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

时间:2023-02-10 19:47:29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59-03

我校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高度重视桂西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现状,笔者及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调研,通过调研情况看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不足现状极为严重。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能力低的“三低”现象,甚至有部分工作人员是以前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安置人员,无医学背景,这严重影响卫生院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功能,很多患者只好送往大医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很多患者选择“拖”而错过救治良机。本文对桂西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人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1 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

目前桂西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分布状况是城乡两极分化十分突出,一方面,地市级医疗卫机构集中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卫生人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又十分短缺。课题组成员通过对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走访调研。所得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有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92%;大专学历的也只占24.58%;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和无医学学历者,在所有调查卫生院中取得中级职称仅为14.2%。这些数据令人堪忧,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存在着巨大缺口。其次,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购置不到位,基础设施差,医院管理、运营制度不完善。最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者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狭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医务人员由于业务受限,理论交流不足从而导致个人业务水平无法提高,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通过率也是非常低,在本文调研的基层医院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仅占医院总职工数的30%左右,另外由于基层医疗队伍很多是大专和中专学历,受制于文化水平和工作环境,很多基层医生甚至连考助理执业医师都感到困难。很多医生都是处于无证行医的尴尬境地。

2 原因分析

我校是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汇处的唯一一所高等医科院校,担负着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培养和输送医学人才的任务,学校多年以来秉承“大医精诚”校训,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至今学校已经为百色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三万多名医学人才,有效地缓解了桂、滇、黔三省交界处缺医少药的状况。但是由于基层基本医疗设备缺乏,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基层生活环境与城市差巨较大,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远远低于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因此很多医科院校毕业生不会选择到基层就业,极少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也是出于就业竞争压力,他们只是把在基层就业作为过渡期,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就会辞职,另外,虽然政策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但还是不能彻底改善当前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问题。政府用于医疗卫生行业的资金大部分还是流向“三甲”大医院,造成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缺乏,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设备都很难配备齐全。由于工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落差大等种种现实原因,很多医科院校毕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对我校近3年临床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13%左右,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学生占67%左右,而在乡镇卫生院就业的学生仅占1.1%左右。可见到基层就业人数极少,但现实的情况是基层对卫生人才有极大的需求空间,一些基层卫生院连续几年到我校招聘毕业生,但往往都是应聘者寥寥,根本没能招聘到毕业生[1]。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很多在基层地区是医务骨干,工作非常优秀,但总觉得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于是有的想办法调动到上级医院,甚至有的自己开诊所。这样直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长期上不去,也导致了群众不相信基层医院救治水平,但到大医院救治成本高,群众往往病情严重时候才住院治疗,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机。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政策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力争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30万人以上。开展免费医学教育,通过政府投入,减少医学生教育成本,在学生入学前和地方卫生局签订服务协议,学生毕业后回到当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这是解决基层卫生人才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对推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层次具有重大意义[2-3]。另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稳定还必须有相关后续政策法规完善,必须要在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给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充分保障。2009年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也给广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并按卫生部等六部委颁发的文件精神,于2010启动了定向免费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的试点工作,我校在2010年招收了第一批为基层定向培养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这批学生录取时已经和当地县卫生局签订协议,毕业后回到当地县的乡镇医院工作6年,他们在校就读的学费及住宿费均由财政拨付,每年按在校10个月计算,每月补助生活费250元,这样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投入,从填报志愿情况看,远远超过了政府预定的名额,可见这项政策还是切实可行的。

3.2 完善相关政策配套,让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针对当前医学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政府要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足和流失问题必须要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与生活设施建设,完善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配套政策,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激励作用,是建设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4]。比如对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编制问题、工资福利问题、职称评聘问题、个人学历及业务提高问题等相关政策要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充分执行上级部门颁发的关于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相关政策基础上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政策,2010年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关于我区“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人社发[2010]169号);2011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社厅等八部门颁发了《高校毕业生到广西农村基层支农、支教和扶贫工作管理办法》(桂人社发[2011]80号)。

在编制问题上,自治区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使用管理,规定在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中预留10%左右的编制用于招聘符合岗位需求和招聘条件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此外,在县、市级医疗卫生单位选聘人才时,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医学高校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出岗位,应优先用于聘用安排特岗全科医生;充分考虑基层是否“用得上”这一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投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仅2008~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47 523万元,新增业务用房432 004平方米,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床位数达到45 526张,比2008年增长33.87%,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自2009年年起,中央财政投入2.45亿为全区乡镇卫生院配备高频X线机、B超、呼吸机、离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麻醉机、救护车等一批基本设备,提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急、危、重疾病的诊疗和救治水平。2011年广西卫生统计提要显示,我区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总人数的42.26%,门急诊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的26.1%。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乡镇医院的门急诊和住院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将大有用武之地,能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改善基层卫生人员待遇,自治区财政对基层编制内的医务人员按每年每人6 000元进行基本工资补助,实行“托底不限高”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并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制度,据统计,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收入28 570.07元,比2009年增长19.7%,此外各级财政从2012年起将用4年时间在乡镇卫生院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6 000套,逐步解决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住宿难问题。对到国家级2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生实行学费(按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 000元计算)代偿;对在基层服务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职称评聘实行政策倾斜,例如对服务基层大学生实行提前转正定职政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计算机能力考试实行“双免”政策,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服务期满2年的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李康2012年5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生的使命”形势报告会讲话)。

3.3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层次

桂西地区区是广西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方经济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业务水平低的情况。因此,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提升业务水平,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医学成人学历教育,是现有卫生人才实现学历提升的有效途径[5]。为此,我校积极举办医学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这是解决桂西基层卫生单位在职人员学历层次低、提高医疗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在我校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80%以上是来自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的医务人员。多年来我校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解决了部分基层卫生单位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

3.4 开展结对共建,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广西省从2009年12月开始“结对共建、创先争优活动”,自治区政府精心组织69个区直单位分别与辖区内各村、社区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扎实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3年来,区委高度重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总体目标,牢牢把握“队伍为基石、发展为基础、民生为基本”的基本原则,聚合力、聚财力、聚智力,不断丰富和拓展结对共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欧阳坤松于2012年4月在全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通过结队共建,加强城市医疗卫生单位以结队共建为桥梁,积极与县乡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共建的对口支援工作,利用大医院资金、设备、技术优势,开展给基层送医、送药、送设备三下乡活动,与基层卫生单位缔结为技术共建合作单位,定期选派资深专家教授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教学、查房活动,免费接收各县乡医疗卫生骨干到市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免费面向基层举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村医)培训班,可有效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4 结语

桂西地区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有其民族地区特殊地理位置和民族性,由于长期处于经济发展滞后状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直处于缺医少药状态。如何改变民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是事关人民大众卫生健康的头等大事,事关民族稳定、社会和谐大局。作为决策者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政策,真正解决基层就业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个人发展、社会福利等问题,让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利用目前的“争先创优”活动,积极部署城乡医疗卫生单位“结队共建”可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我校作为地处桂西老的医科院校,学校要充分利用现行政策,调整办学层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培养一批能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刚,廖赞勇,陶肖云,等.民族医学院校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2,(2):92-93.

[2] 杜仕林,赖长宏.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9(5):55-60.

[3]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Z].卫人发2011年15号文件.

[4] 罗萍.广西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与战略思考[J].学术论坛,2010, 33(11):175-178.

第2篇

本研究基于毕业实习载体,从昆明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现状出发,总结和探讨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带教过程中进行“三生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和教学方法,评价和毕业实习相适应的“三生教育”渗透运行机制,为促进现阶段我国医学相关专业毕业实习生医德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云南边境线长、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跨境公共卫生问题复杂多样,慢性病负担沉重,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问题突出。公共卫生事业总体落后,人才匮乏且引进困难,主要靠自主培养。

而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有利于国家推进云南“两强一堡”战略,有利于提升公共卫生医师学历层次,有利于扩大云南在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尤其是能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健康状况,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动云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1979年开始招收卫生学专业(1989年改为预防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1年,是云南省第一家招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校。该专业是云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建设专业。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和“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云南的现状出发,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形成了“情系边疆、开放通连、勤求博采、德济众生”的办学理念,培养了1300多名扎根边疆,服务云南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在省州(市)县等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骨干有95%来自本学科,对边疆人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重要评价。但目前,如何结合“三生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毕业实习是有效的载体,是高校“三生教育”较好的实践途径之一[3]。预防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更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只有让学生接触公共卫生问题,才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决定了预防医学教学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加学生到工厂和农村现场实地参观学习,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社区健康教育培训、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等培养形式,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

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省情、国情,了解云南公共卫生现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了解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三生教育”渗透就是教师将对学生“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按照本专业学科的特点,挖掘其内涵,促使专业学科同“三生教育”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优秀公共卫生医生。

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是该专业半年的毕业实习偏重于社会实践,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能有效地将“三生教育”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医师。

3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云南省公共卫生实际工作有深刻理解,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制定政策与计划,参与项目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一个精神、两种能力的培养,即团队精神(Teamworking);整体思维能力(Holisticthinking);公共卫生实践能力(Practice)。

3.1结合提高毕业实习带教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人生态度端正、社会责任感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在毕业实习“三生教育”中,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生命态度、生活追求、环保意识等对教育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从而以身正己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多年来,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注重师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每年毕业实习带领学生下乡,在艰苦条件下,顶烈日、冒严寒、爬山涉水,走村串寨进行卫生宣传、现场调查咨询服务,他们“痛楚着艾滋病患者的痛楚,忧伤着乡村医生的忧伤,牵绊着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着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他们吃苦耐劳,关心大众疾苦的崇高品质,为学生作出了表率;在实践中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实践现场调查中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敬业精神培养、指导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活跃在我省疾病预防、科研战线上,为我省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2结合云南重大传染病防治,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云南经济社会服务,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公共卫生医师。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教师就积极投入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工作,2004年9月成立了“昆明医学院艾滋病社区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心”。多年来,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特殊人群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培训。

近年申请到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全球基金等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项目,每年毕业实习都带领学生到边境、农村现场参与艾滋病的调查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为学生毕业后直接投入艾滋病防制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艾滋病的预防控制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训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队伍;为预防控制吸毒及艾滋病传播流行等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卫生决策提供咨询。

3.3结合云南社区公共卫生问题,科研促毕业实习,培养具备团队精神、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师。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从1984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就把毕业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

近年来,毕业实习注重“三生教育”,将学生毕业实习与云南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结合,从教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和项目中组织小型课题,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近几年的课题内容涉及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分析、吸烟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调查、保健食品功能等领域,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工作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社区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农村卫生问题。教师们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工厂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业卫生服务,为民间组织、乡村医生、社区群众举办各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得到了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的锻炼,开拓了眼界,扩展了认识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提供了工作支持,取得了社会效益。这样的实践,使学生领会在工作中如何运用科学指导管理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奉献精神。

3.4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生物伦理学是以医患关系为重点,而公共卫生伦理学重点关注的是监测和增进人口健康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在公共卫生领域涉及传染病防治、对研究对象的保护、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免疫政策、儿童保健与保护、供水系统安全、食品和药物安全、公共场所禁烟、精神卫生等许多伦理问题。公共卫生领域的伦理实践原则之一是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能胜任其工作机构工作有效,并能取得公众的信任。因此,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尤为重要。

第3篇

【关键词】安全保卫专业 就业指导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86-03

党的十以来,现代服务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宏观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部署已经展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结构升级,从宏观层面看就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要显著增加,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最大的可变量。从当前的形势看,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总体上成为必然趋势,服务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对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本文以安保服务业为例,针对本地人才市场供需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当前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新常态下安保服务业就业指导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

一、安保服务业就业形势

(一)安保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转变的优势产业。从全球产业发展大势来看,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也是一个总体必然趋势。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认为中国有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新常态,走向服务业大国。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安保服务业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紧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安保服务是一个为社会提供有偿安全服务的保护,不同于其他服务业,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基于人类安全需求产生的对人身、财产、信息的一种保护。近年来,保安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保安服务企业和保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的举办,促使我国安保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2010年底保安服务行业营业额已达277.57亿元,利税总额达20.4亿元。但是与国外安保服务业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保安服务人员和警察的比例一般为3∶1,最高达6∶1,而目前我国保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和警察的比例也不过是3∶1,相对国外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新常态下服务行业的发展优势凸显,安保服务需求增加,市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在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安保服务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安全保卫人才市场需求在全新的层面上也逐步显现出来。本文仅对广西人才市场的安全保卫专业招聘信息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时间截取时间2015年6月底。详见表1。

从目前现有的情况看,安保服务业人才需求总量攀升,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招聘安全保卫人员需求量最大。随着国内安保服务市场的发展壮大,安保企业不断增加,安保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加大,各行各业不同形式企业招聘量数据较多,特别是保安公司、物业公司大批量招人,且工资待遇较佳。

其次,特殊安保行业需求量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高资产人群迅速扩大,对特殊安保服务的市场需求也与日俱增,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口大,倒推安保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

另外,政府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警力不足压力造就了对安全保卫人才的需求。我国许多基层公安机关除了每年定期招录警察外,大多都招录有大量辅警。目前陆续从各种途径搜集的招聘信息显示,保守估计每个基层公安机关需要的辅警岗位招聘人员数量大,且批次多,从业总需求居高不下。

(三)毕业生就业岗位及要求。安全保卫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比较广,笔者对各类人事考试和人才招聘网站的岗位招聘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了基层公安机关和行政、企事业单位安全保卫部门等不同单位的招聘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

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来看,总体上安全保卫专业就业面广,招聘单位数量多,大专毕业生竞争优势明显,但是不同单位招聘要求差距明显。

行政机关公务员岗位门槛较高,专业和学历均有限制,安保专业毕业生报考岗位有限,且缺乏专业竞争优势,考录竞争非常激烈。从2015年国考和广西区考的招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两大部门:一是公安司法行政机关警察类岗位,主要是基层派出所;二是乡镇基层机关。警察类岗位专业限制要求公安类专业才能报考,要求“安全保卫专业”的岗位很少,只能报“专业不限”,可以报考的单位较少,考试竞争异常激烈。

相对而言,机关、企事业单位以聘用制形式招聘的岗位则院校、专业学历层次竞争优势明显,如各地许多基层执法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量聘用制员工,如协警。特别是企业安保服务人员招聘的行业领域广,招聘方式灵活,岗位需求量非常大,专业对口,职业发展上升空间较大。

二、当前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前安保专业的就业形势,安全保卫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特别是一些安保服务型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紧缺,然而毕业生就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本文对2015年X校安全保卫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调查统计,统计时间截至2015年6月底,详见图1。

从地方人才供需关系来看,毕业生人数显然明显低于市场需求总量,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出现紧缺现象。从毕业生就业率看,X校2015届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人数为 143人,就业人数为138人,截至2015年6底,就业率为90%。从就业单位性质看,在机关派出所担任辅警的人数为103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2%。事业单位安保工作人员4个,占4%,在物业公司等私企工作的有19人,从事专业对口安全保卫行业工作的毕业生总数为138人,占毕业生总数中就业人数的100%。数据表明,X校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的大多倾向于公安机关辅警岗位。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专业结构和专业特色关系较大,反映安全保卫专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就业指导工作,安全保卫专业的同学能够放低身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然而就当前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和就业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专业毕业生人才市场岗位需求与就业意向岗位存在很大差距,开展就业工作仍存在不少难点问题。

1.用人单位招录和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到行政机关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绝大多数毕业生向往公务员警察岗位,但是通过公务员招录实现就业困难重重。首先,公务员招录的门槛较高,要求通过全国或者全区统一招考的公务员考试,每年招考人数有限;其次,公务员招考相关岗位要求倾向于公安专业,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只有在专业不限的情况下才能报考,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招录中很难凸显优势。最后,很多基层公务员向社会公开招录辅警或协警的编制体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虽然公安行业急需招录警察力量,但是长期以来公安机关的编制名额首先满足一线基层民警,而类似辅警、协警岗位的聘用制人员则以签订劳工合同形式确定劳动关系,如果长时间没有编制,很多安全保卫毕业生会考虑换工作。(2)到企事业单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事业单位尽管人才需求量大,入职的门槛较低,招聘程序自主灵活,专业学历层次竞争优势明显,但是自愿选择企事业就业的人数并不多。首先,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岗位稳定性不足,保障条件相对缺乏,毕业生流动性大;其次,安保服务人才市场紧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岗位报酬相对较高,但是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如私人保镖对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各方面要求均比较高;最后,不同招聘单位对岗位高低区分薪资待遇不等,毕业生未来发展两极分化明显。如果毕业生看重企业对毕业生的重视培养,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发展平台,升职较快,收入也可观;相反如果因为压力大或者担心不稳定等因素无心工作或者经常跳槽则容易迷失方向。

2.毕业生专业认识和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毕业生专业思想不牢固、专业认同度低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最大障碍。安全保卫专业是非公安专业,学校对资金投入、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资培养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公安专业。很多学生容易对本专业存在认识错误或者偏差,认为安保专业不如公安专业有优势,特别是一些学生由公安专业调剂过来,对所学专业并非是第一自愿,导致该专业报到率不高,不乏因为专业原因退学的现象。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不够重视,甚至普遍存在失望和不满的负面情绪,显然不利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重机关轻企业,职业歧视严重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毕业生普遍对所学专业主观上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就业就是去做保安,对从事安保服务工作存在职业歧视,对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产生质疑,甚至对保安服务行业缺乏信心。大多数同学倾向于报考公务员,但是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缺乏公安专业竞争优势,加上学生很多是体育生,文化基础差,考上的几率非常低。很多毕业生在无法考取公务员的情况下,被迫选择去做协警,但是做协警工作压力大又不能解决编制,会造成毕业生心理的严重不平衡,长期的不稳定会让他们感觉社会的不公平对待,这不仅不利于警察队伍的稳定,也会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3.学校就业指导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新常态下安全保卫专业特殊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要求学校就业指导教学和管理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到毕业生的现实需求和择业特点,但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往往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内容和服务。

首先,学校教学部门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基本上普遍适用全国普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形成符合本专业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其次,学校虽然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工作,但是局限于统一联系招聘单位各种就业信息,定期组织应届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渠道。最后,学校对就业指导教学与实践研究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在全校范围内一概而论,没有细化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优势,严重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和差异化,影响了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

三、建立“三位一体”协调联动的就业指导长效机制

面对新常态下安保服务业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障碍和难点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学校教学、学管和就业指导 “三位一体”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以期建立安保服务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长效机制。

(一)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适应新常态。针对毕业生对专业认识和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当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就业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以就业教育稳定学生思想,从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应当从入学开始关注学生就业思想波动,及时干预学生在专业认识与职业价值观上存在的偏差。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转变择业观念适应就业形势,立足于就业,着眼于未来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其次,考虑到安保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安保专业学制两年,很多毕业生比大多数同龄人都要提前转变进入社会找工作的角色,在实践中还需要引导他们先适应角色的过渡。最后,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应当引导主动寻求就业,关注不同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采取个性化的辅导,及时解答各种就业困惑,帮助学生渡过择业的迷惘期顺利实现就业。

用人单位招录和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市场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差距。从数据上看,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生都倾向于机关的工作,但是做辅警却仍然无法解决编制保障,这一部分毕业生虽然已经就业却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安保服务行业人才紧缺,但是很多岗位却无人问津。辅导员应当引导毕业生摆正心态,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把握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形势政策的大好时机。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定位,客观分析市场行情,及时调整自身就业意愿与社会现实之前的差距,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投身安保服务行业。

(二)突出专业人才培养优势适应新常态。针对当前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全保卫专业特殊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考虑到毕业生的现实需求和择业特点,学校教学部门应当突出院校专业特色,强化安保专业人才培养优势,着力培养高层次安保专业人才。尽管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安全保卫专业毕竟是高风险行业,职业本身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择业本身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当结合行业岗位市场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培养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优势。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形势,及时将学科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吸引力。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毕业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职业引导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三)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适应新常态。针对当前学校就业指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当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就业目标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首先,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制度化建设,形成统一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流程,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其次,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再次,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就业政策宣传,严格落实国家就业政策措施;最后,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对学生实施分级动态的管理和跟踪,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项目,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全程化。

【参考文献】

[1]高娜,李富超.中国保安服务业的SWOT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2]孙英浩.欧美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3]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4]昌兵.试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5]谢利萍.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安保专业学生思想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6]海南,杨春.探索高端优质特色发展之路 创新安保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2013(Z1)

[7]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8]刘涛.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发展态势及政策选择[J].中国市场,2015(05)

[9]吴红,付士磊.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科技资讯,2015(7)

第4篇

关键词:学生 质量 就业 招生

[中图分类号]G40

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附属于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医科大学多层次办学的一部分。2011年,我校走过了辉煌的八十周年风雨历程,共为国家培养中级医药卫生“技能型”人才近万名,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医护工作人员。年招生规模360人,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国内外医疗领域。团结一心的医大卫校人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学校党政领导正确引领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抓出口,带入口”,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做好招生工作。在生源减少、适龄学生总量下降、多种地方保护、扶持和低收费的情况下,仍吸引众多莘莘学子报考我校,源于我校走“优质特色谋发展 以人为本促和谐”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我校现有在校学生1308人。开设“3+2”五年一贯制护理、护理(英语方向)、医学检验、护理(美容方向)等专业。护理专业是我校的长线发展、重点建设专业,其被评为辽宁省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并获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是深受考生欢迎和社会认可的热门专业,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我校历年录取分数线居于全省各类院校首位,成为全省热招学校和专业,其社会知名度高,并受到考生及家长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我校始终坚持:一方面依托大学发挥资源共享的办学优势,另一方面克服困难,不等、不靠、创造条件带领全校教职工继续坚持以示范专业为引领、突出品牌、立足当前、兼顾未来,力求扎实办好中职卫生教育。

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招生工作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招生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有力保障。学校领导在思想认识上高度统一,成立招生工作委员会,专门研究、制定招生政策,多次组织相关负责人召开招生工作会议,对招生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实施解决方案。校领导班子做到亲审招生宣传材料、亲临招生咨询展会视察、指导工作。

2 借助国家政策,多渠道展开有效宣传

(1)以学校的品牌优势吸引生源,品牌是无形资产,在招生竞争中品牌优势有很重要的吸引生源作用。多年来,以品牌为优势吸引生源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很多决定报考我校考生是因为周围人的口碑相传。

(2)借助国家政策增加招生优势,宣传国家助学金政策、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逐步免除学费;同时,我校设有奖学金制度,享受奖学金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43%,受奖面大,可更好激励学生学习。

(3)拓展全方位立体化的招生渠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然远去,良校也需宣传方使招生效果锦上添花。通过报纸、杂志、网络、招生简章、招生咨询会等,形成立体化的招生渠道。今年学校共向学生和家长发放招生简章五千余份。下移宣传重心,招生工作人员深入到省内的外市、乡、村,深入到学校进行宣传,弥补了因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其他宣传方式所不及的不足,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4)树立观念,强化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招生前学校领导着重树立全体师生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就招生咨询中的常见问题反复强调,保证了家长和学生获悉的信息的全面准确,针对学生与家长的需求解疑释惑。开通招生咨询热线,敞开办公室,由工作在一线的学生辅导员负责接待咨询家长、学生,热情、耐心、细致地解答其疑问。

3 “抓出口,带入口”,以就业促招生良性循环

招生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许多工作相辅相成。我们采用“抓出口,带入口”的方式,用升学率、就业率拉动学校的招生。

3.1 “升学”提高未来“就业”筹码

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和实际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建议和辅导。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中专升高职的目标,同时结合往年升学情况、当年高职招生情况以及学生在校综合排名,帮助学生确立对自己的合理定位,不可因好高骛远,而填报志愿过高,丧失升学机会。我校每年中专升高职的升学率达65%以上。中专升入高职,学生一方面提升了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在未来就业上更具竞争力。

3.2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定位,拓展就业领域

学校的就业率一直高居辽宁省中专学校榜首,就业率均到达95%以上。我校的毕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医学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强、知识面广,深受省市级各大医院用人单位的好评,为用人单位持续到我校招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的毕业生主要推荐到中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沈阳陆军总院、上海整形医院、广州东莞医院、深圳儿童医院及沈阳市级医院等,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大,就业前景好。

(1)校领导重视扶持就业,各部门积极配合协助。我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将毕业年级生产实习、学生管理与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根据就业政策研究制定、贯彻和落实符合我校实际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学校领导经常抽时间专门听取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同时,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搜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领域。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实行双向选择,因此,我们更进一步的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从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就业信息收集与渠道的畅通、到信息网站的建立和就业服务,各个方面都力求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求职和招聘的信息化平台。学校在广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搭起“双向选择”的桥梁。以2010年为例,我校陆续召开招聘会28场,参加人次386 人次,达成就业意向256 人。为了易于更多的学生就业,方便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我们还在去年的冬季参加辽宁省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现场气氛火爆,成效显著。同时,全校各部门及辅导员主动走出去,利用各种关系,开辟就业市场,并帮助学生择业。此外,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就业信息交互平台,把用人信息随时到网上,同时注册的毕业生也可以随时查看参考选择用人单位,如: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辽宁卫生信息网、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医科大学校园网等网络平台,通过网上报名的学生达500人次,录用216人,拓宽了就业领域。

(3)做好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定位新生入学期间,进行目标分解,通过对专业介绍、分析近年就业形势,增强学习紧迫感,同时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入学第二年,开设就业指导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放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择业观方面。加大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为就业作好准备。就业动员工作放在毕业前,通过就业指导等形式积极引导毕业生降低期望值、合理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动员学生到基层工作,目光不能仅局限在名牌医院,应当考虑实际情况,护工、导诊均为就业选择之一,职业理想在不能一步到位时可考虑曲线接近。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4)采取实习、定岗实习、就业岗位三结合的方式,提高就业率。我校为中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省金秋医院、东电医院等二十余家用人单位选送符合要求的生产实习学生与定岗实习学生。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全面素质,考察学生的临床工作的能力,实现实习、定岗实习与就业挂钩,以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要求辅导员掌握毕业生的求职动态,便于向用人单位推荐。

3.3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开辟就业新途径

目前,护士短缺在世界范围内存在。为了更好的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在升学及出国就业方面加大力度,使护生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的人才竞争,为我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护理协会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学生出国深造及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校积极推进护理专业与日本合作项目的培训工作。到目前,多名日护班毕业生通过国家日语一级、二级考试、赴日学习。我校作为ISPN 项目主任委员单位,成功举办了全国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项目协作组织成立大会,并主持制定了该项目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受到了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及全国护理专家的认可。

3.4护士执业资格证、计算机合格证高通过率增强人才竞争力

学校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将有关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计算机考试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考前对学生再次进行专业知识的集中培训,收效显著。历年我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均超过80%,并高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的20%,居全国前列。另外,我校省中职计算机考试通过率为100%。两证的高通过率增强了我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我校对毕业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出口畅”,自然“入口旺”。

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

一、“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概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1]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上承认的大众化阶段。[2]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市场供给量迅速攀升。以安徽某医科大学(以下统称该校)近十年统招本科毕业生为例,2004年扩招后到2010年的7年间,[3]年平均本科毕业生1549人,比2001-2003年的743人平均增长了14.98%,毕业生人数最多(1805人)的2008年与(1098人)的2003年相比增长了67.6%(见表1)。大规模毕业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丰富人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就业促进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难题。特别是2003年后在全国面临“就业难”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心城市地区就业岗位趋于饱和、沿海省份大城市就业壁垒尚未破解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期望难以实现。2004年,扩招后第一届医学本科生进入市场,去往市及市级以上单位就业的学生由2003年的54.8%下降为2010年的36.1%,去往县级单位就业的学生由2002年的5.29%上升到2010年的10.02%。

近年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就业(促进)政策,积极发挥政策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以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为例,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三支一扶项目、预征入伍、选调生等,大力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医疗人才建设”政策,对基层医疗建设提出一系列促进措施,也为鼓励医学毕业生回到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构建了政策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国家还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统称《就业促进法》),在认真总结我国促进就业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法的基本思路,诸如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就业促进的方针政策,并将其制度化,以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注重解决就业促进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就业促进工作中存在的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秩序不规范、职业教育培训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规定了相应的制度措施。《就业促进法》为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大学生就业平等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4]

本文研究对象和统计样本采自该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1-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派遣数据库有效数据(以下简称派遣数据),时间结点为每年8月31日,毕业生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口腔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等17个医药类本科专业。本文操作性定义包括:(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遵循政府统一统计标准,统计对象不仅包括已经签约并核发派遣证的毕业生,也包括研究生录取率;[5](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为本省和其它各省(市);(3)毕业生就业层次分为省(市)、地级市、县级、县以下四类。(四)毕业生就业行业,按照派遣数据库分类,分为医疗卫生单位,国有、外资、其他企业、部队,城镇社区、国家项目,高等、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其他事业、科研设计单位五类。

二、2001-2010年医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实证分析

(一)初次就业率:维持平稳运行

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提出的工作分层理论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后,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高校毕业生将主要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因此,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将导致毕业生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相对机会减少。[6]

2004年以来,该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1.30%(见表1),而该校扩招前三年(2001-2003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0%,待就业率为14.0%。说明扩招后初次就业率不仅保持稳定而且略有上升。而且,这一数字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虽然该校平均待就业率为9.70%,但是根据毕业生离校前“一对一”谈话,待就业毕业生中有5%主动选择不就业,准备参加下一年度研究生考试,其他约5%学生基本属于选择性待失业。[8]由于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间截至为每年8月31日,在9至12月待就业的毕业生仍会继续积极参加各类考试、招聘活动。截止每年年底,从年终就业率统计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约为95%。

(二)职业和升学倾向:签约率略有下降,考研率有所上升

由于初次就业率包括签约派遣率和考研率,从进入劳动力市场看签约率更能代表毕业生职业获得情况。扩招前该校平均签约率为75.3%,扩招后为70.55%,下降4.75%。工作分层理论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已经逐渐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会主动考虑职业理想与实际市场需求的差异,并积极向市场需求看齐。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该校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节节攀升(见图1)。这是因为地市级以上医疗及科研机构对学历层次提出更高要求。市场需求促成报考研究生比例的居高不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考取研究生意味着提升工作找寻的竞争力,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图1: 2001-2010年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统计图

(三)就业流动:市场机制和就业促进政策发挥成效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户籍、地区、行业等体制性分割,不同地区,意味着在劳动保障、发展机会、工资水平、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现实差异,因此,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及市级单位成为毕业生理想就业区域。调查表明,扩招前的2001-2003年毕业生在省外就业平均率占签约人数的28.29%,扩招后7年的平均水平上升到40.11%(见表2),外省签约率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图2)。其中东南部及沿海地区旺盛的人才市场吸引近30%的毕业生,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见图3)。

总之,该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点:一方面,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显现,省外尤其是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东南沿海地区就业比例上升;另一方面,虽然在省市一级单位就业人数减少,在基层就业政策的干预下,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就业的平稳上升,去县城、西部地区的均有小幅度的上涨,表明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调整期望值,就业重心正在逐步下移(图4)。

(四)职业定位:行业依赖与多元化就业结构并存

2010年该校毕业生由2001年的4个专业发展到17个专业,专业方向由医学单科型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发展到医学相关专业的多学科复合型培养模式,新增法学(医事法方向)、药品营销、医药信息与计算机应用、医疗保险等复合型专业。2001-2003年,毕业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一直维持在50%以上,表明作为医学院校这种单科型高校对行业有很强的依赖性。2010年毕业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降至41.75%,排除政府促进就业项目和研究生录取率提高因素,因为学校专业设置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在传统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比例在下降,三资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的人数在逐年小幅提升。(见表3)

三、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绩效

根据上述2001-2010年以该校为代表的医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不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能够主动回应市场需求,就业去向趋于理性。显然,这一变化趋势背后是政府就业促进政策“推手”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不断激活人力资源市场,市场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信息更加公开,操作更加规范,学生更容易掌握市场信号,并做出积极回应。该校毕业生省外就业人数的增加即说明了这一点。2001年后,安徽省教育厅取消对医学类专业出省就业限制,作为省属重点大学,主要面向省内培养服务本省、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而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灵活的录用制度,较高的薪酬标准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吸引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本省内专业技术人才的供给。

其次,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大大缓解了扩招以后带来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扩招后大学生去往市级医疗单位就业的逐步减少,去往县级单位就业的小幅上扬,参加政府促进就业项目,前往西部、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抬升,反映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中心在下降,他们的期望值在逐步降低、对市场需求信号给予理性的回应。

再次,报考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说明研究生扩招政策也为本科毕业生升学带来机遇。根据该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2004年34.5%的本科毕业生已经报考研究生,2005和2006年报考比例达到48.1%和44.5%;而不报考的比例则从2004年的19.2%下降到2006年的13.8%,[9]可以预测在今后几年中报考研究生仍然会保持较高比例。继续攻读硕士考研究生作为延缓就业、增加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会提高职业找寻的预期。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随着各项政策效应初步呈现积极变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说明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预期成效显著。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的减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全国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利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升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为:

其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动机上成就欲望和发展动机需要占主导。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需要动机理论[10],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维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和职业安全等;另一类为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责任、发展等因素。从就业层次和区域反映出大学生在择业中首要需求已经不是经济收入等维持因素,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成就性激励因素成为主导需要,反映出大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和较高的成就欲望。必须承认,在高等教育成本提高的前提下,上大学已经成为一笔很高的投资,对高投入高回报的期望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需要学校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力开拓就业基地,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教育主管部门、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重视大学生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充分考虑毕业生需要动机的激励因素。

其二,预计就业期望值较高态势仍将维持。统计数据显示,去往县、县以下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虽然逐年增加,但涨幅较小,无论是在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的层次上,大学生都表现出对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城市的强烈偏好,而中心城市对本科生的需求趋于饱和,市级以上单位对本科生的需求在逐步减少。巨大反差说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需要调整。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层和西部地区自身能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待遇与大学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可以预见,较高就业期望值短时间不易改变。因此,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多项公共就业服务,创造城乡公平就业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

其三,寻求高质量就业,升学不是唯一出路。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加大,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人数持续增多,许多大学生将解决就业的途径落在继续攻读研究生上。但是,攻读研究生不是高质量就业的唯一途径,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才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另外,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对本科生就业的“挤占效应”将会逐渐显现,本科生竞争优势岗位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因此,如何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把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结合起来是我们教育者的新课题。

其四,就业促进政策的负效应逐步凸显。从博弈论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一个由政策部门与利益相关的当事人进行的重复博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外部效应,使某些并不享受该项公共政策权益的社会成员也可能利用公共政策最优化其自身的利益,因之,某些社会成员会因为公共政策的外部效应而受到损失。[11]如在“西部计划”实施之初,有关部门承诺在考研、报考国家公务员等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政策,但国家尚未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学者担忧,倘若志愿者服务期满时,该方案仍未确定,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志愿者将承担因此而造成的全部损失。[12]

总之,政府应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和制度供给,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合理流动。流动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要求。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流动,特别是自觉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的流动,政府仍需要未雨绸缪,认真调查研究,积极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从宏观政策上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同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资助和补偿政策,提高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说明[m].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4.

[2]顾明远.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5(1): 18-19.

[3]我国高校扩招从1999年开始,医学本科的学制为5年,2004年为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因此,文章将2004年以后作为扩招后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与2001-2003年情况进行比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说明[m].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北京市: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5.

[5]有学者提出不同统计口径,参见文东茅.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4):25-30.

[6] cain,g.the challenge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 to orthodax theory :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6, no3.

[7]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近几年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为80-88%,近年来全国初次就业率水平80%。引自:2005--2008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年鉴[a].安徽省教育厅,2009.

[8]选择性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择业过程中因主动放弃某一或某些就业机会,而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失业的状况。参见:郭飞.大学生就业难与选择性失业[n].人民日报.2004年10月21日,第九版.

[9]潘莉莉.医科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变化趋势分析 [j].中国大学生就业(社会科学版),2006(24):59-61

[10]herzberg: frederick.herzberg on motivation, penton education division.december 1991.

第6篇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新医改;就业指导

一直以来被人们誉为陈年老酒,愈陈愈香的医生,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职业,不受经济影响不因年龄淘汰。但随着高校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医学生就业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也不容乐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更加重视,医疗服务的价值将进一步突出,特别是新一轮医改方案的实施,为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创造了新的广阔空间,因此,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医学生的充分就业,成为了医科类高校就业指导的重点。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形势严峻

从近年就业情况看,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必然导致医学类毕业生队伍的不断扩大,极大地增加了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福瑞医生网统计,2009年医学类毕业生数量达到108万人左右[1]。

2002年出台的《医疗卫生法》中明确规定,没有取得医师执照,就没有处方权,也就没有行医资格。2008年国务院颁布《护士条例》规定: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才能从事护理活动。由于这些行业的规定医院要求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后才与其签订用工合同,更是加剧了应届医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偏差,就业地域供需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公立大中型医院一直是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传统主要渠道,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近年来,此类医院发展重点由扩大规模转为内涵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仅仅集中于急需的专业人才或者专业领军人才方面,对医学毕业生尤其是本专科生的需求已基本萎缩。

而在县及以下乡镇医院,由于当地的经济相对落后,医疗水平和设备比较低,医疗药品也不足,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旺盛,甚至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抱有陈旧择业观念,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国家统计年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1000人口医生数,城市为2.31‰,农村为1.17‰,城乡卫生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此看来市场需求和医学生就业意向存在较大矛盾,造成了医学生相对过剩的现象[3]。

与此同时,新兴的社区医疗、民营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而毕业生对此类单位的认同度却不高;此外,医药、医疗器械、医疗保险等衍生领域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但由于毕业生普遍认同的就业意向和渠道较窄,部分毕业生甚至抱有根深蒂固的“当医生”的观念,因而就业希望与目前市场职位供给现状矛盾相当突出。

3.学历要求提高

由于可供选择的毕业生较多,许多医院都相应提高了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系仁介绍,大医院要硕士、博士,目前这种用人取向全国都如此,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因而专科生就业更多的只能面向基层基业。

二、新医改对医学生就业的影响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让百姓无病防病,有病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新医改政策明确指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医学生择业道路进一步拓宽。中小型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将会一定程度地缓解大医院人员冗余的现况。在良好待遇的基础上,在中小型医院工作或许会得到更大的展示空间,这也成为医学生就业选择时值得考虑的一个方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大有希望,医学生在基层、在农村大有作为。

深化医药改革强调,要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医学生在埋头书本、苦学专业课程的同时,更应重视养成良好的医德风尚并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医德情操是医务人员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追求真理、发展科学的积极促进力量[4]。它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疾病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劳动,使医疗卫生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新医改政策将使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发生变化,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整个医学生就业重心将下移,基层医院将成为近几年接收毕业生的主力。

三、新医改背景下促进医学生充分就业的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

思想教育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贯彻的主导思想,就业指导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生命线作用,要认识到学生就业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专业与技能,还取决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素质。为此,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采取各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5]。另外还要教育学生劳动光荣、职业无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激发他们择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职业愿望的合理调整,引导学生确定今后就业的方向,并树立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社会前进的脉搏,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把自己的理想、崇高目标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对医学生实行全程指导,加强职业规划培训

改变就业咨询和指导“以学生的就业环节为主”和“以完成签约手续为中心”的局面,树立新的工作思路,树立全程职业咨询和指导的理念[6]。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大一学生进行专业思想、专业意识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和该职业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进而进行职业规划;针对大二学生侧重就业形势与政策,择业和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指导,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到医院、进社区、下基层实践锻炼,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针对大三学生帮助其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加强医德和医风教育,使毕业生深感自己身上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同时为提高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维权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学习劳动合同法及就业相关政策。

3.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结合医学专科院校毕业生层次较低的实际情况,学校应更重视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基层就业项目和优惠政策的宣传,组织安排学生到乡镇医院、社区卫生院参观和实习,使毕业生真实了解我国农村医疗水平的现状,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未毕业前亲身体验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渴求,实地感受基层事业发展空间的广阔,缩短今后到基层就业的适应期,拉近与基层医疗单位的距离,使学生了解基层,热爱基层,踏实从基层做起,完成人的完全社会化过程。

4.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结合学校开设专业的特点,如针灸推拿、中草药栽培等专业实用技术较强,毕业生中不乏有创业激情的开拓者。学校应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开设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如按摩师培训班、中草药栽培师培训班、营养师培训班等,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专业相关资格认证,为今后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比如我校药检系中草药栽培专业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成立了“青青花店”,利用学校的药用植物园进行药用植物和盆景植物的育种、栽培、繁殖、装盆、造型等,在校内外已经打开了销售市场,为今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和积累了经验。

总之,在新医改给医学生创造了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要实现医学生“充分就业”的目标,既需要医学生认清现状,把握基层就业和发展机遇,学会自我调适,充分展示真才实学,叩开满意的职业大门,又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就业咨询和指导,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更多的医学生合理就业、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参考文献:

[1] 黄继涛.经济危机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思考[J].职业时空,2010,(1).

[2] 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3] 卢希,彭鎏佳.医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及指导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33).

[4] 马博,吕世军.浅谈新时期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药学教育,2008,24(2).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合理机制

作者简介:水娜(1984-),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检验系,助教。(浙江 杭州 3100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建研究课题“高职高专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基于对浙医高专在校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查”(项目编号:DJ2012-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209-02

一、我国高职高专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

一直以来,很多偏远或不发达地区基层单位人才匮乏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制约了经济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特别是2005年6月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方面制定的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的政策,标志着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形成制度的新阶段。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问题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加剧,加剧了供需结构性矛盾。单位为招不到合适的人而犯愁,毕业生为找不到工作而犯愁,两种现象共存突出了“挤占效应”,增加了就业成本。通过调查发现在校学生对基层工作认识不清、渠道不畅、观念落后,决定了他们面向基层就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待遇、工作条件、离家远近、社会认可度等。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条件艰苦、离家较远、待遇又低,虽然人才需求很大,准入条件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要简单得多,但是这与很多毕业生的心理期望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一方面在城市等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广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地区、省内欠发达地区等还存在着大量人才缺口的情况。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中显示,毕业生以“经济发达,机会多,平均收入高”为选择工作地区的第一标准,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1]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这是解决目前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一个主要办法。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医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们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大多数医学生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心高气傲,不愿付出太多,急着想要回报,不考虑社会现实状况,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不愿意到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工作。他们认为去小地方、小医院就业就是贬低了自己的创造价值,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即他们都自视过高。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对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水平,对就业技巧进行适当地辅导。学校对学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毕业生就业工作贯穿到各职能部门、各工作环节当中来进行时刻考虑,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配合不够紧密。

3.政府方面的原因

第一,政府在医学人才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还不到位,引导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宣传教育机制仍不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太薄弱。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进入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阶段,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至关重要。

第二,国家对小城镇、农村地区重视不够,对这些地方的投入远远没有对城市的建设多。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这几年已经采取了许多相关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是效果仍不明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不多。

第三,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投入太少,使得有些基层单位硬件设施落后,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平时医疗卫生的服务需求,工作条件差。

第四,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够,贯彻落实不到位,执行不严,没能吸引大学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积极投身基层的热情。因此,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尝试调整政策,如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调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当村官,以及到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等当志愿者等,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这些项目规模小、涉及人数少、覆盖面不够广、政府资金投入与政策偏移力度均不够,激发不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2]

4.家长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家长认为到基层工作既吃苦又没前途,认为孩子只有到大城市、大单位才能算得上有出息,因此反对子女到基层就业。就农村来说,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人才只有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对于现在的农村大学生来说,考大学就是为了摆脱贫穷的农村,让他们回农村就业,其从心理上难以接受。

5.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原因

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人才培养措施,硬性和软性条件欠佳,留不住人才。首先,农村、小城镇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配套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较少且不健全,很多都还在规划建设当中,目前容纳不了太多高校毕业生。其次,这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因为平时效益一般,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又不多,因此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与大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部分基层单位甚至出现了连现有编制下的员工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某些基层单位即使缺人也不愿接收大学毕业生。[3]另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备落后,工作条件差,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没有发达地区优越、有吸引力,对人才培养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和保障,管理不够规范,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后其个人价值得不到很大程度的体现,专业研究和学习需求得不到很好地满足,不能最先接触到最新、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仪器。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机制研究

第一,毕业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的选择范围,包括地区选择、岗位选择等,在校期间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认真执行,且要适时进行调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每个社区或每个村都实现了有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或村医务室等,加强了家庭卫生保健,此外,还出现了全科医生、康复中心以及临终关怀等现代医疗服务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市场对医学生的需求很大。医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应该充分认清形势选择就业。当然,就业市场的竞争也相当激烈,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绩。当前,大部分毕业生都向往到大城市、大医院就业,往往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争抢一个岗位,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大学毕业生要调整就业策略,先就业再择业,可以选择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如农村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也可以从事与医疗相关的行业如医药产品、器械的推广、营销,医疗咨询服务、医疗保险营销、健康营养师等,这些领域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发展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医学背景优势。

第二,学校要加强在校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从学校领导到基层辅导员、班主任都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转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学生培养模式。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要相互配合,灌输基层立业、艰苦创业的大学生成才观,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学校应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如学校可开展各种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技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当中,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或者邀请行业专家或其他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一次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围绕成才必须从基层、从小事做起的主题,促进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掌握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提早向医学毕业生灌输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信息,包括国家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一部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此外,医学院校要增强与医疗机构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开展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结对共建,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教育进行资源整合、有效利用,一方面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使他们了解基层现状,为他们提供锻炼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才不足的现状。[4]

第三,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来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府要加大优惠政策倾斜的力度,建立各地区的宣传机制,并且服务到位、执行到位。政府可与相关医学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基层医务人员,与学生、学校签订有关协议,毕业后择优录用,这样就解决了一部分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行政府、单位、学校、学生四方合作的培养运行机制,对自愿服务基层的医学毕业生给予适当的优惠措施,营造医学生服务基层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已经在基层工作的医学生,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为他们的个人职业发展提供稳定保障,使他们能够安心在基层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医学生的感情投入,搜集当地在读的和即将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学生名单,平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当他们有困难时能给予帮助,这样他们毕业后就能志愿回乡工作,为家乡的发展建设作贡献。[5]

第四,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对子女从小就要灌输基层就业的意义。家长应支持和鼓励子女到基层就业,将基层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成才的锻炼平台,要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要尊重子女的意愿,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综合考虑;另外,也可从事专业性不强的工作。

第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重视人才,以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首先,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应尽可能地为大学生设计好今后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对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大学生有晋升发展的空间,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从而想方设法留住人才,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一系列考核机制择优选调基层人员向上一级单位晋升,上一级医疗卫生单位需要人才时也必须从基层单位进行选调。其次,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和满足感。这种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基层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自然就可以使基层单位实现“招进来的用得上,用得上的留得住”的目标。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生本人、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与合作才能实现。[6]

参考文献:

[1]周海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及其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6):84-85.

[2]岩磊,王爽.对医学生到基层就业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5):102-103.

[3]黄小玲,曾首涛,张晓丽.医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43-445.

[4]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96-97.

第8篇

工商管理大学生的自我评价 四年来,通过自己的实际学习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学习《管理会计学》这门课程时,参照了xx在线《管理会计学》全真试题,在线课堂等内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校期间,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及时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中小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2009年,学校教育工作要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中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科药物经济学及其在药品费用控制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工作总结结束语范文在将来迎来的一年中,我会继续努力,将我的工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我会尽我所能的工作,帮助公司实现发展,相信公司的明天美术专业毕业生的自我鉴定 时光走过三个年轮,即将毕业的我回顾过往的足迹,点点滴滴依然清晰分明。毕业在即,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以下就对我的大学生涯作一个简单的自培训合同样本甲方:乙方:根据甲方委托,乙方承办 培训,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共同信守执行。一、培训目的甲方委托乙方培训的目的:。二、培训的内容范围及要求1、2、计算机专业毕业自我鉴定计算机专业毕业自我鉴定 本人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就读于华侨大学,管理信息科学系,财会与 计算机应用专业。 光阴荏荏,短短两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过高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大专生毕业自我鉴定 XX年-2010年的大专生活晃眼一瞬间.在校期间,本人呢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动手能力较好,积极参与社会实 老教师的自我鉴定范文我叫***,45岁任,教26年,工作中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大胆改革,,带领学生积极与科任,团结协作,同时也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班级学习成绩各纪律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82年任教以来,一直以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三心”为动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广大师生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工作中我不断钻研科学育人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以不怕苦累的实际行动感召幼儿,以朴实端庄的人民教师形象教育幼儿,做到了为人师表,修德修才。

教育工作中,我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面对有限的课时,我以改革精神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里的教学效益。把提高教学效益当作首要任务,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课前精备,是指上课前把功夫下在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上,特别是认真研究怎样“用最节省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并促使学生最快地转化为能力”。课上精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能力点、思路和规律,激活课堂气氛,教得生动,学得主动,充分发挥课堂潜在功能。课后精练,是指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本着质量高,数量少,内容精,方法活,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分配,严格控制作业数量。 先进性教育团县委副书记个人整改措施 根据《县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安排意见》,在分析评议阶段,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通过自己找,组织帮,同卫生先进工作者事迹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担任卫生管理工作者以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赢得广大师生的好评。 对于学校的卫生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学校卫生制度和卫生管理中学2010~2011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根据县局和镇教育组本学期的工作要点,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本计划分为五个部分:一、学校现状;二、指导思想;三妇联农村副部长竞争上岗演讲词 大家好! 首先,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多年来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感谢党组提供这样一个向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 我今年34周岁,1银行礼仪培训心得 x月xx日参加了总行组织的服务礼仪培训,使我有幸聆听了专业资深专家具有国际标准水准的讲座,接受指导,她们在服务礼仪课程中所陈述的内容,使我深有感触残联开展“全国助残日”宣传活动总结2010年5月17日是第十九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关爱残疾孩子,发展特殊教育。为组织做好本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市残电影项目地区合同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鉴于在我国推广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如何调动社会资源、激励更多的企业、公司参与到电影市场的开发和经营活动,对小学教师的工作自我鉴定例文 转眼间,从2011年11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近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在这里,我有必要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幼儿园领导班子自我评价材料 按着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对照检查阶段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园工作实际对领导班子的情况加以分析 一、自我评价 1、领导班子有一定的凝纪检委职工的入党思想汇报参考 敬爱的党组织: 自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我就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全面地学习党的章程,对党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严守

第9篇

【关键词】 校友;教学工作;评价

Abstract: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college′s teaching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fellows.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s teaching work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Result and conclusion The schoolfellows hold the view that the college′s speciality settingup,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are comparably reasonable. They have a high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college′s teaching quality and unanimously agree that they have benefited a great deal from the college′s education in the aspects of speciality knowledge,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capability of practice with hand and the spirit of teamwork with coordination .

Key words:schoolfellows; teaching work; evaluation

为了更好地掌握我校近年教育教学工作状况与效果,不断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在2006和2007年期间,分批对在医药、卫生及相关行业的我校校友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的对象

2006年以前毕业的部分广东药学院校友(留校工作的除外)。

2.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通过邮寄、各地校友会聚会、校友回校等形式进行。

调查内容:校友的基本情况、对母校教学工作的评价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校友基本情况统计结果与分析

两次校友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问卷395份,回收率79%,有效份数378份(2006年176份,2007年202份),有效率为95.70%。

调查对象的单位:涉及广东省内部分地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所、药监局、药检所等政府机关的占19.84%,在疾控中心、医院、科研机构、医药院校等事业单位的占48.14%、制药企业、医药公司等企业占17.73%,其他医药卫生及相关的单位占17.99%。单位性质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

被调查的校友基本情况:性别,男性66.14%,女性33.86%;年龄,20~39岁占48.42%,40~59岁占50.26%,60岁以上占1.32%;从母校毕业的时间,1~10年占46.56%,11~30年占51.85%,31年以上占1.59%;在母校的毕业学历,本科82.01%,专科16.40%,其他1.59%;目前的职称,初级36.24%,中级32.54%,副高23.81%,正高7.41%;目前的职务,科员29.37%,科级(含副科)31.48%,处级(含副处)13.49%,其他20.37%;所学专业是否与工作对口,“是”占83.33%,“否”占5.03%,“相关”占11.64%;有无跳槽经历,“没有”占72.22%,“一次”占16.14%,两次以上(含两次)占11.64%。

此次调查的医药卫生行业面基本涵盖历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各年龄段和毕业时段都有一定分布;学历以本科为主;职称与职务由低到高呈正态分布,并与年龄段和毕业时段基本吻合,所以总体样本具有代表性。绝大部分校友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多数无跳槽经历。

(二)校友对学校教育工作评价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校友对学校工作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映:一是对母校总体教学情况评价,二是对母校总体教育质量的评价,三是学校教育对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影响的评价。

1.对母校总体教学情况的评价

这一类评价包括所学专业课程设置、所学专业教学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该项目为单项选择。由于2006年的调查表对此类问题调查缺如,故调查数据只有2007年的202人。

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结果见图1A,认为非常合理占12.86%、合理占50.98%,基本合理占31.20%,不合理占3.96%;所学专业教学内容见图1B,认为很好的17.60%,好的占43.50%,较好占30.70%,一般为7.45%,差占0.75%;从图1C可见,认为教学方法与手段非常合理占11.37%、合理的占57.90%,基本合理的占30.23%,不合理的占0.50%。

以上3个图均有六成多的校友对我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表示“好”或“很好”(“合理”或“很合理”),说明他们总体上比较认可学校的教学情况。由于本次调查的校友覆盖了各个时期,也表明学校的教学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这与我校长期比较重视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以及坚持教学方法改革有很大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每项都有个别选择差或不合理,尽管比例很低,仍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几项都属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其改革的力度,以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更加有利于适应性强的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

2.对母校总体教育质量的评价

对母校总体教育质量的评价,包括对母校教学质量、学风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教风和教书育人方面的评价。该项目为单项选择。这部分包括2006年和2007年两次调查数据,对总的选项人数进行分析。

对母校教学质量评价见图2A,很好15.04%,好55.43%,较好24.46%,一般为5.07%;图2B是对学风的评价,很好占18.80%,好占53.58%,较好占22.28%, 一般为5.34%;对教师在教风和教书育人方面的评价见图2C,很满意12.19%,满意53.32%,比较满意25.79%,基本满意为8.70%。这3项都无人选差或不满意。

总的来看,校友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满意的。不过,对教师在教风和教书育人方面的评价,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超过了30%,而且,基本满意只有2007年调查的校友有选择。可能的原因是,这年调查的校友近几年毕业的较多,相对来说他们接触到年青教师也较多,而这几年正是我校快速发展,大量引进新教师的时期。虽然学校也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年青教师,但毕竟增长速度较快,无法保证所有教师在教风和教书育人方面都十分令人满意。虽然此项也无不满意的选择,不过仍然提示我们要继续加大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3.学校教育对校友参加工作后的影响

这类问题主要包括:①您认为母校哪些方面对您的工作影响较大?②您在母校学习期间的最大收获是什么?③您认为我校毕业生在哪些方面能力较强?这几项主要反映毕业生的知识面、能力等,故为多项选择。每个问题的几点用一组柱状图表示,单位为人。

从图3A可见,对工作影响较大的选项人数,依次为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实验与实习、课外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反映我校的专业教育、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工作做得比较扎实,课外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排第四位,也与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是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毕业论文对工作影响较大的只有40余人。本次被调查的校友八成以上的工作与专业对口,为何仅一成左右的选择此项?这一结果至少提示我们,原本应该反映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毕业论文在其设计和完成过程上亟待改进。

图3B选项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了综合能力,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这些结果基本与图3A吻合。认为综合能力得到培养的人数较多,说明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是比较成功的。而选择培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数不足四成,提示教师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方面有待加强。

图3C选项人数依次为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团队精神与协调能力、基础理论、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专业知识的影响仍排第一位,一来毕竟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二也说明学校历来对专业知识教育抓得紧而且工作扎实,另外也反映出我校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的是专业或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工作,才使得他们这方面的感受特别深刻。实践动手能力影响排第二位,且2006、2007年两次调查的结果比较一致,反映学校各教育环节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团队精神与协调能力排第三,说明我校学生比较顾全大局,善于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可能是因为我校针对毕业生多在基层或医药企业的一线,主要面临具体工作和事务的特点,一贯注重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一结果与图3B综合能力得到培养选项的人数较多较为吻合。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校学生上手快、善沟通、能力强的特质。

选择基础理论的排位降至第四,学习能力选择的人数也不多,仍然提示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选项的人数很少,可能的原因是:其一,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偏大,当时在校期间对计算机使用的要求不高;其二,也存在生源或学生自身基础的问题,这也导致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一直很不均衡;其三,不排除当时学校教育条件和英语学习氛围的影响。

第10篇

临近毕业的六年级二班在本学期重点要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培养。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方面更上一个台阶。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接受中学的检验。人人争做合格的小学毕业生。为小学生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班级概况:

六年级二班现有学生50人。男生26人,女生24人。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上课能做到专心听讲,平时作业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好。能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集体荣誉感强,有竞争意识。纪律、卫生、两操等方面在六年的习惯培养中已见成效。自我管理方面表现突出,班干部工作责任心强。良好的班级风气已逐渐形成,学生能配合各科老师上好每一节课。特别是进入六年级以来班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这就需要老师的工作更加耐心细致,管理得法,制度严明,感情教人,真情育人。使班级风气更正,行为习惯更加规范,为初中学习生活打好基础。为学生负责,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做好本学期的班级工作。这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三、班级管理目标:

1、进一步创建“惜时、专心、苦读、善思”的学习风气,“勤奋、诚实、团结、守纪”的班级风气。为母校争光。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以优异的毕业成绩进入初中。

3、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在综合活动中提高能力。

4、继续争做优秀、合格的自我管理班级体,争保每月“优秀文明礼仪示范班级”荣誉称号。

5、做好每天的行为规范评比工作。有评有比有总结有记录。争做每周的行为规范标兵。做合格的实验小学毕业生。

四、具体管理措施:

1、继续加强“六爱”教育。培养责任感、义务感。

2、加强诚信教育,做诚实守信的人。培养“自尊、自爱、自律、自主”的道德风范。

3、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加强小干部工作的力度。责任到人。岗位到人。

4、继续开展班级星级小组评比。争当优秀小队。每周进行评比总结。

5、继续完善落实班级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工作,按各项要求严格管理,评比要有实效,加强管理力度。继续发扬团队精神,健全四人小组管理制度。日评、日查、周总结工作切实到位。

6、两操、卫生、纪律是班级工作的常规。要持抓不懈、严抓不怠。抓好两操的质量。

7、坚持每周的评比班会。发挥家校联系本的作用,坚持每天的家校签字沟通及评比表格的签阅。

8、严格按照早读计划进行早读,要有专门的负责干部。老师作好监督检查工作。

9、继续强化阅读教学,形成班级的阅读特色。

五、各月活动安排:

二月:

1、做好新学期学生报到工作,配合学校做好开学典礼工作。收费工作尽快到位。

2、稳定班级秩序,完善小干部队伍,制定新学期班规。

3、做好新学期值周工作。

4、班级展示栏展示寒假生活内容。

三月:

1、组织好年级学生参加“美丽的杨小——我的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2、办一期班级板报“我们校园”

3、主题中队会“寻找雷锋的足迹”

4、开展班级小课题研究活动。

四月:

1、办一期班级板报。

2、召开主题中队会“我爱我的班集体“。

3、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4、班级演讲赛——“难忘母校”

五月:

1、提前做好毕业考试各项工作。

2、组织班级朗读优秀作文比赛,评优表彰。

3、做好毕业班毕业的各项工作

4、写好学生毕业评语。

六月:

1、迎接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六一”节。

2、参加毕业考试。

3、认真填写各项表格。

4、力争圆满完成毕业班的各项工作。

第11篇

发放《临床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96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100.0%;发放《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1份,有效回收率90.2%。整理调查问卷,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1.1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

1.1.1生源情况被调查的96名临床专业毕业生中,男生40人,女生56人,男女生比例为1:1.4;以农村生源为主,其中88人来自农村(占91.7%),8人来自城市(占8.3%);选择本专业是个人意愿的有42人(43.7%),家长意愿的有36人(37.5%),迫于就业形势的有14人(14.6%),其他原因4人(4.2%)。

1.1.2自我评价(见表1)调查显示,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自我评价总体较好,表现出了现代大学生充满活力和自信的特质。在8项自我评价指标中,学生自信程度最高的前3项指标依次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最不自信的是外语水平。学生认为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今后的工作帮助较大,而计算机水平与外语水平对今后工作的影响不大。

1.1.3择业观念愿意将所学专业作为未来职业首选方向的学生有80人(83.3%),没想过的有14人(14.6%),不愿意的有两人(2.1%)。毕业后自愿选择去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有53人(55.2%),去县及县级以上医院的有27人(28.1%),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有10人(10.4%),其他单位的有6人(6.3%),没有人选择到村卫生室工作。

1.1.4教学评价调查显示,68.8%的学生认为目前我院临床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能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29.2%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1.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非常合理,0.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合理;89.6%的学生能够适应目前的教学;认为课时总量适中的学生占68.9%,认为科目太多、每学期排课太满与认为科目偏少、留有较多空余时间的学生比例相当,均约为15%。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总体评价一般,有32.3%的学生认为实训项目少。这提示强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仍然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1.1.5教师评价(见表2)调查显示,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教师总体评价较好,特别是在教书育人、敬业精神上对教师给予了较高评价,但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还有待改善。学生认为目前教学中最有待改善的3个问题依次是:缺乏实践机会、忽视个性培养、教学计划不合理。

1.2农村基层临床医生问卷调查分析

1.2.1基本情况回收的451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基层临床医生男女比例为2.76:1,以“70后”为主,占37.9%;“60后”、“80后”人数基本相当,各占25%左右;从学历构成看(见表3),县级医院医生以本科学历为主,占75.6%,其次为大专,占18.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大专为主,分别占49.5%、44.4%,中专和高中学历均占30%以上。

1.2.2职业认知度调查显示,92.8%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医疗服务;12.5%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还应当承担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工作内容;仅有约3.4%的基层医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在内的“六位一体”服务职能。对于自己目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8.3%的基层医生认为有待提高;92.2%的基层医生认为在岗培训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基层医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愿望仅次于提高薪酬,但仍有约45%的基层医生5年及以上才能参加一次短期脱产培训。此外,90%以上的基层医生认为学习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服务政策、理念、发展策略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2讨论与建议

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还是人才问题。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为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的社会责任,应当主动适应医改的新任务、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

2.1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农村基层临床医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基层医生不能正确认识基层临床医生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从过去的以临床医疗工作为主开始转变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更加突出为本社区、乡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及临床基本诊疗等综合服务职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其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课程或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服务政策、理念、发展策略等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2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职业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影响。高职医学生的价值观从总体上来说是良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且成长成才愿望迫切,但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定位基本准确,职业价值观主流是对的,但仍需对其加强教育和引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医疗服务制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保障机制的建立,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任务将重新回归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我们必须紧密结合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的同时,突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较早接触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特点和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去感知未来职业的伟大。引导他们树立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富有责任感的职业价值观,激发他们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热情,培养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心。

2.3强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总体评价一般,有32.3%的学生认为实训项目少。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乃至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职业化培训,加强实习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严谨的作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尽可能将学生安排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培养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将毕业实习与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取向相衔接,为学生今后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充分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要利用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突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主题,找准社会实践与未来职业能力培养的契合点,合理安排活动和学习实践任务,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内容融入活动要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专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养成和提高。

第12篇

2008年6月5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的《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本专科专业就业情况》揭示:“2004-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图表中,医学院校绝大部分专业的就业率处于最低地位。”[2]不仅医学类本专科生就业困难,高层次的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不乐观。“2007年,北京有1300余名医学硕士及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某大学的几所附属医院2007年共提供临床及临床相关职位140余个,明确表示招收七年制毕业生的岗位7个。不足5%。”[3]

不仅医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医学生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也在急剧下降。2009年,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了新近完成的“2009年度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再次披露:薪资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位中,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麻醉学和医学影像学这5个医学专业都榜上有名。同样,在本专科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中,医学类也占了3个,中医学失业率排在第一位,毕业半年后有30%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传统就业较好的口腔医学就业率也不尽人意,失业率达29%。临床医学的失业率也有24%。由于医学生专业性太强、求职面太窄,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差的薪酬待遇,“至少30%的医学毕业人才流失了”。[4]不少人改行去当医药代表、推销员甚至充当与医学专业完全无关的临时工。2009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50万,再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困难,医学生就业形势也必将更加严峻。

2、当前医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医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形成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更有客观原因;既有个人责任,更有学校、家庭、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责任。具体说来,当前影响医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医学生扩招太快

经过多年的扩招,目前,全国在校的本专科医学生已多达140余万,每年30多万的医学生走出校门,医学生总量已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2.1.1我国人均拥有的医师量已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2006年以来,全国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99.5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57人,这个数字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医生和人口的合理比例150/10万。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卫生从业人员队伍已达到了200余万人。短短几年,全国医学院校本专科生就多达140余万(还不算医学类研究生),几乎占了全国执业医师的70%以上,如此庞大的医学生队伍的就业必然供大于求。

2.1.2城市的医院早已达到了饱和超编。

目前,城市里各级医院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已经从过去的数量增长转变为提高质量,用人指标非常有限,难以接受大量医学毕业生。目前医院的门槛越来越高,不仅本科生难进医院,就是硕士、博士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2.1.3正在崛起的民营医院对吸纳医学毕业生没有兴趣。

由于受成本制约和利润驱使,在用人制度上多为租赁形式,为了多出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总是聘用离退休专家或临时向大医院租借,对吸纳、培养医学生不感兴趣。

2.2医学生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扩招以来,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显现,且逐渐成为影响医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原因“当前,优化医学教育结构的任务相当繁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办学层次还不能主动适应建立新的卫生服务模式的需要。”[5]目前,我国高校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譬如新增医学专业越划越细,医科院校的英语名曰医学英语,实则把公共基础课变成了专业课。学生学了四年,医学没有学到皮毛,英语也难以专业下去,且总感觉自己在校是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最后学生走入社会,竞争力必然处于弱势。又比如,重庆不少高校都开设有药学相关的专业和学院,甚至某些工科大学也办起了药学院,这些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导致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非常突出。

2.3医学生质量下降

2008年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刻不容缓,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临床教学等方面还不适应现代化医学发展的要求,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卫生人才方面还需要下更大功夫。”[7]

大学扩招以来,医学生已从过去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了大众化培养模式,成倍成倍地毕业生走上了社会,数量增加了许多倍,然而他们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综合素质确得不到保障。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少医学院校为了节约经费,大砍实验课,该做的动物实验精简取消了,有的临床实验名存实亡,教学实习基地缺乏优秀的带教老师,学生在实习期间,又要忙于找工作或忙于准备考研,实习形同放羊,有的学生临到毕业,甚至连阑尾炎疝气手术都未见过。文凭缩水、质量下降,成了影响医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2.4医学生就业机制不健全

自从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转向了市场经济时代的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但与之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和就业机制却严重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发展。大学重招生轻就业,时至今日,大学生走上就业市场,基本上靠自己单打独斗,特别是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变成了买方市场之后,大学生的弱势群体地位更是日益凸现。

如近年来由于就业岗位有限,特别是医学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国家大力号召大学毕业生自己创业,但创业的条件却不尽人意。如此情况下,国家颁布的《医疗卫生法》、《执业医师法》又明确规定:没有取得医师执照的就没有处方权,也没有行医资格。这个规定实际是限制了医学生自己创业的权利。因为医学生毕业后必须首先进了医院就业,才能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进不了医院,考不了医师执照,没有行医资格自己怎么能创业?自己创业,自办诊所就成了非法行医。如果说到城市医院就业困难,那么,到基层去、到乡村去也可做末位选择。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乡村医生连乡村教师都不如,乡村教师退休了还有退休金,乡村医生则完全自生自灭,退休了连退休金都没有。医学生又怎能下得去,留得住?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医科大学教授巴德年一语道破了医学生“下不去”的根本性的制度原因,巴德年认为:“关键不是教育培养的问题,而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是国家买不买单的问题。如果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待遇与小学校长一样,乡村医生与乡村教师待遇一样,事情可能就好解决一些了。”

3促进医学生就业的思考和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学生就业困难的形成和累积已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要缓解医学生就业困难,首先高校责无旁贷。

3.1提高医学院校的公信力

大学的公信力是社会对大学的公信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大学的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社会贡献的总体评价和高度认可。北京大学某著名教授的批评非常尖锐:“大学的公信力在下降,所谓师道尊严也正迅速沦丧。”大学公信力一降再降。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一些大学的改革步入了歧途。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在利益驱动下,在产业化的导向下,大学精神迷失了。

医学院校的公信力也在逐日下降,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和影响医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医学教育承担着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两大最根本的民生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承担着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神圣天职。但现在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下滑,医德医风每况愈下,人民群众对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不满意度越来越大。最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披露,北大医学院实习生手术中抢救失误导致本院教授惨死手术台上的案例以及南京市儿童医院一名幼儿因值班医生的不作为导致幼儿死亡,在全国引起一片哗然。为此,要提高医科大学的公信力,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不但要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更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去向,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我们的医科大学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学生的爱戴,重建起大学美誉的公信力,从而培养的大学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3.2降低医学生的目标定位

所谓降低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指降低医学生的定位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都把培养高级医务人才定为自己的目标。不管是综合大学里的重点医学院或是地方医学院校的招生简章都把本科生定位高级医务人才,学校这么定位,成了惯性思维,学生这么自以为是,使得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自然也高居不下,同时也大大加剧了医学生就业困难。在新的形势下,医学院校有必要对学校的定位作出重大调整。目前,全国硕士生、博士生年年招生人数已经突破40万人,几十万的研究生才是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医务人才的后备力量。而本专科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调整为中级医务人才,只有这样合理的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明确,学生的自我定位才能准确。这样的调整不仅是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形势的变化,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与医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厘清了医学生培养目标,也有利于医学生合理定位,更有利于医学生成功就业。

3.3停止医学生扩招

医学教育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都要服务于人和人的健康,其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接受的教育,都必须保证优异的教学质量。最近,教育部发展司司长梁佳民在教育部会上表示,扩招以来,由于扩大规模的辅政策和措施跟不上,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滑而导致教学质量滑坡,造成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北京医科大学原副校长程伯基曾忧虑地讲到,目前还有一批令人信赖的专家活跃在临床医疗第一线,能让人放心地去就医,如果听任这种医学生实践能力削弱的状况发展下去,20年后,谁来给我们看病?

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其最终产品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医生与人口比例不能太出格,否则容易造成医疗过度竞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医学生数量的控制都很严格,鉴于目前医学毕业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建议医学院校不宜再扩招,应从数量扩大转向质量提高。

3.4招收定向医学免费生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家应尽快招收定向医学免费生,以合同培养、定向培养的方式,为社区和农村提供专门的医疗卫生专门人才。具体措施是:国家在每年的医学生招生计划中,划出一部分比例作为免费生。以农村考生为主,城市考生为辅,在自愿的原则下,以合同作为保证,国家免除这些学生的学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这些学生毕业后,按合同预先的规定,下到基层社区医院或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既可缓解城市里医学生就业的高强度竞争,又可以改善基层医院和乡镇医院缺乏医疗人才的状况。

需要强调的是,光靠免去学费和生活费要想把医学生长期留在基层社区医院或农村乡镇医院也是不可行的。要把他们留下来,要让他们在基层,在农村扎下根还必须在政策上予以切实的保障,使他们在待遇上、发展空间上都不低于在大城市、大医院。

以上建议不仅可以缓解医学生就业困难,也可以缓解当前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困难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希望国家能统筹兼顾、选择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先行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而广之。

3.5把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