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德考核总结

师德考核总结

时间:2022-05-16 05:33:15

师德考核总结

第1篇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德能勤绩)

一、思想工作方面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认真对待每次的政治学习,并且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全心全意搞好教学,管教管导,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教学思想端正,工作态度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二、教育工作方面

这学期,本人担任初中物理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班级人数众多,教学中,在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新教材培训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中文本科并积极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初步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德能勤绩)

20xx年工作以来,我本着对职业负责、对专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德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教师,首先需要拥有高尚的师德。在湖小,我聆听过区师德模范马署辉老师的《一路幸福一路歌》的师德报告,也学习了张振英老师的振英精神。我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每次思想教育活动,也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在实际的工作中寻找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教学思想端正,工作态度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三年级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小大人。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面对他们,我不把他们当成小孩来对待。意思是我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所以我充分尊重他们。有一次,孩子问我是不是说话算话。我为了实现我的承诺,始终记着孩子的这句话。这让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平时的言行,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他们一个人说应该具有的品德。课堂上我是孩子们在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课外,我和孩子们建立起了很好的友谊,孩子们都愿意和我分享她们的各种经历。

二、能

本学期,我在各位老师和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学校给找了一位师父王晓薇老师。因为有了师父和其他老教师的帮助,我在教学能力和教材的把握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坚持在听完课后进行总结,前半学期,我主要关注老教师们的教学框架的设计,学会抓住基本的教学流程。经过这样的努力,我开始了解基本的教学结构。此时,我开始转变自己的关注点。我开始注意很多细节问题,特别是对于某个词语的教学。看看只是一个小小的词语,但是词语可以引导孩子们说说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也可以通过举例子来体会词语,这样就可以拓展词语的范畴。

三、勤

我每天坚持在学校认真工作,从不迟到早退。当要外出学习时,认真履行学校的调课和请假制度,将我的课调整好,并与副班主任蒋虹老师沟通好,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 我深知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和不解,所以我坚持做到手勤,脚勤。我认真做好上级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即时补救不足。脚勤是多跑一跑,多到别的班级学习,多向别的老师学习。我知道自己还只是处于埋头苦干的阶段,很多时候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今后我还要学会抬头巧干。

四、绩

(一)教学上有了进步

作为教师,首要的是组织好自己的教学。开学初,我对三年级的教学无从下手。自己参考了很多教案,但是始终不知教学的基本环节。因为我发现那些优秀教案并不适合常态课的教学。所以在开学初的头两个月,我坚持每天去要听别的老师上课。为此,隔壁班的王晓薇老师和宋志英老师没少为心。一开始,我坚持听一课,上一课。我将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一下三步:自己独立研读教材,参考优秀教案,形成第一次的教案;去听老教师的常态课,记录下他们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对照着他们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改,并在修改教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我们班学生的情况;最后参考《教学参考书》进行再次修改,将文本中的各个训练点落实到位。

听了别的老师上过课之后,让我对基本的教学环节有了一定的把握,我逐步开始独立地进行课堂教学。当然,我还是每周坚持至少听两节别的老师的课。我觉得能够独立地进行常态课的教学是我钱两个月大量听课并进行总结的成果。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常态课说要注意的是抓实基础。第一课时主要是进行生字的教学,第二课时则是体会文章的中心。

现在,我的教学逐步上了轨道。当然,每次领导来听我的课后,我总能从领导那里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例如课堂的容量要大。例如在教学多音字这个练习中,我可以出示选择题、判断题等多种形式的题目,让学生学会根据字义来选择多音字的读音。

(二)班主任工作中学会考虑细节

班主任工作是细小琐碎的,而我又没有任何经验。所以在班主任工作的道路上,我拼命学习着、尝试着。之前,我总觉得班主任工作方面,我只要将大体方向上的事情做好,那就可以了,忽略了很多细节问题。特别是向学生定期换座位、排队、指导早读与打扫卫生等,我都没有好好地考虑。如今,通过我和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我了解到了家长、孩子都很注意这些细节。作为班主任不能有任何忽略。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也了解到了家长的想法,特别是我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不高让我的工作难做。但是,秉着孩子是夸出来的的理念,我尽量多的夸奖孩子,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让平时因为调皮而甚少受到表扬的孩子也有奖励。

同时,我还学会了从家长、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量把班主任工作做到细致入微。

五、廉

第2篇

1 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立足学校校情,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知行合一,务实创新”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引导教师热心爱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的高尚师德,努力增强广大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找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活动促建设,以师德强师能,使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和敬业精神,进一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进一步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进一步确立良好的师德风范和师德形象。通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集中整改,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进而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校风,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3 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风范和敬业精神的教育培养

学校要教育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实践党的教育方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恪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智力成果,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学校在新教师上岗后,要指定德才兼备的教师带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要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职务培训内容。对具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要在政治和业务上给予更多地关心帮助,通过党员发展工作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成为教书育人的骨干;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教书育人的主题活动,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师德演讲等活动,使广大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加压。

2.强化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

学校对师德和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者,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有条件时可以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给予特殊津贴。

3.以解决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着力抓好集中整改。

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深入查找学院在师德教育、师德建设和考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教师在政治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向、尊重学生、严谨治学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采取上下联动、集中整改的办法予以解决。

4.完善师德建设的考核、监督机制,督促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1)制定执行教师教风建设实施细则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出题考核等环节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2)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教师考核体系

学校应把师德建设作为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考核应听取被考核者和有关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

(3)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

学校通过领导和教师听课、教师互评、学生评议、家长反映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工作情况;可以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担任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巡视员,检查教风、督促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4)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制订违反师德规范的处罚条例,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要予以批评教育,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并且在两年内不得申报高一级职务;对经批评教育无效的,可缓聘或解聘教师职务,直至撤消其教师资格。

5.弘扬师德先进典型,营造学校师德建设的舆论氛围

学院要善于发现和宣传师德先进典型的思想和事迹;要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做法,并加以宣传推广。每年推出若干先进典型加以重点宣传;经常举行师德建设先进经验交流会,并在教师节组织有影响的主题活动,营造师德建设的舆论氛围。

4 组织实施办法

1.各高职院校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多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布置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检查、督促工作。

2.学校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每年要制定全校师德建设工作计划,并督办计划的完成。学校各部门应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及师德考核实施细则,要将师德建设工作列入部门常规工作。

3.评为师德标兵的教师,评聘职称或职务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当年师德考核为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即为不称职。

4.学校每两年教师节设立师德奖,对师德标兵予以大力表彰和宣传,以起到示范、感召、辐射作用。

5 师德考核办法

1.师德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考核在学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进行。学校相关部门要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将考核结果归档。

2.每位教师年度师德考核采取评分制,其分值由三部分组成。即:教师根据师德要求进行认真总结自评,占30%;学生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评分,占30%;学校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占40%。三个分值相加为每位教师该年度师德考核得分结果。

3.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行师德“一票否决”:

(1)公开散布错误言论或出现有失教师身份言行,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者。

(2)受到党内或行政警告以上处分者。

(3)无故不参加考核,或者弄虚作假慌报成绩、剽窃他人成果者;

(4)无故旷教或无故拒绝接受分配的教学、科研及其他任务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者;

(5)违反职业道德或违反法律正在审查处理者;

(6)工作不负责任,在学生中或院内教职工中造成重大影响者。

第3篇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帮助教师知道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深刻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功能及基本要求,深入思考新时期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师德,从教师职业生成的角度正确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显著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二、培训对象

    我镇所有在职的小学教师(已参加市级及以上骨干培训的教师可以不再参加本地的集中理论培训,但须参加校本培训,并发挥引领作用)。

    三、培训内容

    1、《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教师职业道德》

    3、《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库》

    4、《教师心理素质教育》

    5、《师德启示录》

四、培训形式

    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培训时间为一天,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集中培训力求做到精心组织,全员参与,严格考勤,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结合学习资料帮助教师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学习指导,督促教师做好读书笔记,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要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基础,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实践反思,精心组织各具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感悟,从感悟到领悟,从领悟到行动上的追求,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五、培训安排

1、准备阶段(XX年8月——XX年1月)。

主要工作:

    1)调研摸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制定《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计划。

    2)制定《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考核表。

    3)根据《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和《镇海区《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计划,并在XX年2月17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审核确认。

    4)推荐《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辅导员一名,并在XX年1月13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审核确认。

2、实施阶段(XX年1月——XX年4月)。

主要工作:   

1)辅导员培训。XX年1月23日,《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辅导员赴奉化参加培训,听省教师培训中心专家辅导讲座。

2)组织集中培训。

时间:上午八点。

地点:骆驼中心学校报告厅

培训对象:九龙湖镇中心(包括完小)所有在职的小学教师

主讲:师德培训讲师团成员

要求: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组织者:教师进修学校

3)组织校本培训。

从XX年2‘月至4月,认真实施学校《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计划,至少精心组织6次校本培训活动,重点围绕《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交流研讨,挖掘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的选择主题开展师德讨论,并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和教师政治学习活动相结合,重视师德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每位教师至少要上交3次培训作业(作业内容自定),要把培训教师的出勤和作业情况及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上,并按要求上交培训考核表。

3、考评阶段(XX年4月底——XX年5月)。

主要工作:   

    1)书面考试。4月底组织闭卷统考,主要考查教师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由省统一命题,区进修学校组织考试、阅卷。考试不合格(60分以下)的教师允许有补考机会,但补考前必须重修。考试作弊的教师本课程总评不合格,并记录在案。

    2)过程考核。主要通过对参训教师培训期间的学习态度、作业质量、出勤等情况的观察记录,给予培训过程恰当的综合性评价。在4月底,完成《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考核表并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

    3)学分登记。过程考核和书面考核合格后,由进修学校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并在继续教育登记手册中记入相应学分,《师德与教师职业》计36学分。如考核不合格,则不能登记继续教育学分。

    4)总结评价。XX年4月底建立《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档案(包括校本研修计划、考核表、培训总结、每位教师的学习笔记、3次作业等资料),同时将《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总结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

 

第4篇

依法取得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县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含临床、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和公共卫生四大类别。

二、考核内容及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业务水平测试三项。

(一)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由医师所在医疗机构负责考核,考核机构复核。

(二)专业技能测试由县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委员会统一命题,考核机构组织测试,考官必须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测试办法:技能测试共考2题,其中必考题1题,从3题中随机抽取一题,备考1题,从20题中随机抽取1题,总分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专业知识考试由县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委员会统一命题,考核机构组织考试,考试办法如下:专业知识考试共100题,总分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考核程序

(一)简易程序

符合下列条件的采取简易程序,对具有5年以上执业经历并在考核周期内有良好行为记录的医师,或具有12年以上执业经历并在考核周期内无不良行为记录的医师,采取简易程序考核。良好行为记录包括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受到县级及以上的奖励、表彰,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和取得技术成果等;不良行为记录包括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受到行政处罚、处分,以及发生医疗事故等。对符合简易程序考核的医师,经所在医疗机构考核工作成绩、职业道德测评后,执业注册所在机构在《医师定期考核表》(附件4)上签署意见报考核机构审核,不在进行业务水平考核。

(二)一般程序

符合一般程序的医师,由执业注册所在机构对其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并在《医师定期考核表》(附件5)上签署评定意见,经考核机构复核通过后,参加业务水平测试。

四、考核结果判定

医师定期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中任何一项不能通过评定或考试的,或有《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即为不合格。不合格人员由县执业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公室统一进行补考,补考不合格人员,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3个月至6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由考核机构再次考核,如不合格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五、时间安排

(一)组织阶段

4月25日-5月15日:县卫计局调整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人员(见附件1),设定县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定考办”)具体负责辖区内考核工作,设定考核机构及考核片区的划分。

5月16日-5月25日:定考办负责组织辖区内考核机构的审核工作,考核机构向定考办提交信息登记表(见附件3);受考核机构及医师执业信息发生变动应及时向所在医疗机构备案并及时在《国家计生委医师定期考核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更新修改,机构信息代码(见附件8),不熟悉操作的机构或人员请在医政群下载视频学习。

(二)学习测试阶段

5月26日-6月20日:全县被考核医师在医政群按医师类别下载资料自主学习。

6月1日-6月15日:医疗机构组织注册在本单位的医师的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工作(见附件4、5),并在6月15日前报考核机构复核。

6月30日前考核机构将复核结果汇总(见附件6)通知被考核机构,并将复核结果报定考办备案;被考核机构在接到复核结果后7日内录入考核信息系统,同期开展业务水平测试的报名工作;

7月18日-7月19日:定考办统一命题、组织安排理论水平测试工作,组织巡考小组全程监督各考点业务水平测试工作。考试结束后,试卷及答题卡由考核机构现场收回,以确保测试的公正性。

7月20日-8月10日:定考办组织人员统一阅理论水平测试试卷,并将结果反馈到各考核机构。

(三)总结阶段

8月11日-8月30日:考核机构汇总录入被考核机构人员考核结果(见附件7),并将考核总结报定考办。

六、工作要求

(一)本次医师定期考核实行业务分管院长负责制,各考核机构与被考核机构要精心组织,按照客观、科学、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不走过场,认真做好医师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保证考核工作规范进行,并取得实效。

(二)试卷领取。各考核机构考试时间前一天到定考办领取专业知识考试试卷,严密保管。

(三)考试组织。每考室30-40人,一人一桌,监考人员2人,前后左右间距不少于60公分。专业知识考试结束后,答题卡当场密封保存,试卷统一销毁。

(四)严格奖惩。

第5篇

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一】 靖安中心小学20xx-20xx学年度师德考核工作,在教育局和靖安中心校的领导和关怀下,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结合学校具体实情,经过周密而细致地工作,于2011年12月21日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师德考核任务。现就此工作总结如下 :

一、组织宣传

根据上级的指示,我校召开行政会议,结合文件精神成立了师德考核领导小组,组长:洪鹤菊;副组长:张秀静 庞海玉;成员:钱忠蕾、李建明、王贵生、何扬、王丽荣、许秀芳。即后成立了师德考核工作组,由9人组成,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认真学习了上级的指示精神,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教职工理解上级指示精神,深入领会师德考核的重要意义。

二、具体操作

为了扎扎实实搞好20xx-20xx学年度师德考核工作,确保考核公平、公正、公开,在具体操作上做到了有条不紊。

1、召开师德考核领导小组会议,对师德考核工作进行了部署,并结合本校具体实情,讨论、确定了一系列考核细则和要求。

2、领导小组成员对学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教师自评和教师互评等工作。

3、完成学生的问卷调查、教师自评和教师互评等工作。

4、师德考核领导小组,结合问卷调查、教师自评、教师互评以及学校各项有关制度,对全体教师进行逐个量化、汇总,确定不合格、合格、优秀。

三、张榜公布

为了增强此次师德考核的透明度,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教师的自评情况混合队教师的考核情况及结果张榜公布,接受广大教师监督。

总之,度师德考核工作,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关注,我们学校将加强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我校师德建设再上新台,为提高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努力造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健全考核机制,为铸造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我校以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为主要内容;以查摆问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为抓手;切实解决师德师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使全体教职工在增强意识、关爱学生、服务育人等方面有所提高。现对我校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作以下阶段性工作小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领会这次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白这是新形势下推进教育良好风气的必要手段,是促进依法执教、文明施教、创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教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风学识上适应时代要求担负起培养二十一世纪新人的历史使命。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校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把抓好师德师风创建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教,维护教育形象,创建文明行业,改善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按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经过行政班子和全体教职工大会反复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各班主任为组员的师德师风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一把手挂帅亲自抓,副职领导具体抓,把责任目标落实到各有关岗位及责任人;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工作措施。同时,为推进各项工作措施的具体实施,按计划落实好每一项工作。

三、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为人师表良好形象。 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几年来,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造就和形成了一支叫得响,过得硬的教职工队伍。我们要求全校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具体做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热爱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以身作则,作为一名教师,要衣着定位,让学生无时无刻受到审美教育。三是自觉修身养性,淡泊名利,以德服人,以德立教,要不断塑造鲜活、生动的人格魅力;四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二】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普通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若干意见》,提高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我校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长抓不懈,常抓常新,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并落实师德建设制度。

1、我校建立完善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师德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把队伍建设与日常工作有机融合。方案中有师德考核的内容、等级的确定、考核的措施、考核的程序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等内容,这样学校就能把握住队伍建设的方向。

2、我校还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按规定组织学生上课,无违规现象。学校在教师大会上多次强调不得有偿家教。在与教师签订的承诺书中也明确提到禁止有偿家教。应该说,有偿家教的情况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师德建设列于首位,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1、强化宣传动员,认真组织学习。

(1)及时地召开了全体教师会,传达上级师德建设工作精神,明确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工作要求、步骤、达到的目标等。

(2)以不同的形式向社会宣传,引起社会的关注,让全社会来监督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设出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使全体教师都能履行好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

(3)本学期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了XX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普通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若干意见》等,并联系实际撰写学习心得,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深化素质教育、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来探讨。

2、密切三结合教育联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本学期我校召开了我为学校添光彩承诺和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演讲活动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我校还向学生、家长公开学校投诉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对师德师风的监督,家长、学生随时可向校长通过写信、电话、等多种形式反映问题。这一举措不仅使校长及时调控学校工作和师德建设方向,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修养,受到了社会、家长的广泛称赞。

3、加强班级管理,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

我校在班主任的选拔任用上,注重挑选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热情高、干劲足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加强班集体建设,各班在本学期初制定班级目标,期中落实实施,期末评比表彰。

组织好班主任培训系列活动,通过探讨德育理念、交流工作经验、观摩教育活动、学习教育理论等多种形式,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实行班主任例会,选取班主任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交流研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实绩突出的班主任,在考核评优、职务晋升上予以优先考虑,以鼓励先进。

4、典型引路,带动群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利用身边的师德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等手段来鼓励、激发、引导全体教师,重视师德修养,提高人格魅力。 我校教师积极响应上级教育部门开展的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的践行人民教师的职责。学习了运城市师范附属小学的焦云竹老师,她只是一个农村学校的民办教师,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利用业余时间自修高中文化课程和教育类书籍,1987年,她取得了县教师进修校毕业证和稷山师范毕业证。在教学实践中,她除了教语文,还学会了弹琴,教学生唱歌、跳舞、排练文艺节目。1984年,在全县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研教改活动中,她的个人经验材料在全县推广,同时上报国家教委给予肯定。

焦云竹老师让每一位学生在她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她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她的自律信条。她平时的教学任务也很繁重,但是她克服困难,全力上好每节课。所任班级在本年级每次统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师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安排,巩固已有的建设成果,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扎实做好今后的师德建设巩固提高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三】 当好一个教师,如果仅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工作中,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取得教学效果有效方法。知识无止境。在我的工作中,我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如:参加音乐教育学习培训,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学习网络知识等。使自己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跟上课改的步伐。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

我通过学习三问三治一创建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更加深了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和对自身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让我明白要用一颗爱心来对待孩子,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诚信、守礼。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第6篇

学生的德育考核是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大部分学校的考核方式都以班主任的评分为主,而评分的依据来自于班主任日常记录。该方式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且数据收集整理的工作量大。如果能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德育量化考核系统,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干事、企业实习导师等多渠道进行信息录入,系统再根据特定的算法得到学生德育的考核结果。这样不仅实现了对每个学生的德育进行更为公平公证的量化考核,而且提高了德育考核工作的效率,同时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数据。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该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分析:一、系统的需求分析。二、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三、系统量化考核的算法设计。四、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关键词】德育 互联网 量化考核

1 中职生德育量化考核系统分析

本系统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高效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组建一个网上录入系统,通过班主任、任课老师、班委、学生干事、企业技术导师多渠道进行信息录入,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德育进行准确的量化考核。该系统的功能一方面要减轻班主任繁重的学生德育考核工作,另一方面要为企业选择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根据系统要实现的业务应用需求,本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1)本系统主要是收集学生在校以及实习期间的日常生活表现的数据,需要支持教师、学生干事、企业导师进行登录并录入数据。

(2)由于用户群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企业。地域性较广,系统必须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各用户群体能够不受地理位置、时间的影响登录使用该系统。

(3)基于安全性考虑,系统采用业务功能和维护管理分开的原则,各用户的权限明确。一般用户只有查询功能,不能注册创建新用户。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能管理所有用户信息,并且能够修改班级信息、考核条例和维护数据库。

(4)基于人数较多的学校考虑,系统需要支持1000人以上同时在线的业务数据吞吐量,这需要配备较高性能的系统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5)系统投入使用前应制订德育量化考核的各种条例以及考核分数的计算方法。这些条例必须在使用前导入数据库系统。

系统开发方面的技术需求分析。根据德育量化考核系统的基于互联网运行的特点,系统开发适合采用当前最流行的技术,以Visual Studio 2010为软件开发环境,使用C#为编程语言,采用SQL Server2008作为系统的数据库。

2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中职生德育量化考核系统的需求和安全性原则,系统的功能模块分为前台和后台两大部分,前台包括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主要提供录入和查询功能。后台为系统维护管理模块,只有权限最高的系统管理员才能够登录进入。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在该系统结构中,各模块功能实现的具体操作内容如下:

2.1 学生模块

(1)信息查询:通过该模块,学生能查询自己的违纪及加分记录,能查询来自教、家长及实习企业的评语。

(2)自评录入:通过该模块,学生能够在某时间段对自己的表现给出评价。

(3)意见反馈:通过该模块,学生对有异议的违纪扣分记录提出复查申请。

(4)密码修改:通过该模块,学生可以修改个人登录密码。

(5)系统帮助:通过该模块,学生可以查看系统操作帮助以及条例的内容和类别。

2.2 教师模块

(1)记录查询:通过该模块,教师用户可以查询某学生的违记记录,班主任权限的用户可以删除或修改记录。

(2)评语查询: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查询某学生的来自各方面的评语。

(3)违纪录入: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录入某学生的违纪信息,包括违纪代码,违纪时间,违纪的备注等信息。

(4)加分录入: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录入某学生的加分信息。

(5)评语录入:教师可以对某一学生进行评价并保存评语。

(6)成绩汇总:教师可以对某个班的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成绩进行分时间段汇总,比如:某学期,某月,并且可以导出和打印报表。

(7)密码修改:教师可以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

(8)系统帮助:可以查看系统操作帮助以及条例的内容和类别。

2.3 系统管理员模块

在该模块中,管理员可以增加或删除用户信息,给不同的用户设定不同的权限。管理员可以添加、删除、修改德育量化考核条例。管理员可以添加、删除、修改新年级班级信息,包括入学年份、专业、班主任、科任教师信息等。此外,管理员还可以对系统数据库进行备份和导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3 中职生德育量化考核的算法设计

德育量化考核条例的制订。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结合当前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中职学生的特点,由教育办公室专家、校内的行政领导班子、以及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德育考核委员会,讨论起草适合中生德育量化考核的各类别条例和加减分值,确定各类别考核的分值和比例。

德育量化考核的方式。考核的统计方法使用了分类别分比重的计算方式,把考核的内容分为A、B、C、D类,分别对应四方方面:学习表现、文明礼仪、行为习惯、道德法纪。每个方面的的考核权重不同,通过百分比计算来获得综合成绩。尽量体现考核的全面性、合理性,量化考核模型如图2。

其中,系统考核的信息采集来自四个方面: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会机构、企业技术导师。采集的考核信息分四个类别:A类,学习态度。B类,文明礼仪。C类,行为习惯。D类,道德法纪。根据每个类别对学生德育成长的轻重,规定每个方面在综合成绩计算中所占的比例:学习态度占35%,文明礼仪占25%、行为习惯20%、道德法纪占20%,这样防止了考核的某个类别过多的得分或扣分导致综合成绩有明显的偏向性。

每个类别以100为基础分,根据该类考核的数据进行扣分和加分,最后得到的数值为该类别的考核成绩。把各类的考核成绩乘以该类权重百分比,再相加得到考核的综合成绩。

综合成绩并非最终考核成绩,严重违纪行为是每个学生的德育考核红线区,有涉及者,综合成绩直接减去严重违纪扣分方为最终考核成绩。根据最终考核成绩,可以评定学生的考核结果:60以下不合格,60到79为合格,80到89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

由上可得到德育量化考核的公式为:

A类考核成绩=100-A类扣分+A类加分;

B类考核成绩=100-B类扣分+B类加分;

C类考核成绩=100-C类扣分+C类加分;

D类考核成绩=100-D类扣分+D类加分;

最终成绩= A类考核成绩*35%+ B类考核成绩*25%+ C类考核成绩*20%+ D类考核成绩*25%-X类考核成绩

举例说明,比如:某学生在A类考核成绩为86,B类考核成绩为90,C类考核成绩为95 ,D类考核成绩为100,X类(严重违纪类)考核成绩为0,则他获得的最终成绩为:86*35%+90*25%+95*20%+100*20%-0=92。结果采取四舍五入取整数。

系统的考核方法采用了分指标分权重的考核方式,避免了部分重复违纪行为在德育考核结果中的偏向性,同时,数据的处理以特定的算法交给服务器完成,保证了统计过程中的准确性。数据的收集来自于学生的监护人或同学,考核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也能体现了公平公证的一面。

4 数据库结构设计

中职生德育量化考核系统的数据库中涉及到多张数据表,如:教师情况表、考核记录表、学生情况表、学生评语表等等。下面分别对每张数据表的字段、数据类型等进行设计。

4.1 教师情况表

如表1所示,教师的群体中包括行政领导,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因此,表中有权限级别一行。领导的权限级别最高,可以查看,修改和删除违纪记录,包括查询已毕业学生的所有信息记录。班主任的权限只能管理更改自己班的学生考核信息,同时能查看其它平行班的考核成绩。任课老师的权限只能录入和查询所教班级的学生考核信息。系统设定教师用户的初始密码为身份证号码的后6位。

4.2 考核记录表

如表2所示,为了提高信息录入的效率,数据表中用考核条例的代码来记录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情况。比如,上课玩手机,在考核条例中的代码为“A4”,A4对应分值为“-1”。该表的关联外键用学生的学号,每个学生的学号是入学时唯一指定的。

4.3 学生情况表

如表3所示,学生情况表包括的内容比较多,除了个人情况,还有家庭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增加更多的内容。该表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因此只有班主任以上的权限才能查看和修改。

4.4 学生评语表

如表4所示,该表用来记录学生所有的评语,包括教师、家长、实习企业、还有个人自评等方面。录入评语时评语类别字段不能为空,否则出提示窗口:请填充类别。

E-R图可以反应数据库中各实体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本系统数据库中主要实体包括:教师、学生、考核记录、评语、评分表。中职生德育量化考核系统主要数据表的E-R图如图3所示。

在德育量化考核系统中,教师录入的考核记录是多条的,这些考核记录可以关联多个不同的学生实体,一个学生实体根据时间的不同有多条考核记录。实体学生关联多条不同对象的评语,包括来自班主任、家长、实习企业等。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考核成绩不同,因此一个学生对应的多个考核成绩。

结语:中职生德育量化考核系统,为德育管理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让学生的德育评定工作更科学化,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为企业挑选人才建立一个科学的数据库。虽然新事物总有一些自身的缺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但是,如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用于实践,这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平台将能够快速高效地服务于学校和社会。

参考文献

[1]李艳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J].职业技术,2013,12(06):7-12.

第7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考核;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88-02

一、《修养》课的知与行

知与行是中国哲学中贯穿于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1]。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理活动过程,即知、情、意、行,《修养》课的“知”,主要指人的思想道德认识与意念,该课程重点讲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理想、道德、人格、情感、意志、法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知,既关注人的认知,也关注良知,即知道善与恶、荣与耻。行的本意是道路,后引申为行动和践履。思想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的最终指标,即道德理论知识的获得和积累只是为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尚未实现道德价值;只有运用已经内化的道德规范来指导道德实践行为,升华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价值,才能使道德具有真正的人生意义[2]。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强调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易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立,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3],身体力行。

二、《修养》课考试知与行的脱节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的《修养》课考核成绩坚持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模式,当然具体操作略有差异。这种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课程的完善和发展,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其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然而,一个很明显的弱点是,这种考核模式没有很好地突现出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4]。

(一)考核内容单一使学生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分离

不少高校对《修养》课的考核多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和平时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只是闭卷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不同而已。依笔者所在的内江师范学院为例,主要由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和平时考查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卷面成绩占总成绩(100分)的50%,平时考查占总成绩的50%。试卷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论述与材料分析等,基本上属于记忆性试题,对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较少涉及或难以涉及;平时考查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课外实践与班主任评分等。实际上,部分学生虽然卷面成绩很高,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却不好,纪律松懈、不守公德,甚至违法。单纯的卷面考核方式将考核重点集中于道德理论认识水平与法律基本知识,忽略了开设这门课程后学生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的变化,《修养》课的教学没有取得应有的实效。

(二)考核主体单一导致考核结果的片面性

《修养》课传统的考试参与主体主要是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有些学校会参考班主任的意见。但是,学生道德践行远不止于课堂,更多地发生于课堂之外。教师很难对学生课堂之外的道德操守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考核的结果当然是片面的。同时,参与考核的主体的单一性还会引发学生的投机取巧行为。

(三)考核的短期性弱化了道德的实践性

《修养》课普遍采用终结性考核的传统考核方式,往往是在一个学期结束时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集中考试。虽然这种考试对于评价学生一个学期以来思想道德理论水平的提高状况十分必要,但这种终结性考核方式易导致学生平时道德行为与课程成绩脱节,学生往往以应付最终考试为主,忽视了日常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弱化了道德的长期实践性。

三、《修养》课考核的知行合一之改革策略

(一)《修养》课考核应坚持知行合一原则

“认知”和“践行”能力的培养是《修养》课考核的基本原则。因此,该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构建动态的综合的考核体系,做到“四个结合”,即书面考试与非书面多种考核相结合、结业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认知程度考试与日常操行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考试过程要由静态变为动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课程结束之后到大学生活终止的全过程;由以知识性单一指标为主变为认知度、认同度、分析判断能力和日常行为表现多项指标的综合;考核形式从期末考试延伸到主要教学环节与学生日常管理活动中。这种考核方式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知与行的结合,不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与“外化”效果[5]。

(二)《修养》课知行合一考核模式的策略

1.考核内容的综合性。《修养》课的考核方式要坚持知与行的有机结合,总评成绩应由两大层面四个部分的考核相加构成。即:总评成绩由知识层面成绩和行为层面考核成绩构成,行为层面成绩由学生课堂表现成绩、课内实践成绩与日常思想道德行为表现构成。当然,各层面的成绩所占的比例不同,该课程应把学生知识层面的考核放在基础地位。考核既要评价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要测评知识运用能力。理论知识是该课程的中心任务,学生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品德能力,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同时,该课程的考核应逐步加大对行为层面的考核力度,以推动学生道德的知行转化。道德行为考核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考核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主要由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与完成作业构成,教师根据平时记录做出评价;第二部分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行为得分[6],这部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而且至关重要,包括遵守校纪校规、公益性劳动、遵守公德、守法状况等。

2.考核主体的多元性。《修养》课的考核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其考核主体的多元性。该课程考核的内容广泛,仅任课教师与班主任无法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与公正的评价,需其他相关主体的参与。学生日常行为涉及的领域很广泛,需要广泛的主体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可尝试包括学生本人、社团成员、辅导员等参与考核测评,并合理设计每类主体测评成绩所占的比例。比如,一是学生自评。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书面总结本人在本学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的得失,给出一个符合自己思想道德实际水准的合理成绩。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管理与约束自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是否有实事求是的思想和行为,本身就是对其思想道德的一种检验。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觉悟,此项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不宜过高,否则会助长某些学生的弄虚作假的风气。二是学生互评。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在一起的集体作为考核单位,以记名方式对本集体内的所有同学进行评价,结果只能由课任教师一人过目。三是辅导员考核。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可依据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和印象给出成绩并应简明写出理由。考虑到一些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与学生的接触机会不均,个别辅导员可能不够公正,因此,该项考核成绩不宜太高,否则会有失公平。另外,可附设量化加分项和扣分项。凡学生在校内外实施了如见义勇为、自强自立等高尚道德情操的行为,只要学生能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经师生评定认可,可加分;凡在校内外有严重的道德问题和违纪违法行为,受到校纪处分或被国家机关处罚的,均适当扣分[7]。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道德法律行为考核体系,有利于建立对学生平时道德与法律行为进行督促和激励的机制,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 [8]。

3.考核时间的动态性。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升华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高校的《修养》课只开设在大学一年级,该课程教学结束后的期末考试并不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的终极,只是阶段性的结束。道德实践的考核有其特殊性,学生的道德实践不易也不宜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9],学生日常行为的践行状况往往到一年级之后才能反映出来,所以,这就需要《修养》课教师与学校其他德育工作者密切配合,改革和完善该课程的考核模式。具体操作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考核,这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思想道德理论的践行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对思想道德行为表现的考核应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表现进行全面考核,这是第二阶段,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10]。引导大学生知行统一的进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四、结语

知行合一的考核模式将考核重点由道德认识变为道德品质和修养水平,可纠正学生重学习成绩,轻行为践履的倾向,促进知行统一学习风格的形成,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知行统一地进行自我修养,增强该课程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2] 江雪.以心理学视角论德育的知行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3]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擂学[M].吴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 杨小燕.“思想道德修养”考核模式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5] 顾厚,顺冯光.“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应抓住知行结合[J].高校理论战线,2002,(12).

[6] 葛贤平.“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的尝试与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4,(1O).

[7] 胡安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之管见[J].凯里学院学报,2008,(4).

[8] 马京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第8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考核 评价方式

本文为吉林医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思法”课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更是高校加强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内化为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落实在行动上。也正因为如此,相对于其它专业课程和理论课而言,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更要体现不同的特色。近年来,随着新的人才观的形成,社会对用人标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并对人的综合素质日益关注,如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要求的“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高校教书育人实际,对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以提高本课程教学实效性是富有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现状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院校对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水平的考查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卷面而成绩为主要依据。而许多院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渐渐注意到,只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情况,无法避免和解决课程卷面成绩高低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水平高低不一致的问题。因此,许多院校在本课程的考核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总体来说基本做法是在思法课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中包括平时成绩(主要占40%—60%)、期末笔试成绩(占40%—60%)。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课堂表现、出勤率、课后作业及平时道德行为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其中前三项主要为任课教师给分,平时道德行为表现主要由辅导员给分。这对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现有的考评方式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究其原因主要为:

(一)知行不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标准。但目前的考核成绩中,试卷成绩只反应学习记忆水平,无法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认同程度,尽管有平时成绩,但单纯的到课率要求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打分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素养,这样一来,很难把握考核的公正性,也难以令学生信服,以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践行不给力

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通过期末考试来衡量,尽管学期末的考试对于了解一个学生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状况是必要的,但这种一次性终结的考核方式会使学生将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分开来对待,使得学生往往将精力用来应付期末考试,从而忽视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法律素质修养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甚至是终生的,而现行的考评方式局限于对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学期的综合表现的考评,以一次的考试分数代表了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思想政治与法律素质的最终评价,有失偏颇,也不符合行为习惯养成需长期引导,适时纠正的规律。

(三)评价轻实践

学生道德实践主要是在宿舍、食堂、图书馆、班级、社团、社会等公共场合进行,道德实践不易也不宜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这使得教师难以考核学生平时道德行为表现,因而评定主体中缺少同班同学、实习单位等重要主体。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自己本班、本专业的同学,每个同学的日常行为表现如何,作为与他朝夕相处的同学应该是了解的最多,看得最全面的,因而身边的同学所评的分数也应是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的。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是大学教学的重要阶段之一,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考核也应成为学生行为考核的内容之一。上述主体的缺失,使得评价行为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考核与评价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能体现本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活动。我们在深入剖析目前我国高校对本课程普遍采用的考评方法、方式及其原因后,我们要准确地找出高校在目前情况下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及要达到的目标,以把握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与评价方式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要解决理论性考核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问题

本课程不仅是理论课更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方面的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注重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着重理论规范向生活实践的转化,既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又要考核对理论的实践程度,即要把对学生社会实践及课堂外的日常道德和法律修养行为表现的评价落到实处,特别是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以达到能够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情况给予客观的综合评定的目标。

(二)要解决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问题

价值观念的形成及道德与法律素养的养成需要的是较长时段的过程,需要平时教育的积累及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正确的导向和影响。因此,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是日常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终结性考核的有效结合,并将这种考核延长到学生的实习阶段,形成体系。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仅通过一次考核就形成终结性评定,形成对德育水平及法制意识的长效考核考核机制,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以终结性考核加强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学习的重视;二是以形成性考核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长期理论指导作用,促进学生自觉利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法律意识。

(三)要解决授课教师考核与相关主体考核相结合问题

由于讲授本课程的教师个人精力和能力有限,加之课内时间及空间上的制约,单纯的课堂考核方式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平时的道德与法律素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而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又恰恰是其德性和法律意识最直接的反映。这样很有可能出现有的学生考试成绩是优秀,可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一般,甚至言行粗俗,或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时,可以将辅导员、其它任课教师、班委会及班级的每一个同学、实习单位都作为评定的主体之一,突出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实践行为进行考查、评定,以形成对学生课外道德与法律行为良性发展的督促和激励,把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考核机制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评价和考核方式改革目标之一。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考核与评价改革的主要措施

为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和考核方式既合理准确又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既能考核学生在课堂内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内容的学习与提高又能考核学生在课堂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形成与实践,以突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成绩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准确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的水平,特别是知与行相统一的水平,真正达到和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高校应着重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整合考核内容,学生理论素养的养成与综合素质的测评要齐头并进

1、课程基本理论的考核仍是必要。本课程基本理论的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卷面成绩为100分,占总成绩的50%。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把握。

2、强化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重视度。对于以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期末试卷成绩如果低于55分,不予折算,其本门课程总成绩不再做其它评定。若补考及格,按补考及格记载。

3、平时成绩评价标准制度化。各院校可以根据本院校具体实际,在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拟制具体标准、形成可操作的制度。

4、完善加分奖励机制。对于在道德品行方面表现突出,受学校通报表扬、报道或积极参与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奖励,额度为5-10分,直接记入本课程的总成绩。

(二)构建全面、多层次的评价主体机制

倡导考核主体的全面、多层次性,就是成立一个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全体学生和实习单位在内的多层次的考核主体。在这个评价主体机制中,各个主体各司其职,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对考核对象做出相应评价。通过构建全面、多层次的评价主体机制,有利于在校园生活中对学生的平时道德品行与法律行为进行全方位督促和激励,增加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将学生的学行合一落到实处。

1、明确任课教师评价职责。任课教师负责对本课程理论知识及平时课堂表现的考核,并参与日常行为表现的最后评定。

2、建立辅导员、实习单位评价机制。学生表现的评价依据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行为、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态度以及志愿者活动等。由辅导员对在校期间的全班学生,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依据相关标准进行考核。

3、建立学生互评、自评机制。在学生班委会主持下,学生进行自评,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由全班同学对每个学生进行个人品行操守的评定。通过学生互评和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水平有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使参与评定的过程又成为再次受教育的过程。

全面、多层次的考核主体会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进一步强化了本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三) 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形成连续性强化机制

思想观念的改变及道德与法律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以及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正确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采用“三块多次”考核法,即本课程总成绩分为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实习单位考核成绩三大块:

1、理论成绩。在第一学期进行本课程的全部理论讲授,在期末,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效果,占最终成绩的60% 。

2、实践成绩。从第二学期开始至学业结束前,每个学期末进行一次评定,主要由每个学生的平时德行表现综合学习成绩决定,占最终成绩的30%。

3、实习单位考核成绩。在学生实习阶段,实习单位作为考核主体对学生实习期间德行表现的作出评定。占本学科总成绩的10%。

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实习单位考核成绩相加不及格者,按照原国家教委“没有修完教学计划全部课程不能发给毕业证书”的规定处理。这样的连续性强化考核方式,使德育水平及法制意识的考核贯穿于学生大学的整个阶段,从而形成在大学学习期间由始至终、动态的、全程的连续性强化机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改革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不论我们站在什么角度、高度,采取什么措施完善,最终都会回到一个落脚点:即促进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视,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促进学生以学导行,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与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考核评价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是该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展开和拓展,更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其理论性强,实践性高为突出特点。该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问题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找出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以此提高学生认识理解社会、分析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分辨的能力,从而带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该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积极投身于实践过程,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向自我修养的实际转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可纠正学生“重学习成绩、轻行为践履”的倾向

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可改变旧有的那种“上课记笔记,考试答笔记”的学习弊端,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增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有利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从而真正发挥该课程导向与检测作用。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客观反映学生修养的实际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的考核,是根据有关真实记录共同评定,这样得出的成绩是全面、客观、公正的,是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个体思想修养状况的综合评价,注重学生思想修养的实际和行为实际,应体现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在制定过程中应遵循“四统一”的原则:

1.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统一

与一般专业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而实际效果的优劣需要学生根据具体表现来评定,可是实际表现单纯通过量化的考核办法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层次性的基本要求,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2.在考核内容上实行理论考核和行为考核的统一

一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和道德自律,直至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而这一切的完成自然离不开道德认知作为基础,这也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的目的所在。另一方面,道德实践更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关键所在。因为道德实践是道德主体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桥梁,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道德自律的支配和指导。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双方面的情况,考核体系指标既要包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指标,又要包括对理论的实践程度指标,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3.在考核阶段上实行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思想品德修养、法律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高更强调的是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考核评价要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就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出现“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情况,该课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落在实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除了期末进行学业考核外,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特别是要将课堂外的日常道德和法律修养行为表现纳入到该课程的考核之中,在考核指标中应包含体现学生的日常上课情况、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完成各项活动、遵纪守法等指标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4.在考核主体上实行教师考核与辅导员考核的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作出评定的重要主体。但是任课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平时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法律行为进行全面、科学、准确的了解,这种单一的评价有失公允。因此,在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中应听取和尊重辅导员的意见进行考评,这样有利于使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紧密的结合,增强本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也更有利于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一言一行,“积善成德”。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我们采取了334的层次化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即30%日常教学活动考核,30%辅导员考核,40%期末成绩,从而体现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课内与课外考核、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考核的精神,见表1。

1.知识与行为的考核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考核

(1)对学生参与日常教学活动、完成作业等具体情况进行的考核。目的是使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视。

(2)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所掌握的道德、法律规范进行的考核,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形式完成。期末考核遵循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基础知识考核与灵活运用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方向发展的命题原则。在试题的编写上,基础知识的比例可占50%的比例,重点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是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出发,重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考察,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特别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该部分考核占50%。实行开卷考试。按照统一阅卷标准,采取集体流水阅卷的方式,由1―2名教师批阅一类题型,以确保阅卷的公正性、一致性与准确性。[1]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日常行为操行的考核

这类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性进行考察。该考核可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内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上课具体表现、和学习态度等;课外考核的内容包括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参加校内外活动情况等。同时,该考核也可以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每一项内容中设定具体的考察项目,可以量化的予以量化,不可量化的采取定性考核的方法。此外,还应对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予以奖励或惩罚。对于在道德实践方面表现突出者,如获优秀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三好学生,或是在各校、院、系的各类学习竞赛中成绩优异者,以及有过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行为者,可以给予适当加分鼓励,反之,如出现违反法律、校纪等行为时,则应予以减分惩罚。

2.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考核

1. 任课教师的考核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同时包括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评价。成绩由授课教师进行评定,比例占总评成绩的70%(日常教学活动占30%,期末考试占40%),见表2。

2. 辅导员的考核

辅导员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相对来说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也更多,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更有发言权。因此,要将辅导员对学生的意见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考核中,使得学生们在任课教师面前和辅导员面前的行为表现更加一致,也使更多的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院系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去,还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和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两张皮”的问题,见表3。

由表3中可见,课程总成绩=授课教师考核成绩(70%)+辅导员考核成绩( 30%)。实现了学生在课堂内理论内容的学习、提高与在课堂外的养成与实践是紧密联系的;授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内听课态度与参与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积极性的评定考核,与辅导员对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的评定考核是密切相关的。这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既能体现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又能引导大学生应用知识积极投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因此,更能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实际情况,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积极性。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说明

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我们认为在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因地制宜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要结合学校实际和特点,确立符合学校实际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成绩评定办法,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2.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科学落实考核评价体系

因为考核体系会涉及到学生日常操行的部分,所以为了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考核工作应整合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和群策群力,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相结合。从而保证考核结论的准确性。可以考虑聘请课程辅助教师,也就是聘请相关班级的辅导员作为课程辅助教师,帮助完成课程考核,如果辅导员条件具备,也可以直接由班级辅导员担任。[2]

3. 结合实际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操行行为的考核,要根据课程学习过程分阶段进行评定,对每个阶段应进行总结评价,注意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实际,达到逐步改进提高的目的。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积极投身到实践过程,促进思想修养的理论向思想修养的实际转化,从而促进学知识、促行动,达到“知行合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津.高职课程设计与多元评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曹洪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支持体系探析[J].北京.煤炭高等教育,2011(9).

第10篇

关键词:制度设计;师德考核;伦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1-0029-04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非道德行为的批评与不满,师德问题不仅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而且促使管理部门开始尝试对师德进行考核,或是将师德作为考核的首要内容,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与管理。由此,师德考核作为一种制度设计,正式成为教师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所有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必定是既不够完美又不甚完善的”因而总会引发许多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各种有关教育管理的制度设计,都是在设想其所可能带来的好的方面,全然不去考虑各种负面影响。与所有人为设计的制度一样,师德考核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内在地隐含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师德考核本身蕴含着伦理困境以及道德与管理之间的冲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则师德考核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有可能损及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师德考核面临的内在困境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设计,其目的在于约束教师的教育交往关系,以维护教育秩序,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已经意识到,职业道德具有习俗、教育法律与政策、学校管理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因而需要道德来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力呈现出愈来愈弱化的趋势。师德考核作为一种制度设计,本身就意味着职业道德已经不能有效地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意味着社会及公众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产生了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与加强师德建设相关联的“师德考核”,就成为人们试图增强教师职业道德约束力的策略选择。所谓“师德考核”,是指将教师的职业道德纳入到教育管理的领域,使之成为管理的对象与内容。而当师德成为学校管理考核的内容时,师德问题也就由一般的道德问题转换成道德管理问题。与此同时,师德考核本身具有的内在困境也随之暴露出来。

(一)师德考核面临伦理困境

师德考核实质上是预设特定主体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这种道德评价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行为进行评价;二是对行为人的道德人格(品德)进行评价。正如包尔生(F.Paulsen)所指出的那样:“每一行为都引起这样两种判断,它们一是对这个人的意向的、主观的、形式的判断;一是对这个行为本身的、客观的、内容的判断。”然而,两种道德评价(考核)的依据却不同:前者看效果,后者看动机。穆勒(J.S.Mill)所作的精辟阐述就很能够说明这个问题。穆勒指出,“功用主义的伦理学家主张动机虽与行为者的品格关系很大,但与这个行为的道德性无关”,因此,“好的行为并不一定表示有德的品格,可褒奖的品性也屡次发生可贬斥的行为。假如在任何特种场合,显然有这种情形,那么,这种情形就影响他们对于行为者的评价(当然不影响他们对于行为的评价)”如此一来,对于师德考核的主张者来说,他们必然要面临两个两难选择:是考核行为还是考核行为者;是考核动机还是考核结果。

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这样的情形也是经常发生的,即教师出于善良的动机、良好的愿望,最后却导致了一个坏的结果。实际上,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总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绝不仅仅是职业道德不良此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某些事件的发生表面上看起来是职业道德问题,实际上可能是教师的心理问题或者能力问题所致。这样,通过事情的结果来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便有可能出现错误。而当考核出现错误时,作为一种制度设计的师德考核就有可能失去制度的基本公信力。当师德成为考核的内容时,有可能导致在学校里出现“以成败论道德”的局面。

(二)师德考核面临管理困境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考核只适合于那些易于度量的行为,而那些不易于度量的行为则不适合于考核。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结果来看,职业道德行为都属于不易于度量的行为。各地所制定的师德考核办法,多以教师违反道德的关键性事件为考核要点,由此可见考核面临的管理困境。

从考核管理的角度来看,以关键性事件为师德考核要点,这样的策略应该说是明智的选择。它所带来的问题是,师德问题也就被简化为几种特别突出的职业道德行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职业道德的总体状况也会因为考核的细则而被遮蔽起来。此外,师德考核本身意味着监控或监督。然而,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个体化特征,使得非在场的人们难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进行道德行为表现的监督,无论是教育行政官员还是学校校长、中层管理者,都无法实现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完全监控。这种情况的出现将使得师德考核没有坚实的客观依据。道德的约束力当然也与他人的监督有关,并且这种监督是以称赞或谴责为其行为后果。不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监督是与普遍的舆论密不可分的,即只有当某种行为受到普遍的道德谴责或称赞时,某类行为因受到道德评价而使得被评价者收敛或持续进行。任何生活在一种普遍的舆论环境中的人们,都将不得不受到来自舆论的约束或激励。然而,就师德考核而言,其所施加的影响力并非依赖于普遍的舆论,而是来自于外在的利益得失。由此,师德就成为谋利的工具,而不是发自教师内心的道德信念或道德良知。这样一来,在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说就不是道德,而是一种精明。

制度影响人类选择。师德考核作为一项制度设计,其基本出发点是“个人理性并不必然暗含着团体理性”。由此,在师德与考核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紧张关系:立足于职业道德,教师是超越自利性追求的道德存在者,意味着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将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而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教师则被看作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即个人在面对现实的选择时,他将挑选“较多”而不是“较少”,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师德考核”作为制度设计隐含着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即教师会为自己的利益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而不是遵从职业道德的要求来实现学校以及教育对象的利益;其隐含的思想是,师德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激励制度和惩罚措施的机制设计问题,师德因此也被看作是通过恰当的奖惩制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规制。

二、师德考核可能带来的问题

师德考核所具有的内在困境有可能引发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结为师德考核的“去道德

化”,即师德考核可能引发各种“道德风险”问题、非道德化问题、道德行政化背后的制度成本问题以及师德考核作为一种人为设计之制度的不完善f生问题。

第一,师德考核可能引发教师职业实践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是公共选择理论和经济学用于描述个体有利于私人利益但不利于公共利益行为的常用术语。林毅夫指出,由于个人理性以及信息的昂贵与不确定性,使得集体行为中会产生某些个人单独工作时所不存在的问题,例如欺骗、“磨洋工”“搭便车”和“道德风险”等。道德风险最初的含义是,一个人因为参加保险而降低了他防止风险的努力程度,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的不完全,人所付出的努力小于他得到的报酬。为此,需要一些制度安排来实现监督、强制执行等功能。实际上,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就属于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基本制度之一,其功能在于防范上述问题的出现。

然而,当师德被列入考核的对象而成为管理的内容,依靠内在的自觉活动又被转化成外在的管控对象时,信息问题以及个人理性问题就会重新被引发出来。例如,当人们试图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考核时,就会产生道德风险中的隐匿行为,即当事的教师有可能努力地将自己的不道德行为隐匿起来,以便获得较好的师德评价。随着教师职业道德管理的制度化,类似的博弈行为就会出现,即产生“对策”现象。因为师德考核的制度设计,教师就可能会运用各种“权谋”来逃脱师德考核带来的惩罚。师德考核最终会因为教师的策略行为而失去意义。实际上,无论设计出怎样完善的师德考核体系,都不可能对教师的全部行为进行考核。

第二,道德问题的非道德化问题。道德是以偏离自利行为的方向为其特征的,如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荣誉、忠诚等。而师德考核要实现其预定的目标,就必然要以利益的影响为条件,否则师德考核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师德考核将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师德考核结果带来的外在价值,忽略师德自身所确立的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这样,师德考核有可能更一步地促使教师背离自身的职业道德,而单纯地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师德考核结果的去职业道德化,或许是那些鼓吹师德考核的学者和官员所不曾预料到的。这是由管理主义导致的管理与道德分离带来的必然结果。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及其提倡,目的在于使得不可能实施实际管理的空间限度与行为表现体现为教师的自觉,以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然而,当师德成为考核对象时,那些原本应该归属于教师自律领地的行为,就由此而划归到外在的管理领域。这种道德的管理化或行政化可能使得教师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但也可能使得教师不再受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

第三,师德考核的制度成本问题。师德考核作为一项制度设计,就不能不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问题。贝纳姆(A.Benham)指出,组织的生存以及游戏规则的持续都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交易成本”是指“用于制度和组织的创造、维持、利用、改变等所需要资源的费用”,其中包括管理性成本和政治性成本,前者是指组织内部行使命令权力的费用,后者则是指制度结构的运作与调整相关的费用。为了解决师德考核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学校管理者就不能不投入更多的资源,以获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信息,由此又会引发出师德考核中的管理成本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成本:一是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或信息的搜寻成本;二是“道德风险”成本以及师德考核不客观而带来的公平成本问题,即由于师德考核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实际情况,由此使教师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反过来引发更多的职业道德问题。

第四,理性的局限性意味着,我们不可能设计一种完满的激励一控制体系来同时规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自利(倘若我们把教师看作是基于自利性追求的理性存在者)。学校教育管理者能够做到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严密控制吗?如果做不到,那些逃脱师德控制的职业道德违反者又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呢?更为重要的是,师德考核是否能够保证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有所改善,这并非是一个确定无疑的问题。毋宁说,师德考核能够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乃是人们的一种想象而已。

三、师德考核走出困境之思考

学校管理者的重心应该是激发教师的奉献精神,而非操纵教师的自利行为,至少就教师的职业道德而言,应该如此。伯纳德(C.I.Barnard)早就指出:“责任感使献身精神成为理所当然,并引起对合作的忠诚,少了它,组织能力将不能释放,也不能提高……然而,组织的持存长度是与管理道德的宽度成正比的。这仅仅是说,深谋远虑、目标长远、理想远大是持续合作的基础。”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对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管理主义的师德建设思路或道德问题管理化,显然是有其内在缺陷的。面对师德问题,基本的思路应该是从伦理道德自身的逻辑出发来解决。过分迷信行政权威或管理效率,不仅难以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生态环境。考核的功利化倾向将使得教师更加从利己的角度而不是从利他的角度来选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引导教师离职业道德愈行愈远。

首先,应当明确师德考核要解决的问题、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怎样的师德考核最为合理。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施予的行为作为一种职务行为,其职业行为的道德性理应受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完全地局限在私人生活领域并据此提出相关的要求,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可能带来严重的教育问题。关键之处在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该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亦即他们该如何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进行奖励或谴责。毫无疑问,教师应该承担因违反职业道德而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如此,则问题就主要有两个:一是由谁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二是由谁来认定和追究教师应该承担的职业道德责任。职业道德的评价与职业道德的归责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应该将其混淆起来,彼此不分。

实际上,从目前师德考核的制度设计来看,一种量化的师德考核恰恰是把师德评价问题与师德归责问题混同起来。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师德考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失德行为的发生。但失德行为的减少是否就一定意味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这很难说清楚。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清楚的认识,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就会流于单纯的形式考察。

其次,分离师德评价与师德问责,明确不同主体在师德考核中的责任分工。由于现代教育生活的组织化与制度化,作为组织体制内的教师,普通公众确实难以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问责。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或自然社会中,人们通过对教师的选择来表达一种道德问责的意愿。但在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这种情况已然不可能。然

而,这并不意味着公众如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无能为力。是否拥有职业道德的惩罚权力以及如何实施职业道德问责,直接关系到师德考核作为补充性制度的合理性。着眼于解决师德考核中的人性困境、管理困境与伦理困境,可以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归于公众,而将职业道德问责归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师德评价与师德问责的主体区分意味着,即使是强调把师德作为考核的首要内容,也仍然是以公众对教师职业道德监督为基础。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开放性。当公众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质疑或批评时,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才获得了问责的前提条件,同时使得对教师进行道德问责有了一个坚实的事实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一个公众参与师德监督的舆论平台,借助这个舆论平台,公众能够自由地就教师的职业道德发表意见和观点。对于教师来说,公众的公开监督乃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之必然。而即使是追究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也应当是确立职业道德底线,并以这种道德底线作为职业道德问责的标准,防止将问责的要求局限在较高的道德要求或目标之上。这就是说,即使我们认同师德问责,也必须持有这样一种师德考核的立场,即将师德考核看作是对教师提出最低限度的伦理要求。

最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应注重加强师德教育,启发教师的道德自觉。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应突出主体的自觉与自律,突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唤醒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并形成教师的职业道德自觉。道德的问题需要依据道德的逻辑来加以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使职业道德对教师有约束力。从伦理学的逻辑出发,职业道德对个体的职业行为的约束力,无非发于内和源于外。前者是基于职业良心与道德良知,形成道德自觉;后者则是迫于失德带来的各种惩罚,包括舆论的谴责等,它依赖于各种外在的约束,如督导等。任何只强调单一方面的道德约束力,都将不能保证行为的道德性,至少在纯粹的道德主体尚未存在的社会中是这样的。因此,我们需要促成道德自觉与外在约束的双重努力。就师德考核作为一种强化师德外在约束力的手段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而言,我们更需要从道德的伦理自觉入手。

参考文献:

[1]奥斯特罗姆,菲尼,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95

[3]穆勒,功用主义[M],唐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19

[4]席酉民,管理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76

第11篇

一、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在幼儿园召开班子会议之后,幼儿园又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园长传达了教育局通知的精神,并将全体教师分成了三个学习小组,由园领导任组长,集体学习,进行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经过全体教师认真的讨论和学习,大家清楚和深刻地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是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大事,是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充分讨论大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我园要求每一位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执教,时刻做好表率,在幼儿面前树立“严师慈母”形象;在家长面前树立“最可信赖的人”形象;在社会上树立“最文明群体”形象,展示坦诚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注重过程,增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性

根据通知的精神,我园师德师风教育分为“学习教育、自查自纠、评议考核、整改提高、总结”五个阶段进行突破,并取得丰硕成果:

(一)学习教育阶段

学习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统一安排下,下发了有关学习材料,采取集中学习,个人思考与会议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除有关的政治理论外,重点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临夏市教育局的相关文件,并搜集教育系统个人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榜样,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履行岗位职责,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作风.另外,我们还通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广大教职工充分地交流经验,畅谈体会,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把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切实提高了他们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了思想基础。同时在这个阶段中,为了配合我园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我园开展了在全园范围内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和园所环境的专项整顿工作,树立良好的园风园纪,创造良好的园容园貌,为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自查自纠阶段

自查自纠以个人为主,首先从教职工个人开始,再到各年级组,最后到幼儿园逐级进行,每位教职工都写出了书面自查材料,内容客观全面,认识深刻,既写出了成绩,又找出了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问题找的准,整改措施到位,起到了很好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评议考核阶段

我园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评估细则,建立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细化目标、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把师德师风考核纳入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全市师德建设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强化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下简称“三个服务”)的意识,把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与家长“望子成龙”的良好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今年的师德建设工作,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行风评议中群众提出的师德方面的问题,重点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个别教师廉洁从教意识差,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精神缺乏等问题。

二、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师德建设深入开展

一是,认真抓好学习提高。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国际教育新理念》等材料,结合学习开展“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怎样搞好‘三个服务’”和“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大讨论,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实到头脑中,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实践的各个环节。在学习的基础上,从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到教职工都要对照师德规范,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认真查找差距和不足,写出自查自纠报告,对问题的具体表现、危害和产生问题的原因都要做出深入细致的剖析,明确整改方向,立说立行,即时整改。在查找差距与不足时,学校领导要带头示范,要向学生和家长征求意见,并采取措施,鼓励和保护学生及家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把服务真诚地体现到每一个细节中。在个人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学校要对整体师德师风建设状况作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形成报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要借今年第20个教师节大表彰和隆重庆祝的有利时机,认真做好优秀教师的宣传工作,在教育内外大张旗鼓地弘扬师德典型。市教育局将会同市有关部门在教师节期间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做巡回报告。各县市区和学校也要通过多种形式,利用新闻媒体,对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了解教师工作的辛勤和奉献,充分认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丰富内涵,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三是,建立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渠道。市教育局将进一步搞好教育信息网上“三方对话”专栏,各县市区和有条件的学校也要在网上设立相应专栏或“师德意见箱”,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各学校都要在校门口设立固定的“师德意见箱”,由校长负责开启并处理和保管来信。要设立校长接访日,实行定期接访,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回复。要实行班主任家访制。家访时,要注意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学习和思想情况,争取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四是,推行师德承诺。从今年起,每学期开学初,各学校都要组织教师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公开做出师德承诺,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三、加大师德考核力度,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印发以来,各县市区和学校认真组织实施,并进行了首次师德考核。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师德考核力度,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尤其是各层面评议权重、考核小组成员组成、考核结果的使用等环节,要严格按文件规定执行,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正做到对考核工作动真的、来实的,使考核工作起到应有的激励、警示、鞭策作用。从今年起,师德考核增加学生评议满意率一票否决制,凡学生评议满意率达不到90%的教师,师德考核和年终考核定为不合格。教师整体满意率达不到90%的学校,取消学校和校长当年评先树优资格。

加强师德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策划,狠抓落实,抓出实效。今年下半年,市里将对师德建设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