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时间:2022-08-28 19:0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每个人出生就保有了一颗童心,就像人们说得,孩子的世界是最简单、最多彩的,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没有太多的杂念和世俗的烦扰。他们一定是活在世界上最开心的,他们用那颗一尘不染的童心去仰望尘世。但随着慢慢地成长,那颗青涩的心灵变得成熟了,原本简单的事物也渐渐复杂了。这时的我不禁感叹道:我们还能孩子多久?

其实大人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满了十八岁又怎样?孩子就是孩子,就该做孩子该做的事。可每当我把自己最真诚的童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的时候,得到的确实这样的结果。

当我在折纸时,同学们却嘲笑说是小儿科;当我喝酸奶时,会问我几岁了,断奶了没有?当晚上睡不着觉想和妈妈一起睡时,妈妈会说:长这么大还要和妈妈一起睡,不知羞。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想保留的童心吗?大人们总喜欢把任性没收,却不知在无形中他们已经扼杀了自己心底那最后一抹童真。高速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正在一步步吞噬他们的童心,他们早已是体无完肤了。

时光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却只剩下麻木的我们,没有了当年的童真。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当初的童真在哪里?事到如今只好用来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却再也找不回最真的我们……

最后的最后,我们渴望守住童真。

特立独行

生活中,从众效应比比皆是,但当众人行为有悖于道德之时,我们就要坚守准则,不盲从于众人;在众人皆庸庸之时,我们亦要特立独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从众效应”多数情况下是对人的一种误导。如一人闯红灯,所有人都跟着违规;如一人偷窃而未被抓,许多人都以为这有利可图……因此,不盲目随大流,面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是特立独行,才容易为生活添彩!

当众人皆为利奔波之时,我独寄情于书,收获一份宁静闲适;当众人皆悲秋伤春之时,我独赞秋高气爽,春满乾坤;当众人皆感慨时运不济之时,我独叹一声“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众人皆言人心不古时,我独吟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生活的疲累麻木了世人的神经,噬碎了对美的憧憬。而特立独行,似一声春雷,将光明的种子播下,为生活添彩!

特立独行的人,是对生命负责的人。

在众人皆苟且偷生的时候,偏有一个叫岳飞的汉子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浴血奋战;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时,偏要有个神智清醒的鲁迅,以笔为剑,直指旧社会的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沉睡的巨龙从梦中唤醒……他们都处在混乱的年代,却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已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特立独行的他们,怎能不被世人谨记?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中国的文人中,向来便有许我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他们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们热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憩淡,他们衷情于“黄河之不天上来”的磅礴,他们倾心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净……纵然身处污泥,他们也愿开出高洁独放的花!

特立独行的文人们,怎能不在文学的殿堂中馨香百年?本文来自语文茶轩不盲从于大众,摒弃从众心理。以道德准则为基,特立独行为信念,以鲜洁的思想开道,那么,成功的花将为你而绚丽地开放!

于和解中品味亲情

常会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一些关于亲情的报道,那都是些催人泪下的故事,波折与磨难中讲述着爱的真理。于是.每当行完,我的心中便会感到一丝凌凉。我和父母之间从未有过这样的故事,并且时常闹别扭,这种想法伴随了我很多年.S到那一次……

去年假期,我又一次跟父母闹翻了,因为父母工作挤忙的缘故,我只能跟着一个阿姨去内蒙古旅游。但阿姨还要照顾她不足十岁的儿子.所以基本是我一个人的旅途。走时,我还气愤地摔了家门,头也不回地不管身后疲惫的父母。火车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笨重的行李箱扛上了车,突然想起要是父亲在就好了。掏出手机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却因刚才的行为硬生生地把拨了一半的号码用掉.但母亲的短信不一会从手机弹出,虽觉得唠叨但心中无比温暖。

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夜晚.璀璨的星空让我艘撼。北斗七星、天河·4·…都尽收眼底。突然有股冲动想让父母也衍到这一切.于是拿出相机拍摄,显示屏却是黑压压的一片。是啊!星里毕竞离我们那么遥远.但父母就在身边啊{我们却还因自己的任性时常与他们闹别扭.让本来身体就够劳累的他们变褥身心疲惫。

第2篇

陈大中(本名陈建中) 1962年生,无锡人。198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本科,后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书法作品获全国奖。2015年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任评委。

在今日书坛的中年书家中,陈大中先生无疑是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位。特立独行是中国传统士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对于大中先生来说,这份特立独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的自信;二是学习书法的资历。前者下文有详细的阐述,后者,我们从其简历中可以知道,陈大中先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地见证了中国美院的书法教育,是中国美院书法系所培养出来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在全国也是没有几个的,仅此一点,也足以构成其特立独行的全部理由。但大中先生的特立独行显然主要来源于前者。下面我以简、净、静、和四字来谈谈对陈大中先生书法的一点浅见。

一曰简。简的对立面是繁。很多做艺术的人都在追求繁,也就是丰富。从取法的多样性,到制作手段的花样百出,常使人眼花缭乱。陈大中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走上了一条简化的艺术道路。

其书法以魏《张猛龙碑》为中心,以点带面,辐射至其它书体。楷书固然是筑基于《张猛龙碑》的,其行草书方起急收,戛然而止,峻快明了,节奏鲜明,也时时流露出《张猛龙碑》的影子,而迥异于一般世俗所谓“宗法二王”的甜美书风。《张猛龙碑》被清末康有为评为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陈大中先生选择它做为书风的基调,避开了当今书坛上取法一致的平庸化取向,可谓极为高明。

简更代表着一种审美态度。在日本有至简主义。以插花为例,我国多求大、满、多,以阔绿叶配大红花,五彩缤纷,喜庆热闹,有一种世俗艳丽之美;日本的花道则常取一枝,甚至只有一片叶子,这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是一种禅境。这种简淡,是丰富的提纯,更具有艺术性的取舍。

二曰净。净,《广韵》释为“无垢也”。在一个以混浊脏乱为大气,以蓬头垢面为野逸,并趋之若鹜的时代,“无垢”竟变成一种难得之境。

我们回望数千年的书法史,明以前彪炳史册的杰作无一不是干净清爽的,特别是二王以来的帖学书法,这是文人气的一种表现。大中先生把碑都写得如此干净,无一丝尘埃气,实为难得。

历史上关于碑派书法的金石气表现,既有人写得较为粗糙,追求“毛而不光”的效果;也有人写得简净光洁,如清代伊秉绶的隶书作品。大中先生的书法得“无垢”之净,正如唐人所言“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三曰静。大中先生的字有静穆之气。相对于动而言,静更符合东方民族的审美习惯。就表面上看,其书是动感强烈,颇具张力的。可贵的正是能从动中透出一点静来。无静之动则躁,无动之静则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大中先生书法的静境。同时,由静而得清气。字中有气,古人多有论述,如逸气、清气、村气、野气、山林气、江湖气等等。清末的大书家吴昌硕,就有人认为其书有村气。大中先生的书法,无论真草隶篆,都深具静境清气。这既是作者出于审美的一种主动追求,更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这是一股来自骨子里的风雅。到过大中先生的工作室――“乐水精舍”的人,都会有这种强烈的感受吧!

四曰和。这里的“和”既有合诸种因素为一体和谐共存之意,也有书与人高度协调互证之意。大中先生的书法虽然取法多样,但都能归于同一种审美范畴之中,表现为一种高度的个性化。其书法表现出对“雅”的另一种理解,不同于一般流俗表面上做出来的“雅”,而以“真”为旨归,是由人外化为书,再由书返观人的。不掩饰,不做作,一切顺其自然,发自本心。艺术的终极目的,或许就是艺术的人格化,表现为艺术作品与人的混然一体。在这一点上,大中先生是一个代表。其书法篆刻与言谈举止、做事风格,合而为一,不分彼此,举一可知其余。可以说其作品是高度人格化的艺术,其人是高度艺术化的艺术家。大中先生有名士气,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隽言妙语,是可入《世说新语》的。书法不过是其人格魅力的一种表现而已。以上所谈,乃管中窥豹,以偏概全。所见,亦不过冰山之一角而已。

第3篇

某一天,一个神秘的激进团体频频出现在各大时尚博客,呼吁大家反对“生命燃料”合法化。什么是“生命燃料”?答案无从得知。单从名字来看,大家推测这应该是某种转基因食品,违反自然。总之,听上去比较严重。

既然是有害的,自然应当反对。于是,你一时冲动在网上加入了请愿,期待自己能帮上忙。

除了加入这个“反合法化组织”,网站还提供下载宣传小册子。每一张宣传单都印有充满哲理的口号,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尖刻观察,宣扬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例如“他们想要生活快点,我们想要生活长点”,“过多的自由等于不自由”,“爱不是那样的”,“抵制诱惑”,“一次生命,一个伴侣”等等。请愿网站呼吁所有参与请愿的人打印散发这些宣传单,或者在网上广泛传播。

几个星期过去了,事态没有任何发展。请愿也似乎不了了之。但不甘心的你仍然定期上网追踪反对“生命燃料”合法化的进展。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请愿的网页不存在了,你被转接到另一个网站――“生命燃料”主页。

原来,“生命燃料”并不是什么神秘生物实验室制造的违反自然规律的食品,它是时尚品牌 Diesel推出的第一款香水――燃动香水。

大家被 Diesel弄蒙了,但对燃动香水的营销团队来说,这正是他们想看到的。

作为香水市场的后进入品牌, Diesel明白,如果要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就必须时刻看准了年轻人这个消费群,机智、新颖、反主流自然就成为燃动香水营销的主题词,于是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始的那一幕。

这个意大利品牌创始人伦佐 •罗索说 :

“Diesel从不诱导顾客该买什么,而是传递一种对生活的感受。我 相信顾客的智力,他们会选择最独特的。 ”

“独特”是 Diesel所标榜的最大的吸引力。伦佐 •罗索定下 Diesel(柴油 )这个名称时,就显出他的特立独行:大家都以为这个品牌是卖柴油机的。当你随便翻阅一本时尚杂志 ,最出挑的广告很有可能就是 Diesel的。 Diesel每年用于宣传的广告大片总给人以惊喜,它的名气相当部分来自于这些经常引发争议的广告。广告已被视为 Diesel产品的一部分。

“生命燃料”谜底揭晓后, Diesel顺势推出了主题为“你还活着吗?”的广告宣传片。巧妙地利用社会热点和争议的话题塑造品牌形象,这似乎是 Diesel一贯的作风。看 Diesel的广告,你会忍不住猜想, Diesel是否在利用这些广告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尖刻观察和对生命的思考。

第4篇

由于人们对“生成”理论认识不够深入,也未能在实践层面上有效操作,“生成教学”在一段时期中陷入尴尬的冷寂。当此之时,特级教师李仁甫倡导“生成课堂”理念,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双向开拓,指出师生“双主体”共同努力将课堂从“再现”走向“生成”的基本路径。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文本深度学习的习惯和水平上,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淡化预设之后随机切入文本的功夫上。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生成无限精彩的意外和陌生。我有幸和李老师同在一个教研组,时常得到他的直接指导,下面就结合李老师的有关课例来谈谈。

一、深度学习: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深度学习”是李老师“生成课堂”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指出:课堂主要是为学生“看不懂”的东西而教,而且“这‘看不懂’的东西,绝非教师单方面的猜测,而是学生在能够‘看得懂’、也被给予机会看懂的前提下突然生成、自然建构的‘新大陆’”(《“互联”与“愤悱”》,《中学语文》2014年第1期)。也就是说,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单方面的猜测”(所谓的知识重点、有价值的问题等等)居多,然后在其“先发制人”、“满堂灌”、“满堂问”等战术下快速地达成愿望。这样的教法,显然有悖于知识具有建构性的心理学原理,有悖于人具有主体性的哲学原理,有悖于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学习原理。试看李老师是如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逐渐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

1.让学生在经验的交流中把握知识重点

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包括听说读写方法的知识、语言知识、逻辑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等。这些知识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自行圈定掌握,不求统一,课堂上检查时一人或几人公开展示,多人补充或修正,让他们现场展开学习经验的交流,这样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个人自学习惯的养成和班级自学氛围的形成。

就拿文言文来说吧,语法知识一直是教学的一方重镇。一些老师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停留在“串讲”阶段,逐字逐段地翻译课文,总结词法、句法,如此怎能不让学生对之望而生畏,读之生厌?事实上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再者文言文是现代汉语之母,我们要求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浸润学习了十几年的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对词句基本意义和用法的掌握,其实是不难实现的。因此李老师主张在文言文教学中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字词句段的理解与知识整理,教者只要提出学习要求并适时检查、纠正即可。

比如李老师教《寡人之于国也》时,先让学生交流自习成果,结果学生就“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中“移”的用法发生分歧:有人认为这就是一般动词,有人则认为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经过激烈的讨论、辨析,大家认识到原来使动用法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而且有个同学还即兴发挥了一把,说出了不少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留存,比如“光盘”行动,“乐果”农药,“万家乐,乐万家”这样的例子。有了这次自主讨论研究的经历,学生对“使动用法”这一知识点无疑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在反复的激励下提升问题质量

李老师在一次学术讲座上说:有“学”必然会产生疑问,有疑问则有必要推进、发展为“问”;而“问”又必须依赖于“学”,不“学”情况下的“问”是虚假、无聊、无效的问,少“学”、浅“学”情况下的“问”是简单、肤浅、低效的问。只有让学生在“学-问”环节上下足功夫,教师的教才有十足的把握,教师的短教、少教、精教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教师“讲风太盛”的流弊才能彻底得到纠正。

可是在具体教学中,有的学生找不到疑难,有的学生则在不着边际的地方提出疑问,那么如何才能激励、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李老师的做法是,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一次次地去激励、唤醒他们。

有时率先示范,教给方法。比如李老师教授《想北平》一文,当他检查自学情况时,发现没有同学提出疑问,于是李老师就率先抛出一个自己的阅读“困惑”:作者在开头反复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为何结尾时又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最终成了激发学生讨论的导火索。教者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步知晓提出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有时提供资料,引导发现。比如在教授《金岳霖先生》一文前两周,李老师的推荐书目中就有《民国那些事儿》,上课时果然就有同学能够联系当时西南联大“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对人物进行深入解读。

有时鼓励讨论,多方争辩。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大宅子既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主张‘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而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样做不是显得太流氓了吗?”这个问题显然不在老师的“预备”范畴内,李老师似乎也一时惊愕,但他没有武断地否定问题的价值,而是从容直面并促使学生就此展开讨论,结合实例类比,深入把握了鲁迅杂文的的语言艺术及其思想内核。

以上几种做法,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耐心消磨之后的越俎代庖、脾气急躁之下的一步到位,而是采取高明的迂回战术,间接地向学生提供信心,提供方法,提供脚手架,最终让他们自己养成思考习惯,提升思维质量。

二、随机切入: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有了深度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属于自己的原生态的阅读体验。李老师称之为“原初感受”。虽然学生的初读感受难免肤浅、零碎,甚至不无偏颇、错误之处,但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依据,是达成目标最鲜活、最宝贵的资源,是体现学情最客观、最真实的窗口,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初感受,敢于从学生的原初感受出发。如果据此切入文本,就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请看李老师的课例《金岳霖先生》精彩片段:

师: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生16:我觉得,这篇散文有几个地方读起来显得多余。

师:哪些地方?

生10:比如第二段写金岳霖先生经常穿一件皮夹克,为什么特地多花费六行写闻一多先生曾穿过旧夹袍,朱自清先生曾穿过一口钟?有必要从皮夹克说开去吗?再比如,第八段写王浩的爱好、相貌和得到赠画,文字多达300字,这不是显得喧宾夺主吗?

师:好,下面就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些文字究竟多余不多余。

(讨论。)

师:谁来谈谈?

生17:我觉得不多余。写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正应了作者开始所说的“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和文章最后一段话“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师:你的意思是,作者虽然是在写金岳霖先生,但顺便列举几个跟金岳霖先生一样有趣的其他教授,以引起大家注意,希望大家也来写一写他们,这正好符合作者的意图?

生17:是的。

师: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众:有。

师:确实有道理。这是从上下文的语境来研究的,很好。还有其他理由吗?

生18:补充其他教授的服饰描写,是为了说明当时西南联大教授们往往特立独行,这样就揭示出金岳霖先生穿皮夹克的意味,从而让我们理解金岳霖先生特立独行的个性。

师:你说的这个理由,老师也没有想到。大家看看他的理解符合语境吗?

众:符合。

师:原来当时西南联大有一批教授很怪,比如怪在穿着上,而金岳霖先生只不过怪人之一。再看第八段是否多余。

生19:不多余。理由之一是,王浩“师承金先生”,是金岳霖先生的得意门生,写王浩实际上就是从侧面写金岳霖先生;理由之二是,王浩的光头行为同样体现了西南联大特立独行的精神。

师:你说的第二个理由,我很赞同。你真聪明,刚才我们说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特立独行”,你受到这个思路的启发,从这个著名大学的毕业生身上也看到这种“特立独行”。是的,西南联大的精神就是“特立独行”,既体现在教授们的身上,也体现在受他们影响的学生身上。

就这样,基于学生原初感受、课堂自然生成的问题,在大家的相互质疑、自主研讨中就顺利解决了。这种做法与效果,就正应了叶圣陶当年给《人民教育》所写的两句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时可能会打乱既定的教学框架甚至整个教学思路,但教就是为了学,一切从学情出发的教才是富有意义的教,而原先看似刁钻的“发难”也许就是传统课堂最缺乏又最难寻的思维生发点。对此,李老师经常提醒我们:教师首先必须打破习惯思维,以更宽容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类刁钻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非常规发言,以一种迥异于生产标准化、统一化教学产品的人文教学理念去应对这种蕴涵着创造性的“突发事件”;其次还需要教师在裸读文本的基础上,形成“互联”思维,机智、灵活地使用板块式教案,以应对学生各种可能的“原初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一连串教学环节。

第5篇

1、《三十而已》王漫妮结局出国深造,告别前男友,按照剧情的发展来看,漫妮的结局是好的。

2、王漫妮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叛逆者,深信自己既有颜值又有脑子,永远值得更好的。所以她一直都在职场上打拼,即便是遇见了很不错的人,但也还是放弃了。

3、王漫妮深信自己在事业上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可到了三十岁,王漫妮依旧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她还是平平无奇的一个人,还是单身一人。王漫妮在事业发展上遇到了瓶颈,有了很多的烦恼,不仅如此,她在感情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做选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2013年,俨然是酿酒行业发展中的关键一年。在行业陷入低迷的大背景下,各大酒企均放慢了发展步伐,其中下调营收目标、酒价下降就是重要表现。然而,这一趋势中,习酒在央视《新闻联播》、各类报纸、新媒体持续砸巨资广告,就显得特立独行。这引来了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关注、猜测和质疑,甚至被称为投机式营销。

那么习酒砸巨资进行的广告营销,到底收效如何?记者对此的调查显示,目前北京等地的餐饮消费场所和终端销售场所对习酒并不认可,很多消费者称习酒“不好喝”,对习酒的口感并不适应,而在北京等地的终端销售场所,也罕见习酒的身影。

习酒的“投机式营销”

据习酒官方网站《习酒的跨越》一文,习酒“特殊时期密集式的广告营销,两年广告费被指超过6亿元:两次逆势提价,窖藏1988终端价直逼‘普五’。”尤其是2012年习酒在某些特殊时段的大量宣传和铺天盖地的广告,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猜疑。

十五年来,被茅台收购的习酒偏安贵州一隅,罕有人知。但2012年以来,仿佛是一夜之间,很多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户外LED等媒体载体,都同时出现了习酒狂轰滥炸式的广告宣传。2013年,在中央八项规定和“禁酒令”的大背景下,白酒行业整体不景气,但习酒仍然在央视《新闻联播》、各类报纸、新媒体持续砸巨资广告,这在业界显得特立独行。

对于习酒的特立独行,有关专家称为投机式营销。“其中的关系不便细讲,只是因为习酒阴差阳错叫‘习’酒,但习酒紧抓这点做文章,最近的广告投放就很有针对性,宣扬其‘君品’的企业文化,这是裸的投机。”一位深谙白酒营销的专家这样对记者说。

不过,对于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芹来说,他更愿意向记者澄清的是习酒的历史,“习酒并不是第一次进入北京市场,早在1989年,习酒就是第一个登陆央视广告的酒企,年过40岁的人对习水大曲是有印象的,习酒在北京有销售基础,我们现在重新登陆,有一定的契合点……”

据了解,贵州习酒2012年在央视黄金资源招标中以30037万元的中标额位列企业中标额第6位,在酒类企业中仅次于“茅台”和“西凤”。一个年销售额不到20亿元的地方品牌,如此大手笔布局央视,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豪赌式营销”。

习酒豪赌巨额广告被疑“打水漂”

2013年,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及地方跟进措施的逐步出台,白酒行业也随之进入“寒冬”。不过,白酒行业的“寒冬”并没有影响到习酒的野心。张德芹曾经的豪言难掩习酒“十二五”的雄心:“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100亿元。”

事实可能与张德芹的目标显得惨淡一些。在去年四季度“红”了一阵之后,习酒开始陷入怪圈——即使砸了几亿元的广告弄得路人皆知,市场也并未如预期般快速打开。

近日,记者在北京一家贵州习酒专卖店里发现,习酒窖藏1988(500ml)标价是998元,已快赶上普通五粮液的售价。“(去年四季度)后已经涨了两次价了。”专卖店的营业员介绍说。但记者发现,专卖店里的生意罕有人问津。

记者随后又去了商超、中国烟草等终端销售渠道调查,发现很多终端销售店里都没有习酒的销售。“我们根本就没有进习酒,根本就没有人认习酒。拿习酒还不如拿茅台呢,价格都差不多。习酒就是广告打出来的名气,但实际上没有人认,没有人买。”店主张女士对记者说。

记者又来到北京一些高档消费场所进行调查,这些高档消费场所大多只供应茅台和五粮液,没有习酒的销售。在北京望京地区的一家饭店,倒是供应习酒,但当记者向服务员咨询习酒的销售情况时,服务员秦女士表示,很多消费者称习酒的口感很不好,反映不好喝,后劲太冲,容易上头,所以饭店里的习酒卖得很不好。

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白酒营销专家向记者表示,北京、成都、重庆等地的商超、烟酒专卖店等终端渠道大多并无习酒踪影,从而可以断定习酒30亿元的销售业绩可能是渠道压货所致。假若果真如此,那么习酒2013年的40亿目标就无从谈起,2015年的百亿目标更是“水中月镜中花”。

“北京市场太大,销售五个亿基本都看不见,终端有时候都见不到,都通过许多其他渠道销售出去了。”贵州茅台集团习酒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陈庆勇经理就此对记者表示。不过,对于记者提到“到底通过哪些渠道销售出去”的提问,陈庆勇并没有正面回答。

针对一些消费场所反馈习酒因口感不好导致销量惨淡的问题,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销售公司企划总监徐郢向记者表示,有些人之所以觉得习酒口感不好,是因为习酒是酱香型白酒,酱香型是需要口味培养的,可能北方不适应,但一些老年人越喝越好喝。

习酒或昙花一现?

对于习酒投巨资进行的概念式营销,白酒营销专家王天伟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酒企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形,特别是习酒的概念式广告营销,存在过度炒作的情况。他认为,习酒如不依靠自身的品质、品牌、文化等核心实力,企业将无法走远。

一位贵州的白酒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习酒或许会昙花一现,它在渠道上过于拔苗助长,在宣传上过于依赖广告。”经济学博士、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在微博中说,概念玩过头了有风险,习酒这种行为显然有可能助推某种不正之风。

第7篇

一走进茗缘汇,大黑体的“武夷大藏”赫然醒目,浑厚而沉静,与会所幽长的纵深相得益彰,一种“大隐于市”的心境油然而生。在这份别致的静谧中,记者揣测茗缘汇的主人应该是一位优雅的小女人,然而,当李英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时,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位话语轻柔,语速缓慢的女士却是个从小就特立独行的“叛逆”分子,甚至连初次投资茶业,也没有循规蹈矩地从铁观音开始,而是挑战了最难把握的岩茶。

像电影一样的人生

李英来自一个幸福和睦的传统家庭,家底殷实,为她在家乡安排一份轻松稳定、收入颇丰的工作绰绰有余,这也是她父母希望女儿大学毕业后走的路。可是,李英向往城市生活,有自己的追求,不愿意每天过着一层不变的生活。1999年,李英不顾父母反对,带着在大学打暑期工攒下的1500元来到福州。

“刚到福州只身一人,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人脉资源,找工作四处碰壁,那会有个华夏卫视的电视频道,好不容易在里面谋到文员的岗位。现在回想那时候的自己真的是天真无知,但又一副天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完全没有考虑周详就来了。”李英告诉记者,相对于家乡县城而言,当时福州的生活成本很高,既要租房子又要日常开支,1500元已所剩无几,做文员的工资少得可怜,勉强维持生活。

为了提高收入,在同行的推荐下,李英跳槽进入另一家电视台做节目营销。虽然非常辛苦,但比起做文员,外向的李英还是更喜欢在外面奔走,只是公司事先有说明业绩提成不能每月按时兑现,这让李英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付不起房租的窘迫。“我当时跟房东好话说尽,恳请她再宽容几天,等我提成一到手就还清,但是已经拖欠三个月,房东再也没有耐心,只管匆忙催促我赶紧走人。”李英说,还在我收拾东西的时候,下一位租客已经搬行李进来了,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她看我一边整理衣服一边委屈地哽咽着,便好心询问起情况来,了解大概后,她竟然二话不说地收留了我,还免费让我住到找着房子为止。

李英现在回忆起那段短暂的时光仍然唏嘘不已。“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陌生的城市里能够得到素昧平生的善良人帮助,那份感动是无法言语的。她是我生命中第一个贵人,我们也因此成了好朋友。”她说。

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做媒体营销一年多后,李英已经游刃有余,积累了不少资源。一贯特立独行的她很快便萌发了自己单干的大胆想法。“那时候做这行的竞争小,也熟悉其中的操作模式,自认为非常简单,于是立马着手筹备公司,租场地、雇员工、拉业务……好像一切都理所当然地顺利。”李英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叛逆、有野心的人,但是思想传统的父母希望她以家庭为重。其实在李英来福州前,家里已经为她在老家县城政府部门安排好工作,李英也顺从地去上班,可没过多久,李英发现越来越无法忍受每天喝茶、看报纸,嚼舌根的日子。在父母的反对下,李英决定辞职。

随着同行增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李英毕竟还是生意场上的新手,公司的经营也逐渐走下坡路,后来只好关门大吉。李英说,“我并没有因为公司倒闭而受打击,反而觉得失败的教训是一次经历也是一次学习,还年轻呢,从头再来嘛。”

完成公司清算之后,李英又重整旗鼓,先租下一间便宜的房子作为栖身之所,再出去找工作。

“这次不会像第一次找工作那样没自信,有经验也有目标,我定位在自己擅长的营销方向,不多久就成功了。”李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自己的经历,她总结了一些小心得,一方面做营销不能急功近利,要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自己也有过三个月没有业务的恐慌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人错行,但熬过来就海阔天空了;另一方面是要有技巧,灵活变通,比如去客户公司拜访,虽然只需要和对接人洽谈就可以,但顺便也找其它相关部门负责人打个招呼,不仅能够提高营销效率还可以获得不少新资讯。就这样,李英慢慢在福州站稳脚跟。

整合资源是王道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李英已经具备很高的市场敏感度。十年前正值广东深圳IT业发展高峰期,李英也在福州成立了一家IT公司,主要做楼宇安防监控系统。“当时和一家做安防监控的公司有业务往来,认识了里面的一位师傅正准备跳槽,我就提议一起合伙做,他负责技术,我跑进货和销售。”李英说,“我开始频繁往返于福州深圳之间,那时候深圳挺乱的,鱼龙混杂,甚至时常听说杀人越货的消息,一个单身女人确实挺害怕的,有些老乡还让我带她们去深圳淘金,我都直接拒绝。”

IT公司发展很顺利,主要接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以及大型开发商合作,在福州软件园里的办公场所有800平方米左右。李英很快又察觉,做安防监控必定要涉及装修工程,如果自己就能将两者打包岂不是两全其美?于是,李英的装修工程公司应运而生。“通过尝试性的整合推广,市场反应很不错,很多甲方只需要和我一家乙方打交道,既免去不必要的麻烦又节约时间,最关键的是缩减了中间环节造成的成本浪费。”李英说。

无独有偶。IT和装修的联姻使得李英的公司规模更上一层楼,然而装潢和建筑的碰撞让李英的人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李英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戏剧性地找到一个做建筑工程的丈夫。当记者问李英,既然都找到可以依靠的港湾,为何还要让自己继续辛苦,李英笑着告诉记者,“我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人,当初孤身一人敢在福州闯,就没想过要日后靠丈夫养活。我喜欢自己有工作或事业,那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每天靠丈夫‘拨款’,看丈夫脸色的生活太伤自尊。”

IT、装修、建筑工程三位一体,在资源整合才是王道的今天,李英和丈夫的商业版图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稳固。

一见钟情爱岩茶

这几年,李英收获了成功的事业、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面对美好的种种,李英开始沉心反思,幸运不可能永远相伴,混商场多年难免带上浮躁之气,这很容易让人失去正确判断的理智,继而破坏已经拥有的全部。

2011年,由于公司在南平有项目,李英抽空带孩子去武夷山放松,机缘巧合下接触到岩茶,立刻就被武夷山岩茶的氛围深深吸引。她借用日本女作家左能典代的话,“自从我来到武夷山,就被那里的风景迷住了,更被那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夷岩茶吸引,就像一个女性遇到了非常了不起的男性。我似乎听到了一个岩茶的声音,如果是别人,可能以为是梦幻,而我,把它视为箴言。”

第8篇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追求特立独行的生活,觉得那才是最成功的生活

在他们眼中,能够成为别人瞩目的对象就是最大的成就

殊不知,按部就班的生活也是一种成功,它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考验

很多人,总觉得按部就班是没有理想,胸无大志的人才会干的事情

其实,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让自己按部就班的去生活才是最有勇气的

当你选择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就意味着你必须能够甘于平凡

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不去抱怨生活的不公

回到家还能微笑的哄哄孩子,抱抱妻子,一家人和睦融融的共进晚餐

把自己放到人生最低的位置,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在外人看来并不理解的人

第9篇

追电视剧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或许你想看的并不是男的明星演的电视剧。而是你自己的心。从前我也是看不透自己的心的,总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知道那趟旅游回来之后,我认识了程渊。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男子,他的个性也很特别,仿佛并不是生活在我们同一时代的人。可是我很欣赏。

我曾经一味的追求特立独行的人生,一直想要过一种不同的生活。可是那个时候我是盲目迷茫的,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只想喊着口号一样,像个无头苍蝇一样,胡乱的追求。

我突然想到再别康桥里面的徐志摩和林徽因。那唯美的爱情故事,可是也只是瞬间的事。时光那么无敌,转眼间,沧桑了美女,糊涂了岁月。我不知道我是否还在原地踏步。可是眼角的皱纹告诉我,我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年轻的自己了。

或许时间会改变一切,包括你曾经执着坚如磐石的心。或许到最后你也会发现,坚强,其实并没什么了不起的。让你走上绝路的时候,你会发现,坚强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因为那个时候除了坚强,你无路可走。

第10篇

然而辞职休学去旅行这件事始终饱受争议。

有支持的:等被房子、车子、孩子拉扯住,一切就都来不及了。有说糟的:现实惨烈,一时意气会把你抛在社会之外,因有过裸辞旅行经历而被拒聘的人,不在少数。但简单的评断总有失妥当。就像那个“如果有100万,是买房子还是环游世界?”的问题,并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

这不是逃避现实的出口

已经走出去并且成书的人,总有特别的“花样”。比如《我们始终牵手旅行》,让不少姑娘把“爱旅行、会拍照”补充进“男友条件列表”;《不停邂逅》以“6000元人民币70天5个国家”让荷包不鼓的人眼前一亮;《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直接亮明“间隔年”主题:掀开尘埃,遇见自己。这个从西方传来的概念亦是不少人想出去时的堂皇借口。

可“花样”再美,翻开内文就会发现,多么不羁的旅途,也无法回避挣扎、艰辛。

研究生最后一年,“标准产品”陈宇欣“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最终把休学云游四方的浪漫计划改成去欧洲实习兼玩儿。9个月后,她发出第223套简历才终于有机会成行。蔡璐璐遇到诚恳邀请她去北海道共同生活的日本青年,还有荷兰战地记者专程跑到约旦向她求婚,然而这也不能抵消掉她在大马士革遭遇的两次自杀式炸弹袭击,在加尔各答被牛追着满街跑的“倒霉”;原本就是穷游的邴欢欢,遇到勒索,身无分文在异国……

说走就走,不是随便出发,也不会随便美好。

再说回那个好借口“间隔年”。很多人只看到了它“走出去”的形式,忽略了它真正的目的:在间隔中学会适应陌生世界、与他人和平共处、应对压力和突发状况、照顾好自己——以“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

豆瓣网友“特立独行的猫”想起了与她前任老板间的对话。

老板:“最近怎么样?”猫:“不怎么好,我又想去旅行了,不想上班。”老板:“能afford么?”猫:“你说钱么?”老板:“我说的不是钱,我是说你一次次出去,终究每次要回来,你如何处理一次次的与现实再次融合。”

旅行之后总有收心的过程。行前所谓要靠旅行调整的压力,归来时未必会有改善,却极易像“特立独行的猫”般,不断旅行,又不断陷入涣散的困境中,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当下。应了许知远曾写下的:“书籍是一种逃避,它让你回避现实的失控,旅行也是。它经常是智力与情感上懒惰的标志……人们沉浸于浮光掠影的新鲜感,以为看到了一个新世界,不过是在重复着旧习惯。”

所谓形式并不重要。你若要辞职、休学而去,先要弄明白的是,你是真实向往,为即将而来的种种做好了承担的准备?还是仅仅把它当作逃避现实的出口?赶辞职旅行的时髦并不可怕,怕的是它成为失控的过场,并未让你的生命有所发展。

《我们为什么旅行》的作者小鹏在8次辞职旅行后,决定彻底成为一名生活在路上的人。彼时屡次投旅行稿被拒但坚持记录的他,现在已经出了好几本书,其中《背包十年》被加印24次。戴着职业旅行家的光环,现在他的旅行费多被赞助,但这自由与幸福,并非玩儿着就来:“我每年用大约5个月时间旅行,剩下的时间在家中写作。”

刚出版了《猫力乱步》的女孩儿猫力备受争议。以她和旅行为主题的oppo广告新鲜出炉。她的淘宝店贩卖旅行途中的各种物件。于是有人批评她商业化,靠旅行赚钱,不纯粹。面对多少带点羡慕嫉妒恨的批评,猫力也不解释,只在微博里写下:“不要再问我为什么你可以不工作到处玩?为什么你可以不努力就有钱出去旅游?你问出这个问题,不代表你不可以,只是你从来没有想过也未曾为此努力过。”

诚然,辞职、休学旅行未尝不可,只要你找到能与之和谐相处的方式。出书、商业是小鹏、猫力们走出去走回来的路子,却不适用于每个人。要不要辞职出去,怎么出去又如何回来,答案只能在你自己身上。“你得找出自己的经验。”《旅行上瘾者》里,保罗·索鲁如是说。

读别人书,“行”万里路

洒脱地说走就走不容易,活络的心思不算好控制,于是读别人书,“行”万里路就成了一个好选项。纵是被吸引得心飞意乱,也不可随便“脱轨”。从心理角度来说,这更安全。一部分生活、工作压力渐重的中青年群体,在连长假也请不了或是不敢请或是薪水不足以有所积蓄的事实下,用如此“旅行”来缓解自己。

第11篇

见到徐谷青,是在海口,他专程为“寻根”而来,而前段时间他一直在闭关创作。零乱的小辫,一把山羊胡,略显沧桑的脸,低调却难掩其特立独行,这就是被誉为“根疯”的根雕艺术家徐谷青。

在此之前,早已久闻其名并钦佩于心,钦佩他的特立独行、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艺术修养,更钦佩他在艺术家、设计师、商人等多重身份中游刃有余的气魄和斐然的成绩:1995年,徐谷青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徐谷青名字被纳入中华人物辞海;他不愿意出名,却因为他的艺术影响力,并在他的努力下,浙江省民间文艺家采风基地、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示范基地、开化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根雕艺术之乡等相继创建,为开化的文化艺术注入勃勃生机。这一切,是因为徐谷青一生只认真做一件事的信仰。

一生执着于根雕艺术

他从任何角度看,徐谷青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圈立了自己独特的根雕王国,在这个艺术王国里,每一件根雕作品都能寻到她适合的位置;他坚持与古老的树根进行“灵魂对话”,坚信自己能听懂树的语言;他有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理想,比如花上十五六年时间缔造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套根艺五百罗汉造像,恢宏、大气、震撼之势让人叹为观止;比如他一手创建的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正在冲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982年,16岁的山里娃徐谷青爱上了“根雕”艺术。那时,他在根雕手艺人家门口一蹲就是大半天,先后向上海多位名师学习美术……经过10余年的艰苦磨炼,终于练就一身“化腐朽为神奇”的根雕工艺,被 当地人喻为“根疯”。徐谷青说他这一生为树根而执迷不悟,他可以为了一段树根不惜贷款修路只为把它运回来,可以不吃不喝与树根呆在一个房子里只为了交流感情,可以为了根雕至今未成家,可以为了筹建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而拿自己唯一的一套房产作抵押,并为园里的每一座根雕,每一棵树木,甚至每一块石头倾注心血……

根博园是徐谷青十年来的心血所在。他亲手设计、亲身干活,大到楼宇建设、根雕作品的摆放,小到一块石头如何叠放、一株树苗栽种,都来自他的创意。如今的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陈列了4000多件盆景奇石作品和2000多件大型根艺作品,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还未曾有幸去参观根博园,但亲临此境的朋友都赞叹不已,“在这里,腐朽化作了神奇。面对不入常人眼的枯树根,徐谷青袖手于前,斟酌再三,寥寥数刀,生命和神韵跃然而出,老根枯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于是,大千世界、万物生灵在他的雕刻刀下纷纷涌现。在罗汉们一双双喜怒哀乐或张或眯的眼睛中,我们甚至感觉到了可以洞穿心灵犀利深邃的眼神。”

我想,徐谷青对根雕艺术的专注才使他的作品具有如此深入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才使根博园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我这一生将会执着于根雕艺术,要将中国的根雕艺术传承下去”,也许在徐谷青的世界里根雕艺术就是他的全部。这样的人生真是令人佩服又咋舌,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必定会错过很多东西,但我想,根雕带给他的满足应该已经补回了这些遗憾吧。

定位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在徐谷青的身上,确实有属于文艺青年特有的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然而,他又绝不仅仅是个理想主义者,更是行动上的实干家。二十年来,从痴迷根雕艺术的学徒到声名斐然的根雕艺术大师,再到推动中国根雕艺术产业发展的企业家,徐谷青已经慢慢学会如何游刃有余地扮演起三个角色:艺术家、设计师、商人。定位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徐谷青这一路上担负的使命和取得的成就取决于他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定位。

徐谷青开创了中国首个中国根雕博览园,目前仍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根博园具有“天下第一奇园”的美誉!这里的美,美在亲近和谐、回归自然,奇在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它的建成书写了世界园林的奇迹!

据了解,根博园主要有福门祥光、中国根雕佛国、中国根雕博物馆、中国根雕历史人物博物馆等二十多个景点,陈列盆景奇石作品4000余件,佛儒道、民间神话传奇、历史风云等系列大型根艺作品2000余件,最大的有40余吨!巨型根雕五佰罗汉更是世界之最、华夏一绝,此外还展示根艺文献资料、根艺大师代表作,工艺流程和醉根文化等,是一部根艺美术的四库全书,堪称世界根雕艺术之都!

根博园被先后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已完成二期工程。徐谷青有更高远的目标:冲击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根博园已经开启了三期工程,徐谷青准备用三五年的时间建起一条明清古街,与博览园连为一体,成为一个5A级国家风景旅游区。“三期工程我打算用光来打造根雕艺术,计划将从元代开始的历史故事用根雕与灯光表现出来,或许也会用树根来塑造一百零八将的形象。”徐谷青表示,他的下一步构想是要在博览园里建造一个档案馆,要将国内各地,甚至是将国际上根雕艺人的作品引进来,让人们一想到根雕,就是开化的这座博览园。目前,根博园已经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第12篇

冷艳、精致、孤傲,她有个性精辟的文字,有脆弱不堪的婚姻。她生在旧上海繁华奢侈的糜烂中,死在异国难捱的凄清里。张爱玲,她注定是孤独的。她只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从来不在乎外人是怎样粉墨登场演就一出出折子戏。她习惯了独自一人看尽世迁。

倘若国界不是障碍,她们于时间的无尽荒涯中,于千万人之中相遇,那么,就连时光也会惊叹吧,为她们的心意相连与默契。

当杜拉斯遇上张爱玲,她们诉说着彼此的爱与恨。

杜拉斯是多情的,她游走于不同男人之间,他们给了她爱情与欲望,她为他们做过短暂的停留。“对付男人的方法是必须非常非常爱他们,否则他们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我爱男人,我只爱男人。”她说。

相爱的终会相爱,陌生的重归陌生。张爱玲是专情的,她爱上的是一个风流放荡的胡兰成,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她们都曾拥有爱情,她们也都曾失去过爱情。

那是杜拉斯的绝望:“广岛,这就是你的名字。”“你的名字叫纳韦尔,法国的纳韦尔。”那是广岛与爱情、死亡与欲望的糅合。她对张爱玲回忆她的一生:“我的生命的历史并不存在。那是不存在的,没有的。并没有什么中心,也没有什么道路、线索。”张爱玲被《广岛之恋》所感动,她想到了战争中破败的香港,她独自一人立在街头,凄楚复凄惶,她只是在等一个可以托付一生的人,可是等待深如海。她对杜拉斯说起她的彷徨茫然:“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那是他曾经对她许下的婚誓:“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却不知承诺太远,誓言永远比不上实际。

当杜拉斯遇上张爱玲,她们交换着各自的思想与文字。

杜拉斯是激情的,因为时间的尘封、记忆的积压以及对历史俯瞰式的洞察力,这激情被表现得悲怆而低沉;张爱玲是冷静的,只是轻描淡写,便可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杜拉斯看到张爱玲的文字,像是看到了忽然年轻的自己,重新拥有了活力与温暖,有了再经历周遭一切的渴望;张爱玲读到杜拉斯的文字,像是找到了灵魂失散多年的姐妹,她有了深邃的思想,有了割舍过去开始新生的勇气。

她们的思想如此相近,杜拉斯叛逆,张爱玲独特,她们都是曾经不被社会认同的作家,她们的文字乖张、冷漠。但她们有许多让人感到绝妙、似被当头一棒敲醒的语句,于孤独中透着一些温情,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心灵。她们的思想是如此相悖,杜拉斯的狂放,张爱玲的含蓄,一个像花园中被群芳嫉妒的红玫瑰,一个似空谷中冷清独放的白兰花,只为自己绽放万千光华。杜拉斯欣赏张爱玲的精致优雅,张爱玲喜爱杜拉斯的孤寂幽深。她们都是为自己而活的女人,爱自己所爱,恨自己所恨;她们都是特立独行的作家,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

当杜拉斯遇上张爱玲,她们为对方的人生经历唏嘘。

杜拉斯把自己的《情人》给张爱玲看,绝望无助的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爱情的本质被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也许,那份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是她独有的。“当我越写,我就越不存在。我不能走出来,我迷失在文字里。”她对张爱玲说。

而张爱玲,这个民国时期的临水照花人激荡着内心本不多的柔情。她送给杜拉斯《小团圆》,那本她本不愿意让世人看到的小说。可是有什么关系呢,难得遇到这样一个脾性相投的知己,就让杜拉斯走进自己的心灵深处吧,张爱玲想。毕竟曾经深爱过,那样光辉灿烂的过往已不再,但偶尔想起,还会震动本以为波澜不惊的心潭。

她有她的辛酸往事,她也有她的困苦人生,她们都不说,只是笑,仿佛天地之大尽在抿唇一笑中。再多的纷繁纠结不再,看到对方静静地捧着自己的自传小说在读,看着她为自己的经历感慨,欢笑着自己的欢笑,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忽然之间觉得什么都不在乎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曾经的年少轻狂,曾经对他们的迷恋都已经画上句号。不会坏到哪里去的,她们安慰着自己,也安慰着对方。毕竟,她们还有文字,还有爱。

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她们相遇,分别带着巴黎的浪漫气息与上海的宁静感觉。她们相遇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静坐,交谈,沉思。她们不再是风华绝代的年轻女子,岁月染白了她们的双鬓,为她们的大脑平添了睿智。她们就这样静静地回忆各自的前尘往事。曾经的惨痛记忆已经淡化成笔下模糊的象征,那些锋利的棱角也被时光消磨,她们用文字记下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