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2 09:1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自我认知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是以社会为课堂、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
实践活动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手段,可以作为其检验手段。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检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欲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重要举措,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全面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特点,不断成长为将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而对自身的正确评估就需要在形式内容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完成。通过参与实践,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等进行全面体验和分析,对于“我的个性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喜欢什么类型的活动”、“我的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需要如何提高”这些自我探索的问题找到明确答案。在实践中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对于未来发展必不可少。
(二)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职业。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要成功地成为“社会人”需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实践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国家就业政策和导向,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分布和需求情况,预测未来职业发展趋势,亲身经历并搜集信息,为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
(三)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储备职业技能。
在实践中自我认知和职业初探的同时,找到“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的差别,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性实践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并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以职业目标为中心结合自我认知结果有针对性地深化和拓展实践内容和形式,储备职业技能,实现职业理想。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举措
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不同阶段的要求合理安排大学生实践活动,有效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亟须研究的重要方面。
刚入校的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初步了解专业背景、就业形势,形成自我认知,包括自身的个性、特长、兴趣、理想等,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后,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专业认知实践活动和形式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专业认知方面,可以以专业对口单位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初步了解,对所学专业如何用有初步的概念。在自我认知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团组织构建学生组织、社团、团支部等多样化平台,支持学生开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组织、参与等形式在集体中扮演不同角色,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找到完善自我的方向。
大二阶段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制订能力提升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养。同时,逐步树立择业观念,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初步确立长期职业目标。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利用学生假期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政策宣讲与理论研究,社会考察与热点调研,科普宣传与科技活动,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等等。重视社会资源参与,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区街道等支持,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配备专业教师作为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做好实践成效反馈和学生成长建议工作。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多投入多观察多思考,大量获取信息,分析自己的外界环境资源,为明确职业目标做好准备。
大三阶段进入求职准备期,要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身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和适应职业的各种能力,积累择业优势,培养求职技能。要为学生争取更多机会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体验和见习活动。从应聘、录取、培训到实习、总结、反馈,让学生全程参与体验,主动了解职业需求,亲身体验工作内容,总结反思自身表现,储备提升各种能力。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脚踏实地,不空谈,不浮躁。
大四阶段是职业生涯决策阶段,要帮助学生全面总结,凝练提升,冲刺理想职业目标。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毕业实习实践,指导学生总结四年所学理论知识,到理想求职岗位实习实践,检验学习成果。同时,针对理想求职岗位的具体要求做好求职准备,努力实现求职目标。
三、结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实践育人工作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目前高校实践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开展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2]王革.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
【关键词】 认知行为; 团体辅导; 大学生; 情绪管理
近年来,在高校频发各类大学生伤人和自伤事件,起因多是由于情绪对照不良而引发的应激冲动行为。但长期以来,国内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干预普遍不足,并未将其列入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现今教育管理部门所规划的心理辅导任务,仅就目前高校发生暴力事件进行补救,而在预防环节上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忽视大学生心理个性的塑造,二是过多关注了补救性教育的研究。高校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的提出,正适应了当前大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现状,亦符合了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备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推进,应本着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科学制定符合大学生心理文化的学习方案,使其逐渐成为高校正规心理教育中的一个所属分支,为更好的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认知行为取向互动团体辅导(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CBIGT)可以定义为是一种将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行为理论有机结合的对生气情绪起到有效降低的技术策略,并融合系统化心理干预技术的辅导取向[1]。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手段已经逐渐应用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2]。对于大学生的自杀、自残、他杀等极端行为亦有良好的趋化作用[3-5]。目前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亦证明了它的显著效果和现实意义[6-7],认知行为取向的生气情绪管理团体方案对团员情绪管理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自我化的管理手段、系统处理情绪问题、认知行为互动的有效结合等一系列的方式与方法,成就了一套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案,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已然成为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合理化的团体辅导措施。本次实验,通过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训练对于减少和对照大学生生气情绪的发生起到显著的干预效果,包括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和非理性信念等技术指标上的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综合性大学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为自我认定情绪管理不善,易冲动,并自愿接受团体辅导有强烈的改变愿望的个体。通过使用大学生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测评及与学生的一对一面谈,最终确定42名大学生被试,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名,试验组成员参与团体训练,对照组成员不参与团体训练;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专业、前测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来参加面试的大学生均接受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量。参与本研究的成员信息见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 研究者依据高校的教育特点以及大学生的语言习惯,逐条修正了STAXI(Sa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Scale)量表。该量表包括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3个分量表。通过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lph系数分析度量表的信度。经过修订后的系数值分别为: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分量表分别为0.86、0.78、0.81,总量表的系数为0.82。
1.2.2 非理性信念量表 参照杨清艳等[8]编制的非理性信念量表(Irrational Beliefs Scale,IBS)。其研究内容以患者组和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4个层面内容: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低挫折耐受和概括化评论。情绪障碍是当代大学生中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情绪控制障碍等负性情绪与非理性信念的关系密切,这一结论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9]。
1.2.3 团体录音 在征得所有试验成员同意后,使用专业的录音笔,对在团体训练过程中的所有有声文字进行声音记录。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由专人负责将其转化为书面稿件,用以记录和分析每个团队成员在团体实践过程中的改变。
1.2.4 团体回馈表 由团体训练小组成员自行编制,在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回收,内容主要包括团体会序、团体活动、团体内容以及活动有感和愿望等团体活动信息。
1.2.5 形成自我量化报告 用于测量被试生气状况的自我测评报告。报告以优化大学生情绪管理作为目标,通过团体训练和参团人员的具体情况拟定了情绪对照、生气管理、减压学习能力等3个方面的内容,采用Likert 7点量表进行自我量化。其中的数字“1”代表为负性的不符合,数字“7”表示为正性的最符合。
1.2.6 自我质性报告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填写开放性问卷调查,由课题组进行总结、分析和梳理,并结合团体录音、团体观察记录表、团体回馈表等信息,分析团体成员生气状态下的具体表现形式。最终精简为两个维度的基本信息:生气情绪管理行为的正向改变、认知行为精神学习的改变。
1.3 CBIGT方案
1.3.1 带领者 (1)主要带领者:在该研究中担任多重角色。负责团体训练的前期准备、活动方案的设计、各种量表的形成,活动的组织实施,全局性的保证团体训练整体的顺利进行。(2)协同带领者:是团体训练项目中的协助者。伴随各类活动项目的进展,负责收集团体成员的反馈信息与建设性意见,整理分析各类量化表格,协助主要带领者完成团体训练活动。
1.3.2 团体活动方案 通过文献分析及现状调查[10-12],以认知行为互动团体辅导为框架,融入Novaco的生气对照模式与自我管理技巧,设计该项团体辅导方案。试验组通过4期共8次的认知行为取向的生气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每次活动时间为120 min。见表2。
1.4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 该项研究的评估效果主要包括3个方面:团体成员在接受训练干预前和后的问卷测试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团队成员的自我量化报告、以及组员的自我质性报告。研究过程包括三个时间点:前测,辅导项目进行前,对面试人员进行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自测,自我量化报告的形成;后测,辅导项目结束后,团体成员进行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自测,形成自我量化报告和自我质性报告;追踪测量,在团体辅导结束后六周,团体成员继续填写评估问卷及自我量化报告。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问卷结果分析
2.1.1 试验组前后测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结果比较 试验组中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和非理性信念4个维度的后测值与前测值比较显著降低(P
2.1.2 两组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结果比较 两组前测中情境生气等4个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测和追踪测试中,试验组4个维度的测评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自我量化报告 试验组中情绪对照、减压学习能力和生气管理,与前测结果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 自我质性报告 由组员不定式的开放问题组成,问卷于团体训练结束后下发,并要求团队成员在1周之内填写完整并统一上交。问题经过辅导团队成员编码后总结归纳为:(1)生气情绪管理行为的正向改变。21名训练成员中认知上的改变有18名,占85.7%;应对方式上的改变有17名,占81.0%。团队成员提高了对于生气情绪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事件发生与生气情绪反应之间的变化关系。(2)认知行为精神学习的改变。能够成为自己的治疗者从开始的3名,增加到9名;能够具体的应用认知行为技巧的人数从开始的1人增加到13名。
3 讨论
大学生处于认知发展、调整的成熟阶段[13],对于突然发生的状况及紧急情况大多处理缺少应有的镇定情绪及合适的处理技巧。往往对于生气情绪无法有效化解,亦或压力情绪管理不当[14],甚至表现出因控制偏差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在国内对于大学生情绪控制的研究发展尚浅,基本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研究手段和干预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训练在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中的辅导效果,为进一步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学习与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15]。
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前测中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非理性信念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实施了生气情绪管理的团体化训练之后,大学生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等4个维度与前测值相比,后测值均明显降低(P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水平有显著效果,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情绪对照、减压学习、生气管理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情绪控制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团体训练中学习的辅导技巧,能够让个体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个人问题的处理中,在未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环境下,期待着这项技术能成为提高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校园和谐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Davis.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6):187-195.
[2]李丽.团体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未来与发展,2013,8(1):85-87.
[3]梁瑛楠,杨丽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1010-1012.
[4]郑小方,陈华莲.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64-66.
[5]郭文斌,张剑,冯小瑜,等.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现况调研[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1):150-153.
[6] Duo Chen,Zhang J M,Shen L L,et al.Interner Addi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9,17(5):151-152.
[7] Gni S,Wu X C.A study on the intervening effect of a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 on academic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17(5):512-514.
[8]杨清艳,李占江,姜长青,等.非理性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562-568.
[9] Solomon A,Arnow B A,Gotlib I H,et al.Individualized measurement of irrational beliefs in remitted depressiv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3,59(4):439-455.
[10]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11]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6):1142-1143.
[12]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2-163.
[13] Rose S D.青少年团体治疗-认知行为互动取向[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2.
[14]魏鹏程.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5):167-169.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级的管理技能,对提高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元认知策略是指大学生对自己认知能力的了解,也就是大学生明白自己在哪方面的学习会比较擅长,是在文字能力上还是在空间能力上;学习任务和要求的准确判断,对于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花费不同力气去进行解决,以及用什么方法来达到最佳的目的。元认知策略分为三部分;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如何利用元认知策略让大学英语的学习效果更好呢?首先我们要明白现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一、如今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英语对我国的大学来说,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都是一门必修课程,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还专门为这门课程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这二十年来,通过无数人的努力,英语的教育已经有了很好的气氛,大学英语教学也从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到教学重心、手段和教学的模式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通过大学的英语学习,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英语的运用上,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是,纵观现在的大学的英语教育,仍然有着很多的弊端和问题让人担忧着,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很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在大学的生活中,很多的大学生因为在大学生活的宽松,约束性较低,生活变得随心所遇,高中的那种学习劲明显的丧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失去了强烈的学习动机。特别是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大学生,他们在英语的学习上遇到了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就更容易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还有的人对英语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为将来的工作提供一个可利用的筹码,但是这种动机明显的功利性太强,或许能够短期的维持学习热情,但是这种功利性太强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对很多的大学生来说往往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够把英语的学习当做是必要的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途径,更是很少有人能够把英语的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平常的英语学习中,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的自觉性、持久性和主动性,这样进行英语的学习要想有好的学习效果,肯定就有着相当的困难。
(二)很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滞后,学习的效果不明显
在大学中很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效果不好,除了他们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自身的英语基础薄弱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他们的学习方式滞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英语是一门拥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上,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学习都很重要,但是要想做好这四项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面,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上还需要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的大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上都沿用着一套老的学习套路,在方法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学习方法,只是倾向于在课堂上机械的听教师的讲授,然后在课堂外对这些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根本就不知道要在课外阅读和写作上花一定的时间能够增强自己的英语语感,更加不知道通过构词法、转换法、联想法、归类法、推断法等方法来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和积累。更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平时,不肯老老实实的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到考试时才进行临阵磨枪,搞题海战术来进行英语的突击,用这样的英语学习方法来进行英语的学习,要想真正提高英语水平,根本就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
二、元认知策略教学法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意义
在当前大学生中非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很多的不乐观的形式,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其实可以通过增强大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来进行这种情况来解决。元认知策略与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学习方式,因此对于缺乏语言环境的英语听力教学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元认知策略在具体的应用中指的是个人在自身思维过程中,对主体认知过程的自我反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运用元认知策略能使大学生学会去合理计划、正确评估、科学的管理自己的学习。大学生一旦掌握了元认知策略,把元认知理论引入到英语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上将会对这些能力培养的效果起到巨大的帮助。
笔者试图改变目前大学生英语各种能力的学习的现状,将大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培养融入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将元认知策略的培训与各种能力培养的策略的培训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的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元认知学习策略意识,主动使用元认知策略,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英语中的各种能力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元认知策略教学法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就已经有人在开始进行将元认知策略融入到英语的学习当中,笔者从多年来各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中进行分析,并作出深入的研究,努力、积极把元认知策略的培养融入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意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英语的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和水平。以下将对元认知策略融入到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
(一)元认知意识的培养
元认知意识包括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元认知意识的具备是把元认知策略融入到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一步。教师要首先进行大学生学习观念和策略的调整和改变。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是面谈,抑或是其他的各种形式,来掌握大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特征,再根据各种问题为大学生进行学习观念和策略的调整,在调整观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大学生们英语的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英语的学习,听、说、读、写都很重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也是大学生完成可以掌控的。元认知策略的引入能够有效的进行大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测试、评价以及调整,让大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在大学生对元认知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再想大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系统介绍,包括其中的目标性、计划性、学习监控和学习评估等内容,让大学生在英语的学习是不断加深元认知意识的理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
(二)协助大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在大学生对元认知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就该有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了。学习目标的明确能够让学习动机更加的强烈,同样有助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的作用,通过逐一的访谈和个性化辅导等途径,明确每个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不足,并为其提供可行的解决途径和方法,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弱点而进行某方面的强化学习和训练,和大学生一起协商,执行处适合大学生个人特点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其中要包括,每周、每月以及整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实践。比如每周计划背100个单词,每周刊一份英文报纸,每周要抽出几个小时来进行听力的训练,每周参加一次英语角活动,每月写几篇英语作文,学期计划是通过大学英语的四级、六级考试等等。除了要帮助大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和计划,还要让大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学习的主动性,为大学生制定课堂的目标。教师在开始新想课程的之前,为大学生指出重点、难点以及这个课时需要达到的要求,让大学生能够能够更加容易的制定出合适的课堂学习的目标。
(三)协助大学生提高自我的监控能力
对自我的监控是元认知策略的核心,很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的原因都是因为缺乏对自我的监控能力。他们或许制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但是对自我的监控能力不做,在学习的热情消退后,就把英语的学习计划搁浅了,最终就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自我监控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思路的调整、学习方法的改变,寻找到决绝问题的方法。大学生在进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一个从外部监督想内部的自我监督转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做好对大学生的引导、协助和督促,在经过帮大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和计划的知道你该后,教师要经常进行大学生进度的询问和了解,如果大学生在进行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教师要及时的帮组学习进行方法和策略的改进,让大学生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信心。
(四)协调大学生加强自我评估能力
评估策略是元认知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评估指的是在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以后,对大学生的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核查。通过评估策略能够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的反省和总结,这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优秀的英语学习者能够成功的进行对自己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的管理,然后通过评估策略进行自己学习情况的检查,从中了解到自己在进行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弱点,学习的计划和方法是否科学等等。在进行评估策略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这几种评估方式:一是在每个单元设计一个评估表,用来进行大学生英语英语能力的评估,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评估能力。二是使用同学之间互评的方式,这种方式要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从而提高评估的客观性。三是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估,通过面谈等方式超出大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四是教师定期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评估的方法进行核实的调整。
关键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教师角色;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22-0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变迁,社会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更需要保持旺盛的学习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适应各种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在大学阶段通过研究性教学提升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必然。
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构成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对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师生教与学的单向模式的一种突破,将教学和研究融合在了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同时发生变化,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题,收集、分析和处理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研究性学习通常能够使学生具备研究性学习能力,当然,研究性学习能力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要件。详言之,研究性学习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首先,研究性学习能力应该使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自我认知能力是情商的表现之一,在未来的职场竞争和生活场域中不可或缺,能够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选课、读书、社团活动的选择提供依据,并为未来自我职业生涯的设计提供条件,他们的职业观将从“就业”转向“择业”。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应试教育过程,大学阶段应该是他们进入社会的一个准备期。课程学习只是充实他们的知识储备而并不是大学学习的唯一目的。大学生寻找和发现自我的过程更为重要。课程学习应该是他们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的载体。
其次,研究性学习能力强调学会学习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寻找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旦生成,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全新的探索型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学习阶段延伸至工作和生活之中。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习惯于解答问题的中国学生来讲,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甚至是唯一答案一直是主要的学习目标。但是这种只注重答案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难以形成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使学生从认知活动中的有疑、困惑到探究和释疑,这种心理状态能够推动学习过程的主动发生,形成积极思维和一种问题性的心理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比分析决绝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根据各种问题类型及其解决方法的分类,低级型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是已知的,学生以求得结果为目标;中级性问题由他人呈现,但学生须根据问题通过推理设想解决的有效方法;高级型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值得研究的问题,自己通过记忆、推理、创造性想象提出多样性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优序排列。
第三,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应包括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可以使一个人获得认知自我、理解和调节他人情绪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沟通能力差会导致自己被边缘化,影响同事间合作,而沟通能力强则会在工作场所迅速取得别人的合作和帮助,容易获得职业上的成功。根据笔者在公务员系统中所做的调查,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在25~30岁之间属于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群体,他们最主要的压力源来自人际关系的处理,其中,以沟通能力的缺失和不足为主要指标,他们比较容易纠结于自己跟上下级以及同事的关系处理。此外,团队合作能力是在沟通能力的基础上,融入奉献和集体责任感,通过沟通协作进行团队决策、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实现团队目标、自我认同团队角色、处理团队关系以及合作完成团队运作过程。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是目前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招聘较为注重的能力,它关系到企业绩效的高低。
第四,自我管理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基本能力也是保持学生未来学习力与竞争力的要素。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等一系列能力,具体体现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摆脱长期依赖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学会独立处理跟生活有关的一切事宜,树立独立生活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自我规划学习内容;社会活动参与能力:寻求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机会,积极参与各种相关的有益活动,进行沟通合作的自我练习,应对未来社会的需求。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能力:对职业定位能够形成准确的认知,并为之设计好一系列选课以适应自己感兴趣并心向往之的职业岗位的需求。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困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72—02
一、问题提出
处于成年早期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上还没有达到与生理相适应的成熟水平,但又是承载着家长和社会高期望的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出现心理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他们的心理弹性(resilience)不同。心理弹性可以看作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应该具备的一项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应用性十分广泛,具有相对高效性、感染力强、省时省力、效果明显且易保持,在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团体辅导这一形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来对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进行积极干预,增强他们面对挫折或压力性事件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着眼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以知情意行训练为突破口,以发展性成长性为目的,以团体指导为干预手段,开展纵向的追踪评估,旨在以科学的态度探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与方法,以实证的手段评估团体辅导技术在心理弹性干预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以张贴招募广告的方式在华中农业大学招募团体成员,对自愿前来报名参加的成员进行访谈和筛选,最后确定20名成员。其中10名作为实验组,参与本次团体辅导;另外10名作为控制组,与实验组同时异地进行问卷测量,但不进行团体辅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及问卷调查法。
(三)研究工具
1、大学生复原力量表。采用阳毅、江光荣(2005)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量表以自陈方式呈现给被试,采用5点计分法,量表总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项目区分度良好,量表分半信度达到0.6334,Cronbach α系数为0.8594,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及外部效度较好。
2、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采用《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此量表由清华大学樊富珉编制,共20道项目,请成员根据量表陈述句子,以1到5的尺度等级评估自己参与团体的状况。
3、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使用《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道项目,采用1—10计分。
(四)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研究设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团体辅导活动每周一次,共持续8周,每次时间依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大约为90—120分钟。
(五)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对照组差异评估
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照组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具体结果见下表1:
(二)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追踪组差异评估
为了考察团体辅导效果的持续效应,3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了再次评估,追踪测评组较实验组前测有显著性差异,较实验组后测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如下表2:
(三)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评估
在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至第4次时,请成员填写了《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从而及时了解成员对活动的感受和团体的发展程度。团体成员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团体当中,并且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和态度来改变自己或是帮助别人,有70%的成员能够以真诚的反应面对其他人,60%的成员能够在活动开始前后进行认真的准备和总结,60%的成员愿意参与团体各种形式的活动,50%的成员能够避免标定自己和团体其他人。另外只有70%的成员不愿意使自己做别人的模范,这可能与团体所提倡的尊重平等气氛有关。总体来说,团体成员在团体进程中参与情况良好。
(四)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评估
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时,请成员填写《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86.7%的成员对团体越来越信任,83.3%的成员能够乐于和他人分享经验,83.3%的成员认为本次团体经验是有意义的并且认为团体气氛使人舒适,75.6%的成员表示越来越有信心。可以看出,团体成员对于本次团体辅导的满意度较高。
四、讨论
(一)团体辅导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有效性
本次团体辅导对于实验组心理弹性水平的提升作用显著,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本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将认知转变与行为改变相结合始终围绕着改变成员的认知方式,从关于自我概念的自我接纳,到识别自我的不合理情绪,建立理性思维模式,再到增强成员的自我效能感,这些都紧紧的围绕成员的认知模式开展,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改变自我行为。除了改变认知外,还加入了一些行为改变的策略,让每个成员在实际活动中体验不同的行为方式所带来不同的后果;2、方案的设计及实施都能针对心理弹性的各个维度来开展,做到了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样易于领导者引导,也利于成员的领悟与总结,并将每次收获及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每一次活动讨论的主题都是承接上一次的主题而设计,并且还在每一单元结束时给成员布置家庭作业,注重将感悟应用于日常实践。
关键词 元认知 动机 相关性 英语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45
On Correlation of English Writing Meta - 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Writing Proficiency
JIANG Lan, ZHANG Xusong
([1]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28;
[2]Changchun Aut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o.3 Middle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011)
Abstract English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writing level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spoken English proficiency have a great impact. Although the current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clearly excellent English writing standards, but they are far less than excellent English writing standards, the causes of various aspects, mainly because most of the students there are painful experience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Writing a language barrier. Based on the different grades and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re in English as the first foreign language a certain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found in English Writing Metacognition and students' writing level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student motivation and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skills is not alway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hile the English writing meta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have some relevance.
Key words Metacognitive; motivation; correlation; English writing level
0 引言
英语写作作为一项输出技能,在英语学习者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写作学习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总结后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元认知是好的英语写作教程的重点所在,所以大学教师应该多注意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元认知,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动机,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将自己的英语写作动机转化为学习动力,尤其要着重培养学生在文化兴趣、语言偏爱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动机,学生的成绩动机和学习环境动机也要同时关注。无论是从大学生的角度还是大学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都应该重视英语写作这一部分,共同努力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与技能。
1元认知与动机
元认知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元认知的发展受个人所接受的教育训练影响。元认知由美国心理学家 Flav ell首先提出,他认为,元认知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 程的能力。其实质是人们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 我调节。元认人对自己元认知活动的了解、评估、检验和调整等一般都是通过元认知来进行的,元认知一般可以分为元认知知识、体验和监控三部分,而元认知的策略一般包括有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学生的元认知在英语写作学习中对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元认知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至关重要。
动机一般指涉及人的某种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是人在产生决定做某些事情的念头时,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种内在的驱动力驱动人做出一些可以让事物朝着自己内心期望方向发展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动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写作元产生影响,从而对学生学好英语写作起到一定作用,好的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为内心期望的学习方向做出努力。
2元认知、动机与英语写作水平相关性问题的提出与研究
2.1 问题的提出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因在于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分为监统、材料、目标、操作和产品系统等几大系统,而这几大系统中监控系统占有主导地位,控制协调其他系统。在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方面元认知与写作水平之间进行研究以后,总结发现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与学生英语水平显示正相关的关系,即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随着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也就是说学生的英语写作元认知对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起着同向的影响作用。但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研究起着同样重要影响的动机性因素却没有被考虑其中。
动机对元认知有着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动机性因素包括有成就目标、自我效能、任务价值、心理控制源等方面,研究总结发现,英语写作的元认知与动机性因素中的四大因素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调查学习发现之前的学者们对元认知、动机与英语写作水平三者之间进行的关系研究一般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三个变量之间两两进行研究,即元认知与英语作文成绩之间或元认知与动机性因素之间分别进行研究;二是并没有将三者放在一起同时进行研究,没有清晰明确的指出三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和被影响因素。三是没有对三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力进行研究。本文将对英语写作元认知、动机与英语写作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进行研究,以便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有一个明确的参考方向。
2.2 问题的研究
英语写作元认知的测量一般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维度一般有四个,通过调查让学生分别对自身优缺点进行了解及语言策略与评价标准知识。调查问卷一般有成就目标量表、内控性量表、英文写作成绩测定、英文写作自我效能量表及英文写作价值量表。测试要综合选取第一外语为英语的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且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为测试对象,由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问卷调查的内容,并由专业的学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三者间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研究结果中显示英语写作元认知、动机性因素中的四大要素即自我效能、成就目标、任务价值、内控性因素与英文写作水平都显示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英语写作元认知与动机性因素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发现英语学习中的四个动机性因素内控性因素、自我效能、任务价值、成就目标英语与英语写作元认知中的三个成分即元认知控制、体验和知识都有着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动机性因素可能在实际具体的英文写作智力活动中对英语写作元认知起到影响。而在动机性因素的四个因素中,元认知的三个成分对英文写作水平的相关性只同自我效能比较接近,而高出了其他三个因素,也就是说英语写作水平与英语写作元认知及动机性因素中的自我效能关系更加密切。
3.2 三者间的相关性路径分析
本文通过将自我效能、内控性因素、成就目标、任务价值与英文写作水平应用到协方差结构模型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动机性因素四个因素自我效能、内控性因素、成就目标、任务价值与英语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动机性因素的四个因素之间两两相关,同时对英语写作元认知与英语写作水平都有着影响作用,而由三个成分元认知即体验、调控和知识合成的英文写作元认知作为潜变量也会直接影响到英文写作水平。
在对协方差模型中加入嵌套模型进行研究之后,进一步发现动机性因素中的自我效能对英语写作元认知与英语写作水平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即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在英文写作中的元认知更高,英文写作水平也更高,动机性因素的其他三因素对英语写作水平的直接影响不够显著,但是对英语写作元认知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进而通过英语写作元认知产生影响又间接地对英语写作水平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英语写作元认知与动机性因素中的自我效能在研究中的各变量中是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最大的。这就为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水平实际教学引入相关变量给出了一个可行性高,可信性高的参考。
4研究启示及影响
研究表明,在动机性因素的四大因素中,自我效能对英语写作元认知的影响最大,而且四大因素中只有自我效能对英语写作水平起的是直接作用,其他三要素即内控性因素、成就目标、任务价值对英文写作水平都是间接产生影响的。自我效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成就,任务价值、焦虑等则是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成就。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元认知训练的过程中,要引入自我效能变量的训练,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针对英语写作元认知较低的学生进行个体训练,并对其进行英文写作自我效能的测验,对自我效能测试结果较低的学生要多加以培训,而有的学生在自我效能达到一定限度以后,再对其进行自我效能培训就起不到太大作用,因为自我效能是有一个极限的。
之前有学者认为成就目标、任务价值、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对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后来的研究中已经通过两两相关的形式将其纳入到模型中去,研究结果也认证了上一理论的正确性,即动机性因素中的四个因素在发展中一直两两相关,即四个因素中前一变量的变化必然引起后一变量产生同向变化,所以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况选取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动机因素进行培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对动机性因素中的其他因素起到正向影响作用,从而对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产生综合积极影响。
5 结束语
英语教学强调教学的双向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元认知能力对于解决教 会学生如何进行英语写作自主学习的问题提供非常重要的保证。动机性因素的四大因素两两相关,都对英语写作认知元有着直接影响,再通过元认知对英语写作水平起到间接影响作用,自我效能是其中对英语写作元认知影响最大的因素。大学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的同时,更加关注培养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及学习动机性因素,从各方面出发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本文系吉林省大数据写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GZ54 14-81
参考文献
[1] 张爱卿.大学英语写作能力滞后探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
[2] 吴锦,张在新.英语写作教学叹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一 社会参与是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奠基石
一般认为,教育价值的传递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他教,即以课堂讲授为主体,主要传授理论知识的理论讲授模式;另一种是自教,即教育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以体验观察式的自我教育为主的实践教育模式。目前这两种教育模式在高校中同时并存,但是因为受到中国传统学校教育的影响,理论讲授模式更加受到高校的青睐,但这丝毫不能否定参与式教育模式早已进入教育家的研究视野。传统教育实践中对“践仁”“体道”“知行合一”等的强调就是较好的证明,同时认识论中对于实践地位的肯定也让我们认识到社会参与对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奠基作用。
具体说来,社会参与对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奠基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次飞跃”。一方面,社会参与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相对抽象的、系统的、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体悟和反思进而验证其真伪、合理与否。通过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学生将在课堂上接触到的静态的、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动态、复杂的具体社会生活中,既可以验证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真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性特质也会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整合先前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第一次飞跃,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初步融合,并在社会现实中实现了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和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同时,学生会将社会现实中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对其进行自主探究和讨论,得出结论后再返回到社会现实中进行检验,这样一个认知――实践――再认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实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也契合辩证唯物观的知行统一观: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再由实践检验从而得以指导实践、升华认知的辩证过程。
另一方面,社会参与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相比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更强的实践品性,一切价值问题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一切价值问题都要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解决,真实的社会环境永远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形成的最终基础;而且三观教育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知识授受过程,还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意义世界的架构过程。因此反复进行价值知识的灌输是难以在学生内心引起共鸣甚至认可的,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其中,对真实的社会问题进行解读与分析,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并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他们才更容易辨别是非、更新观念、更容易成长为一个真正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关怀意识的公民,进而积极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努力和行动去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乃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参与式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和学习,核心价值观不再是远离当代大学生高高在上的“悬浮物”,而是深植于学生内心,成为一种选择、一种追求乃至一种信仰,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实现由“信”到“行”的第二次飞跃,最终促进大学生群体公民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
二 社会参与是大学生个体人格发展的助推器
人格是个人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基本的精神面貌、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的综合,是一个人品德素质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健全的人格并非与生俱来,它的形成有赖于后天的教化和培育,“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途径使个体的智能、情感、意志、性格、品德、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均达到高层次的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教育”[1]。
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功利主义和社会工具主义等不良倾向造成了人格发展的异化,培养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健全心灵、完善人格的塑造逐渐成为教育中的一大盲区。尽管我们也在反复强调人格养成,但方式大多是师者的生硬告知,甚至是居高临下的要求,缺乏让学生参与到现实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活动中的实践,结局只能是被动地相信与接受,还可能是原封不动地“吐出”。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教育运用强制手段执行某种道德不仅是徒劳的,也是不道德的,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高尚的道德,只能引起更多的不道德”[2]。因此如何将实践、参与、体验等要素与塑造完善人格相融合,成为当下人格培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参与作为一种体验参与式的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统一的实践模式,对参与者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一方面,青年学子主动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可以更好地感悟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参与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活动与社会紧密地结合,通过身体力行的活动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为社会服务的满足感,同时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有利于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社会参与既是大学生作为一股年轻力量参与推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为大学生通过社会大讲堂夯实自身成长成才提供了平台,具体鲜活的社会问题能够激发潜能、增长才干。在这样一群年轻力量的影响感化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会加入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逐渐形成一股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正能量。这个传递正能量的过程恰是大学生群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对形塑大学生价值观与品德素质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教育效果是参与者身体力行所收获的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之外的对自身发展内在程度与外在空间的拓展延伸,这样的一种拓展恰恰是以往我们人格培育过程中所忽视和缺失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参与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助推器。
三 社会参与是大学生公民能力养成的催化剂
公民能力这一概念最初由西方学者提出,意指公民追求有价值的个人与社会目标所必备的一切功能的组合。[3]公民能力涵盖的内容很多,不同的国家对公民能力的培育也有所侧重。结合中国实际,我们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公民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知行统一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4]
公民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两个方面。自我认知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评价;社会认知就是个体对社会的客观认识与评价。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自我认同的基础和自我主体性的集中体现;社会认知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良好的社会认知水平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在个体性和社会性、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契合自我发展的平衡点,同时也是大学生群体社会认同的前提和基础,高度的社会认同是社会参与实现的心理基础。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社会认知,都是主体性与社会规定性的体现,也反映出个体融入社会的程度大小。
知与行相背离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知行统一的能力亟需培养。大学生接受了较高层次的教育,在知识储备方面确实知晓的比较多,但是落实在行动中的却是少而又少,尤其在德性或者公民性方面知与行严重分离,道德实践能力或者说公民参与能力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德行和公民性的习得和内化需要的是知识基础上的有效行动和实践,离开了行动和实践,道德和公民知识就会因缺乏生动的现实生活意义而日益萎缩,只有将公民知识和公民实践统一起来,才能形成自身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进而做出正确的公民行动。
社会参与能力是大学生公民能力的核心,内涵有三:合作能力、关注能力和影响能力。社会参与实践可以更好地锻炼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关注能力指的是及时注意和跟踪所关心的事态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关注是思考和行动的前提,只有密切关注,才会产生思考,才会由思考转化为行动的原动力;而影响能力顾名思义就是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了事态发展进程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共同构成了参与能力的内核。能力的养成不是课堂教学的反复说教,“最好的学习是力行实践”,能力的获得需要在实践的反复锤炼中习得,社会生活的实践土壤永远是习得能力真正的沃土。
无论是公民认知、知行统一还是社会参与能力,其习得与内化都离不开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是促使个体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每个个体只有在走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在不断参与社会生活的进程中,方可促使独立正确的公民能力的养成,更好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更好地承担公民责任服务社会,以此实现公民个体性和社会性的高度协调。
参考文献
[1]李薇薇.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功能探析[J].教育探索,2014(9).
[2]包卫.现代道德人格教育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Key words】Application-based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alysis
1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习效能现状
本文在借鉴相关文献资料的同时,设计了《应用型大学学生学习能力状况调查问卷》。总体而言,应用型大学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和学习情绪状况等多方面呈现阶梯式发展特征,大部分学生自我效能感较高,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对待生活学习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学习能力,较好控制学习情绪和行为。
1.1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获取外界信息刺激,并能够加工和运用相关信息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内在素质。总体而言,由于学生自身培养目标、教育背景、知识构架、年龄阶段、思维发展情况以及心理品质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发展特征,应用型大学学生相比研究型大学学生在学习独立性和自信心方面略低,而应用型大学学生群体也呈现阶梯式发展特征。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学习生活“很有规律”的占17%,认为自己学习生活“有一些规律”占63%,仅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生活“基本无规律”或“毫无规律”。
1.2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指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量,它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调查显示,“为了工作想学习好的学生占61.98%,出于面子想学习好的学生占10.09%,没有想学习好意识的学生占27.93%”[1];97%的学生表示“会主动为自己安排学习任务,主动学习新知识”,仅有7%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主动为自己安排学习任务,主动学习新知识”。
1.3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习情绪
随着大学生实践过程的不断深化,其情绪、情感和情操也会成为强化或弱化理性认知能力形成的内驱力,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成就感、学习自信心就是学习情感认知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创造性的总结、提炼和归纳的情感认知模式也必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思想基础。现阶段,“90后”大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对新鲜事物的追求自主性增强。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会在课下有意识地搜集和阅读相关学习信息,开拓自己视野”,93%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课感兴趣”,仅有7%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课不感兴趣”。此外,学习生活、社会交际、就业压力等因素都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情绪的重要方面,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降低。
2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效能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学生囿于“被学”状态,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力呈现多样化、嬗变性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仍过分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论记忆,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导致部分学生囿于“被学”状态,简单将完成学校或家长规定的学业任务为重点,忽视了自身评判性反思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自身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发挥;与研究型大学相比较而言,大部分应用型大学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策略和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缺乏,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经济人”效应和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使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学习实践的正确认识,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想法,把视野过早转向盲目的“实习”,而年级、专业、家庭环境不同,每个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状况有稍有差异。
2.2 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应有重视,学习知识能力缺乏适当引导,先进教育理念亟需上升为集体自觉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有一些教师自身素质能力较高,教育理念先进,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求,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方式强化学习效果,但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够适当地以自身传授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知识为重心、以学生为客体的填鸭式教学还仍普遍存在,这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成才渴望存在一定矛盾。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口径偏窄、学生选择发展空间有限、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个性的发展。
2.3 学习资源利用率和创设性较低,教育模式缺乏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
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为高校教师日常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应用型大学大部分学生思维模式活跃,但从整体而言,他们主动学习意识淡薄,在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对教学设施的意义理解不够,不习惯去图书馆查阅选借图书,不熟悉多渠道的图书资料检索查询方法,尤其是在多媒体自主性学习或一些专业前沿课题研究过程中缺乏问题式学习方法训练,学习目标往往以考试为终结,从而导致难以适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自主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3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习效能提升路径探索
3.1 明确学校责任,优化教学条件
首先,高校应通过教学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有效利用让大学生在感受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自主能动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中去,不断激发他们自主能动性;并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融入到办学理念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其次,应用型大学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中心任务,根据社会形势和行业发展要求的不断变化,合理科学进行课程体系设置,通过学生参与性课程体系评价和考核,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在实现理论教学成果受众化的同时,使学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清楚自身学习状况及优劣势,在日常学习反思和总结中提高学习效率。再次,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MOOC等网络课程平台以及微博、微信等网络移动媒体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应用型大学教师在探索学生现代技术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网络时代特点,主动寻求时代新内容,及时把握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关注点和难点热点,熟练运用网络等媒体新技术将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全方位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3.2 提升教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改善归因增强自我效能。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归因模式,根据学生自身学科专业、家庭环境、个性特点以及年龄阶段的不同制定科学学习目标,并对远期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实现分层次、分类别多样化教育,使大学生在逐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扬长避短,从而坚定学习信心,强化学习动机。其次,注重培养过程人文关怀。当今大学生通过网络等路径接受的信息更加广泛及时,参与的社会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应根据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高校教育相应要求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作出调整,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兴趣爱好,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鼓励大学生多观察、多探索、多思考,提高专业价值兴趣认知,建立起通过学习达到自我实现的内部动机。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认知 具体运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200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大学都必须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拥有更理想的职业人生。自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各个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和谋求成功人生的需要。但现代的职业生涯概念发起于美国,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兴起不过十年左右,还不完善,投入也不够,有很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戴尔・卡耐基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只有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缺点、追求等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切实可行的、能取得实效的规划,否则就只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美好而虚无。
二、自我认知的概念和意义
(一)自我认知的概念。
在心理学上,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主要包括作为认知对象的我和行为主宰的我。自我认知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它包括自我觉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也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与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前的柱子上就刻了一句震撼人类灵魂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可见,自我认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二)自我认知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我的认知首先要回答的是“Who am I?”“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是自我分析的过程,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教育背景、过往经历和思维能力。其次是“What I want?”“我想要什么?”这是目标展望过程,包括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名望期望和成就感。再次是“What can I do?”“我能做什么?自己的专业技能何在?”最好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专业特长,特别要注意个人社会实践经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第四是“What can support me?”“什么是我的职业支撑点?我具有哪些职业竞争能力?”各种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种种关系)都可能影响你的职业选择。最后是“What fit me most?”“职业和行业众多,哪个最适合自己?”每个职业的待遇、名望和社会成就感、劳累度都不一样,这就要根据上面四个问题来得出答案。
(三)自我认知的意义。
职业规划的黄金法则: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而进行人职匹配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对人的个体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三、自我认知的途径
目前,进行自我职业认知和测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大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二)360度评估方法。
360度评估方法又称多渠道评估法,是绩效管理的一种新工具,正被国际知名大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据调查,在《财富》杂志排名前1000位的企业中,已有90%的企业在使用不同形式的360度考核,比如IBM、摩托罗拉、摩根士坦利、诺基亚、福特、迪斯尼、西屋、美国联邦银行等,都把360度考核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父母家人的评估、同学朋友的评估、老师领导的评估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评估,搜集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来自不同层面人员的评估信息,全方位地评估自己的方法。
(三)职业测评工具。
职业测评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帮助我们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起点。如职业气质型量表、16PF、霍兰德职业类型测试、MBTI测评,等等。
四、自我认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自我认知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这几种自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包含着不同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而个体差异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都具有独特的看法和体验。这些认知的不同,也使得每个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
(一)认清自我决定择已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优点。按照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的人敏捷好动,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格开朗,善于交际,适合外交、管理、记者、律师、运动员等工作。胆汁质的人属于兴奋而热烈的类型,他们精力旺盛,行动迅速,不愿意受人指挥而愿意指挥别人,适合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等工作。粘液质的人缄默而安静,遇事深思熟虑,具有很强的克制力,心境平和,适合从事政治家、商人、教育、研究等工作。抑郁质的人羞涩敏感,喜欢独处,遇事三思而行,适合学术、医学等领域。
(二)了解自我与择己所能。
自我认知,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而且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类的工作,避开那些由于自身生理或性格缺陷而不适合的工作。这样更容易获得职业生涯上的成功。如一个具有很高音乐能力的人也许很快就能学会弹奏一种乐器,但对于一个乐盲来说,弹奏乐器也许不如学会炒菜轻松。一个空间能力很差的学生也许花费很长时间也不能画好一副工程设计图,但对于该项能力好的学生来讲却可以轻松搞定。能力对于事情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影响,因此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透视自我与择自所求、择己所乐
价值观是潜伏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非常深远的。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将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形象地称为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这其实就是人自身对于精神层面的探索和认知。
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只有先明白自己内心最求的究竟是什么,才能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出发点和最终达成的目标都应该以内心最求价值实现为出发点。
综上,只有建立在充分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更适合自己的需求,并更科学,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吴永红.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幸福感教育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以及准确地预测影响它们的因素。[1]近年来,积极心理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我国不少学者也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大部分研究者都肯定了“中国大学课堂需要积极心理学”这一论点。曾秀兰(2008)认为大学应该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增进大学生的积极体验,让大学生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2]。
建设“幸福广东”已成为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之一,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水平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重点,以培养社会优秀的高素质接班人为己任的高校务必把提高学生幸福感作为工作重点。许多学者肯定了幸福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如冯光(2008)认为培养大学生幸福感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它为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内在动力,为德育的生活化开辟了基本路径,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也为大学生精神信仰、心理素质和首先品质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和情感条件。[3]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正是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这正符合建设幸福校园和提高学生幸福感的需要,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增强高校对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1.民办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和对幸福认知的现状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它不取决于外部的条件,而取决于个体内部的主观评价,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信的人表现得更加积极乐观,幸福感更强。在与民办高校大学生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当代大学生虽个性张扬,但大部分学生却缺乏自信。为了进一步分析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特点,研究人员在选修课的课堂上开展了大学生自我评价调查,调查以“我是谁”二十问法进行。根据测试结果可以分析出民办高校大学生日常缺少自我评价,自我意识内容不够完整,自我评价介于自卑和自信之间,自信欠缺。这一现状可侧面反映出目前大学生的幸福水平有待提高。
对幸福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个体幸福感水平。研究者在一民办高校里开展了“2011幸福公式”调查,发放了500张调查卡片,回收465张,旨在调查现今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和理解。统计分析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最注重的是情感的满足,最看重亲情和友情,其次是爱情;许多大学生认为开心就是幸福;五分之一的民办高校大学生追求学业、比赛和工作上的成功,从而得到幸福;还有不少的学生把幸福与大而虚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这一结果让人高兴的是民校高校学生注重自我情感的满足,但对于如何满足这一情感他们却有些迷惘。经过多年的教育洗礼后,学生甚至老师都有了一个定势思维:目标达到了就会幸福,现在的努力和忍受都是为了达到目标后的幸福。其实这是一种对幸福的误解,而这一误解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水平。
2.民办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实践观察和研究,对民办高校幸福感教育现状总结如下:
2.1 对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缺少关注,且有误导的嫌疑
民办高校为了树立品牌,培养能与传统高校竞争的人才,大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比赛,以各种奖学金鼓励学生学习,以为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激励学生学习,所以教育与活动都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出发点,对学生的情感关注过少,普遍宣传一种思想:现在的辛苦为的是日后的幸福快乐。
2.2 强调制度管理,欠缺人文关怀和教育
处分本是教育的一个手段,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实现,但在一些民办学校,为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为了维持学校的稳定,处处以制度规定学生,一旦违反纪律便实行严肃处分,没有给予学生试错的机会。这样的管理模式缺乏了人文的关怀,不利于学生幸福感的提高。
2.3 很多工作和活动重形式,轻内涵
大部分学生从小到大都得到家人的保护,有家人为他做所有的决定,导致即将面对社会的他们还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使得他们在大学期间无追求,不懂关注外界,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大学生这一现状,民办高校也采取一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如开展以人际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但是学校采取的措施重形式,多以讲述的形式,缺乏给予学生行动的机会,所以效果欠佳。
3.针对现状,运用积极心理学增加民办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教育
3.1 教育者先正确理解幸福的内涵,再开展幸福感教育
泰勒·本-少哈尔老师是哈佛最具人气的课程——《积极心理学》的主讲老师,他说“身处‘逆境’仍然能正面、积极地看待问题、对待生活,这就是幸福生活的内涵。”他认为幸福不是一个终极目标,如果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幸福,那么这个人生事实上是不幸福的。因为幸福应该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他还说幸福感总是在一个“幸福的基准线”上下徘徊,他不是由金钱多少决定的,也不是达到了期望就会得到的,而是由内在的认知决定的。[4]正如前文提及的,大部分学生和老师都有一个错误的思维:我达到了目标就能幸福快乐。所以导致很多人只注重结果,他们觉得过程痛苦是值得的,但结果往往不是那么如意的,所以幸福在这些人生中是多么的稀少和短暂。
老师应该先真正理解了幸福的内涵,再去教育和指导学生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幸福感教育的效果。
3.2 营造安全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研究学者提出幸福与生活环境的品质有关,他们建议为了增进幸福,可以从改变环境入手。[1]大学是寄宿学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里,所以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校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有利于师生幸福感提升的环境:首先,确保校园的安全,人身安全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低层的需要,这是幸福的基础。其次,优化校园环境,增加校园自然风光,让学校的风景变得更为优美。最后,增强校园文化建议,组织各类活动,让校园充满艺术气息,因为住在有悦人的音乐和艺术的地方有利于增进幸福。
3.3 培养学生个人价值感,促进学生向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发展
自尊心可以增加幸福感。自尊有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个人效能感和个人价值感。自尊是一种自信心和自我尊敬的整合性结构,是一个有能力生活和值得生活下去的确信。[4]目前不少民办高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但据观察当今民办高校很多学生懂得了正确认识自我(个人效能感的认识)但却不知道自己价值何在(个人价值感的缺失),所以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难以实现,这也是民办高校学生自信不足的原因。因此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兴趣,价值观等,进而发现自己的价值感是非常重要的。
自尊有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依赖性自尊即指依赖他人肯定和表扬而产生的自尊;独立性自尊即不靠他人看法,自我产生自尊;无条件自尊即既不依靠他人的看法,也不来源于自我的评判,根本不需要对自尊进行评价。[4]三个阶段逐层发展,无条件自尊使个体变得强大,因此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努力从依赖性自尊向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发展。
3.4 心灵教育,帮助学生改变认知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心灵需要和成长,注重人文关怀和教育,以言传身教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因为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认知。教育者应有发展学生积极面的眼睛,同时有打开学生发现积极面的眼睛的能力,即除了用积极的态度教育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看待人生。教育者不以责备的态度教育犯错的学生,允许学生试错,不追求完美,用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从经验中不断提升自我。
3.5 适当采用“强制参与”措施,用行动促进学生意识的改变
人的认知决定人的行动,而人的行动也可以改变内在的认知。[4]老师讲的很多道理早已是大学生耳熟能详的道理,但为何学生没有把其变成实践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们觉得自己要在情绪上准备好才能行动,这样就很可能让人总处于一个懒懒散散的状态中。而积极心理学认为一旦行动起来——哪怕是强迫自己的,也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你的情绪状态。所以学校必要时要用“强制参与”的措施,强制要求学生行动起来。例如组织学生晨练、晨读、开展主题班会或活动、组织学生写信感谢他人等等。
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教育是一种趋势,而且是高校教育的一次飞跃,对积极心理内涵的研究和运用需要更多教育者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美]Alan Carr.郑雪等,译.积极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1.
[2]曾秀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教育导刊,2008,1:9-51.
[3]冯光.培养大学生幸福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08:6,117-121.
关键词:大学生;实岗挂职;心理适应
大学生暑期基层实岗挂职锻炼是我校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成才、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与成长、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以及加强对国情、区情的了解,同时使就业与人才培养有效相结合而与地方政府建立起的长期合作项目。2014年暑期,作为实岗挂职带队老师,我与学生在基层单位同工作共生活一个月,根据学生“每日工作一记”、当地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反馈的挂职情况,结合所看所听所想,现就大学生在此期间的心理适应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记录他们追逐青想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与成长点滴。
一、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
大学生基层挂职点主要分散在区内各个条件相对有限的乡镇镇政府,他们大都偏离市区、交通食宿不便,挂职学生一般被安排在当地中学宿舍或政府职工宿舍,条件简陋且需自备床上、生活等日用品,除了工作日可在单位食堂用餐外,周末需自行解决用餐问题。挂职学生主要为大二、大三在校大学生骨干,他们均为90后,大多在家是独生子女,在校是天之骄子,一直备受关注,面对艰苦、陌生的乡村工作环境,很多人措手不及而难以适从。然而有哭诉是在发泄不适感、有调侃是在自我调整情绪、有抱怨却在主动适应,他们在默默接纳既有环境的同时把其当做最真实的锻炼。
二、大学生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适应及重新认识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成长背景决定了其人际交往更具有广泛性、互动性和多样性,他们人际交往的愿望相对中学时代更为迫切,力图通过交往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会处世以表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获得情绪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等特点及其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大大地强化了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积极主动性;此外,大学生还普遍存在害羞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在交往中常由于过分的焦虑和担心,言语支吾、行动失措,使交往者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情感,最终以拘束、沮丧告终。初入职场,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与纯粹的校园人际关系有所不同,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建立较为和谐、自然的同事关系进而把工作做好对挂职锻炼的学生而言既是学习的课题也是考验。为了更好地与当地领导干部和谐共处,早日获取他们的认可,大学生们均在主动迎合不同地域及不同人的风格,尽可能克服害羞心理,主动多参加团体活动,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在感受不同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在不断总结、不断进步。如有学生在领导面前谨言慎行,处处小心翼翼,导致不敢言、不敢行,非常拘束,导致事情因沟通不善而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通过指导老师正确引导以及当地领导的和善、真诚的作风感染,大学生们均能够通过对人际关系的重新认知,而打破拘束感,积极、主动、勇敢地与人交往,充分地展现出大学生的活力与热情,也使挂职锻炼的意义得以升华。
三、大学生存在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心理落差感及认知重塑
大学生在认知社会乃至世界的时候是存在某个内心期望的,而当现实情况与理想世界不统一时,就会出现沮丧、失落、否定、逃避等脱离现实的心理倾向。而用这种自我心理倾向指向现实社会认知时,必然导致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矛盾或冲突,引发内心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的困难,严重者很有可能引起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患,这涉及到认知的重塑问题。大多大学生之所以暑期选择去挂职锻炼主要是出于对现实工作社会的理想认知,认为公务员是他们理想中的工作岗位,通过实地岗位的工作与学习,其各方面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及提升,同时还可以根据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而增长见识、丰富人生经验等。然而,现实是挂职学生分配到的工作往往是很琐碎、很细微,甚至很机械地去完成的工作,比如整理档案、端茶倒水、文印资料等,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下班时间没有其他娱乐活动,生活显得很无聊,甚至没有更多与他人打交道的机会,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让他们觉得无力可施、浪费时间的同时深感挂职的意义荡然无存,失落无比。随着对工作的逐渐熟悉,当他们在工作中出了小差错而自我反省、跟不同的干部学到不同的东西、领悟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状况等等,很多学生反映,其实在校大学生真正缺乏的是对这个社会真正的认知,不能小视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去做,用心去学,就一定会有收获,那就是他们挂职的意义所在。通过实地挂职、切身体验与感受、认知重塑,见证着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的心路历程。
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刻苦程度、协作能力对适应新岗位的重要意义
挂职工作往往需要大学生展示青年的良好风貌,包括创新能力、敢于吃苦耐劳、懂协作等等,这些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很重要但也尤为匮乏,需要在实际工作岗位中锻炼与培养。例如,如何能把领导交给的任务高质高量地完成,有时加班是必不可少的,不抱怨、勤奋刻苦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有时候仅仅靠埋头苦干还不够,如何与同伴通力合作、加上彼此的创意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在一起吃苦、相互协作的过程中逐渐适应新岗位、领悟挂职的意义所在,青春追梦勤为径,基层实践亦精彩,相信,这些特质对大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有更深远的影响,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真正属于他们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贫困大学生
作者简介:骆莎(1989-),女,江西南昌人,桂林理工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晋(1989-),女,江西南昌人,桂林理工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32-02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让人担忧。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体辅导由于其自身特殊优势已成为学校学生辅导工作的一个新趋势,本文将结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以及按照一定的时间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性,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知模糊,职业准备不到位
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自我认识是个体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困扰,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对自我认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集中表现在没有准确的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能力、个性、兴趣等要素,对自我认知十分模糊。如此,便对其职业生涯规划造成较多的障碍,许多贫困大学生不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职业、适合什么职业,并不能结合对自我认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导致日后就业时准备的不充分。
2.就业取向功利,职业定位不合理
受特殊成长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大都肩负着整个家庭的希望,他们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对就业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功利,过分看重经济因素,有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多把职业目标放在“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而忽视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单位。职业定位的不合理,反而会使贫困大学生失去了很多合适的就业机会,也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3.自卑心理严重,求职信心不足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物质生活相对匮乏,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资源处于弱势,许多贫困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着严重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更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前途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没有信心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这对其顺利的求职就业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4.缺乏针对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指导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未能针对不同特质学生的需求制定相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其缺乏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时,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沿用传统的知识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不仅生硬单一,实效性和针对性较弱,也缺乏具备专业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的方法,职业指导效果不尽如意。
二、团体辅导的含义及其积极作用
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一种新兴模式。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在团体工作者的带领下,由一群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共同需要和问题的贫困大学生共同参与,通过一定的活动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支持、鼓励,令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并改进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团体辅导因其自身具有的优点,在对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的优点和作用表现如下:
1.勇敢直视贫困,正确接纳自我
许多贫困大学生都不能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贫困,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是自己的不幸,有的甚至会抱怨父母的无能、抱怨命运的不公,并在贫困的阴影下排斥自我,不愿意直视贫困。团体辅导通过将面临贫困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不仅可以让贫困大学生们在情感上找到共鸣,也可以汲取互相支撑的精神力量。同时,通过品学兼优贫困大学生的现身说法,帮助团体成员正视贫困、直面贫困、感恩贫困。
2.宣泄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要面对着比非贫困大学生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嫉妒等负面情绪,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团体辅导通过创造一个自由、安全、真诚、温暖的氛围,在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使得贫困大学生可以最大程度的开放自己,宣泄压抑已久的消极情绪,使心理压力得到很好地释放,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3.准确自我定位,明确职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矫正贫困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偏差,使贫困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对自己的气质、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也有明晰的把握,准确的进行自我定位。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以每个学期为单位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做好规划。
4.提升综合能力,支持职业生涯发展
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不同的单元主题设置对贫困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可以提升及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开展团体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人协调沟通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使其能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为其顺利的择业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团体辅导的应用设计
团体辅导不同于传统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模式,其强调团体活动中人际互动对个体的影响。以大一学生为例进行团体辅导,通过八次团体活动来完成辅导,可以设计如下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方案。
1.组建团体
在此阶段,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组建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团体,招募对象为一年级的贫困大学生,团体成员为8~14名。通过面谈,对其进行筛选,同时考虑到团体成员的广泛性,综合考虑性别及专业等因素,确认成员具备较强的职业生涯探索愿望,能够投入和融入团体。在团体组建以后,在正式开展团体辅导前,组织全体成员的见面会,介绍团体辅导相关知识及本次团辅的相关内容形式,促进成员间对团体的熟悉了解。
2.团体活动整体设计
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在心理咨询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团体活动、交流分享、角色扮演、量表测试、心理绘画、心理冥想、案例分析等促使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分析自我,了解职业。其总体目标是提高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水平,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信心与能力,为未来的自我实现打下基础。团体辅导包括:开始阶段、中间运作阶段、结束阶段,本次团体辅导共分为八个单元,每周举行一次,每次时间为120~150分钟,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主题,以建立信任、自我认识探索、认识职业世界、选择目标、提高决策能力、潜力开发、制定规划、实际行动为主线,相互为基础,步步为营。
3.团体辅导具体进程
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共进行八次活动,每次为一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未雨绸缪定航向。目标:主要是激发个人参与活动的兴趣、成员相互认识、建立互动关系、形成团体、澄清团体目标、建立团体规范并唤起成员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意识。主要内容和活动:滚雪球;棒打薄情郎;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订立团体契约;秘密小天使。
第二单元:职业生涯面面观。目标:让成员进一步体会团体的力量、认识生涯与生涯发展、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主要内容和活动:兔子舞;职业大猜想;我的理想和专业;生涯的十字路口;分享生涯规划的意义。
第三单元:遇见未知的自己。目标:通过团体活动,让小组成员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协助成员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与职业兴趣类型,为未来职业的选择做参考。主要内容和活动:猜猜我是谁;我的柑橘;气质与气质量表测评;性格与MBTI测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量。
第四单元:人贵有自知之明。目标:协助成员进行工作价值观探索,探讨工作对个人的影响,澄清成员的价值观,了解价值观与专业、兴趣的关系。主要内容和活动:蜈蚣翻身;价值观大拍卖;生存选择;人生的最后时刻;总结。
第五单元:天生我才必有用。目标:帮助成员肯定自己的能力,进一步肯定自己,加强生涯决策信心,协助成员自我了解,发现优点,提高成员的自信心。主要内容和活动:青蛙跳水;我的潜力有多大;同舟共济;优点轰炸;自我寻宝。
第六单元:一寸光阴一寸金。目标:帮助成员更有效的掌握及运用时间,在生涯规划上掌握主动,协助成员确定职业目标、规划大学生活。主要内容和活动:我的时钟;生涯幻游;自测管理时间的现状;我的时间表;ABC时间管理;如何管理我的时间。
第七单元:小荷才露尖尖角。目标: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正确面对贫困和挫折,协助成员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主要内容和活动:松鼠与大树;命运之牌;感恩贫困;职业生涯规划。
第八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目标:引导成员分享前面几单元的团体经验、评估团体效果、整理团体收获,学会利用现有资源感知幸福、笑迎未来,协助成员调整团体结束的心情。主要内容和活动:热座;揭秘秘密小天使;成长雕塑;真情祝福;大团圆。
四、团体辅导在促进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考
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操作的方法也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推广意义。通过实践总结,就目前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和现实状况而言,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完善:
1.不断提高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人员的综合素质
团体辅导对组织者和指导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作用的发挥及结果的实现。具备专业知识功底、娴熟的辅导技术及丰富经验的团体指导者才能有效带动团体气氛,达到良好的团体互动效果。团体领导者是促进、活化和维持团体的重要角色,所以在实施职业规划团体辅导中,领导者应熟练掌握职业规划教育必需的人职匹配理论、生涯发展理论、MBTI职业性格理论等职业理论,并不断提升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保障团体辅导的良好效果。
2.注重营造安全、温暖、团结的团队氛围
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希望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因家境贫困而带来的职业规划困扰,应努力营造团体安全、温暖、团结的氛围,使得团体成员能够感到自在和开放。团体辅导活动场地的选择应避免在户外及嘈杂喧闹且人流量大的地方,注重保障团队成员的隐私;团体辅导室的布置要整洁温馨,使得团队成员能很好的放松自我;团体辅导时,签署团队规则制度,强调保密性,使成员获得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良好的团队氛围有利于成员在活动中敞开心扉,袒露心理问题,获得成长。
3.合理安排团体辅导,有效提高辅导效率
要合理安排团体辅导,注重考虑辅导时间和人数,借以提高辅导效率。每次团体辅导的时间间隔不要太久,以每周一次连续进行较佳,一次团体辅导以120~150分钟为宜。要仔细掌握好时间,时间过短会使参与的学生感觉获益感不高,影响下一次参加的积极性;时间过长,会耽误学生学习时间、影响其生活(如晚上寝室熄灯)等,造成其焦虑不安,影响团队效果。团体辅导人数应控制在8~14人为宜,既可以有利于团体辅导教师对每位团体成员的有效关注,也可以产生良好的团体动力以互相支持。
4.加强追踪辅导,建立个别辅导网络
加强追踪辅导,建立个别辅导网络,有利于对团体成员进行进一步的追踪和干预。如成立团体辅导小组成员QQ群,便于团体辅导结束后持续追踪辅导和相互帮助,巩固成果和成员间的感情,也有利于持续追踪辅导。同时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的不同学期,应该安排与团体成员的面谈,了解成员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情况,给予成员持续的鼓励和支持,使得团体辅导的效果能够良好的巩固和持续。
参考文献:
[1]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邓红珍,等.高校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初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