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工教育论文

技工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26 13:2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工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工教育论文

第1篇

技工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自尊心较强,但又缺乏自信,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认可;部分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时,遇事冲动不够冷静,打架往往是他们解决事情的第一选择;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自觉性差,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目标不明确。分析导致这样状况的原因,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这几个因素。这些学生,有些是来自单亲家庭,也有一些来自父母知识文化水平和性格修养有限的家庭,这些家长有些是对孩子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的,有些是不知道如何与子女进行有效地沟通,关爱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或溺爱或训斥,家庭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性格成长起到决定性因素。其次技校学生大多数是初中落榜生,学习能力较弱,而进入技工学校后,从原来的应试教育变成技能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方法,对他们来说有了很大不同,专业性突出,使得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因不想学而学不好,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再者,当今社会仍把高考当成是学生唯一出路,把读技校当成迫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在社会对技工教育还存在一定偏见的情况下,一些技工学校学生认为自己与同龄人比较,未来似乎更渺茫,因此具有一定的自卑感。

二、情感教育如何应用

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班主任,我们的工作重点不仅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多的是要理解,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化解他们的情感矛盾,因此也就要求班主任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对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不能只留在内心,而应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外化为一种现实教育力。教育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渗透真挚情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赏识学生,关爱学生

面对技工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作为班主任,更需要对学生倾注无私的爱,像母亲赏识自己的孩子一样去赏识学生。班主任如果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学生在无私的师爱和赏识中,才能回报教师,才能产生对学习的热爱与信心,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才能感悟人生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你怎样爱孩子。”班主任对学生倾注无私的、发自内心的爱,把师爱植根于对学生高度负责,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尊重、信赖、关心、赏识之中。这里所指的关爱学生,不仅关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关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仅关爱行为习惯好的学生,更要关爱行为差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待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做学生的朋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各种工具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亲其师,信其道,”只要班主任在工作中能以爱为支撑,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总会被感化。

2.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师生之间存有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友爱的气氛。尊重学生,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睿智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愿望。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技工学校的学生尽管会有不良的嗜好,会穿奇装异服,会通过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在他们已有的不良习惯下,班主任要做的是理解,他们小学、初中养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一时难以彻底改掉,对待他们,班主任要因材施教,理解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一些不足,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班主任要通过平时的观察,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把改正不良习惯渗透到每次教育中,并对有进步的同学大加赞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孩子一下改掉所有不良习惯,这不符合正常规律,我们要做的是能让他们和以前的自己做比较,给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有了正确的方向,也会慢慢步入正轨。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文明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学识是否渊博,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对学生心理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不断加强自己文化素质修养,不断的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开阔自身的视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班主任不仅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具有高尚师德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三、结束语

第2篇

合作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合作性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1]。根据合作时间的长短,合作学习分为非正式合作学习、正式合作学习和基层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方式分为同位交流方法、小组研究方法和师生共同讨论方法。

二、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

九十年代末,国家对技校的招生全部放开后,职教类学校的生源大战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招生规模无限制膨胀,招生质量的无限制放宽,在一些成绩优秀学生选择报考技工学校的同时,有一些生源质量出现问题。

(一)成绩不理想但品行良好的学生

很多人认为到技校是来混日子的,技校学生普遍素质都比较差,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其实很多技校生有爱心、有正气、有凝聚力。他们尊敬老师,待人处世稳重,班级工作认真负责。虽然他们成绩不理想,但心态成熟,明白自己的不足与优点。他们目标很明确,就是好好学一门技术,以便将来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二)来自特殊家庭的特殊生

特殊家庭,指的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变故,成为孤儿,或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一般由奶奶爷爷或亲戚照顾。他们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缺失爱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他们往往会变得倔强、暴躁、自卑,不相信别人,独来独往。

(三)成绩、品行都欠缺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通过违反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与老师对着干的方式去吸引大家的关注。很多学生还存在抽烟、赌博、打架等不良行为。

在进行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比如一部分技工学校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强,但不乐于接收枯燥的动作要领讲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动作要领讲解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参加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过分地强调自我而忽视了他人,缺乏合作意识,所以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合作意识,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

三、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以“三步上篮”为实例的合作性学习教学程序

(一)明确教学目的

合作学习必须以个体学习为基础,而且它的合作效果必须通过个体学习而起作用。怎样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发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明确目的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的目的就是三步上篮。

(二)老师示范,激发兴趣

老师要讲解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技巧及在实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结合亲身示范或通过观看三步上篮教学图及分解动作,边示范(观看),边讲解,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竞技性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分组

合作小组要求小组的成员要具有异质性,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学生性别、兴趣爱好、能力、身体素质等综合因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好小组长。

(四)进行活动与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徒手三步练习、接同伴球三步上篮练习、自己运一次球三步上篮练习和从三分线外自己运球三步上篮练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练习的动作要领及技巧,可以讲自己的体会。练的好的,掌握快的学生可以指导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分享成功。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效果展示。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1)怎样倾听: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见解;(2)怎样发言: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表达完整,语言简炼且突出重点;(3)怎样交流: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情感。小组内成员之间友好、互助、协调,共同感受在合作学习中的进步和乐趣。

(五)评价与交流

效果展示完后,先小组内部进行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做统一评价,而作为成长中的群体,适当的评价肯定,可以增强其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更加愉悦地参与学习。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成功,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高,积极性强,掌握动作要领快,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团结协作,分享成功,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意见,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四、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一)合作性学习的优点

1、有利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影响学生思维技巧获得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讨论、明确强调解决问题的步骤、把方法和策略语言化以鼓励后天认知的发展。尤其是小组讨论,比讲座更有效地促进思维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参与、老师鼓励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都与促进批判性思维有积极联系。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对于那些讲授的学生,为了能够讲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2、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对学科积极态度的形成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从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合作性学习比竞争和个人化学习更能促进对学科领域和教学经验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所学学科更持久的热情。

3、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形成凝聚力

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水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相互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积极地关系会产生以下效果:减少旷课;增加学习的承诺;加强承担困难任务的意愿;增强学习的动机和毅力;增强满意度和士气;增加忍受痛苦的意愿与成功的迫切感;增强学员之间合作能力形成较强的团体凝聚力.

4、加深对同伴重要性的认识及对老师更为积极地评价

在与同伴相互作用时,可以从对方身上直接学到一些从成人身上学不到的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和问题。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手段时,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然后继而讨论。这样比讲授和全班讨论能产生更多的个人的、非正式的师生间的相互作用。

5、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心理调节和心理状况

合作精神与大量的心理健康指标有正相关。如情感的成熟、调节良好的社会关系、强烈的个人身份、对人的基本信任和乐观精神。

(二)合作性学习的不足

(1)在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中,有时因为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意见,大家都不想让,最后导致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

(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生在小组成员之间,这样容易忽略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影响学生之间的感情。

(3)合作性学习把不同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此来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主要地位,他们成为小组中最活跃的分子,从而导致其他成员处在从属地位,失去交流学习的表现机会。

五、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实际运用合作性学习

(一)做好课前设计与分组

老师在课前要根据上课要教授的知识与动作技巧,要进行合理的课前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确定出合理的方案。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组内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要让学生明确运用合作学习时,必须确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团结合作,承担不同的责任,才能很好的完成小组任务。

(三)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加强指导与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开展教学之前,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小组负责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小组不同成员应该承担哪些不同的责任,成员之间如何交流等。因此,体育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体育教师既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体育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技能

教师要在教学中把合作性学习的理念传授给学生,使之首先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掌握合作技能的重要性,训练学生接受他人见解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技能,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技巧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实现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小组成员也会发生变化,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合作的机会,教育和引导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既掌握了体育的知识和技术,又从中得到了与人合作的教育与启示。

(五)把握好集中与自主

教学时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老师统一、集中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给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有学习空间和分配时间的自由[6]。通过合作性学习培养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合作学习教学中老师要把握好集中与自主。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十会议精神和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将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予以全面推进。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青浦区科普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创新机制,深化课程改革,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整体提高科技教育工作品质。着力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二、工作措施

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特色项目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为工作目标,以学校科技类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加强科技特色项目建设为着力点,以制度机制建设为保障,提升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品质,整体推进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全面发展。

三、主要工作

1、依据《青浦区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教育课程》,加强学校科技教育建设,形成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系列。在基础型课程实施中渗透科学方法;在研究型、拓展型课程中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空间。

2、构建科学、完善、合理的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管理体系,形成校领导、分管领导、科技总辅导员、学科教师等通力合作的科技教育工作团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学校全局工作,合理谋划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发展。关注较强科技总辅导员的培养,关注总辅导员的成长。

3、充分运用社会科普资源,加强校际联动。以“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评选”为契机,引导组织教师、学生走进科普基地、场馆,积极将社会资源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科技类课程,提高学生科技素养。

4、积极参加市科技节各项活动,围绕市科技节主题,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针对活动项目店面结合,精心辅导,让学生参与市级比赛,拓展视野,得到学习和锻炼。

5、积极参加区举办的第八届学生科技节。做强学校优势特色项目,不断提高学校科技项目活动品质。结合学校实际,根据科技节活动主题和项目,举办蒸淀小学“潜能杯”科技艺术节活动节,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力争班班有作品,人人都参与,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6、学校进一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把有专业特长、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放到科技教育的岗位上培养,优化学校科技教师队伍。

第4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有效教学 实施 反思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微课、百度传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不断推出,作为技工院校的电子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实践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以现在热门的翻转课堂为例,探讨这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现实意义和具体实施

1.翻转课堂的现实意义

翻转课堂源自美国两个老师,一个叫伯尔曼,一个叫萨姆斯,他们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做好的PPT演示文稿(也可以是微视频),并配上实时的讲解声音,放到网上供学生在家里观看。第二天,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和同伴面对面展开讨论和完成作业,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从学生角度来讲,相当于自主学习,他可以在课外轻松地掌握进度,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懂的就快进,不懂的可以反复看,也可以带着问题第二天在课堂上讨论、问老师。

从老师的角度来讲,身份从教授变成了教练,同时也促进了课堂上的互动,搞活了教学氛围。颠覆了我们满堂灌的教学理念,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这种教学形式不火不流行,真的是不可能的。

2.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家都知道,技工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实际设计中,教学内容必须时间短(15分钟以内)而精炼,必须有趣(否则学生不会看),而且必须目标明确,留有余念(便于学生学习和下一步的讨论)。

(1)以音响延时控制电路为例。作为一个课题项目,要有趣,先给学生看看做好的产品通电是什么现象(花时2分钟)。然后简单讲一下电路工作过程,什么声音放大、整型、触发,单稳态电路翻转,继电器得电吸合等等(花时6分钟)。

因为是实训课,这次的目的是学习怎么装配,针对电路的难点,视频中示范一下三极管的安装(花时2分钟),再讲一讲继电器的构造(花时3分钟)。最后提示一下,明天上课大家进一步讨论,各组选代表上讲台示范关键元件的安装方法。那么第二天,大家上课讨论时,作为教师的角色是教练,就要鼓励和观察学生,先让一些不活跃的组、不太懂的学生发言示范,鼓励并营造学习气氛,告诉他们答错没关系,但一定要思考后再说,有根据地说,反对糊弄老师、乱讲(主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纠正少数学生消极、不良的学习习惯)。

这些学生发言一般错误的概率比较大,下面就有活跃的学生七嘴八舌地纠正。这时笔者还是以鼓励为主,维持热烈的学习氛围,一步步依次引导中等掌握程度的学生到熟练掌握的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笔者还可以适当地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程度,添加一些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来个“火上浇油”,以提高层次。最后,等讨论成熟了,笔者再进行一个点评总结,圆满地上好了一堂课。

在这堂课中,会发现由于将一些概念、原理等叙述性的问题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看,其实相当于提前预习,这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下工夫备好课,根据教学项目的知识点和学生经常犯错的地方,设计一些精彩的“问号”,放在给学生提前看的教学视频的结尾,留有余念,为第二天课上的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精彩的“问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课上热烈地讨论也就体现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

(2)以直流调速电路的安装为例。作为一个课题项目,第一次笔者先仿照上面音响延时控制电路的方法制作一次教学视频(具体内容不一样),进行一次课堂讨论。然后实际安装一遍。笔者在思考中,不由得想起了一名印象深刻的往届学生。这位学生平时桀骜不驯,老师也很头疼,对其唯恐避之不及。但恰恰就是他,在这次电路的安装中,他把原理图上是上下两层的电路做成了一层,而且线路相当的简洁,排版科学,焊接美观,用时还少。给笔者带来很大的震撼,为此,笔者还大大地表扬了他,并且认真地根据他的思路研究了一下电路安装方法,确实有些挑战。要将主电路中间扒开来,把下面的控制电路上下180°翻上去,融入主电路中去。这样一来,马上就有了一些可以探究、讨论的问题。这些宝贵的问题是无价的,笔者把它总结了一下,作为了一个教学经验。在这次视频中,笔者先点评了一下这次的电路安装,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示范,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强化。

接着,笔者以蛋糕为例,要求他们把双层做成单层蛋糕,思考怎么样做成单层电路,第二天讨论。就这样,一个大大的“问号”产生了,明天课堂上激烈的讨论是可以期待的。有趣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这个例子只是抛砖引玉,在我们电工电子组里,有很多思维的火花和教学的范例。比如,一位前辈提出电路按钮不按照原理图安装,而像实际产品一样,放一边或者环型安装等等。组里老师们的群策群力,也是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

说到这里,感觉到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因为不管教育方法怎么推陈出新,甚至眼花缭乱,归根结底是要放到教学课堂上进行实际运用,最后检验的标准是看学生到底愿不愿意学你的课,有没有收获,是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有效教学。

二、借题发挥

1.利用好网络教育资源

曾几何时,笔者参加一些教研活动,听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示范课。感觉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学生的互动也很勉强,感觉也就是摆摆花架子,我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有效教学。于是有一天,笔者心血来潮地上网对脑子里冒出来的这么一个名词进行了百度搜索,结果大吃一惊,自己还只是有一个想法,网上竟然连书带教材、论文一应俱全,感觉互联网就像海洋里无尽的潮水淹没了你。它既给你带来了便利,也颠覆了你的观念。所以,作为一名专业老师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一定要利用好网络资源,学习好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充足“电”才能上好课。

2.知行合一,关注细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寥寥几个字,朴素的语言,至今仍然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尤其是笔者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期间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点。

学院的李老师在给上课时告诉我们,很多教材(尤其是电子EDA软件类)他们是不用的,都是自己编的讲义给学生。因为这类软件教材一开始大多是“英译中”(电子专业软件基本上由欧美大公司开发,国内的翻译有时仅仅相当于一本说明书而已),后来的教材又有很多是相互“借鉴的”,它们缺少丰富的实践支撑。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教材干巴巴的,总是感觉缺少一些细节,让你无法实际操作。而李老师本人既上课教学,还在企业从事实际的设计工作,承担一些生产任务。所以在教学中,不管是项目教学还是任务驱动、一体化课程,他都可以用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细节来丰满他的教学。他在教我们Protel画图软件时,无论是软件参数一项项的设置,还是具体地画图示范,都显得很专业,使我们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电子专业的实习老师,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工学交替,知行合一,把现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专业细节融入教学内容,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一定会体会到知识是有用的。

3.教无定法,不拘一格教人才

微课好不好?好,但谁规定微课一定要在网上的。我们电工电子组的前辈就摸索了一下,利用网络摄像头加电脑,通过软件捕获直接投到大屏幕上来教学。焊接动作、电子仪器仪表地使用等等,课堂上的示范,随时即兴地来个“现场直播”。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笔者认为形式不重要,关键是取其精华。

据了解,第一代翻转课堂尝试过上海杨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其实,笔者在课堂上也做过类似的尝试。因为有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比较调皮,不好好听讲,笔者一发火,就让他们先装配电路自己不讲,等他们遇到了麻烦,回过头来需要老师的时候,笔者再讲解、指导,结果发现学生反而认真听课了。

课后的个人体会总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多用心、多探索、多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积累多了,自然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这里所说的教无定法,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而是指在总体把握教学目标的情况下,通过了解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后采取合适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课前是要花心思备好课的。

比如说,电子专业贴片元件的焊接可以采用视频微课的形式来示范教学,而单片机编程因为有很多的程序符号,采用PPT文档的形式来演示就比较合适。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教学目标明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相对轻松地掌握知识技能,就是成功有效的教学。

第5篇

【关键词】 现代经济社会高素质 职业人才 高职院校

中国改革开放已逾30年,这30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不足5%上升到2009年接近13%的水平。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推进从低端制造产业向高端科技创新型产业的转变,着力推动经济进入到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双循环的发展轨道。

过去30年,我国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在提高外贸竞争力、增加国民收入、创造与积累财富上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伴随现代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人口大国”会逐渐成为负担,而“人才大国”方能显现出其在激烈竞争中的持久影响力。正如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所强调的“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把人口负担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为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我国政府最近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了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这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

而经济社会前行的主要生命力就是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既包括高端科学研究人才,也包括高技能职业人才。但目前在我国7000万技能工中,高级工仅占4%,而在德国、日本等国的技能工中,高级工以上的人才占到40%,因此,在当代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的思考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与经济界专家的广泛关注与探究。

一、培养高情商的职业人才

虽然现代人都了解情商EQ和智商IQ同等重要,但在教育领域,教师们更多侧重的仍是对学生IQ的培养和提高;而在职场生涯中,更多的职业人体会到EQ对事业发展与成功的重要贡献,这也解释了在高等教育中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即学校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工作上的进步与提升有时反而不如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职场不等同于考场,职场中的年轻人不仅要有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功底,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高尚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沟通能力。从学校到社会,从面对循循善诱的老师到直面严格要求的老板,如果没有一定的高情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角色转换的。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教授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价值大小,20%取决于智商(IQ),而80%归于情商(EQ)。尤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节奏加快,观念多元,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对刚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高职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情商素质、全面地认识自己、仔细地审视环境、坚定地确立目标、因势利导地自我发展、宽容大度地与人相处,积极向上地调整心态、自制自律地提高素养、合理规律地管理情绪、客观热忱地自我激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审时度势,以最佳状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高职院校的情商教育中,还应重点突出职业责任感,这是一种积极负责的心态,包括对个人、企业、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工作中,具体表现在对技术问题、工作伙伴、潜在消费者、安全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责任。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今,许多企业都把是否具有责任心作为选用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培养探索型的职业人才

探索是进步的源泉,中国的学生从来不缺乏智慧,但缺乏的是探索与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的优势带来的是制造环节向中国的快速转移,带来的是贸易额的高速增长,我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1980年的0.2%提高到2005年的8.2%,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列入世界第三位。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OEM形式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贴牌加工生产),由于缺乏设计与创新元素,在市场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突出表现在“三低”:即商品附加值低、自主知识产权率低、品牌认知度低。正如经济界所流传的:一流的企业做品牌,二流的企业做生产,三流的企业卖劳力。因此,中国企业应尽快从OEM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 原始设计制造)和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 自主品牌制造)转型,使“中国制造”逐步顺利转变为“中国创造”,这其中需要新一代职业技能人才在传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勇于挑战,敢于突破。

技术员工在生产第一线,对加工制造过程更为熟悉,如果具有了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与攻关中坚的探索精神,才能真正走在时代的前沿,成为制造业的开路先锋。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是创造性应用,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培养探索型职业人才强调的就是突出个性,重视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江苏省劳模邓建军为例,他是常州黑牡丹的一名普通机器维修技术工,但他勤于思考与研究,进厂的17年来参与的技改项目多达400多个,解决了很多生产一线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企业提高效益作出了不凡的贡献,被誉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作为一线工人的代表,他三次受到胡总书记的接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新型探索型职业技能人才。

经济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如果墨守成规,拘泥于惯有思维,将阻碍自身前进的步伐。高职学生作为未来技能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更需要从学生时代起就注重经常开拓思路,努力挖掘潜能,形成勤于探索,乐于实践的理念,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方法、新技能,这对于今后的工作或是自主创业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培养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人才

如果说本科院校重在培养理论功底深厚的学术型人才,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化,高职院校更应着重培养技术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的宽泛化,只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适应复杂变化的技术问题。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来看,那些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势头强劲;从用人机制来看,过去不少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重文凭轻水平、重学历轻能力的趋势已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青睐具有熟练技能、既能动脑更能动手的能力型人才。这种选人的理念变化通过市场配置和企业招聘反馈到社会,目前在一些高新技术密集的经济开发区,技能过硬的高级技工收入甚至高于公司白领几倍,如在浙江举办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交流会上,一些企业开出20万元年薪招聘有经验的高级技师,这让许多博士生都自叹不如。为营造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上海市每年还开展“上海市突出贡献技师”评选活动,2008年有11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2009年度有50名“突出贡献技师”享受到市政府特殊津贴。这些都说明了能力型职业人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

在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中,不能忽略专业理论,这是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职业实践能力。此外,还应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提升能力的意识,从而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通过一线技术创新的磨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获得的关键性因素即德鲁克大师所强调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任何可利用的资源,搭建一切可以实践与操作的平台,促进校企更广泛深入地合作,将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实习的时间规范地交替进行,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职业能力,提前进入职业岗位的工作状态。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高职教育不能单单是技能实用主义的教育,而应在能力培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关注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个人才能的发挥与未来职业的发展达到和谐平衡,这就要求教学双方在教学实践的互动中提高智慧型能力水平。

人才培养是国之大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政治家,更要有高素质的高技能职业型人才。我们应以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更应眼光长远,结合中外,合理定位,提高培养内涵的高质量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入发展。

(注:基金项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资助课题“高素质职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84;本文被评为第十二届(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论文优秀奖。)

【参考文献】

[1] 徐月华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3] 程欣:中国外经贸三十年发展之路评析[J].江苏商论,2009(10).

[4] 王前新: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5] 桂德怀:长三角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

第6篇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内涵着人类重要的文化伦理现象,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文化精神和文化追求。在市场经济文化背景下,人们应具备很多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质,但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的主体人格。经济文化既对现行的道德与心理教育提出挑战,也需要道德与心理教育作出积极的应答。

市场经济内涵着人类重要的文化伦理现象。市场经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文化精神和文化追求。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决不只是经济表面的装饰物,而是内在于经济的人文力量”。[1]这就是市场经济文化,是在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中形成的人的稳定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以及行为规则等等的有机体系。市场经济文化的蓬勃兴起对人的发展提出了现时代的要求,其核心是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体人格。

一、市场经济文化对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挑战

毋庸置疑,市场经济文化对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将是全方位的,包括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的制定和确立都会因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市场经济文化追求着主体人格的确立。随着市场经济文化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改变,必然对人的素质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毫无疑问,我们仍必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德育主旋律,仍必须坚持健康心理的维护、心理潜能的开发。同时,也需要拓宽现代德育内容和心育内容,以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文化的道德主体。为此,可考虑以下几项极富现代特色的教育内容:1.经济伦理教育;2.生态道德教育;3.科学道德教育;4.情感教育。应努力把这几项教育内容融入教育的主旋律中,从而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更具有新意,更富有时代气息。

市场经济文化崇尚民主、开放。因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可以往的德育和心育在方法上把青少年学生视为单纯的容器和被动的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学生“自我决定”的机会,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学生主体

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而且总是试图“净化”学生的生存空间,因而割断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培养辨别是非、自主决断的能力。而主体人格的培养将彻底否定和拒斥一味灌输,将教育和生活紧密联系,让青少年在生活和“真的”教育中生长、建构。

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和批判以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向现代教育的转向,积极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体人格,从而使教育与时展的主旋律保持一致。

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对市场经济文化的应答

市场经济文化对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挑战已日趋明朗,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应作出积极的应答已是刻不容缓的。面对挑战,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不仅要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文化的主体,同时还要超越市场经济文化,引导市场经济文化,从而实现市场经济文化的正确、快速、高效的发展。

(一)内容的更新:确立适应主体人格建构和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内容

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使对原有的品质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如果我们不增添新的教育内容,就无法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就会被历史所淘汰。根据现代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下列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必须得到重视。

1.经济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是经济活动中所特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体系,协调着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保证经济活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有序进行。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需要一定的经济伦理。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重视经济伦理教育,培养人的勤俭、公正、平等、守信、惜时、效率等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形成青少年正确的经济意识、经济心理和经济行为,促使个体经济社会化。

勤俭,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心理品质。这里主要指勤俭建国,指生过程中要勤俭,指在生产中,应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新能源,探索废物利用的途径,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特别是要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最终实现经济理性的、科学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这也能保证经济主体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勤俭也倡导着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念,不是节衣缩食而是过一种舒适的生活,既满足物质需求,又满足精神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现代生活幸福。

市场交换需要公正、平等。只有在公正、平等的氛围中,人们才能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才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让它们没有生存的空间。只有这样,经济真正的繁荣、发展就会在人们的期盼与努力中得以实现,市场经济文化就可以得到优化,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惜时已不再是个人的私事。[2]惜时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显重要,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时间”。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不能停留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传统角度来看待时间,而应更新为“此一刻比前一刻值钱”(托夫勒语)。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不再主要依赖于空间的竞争,高科技的发展使竞争表现为占有时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谁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赢得竞争的胜利。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3],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改变,“他们不再重视金钱上的利益——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自由的时间”。人们欢迎弹性工作制,愿意较快速地完成工作,希望较多拥有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

讲究效率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高效乃成为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增强了人们的现代意识,在一个无法忽视竞争的时代,高效是取胜的一个重要条件。花同样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益或取得同样的收益只需较少的时间,这无形中就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使得财富能快速地增长。同时也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确立正确的金钱观是经济教育的核心内容。”[4]在经济教育中,应把金钱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当前社会中更应把金钱观教育作为实施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抓手,积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的金钱观。日常生活中,金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人们的实际利益,人们不再谈钱色变。对于青少年而言,不耻于谈利,乃是他们价值观念变革中的一个重大进步。但也有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挣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尺度。我们不能迷信金钱,因为金钱不可能代替一切,金钱决不是衡量精神领域价值的尺度。

2.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以人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生态道德教育则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以便正确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但在实际的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人们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全然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们不得不自食苦果。“5亿公顷(123,500英亩)可耕地因遭受侵蚀和盐碱化,已不能再耕种;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森林为了生产而被砍伐:有150种鸟类和兽类因为人的破坏而绝种了;近千种的野兽现在已经很稀少或处于被灭绝的危险之中。侵蚀、土质恶化、森林毁坏、暴雨成灾、动植物生命受害等情况现在仍继续而且有的地方还在加剧。”[5](PP.132-133)资源和能源的匮乏、环境的破坏将使市场经济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社会还不得不为环境污染支付巨额的费用。显而易见,人类若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倡导生态道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培养生态道德首先是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道德的基本要求。抛弃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观点,摒弃人与自然之间任何障碍,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培养人们“关心”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让“关心环境”成为人类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同时,我们应该依靠人类自身的生态道德意识和情感,努力发掘人类正确认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潜力,通过节约资源,利用科技开发新的资源,才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能力报以乐观的态度。我们还应把价值观念和权利观念引申到自然环境中去。应该认识到人类以外的其他一切生物也都有他们的价值和权利,同样应得到平等的对待。我们还应认识到自然界的有序性,并培养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情感,同时对这种有序性承担重要的责任。

我们不仅要严禁滥砍滥伐,随意开矿,而且要在正常使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还应注意及时修复,在动态中保持生态平衡。这是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也将成为市场经济文化努力的方向,积极培养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3.科技道德教育。就本意而言,科技道德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活动和技术运用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具有的品德。科技道德教育则是为了培养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也能具有科技道德素质,最终将其融入人的个性之中,并以此协调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科技确实能为人类谋福利。科技的巨大进步消除了一些人类传统的及由自然造成的不幸,如贫困、瘟疫等,但对它的使用不当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不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威胁等等,而且这种副作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得日益明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与社会的道德精神价值之间找到平衡”。[6](P.85)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科技,也就必然不能脱离科技道德。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

在进行科技道德教育时可侧重于科学精神,科技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任务,也依赖于心理教育的共同参与。科学精神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包括怀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公正、协作、勤思、献身、耐挫、勇于竞争等精神,是科学工作者对人类的贡献,是我们在进行科技道德教育时应注意培养和发展的。其间,创新精神更要突出强调。

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的国家若想取得主动,就得不断更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改进管理方法、开拓新的市场。而且,创新也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泰勒提出,创造活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潜在的创造性,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时代的主体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心理品质。要振兴我们的国家,发展我们的市场经济,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文化,就必须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这将成为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将主要依赖于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异、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才能不断地激发人们去变革、去创造。许多调查表明,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潜能,学生亦不例外。一般来说,在适当的教育下,创造潜能可以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显现并得到发展。关键是,我们的教育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不能让学生“走进学校是个问号,走出学校是个句号”。

创新情感的培养。创新情感伴随着创新意识的觉醒而产生,表现为对创新的渴望与憧憬,有着强烈的创新激情,敢想敢说敢做,创造带有强烈的主动性和有意性,以及对创新的痴迷和不厌倦,等等。培养创新情感可促使青少年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

创新意志的培养。创新意志是指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困难所作的努力。表现为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努力、永不言败的斗志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只有具有了创新意志,才能在创新过程中持之以恒,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

我们只有把创新教育作为现时代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才会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意志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意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应该是教育的一种失误。我们只有弘扬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教育,才能适应并发展市场经济文化。

4.情感教育。在高科技的社会里,科学精神得到张扬,科学技术受到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情况下,更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其中包括人的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教育层面”。[7](P.10)“人的情感绝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7](P.21)我们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情感品质,防止和克服消极情感,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而健康的发展”。[8](P.167)最重要的是要加强青少年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也离不开道德教育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文化的消极影响在青少年身上也日益显现,物质的富裕不可思议地导致人们出现“价值真空”。青少年表现出任性、冲动、缺乏自制力,而且他们只要求别人爱自己,却想不到也不会爱别人。他们缺乏感动之心,缺乏体谅之心。

竞争是市场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青少年感到了社会的压力、父母的压力和学习的压力。在青少年内心蓄积着一股紧张、焦躁、孤独、无奈、自卑、意欲反抗的情绪,如果不能得到适时疏导和缓解,就可能在某一时刻突然爆发,从而导致逃学、出走、自杀等行为的发生。就青少年自身而言,正处于“疾风怒涛期”,情感的两极性非常明显。而且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尚未定型,呈现动荡不安的态势。他们在取得好成绩时会自鸣得意,一旦学习失败又陷入苦恼、悲观的深渊;他们忽喜忽忧,似乎让人无法捉摸。而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虽在努力弥补一些失误,而从总体上来说,仍不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情感世界。这就说明情感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必要,同时也给我们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条件。

在情感教育中要关注情感能力的培养。情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客观道德情境的情感体验能力。(2)共感能力,或称共感性。“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的感情的这种能力。(3)体验自己情感的能力,即自我体验的能力。(4)调节、调制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理想和意志力。[9](PP.74-75)应积极培养青少年的情感能力,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完美的主体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确立“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

赫尔巴特确立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认为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杜威把儿童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要求教师围绕儿童转。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师生观,历史上争论已久,批评声不绝于耳。在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还占主要地位,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教育和控制的对象,学生不能积极地投入到师生关系的主动创造活动中。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面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5](P.107)学生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形成了消极的体验,产生了一种无助感。但无论是“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都是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都是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呼唤,我们应积极确立一种“对话式”的师生关系。“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对话表现为‘敞开’、‘接纳’、‘承认’和‘包容’。”[10](P.131)“对话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的精神发生变革的过程。”[10](P.135)

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自己的认识、体验、理解和选择;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在人格上,青少年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和成人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作主体、当作人而非物来对待。而且,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任何被动的学习和灌输都是无意义的、低效的。只有主动的认识、学习过程才是有意义的过程。

教师既不是学生知识和道德的源泉,也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他无权支配学生,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强加于学生;他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P.107)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怎样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有效地充当学生的向导和顾问。

人们已经认识到师生关系对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没有把师生关系看作是教育活动本身的表现方式,没有认识到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本身而富有的教育价值”[10](P.127)。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应是作为独特的、完整的精神整体的人而相互作用。“在抽掉了人格精神的这种片面的师生交往中,师生关系往往是不正常的。”[10](P.127)在“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中,“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才能存在,教师和学生双方才能在精神的理解和沟通中进行精神交流,获得精神发展。

只有这样“对话式”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意识,才能有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才能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1](P.100)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发发展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应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培养。指导自我教育,是指导“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12](P.290)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是重视学生自主性的重要表现。教育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包括这样一些涵义:(1)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2)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积极的能动体,都是自己的意识和行为的承担者。

(3)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育活动,都是教育活动主体;外界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意识发生作用。[9](P.79)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重视学生自主性、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注意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其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尤为重要。

自我教育的要求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与开端,只有学生具备了自我教育要求,才为以后的一系列自我教育活动奠定基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要求,也就是使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使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这实际上是青少年学生把外界教育要求内化的过程。教育者就要帮助学生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对自己提出的教育要求,了解其正确性,并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这些要求。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调节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为青少年学生始终不懈地朝着教育目标前进提供可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道德判断、道德选择。

杜威在其早期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1897)中提出“教育即生活”,并不留情面地对传统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状况进行严厉批评。但不幸的是,20世纪的教育仍然与生活相割裂,远离了生活。这里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与灌输;二是只注重琐屑行为的训练和消极防范。这两种倾向都漠视了发展中的主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在方法上都采用了强制灌输。但,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因为“具有知识并不就是教养,只有把精神的内在本质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教养”[13]更不幸的是,教师总是警惕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则和常规的形式,总是把重点放在矫正错误上,总是只注重防止失败,总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总是企图把那些自认为“永远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总是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其实,这是极不明智的。任何事物,包括规定、规范都是不断发展的。在变化迅速、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正确”已是一个可变的成分,而且只有通过比较,通过学生“自主决定”最终确定其“正确的身份”。在一个开放的、信息来源多端的社会,又如何让学生闭目塞听?与其让学生接受外界文化的“自然影响”,不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判别、自主选择。我们的教育要摆脱困境,要想得到发展,就应努力从人的主体性建构的视野中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在现时代的多元文化中,面对价值观矛盾、冲突的情况,就应指导青少年学生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这是德育和心育共同的任务。

道德判断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善恶、是非、公正合理与否的断定。它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是进行道德评价、道德选择、发生道德行为的重要依据。柯尔伯格用九个道德两难问题,如“海因茨偷药”,启发学生在道德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谈或辩论、作出道德判断。同时在讨论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选择能力,包括对不同的思想体系,道德体系作出价值选择的能力,对同一思想体系,道德体系中不同的规范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某一规范完成一种社会活动、道德活动时,从同时存在的几种不同行为方式中独立地、灵活地选择一种最佳行为方式的能力;实际执行某种思想、道德规范的能力。”[9](P.75)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选择自主性程度往往是学生道德行为自觉性水平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学生“希望学校的道德教育能给他们以一定的选择余地,能对他们自主地确立或改变道德取向真正有所帮助。他们开始逐渐将选择道德取向视为自己的一种毋庸置疑的权利,并逐渐对学校与教师剥夺他们的这一权利的行为‘深恶痛绝’”,[14]他们“愈来愈不能容忍他人对自己的选择过多地指手划脚”,也“愈来愈不会将自己的选择所致后果随意咎于他人”[14]。青少年学生渴望拥有选择的权利,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掌握道德选择能力,学会道德选择。以便青少年学生在多元的价值冲突中能从容不迫地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

柯尔伯格经过长期的研究指出,儿童(广义)是“道德哲学家”,因为儿童同教师和成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儿童能够自发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不仅如此,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总而言之,儿童的发展自有他们的规律。很显然,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是人性的教育和教育的人性的本然要求。主体人,应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追求。无论怎样,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浩.伦理智慧与市场经济的文化力[J].江海学刊,1995(1):90-95.

[2]班华.试论经济教育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94(4):12-15.

[3]参考消息,2000-02-21(6).

[4]班华.试论经济教育中的金钱观教育[J].德育信息,1994(4):9-10.

[5]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8]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9]班华.中小学德育探析[A].山东省教委普教处.德育师资培训教材[C].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

[10]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1][苏]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