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6 20:33: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研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春末夏初以来,多个城市的婚庆视频从业者通过杂志、网络、电话等渠道收到来自索尼的诚挚邀约,参加由其主办的第三届“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技术研讨会。不用长途劳顿,在家门口,在这个繁忙的拍摄工作季,他们可以与北京等大城市同步掌握最新的全国婚庆视频市场形势和未来走向,开拓了视野,同时有机会体验到目前主流的和最先进的器材设备,无论是对于资深从业人员还是一个入行新兵,他们都能各取所需,启发今后的工作,这就是索尼给全国婚庆视频工作者精心打造的礼物。
以“全城热恋”为主题的第三届“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是由索尼中国专业系统主办、《大众DV》承办,从2010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今年于4月24日于上海启动以来,从5月8日第一站北京站开始,技术研讨会又陆续来到昆明、深圳、成都、西安、兰州、武汉、上海、苏州、南京、重庆、大连、石家庄、太原等多个城市,在各地婚庆圈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也让婚庆视频工作者有了一次与专业厂商、专业媒体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节目制作业务总部市场部高级经理温婷婷每到一地,都要把索尼的专业理念和“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品牌活动推荐给大家,通过她的介绍,很多对“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仍然陌生的朋友,全方面了解到“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的发展历程,解开了有关作品征集和评选情况的疑惑,熟悉了第三届大赛的章程和新亮点。应对婚庆市场不断求新求变的需要,她同时也积极鼓励拍摄团队尝试索尼新推出的低成本、高效灵活的3D视频摄制解决方案。
《大众DV》杂志是业内唯一一本多年持续关注并报道婚庆视频市场及从业团队的专业杂志,其执行主编郝大鹏作为资深的视频领域专家,并担任前两届“索尼杯”视频大赛终审评委,见证了近年来国内婚庆视频的蓬勃发展,对于影片形式、制作方式、拍摄手法、前后期制作器材设备等都有丰富的经验和开阔的视野,现场来宾一边观看上届获奖的几部大奖作品,还可以聆听到他独到的业内市场剖析和观点,赢得各方广泛好评。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节目制作业务业务总部市场部产品经理张捷对索尼适用于婚庆的专业摄像机产品也是如数家珍,他全面介绍了索尼针对不同类型的婚庆视频制作推出的机型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与来宾就拍摄区的实际体验进行了互动。2012年,中国3D电视消费进入快速普及期,作为享誉全球3D领域的全流程提供商,索尼于第三届“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引入业内新概念——3D婚庆视频。在现场体验区,索尼HXR-NX3D1C紧凑型3D摄录一体机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很多婚庆视频从业人员在这里第一次体验到了3D视频的魅力,这也是第三届“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3D拍摄单项的奖品。索尼Super 35mm全画幅摄录一体机NEX-FS100CK同样受到了重点关注,它围绕视频拍摄而设计,在运动拍摄上有超出单反视频无可比拟的优势。
各地的婚庆视频技术交流会渐渐落下帷幕,但是“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的征片正在持续升温中,越来越多的从业者通过邮寄、网络把作品发送到组委会。中国婚庆视频行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每个业内人士的支持与参与,期待今年的获奖作品带来新的突破。
【关键词】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发展背景;特点;应用
引言
食品安全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公众身体健康,更是与国际民生、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随着我国食品相关产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时展需求,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发展,在食品安全领域取得了不凡成就。但是,以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来看,远没有达到完善的高度,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发展背景
食品安全关系到公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主要包括供应总量安全、供应质量安全以及卫生安全三大板块,涉及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究其原因,除了监察不力、原料污染、违规操作等影响因素,还有一定成分是由食品分析检测不到位造成的。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食品行业研发了一系列高精度、自动化的安全检测仪器设备,大大提升了食品安全检测的质量和效率。我国的食品分析检测技术体系也日渐丰满,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相关研究
近年来,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作者重点就几项食品分析检测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其相关表述如下:
2.1食品光谱分析检测技术
相比常规的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如免疫分析技术、色谱-质谱检测技术,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利用食品中有害物质对光的吸收、反射、散射、荧光等特性,通过光谱仪器进行分析检测,能够实现对食品的快速、无损、非接触测量,表现出了无污染、成本低、在线检测、方便快捷等优势特点。在食品分析检测实践中,不同的食品有害物质形态及特性对光的反应不同,因此需要细致地确定光谱范围。例如,食品中的真菌毒素需要利用近红外光谱、荧光光谱进行检测;水果表层残留的动物粪便需要利用近红外高光谱、荧光高光谱进行测量;而果蔬中的农药成分检测需要利用全反射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漫反射光谱进行。食品光谱分析检测技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小,而且不需要大量的仪器支持,但是测量精度及重复性能不佳。
2.2生物传感器分析检测技术
生物传感器分析检测技术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所谓的生物传感器是指以生物活性单元或固化生物成分为敏感材料,并把其浓度转化为电信号的分析检测装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代生物传感器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功能研发而成,实现了免疫技术与传感技术的结合,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等优点。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生物传感器中的电化学酶免疫传感器不会产生放射性的污染,其相关设备的操作简单方便,而且使用的试剂性能稳定、价格低廉,构制酶电极的方法相对灵活,目前主要应用于食品致病菌以及残留农药等威胁生命健康物质的分析检测当中。生物传感器分析检测技术的研发历史并不长,但是因其表现出的种种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3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抗体与抗原或半抗原之间能够自发、高选择性地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食品免疫分析检测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将特定的抗原或抗体作为试剂,从而进行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分析检测。目前,常用于食品安全领域的免疫分析检测方法有免疫酶法、放射免疫标定法、免疫荧光法以及免疫胶体金法。其中,免疫酶法又被称为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法,它是一种将酶作为标记物,通过结合高效、专一的酶催化反应与抗原、抗体特异免疫反应,定量和定性地分析食品农药残留及污染性物质的先进技术。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具有方法简便、灵敏度高、成本低廉以及分析量大等特点,非常适用于大量样品或现场筛选的分析检测,避免了放射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应用中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分析检测灵敏度,降低其消耗,不少学者在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类如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检测的新方法。
2.4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
转基因生物相较于普通生物,单位产出量有所增加,抗病虫的性能不断提升,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季节环境的影响,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领域。近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各界关注。一般情况下,由转基因生物加工生产成的食品可能存在几种安全性问题,如转基因食品过敏、营养品质发生改变、转基因食品含有毒物质等。为了满足食品安全分析检测需求,营造安全、健康的生活空间,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分析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发展的较为成熟,具体可以分为核酸检测技术和蛋白质检测技术两大类。其中,核酸检测技术又包括基因芯片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而蛋白质检测技术则包括蛋白质芯片技术以及蛋白质组分析技术。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挑战。未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依旧需要大力提升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能力,不断扩大其优势,保证食品分析检测的高效性、准确性。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些许不足,希望业界其他专家和学者持续关注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发展,并提出更多的应用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虹仙.食品检验技术运用要求及注意事项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2]陈慧,钟鸽.对如何完善食品检验标准的建议与思考[J].生物技术世界.2015(01)
1.薯种的选择与处理
1.1精选优质脱毒种薯在马铃薯的连代繁育过程中,极易出现因感染病毒而大幅减产的现象。为了到达使马铃薯高产的目的,种植时绝不能用商品薯作种,必须严格选用经过脱毒的3代以内的种薯。具体的品种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还要考虑市场的需要。适宜东北地区的薯种主要是食用型的菜薯和加工型的高淀粉薯,鲁引1号、陇薯3号、尤金等品种都是不错的选择。
1.2种薯栽种前的处理在栽种马铃薯之前的一个月左右,就要开始做种薯的预前处理工作。在播前30天,将选定的种薯从地窖中取出置于避风向阳处进行困种,保持温度在15°上下,每隔3天翻动一次,翻动过程中对不合格的种薯进行淘汰。在播种前的4-6小时,将薯种切成30-45g的栽子,要确保每个栽子上有1-2个芽眼。过程中保留芽茎粗壮的块茎,淘汰幼芽纤细的块茎。当栽子的切口风干后,将栽子侵泡在浓度为0.5%的福尔马林中20min,捞出后再次风干后,就可以进行栽种了。
2.高产栽培技术
2.1播种的最适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状况,最佳的的播种时间为当地晚霜结束后的一个月左右。如果播种的过早,出苗率就会很低;如果播种的过晚,就有可能出现“梦生薯”的现象,即播下的薯种无法再发芽生长了。当土壤的温度稳定在6~7℃时就是最佳的播种时期。一般东北地区的农民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之间播种马铃薯。
2.2利于高产的栽种技术要确保马铃薯的高产,栽种是最关键的环节。在栽种的过程中,要控制好下芽的深度,一般来说,经验丰富的农民会根据土壤湿度来调整栽种的深度。天气干旱时,适当深播,芽上土层在10~12cm为宜;雨水充沛时,6~8cm深的浅播就可以。合理的播种深度,能够减少块茎青皮现象,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另外,单位面积种植的株数是否合理也是马铃薯高产与否的决定因素。概括地说,加工型的高淀粉薯要求薯块要大,淀粉含量要高,种植密度就要相对低些;食用型的菜薯讲究口感,不可一味的追求个头,密度就可以相对高些。
2.3栽种后的田间管理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可以为马铃薯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是马铃薯高产栽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管理的内容包括及时除草、适时施肥、防止病虫害、防旱防涝等。在马铃薯的整个生殖周期内都要时时注意除草,尤其是在生长的前期,杂草会对马铃薯幼苗产生很大影响。施肥的时间越早越好,肥料可以选用碳酸氢铵或尿素,追肥后要防止出现“烧苗”的情况,应及时灌水。在东北地区,马铃薯最常见的病害是晚疫病,此病以预防为主,可以通过喷洒波尔多液来防治;对付虫害则以防治地下害虫为重点。马铃薯的抗旱能力较强,但是为了实现高产,充足的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生长的过程中土壤的含水量一直保持在40%以上,马铃薯就不会因缺水而减产。
3.适时收获很重要
在马铃薯的生理成熟期进行收获才可以实现马铃薯的高产。适时收获很重要,若将收获期提前,则马铃薯还未完全成熟,单位产量有限,无法实现高产;若将收获期延后,成熟的马铃薯会表皮增厚、色泽变老,或者在土中腐烂,总体产值降低。所以正确的收获期才能实现马铃薯的最高效益。一般的,当植株叶色由绿变黄,大部分都枯萎了,块茎的脐部容易从主茎上脱落下来,就是收获的最佳时期了。这个时候块茎中的干物质累计达到最大值,是食用和加工最佳时期。东北地区的马铃薯收获期通常在八月下旬到九月上旬。
4.结语
1搞好农田基础建设
1.1因地制宜,平整土地。近年来,由于迁西县采矿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工资的提高,农民对土地的管理日见粗放,使得农田基础设施的状况越来越差。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对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必须因地制宜,平整土地,修复和健全堤坝,保证小量降水不流失,足量降水能留住,超量降水不毁田。
1.2合理配备灌溉水源,健全配套设施。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利用灌溉水源,能用水库水尽量少用地下水,没有水库的,地下水有保证的,合理安排灌溉水井数量,保证干旱时能满足灌溉需求。
1.3修建蓄水窖池。在水源不足的山谷丘陵地区,要根据土地面积和常年水量,合理安排水窖的位置、容量和数量,最大量的蓄积自然降水,以满足作物的用水需求。
2合理耕作
针对迁西县的气侯特点,在雨季来临前对土壤进行深中耕,开沟蓄水,雨季过后浅耕埋沟,减少水分蒸发。收获后及时耕地耙平,蓄集秋冬降水,在上冻前和表层解冻后碾压,填充土壤裂缝,减少土壤水分散失。
3选用适合的品种
因为迁西县地处山区,土壤水源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小气候也有不同。水源条件差的地区要选择抗旱品种,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选择抗旱丰产型品种,有灌溉条件的要选择丰产型品种。
4因地制宜选用合理的种植模式
4.1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地方,要根据当年的气象预测,结合土壤墒情以保全苗为主攻方向,确定适宜的播期和种植方式。
引言
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塬沟壑区农果林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与示范”研究中,为了突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特色,针对当地水土流失规律,首次提出了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并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建设的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为试点,选择有果园、有果园滴灌工程、养猪和有沼气池的生态经济户,以户为单元,系统研究径流高效利用中的需水量、用水来源、耗水量、水去向以及经济效益状况,提出“水畜沼果”生态经济标准户,以便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1试验示范点概况
1.1崔沟村概况崔沟村隶属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距庆阳市区13km,地处砚瓦川流域上游。全村有毛家、老庄、新庄、沟畔、南头、庙前和底嘴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1910人,430户,大牲畜50头,小牲畜1100头,无村办或私营企业。苹果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有果园的农户达430户,有果园微灌工程的农户193户,有沼气池的农户50户,有50人常年从事苹果储藏和销售工作。崔沟村总土地面积为1083hm2,其中塬、坡、沟面积分别为383.5、194.7、504.8hm2,占总面积的35.41%、17.98%、46.61%。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农地35hm2,果园330hm2,林地295hm2,荒地398hm2,居民点用地23hm2,道路、难利用地2hm2。该村多年平均径流模数8994m3km2,塬面是小流域径流的主要来源区域,塬面径流依次来自道路、庭院和农田,其径流量分别占塬面总量的44.5%、42.7%和12.0%[1]。
1.2崔沟村自然状况该村年均降水量561.5mm,年有效降水量442mm,年蒸发量1527mm,为年降水量的2.7倍;年平均气温8.5℃,平均无霜期160d,海拔1350m。塬面土壤为黑垆土,土质为粉砂中壤土,土壤容重1.2~1.3gcm3,pH值为7.88,最大田间持水率为27%,腐殖质层厚达50~80cm,土层深厚,土质疏松。
1.3崔沟村水资源概况崔沟村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03.08万m3,多年平均有效水资源量为478.57万m3,总径流量25.15万m3。其中塬面径流量14.46万m3,占57.49%;坡面径流量2.44万m3,占9.69%;沟道径流量8.25万m3,占32.82%。崔沟村全年的泉水排泄量为10.3万m3,机井年平均开采水量为5880m3。该村含水层厚度为35~65m,降雨入渗补给量为10.9万m3年。崔沟村地下水静储量为805万m3。土壤水总储量220.76万m3。崔沟村生活用水量多年平均为11614m3[1]。
1.4崔沟村径流利用工程概况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建设中,选定崔沟村作为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进行重点建设。以建设径流收集和径流高效利用两大体系为核心,以卫星影像技术、GPS技术、节水灌溉和集水造林等高新技术为手段,以果园节水灌溉建设为重点,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益为目标,建成了具有黄土高塬沟壑区特色的径流高效利用技术示范基地。崔沟村已有的径流利用工程有两个。(1)建设径流收集体系。在塬面区域,将集流槽两侧40hm2的坡耕地整修成水平梯田,并以道路集流为主线,修建具有较高集流效率的集流场13处,以377处庭院水窖集流和9处涝池集流为结点,以6处围埂蓄水式沟头防护为控制,形成塬面径流集蓄体系;在坡面,以3∶1的集蓄比,建设40hm2集水造林工程,实现坡面径流的就近就地拦蓄利用;在支毛沟修建180多道土谷坊,拦蓄从沟头下沟的塬水和坡面径流,在南北两条主沟道修建2座拦蓄水量达83万m3的治沟骨干工程,形成完整的径流收集体系。(2)建设径流高效利用体系。主要建设雨水集蓄高效利用系统和沟道径流高效利用系统。雨水集蓄高效利用系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庭院集雨—水窖蓄水—果园微灌系统,另一种是道路集雨—涝池蓄水—低压管灌系统。沟道径流高效利用系统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沟道上水—塬面输水—果园自压微灌系统,另一种是沟道上水—塬面输水—农田喷灌系统。共完成庭院集雨果园微灌工程73处22.7hm2;庭院集雨果园低压管灌工程107处22.6hm2;果园自压微灌系统13处4.6hm2;利用新建的6座涝池集蓄的径流,采用低压管灌方式灌溉附近20.0hm2的果园、菜地;2处11.1hm2大田喷灌工程,1处小高抽工程,1处输水工程。
1.5崔沟村试验监测户概况在崔沟村有果园、有果园滴灌工程、养猪、有沼气池的农户中,按家庭经济收入分为很好、好、一般、差和很差5个水平的农户,分别选定了毛效珍、张继斌、张汉品、张治军和张治伟5户,5户分属毛家、老庄和沟畔3个村民小组。各户的基本情况见表1,各户种植和养殖状况(表略)
2材料与方法
在该项研究中,降雨量资料采用砚瓦川流域原型观测网络中长期持续观测、距离崔沟村最近的董志雨量站资料,该雨量站采用自记雨量计和雨量筒同时进行观测;自来水消耗量采用自来水系统中各户水表进行观测,每月月初和月末观测1次;水窖收集的雨水量在每次降雨前、后采用钢卷尺量取深度,根据水窖直径计算雨水收集量;沼气使用状况采用各户自己每天记载用沼气做饭的次数;果园次灌水量根据潜水泵流量(3.0m3h)和灌水时间计算;人生活用水用水桶(15kg)量取,畜牲用水也用水桶量取。农村水资源紧缺,农民节水意识比较强,洗菜和洗脸用水一般用于养猪用水,该部分计入人生活用水,不再计入畜牲用水;洗衣用水一般用于庭院果树或菜地灌溉,该部分计入人生活用水,不再计入灌溉用水。该试验于2007年开始布设,2008年进行试验监测,2009年继续进行效益监测。
3结果与分析
3.1试验监测户雨水集蓄分析
3.1.1近几年降雨量分析根据董志雨量站的降雨量(表略),与多年平均降雨量561.5mm相比,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偏少3.5%~12.6%,这几年均偏旱。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其中7、8、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6.3%,尤其是2007年12月—2008年5月,半年降水量仅92.2mm,春季土壤墒情差,降水量少,造成果园和菜园当年春季比较干旱,需要进行灌溉才可以满足果树和蔬菜用水需求。总之,虽然这几年为平水年偏旱年份,没有丰水年,但是也没有遇到干旱年份和特旱年,通过采取硬化庭院,提高雨水集蓄率,用自来水进行果园滴灌和蔬菜点浇,基本满足了果树和蔬菜的用水需求,人畜用水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3.1.2雨水集流场分析根据试验监测户各种集流场面积(表4),在庭院面积中,屋顶面积占总面积的52.5%,其中,机瓦面积占总面积的41.6%,这是庭院最重要的雨水集流场,也是庭院产流的主要场所。随着农户经济的发展,混凝土庭院越来越普遍,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庭院处理方式,但是,由于防冻的需要,该地混凝土处理时应以块状现浇,每块长、宽不宜大于1.5m,缝间用沥青或胶泥填充。为防滑和美观,有些农户用彩砖铺院,集流效果也很好,这是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庭院处理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土质庭院的面积会越来越小。各户庭院面积相差比较大,是由于不同时期建设,当时批准的宅基地面积标准不同造成的。
3.1.3雨水集流场径流系数分析试验监测户雨水集流场共有8种集水材料(表5),根据当地各种雨水集流场径流系数有关试验[2],合理确定了各种雨水集流场的径流系数,其中缸瓦表面进行了防渗处理,屋顶有一定的坡度(15°左右),径流系数最高,达0.85。混凝土的防渗效果比其他材料好,表面平整,容易产流,径流系数也比较高。新材料处理时加入了水泥等多种防渗、固结的新材料,其防渗性能得到较大提升,径流系数比较高。机瓦由于密度高于青瓦,但没有进行防渗处理,径流系数介于缸瓦和青瓦之间。彩砖由于表面有防滑槽,并进行了防渗处理,径流系数介于混凝土和机砖之间。青瓦和机砖都是多孔介质,表面没有进行防渗处理,因此,这2种材料径流系数比较低,黄土由于良好的入渗性,必然造成径流系数很低,即使进行夯实,其径流系数还是比较低。量达541.9m3,其中机瓦集水量最大,占总集水量的39.4%;混凝土次之,占总集水量的29.5%;土质庭院面积占17.7%,但是由于径流系数低,造成集水量只占全部集水量的8.4%。在5户中,毛效珍户集水量最多,达194.6m3,占全部可集水量的35.9%;张继斌户次之,占全部可集水量的24.7%;张治伟户最少,仅占全部可集水量的10.5%。可集水量与各户的经济状况具有正相关关系。
3.2试验监测户用水量及来源分析试验监测户2008年用水量及来源表明(表7),在总用水量1826m3中,自来水用量最大,达到1318.8m3,占总用水量的72.3%;集蓄水量较小,为507.2m3,占总用水量的27.7%。在5户监测户中,毛效珍户用水达到932.9m3,是最大用水户,占总用水量的51.1%,比其他4户之和还要多,是最小用水户张治军户用水量的13.6倍;张继斌户也是用水大户,用水量达624.2m3,占总用水量的34.2%;张治军户用水量最小,仅68.7m3,仅占总用水量的3.8%。没有自来水、靠人工拉运解决人畜用水的户,明显比有自来水管道的户自来水用。量比例偏低,这从反面说明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升,各户的用水量必然增加,自来水用量占比也进一步提高。
3.3试验监测户耗水量及去向分析3.3.1集蓄雨水消耗及去向分析根据试验监测户2008年集蓄雨水消耗及去向,集蓄的总水量为507.2m3,用于果园灌溉最大,为381.2m3,占总集蓄水量的75.2%;畜用水量次之,为86.0m3,占总集蓄水量的16.9%;菜园灌溉最小,为40.0m3,占总集蓄水量的7.9%。在5户监测户中,毛效珍户用于集流场面积大,径流系数高,有2眼水窖,集流场与水窖匹配性比较好,集蓄水量最大,为181.9m3,占总集蓄水量的35.9%;张继斌户有3眼水窖,集流场面积偏小,集蓄水量次之,为125.2m3,占总集蓄水量的24.7%;张治伟户集蓄水量最小,仅为54.0m3,占总集蓄水量的10.6%。3.3.2自来水消耗及去向分析根据试验监测户自来水消耗情况(表9),自来水主要用于果园灌溉,年用量达1137.9m3,占全部自来水用量的86.3%;人用水量和畜用水量相当,分别占全部自来水用量的4.7%和6.7%;菜园灌溉水量很小,主要是春季用菜畦育苗和移栽时需要点浇用水,仅占全部自来水用量的2.3%。在5户监测户中,毛效珍和张继斌2户为自来水消耗大户,分别达751m3和499m3,分别占全部自来水用量的57.0%和37.9%,2户自来水耗水量占全部自来水消耗量的94.9%,其中,毛效珍户消耗自来水是张治军户的57.8倍。
3.4试验监测户沼气使用状况分析试验监测户2008年沼气使用状况表明(表10),试验监测户沼气年使用1768次,年使用时间达26520min,沼气使用率在0.4%~81.3%,平均使用率在49.1%;折算煤8.84t,经济效益达884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沼气作为一种绿色环保能源,5户监测户年CO2减排量达23160.8kg,作为低碳经济应该大力推广。由于缺乏维修养护技术人员,在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漏气、沼气灶故障等问题时,用户一般无法自行解决,影响了沼气的正常使用,在应用实践中,应加强沼气使用维护知识的培训,使每户都至少有一名会维修养护的人员,进一步提高沼气使用率。
3.5试验监测户经济效益分析试验监测户经济效益调查结果见表11。果园收入是监测户的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和2009年平均占总收入的84.2%和88.2%,各户之间果园收入差距悬殊,在0.6万~33.0万元之间,果园最高收入是最低收入的55倍,这是各户对果园的投入不同造成的,尤其是果园灌水量的差距最为明显。养猪收入也是监测户的重要收入来源,2008年和2009年平均占总收入的15.8%和11.8%,各户之间养猪收入差距不是很大,在0.3万~2.1万元之间,2008年和2009年养猪最高收入分别是最低收入的3倍和5.7倍,这与各户养猪数量接近有关。各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各不相同,一般果园收入高的监测户养猪收入不高,养猪收入高的监测户果园收入不高。果园的经济效益明显比养猪经济效益要高。毛效珍户的经济效益最高,2008年和2009年净收入分别达13.0万元和24.0万元,分别占5户监测户总净收入的58.0%和79.7%,该户的经济效益高得益于果园的良好管理,也得益于该户苹果生产、储存和销售一体化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3.6试验监测户技术经济分析试验监测户2008年技术经济分析表明(表12),在5户监测户中,集蓄水效益高的监测户,沼气效益比较低;集蓄水效益低的监测户,沼气效益比较高。经济效益高的监测户,人均用水量也比较高。各户单位面积果园用水量相差悬殊,在0.9~856.6m3hm2之间,最高监测户是最低监测户的951.8倍,明显与果园收入呈正相关。单方水毛收入和净收入最高的监测户是张治军户,分别达到553.1元m3和363.9元m3,该户的沼气效益也最高,张治军户是最环保、低碳和节水的试验监测户。张继斌户单方水毛收入和净收入最低,该户需要提高果园管理水平,控制果园灌溉,培养节水意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5户监测户人均年纯收入均高于西峰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67元[3],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6.8倍,该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西峰区前列;有3户监测户人均年纯收入高于西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9元,尤其是毛效珍户人均年纯收入是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倍,其生活水平已经明显高于当地城镇居民。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已经有将近30多年的时间,在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据统计,我国已经有2000多个地区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不过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在全国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推广,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农业生态技术的推广不相适应所造成。
1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使用的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就是由当地政府部门直接进行领导,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核心,多个部门共同协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一体系从形式的层面上看,功能完善,采取的是统一的管理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人、财、物进行管理,统一立项选择出重要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构建的是科技服务实体,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对新产品、新农药的推广等农业生产资料。然而实际运作时,农业技术开发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之间相脱离,根本无法产生出协同的效应。大部分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功能是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流于形式。
1.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式太过单一化当前时期,我国农业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具体是利用实验、示范、咨询服务等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并融入到农业实际生产活动之中。这样一来,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只涵盖了农业生产这一阶段,而没有将产前、产中、产后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最后,致使土壤出现了严重的污染、草地不断退化、农产品质量逐渐下降等现象的发生,制约了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步伐。
1.3严重缺乏一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生态农业属于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注重的是不断优化和组合现有技术,对从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从相关统计中看出,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中,学历在大专或者以上的人员只有总数的28%,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0%,中等学历以上的占到60%。再加上最近几年部分地区涌现了基层农科站“网破线断”的现象,并且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没有进行再教育与培训,致使技术人知识更新难以满足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2加强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措施
2.1构建多个层次的信息网络系统应将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机构作为重要枢纽以及农业信息中心为主要信息交互,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系统,并将生态农业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进行有机的结合。农业信息的任务是将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所获取的新农业技术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首先,根据农业技术需求者的实际需求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其次,提供正确的科研方向给农业技术供给方。
2.2创新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用人机制,制定一套完善的人员聘用制度,将以往的固定用人逐渐的转变为合同用人,将身份管理逐渐的转变为岗位管理;始终遵循着公开、公平以及公正的基本原则,开展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活动,从中选择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健全考评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实际工作量与推广技术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基本考核指标;改进分配制度,农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收入应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联系在一起。
2.3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在市场中,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无法从成本方面得到良好的补偿,所以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对其支持与帮助,构建多个渠道的融资投入机制。一方面,作为政府部门应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他们有个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应将间接融资体制进一步完善,增设农业技术推广资金。
电力需求侧管理与智能决策技术现状:
1.电力需求侧远程用电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电力需求侧的用电监测是实现电网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电力需求侧的用电监测包括:远程抄表、负荷监测及线损监测等。电力厂网分离后,需要对关口计量和大宗用户不同类别用电进行负荷监控及基于负荷监测实现优化控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发基于远程集抄的新一代用电监测控制系统,为供电企业由行业管理转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虽然两网改造新增了不少配变和线路,但用电结构和时段差异的增大,使区域性配网在高峰时段满载甚至超载,低谷时轻载,同时降低了供电可靠性,在加强移峰填谷负荷控制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线损监测管理工作。此外,不少传统工业对电网产生很强的谐波干扰,抑制谐波干扰,减小电力污染,需要加强远程谐波监测。电力部门已采用了诸如远程负控、集抄、配变监测、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或者调度等电力自动化系统等办法,但不少系统已不能有效满足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
1)通信技术不能有效适应电力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通信误码率高,环境适应性差。无线电台等专线远程传输通信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运行维护成本高,系统通信实时性不强,不能适应点多面广的用电监测需要。传统低压电力载波等近距离传输技术通信成功率与长期可靠性有待提高。
2)信息共享性差。供电管理专业分工明确,但在涉及全局的领域跨专业技术协调方面有待加强,电力自动化、系统开发中各种专业软件并存,数据规划不统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既造成无形的重复投资,又不利于从全局角度有效处理与利用数据资源。目前,在配变监测与负荷监测、远程集抄等系统中,关于实现一体化集成以提高综合效益方面的工作开展甚少。
3)信息获取实时性与同步性差,因而可用性差。由于数据不能同时、及时获取,难以进行科学的线损分析、负荷预测等数据处理,不能为生产经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信息分析处理等二次利用效率不高。不少现有系统重视信息采集、传输,忽视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利用,未能将数据资源有效变为数据资本。
5)信息的传输基本为单向。在现有的系统中,信息的流向基本上是从电力需求侧到管理中心(如电力公司),而无管理中心的用电方案反馈回电力需求侧。因此,电力需求侧的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应具有负荷控制与管理、计量回路监测与防窃电、远程抄表和电能质量监测等功能。利用负荷管理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与用户共享相关用电数据信息,为客户合理安排生产用电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客户做好计划、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引导客户参与电力市场,让用户在实际运用中获益。
2.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
目前,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侧重在政府部门推动,电力企业和用户实施,电价等经济政策配套,技术创新推广等几个方面。管理重点多在宏观政策面,决策依据多为静态的统计数据及相应趋势定性判断,管理措施细化落实及动态调整有待加强。然而,在技术方面多侧重于局部环节,从系统、全局角度着眼有待加强。如何将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技术手段获取实时准确的需求数据并及时统计分析,同步优化负荷控制,同时为管理决策及措施细化落实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深入研究。同时,这也有利于技术进步、用电管理、客户服务和社会发展互相促进,微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即时动态与过程静态管理相结合,真正实现供用电全过程优化控制。系统架构及工作原理
1.系统架构
电力需求侧管理与优化决策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多个电力需求侧终端和1个电力监控中心组成,共包含4个子系统: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电能质量优化与智能补偿子系统,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
2.工作原理
该系统首先通过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对电力需求侧的电流、电压、功率和谐波等各种信号进行在线实时采集。然后,该子系统所采集的信息一方面通过电能质量优化与智能补偿子系统,采用无功补偿和有源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对电力需求侧的电能质量进行优化。另一方面,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把所采集到的信息通过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传送到电力监控中心。在电力监控中心,系统通过用户信息管理与子系统对从电力需求侧传送过来的信息以及电力监控中心所获得的电力价格信息、负荷信息、电源信息和电网潮流状况等各种综合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用户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根据分析决策的结果,通过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向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发送智能用电方案,进行负荷控制、远程抄表控制以及电能质量优化控制等智能用电控制。为了实现系统的功能,研究将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
(1)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
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电力需求侧的频率、相位、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谐波分量及设备用电状态等各种电能信息进行在线实时采集。该子系统根据采集到的信息,一方面进行电能质量实时优化,另一方面,所采集到的信息通过通信子系统传送到电力监控中心。该子系统还执行来自电力监控中心的智能用电控制命令。
(2)电能质量优化与智能补偿子系统
电能质量优化与智能补偿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检测到的电量谐波信号状态,采用有源和无源相结合的滤波方法对电力需求侧的电能质量进行自适应补偿与优化。电能质量优化与智能补偿子系统包括无源滤波、无功补偿和有源滤波三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分别选择配置。无源滤波应具有可选择消除多次谐波的功能,通过无触点交流开关实现切换选择。无功补偿有两种结构,一是可投切的补偿电容器组,二是可控制的电感组合,通过电容器投切控制或电感电流的控制来实现无功补偿量的多少。有源滤波实际是采用高频电力电子技术来解决谐波治理的问题,它可以根据控制命令来实现特定的滤波作用和效果。
(3)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
在本系统中,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与电力监控中心之间的双向数据交互。该子系统包括电力需求侧通信模块和电力监控中心通信模块两部分。
1)电力需求侧通信模块:该通信模块接收从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传递过来的参数与状态信息,并封装成特定格式的数据包发送到电力监控中心,同时接收来自电力监控中心的决策与控制信息数据包,把控制数据送到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进行远程控制。
2)电力监控中心通信模块:该通信模块接收来自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的数据,然后送至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进行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同时,接收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的控制命令数据,并封装成特定格式的数据包发送到用户端。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为了能够提供高速、灵活及可靠的通信功能,必须具有多种通信接口,能够兼容以太网、无线通信及电力线载波通信等多种通信技术。
(4)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
在本系统中,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首先对来自电力需求侧的各种电能信息以及来自电网的综合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然后进行系统分析与智能决策,最后得出电力需求侧的智能用电方案、负载控制策略和电能质量优化控制方案,并可通过通信子系统向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发送智能用电控制指令。为了实现上述功能,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应该包括:通信接口、需求侧综合信息数据仓库、综合信息处理、需求侧用电信息数据挖掘、需求侧用电分析与智能决策和需求侧集成管理接口等6个主要模块,其框架如图2所示。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现状 ;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国内城市的发展,各大中城市不可避免的面临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大力发展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可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环境。本文主要探讨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几点对策。
1.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的现状
1.1工程招标不符合规范
在园林工程竞标时,很多企业为了追求低廉的价格,通常都愿意把工程承包给出价较低的承包商,以这种方式中标的园林施工企业在具体施工中漏洞百出,严重影响园林施工质量。工程竞标前,园林施工企业为了能够中标,通常都会以低于工程造价的报价成本进行竞标,表面上看是节约成本,但实际施工方案与当初中标时的承诺偏离非常大,有些施工单位更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压缩一切成本支出,甚至不牺牲工程质量,偷工减料、不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抢工程进度。
1.2施工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由于国家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需求日益扩大,园林绿化市场蓬勃发展,园林绿化施工队伍急剧增加,导致施工队伍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施工人员没有施工资质,队伍结构极其不合理。园林工程有别于一般的工程建筑施工,园林工程的施工特点决定了其在具体施工中所需要的不单单是工程建设,更需要以美学的角度、艺术的眼光去设计、施工。然而,当前的很多园林工程施工队伍根本不懂得植物的搭配、摆放;缺乏专业基础知识,很多施工人员在具体施工时,看不懂设计图纸,不能够完全领会设计意图,更不能根据现场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整优化,以致在施工过程中,胡乱摆放,施工秩序混乱,管理效率低下。
1.3土建与绿化施工存在冲突
近年来,虽然反季节种植技术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但却很少考虑到种植技术所需要的良好生长环境。(1)选苗的质量保证。选苗质量的好坏对苗木的成活率影响很大,在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幼苗质量经常会出现很多常见的问题。一是幼苗的高度,茎冠宽度规格是否能够符合设计标准。其次,幼苗的大小和修剪标准。再次,幼苗在运输过程中是否有断裂根现象,幼苗是否患有病虫害,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等。此外,在要种植的幼苗中是否进行了幼苗种类检查,以避免在园林种植中传播新的植物品种。(2)土壤质量要求。施工中,所需种植的植物对土壤要求非常高,工程土建较易对周围环境二次污染,使得土壤内颗粒过大,形成土块板结,导致透气性不好,透水性差,最终在土壤表层形成人为的滞水层,从而使园林植物根系很难生长,常常出现植物根系缺氧腐烂的现象。每种植物对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幼苗适应偏酸性,有的偏重于碱性,在园林种植过程应注重土壤pH值与植物的适应性。
1.4验收和后期管理工作滞后
刚刚种植后的苗木绿化效果非常好,但很多时候,管理者疏于对园林工程的后期维护工作而造成苗木死亡。目前,承担苗木保养工作通常是一些农民工,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必要的资金,没有养护意识,最终,园林草坪内杂草丛生,甚至出现苗木病虫害现象。
2.园林绿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与设计相脱节,施工人员缺乏与设计师的全程沟通
由于园林施工与园林设计基本不会是一家单位所为,导致施工人员与设计师对图纸问题的沟通形成一些障碍,不能全面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对图纸有异议的地方,多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调整,施工随意性太大,有时常常违背景观生态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造成施工效果与设计想要达成的景观效果相差甚远。
2.2 施工队伍专业知识匮乏,整体水平不高
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很多施工单位都是依靠招聘临时工人来完成园林施工的,他们大多缺乏绿化施工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园林植物的配置、放线、控制标高等问题知之甚少。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情况下不能完全领会设计者的意图,不能看懂设计图,最终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如植物种植时,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根据图纸选择规格合适的植物,要考虑到胸径、冠幅、树枝伸展状况、植物的相克相生作用、搭配后的季相景观效果及近远期效果,在建筑窗户前等位置还要考虑到遮挡光线等问题,这都是园林施工者应具备的专业常识。
2.3 低价中标,绿化资质差,园林施工技术低下
很多单位为了揽下工程都采用低价中标,而暴露出的问题很多。口头上宣讲节约成本和响应构建节约型园林,而在施工中为追求高额利润却不惜一切代价压缩成本支出,偷工减料、将原本能够取得很好景观效果的古树名木换成小乔木、擅自改变植物的规格和种植间距、不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等现象突出。由于不懂技术和管理,加之不按程序操作,认为园林只是简单的树木栽植和一种绿化行为,最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景观效果。
2.4 缺乏专门的监理部门,园林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许多绿化施工监理公司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缺乏熟悉绿化专业的监理人员,常常一个监理负责多个绿化施工队伍,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很多施工人员对监理提出的建议置之不理,认为筑山理水、种植花草都是一些简单的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认为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树坑不要大,栽下就行;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只注重施工进度,很少顾及后期树木的成长状况、景观效果及维护。
2.5 施工中养护管理滞后
如悬铃木、柳树等萌芽力强的大树在夏季移栽时为防止原有的水分蒸发需要进行重剪,栽后为防倾倒又需要立即支撑固定,而一些施工单位往往为了追求速度和节省成本,在其中关键环节上投入人力、财力甚少,修剪、浇水、支撑等一些措施跟不上,苗木成活率和近远期景观效果都难以保证。
3.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的几点对策
3.1把好工程竞标关
首先,要对工程各部分预算进行分解,预测最低成本和最高可接受成本,对竞标价格进行合理对比,将接近底价的价格和价格略高于工程底价的招标公司作为重点招标对象来考虑。其次,重视对所有投标公司的背景认识,投标公司的整体实力,人员素质,施工资历以及信誉的较深入了解。货比三家才可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公司为中标企业。
3.2提高施工和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
施工人员专业水平差,综合素质低是我国园林施工人材队伍的主要特点,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的园林施工工程普遍存在着低质量,低水平建设,所以在选择园林施工队伍时,要严把质量关,选择施工质量高,经验丰富的团队。园林工程应同建筑,美学,生态经济学等紧密结合起来。施工队伍在施工前,必须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强调劳动纪律,列出了一系列的奖励和惩罚制度,积极鼓励负责任的行为,将责任和义务到落实个人,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3.3绿化场地的整理问题
施工前应将现场内妨碍施工的一切障碍物清除干净。对现场原有的树木尽量保留,对非清除不可的也要慎重考虑。在施工现场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划分出绿化区与其他用地的界限,整理出预定的地形,根据周围水系的环境,合理规划地形,或平坦,或起伏。若有土方工程,应先挖后垫。对需要植树造林的地方要注意土层的夯实与土壤结构层次的处理,如有必要,适当增加客土以利植物生长。低洼处要合理安排排水系统。现场整理后将土面加以平整。对于原有确定要保存的树种,应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护。为了防止机械损伤树干、树皮,应用草袋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应做成高30cm以下的土丘,将树穴保护起来,避免石灰、水泥等碱性物质渗入。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园林绿化施工在实践中将必不可少的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切实解决园林施工中的各项技术问题,将园林艺术发挥到极致。笔者认为,园林的施工建设是建筑、植物、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结合,哪一项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 党辉,杜凯,贾汇,李辉. 浅谈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5)
一、教育信息活动的内涵与外延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获取、加工、储存、表达和传递教育信息的活动,就是教育信息活动。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主要是信息表达和信息传递的过程;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主要是获取、加工和储存信息的过程。任何教育信息活动,均由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表达和信息传递等基本活动组成。其中,信息获取是指认识主体获知事物存在状态及其变化的过程;信息加工是指认识主体将从外界获得信息纳入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并在头脑中加以整理,通过归纳或演绎而产生新信息的过程;信息储存是指认识主体将从外界获得信息或经过自己加工后的信息,保存到外界信息载体或自己头脑中的过程;信息表达是指认识主体有目的地将关于外界事物或自身状态的信息,通过言行或借助于载体呈现出来;信息传递是指一个认识主体有意识地将信息发送到另外一个认识主体,以期对方获知事物存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
二、教育信息活动的过程
教育信息活动包含了相当复杂的过程,如下图所示。首先,教育者、受教育者是信息传递的两个端点。在教育信息活动中所传递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代表信息的符号。教育者只能用符号(如口语、肢体语言)去表征事物的存在状态及其变化,即进行编码。受教育者直接接收到的也只是包含信息的符号而已。其次,在教育者、受教育者这两个端点中间,存在着中间环节——信息的载体(如计算机及其网络、广播电视系统、录音录像系统、教具、板书等)。教育者将信息(教育内容)加以初级编码生成信息符号(文字、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等);信息符号再经由载体二级编码(即调制)变成信号(如磁信号、电信号、光信号等)在信道中传送;信号被传送到接受者附近,经由载体二级译码(即解调)还原成可直接被人理解的信息符号;最后,这些信息符号被受教育者所获取和理解,即得到初级译码。再次,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教育者要将信息表达于载体从而影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将信息表达于载体从而作用于教育者。最后,除了有意识地将信息物化于载体而传送信息,也存在不经意的显露信息。
三、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是指在教育信息活动中为有效地获取、加工、储存、表达和传递教育信息而采用的各种方法、工具和技术的总和。
1.教育信息技术是在教育领域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人类信息活动的有效进行和开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古人发明的“结绳记事”、“烽火告急”、“活字印刷”,是古代信息技术;今人创造的广播、电视、电话和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是有限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人们有必要利用当时社会条件下可能的方法、工具和技术,以延伸、扩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器官的功能。20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教育信息的有效获取、加工、储存、表达和传递提供了新的工具与方法。这就是教育信息技术。
2.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媒体技术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教育媒体是指承载教育信息、并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中介物。人类史上文字的出现、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电磁传播媒体的运用都曾使教育媒体技术发生过革命性的变化。20世纪末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步入到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成为教育媒体技术的主流和发展方向。由此教育媒体技术发生了又一次重大变革,从而进入到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一、数字舞蹈的视觉冲击
艺术的发展要符合现代人类的审美要求,狂欢和华丽从来都是艺术的主旋律。在现代人类快节奏的生活中,想要抓住大众的品味心理,那艺术就必须要与现代生活节奏相一致。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要想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就必须重视视觉感受的表达。对视觉感官产生冲击必然会在人们的心理、生理甚至感情的表达上引发共鸣,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感知。现代科学技术中能够进行视觉传统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三维立体视觉、LED屏幕以及全息显示技术,各种各样的现代技术为数字舞蹈艺术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制作出更加出色的舞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场景和更大的选择空间,产生更多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全息显示技术就具有这些优点,全息显示技术作为一种显示技术,能够制造出多角度的立体效果,甚至能够进行360度全方位还原。将数字技术在舞蹈技术中的应用还有很多,例如2011年美国达人秀(AGT)上由TeamiLuminate团队表演的一个超级有创意的荧光影舞蹈,利用电脑编程控制LED光影的闪烁,再加上巧妙绝伦的排舞,其视觉效果让许多人为之震撼。这是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舞蹈领域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二、数字舞蹈的教育模式
教育是舞蹈艺术传承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舞蹈艺术的教育方式对舞蹈学习的质量和理念有很大的影响。一般的舞蹈教育都是采用学习者与舞蹈教师面对面授课的方式,学习者学习过程就是完全模仿舞蹈教师的动作和风格,这种教育方式完全是由舞蹈教师的能力决定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舞蹈教师拥有很好的舞蹈功底,还要能够迅速指出学习者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舞蹈的学习标准。而数字舞蹈的教育模式与传统舞蹈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采用数字技术中的体感技术和教学终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应用数字技术能够让学习者在练习舞蹈过程中实现人机互动,学习者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进行自主的舞蹈学习。而且可以在计算机中输入舞蹈的标准,在计算机的监控下,学习者舞蹈动作的标准性能够有很大的提高,还能够让舞蹈爱好者拥有更多学习和联系舞蹈的机会,使得学习的舞蹈动作更加标准,这也是舞蹈教学最主要的目的。21世纪是一个多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逐渐已经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舞蹈艺术中,是传统舞蹈艺术向现代艺术转变的需要。现代数字舞蹈丰富了舞蹈的艺术种类,改变了传统的舞蹈形式,满足了现代人类的审美要求,为人类带来了视觉的冲击,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舞蹈教育模式,使得舞蹈爱好者拥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科学技术和传统艺术的结合,创作出了更加优秀的舞蹈作品。
作者:郑爽单位:无锡市演艺集团歌舞剧院
[关键词]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分析、研讨、建议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68-01
这几年广西的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农村经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村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与此同时,人们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其排放量是越来越大,这些生活污水要是得不到合理的处置,这就会给我国的环境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由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而且,广西农村居民居住的比较分散,广西地区的地形地势差异较大,在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就对如何对广西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更好的推进分散式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1.广西农村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西省也不例外,广西经济这几年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和推行,广西地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了不同程度上的改变。尤其是我国广西地区的农村也有了一定的转变,农村经济得到了飞快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农村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农村人们幸福感也有所提高。但是,广西地区相对于其他沿海省市来说其发展进程还是存在差距,有很大的不足的,广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的较分散,所以,对农村进行管理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农村居民众多,生产生活制造的垃圾也是很多的,而且,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大多是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了。因此,这些大量排放的污水就会给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广西地区的地形地势差异较大,这些污水会对周边的其他地下水造成极大地破坏,从而,这就会严重农村居民的用水质量。所以,这就需要我国广西政府的相关部门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
2.广西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现状
广西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些污水基本上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当中,由于这些污水中含有太多的磷、钾、氮等元素,这样就会对河流水以及是地表水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得水富营养化极为严重,造成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而且,还会造成水质变差,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用水量的供给。这些污水一般都含有人们的粪便、人体的尿液、油水以及含有磷的洗衣废水,这些水中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造成水流污染,其中还含有很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促进疾病的传播,这就对人体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农村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严重破坏农村生活环境,致使水体环境严重恶化,我国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对农村污水排放问题进行一定的处理。
我国广西地区经济发展在我国是属于较为落后的,因此,在污水处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广西农村居民人口较多,并且,其农村人口大多是呈分散状居住,集中居住的地方人口规模是较小的,而且,经济发展水平是较低的,这样就不便于大规模的进行污水处理,而是更有利于运用分散式处理。然而,当前,我国广西农村在污水处理方面还存在的极大地问题,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在我国广西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是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是解决我国农村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关键之处。
3.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研讨
第一,生物处理技术。在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生物处理技术,这种方法包括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以及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指的是在厌氧的条件下,各种各样的厌氧或者是兼氧微生物一起作用的情况下,使得有机物得到分解,从而产生二氧化碳以及氢气的过程。在广西农村采用较多的是沼气池技术,这种技术消耗成本较低,施工方便、简单,占用的土地较少,消耗较少,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这一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受到了温度因素制约,使得其工作效果较不稳定。因此,这一方面的专家一定要在沼气池技术这一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实验,对沼气池技术在运行效率以及脱氮能力、污泥滞留这些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经过改善之后,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的出水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生物膜法,这种方法在污泥处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其管理较为方便,污泥产生量较小,而且其占地面积也较小,因此,这种方法在广西农村地区运用也是较为广泛的。
第二,生态处理技术。首先是,土地渗透技术。其中土地渗透技术指的是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通过人工控制污水,充分发挥土壤、植物、微生物的作用,发挥土壤对污水的吸附作用,发挥土壤中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分解作用,发挥植物对污水中一些杂物的吸收作用。在经过土壤、植物、微生物的有机作用之后,可以使得污水得到很好的净化。这种技术环保、高效,消耗的成本低,操作方便,运行较为简单,因此,在广西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土地渗透方法,实现对生活污水的初步处理,为进一步净化提供前提。其次,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是对自然湿地的一种模拟,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使得污水可以得到初步净化。最后,稳定塘技术。稳定塘技术指的是人工建造的污水池塘,这一技术也是利用自然生物自身的净化作用。通常农村建造稳定塘的过程中,还会在污水池塘种植一些具有净化作用的藻类植物,这样就可以避免稳定塘发臭,提高其污水净化能力。
结语
广西农村因地制宜运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得环境得到净化,有利于广西农村人民生活地更好。在广西农村地区受农村分布零散特点的影响,应该要积极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从而,可以更好的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目标,进而,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参考文献
[1] 陈兵红.农村生活污水中高效降解菌的选育[J].湖北农业科学. 2008(12).
[关键词]动物检疫 兽医 消毒
中图分类号:R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103-01
1.兽医检疫防疫消毒的问题分析
在人与动物的接触中,大部分的病原细菌可以从动物身上传播给人类,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兽医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跟动物接触,所以更应该做好检疫消毒工作,但是目前的检疫消毒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消毒剂使用不当
动物身上所携带的病菌种类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的动物身上所携带的病菌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动物携带的病菌种类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消毒―剂。但在实践操作中,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兽医所配备的消毒只有一两种,没有针对不同动物而采用不同消毒剂,这样不但起不到消毒作用,有时候还会出现副作用。消毒剂使用在这种动物身上也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用到另外一种动物身上却产生不了效果,这就是因为不同动物所携带病菌种类不一样。
1.2 消毒剂浓度控制不当
在调剂消毒液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浓度适度,浓度过低就起不到消毒效果,浓度过高可能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但在兽医对动物进行检疫消毒的时候却没有对消毒剂浓度进行控制,更多的是采用一种粗放式的操作。消毒剂虽然可以杀死动物身上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但是也可以引起动物中毒,如果对消毒剂的浓度控制不当,消毒就是失去了它本应有的意义。
1.3 盲目消毒
按照消毒的目的,可以将消毒分为预防性消毒和临时消毒,根据消毒目的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消毒方式。预防性的消毒是指结合该种动物品种的感染某种病菌的几率和发病季节的规律而提前采取的消毒措施;临时性消毒是指动物已经发病,为让病原体从体内排除而采取的消毒措施。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并没有能做到根据不同消毒目的而采取不同措施,忽略了季节性流行病种、高危病种的流行特点和病原特性等等,导致消毒的效果比较差。
1.4 消毒剂保存方法不当
在外界温度、湿度、风化的作用下,消毒剂会发生分解、水解作用,使得里面的有效成分的浓度降低,从而影响使用的效果。另一方面,消毒剂不可以长期使用同一种,因为长期的使用,动物身上的病原细菌会产生抗药性能。
2.兽医检疫防疫消毒的技术要点研讨
防疫消毒是切断动物病原体进行传播的有效手段,是预防疫病的重点环节,因此在防疫消毒作业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技术要点,以提高防疫消毒的效果。
2.1 消毒剂的合理选择
对于消毒剂的选择,不能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消毒药水就可以起到消毒效果,可以随意的应用到不同形式的消毒中,这样的消毒往往只会是徒劳,甚至会出现副作用。所以,对于消毒剂的选用,一定遵照“广谱、高效、低毒、无腐蚀性”的原则进行,并且注重消毒剂的实用性。在实践的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消毒的目的、消毒的动物种类、操作条件以及消毒剂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有侧重点的选择。一般用于紧急消毒用的消毒剂有氢氧化钠、福尔马林、过氧乙酸、漂白粉等等;用于普适高效作用的药品一般有来苏尔、复合酚、抗毒碱、低浓度过氧乙酸。另外,不同动物对某些药物有过敏性或是抗药性,所以在选择消毒剂的时候也要充分了解动物在这些方面的特性。
2.2 消毒剂浓度的控制
调剂出浓度适当的消毒剂可以对病原微生物起到有效的灭杀作用,但一旦浓度过高则容易引起中毒或是抑杀掉动物身上正常的菌群,如果过低则起不到有效的灭菌作用。所以,正确控制消毒剂浓度的方法是浓度不可过高,消毒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在喷洒消毒剂的时候,通过调配控制消毒剂的雾粒不可过大,过大的话其下降速度就会比较快,没法跟空气中的尘埃和病原体进行充分的接触,因此就起不到对空气进行消毒的作用;但消毒剂的雾粒也不可过小,过小的话容易被吸入到动物的肺泡,从而诱发动物的肺水肿、呼吸困难等疾病。从实践研究总结出来的结论是:雾粒的直径要控制在80~120um之间,浓度的控制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切不可随意增加或降低浓度。
2.3 消毒流程的控制
兽医在对动物进行防疫消毒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先做好自我保护措施,使用过的医用消毒用品要经常清洗和更换,切不可使用过后长时间放置不予清洗,这样容易滋生细菌。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适宜采用液体消毒剂进行消毒,而在冬季需要对动物进行整体消毒的话则可用生石灰。对动物进行集体消毒,在温暖季节,一般以15天消毒1次为佳,可以用高压喷雾器对动物身体进行喷洒;对一些刚出生不久的幼崽动物还需要进行体表消毒,对于处在分娩期的动物除了要用液体消毒液进行消毒外还需用待液体消毒液干燥后再用喷灯消毒1次。对于疫情流行季节,要加强对饲养动物的管理工作,兽医在进行消毒工作后需要经过5分钟的紫外线消毒,同时,也要定时采集样品进行检菌化验,检查消毒的效果。
2.4 防疫消毒注意事项
对一些注射器、针头、手术刀、剪子、镊子、止血钳等物品必须要经过蒸煮消毒后才可以使用,蒸煮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对动物进行注射的部位要先用5%的酒精和碘酒进行消毒,以防止出现感染、化脓、破伤风等继发性感染;免疫接种后的空瓶和残留液体要做好妥善处置工作;防疫消毒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这样才能见成效,同时,防疫消毒液要做到有的放矢,至少需要每月检测一次病菌成分,通过化验来对病菌作药敏试验,根据需要选择高效的药品;对装运过动物的车辆也要喷洒消毒液,并且做好消毒登记,严格禁止没有动物检验检疫合格证或是运载工具消毒证等任何没有消毒标识的畜禽出入境。
3.结束语
动物防疫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动物疫病的传染源,切断传播的途径,从而防止动物疫病的蔓延。防疫消毒工作操作简便易行,只需投入较少的成本就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需要不断提高人们对动物防疫消毒工作的重视,采用防疫消毒新技术,合理选择消毒剂的种类和控制消毒剂浓度,从而提高防疫消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玉书.微型自吸泵在防疫消毒上的应用[J].中国兽医,2013(22):37.
[2] 赵照锋.规范动物防疫消毒控制动物疫病传播[J].畜牧兽医,2011(18):22.
[3] 郑晓彤.关于动物防疫消毒工作[J].动物防疫,201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