万头,“苏牧1号”白鹅68.22万只,带动农户1018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5639.38万元,成果技术转移收入1529.69万元。〔3〕另外,通过“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工学研融合,将科研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4〕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结合的新模式。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私人定制”模式,贴近农业合作社实际需求,展开面对面技术服务。过去,安庆职院主要通过科技下乡、项目定点等形式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但服务范围有限,服务的实效因服务覆盖面不大而难以尽如人意。在对安庆望江、岳西、潜山等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中发现以种植业大户、渔业大户等为代表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非常迫切,学院顺势而为,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优质的合作平台,为安庆“三农”发展提供更加优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点单式”服务。《中国教育报》在实地调查后认为该院农科教统筹模式“紧密契合区域发展,在服务区域产业建设、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服务教师职业发展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院事业健康、快速、创新发展。”〔5〕
(四)研发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全省创建全国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依托优质科研平台和较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近五年先后承担部、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300多项,累计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 〔6〕应该说,其研发能力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位居前列。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截止到2014年4月底,共争取世界银行“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提升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高教学会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研究项目、安庆市科技局、发改委、商务局委托项目等100项项目,据教务处和财务处初步统计,既有科研项目经费和学院配套经费共计977.3万元。其中,涉农专业科研课题经费数额达三分之一以上。单纯从数量指标看,位居安徽省领先位置,个别领域项目在全国也处于领先状态。
三、结论与改进策略
在对比江苏和安徽两所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平台搭建、服务模式和研发能力基础上,本课题组试图作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涉农高职院校服务能力之间形成互相倒逼的互动关系,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集群要高度契合,方能夯实服务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综合类农业高职院校,其开设涉农专业比例达到67.3%,基本覆盖到农牧产业结构各个基本面,每年为农牧产业转型升级输送3000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群是重点建设的七大专业群之一,涉农专业面不广。在既有的涉农专业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师资力量、选择路径和办学成本等系列制约影响,建议可以围绕安庆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大别山片区现代农业发展市场需求,增设茶艺、农产品营销等二至三个涉农专业。
政府支持力度是实现涉农院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政府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倾斜和人才支持等方面的举措可以在短期内产生对涉农高职院校的集聚效应,形成强大的办学驱动力,江苏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农委关于校企合作的意见、泰州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不论是在政策力度,还是资金数额,或者提供条件的优惠度方面,都给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创设了极佳的环境。安庆市政府在高校债务化解方面为地方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机遇,主导成立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也搭建了能承载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还需要在项目资金配套支持、人才引进渠道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政策等方面出台新的举措。
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同步推进中需要处理好政策性研究与技术性研究的关系。江苏农牧科技职院瞄准农牧产业的技术研发力量非常雄厚,成果也很丰富,对接一线农业生产力衔接度非常高;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世界银行、教育部人文社科和中国高教学会等高级别研究项目,致力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性研究,在农民职业教育、农民工培训模式、农科教统筹模式、农业企业现代化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但农业技术研发类项目偏少,这是职业院校实践性的定位略有偏差,需要在科研政策、科研环境和人才积累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参 考 文 献〕
〔1〕〔3〕董海燕.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科教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3
〔2〕储诚炜,吴一鸣,谭维奇.职业教育联盟框架构建和运行机制实践探索与研究――以安庆市职业教育联盟为例〔J〕.职教论坛,2014,(12):21-24.
〔4〕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研究,2014,(07):50-52.
〔5〕王寿斌.扎根区域沃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N〕.中国教育报,2013-04-16(5).
〔6〕苏农牧.举世瞩“牧”如你所“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成果掠影〔J〕.江苏高教,2014,(03):156.
[收稿日期]2015 ― 01 ― 08
论文关键词:涉海企业;工程类专业;人才;互动平台
一、国内外海洋产业的发展状况
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所进行的种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按三次产业法分类,海洋产业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农、林、渔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矿砂业、海洋盐业、水产加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和海洋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涉海企业中的工程类专业”一般指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等行业。
1.国外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美国海洋经济与海岸经济息息相关。海洋经济和海岸经济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海洋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小部分,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而海岸经济则是更为人们所认知的一个领域。美国的经济中,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的GDP受到了海岸线的驱动,只有8%来自于陆地领域的驱动。海岸经济和海洋经济对于美国整体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别占到就业率的75%和GDP的51%。
1998年,加拿大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4亿美元,占加拿大国民生产总值1.4%,为社会提供了12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日本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其发展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所谓海洋经济区域,是指以沿海陆地为依托,向海洋延伸的陆海部分,它是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经济中心,以广阔海域为重要经济腹地的经济区域。第二,海洋开发纵深发展。海洋开发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开发;二是海洋技术开发。通常所说的海洋开发多指对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如沿海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这四种海洋产业已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左右。第三,海洋相关经济活动急剧扩大。近年日本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相关经济活动也在急剧扩大,正在形成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2.国内海洋产业发展也很快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海洋产业增加值1874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3222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5062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5023亿元。2009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52万人。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5倍:海岸线长达6486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20.3%,居全国第1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有7个连接海洋,沿海或海岛县(市、区)有37个。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到2005年止,浙江海洋经济的状况是: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产出为3123.34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6.8%;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稳健发展,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9.7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占全部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8%。
舟山市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市,海洋产业突飞猛进。全市临港工业发展强劲,特别是依托舟山港口及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船舶修造业发展亮点最为突出。2006年全市船舶工业总产值达到43.4亿元,同比增长97.1%,发展速度为全市工业行业之最,高出全市平均72个百分点。在船舶修造业发展带动下,海洋运输业发展迅速,海运运力进一步增加,全市现有航运企业159家,运输船舶1546艘,海运运力达到210.26万载重吨,居浙江省第一位,海运大市地位进一步确立。在运力不断扩大的同时,运力结构也加快了调整步伐,船舶大型化、多样化、专业化趋势明显。海洋经济发展保持旺盛势头,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突出。2009年舟山市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二、涉海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
海洋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人才的需求。“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涉海企业欢迎呢?”据浙海院机电学院学工办日前对舟山40多家与海洋产业有关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问卷显示:70%的企业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条件是不求企业地域限制(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往往在岛屿上),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不苛求名校出身,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其次才是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涉海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学生的素质也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尤为突出。
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许多普通高校大量接收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补充进入教师队伍,一方面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着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特别是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硕士、博士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过或锻炼时间少,分配到学校就马上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一学期教好几门课,根本没有时间接触生产实际,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想的问题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有的教师虽然从教多年,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时间经常下基层、下车间,长期脱离生产实际,不能跟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由于师资缺乏,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海洋背景。
2.培养目标宣贯不力
有些学校重视招生,但不重视后期的教育,特别是始业教育,有相关调查表明,约有70%的同学在大一进校时对大学的学习、专业、生活都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4]学哪些知识,怎样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怎么锻炼能力等等。学生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及对就业情况的了解,只是按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盲目学习,虽设置多个培养方向,但每个方向培养什么、提高哪些能力不清楚。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近几年大量引进师资,有些教师没有海洋教育背景,对涉海企业的特点了解不够,导致毕业生很难适应涉海企业的需求。
3.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
工程类专业实践性较强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涉海企业更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受扩招和购买设备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越来越少,教学的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另外,我国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需求动力不强,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的操作能力比正式职工差,生产效率和所生产产品的合格率比较低,企业往往必须花费时间与金钱进行培训,学生给企业迅速创造利润的可能性很小,不愿意接受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具体工程的管理,动手能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转贴于 4.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定位不准
目前涉海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地被其他类课程挤占,但人文素质尤其是海洋人文素质不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是“80后”、“90后”,对于新一代劳动者,由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择业观念除谋求获得高薪外,更加注重对就业环境的选择,许多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普遍分布在悬水岛屿或偏僻地区,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相对滞后,船舶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跳槽人次与频率越来越高,眼高手低,还缺乏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5.与企业联系不够
在与企业联系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学生去企业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益和利润等,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直接拒绝,高校教师也碍于面子,与企业联系不够,办学效益较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做得不够,学生的视野不够宽阔,创新能力不强。
四、互动平台构建
1.改革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根据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改革传统的大众化知识系统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增强涉海专门知识为原则,确定富有海洋特色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在对涉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改革以知识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以开放实验为辅的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由操作型向实物制作型转变。
(3)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有海洋特色的学生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实践、专业综合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企业—高校互动的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过程管理,实现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有机结合。
(4)校企合作体系改革。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第一,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二,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构建企业—高校专家的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第四,成立由涉海企业为主、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将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引入企业中,实施现场教学,让企业参与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熟悉企业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6)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根据企业需要,对于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企业提供,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高校监督考核,有利于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系统化培养。
2.平台构建
(1)构建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实践实训互动平台。[5]创建面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互动机制。改革单一的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使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紧紧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应对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力。
(2)成立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指导平台。教学改革委员会负责工程类专业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使改革调整后的课程体系符合现代企业特别是涉海企业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工程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特色与优势明显、很快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
(3)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教材平台。工程类专业涉海课程的可选教材数量较少,版本陈旧,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大量学生面向涉海企业发展的要求,但单纯由高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往往存在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操作性等问题,成立由企业与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与审定委员会是当务之急。
(4)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学生在第七学期就与企业联系,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最后由企业决定要不要学生,企业只会得到利益。实践证明,企业非常欢迎这样的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五、实施方法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涉海工程类人才专业工作能力要求。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在基本培养计划实施的基础上,着重根据涉海企业特点及企业的要求,在涉海工程制图能力、工程计算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艺和工装设计能力以及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船舶及配套产品设计与建造)等进行强化培训。
构建由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第一,根据企业需求,提出对涉海工程类专业的实习与实践内容,完善相关实践手段,建立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素质。第二,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涉海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海洋工程设计能力,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三,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构建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见长。
改革毕业设计方法,创新毕业设计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特别是涉海类企业实习,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提供,高校监督考核,实施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这种方式能大大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的实习时间,企业也非常喜欢这种模式。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管理教学改革;管理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87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现代企业日益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现代企业管理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许多高校为顺应这一趋势,在非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了企业管理课程,旨在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得企业管理的多元化综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熟练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专业技术知识,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必不可少。科学合理地设置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不仅可以拓展大学生多维知识面,而且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提高他们今后就业提高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地处中国南海之滨的广东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除管理类专业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专业开设了企业管理必修课。但由于非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的专业基本背景各不相同,学习思维方式存在差距,学习态度和专业心态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一般说来,非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比较浮躁,平时不认真听课,考试前集中突击现象较严重,使得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着较大落差。因此,转化传统教学观念,为大学生今后走上现代企业管理工作打下良好专业基础,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重任。
1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大纲陈旧,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潜力的培养和激发,受到教学目标设定的引导,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也局限在所用教材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事务的分析和讲解。由于有些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缺乏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授课过程中无法有效的理论联系实践,使得学生认为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造成某些学生不听不学习,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一些课程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这样很难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当中,无法形成企业管理思维意识,缺乏分析解决问题及不能有效提出决策的能力,从而影响了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目的与效果。
1.2 企业管理课程设计有待改革,必须有开放的视野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设定只有32个学时,所用教材设计的内容几乎包含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各个方面。在这么短的时间课时内,要想实现系统的把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结合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只能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无法创新。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普遍反响课程的理论性过强,课程缺乏企业动态实践活动的分析,使课程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渴望学习更多企业管理实务知识的热情。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按照教学课表的安排,根据教学大纲通过课程讲授完成理论知识教学任务,教学授课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模式。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和学生分不同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但案例的介绍、分析等工作都是教师来完成,教师习惯从头讲到尾,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对授课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接受,也没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教与学分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1.3 企业管理课程设计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必须让学生为活动主体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企业管理课程没有对大学生实践环节给予足够重视,忽视大学生作为企业管理参与活动的主体地位。
比如说,目前我校企业管理课程考核方式是同一考试形式进行。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50%。其中卷面考试题型是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计算和案例分析。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方法的应用,以及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的上课的出勤率有课堂表现来计算的,考核相对简单。由于课堂教学教师抓紧时间讲授,还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2.1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目前企业管理的教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大同小异。教材中的案例、图表等都一样,甚至换个方式表达,本质差异区别不大,无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还是不同受众学习群体参考学习角度来看,都不利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发展。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在学习还是企业,课堂还是实践课程,都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后成为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安排和加强发展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运用到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多种方式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管理学和领导艺术的科学综合体现,不但要求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熟悉掌握运用管理知识,还要对企业的活动可以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学会如何控制与指挥并做出有效的决策,为企业实现既定目标。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教学需要老师用引导的方法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课堂中会结合案例教学法,还有教师分享在企业工作过的工作方法和亲身经历的工作经验给学生们,以吸引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教法可以取得不错的课堂效果。
2.2 多样化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是《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课题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如何选择案例?怎样引导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解答学生提出的观点及看法?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验。现如今教学过程中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很广泛,书本上的案例选材较陈旧,增大了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师可以给大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引导,还要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无疑对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提高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平时在网上或微信关注企业管理章节内容相关知识的案例,尽可能贴近大学生生活,耳熟能详的,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加对案例的细节讨论。通过分析过程使大学生对理论应用和实践相结合有更深刻的认知。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存在综合素质偏低,知识面窄,影响教学效果。
团队合作,分组,每组4-5人,角色扮演,经常进行沟通、协商,大学生思维敏捷,观念超前,接受能力强、知识更新快。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技术和基本方法的教授,培养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能学会团队合作。通过大学生实践自己课外知识的收集和整理学习,让大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经营理念模拟中充分体现和体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才智的展现。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效果要比“填鸭式”教学效果好。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企业管理课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根据所学课程的相应内容,邀请企业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到校园给大学生做相关的报告或各种互动的讲座,增进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解答疑惑;也可以和企业做一个协定,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生产现场一线进行参访和讲解,就企业实际运作中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课堂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生动有效。
2.3 优化师资结构建设
完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教师,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多学习不同的教学经验。为了提升中青年教师知识结构水平和素质,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多进行学术交流。可以安排有多年教学和科研经验的老教师针对性的培养青年教师,从教学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经验传授。科研工作方面可以邀请青年老师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
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创造适当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氛围,营造一种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的前提和认真对待知识的接纳态度,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设计及互动环节,让大学生自觉自主的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发现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性,结合新思想新方法,创新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知。
2.4 改善教学条件
管理和建设实验室,运用有关的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软件,对大学生加强模拟训练,加深大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论和模拟实操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分析、协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网络资源学习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关课程的相关阅读材料、课件、习题辅导等电子文档可以公开,并及时更新。
2.5 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传统企业管理课程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要方式需要改变,需要建立全面准确的考核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检验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分析所学的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的能力结合起来,将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指标。应对适当的调整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出勤成绩为20%,课程论文20%,增设课程论文部分使学生通过课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型学习,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提交学习成果。增大卷面考试成绩所占比例,由原来占总成绩的50%增加到60%,减少理论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适当加重计算和案例分析比重题型,改变注重学生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考前集中突击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
3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展需求,对企业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培养化人才成为发展市场经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关键因素,对企业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企业管理专业是开设比较广的一门课程,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教W成果已经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焦点。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系统思想及多维思考的培养,成为当今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农林类专业实训基地产业化路径
走实训基地产业化发展之路,依据专业优势、师资团队水平、学院资源和历史积淀等元素的特点,丽水职院进行了有益和必须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按“四大板块”理念“引领产业,科技致富;融入产业,美化生活;孵化产业,开发创新;支撑产业,服务‘三农’”来建设基地。1.引领产业,科技致富食用菌产业是丽水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丽水职院园艺专业食用菌教研室师资一流、投身产业,对整个产业可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以食用菌基地为载体创办公司、组建研究所,提升基地实力和影响力,培养培训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助推菌农致富。创办丽水市瑞芝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凝练内力。公司与北京房山食用菌协会、江苏省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基地———连云港灌云食用菌园区、鄂尔多斯青海木业食用菌基地等10多家机构和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和技术指导。与丽水鼎宏农林公司合作开发的牛樟芝栽培项目已启动,与丽水东吴樟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着力于开发食用菌科技产品,灵芝孢子粉、香菇等产品供不应求。微生物研究所致力于食用菌实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已开发出具国内领先技术的中温灭菌剂、食用菌大棚黑白膜、根艺灵芝。开发了具国家专利的菌棒透气钉、食用菌菌棒接种机等产品。与国家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等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单位联合研发利用杨树下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研究取得成功,并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丽水职院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浙江省突贡专家陈俏彪研究员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香菇生产技术规范》(GB26587-2011),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国家科技部食用菌浙江培训基地落户丽水职院,为食用菌人才队伍的建设搭建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平台,促进了食用菌技术的普及、创新和推广,助推食用菌产业的高速发展。基地常年开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培养食用菌产业一线技术骨干;师资团队经常深入企业、走进农家,为菇农释疑解惑,为生产问诊把脉,助推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致富一方百姓。与职业高中合作建成联合学院———庆元食用菌学院。培养地方产业亟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丽水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融入产业,美化生活以相关专业为依托,建设校内实体,成为学生校内实训的重要基地。基地承接项目,提升学生真实情境下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丽水职院阳林绿化工程公司积极开拓市场,服务美丽家园。公司主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室内绿化租摆、花木生产、盆景制作与销售等业务。近年来共计承接完成了丽水经济开发区绿化工程、丽水市花园路绿化工程、丽水市职业中学新校区绿化和中心区景观工程、丽水移动分公司整体绿化工程、市检察院绿化工程、市财政局绿化工程等10多个绿化工程项目,取得了丽水市行政中心、市建设局、工商银行、泰隆银行、宝马4S店等6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室内绿化租摆;承担了丽水市花园路、卢镗街、方正电机、市国土局、白云生态林场等10多个单位的草花种植和养护业务。丽水职院四维规划建筑设计公司主动出击,努力作为,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承担了森林城镇规划、村庄绿化规划设计、村庄环境整治等项目50多项,承担了城镇规划、村庄规划项目100多项,为非洲利比里亚国首都蒙罗维亚一个居民安置小区、一所学校等项目提供了设计服务,承担了援疆村庄规划项目10项。项目的承接为师生专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新农村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应邀参加了“浙江省园林工程施工规范编制委员会”。与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工程研究所、杭州大通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编制《浙江省园林工程施工规范》,为浙江的园林行业转型升级做出新的贡献,也大大提升了丽水职院在园林行业及园林教育界的影响力。3.孵化产业,开发创新针对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学院支持学生创业、教学团队科研攻关,攻克技术难关,开发新型产品。支持学生创业,创办润生苔藓科技有限公司。园艺0908班学生温从发对苔藓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展苔藓小品、苔藓景观、苔藓地毯及苔藓主题园研发的探索与实践,在父亲支持下,注资100万元,创办了苔藓科技专业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由在校高职生创办的、注资过百万的实体公司。2012年,其网店在淘宝网苔藓工艺品类业务排名一直处在领先地位,业务量高居榜首。创新发展林下经济是丽水林区将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苔鲜林下种植与生俱来,是助推林农增收的生态模式,更能彰显养生丽水的生态品质。公司掌握了大灰藓、大羽藓、细疣小金发藓等40多种苔藓的栽培技术,开发出苔藓盆景、苔藓球、苔藓瓶园、苔藓饰品等多种苔藓园艺产品。目前,正在与区域特色优势产品如龙泉青瓷、青田石雕融合渗透,开发高品位的苔藓园艺产品,将丽水苔藓产业做大做强。集成蓝莓生产技术,成为区域蓝莓产业技术推广的示范。蓝莓鲜果因其保健价值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昂贵。随着蓝莓在我国引种驯化成功,丽水也掀起了“蓝莓热”。潘芝梅教授带领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经过反复试验,获得了蓝莓生产的丽水参数,建成蓝莓生产示范园,成为丽水蓝莓产业的窗口。在企业主的邀请下,团队成员深入松阳、遂昌、龙泉等地传授蓝莓生产技术,指导果农从事蓝莓生产,为丽水蓝莓产业的崛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4.支撑产业,服务“三农”依托名特优果园、鸟巢大棚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练就本领、强化技能,围绕地方主导产业,主动介入,服务“三农”。挽救改造中华名果云和雪梨,致富一方百姓。云和雪梨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它以个大、皮薄、味甜、松脆可口成为浙江省三大名梨之一,曾被誉为梨中珍品,尔后,一度濒临淘汰衰败。丽水职院以潘芝梅教授为负责人的省级教学团队———园艺技术教学团队,立足区域传统果业,以丽水职院校外基地,为依托,转型云和雪梨产业研究,成功破解技术难题,挽救和改造了云和雪梨,使得云和雪梨起死回生,致富一方百姓。潘教授主持的项目《云和雪梨高效栽培技术和产业化研究》获丽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还走进中央电视台在绿色时空报道《多穿“衣服”的雪梨更值钱》中接受专题采访。此案例也被麦可思研究院、上海教科院收入《2012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学院连续三年应邀参加红提产业发展论坛,为红提产业提升献计献策。胡德华、朱向秋、潘芝梅、佘德松四位教授分别被二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聘为生产、销售顾问,为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有机生产、病虫草害防治问诊把脉。团队发挥科研优势,践行“心中有‘三农’、术业有专攻、身上有泥巴、农民有口碑”的理念,在科技、智力、人脉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服务立足丽水林区,学院积极开展林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工作。每年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油茶苗嫁接技术服务,以项目形式参加产业服务工作,在林权信息化、食用菌产业化、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园林绿化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农林类专业实训基地产业化形式
1.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结对乡村,助推农户增收致富近年来,丽水职院先后选派9位教师到景宁县、龙泉市、缙云县、松阳县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他们注重在实地调研中理清工作思路,在不断学习中宣传落实政策,在服务为民中力求工作实效,在主动融入中排解农户纠纷,在搞好民主监督中加强制度建设,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率先示范,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新农村建设尽心尽力,深受广大农户好评。2.派驻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攻克农业技术难题近年来,丽水职院先后选派20多人到青田县、景宁县、松阳县担任科技特派员。《畲药种质资源保护》、《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与示范推广》、《青田山区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布鲁诺”猕猴桃病虫害防治》、《青田红柚示范基地建设与栽培技术推广》、《茶与括楼立体高效种植技术应用与推广》、《畲药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等30多项科技扶贫项目获得立项资助。他们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创新等各种形式,服务三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产业的发展。3.派驻产业联络员,走进田间地头,破解生态农业难题丽水职院组建服务“三农”教授团队、产业服务团队,与龙泉市屏南镇、遂昌县北界镇在高山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生产、农产品营销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把培养人才、服务产业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送技术、送服务、送文化到产业一线,在大地上写论文,在农户家留成果,走出了一条“校农共建”的新路子。4.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亟需的产业技术专门人才丽水职院牵头组建的丽水职教集团已建成丽水旅游养生学院、丽威IT学院等新型自由体学院,培养实用性人才,服务地方产业。与丽水市农办联合创办了丽水市农民学院,开通丽水市农民学院网站,在线、即时接受农户咨询。创办丽水市青年就业创业学院培训实用人才。开展了“服务创业感动丽商”系列活动,千里送教,情暖丽商,先后赴昆明市、西安市等市举办丽水籍超市经营创业人才培训班,数百名在外创业的丽商获得培训。5.创建省级高职园林园艺师资培训基地,构建起了以学院为辐射源的合作服务平台丽水职院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工作,构建起了以学院为辐射源,与政府、企业、农村、校(所)四方携手的合作服务平台。2012年浙江省高职园林园艺师资培训基地落户我院,该基地首先是高职教育实际训练实施的场所,同时又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师资培训的实施,有效促进同行在专业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方面的互动交流、双赢合作,并借助这个平台提升学院在行业中的地位,扩大影响力。6.成立各类研究所,为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开展专项研究丽水职院成立了丽水微生物研究所、丽水苔藓植物研究所、丽水园林研究院、丽水山地经济研究所、丽水林业资源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处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丽水产业经济研究所等10所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研究所,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核心产品开展技术攻关和生产实践工作,为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范式。
农林类专业实训基地产业化成效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产业人才需求实训基地产业化让教师有了更多的企业经历(经验),开始用产业化、市场化的视野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的高职教育思想进行纠偏。因此,丽水职院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重新明确了农林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校内基地完成典型实训项目,在校内基地(校办企业)参与真实项目,在校外基地完成真实项目,在合作企业中融入真实项目,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产业人才需求,服务岗位及专业核心能力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园艺专业为园艺行业培养具有园艺产品生产、贮运加工和营销管理岗位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园林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园林审美情趣,掌握园林植物识别与配置技艺、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园林工程预结算与招投标、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园林工程实践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紧贴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确定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检验与质量管理两大岗位群,为绿色食品行业的生产、检验、质量管理等岗位,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产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升了学院办学实力、提高了学院社会声誉、练就了学生过硬的专业本领,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近三年来,在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学院农林类专业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签约率每年都在90%以上。上海伊利爱贝食品有限公司、丽水丽人木业集团等企业每年都来学院召开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专业奖学金。2.产学研合作教育水平与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依托职教集团,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接区域龙头企业、地方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庆元食用菌学院和旅游养生学院等新型自由体学院,创新了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办学的体制。增设技能鉴定所(站),拓展鉴定功能,职业技能鉴定5000多人次。探索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制度建设。拓宽成人学历教育面,提高社会认可度,成教年培训7000人次。3.产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农林类专业积极对接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为社会、行业、企业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明显提高。各专业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和技术骨干,以下企业、挂职锻炼、派驻农村指导员等各种形式开展技术服务,服务三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助推行业产业发展,显著提升了服务社会能力,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省级行业标准1项、地方规章4项、企业标准1项,在行业中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学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丽水职业教育集团已成功入选2012年《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化办学十大案例。4.实训条件明显改善,示范辐射作用显著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新模式,建了开放式、具有农林特色的“专业—基地—农户”产学合作专业教学平台,设立了校企共建、教师入股、农户应用等平台建设机制;以平台为载体,开展了“校内学技能、基地练技能、农户用技能”的链式教学,形成了开放式合作育人格局,实现了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
对实训基地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1.实训基地产业化层次性问题实训基地建设立足点是适应产业发展还是引领产业发展?如何适应或引领?如何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核心产品建设实训基地?如何提升基地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化水平?这些都是实训基地产业化前期必须思考的问题,关乎实训基地产业化的定位及内涵,寻求切合自身实际的解决办法成为当务之急。2.实训基地管理复杂性问题如何选择实训基地产业化的主体?如何赋予实训基地产业化主体更多的?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实训基地高效运转?是按企业标准管理实训基地还是按专业建设要求管理实训基地?这些都是实训基地产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乎实训基地产业化的运行及成效,科学决策、果断处理尤为重要。3.实训基地作用多样性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专业实践、产业服务、人才培训的多种作用?在实训基地产业化进程中如何开发更多的真实岗位更好地服务专业建设?如何将实训基地建成集约区域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的示范样板,进一步提升实训基地产业服务能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实训基地的示范辐射影响力发挥实训基地人才回炉的作用?如何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基地建设的重要参照?这些都是实训基地产业化能力提升的难点,关乎实训基地产业化的影响力及可持续性,辩证对待、智慧选择、稳步推进才是破解难点的根本办法。
作者:汪建云 陈兵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苦水玫瑰;特色产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如何促进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县域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优势条件为依托、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实现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特色经济的核心与基础是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创新的体现。它首先要求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经济观念,树立新的思维和观念。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看,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一条成功之路。大多数县把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本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之路,逐渐摆脱了经济发展艰难的局面,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走上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苦水玫瑰是全国四大玫瑰品系之一,作为永登县的特色产业,尽管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规模优势,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带来的经济价值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为了使苦水玫瑰产业更好的发展,切实地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出贡献,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甘肃永登县苦水玫瑰产业发展进行综合诊断分析,明确其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地制宜,准确定位,以期为该县找出一条适合苦水玫瑰发展的新型产业化道路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苦水玫瑰产业发展SWOT分析
(一)苦水玫瑰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1、自然生长环境优势。苦水玫瑰属于我国传统玫瑰和钝齿蔷薇的自然杂交种,小花半重瓣,适宜海拔1,500~2,100米的中性、微碱性土壤、昼夜温差大、有一定灌溉条件的河谷、川原地带,且喜光照充足,比较干燥凉爽的环境,在气温20℃~26℃之间最适宜生长。而永登县苦水镇地域内分布着富含铁质及矿物质的红粘性土壤,PH值在6~8之间,呈中性或微碱性。庄浪河是其境内的主要河流,又为其创造了便利的灌溉条件。同时,号称“陇上都江堰”,又是西北地区目前最大的跨流域引水灌溉工程――“引大入秦”工程覆盖全境,每年从大通河引水4.43亿立方米,为玫瑰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规模优势。首先是规模化种植基地初步形成。1978年种植面积仅2,400亩;1981年农村实行,使苦水玫瑰种植面积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到2,600亩;到2006年,永登县玫瑰种植面积已达到约2.19万亩,生产玫瑰油、加工玫瑰鲜花蕾、酿制玫瑰酒、泡腌玫瑰酱的企业蓬勃发展,总产值达2,199万元,形成一定规模。2008年永登县苦水玫瑰的栽植面积约2.8万亩,占全国玫瑰种植面积的50%左右。而且栽植范围已由原来的苦水和中川两个乡镇扩展到了红城、龙泉、大同、柳树、城关、树屏、秦川、上川、连城、河桥等12个乡镇120多个行政村,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基地,并且已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验收;其次,玫瑰加工企业已具雏形。1975年在苦水公社建起甘肃省第一个玫瑰厂。目前,永登县现有玫瑰深加工企业4家,花蕾烘干点17个,年加工能力可达1,000万公斤,年生产玫瑰油300~600公斤,年加工花蕾300吨,年生产糖浆20吨。苦水玫瑰的这一生产规模优势有利于产业区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3、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也是立足之本。苦水玫瑰具有香气浓郁、生长茂盛、产花量高、出油率高、抗逆性强等特点。又加之200多年的栽植历史,酿育出了中国独特香型的玫瑰,使得苦水玫瑰不但有较强的观赏性,而且经济价值很高,可药用、油用、食用、酒用等,用途广泛,因此享有“金花”之美誉。玫瑰油是从玫瑰鲜花中提取的,是珍贵的精油之一,多用于食品、酿酒、泡茶、调制高级香精等方面。据兰州大学化学系和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心化验室分析测定,目前,苦水玫瑰出油率平均达万分之三点八,最高达万分之四点二,高于国际国内平均水平,如果引进亚临界萃取或超临界萃取技术,玫瑰出油率可达到万分之八左右,与其他地方玫瑰油相比,具有很大优势。而且其精油中香茅醇含量平均达38%,最高达57.9%,香叶醇高达10%~15%,最高达57.9%,被誉为亚洲玫瑰的一枝“金花”。
(二)苦水玫瑰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1、玫瑰栽植管理粗放,缺少精耕细作。首先,广大花农对苦水玫瑰的栽植仍然采用传统的栽植管理模式,缺乏精耕细作与科学管理。苦水玫瑰是一种极为喜光,发枝力极强,耐重修剪的丛生灌木。部分花农在栽植时,只考虑到多创收而忽视了合理种植的方式方法,株与株之间距离不到1米,导致花株之间郁闭,使下部侧枝因光照不足而逐渐秃裸死亡,造成仅树冠接蕾开花,降低了鲜花产量;其次,花农对玫瑰树持任其发展的态度,不注意整形修剪,使得玫瑰树过于高大,枝干叶枯,花色不正,采摘时很不方便以至于丢弃,造成了鲜花产量低的现状。另外,大多数栽培者不是少施肥就是不注意肥料的合理利用,致使玫瑰花质参差不齐,因此也难以达到丰产、稳产,还影响了玫瑰花的效益和声誉。
2、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是指从最初始的原材料生产和销售到中间产品生产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一种企业关联体。农业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不仅在于实现其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还在于产业的联动发展,依靠产业互动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就必须致力于产业链的拉长,改变传统的农业在产业链最底端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增收致富。苦水镇玫瑰加工企业虽有了一定规模,但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企业内设备多数落后老化,以粗加工和初级加工为主。另外,农业产业链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基础上的,需要专业经济组织或中介组织来进行协调,优化资源。但在永登县,各类专业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不仅数量少,且大多没有按市场机制规范运作,尚未真正发挥社会化服务的作用。
3、玫瑰市场缺乏行为规范,信息化程度不高。近年来,玫瑰产品销售中假冒、以次充好的现象时常发生。如,有些花农在将摘来的玫瑰花袋中放土块、石头、以此种不负责任的手段增加花的数量来滥竽充数,坑害商贩。而商贩为了将这部分损失补回来,在收购的玫瑰花中掺水,或者拿其他地方的劣质玫瑰欺骗消费者。不但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也使得苦水玫瑰的品牌遭到践踏。另外,玫瑰系列产品网络营销还不健全,还未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网络体系。对于玫瑰加工企业来说,又缺乏一支强有力的营销队伍,他们是看不到商机、错失商机。所以,在当前以信息为载体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市场网络,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农产品要广泛流通,关键打通销路,拓宽市场。
(三)苦水玫瑰产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甘肃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有利引导。特色产业品牌的创建既能更快地优化整和产业内部资源,还能够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要素素质、投资环境等方面。所以,为了保护地方品牌,尽快与WTO接轨,政府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98年甘肃省商检局检测中心立项的“出口玫瑰油质量评价及鉴定方法的研究”通过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组织的专家小组的验收。2006年6月完成了“苦水玫瑰”的商标注册。与此同时,由它带动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玫瑰文化”。2003年县政府做出今后每年在玫瑰盛开季节举办“玫瑰旅游节”的决定,融观光、产品销售、贸易合作、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为一体。在近几年里,“中国玫瑰之乡-永登苦水旅游节”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提供的观光、休闲等精神产品受到了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广泛好评。由此可见,这一决策不仅为苦水产品的开发、销售找到合作伙伴,而且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2、市场开发潜力大。玫瑰花蕾和精油需求量逐年上升。据《中国农业信息》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药用、食用、茶用、化工用及出口的花苞和鲜花的年需求量为30万吨,产品销往广东、深圳、上海、北京、浙江等省市。特别是近年来,东南亚诸国对玫瑰花蕾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玫瑰精油是生产各种香料、香精的主要原料。玫瑰精油价格逐渐攀升,苦水玫瑰精油从1990年的每公斤8,000元人民币上升到2008年的每公斤2~2.5万元人民币。另外,玫瑰系列化妆品广受青睐。用玫瑰制成的化妆品具有保湿、防晒、去皱、抗衰老等多种功效,且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是天然的美容佳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玫瑰系列美容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为苦水玫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苦水玫瑰产业发展的挑战(Threats)
1、品种老化,退化现象严重。目前,苦水镇栽植的70%左右的玫瑰树是200多年前的老品种,缺乏新品种的研发和培育,良种繁育体系还未形成。而新产品开发远远滞后于市场的需求,没有新产品的问世,苦水玫瑰的影响力也随之下降,不但不能实现增值,而且连保值也成为新问题。
2、缺乏金融支持,玫瑰产业发展困难。苦水玫瑰产业化水平、市场率、投资回报率均不高。开发玫瑰产品的企业大多都是中小企业,自身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金不可能大规模流向中小企业,从而使得苦水玫瑰产业发展普遍面临着严重的“金融抑制”。所以,玫瑰产品企业的发展存在着贷款难、融资难等诸多问题,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这也使得企业难以引进高科技专业人才,造成研发人才短缺,从而新产品开发成为纸上谈兵,企业难以维系。
3、缺乏对国际市场行情的准确判断。保加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玫瑰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全世界制造香水和香精所用玫瑰油70%来自保加利亚。由于品种、种植环境、气候条件、栽培历史等原因,中国苦水玫瑰油与有“玫瑰之国”称号的保加利亚玫瑰油在香型上存在较大差别。保加利亚玫瑰油属国际香型,质地纯正,香气浓郁。而苦水玫瑰精油属亚洲香型,虽更具有玫瑰花香味,但香味过浓,且蜡味较重,其香型不受国际市场的青睐。
三、结论
通过以上SWOT分析表明,苦水玫瑰产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优势、规模优势、竞争优势等,尤其是自然环境优势得天独厚。加上当前玫瑰产业发展的有利形势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有利引导,可以说苦水玫瑰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形势。然而,苦水玫瑰品种老化、退化现象严重,以及开发玫瑰产品企业缺乏金融支持、研发人才匮乏等问题构成了苦水玫瑰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制约障碍,加之国外玫瑰产业的竞争,使得苦水玫瑰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要转化相对劣势,改造可能威胁,发挥最大优势,赢得产业发展机会,从而促进苦水玫瑰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提升其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走富民强县之路。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海鹰,李洁琼.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1.
[2]永登县国家级玫瑰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
[3]兰州大学化学系和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心化验室分析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