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03:12: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观察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随着电子教案在物理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就应用电子教案开展启迪式教育谈了几点体会,分别从电子教案的制作以及设计教学过程启迪学生思维、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展开了论述。关键词:电子教案;启迪式教育;主动性;物理教学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1301
在物理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衡量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基本途径,如果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引导学生创新的主阵地。本文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同探讨。1 运用逻辑性启发式教学在电子教案的应用过程中,其制作是关键,教案的设计与开发是极其重要的问题,教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计划教学,控制教学过程和实施教学的作用。在电子教案的编制中,充分注意培养学生开拓精神这一要求,是有深远意义的。注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是科学家基本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制作中我们注重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计算机的屏幕显示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许多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一般我们习惯于直接点出来,在电子教案的制作上,我们认为愈明显愈好,愈直观愈好,往往把许多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突出出来,同学一目了然。这正是计算机的一大优点,它能显示丰富的信息,给学生以刺激,增加了形象直观的概念。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完全形象直观的教学画面,在某些情况下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被动地接收外界刺激的过程,成为一种“牵着走,抱着走”的教学,因而也就缺少对分析,综合,抽象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走,应该是引导学生,某些规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自己去总结它,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去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将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教给学生如何在大量信息中发现规律,获取规律性的信号,培养同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我们就机械波的讲解为例,说明我们如何制作电子教案。在这一部分的讲解中,我们要说明波的特性是媒质能不变形式地将振动向前传播。许多学生常常对有关波的现象发生严重的误解,如果在上课之前提出问题:“当一个扬声器播放一段频率不变的调子时(频率较低,约10赫兹),扬声器前空气中的一粒浮尘将怎样运动?”下面是一种典型的错误回答:浮尘因受声波的推动,将运动而远离扬声器,意思是,声波通过空气向外传播,空气实际上在运动,因此浮尘颗粒将随空气一起向远离扬声器的方向运动,声波撞击浮尘粒子并给之以力的作用。实际上声波是靠压力传递的振动,浮尘粒子应该来回振动。这一现象具有反直觉、有趣的性质。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专门制作了Flas,演示内容为在一个正在播放声音的扬声器前放置一个闪烁的火焰,然后将Flas插入PowerPoint幻灯片中,设置为全屏播放。课上,首先提出我们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看制作的动画,要求学生解释从动画上观察到的在扬声器前闪烁的火焰的运动。学生必须解决他们的描述与实际观察现象之间的矛盾,最后基于观察,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将原来要凭借学生想象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通过自己分析得出了“浮尘粒子应该来回振动”的正确结论,即波的特性是媒质能不变形式地将振动向前传播。2 画龙点睛的习题课现代教学思想、观念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就是使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发现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学,对于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他们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例如,在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首先我们在电子教案的幻灯片上显示文字提问,“在做电磁感应实验中,有哪些情况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然后利用精心制作的Flas给学生演示5类不同条件下的电磁感应实验,即变化着的电流,运动着的稳恒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着的磁铁和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因利导势的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反映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吗?”,紧接着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共同的物理要素,即这五种变化实则是磁通量的变化,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再由此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得到了电磁感应定律的精确表述,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能大大的提高,又通过五个电磁感应的应用实验的动画展现了精巧的应用构思,同时也使学生从自己的探索中深深体会了物理内涵美的奥妙。就这样在学生的自我参与下,一步一步地展示和掌握了物理研究方法的精髓和特点。3 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讲课过程中应用电子教案把问题讲清楚了,学生看明白了,并不能保证学生就一定把知识学到手了,更不能说明有主动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把所有能方便展示的内容都展示出来,但是学生多数时候只是被动地去观察,去理解,这也就是斯金娜行为主义派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利用和分析学到的知识,避免从零开始起步,迅速地开始有意义的研究,这是信息时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应用电子教案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体现这一点,应该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利用和综合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该遵循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应给学生留有余地。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觉和记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获得新知识而发展和优化认知结构的过程,应把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发展和优化,如何促进学生新的知识的形成和优化上。比如,在讲到气体分子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时,教学中需要利用图像来说明其方程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大多的普通物理教科书均根据公式给出了相应的曲线图示。由于这些方程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要求学生按照传统的方法根据方程进行描点做图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讲解时,首先应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产生好奇。所以事先可以给与一个小提示:“这样的曲线怎样方便的做出来?”这样他们会主动地,搜肠括肚地想出画出曲线的方法,而他们会发现描点作图是不可能做到的,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是利用计算机编程计算,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做图。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已学习过计算机语言作为工具,启发诱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指出其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作为研究性作业在课后自己完成。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物理的学习积极性和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热情,大多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由于做到了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也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机的威力,也学到了一种进行科学探索的方法。综上所述,随着电子教案在物理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电子教案的应用中,开展启迪式的教育,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应用电子教案进行物理的教学中,充分重视这一点,将使教学真正具有新的生机和活力。参考文献[1]晏世雷,吴永熙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1.[2]罗国忠.物理美学思维及其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3]耿兴国,周王民.大学物理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改革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1 精心打造实验教案。注重师生互动
“没有最好的实验课,只有更好的实验课。”一堂好课精心准备必不可少。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的流程、实验结果的展示都是实验取得成功的要素,所以一份周全的教案是必需的。很多教师实验课只注重形式,认为只要让学生动动手,做出实验结果就算成功了,其余的都属于棒枝末节并不需要。素不知在生物教学中实验课的地位相当高,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是一门探究性学科,所以学生的实验课并不是简单的动动手,依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操作,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实验的目的,揣摩实验的流程,领悟实验的意义,而这些教师可以通过详细完善的教案呈现给学生。虽然制定一份教案并不能就此说明实验成功了,但至少是一堂实验课成功的前提。
实验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缜密思维能力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体现,教师需要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在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一堂实验课学生有时不少于五六十人,要给每一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实验教案中能关注到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到的问题,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选择地、有目的的以个别学生为代表加以重点指出,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一份好的实验教案不但能使实验顺利地开展,还能给予学生实验后充足的思考余地,扩大实验的成果。
2 合理编排实验,培养学生“善察、善思、善行”
善察、善思、善行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善察,就是善于发现,而且要去解决;善思,就是要善于思考问题,而且是周全地思考问题;善行,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有效实践。生物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善察、善思、善行,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这一品质的有效途径。
“有限的时间需要高效地利用”,要上好短短的45min一节实验课,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善察、善思、善行”,教师就得合理编排实验。比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这一实验中,通常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和pH,则在温度和pH分别为自变量时,反应物与对应的酶应有所选择使用。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前者常用淀粉与淀粉酶,后者常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同时启发学生回答如此选择的原因。当然仅仅如此设置实验并不能提升本节实验课的教学意义。既然是探究实验,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让学生分组罗列影响因素,比如反应物浓度、酶浓度等,再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并将所测得数据绘制成图形进行比较。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课后学生可在家探究加酶洗衣粉中添加酶的种类及洗涤效果。这样精心编排的实验,就能在教学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测量、统计、比较都是生物学上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在这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用图形式表达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和交流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酶反应曲线,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指导中提出的最后一个课后探究,并不能通过本实验得到答案,尚需学生设计新的实验,这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又如选修三中固定化酵母的实验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固定化,而果酒的制作也需要酵母菌,教师便可以将这两个实验编排在一起,对比两种实验装置,同时还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如果酒发酵的条件,固定化的酵母添加于果酒制作过程中的效果如何等。由于这些实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所以还可设计表格用于每天的观察记录、情况分析,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及对实际生产的应用。
善察者明,善思者智,善行者远。让教师从现在开始,换一种观念、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行为,和学生一起做实验。
3 坚持实验课的开放性。注重课外的延伸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的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的,实验课也同样如此。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应具有开放前瞻的教学思想、科学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创新的教学内容和务实高效的教学效果。实验课应具有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
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来源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应适当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新信息,也可让学生参与选择。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所选的材料不一定就用教材上的指定材料菠菜,可以让学生课前在校园内分组采摘不同植物的绿叶,然后回到实验课上提取色素进行分离比较。这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不经意地将学生从课内带到了课外。
实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是指教学方法不固定,应灵活多变,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正确的操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如果没有按照顺序或者缺少具体的某一步结果会怎样?教师可以选定学生在每一步操作后都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比出步骤问的差异。当然也存在一些实验,学生在改变实验步骤后并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该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共同寻找到最适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实验中的省时、省材等原则。实验教学时空的开放指的是生物实验并不只局限于实验课上,可以延伸至常规课堂教学上,可以延伸至课余时间、课外活动,甚至可以延伸至校外、社会生活中。一堂实验课能让学生课上有充足的收获,课后还能带着问题孜孜不倦地钻研,有着浓厚兴趣地探究,不能不说是一堂出彩的实验课。
首先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
在实验教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还应该在实验教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并且,不能只写在纸面上,而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
然后,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五个环节。
1、 观察。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线路的连接等,几乎每一实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2、 操作。操作,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有危险性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
3、记录。即在实验中正确地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如,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次,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数据统计表,使学生很容易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等。
4、分析。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不同、操作方法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例如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差大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加以归纳总结)。
5、整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是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转贴于 为了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在平常实验操作技能检查中,还可以通过口试、笔试、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1、口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仪器的选择及性能、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误差的产生和讨论等。从口试中发现问题及时追问,从追问中既能发现学生的不足,又能及时纠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正确理解及完整叙述。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的实验口试中可增加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观察电流表,表盘刻度有什么特征?使用中应如何选择量程?使用不同的量程时刻度有何不同?如何调整零点?考试中要求学生画出电路图,说明各元件的作用并按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原理、规律及公式的推导和论证,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根据学过的电学知识,选择适当的器材,你能设计出几种测定导体电阻的方法?画出电路图,指出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并用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导出计算电阻的表达式。不管学生设计出几种方案,只要是切实可行的,都说明学生动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很大的。
3、操作: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是否会对实验仪器进行调整,是否能按正确步骤进行实验,能否在实验中正确测出实验数据等。如在实验操作中,我们把实验中所涉及的多种不同仪器放在一起,让学生挑选出合适的仪器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操作不仅要求学生弄通实验原理,还要知道所选器材的型号及性能,如对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的使用。
课本实验及创设性情景实验考查:
【关键词】案例式立体教学法;泌尿外科;教学
案例式立体教学法指将案例教学与立体教学相结合,形成一种科学性的教学模式[1]。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案和课件,为学生展现立体化的临床资料和病例[2]。为进一步探究案例式立体教学法的效果,在本研究中对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并对比传统教学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9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名。对照组男26名,女23名;年龄21~26岁,平均年龄为(24.5±1.1)岁;观察组男28名,女21名;年龄22~27岁,平均年龄为(24.9±1.8)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实施案例式立体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进行教案和课件的设计,挑选典型泌尿系疾病的案例,设计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并且插入适当的教学视频、图片以及专家意见等,在课堂上采用问答式讨论的模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利用网络相关知识,让学生结合病历简介进行网络学习。(3)搜集病历的相关资料、视频、图片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向学生展示泌尿系疾病“仿真患者”的特点、特征情况。结合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病历情况,对虚拟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讨论,最后拟定出个性化治疗方案。
1.3评价指标
(1)统计两组教学后理论考试成绩,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病历分析两部分。(2)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对教学方案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3]。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考试成绩
观察组基础知识、病历分析和总成绩分别为(57.3±3.35)分、(39.2±2.14)分、(95.1±2.34)分,对照组基础知识、病历分析和总成绩分别为(43.1±3.22)分、(27.9±2.62)分、(72.4±3.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对教学方法满意度
观察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对教学方法满意度分别为95.92%(47/49)、100.00%(49/49),对照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对教学方法满意度分别为77.55%(38/49)、71.43%(35/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教育学课程是我国护理专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培养目标是护理专业本科生要具备一定的护理教学能力[1]。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掀起微课革命。为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教研室积极经过探索与准备,将微课运用于护理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护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取得一定的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我校2013级护理系本科学生1-7班314人为观察组,2012级1-6班283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统一招收入学,在年龄、性别、是否第一志愿报考护理专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理论课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法,即教师PPT 演示讲解各个章节内容,并在课后布置作业;实践课提前让学生准备授课的材料,由每位学生讲授一段与专业相关的5-10分钟的课,内容形式不定,交一份1学时的教案及选择一个病历进行健康教育。
1.2.2 观察组 理论课采用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法,授课教师均相同,具体做法为:在讲述重点、难点或疑点时引入微课。如在讲述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中的学习定律时,引入一个操作性强的微课《七步洗手法》,老师穿针引线,学生边学边做,通过学做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又例如在讲授第七章第二节第四部分《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的基本模式》中的介绍“微型教学”时,选择李玉平制作的《什么是微课》[3],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课;在介绍理论与实践讲授法教学时,分别演示优秀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微课,让学生深刻理解其教学方法;在讲授“教学的组织形式”这一主题时,授课教师直接将我院系护理教师制作的微课过程展示给学生,比如备课时所参考的书目,制作的教案、讲稿等,直观易懂;实践课其中2个学时让学生欣赏全国获奖作品《圆柱的体积》[4] 等几个作品,及湖南省微课网中一些优秀作品,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及实践课中怎样应用这些方法;另2个学时为讲授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以往是将学生带到病房见习,由护士长讲授,随着护生的扩招,医院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将以往的护士长讲授的关于疾病的健康教育中,选择比较好的制成微课,供同学们学习与借鉴。然后布置作业,内容同对照组。
1.2.3时间安排 两组学生均为大二第二学期开设《护理教育学》。这时学生已接受了一个学期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护理教育学课程开展奠定了基础。教程统一使用姜安丽的编制的《护理教育学》[1],理论12个学时,实践4个学时。
1.2.4 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 教育实践评价采用形成性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小讲课、课件和教案成绩随机抽取某个疾病进行健康教育等的综合评价。由4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打分。学生教育实践得分=出勤10%+课堂表现10%+小讲课35%+课件15%+教案10% +健康教育20%,满分为100分。
1.2.5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的问卷,由学生勾选,对2013级314名、2012级2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97份,收回597份,其中有效问卷59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201级314份,2012级283份。
1.2.6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的资料输入SPSS13.0进行统计描述与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教育实践成绩(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护理教育学课程综合能力培养的评价(见表2)
3 讨论
护理教育学是以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规律[1]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与护理院校教师的培养及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这门课程理论性偏强,护理教师多采用传统的填塞式教学,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却忽略其更要的是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单一,运用PPT讲授,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兴趣不高,很难完成教学目标。
膨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位幼儿在生活中都会遇见的,但是幼儿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科学的教育内容应从身边取材,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有趣的膨胀》教学活动设计基于《纲要(试行)》《指南》精神,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因此我选择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和讨论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从而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萌发对物体膨胀的探索欲。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2.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初步了解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操作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
1. 温水、吸水珠、橡皮、紫菜、银耳、压缩面膜纸、积木、螺丝钉、胖大海、玻璃弹珠等若干。
2. 供幼儿操作的透明盒子、小篓、毛巾等操作辅助材料若干。
3. 观察记录表,小号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泡大珠旅行记
1.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位新朋友,看,是谁呀?他叫泡大珠。小朋友一起跟他打个招呼吧。(出示未发泡的泡大珠)
师:有的小朋友会问,他这么小,怎么会叫泡大珠呢?答案都是接下来的视频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泡大珠发泡过程的小视频)
2.认识泡大珠。
师:现在你知道它们为什么叫泡大珠了吗?老师这里有一些没有发泡的,也有一些事发泡好的泡大珠,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吧,泡大珠本来是长什么样啊?原来的泡大珠非常小,像米粒一样,颜色很漂亮,摸上去有点硬。(出示已经泡好的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遇水后,它变得像玻璃球一样大了,而且还特别漂亮,摸上去软软的。原来,泡大珠的变化是因为吸收了杯里的水份,变得胖嘟嘟的,这种物体遇水后通过吸收水分让自己慢慢变大的过程我们就叫做膨胀。
二、泡大珠找朋友
1.展示材料。
师:泡大珠告诉我,在水里不仅它会变胖,还有很多好朋友也会变胖,它想请小朋友们帮他找出他的好朋友。它说它的好朋友很可能都藏在这个小篓里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篓里都有什么啊?首先出场的有:橡皮、紫菜、银耳、压缩面膜纸、积木、螺丝钉、胖大海、玻璃弹珠……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过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找出泡大珠的好朋友吧。
2. 猜一猜。
在开始操作之前,请小朋友们先猜猜看谁会是泡大珠的好朋友,
师:你觉得谁可能是泡大珠的朋友?为什么呢?(展示2~3个小朋友)
老师在你们的椅子下面放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轻轻地取出来看一看,能看明白是什么意思吗?(简单解说记录表)把你自己猜想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卡的第一列上。你觉得会膨胀的请在第二栏打√,不会膨胀的请打×。
3.幼儿验证操作并填写记录表第三栏。(小朋友操作的时候老师也操作一份,防止个别由于着急记录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的)
三人一份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先摸一摸、看一看,再猜一猜。
师:我们知道,放到水里就会膨胀的才是它的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试一试它们会不会膨胀变大,看看我们找得对不对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各种材料,(出示材料,交代操作要求)请你们找一个不太挤的位置去试一试吧。如果会膨胀的请在第三栏打√,不会膨胀的请打×。不要着急,也许它们需要等一等。你要仔细观察泡在水里的和不泡在水里的有什么不一样?发生什么变化?哪些变大了,哪些没有变大,找出泡大珠的好朋友。记住,你操作的时候,只能轻轻的摸,不能用力,更不能用手去撕,不然你就永远也找不到泡大珠的好朋友了。
3. 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师:好了,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已经完成了记录表,老师也做了一份表格,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对照一下,我们为泡大珠找的朋友一样吗?(个别找错的找出原因,再去看一看,原来不同的材料在水里膨胀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三、总结及延伸
1.小结。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棒,把泡大珠的好朋友都找到了,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像泡大珠一样遇水会膨胀变大,谁知道还有什么遇到水会膨胀呢?(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PPT)
2.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们知道了有些物体遇水能膨胀,其实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还有些物体遇气也能膨胀,生活中的膨胀现象还有很多很多,请小朋友留心观察,如果有新的发现请小朋友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里分享给老师和小伙伴哦。
大班科学《有趣的膨胀》教案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2、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
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
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
(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
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幼儿观察并讲述观察结果。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
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3、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五、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请小朋友回家后把这些现象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
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大班科学《有趣的膨胀》教案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萌发幼儿对物体膨胀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膨胀的食物图片ppt、
实物准备:、木耳、乒乓球、黄豆(干、湿)
活动设计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遇水膨胀
1、 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陪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客人(出示泡过的和没泡过的两种黄豆)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小客人吗?
幼:黄豆
师:咦,这两种黄豆怎么不一样呢?
幼:有一种用水泡过了。
师:对,这是老师昨天晚上用水泡过的,你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泡过的大,没泡过的小。
幼:泡过的是软的,没泡过的是硬的。
2、 豆宝宝还带来了它的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出示木耳
师:小朋友,木耳是什么颜色的?
幼:黑色
师:因此,有人叫它黑木耳。你们再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的?
幼:硬的
师:既然木耳又黑又硬,我们给它洗个澡怎么样?你们想想,洗澡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分组操作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木耳泡过后变大了
:像黄豆、木耳这样经过用水泡之后,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就叫做遇水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遇水膨胀现象呢?
幼:
出示紫菜、茶、茶叶、银耳的图片让幼儿再次观察膨胀前后的变化。
二、引导幼儿认识遇热膨胀
出示玉米
师:小朋友,你们摸摸什么感觉?
幼:硬梆梆的
师:你们猜猜如果我们把玉米放在炒锅里经过高温不断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幼:变大了,变成爆米花了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你想的对不对,好不好?(放视频)
师:小朋友,玉米经过高温变成什么了?(爆米花)爆米花 好吃吗?请问你们吃过爆米花吗?吃过的是什么感觉呀?
幼:甜甜的、脆脆的
师:爆米花好吃可不能贪吃,像爆米花、虾条、薯片这些都是膨化食品,吃多了对小朋友身体可没好处,所以我们平时要少吃。那像玉米这样经过高温加热变大的现象是膨胀现象吗?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遇热膨胀现象呢?
幼:面包、馒头、豆腐、油条、蛋糕等等。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
出示瘪了的乒乓球
师: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把瘪了的乒乓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呢?想想办法
幼:用手捏捏、扎个眼儿吹吹、用热水泡泡(让幼儿逐一操作)
:像乒乓球这样受热以后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也是遇热膨胀。
延伸活动
小朋友,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现象呀?一种是像黄豆、木耳那样遇水膨胀的现象;一种是像玉米那样遇热的膨胀现象。你们回家再找找除了食品以外的膨胀现象好不好?
大班科学《有趣的膨胀》教案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2。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
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
(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
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幼儿观察并讲述观察结果。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3。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五、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家后把这些现象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大班科学《有趣的膨胀》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萌发幼儿对物体膨胀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膨胀的食物图片ppt、
实物准备:、木耳、乒乓球、黄豆(干、湿)
活动设计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遇水膨胀
1、 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陪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客人(出示泡过的和没泡过的两种黄豆)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小客人吗?
幼:黄豆
师:咦,这两种黄豆怎么不一样呢?
幼:有一种用水泡过了。
师:对,这是老师昨天晚上用水泡过的,你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泡过的大,没泡过的小。
幼:泡过的是软的,没泡过的是硬的。
2、 豆宝宝还带来了它的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出示木耳
师:小朋友,木耳是什么颜色的?
幼:黑色
师:因此,有人叫它黑木耳。你们再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的?
幼:硬的
师:既然木耳又黑又硬,我们给它洗个澡怎么样?你们想想,(.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洗澡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分组操作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木耳泡过后变大了
小结:像黄豆、木耳这样经过用水泡之后,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就叫做遇水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遇水膨胀现象呢?
幼:
出示紫菜、茶、茶叶、银耳的图片让幼儿再次观察膨胀前后的变化。
二、引导幼儿认识遇热膨胀
出示玉米
师:小朋友,你们摸摸什么感觉?
幼:硬梆梆的
师:你们猜猜如果我们把玉米放在炒锅里经过高温不断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幼:变大了,变成爆米花了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你想的对不对,好不好?(放视频)
师:小朋友,玉米经过高温变成什么了?(爆米花)爆米花 好吃吗?请问你们吃过爆米花吗?吃过的是什么感觉呀?
幼:甜甜的、脆脆的
师:爆米花好吃可不能贪吃,像爆米花、虾条、薯片这些都是膨化食品,吃多了对小朋友身体可没好处,所以我们平时要少吃。那像玉米这样经过高温加热变大的现象是膨胀现象吗?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遇热膨胀现象呢?
幼:面包、馒头、豆腐、油条、蛋糕等等。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
出示瘪了的乒乓球
师: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把瘪了的乒乓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呢?想想办法
幼:用手捏捏、扎个眼儿吹吹、用热水泡泡(让幼儿逐一操作)
小结:像乒乓球这样受热以后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也是遇热膨胀。
延伸活动
小朋友,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现象呀?一种是像黄豆、木耳那样遇水膨胀的现象;一种是像玉米那样遇热的膨胀现象。你们回家再找找除了食品以外的膨胀现象好不好?
大班科学《有趣的膨胀》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
设计意图:
膨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位幼儿在生活中都会遇见的,但是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例如:在班级的植物角中,我用水泡了一些黄豆、绿豆,让幼儿观察这些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幼儿看见后就说它们都鼓起来了,而不知道黄豆、绿豆是因为遇水产生了膨胀。另外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科学的教育内容因从身边取材,这样就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针对幼儿这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以及新《纲要》的精神,选择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小组操作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从而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
活动准备:
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那么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4、请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5、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所提供的物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6、分组派一名幼儿来介绍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海带、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黄豆、红枣、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教师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原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比较。
3、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四、幼儿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活中的吸水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五、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遇冷膨胀的现象。
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1.1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
1.2 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生物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生物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生物规律。例如:冰箱里的食物也会变质;过多食用冷饮和冷藏食物影响消化;清晨不宜在树林中晨练;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等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习活动中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形成师生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观”。
2.2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自主。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敢说、爱说、唱主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在“观察鲫鱼外部形态”教学时,前后座4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的玻璃缸中放几条大小不一的鲫鱼。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想知道鲫鱼的哪些知识?你打算怎样来学习这些知识?说说你的设想并作好记录。根据学生的愿望、设计,重新分成:鳞片组、呼吸组、视力组、鱼鳍组。要求每组学生认真观察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
3 运用学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3.1 学案练习是目前有效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3.2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运用学案当然是最好的,将整节课的内容运用学案展现,归纳,总结出来。我一般都将学案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知识,巩固练习和拓展提高。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3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花样,应从“实效”的角度出发。即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宏观化模拟,将生物实验中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将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用课件展示一个可爱的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发出的啼哭声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打出一行字: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时为什么要哭呢,再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如用“一个氧分子历险记”的故事(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由学生们总结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简单的知识充实化。
4 教师备好课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4.1 备课的重要性。教学计划靠每一节课去落实,教师没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否充分完善地备课,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着的、有差异的学生,而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围绕什么展开
【案例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师:“同学们,李教师要到超市购物,想买火腿肠、牛奶和玩具小汽车。(出示:火腿肠3.50元4.50元,牛奶2.50元2.35元,小汽车0.09米0.075米)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在圆圈内应该填‘大于’还是‘小于’号,再给老师建议买哪一种合适,为什么?”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五分钟后,教师请其中一个组汇报:“你们组建议老师购买哪种火腿肠?”该组代表说:“我们组建议老师买4.50元的火腿肠。因为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有的假货还会害死人呢。”教师兴奋地说:“说得好!”在购买哪种小汽车的问题上,学生就意见不一了。有的组说要买0.09米的,因为这种小汽车长一点更好玩;有的组建议购买0.075米的,说玩具短,更好随身携带;……结果谁也不服谁,这种情况下老师表示:“我家宝宝喜欢长一点的。”
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手段,却忽视了教学目标,如案例1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这位教师所组织的合作学习,看似很热闹,学生也真动起来了,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讨论的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是选贵的还是便宜的。其实由于包装规格的不一,就是同一品牌的商品,价格也会有差异,再说价廉就不能物美了?教师应让学生对每组的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不但要知道大小,而且要能说出每组数中两个小数比较的方法,这才是学生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另外应购买哪一种玩具小车,双方都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例如“好的,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我回去把你们的建议告诉我的小宝宝,谢谢小朋友们!”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主旨,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如果说某个环节与教学目标脱节,不管如何精彩,都必须剔除。
二、不用课本的例题就是科学地重组教材
【案例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例题1
教师在进行了必要的复习铺垫之后,出示“超市运来黄豆和大豆共60桶,其中黄豆占总数的3/5, 大豆有多少桶?”来代替例1。课后,我询问该教师:“你吃过大豆吗?”该教师顿悟,黄豆和大豆是同一物品。我再问:“用什么桶运黄豆?木桶、铁桶、还是塑料桶?这里的单位用千克行不行?”该教师说:“我没细想,我原来的预案是直接教学例1,听说有教研员来听课,我才临时改的。”
新课程使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有些教师就认为是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只要更换教材,就是科学地重组教材,甚至于整节课都不使用教材。这实在是误解。教材是出版社组织众多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反复论证而编写,并经一线教师使用后修订出来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规律,教材的内容也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地重组教材,并非无视教材,亦非无度地去开发教材。因此,作为教师应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只有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然,由于地域的不同,城乡之别,教材在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方面总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补充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千万不能为所谓的“科学地重组教材”而去重组教材!
三、利用教学设备辅助教学,除了现代信息技术,还有别的选择
【案例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三道整数加减法混合的式子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并指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相同”,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117页看例题,教师在学生看书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例1 。教学完例题后,教师又在黑板上板书练习题让学生做。课后,我询问该教师:“为什么不利用学校教学的设施?” “远程教室被别的老师用了。”“除了远程教室,就没别的可用?你在课堂上板书那么多,不浪费时间吗?为什么不提前把这些内容预先板书在小黑板上?”……
曾几何时,现代多媒体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时尚,优质课、观摩课、研讨课都充斥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似的。久而久之,我们教师眼高手低,重现代信息技术,轻传统教学设施的使用。实际上,上课时利用小黑板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课前用小黑板把新授课相关的练习写上去,反馈练习时用一用小黑板,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甚至下课了,小黑板上的练习题还可以适当保留,可以说小黑板能起大作用。因此,当多媒体在农村学校尚未普及时,还得提倡使用小黑板!
四、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如何做好备课工作
【案例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例1和例2
“同学们,我们这节学习观察物体。”教师把一只小药盒子放在讲台上,然后让一个学生上去观察该盒子的前、后、左、右和上五个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简笔画,一边画一边问学生看清楚没有?然后,把盒子拿起来,问“从下面看,我们会看到什么?”接着马上转入例2的教学。
课后,我与这位教师交流,为什么不多准备实物给全班同学观察?该教师回答:“这节课是静止物体的观察,通常只从前、后、左、右和上五个面进行观察,至于从下面看,让学生想象一下就行。”我问他,课本里三个小学生的发言表示什么意思?他答不上来。最后我问这个教师备课没有,他实话实说:“我同时教五、六年级的数学,没有时间写那么多教案,只备了六年级的课,再说五年级我去年刚教过。”
探究 物理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46-02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物理实验教学也该如此,须改变以往“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教师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并且,不是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
很多学生由于从小没有动手的习惯,没有探究问题的爱好和欲望,因此,教师布置实验探究任务希望学生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结果学生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也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去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等。很多学生一说做实验就精神来了,别以为每个学生都是有目的地准备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其实他们当中有一些是抱着好玩的心理进实验室的,他们认为实验课好看、热闹、没有课堂作业。有时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没有动过手,完全是一个看客。为此,教师应做以下工作 :
1转变教学观念
物理实验中,只有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去观察,才能做到深入、细致、有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个实验目的,积极地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的方向。要强化学生“有意识的注意”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就不会是看看玩玩而已了。学生集中注意观察和分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实验结束后在脑子里只留下一点点的肤浅印象。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有较大提高。落脚在“培养”上。所以实验教学理念的改变必须使教师的观念转变。
2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广泛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发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联系实际的典型问题,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师生讨论和学生练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验探究的准备工作
无论是开展什么实验,学生在实验前,教师的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扫清障碍,同时教师必须课前为学生作好物质准备。因为学习是一种继承和创新,很多知识是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总结出来了的,当然也有一些有待人类继续去认识和利用。因此,我们既不能向应试教育那样牵着孩子们前进,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放任自流。前者培养出的学生只能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很可能会有一些死读书的学生就会成为高分低能的人,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后者又很容易使学生徒劳无功、多走弯路,甚至对学习物理失去兴趣。
物理实验中,只有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去观察,才能深入、细致、有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个实验目的,积极地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的方向。要强化学生“有意识的注意”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有较大提高。有些实验的结论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探究时很可能不能得出完善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先进行实验探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探索更好的实验办法,以便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地指导、提示和点拨。如学生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如果教师课前没有真正去做,就不会发现照教材上的方法(计算铁块排出来的水)很可能有遗漏的情况,这样做实验即使探究了也不一定会知道浮力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无法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再比如探究“晶体熔化的规律”和“液体沸腾的规律”实验,教师课前不去先探究就不知道学生在做的时候会不会有吸收热量却不升高温度的现象等等。
4教师和学生一道开展实验探究
第一,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
教师应开拓思维,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套框子,不设圈子;不迷信权威,不限于课本;大胆实践,大胆创新;说在口头上,写在纸面上,落实在行动上。
第二,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理解、吃透,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第三,教师应该具备实验专业知识
要加强对物理教师,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对在岗教师采用办短训班,讲座、示范看课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对实验教师要进行较系统的专业培训,时间可2至3个月或更长一些,真正使他们成为懂管理,熟业务的名符其实的物理实验教师;师范院校在中学物理教材教法课和毕业实习阶段,要让学生熟悉中学物理实验,利用高校的优越实验条件,让他们进行逐一操作,以期他们上岗就能初步胜任实验教学任务。
第四,教师应具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计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效率性。笔者借自己在课前的预设,谈谈预设的作用,如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我是提前这样预设的,每个学生回家做一个活动的角,在驾驭课堂认识角的过程中加以应用。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讲解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己做的角观察,哪个是顶点,哪个是两条边,这样变抽象为具体。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的关系,用学生做的角有边长、有边短比较。简单明了。认识角的大小用活动的角随大随小看的清楚明白。认识直角时,用三角板的直角来对比,就明白什么是直角,再次同时拓展到大于直角的角小于直角的角,再用自己周围的实物认识,如红领巾、钟面、三角板的并画出实物图,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对角的认识比较清楚,掌握牢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怎样上好科学课呢?对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其体会,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依据新课程标准,树立正确“用教材教”的教材观。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发挥本地具体的教学资源优势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唤起学生最佳的科学学习状态。科学课的重不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而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并善于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代新人。如在三年级《油菜花开了》一课,由于本地区油菜花比较难找,同时学生的观察经历也缺乏,基于这实际情况,我们灵活运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及时进行了调整,把油菜花改为比较常见的菜心花、白菜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有利于在观察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课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个性。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名言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科学教学延伸渗透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课堂的延伸。在注重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科学奇思妙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要花时间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科普知识讲座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2021
一、精心搜集和选用材料是使教案深刻生动的根基
课题确定后,你的教案能否深刻、生动,从而吸引人、说服人,那么材料的搜集和选用是最关键的一步。否则,教案的内容不充实,只能显示出一种浅薄,而缺乏一种厚重感。应依据哪些标准?选取哪些材料呢?
1.教学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教参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2. 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原则。
3.学生的起点行为情况。这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情况。
4.为了突破或分散本节难点,而需要的有关铺垫材料。
二、削枝强干,锤炼教案内容是使教案深刻充实的保证
教案的显著特点在于说理,即内容与说理的有机融合要体现在整个教案过程中。这样,靠内容的充实和环环相扣,使教案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深刻性。要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做到“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所以要对教案的内容进行锤炼,削枝强干。怎样锤炼教案的内容呢?
1. 要具有清晰的结构
能抓住听者心弦的教案,必须有一个经得起推敲的逻辑结构,要在注意把握教材自身内容联系的条件下,组织好教案的结构。
2. 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从知识、技能、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说教材是教案的“血肉”,结构就是教案的“骨架”,那么,教学目标是整个教案的“灵魂”。也就是说,目标确定后,教案的整个安排,一切一切都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目标不能虚晃一枪,不能和教学内容脱节,还要具体、明确而全面。
3. 要分析准确重点难点
要结合教材的地位、作用、内容与学生的起点行为情况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尤其要注意分析难点的位置、程度、成因和突破难点或分散难点的关键与措施,以及在难点的教与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4. 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效,即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尽可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即所选择的教法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能在学生心中弹奏。另外,教学手段的采取要从正确发挥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发。
5. 要设计有目标控制的,有启发性的教学过程
为了确保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设计教学程序时,从新课引入——归纳小结,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随时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要与教学目标相呼应。也就是说,使教学目标的控制必须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不搭花架,一锤一音,一步一印。着眼于各个环节去实实在在地完成任务。要依据教学目标对全部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剪辑,逐一“审查”,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注意强化目标控制,又要注意具有启发性,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启发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
三、组成系统,形成说稿是形成课者思维模式的关键
将经过锤炼的教案内容按照它们的内在逻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整理过程中使内容与说理有机融合,体现在整个教案中。这个过程,对于准备教案的老师来讲,是对其大脑组合能力的锤炼过程。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对某些现象作出本质的揭示,从而使教案显现出雄辩的本质力量和巨大的说服力;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思想的精确缜密、看问题的周详全面,精当恰切。
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思路之敏捷,可以随时捕捉一些现象迅速组合在教案的主体里,使之骤然生辉,发生效应;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情感的丰富,对学生对事物所含的情愫体察入微,移入字里行间辅助理念,以情感人;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逻辑的力量,把一节课的教学,如茧抽丝,层层剥落,展现内涵。总之,它需要教案者能加工处理成教案的各种要素,并使之相互关联容纳于教案范畴和轨道之中的思考能力和方式、方法。这种能力和方法是在教案讲稿写作实践中形成和练就的,所以组成系统,形成说稿对于形成教案的思维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也从而可使教案更加深刻、更加熟练。
四、 恰当的使用视觉材料是使教案生动精彩的阶梯
并不是教案者在形成了教案的思维模式之后,他的教案就一定会精彩了。当然,教案者的语言(音量、音调、音速)及非语言(表情、目光、姿势),都会影响教案的效果。应当强调,光靠说者单调的说,听者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难免不“走神”,要抓住听者的注意力,调动听者的兴趣,刺激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被说明接受,可灵活采用视觉材料恰当的组合在教案的主体中,将会使教案呈现生动、精彩的局面。
统计表明,听者如果仅使用其听觉的话,接受的信息在3小时后仅能保持70%,3天后仅能保持10%;听者如果仅使用其视觉的话,其接受的信息处理3小时后只能保持72%,3天后,却还能保持20%;但听者如果结合使用视觉和听觉的话,其接受的信息在3小时后能保持85%,3天后仍然能保持65%。可见视觉材料在教案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案前还要设计出使用视觉材料的时间、手段。如将板书、投影仪、演示、实验、特制的复合投影片,不同颜色的图片、图表、直观教具,实物或实物图的展示,多媒体等等,恰当的组合在教案中,可促进听者思考,诱发听者的参与意识,使之跟着说者的思路去理解教案的内容,从而会取得最佳的教案效果。
总之,只有有了这样准备充分的教案,才能使您的教案既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又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实、深刻、熟练、生动,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2021
一、教案的内容
1、说教材。
就是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整体性地把握教材,要明确所教单元或教学内容在教年级、学期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作用、重难点及确定的理由,充分说明这一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教学中前后知识联系。
2、说教法
就是要求教师说出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理论依据。教学要充分体现“双自主”原则,要具有科学性、启发、灵活性。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体现直观性原则。同时说教材还应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分析疑点的具体措施。
3、说学法。
就是要求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会学习、开发智力的目的。说学法要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教给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学习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4、说教学过程。
它包括简明扼要的板书设计、生动形象地简笔画,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清晰的教学思路和逐步推进的教学层次。等。
5、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时教学优生学任务及教学对象的实际等几个方面。
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案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教案应遵循的原则,它是保证教案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教案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教材分析正确、透彻。教案中,教师不仅要从微观上弄清弄懂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准确无误,更重要的是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在本学科、本年段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B.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教案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分层次的、客观、准确的分析学情,为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C.教学目的的确定、符合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学目的包括本节课的总目标与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发展智能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其确定都要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要有切实可行的落实途径。
D.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教案中,教师既要说清本节课的总体构想以及依据,又要说清具体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关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教法设计的构想及其依据,使教法设计思路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案活动的灵魂
教案是说者向听者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教案活动中,教案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A.教案要有理论指导。在教案中对教材的分析应以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学情的分析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法的设计应以教学论和学科教法为指导,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B.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意到对教法本身的探索、积累与运用,而忽略了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因而淡化、浅化了教学实践的功能。教案中,教师应尽量把自己的每一个教法上升到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并接受其检验。
C.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在教案中,既要避免空谈理论,liuxue86.com脱离实际,“放之四海而皆准”;又要避免只谈做法不谈依据;还要避免为增加理论色彩而张冠李戴,理论与实际不一致、不吻合。要做到理论切合实际,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的统一。
3、实效性原则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有其鲜明的目的。教案活动也不例外。教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案”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实效性”就成了教案活动的核心。为保证每一次教案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A.目的明确。
大体上,教案可用于检查、研究、评价、示范等多种目的。一般来说,检查性教案主要用于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研究性教案主要用于同行之间切磋教法;评价性教案主要用于教学评比、竞赛活动;示范性教案同是为了给教师树立教案的样板,供其学习、参考。在开展教案活动前,首先要明确目的,也就是将要开展的是哪一类型的教案活动,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B.针对性强大。
这主要是针对检查性、研究性两种教案活动而言。检查性教案一般来说主要针对以下问题: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研能力;研究性教案应主要针对承上启下的课节、知识难度较大的课节、结构复杂的课节以及同科教师之间意见分歧较大的课节等。只有加强了教案的针对性,才便于教案人和评说的准备和对问题的集中研究与解决。C.准备充分。教案前教案评说人要围绕本次教案活动的目的进行系统地准备,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教案人还要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教案稿。
D.评说准确。
评说要科学准确,指导性强。教案人说完之后,参加评说的人出国留学网员要积极发言,抓住教学理论上的重大问题和教学中带有倾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评说。主持人还应该将已达成的共识和仍存在分歧的问题分别予以归纳总结,以便在教学中贯彻执行或今后继续进行研究。
4、创新性原则----教案活动的生命线
教案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思转化为教学活动之间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在教案活动中,教案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更要借助同行、专家参与评说和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应注意的问题
1、充满激情,亲切自然。
教案时要精神饱满,充满激情,要使所有听课的人都能感受到激情的感染,使他们从表象上感到教案者对说好这节课的决心与自信心,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
2、摆正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位置。
教案最主要是说出教学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目的在于引导教师以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的自觉性,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全部。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教案的听众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所以,教案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太详细,要重点说出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记忆及创新思维;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4、紧凑连贯,简练准确。
教案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同行。语言表达要简练干脆,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