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法论文

林业法论文

时间:2022-03-12 18:12:28

林业法论文

第1篇

关键字:林业能力法制建设和谐发展

一、林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2)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3)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4)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2、机构设置不合理1)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3、机关运作不规范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曰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实际的运作。

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还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二、精心打造高效的林业行政机构

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效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责任、法治、服务、透明、高效的统一体,是实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设效能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体制、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起来的,实质上是全方位的==再造工程。就林业部门而言,要建设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

1.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运行,首先,必须严格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借分类经营之机,将现有企业与原投资或主管单位彻底剥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家”,放开企业手脚,把其推向市场。2.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首先要从加大行政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林业职工的服务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4.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在组织内部建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构架,制定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则,制订并强制实行林务公开制度,提高林业行政事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林业法制建设

林业政策是林业战略理论的实践,林业法规则是林业政策具体应用。因而,林业政策法规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林业战略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林业活动符合林业客观规律,实现林业高速发展。

1.森林法的修改对现行所有的有关森林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简化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并入森林法或者森林法实施条例。例如,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中的要点是条款并入森林法,将其中的详细规定并入森林法实施条例。

第2篇

随着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恶化和城市人群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健康保健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森林康养不仅在林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将成为国民共享的一种生态福利。 

据有关资料显示,德国在推行森林康养项目后,国家医疗费用总支出减少30%。根据这一国际健康潮流,2016年5月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康养,发展集旅游、医疗、康养、教育、文化、扶贫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服务业,强调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产业。 

近年来,森林康养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所接受,并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森林康养释放出诱人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各地势必竞相开始探索建立森林康养基地,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但是,森林康养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其疗法机理和产业模式既是一个市场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为避免开发不当给森林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建议加强森林康养的科学性研究,构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市场理论指导体系。 

其一,透析国际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经验。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启了森林与健康的研究与实践,在森林公园散步或者进行“森林浴”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数据统计表明,德国有40%的人每月都要去林区游憩一次。迄今,德国已建立了350处森林康养基地,每个森林康养基地都配备专门执业资格的医生和理疗师。 

截至2011年底,日本林野厅已构建了“医疗福祉型森林”“疗养保养型森林”和“预防生活习惯病森林”3种森林康养基地48处,还有300余处森林在申请认证过程中。目前,日本把15%的国土面积划为森林公园,每年约有8亿人次去林区游憩、沐浴。因此,应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尤其通过对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森林浴”“森林康养”项目的研究,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扬长避短,探索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新模式。 

其二,探索森林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机制。森林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国家明确提出,在保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旅游发展也面臨粗放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重开发轻保护的弊端凸显。如何平衡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做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成为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需要指出的是,在看到森林康养旅游发展迅猛的同时,也应看到森林康养旅游业对生态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其三,探究森林康养旅游的作用机理。森林康养主要针对与精神压力有关的疾病,它利用了森林和林产品带来的缓解生理或心理紧张的效果。芬多精(植物杀菌素)在森林康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芬多精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日本学者研究发现,针叶林中的芬多精主要是单萜类化合物,包括α-蒎烯、莰烯和β-蒎烯,在日本扁柏和柳杉林中α-蒎烯含量特别高,而在赤松林中α-松油烯则为主要组成成分。 

森林康养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因地制宜建立康养基地,在我国仍需要探究森林康养旅游的机理。例如,何种树种益于减少人体产生应激激素、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控制平静期生理活动);何种森林成分利于减弱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压和心跳数、缓和心理紧张,何种森林与旅游体验互动可以增加人体活力、提高免疫力、增加抗癌蛋白质数量等。 

其四,论证森林康养旅游实证效果。森林康养的效果初步被国外医学专家证实,但森林康养旅游的实证效果仍需进一步论证。国外研究初步证实了森林相关临床实验在改善精神病治疗(含情绪失常儿童)、酗酒者以及具有其他临床心理健康问题之人行为的价值;嗅觉森林环境因子——芬多精能使人心理处于放松状态,并且通过NK细胞能消灭肿瘤细胞,推断森林浴可能具有预防癌症发生及发展的效应;森林环境要素会带来生理效应,研究表明植物精气的生理功效有镇痛、驱虫、抗菌、抗肿瘤、促进胆汁分泌、解毒、降血压、松弛神经、消除紧张,使注意力集中等作用。未来研究要多方论证森林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制定森林康养的生理评价体系、森林康养的设计技法等,论证森林康养对提高人体抗癌能力、免疫力的实证效果,为森林康养旅游的开发方式和推广形式提供参考。 

其五,加强森林康养旅游政策法规研究。森林康养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多元组合,涉及文化、历史、地理、生态及多种产业业态。韩国于1982年提出建设自然休养林,2005年制定了《森林文化·休养法》,并成立了国立自然休养林管理所,2008年把森林休养列为全体国民的福祉。2010年,韩国国民会议对《森林文化及休闲活动法》进行修正,修正法中引入对人类健康定义。 

我国“森林康养旅游”涉及林业、旅游、医疗、体育和养生等产业,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与创新。建议以国家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森林康养旅游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森林康养旅游为国民福祉。此外,要加强对森林康养旅游保护性开发,确定森林康养旅游为林业经营转型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森林旅游环境的评价和管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对森林康养旅游领域的重视。 

其六,探索建立森林康养旅游基地指标体系。2016年2月,国家林业局森林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印发《关于启动全国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建设试点的通知》,标志着由林业主管部门推动的全国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试点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第3篇

一、环境会计与林业经济的概念界定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环境会计与环境的日益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从经济学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核算各类环境因子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孟凡利教授对环境会计学概念定义为:环境会计学的核心就是将自然资源等因子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将这种消耗纳入到企业的经济活动成本范畴。

(二)林业经济的概念。林业经济是林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进行环境会计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前一定要将林业经济的范围进行界定。林业经济就是将一切与林业发展相关的因素都要纳入到林业经济发展的考量范畴,具体包括:一是林业的经济生产部分。林业经济生产部分主要是针对林业经济的价值效益而言的,比如林木通过市场销售而获得市场价值;二是林业的环境生产部分。林业的环境生产部分主要包括林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效益与林业在实现市场价格过程中所进行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

二、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的优劣分析

鉴于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分析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结合SWOT分析模型,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具有优劣势之分:

(一)优势分析

1、林业优势。首先,我国是林业资源大国,我国森林面积达到了19,545.22万公顷,全国林地面积为30,378.19万公顷,尤其是我国的人工林面积更是得到快速的发展。截止到目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为6,168.84万公顷。这就为环境会计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对象分析;其次,我国林业绿化面积在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我国人工义务植树达到了133亿人次,并且植树造林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最后,我国防沙治理与生物保护越来越完善,政府加大了对防沙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每年都会投入巨大的资金与技术应用于发展林业经济,因此巨大的林业资源优势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也给环境会计提供了应用空间。

2、政策法律优势。我国关于环境会计与林业经济的法律法规可以说非常的完善,比如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发展依据,有效地指导了环境会计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应用范畴。

3、社会公众对林业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为此社会公众积极地进行植树造林等活动,大大提高了我国林业资源,同时社会上的生态文明理念也不断完善与丰富。比如,2011年我国新建生态文化基地380处,并且针对环境会计文化的影视宣传题材也越来越丰富,《青春的油茶树》、《遥远的村庄》以及《我们是中国林业人》等影视反映了生态文明的日益成熟。另外,社会各界对林业资源保护的宣传渠道也越来越丰富。对林业资源保护的宣传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以林业部门的行政宣传手段,社会媒体人主动进行林业资源宣传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我国各大综合网站都加大了对生态文化的宣传,比如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生态文明,广泛的开展了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

(二)劣势分析

1、林业经济环境效益可预见性差。虽然大力发展林业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但是着重改善具有滞后性,如同我们常说的“植树造林,造福后代”就充分的阐述了植树造林只能让当代人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其环境效益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也就是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体现为林业发展中的环境效益的时滞性,这就是为什么社会投资人不愿意将环境会计应用到林业经济中的直接原因。对此问题,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手段降低环境会计进入林业经济的门槛,但是这种问题并没有解决,表现为林业经济对环境效益的可预见性比较差:林业环境效益的周期比较长,这种较长的周期必然会导致在应用的时候出现许多无法预测的因素,根据期望值风险理论,林业环境效益的发生概率是比较低的,导致林业投资者对环境收益的期望值比较低,因此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

2、林业企业不利的行业竞争地位。我们知道,发展林业经济除了要发挥其经济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环境效益,但根据市场法则,如果将林业企业处于市场竞争中,那么是不利于社会资金流向林业行业的,因为林业企业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环境效益,这样很多的社会投资者会考虑到利润最大化的因素,而将资金流入到其他行业中,这样就不利于林业企业的融资,如果我们再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林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中,那么无疑就会扩大林业企业的成本费用,进而影响到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考虑到经济效益的角度,很多企业不愿意将环境会计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

三、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具体应用

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需要全社会行业、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立足于社会责任积极营造与实施与环境会计发展相适应的措施。

(一)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的指导与规定。首先,立法部门要加强与完善环境会计的立法工作。虽然我国关于林业资源保护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都比较多,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述,但是具体到林业环境保护与会计手段相结合的法律法规目前仍为空白,因此我国立法部门要加大对该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针对当前我国实施环境会计与林业资源保护立法条件不成熟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上粗下细的方法,即地方在遵循国家相关环境会计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法规,实现林业经济与环境会计相结合的目的;其次,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引入绿色GDP。我国传统考核经济指标的方式就是采取GDP,即对经济领域内生产出的产品与劳务价值的总情况进行考核。但是此种考核导致地方政府将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甚至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这也就是说传统的GDP考核模式不利于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将环境资源消耗因素、环境改善成本以及环境退化成本等因素纳入到GDP指标考核中。

(二)加强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是支撑与促进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的基础保证,针对我国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效果的不理想因素,有必要从加强理论研究层面入手。一是注重会计学科的交叉问题。由于会计学科理论的范畴比较大,同样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所涉及到的学科种类也比较多,既包括环境经济理论、资源经济理论以及生态经济理论等等,因此需要在理论研究时要注重对这些学科的综合运用;二是注重对实证理论的研究。任何理论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实现实践操作这一目的上,脱离实证研究的理论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体价值的理论;三是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要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与参照国外先进国家的理论研究成果。比如,我国会计理论专家学者要打破传统的地域限制思维模式,向先进国家、学者进行讨论与学习,共同促进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

(三)构建与环境会计相适应的核算科目体系。首先,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相应的科目。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些科目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具体就是要增加以下科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折耗以及环境资产净值;其次,在损益表中增加的科目主要有环境收入、环境成本;最后,对环境会计核算要素进行确认。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因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环境会计要素主要包括:一是环境资产。针对林业经济而言,林业资源的开采权也代表着环境资产,因为我国公益林的开采必须要经过国家的授权;二是环境负债。环境负债主要是实施主体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所需要承担的资产赔付;三是环境权益。环境权益主要是针对环境资源的拥有角度而言的,也就是企业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四是环境收入。环境收入是林业企业对林业资源的破坏结果进行治理而发生经济事项导致企业经济收益的增加与减少。另外,设立相匹配的会计报表项目。比如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林木资产项目转变为森林资产,并设置林地资产、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物资产项目。

(四)丰富与扩大林业会计核算的内容。丰富与扩大林业会计核算的内容首先要明确环境会计的核算原则,根据环境会计理论,环境会计应该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在遵循原有会计核算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具有创新性的核算原则,比如针对当前林业经济在处理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时很难做到三者兼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生态林业方面入手,进行创新,根据生态林的价值将其进行分类,一般来说生态林具有商品林和公益林之分,但是无论其属于什么性质的树木,其都应该纳入到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但是由于其属性不同,导致其经济效益也就不同,因此需要构建具有区别化的会计核算体系;其次要构建具有循环成本观念的核算概念。传统的林业会计成本采取的是按照马克思成本概念,也就是产品的成本按照劳动与付出之前的关系,侧重对人的劳动付出而言的。这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要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循环角度考虑;最后对林业的考核也要突破以往的以货币形式的方式,将林业经济中对生态环境、社会贡献以及环境资源成本等因素纳入到新的核算体系中,实现林业企业的利润与社会成本、社会收益之间的协调发展。

(五)完善林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首先,完善林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林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木质资源,而且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但林业生产又消耗着一定的林业资源,而投资者为了提高与改善环境质量问题又必须进行必要的投资,因此需要林业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这样才能让外部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而对林业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其次,扩大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林业会计信息披露要从过去的以人造林方面的会计信息转变为提供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方面的会计信息,这种信息的披露也要打破传统的以货币作为计量方式的模式,提供非财务的会计信息;最后,拓展林业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林业会计信息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因此我们对林业信息的披露方式也要进行拓展,在遵循原有会计信息框架的基础上,采取现有财务报表框架内披露与在现有财务报告框架内披露的方式,并且要根据社会投资者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操作方式,以此满足不同社会需求者的要求。

作者:史晓倩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永福.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5.

第4篇

关键词:森林保险,农业保险。

我国的森林保险起步较晚, 1982年开始进行森林保险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并在1984年开始进行森林保险的试点工作。孔繁文在1996年回顾和总结我国森林保险发展历程中提到,发展森林保险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因此要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使我国的森林保险事业更好地发展起来[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发展森林保险的必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我国发展森林保险成为研究的热点,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研究机构和人员也不再局限于林业部门及农林高校,金融机构和其他领域的高等院校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从我国发展森林保险的研究与实践来看,以理论为先导仍然是开展森林保险的重要基础。因此,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我国发展森林保险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展示,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得以借鉴。

1 开展森林保险的意义。

对于我国发展森林保险意义的阐述一般是从保险的作用、森林资源保护、林业再生产和森林灾害补偿这四方面展开的[1-4]。刘畅、曹玉坤[4]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森林保险是恢复和稳定林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经济手段,并且从林区恢复良性生态系统的紧迫性、森林灾害的严重破坏性、林业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发展森林保险业务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发展森林保险重要性的认识也得到不断深化。许慧娟等[5]认为,森林保险是林业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在林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改善发展环境、稳定生产以及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农村和谐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

2 森林保险的内涵。

对于森林保险概念的研究到目前已基本趋于一致,归纳起来森林保险是指以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等林木以及砍伐后尚未集中存放的原木和竹林等为保险标的,并对保险期限内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3, 6-9]。但是,对于森林保险的归属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森林保险概念的界定。一方面是森林保险与林业保险概念界定的模糊性。潘家坪[10]认为林业保险是以林木种植及保护、加工及与之有关的行业为保险标的。高岚[7]认为在灾害商业保险体系中林业保险险种就是指森林保险,田芸[3]也持同样观点。孙祁祥[11]则认为森林保险是以林场中生长的林木为标的。李媛媛[12]从森林与林业的法律定义出发,提出森林保险不能称作林业保险,森林保险立法时更不能以林业为保险标的。由以上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林业保险和森林保险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主要是保险标的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森林保险与农业保险的关系问题。高岚[13]将森林保险划归到农业保险的险种体系下,并且并列于农业种植业保险。孙祁祥[11]将森林保险划归农业保险的种植业险种范畴内,并将经济林、园林和苗圃保险列为与森林保险一样的独立的险种。李媛媛[12]在分析森林的法律含义的基础上,认为不能按照《农业法》中大农业的概念来界定森林保险,因此森林保险不能包括在农业保险当中。出现这样的差异与研究者对森林和森林保险特点的认识角度不同有较大的关系。孔繁文[1]认为,森林保险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但也不同于农业保险,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林木资产的增值性、所有制结构的特殊性、资金来源的多元性等。

3 发展森林保险的制约因素。

潘家坪[10]从内外部两方面对制约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外部因素主要是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体制方面进行分析,而内部因素主要是从森林保险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角度进行分析。

外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森林保险法律法规欠缺。潘家坪、常继锋[14]认为,我国没有专门的森林保险法律法规,森林保险始终被包容在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体制中,使之难以发展。等[15]认为我国森林保险的组织体系、经营范围、基金管理、费率制度、赔付标准等缺乏法律规范。2)政府对森林保险的补贴力度不够。冷静等[16]通过参照日本和美国的政府补贴标准,认为政府对森林保险的补贴力度不够。许慧娟等[5]通过对江西、福建两省的调研也提出了同样观点。3)森林保险经营模式问题。等[15]认为作为政策性的森林保险选择商业保险经营模式是不可能有充分发展的。冷静等[16]提到我国仍没有解决好发展森林保险的经营模式问题,这将会制约我国森林保险的发展。

内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林农对森林保险的需求总体较低,投保面积小。崔文迁等[17]从福建省开展森林保险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林农的保费支付、自保力度、逆向选择、保险意识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许慧娟等[5]认为这一制约因素使得大数定律难以体现。2)险种单一,难以满足林业经营者的需求。冷静等[16]在对江西省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森林保险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李建明[18]从福建省发展森林保险的实践出发也提到了这一制约因素。3)理赔复杂,经营管理技术要求高,专业人才缺乏。等[15]在分析我国森林及其灾害特点的基础上,认为这一制约因素在我国普遍存在的。4)森林保险业务风险大,利润空间小。石焱等[19]认为,森林保险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突出使得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风险大。许慧娟等[5]认为我国大部分林业种植者生产规模小,保险标的分散,保险公司经营投入大且风险管理的难度大,森林保险的利润空间小。所以说我国森林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有限的双冷局面[15]。郑志山、周式飞[20]认为,在森林保险的供给与需求这一矛盾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于森林保险的需求方,而在于森林保险的供给方(保险公司)。

4 发展森林保险的对策。

要发展我国的森林保险,首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定位[21]。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基本一致认为我国的森林保险应定位为政策性保险[19, 21-23]。其中陈玲芳[21]认为将森林保险定位在政策性保险上,加大政府对森林保险的支持力度,这既是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外森林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另外,李艳明、陈晓峰[24]在分析广西森林保险实践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对森林保险经营模式的对策研究仍存在一定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应将森林保险与商业保险分开经营,摆脱商业保险公司制度对森林保险的束缚,并组建专业政策性保险机构[9-10, 15, 25]。而有的学者认为,应采用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经营模式[5, 19, 26-27]。其中许慧娟等[5]提出建立“以政策性森林保险为基础、商业性森林保险为补充的复合型森林保险体系”的总体思路。出现以上分歧的关键是保险公司是政策性还是商业性的问题[1]。李丹、曹玉昆[28]认为,在采用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模式的同时,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成立政策性林业保险公司,并发展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石焱[29]提出了“政府引导+共保经营”并兼顾“政府引导+互保合作”的经营模式。就目前整体的研究情况来看,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观点较为主流。

对于发展森林保险其他方面的对策研究可谓是见仁见智[30]。在健全森林保险法律法规方面,吴希熙、刘颖[27]认为,应利用已有的试点经验,并借鉴国外森林保险法规,建立我国的森林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崔文迁等[17]认为应考虑立法实行强制保险的可行性。在提高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方面,陈盛伟、薛兴利[31]通过对林业标准化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机理分析,认为林业标准化能够有效克服林业保险经营中存在的技术障碍。潘家坪、常继锋[32]认为,运用art技术设计价格低廉、风险稳定的森林保险产品,通过保险风险证券化对一些传统保险合约不予保险的风险提供保障,为有效解决森林保险发展缓慢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在发展多险种方面,金满涛[33]认为,可以开办森林火灾保险、森林重大损失保险、森林综合保险和森林附加保险。在加大政府财政补贴方面,李丹、曹玉昆[28]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商业保险公司的财政补助或直接给予参保林业经营者以财政补贴。郑志山、周式飞[20]提出政府对森林保险的财政补贴应包括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再保险支持、税收优惠和建立风险基金。同时,多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认为应加强森林保险的宣传工作[1, 9, 21]。

总之,森林保险应与林业科技、农村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和保险承保方式,我国的森林保险才能稳步发展[22]。

5 森林保险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森林保险的研究工作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还是不能够满足我国森林保险改革实践的需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结合我国森林保险实践而进行的单项实证研究较少,如森林保险经营模式和市场主体组织形式的单项研究; 2)专门针对森林保险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不多,如森林保险保额评估方法、费率厘定技术等; 3)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保险理论与方法体系。

针对以上我国森林保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将来一段时间应加强研究的方面具体包括: 1)紧密结合我国目前的实践情况,特别是2009年财政部已把江西、福建、湖南列为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省份,并且这三个省份的改革方案也在逐步实施,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并参照国外森林保险的成功经验,开展符合我国实际的森林保险经营模式、政府财政补贴形式、森林保险产品设计和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研究; 2)运用森林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特别是林木资源的价值评价理论和方法,针对具体地区进行林木保险保额评估方面的研究; 3)针对不同的地区和林种、树种,运用林业经济和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统计计量方法,进行林木风险等级划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费率厘定方面的评价指标设计和计量模型研究; 4)结合林学、森林价值理论、风险与概率理论、森林灾害补偿理论和宏微观经济学原理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保险理论与方法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孔繁文·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回顾及建议[ j]·中国林业, 1996(10): 34·

[2]严国清·开展森林保险若干问题的探讨[j]·林业财务与会计,1994(5): 31-32·

[3]田芸·林业保险浅析[j]·林业经济问题, 1996(2): 51-55·

第5篇

关键词:林业,发展,问题,对策

 

1.发展林业存在的问题

从林业发展中的问题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林业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城乡林业的发展。

1.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

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2)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3)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4)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1.2机构设置不合理。论文大全。

1)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论文大全。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1.3机关运作不规范

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曰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实际的运作。论文大全。

1.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 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1.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

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1.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还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2.科学设立林业行政机构

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效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责任、法治、服务、透明、高效的统一体,是实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设效能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体制、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起来的,实质上是全方位的==再造工程。就林业部门而言,要建设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

2.1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运行,首先,必须严格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借分类经营之机,将现有企业与原投资或主管单位彻底剥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家”,放开企业手脚,把其推向市场。

2.2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2.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首先要从加大行政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林业职工的服务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4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在组织内部建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构架,制定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则,制订并强制实行林务公开制度,提高林业行政事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3.采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3.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发布、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3.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

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进一步完善林业法制建设

林业政策是林业战略理论的实践,林业法规则是林业政策具体应用。因而,林业政策法规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林业战略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林业活动符合林业客观规律,实现林业高速发展。

4.1森林法的修改

对现行所有的有关森林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简化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并入森林法或者森林法实施条例。例如,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中的要点是条款并入森林法,将其中的详细规定并入森林法实施条例。

4.2森林法实施条例修订

细化林业许可制度,细化林业调查规划管理、林业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林业职工岗位责任制管理与监督等条文,增加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管理内容,将所有森林公园和所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纳入林业管理。

只有建立结构合理、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林业组织机构,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决定精神,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发图强,才能把我国林业推向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第6篇

>> 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 林业产业供给侧改革探讨 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旅游行政管理研究 新常态下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动力和市场前景分析 浅析林业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管理会计创新 基于我国农林业特点的视角分析林业管理改革措施 对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研究探讨 以森林资源增长为突破口推进林业供给侧改革 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探讨 浅析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 基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改革问题研究探讨 基于“供给侧”视角探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改革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企业管理咨询作用发挥的思考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医用耗材管理研究 对林业项目管理的探讨 林业育苗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系统法学:法律精细化研究[EB/OL].(2014-11-08)[2016-10-27]..

[12] 国庆.减熵化理论及其应用[EB/OL].(2015-10-25)[2016-10-27]..

[13]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研究[EB/OL].(2013-07-18)[2016-10-27]..

[15]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16] 张桢.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8-150.

[17]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18] 张国庆.基于和谐论的企业和谐化[EB/OL].(2016-06-15)[2016-10-27]..

[19] 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6):45-49.

[20] 张国庆.从发展学观点探讨中国和谐林业建设[J].世界林业研究,2006,19(1):153-157.

[21]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22]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23] 周伟娟.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林业公平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92-194.

[24]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理论的企业管理[EB/OL].(2016-06-15)[2016-10-27]..

[25] 王灿国.基于发展学基本原理的我国林业生态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156-158.

[26] 王武斌.能流分析方法在营林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56-157.

[27] 张韩林.从PDCS理论探讨我国林业行政工程化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79-180.

[28]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29]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30]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9-41.

[31]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32]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33]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34]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第7篇

选题依据:森林旅游是伴随20世纪70年代世界环境认识运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越来越受各国游客欢迎和重视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向休闲、自由、经济的森林旅游。开展森林旅游,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有利于提高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在看到森林旅游发展前景较乐观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森林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临着森林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充分认识到森林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我们也应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可行性论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好森林旅游所面临问题的对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是林业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尽快绿起来、活起来和富起来的重要手段。因此,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

相关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演绎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实地访谈;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森林旅游的概述通过对森林旅游的现状,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森林旅游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解决好森林旅游面临的问题的对策通过对森林旅游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10月20日—2004年11月10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并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2004年11月11日—2004年11月30日实地调研,相关访谈,拟草稿。2004年12月01日—2004年12月20日撰写论文初稿。2004年12月21日—2004年12月3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一周内根据指导教师的点评,完善论文,并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9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8篇

为在全局机关干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升机关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素质高、服务佳的干部队伍,提高全局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林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就年机关学习活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机关内部学习、管理、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个个素质好、人人工作好、时时形象好、天天心情好“四好团队”,不断开创绿色建设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内容

年,我局机关学习结合局机关自身实际,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一是读理论著作,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特别要认真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著作,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读经典著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引领社会风尚。

三是读现代化建设所需著作,加强对经济、科技、文史及岗位技能等知识的学习。把学习理论同学习现代化建设所必备的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习内容。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管理科学、文明礼仪、健康知识以及法律、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武装自己。同时,要努力学习与自己岗位有关业务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视野,夯实知识功底,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读林业科学著作,把全体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上来。结合林业工作的业务特点,加强对国家、省和市有关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和国土绿化等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让全局所有机关干部对本局范围内的科技、法规、政策等业务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学习,努力提高全体干部的业务本领,同时相互交流,使学习与工作相得益彰,形成和谐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三、学习形式和方式

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主要载体,以“3+X”读书活动为学习模式,以“每月一专题”为学习平台,努力让学习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理论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讲课辅导和专题讨论相结合,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集中学习以专题学习形式为主,按学习计划组织实施,主要采取“讲”、“听”、“看”、“练”、“比”等方式,将学习寓于专业人员讲课、专题报告、实地观摩、文体活动、讨论交流、征文比赛、演讲竞赛等活动中;个人自学以科室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政治理论、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学习。各科室要制定月学习计划,月末进行总结。月学习计划要于每月27日前报综合科,并由综合科负责汇总印发。

“每月一专题”确定十一个专题学习内容:

专题一:机关效能建设

认真系统学习贯彻国家林业局局长同志在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同志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和“三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市委书记同志在全市总结表彰暨机关效能反腐倡廉建设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等,结合我局林业工作实际,以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绿色为总目标,为我市“十二五”生态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专题二:种苗知识

组织到等外地苗圃实地参观考察标准化生产情况,邀请高校等有关园林绿化及花卉专家讲课,增强机关干部对现代苗圃生产经营、种苗花卉新品种生产经营等知识的了解。针对新农村建设,采取讲课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增强机关干部对村庄绿化树种选择知识的了解。

专题三:林权制度改革知识

采取邀请上级业务部门等讲课等方式,传授办理林业抵押贷款、森林资产评估、林权流转等相关知识,掌握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改革政策。

专题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知识

学习我市现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辨别与防治,了解林木害虫常用的预测预报方法,进一步增进机关干部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知识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防控工作的能力。

专题五: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采取邀请市林业局、市法制办等讲课,了解《森林法》、《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林权证、林地征占、林木采伐手续及程序。

专题六:防火知识

邀请有关负责人讲课,了解森林防火基本知识及相关条例法规。观看森林防火演练,掌握森林防火基本技能。

专题七:党风廉政教育

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学习相关文件,强化廉政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专题八:野生动物保护与湿地保护知识

采取学习授课方式,学习我市现有掌握野生动物保护基本知识,了解我市湿地规划、建设及保护工作。

专题九:林业生产技术知识

解读全民义务植树条例,讲解地形图、手持式GPS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介绍公益林、薄壳核桃栽培及幼树管理技术等知识,提高全局工作人员的林业生产技能。

专题十:公共管理知识

邀请市应急办、市委党校老师进行讲解,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对公共管理和应急知识的学习。

专题十一: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采取走出去拓展训练、授课等方式,讲解森林碳汇及碳汇交易知识,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及相关政策法规,了解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有关要求

(一)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每月一专题”学习由综合科负责牵头组织,学习时间根据工作学习需要实行弹性安排。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都要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有计划,学习讲座有记录,学习心得有笔记,学习效果有保障。

(二)领导点评,创先争优。将领导干部点评创先争优工作贯穿于整个机关学习过程中。采取务虚会等形式,在每个专题学习结束后开展领导点评工作,提出建议、意见,指导林业发展实践。

第9篇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探讨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遵循相应原则,形成自己的专业规范。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规范

一、专业规范的作用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具体地说,专业规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给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具体包括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专业规范的核心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多层次的规范性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

第一,专业规范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基本规则。所谓规则,或是说在一定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有了专业规范,各个大学就得按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

第二,专业规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专业规范有利于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标准和机制。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是保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分类指导的依据。同时,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规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高校间往往根据专业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等基础文件,来进行学分互认、判断是否授予学位等。

第三,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培养质量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专业规范确立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标准。美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门,各个学校制定标准的随意性很大,差异悬殊。对此,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表了著名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国大致统一的质量标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扩招及学校升格,国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专业,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11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87个本科专业,分别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招生。大学扩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诚然,大学培养质量下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缺乏专业规范,一些院校没有达到本科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开始招生,或者得到国家批准为新专业之后,由于没有专业规范等原因,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制定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制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基础

1.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全国专业规范对大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但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样性的培养标准。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专业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也应有所不同。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社会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种植业经济,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草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渔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林业经济管理,还有的地方需求的重点可能是海洋农业经济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养具有所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体现人才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性化基础上的统一。

2.应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专业定位出发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思考自己本科专业定位时,应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出发,如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应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定位时,应立足于地方性、综合性实际,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有较好传统文化中经济、经营及管理素养;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的原则

地方性综合大学制定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

第二,通用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做一种专业规范,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般性,能够满足地方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各个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都有服务地方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专业规范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专业建设应立足于综合性。综合大学不同于专业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学科众多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生。

第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第五,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二年级可结合课程学习写读书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院、系应创造条件吸纳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中介咨询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方法、研究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专业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和管理技巧,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备较深厚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理论;第三,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撰写各种专业文章;第四,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应用较强的课程,不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

农学,经济学,管理学。

4.主要课程

农学概论、林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人文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写作与训练、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15-25%。

6.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教师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讲师5-6人,助教1-2人,师生比20-25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比重应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本专业比较典型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的工具。人均图书100册,核心期刊应该全部订阅,电子期刊包括CNKI、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要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教材选用尽量用国家级教材,对于实力较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编写自己的教材,但应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编写。

(3)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置除计算机外,还应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录音笔等。同时,还应有可供实验用的教学实习软件。另外,实验室还将具备利用实验形式讲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条件。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40万元以上,应具有可进行经济学实验(或者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会计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投资、理财模拟实习等的基本条件。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2-5个,实习基地应要能够满足进行农学、林学、畜牧学、农村调查、统计、企业管理实习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调查的基本条件。

(5)教学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资产)20万元。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金额500元。

7.主要课程教学要求

农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绪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等。

林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林业及林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与环境关系、森林分布、森林分类、林木育种、森林保护、造林、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城镇园林绿化等。

畜牧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环境工程、动物保健、养牛生产、养猪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养兔生产等。

人文科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

微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及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弹性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博弈认入门、市场失灵等。

宏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言、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货币市场的均衡、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实验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市场均衡实验、生产与成本实验、厂商理论实验、要素市场实验、博弈化实验、制度实施实验、市场失灵实验等。

农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与消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林业资源介绍、林业资源配置、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林产品市场均衡、林产品贸易、林业市场失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制度等。

制度经济学: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制度的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基本理论、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等。

管理学原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与社会责任、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

企业管理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的领导制度与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策略、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农业经济研究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经济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规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农村调查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调查的方法概论、调查方案设计、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的调查方法、质的调查方法、抽样基本原理、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指标与标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资料处理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原材料及供应品、厂址选择、方案设计、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评分析等。

财经专业写作与训练: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专业写作概述、财经写作的概念、功能、特点极其要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报告、招标书与投标书、经济合同、经济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等。

投资与理财: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投资和理财的基本理论、投资和理财的环境、农业的投资和理财、工业的投资和理财、流通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和理财、风险投资、银行业的投资和理财、证券投资和理财、投资基金和基金投资、家庭(个人)投资和理财、投资理财的法律规范等。

市场营销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向、市场定位、产品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价格决策、营销组织与控制、营销哲学、营销策划案设计等。

统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财务管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外币业务管理、企业清算、财务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知觉与个体决策、个体行为、态度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会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二:浅谈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2.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3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宇丹,刘宇虹.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4)

[2] 苏红伟.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双双.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基于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的调查[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5)

第10篇

关键词:森林经营;概念;指导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与此同时,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不但是一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态公益功能生产部门。但是,在分类经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对林业生态公益功能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宣传上,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直接影响到生态公益林经营和商品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森林经营的概念

森林经营从狭义上讲是森林培育措施的总括,即从宜林地上形成的森林起到采伐更新时止的整个生产活动,包括森林造林、抚育、主伐再更新等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森林经营是围绕森林的一切经营活动。森林经营的理论自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以来,先后又提出了木材培育论、森林多功能论、船迹理论、协同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二、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普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森林可持续经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各个尺度上保持和促进森林可持续性的经营管理。它既是可持续林业的基础,又是可持续林业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林业和区域可持续的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政府间森林论坛秘书长梅尼认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应当“在没有不可接受的损害的情况下,长期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可再生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

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通过在各个尺度上对现实和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保护、经营、恢复、建设、管理和利用,能够在保持、提高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整体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满足地方、区域和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持续发展对森林多种产品、服务和文化价值的要求,这是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三、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

3.1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制订经营目标和经营措施.保证生态系统在区域、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具有可持续性。这不仅包括作为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还包括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可持续性。

3.2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充分认识森林经营的公益性特点,考虑社会要求,使森林经营规划目标和经营措施符合当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鼓励社会参与管理和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社区的支持。其中包括:一是森林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二是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

3.3 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坚持森林产品收获利用与该产品的再生速率保持适当的均衡。为实现可持续利用,应当对影响产品形成或再生速率的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制订可持续的经营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产品再生速率,在此基础上,提高森林产品利用量。

3.4 经济合理性原则

经济合理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中,任何森林经营活动项目都需要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避免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分析给经营者带来经济损失。经济可行性论证应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在可靠的经济预测基础上,充分考虑在有意义的时间尺度上的近期利益和长期影响。要充分认识到,对森林经营管理单位来说,由错误的经营决策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往往会转化为对现有资源的巨大压力,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企业将被迫放弃原来规划的目标和经营措施,进而危害整体的可持续性。

3.5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对森林经营决策采取谨慎的态度,即在不能明确肯定该如何处置时先行搁置。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森林经营建立在充分的生态学合理性、社会满意性和经济可行性基础之上,对森林经营活动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但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由于信息不全面、不充分,或相关知识不足等原因,无法对森林经营效果作出明确评价,而森林经营活动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的经营措施会影响到今后数十年甚至几代人,有时会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缺乏充分决策依据的情况下,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选择保守的经营措施,为今后进一步采取措施留下充分的余地。

四、林业生态系统 确保森林可持续经营

要积极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体现在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林业工作的全过程。科学编制林业发展区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依法加强森林经营监督管理。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各项防火措施,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认真抓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为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随着林业改革发展的深入和现代林业建设的全面推进,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必须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督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是通过组织、技术、资金的有机整合,加速推进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起标准统一、信息共享、功能完善、实时高效的综合监测体系。

要做大做优做强后续产业,加大后续产业发展力度。坚持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分层次、多领域、上规模、出效益”的总要求,坚持用新视野拓展林业产业发展新空问,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着力打造以森林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后续产业,确保项目建一项成一项,真正把后续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为生态建设提供后劲,为提高职工收入创造条件。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明观念。抓好“生态效益第一”思想的宣传。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引导林业职工树立“给自然之美以真爱”的生态观念,倡导社会群体普遍树立“走进森林、亲近自然”的生态理念。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为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林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1篇

林业生产是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林业生产及其精确化必须依靠林业机械的创新与发展,林业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生产力,也是发展高效、集约、可持续现代林业的客观要求,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林业机械随着人类历史而不断发展,由于林业生产过程由多种生产作业分享时间和资源,林业机械品种繁多、种类不一。目前林业机械产品设计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结合设计、理论、方法的创新性思路。南京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林业机械系进行了《林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改革创新,通过课堂讲授、参观实习、性能实验、作业考试、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林业机械的基本理论、主要林业机械的构造、性能和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计算校核方法,获得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进行林业机械设计、开发、研究的能力。

一、《林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加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雇工难、雇工贵”现象突出,能耗高、人力成本高、劳动力急剧下降、生产作业效率低等成为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林业已开始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已建立基地式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今后会向更大规模化方向发展,在种子采拾、林地清理、育苗装播、造林移栽、施肥喷药、消防灭火、打枝造材、集材运材、伐木归堆等过程都贯穿着林业机械的使用;另一方面,林业快速发展进程相对应的生产机械化的历史非常短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种、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林业大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林业生产机械研制、应用和推广严重滞后。随着树木的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林业生产机械化取代人工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林业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迫切需要结合实际,创新教学内容的组织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专业课,课程学时有限,理论知识体系涵盖的知识点繁多,如何在这种条件下使学生了解林业机械的基本理论,掌握林业机械的总体结构和工作部件的设计方法,并且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课堂、试验和作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笔者从林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手段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二、《林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优化

笔者通过8年的教学实践,对课程的内容安排进行了梳理和调整,了解了课程上下衔接的历史脉络及承接关系,对理论和实践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提出了以贴近实际、追踪前沿为重点、训练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思路,同时借鉴其他院校类似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1]。林业机械产品设计需要结合设计、理论、方法的创新性思考,因此,林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有优化设计法、创新设计法、反求工程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绿色设计等[2]。针对现代林业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工程师需要具备的多种能力,开展探索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来实现,各章节内容和教学案例的安排如表1所示。如喷头的设计与制造传统都采用单独开模加工方式,成本高且耗时长,3D打印技术出现后,可以三维数字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运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陶瓷粉末、ADS工程塑料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逐层打印最终叠加成各种角度、尺寸、形式的喷头,不需要复杂的工艺和庞大的机床,就可以制造出喷头,满足了试制的目的,极大地降低了制造复杂度。三维测量仪是用于测量三维几何尺寸和形位公差的高精度测量仪器,对于林业机械反求工程非常有效,它在精密测量领域的强大用途,为快速、可靠进行尺寸测量提供了新的方式。三维测量仪由光学放大系统对被测物体进行放大,经过CCD摄像系统采集影像特征并送入计算机后,可高效地检测各种林业机械精密零部件的轮廓和表面形状尺寸、角度及位置,全自动地进行微观检测与质量控制。

三、《林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

林业生产正在经历从“砍伐森林树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因此林业机械制造业发展到了关键时期。《林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把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相关前沿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作为课程组织优化的切入点,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调研+课程设计+汇报展示”四合一的教学方法,注重对新兴技术的追踪、经典技术的重构以及理论知识在设计实践中的再现。1.汇报法。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带领学生参加每年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中国(江苏)国际林业机械展览会,学生通过参观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和我国的林机精品,了解林机行业政策,展览会结束后学生要图文并茂地总结自己的感想体会。另外,利用与学校有密切合作的企业合作站平台,引导学生去林业机械生产的龙头厂家完成卓越工程师计划,并进行汇报交流。通过这些体验汇报活动,让学生紧密跟踪国际国内林机行业研发的热点和前沿,让空洞乏味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实际产品的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图示法。利用国外留学、参加国际会议等机会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林业机械应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的图片和视频,将这些多媒体素材进行有机结合,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围绕这些素材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欧洲的林业机械的设计着眼于可升级、可重用、可拆卸、可降解,注重其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从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延长机械寿命和可回收性出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地融入林业机械的全寿命生态设计[3]。3.项目法。对于较复杂的知识点尤其是技术操作中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在教授过程中,以现实的林业机械产品为素材,并辅助于具体的科研项目成果的展示,给学生一个轮廓清晰、目标明确的任务,通过对产生的任务产品需求分析、原理方案设计、总体结构设计、具体零部件选用4个环节,形成以项目为中心,团队成员自由组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抽象思维与应用联系,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其中有创意、有前景的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并申报国家专利。

四、《林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教学改革的成效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过程中,林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学习、掌握和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运用极具时代特色的教学案例、结合林业机械行业实际特点、创新互动参与教学方法,体现了综合性、探索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涵。通过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实践,改变“只学不用”、“只听不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做到引导性与启发性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亲身体验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精神,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学生评教分数为99.83分,在学院和学校测评中名列前茅,学生考研人数和考研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慧春 周宏平 郑加强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第12篇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我局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和县十二届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牢把“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按照县委提出的“责任工作年”的工作主题和“改革创新、项目拉动、脱贫攻坚、担当尽责”的工作要求,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我县生态建设、转型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一、深化理论武装,提高理论教育实效性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做好中省市县重要会议和重大部署宣讲,强化中心组学习的龙头作用,完善我局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制度。围绕《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做好调研,形成调研成果。组建宣讲小分队,成立专家咨询组,采取进村入户、院坝会、现场会等形式,激发林农思想动力,增强理论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强化信息宣传,凝聚林业发展正能量

一是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大对党和国家有关林业方针、政策,上级下达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林业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创新做法、典型经验等方面,以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二是提升宣传队伍素质,加强骨干通讯员培训。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或资深记者授课,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加强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有效地提高宣传队伍的政治水平和新闻宣传专业技能。三是要求采编、报送信息必须本着“内容全面、信息准确、语言精炼、及时有效”的原则,坚持突出林业重点工作,精心组织、严格审核,提高信息质量。四是落实好舆情“属地属事”责任原则和网络舆情首问责任制,认真做好网络舆情工作,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及时落实上级舆情网络宣传、舆论引导和管理要求。

三、加强文明建设,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

一是进一步加大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通过设置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画等方式进行宣传,唱响“三个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二是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道德讲堂,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对精神文明建设常识、道德建设、文明礼仪常识、法律知识、安全常识、党风廉政警示教育等进行学习培训。三是组织职工开展迎春节、清明扫墓、植树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建为民服务志愿队,继续开展“五帮村”、“双联”、“党员义工日”、党员慰问、学雷锋、林业科技结对帮扶57个贫困村“一村一员”等活动,把志愿服务活动与“我们的节日”活动有机结合,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志愿者健康成长的丰厚土壤。四是积极支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工作,积极参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参加留守儿童关爱行动。

四、推进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化价值观

立足林业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僰·苗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森林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发挥文化引领和助推林业转型发展的作用,打造生态文化产品,助推“绿色”和森林旅游发展。推进僰王山、仙峰山、香水山森林公园和共乐王氏农庄等为载体的森林生态休闲康养旅游项目,加快方竹迷宫、森林浴场、休闲步道、健身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森林康养基地,集中力量推出一批弘扬生态文化核心理念、助推森林旅游发展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彰显生态旅游特色。

五、加强队伍建设,树立林业新形象

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继续实施“环境兴县”、“环境兴林”战略,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继续开展局班子创“四好”活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加强党纪法纪廉政警示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开展理论创新和业务培训,提升创新发展和基层服务能力,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争做书香干部·共建清雅”活动,努力建设一支“两高三强”的林业队伍(即:政治素质高、服务水平高、廉洁意识强、法律意识强、业务能力高),展现林业新形象,为林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