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贸易学论文

国际贸易学论文

时间:2022-11-17 00:2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贸易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贸易学论文

第1篇

可以说对国际贸易实务各个章节的学习,全部是围绕合同展开的。因此,在学习中首先要把握学习的中心是“合同”。在学完国际贸易实务的全部内容后,大家可以发现,实务的学习其实就是逐一学习了合同的各个条款及相关内容。这时可以借助相应的具体合同,把各章节的主要内容连贯地进行复习和总结。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很好地与客人洽谈并签订合适的贸易合同。签订的合同既要对贸易双方有利,又要考虑规避风险:既要适应客观的贸易条件,也要兼顾贸易各方的主观意识。只有把握了的学习的中心和主线,才能把学习的内容有条不紊并牢固地掌握。

二、重视国际贸易惯例的学习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有关国际贸易方面的各种规则,如《2OOO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托收统一规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这些规则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公认的一般国际贸易惯例,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并成为国际贸易界从业人员遵守的行为准则。而这些惯例的内容可以说贯穿着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决大部分环节。

具体说,在学习信用证这种付款方式时,要把《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全面贯穿于学习当中。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2007年7月1日l起,新的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简称UCP600)代替1994年开始生效适用的UCPSO0正式生效。在学习时必须更新相关的知识,掌握UCP600与UCP500的不同,学会使用新的国际贸易惯例来分析实际案例。

三、把握单证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时,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学习掌握进行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各项程序及运作方法,而忽视单证的学习。其实单证业务是国际贸易业务的一个基础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证学习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从对外贸易合同的签订,到合同履行完毕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单证的缮制、处理、交换和传递。在缮制单证时必须做到正确、完整、及时、简洁和严谨等要求。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就有可能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例如,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贸易业务员,必须能够制作正确的单据——合同,合同中的条款必须符合双方洽谈的内容。当客人开了信用证后,业务员必须读懂信用证这一重要单证,要认真审核信用证条款,如发现与合同条款不一致或有某些不合理的条款时,应该与客商联系修改信用证。同时,业务员必须审核组织出货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单据如发票、装箱单等是否符合信用证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非本公司缮制的单据(如提单、出口许可证),如果有错误或发现错误时间比较晚,都有可能对收汇产生影响。因为这种单据即使要修改,不但增加了相关费用,而且办理的手续复杂,加上单据来回传递的过程有可能耽误交单的日期而影响收汇。可以说,不能进行单证的审查和正确单证的缮制的业务员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业务员。目前单证制作在对外贸易业务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逐渐被各方重视,国家各个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外贸职业资格证书,如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以及报关员等考试,无一例外地把单证作为考试的重点。

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当中,要重视对各个业务环节出现的各种单证的学习,必须在读懂单证的基础上能正确处理及缮制单据。

四、加强实践实训的锻炼

课堂学习解决的是知识点的系统把握和知识量的储备,而实践实训解决的则是具体操作细节的掌握和演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更好地达到培养目的。首先应重视模拟实践。通过对实际工作环节的模拟操作,锻炼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模拟商务洽谈的过程,掌握一般的报价方法和步骤及技巧。通过模拟软件操作缮制全套单据,可以全面掌握整个实际业务流程及产生的各种单据的制作。通过模拟实践,可以把看似繁杂的业务过程,通过真实案例进行展现,并与实际操作环节相沟通,不仅可以加深对国际贸易各种惯例及规则的理解和记忆,更主要的是培养了高素质的工作能力,更好地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实践实习。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把这门课程学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和模拟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实践中感悟原理。

五、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式及相关政策的变化

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就是为了日后更好地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其实与国际国内经济政策密切相关。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实际业务中,都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比如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8年1月22日全球股市的“黑色风暴”,让人们深刻而直观地感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恐怖。1000多支A股跌停的现实,印证了不久前媒体关于警惕A股受次贷危机影响的报道的前瞻性。而目前我们国家的出口贸易也将深受其影响。根据海外媒体的报道,美国第二大折扣店营运商塔基特(Target)公布的第三季度利润意外下跌4.4%,原因主要是市场疲软导致服装和家庭用品销售下滑。而美国百货商店西尔斯(SearsHoldings)、家居卖场家得宝(HomeDepot)的股价今年都出现下跌。实际上,几乎所有美国零售商都未能幸免。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负面效应正扩大到消费市场。而零售商把压力直接传到了中国出口企业。目前很多美国进口商通过各种方法来转移自己的压力,例如通过压价以及提高技术测试标准等非价格手段极力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中国出口商。而国际及国内相关政策的调整也对进出口贸易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目前中国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对相关行业的出口造成了影响。而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也是国家通过实施宏观政策工具对出口商品结构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冉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之创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廖万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3]陈晓梅.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刍议.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06,(3).

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研究生 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它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入学方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培养评价等环节。硕士生作为本——硕——博这一高层次人才链条的中间环节,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同时具有为博士生教育提供合格生源及为社会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双重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定位于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较弱。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重庆市最早设立的国际贸易本科专业,自1994年开始招收国际营销专业本科生,1995年开始招收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2012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本专业硕士点现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与投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国际商务研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5个研究方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重庆以及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专业。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及“如何培养”需要认真思考。我们应该针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变革传统培养模式,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凸显自身优势的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清晰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突出。重庆工商大学招收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水平国际经贸专业人才。从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来看,定位不太清晰,不能准确区分本科与硕士之间的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在培养学术型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也不太明确。

2、生源质量不高,来源单一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各高校研究生扩招的双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2012年才开始计划招生。根据我校近几年经济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来看,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第一志愿报考比例较小,生源中大部分都是属于调剂录取,生源质量不太高。以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为例,2011年我校产业经济学专业招收32名硕士研究生,只有一名学生是第一志愿录取,应届毕业生22人(其中本校应届毕业生8名),6名同学本科毕业于一本院校。2012年招收的19名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中,只有本校两名应届毕业生是第一志愿录取,应届毕业生12名,4名学生本科毕业于一本院校。

3、课程体系特色不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课程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广阔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专题》、《国际贸易理论前沿》等。从课程设置来看,课程体系不太完善,特色不突出。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纵向层面上的要求和特色。在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偏重于传授知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这都导致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差,从校园走向社会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需的时间偏长。

4、指导模式限于传统的“师徒式”

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的是一对一的“师徒”模式。这种方式保证了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导师亲自指导。研究生入校后,通常是按照自己导师的课题项目来进行学习和科研。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导师基本上都是本校教师,高校教师是学术型的研究人员,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相对缺乏。导师多数只精通一个学科,一对一的“师徒”模式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限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5、科研条件较弱

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是评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主要立足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对于导师科研项目较多的学生而言得到锻炼的机会自然较多。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我校国际贸易学科科研力量相对较弱,老师不容易申请到国家级的课题和项目。然而,地方院校并不缺乏科研项目,一些地方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很需要地方院校的科研支撑。但我校国际贸易学科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并不广泛。有限的科研经费,将限制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开拓探索性,致使一些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科研实践较少,独立承担科研和解决实际能力问题的能力较差。

6、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包括对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评价,考核制度与学位论文质量评定是两种常见的评价方式。我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规定了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等质量监督环节,但是这些环节的评价制度不太严格。研究生只要通过入学考试,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研究工作、论文答辩,一般都可以获得学分,顺利毕业,几乎没有被淘汰的。这不能造成研究生学习研究的压力,研究生没有危机感,很多环节都是得过且过,影响了培养质量。

二、对现有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1、目标定位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

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用卓越的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来引领整个改革活动,因此培养目标的明晰至关重要。培养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到学生的现行就业与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应该是一种具有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适应面很广的经济学科专业。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培养具有在本门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国际经贸理论和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素质方面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加强学科建设,拓展生源来源

优秀生源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考生在报考院校时,倾向于选择教育质量、办学层次和水平高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地方高校对考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我校研究生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生源总体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应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的提高,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大力发展特色教育,靠国际贸易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的知名度去吸引考生。此外,在研究生生源的选拔上,学校应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参与全国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等特色宣传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我校国际贸易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利用招生专业目录等宣传材料,详细介绍招生专业情况、导师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等,为学生报考提供充足完善的信息。

3、开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国际贸易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构,应以学科知识为主线,课程结构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践课程,课程设置要强调“新”,突出“实践性”。及时把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更新到课程内容中,使研究生能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为提升研究生应用能力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强化学生适应行业竞争与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培养。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责任人,他们的学术水平、科研基础以及责任心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根本保证。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生导师来源单一,皆由本校国际贸易学科教师担任。国际贸易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强。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要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根据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特点,学校除了为研究生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外,还可以聘请研究机构、相关产业部门和相关行业的科研及管理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主要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校外导师对实践部门的现实问题有清楚地了解与认识,负责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由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专业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来共同来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这样不仅让研究生学习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应对就业。

5、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当前高校研究生科研实践的机会主要来源于导师的相关项目和课题,导师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项目支撑,研究生创新能力就有了源头活水。学校应积极支持导师队伍利用各种科研资源,争取各项基金以及一些大项目、大课题,开展创造性工作。此外,科研经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加大对研究生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为研究生创新思想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平台,让研究生有更多的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再有就是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通过与企业相结合进行企业项目研发与科研成果转化来吸引企业资金的支持,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力补充。

6、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培养质量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只有形式上的“严入”,学生只要通过了入学考试大关,几乎都能拿到学位,“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客观上影响或降低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使研究生始终处于规范的培养氛围之中,真真踏实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之所以突出,是与其较高的淘汰率是分不开的。学校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落实淘汰机制。不管是在课程的学习上,还是学位论文的送审与答辩过程中,都应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一旦达不到规定标准,就实行淘汰处理,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2]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3]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

[5]王运峰等.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风险管理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

第3篇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将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概念混淆,以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各有各的优势,只有将两者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相互补充运用,才能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举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该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模块。理论知识是培养开展外贸业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实践教学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与创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既要运用举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部分讲解得清楚透彻,也要较多采用案例进行训练,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外贸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概念混淆,误将举例教学法当作案例教学法来用,以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不利于创新型、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塑造。

一、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不同之处

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个专业术语、某项国际惯例的规定,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列举一些典型事例进行解说,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抽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便是举例教学法。可见,举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配合对学科内容的教学,通过举例使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举例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而所举的事例在教学活动中则居次要地位,且该事例的涵盖面一般较狭隘。

而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放在实践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实践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案例则在教学中占中心地位,比举例教学中的例子的涵盖面更为广泛,更为精致。案例教学具有使学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特点,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的原因所在。

二、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难度比较大,教师不容易教,学生更不容易学。学生对每一个专业术语的准确理解,每一个相关规定的真正领会,都需要师生共同付出多方面努力。若教师将实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用现实的事例来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便能达到巩固书本知识、扩充学生知识容量、引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教学效果。但是若仅靠举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只是单向灌输,师生之间没有双向互动,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案例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从大量的国际经贸实践中选取一些鲜活案例用于教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观念自然而然地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信息不断更新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传授给学生已经成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案例教学,尤其是综合性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中心,通过让学生独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意见的方式,将某项实际业务中所有环节进行全盘考虑,系统安排,从而将平时学到的零散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大量案例并没有唯一确定的解决办法,可以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创新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举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举例教学法在课堂讲授中被使用的频率最高。为了搞好举例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授课教师应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知识体系、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扎实的教学技艺,以及深入浅出的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与此同时,列举的事例要典型、新颖、通俗有趣、灵活多样,这样便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运用自如,从而生动、活泼、高效地实现课堂教学。举例教学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备课环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案,认真撰写备课笔记。用哪些事例?用在哪里?怎么用?都要充分考虑,细致安排,使得课堂语言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层层推进,从而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每个业务环节的要领。

2.授课环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过程,只有激活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效益。发挥举例教学的激活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是在导入新课时举例。通过举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起到统领整个课堂语言的作用;(2)是在讲解具体问题时举例。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业务环节中的专业问题,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3)是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举例。通过举例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3.课后巩固环节。一节课结束后,所学的内容如何巩固呢?举例教学法的做法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实例。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见闻中列举实例,通过寻找实例,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例写分析报告。根据教师举出的实例,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并写出报告,提高分析、应用能力;三是组织学生参观港口、集装箱堆场,走访物流公司、外贸公司等,延伸课堂教学,用实例强化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后,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而要熟练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案例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1)根据每章节和课程总的教学目标编制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案例教学目标和内容;(2)精心选择案例。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而选择的案例既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特定的教学环节很好地结合,又要与当前进出口业务实际联系密切,更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运用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深入分析并解决问题;(3)教师案例备课和学生案例预习。一方面,教师一定要事先熟悉案例,要备好案例课,包括任务布置,时间控制,提示的信息和对案例的评析等;另一方面,学生事先进行案例预习,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2.课堂实施阶段:(1)教师推出案例。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巧,既要选准切入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向学生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2)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讨论中,教师应少讲多“点”,应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这样才能深入挖掘,达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升华,同时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在讨论脱离了主题时,或是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不清时,教师要把讨论引回到

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正题上。授课教师应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当学生提出的方案大致相同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学生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从而引导他们由“学会”到“会学”到“活用”。

3.总结述评。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可由教师总结,也可由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总结中要注意不要简单对案例做出结论,也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要对整个讨论情况做述评,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给予澄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讲解方面,举例教学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重要趋势的案例教学法只有在学生对专业知识透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实施,从而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翁爱祥俞林: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5,(2):35-36

[2]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第4篇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数量和频次越来越高,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中国贸易人才。现阶段,我国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本文主要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就财经类独立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一定助益。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向着平稳发展过度,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转化出现了新常态。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处于结构调整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阶段,这些问题对我国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更高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这些人才必须熟悉国际贸易理论,通晓国际市场规则,更要熟悉国际间跨文化贸易人。

 

但是从最近几年市场反应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数量众多,但是质量不高,供大于求,出现这种情况与国际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业也跟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很大关联。面对新形势下,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全新需求,如何提高财经独立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成为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

 

1.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办学的定位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于2006年面向全国招收普通高等教育国家任务生,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现有25个本科专业,形成以经、管为主体,经、管、文、工、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校生22400多人。学院占地近千亩,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广州市增城区,交通便利。校园规划井然有序,绿树成荫,建筑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学院近年来投入逾千万元高标准建成校内经管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云计算、云桌面等平台,着力构建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学习环境。

 

学院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道路。学院注重内涵特色建设,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和中青年骨干的后盾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龙头,讲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为骨干,博士、硕士为主力,各学科教师梯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适应了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专业英语娴熟,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及政府涉外机关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综合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国际贸易实训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首先,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其次,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测试水平;再次,跨国文化素质、交往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英语水平应达到国家六级水平;第四,熟悉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地理、国际金融、销售公关、国际商务谈判、法学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第五,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报关、报检、国际货运、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核心知识势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最后,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

 

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2010年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几年间,中国的经贸应用型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服务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

 

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十分低。据《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面对这种现状,需要我们切实分析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从学校自身建设出发,通过更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我国独立院校培养出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应用型独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1.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后续保障和支撑。高校中的很多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都具备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当地的企业和企业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素质都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师的国家化观念和经营不是和充足,对实施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实际岗位需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是要能够从事国际事物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教师的国际化观念不充足,将会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就要求独立院校的不断完善和改革教师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到跨国企业开展学习和交流,熟悉企业的日常工作流程。同时,还要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摆在教师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怎样认识这个专业,国际贸易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之前,不要局限于国际贸易的几种经典理论和经典的教学思想和原理,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解决国际矛盾摩擦,国际商务谈判等问题的实际能力,将专业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有效连接起来,保证学生在处理国际贸易问题时,能够用英语解决问题。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为教师创造一个舒心的教学环境。要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职称评比,晋升和待遇等方面给予的一定的政策倾斜照顾。

 

2.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综合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科学的对学生的专业课和公共课以及选修课、通识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进行综合确定,通过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整合和优化,充分体现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特点,保证培养出现的人才更加适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保证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制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保证计划能够顺利的执行和实施,实现课程建设和规划的任务要求。

 

此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教学多学科交叉,要通过始专业课程设置精心培养复合型、综合型经贸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多学科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这样就大大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充实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知识含量,为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还要重视构建以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学科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分析,建立起以《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为课程中心的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然后在建设以《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单证实务》、《国际结算》、《海关通关实务》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专业实务课程理论体系,再建设以《国际贸易电子仿真模拟》、《国际贸易案例研讨》、《国际商务专题研究》、《国际商务场景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调查》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体系,从而保证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形成以理论课程体系为基础,实务课程和实训课程为支持的综合课程体系。

 

此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在编写上述教材过程中,应该将实训和学习指导方案纳入教材体系中,只有建设一个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才能积极的推动整个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此外,国际贸易专业在进行开展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师资队伍现状,在人才目标确定、专业设定、课程设置以及分布教学和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确定方面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保证课程体系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3.教学方式与方法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应该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这一教学中心进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革。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法,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推广和传授知识和实训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法。同时,还要加大班级实行双语教学的程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还要积极尝试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遵循现代教育规律,积极应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复杂国家市场环境的能力,要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会涉及到国家行业的特点需求,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比例,积极推广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讲解时应用英语教学,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比较浓厚的国际贸易学习氛围。学校通过政策支持、师资力量教育培训以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等多种途径途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进程。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此外,为了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专业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操作手段,通过自行设计教学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4.培养方法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将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在注重强化学生国际商务操作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精心搭建实训平台,建立包括技能培训、实验室电子仿真模拟、国际外贸场景实训、专业调查报告、见习报告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教学计划的需求,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课程技能实训、仿真模拟实训以及专业调查报告等方面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实习调查检查工作,从而有效保证实训的效果和质量。此外,为了保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接近实际需求,要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在实际场景中学习,提高实训的效果。

 

结语

 

总之,我国现行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做好课程设置工作,不断更新教师理念和教师素质,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应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和对策,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国际贸易环境的需求,促进我国国际货物贸易健康发展。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1 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 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 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 “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研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一、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国际经贸专业实践特点,今后国际经贸专业必须以培养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为突破口,建立以校内国际经贸模拟实验室为中心,以课堂案例教学为基础,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以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和调查为支撑,以毕业论文撰写为检验手段,以双语教学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体系的构建

(一)认知专业模块

国际经贸专业学生入校时,首先要对其实行专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在专业中的重要性,在学生寒暑假时,要求学生走入社会,对从事国际经贸的公司和企业以及海关、商检机构、海运企业、保险公司、银行等展开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二)专业课程实践模块

专业课程实践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时,当讲授进出口结算时,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填写单据。可让学生参观本地的港口,观看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教授运费和保险费,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

(三)校内实训模块

模拟实习环节可以相对集中安排在第七至八学期,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拥有模拟进出易洽谈演练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国际经贸专业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外贸英语口语及语音实训室、外贸业务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训中心等。实训项目包括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等。

1、外贸地理实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介绍国际商品资源分布和地理航线。

2、外贸英语语音、口语实训。在《外贸英语》和《外贸英语口语》等课程中,通过语音室的设备设施、影音资料等强化学生的语音和口语训练。

3、外贸单证实训。在《国际贸易单证制作》课程中,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业技能的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外贸实践中,涉及大量的单证。如果学生对此不熟悉,很难深刻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流程,所以需要组织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收集、整理课程涉及的有关单、证、表、案例、工具书、参考书等实物资料和数据资料以及教学软件、教学光盘、录像并尽可能收集本地外贸企业的案例,结合案例的具体业务进行单证填制的训练。

4、外贸综合技能实训。在《国际贸易模拟实训》、《电子商务实训》和《基础会计实训》等课程中,利用财务会计实训系统、电子商务实训系统、进出口业务实训系统,对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综合训练。通过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首先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再到出口合同的订立、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投保,结汇,总之,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具体实践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到相关的单位工作不需要太多的制导就能胜任工作。

(四)校外实习模块

校外毕业实习是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普遍做法,其实施主要依靠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但具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却有着相当大的困难,一是企业担心泄漏其商业机密,不愿意接受实学生深入其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不愿长期合作。对此,一方面可采用协议的方式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也可采用游击战的方式建立一批灵活的实训基地。为保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连贯性,必须加强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力度,杜绝学生实习期间随意请假、旷到、怠工等不良行为。(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段秀芳、柴利等: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R].新疆财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0年1月结项

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买卖查询,管理,回复

作为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初次面临的岗位大多是外贸业务员,毕业生除了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的模拟实训之外,没有太多的机会再真正的国际贸易行业中去实践,做贸易,客户资源都是一个贸易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那么作为国际贸易行业的职场新人,如何去寻找客户,如何对客户以及潜在客户信息进行管理成为了进入国际贸易行业的第一道门槛儿。

首先,作为外贸新人需要搜集提供外贸行业交易信息的渠道,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自然成为了外贸新人收集信息的首选。同行聚集的贸易平台网站,比如:实惠网,阿里巴巴等可以免费供应信息的平台;同行相互交流经验的论坛网站,比如:外贸福步论坛,实惠网外贸论坛等等。在这里我们既能够搜集到供求信息,自己的供货或求购信息,还可以与同行交流,提升自身能力。

其次,除了浏览国内的一些网站信息外,还需要主动对国外市场进行宣传,推销。让潜在客户看到我们的信息,了解我们的产品。目前国内企业使用最多的两种海外推广模式为:搜索引擎广告和B2B网站。搜索引擎广告,比如: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网站流量大,广告费相应较低,从两三千到几万元不等,推广效果明显,是外贸中小企业推广产品信息的较佳途径。B2B网站,推广费用相对较高,效果明显。比如,全球最大的B2B国际贸易网站Alibaba,实惠网等等。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国际贸易职场新人要了解这些信息渠道,才能在自身企业业务拓展方面有所启发。

以上是我们如何和收集贸易信息,下边我们来共同探讨下如何对信息进行管理及有效客户信息的回复

1充分了解自家企业信息是成功拓展业务的前提。充分了解自己的产品,产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术语,充分了解同行业,多看看同行业的产品信息,对应比较,总结自己产品优势,寻找产品推广优势。作为国际贸易行业新人,每天坚持一小时去做这件事,踏实学习,善于总结提炼,日积月累,定会收益颇丰。

2坚持不断和更新推广信息。开发客户,要耐心的在B2B网站产品推广信息,对网站的信息进行整理,及时更新已信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长期积累,效果明显。

3给目标客户每人一份推广信息。门户网站,论坛等收集到的目标客户信息,通过E-mail或快递形式每人一份产品推广信息,但是如果推介信息写的不好,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以下列出几个推介邮件石沉大海或者被退信的原因:邮件的标题引不起客户兴趣;带有附件,客户担心病毒,不敢打开;附件过大,不便打开,耗用资源,客户直接删除;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产品和没有把握好目标客户,大海捞针;错别字,语法错误太多,理解困难;推介信息措辞不够专业;为了达到更好的更好的推广效果,推广邮件中应包括产品品名,公司,相关资质,产品优势,自家网站网址,内容简单明确。通过这样的信息,即可甄选目标客户有效信息,也达到向潜在客户推介产品的效果。收集的目标客户信息,要认真细致的进行分析。分析每个客户的具体情况,并加以整理,保存完善形成客户资源。

4有效信息及时回复。通过前期产品信息的推介,客户信息的梳理。收到目标客户的邮件信息或者是询盘邮件,回复邮件也要讲究技巧,充分表达合作诚意,展示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等等。比如:称呼,每个人最喜欢听的就是名字,所以,能不用Dir Sir./Madam就最好别用,尽量使用对方的名字;尽量别让客户一眼看出你在邮件群发。“富通天下 ”外贸管理软件 ,能针对不同客户,系统自动填写不同称呼,增加打开信件的几率。内容,既要言简意赅,又要言之有物;既要注意格式,又要言语得体。当对方发来询盘邮件时,需要特别注意,回复邮件全面,对方询问的信息不能有遗漏现象,对方明确提出要求报价,提品参数,参考图片,相关条款等应尽量全部提供,如不能提供,需在邮件中说明并表示歉意及提出解决办法。

任何贸易行业,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买卖查询,客户信息管理都是企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决定因素之一。买卖查询信息,客户信息管理与回复又是每一个新入职国际贸易行业工作人员的必须课。买卖查询的管理与回复,是国际贸易双方建立贸易关系的开始,而信息回复技巧更是贯穿贸易促成的始终,也是贸易合同顺利履行的保障。是企业推广自己,打开市场的窗口,是留住老客户,开发新客户的途径。在国际贸易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业人员,不断探索和发现,总结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与同行分享,为新手引航,

参考文献:

[1]《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初级认证教程——国际贸易方向》 作者: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著,叶红玉,沈凤池 编写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02月

[2]何解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10月 31卷10期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法规和标准;国际贸易;影响;

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主要是指货物进口国家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要求,以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由技术法规与标准、质量认证制度、标签和包装要求,商品检疫和检验规定、环境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六个体系构成。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贸易障碍的形式出现的TBT,和多数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一样,是打着促进贸易的旗号而实际起着阻碍贸易的作用。TBT大都是为了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而被各国提出并采用的,并曾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做过一定的贡献。在国际贸易中规定产品应达到一定的标准,这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正是由于技术壁垒的出现,使得技术法规和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国际贸易商品质量也有了健全的评估体系,这极大的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TBT还是以贸易障碍的面目出现,使原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变成了阻碍国际贸易正常进行的手段。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由于知识产权的强力推行及先进标准的采用,使世界资源配置及要素流动更集中的向少数掌握先进开发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国家和大公司转移。而其他国家在缺乏技术开发能力的条件下,只能跟在其后亦步亦趋。TBT已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会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未来深入谈判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TBT的最大受益者仍然是发达国家。因为他们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他们的技术专利、技术产品、版权等得以优先保护,取得了垄断利润;作为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方,也因挡住了其他国家同类产品对市场的进入而获得垄断利润。TBT的受害者则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壁垒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这不仅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不发达、运输、通讯工具比较落后,更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落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繁多,技术要求也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他们就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制定了名目繁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从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进入本国市场。TBT不仅影响发展中国家商品的出口,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尖端技术和设备,以缩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最终使得TBT减少。但是这种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受害者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也给发达国家自身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实行TBT并不能使发达国家完全达到保护本国衰落工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同时,由于实行TBT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又反过来影响发达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也不利于发达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和技术转让,而且也会导致本国被保护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从而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TBT形式多样,涉及面广,影响着各国经济政策的决定,因而也就直接或间接的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地理方向,引起不同国家间、集团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 TBT对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它对进口国有关产业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发达国家对许多制成品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的技术标准,进口货物必须符合这些标准才能进口,其中有些规定往往是针对某些国家的,根据保护本国工业的意愿,这些技术标准不仅在条文本身上限制了外国产品的进口,而且在实施过程 中也为外国产品的销售设置了重重障碍。

二是会拉大进口国与出口国的之间的价格差距。三是TBT利用技术、经济、PPM标准及行政和司法部门这四类限制对进口商品产生影响。通过技术条文本身的限制规定直接限制进口的技术限制是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

二、应如何应对贸易壁垒的屏障 第一,通过多边贸易谈判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标准是解决各国TBT制定随意性的很好方法,国际贸易组织可以建立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并根据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这一标准,并且要求成员国要基本按照这一标准来要求和制定自己的标准,不得随意制定一些苛刻的贸易标准来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建议在下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将TBT列入讨论重点议题之一,努力达成一致,进一步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内容,建立国际统一的权威标准并通报各成员国,让他们都按照这一标准进行生产活动和国际贸易。同时在新的协议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因为TBT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所以对发展中国家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以保持公平与平衡。

第二,对各国的TBT措施进行审议,通过审议的才承认其合法合理性。在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后,各个成员国要严格遵守,并根据这一标准来制定自己的TBT,不得随意制定一些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阻止进口,成员国要制定自己的额外技术标准,必须要向WTO的相关组织提出申请,由这一组织根据具体国家的情况进行审议,通过审议的才承认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并允许运用于国际贸易之中。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如果一国没有通过审议而胡乱制定标准,将让他们受到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限制甚至禁止国际贸易,以此来约束各成员国遵守。

第三,鼓励各国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有了,各国就要对照标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这才是摆脱TBT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尤其是技术较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值得重视,因为TBT的影响肯定对发展中国家更大,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在TBT斗争中必定会具有优势而游刃有余。这就需要各国的企业及时了解国际标准,适时调整,严格遵守,这样才能保证出口的持续和扩大。如我国上海市的传统出口产品长毛绒玩具,在1980年国际玩具委员会制定了玩具安全标准,随后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技术法规,明令规定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该标准的玩具的情况下,上海市生产企业却不了解该标准,在阻燃、填料卫生、眼珠拉力强度等三项指标没有达到该标准的要求,出口量逐年下降。1980年出口599万美元,1981年降为458.2万美元,1982年又降为414.5万美元。与此同时,南朝鲜出口增加到一亿美元,台湾增加到8,000万美元。从1982年起,有关企业采取措施,解决了上述三项指标中存在的问题,1983年产品质量指标全部达到国际玩具委员会的标准,出口量才大幅度地回升。

1983年创汇700万美元,1984年达到1,000万美元。 第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协调方式打破TBT。这主要是指加强区域集团内部以及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减少TBT的影响,以促进贸易的发展。首先,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打破TBT。从一定意义上讲,区域一体化是指经济联合、调节的机构和行为。区域集团为了统一内部经济政策,减少贸易壁垒,或者采取直接制定贸易法规,或者在法规中引用标准,达到区域内标准的协调一致,克服彼此之间的贸易技术壁垒。如欧洲共同体理事会在1985年5月的一项决议中决定,在有关的行政法规中参照适用欧洲标准的原则,从而铺平了欧洲标准化的道路。

其次,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也是克服TBT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加大双边合作力度,争取彼此承认各自有关机构的检验和认证,这也有利于简化手续、便利出口。如美国与许多欧盟国家同为1979年罗马《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成员国,美国向欧盟多数国家出口农产品时,可以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验局按照公约的统一规定制定的《联邦植物卫生证书》为准,到岸后不必要再接受欧盟国家的检疫制度,从而很便利美国农产品进入欧洲市场。 第五,各国建立自己的TBT信息系统,服务于生产商。各国应该建立自己的一套TBT信息系统,及时搜集世界各国的TBT制定情况,并且将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及时通过公报、网络等反馈给生产商,以减少因出口商不了解情况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便利生产商根据这些TBT的规定来调整生产技术,生产符合要求的产品,以扩大产品的出口。

[1]赵春明.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3]冯宗宪,杨健全,张文科.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石士钧,钟昌标.微观国际贸易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第9篇

关键词:提高 英语运用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57-01

一、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1.国际化趋势下英语举足轻重

国际化的趋势,提升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的地位在新时代下稳如磐石,不可动摇。同时,在现在很多领域,如果涉及高一层次的研究应用,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由于经济全球化,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机会接触到外国人,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这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作为新一代学子,英语能力是我们必备的一项能力。良好的英语能力,使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具备更大优势,同时带来更多机遇。

2.求职需要一定的英语综合能力

找工作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一大难题。尤其现在,很多招聘机构现实的数据表明人才市场已经达到过饱和状态。但其实很大原因并不是饱和问题,而是很多本科生毕业后都处于一种博而不专状态,尤其是英语综合能力这一方面。大学生的英语,勉强行但并不适合求职中的高要求。很多理想职业,英语是第一道门槛。有很多人,其他专业能力足够,却因为英语能力不足被淘汰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可以为我们的求职锦上添花,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

二、为了提高英语综合能力,我们需要干什么

1.将学英语作为一种习惯

英语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任务,甚至有人将英语当做自己的噩梦般的存在。这种心态下,就算学好英语,也并不是我们期待的结果。首先,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热爱,甚至将学英语作为一种习惯。自己认可学习英语,才能更好地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习惯学英语之后,每天你会习惯性关注英语,食品包装袋上的英文标签,大街上带有英文的LOGO,都将成为你学习英语的途径。除此之外,你会习惯性地在生活中应用英语。

2.多看多听

有些人可能对英语这门语言不是很感兴趣,但可能爱看美国好莱坞大片,爱听欧美音乐。其实,这也是一种改变你对英语态度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研究发现,当人长期听到某种语言时,会不由地主动模仿。好莱坞大片和欧美音乐会在潜移默化中吸引人的注意力。有些经典台词或优美歌词,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诵读或吟唱。这一方法,是一种极好的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还能有效提高口语能力,或许你离纯正发音只是几部英语电影、几首英语歌曲的距离。

3.多说多写

任何一门语言,要想学好,必须在平常生活中敢用,英语更是如此。如果只学不用,越学越痛苦,最后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因为口语不好,有些人就失去了说英语的勇气。因为担心嘲笑,英语学习成了哑巴式学习。可是,谁都不是天生就会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即便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也一样。对于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勇于在别人面前说出口,英语才会提高。口语能力是慢慢培养的,犯的错误越多,进步空间越大。因此,相信自己,给自己勇敢说英语的自信心。英语写作是一种对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查。看英文杂志、读英文书籍都会对英语写作有很大帮助。

4坚持不懈

英语综合能力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时之功。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很大成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万万不可以的。那些英语能力超强的人,谁不是经过日复一日的学习?即使目前这一段时间英语没有丝毫进步,也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坚持不懈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

三、结语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成了我们必备的专业技能。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科研调查,我们都不能忽略英语这项技能的重要性。而且,这项技能已经和我们未来找工作这一人生大事有了密切关联。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重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要想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第一步就需要改变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第二步,多方面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看看好莱坞大片或听听欧美音乐都是不错的办法。最后,将所学的英语活学活用,勇于在生活中使用。

参考文献:

[1]窦卫霖.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成功模式――案例―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A].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英语研究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论文汇编[C].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英语研究委员会,2004:7.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 新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 理论 逻辑

一、关于比较优势理论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始于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匪姑埽ˋdam Smith)的绝对优势论。亚当匪姑苋衔?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4年后,大卫防罴瓮迹―avid Ricardo)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论,认为比较成本才是国际分工的依据。

但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解释一国为什么在出口特定产品时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对这个问题做了解答: 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大于另一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那么该经济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经济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最终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从此比较优势论成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人们把它写进了教科书。现实中,除了历史原因外,近300年来,中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都极力赞成和倡导这一理论,几乎形成常识。 20世纪50年代俄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1947年的进出口商品要素(资本和劳力)结构对比分析,结果令他大吃一惊:美国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而进口品中却含有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这与要素禀赋理论所持有的观点恰恰相反。后来,里昂惕夫又用1951年美国贸易商品结构的数据再次作了计算,结果仍然相似。其他学者也进行了这种验证,证明了里昂惕夫之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关于新贸易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对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挑战,也动摇了整个国际经济学界。加上战后国际贸易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如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的上升,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等等。这些现象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陆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等,其中新贸易理论又被人们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集大成者。 新贸易理论主要的贡献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R.Krugman)。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建立模型时附加了很多不符合实际的假设,就是这些假设才导致了其对新的贸易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如果改变其中的某个假定,就会导致不同的结论。所谓“新贸易理论”就是在改变了上述某些假设后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建立在两个与以往理论不同的理论假设上:

(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但一旦将规模经济引入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学家们就必须面对市场结构的问题。在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以前,国际经济学界对此无法突破。20世纪70年代后,产业组织理论蓬勃发展,从而为贸易理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里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建立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前提上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使用国家之间在自然环境、技术、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

由于贸易能改善双方的资源配置状况并使双方的国民福利得以提高,因此,自由贸易是最佳的政策选择。但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本身的运行处于一种“次优”的境界,这种次优的境界并不能保证潜在的收益一定能实现,适当的政府干预或许有可能改进市场的运行结果。新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谋求规模经济的额外收益,并借此掠夺他人的市场和工业利润。实施这一措施,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福利。这里贸易政策通过影响本国厂商及其竞争对于决策行为而产生转移经济租和扩大本国市场份额的效果,政府政策起到了许多寡头竞争模型中战略性行动— —如投资于超额生产能力或研究和发展——相同的作用。

因此,称之为“战略性贸易政策”。 新贸易理论虽然是作为对比较优势理论“反叛者”的面目出现的,但仔细地研究会发现,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下的2×2×2模型不过是新贸易理论J×N×M模型的一个特例。即使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新贸易理论指出,只要做出一些必要的假定,如将规模经济和垄断产生的垄断利润,看成是“企业家才能”这种虚拟要素的报酬(这种假设不尽合理),那么贸易商品所体现的要素净含量仍反映了国家间的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也就是说,是新贸易理论兼容了传统贸易的正确结论,并有新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说,是将传统贸易理论的相对要素禀赋原理修正为相对要素禀赋的规模经济优势原理。 其次,没有否定比较利益原则。新贸易理论指出,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来源不仅取决于国家大小和国家经济规模大小,而且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产业的干预情况。在这一点上,新贸易理论强调了人的行为的重要性,这和当前的主流经济学是相通的。换句话说,新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是广义的比较优势。

再次,在最基本的分析方式上,继承了自李嘉图以来这个系列学说的特点,就是把作为国际市场上比较于其他国家的竞争条件视为既定的条件,通过发挥这个优势来取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利益,新贸易理论的产品的异质性和需求偏好相似,是从需求方面反映了产业内不同交换在比较利益的实现条件,而在供给上产生比较利益的是规模经济优势。 所以,也有人将比较优势的学说分为: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是“劳动耗费差异决定的比较利益”,以俄林(Bertil Ohlin )为代表的“资源秉赋差异决定的比较利益”,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 “规模经济差异决定的比较利益”。上述理论虽说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有了革命的发展,但他们只是对现实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解释,而且又有各自的特殊假设,所以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如新贸易理论指出规模经济是企业获取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但什么国家的公司会获取这些优势?在哪些产业?该理论认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历史因素、偶发事件和过去政策的产物,这种解释无法令人满意。面对这些问题,实践呼唤着更具统一性和说明性的理论的出现。

三、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波特(Michael Porter)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三本书,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波特的理论都是从企业的角度去考察竞争优势如何培育和塑造的。他认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迄今为止,我还不曾看到哪个国家不拥有强大的公司却能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因此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是从本国内部寻求影响优势或者说导致某国出现某种规模经济的原因。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思想体现在波特的“钻石图”中。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要素,高级要素是指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要素,如高科技、熟练劳动者等。波特认为,在国际竞争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一国要取得竞争优势,其高级要素比基本要素更为重要。

2.国内需求。波特认为,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3.相关支撑产业。相关支撑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波特认为,这是影响一国主导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

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波特认为外部环境与企业的竞争能力息息相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不断更新产品、提高效率,才能取得持久、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激烈的竞争环境还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5.政府的作用。政府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实际作用是影响上述前四个方面的因素。政府对这四个要素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波特指出,一国政府所起的作用,虽然属于辅助要素,但对国家整个竞争优势的形成,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二战后西方经济的复苏,就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容纳力,而日本政府及时采取的产业结构、组织及技术政策,对于日本 各时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及时转换,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6.机遇。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和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其别重要的是:发明活动、技术上的突破、世界金融市场和汇率的变化、世界或地区需求的高涨、外国政府的政治决策、战争等。由于这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为那些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国家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 另外,波特将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产要素推动阶段。产业主要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获得优势,这实际上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表达,体现了新旧理论的继承性;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产业价值链的延续主要来源于资本要素,持续的资本投入可以大量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并提高人员素质;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的持续需要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是要依靠企业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努力;第四阶段可称为财富推动阶段。产业主要靠吃老本维持,创新的意愿及能力均下降,面临着丧失竞争优势的危险。这就提示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

四、贸易理论的逻辑(第3页) 在众多的贸易理论中,有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将众多的流派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结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现有的诸多国际贸易学说看上去杂乱无章、茫无头绪,甚至相互冲突,但如果我们以波特的竞争优势概念作为线索,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作为框架,就可以将它们全都纳入其中,建立一个逻辑严密、脉络清楚的统一的国际贸易理论新体系。 首先比较优势概念和竞争优势概念存在着密切联系。在李嘉图的年代,经济规模很小,几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对于当时的经济学家来说也确实意识不到规模经济及不完全竞争,所以当时的比较优势也就理所当然地能够自然转变为竞争优势。换句话说,古典时代的比较优势是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一个特例,是原始状态的竞争优势。

另外,根据波特的观点,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优势。这种表述,与传统比较优势学说的表述是一致的,表明比较优势蕴含于竞争优势之中。我们可以把比较优势学说看成是竞争优势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初步展开、竞争优势概念的初步阐述。同样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没有脱离竞争优势理论的框架。 在近代,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了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由于内部规模经济必然会导致不完全竞争,所以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贸易理论将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引入了国际贸易,论述了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规模经济及垄断优势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另一个原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古典时代的竞争优势就是比较优势,但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规模经济及差异化的产品才是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形成竞争优势的两大法宝。同时波特还回答了企业规模经济的源泉,认为相关产业的聚集和国内需求的旺盛将有助于形成外部和企业规模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比较成本优势不再为一国所独享,如某一国家劳动力比较丰富和便宜,外国企业可以借助资本流动到该国投资设厂加以利用、获取利润并汇回母国。在此情况下,某一国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成为本国及外国都可以利用的区位优势。谁可以利用?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呢?这就要看哪个国家有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一个国家资本实力雄厚或者技术、管理上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其利用国外比较优势获利的能力就越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企业往往是依靠其竞争优势,借助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整合,因此竞争优势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一国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并减少本国资源被别国企业整合(张二震,马野青 2003)。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新贸易保护;经济全球化;

标准

一、贸易保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明确提出实行高关税政策进行贸易保护的主张。他的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主张,反映的是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并通过经济发展与先进国家进行经济抗衡的保护贸易学说。他第一个明确提出保护幼稚工业的政策主张。 李斯特1841年出版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进一步发展了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学说,建立了一套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后进国家服务的保护贸易理论。他是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在面临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如何运用保护贸易的政策与措施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保护贸易理论。

应当分清正当的保护贸易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二者都认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虽然二者的政策主张相悖,其目的都是促进经济发展。但在当代,发展中国家为扶持本国幼稚工业、维护民族经济的平稳发展而采取的保护贸易的政策和措施,也许不能说是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专指发达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而采取的损人利己贸易政策,称之为超贸易保护政策或侵略性的保护贸易政策,以区别于以保护幼稚产业为主要目的的保护政策。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日美贸易摩擦,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急剧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国家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强烈的冲击,有关国家出于经济利益的相关性,都认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十分必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与20世纪相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涉及的范围愈加广泛。这有其深层原因:首先,全球经济趋于疲软,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其次,传统工业产品一向是国家保护的重点。再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销售价格偏低,而出口数量猛增,必然促使进口国家对之加以设限。最后,WTO在反倾销与反补贴方面的措施不力。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加强了征收反补贴和反倾销的活动;非关税措施中的技术和环境壁垒不断增高。

(三)新旧贸易保护主义的焦点 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其关注的焦点已扩展到社会问题,转向了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由于新贸易保护关注焦点的变化,从而导致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SA8000)、产品质量认证标准等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

(四)新贸易保护实施的手段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在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框架下,由于保护关注的焦点变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局限,新贸易保护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1、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2000年10月美国通过的《伯德修正案》,明确规定,美国财政部将海关征收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抵消款”的形式发给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的国内生产商。

2、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日本规定,2003年后,日本进口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禁止销售。

3、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全球200多家跨国公司制定并推行了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遵守劳工标准。由于劳工标准涉及工人的年龄、加班时间、宿舍条件等人权问题,技术标准涉及一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水平等问题,从而贸易保护的手段也由关税等贸易政策转向了劳工标准和 技术标准等社会经济技术政策。

(五)新贸易保护的影响 在传统的贸易保护中,贸易保护的对象或者是国内幼稚产业、衰退产业,或者是国内战略性产业。新贸易保护主义与此不同,新贸易保护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而要使产品符合上述标准出口,必须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等,因此新贸易保护还会渗透到国内社会经济制度。 重视环境保护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劳工标准也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但是无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及劳动条件方面的较大差距,将其与贸易挂钩,纳入WTO框架,不仅会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优势,而且必将影响发达国家的市场开拓。

(六)理论评价 新保护贸易主义可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但它大大的扭曲了对外贸易公平、公正、平等原则。新保护贸易理论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更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使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受挫。而且,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受非关税壁垒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由于出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加重。繁重的债务负担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进口萎缩,进而发达国家的出口遭到冲击。如此下去将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贸易各方都无法获得对外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利益。

三、中国与贸易保护政策

(一)“中国” 日前,商务部公布了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报告》称:中国是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中国央行针对国内外汇市场进行了货币掉期操作。美国的交易员们将此举看作是中国政府将允许人民币在未来一年小幅升值的一个信号。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问题一前一后的两个“示好”举动,表现出一种难得的默契。而在这种默契背后,重要的还是中美之间共同的经贸利益。为了保护这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者必受到遏制。一直以来,美国财政部官员最大的担心在于,若正式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将会激起国会更强烈的贸易保护情绪。世界银行在今年8月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崛起并未对其他国家造成伤害,反而对促进国际贸易的活跃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欧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不断发展。据外电报道,自1978年以来,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增加了40多倍,2002年达到了1100亿欧元的规模。欧洲有识之士指出,中国方面的贸易顺差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中国的贸易壁垒和人民币汇率。当前,改头换面的“中国”又以新的形式出现,目的在于利用中国产品和人民币汇率做文章,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兴师问罪。

(二)贸易保护给我国的启示 1、以史为鉴,认清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的实质和规律。从规律上看,只有强大的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倡导自由贸易,而且往往是口头高喊只有贸易,暗中搞贸易保护。事实上,没有超国家的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贸易的同时,必须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 2、学会驾驭贸易保护的新手段。一些国家配合国际经济发展变化,不断创造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各种名目繁多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壁垒。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创新。 3、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妥协中求保护。必要的自由贸易有利于竞争和企业的发展。相对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对推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改革十分必要,只有把企业放在更开放、更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发展。为了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和执行国际规则,但当国家和整体民族利益受到迫害和不公平待遇时必须学会妥协和保护。

四、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

经济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对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实施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它的必然性。也就是说我们中国遭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是中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参与全球化。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出口增加很多,量很大,但是真正遭受反倾销贸易保护措施的也不过在2003年只占了中国整个贸易量的0.5%。具体措施来讲,对外交涉要硬,我们应该明确的告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再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 家,我们的出口要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纺织品出口,在配额取消以后要实施一些自我限制,增加一些进口关税,进行出口数量的限制的原因了。 最后,在对待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时候,要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

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我们一是要认真对待,第二是重在防范,这是最好的策略。 五、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在一定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采用贸易保护的措施。从实践效果来看,保护政策和开放政策各有利弊,应根据具体地区、时间、产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则。但无论什么样的保护措施,本质上都是对市场的不信任以及维护自己的利益,从长远来讲都不利于增进效率和发展经济。保护措施只能是权宜之计,战术手段,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制度。而且,任何保护措施都是强制消费者和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因而实际上都具有收入转移效应。许多研究的结果显示,从全社会来看,这样的收入转移往往得不偿失。因此,在保护措施的运用上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只顾眼前的一点利益。

另外,不少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导致保护主义政策历久不衰的原因中,政治因素多于经济因素,保护措施往往是政治强势群体操纵国家决策机制的产物。在多数情况下,保护主义措施在全社会造成的成本往往大于其带来的效益。而保护成本的分摊方式较之其他转移收入和产业补贴方式更难以被一般保护成本的负担者察觉,所以也更难以引起政治决策者的重视。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发展是成功的,但这种成功的缺陷也十分突出。日本经济的战后五十余年中,1945至1955年期间是战后的经济恢复期,20世纪80年代是泡沫翻飞的病态繁荣期,90年代是泡沫破灭后的持续萧条期,真正的经济增长期只有中间的二十几年。但这二十几年的高增长却带来了近十年的高烧狂乱和逾十年不治的经济衰退,代价不小。究竟贸易保护是有利还是有弊,有待进一步探讨。

1、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2、赵伟.国际贸易——政策与现实问题[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22-03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越发频繁,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完善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

国际商务专业是涵盖经、管、法、政、文的人文科学知识,横跨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专业。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这三种范式的培养模式都试图抓住国际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兼顾其综合性[1]。三种范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就是力求培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商务语言技能、商业运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2]。

(一)语言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语言+商务贸易+管理”模式。国际市场培养商务人才重视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够协助国际商务人才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分析、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因此,在国H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侧重语言训练,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也会加入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但语言的学习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训课程中也要注重不同国家语言环境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国际商务环境。

(二)经济(贸易)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经济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它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为基础,强调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主要配置国际经济类和国际贸易类课程,兼顾管理类和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方面的课程,并在大学外语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贸易跟单、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实战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管理类学科中针对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特点形成的,它着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管理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商务活动管理能力等,课程体系结构的主导是管理类课程,兼顾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类,在开设大学外语基础上再增加专业外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环节除加强学生的国际贸易操作技能训练外,更重视商务人才跨国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语言学范式和经济(贸易)学范式,在十多年的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取之处

首先,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外语系或国际贸易系的基础上设置的,在其后的发展中日趋完善[3]。2003 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随后各高校结合专业的就业情况,形成明确的培养方案,使得国际商务一度成为学生们报考的热门专业。

其次,建立科学完整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相似性,但又有其独特性,必须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还包括国际投资、国际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还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会计与财务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课程。此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不仅是完善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课程,也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第三,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资源,在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课程的交叉,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设置将教学资源应用到涉外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导致供需问题与结构矛盾。一方面现有高校输出的国际商务人才不能满足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国际商务人才,许多涉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及业务工作岗位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国际商务人才。

2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家标准出入较大。在加入WTO之前,教育部没有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高校开设的涉外贸易专业合并为统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些高校为了适应企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在外语类专业或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下设国际商务方向,但国际商务方向开设的课程与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区别不大,仅仅替换了少数几门课程。2016年,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了科学的界定与要求,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亟待与新的国家标准对接。

3高水平“应用型”与“复合型”教师紧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从事国际商务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涉外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语言学及其他人文相关领域知识与实践业务能力。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语言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高校从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国际商务或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培养,兼具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

4国际商务人才能力“极化”与能力“弱化”现象并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是由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力至关重要。目前三种典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培养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出入。例如,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将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学生放在外语学院,一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也由外语学院非专业教师承担,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的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提高,不太重经济(贸易)学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很高,但对国际经贸业务尤其是国际商务管理一知半解,这意味着语言学范式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兼具语言能力“极化”和商务管理能力“弱化”现象,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和国际商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

三、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经验调整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时采取分层的培养目标、匹配的培养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法构成三位一体完整而灵活的培养模式。多年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方面,摒弃教师主导、标准答案唯一的模式,转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批判思维和探索认知。

2012年以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经济学科的目录专业出现的,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国际商务专业归在管理学科门类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基本上都是由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延伸而来,但是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外语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别,这意味着培养这三类人才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把握国际商务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从事国际商务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贸易公司、跨国公司、物流企业及生产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政策研究、国际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涉外商务法律咨询等国际商务管理与国际商务业务运作工作。

(二)设置与开发科学合理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依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特点而设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在新颁布的国际商务专业国家标准下,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其中,对国际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课程设计。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宽基础,需要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管理类、政治类、法学类、社会类、语言类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设计了专业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践、专业能力实训、学年实习、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创新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与实训环节,将实务类课程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相结合。除完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课程学习外,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修读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体系[4]。

(三)注重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

教师是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者,教学和科研水平非常关键。美国许多商学院都设立了体现各自专长和特色的研究中心,资助、支持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同时,举行多种会议(包括研讨会),成立教师协会等,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课程设计,评估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平台。相应地,我国高校也应积极重视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对教师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为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高校间交流提供机会和经费。同时,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给教师提供“走出去”、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到企业参观与交流、甚至到相应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国际商务实践教学质量。

(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衡量国际商务人才的关键因素。其中,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两个重要的维度。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与相关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开设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相关课程,开办研讨会和举办或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充分利用本校教师、校友、成功创业家、商业顾问等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源泉,开发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建工作组、完成团队项目、进行角色模拟等形式加以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有赖于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和支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平台,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缩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48.

[2]查贵勇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 5) :1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