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12:4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个人读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94
1引言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全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最早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后来,这一理论的应用开始日益广泛起来,学校、城市品牌塑造、城市旅游、职业形象、政府等主题都积极引入这一理论,对运作流程进行再造,优化了内部要素,改善了主体的整体形象,提高了竞争力。自从中国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急剧攀升,就业压力空前增大,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国家到地方,各部门都在密切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各类高校也使尽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可谓“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邀请更多企业进入校园开展招聘活动,一方面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的学者主张运用CIS理论重塑大学生个人形象,实现内外兼修,提高职场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个人就业问题。
2塑造大学生个人形象的重要意义
个人形象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无论对个人职场竞争力的提高还是对国家、民族形象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后工业时代的竞争是形象竞争,大学生群体作为国之栋梁,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对商品和个人品牌竞争力将产生重要影响。刘絮(2011)认为对消费者或者用人单位而言,不同的国家形象会产生不同的消费偏好,消费者选择偏好与国家形象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是互动关系,良好的个人形象有助于提升整个国家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会改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态度评价和选择偏好,有助于增强个人软实力,增强职场竞争力。就目前而言,吕子静(2011)认为大学生塑造个人形象系统的最直接动因还是增强个人竞争力的需要,产异化竞争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未来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个人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还需要富有被他人认同、接受的文化软实力。李洋阳(2010)认为个人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融入到个人形象体系当中,形成体力、智力、形象力三者和谐统一,让大学生个体在信息严重过剩的今天顺利实现“脱颖而出”。当然,影响个人成功的因素是复杂的,个人的工作能力是种子,工作平台是土壤,形象是培育,工作能力决定了个人质量,形象则决定了个人特色。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新商业时代,可谓“赢者通吃”,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意识十分必要,它对大学生群体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内外兼修意义重大。
3基于“CIS”理论的大学生个人形象塑造中导入策略
3.1从理念上树立正确的个人形象意识
自中国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截止到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65万人。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从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过时,再优秀的个体都有可能被淹没在海量人才信息中。可见,个人形象塑造已是大势所趋,大学生需要充分认识个人形象塑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定位,打造个人品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人品牌的信号传递作用机制,传播个人价值,实现人才供需快速对接。这种个人形象意识不是无源之水,作为大学生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职业规划基础上,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激发自身潜能,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学习习惯。让个人形象塑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有意注意”转变为“无意注意”。这样大学生才能为以后的职场竞争做好准备,让“首因效应”成为个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促进“自我销售”和个人价值增值的目的。
3.2从行为识别上夯实大学生个人形象基础
如果把大学生“个人形象”比作潜在变量的话,那么个人日常行为就可以称为观测变量。个人形象是无形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有形的个人日常行为做出识别与判断,这些行为竞争力大小主要由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的个人综合素质构成,核心是专业基础知识。内外兼修才是个人形象的本质所在,它由个人外在形象和个人内在修养共同组成。外在形象就如商品包装,起到便于识别、促进价值认知作用;内涵修养就如商品质量,构成了职场竞争力基础,两者不统一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嫌。这种职场竞争力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主要由学习力、行动力、创新力、适应力、表达力、创新力、魅力等因素构成。其中行动力、学习力、创新力、表达力等个人行为能力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魅力、思想力、个人影响力等都无从谈起。大学生应该对专业教育给予充分重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摒弃“读书无用论”。当然,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与专业兴趣度成正比。对高校教育者来说,要引导学生全面、科学认识所学专业,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最好的导师”。各类高校可以考虑建立专业转换制度,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学习考察后,给予部分对原所学专业确实不感兴趣的学生第二次选择机会,建立人性化、公正化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建立健康、诚信、积极向上的个人形象。
3.3通过视觉识别加速大学生个人形象传播与识别
大学生持续扩招带来职场竞争的白热化,无差异竞争已经成为个人事业发展新障碍,差异化竞争难度加大,同质化模仿速度越来越快,未来对每一个大学生个体来说,聚焦战略将成为个人参与职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自我识别选择只是聚焦战略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面临有效传播问题。个人形象是分散的、凌乱的,需要大学生将个人形象浓缩为个人独特标识物、礼仪形象、气质形态、行为举止等要素,打造个人品牌,按照做事、做市、做势的思路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价值溢价。视觉识别以其独特的视觉传达功能,可以帮助大学生将独特的个人形象有效传播给社会公众。在具体视觉形象设计上,要以“传播力和感染力”为原则,充分表达出个人的基本精神和独特个性。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这是大学生未来走向职场的“物质基础”,健康体魄可以带来活力和旺盛斗志,给人第一印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任何工作任务,拥有无限执行力和创造力。其次,要有得体的仪表服饰。服饰是个人气质、文化和思想的外显物,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质形态,自然流露出个人的能力和力量,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给人以训练有素的感觉,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顺利进行自我营销,实现个人价值。
4结语
个人形象是大学生所有优点的集合,反映了个人综合竞争力,是参与职场竞争的无形名片。如何打造个人形象已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CIS理论在企业的成功实践,为其在其它领域的广泛运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大学生个人形象塑造也可以借鉴CIS相关理论,在构建程序和具体策略上可以为个人形象塑造提供全新思路和研究视角,提高导入效率和正确性。最后,本文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虽然讨论了从理念、行为和视觉三个方面如何构建个人形象策略,但是却没有指出这三个方面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对影响的机理和路径也没有研究透彻,全文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缺乏,这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以改进的。
参考文献
[1]刘絮.国家形象与消费者品牌态度评价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620.
[2]吕子静.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1):6668.
[3]李洋阳.管理类研究生个人竞争力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2535.
[4]杨贤传.“CIS”理论在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中的应用[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5):5659.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67-02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里面学习综合的理论知识诚然重要,但是在大学中学习和掌握独立的思维和判断以及自学能力是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必备能力。当今社会,科技技术迅猛发展,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已出版的教材往往难以反映最新的研究进展,没有教师能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也没有学生能够学会所有的知识。坚实的学科基础、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毕业后胜任工作的必备素质[1]。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来说不如重点高校的学生,虽说学习成绩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作者认为,学习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工作,而成绩就是这项工作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重点高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高职高专院校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任务更为艰难和紧迫。大学生在学校中掌握自学能力要比获取知识重要,因此,应当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授方式,而将教授知识当做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掌握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为学生独立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学生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被灌输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自主获取信息、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2]。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和总结。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强调能动的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校和自己信心不足。由于高职高专类院校整体办学实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能和重点大学、本科院校相比,大学生刚进学校,难免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有些看法,那些因为高考失利的学生失望情绪尤为严重。带着这样的不自信,学生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影响自习的能动性。他们会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学校的安排,以及会和以前同学所在的其他高校的做法作对比,这些都是学生对学校和自己信心不足的表现。
2.自学能力欠佳,依赖性较强。到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一部分学生是高考失利,还有一大部分学生由于某学科成绩不佳、总分不够重点线或是志愿填报出现失误,这种现象反映他们对于学习中的困难缺乏毅力和决心去克服[3]。在大学里,面对新的、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时难以培养,因此,大部分学生上课之外的时间很少去自我学习充实知识,一方面是他们缺乏这种自学能力,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毅力不够。而且,很多学生的学习都非常有目的性,眼盯着期末考试,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3.学习心态比较浮躁,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现在的大学生一进校就担心自己的前途问题。学校也把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提升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就业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也事关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高职高专院校更是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幅度增加实践实训课时。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往往倾向于学习实用型知识,忽视对学科基础理论的思考和学习。这样浮躁的学习心态是很难培养其自学能力的。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1.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它是推动学习的原因,是激发和维持学生为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的原动力。学习的欲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例如情境教学、讨论等。教师在教学工程中注意设置适当难度和深度的提问,这些问题应该是书本上的有限知识无法完全解决的,必须查阅相关资料,并且学生通过适当讨论、查找收集资料、丰富相关知识后能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2.锻炼学生使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具书具有知识性、资料性和检索性等特点,能起到“指引读书门径,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参考资料,节省时间精力”的作用[4]。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工具书的使用,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工具书。教师教学时应注意介绍各种工具书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并具备熟练使用的本领,提高自学的效率和质量。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保障、技术明显、环境优雅舒适的优势,它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学能力的核心体现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预习教材——提出问题——查阅文献——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教师解答”的形式教学,理论与实际并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知识从被灌输变为被吸收。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并独立分析思考,这样,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也是影响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不具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抓不住所学内容的核心与本质,搞不清该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深度等现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多、时间紧,教师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方法,例如每次课结束前概括总结、课后进行讨论等。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结束时,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能体现重点教学内容的典型应用实例,讨论式分析讲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归结总结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
4.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训练和指导。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方面要靠学生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大学课堂教学通常是提纲式的,在课堂上往往只讲难点、疑点、重点或者是教师最有心得的一部分,其余部分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掌握[5]。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合格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和职责。如阅读技巧的指导,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籍,指导学生完成读书笔记,总结归纳各专业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自学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调控整个学习过程的气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合理有效的知识构建。
总之,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应用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艳.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6):83-84.
[2]王健,郭本禹.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3):12-13.
[3]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4]陈晓娟.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5]李雪顺.论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176-177
当今,大学的应用性、实践性被提到了教学重点方略上来,其优点在于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实效性。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对人文类学科的轻视甚至忽略。一种急功近利的大学办学思想从长期来看必将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启蒙仍是当代知识分子不可忽略的历史重担, 因此,无论处在哪一个时代,阅读文学作品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建设工程。“阅读教学仍然步履维艰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如果从执教者直接因素考虑,教师本身素养和能力的欠缺,是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我们作为当代大学教师,有责任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导向,使其在大学时代真正熏陶到除书本课堂以外更多的文化信息,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一、当前大学生常见的阅读病象
文学作品以文学语言为媒介,用文学的形式传达现代人的情感、思想。人在识字以后,就有了阅读的体验。字都有它独立的声音和意义,个性十足又千变万化地存在于阅读文本之中。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吸引着人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书刊杂志、电子文本层出不穷,当今的阅读对象已经不仅仅限于知识阶层,而是扩大到了广大的普通群体。大学生作为主要的阅读群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阅读群,教师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大学生现在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也不容乐观。和五四的现代文学初创之时相比,人们的阅读取向和趣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具体到现当代文学教学,教师的阅读引导作用更应该得到重视。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几种典型症状。
1.消极阅读症。根本厌倦阅读,不想看文字,尤其是纸质的文字。懒于思考、懒于生活、懒于用脑用眼;即使阅读,也是读些不良书刊,无益身心,有害健康,耽于臆想。
2.阅读恐惧症。阅读恐惧,是上一症状的深层次,更进一步。不读书,怕读书,拒绝阅读,只对视频音频感兴趣。
3.阅读盲目症。走进图书馆的书架旁,不知道读什么,茫然不知所措,空耗时光,最后随便拿本什么看,或者面临选择干脆放弃,转向了实际性较强的英语学习和各类考试的试题。
4.阅读失语症。这类学生爱读书,也读了不少的书,但属于读死书的,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人读亦读,不加拣择,不加思考,读过就忘。以至于读书失语,满口都是别人的话,失去自我。谓之“阅读失语症”。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名篇,多数距今已有数十年了。相比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当然只能属于新生儿,比起最新潮的文学却又显得较为古董。它的学科性质使得当今的文科大学生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图书的出版包装越来越精致,配以大量图片、装帧精美的书籍杂志纷纷登场,充斥着大大小小的书坊。阅读很多时候只是成为了一种彰显身份的装潢,就像人们社交穿西装打领带一样,书是拥有精神贵族头衔的标志性物品。而年轻的大学生是在动画和游戏中长大的一代,他们也读书,但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轻浅的、搞笑的、玄幻的、穿越的、魔法的题材吸引了他们的眼球,真正的读书品味严重缺失甚至并未养成。大学生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随便翻翻教师指定的必读篇目,然后就弃之一旁了。心浮气躁进而导致根本读不进去,这样的现象使得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严肃文学面临着失去读者的重重危机。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对策
面对以上所说的种种症状,我们并不愿意做无能为力的旁观者,我们也不愿意做毫无意义的指责者。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与撞击。我们能做的只是立足于教学本身,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阅读指导,起到授业解惑外加监督引导的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帮助。
1.加强和学生的联系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所在,及时加以引导;从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出发,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教师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谈吐都会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而个人魅力的培养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滋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就会模仿教师,追随教师,自然会接触教师所读的书籍。具体到当今高校文学教学,大学教师要增加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身素质。
3.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要使现代文学教学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下工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悬念,用丰富的文学语言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度;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尊重和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珍惜和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特性。
4.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监控。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制作读书计划,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在一起讨论交流,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互通,也有益于改进各自的读书方法。
另外,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指导是为了提升学生阅读欣赏的层次和深度,因此要求学生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对于长篇的作品可以泛读,对于短小经典的作品和长篇作品中精彩的部分要注意精读,反复玩味这些语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力求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
三、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对策
现当代文学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文学现象比较多。“阅读不是言语符号的简单传递,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需要掌握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了解。
1.整体式阅读教学策略。对于某个作家的专题阅读,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学习研究鲁迅作品,先采取整体式阅读:提倡学生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要特别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本文由收集整理,把着重点放在对作品的总体感悟与把握上。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自己的思考,开拓阅读视野。
2.审美式阅读教学策略。在整体阅读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写作。文学创作或某个文学问题的讨论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手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多写”,勤写“读书笔记”,养成“每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可以写读后感想,可以进行作品片断的分析,也可以提出与前人研究的不同看法,最简单的读书笔记是随时抄录选文中的精彩段落,持之以恒,会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
3.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针对某个文学现象或问题,进行相关的阅读指导,给学生一定的参考书目,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看法,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问题的发现要靠积极的思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由点及面,通过更进一步的讨论,再阅读,整理思路,形成有效的文字形式。论文可以采用比较活泼的语言,格式不必要求过严,只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
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不仅仅是为大学生的文学学习做简单的辅导,更是为文学学科的日益式微振臂一呼。“改革现代文学教学, 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必须努力摒弃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观念,树立新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91.
[2]陈香珍等. 谈消费主义文化与大学生的文学阅读[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36.
[3]吴炳生.试论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9(4):44.
[4]刘梦琴等.浅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1):116.
本文系衡水学院教改课题“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阅读教学策略之研究”结项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2012046。
作者简介:
可惜我赶不了这趟班车
出场学生:张志良,23岁,法律系大四学生
我觉得学校对结婚不再说“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毕竟大学生都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了,可以承担自己行为的法律责任,当然也理应享受到自己抉择的权利。根据《婚姻法》规定,男性年满22周岁,女性年满20周岁即达到婚龄,到达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基本上已经大学三、四年级了,相对而言他们的很多想法已经比较成熟。法律既然给出了这个年龄,就是认为大多数人到了这个年龄都有承受婚姻责任的能力,也是考虑到婚后两到三年就到了人类最佳的生育年龄(25岁左右)。
相信经过这两三年的磨合,他们都更懂得家庭的意义,又能在最佳的年龄段,拥有最优质的爱情“结晶”,这都是一些让人期待的好事。而且,我认为结婚这种行为也有助于大学生早些建立更深层次的责任意识。
选择何时结婚是公民的权利,这跟是不是在校大学生没有关系,新《规定》的最大意义在于把这些不合理的东西去掉了。可惜我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不然,我还想赶赶这趟“班车”呢。
解除婚禁彰显人性化
出场家长:王苏,46岁,工作于某研究所
回想我们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活,谈情说爱如同搞“地下工作”,跟做贼似的,还有的因此被开除学籍。九十年代放宽了,大学生谈恋爱成了公开的秘密,现在更好,连婚禁都解除了,这说明学校教育在走向成熟,更加人性化。同样,大学生也在成熟,也会理性对待自己的权利。结婚和谈情不同,有情就可以谈,结婚就得讲条件,房子问题、经济问题准备好了吗?肚子大了怎么办?毕业后去哪里谋生?极少数“发昏”的楞头青是会有的,但现实能教会绝大多数学生该如何面对。权利也是一把双刃剑,即使出点乱子,人们也可以从教训中学会生活――世界上没有不付出代价的收获。
目前各方对在校大学生“婚禁”放开的最大顾虑就是,此举是否会引发大学生的“结婚潮”?作为家长,我倒认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对结婚自然会理性考虑。现在还没听说有谁知道“婚禁”解除就急着要去结婚的,相反,因为就业和经济压力,大部分人不是在为实习奔走,就是在为赚钱打零工。结婚的事情,他们认为以后有很多时间考虑。
结婚要趁早
出场人物:颜丽萍,28岁,事业单位部门主管
我有个同学,利用三年读研究生的时间,结了婚、生了小孩,还拿到了研究生文凭,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她就没有了任何后顾主忧。哪像我们,辛辛苦苦爬到个不错的位子,一回去生个小孩,很可能回来时这位子就没了。受这个同学的影响,我觉得结婚生子要趁早,如果在大学的时候学业不是很紧张,那就连婚育之事一并解决掉。
现在,在校本科生的“婚禁”放开,我觉得是好事。不过,真正要在读书期间结婚生子,我觉得学校的相关配套措施还要跟上。研究生是修学分制的,时间很自由。对于本科生而言,虽然也实行学分制,但四年的课程相对固定,没那么自由。如果他们可以提前把四年的学分修完。剩下来的时间自主安排,这样想去实习也好,想结婚生子也好,都可以。只有类似的配套措施跟上,这个“婚禁”开得才有意义。
反方发言
草草结婚为什么好羡慕
出场同学:陈艳华,21岁,中文系大三学生
大二的时候我就听说,隔壁邻居家的女孩经过两年爱情“小跑”,大学还没毕业,就已经跟她男朋友领证结婚了。她男朋友比她大两岁,先毕业申请到了一张美国某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飞去了大洋彼岸。女孩大四时,男友从美国飞回来,两个人去领了结婚证。那个时候邻居们都在传他们的故事,也非常羡慕这个女孩这么快就找到了一个好归宿,他们父母也很同意这桩婚事。可是半年后,女孩就要毕业了,小夫妻俩为了工作、出国去留的问题吵得天翻地覆。最终女孩一毕业,两人平静地离了婚。旁观了他们短暂的婚姻,我觉得他们的结婚只是一时冲动。为了能到美国一起生活,在两个人性格没有磨合好、毕业前很多事情都没有确定的情况下就马虎结婚,也就注定了他们的结局。
“解禁”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天大的好事,我们并不羡慕草草结婚的大学生鸳鸯们。
担心孩子头脑
发昏偷偷结婚
出场家长:枫,49岁,百货商场职员
“婚禁”一解,我就很担心。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恋爱结婚不是不务正业吗?我儿子进大学第一天,我就跟他交待过,大学期伺不许谈恋爱。不过,现在三年过去了,我渐渐听到了一些风声,说我儿子已经偷偷交了个女朋友,而且时间还不短了。听说那个女孩子在学校里很风光,前任男友一箩筐。我时常担心儿子,这样的女孩有什么好?上个月,为这事我试探过儿子,开始他死活不承认,后来我说大家都看到他们手拉手逛街,他就没话说了。对于我的质问,儿子说,“感情来了,挡也挡不住啊。”我说你谈恋爱也可以,可要找个爸妈看着放心的,儿子却说:“我不管,我就认定她了。”撂下这句话,好家伙,从此就住到学校,双休日也不回家了。
“婚禁”的口子一放开,不是给这些莽莽撞撞的孩子头脑发昏的机会吗。真担心儿子一赌气偷偷在学校把婚给结了――你说这要真的结了婚,还学什么知识嘛?
经济不独立怎么结婚
出场人物;吕强,26岁,公司职员
我的女朋友尚在大学读书,现在大三,她说还想再玩几年,言下之意眼下她不想考虑结婚。而我考虑到她快要毕业了,我自己也刚刚经历了这段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变动,没把结婚提上“议事日程”。现在女孩子思想比较活络,而且就业形势年年在变,她将来的工作是要留在这座城市还是会去外地,都还是个未知数。
我觉得,结婚的前提是至少你经济能够独立,否则怎么谈得上照顾另一方。最现实的就是房子问题,以我现在的经济实力,要买下一套房子谈何容易。我还算有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面对大学生女友想结婚尚且望而却步,更别提那些双双都还在校读书的学生恋人们。所以虽然法规上同意结婚了,但找还是不会选择女友在校读书时与其结婚。
破解悬念
“禁育令”会否打开
“悬念”此次颁发的新规定并未对大学生生育有任何字眼的表述。有关人士提出,随着“大学生可在校结婚”规定的明朗化,生育问题就直接“浮了上来”。因为条文只字未提。关于生育的问题就如同之前的结婚问题一样,学校是否会出台相应的规定,是否仍禁止大学生生育将是一大变数。从目前状况来看,“禁育令”将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破解]这个问题的确让各方都感到棘手,不过,大学生在校生育固然与高校现今的一些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矛盾,也并非绝对不可解决的,只要学生在校能够认真学习考试合格,请个假结婚生子有什么不妥呢?
是否可休婚假产假
[悬念]有关人士认为,一般学校都规定学生旷课超过一定数量不能参加该课程的期未考试。如果学生一定要休“婚假”,只要她的旷课数不超过学校规定的范围,学校将通过考试来核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实行的是学分制教学管理,一般 4年的学业可以最晚6年甚至8年修完,学生可以申请休学来休假。
[破解]至于能否在学校休婚假产假,与前面对生育问题的解答一样,既然赋予了他们权利就该为他们享有相应的权利创造条件,而不是通过其他的途径再来剥夺他们的权利,否则那又何必出台规定让他们拥有权利?
知情权和隐私权会否冲突
[悬念]新《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结婚离婚不需单位开证明,这也意味着,以后学生结婚也不需要向大学申请,并获取相关证明。对此,某大学一位老师认为,以后学生结婚将成为学生自己的私事,只要他们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学校将不会有任何干预。但出于有效科学合理管理的需要,校方是否该有知情权?这又是否会与结婚学生的隐私权相冲突?
[破解]关于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问题,这种担忧是有点正常,结婚与否是自己的隐私,与学校要求需要明白事实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学生要想取得一些相应的学校的理解得到外出租房、产假等权利还不至于不说出一个有效的说法吧,可以想象并不会带来什么很大的尴尬。
夫妻大学生同房问题如何解决
[悬念]本科生可以结婚对学校的老规定提出了挑战,一旦结婚双方提出在校外租房,学校该如何应对,因为我国现有的高校管理规定对“本科生、专科生男女生同房”没有明确规定,而大多数高校一般对校外租房也都原则上不同意。
[破解]关于住房问题,虽说和高校的现行规定与硬件基础设施存在矛盾,但并非不能够解决的。这就又牵扯到一个老话题上,大学生能否外出租房的问题,事实上高校之所以都规定让学生住校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便于管理和安全考虑,然而就管理上来说难道租房在外就是不服从管理,而住校就一定安全?若仅仅是因方一些务虚的考虑就作出硬性限制实在不必。
在校生育孩子的户口问题
[悬念] 一旦外地在校生结婚生育,孩子的户口该落在何处?这恐怕是学校较难解决的问题了。
[破解]至于孩子的户口问题,当然该由相关的民政部门做好工作了,从原则上来说当然是孩子该同父母一样了,否则总不能让其成为黑户吧。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14-02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下,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各个高校开始逐步推行学分制度,早在20世纪初,叶圣陶先生就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因此,只有激发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才是高校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成为了各个高校探讨的重点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
1.自我认识能力不足。自我认识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及特点的感知和了解,即主体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学习生活现状,寻找自身优势,发现自身劣势,从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扬长避短。一个人只有客观、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约束自己和激励自己,才能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定位,从而合理地进行自我管理。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是存在问题的。
2.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目标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导、激励、调控、制约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考上大学就已经完成了任务,以后就不用努力学习了,不知道将来的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只是在大学里随波逐流,老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不会为学习制定计划,就算有目标,也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掌握专业知识、考试不挂科或者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上,只有在考试来临或者需要考证的前期,才会强迫自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3.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受到百般呵护,父母凡事都包办、替代。小到生活细节,大到读书。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放弃工作,专门陪读。不少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家长在宿舍里忙东忙西打扫卫生,而学生在边上袖手旁观。诸如此类,致使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退化。上了大学后,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又过分依赖老师,他们已经习惯由别人帮助处理问题,并且心安理得地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完全没有了自我管理的意识。
4.缺乏自控能力。当代大学生自尊心强,希望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渴望独立,但又缺乏自控能力,在学习上,逃课、迟到和早退现象频频发生,上课时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总是不由自主地的玩手机“开小差”;在生活上,上大学后,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支配权,时常没有节制地花费,铺张浪费,缺乏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在与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尽管有人对自己是有目标的,也对自己进行了计划,但一旦到了要实施计划的时候就不断地推迟,总想着明天再做,时间一长,就没有什么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自控能力的缺乏导致各种目标都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过于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技能型的教育和实用型职业的教育,忽略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却是很忽视的。甚至,学校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培养,更没有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方面的锻炼和教育。尤其是进入大学后,课程任务相对减轻,上课时间明显减少,同学们拥有了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许多人感觉到突然没有了压力,也没有人对自己进行约束,生活和学习的安排,全部要靠自己,顿时感觉无所适从,没有了目标。
2.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首要群体,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家长只是单一性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名次,事事为子女代劳,使他们缺乏自我管理的机会。溺爱子女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从小就形成对父母的依赖,进入大学离开父母后,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就会认为自己很没用,怎么努力都不行,时间一长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只想一切都顺其自然,也就不愿意刻意地去管理自己。另外,严格控制子女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从小就形成对父母的顺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计划,都是家长为学生安排的,子女的一切事情,家长都要干预和控制。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仍然一味地顺从父母的安排和计划,不会为自己设定什么下一步的目标。
3.除了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原因之外,社会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的快速转型时期,涌现出各种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冲突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价值标准多元化的环境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在价值选择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不少大学生就很难依据自己的认识的经验去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深深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复归的尴尬境地。比如媒体道德舆论导向不明确,在大学生没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之前,媒体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影响;社会舆论导向以名、利、权、财等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歪曲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因此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采取干预措施。
1.更新和完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教育和引导体系。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素质、完善自身的地方,学校自我管理教育体系的发展状况将会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促使在校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步步发展和提高。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班主任的管理、任课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管理中的引导等途径帮助学生客观地认知自己。另外,认知自我的方式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推断自我、通过与社会的要求推断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推断自我。其次,在大一年级学生开展的学业生涯规划大赛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规划的方式,高校要求学生规划学业生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干部等指导学生获得和增强自我规划的能力。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自我才能使得自己抓住目标而不迷失方向。再次,高校可以通过目标管理法来引导学生自我控制,把学生个人人生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家庭的期望目标和社会的要求目标结合起来,实施帮助、指导、引领、提醒、教会、监督等措施,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形式校园社团活动,自己管理社团组织,自己组织活动。大学生可以在活动前进行自我分析、目标设定与活动设计;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组织、过程调整与效果操控;在活动后进行自我评估、活动总结与反思总结等,使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更新个体家庭的教育观念。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的子女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因此,父母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教育子女增强自我管理。首先家庭要为子女创造民主参与的家庭氛围。民主的家庭氛围,使得子女平等地对待家庭事务,有利于锻炼其自我管理。其次,父母在工作、家庭、社会生活中有计划有目标地做事,教会子女自立、自理、自主做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子女树立榜样,培养和锻炼子女自我管理。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方式。因此,父母自己要学会自我管理,才能影响到子女的自我管理。
3.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学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学得再好,也只是对知识的一种初步的掌握、认识和理解。只有回到社会现实中进行检验,才能够真正地拥有它。因此需要社会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场所,让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尤其知道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对专业领域知识了解得更系统,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大学生要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技能。大学生进校之时就要培养和强化自己已经是大学生这种角色意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家长和老师。大学生还应该注重利用多种途径来增加自己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既可以阅读相关书籍,也可以通过和自我管理水平高的学长、老师或相关专家的交流来学习自我管理的经验,还可以通过选修相关的课程来学习自我管理理念和方法。另外,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制定目标,并且在自我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对自我目标付诸实际,要不断地坚持努力,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同时要学会排除周围环境的干扰因素,做到自我控制与约束,即使是需要娱乐,也要适度,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总之,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家庭、学校、大学生自己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同努力,通过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和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多种举措来提升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为社会获得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祖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鸿雁,邵彩玲,安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85-87.
[2]陈小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和途径浅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0,(1):68-71.
[3]胡煜.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石油教育,2010,(5):48-50.
[4]段继红.浅谈当今大学生教育现状及应对办法[J].科教导刊,2012(9):73-74.
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具备一定的就业规划意识是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这是现代人们一直在深思的问题。为此,文章对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以及就业竞争压力展开了研究,为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提供保障。
2就业的定义分析以及就业规划意识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的就业指的是获得某种职位,参加工作,西方的经济学将其定义成处在被雇佣的状态中,企业界则明确的提出了可就业性的概念,也就是说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年龄时从事社会劳动获得劳动报酬的人员。而大学生就业指的是大学生在学完相应的课程之后,获得工作的行为。于大学生而言,就业规划是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部分,学生需要对自身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行深入的剖析,结合现有的市场情况,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不断的努力。
就业意识规划也就是学生对未来的规划的一种态度和认知。或者说就业规划是个人做好就业准备和规划的内动力,但是目前大学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意义,大部分学生却认识到了就业意识规划的重要意义。
3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相关概述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是指学生还在大学读书阶段就开始为未来做准备,他给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业准备,从广义的层面来看主要是指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为了能够获得某种职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做好准备,既是指已经在职的员工为了得到更好的职位,在一定时间里做的准备工作;又指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就业之前,为了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在各方面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行为。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并不局限在最后一个学年,通常情况下,整个大学都是重要的学习极端,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能力、心理准备和综合素质等,具体有认知判断、口头表达、人际沟通等多方面的技能。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会尽可能的提升自身能力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当学生的知识和素养累积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就可以自主的发掘自身的能力;其次,基础竞争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可以担负起社会需要的基础能力的综合体现,毕业生在就业时能够很快被同人单位发现的能力;最后,环境能力,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构成的外部因素,它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的催化剂。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在大学阶段不断地学习开发整体素质来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就业竞争力则是竞争力和就业力的统称。
4研究总结和相关建议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竞争力和规划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越高,就业准备工作做的越完善,就业竞争力就越强,也就是说就业意识和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力之间是呈正比的关系。就业竞争力高的学生,通常来说综合素质也比较高,多为高学历、好学校、热门专业的,在大学期间能够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就业竞争力强的学生,一般很早就会做就业准备,目标、手段和心理更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4.1面对就业竞争压力,重视大学生就业规划和就业准备的加强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需要提前做好就业规划和就业准备工作,了解就业竞争力、就业规划意识以及就业准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大学生个人自身条件的优化,从容面对就业压力。
4.2重视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的加强
通过相关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基业竞争压力。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做好就业规划工作,并根据就业规划的内容实现个人能力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型的人才,才能够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而不畏惧。
4.3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现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大学生需要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才能够有效降低就業竞争压力。为此,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大学生基本能力,例如,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能够很好学习的能力,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其次,需要锻炼大学生的求职能力,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最后,学校方面,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开展就业准备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工作。
4.4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加强
大学生就业意识的提高,需要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方面应该尽最大可能为用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使得学绳能够真正接触社会。其次,还可以聘请一些专家级别的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就业情况,使得学生能够对就业规划有一定的了解。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49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毕业生年年递增的状况下,就业之难也成为了常态。结合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重视与开发,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偏远地区学生,来到了沿海发达地区求学。本文结合毕业生就业实际,探究在经历了高等教育之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所遇到困境。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一、客观因素
1.入学政策与就业政策不对口
许多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为了能有效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当地提高整体人才水平、人员技能水平。针对民族地区进行扩招,对于民族地区考生给予较大幅度优惠政策。由此一来,造成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入学分数相差较大,知识基础相差较为疏远,尤其是英语学习基础。学生个人知识水平、竞争意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进入就业求职竞争的阶段,用人单位不会考虑给予少数民族学生优惠政策,在面临此就业政策差异时,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对此差距准备不足。在就业时,对于就业竞争压力,不能很好地预估就业形势与就业情况,造成无法迅速适应,延误良好就业时机,造成就业困难。
2.高校就业帮扶政策有待加强
首先,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契合度不够。造成社会认可度不高。高校当中缺乏对毕业生竞争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的培养,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较为匮乏。造成毕业生在求职阶段,与企业要求人才标准有差距。少数民族学生针对这种教学理念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不适应,造成了毕业生就业求职困难。
其次,发达地区高校与少数民族地区用人单位联系较少。发达沿海地区较内陆民族地区较远,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导致本地企业对于发达地区学校的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在返回生源地就业时,由于地域与时空的距离,无法及时了解当地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也得不到企业的平等对待,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
虽然近年来也有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外省就业,但也仅仅局限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到其它地区就业的人数少之又少。而此类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全国各省区市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们蜂拥而至,人才基本实现饱和,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竞争性,使得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竞争中无功而返或大大降低了就业机会,导致了局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过度饱和、过度竞争,从而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
3.家乡企业竞争严峻
少数民族学生在外求学之后,由于民族观念,家庭理念等因素,往往都会将回家乡就业作为第一选择。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毕业生回乡就业往往集中在相对发达地区,在民族地区金融业、制造业等行业发展较为缓慢,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毕业生往往选择公务员“三支一扶”等项目进行就业,造成众人挤过独木桥的局面。由此,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严峻。
二、主观因素
1.少数民族毕业生缺乏主动性
在就业的主动性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表现还是较弱,只有少数学生知道通过自己投递简历,提升就业技能来给自己争取就业机会,而依靠学校和亲友推荐的比例占了很大一部分。此现象表现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的一种依赖思想。那些亲友无法提供帮助的学生,由于害怕竞争,面对就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处于十分被动状态。害怕竞争,逃避就业在毕业生就业时时常出现。“因此在大学期间未能很好的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不能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有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为时晚己”。
而且,由于他们出生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边远贫困山区,许多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自卑、胆怯、孤僻等心理状态,缺乏自信、性格内向、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较弱。相对于地区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的学生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靠“少数民族政策加分”照顾才上了大学,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由此减少了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机会。一些学生在求职与推销自己的过程中缺少耐心,多次遇到失败后,便丧失了信心。害怕失败,这也造成了他们在求职与就业中的被动心理,从而出现了心理偏差。
2.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缺乏
少数民族毕业生对于职业技能的学习、锻炼机会较少。而且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平时又缺乏对于社会经验的积累,造成他们自我评价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来到离家较远的发达地区读书时,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团队协作
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较发达地区学生有一定差异,所以无法把握住学校提供的职业技能锻炼机会,社会实践机会,加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基本技能。而且,这些学生独自锻炼技能方法有限,课堂传授针对性不强,加之,学生接受能力有限,长此以往,民族地区学生求职技能掌握状况,无法达到企业要求。
3.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
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往往比较窘困,在求学阶段花费,将占用家庭经济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有的多子女家庭甚至借钱来供学生读书。家庭的期望就是希望学生能通过求学改变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所以寄希望于学生毕业后,在短期内得到经济上的回报。但是就业竞争以及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往往使得毕业生在初入社会时,工资收入无法达到家庭乃至家族对其预期。这种情况下,主观意愿超越了客观事实,造成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难。
本文通过外界客观因素:国家入学与就业政策、高校就业扶持力度、企业用人意向等因素,以及毕业生主管因素:就业技能、就业主动性、就业期望值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在发达地区求学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求职困境的原因。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论述,对仍在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所启示,帮助他们克服外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研究 韦海.
关键词:就业创业教育;原因;对策
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出现、高校的不断“并轨”、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成为人们越来越广泛关注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如何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与创业观念、提供就业与创业机遇成为各大高校一项重要的课程,使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前充分的了解到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同时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定位。高校对学生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认识有误区
通过五年来和学生的接触我感觉到现代的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认清自己的位置,在思想上还是认为“我是一名大学生,我就是这个社会的精英,我只有学历越高我的工作能力才能越强”的阶段。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都盲目的追求高收入、低付出的原则,学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与规模,认为只有进到性质好、规模大的单位那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对于一些小型的单位持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那为数不多的规模大、性质好的单位里挤。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对于用人单位所能付出的贡献也非常少,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2、高校的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现代的大部分高校注重培养的是学术性的毕业生,培养方向偏重学术而忽视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充足的课本知识,对于实践和就业创业上的知识了解甚少,所学到的知识单单只是为了去应付考试,在考试中取得一个比较高的成绩,现在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只具备了工作的理论知识系统,没有具备工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这些课本上的知识与工作相互联系起来,总是觉得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很难灵活的应用,所学得不到所用。
3、整个社会就业现状严峻
失业已是一个社会问题。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几千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力的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在通过各种途径缓解这种严峻的就业压力的同时,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相继毕业,数量一年高过一年,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出现了岗位少而等待就业的学生人数多的现象。
综上所述从社会到毕业生个人都存在着就业难的原因,如何才能改变当前的就业现状,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1、毕业生个人方面
加强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多掌握一些专业职业技能,平时多读书、读报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就业形势,在学校多参加一些能够提高自己能力的活动,多与有工作经验的长辈交流,不断充实自身各方面的知识,端正好自己的就业态度,找好自己的位置,不能够眼高手低、怕吃苦,对于工作单位不能只图规模大、性质好,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所遇到的问题。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从基层工作起,从小事做起,杜绝求闲怕苦、急功近利的名利心理。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都会定期公布各大高校就业率,这在无形中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连年出现的学生被就业的情况也是由此而引发了。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收集总结与人才需求有关的各方面信息。我院已在学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各系部设立就业科室,专门从事指导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从辅导员到各级领导都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给优秀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使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能够深入的了解,部分用人单位与学生能够在学生没有毕业时就达成了就业协议。
3、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并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社会要转变对大学生就业观念,不能只针对岗位性质的好与坏来评价对社会贡献的多与少,只有工作岗位的差别,而贡献则是同等的。同时还要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更细致周到的服务,多给这些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
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自主创业成为时代的要求,也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在引进、吸收和探索阶段。开展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知识,他们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且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这些都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优势所在,但比起这些优势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也有许多致命的劣势,比如说他们普遍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对事情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他们容易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他们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缺乏实际工作的能力;他们对市场观念较为淡薄。在自主创业的这条路上大学生自身要扬长补短的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在不断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也在进行全方位的扶持,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这一举措无疑为大学生创业铺就了一条“绿色通道”。从减免部分费用,到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使大学生真正获得了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依赖经济发展来缓解和解决,同时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不仅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而且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就业难、难就业”的情况希望能够在政府、社会和学校等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创业成功就等于是就业成功,它不仅能够使就业现状得到缓解,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自身的能力得到释放与发展。创业是就业的一条很好的出路,良好的创业机制与优惠的创业政策已为已经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好铺垫,等待他们就是让他们去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限的创新能力,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去创造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与事业。
参考文献:
[1]季海群.浅谈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2]尹小平,关雪飞,徐红梅.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3).
[3]贾国栋.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9:
[4]任源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并主动参与的精神和积极思考的行为。除了具备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的行为或倾向外,还需要具备与之相应的一定能力。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压力一定要产生于内在需求的冲动,即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驱动,而不是外在的压迫或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和锻炼培养能力。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本领之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自主性体现在学生学习要尽可能地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和对知识的盲从性。
在中国现代,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网络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大学校园内。2004年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了《200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其中,60%的人拥有手机,27%的人拥有电脑,20%的人拥有PDA,12%的人拥有MP3。2013年《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调查报告》统计结果发现,现在大学生几乎每人一部手机,绝大部分都拥有了电脑。
大众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网络化的历程,网络从过去的2G、3G到现代4G,从过去的有线上网到现代的无线上网,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高度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人们明显感觉到这种新的方式带给我们的快捷与自由,开放与互动;但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种种优势的同时也让一些人违背了理性,利用网络技术牟取暴利,超越了法制的界限而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极大危害。网络技术健康发展需要采取经济、社会、法律、伦理、文化等多种手段,比如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构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网络社会结构,发展具有人性化的新技术,建构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构具有现代网络精神的网络伦理,培养健康、全面的网络人格,等等。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以更大的信息支配能力,也要求人们更严格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要建立一个干净的互联网络,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也需要网络中的每个人的自律和自重。因此,网络的未来应朝着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之间分散而有张力的互动形态发展,从而实现个人自由发展与社会共合体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同样,在大学校园内,对学生而言网络所起的作用也有两面性。网络的好处是它能够促使大学成了一个开放的校外园,顺利地联系外面的世界及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网络也会使某些学生认为知识都能够在网络中寻找到,到使用时,只要上网查找就行了,读书无用,浪费时间,所以他们将美好光阴浪费于网络游戏世界,内心变得无比空虚。
网络环境是一个现实,我们无法拒绝它。但我们普通大学生应该如何适应它,利用它自主地学习,而不沉迷网络游戏呢?作为教师,如何引领大学生走进现代化的网络世界,提高学习效率,是体现教学能力的不可回避的话题。结合教学改革,我们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即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案例,现总结如下。
案例:
我们从英国生工网站(Http://sanger.ac.uk)获得了一款英文版的生物信息学软件Artemis,该软件主要是将细菌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并进行差异化图示,为进一步研究细菌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奠定基础。破译并应用此款软件,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翻译能力、电脑网络的应用能力,以及兴趣及持之以恒的能力。由于本人对电脑网络知识的缺乏,此款软件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工1101班本科学生闫竞直同学,主动联系了我。他具有电脑相关知识、英语及对生物学软件兴趣的优势,承担对该软件的说明书的翻译工作,并对该软件的使用程序进行破译,还将该软件的应用传授给其他学生,使其他学生,甚至研究生也能从中受益,帮助他们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的这一行为大受欢迎并得到广泛赞许。
总结与体会:
1.生物信息学知识学习和拓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刚进入学校接触到生物学时,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生物学笼统概念和一些相关技术,比较朦胧和模糊。通过该款软件的翻译和学习,在老师的指引下才知道,原来生物学并不单调和枯燥,其中的世界奥妙无穷,只是学生没有亲身感受到生物学带给他们的乐趣。学生会举一反三地认识到,目前社会上正在应用的学科都不是单一的物理、数学、化学等,而是混和了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在大放光彩。就生物信息学而言,就需要生物学知识、计算机知识、数学、统计学等各类知识。在对一个目标求知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许多原有知识以外的知识,达到了拓展生物学知识的目的。
2.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其对英语的畏惧和厌烦。学生为了兴趣和心中的理想,对Artemis软件的英文说明进行了翻译。在此过程中,学生接触了许多的生物学专业词汇。在刚接触到这些专业词汇时,学生很不适应。对一个本科生而言,他们在英语学习的时候,没有学习过它们。因此,专业生物学词汇即使查询多遍也不一定能记住,还会经常忘记这些陌生的单词。但是通过翻译的时候反复不断地查阅,看了数遍,以及一些语境的联想,他们反而对这些单词记忆深刻。大量的专业词汇的认识使得学生对这个专业也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成功的经历拓展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学生能够勇敢地与国外专家交流。用英语与国外专家交流,刚开始学生有些自卑,认为自己英语不娴熟,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想法。从第一封信后,学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英语只是交流的一种工具,虽然我们有时候用词不准确,但外国人也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外国专家回信后,学生增强了自信,勇敢地走出了语言交流的障碍。除了电子邮件交流外,学生还在各个学术网站上发帖子询问相关问题,积累出了自己的一套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他们觉得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更加高效,是更加直观有益地收集数据的方法。进入生物信息学相关的英文网站,不论是sanger公司的网站教程、员工培训,还是在YAHOO上进行提问,都是要全英文进行,如何让自己的英语书面表达更加专业,又成为提高了英语水平的学习动力。
4.充分利用时间去学习各种相关的知识。不同于以往需要查阅很多书本才能获得某个知识,由于电脑技术的强大力量,现在如果遇到难题学生就会立刻通过电脑查询去解决,只要把握好大方向,一直向着某个方向前进即可,而且进度明确,进行到某一步,都可以记下。而电脑自带检索功能,可以帮助分门别类而不会出现多个笔记本之间的混乱且可以随时调用。充分利用时间,真正地将学习融入整个生活,学生不再觉得学习和生活空虚和无聊。
5.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动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我们和一些国家相关专业之间的差距,爆发出了内心强大的求知欲。在项目完成后,学生就更加坚定地要攻读研究生,努力深造。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原因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以来,招生人数在短短几年内增加了几倍,随之,每年毕业生的数量也高速增长。从2004年的280万,到2008年的559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事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发的新问题
1.1“零工资”就业现象
所谓“零工资就业”,就是指大学生毕业时先到自己向往的用人单位去工作,不领取任何劳动报酬,等工作一段时间通过用人单位的考验后,双方再商谈报酬工资,签订用工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据统计,目前有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甚至有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就业。有专家认为,“零工资”的出现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1.2“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却引发了一些地区“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一边是上大学高收费,家庭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为了孩子上大学倾尽了所有人力、精力和财力,而另一边却是一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家庭付出的财力和学生付出的精力与“产出”不成比例,甚至反差很大。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均
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出现的影响,用人单位提供职位数减少,与之相对比,高校扩招和应届毕业生却逐年增多,供过于求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从而导致各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均,出现了地区性就业矛盾。
2.2高校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社会需要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依然没有走出传统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各高校专业设置单一、类同,课程设置、教材与社会需要脱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这与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造成矛盾,加大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3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滞后于社会发展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起步晚,水平偏低,经验欠缺,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改进,这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指导投入不够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不完善;就业指导过于注重学生求职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毕业就业程序上,职业生涯规划没能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对职业道德教育还不够重视。
2.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其自身原因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首先,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不成熟,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期望值过高。其次,学生本身就业动机不强,目标缺失,没有职业规划。此外,缺乏社会信息;自卑等造成的成长性阻障等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2.5用人单位的原因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过分注重文凭。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3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
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高校就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时展,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所向,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分阶段,分对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又要抓好专业教育;既要抓好理论教育又要抓好实践教育;既要引导学生会思考又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各个教育环节都统一到为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上来[6]。此外,专业知识是一个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适用范围。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密切关注市场未来的“动向”,建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率的收集与反馈、专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与数量的预测等,然后通过学科的进化、专业的调整和课程的整合来实现,平衡各类专业人才结构。
3.2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学校特色
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根据学校的特色,不要盲目地参考别人,忽视了自身的办学条件。特色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所以确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应因校而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要有所不同,同一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各有特点,同一高校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3.3加强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高校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人生、未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的大学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理想目标的缺失是挫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结合各年级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
3.4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应届毕业生扩展到全体在校学生,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学习始终。同时,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还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而有所侧重,努力做到大众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形式上,采取多形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功的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制订培训计划,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已的综合素质。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计指导程,有利于及早消除大学生就业、择业中的误区;有利于使刚入校的新生及早转换角色,作出长远规划,使他们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今后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积极的人生价值。高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针对各专业特点,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就业范围、职业发展趋势等,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了解就业环境,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2)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制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步骤和措施方法,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3)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用人单位择用人才的依据。
3.5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5]。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能力,而是能体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综合能力。很多用人组织的择才标准还显示,品格已成为社会选择人才的核心要素。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中外合资用人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核心标准。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品格不好,用人单位是不会录用的。良好品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
3.6积极开发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
开发新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总结
总之,解决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紧密配合,主要是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高校、作为人才消费方的用人单位和作为宏观调控方的政府这三个方面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毕业生个人也要加强自我完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地积极采取措施,以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18-19.
[2]莫军成,陈默.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实现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32-35.
[3]黄海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新特点及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7-9.
[4]张治理.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7:15-22.
一个优秀的学生,是少不了上台演讲的,小编在此献上成绩优秀学生发言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绩优秀学生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于……的__。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此代表优秀学生发言,首先,请允许我向所有获得奖励和表彰的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并代表所有同学,向一直关心和帮助我们的领导、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的发言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成长”,一个是“感恩”。
先说成长吧。有一句话这样说:“Don’t grow old ,.but grow up!”,意思是“不要变老,而要成长。”转眼间,我已度过了大学的一半时光,现在就谈下我成长的感受。在我看来,大学生活是由三方面组成;学习,工作和活动。
首先谈学习。我认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像在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中,就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格言:“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关于学习的理论有很多,我不想重复,只想谈及一点。记得我以前请教过一个学习很好的同学,他的学习秘诀是什么,他只告诉我非常简单的八个字:“关掉电脑,出去自习。”
是的,大学生活以自由著称,但自由的环境中最容易使人产生惰性,迷失自我,所以才会涌现出很多所谓的宅男、宅女,在玩游戏或者是看韩剧中消磨了宝贵的大学时光。这个时侯,我就建议大家把电脑关掉,出去自习,至少应该每天给自己规定一定的学习时间,划出一个学习时段,比如早晨早起,晚上自习,让自己沉浸下来,安心学习功课,也许刚开始你会觉得难以适应,但是只要持之以恒,一切都会习惯成自然。
接着是工作。大学生活除了学习,还应该有各种五彩缤纷的活动让你乐在其中,增长才干。在班级活动中,我曾担任团支书和组织委员,提高了组织能力。在学生会,我加入过院外联部和系实践部,写过策划,拉过赞助,摸索着社会百态,使自己不至于在象牙塔中自满自足;现在我又担任了08级的辅导员助理,协助老师工作,引导新生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我看来,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是需要每个人勇敢走出自我限制,努力争取而来的,没有人可以替代你亲身经历的那份精彩。
当然,大学活动众多,我并不赞同逐个尝试,因为过多的活动必然会影响你的学习。我的建议是,你的成长一定要找准你的比较优势,何为比较优势呢?就是只要你在一方面比大多数人出色,你就有一直走下去的希望。
举我自身的例子吧,因为我比较喜欢朗诵,所以参加了学院举办的第一届“兰亭杯”诗歌朗诵比赛,得到了二等奖的成绩,这个时侯我就确定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朗诵,并主动抓住了了第二次机会,参加由厦门大学举办的“建行弘毅杯”诗歌朗诵比赛,经过比赛的打拼,我学到了很多,也掌握了一些比赛技巧,最终拿到了一等奖。接下来的是省里的比赛,然后是最近参加厦门的青春歌会活动。我说这么多,目的并不是吹嘘,因为我知道在座的很多同学有更加出色的成绩和经历。我只想表达一个理念,那就是:“你只要一件事做得好,你就有下一次机会。”即使没有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得到一种宝贵的经历,那就是成长。
终于到了第二个关键词,感恩。当我得知自己得到了中国银行奖学金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电话给我的父母,告诉他们,女儿没有让他们失望。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我到现在还记得两年前临别时妈妈在机场留下的泪水。独在异乡学习,有时困惑有时迷茫,都是家人的鼓励和鞭策支持我走到现在,试想,如果不做出一点成绩,怎么能回报父母对我的关爱?取得了一点成绩,又怎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培养呢?
在此,我还要感谢学院,感谢所有辛勤培育我的老师,感谢她们在人生路上给我的指引。仍然记得,大一开学之初,系主任苏新春教授就告诉我们中文系的成长目标:一手美文,一笔好字,一口妙语,一身儒雅。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一直以之为座右铭,不断奋斗。忘不了,当参加朗诵比赛时,系里的卜祥忠老师抽出他宝贵的时间,指出我朗诵的各种问题,教会我朗诵的技巧,学工部的张媚老师则带领我奔赴厦门、福州参加比赛,指导我朗诵时的站姿、手势,如果没有她们的鼓励和支持,我必然不能取得那些成绩;忘不了,上学期担任南北区军区汇演晚会主持工作时,吴琼老师告诉我大学应该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实自己。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尤其感谢我的行政秘书兼辅导员和所有任课教师,是她们给予我信任,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
今天是我们接受表彰的日子,但我们应该铭记,我们渺小成功的背后,凝聚的是父母,老师们对我们的培育和支持。最后请允许我向天下所有的父母、老师们衷心地道一声感谢,谢谢您们!谢谢!
自己选择吧 看那些比较好 借鉴一下
优秀学生发言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_班的__,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不仅仅代表我个人,更代表了我们整个班级。如果没有各位好老师的教育,没有全班同学的竞争和帮助,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向今天所有获得奖励和表彰的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并代表所有被表彰的同学,向一直关心和帮助我们的领导、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首走过的道路,真是感慨万分!付出过辛勤的汗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荣誉的取得,要归功于我的学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们!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学校——白桥中学,是她,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给了我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出现在每一个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刻,给我最热情、最毫无保留的指导,给我的学习及生活最大力的支持!感谢我的同学们,是他们,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和最宝贵的支持!
“再狂暴汹涌的江水终将止于平静,再动荡混乱的战役终将止于和平。”这是名人传中的一句话。在我们学习中一切困境终将随着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而出现转机。即便处境再窘迫,只要不放弃,“柳暗花明的又一村”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上粲然出现。而我们有的同学对学习绝望,心灰意冷,认为被“优秀”抛弃就永远的被抛弃,被冰冷包围的世界抛弃,被冻结了的社会抛弃。可是,何苦用悲观的心态淹没本还存在的希望呢?云层封锁的天空终将绽开,暴雨连绵的夜终将显晴,所以对学习,我们应当充满希望,不随日改不随时混,只有这样,一绺的阳光才得以召起万千敛。一丝的春意,才得以造成盛绽的春日,那么原本微弱的希望也会因为一息的丧存而苏醒了生命。知识的汲取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踏踏实实、不随风逐浪,谦虚不骄傲,不空虚才能够成为另人赞叹的绝美。
我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和诀窍,只能在此说点体会和教训。谁都想学习成绩好,我认为自觉和毅力是关键,同时应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认为学习有三要素:一是学会自主学习,就是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二是提高学习效率,就是加强学习环节的紧凑感;三是科学安排时间,就是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有计划的学习。这三点就是搞好初中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就会使我们在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努力,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把握学习的新节奏。
还有一点就是行动和勤奋。要去做一件事情决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付诸实施。“行动是成功的开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一切事情有行动才有结果。谁都知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学习是有些苦,但不要怕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你愿意把你玩的时间和脑子用在学习上,你一定会有收获的,一点一滴汇成知识的海洋。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从现在开始,端正学习态度,振奋精神,不怕困难,找准方法,深刻领会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一切的内涵。早日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丰收知识的果实。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接受表彰和总结经验的日子,但我们应该铭记,我们渺小成功的背后,凝聚的是父母,老师们对我们的培育和支持。最后请允许我向天下所有的父母、老师们衷心地道一声感谢,谢谢您们!谢谢!
优秀学生演讲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_。今天很荣幸,能够代表全体优秀生在此发言。转眼间,半学期在我们忙碌的身影中匆匆闪过。期中考试,结束了,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它却是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我们这段时期的学习状况。它犹如一个句号为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作了一个收尾,或残缺,或圆满。都是一个事实不可改变。?
只有勤奋的汗水撒入土地,才能长出成功的幼苗;只有奋斗的雨水浇灌幼苗,才能开出知识的花蕾;只有不懈的阳光呵护花蕾,才能开出理想的果实。如今的荣誉,不仅有我自己的努力,有老师的谆谆教诲,有同学的互相帮助和竞争比拼。经过自己的拼搏,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期中,只是一个驿站,今后,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应整装待发,面对接下来的段考,期末,甚至是中考。今后,是我们一个新的起点,他激励我? 首先,要注重“三习”,即预习,练习和复习。先说预习。读书要泛读,精读,细读。预习就要泛读,有时间可以精读,其实许多知识我们用心浏览一遍就会记住,练习不多说,我们手中的练习册,及老师的每次作业,都是练习的好材料,但是,练习的目标是掌握这道题,题海我是不赞同的。再说复习,要条理清晰,尤其像思品那样,有时知识点特别乱,没有思绪,我在考试前习惯列一个知识体系图,一方面,复习知识,另一方面,以后还可以查看。?
其次,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
每天回家先把当天的作业完成,再利用剩下的时间预习、复习。而且,要充分利用零星时间。零星时间积少成多,集合起来,就是宝贵的整段时间。在食堂排队,在宿舍熄灯前,都有零星的时间。在学校,要安排好自习课时间。不能把完成作业作为自己自习课上的唯一任务。在还没有真正弄懂所学知识时不急于做作业。把今后的学习工作做的更好。不骄傲,不气馁,我向大家提出一些建议:??
最重要一点是千万不能偏科,多少同学因语文,英语等学科而错过了优秀。八年级的中考悄然接近,我们即将面临地理、生物两科的中考,压力山大,因此这两科出现偏科就很可能影响最终的中考成绩。我们一定要全面的发展自己——德智体美劳,要样样都行。?
要合理面对困难,在我们学习中一切困境终将随着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而出现转机。即便处境再窘迫,只要不放弃,希望一定会出现。而我们有的同学对学习绝望,心灰意冷,认为被“优秀”抛弃就永远的被抛弃,可是,云层封锁的天空终将绽开,暴雨连绵的夜终将显晴,对学习,我们应当充满希望,知识的汲取是永无止境的,只要踏踏实实、不随风逐浪,谦虚不骄傲,不空虚才能够提升自己。?
一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因生源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学习动力不足。从笔者所作的“大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看:17.4%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弱,14.9%动机水平达到“较强”,67.7%动机水平达到中等。学习动机是推动大学生努力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动机水平不高,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2 学习目的功利化。动机强度较高的是与就业、生活和回报父母相关的现实的、近景性的动机;与求知和个人成就、人类理想相关的动机强度则较低。
3 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学生的学习是“应付老师、应付考试”。调查显示:有26.6%的学生是“考试临近,为了应对考试,才去学习”;25.6%的学生“如果不是为了平时成绩,我是不会做作业的”;19.7%的学生“要不是害怕老师点名,才不去上课呢”。学习态度决定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消极应付的态度很难有积极的学习行为。
4 学习行为消极。具体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坚持性。有18%的大学生“学习中如果感到有困难,马上就泄气”,34.8%的大学生“上课时,如果是随便坐的话,坐后面的位置”。“遇到困难的学习问题,能耐心而努力地坚持到底”,有18.5%的学生表示做不到,40%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好。33.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常性,常常是努力一阵又放弃,有前劲没有后劲”。
5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48.8%的学生基本不预习,“能够做到课前预习”的仅有21%;“上课认真听课、做笔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28.6%的学生表示做不到,38.8%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好;“课后认真复习、整理笔记,不懂的地方及时弄懂”,31.6%的学生表示做不到,39%的学生做得不好。
6 学习兴趣不浓。21%的大学生不同意“通过学习,能了解未知世界,非常有趣,令人着迷”,20.1%的大学生不认可“动脑思考学习中的问题,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19.5%的大学生不同意“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影响学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学生方面进行分析。
1 对大学的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别。大学的课堂教学信息量大,许多学习内容要靠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去融会贯通,大学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中学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上课经常是似懂非懂,对大学的课堂教学感到很不适应。调查发现,26.9%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有很大差别,感到很不适应”,基本适应的占42.7%,轻度不适应的占30.4%。
2 自我管理能力差。许多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前,学习和生活几乎是老师和家长一手包办的,学生所有时间都由老师和家长替他们安排好了,一天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都要求得很明确很具体。他们始终是在他人的严格管制之下被动地完成各种指令,这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调查发现,“每天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和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生活安排有序”,34.1%的大学生表示做不到,42.3%的大学生“感觉自己管不住自己,变得很懒散”。
3 目标缺失。对大学新生来说,在高中阶段,他们都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考取大学,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学习目标;进人大学以后,曾经的目标已经变为现实,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缺乏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导致学生目标的缺失,很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调查发现,5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74.1%的学生短期目标不够明确,75.7%的学生缺乏具体的行动计划。
4 价值观倾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起薪普遍比较低,这种状况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新读书无用论”悄然抬头。依据我们的调查结果,18.7%的大学生不同意“任何学科知识都有用处,将来不论干什么现在都需要认真学习”,18.2%的学生认为“将来不想做科学研究,用不着努力学习”,有31.2%的大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对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没什么用处”。
5 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专业选择过程中的盲目和被动,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兴趣,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影响学习积极性。调查发现,22.3%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所以想换专业”,25.8%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是我自愿选择的”。
三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其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大学时期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应该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个人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现代化大业联系起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理想,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有坚实的根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有不竭的源泉,使学习动机有巨大的能量。二是,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观。知识价值观是个人对知识价值的根本信念,他直接影响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要教育大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意向,积极探索如何学习、怎样获得优秀的学习效果、有哪些因素影响学习过程以及如何选择适应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等,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2 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就是规定学生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学生的行为目标,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管理制度往往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应该尽快完善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二是,加强纪律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的管理制度,必须被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才能成为真正规范其行为的标尺。因此,教育者必须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以及违纪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三是,外在纪律约束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学校
的纪律是学生管理的内容也是手段,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规章制度这一刚性规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并积极锻炼自治自理能力,达到自觉行动。
3 强化学习激励机制。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深层次的学习需要。成就动机是指人们不断追求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是刻苦和自觉学习的动力。虽然回避失败有时也能促使人去学习,但在心理上的作用却不同。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也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忡忡、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学校要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对知识与人才的需要,激发他们获得优秀成绩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心理需求,形成更好地发挥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的强大动机。二是,利用各种奖励措施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通过对学业成绩的奖励,对大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给予强化,如,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授予奖学金,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过去的行为是有价值的、是对自己有利的或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从而增加以后的类似行为频率。同时,做好对优秀学生奖励的宣传,发挥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比如,对于优秀学生的奖励举办适当的颁奖仪式等。
4 大学生人生和大学生涯规划。依据前面的分析,目标是诱发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高校应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制度,指导每个学生建立适合自身的目标体系,包括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每一学期或学年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对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必要时做出适当调整。
5 对一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大学的第一年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开始,也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它的影响深远。大学第一年的适应不良,轻者导致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生活质量下降;重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放弃进一步的努力,也就是日常所说的“破罐破摔”。因此,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学风建设中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6 班主任的学习指导作用。班主任有效发挥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应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习兴趣培养。存在专业思想问题的学生,大部分并不像他们自己所意识到的那样,存在严重的专业定向与自身特长爱好不一致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对自己了解不深入,对专业认识不全面造成的。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促使自己改变以往对所学专业不合理的认知,增加对本专业的心理认同感,摆脱专业思想方面的心理困扰。二是,学习方法指导。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学习的价值,强化大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给大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大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积极配合,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国亮,关于建立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陕西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