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隧道论文

土木工程隧道论文

时间:2023-01-11 23:0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工程隧道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木工程隧道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建筑行业;应用技能型;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12-03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毕业设计则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综合,更体现了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已无法满足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1-2]。同时,建筑行业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在提出建设应用技能型高校,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本文面向建筑行业需要,探索与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建立团队指导、产学研联合培养、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科研项目―创新实验―毕业论文一体化等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锻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1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与实际工程脱节 从毕业设计题目看,大多数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为主,单一且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体现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要是多层民用建筑,虽可涉及办公楼、教学楼、商场、住宅等,但基本均为框架结构,较少涉及钢结构、工业厂房、高层建筑等。对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来说,只有少数学生可以进入设计单位,绝大部分毕业生从事施工、监理、造价、检测等工作[3],但毕业设计很少涉及,与实际工程需要脱节。

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现象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间一般为14~16周。实践表明,在毕业设计开始时,部分学生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尚未进入状态,不急于开始毕业设计工作;另外,就业、考研成绩刚刚公布等因素,使得毕业设计的前期时间被大量占用,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随着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到5月份,学生才意识到时间紧迫,于是开始加紧时间,加快速度,也使得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总之,这种前松后紧的现象使得计算书和图纸错误较多,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

照抄照搬现象亦较普遍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基本采用电脑绘图并完成计算书,锻炼了学生软件应用能力,但这也为学生照抄照搬别人的毕业设计成果提供了条件[4]。在毕业设计期间,不少学生能找到往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很多学生由于前期进度较慢,后期直接将别人的毕业设计计算书和图纸稍加修改,从而短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错误百出,极易出现计算书前后矛盾、计算书与图纸自相矛盾等情况,失去毕业设计的目的。

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应用技能型高校,绝大部分本科办学时间不长,近年来引进教师较多,他们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理论课程比较熟悉,但对实践教学内容明显不熟,工程实践训练更加缺乏,对规范条文也不够清楚,不能很好地指导毕业设计。同时,高校历来重视教师的学历层次、科研项目、论文、经费到账等,对教师的工程实践不够重视,导致部分高学历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仅能解决毕业设计中的小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与应用技能型高校的办学思想也不符。

2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创新途径

在应用技能型高校办学背景下,面向建筑行业需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亟需改革和创新。基于此,提出几种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团队指导毕业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涉及面广,其内容无法在毕业设计中全面体现。组建团队指导毕业设计,从科研、工程实际出发,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5]。例如,以某公路设计为团队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团队可分别完成线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桥涵设计、概预算与施工组织设计、附属设施设计。另外,还可安排建筑工程方向学生完成加油站的结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协调,最终完成一条公路的设计工作,每个学生都加强了对公路设计的全面认识,形成了比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不仅符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也是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 应用技能型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这对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很多高校指导教师选题缺乏工程实际背景,历年毕业设计土木具有相似性,造成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新鲜感和产生脱离实际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高[6]。通过产学研结合,聘请校外企业导师单独联合校内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可以丰富毕业设计内容,紧跟工程实际,也可直接参与工程单位项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企业导师的帮助下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对就业大有益处。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体化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毕业设计的内容基本是几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设计的综合。因此,可以利用某一完整的已完工的实际工程资料,根据课程需要,分解成各课程设计的原始参考资料,这样每个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整合后就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设计。毕业设计时,只要将完成的课程设计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文件即可。

以城市地下工程方向为例,该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除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外,一般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结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设计[7]。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讲,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依存、制约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地下工程的实际情况,可将设计内容分为四大块:规划设计、隧道设计、地下结构设计及施工组织。毕业设计时只要整合好这四大块内容,即将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优化之,便可得到与实际工程基本一致的设计方案,甚至更优的设计方案[8]。

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一体化 为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部、教育厅、高校设立了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生通过主持或参与这些创新项目,培养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这些学生,允许他们以创新项目内容为基础申请做毕业论文,这样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互为补充,实为一体。同样,指导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将科研项目内容进行分解,以适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在具体确定毕业论文课题时,应基于学生现有理论和专业知识,选择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学习科研方法为出发点的课题。

3 几点建议

鼓励年轻教师走出去,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充分调动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年轻教师加强与工程单位的交流与联系,积极参与具体工程,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等不同工作性质,全方面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熟悉工程规范条文,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取得注册师证书后还可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单位。

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实施全过程监控 学院要对毕业设计选题、教师指导时间、学生设计时间及毕业设计检查要求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安排固定教室进行毕业设计,坚持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并进行中期答辩,对中期答辩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红牌、黄牌、口头警告,做到全过程监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

保障毕业设计经费,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务必要确保毕业设计经费,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经费问题,如毕业设计检查时相关资料的打印、复印等费用;对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及学生可以解决一些试验材料、测试仪器等费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量。

严把毕业设计答辩关,大力提倡公开答辩 毕业答辩环节十分重要,它是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综合体现,严禁走过场。同时,大力提倡公开答辩。其中,对于优秀毕业设计必须参加公开答辩,并允许低年级学生旁听,让低年级学生对毕业设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为以后自己做好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还能够促进优良学风的建立。

4 结语

建设应用技能型高校势在必行。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筑行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办好应用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为目标,总结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改革并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全面素质,对应用技能型高校如何办好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铮,王海莹,孙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100-102.

[2]李方慧,赵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40-42.

[3]张亦静,何杰,肖芳林.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

107-109.

[4]高笑娟,李跃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7-130.

[5]李富荣,荀勇,王照宇.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0-141.

[6]姜旺恒,钱国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题目多样化改进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84-186.

[7]李富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5):158-160.

第2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土木工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39-05

一、从“学”到“用”的硕士生专业英语内涵

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特指与某种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1]。根据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目的和语言环境,专业英语又分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简称 EOP)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简称EAP)[2]两大分支。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术英语,学习目的一般可归纳为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及加强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下文章中所提专业英语皆为学术类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作为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 的变体,有两个基本特点:(1)专业英语具有独特的词汇、句法和结构模式。简要地说, 科技文体正式、客观,词汇以中性的技术与半技术词为多,语法以被动语态与名词化为主[3]。(2)专业英语具有明显的专业内涵,需采用与学习者关系最密切的语言素材来进行授课。对学习者而言,学习专业英语是为了了解专业英语的特

点,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就开始积累和扩充专业知识,实际上这也是学习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基本要求,以教育部颁发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为依据[4],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制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除了完成基础英语课程外,还必须修满36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2学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将专业英语定位为现代信息社会中土木工程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语言工具,通过应用这门语言工具可及时获取专业信息、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发表科研成果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质量需要通过选择恰当的课程教学内容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得到保证,而这一切必须符合专业英语的教学规律。学以致用不是一步完成的,从“学”到“用”英语是逐渐过度的[5],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即学习专业知识应当如何用英语表达。这里的专业知识涉及的内容应当是学生已熟悉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积累专业词汇,熟悉专业文体。第二阶段“用”,即学生通过以英语为载体的书籍、期刊学习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发表英语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文章结合学校环境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进行专业英语学以致用的探索。

二、“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法

“学”阶段学的是英语,“专业英语”一词中“专业”和“英语”的关系是学生通过已经习得的专业知识更快更好地学习英语在专业领域的表达方式,包括词汇、语句及语言风格。由于专业英语素材多、词汇多、语句晦涩难懂,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必须专业对口、难易适中,且为学生在本科阶段已基本掌握的专业知识。这是因为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决定专业英语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了“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因此可以快速理解在“concrete(意为混凝土)”前加上“reinforced-”可以获得“钢筋混凝土”的英文,或在前面加上“pre-stressed”可以获得“预应力混凝土”的英文。又如,“workability of fresh concrete”对于无土木工程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新鲜混凝土的可使用性”,但对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它的含义显而易见,“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由此可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于理解、掌握专业英语是非常有帮助。

在“学”阶段的教学中使用的专业英语教学资料取自多本国际知名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英语教材,例如结构力学方面有R. C. Hibbeler编著的《Structural Analysis》经典教材,岩土力学方面有B. M. Das编著的《Principl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K. Terzaghi等编著的《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等著作。

鉴于专业英语安排的学时相对较少(2学时/周×18周,共36学时),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做到突出重点、挈领提纲。对于选定的典型材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相关背景的知识回顾,使学生快速进入语境,应用专业知识进行预测性阅读,然后才进行关键段落、关键句、关键词的剖析及讲解。

“学”阶段的授课以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并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通常对于一个典型材料,教师首先通过朗读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英语发音,然后通过原文翻译,讲解专业概念及语句结构。在目前的英语教育测试系统中,为了更好地达到公平公正,大量运用了客观选择题,导致学生缺失基本的语法、句法和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对内容理解不准确、更有甚者理解错误,因此教师在开始阶段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接下来是学生参与部分,训练学生的英文朗读与正确翻译原文的能力,从纠正词汇发音、纠正翻译错误着手,通过一定量的段落朗读及翻译练习来提高阅读英文经典教材及准确理解其含义的能力。

三、“用”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法

“用”阶段用的是英语,“专业英语”一词中“专业”和“英语”的关系是:(1)学生通过以英语为载体的学术论文、讲座、国际会议等形式获得本专业的先进科学知识及技术成果;(2)并且能够自己撰写英语论文、作演讲、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通过“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基本的专业英语单词、语句及表达方式,在“用”阶段的教学内容上可以提升词汇、句式结构的难度,并且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期刊论文作为专业英语教学资料。与土木工程英语教材相比,期刊论文对写作体例有更严格的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和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等国际或国家组织都对科技论文的写作体例做了规定,基本内容一般包括:Title标题;Abstract 摘要;Keywords关键词;Introduction引言;Material and method equipment and experimental procedure 材料与方法,设备与实验过程;Results结果;Conclusions结论;Acknowledgments致谢;References参考文献),有时还包括Discussion 讨论及Appendix附录。期刊论文与经典教材相比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教材上的专业内容多数已为学生熟知,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背景来学英语;而期刊论文上登载的大多是最新的科学技术,部分为综述类文献,学生通过阅读期刊论文可以及时地掌握专业动态、获取专业知识。

为学校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选择的学术论文均取自土木工程方面的国际主流学术期刊,有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简称ASCE)出版的杂志期刊,以及联邦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公司(Springer-Verlag GmbH & Co. KG)、荷兰的埃尔塞维尔科学出版公司(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美国约翰・威利父子公司(John Wiley & Son, Inc.)等著名国际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这些期刊覆盖了土木工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等。对于每本用于专业英语素材选取的期刊,都会介绍其主要涉及的学术领域及期刊的出版偏好,例如偏向基础实验、理论推导或工程实例分析等,使学生在今后选择期刊发表科研成果时可以有的放矢。

由上所述可知,专业英语在“用”阶段的课程内容安排上有两条主线:(1)第一条主线是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文献各部分的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包括摘要、引言、正文(分为试验研究型、理论研究型及试验研究结合理论研究型)、结论、致谢及参考文献等;(2)第二条主线是土木工程专业涉及的专业内容,包括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结构、道路及桥梁等。在课程安排上,这两条主线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如表1所示。表1学校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安排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从中可以看出,在专业英语课程的“用”阶段,每一个专业知识板块和文献写作体例所包含的内容是一一对应,相辅相成的。例如在讲解知识板块“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时,会挑选这方面的正文作为教学材料,又或在讲解知识板块“混凝土结构”时,会挑选这方面的引言作为教学材料,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习专业英语词汇及写作技巧,还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最新科研动态。又例如

以某一期刊为例,从官网主页进入作者投稿须知界面(Guide for Authors),讲解该期刊对论文各部分写作格式的特殊要求,然后进入投稿界面,详细介绍投稿步骤直至投稿完成。

从表1还可看出,各个知识板块的学时并非均匀分配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灵活性,这主要是考虑到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任课教师本人最熟悉、背景知识功底最深厚的部分,作者在之前的学习工作中基本从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和“混凝土结构”这两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因此对该部分内容比较熟悉,授课时可以更生动、讲解可以更清晰。

在专业英语“用”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安排了内容1和内容2。内容1对应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以英语为载体的学术论文、讲座、国际会议等形式获得本专业的先进科学知识及技术成果”;内容2对应的培养目标是“并且能够自己撰写英语论文、作演讲、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内容2的教学安排是由学生自由组合、选取适合的演讲题目、进行英语小组演讲,这部分内容主要训练学生在阅读理解专业英语文献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专业表达,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周奇和朱林菲[6]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普遍希望增设听说环节。依据自身教学实践,要让小组演讲不流于形式应做到以下几点。

(1)演讲内容。必须取自近5年国际主流土木工程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强调“近5年”期限是因为科技文献的宝贵之处在于登载的专业理论及技术都是最新的,学生通过阅读近期文献可以了解符合时展、科技发展的专业学科方向。由于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国际学术期刊不熟悉,一般会指定一些,例如岩土力学方面有《Géotechnique》《Computers and Geotechniques》《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等,岩石力学方面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等,结构、材料方面有《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等。

(2)演讲形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5人为单位的演讲小组,对所选择的演讲题目按照内容简介(Outline)、引言(Introduction)、内容主体(main body)、结论(conclusions)进行解说,每位组员都必须上台演讲,总用时控制在13~15分钟。

(3)提问环节。在每组演讲完毕后,其余小组进行提问,演讲组可指派任何组员进行回答。

(4)评分标准。演讲得分由教师打分(权重40%)和学生打分(权重60%)共同决定。学生打分成绩由除演讲小组外的其余小组给出,取平均值,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a)演讲长度直接关系到组员是否对演讲内容熟悉、组员之间是否有排练及配合;(b)PPT应尽量避免大段文字,要以标题、图、表为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不是机械性地重复PPT上内容;(c)演讲内容必须符合国际发展动向的土木工程学科最新科研成果;(d)演讲者需使用专业、流畅的语言进行演讲;(e)回答问题环节考核学生是否真实掌握演讲内容,以及是否查阅相关参考文献获取相关专业知识。

在专业英语课程的“用”阶段,学生进行专业演讲,提高专业听、说能力是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除了精心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采用合理教学方法以外,还进行了课外拓展。学院土木工程学科一直与国外知名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有紧密交流合作,仅2015年就有两位上海市教委“海外名师”项目入选外籍专家来到学院作短期访问交流(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Rafig Azzam教授和澳大利亚卧龙岗环境、土木与采矿学院的Cholachat Rujikiatkamjorn教授)。在此期间,专家们给研究生做了若干次专题报告,都是目前国际上土木工程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听报告及提问,既获得了专业知识,又学到了作演讲报告的技巧,提高了听说能力,有助于较好地完成小组演讲。

四、考核方式

进行一定方式的考核是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手段之一,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依据。在学院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课程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10%),该部分成绩参考出勤率和课堂参与程度。

(2)小组演讲(30%),由教师和学生的权重打分决定(参见上一节内容)。

(3)期末考试(60%),包括翻译(Part 1 Translation)和写作(Part 2 Writing)两部分。其中翻译包括中译英、英译中的词汇及段落翻译,要求译文忠于原文、语句通顺流畅、表达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对所给图片或表格进行专业性英语描述,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准确,符合专业文献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综上所述,对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设计,避免了专业英语测试中经常会遇到的尴尬问题,即专业英语考试等同于翻译考试。从考核结果和评教系统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这样考核方式较为合理,被大部分学生所接受,同时也达到了全面测试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效果。

五、结语

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利用,因此专业英语能力的重要性在现如今信息国际化的时代越来越突出。文章从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着手,对从“学”到“用”英语的两阶段教学进行了探索。经过专业英语课程的训练学习,硕士研究生初步具备了利用专业英语及时获取专业信息、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发表科研成果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能章. 从专业课教师的视角探讨专业英语教学[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8(2): 17 - 22, 27.

[2] 李亚东.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3] 林秋华. “科技英语”教学方法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 1995, (1): 29 - 30, 36.

[4] 蔡坤宝, 谢红, 许可. 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3): 95 - 98.

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支护技术;应用;分析;现阶段

前言

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是现阶段我国范围之内投入建设的隧道工程项目抑或是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等危险性比较强的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得到应用的一种技术措施,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是可以在某些层面上让工程项目整体性质量以及安全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并不是全面的,其本身具备一定的特征,因此并不是在所有工程项目当中都可以展现出来比较强的适用性,针对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用到的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展开研究分析,可以在对不同类型的技术模式以及结构模式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展开各项施工相关工作,因此也是可以在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1.针对边坡支护技术措施的意义展开研究分析

边坡支护技术措施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各项不利因素对土木工程施工相关工作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既定的范围之内,比方说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土质情况不是十分的理想,那么各项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地面塌陷这样的问题,除此之外也会使得土木工程施工单位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问题,与此同时某些突发性问题,比方说降雨量的急剧提升会使得施工现场周边的河流水文大幅度提升,各种类型的不可抗性自然灾害都会对土木工程整体进度以及工程项目整体性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科学合理的应用边坡支护技术措施的话,可以将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最终也就可以使得土木工程进度以及土木工程整体性质量水平得到应有的保障。针对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当中,边坡支护技术措施的实际应用情况展开研究分析工作,在边坡支护技术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可以使得我国土木工程不断提出的崭新需求得到满足,在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当中,针对各项技术措施提出了崭新的要求,自然边坡支护技术措施也应当得到优化调整,才可以对土木工程施工相关工作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做出应有的保证,并将工程进度及质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上,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背景之下,土木工程项目部领域中的各个工作人员应当将边坡支护技术措施放置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之上,以便于可以使得施工相关工作的可靠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针对边批支护技术措施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展开研究分析

应当将注浆比例科学合理性放置在较为重要的地位之上,在浆液灌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往往都应当应用重力灌注措施,并依据工程项目实际需求适当的开展补充浆液操作;与此同时也应当将基坑领域中的各项工作妥善的完成,在基坑开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施行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科学合理的展开分区工作以便于可以对保护工作的效果做出保证,以免因为长距离基坑开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而引发加我诶严重的地表塌陷问题;最终在后续各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将监测工作力度提升到一定的水平之上,以便于可以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并在对有效性比较强的措施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使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结语

总而言之,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自从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中得到应用以来,就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会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因此在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各项保障性措施应当妥善的完成,以便于可以对各个层面相关问题出现的几率形成有效的控制,即便是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较为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我国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不断的改进以及更新的过程中,未来肯定可以在土木工程领域当中发挥出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文鹏.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A].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2.

[2]覃俊甲.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A].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1.

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土木工程;数值计算

作者简介:刘佩(1982-),女,河北晋州人,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04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79-02

研究生教育分为课程学习阶段、进行科学研究阶段和撰写学位论文阶段。研究生教学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及撰写学位论文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引起许多问题,其中如何保证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包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由于数值模拟技术在工程设计分析中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原有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加入新的数值模拟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主要讨论了笔者在土木工程研究生教学中的体会:一是通过研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将工程和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数值计算软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一、通过研讨式教学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大纲要求,研究生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时间都集中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因此出现了研究生需同时上多门课程的情况,部分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同时进行,在专业后修课程上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等。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与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课程比较重视,愿意花精力去钻研;而对于一些基础课程则比较忽视,往往采取应付的方式。另外,目前研究生入学形式也是多样化,全日制研究生中的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的基础和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尽相同。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既耽误了老师和学生的宝贵时间,又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要想做好后续的科研工作并撰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是很难的。

抛开课程设置的问题,就任课教师而言,该如何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为后续科研工作打好基础呢?

第一,在课上经常提醒研究生:他们与本科生有层次上的区别。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本科生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被认定为知识的知识,而研究生则要在广泛接受既定知识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创造尚未被认定的知识。以此激发和鼓励他们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其意识到这种求知欲和征服欲跟以后社会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是一致的。

第二,在课上经常提醒研究生: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工作,不但有随时失败的可能,而且研究工作的完成和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复。有些观点的确立往往可能在自己的分析论证过程中又被自己;有时连续几天翻阅各种资料竟然一无所获。鼓励研究生要有战胜这些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因为这种艰难和挫折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以此调动其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其成为社会精英人士。

第三,由于现在的教学都是采用多媒体,因此课件的制作也是吸引研究生课上注意力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课件的制作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研究生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没有单一的教材,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的设计除了基础理论的讲解外,也一定要体现出与国内外研究前沿相结合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时,对于工程实例可加入一些代表性图片进行讲解;对于理论发展过程及前沿研究可采用流程图;遇到重要理论公式的推导可使用板书。

第四,通过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讲解学生要接受和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外,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不完全成熟的理论进行讨论,使研究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角。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研究生在自学过程中的探究与发现新事物的精神,培养其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作为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先修课程的“结构动力学”主要讲解基础理论。而在与其相关的后修课程中,如“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给学生讲解清楚该方面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国内外前沿文献,尤其是阅读外文文献,最后让学生写报告并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解和讨论。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及前沿动态的掌握比直接听老师讲授效果要好很多。另外,通过研讨式教学还可以锻炼研究生的表达能力。研讨式教学要求研究生在掌握足够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后,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或观点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同他人进行讨论,这样的过程给了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要求研究生的论述要有逻辑性、概念准确、表述清楚,因而有助于他们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将科研工作中常用数值计算软件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包括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等。其特点包括:特殊性,可描述性和可统计性很差;综合性,影响因素众多,如结构、美观、环境、社会文化、心理等;复杂性:非线性、随机性、信息不完整性等;系统性:设计、施工、使用、维修是一个系统。

近年来数值模拟技术在土木工程设计和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已经成为解决复杂的工程分析计算问题的有效途径。常用的土木工程数值模拟商业分析软件在结构方面主要有Ansys、Marc、Abaqus、Adina等。这几种软件在解决结构有限元相关问题方面的功能十分强大。另外,数学软件Matlab(一种可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计算语言)在设计研究单位和工业部门已被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在工程界也已流行起来。无论工程方面的哪个学科都能在Matlab中找到相应的功能。在土木工程相关科研工作中,Matlab也是导师越来越多用到的数值计算软件,它可以用来解决现有商业有限元软件的不成熟理论方面的问题。

面对数值模拟的迅猛发展,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数值计算软件相关课程或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Matlab的应用已经是大努力所趋。因此笔者将Matlab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融入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结构动力学”和“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上讲解及演示Matlab在解决专业问题方面的应用,使研究生提早进入科研工作中,并多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以Matlab在“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例,由于专业课的理论内容相对较难,因此每次课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及工程应用,后一段讲解软件的基础知识及在专业中的应用。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起来也相对轻松,容易接受,积极性较高。对于通过该软件编程解决专业问题,由于每个人对程序掌握的熟悉程度不同,因此写出来的程序效率也不同,因此可以在课上给学生讲解什么样的命令会使程序得到简化;在学生讲解自己编写的程序时也有可能出现老师不常用到的命令;这种交互式的课堂学习讨论,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科研手段以及对老师后续课程教学的调整都有很大帮助。

三、结论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将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结合研讨式教学,注重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把握工程整体观,讲解数值模拟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程意识,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通过学习新软件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并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丰富了理论课程教学及土木工程数值模拟技术教学的内容。通过让学生编写程序解决专业问题,并在课堂上讲解运行程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及相关数学知识,并且克服了对编写程序的心理恐惧,为后续科研工作打好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蜀晖.研究生力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创新

[作者简介]李富荣(1982-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岩土与城市地下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c/2013/01/002)和2013年盐城工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5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58-03

一、引言

2002年,中南大学首先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该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建设人才特殊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专业,简称特设专业,目前已有30余所高校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然而,由于高校背景不一,涉及矿业、核能、交通、建筑、水利、铁道等不同行业,办学特色鲜明,虽然课程理论教学基本都可以满足要求,但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却给高校带来了难题,同时该专业尚未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指导,使得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难度较大,这点在实践教学环节尤为明显。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多是依托岩土工程专业,但该专业已经超出岩土工程专业的范畴,要建设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尚需城市规划、结构工程等专业的支撑。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新办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过程中,以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为目标,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目前,在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高校中,该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大多每届招生1个班,30人左右,专业开设较好的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每届也仅招生2个班,60人左右。在大力提倡改革与创新高校教学体系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求、方法、原则可以表现出与土木工程等专业不尽相同的特点,使之具有自身特色。构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是综合性、整体性、独立性、科学性。其中,综合性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综合了城市规划、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等专业内容;整体性原则要体现教学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整体功能;由于班级规模较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大多实践教学环节,即学生具有较多的独立实践机会,体现了较好的独立性;科学性是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实施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2.构建方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作为特设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城市规划与建设,积极创新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培养符合专业要求且满足社会需求的卓越地下工程师。为此,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构建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给学生创造各种独立的实践机会,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增强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1.实验教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见图2),体现了人才培养多层次、模块化、系统化和科学性的统一。其中,由学科基础实验和力学实验构成的基础实验平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还为开展专业实验、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和综合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包括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两部分,设有土力学实验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两个实践环节,兼具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基本专业素质的基础。为此,在课程实验中,将土力学实验学时调整为16学时,增设土体渗透、击实、孔隙水压力及土压力测试等实验项目,确保学生充分掌握土地工程地质性质、物理力学性质等土力学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开展后续专业实验也有很大的益处。专业实验是更高层次和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验技术和技能,包括大纲中专业课程实验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此,对相关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改进,设置了土体与岩石力学对比实验,实验内容为采用几种常规实验(如压缩、直剪、三轴)方法,对比分析土体和岩石在物理指标、力学性质、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异同,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仪器、要求),并向实验室教师申请实验时间,经批准后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最后,结合学生实验能力,根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环节中,根据教学大纲设置了原位测试技术训练、工程结构测试技术训练、地下工程设计软件训练,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是为了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而设置的,可以通过教师的纵横向课题、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以及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开展。

2.实习环节。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实习环节可分为课程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两个层次。其中,课程实习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指导,与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相同。在专业综合实习环节中,实行全周期双导师制,将5~6个学生分为一组,从大二到大四由同一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并配有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原则上在校期间不再更换指导教师或企业教师。学生在实习期间,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结束时,采用校企共同组织的公开答辩方式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形成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习实践、教师有效监控指导”的实践特色。全周期指导是指学生从大二认识实习开始即可与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不间断交流,除实习时间外,学生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纵横向课题、工程项目等,使大学实习间而不断,贯穿始终,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设计环节。一是课程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计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两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除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外,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结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设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讲,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依存、制约关系,但传统的课程设计均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且由该课程理论教学教师独立设计课题、独立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设定独立的设计参数,各门专业课课程设计内容相对独立。为此,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中,实施综合性课程设计方案,编写综合性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具体做法是,本着“真题习做,一题到底”的原则,每2~3个学生设置一个工程实例专题,每个工程实例专业均来源于典型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各课程内容及设计是相互关联的,建立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最终为毕业设计服务。在综合性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地下空间工程各个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条件,初步认识工程的复杂性,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地下工程整体性概念认识,有助于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综合性课程设计环节中,指导教师非常关键,要清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前后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要求,对学生给予正确合理的指导。二是毕业设计(论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数较少,便于采用校企合作的团队指导毕业设计模式,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利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优化。采用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设计,团队有总指导教师,每位学生有各自的指导教师,由3~5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总项目课题,内容可以涉及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地铁车站设计、地铁隧道设计、地铁施工组织设计等,各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研究内容有机联系,设计选题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充分利用专业规范,掌握整个地下工程设计的内容、流程及方法,确保厚基础、宽口径走向社会。除了毕业设计外,也有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一般基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项目,由项目主持人担任课题组长,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担任各子课题导师,也可由科研兴趣或科研方向相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指导团队,由科研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组长,其他教师有侧重地负责子课题,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4.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训练。目前,教育部、教育厅及高校都十分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了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自主选择导师并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这些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与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相结合,更加贴近工程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可与地方人防办、城市规划设计等部门、企业合作,设计一系列开放性、设计性课题,由指导教师负责将创新性实验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积极鼓励和协助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结构创新大赛、交通科技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实践教学特别需要创新,以适应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学科建设的新要求。通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优化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必须以创新为主线,以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为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改进、创新、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3).

[3]康俊涛.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4]陈奕柏,杨东全,韩建刚,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

[5]吴萱,董俊,张鸿儒.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 17(2).

[6]康爱红.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5).

[7]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第6篇

魏 洋 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

【文章摘要】

《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方向的一门专业拓展课,其为扩展桥梁方向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开设,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以该课程建设现状为背景,论述了该课程建设的思路:革新教学理念,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展示桥梁科研前端,突出工程实践,探索人才创新体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建立学生科研与工程实践的培养体系。同时,介绍了课程建设成果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大跨径桥梁;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表示码: A 文章编号:

《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为土木工程(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的特色方向课,是拓展桥梁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研究大跨径桥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大跨径桥梁的结构体系、构造原理、设计计算理论、施工技术及典型大跨径桥梁工程案例,包括大跨径梁桥、拱桥、斜拉桥及悬索桥等设计与施工案例。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跨径桥梁的发展历史,掌握常用大跨径桥梁的结构体系的分类、构造选型、构造处理和大跨径桥梁的设计计算方法及施工方法的要点,并了解我国现代桥梁的最新建设发展与建设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身责任感。

1 《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桥梁工程以中小跨径桥梁为主,未设置《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这门课。从上一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桥梁事业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扩展现代大跨径桥梁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设置这门课程显得十分必要与重要,包括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福州大学等在内的国内一些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都逐步设置了大跨径桥梁课程,《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已成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课程设置历史短、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难度大,至今国内还未有一本适用的本科生教材,而教材或讲义及课件是教学过程所必须的最重要资源。针对《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无可用的成熟教材、无系统的教学课件现状, 以及课程实践环节强、技术更新快、创新性强等特点,以提高学生兴趣与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展示桥梁科研前端,探索人才创新体系,研究建设《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2 《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建设思路及内容

2.1 革新教学理念,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教学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世界桥梁发展的现状及我国桥梁建设的新成就,增强学生对不同类型桥梁建造方法的认识、理解,掌握最新先进的桥梁设计与建造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为此,在2012 年,进行了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在突出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大跨径桥梁的结构形式、构造、设计构思和理念的教育,突出桥梁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创新教育。

2.2 展示桥梁科研前端,突出工程实践,探索人才创新体系

由于《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具有设置历史短、内容广、难度大、实践性强等特点,编著一本本科生适用的教材或讲义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针对这一状况,广泛收集了相关的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及新闻报道,吸取最新桥梁工程建设及研究成果,编制了实时更新的课程讲义,并制作了对应课件,大跨径桥梁的建设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综合国力的最新体现,代表着材料、工程科技的最高水平, 大跨径桥梁的建设常常需要破解一系列技术难题,需要坚持不懈的研发与创新, 在桥梁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讲义与课件力求反映最新的、典型的新建的与在建的大跨径桥梁的技术创新成果,传递最新信息,例如:2006 年建成的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的创新的组合结构形式、2008 年建成的苏通大桥创造的多项世界之最背后的技术挑战和科技难题、2008 年建成的世界首座墩顶转体斜拉桥——北京西六环跨丰沙铁路斜拉桥在施工方法的创新、2012 年建成的国内跨径最大的三跨悬索桥——南京四桥在防装装置、锚碇等方面的创新、正在建设中的采用世界最长沉管隧道施工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最新的大跨径桥梁建造技术,突出工程实践,不断地跟踪大跨径桥梁的前沿发展动态,通过全面展示桥梁科研创新前端,着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该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尤其是构造、方法和施工过程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解析透彻,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低。针对现状,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全新制作的课件实时反映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数千幅图片将枯燥、抽象的结构构造与施工过程呈现为有趣的、直观的内容,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来展示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桥梁构造和施工方法,且信息量大,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实践中,课件预先拷贝给学生, 有助于课前预先预习及课后的复习观摩, 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通过以上《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的资源建设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所制作的课件实时反映国内外重大桥梁工程项目与研究成果,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195

科普教育

第7篇

Capstone课程,即整合性实作课程,或顶点课程,是指大学高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用所学专业课程知识,解决复杂且整合性工程设计问题的教学过程[1-4]。这里的复杂且整合性工程设计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需要大学多门课程知识才可以解决的问题;问题本身是多面向的,或在技术、专业方面存在相互冲突;是一个实际的工程设计问题,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需创新应用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实务上最新成果才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考虑现实环境多方面的约束,如人力、资金、设备、材料、信息等;问题本身可能对社会及环境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学过程能够覆盖多项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Capstone课程目前已经得到国际工程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在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众多版本规范中都明确提出将Capstone课程作为本科工程教育的重要必修课[5-7]。美国ABET的前身是1932年在纽约创办的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ECPD),最初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和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等7个协会组成,现已发展成为由30个专业和技术性协会组成的联盟。ABET作为一个非官方的中介性、非营利认证机构,其专业认证的权威性得到了美国教育部(USDE)和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CHEA)的双重认可。ABET目前主要在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等4大学科领域开展专业认证。在ABET颁布的最新工程专业认证规范中,要求每个参与认证的工程专业必须向学生提供整合性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8-10]。国际上其他隶属于Washington Accord, Seoul Accord, Sydney Accords3个著名工程教育认证组织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如中国台湾的IEET、加拿大的CEAB、韩国的ABEEK、澳洲的EA等都有此规定要求[11-12]。工程教育中开设必修Capstone课程,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界的发展趋势。

在具体开课模式上,无论是Stanford、Berkeley、MIT等国际著名高校,还是IEET认证过的中国台湾高校,都规定Capstone课程教育中,学生必须分组执行教学计划,而非个人执行计划,专业要制定统一的执行规则,课程内容要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多数核心能力。

到目前为止,中国高等教育对顶点课程的关注还很少,学术性的介绍和研究也不多见。据粗略考察,在教育部颁布的文件中,只有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顶点课程有所提及,并将其定义为“?楸弦蛋嗫?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但是关于课程开设的内容、形式、时数则没有详细的规定。

与此相似,在中国土木工程本科教育中,Capstone课程也难觅踪迹。一些类似的设计课程,如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等,从教学组织模式、课程评量方法,以及课程对实现教育目标和专业核心能力的检视方面来看,这些课程还不能算是真正的Capstone课程,很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5-2016学年开始被福建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接受“台湾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14个试点专业之一。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造为Capstone课程,并从开课模式、课程成绩评量方法、课程教学效果检视等方面开展了Capstone课程教学初步探索。2016年9月12-13日,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入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地访评,通过查阅Capstone课程教学档案、现场考核学生等,对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文拟对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Capstone课程教学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推动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提高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实效,促进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和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人才提供教学参考。

一、Capstone课程体系的建立

Capstone课程不是一个单一课程,而是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这是因为,要完成Capstone课程任务,通过课程教学取得实效,学生核心能力得到培养,必须与其他先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充分论证基础上,依托产业界专家,对课程进行改造,从人才培养方案中挑选若干实践课程,建立从Cornerstone(基石)课程到Capstone课程的一整套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递进式整合性实作课程体系(见图1)。

Capstone课程体系的第一层是Cornerstone课程,即基石课程,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开设,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数学建模竞赛、CAD制图、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基础类设计竞赛,这是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少数核心能力解决模拟工程问题的初步体验。

第二层次是衔接课程,针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开设。包括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深基坑与边坡工程课程设计、隧道工程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等单科设计类课程,以及每年一度的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和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第二层次的课程为大二和大三学生提供了整合一部分专业核心能力解决教师设计出的工程问题的机会,是Capstone课程与Cornerstone课程的衔接桥梁。这些课程中的专业课程设计常常是个人完成课程计划,而结构设计大赛、BIM设计大赛则是小组合作完成,旨在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初步训练。

第三层次是Capstone课程,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称为土木工程设计实务课程,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开设。表1是Capstone课程纲要。从表1可以看出,Capstone课程教学以解决复杂且整合性工程问题为主要教学过程,涵盖土木工程专业全部核心能力的训练,通过Capstone课程教学,使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Capstone课程教学初探

(一) 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改造“毕业设计”为Capstone课程

在中国高等教育设置Capstone课程有两条可能的路径:一是在课程设置中直接增加Capstone课程,强化学生的知识整合和阶段过渡。但是这要增加总学分,增加学生负担。二是对本科教育中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等进行改造,达到Capstone课程标准。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中包括整合工程设计能力的专题实作课程,即Capstone课程,是通过对原有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造实现的。该课程为必修课程,6个学分,分别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其中第一学期5学分,第二学期1学分,合计6学分。因大四第二学期中途安排毕业实习,所以Capstone课程是结合毕业实习一起进行的。

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对原有毕业设计课程进行系统改造,以达到Capstone课程标准,具体做法是:

第一,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采取分组进行,每组学生一般为3人,最多不超过4人,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由组队。每组完成一个工程设计实务课题,课题类型围绕专业方向设置,一般有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道路桥梁工程设计等。设计过程中强调组内学生的团结协作,提倡跨小组的合作。工程设计题目主要来自于生产实践。

第二,为涵盖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扩展Capstone课程内容,Capstone课程主要内容有:制定工作计划、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中外文献阅读、现场勘查、勘探与取样、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与计算、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工程环境影响与伦理分析等。

第三,改造课程成绩评量机制。为避免出现不同指导教师对课程成绩评定的偏差,规定Capstone课程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指导教师评量成绩(占总分的50%)、两位评阅教师对Capstone课程报告书的评阅成绩(取平均分,占总分的20%)和Capstone课程汇报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依据汇报答辩情况评定,占总分的30%)。

第四,为每一个课题小组安排一名

业界专家,参与课题指导和成绩评定。业界专家参与Capstone课程教学的优点是:一是为课题直接来源于工程实践提供便捷途径,业界专家承担的工程项目就是最好的Capstone课题;二是为学生与产业界零距离接触提供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直接参与业界专家的工程项目;三是提高了Capstone课程成绩评定结果与业界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二)创新Capstone课程开课模式

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出题,每个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一人一题。这种开课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假题很多,大部分的设计题目都是教师虚构的,如某某宾馆设计、某某中学教学楼设计,每年的题目基本一样。二是学生做也是假做,虽然按照一些行业规范进行设计,但是无论是房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还是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都仅仅涉及结构设计或施工组织设计等很少的一部分内容,与实际工程设计要求相差甚远,解决的问题不能算是整合性复杂的工程设计问题,课题涵盖核心能力少,学生不能得到系统的土木工程设计训练。三是一人一题,不能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团队协作能力训练,不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而且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设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只是对毕业设计的一再简化,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业界专家正在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Capstone课题,这种真题训练是提高毕业设计效果、锻炼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最好途径。真题还需要真做,以一个实际的边坡防护工程设计为例,课题任务应当包括现场勘查、勘探与取样、现场测试、室内测试、防护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工程伦理分析等。虽然任务较多,因为是小组合作完成,学生个人的负担会减轻很多。

课题指导应分阶段进行,在不同阶段,针对课题任务的重点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指导。注重引入业界专家担任?n题指导教师,围绕工程设计中的一些关键实务技术,开设专题讲座,提供体验产业界的机会,向学生传授业界流行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使课题设计成果更加符合业界标准,而不至于“院校味”太浓厚,脱离实际。

(三)探索Capstone课程教学成效检视办法

准确评估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持续改善。依照课题分组、分阶段进行的Capstone课程教学,与一般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不同,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也不能仅仅依靠课程成绩来完成。问卷调查方法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Capstone课程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检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设置学生专业核心能力问卷调查表(见表2),针对每一项专业核心能力对学生进行调研,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打分。通过该表的统计分析,得到学生核心能力的达成度,检视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

团队协作能力是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十分重视的观察点。Capstone课程教学的沟通主要有课题组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学生现场调研过程中与业界之间的沟通等。沟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Capstone课程的执行效果,必须十分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设计Capstone课程执行中学生团队协作问卷调查表(见表3)。该表由课题指导教师完成,针对每一位学生在课题执行中的团队协作表现,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打分。通过该表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学生在Capstone课程教学过程中团队合作能力情况。

三、结语

与土木工程专业以往的毕业设计相比较,Capstone课程在开课形式上要求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分组教学,为学生提供团队协作能力训练的机会。强调业界专家参与教学实践,确保课程教学与产业界零距离接触。课程内容要涵盖绝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不能简化课题任务。

Capstone?n程作为大学四年的总体课程,在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使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评量方法、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等更加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一般规范要求,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还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要积极开展Capstone课程体系的教育学理论研究,利用高等教育基本原理与高等教育历史分析方法,论证Capstone课程体系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建立Capstone课程体系教育理论,指导Capstone课程体系的创新教育实践。

第8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011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系为“卓越计划”实施系之一。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从2012届开始招收学生,2016年春期该届学生将进入毕业设计环节。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还是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际工作的重要阶段,在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教学大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工程单位工作节奏日趋加快,传帮带的传统已经难以实现,使得毕业设计这个从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对于毕业生来说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具备了部分“就业前期培训”的职能[2]。毕业设计过渡阶段的特点决定了毕业设计的选题、实施和评价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必须要面向工程实际[2]。

本文针对重庆交通大学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首先,分析现有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其次,基于“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探讨现有毕业设计模式与“卓越计划”要求之间的差距;第三,针对现阶段毕业设计模式的问题进行改革,探索一套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毕业设计模式。

一、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毕业设计方面,国外毕业设计都针对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获得真正的工程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2]。而国内高校,毕业设计则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工程应用,国内高校在与企业、同行的合作、交流上,尚处于半封闭状态。以重庆交通大学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为例,在整个过程中便存在以下种种问题:

(一) 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和方法的局限性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大多为隧道工程、基坑支护、滑坡治理等工程设计与施工类题目。这类设计任务虽然能与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工作挂钩,但存有以下两不足:其一是毕业设计选题的科研内容偏少,对于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来说,需要增加一些偏科研方向的课题;其二是毕业设计选题涉及施工和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多,对于毕业后从事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的的同学来说,需要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和地铁与轨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两个专业同时选题,毕业设计历年的选题方法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毕业设计动员大会”没有教师对毕业设计题目的主要目的、要求和内容的讲解环节,学生也不能了解全系各位教师所设计的毕业设计题目的全貌。毕业设计选题采用教师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网站上挂出题目及要求、内容等,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最后加以确定的方式。从往届毕业设计选题结果来看,出现“抢”毕业设计题目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们选择的题目和今后的工作挂不上钩,也非自己内心所想要的题目,教师所设计的题目也未能找到符合条件的学生。

(二) 实际工作程序认识不足

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大概采用在网络上或者上届的毕业设计中找到类似题目的计算书和图纸等资料,在教师或毕业设计任务书的指引下完成毕业设计的程序。一方面,本系很多教师并未直接从事设计工作和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工作,因此对设计和施工管理整个完整过程的掌握还不是很充分。另一方面,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计算”和“画图”,离真正的“工程设计”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真正的工程建设基本程序不了解,更不清楚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如何与甲方、施工以及工程监理单位打交道,导致毕业之后不能马上与实际工程设计接轨,这些观念都应该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阶段有所体现[3]。

(三) 时间精力投入不足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要求指导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土木行业相关工程实践经验[3]。但与此相矛盾的是:1) 部分高校为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引进大量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年轻博士,承担指导毕业设计这一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难免力不从心;2) 高校教师兼有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任务,部分教师甚至还有兼职工作,因此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皆不足;3) 高校扩招,存在一位教师指导近十名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不能做到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和抽出更多精力投入毕业设计指导中。

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本科最后一个学期,考研的学生则忙于参加考研学习、复试,很多学生还要参加各种招聘会、双选会,这些都会分散学生毕业设计的精力[3]。另外,签约之后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成绩的好坏已经无关紧要而轻视毕业设计,甚至把最后一学期当成毕业旅行的最佳日子。因此,学生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是不足的,存在部分学生半个月、一个星期完成毕业设计的例子。

(四) 毕业设计工作量和质量参差不齐

毕业设计存在依赖电算、忽视理论计算的现象。利用有限元应用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在各大设计院已经普及,各大专院校工程类毕业设计对应用软件的依赖非常严重。在毕业设计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对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而忽略专业基本知识、对规范的理解和具体计算过程的问题,因此对计算结果合理与否无从验证;更有甚者,对软件的操作尚处于一知半解,计算结果和真实值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来的图纸一般会存在某些错误,而学生在设计中缺失了基础概念和对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这些错误。

毕业设计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毕业设计相关题目的设计资料在互联网上皆能找到,甚至高年级的毕业设计资料也能得到,很多学生依葫芦画瓢,有的学生到最后甚至不加思索大篇大段抄袭。在很短时间内仓促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设计资料漏洞百出、施工图和计算书前后矛盾的现象频现。

毕业设计深度和要求不规范的现象。由于毕业设计深度和要求比较模糊,学生们做的毕业设计深度不一致,也不规范,这就使得做得全面的学生毕业设计计算书分量是深度不够的学生的几倍。毕业设计深度和要求的模糊,甚至导致考核标准的不统一。

毕业设计规范更新滞后的现象。土木专业规范近年来更新频繁,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资料做到及时更新,但是大多图书馆更新速度较慢,导致学生不能利用最新的规范进行毕业设计;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时人均能利用的规范和手册较少,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新颁布的规范和规程[3]。另外,网络发达的今天,毕业设计相关最新规范互联网上基本都有电子版本,但是由于学生、甚至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其上,导致规范更新滞后,存在与社会现状脱节的现象。

二、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5]。鉴于现行毕业设计模式存在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且而现行毕业设计模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尚有欠缺,对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为零。因此,为满足卓越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师培养需求,在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方面应具有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全新模式。

(一)毕业设计题目改革并实行双向选择

毕业设计题目设计方面:将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工作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通过需求分析,进行面向实际的毕业设计选题库建设。在具体实施环节上,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主要分为学术研究型、工程设计型和施工技术管理型三个方向。各方面毕业设计选题的数量大概由往届毕业生实际工作方向为指导。

选题是毕业设计能否创新的关键,选择富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一个很好的毕业设计题目交给一个不感兴趣和不具备完成该选题基本素质的学生做是不合适的,在选题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题意见,创造条件让学生早一些接触实际题目。

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择方面: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前教师应该完成课题申报,并由院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组织论证、评审,确认是否符合要求。“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上,各教师应针对自己申报的毕业设计题目向所有学生讲解和公布,并提出选题学生所具备的条件和并作适当建议。然后,实行双向选择,学生自愿选题、选教师,指导教师依条件选择学生,最终由院系领导小组协调落实学生选定的课题与指导教师。

(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

在高等学校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学目标,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是关键,这一点在毕业设计工作中显得更为突出[4]。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选题、收资、实验、研究论证、论文撰写、答辩等[4]。

基于“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限于有些青年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采取优化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措施。通过把一些有经验、有威望、有一定指导工作能力的校外工程师请进来,让他们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有利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优化。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4],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对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工程实践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早日与真正的“工程师”接轨。

(三) 完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及设计深度和规范化

完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有序、高效运作的先决条件。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借助校企的联合力量制定符合实际工作和学生学习现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有了办法、流程,认真、科学、规范地运作,并强调毕业设计中带有共性的东西的统一性,而对于富有个性特点、弹性较大的内容,应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4]。学校应有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具体要求,有完整规范的制度、科学的质量管理和检查评估系统。

对毕业设计计划、选题、实习调研、指导、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研究分析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系统的规范,使管理者、指导教师明确科学、规范化的要求[4]。针对当前毕业设计图纸、参考资料不规范的现状,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应编写了《样例图集及解说》方面的教参资料,详细阐明了施工图层次的设计深度要求,对图纸规范化和细节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说,可供学生学习,同时起到了规范毕业设计图纸的作用。

通过规范毕业设计要求,使学生可以提前准备,并知道怎样主动做毕业设计,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强烈的“创新”意识,造就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的条件和空间,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

三、结语

根据“卓越计划”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卓越计划”的三个培养特点,针对现行毕业设计存在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和方法的局限性、实际工作程序认识不足、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毕业设计工作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对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开展教学改革:

(1) 毕业设计题目改革并实行双向选择。将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工作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通过需求分析,进行面向实际的毕业设计选题库建设。建立毕业设计选题双向选择制,学生自愿选题、选教师,指导教师依条件选择学生。

(2) 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基于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

(3) 完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及设计深度和规范化。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借助校企的联合力量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工作和学生学习现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对毕业设计计划、选题、实习调研、指导、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研究分析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系统的规范,使管理者、指导教师明确科学、规范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1,18.

[2]谢凌燕,潘志宏.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66-167.

[3]黄鹂,郭亚然,董洁.土木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13,39(23):226-227.

[4]李晓丽,张云峰,孙颖,卢召红,杨宇.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3,32(增2):57-59.

第9篇

一、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构建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高水平教学队伍防灾减灾工程学涉及灾害种类繁多,包括地震、火灾、风灾、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工程事故灾害等,此外还涉及到受灾结构的检测与加固、灾害风险和损失的分析和评估、灾害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等,涵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各门类,组织一个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学队伍十分重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防灾减灾工程学教学团队形成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学历、阵容强大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专业涉及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安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消防工程等。

(二)确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教学目标研究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灾害种类繁多,涉及内容广泛,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仅涉及到常见的土木工程灾害,不可能面面俱到。鼓励学生在学习常见土木工程灾害的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本人的研究方向、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或参加的工程实践,有选择性地探索某一灾害的基本原理,成因、特点及其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三)确立常见灾害为主、其他灾害为辅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专业和课程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①灾害学的基本原理和防灾减灾发展趋势;②地震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③火灾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④风灾及防灾减灾对策;⑤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⑥受灾结构的检测与加固;⑦灾害风险和损失的分析和评估;⑧灾害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等。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每部分内容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同时结合当前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讲授。课程内容体系围绕“灾”,从“灾源”到“灾害”,把多种灾害相互联系,比较不同灾害的成因及对策和措施的相似点和不同。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了解防灾减灾学科最先进的研究思想,掌握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实际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原理和工程、基础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采用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激励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1.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8.0级地震,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发生M7.2级地震,结合地震灾害详细讲解地震成因,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结合当时社会热点讨论的地震的预测与预报展开讨论,介绍目前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取得的成就。2.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进行讲解。教学是科研的基础而科研则对教学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对与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才能加深对本科学的理解,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结合本人参加的湖南衡阳2003年11•3特大火灾事故以及湖南桥南市场2004年12•21特大火灾事故调查,讲解火灾灾害的成因,灾害损失扩大的原因以及对策和措施,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的学生讲解工程结构为什么在火灾作用下会发生坍塌,如何进行坍塌前的预测和预报。3.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信息时代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课程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巨大,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平时大量的素材积累,形成了一个防灾减灾的素材库,包括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悬索桥风灾灾害、美国西奥尔良卡特里娜飓风灾害、美国9•11世贸大厦恐怖袭击、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大量的火灾事故案例、地质灾害事故案例、工程事故灾害案例等。通过网络、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进行讲授,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讲授事故处理方法、程序、手段和经验,使得学生具有处理灾害事故的基本能力。4.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建立防灾减灾工程学的网站。网站对课程的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成果、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库、习题、答疑、参考文献等进行了全面的规划。目前,网站建设尚在进一步完善中。5.开展由教师主导的专题讲座形式。部分不在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要学生自己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深入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例如在讲解地质灾害一部分中,结合本人的一个横向科研课题,将当地特殊的地质条件、房屋结构状况、建筑材料强度等级等用视频材料和数据进行介绍,要求学生解释房屋开裂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结果学生很有兴趣,课堂讨论十分热烈,提出了很多见解,本人根据学生的见解作出解释。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传统的课程考试的办法,很难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情况。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课堂讨论和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具体包括:日常考勤占10%,课堂讨论占30%,小论文占60%的做法,这一做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锻炼学生在研一学习期间就知道如何进行论文写作的技巧。

(六)教材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针对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教材缺乏,各高校往往根据自身教学需要选用多本相关教材的现象,2005年我校与清华大学合作编写了《防灾减灾工程学》教材,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一经出版就销售一空,多次重印。到目前为止,已有多所高校出版了相关教材,我们引导学生参阅这些教材,作为我们主讲教材的有益补充。

(七)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教学从知识传授为主转移到加强学生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培养上。防灾减灾工程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研讨式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大部分灾害事故案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讲授和讨论,启发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解决的措施。防灾减灾工程学教学团队的老师大部分有科研课题和横向项目,均能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进行讲解。

二、结语

防灾减灾工程学是土木工程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本文从教学队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教材建设、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目前的建设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离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努力,将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网站建设好,同时在如何结合工程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者:李耀庄熊伟赵望达单位: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地铁建设;控制测量;集中管理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地铁建设期的测量工作分为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由初测、定侧组成;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根据地铁为长大地下工程且贯通面特别多的特点,在承包商务各标段施工测量的基础上,实践中新增加了业主全线控制测量检测---总控测量工作。

1、“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1、实施控制测量“集中管理”,至关重要

一般,在城市修建一条地铁,线路长度都在十余公里以上,设站十余座。经由地段交通繁忙,商贸活动、地下管网密布,且受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地下水位及地质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工程的内容,除了需要建功能和规模不一的车站、区间隧道及一系列的风井、风道、折返线、联络线、车辆段、地下建筑群体、运营管理设备之外,还涉及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拆迁处理及沿线的物业和地块的开发等等……,集“商、难、新”综合工程技术于一体,广泛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于工程建设中,技术复杂、工程规模巨大。

1.2、“集中管理”是保障“精度”的必要手段

确保工程施工精度的核心,就是通过全线控制测量来精确的复现线路的设计标准和图形,并以此给定各建筑物和设备安装的准确位置。国内外许多生动的工程实例说明,只有对全线控制测量进行集中管理,制订统一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质量检查保证措施,才能减少施工误差,从而避免线路修改和对建筑物采取“补救措施”。

1.3、“管理机构”的设置应与工程建设同步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环境各异,一般在工程大规模动工之前,为了探索适合当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往往要先期修建试验段。加之各标段开工先后不一,有的彼此间隔的时间甚久,从总体上讲,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若干已实际存在的,后续工程需考虑它的位置并与之接口的“历史工程”。

2、地铁建设过程中的测量工作与分工

2.1、勘测设计阶段的测量

此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是为各设计阶段提供设计所需的测量资料。按相应的设计阶段,分为初测、定测和地表控制测量三个部分。一般此阶段的测量工作,是由业主(甲方)委托总体设计单位(或其它勘察单位)负责完成的。

2.1.1、初测

由于我国各大中城市,目前一般都已具有地面的三维坐标控制网及1/10000,1/5000,1/2000,1/1000,1/500等比例尺的地形图,也有各类地下管线、地下建筑物较完整的资料。根据方案研究报告的审批意见,初步设计基本上可利用业主提供的地铁经由地段有关的市政图和地下管线、地下建筑物的资料进行设计。

2.1.2、定测

定测工作主要是将初步设计方案由纸上定线实测到现场,收集施工设计所需的测量资料,同时为地质勘探提供其与地铁线路的相互关系,具体内容为:

①初测的地面导线和水准点进行补测、检测:为了获取定测可靠的测量起始数据,首先应对全线地面既有的三角点、初测导线和水准点进行检测、补充和加密。

②中线测量:此项工作是将初步设计的纸上定线方案,依据初测或地面控制测量的导线点、水准点实地放线,并进行线路中线测量和高程测量,以确定建筑物与地铁线路的相互关系,判断纸上定线是否合理,为优化设计创造条件,并作为设计线路平、纵断面的依据。

③断面、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测量:应对车站及其出入口、风井和施工竖井进行定位测量,并测出断面图及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地质钻孔的位置,为施工设计提供相应的测量资料。

2.1.3、地表控制测量

在地铁动工之前,需在地铁沿线布测GPS C级网、四等以上精密导线及二等水准网,为地铁施工提供精确的测量成果。此项工作可代替初、定测的导线及水准测量工作,在测量工作计划中尽量提前安排完成。

2.2、施工测量

2.2.1、各标段的施工测量

该项工作是由承担各工点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部一级所属的测量组织来完成的。

其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各个工点控制测量部门提供的平面、高程控制点、线路与各建筑物关系,进行该工点的平面测量、高程测量、断面测量以及建筑物结构和设备安装的测量放样等工作,是指导洞室开挖和工程施工的依据。

2.2.2、各标段的控制测量

各工点的控制测量,是由承担各工点施工单位的公司一级的测量队伍予以承担。这项工作需按“总控测量”提出的作业方法和精度要求,根据全线“总控测量”单位提供的该工点控制点进行洞内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3、总控测量的职责

3.1、基础工作

①代表业主交接桩,直接接管由总体设计单位或其它勘察单位应移交给业主的控制桩和测量成果,并在地铁开工后向各标段的承包商移交有关控制桩及测量成果。

②协助业主制订地铁测量管理细则,明确承包商、驻地监理、总控测量的责任和分工,对测量成果的审核及使用、全线施工测量的管理程序做出明确规定等等。

3.2、地面控制测量检测

(1)GPS控制网检测

GPS控制网为地铁的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为沿地铁方向的狭长的网状图形,一般埋设在高楼顶部,平均边长约2公里。检测时,应采用3台以上双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为5mm+1PPm),采用静态定位方法,按不低于GPSC级网的精度进行检测,检测成果与原测成果之差应在允许范围内,否则应补测或重测,得出正确的结论。

(2)精密导线检测

导线网起闭于GPS控制点平均边长400m,形成地铁二级平面控制网,以方便地铁施工。检测时,应使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的全站仪,检测精度不低于原网精度。检测时应根据设计的施工作业面和车站位置,增加必要的导线点,使得每个车站和作业口有不少于3个平面控制点。

3.3、施工控制测量检测

(1)明挖段检测

明挖段位于底板的长期平面控制点应按四等导线要求进行作业,起闭于GPS或精密导线点。导线最好布置成附合导线,有困难时也可布置成闭合导线,作业时应按要求对已知点进行检核。

引至明挖基坑的高程检测,应附合在临近的二等水准点上,作业方法和技术指标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

(2)贯通测量

当两相向开挖的隧道贯通后,应及时进行贯通测量。贯通测量作业时,利用贯通面两边的已知控制点在贯通面两侧设3个左右的导线点和一个水准点并在贯通面附近设一点这些点与洞内已知导线边、水准点形成附合路线。

3.4、地下控制网平差和中线调整测量

(1)地下控制网平差

隧道贯通后,地下导线则由车站控制边――区间控制中线点或导线点――车站控制边联测变成了附合导线,支水准也变成了附合水准,当闭合差不超过限差规定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平差的新成果将作为断面测量、调整中线、测设铺轨基标及进行变形监测的起始数据。

(2)中线调整测量

根据严密平差求算各点的坐标,按照各点的理论坐标,将各中线点归化到设计位置,并进行中线点转折角检测,满足有关要求后,嵌入铜心作为点位标记,并对各中线点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测出各点高程。中线调整后的测量桩点是断面、限界测量的依据。

结束语

地铁控制测量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地铁工程线路按设计准确就位;保证隧道正确贯通,确保全线各分段工程平顺衔接和满足设计的净空限界;确保全线在统一坐标系统下高质量地贯通,控制测量及其检测成为关键性环节。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铁路隧道;防水施工;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U45文献标识码: A

一、防水施工对于修建铁路隧道的重要性

铁路隧道施工中,尽管矿山法暗挖施工处于主导地位,长期应用于施工中,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使用盾构法。矿山法隧道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简单、应用灵活、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地质条件、质量容易控制、减少拆迁和交通疏解、成本合理。在沿海城市,暗挖隧道位于水线以下,基本隧道围岩在基岩以上,部分的含水层地下水丰富,主要是由于浅层地下水补给充分,特别是在雨季,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主要结构的复杂性。目前的施工技术方案通常是三个过程:裸岩巷道锚喷技术支持的爆破封的岩石,喷射混凝土表面铺装层的有机板,浇在自防水混凝土。浇注混凝土的强度和隧道间隙的要求和其他质量控制非常成熟,防水工程质量往往难以达到设计效果,因此隧道结构的防水施工质量是好还是坏,是铁路隧道建设的关键。

二、铁路防水施工工艺

为了保证良好的防水效果,隧道工程防水施工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刚柔相济、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结构自防水和柔性防水层综合应用的办法,提高隧道防水能力。在设计时,必须遵循“洞外水不能流入洞内、洞内水及时排出洞外”的基本思路,构建防排水系统。

(一)初期支护处理

初期支护完成后通常并不理顺,并且有浮渣灰浆,如果直接铺设防水层,将不能很好的达到结合密实度要求。可先采用厚砂浆找平,清除掉浮碴灰浆,如果表面有钢筋等凸出物,必须割除磨平,并用砂浆将割除部位抹平,以防扎破防水材料,对于隧道初期支护转弯处,必须将阴阳角处理成圆弧,阴角圆弧半径不得小于15cm,阳角圆弧半径不得小于5cm,为防水层的铺设提供更好的结合面,最后还需要进行清理注意表面不能有水渍,以免影响粘结效果。

(二)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防水卷材的质量及铺设工艺直接决定了隧道防水层的防水质量。在选用防水卷材时,一定要对其材质进行仔细查验,保证卷材厚度一致,平铺不会产生明显隆起和皱折。在铺设时,首先需要要隧道拱顶标出中心线,并搭设板台架,由拱顶向两侧铺设,卷材铺设必须达到平顺、舒展、无空鼓的标准,粘结牢固,对于结合部位,必须保证搭接可靠,采用环向铺设防水卷材,搭接宽度长边不少于100mm,短边不少于150mm,并将相领两幅接缝错开,同时错开结构转角位置。目前传统隧道防水材料多采用复合式防水材料,施工时一般先在初期支护上打水泥钉,但这种工艺水泥钉根部会与防水卷材直接接触,在二衬施工时防水卷材容易被刺破,造成漏水现象,可采用隐形钉铺合法,先在初期支护上挂土工布,用特制粘结片进行固定,在粘结片中心射入水泥钉,使水泥钉根部埋在粘结片内,再在外层采用热熔焊接技术铺合防水卷材的办法,使防水层成为密封整体,将初期支护与二衬完全隔离。

(三)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施工工艺

变形缝、施工缝及穿墙管在隧道防水施工中极为重要,也是隧道防水极容易出现问题的位置,并且一旦出现渗漏水将很难治理。因此,在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处进行防水施工时应当特别注意。变形缝在进行防水施工时,要在模筑砼内侧设置宽度为600mm的柔性防水加强层,并采用聚氨酯密封胶密封止水,密封胶要沿变形缝环向封闭,并不能出现断点现象,避免窜水。施工缝需要采用膨胀性止水带和预埋注浆管的方法进行加强防水处理,对于结构防水薄弱环节的结构施工缝,在施工时要注意止水带和防水板的施工质量,保证止水带和防水板粘贴密实,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柔性防水加强层,并粘贴缓膨型止水胶。

(四)防水层养护

在防水层铺设完成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养护,并避免后续施工对防水层造成损伤,尤其是二次衬砌钢筋的绑扎与焊接,如果出现损伤,必须进行修补方可继续施工。仰拱部位应当铺一层50mm的厚细石混凝土作为保护层,并铺设跳板方可搬运施工机械和材料,需要调节钢筋位置时,不能以保护层作为支点撬拗钢筋,应当加垫板进行。在二衬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输送管支架不能直接与防水层砂浆保护层接触,应当在砂浆上堆码沙袋,并在支架下垫木块,以减小对防水层的破坏作用。在施工时,尤其是处理拱部基面时,要对边墙防水层作好保护措施,防止残渣进入防水层和初其支护间的缝隙中。在二衬施工焊接钢筋或挡头板施工时,要对防水层进行遮蔽,以免焊碴烧坏防水卷材。

三、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技术环节

(一)为确保基面平整度,应优先考虑采用机械开挖、爆破,应优先光面爆破、预裂爆破,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具置,依据周围的岩石特征和变化确定爆破指数,确保爆破后基本平坦的表面效果。

(二)隧道仰拱防水层完成,应及时铺上50mm厚C15细骨料混凝土保护层,移动保护板保护其余部分,防止工伤防水层的钢筋绑扎和焊接。加固处理、绑扎、焊接钢管的损害降到最低,焊接接头的钢筋绑扎接头的变化杂散电流电连续焊接操作必须被执行,其他焊接作业,使用手机保护板,保护防水层确保不受损害。拱部的钢筋,在处理的洞穴,该是钢筋两端加扣塑料盖,以防止穿刺防水板。防水板混凝土施工前的辅助检查和验收,如有损坏,须正确修补。

(三)在浇注的具体必要准备,以提高混凝土质量,须仔细验收低迷的入模温度(热夏季施工时特别注意),满足设计要求。施工缝浇筑前浇水,保持湿润。浇水过程中,孔输送泵驱动器和地面进料口通道的通信链路是光滑的,以确保混凝土及时供应,避免施工冷缝的连续性。混凝土拱墙时,应分层灌注,层厚30~50 厘米结合的插入式振捣棒完全附着式振动器平板振动器,及时保护混凝土。致密的防水混凝土,质量保证,才能真正发挥关键防水的作用。

四、铁路隧道的主要防水技术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铁路隧道修建方式主要有盾构法、沉管法和矿山法。盾构法主要用于城市地铁,沉管法主要用于过江隧道,而矿山法则是隧道修建的最主要方法,它除用于山岭隧道外,也用于城市地铁及过江隧道。应该说目前的铁路隧道绝大多数都是采用矿山法修建的。不同的隧道修建方式,所要求的防水技术措施也是不同的。盾构隧道的防水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管片的自身防水和接缝防水两大部分。管片的自身防水主要是采用高抗渗等级(>S8)的防水混凝土,而接缝防水则主要依靠管片的预制精度和接缝密封材料来实现。接缝的密封材料分弹性橡胶密封垫、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以及两者复合型的三种形式。此外管片后的注浆、注浆孔密封以及管片间连接螺栓的密封也都是做好盾构隧道防水的重要技术措施。对于防水要求高的盾构隧道,也有采用二次衬砌防水的,其具体做法是在管片与二次衬砌之间增加防水板,进一步增强其防水性能。

沉管隧道的防水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沉管段本身的防水以及管段接头的防水两大部分。管段本身的防水主要是在管段外壳包覆防水钢板来实现的,也有靠加厚混凝土壁结合其它技术措施来确保混凝土自防水的。而管段的接头防水主要采用特制的密封垫,目前常用的主要是荷兰的“吉那”型和德国的“索非亚”型。防水效果都不错。

矿山法隧道是修建隧道的最主要方式,使用历史最长,所以其采用的防水技术措施较为多样。目前最常用的是复合衬砌防水,主要由初期支护、防水层和二次衬砌组成。其具体做法大致包括超前预注浆加固地层及堵水,开挖后安装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形成初期支护、接着在初期支护层上安设防水层, 然后进行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

复合式衬砌中最常用的防水层多为各类0.8~ 210mm厚的塑料防水板, 包括PVC、ECB、EVA、LDPE及HDPE等,为了使防水板不易受到损伤,一般在板下加设泡沫塑料或无纺布,而塑料板则用双焊缝热焊法实现连接。各类防水板本身的防水性一般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但用于复合衬砌中却容易出现防水板安装固定不牢、板间的接缝焊接质量不易保证以及二次衬砌施工时将防水板戳破等问题。所以目前又出现了仅采用0.4mm厚的塑料膜起减少喷混凝土与二次衬砌之间约束力的作用,防止二次混凝土衬砌产生裂缝,而主要依靠二次衬砌混凝土自防水的结构形式。

在矿山法修建的山岭隧道中,如果排水问题得到解决,也有不设防水层的, 主要依靠排水盲沟来减轻地下水对衬砌的渗透压力的结构形式。此外还有采用单层衬砌防水的,即不做二次衬砌,在喷混凝土中加入硅灰、防水剂、膨胀剂等, 并增加喷射混凝土层厚度等措施,藉以达到防水的目的。

五、铁路隧道渗漏水施工中的治理措施

(一)施工中的排水措施

铁路隧道在开挖过程中,要对渗水和涌水高度重视。发现渗水,应立即寻找水源,如为地表水,要及时引排,在铁路隧道山体不应留有坑槽,防止出现积水;如为地下水,要找到出水点,进行封堵。开挖后,如出现渗漏水,要在喷射混凝土前把透水软管预埋于岩面上的出水点,喷射在初期支护的混凝土中,把排水管道引入拱脚,可以临时开挖排水沟,把水引出洞外,在永久排水系统完成后,再把水引入永久排水沟内。如果隧底涌水,可以在仰拱开挖成型后,在仰拱下再开挖纵、横向的盲沟,盲沟引出洞外。隧道初期支护完成之后,在铺设防水板前,应对初支表面的锚杆头、钢筋头等尖锐物齐根进行切除,此后再检查喷射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对于矢弦比大于1∶6的一定要予以补喷找平,此后对仍有外露的尖锐物要进行砂浆抹平,防止刺破防水板。要根据设计要求铺横向、设纵排水管和环向排水盲沟,应进一步控制布设间距和数量及长度,在环向盲沟的布设间距中可以做相对控制,也就是对附近有出水点的,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择合适施工工艺,处理排水管穿过防水板时的止水效果,确保纵向排水管的水顺利流入隧道两侧纵向排水沟。

(二)材料工艺方面的渗漏水处理措施

通常来说,对于点状的漏水,一般采用注浆堵水的方法。依据漏水的程度和产生漏水的原因的不同,能够分别采用向衬砌内注浆以及向衬砌后的围岩或回填层注浆这两种方式。对注浆材料的要求位:凝结时间可调、可灌性好、抗渗性好

、价格便宜、粘结力强、固结体强度高、耐久性好、无毒无污染。然而实际中建筑材料全部满足上述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不同需要进行材料选择。在衬砌后的围岩以及回填层注浆中,通常采用双快水泥浆液和水泥—水玻璃浆液。在衬砌内注浆则采取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各种化学浆液和超细水泥浆液。对于线状的三缝部位的渗漏水,通常是采用剔槽,再加设排水盲沟,此外再增加弹性密封材料封堵的方法。比较常用的密封材料有聚硫、改性沥青密封膏、聚氨酯密封胶、

硅酮,以及膨胀橡胶止水条或者各种定型橡胶等。

对密封材料的要求为:具有较高的弹性,和衬砌的粘结性好,具有较好的抗渗性,耐老化性好,且应价格便宜,并且施工简便。对于面状的大面积渗水,一般采取刮、刷、喷等工艺增设附加防水层的措施来解决的。从铁路隧道内部做迎水面的附加防水层已不可能,因此以就只能在背水面做内防水,在这期间要求防水层抗渗性好,凝结固化时间短,具有一定的膨胀性或弹性,可以在潮湿基面施工且必须与基层粘结牢固。

结语

隧道防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设计、材料、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 其中设计是前提,材料是基础,施工是关键,管理是保证。设计是前提主要是说, 在设计阶段我们应该根据每一个隧道的历史及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找准其出现的水害的原因、类型及程度,从而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案,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材料是基础则要求我们在确定了防水材料类型的基础上,要严格控制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用。施工是关键就是说,在施工阶段,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施工队伍和施工机具,严格按施工工艺进行操作,并做好施工质量的检查和验收。

参考文献

[1]段超.浅谈高速铁路隧道防水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69.

[2]邢利华.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探索[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249-250.

[3]任福宽.浅谈如何提高隧道防水施工质量[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312.

第12篇

关键词:地铁隧道控制沉降加固地层

中图分类号:U448.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地铁隧道的工程概况

由于北京地铁10号线的左右线隧道贯穿了城铁13号线的知春路站高架桥,它属于一级风险源,是该标段施工的重中之重。这一工程采用的是浅埋暗挖的施工方法,它的隧道结构断面为马蹄形的结构,其开挖净空为6.10m×6.43m,结构净空是4.9m×5.23m。

该地铁10号线的隧道是沿着知春路走东西方向,13号线的知春路站则是走南北方向,其左线是位于知春路站的主路下方,右线则是位于知春路站的辅路下方,该隧道与车站基本正交,隧道是从车站下方的桩基间穿过的,其右线隧道结构离桩基边缘的最近点只有0.247m,而左线隧道结构离桩基边缘的最近点却为1.5m。

二、地铁隧道的关键控制技术

根据地铁隧道相关设计方案专家的审查意见得知,在区间隧道实施土方开挖前,要在全断面采取袖阀管注浆超前加固土体。所以在每一个步序开挖前,都要顺着隧道的方向打设“长短结合”小导管,在注浆超前加固结构周围的土体,减少土体开挖后因为围岩临空而造成的沉降,以此来确保高架桥与隧道的安全。

对于加固路段而言,其左线加固范围是K4+335一K4+392这一路段,右线的加固范围是K4+337一K4+392这一路段,该路段采取CD的施工方法,首先对左线隧道结构进行施工。同时在加固前还要认真落实加固地段的构建物以及地下管线的位置、基础类型、埋深以及使用状况等情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测,以此来确保构建物以及地下管线的安全与施工安全。

(一)桥桩的保护措施

结合工程的施工经验与实际情况,对隧道结构的施工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由于左线隧道离桥桩的距离相对较远,所以就先开挖对桥桩影响较小的左线,通过对这一路段的试验,用相关数据来确定该方案可行后再对右线进行施工。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相应的施工参数,以此来增强加固的效果,确保施工的安全与质量。

2)减短开挖的尺度,让每一循环都尽量控制在0.5m之内,缩短围岩的暴露时间;增加锁脚锚管,在拱脚的地方垫方木,以此来降低拱顶的沉降。

3)增强超前支护,砌衬背后进行及时的注浆。在地铁隧道内采用水平袖阀管注浆,超前加固土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桥桩的承载能力,还能减小在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

4)该路段采用CD法进行施工,并且调整支护参数与加快循环的速度来使初期支护封闭成环,以此来减小结构的自重和上方的土体重力而引发的下沉。同时,由于左线与右线的掌子面开挖距离不小于15m,为避免双线隧道施工对桥桩的重叠影响,其施工顺序应该为:开挖上台阶的弧线导坑、留下核心土、进行初期支护做临时仰拱开挖下台阶的土体、进行下台阶的初支做仰拱二衬施做拱墙二衬。其施做临时仰拱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临时仰拱的流程图

在实施开挖的过程中,应该进行数据的监督与控制,并且还要及时的反馈相关数据,以此来达到信息化的施工。同时还要在左线完工通过后总结归纳相关经验,在右线施工的时候,调整施工的相关数据与措施,以此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桥梁的安全。

(二)小导管的超前支护

1)小导管的注浆

对小导管的注浆,应该采用双排小导管来对开挖断面进行超前的加固注浆与初期支护的回填注浆。对小角度超前小导管应该及时进行注浆,而对于大角度小导管则是在开挖掘进4m后才开始注浆。

2)对浆液的配制控制

由于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是粉细砂层与粉质黏土层,该地层的渗透系数小,渗水情况严重。所以应该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利用水玻璃遇水凝固的特点来挤排地层的含水,缩短水泥浆的凝固时间,以此来提高注浆的效果。同时还要严格把注浆的压力控制在0.5MPa之内,避免因压力过大而造成地层的隆起以及对周边管线的损坏。

(三)袖阀管注浆的施工工艺

由于地铁13号线知春路站的高架桥是横跨知春路的,其区间隧道是从知春路下穿过的,而区间结构主要是影响跨路段的桥梁基础。其铁路隧道与桥桩的平面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地铁隧道和桥桩的平面关系图

为了减小因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变形,增强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所以在过桥施工的时候就应该采用袖阀管注浆超前来加固土体,土体的加固是可以增加桩基周边土体的摩擦系数,以此来提高桩的承载能力。同时因为袖阀管是一种只向管外注浆,不向管内返浆的单向闭合装置。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可以进行多点、多次、均衡、定量的注浆,使浆液体可以在地层中均匀分布、连接,从而提高被加固地层的整体稳固性。

注浆的参数

① 注浆的加固范围:在地铁隧道全断面以及开挖轮廓线外的2.5m。

② 注浆的隔距:以每15m为一个注浆段,每一段设止浆墙的厚度为3.5m。

③ 材料的选择:应该选择“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来作注浆的材料。

2)注浆的工艺

① 因为袖阀管是由PVC外管、镀锌注浆内管、橡皮套以及密封圈等组成的。其袖阀管的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袖阀管的结构图

② 因为袖阀管是一种只向管外注浆,不向管内返浆的单向闭合装置,所以,浆液可以经过溢浆孔进入到地层,而地层中的颗粒和水都难以进入管中,使注浆管具有单向阀的作用。

③ 注浆可采用后退的方式来分段注浆,利用止浆系统在注浆孔的孔底进行注浆,让每一次的注浆段为0.6m,并且根据地层的情况定尺定量的控制灌浆。

3)注浆的施工流程

袖阀管注浆的施工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袖阀管注浆的施工流程图

三、工程实施的效果分析

根据对加固路段的取芯试验与注浆部位的取样分析得知:该路段的浆脉分布虽然不是很均匀,但是基本上也都形成了空间网状结构的分布,使得各个软弱部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从而在整体上也就加固了地层。同时从工程监测的地面沉降情况来看,对施工路段增设袖阀管注浆等措施后,该地面的沉降有明显减小,其相邻的桥墩也没有出现不好的变化。

四、结束语

结合以上问题所述,对采取增设临时仰拱、小导管的超前支护以及袖阀管注浆等相关技术措施,已基本达到了对加固地层,控制沉降的设计要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地铁知春路高架桥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可行的,对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的辅助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样不仅很好的解决了施工的难题,还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成平,张顶立,吴介普,骆建军.暗挖地铁车站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控制[J].中国铁道科学,2009,v.30;No.10301:69-73.

[2]王力勇,杨兆仁.地铁隧道下穿高架桥施工控制技术[J].市政技术,2010,v.28;No.15904:101-103+135.

[3]李硕.地铁隧道下穿既有线地铁车站的施工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推广委员会.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推广委员会:,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