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19:13: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形容女孩子的词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形容女孩子的词语,欢迎大家阅读!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1品貌 硕人 妩媚 抱怨 明艳 绝色 性感 情网 典雅
娇艳 美艳 丽质 俏丽 艳丽 窈窕 动人 温柔 倾倒
杏雨梨云 千娇百媚 仪态万方 林下风气 姹紫嫣红
绝代佳人 及笄年华 唇红齿白 人老珠黄 愁眉啼妆
冰清玉洁 夭桃秾李 回眸一笑 雾鬓风鬟 一表非凡
伶牙俐齿 螓首蛾眉 倾城倾国 婀娜多姿 出水芙蓉
大家闺秀 捧心西子 暗送秋波 余霞成绮 一顾倾城
红飞翠舞 玲珑剔透 红袖添香 妍蚩好恶 离魂倩女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2红颜薄命 我见犹怜 肤如凝脂 温文尔雅 淡妆浓抹
天香国色 白璧无瑕 艳色绝世 小家碧玉 唐突西施
沉鱼落雁 皓齿蛾眉 尽善尽美 人面桃花 美如冠玉
步步莲花 玉貌花容 霞裙月帔 炯炯有神 惊鸿一瞥
冰雪聪明 宜嗔宜喜 含苞待放 明眸善睐 旖旎风光
尽态极妍 皓齿明眸 小鸟依人 东施效颦 仙姿佚貌
朱唇皓齿 楚腰卫鬓 二八佳人 环肥燕瘦 风情万种
一笑千金 香消玉殒 六宫粉黛 削肩细腰 斗艳争辉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3齿白唇红 艳妆华服 浓桃艳李 柔情绰态 玉瓒螺髻 樱桃小口 香草美人
明艳动人 香娇玉嫩 环肥燕瘦 华如桃李 般般入画 香艳夺目 国色天姿
莲花仙子 婉风流转 珠围翠绕 空谷幽兰 俏丽多姿 娥娜翩跹 掩映生姿
丽雪红妆 明目皓齿 色艺双全 丰姿冶丽 仪态万方 绝代佳人 滑腻似酥
慧质兰心 仙女下凡 冰肌玉骨 天生丽质 衣冠楚楚 靡颜腻理 丰标不凡
美撼凡尘 活泼可爱 娇羞可爱 兰质蕙心 才貌双冠 才子佳人 芳菲妩媚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4.皎若秋月 丰盈窈窕 桃腮杏面 沉鱼落雁 海棠标韵 耀如春华 温婉柔顺
绝色盖世 风华绝代 彩云易散 绝世独立 铺红叠翠 婷婷玉立 珠圆玉润
静若处子 仙姿佚貌 玉女品箫 聘婷秀雅 六朝粉黛 弱骨纤形 楚楚衣衫
人面桃花 一代佳人 明艳端庄 巧笑倩兮 光艳逼人 端丽冠绝 大家闺秀
珠纱遮面 神仙玉骨 出水芙蓉 姣丽蛊媚 月里嫦娥 国色天资 粉妆玉琢
面若桃花 金枝玉叶 美丽动人 倚姣作媚 小巧玲珑 姿色天然 丰容靓饰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5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倾城倾国 国色天香
貌若天仙 环肥燕瘦 窈窕淑女 秀丽端庄
艳若桃李 花枝招展 温柔可人 活泼可爱
亭亭玉立 如花似玉 软玉温香 兰质蕙心
秀外慧中 楚楚动人 明眸皓齿 天生丽质
国色天香
丹唇外朗 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 靥辅承权
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一、引言
在你的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和女性是怎样的呢?提到男性难免会有下列描述:事业心、进取心和独立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即具有“男性气质”;而女性则应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对人温柔体贴,举止文雅娴静,即具有“女性气质”。虽然现在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是这种对不同性别的要求与期望仍然是主流观点。凡其行为模式与所期望的性别角色一致,便会受到社会的接纳和赞许;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冷讽热嘲或排斥。
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未出世前甚至打算要孩子的时候,就期盼孩子的性别是自己喜爱的。当孩子出生后,有些父母可能又在不自觉当中以自己的性别偏爱,有意无意地将错误性别角色信息传递给孩子,这可能会带给孩子心灵的扭曲和伤害。为什么男性与女性这种不同的行为期望会一直传承?为什么父母的行为又会影响儿童的性别发展?
在心理学中,性别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理概念。性别是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基本方面,性别有“生理性别”(sex) 和“社会性别”(gender) 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生理特征上的差别,后者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建构下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群体特征和行为的方式。个体根据社会的期望,形成选择的性别角色(gender role)。上文描述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就是性别角色选择的结果。显然儿童在出生时就已经确定了性别,但是性别角色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下面两个研究揭示了性别角色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会给上面的两个问题一些解答。
二、实验介绍
实验一:性别角色行为影响实验
1. 实验目的
研究性别角色行为对儿童的影响。
2. 实验过程
实验的要求是让三组儿童分别观察成人对中性物体(如苹果和香蕉)的偏爱。第一组儿童观察到四个男人选择一组物体(A),四个女人选择另一组物体(B);第二组儿童看到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选择(A),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选择(B);第三组儿童看到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选择(A),两个女人和两个男人选择(B)。然后让这些儿童选择A或B。
3. 实验结果
结果显示,第一组儿童的选择与同性别范性高度一致;第三组儿童的选择与同性范性一致性很低。说明儿童对性别角色行为进行了观察和模仿。
实验一的结果支持这样一种观点:试图解释儿童性别差异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从很早开始就因为不同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或惩罚。他们通过对别人的观察学会了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儿童的性别偏爱和适应性别角色的行为主要就是通过奖励与惩罚、观察与模仿获得的。
实验二:父母性别刻板模式对儿童的影响实验
1. 实验目的
母亲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孩子身上的表现。
2. 实验过程
吉登斯(Giddens,1989)研究发现,母子互动具有性别角色差异,他介绍了一项实验,在一种实验情境下,研究者给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取名“贝丝”(女孩名字),并给其穿上女孩的衣服。之后,让五位年轻的妈妈分别与这个婴儿独处,婴儿室里放有娃娃玩具和电动小汽车等女孩子和男孩子玩的玩具。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了五位年轻妈妈对婴儿的行为表现。在另一种实验情境下,研究者“变换”了这个婴儿的性别,取名为“亚当”(男孩名字)并给其穿上男孩的衣服。观察了相同条件下的另外五位年轻母亲对这个婴儿的行为方式。
3. 实验结果
结果是在第一种实验条件下,妈妈们朝婴儿微笑,拿出布娃娃逗婴儿玩,觉得她很“甜”;而在第二种实验条件下,母亲们倾向于训练孩子的身体活动,拿“男性玩具”给婴儿玩。事实上,贝丝和亚当是同一个婴儿,研究者用姓名和服饰迷惑了妈妈们。这个实验表明,成人们习得的性别刻板模式会影响到他们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大人们会对不同性别的儿童有不同的态度和要求。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人们在赞美儿童时所用的词语也有明显的性别角色差异,人们常常用“帅的”“强壮的”“勇敢的”等来形容男孩子,而喜欢用“甜美的”“迷人的”“安静的”等来形容女孩子。这些不同的对待方式传递了不同的社会期望和社会化要求。
三、实验应用
人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家长,在孩子性别发育过程中扮演被模仿的角色。父亲一开始就是儿子的认同偶像,而母亲是女儿的认同偶像。儿童在对父母的性别行为进行模仿的同时也接受着父母对他们性别的改造。对于儿童在不同阶段的性别心理发展,父母需要有所了解,上面的实验就为父母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另外,父母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种与自己性别相符的形象,不能因为孩子性别的错位而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父母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接受并喜欢自己孩子的性别,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性别发育的家庭环境
造物弄人,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有的父母想要男孩却偏偏生了个女孩,而有的父母想要个乖巧的女儿却生了个儿子。这样的父母总觉得有些遗憾,为了圆自己的梦,就将自己的孩子装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孩子还小,他们认识不到没关系。事实上,这些模糊的态度非常容易使宝贝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
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做父母的应该对孩子抱有积极的态度,男孩有男孩的优点,女孩有女孩的长处,没有理由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不论性别如何,只要努力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华。因而,存有遗憾的父母应该学会接受并喜欢自己孩子的性别,并为孩子作好启蒙,倘若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是典型的男性和女性信息,男孩就会很自然地接受父亲的影响而认同于父亲,女孩会接受母亲的影响而认同于母亲。这样就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适合儿童的性别发育。
2.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的同时应注意“同化”作用
孩子的性别偏爱行为受“同化”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来自父母,也来自孩子崇拜的英雄人物或偶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中,孩子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所以爸爸妈妈不仅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还要注意与自身性别相符的性格特征,这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来影响孩子,比如在爸爸工作辛苦时,妈妈和女儿一起安慰爸爸,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爸爸可以和儿子一起搬运东西,让男孩感受男子汉的力量和强壮。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他们会产生“要像大人一样”的愿望,这种愿望会导致他们对同性家长或所崇拜的同性人物进行“认同”。
但要说明的是,父母对儿童的同化影响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而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不过有所侧重。目前人们普遍认同,儿童应该吸取父母双方各自的优点,和父母同时发生“同化”作用,那么无论男、女都应具有双性气质,既具有男子坚强、勇敢、果断等优良品质,又具有女子细致、温柔、体贴等优良气质,这才是最全面的、最为优秀的人格品质。
3. 不可忽视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教育,培养孩子逐渐形成性别角色规范
性别角色指的是作为男人或女人,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行为规范。比如说男孩子该干什么,女孩子该干什么等。社会对不同的性别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例如,丈夫应主要承担养家的责任,保护妻子,妻子要管理家务、孩子、体贴丈夫等,个人只有按此实行,才能和社会达到和谐一致。每位父母都有一套性别角色标准,他们从儿童出生后,就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子女。他们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惩罚那些不适当的行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很小时,就对他(她)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其性别角色而加以赞许和批评,孩子才能从赞许或批评中逐渐懂得怎样做才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总之,父母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学习,这是其他人(包括教师)都无法替代的,是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
(摘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健康心理学》)
实际上,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似乎男性更沉默寡言,女性则很容易就能找到话题,甚至人们也常常用诸如婆婆妈妈等以女性类比的词语来形容话多的人。不过最近科学家们还真是从科学的角度为女人话多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基因证明:女性更能说话
牛津大学威康信托人类遗传学中心及伦敦儿童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对一系列语言障碍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决定人类语言能力强弱的是一种名为FOXP2的语言决定基因。
这种基因不仅存在于人类,也存在于人类的一些灵长类近亲比如黑猩猩、大猩猩、猕猴等,甚至在鼠类中也有发现。但是相比这些生物的FOXP2基因,人类的FOXP2基因氨基酸序列上产生了3处变化,其中两处变化发生在约600万年前,人类与黑猩猩各自的分支分离以后。
“FOXP2”基因的这种变异明显改变了相关蛋白质的形态,使得人类的祖先对于嘴和喉咙肌肉有了更强的控制能力,只是这种变异的效果对于人类的男性和女性而言并不完全一至。
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对同一个家庭长大的一男一女共3000对龙凤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个普遍的结果是:在两岁左右的阶段,女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得比男孩要更快一些。
负责这项研究的麦克·高斯沃表示,这说明了“男性和女性在早期的语言能力方面是有差异的,而性别对于语言基因的作用方式显然是有影响的”。
可以这么说,相对而言,女性更会说话,实在是基因优势领先一步。
大脑功能:女性更善说话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八田武志教授通过解剖、比较正常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发现,女性大脑中负责维系左右部大脑间联系的胼胝体比男性更为宽大,专门负责语言功能的颞叶脑平面,男性则是左脑更加粗大一些,女性颞叶脑平面则并没有特别集中在左脑,而是左右相差无几。
八田武志认为,这说明在进行语言功能运作的时候,女性的大脑更多地依赖左右脑协调进行工作,比起男性左右脑分工明确,各个区域各司其职的做法,显然女性更有语言能力方面的优势。并且由于女性的脑通道更加发达,造成了女性容易喋喋不休。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不平衡现象,哈佛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的格宾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男女发育的特性对脑部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因为在胚胎期时,男性就会分泌出雄性激素,这些激素会延缓左脑的发育。与此同时,女性分泌的雌性激素则能促进脑的早熟,并帮助控制与语言相关的皮层更早发挥作用,从而在脑功能上就确立了女性语言方面的先天优势。
进化分歧:女性更爱说话
关键词:很有NP 层次结构 语义偏移
一、“很有NP”中NP的形式
“很有NP”是现代汉语中的常见结构。例如:
(1)这本书很有意思。
(2)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3)今年很有几个学生参加了奥林匹克竞赛。
(4)她虽然来自农村,却很有几分姿色。
从以上“很有NP”例句来看,“NP”可以是单个的名词,如例(1)、例(2),也可以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如例(3)、例(4),并且“NP”内部形态各异。
(一)名词既可以直接充当“NP”,也可以在前面附加修饰成分后作为整体充当“NP”
(5)这本书很有意思。√
(6)这本书很有点儿意思。 √
有影响——很有影响——很有一些影响;有问题——很有问题——很有一些问题;
有诚意——很有诚意——很有几分诚意;有姿色——很有姿色——很有几分姿色;
有本事——很有本事——很有点儿本事;有兴趣——很有兴趣——很有点儿兴趣……
我们发现,从“有NP”到“很有NP”,语言表达的程度在加深。但“很有意思”和“很有一些意思”之间却没有明显的程度差别。这类修饰词常常是“一些”“几分”“点儿”等表示模糊意义的数量词。“不少”“好多”“许多”虽然也是常用的数量词,却不能作为修饰成分出现在“很有NP”结构中,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在语义上和“很”重复。“很有意思”和“很有一些意思”等结构究竟有什么差别呢?细细推敲这些起修饰作用的数量词(“一些”“点儿”“几分”等),会发现它们在结构中并不表示数量多少,更多地是表示模糊的概念,在语义停顿和语音延长之间突出说话者强调的重点。比如,我们说“这本书很有意思”的时候,语气比较平缓,会在句末加重“意思”二字;我们说“这本书很有点儿意思”的时候,在“点儿”处小停顿和延长后再说出“意思”,有一种意味深长的口气。
(二)名词不能充当“NP”,只有在前面附加数量修饰成分后才能进入“NP”
(7)今年很有学生参加了奥林匹克竞赛。×
(8)今年很有几个学生参加了奥林匹克竞赛。√
这类名词本来不能进入“很有NP”结构,但是当加入一些表示模糊意义的数量修饰词后,就可以使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很”的语法功能决定的。“很”是常见的副词,常常用作状语去限制、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有学生”只是表示“学生”的存在,不含有数量或程度语义。但“有一些学生”表示的学生数量不确定,具有模糊性,在语义上隐含了“多少”这一语义属性,语义程度上有一定的延展空间。所以,“很”作为程度词可以去修饰“有一些学生”。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都不能充当“很有NP”结构中的“NP”成分,需要在名词前附上数量词,而且数量词的搭配很有特色:几/一些+量词,量词由它与名词的搭配习惯决定,一般不用约数词或概数词去修饰(“三四个”“千把来斤”)。如:
很有人×——很有五个人×——很有三四个人×——很有一些人√
很有布×——很有几尺布√ 很有米×——很有几斗米√
很有田×——很有几亩田√ 很有书×——很有几本书√
很有衣服×——很有几套衣服√ 很有文章×——很有几篇文章√
很有葡萄×——很有几串葡萄√ 很有来回×——很有几趟来回√
这些必须附加数量修饰词才能进入“很有NP”结构的名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常常是意义十分具体的普通名词或者物质名词。
(三)名词不能充当“NP”,需在名词后附加语素方可进入“NP”
(9)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
(10)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类似的还有:洞察力、感染力、想象力、吸引力、说服力;进取心、上进心、责任心、自尊心、同情心;人情味;针对性;两下子等。这类附加在名词后的语素,有成词语素(力、心、味等),也有不成词语素(性、子等)。它们在“NP”中的位置都是固定的,即跟随在名词之后,共同组合成新词。这类语素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词缀。当名词加上这类语素之后,意义会变得很抽象。
二、“很有NP”的层次结构和语义偏移
“很有NP”结构,从语义表达上看是“很有”修饰“NP”。实际上,从语法结构和语义认知的角度看,“很有NP”结构是“很”修饰“有NP”短语。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简单地展示、分析:
(一)“很有NP”的层次结构
语言表达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很有”之后停顿,不论“很有NP”结构中“NP”的音节长短和形式如何变换。从“很有NP”的内部结构看,“有”修饰“NP”,组成“有NP”,“很”进一步修饰“有NP”整体。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语言单位在时间上是线性的延展,但内部是有序的分层组合;另一方面和汉语言文化崇尚对偶及汉字的双音节化分不开。双音节音步作为汉语的标准音步,在韵律方面有绝对的优势。我们习惯将多音节词组划分成由几个双音节构成的整齐的音段,从而造成非常匀称的节奏感。
(二)“很有NP”的语义偏移
在讨论“很有NP”形式和结构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很有NP”结构表达的语义也因NP的不同而表现出一些细微的差别:一种是表示某种事物的存在,相当于英语中的have/has,there be,如“很有几个学生”(There are quite a few students…);一种是描摹某种状态、性质,可以转换成判断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The question is very interesting.)。这时,“很有NP”像一个形容词,常常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去描写、刻画、评价主语;有时也充当定语,如“这真是个很有意思的孩子”,状语“很有诚意地邀请我去参加本次答辩”,补语“在这次活动中,他表现得很有力量”等。
大多数名词在单独使用时是中性的,不具有多少、高低、好坏、优劣等褒贬色彩,但进入“很有NP”结构后,语义会从中间向两极偏移。例如:“意思有意思很有意思”,“思想有思想很有思想”,词性从名词向形容词迫近,语义从中性向褒义偏移。“意见有意见很有意见”,词性也是从名词向形容词迫近,但语义从中性向贬义偏移,表示对某种现象不满意。还有些名词进入“很有NP”结构后,语义的偏移方向是不确定的,只能在具体语境中判断。比如“影响有影响很有影响”:“他平时乐于帮助身边的同学,在师生中很有影响”,语义从中性向褒义偏移;“熬夜对女孩子的身体很有影响”,语义从中性向贬义偏移,因为日常经验告诉人们,熬夜是不健康的。
以上对“很有NP”结构的分析和探讨仍然是有限的,“很有NP”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见结构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吕叔湘.语法学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我觉得,钧的傲气、翼的张狂、桢的孤傲、昭的正直以及我的无谓等等为人处事的方式都限制了我们塑造未来的自己的能力,但是,傲气、张狂、孤傲、正直、无谓这些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或者生活态度的词语,并非一日形成习惯。这种由际遇打造的魔障着实很难突破,就像坚硬的棱角,需要似水之时才能够慢慢抹平。
桢虽然是孤傲的带刺水仙,昭虽然是正直的尚方宝剑,但是,她们从始至终从未在气势上输给我一分一毫,我没有能力和办法去告诉这一对表姐妹,正直或者孤傲有什么不好。毕竟,我不太了解她们,胡乱给她们的性格下定论已经是失礼之举。
至于从小就在一起的表哥,钧,他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不知不觉的,他如剑般锋利的傲气正在慢慢地收敛起来,慢慢地变得鲁钝,有的时候,他比我更像一把剑,光芒内敛的锋利之剑,而我,则自认为是出鞘见血的致命匕首。
所以,我来到翼的身边,抱着对他的一知半解。
他,这个阳光、乐观的男孩子,除了脸颊看起来比较像美国科幻大片《E.T.》中的那个外星人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缺点呢。因为年少轻狂、年轻气盛都是可以理解的,这些缺点大多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变质,接着腐朽。
我相信,如果翼能够让自己张狂的思维冷静下来的话,他或许会成为我们的Super Man或者Black Man。尘世间有一半的普通人从未停下来想想,另一半的普通人从未想过停下来,只是这样专注于眼前的事物而已,如果他们能够保持足够的冷静的话,我想,他们就不再平凡。
和翼同桌的那段世间,我觉得生活很有趣,但是,回想起来的话,我就有些寒不自禁。
翼这家伙,举手投足间充斥的亲和力及乐观情绪会肆无忌惮地影响身旁的每一个人。
那些东西,像是“活力催生剂”一样,不知不觉中渗透了我那时默默地学习着曹孟德的王霸之道的随缘之心,那时的心境,无欲无求、不起波澜,我想,那就是李耳道长所言的“清静无为”的“道心”吧?
一个眼神的碰撞,一句话语的暗号……
当我和他举手投足间,就能够影响到对方的时候,他的一个问句,我的一个答句,随后引出了翼的一系列行动,葬送了我对翼的全部好感。
大概是从凤帮我做我本应该做的工作开始,翼敏锐的感觉到了一种危机。
凤为我做我那份工作的理由是,我在团委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总会出现初一的那个害羞的云的身影,云对我似乎有着某种特别的情感,她那时候认为我是同龄男生中对她最好的。
“云在她的班级必须做那份给你审查的工作,她害羞遇到你,所以,以后我替你做那份工作好啦!”
凤那时候这样说,对我眨巴眨巴着眼睛,我轻轻点头允诺,有人为我做这份我本不愿但是出于身份必须做的工作,我自然求之不得。我喜欢当领导取得的荣誉,但是讨厌当领导需要负的责任,虽然明白这种想法并不成熟,但是,我还小,我还能任性。
那是初春的艳阳天,由于那段时间工作繁忙的关系,我被凤拉进了团委办公室,当我们忙完那些烦躁的事物时,已经离晚自修只有三十分钟了,学校附近的餐馆在人群的洗劫下,能够留下多少可以入口的食物,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反正两人都要找点东西慰劳慰劳自己,我就对凤说,今天,我请你吃饭。
打的,点菜,吃光,结账,打的,返校。
估摸着时间,我和凤在上课铃的最后一道钟声结束时,冲进了学校。在所有同学们诧异带有一点点暧昧的眼神中,跑进了教室。
翼的眼神中,却只给我透露些许无谓。他一直这样,在我面前没有表达任何对凤的情感,放佛凤在他的生命中很平凡似的,也就蒙蔽了我当时的双眼,看不透他的“瞒天过海之计”。
那是一堂太阳刚刚滑下西山的晚自习,清凉的晚风轻拂着吹过我的脸颊时,翼突然问我,语气是平日里对我态度的谦卑:“如果你的朋友背叛了你,你会如何?”
那时候的我,一只手按住了随着清风想要飘浮而去的课本,语气应该是我专注于每一件事的平淡:“如果,我不知道的话,则相安无事;如果,我知道的话,我会认真地审视我的朋友的作为,分析他的作为我是否可以理解,是否可以原谅。”
翼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不再言语。
我是一个不在意流言蜚语的摩羯,欣赏着曹孟德霸王之道的摩羯,若非是最亲近的朋友或者值得尊敬的长辈,我不会在意任何人的言语。
大概,翼就是认为,他的瞒天过海能够瞒住我,所以,他展开了那一系列让我丧失对他好感的行动。
我不知道,凤和翼一直保持着恋爱关系,从上个学期,到现在,经历过班主任的几次洗劫,都未能斩断情丝。
翼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他说他不想再这样偷偷摸摸地和凤恋下去。
我安慰他说,你自己好好想想,过了一个星期再告诉我,一个星期,情绪总是会变的。
然后,在那一天中我告诉凤,翼心里已经泛起了疲倦,也许需要你的一些努力。
……
我就这样,相互传递着这一对可人儿之间隐秘的信息。
翼一直说,他不想再这样下去。
凤说,随翼决定。
我,一直为维持这一对可人儿未圆满的恋情而绞尽脑汁。
……
直到,我家老爹老妈因为未满两岁的弟弟钦重病于州府,急忙赶去的那一天。
在我的邀请下,钧和凤以及另外两位小姑娘准备在我家过夜,当然,大家分房而居。
如果,能够重来的话,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我没有发现翼对我的诽谤中伤,我没有邀请凤到我家过夜,就那样久久地蒙在鼓里,也不错的。
翼说,根据我传递给他的消息,凤已经不愿恋下去。
翼说,根据我传递给他的消息,一切都该结束了。
他还说,我就是这样,当面为人背面是鬼,常常在别人背后放冷箭。他都习惯了。
哼……险恶的翼……
孤,铁血冥剑何时需要从背后放人冷箭?就算我当着所有人的面,把你翼卖了,你又能拿孤怎样?
凤安慰我,别想太多。
钧则是若有所思地看着我,一种很少出现在这个不称职的表哥眼眸中的怜爱缓缓滋生,更多的是无奈。
靠着诽谤他人在自己喜欢的女孩子面前突出自己的光辉形象,同时贬低对方。这种伤人的计策真的真的很老套,但是我还是中计了。
但是,瞒天过海之计,我已经看透,翼如果不出言维护他的情感的话,我就装傻,什么都不知道。
看看,是翼先被伤,还是我冥剑先折。
争夺女孩子的游戏,我本来以为可以不再踏足的。
人物外貌描写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加以重点突出,不需要面面俱到。如能适当用一些形容性的词语和比喻,能够增强人物外貌描写的生动性。以下是提供部分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片段,请大家参考。
1、只有二十个月的乔治特,是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五月里她还在吃奶,现在她把小脑袋抬起,坐在摇篮里,望着自己的脚,开始咿咿呀呀地说起话来。一线晨光落在她的摇篮上,很难说得出到底最像玫瑰色的是乔治特的脚呢,还是清晨的阳光。
2、我的弟弟小国,长得挺逗:圆圆的脑袋,脑门上留着巴掌大的一块头发,长着两只招风耳,见人就咧着嘴笑。实际上,他是心里坏。他刚刚会玩,就跟我着对,我拿啥,他要啥,奶奶给我做的纸老虎、胖娃娃,他抓过去就玩,我摸都摸不到。我要写字,他就夺铅笔;我吃馒头,他连鸡蛋都不吃了,也要吃馒头……
3、小毛头长得很小,头只有我的大洋娃娃那么大;脸圆圆的,红红的,像个大苹果。她睡得很甜,两只眼闭得紧紧的,像两条线;两根眉毛像两只弯弯的新月;小嘴巴经常一动一动,好像在吃奶。她浑身被小被子包住,还用绳子扎紧,一动也不动。
4、她大概叫琅琅,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凸额头,塌鼻梁,一头顶柔软的卷发,总是不声不响,像个沉静的小哲学家。
5、乌黑油亮的头发,红红的小脸蛋,两只小眼睛像小猫那样睁着,伸直了他胖胖的手臂,手臂上还有五个小窝窝。
6、这小家伙,才五岁,长得特别惹人喜欢。大脑门,高鼻子,一双跟他妈妈一样漂亮的黑眼睛。他整天跟在爷爷身后转,给爷爷传话,取东西,送报纸。别人说他是爷爷的“警卫员”。
7、姐姐七岁,是一年级学生,穿着白衬衫和蓝色的学生裤,胖墩墩的像个小东瓜,又像是个胖鼓鼓的花生米。她的名字就叫小胖。她跑起来很吃力,脸蛋累得通红,微微凸出的前额渗出细小的汗珠。
8、梁好是我四姨的独生女儿,今年快四岁了。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侯,觉得这个名字很有趣,就逗着她问:“‘梁好’,你为什么不叫优秀呀?”她一听,就扬起那胖乎乎、白嫩嫩的小手,噘着嘴,瞪着眼,装出历害的样子对我说:“我打你!”大家看着她那怒气冲冲的滑稽样,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梁好长得很招人爱。稀稀拉拉几绺黄头发,随意贴在她那高高的脑门上。天热时梳成辫子,活像两根炮竹捻儿。深深的眼窝,长长的睫毛,一对很神气的水汪汪的大眼睛,一笑起来眯成缝,一发脾气瞪得像小圆球。
9、邻居家有个七岁的小男孩叫宝宝。宝宝十分胖,脸上的肉把眼睛都挤成三角形了,可他还拼命吃。这不,他正在吮一支棒冰,弄得满地都是冰水。
10、甜甜胖乎乎,大约三岁左右。白里透红的小脸蛋圆圆的。大大的脑袋瓜上面有一撮黑油油的头发调发地垂下来,盖在他那宽宽的额头上方。那两道淡淡的、短短的小眉毛下面,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啊,多么活泼的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还流露出一丝调皮的神色哩!那美丽的眼睛下面有一个微微上翘的小鼻子,还有两片红红的小嘴唇。身上还围着一块小围兜,围兜上锈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肉墩墩的小手抱着一块绿皮红瓤的西瓜。
11、我有一个妹妹,今年一岁。她很活泼,也很可爱。每次,人家问她眼睛在哪里,她就把眼睛眯得很小;问她鼻子在哪里,她就把鼻子摸一摸;问她嘴巴在哪里,她就把舌头伸出来,非常好笑。
12、小平今年刚三岁,个儿不高,胖乎乎的,很讨人喜欢。别看他人不大,倒是早早地戴上了一副眼镜。不管是跟你说话还是玩儿,他的手总是不时地向上推推眼镜,上幼儿园的孩子就戴眼镜了,真像个小大人。
13、我的表弟帆帆,今年五岁。因为属狗,全家人都管他叫“狗子”。他长得又瘦又小,大脑袋像个葫芦瓢,一天到晚总是晃来晃去的,像是在思考什么问题。
14、我有一个可爱的弟弟,圆圆的脸蛋,细长的眉毛下长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你要是问一个问题,他那黑葡萄似的眼珠便在眼眶里骨碌碌地转着。在他那高高的鼻梁下边,长着一张小巧的嘴巴。平时总是笑嘻嘻的,要是生起气来,两只嘴翘得老高老高,这时大家都打趣地说:“真可以挂上两只油瓶呢!”
15、这时,我看见爸爸身后还有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儿。我把他拉到身边打量着:矮矮的个子,圆滚滚的头有点儿歪,一身沾满尘土的衣服包着他小铁蛋似的身子,他眯着眼睛,上下眼皮直打架。长途颠簸,他太累了,我忙把他拉到沙发上坐下。
16、我的表弟是一个五岁的小男孩。他胖乎乎的红脸蛋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黑黑的眉毛下,长着一对水灵灵的大眼。腰间经常系着一根小皮带,显得格外神气。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小胖子”。
17、小妹五岁了,长得可漂亮呢!好那盛开的玫瑰花一般的小脸。秋水一般的大眼睛,仿佛有许多小问号藏在里边。她那红红的小嘴,微微向上翘,像个小月牙儿,好像总是在微笑。那双葱白般的小手上还嵌着五个浅浅的小窝窝。她的脑后还高高地翘起个马尾辫,唉,我简直无法形容,不管谁见了,都说:“瞧这小姑娘,多漂亮!”
18、我的表弟明明,今年已经五岁了,一直同我生活在一起。他机灵、淘气而又幼稚,胖乎乎的身体,圆圆的脑袋上理着个小平头,那对乌黑发亮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仿佛对一切都感到神奇似的。那张说话漏风的小嘴,总喜欢提些天真的问题,有时问得稀奇古怪,使别人无从回答。高兴的时侯,他总是“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同时嘴角边出现两个小酒窝。同样,哭起来,他也真够呛!不过,在他脸上,酒窝总是比眼泪出现的时侯多。
记者特地选择了一所极具平民性的高中和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高中,在普遍性和典型性上都有兼顾。
“眼神”和“蛛丝马迹”
对于如何来界定学生在早恋这个问题,接受采访的老师都表示很难回答,因为事实上他们的确不知道该如何界定。因为在校园里,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学生们是知道收敛的,很少会有公开的亲密动作。而老师们唯一的判断方法是通过学生的“眼神”和行为上的“蛛丝马迹”或者是明显的行为。
“眼神这个东西是很难讲清楚的,你现在让我来形容什么算是有问题的眼神我都形容不出来,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只能凭感觉或者是经验。”一位初中班主任说,“那毕竟是很虚的东西,我们不能仅仅凭借我们所认为的有问题的‘眼神’来判断什么。”她说就在元旦晚会上,一个男生在台上表演吉他弹唱,整个过程他的眼睛都“深情”地盯着台下的一个女生,“除非是那样明显的‘一往情深’的眼神老师才能看出点名堂,平时根本就很难判断。” 记者问她如何来处理这“一往情深”的眼神,她摇头说“无法处理”,只能从此开始加倍留意这对男女生。这位教政治的女老师30出头,自称因为是政治老师,已经算得上是特别注意学生的“思想情况”了,但也对学生的“眼神”无能为力,其他的老师更是无暇或者干脆就连判断都判断不出来。尤其男老师们表示,因为他们本身是男性,往往比较粗心,更是无法看懂或者“看不见”少男少女们的眼神。“何况,由于性别的关系,我们一般不会过分在意女生的细节,而眼神这个东西女生要比男生丰富,男老师在处理眼神问题上是比较有难度的。”一位高中男班主任坦率地说。
即使是学生们在学校里偶而流露出的所谓行为上的“蛛丝马迹”,老师们也表示不敢“轻举妄动”,老师嘴里的“蛛丝马迹”就是一对男女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在课余话比较多,会一起上下学,一起吃午饭,但除此之外“我们也看不到他们有什么过分的亲密动作。再说现在这个时代和以前不同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比过去要开放得多,我们没有权利说一对男女生交往得比较多就是早恋。难道就凭这些批评教育他们吗?”一位初三班主任表示。
所以接受采访的老师们为难地告诉记者,他们真的不知道他们的班级里学生中到底有多少已经和“早恋”沾上了边。
如果一定要老师们说出个数据出来,老师们说:“真的不多,至少在学校里不多,一个年级数百个学生,顶多也就一二对吧。”老师们能确定的这“一二对”完全是因为他们在校园里、在同学间、在老师眼皮底下出现了明显的、过分的、学生不该做的事,“比如手拉着手,搂楼抱抱,总之是大人谈恋爱才会有的行为。”或者是老师们在综合了“眼神”和“蛛丝马迹”,经过长期观察,然后学生又出现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的情况等这些综合因素,又或者是有同学“揭发”,指名道姓某某和某某如何如何,老师留意观察发现“事实确凿”,再或者学生憋不住“不打自招”,在随笔、作文中流露出来,在采访中教语文的老师均表示经常能在学生的文字作业里“发现动静”。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才会对学生“将事情挑明”。
早恋的“四化”
针对如今中学里“早恋”的形态,接受采访的老师们的眼里,被总结为“四化”:“科技化、快速化、成人化、现实化”。所谓“科技化”是指中学生们大部分人都拥有手机,家里没有电脑的没有几个,即使没有电脑也还有网吧。“早恋”的学生们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进行联络,也有很多学生就是通过这些现代化通讯工具走入了早恋。老师们坦言对于学生们的网络“早恋”他们了解得很少,但对于手机他们知之甚多。用手机给对方发短信成为最流行的方法。一位老师讲了这么件“趣事”:某日上课,老师偶然发现自己的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今天放学后我能约你吗?”落款居然是课堂里的一个男生。老师忙里偷闲回复他:“上课怎么可以发短信?”但没有落款,不料这个男生不依不饶,又发来一条:“这你别管,就问你答不答应?”老师又气又好笑,回复他:“下课到我办公室来。”下了课,男生自动跟着老师走向办公室,但死活不肯说他打算约的是谁,只“招认”因为没在储存在自己手机里的老师的手机号码旁注明是“老师”,所以发错了。手机让学生们的“早恋”变得更私秘,他们用不着在学校的众目睽睽下频繁接触引人注目,要说的话全部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来表达。
很多老师们都反复强调“快速化”成为现代版“早恋”的显著特征,老师们说往往昨天两个人还仅仅是普通同学,今天就成了一对“恋人”,一次劳动、一次秋游都会“速成”那么几对,速度之快令人无法想像,有这样的“速成”“早恋者”在随笔中写道之所以会和对方走在了一起,完全是因为对方的某个动作、某句话或者干脆就是某个瞬间的表情特别吸引人。“早恋”现象中的快速化令老师们很担忧,因为来得快去得快,“失恋”的一方立刻会情绪低落,尤其女生。“我们还没来得及掌握情况,学生们的情绪就已经产生了波动,一旦产生波动,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次数多了,对学生的心理都会造成影响。”老师们对这样的速度束手无策。
至于成人化,老师们建议记者可以去中学附近的轻轨站、公共汽车站看看,老师们说上下学的时候这些地方成双作对的学生用的都是成人谈恋爱的姿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熟练程度和“坦然”态度连成人都“自叹弗如”。多位老师在这些地方遭遇这样的场面,一位老师说有一次她实在看不下去,冲上去对“忘情”的少男少女进行干涉,学生发现不是自己的老师,理都不理她。老师们说每每在这个时候心里特别难受,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学生在对感情还懵懂的时候却对形式如此熟悉,“真担心他们会做出傻事”,老师们担心却没有办法,因为老师家长盯得再牢也不可能保证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永远都在自己的视线里面。
至于“现实化”,老师们说这种现象不多,但很典型很触目惊心。老师们各自举的例子有着强烈的共性,都是某位男生长得不帅,成绩也不好,甚至性格也没有过人之处,但是就是家庭条件好,身边钱不少,便有女生主动追求,“成功”以后,女生会让男生为她买这买那,在女生中炫耀,并且毫不避讳地告诉其他同学,“和他在一起就是因为他条件好,有钱。”老师们都说在私底下他们甚至都觉得这样的男生很可怜,花了钱,耽误了学业,被利用却浑然不觉。
“批评教育”讲技术
对于发现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接受采访的老师们表情复杂。一位高中老师说:“一说早恋,学生就说我们不是早恋,我们只是交往密切。他们就用‘交往密切’这么一个统称,意思就是‘交往密切’总不犯规吧。”老师们一致表示他们真的不敢随便给男女学生的“密切交往”轻易戴上“早恋”的帽子,一是真的“吃不准”,二是怕万一弄错了弄巧成拙影响“师道尊严”,同时也怕间接地推波助澜。“可能他们自己还是朦朦胧胧的,还没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或者还只是藏在心里不敢和不会表示出来,老师一定性是早恋,倒反而帮着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了,他们就真地朝那个方向发展了。”这种情况在学校里屡见不鲜。
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日中午,她为了一本学生作业很难得地去了趟教室,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副场景,“班上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在教室的角落里那个那个。”说到这里的时候,这位女老师脸红了,支支吾吾只用“那个”这个词语来表述那对男女生的行为,在记者的追问下才勉强说出“拥抱”和“接吻”这两个动词。女老师说她站在了教室中央,觉得自己“无地自容,傻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而角落里的那对学生却浑然不觉,直到做老师的在愣了半天后大喝一声:“你们在干什么?”,两个人才分开。令这位老师惊讶的是,教室里除了这亲热的一对外,“居然还有别的学生在”,而且“绝不感觉到有任何尴尬”。而老师却是在大喝一声之后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然后男生十分主动地跟着老师去了办公室,开口就是:“我知道我们今天错了,而且错都在我,是我主动的,不能怪她。因为今天上午她受了老师的批评心情不好,所以我才……安慰她的。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过,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请老师不要找她批评她了。”这位老师向记者坦率承认当时心里很被这个男生“全力保护女生,自己承担一切”的行为所感动,而且在她还没有说一个字的时候,他就已经把老师本来要说的都说了,“你说当时我还能说什么?”老师对记者说。最后老师只能对这个男生说:“希望你能说到做到。”而且也没有再找女生谈话。从此这个一向“平时在上课的时候特别喜欢在课堂里说废话”的男生“特别遵守课堂纪律”,也“再也看不见他和那个女生在学校里有任何亲密举动”了。这位老师的举例说明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共鸣,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不一样,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有的方面还非常稚嫩,但有的方面却又异常成熟。”这一切都让老师们在面临“早恋”这样的问题时心情复杂,往往有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迷惑。一位高一的老师说在办公室,如何处理学生的“感情”问题是老师们的热门话题,经常会听到老师们互相探讨:“叫我们怎么处理好呢?到底是该先找女生还是先找男生呢?找了怎么说呢?”在采访中,大部分老师倾向于先找男生,因为在他们的实践经验里,“男生往往在这个时候特别愿意表现一种‘男子汉气概’,愿意保护女生,如果老师能够利用这种‘男子汉气概’来做男生的思想工作,比如在他认错以后答应不为难女生,相信他改正或者‘保证不影响学习’的诚意,告诉他如果他不能说到做到就要承担一切后果的话,一般都能事半功倍。”而相反,如果先找女生或者两个人一起拎到办公室,往往会造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尤其青春期的男生,“会觉得很没有面子,然后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思想工作”各不同
记者追问究竟在做这“思想工作”时都怎么说,老师们的回答显得贫乏无力,温和派的无外乎就是:“现在年龄还小,不适合谈感情问题,要以学习为重”“这是一时冲动,这种感情是不会有结果的”云云,强硬派的则是“如果再被我发现我就让你爸妈到学校来”和写检查。在采访中,只有三位老师和女生谈到“保护自己”,和男生谈到“责任问题”。这三位老师全部是女性,年龄在30岁以下,一位是语文老师,一位是政治老师,一位是心理老师。当记者询问这三位老师以外的其他老师为何不和学生谈“保护自己”和“责任感”问题时,老师们纷纷表示:“事情并没有到要谈那个的地步嘛”和“不知道怎么开口”,有的老师甚至表示这是给学生误导,“还是含蓄一点比较好”。而其实那三位“开放”的老师在谈论“保护自己”和“责任问题”时也是非常“含蓄”的,也只不过是“女孩子受了伤害会影响一生”和“作为一个男性做任何事情要考虑后果,要衡量自己是不是能承担这个责任”。至于女孩子会受到的是什么伤害,男孩子要考虑什么后果,三位老师说:“具体的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讲,该不该讲。”
当然老师们也承认,由于大部分“早恋”的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是处于“地下状态”的,而且很多学生也仅仅是把“感情”藏在心里,只属于有“倾向”而已的。所以老师们一般不会去多加干涉,除了亲密举动外,老师“干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成绩下降,有老师表示,如果他的学生不越轨,成绩也不下降。即使他明确知道他们在“早恋”,他也是不会去干涉的。所有的老师都说在他们的教学生涯里,学生因为“早恋”而导致学习成绩上升的少之又少,“有也主要是男生的成绩略有上升,因为有些男生是因为调皮所以成绩不好,如果找的女生成绩可以,他们会被这样的女生管束住。但是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老师们说:“女生的成绩肯定是下降的。”老师们说这种时候是老师们“对早恋进行批评教育的好时候,毕竟读书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这一点学生们也都是完全认同的。所以教育起来比较轻松,一些东西就不用点到为止,而可以摊开来说了,甚至可以直截了当地让他们分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处理“早恋”问题,老师们采取的方式方法受到他们的性格、年龄、所教的课程甚至性别的影响。一位教语文的女老师常常会在学生的随笔里发现“端倪”,甚至学生会十分坦率地在文章里说喜欢上了某某或者某某和某某如何如何。这位女老师告诉记者:“我在课上经常对学生们强调写随笔一定要写真情实感,并且说明写什么都可以,答应学生无论他们写什么都会为他们保密,而且我也的确是这样做的。”所以学生会将很多“感情的甜酸苦辣”写在随笔里,这位老师会将“思想教育”变成批语写在文章后面,在记者的采访中了解到,这种方式被很多语文老师采用。教政治的班主任则经常大部分会在上课的时候进行“集体教育”,随时随地“打预防针”,动不动就可以将话题扯到“人生观”上,另外,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对学生的“早恋”高度关注,而不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则大都态度淡漠,似乎与己无关,在他们眼里,“那是班主任的责任”,当记者采访他们时,他们所举出的例子通常都是“当年我做班主任时”的故事。而班主任老师则抱怨一个人要管着几十个学生的方方面面,还有教学任务,“实在精力有限,管不过来”。
家长喜欢踢皮球
应该说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老师在处理早恋问题时的方式是温和的,是很为学生着想的,但所有的老师也都表示“当学校教育无效的时候肯定会找家长的。”只是有些老师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找家长,比如学生成绩直线下降,经过多次教育都没有用或者多次在学校有不该有的行为,“眼看着就有可能要出事情了”。而有些老师,尤其是教理科的班主任则会更轻易地就找家长。一位教数学的女老师说:“教理科的老师不像教文科的老师有条件,也不像他们那么能说会道,这种事情你要叫我们怎么做思想工作我们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现在的学生你也知道比大人还会说话,有时候真的说不过他们。万一出点什么事我们也承担不了这个责任,所以还是尽早让家长知道,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一位教物理的男老师表示同感:“反正我的态度是很严厉的,一有情况立刻通知家长。有一次一个男生当着我的面和一个女生开玩笑,从后面抱了她一下。我当场把他拉到办公室臭骂一顿,然后马上把他家长找来。我不管是不是开玩笑,当着我的面都如此嚣张,谁知道背地里会怎么样。何况早恋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朦朦胧胧的东西,很难讲清楚,尤其我们男老师,很难开口和女生谈这样的话题,不知道该怎么谈,所以只能交给家长。”据这位男老师说很多男老师都是这样想的。
老师们都表示,早恋问题是需要学校和家长来共同教育的,但是老师们普遍对家长们在这方面的“水平”表示失望。老师们说大部分家长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还是简单和粗暴的,一位有10年教龄初中高中都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说:“一旦老师和家长说了以后,如果是初中男生,都免不了挨打,有的学生第二天被打得肿着脸来上课,有的学生离家出走。高中女生挨打的也不少,肿着眼睛来上课。挨打的学生都会对老师恨之入骨,今后很难沟通,有的还存心捣蛋。”不少老师都有同感,“好象除了打之外家长就想不出办法了。如果再三跟家长说不要打孩子,好好跟他们说,家长们就说你们老师都说不通我们就更说不通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打完孩子后给老师打电话,说:“老师,还请你多教育,我们都忙,实在管不了。再不听话你就和我们说,你们能教育不能打,我们能打。”老师们说:“好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家长除了打就可以不教育的。”为此老师们常常有心理压力,不想让学生挨打就不能告诉家长,不告诉家长又实在承担不了这个责任,“何况学生放学后我们根本就管不到。”老师们无奈地说。更让老师们头疼的是,家长们呈三极分化的状态,要么是打,要么就是怕,要么就是不在乎。有相当一部分早恋是家长先发现的,一位老师说了这么一件事:一个男生的父母发现孩子经常深更半夜地接到电话,而且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平时大大咧咧地突然要起了好看,周六周日总找借口出门,一出去就是一天,钱也花得特别厉害。父母工作忙,就派奶奶侦察,又是监听电话又是跟踪,终于发现了孩子的秘密。父母和奶奶一商量,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平时宠惯了,不舍得打,不打又不知道怎么说,生怕孩子知道他们对他的“监视”发脾气,最后奶奶跑到学校找到老师,把情况告诉老师,说:“我们真不知道怎么教育,还是老师教育教育吧,不过千万别让他知道是我们发现的。”“一个皮球就踢给了老师,可是那男生女生在学校表现挺好的,成绩也不错,叫老师怎么说?”这位老师说这样的家长还不在少数。记者问老师遇见这样的家长怎么处理他们的孩子,老师说:“只要他们在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表现,老师是不好说什么的。”另有一部分家长则根本就不把这当回事,理由也是反正有学校教育就可以了。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件“趣事”:一对男生女生早恋,老师教育无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把双方家长一起留了下来,老师这边情况还没汇报完,两位母亲已经聊得热火朝天,又是互相了解家庭情况,又是互相介绍自己儿女的优缺点,“简直就象是在攀亲家。”老师哭笑不得地告诉记者当时她的感觉。末了双方家长都说既然孩子在上学,这种事情有老师教育就行了。老师说:“当时我请他们也能共同协助教育,他们说我们总不见得让孩子转学。”老师们都说,在早恋问题上,家长们普遍将皮球踢给了学校和老师,如果孩子早恋,就怪学校校风不好,怪老师没有水平。这给老师们增加了很多压力和难度,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就整天盯着男女生的关系,一有风吹草动,不管是真是假,一竿子打击一大片,弄得学生很反感,老师吃力不讨好。
堵还不如疏
奉献,乘一路碧绿的春风,撒一路繁花硕果,从天山南北到南疆飞翔鸽群的天空,从荒漠戈壁滩到紫荆花开处。祖国,在儿女的奉献中将千秋万代花果飘香!共同阅读教师奉献演讲稿一等奖,请您阅读!
教师奉献演讲稿1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什么?那就是老师!老师,一个多么响亮的称谓!我为你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我,一个默默无闻的幼儿教师,在我深爱的这片幼教领地辛勤耕耘了十多个年头,我欢笑过,抽泣过,委屈过,但我从未放弃对它的满腔热情和热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师风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已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也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给与满腔热情利用各种途径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为此,我不断加快自己的步伐,不断地改进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这靠的是什么?是什么给了我不断前进的力量和勇气?那就是我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对孩子那份无私的爱!
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作为老师,就是要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每当我迎着清晨的阳光,踏进明亮的教室,一张张稚气的笑脸,就像鲜花开放,而一双双信任的眼睛,正期望着我带领他们遨游知识的海洋,此刻,我会让我的爱像太阳一样,温暖身边每一个孩子,照亮每一颗幼小心灵,让我的爱化作无尽的力量,给孩子自信、自强,让每个孩子成为未来的栋梁!因为我知道,作为老师,就要像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土地一样有着深挚的热爱,如果不是从心的深处,热爱你的学生,你便教不好你的学生,我深信这是十分正确的。所以,要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热爱孩子,理解孩子,乐于与孩子生活在一起。
去年在我班就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从小父母离异,一直与奶奶生活在一起。而奶奶却又是一个半瘫痪的老人。长时间下,她的性格变得怪异了,孤僻了,自闭了。当她来到我们班级,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她只会用两只眼睛看着自己的双脚,一句话也不说。就这样默默无语地相处了一段日子,经过多方面的了解之后,我开始为她制定个案计划,,我的意念就是要让她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起来。这是我的爱在激励着我,推动着我献出自己的关怀,自己的爱心。来园时,我总是喜欢摸摸她的头,拉拉她的小手,主动地上前招呼她,她虽不开口说话,但从她的目光中发现她还是很喜欢我这样做的。游戏时,我总拉着她的手带着她一起玩,一开始她还拒绝我,后来就不再挣脱了,默默地看着我和其他小朋友玩。就有那么一次,我们之间的感情突飞猛进,我终于走进了她的心灵世界。
那天,她的脚被自行车给弄伤了,家里有没人照顾,所以还是把她送进了幼儿园,看着她那受伤的样子,我的心很疼。户外游戏了,我不想把她一人放在卫生室,就背着她一起来到操场上。由于她人很重,我一不小心就到在了地上,为了保护她不受到伤害,我自己的手出血了。当她看到我的手在不停地流血时,她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哭。她用自己的小手不停地为我擦着,可还在不停地流,她终于说话了:“快,快去包扎吧!”虽然我有些疼痛,但我发现她和我之间的关系在漫慢改变,她会关心我了,我的心里说不出有多么高兴。从此后,我们有了聊天的很多话题,她的小脸上有了从未有过的欢笑。生日那天,她拿着我送给她的小礼物不知又多么快乐。在我的引导下,她也开始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一起交流。是啊!老师的爱是如此重要,形象地说,老师就像一把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一旦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老师,靠老师的人格来调音的。
我愿我的爱奉献在我这片挚爱的土地上,我愿我的爱能感化每一个我教过的孩子。在我的'人生中,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将作为教师的美德继续下去,让自己在不断自我剖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教师奉献演讲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来惊天动地。”歌声激荡着我的青春岁月,那时的我就仰慕于神圣的教师职业,希冀成为歌中那美丽的角色。于是,怀揣着满腔热情和赤诚,来一中登上三尺讲台,圆我的教师梦。工作不满三年,在我们的一中,我不仅深深感受到为人师的艰辛和压力,更多的还是艰辛压力背后那无法释怀的平凡和奉献。正象歌里所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奉献,擦去的是名利。”
身为教授的当代作家有一幅对联时时鞭策着我:百无聊赖何为教,一事无成怎做授。21世纪,新时代教师的寄托是什么?精神支柱何在?在我看来,两字回答足矣,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
如果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师德是教育的光辉;如果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地开放;师德是渡船,搭送着求知者驶向成功的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生命之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
我为什么成为一名教师,我要做一名什么样的教师?这是师德的实质。在物欲横飞金钱至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趋之若骛。人们总以一种功利目的看问题、做事情。而教师这一字眼使它自然呈出几许平淡,原本就与世风格格不入。
有人这样形容教师的生活:吃的清淡,穿的素淡,出去办事遭人冷淡,就象蜡烛,一生半明半暗。这种平淡与膨胀私欲的碰撞使污浊之风吹进了这方净土,凡事讲究利益,对付出片面地衡量回报,当学生不满其意时,浮躁草率地敷衍应付,甚至粗暴极端地蛮横处理。这怎与“教师”这神圣字眼相符合,怎能让“师德”这沉沉的词语所承受得了啊!
也许大家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当我们挑灯苦熬,精心备课,辛辛苦苦传授学生知识,有时却发现他们的热情不高,眼神不够渴望;当我们认真投入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却发现这些调皮个性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曾经,我的心一点点冷却下去,甚至有说不出的恼火、伤心。但几乎与此同时,这些孩子又能表现出让人欲罢不能的欣慰和感动,又一次次地温暖我的心田。一次,早读课前,我和往常一样到办公室做准备工作,两位女生缓缓走上来,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不认真晚读的,可我不是故意的。末尾还附了三个字"无名氏"和一张精美的笑脸的小贴图。走进教师,我笑着向他招手,他走到我面前带着歉意说:“昨晚晚读课我不仅没有完成晚读任务,还和其他同学讲话,实在不应该。我知道,昨天是你的生日。。。下课后同学们都说我看你把老师气得脸都红了,红得象苹果。我向你道歉。”一时间,一股暖融融的东西在我心中流淌,一种欣慰?一种感动?说不清楚。我微笑着说:“老师早忘了昨天是我出生的那个日子。
可你还记得,说明你是一个很重情谊的好学生。可你知道吗?我们的生日也就是我们母亲的受苦日,我们是妈妈的孩子,我们不要辜负妈妈对我们的期望?当然老师应该感谢你,因为你关心我。老师也知道,学习路上的拦路虎不容易对付,可你要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暗暗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能战胜它,好吗?”霎时间,我分明看到他眼中的希望和欣喜,他离开时,那眼神象是把我当作他一个亲切的朋友,再后来的课上我感觉他听得更专注了。也许大家都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与这些少男少女相处,你会渐渐感觉到他们的独特的被赋予新时代特征的个性,也许他们的言语和表现少不了几许执拗、卤莽;也许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欠缺几分理性和沉稳,但只要用心发现,他们其实很想与你接近,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渴望着你的关注,企盼着你的关爱,在意你的关怀。如若身为教师的你忽略了这一点,纵然你有高深的学识,耀眼的才华,你在他心中也被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化解这一叉的奥妙,便是“师德”中的一个字——爱。
教师奉献演讲稿3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爱的奉献”。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换句话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在生活中,有时候家长会批评我们,这其实是对我们的爱。家长是为了我们好。因为我们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我们好比一棵小树,需要经过剪枝,浇水,施肥才能茁壮成长。课堂上,老师时常教育我们,要去关心别人,关心别人就等于关心自己。因为爱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有把爱处处撒播,生活才会变的更加美好。当一个人需要关怀,需要别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付出爱的时候,却没人理睬他,他有多痛苦。
就算你家财万贯,事业有成,有着天使脸孔,却不愿为一些需要一点点帮助的人送出关怀,这样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就算你拥有世间财富,丰功伟绩,花容月貌,但走到哪里别人向你投来异样的眼光,这眼光不是羡慕、赞许,而是嫉恨、厌恶。帮助人是快乐的,不图回报,我们世界需要爱,有爱让人不再觉得世界冷漠,让人不觉得孤单,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期待,世界充满爱是我们心中的理想世界。爱,藏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就看你有没有去发现它,有没有把它找出来给予别人。人人都需要爱,让世界都充满爱吧!世间的“爱”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永存于世的。所有的惊人举动,都有爱的力量,都是爱创造出的,没有爱,就没有一切。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爱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因此,爱,使我们心灵相通;爱,使世界不再孤单。让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让世界因为有爱而变得更加精彩!最后我想用一首短诗,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为大地增添一份绿意;如果你是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就给予他人无私的关怀。谢谢大家!
教师奉献演讲稿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是表现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所在。我们每天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学生,这应该是师德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师的态度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具有区别于“非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特点属性——向师性。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心灵上最重要与震撼的人物。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老师在一起或在老师的影响或支配下度过的。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老师有极大的关系。对每个老师都抱着很大的希望,每天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作为班主任尤为重要。只顾教书而不育人,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对学生负责任绝不意味着学生是可以任由教师捏造的泥塑,教师既不可以“包办替代”,也不可以“高高在上”。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一要强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我们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就尤为重要,使其和谐、健康的发展。既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人生方向的引领。二要强调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既能理解学生成长的苦恼与抗争,具有同理心,又能带动、帮助学生,具有影响力;乐于做学生的伙伴,在平等中感受升华,在成长中享受收获。唯其如此,教师的责任心才能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动力。
张云泉说得好,“做人必须像人,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要有胸怀大局,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
一个小学教师,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是爱。这些我都赞同,但我觉得最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心。一切都无从谈起。
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我们就要对孩子负责。就要平等地欣赏,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孩子。没有理由以貌取人,厚此薄彼,助长孩子的自负或伤害孩子的自尊。唯一能做的是关爱有加,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位孩子幸福得像花一样健康成长。
教师奉献演讲稿5我自豪———因为我是__的一员。是的!我要大声的对你们的说一声:我自豪,因为我是__的一员。
诚然,来到__幼儿园,也差不多有半年了。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品尝到。可品来品去。觉得,酸也甜,苦也甜,辣也甜!这并非是在作诗。这是我身在__的切身体会。不是么,当那些祖国的花朵,在我们的培育下,有了自己的花期和芬芳,那些被扭曲的灵魂重新得以塑造。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和甜蜜吗?
记的,刚刚来这里时,面对生疏的一切。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让我无从下手。。我很茫然。然而,正当我徘徊着,是继续,还是后退时。我看到了,同事,在生活上,对我的无微不到的关照。对于一个生疏的我,她们是很有耐心的跟我介绍,一些新的同事,告诉我生活上的一些细锁事情。。在她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关爱。。。当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她们认同了我,她们愿意和我做朋友。。所以,前一个礼拜。我会天天盼着下班,然后回到宿舍。和她们一起聊聊天。谈谈心。。
本文有意将两岸四地“七零”后作家创作在一个体系中呈现,是希望打破横亘在两岸文学之间的那些无形的条框。而之所以选择个案分析的方式,在于本文致力于呈现而非全景式描述,是希望使读者能深入了解同一个汉语之下不同地域作家的不同表达。为此,论者有意挑选的均是两岸四地近年来深受读者及评论家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七零后作家――香港的葛亮、南京的曹寇、台湾的甘耀明、澳门的太皮,通过对他们作品品质的精微呈现和细致分析,读者将发现葛亮、曹寇、甘耀明、太皮等人在写作美学、写作习惯和思考问题角度上的重要区别,当然也将发现他们的“暗通款曲”――尽管两岸四地的青年作家身处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空间,但在许多问题认识和理解上颇有相近之处。整体而言,发现日常背后的不寻常,寻找传奇背后的非传奇,是这四位作家的共同兴趣。
葛亮:对日常声音的着迷
读葛亮的《谜鸦》《七声》《浣熊》,会很容易发现,这是位对声音敏感的作家,他尤其关注陌生的、偏僻的、微弱的声音。在《七声》序言中,他将这样的声音视为“他们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来自这世上的大多数人。它们湮没于日常,又在不经意间回向于侧畔,与我们不弃不离。这声音里,有着艰辛的内容,却也听得到平静的基调”。湮没的声音、侧畔的声音,都意味着小说家对那种戏剧性的、宏大声音的规避。事实上,这位对“他们的声音”的寻找者,也执着于如何使用标记般的腔调去呈现这样的声音。说到底,小说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独属于自己的声音/腔调建造文字世界。
也许应该从《竹夫人》那篇开始说起。一位新保姆来到教授家,做事处处妥帖。而故事的另一面也慢慢掀开,她是身患痴呆症教授做知青时的前任女友,不,她甚至为他生下了个儿子并抚养长大成人。她只是想在教授夫妇不知情的情况下来照看这个男人,了却一段心愿。整部小说的调子是安静的,叙事推进不疾不徐。但生活到底起了波澜,女人看到教授女儿带来的新男友,却是自己的儿子。结尾象探照灯一样刺眼,读者不得不试图捂住眼睛,以避开那令人震惊的场景。
风平浪静的生活,谁能想到这样的结尾?但小说是执意要在这里结尾的。只是在末端有一行字,“写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这个落款使人恍然,小说是与《雷雨》做遥相对话。因此,《竹夫人》有了另外的指向――《雷雨》中的大开大阖、冲突巧合、巨大的戏剧性在小说中消失了,故事走向发生反转。
《竹夫人》里有“汹涌而来的暗潮”,这是葛亮迷恋的。但小说家更迷恋的恐怕是日常二字。读创作谈不难发现,日常是他的关键词。有时候这日常于他是“七声”,是“他们的声音”,是“众声喧哗”;有时候这日常于他是“过于密集行动链条的末端,时刻等待着有一只蝴蝶,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扇动翅膀”;还有时候,这日常于他则是“经年余烬,过客残留的体香”,是“狭长的港口,和蜿蜒无尽的海岸线”。但无论哪种,最吸引他的恐怕是传奇背后的暗淡,又或者是平淡生活里的突然暗潮涌动。
一如他的成名作《谜鸦》。那里是一对青年夫妇的日常生活,伴随着乌鸦的声音。怀孕的妻子不幸因养育乌鸦而流产,自杀。这部小说冷静,好看,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走向,也有强烈的荒诞感。关于乌鸦的一切是那种湮没在日常的声音吗?读者或许不能确信,但是,小说的确写了风平浪静之下的暗潮涌动。因为风平,因为暗潮,小说内部有了层层波澜。
《浣熊》也是关于相遇或者情感的故事,年轻女人行骗,英俊男人看起来很轻易就上当了,似乎是爱上她了,但读到最后读者会发现,那位英俊男人是卧底办案的警察。而伴随这一切发生的,则是被命名为“浣熊”的台风。也许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以为发生了什么,可是其实没有。但是,如期到来的那场台风到底也是可怕的,它带来爱,也摧毁生命。《猴子》写出了另一种日常感,那只从动物园逃跑的猴子,目睹了三个人的生活,动物饲养员,小明星与富家子弟,以及蜗居在港的父女。顺着猴子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香港,不同的世情生活。这就是香港,这是我们不了解的但却真切存在的香港世界。
在葛亮那里,人生不是偶发。不是意外事故迭加的碎片。不是戏。生活是由无数个波纹组成。人生是长长的看起来没有边际但很可能又突然遇到波涛的旅途。每一个细微都不放过。每一次心跳,每一次脸红,每一个隐隐的不安或者欲言又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什么是葛亮的魅力?我想,是他对日常的理解以及他对生活精准的感受能力,――不放过路边风景,也不放过两人相遇时微妙的悸动。耐心,认真,一丝不苟地书写普通生活,他像极了一位精心打磨手中之物的手工艺人,心无旁骛,直至笔下之物闪出光泽。说到底,这位作家深知,他有多耐心描绘底色,生活本身的汹涌暗潮就会有多么惊心动魄。
南京是葛亮的创作源起。这是与他生命相关的地方,但是,在最初,葛亮似乎并没有强烈的书写出生之地的愿望。《谜鸦》出手不凡,是他的起点,但《谜鸦》并没有多少南京特色,这是放在任何大都会都可能发生的故事,无关地域,无关风土,无关一种地理美学。
但短篇小说集《七声》发生了变化。一些东西不再被忽略,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得到了强化,比如南京风物。事实上,这部小说集是以少年毛果的视角看二十多年前的南京。另一个南京逐渐清晰起来,它与叶兆言笔下的南京不同,与苏童笔下的南京不同,与鲁敏和曹寇笔下的南京又不同。著名的秦淮古都在这部小说集里焕发了另一重模样。一生恩爱的外公外婆,温暖而又令人难忘的洪才一家,沉迷于泥人手艺的师傅……透过岁月,也透过内秀腼腆的少年毛果的眼睛,家常的、有烟火气和人间气的南京来到读者面前。――离开南京的葛亮试图用另一重文字为他的家乡重塑金身。这个在南京城长大的青年,对这座古城的诚挚情感全在这些文本中了。小说家张悦然说在这些作品中读到了“隐没的深情”,我深以为然。
《阿霞》是葛亮的代表作,在2008年底层写作颇为流行时,这部小说以气质斐然受到广泛关注。一位出身低微、耿直而又纯粹的阿霞在葛亮笔下变得鲜活。他看到那位青年女性的美德,也看到她的美好突然被世事侵蚀。《阿霞》写得精密,有力,也有情怀。但是,之后发表的《洪才》中可以看到葛亮之于他写作对象距离的某种调整。关于阿霞,叙述人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他的同情与理解,他愿意站在她的角度想问题,也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她。但是,“我”和阿霞之间的关系让人意识到,似乎小说家并不只是从情感而更是从理智上去理解和欣赏这个女性。因而,读这部小说,你会想到“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启蒙主义视角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相比之下《洪才》更自然。少年毛果身上固然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优越感,但却是坦然客观,诚实真挚,你既可以看到毛果妈妈身上的读书人气息,也可以看到洪才阿婆的朴素和热情,这使得毛果和洪才一家的相处令人信服令人难忘。
许多人注意到从《谜鸦》到《七声》葛亮写作的变化。几年来,小说家一直在保持不断的上升势头,2013年出版的《浣熊》是葛亮近几年极具水准的代表作。这里的每一部作品都令人难以忘记。一如《退潮》。一个丧夫独居的中年女性,看到年轻的小偷脸红了,因为他很像她的儿子。这个年轻人也唤起了她内心的隐密,因此,她并没有提高警惕,甚至为他打开了房门。她被,但其中也有快乐。一切结束了。“一缕光照射进来,这是曙光了。屋里一片狼藉,手袋里的东西散乱在她脚边,似鲜艳的五脏六腑。她耸了一下身子。她动弹不得,双手紧紧地绞在一起,像一棵受难的树。”这个女人的软弱、惶恐和善良如此真实,生活的荒芜和荒诞也是实实在在的。就是在这种普通人那里,在那种最普通的生活中,时时有暗潮涌来。这是宿命吧?你无法解释。你仿佛触到生活的内核,像是谜。叙述人的声音是重要的,他贴在了人物身上。对于他的人物,不是爱,而是理解,是同情的理解,是设身处地。
如何与笔下人物相处是小说家的能力,那种相处也包括人和自我的相处,人与城市的相处。《七声》之所以难忘在于南京是“我”的城,是深入“我”的血液的城;当然,在《浣熊》里,香港也不再只是别人的城,它变成了“我”的城。这是重要的转变。一个小说家何以能写出属于他的香港,我想,应该是他融入了他的城市,正视并接纳自己的外来者身份。《浣熊》里,葛亮写的是一个既疏离又了解的香港,那位以为遇到良人却没想到是警察的女子,那位用自己肉身器官换街女自由身的香港青年,那位中得到欢乐后又被捆绑的中年妇人……人生中总有那么一刻使日常不再仅仅是日常。记下那日常的点滴,记下那些灰尘那些细密,记下那些空荡那些怅往,也记下那些痛楚、无奈和坐立不安,葛亮写出了香港传奇背后的平淡,繁华背后的素朴。
读《浣熊》,我想到许鞍华电影《桃姐》,影片之魅力在于拍出了大都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温暖、以及跨越阶层身份的“情深意长”。那是作为香港本地人的许鞍华镜头下的香港。葛亮比许鞍华更冷静和克制。他并未回避自己的移居者身份,这反而给他的观看带来了某种宝贵的疏离感。也因此,这位小说家不仅仅看到了人们凡俗的日常生活,还看到了漫长的海岸线和暗潮不断的波浪――葛亮书写了香港日常中的细小波痕,以及隐没于内的残酷和凄清,他写的是令一般大陆读者陌生的香港。
坦率地说,我对《琴瑟》念念不忘。它收入短篇集《七声》中,关于一生恩爱的外公外婆的晚年生活。外婆被糖尿病诱发的腿痛折磨,深夜难耐,却又不敢出声。外公就把手给她,但老人终是忍不住了。“老头子,我真是疼啊。”她说。外公安抚着她,后来,给她唱《三家店》:“娘想儿来泪双流。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天已经发白了,外婆终于睡着。少年毛果看到了这一幕,每个声音,每个响动以及已是风烛残年的外公眼角的“水迹”,都在他眼里,心里。小说结尾是外公外婆的金婚庆祝,众声喧哗。外公对外婆唱道:“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众人就笑,外婆也笑,笑着笑着,她忽然一回首,是泪流下来了。”再日常不过的言语中,有着难以言喻的深情。如果你能想到世间那些在疾病疼痛中苦苦挣扎的众生,如果你能想到世间有情人免不了大限分离的运命,便能理解这小说了。
――对于一位写作者而言,没有比听到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快乐、深夜里的哭泣辗转、孤独人的内心独白更幸运的,也没有什么比以平静深情的方式写下世间的众声喧哗五味杂陈更有魅力的工作。想来,写下那一刻的作家和读到那一刻的读者,都该是有福的。
曹寇:作为生活本身的常态与意外
某种程度上,讲一个老少咸宜、起承转合的故事已经成为当下诸多写作者的奋斗目标,也是此时代青年写作者获得名利的捷径。但小说家曹寇的追求与此背道而驰,曹寇不讲究戏剧化效果,不追求人物跌宕起伏的外部命运,不借助编造这样的命运以赚取读者的廉价的眼泪。很显然,曹寇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于那些故事所表现的那样浅表,在他眼里,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件并不象故事讲述的那样齐整、条理分明。
从《屋顶上的一棵树》《越来越》《生活片》《十七年表》等小说集中可以发现,曹寇对生活、对文学、对人本身有着独异的理解力。――曹寇的所有题材和事件都不是新的,但读来却极具陌生化效果。《你知道一个叫王奎的人吗》中,王奎出现在每个人的谈话中,他象个影子,或者像个传说。他的名字出现在各个地方,采石场、路边的野店、出租车、大货车司机、火车站候车厅里。小说的结尾是一则报纸上的消息,一个民工在为雇主安纱窗,不小心掉了下来,名字还是叫王奎,三十三岁。曹寇以对一位青年漂泊流浪生活的追溯书写了这些人物在这个时代的共同命运,“王奎”无处不在,却也具体可感,这是和曹寇们一同成长的沉默的兄弟。王奎最终消失不见,但他的际遇让人无法忘记。――在这个时代,那个倒霉的人不叫王奎,便叫赵奎,张奎罢了。小说中透露出来的精神气质表明曹寇的写作跟一地鸡毛式的写实主义相去甚远。叙述人并不沉湎于俗世而沾沾自喜者,他更接近“低姿态飞行”,――他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但他比普通人更敏锐,他希望由具象的生存传达出人存在的普遍状态。
读曹寇的文字,常常想到奥威尔对文学的一个有趣看法。奥威尔说,堂吉诃德―桑乔・潘沙组合是小说形式一直在表达的灵与肉的古老二元体,他认为每一个人身上都住着两个人,即高贵的傻瓜和卑贱的智者。遗憾的是,大部分作家都致力于书写那个堂吉诃德,一个人身上官方的、堂而皇之的部分,而惯于对那个矮小、卑微、懒惰、无聊、庸俗的“桑丘”视而不见。
曹寇敏锐洞悉普通人身上住着的“桑丘”,这位小说家致力于书写人身上的灰色、懒惰、自私,他将它们诚实地描写出来,不带感情,不审判,不嘲笑,不卖弄,仿佛这些有如人身上的斑点、胎记一般,与生俱来,无可逃遁。他无意为“人”涂脂抹粉。他比当下许多写作者更诚实、更冷静、更深刻地认识到何为人:人不是英雄,不是神,不是鬼。每个人的善好,有其来路,一个人的作恶也非必然。人有人的局限。人的瞬间美好不意味着人的永远高大,人偶然的作恶也不意味着人性永远丑陋,人不过就是人罢了。卓尔不群的理解力意味着曹寇完全具有了成为优秀小说家的才能,事实上,他已然成为今天非常值得期待的新锐小说家。
曹寇致力于揭示时代生活中最具体、最世俗、最庸常、最灰暗的一面。他的主人公通常是:城市游荡者,无业者,下岗者,农民工,小职员,中小学教师,失婚者。写作对象潜藏在他的身体里,作家即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尽管他笔下人物都是低微者,但用当代文学中所谓的“底层文学”命名却是失效的。对象还是那些对象,人物还是那些人物,事件还是那些事件,但写作目的和阅读感受完全不同。他小说文本与现实之间具有“互文”关系,他拒绝道德阐释的写作姿态使当下文学批评中的某种通用价值判断体系逐渐面临挑战。
《市民邱女士》写的是城管人员的杀人事件。邱女士是谁?她是围观的市民,知道这件事情后她认为“城管太嚣张了,领导要好好管一管他们”。邱女士的看法代表了对城管杀人事件的庸常理解。虽以“市民邱女士”为题,但这小说写的却是与“市民邱女士”完全不同的认识,――年轻城管生活的平淡、懈怠、无聊,杀人极为偶然。这是切入角度独特而刁钻的优秀短篇。小说给予人强烈的现实感,事件以及事件本身在小说中呈现出的状态是实在的,每一个正在经历这个时代的人们都真切感受到了。叙述人和邱女士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故事。――杀人者并不是邱女士们通常理解的飞扬跋扈者,邱女士们根本没有道德至高点可倚靠。曹寇在他的小说里拒绝总结那种道德经验。
《市民邱女士》完全可以把杀人视为“意外”,但小说的意义在于另有细节,这位年轻的城管在街上抢了老太太的菜摊又踢了两脚,他心里内疚,回家告诉了父母。“结果是死一般的寂静。他们没有骂我。寂静持续了很长时间,父亲借着上厕所的当口也装作洞彻世界的样子对我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你也要注意安全。’”――自私、薄凉、损人利己,这些价值观象水和空气一样在我们四周蔓延。曹寇意识到产生意外凶杀案的偶然性,还深刻意识到它的必然性。
《塘村概略》涉及的是当代人内心深处对暴力的狂热。面对一个疑似“拐子”, 扇她嘴巴子的是丢失孩子的祖母;踢她的是有些疯癫的被家庭虐待的老人骆昌宏;还有因为婚姻问题正郁闷因为“我高兴”便出手的……没有人认为自己那一脚是最重要的,也没有人认为自己将对这样的暴力负责,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一脚是成千上万脚中的一下,不会致人死亡。小说中,曹寇对人性有深入的识别力:年长警察老王对年轻所长不屑,谨慎青年警员张亮对老王的曲意迎合,没上过大学的赵志明对大学生葛珊珊嗤之以鼻,而那些殴打葛珊珊的人也都各有人格缺陷。这基于小说家对人的另一种维度的理解。
曹寇《屋顶长的一棵树》中收录了“非小说十则”,新作《生活片》中,则更多的是简明的生活片断。村子里一位老人去世后大办丧事,演出中既有烟火生气,又有鬼魂共舞的感觉,象是一场摇滚演出;被“我”视为爱人的聋哑姑娘,一位叫棉花的女网友的交流,热衷于教研员而不想调换工作的张老师……他们热衷于比照生活书写,廖廖数语,刻画一个人的状貌际遇,勾勒一种情境,一种现实,而非一个故事。
这样的写作让人想到电影创作领域的纪录片,以及使用DV拍摄的手法。《水城弟兄》取材自广为流传的真实发生的故事“七兄弟千里追凶”。作品呈现的不仅仅是偏僻之地的弟兄们为他们死去的兄弟追讨凶手的故事本身,也呈现了凶手及受害人所居住的山村环境,那里的“穷山恶水”,那里的贫苦、荒芜、寂寥。在当代中国,“非虚构”突然出现缘于写作者强烈“回到现场”的写作愿望,但当下流行的“非虚构作品”与曹寇的“非虚构”具有差异:前者显然追求一种对现实的介入,其中有强烈某种济世情怀;后者的写作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在于他们对小城镇生活的忠实纪录,没有济世,没有启蒙,他们追求的是极简、深刻、零度写作。
但他追求艺术性,这与他身上葆有先锋文学传承而来的文学形式与语言的探索精神有关。因为这样的追求,现实在他的笔下别有“诗意”:曹寇写塘村时带着某种幽默和温柔的反讽,他的笔力深刻而舒展。借助这样的写作,现实与文本这些作品中呈现了某种奇特的关系,――文本为现实提供了某种镜像,它是现实的一种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直接的,并不是一比一的关系,因为场景和人物都烙上了写作者本人的视角。
这是躲避了“文学惯例”的写作,是不依赖于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将生活本相还原的写作,是还原一个人眼里的世界和一个人眼里的生活的写作。它固然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写作,但并不是只关注个人生活的写作。这是经由个人感受而切入现实的写作。客观真切地呈现“我”眼中的世界,毫无保留,但这种呈现同时也是有限度的和主观的,叙述者并不隐藏这些。但这不是新写实主义,他们显然并不认同这样的生活。这是在叙事者隐形态度观照之下的写作,他们以此消除对生活的平庸模仿。
“它既不是对世界原封不动的模仿,也不是乌托邦的幻想。它既不想解释世界,也不想改变世界。它暗示世界的缺陷并呼吁超越这个世界。”《无边的现实主义》中对卡夫卡与现实世界关系的分析某种程度上也可用在作为小说家的曹寇面对世界的态度上。也许人们会将这样的写作归于朱文等新生代作家的影响,但这一代作家与新生代不同在于,生活在他们这里说不上是被厌弃的,他们也缺少愤怒青年的激情。他们无意成为文化精英,他们似乎更愿意承认作为个人的灰暗和卑微,曹寇在采访里多次自认是“粗鄙之人”,表明了他对叙述身份的想象。
历史、革命等宏大话语在曹寇的小说中看不到,这是由成长语境决定的,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迅速成长的一群人,在他的生命经验中,宏大话语早已远去,留下的是生活本身,是现实本身。他们所做的、所能做的,是写出他们看到的生活、他们看到的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必然是“历史意识稀薄”的作品,也并不意味着这是主体性匮乏和令人失望的作品,――如果读者的历史观念不是断裂而是完整的,将会意识到,曹寇的书写中包含了近二十年来我们时代、社会和人的困境与精神疑难。
甘耀明:对历史与传奇的“穿越性书写”
台湾通常将我们所说的“七零”后作家叫做“六年级生”作家,甘耀明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擅写乡野传奇故事而闻名。《杀鬼》是这位作家重要的代表作。《杀鬼》是不是甘耀明在内地出版的第一个长篇小说?我并不清楚,但是,我以为,由这本小说始,甘耀明显示了他作为台湾新锐代表作家的不凡气象。
《杀鬼》的主人公“帕”是具有魔幻色彩的人物。虽然是小学生,但他身高将近六尺,“力量大,跑得快而没有影子,光是这两项就可称为‘超驽级人’”。这个超人,他被父母丢弃,力大无穷,他被日本人收为义子,并取名为“鹿野千拔”,他眼见着台湾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日据时期,日本战败后,“二・二八”事件……这是一个台湾历史的亲历者,同时,这个人物也可以把杀人的大铁兽(火车)拦住,也可以与地下的“鬼王”交流。某种意义上,甘耀明在文本中创造了具有“穿越气质”的人物,他不只见证历史,并且也可以游走于日本人、客家人、原住民、内地人之间,也游走于人、鬼、神之间。
帕的所有经历使人意识到,这位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塑造帕这个人物,他也以帕的视角,重写了新的台湾偏远之地的历史。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族英雄,他身上有更多的混沌色彩,这与他的祖辈刘金福强烈的本土意识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帕是没有被现代国族意识启蒙的人,在他的经验中,似乎更看重的是感受、体会。因而,无论是关于日本人还是客家人,他都没有那么清晰的意识。
这是一个理性意识并不强大的人物,也并非现代民族国家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在大历史面前,这位乡野巨人没有强烈的国族感,他靠人的本能跌跌撞撞向前走。在这部小说中,读者当然会叙述到国族意识,但是,那种国族意识不是简单的,单线条的,它们是复杂的,暧昧的,多义的。人物常常要溢出他的国族身份。小说家似乎并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也并不纠结于“现实”与“真实”。某种程度上,帕是一位懵懂少年与力大无穷巨人的合体。他的懵懂性是极有意味的。――这一人物的塑造表明,新一代作家对历史、国族意识的搁置。
在大历史与乡野传奇之间,甘耀明实现了一次重要的亦真亦幻的穿越。对于这位小说家而言,“穿越”或者“跨越”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当那个被视为杀人怪兽的火车轰隆隆而来到关牛窝时,那是侵略者对台湾的入侵,是现代工具对乡野的侵占,而帕对这一怪物的试图抵抗便显得尤为意味深长。但结果是,帕并没有真的显示自己的力量,尽管看起来是他的力量阻止了他。在日本另一种方式的入侵中,他轻而易举地被成为日本人。这是有意识的隐喻还是无意识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有意将帕塑造成一个并不觉悟的人,也许这似乎符合当时的情形。这也让人意识到,小说家试图用一个新鲜人物来重新书写他所理解的“历史”。
这是在强烈的历史标识下重述历史、从历史中剥离出个人传奇的写作尝试。这是作家别寻异路的尝试。可是,我必须坦率地说,读完《杀鬼》,那个没有强烈国族意识的主人公帕的确让人迷惑,他让人想到那种空有力量、有勇无谋的空心人。――为什么这个有着那么强大穿越能量的人,最终没有能在文本中成为“英雄”,而只成为一个穿越者,为什么帕的主体性如此匮乏以至于没有形成人物本该有的征服力?这是令人遗憾的。
如果说帕代表了甘耀明将历史还原为传奇的一种努力方向,那么老阿婆这一人物表明,甘耀明对讲故事――这个最古老表达方式的一种执迷。老阿婆幼年时因故事而得救,又因有讲故事的才能而度过人生的许多劫难,即便是临终时分,这位讲故事者也尽了她的本份――她希望儿孙们在她的丧礼上讲述故事,实在是故事是这位老人一生的关键词。那些诡异的、魔幻的、曲曲折折而令人又不得不微笑的故事构成了这位老人的一生,她不仅以故事拯救自己,也使那些故事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从一种死亡处开始,她使生命变得有生气。阿婆这一人物的设置是整部小说最重要的线索,整部小说因她的存在而具有了象征意味。
小说中,阿婆将她的故事,将那些她人生中所亲见的一切都比喻为“白云电影”。以“白云电影”喻比人生故事新鲜而贴切。白云是如此多变,有如我们的人生轨迹,前一天艳阳高悬,后一刻便有可能阴云密布;白云如此高远,没有谁比它看到的更多、更辽阔。当然,这个比喻里另一个词语是“电影”,――我们长长一生中所经历的人生故事难道不是电影?正如阿婆深信天上白云变化就像三寮坑人世的倒影,作为其丧礼故事集锦,《丧礼上的故事》毫无疑问是一部人与和谐混杂相处、魔幻与幽默气息并重的文艺片。
阿婆的电影发生在三寮坑,甘耀明说三寮坑是他家乡的缩影(在《杀鬼》中,家乡被唤作关牛窝)。三寮坑的故事,来源于这位当年少年的所见,以及其父母的讲述。“我生于苗栗狮潭乡,那里的山脉青壮,草木在阳光下闪着明亮的色调,河流贯穿纵谷,里面游着鱼虾,以及古怪的传说。”故事深植在内心深处,有待某一天被讲述,被倾听。――甘耀明何尝不是一位讲故事的人?甘耀明的三寮坑已然是汉语文学版图中独特所在。不过,不同的是,于甘耀明而言,乡土只是他的故事发生地和栖息地,他与它并非血肉相联的关系。“以前的乡土主义,作者可能实际在田里从事过劳动,与土地的关系密切。现在的‘新乡土’,作者 没有从事过劳动,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与都市的差异愈来愈小。我只是借着‘乡土’完成自己的创作。”(《“六年级生”甘耀明开始新寻根》,《东方早报》2010年7月2日)
《丧礼上的故事》中,甘耀明在以另一种眼光看乡土,写乡土。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变得紧密,和谐。年纪小小的阿婆,“她走过牛棚,拿草逗弄牛,以示友好”。而年老的阿婆呢,则把衰老受伤的老牛当作亲人和朋友,她唤它为“火金姑”。她脱下自己的上衣,只为给老牛覆盖下身。人与牛的亲密让人动容。《啮鬼》中那种关于饥饿的书写大陆读者其实并不陌生。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饥饿与性、信仰有关;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饥饿的黑孩令人动容;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用嘴巴为全家人炒菜的段落写出了人在绝境下的苦中作乐。这三部作品中的“饥饿”各有不同,但是,小说人物几乎都有着共同的生存年代,即时期。因而,这些作品在书写饥饿时便有了另一种政治含义。甘耀明笔下的“饥饿”似乎更纯粹,《啮鬼》中与饥饿的纠缠只提到了一句背景,即二战时期。人物们不断追逐食物只是为了在极端环境下活下去。小说无意纠缠饥饿的政治背景,在这位小说家的笔下,饥饿就是饥饿,而不是别的什么。与饥饿进行搏斗,被他视为人的本能,本性,是与“鬼的尾巴搏斗”。这与作家在《杀鬼》中的追求相近,也与当代大陆“七零”后作家创作中淡化历史意识的写作追求极为相近。卸下历史包袱是否是两岸1970年代出生作家的共同追求?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太皮:记下历史这一刻
对于内地读者和批评家而言,澳门小说家太皮的名字并不熟悉,这位陌生的七零后作家创作成绩斐然,三部中篇小说《爱比死更冷》《绿毡上的囚徒》《懦弱》三度蝉联澳门日报主办的澳门中篇小说奖(2008、2011、2014)。
《爱比死更冷》符合我们通常理解的澳门文学作品的特色,有通俗易懂的爱情,也有灵与欲的描写。尽管故事主人公是澳门人,但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具有澳门地方特色的作品,事实上,其中讲述的爱情可以发生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北京,南京,香港,东京,或者纽约。它有关,初恋,阴差阳错,所有情人之间的故事在这里都有。于一位大陆的读者而言,这部作品带来的许多元素是新鲜的,比如女主人公何艾因为不会说澳门方言而一度被同学唤作“北姑”,比如男主人公澳门男青年林朗来到上海读大学,跟当地女孩子发生恋爱。当然,小说的结尾因男主角对女主角的残忍杀害而令人惊骇。在这个故事里,有从大陆到澳门去的青年,也有从澳门到大陆去的青年,这许多地名提醒我们,书中青年的爱情有点似“南来北往”。如果说《爱比死更冷》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起步,那么他于2011年出版的《绿毡下的囚徒》,则显示了这位作家不凡的艺术实力,作为读者,我对后一部小说情有独钟。
《绿毡上的囚徒》是匠心独运、有艺术追求的作品。它以澳门五一节游行为核心,讲述了诸多澳门人生活。全书共分为十七章,每一章都有一个人物志,一个人物与另一个物相关,另一个人物又与新一个人物相关,以五一游行作为中心事件,将各阶层人物次第展开,形成了一种人物图谱式写作。每一个人物都有他们独立的心路世界,但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生活都互有交叠或观照,从而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这样的结构给人以陌生感,也使这部看似并无多少情节的小说显得风生水起。
因为游行,各阶层汇集在了一起。来到澳门三十年,依旧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垃圾婆”蔡姐、被称为“新移民”的张福迎;虽然生活在底层,但乐于参加社工活动的林锡德;吸毒少年张永正;精神分裂症记者冯威廉;出身低微但美丽热情的记者张碧芝;从教师职业改为荷官,在情感生活中无法自拔的MISS梁;葡萄牙人后裔警察菲拿度;当地富豪之子程明;内地来到澳门举目远亲被卷入无妄之灾的徐鄂强……
各个阶层的人们,各有各的甜蜜和苦恼,各有各的历史,他们与澳门一起回归,中央政府开放自由行、城市里建设了新赌场,澳门经济不断创新高,但与许多内地城市的发展一样,在GDP一种高歌之下,城墙遗迹却在减少,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开始变得多元。每个人物当初来到澳门的历史,每个人的家族史都在五一游行事件中被讲述――游行是小说讲述的中心,是风暴之眼,它透过各个人物的生活际遇,串连起了澳门的历史与现实。
四百年的殖民地命运,边缘感、不安和焦虑都在这部文本中。小说中张碧芝夫妇二人讨论《聊斋志异》中“红毛毡”的故事也别有意味。正是这一故事催生了她关于澳门的想象,她有时甚至会觉得“濠江小城真有这么一张大家都看不到的巨大毡子,走在街上,明明地下就是灰色的石屎路,她却错觉踩到绿色的绒毛上了。也许,这是因为澳门少有传说的缘故,魔毡在她看来有与别不同的色彩”。小说题目中的绿毡的比喻恐怕就由此而来吧?在这部作品里,澳门土地被形容为绿毡一般。
《绿毡上的囚徒》也是一个关于澳门空间概念的写作。澳门的所有地标性建筑提督马路、殡仪馆、市政狗房、牛房仓库、美副将大马路、旧丽都戏院、莲峰球场等都出现在这部小说中。阅读中,读者就这样一路跟随小说人物们一起走过澳门的街道,也走过它的历史,走过它的现在。但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的内核。每个人人物都与这个城市如此紧密相关,他们关心它的命运,他们的命运也与它的命运相关。
当时间、空间以及命运全部聚集在一时一地时,便成就了这部小说的气质芜杂。社会众生相里,有,有爱,有亲情,有在赌场面前欲望的苦苦挣扎,也有在贫困线上的潦倒和不安。最有意味的是小说中的某种玄幻色彩。不良少年张永正吸毒幻觉中一再出现“林则徐”,以及林则徐对吸毒少年的痛心。而张碧芝受伤后灵魂出窍的讲述也使小说有了某种飞升空间,虽然在阅读中读者会对小说灵异部分感到不适,但事实上,不仅仅是张碧芝,跳楼自杀的梁芳婷、徐鄂强被无端殴打时的幻觉,也都使这部小说显得别有关怀。
在时间长河中,作家是刻下人类心路的人。太皮的写作亦如此。这位年轻的作家,因对五一游行那一刻深为感怀,以记录者自居,克服种种困难记录下那早已消失的时刻,他不仅仅为我们记下那一刻,也记下了一个历史的“活生生”,他尽最大努力,为他生活的澳门写下了令人难忘的传记。也许,是时候该重新理解澳门文学及澳门作家了。
尽管这四位作家在日常与传奇方面有着细微的相近,但也有重要不同,那是面对历史和现实的态度不同。在甘耀明那里,传奇是重要的。“在城市里,建筑、秘密、政治终将会沦为尘土,只有传奇还活着。”对于这位作家而言,建筑、秘密、政治都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传奇,与人有关的传奇。这也使人注意到,他的关于日据时代的长篇小说《杀鬼》所寻求的是“去历史化”、将历史传奇化的写作。这样的写作当然是进入历史的一种方式,但是,是不是也存在遮蔽大历史的可能?
如何理解历史和如何理解过去方面,我看重太皮的尝试。澳门游行事件早已过去。可是,是什么使这位年轻作家如此钟情于当时澳门人心路的追踪?这似乎是一位小说家的社会责任使然,在“作者的话”中,太皮如是说:“由于工作关系,在游行日子前后,我分别接触到本书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的灵魂,我或深受感动,或深恶痛绝,或深铭肺腑,我觉得我有必要将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让大家知道。”因为实录,反而新鲜,这恐怕是这部小说有强烈的现实感的原因所在。
面对我们身在的现实和日常时,两位与南京有着血肉关系的小说家各有进入生活的路径。在曹寇那里,我们感受到世界是荒谬的、鬼魅的、无聊的,这不仅因为人性本身,还因为这些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读曹寇的小说使人深刻意识到,人是时代政治的产物,每个人物都带有他们的时代标记。曹寇还原的是日常本身的意外和非常态。而葛亮则看重的是日常性和宿命感,事实上,葛亮日益在显示他的一种本领:将那些戏剧、传奇、激烈、巧合全部融于日常之水,也许,在另一位作家那里,那些冲突和转折是最美好的,可是在这位作家那里,那些不过是大海里的浪花罢了,重要的是底色,人生因这样的底色绵延,舒缓,平静,浩瀚而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