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术研讨

技术研讨

时间:2022-07-26 20:33: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研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术研讨

第1篇

春末夏初以来,多个城市的婚庆视频从业者通过杂志、网络、电话等渠道收到来自索尼的诚挚邀约,参加由其主办的第三届“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技术研讨会。不用长途劳顿,在家门口,在这个繁忙的拍摄工作季,他们可以与北京等大城市同步掌握最新的全国婚庆视频市场形势和未来走向,开拓了视野,同时有机会体验到目前主流的和最先进的器材设备,无论是对于资深从业人员还是一个入行新兵,他们都能各取所需,启发今后的工作,这就是索尼给全国婚庆视频工作者精心打造的礼物。

以“全城热恋”为主题的第三届“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是由索尼中国专业系统主办、《大众DV》承办,从2010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今年于4月24日于上海启动以来,从5月8日第一站北京站开始,技术研讨会又陆续来到昆明、深圳、成都、西安、兰州、武汉、上海、苏州、南京、重庆、大连、石家庄、太原等多个城市,在各地婚庆圈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也让婚庆视频工作者有了一次与专业厂商、专业媒体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节目制作业务总部市场部高级经理温婷婷每到一地,都要把索尼的专业理念和“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品牌活动推荐给大家,通过她的介绍,很多对“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仍然陌生的朋友,全方面了解到“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的发展历程,解开了有关作品征集和评选情况的疑惑,熟悉了第三届大赛的章程和新亮点。应对婚庆市场不断求新求变的需要,她同时也积极鼓励拍摄团队尝试索尼新推出的低成本、高效灵活的3D视频摄制解决方案。

《大众DV》杂志是业内唯一一本多年持续关注并报道婚庆视频市场及从业团队的专业杂志,其执行主编郝大鹏作为资深的视频领域专家,并担任前两届“索尼杯”视频大赛终审评委,见证了近年来国内婚庆视频的蓬勃发展,对于影片形式、制作方式、拍摄手法、前后期制作器材设备等都有丰富的经验和开阔的视野,现场来宾一边观看上届获奖的几部大奖作品,还可以聆听到他独到的业内市场剖析和观点,赢得各方广泛好评。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节目制作业务业务总部市场部产品经理张捷对索尼适用于婚庆的专业摄像机产品也是如数家珍,他全面介绍了索尼针对不同类型的婚庆视频制作推出的机型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与来宾就拍摄区的实际体验进行了互动。2012年,中国3D电视消费进入快速普及期,作为享誉全球3D领域的全流程提供商,索尼于第三届“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引入业内新概念——3D婚庆视频。在现场体验区,索尼HXR-NX3D1C紧凑型3D摄录一体机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很多婚庆视频从业人员在这里第一次体验到了3D视频的魅力,这也是第三届“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3D拍摄单项的奖品。索尼Super 35mm全画幅摄录一体机NEX-FS100CK同样受到了重点关注,它围绕视频拍摄而设计,在运动拍摄上有超出单反视频无可比拟的优势。

各地的婚庆视频技术交流会渐渐落下帷幕,但是“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的征片正在持续升温中,越来越多的从业者通过邮寄、网络把作品发送到组委会。中国婚庆视频行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每个业内人士的支持与参与,期待今年的获奖作品带来新的突破。

第2篇

【关键词】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发展背景;特点;应用

引言

食品安全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公众身体健康,更是与国际民生、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随着我国食品相关产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时展需求,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发展,在食品安全领域取得了不凡成就。但是,以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来看,远没有达到完善的高度,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发展背景

食品安全关系到公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主要包括供应总量安全、供应质量安全以及卫生安全三大板块,涉及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究其原因,除了监察不力、原料污染、违规操作等影响因素,还有一定成分是由食品分析检测不到位造成的。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食品行业研发了一系列高精度、自动化的安全检测仪器设备,大大提升了食品安全检测的质量和效率。我国的食品分析检测技术体系也日渐丰满,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相关研究

近年来,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作者重点就几项食品分析检测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其相关表述如下:

2.1食品光谱分析检测技术

相比常规的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如免疫分析技术、色谱-质谱检测技术,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利用食品中有害物质对光的吸收、反射、散射、荧光等特性,通过光谱仪器进行分析检测,能够实现对食品的快速、无损、非接触测量,表现出了无污染、成本低、在线检测、方便快捷等优势特点。在食品分析检测实践中,不同的食品有害物质形态及特性对光的反应不同,因此需要细致地确定光谱范围。例如,食品中的真菌毒素需要利用近红外光谱、荧光光谱进行检测;水果表层残留的动物粪便需要利用近红外高光谱、荧光高光谱进行测量;而果蔬中的农药成分检测需要利用全反射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漫反射光谱进行。食品光谱分析检测技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小,而且不需要大量的仪器支持,但是测量精度及重复性能不佳。

2.2生物传感器分析检测技术

生物传感器分析检测技术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所谓的生物传感器是指以生物活性单元或固化生物成分为敏感材料,并把其浓度转化为电信号的分析检测装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代生物传感器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功能研发而成,实现了免疫技术与传感技术的结合,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等优点。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生物传感器中的电化学酶免疫传感器不会产生放射性的污染,其相关设备的操作简单方便,而且使用的试剂性能稳定、价格低廉,构制酶电极的方法相对灵活,目前主要应用于食品致病菌以及残留农药等威胁生命健康物质的分析检测当中。生物传感器分析检测技术的研发历史并不长,但是因其表现出的种种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3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抗体与抗原或半抗原之间能够自发、高选择性地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食品免疫分析检测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将特定的抗原或抗体作为试剂,从而进行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分析检测。目前,常用于食品安全领域的免疫分析检测方法有免疫酶法、放射免疫标定法、免疫荧光法以及免疫胶体金法。其中,免疫酶法又被称为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法,它是一种将酶作为标记物,通过结合高效、专一的酶催化反应与抗原、抗体特异免疫反应,定量和定性地分析食品农药残留及污染性物质的先进技术。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具有方法简便、灵敏度高、成本低廉以及分析量大等特点,非常适用于大量样品或现场筛选的分析检测,避免了放射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应用中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分析检测灵敏度,降低其消耗,不少学者在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类如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检测的新方法。

2.4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

转基因生物相较于普通生物,单位产出量有所增加,抗病虫的性能不断提升,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季节环境的影响,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领域。近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各界关注。一般情况下,由转基因生物加工生产成的食品可能存在几种安全性问题,如转基因食品过敏、营养品质发生改变、转基因食品含有毒物质等。为了满足食品安全分析检测需求,营造安全、健康的生活空间,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分析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发展的较为成熟,具体可以分为核酸检测技术和蛋白质检测技术两大类。其中,核酸检测技术又包括基因芯片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而蛋白质检测技术则包括蛋白质芯片技术以及蛋白质组分析技术。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挑战。未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依旧需要大力提升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能力,不断扩大其优势,保证食品分析检测的高效性、准确性。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些许不足,希望业界其他专家和学者持续关注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发展,并提出更多的应用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虹仙.食品检验技术运用要求及注意事项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2]陈慧,钟鸽.对如何完善食品检验标准的建议与思考[J].生物技术世界.2015(01)

第3篇

1.薯种的选择与处理

1.1精选优质脱毒种薯在马铃薯的连代繁育过程中,极易出现因感染病毒而大幅减产的现象。为了到达使马铃薯高产的目的,种植时绝不能用商品薯作种,必须严格选用经过脱毒的3代以内的种薯。具体的品种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还要考虑市场的需要。适宜东北地区的薯种主要是食用型的菜薯和加工型的高淀粉薯,鲁引1号、陇薯3号、尤金等品种都是不错的选择。

1.2种薯栽种前的处理在栽种马铃薯之前的一个月左右,就要开始做种薯的预前处理工作。在播前30天,将选定的种薯从地窖中取出置于避风向阳处进行困种,保持温度在15°上下,每隔3天翻动一次,翻动过程中对不合格的种薯进行淘汰。在播种前的4-6小时,将薯种切成30-45g的栽子,要确保每个栽子上有1-2个芽眼。过程中保留芽茎粗壮的块茎,淘汰幼芽纤细的块茎。当栽子的切口风干后,将栽子侵泡在浓度为0.5%的福尔马林中20min,捞出后再次风干后,就可以进行栽种了。

2.高产栽培技术

2.1播种的最适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状况,最佳的的播种时间为当地晚霜结束后的一个月左右。如果播种的过早,出苗率就会很低;如果播种的过晚,就有可能出现“梦生薯”的现象,即播下的薯种无法再发芽生长了。当土壤的温度稳定在6~7℃时就是最佳的播种时期。一般东北地区的农民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之间播种马铃薯。

2.2利于高产的栽种技术要确保马铃薯的高产,栽种是最关键的环节。在栽种的过程中,要控制好下芽的深度,一般来说,经验丰富的农民会根据土壤湿度来调整栽种的深度。天气干旱时,适当深播,芽上土层在10~12cm为宜;雨水充沛时,6~8cm深的浅播就可以。合理的播种深度,能够减少块茎青皮现象,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另外,单位面积种植的株数是否合理也是马铃薯高产与否的决定因素。概括地说,加工型的高淀粉薯要求薯块要大,淀粉含量要高,种植密度就要相对低些;食用型的菜薯讲究口感,不可一味的追求个头,密度就可以相对高些。

2.3栽种后的田间管理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可以为马铃薯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是马铃薯高产栽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管理的内容包括及时除草、适时施肥、防止病虫害、防旱防涝等。在马铃薯的整个生殖周期内都要时时注意除草,尤其是在生长的前期,杂草会对马铃薯幼苗产生很大影响。施肥的时间越早越好,肥料可以选用碳酸氢铵或尿素,追肥后要防止出现“烧苗”的情况,应及时灌水。在东北地区,马铃薯最常见的病害是晚疫病,此病以预防为主,可以通过喷洒波尔多液来防治;对付虫害则以防治地下害虫为重点。马铃薯的抗旱能力较强,但是为了实现高产,充足的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生长的过程中土壤的含水量一直保持在40%以上,马铃薯就不会因缺水而减产。

3.适时收获很重要

在马铃薯的生理成熟期进行收获才可以实现马铃薯的高产。适时收获很重要,若将收获期提前,则马铃薯还未完全成熟,单位产量有限,无法实现高产;若将收获期延后,成熟的马铃薯会表皮增厚、色泽变老,或者在土中腐烂,总体产值降低。所以正确的收获期才能实现马铃薯的最高效益。一般的,当植株叶色由绿变黄,大部分都枯萎了,块茎的脐部容易从主茎上脱落下来,就是收获的最佳时期了。这个时候块茎中的干物质累计达到最大值,是食用和加工最佳时期。东北地区的马铃薯收获期通常在八月下旬到九月上旬。

4.结语

第4篇

1搞好农田基础建设

1.1因地制宜,平整土地。近年来,由于迁西县采矿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工资的提高,农民对土地的管理日见粗放,使得农田基础设施的状况越来越差。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对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必须因地制宜,平整土地,修复和健全堤坝,保证小量降水不流失,足量降水能留住,超量降水不毁田。

1.2合理配备灌溉水源,健全配套设施。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利用灌溉水源,能用水库水尽量少用地下水,没有水库的,地下水有保证的,合理安排灌溉水井数量,保证干旱时能满足灌溉需求。

1.3修建蓄水窖池。在水源不足的山谷丘陵地区,要根据土地面积和常年水量,合理安排水窖的位置、容量和数量,最大量的蓄积自然降水,以满足作物的用水需求。

2合理耕作

针对迁西县的气侯特点,在雨季来临前对土壤进行深中耕,开沟蓄水,雨季过后浅耕埋沟,减少水分蒸发。收获后及时耕地耙平,蓄集秋冬降水,在上冻前和表层解冻后碾压,填充土壤裂缝,减少土壤水分散失。

3选用适合的品种

因为迁西县地处山区,土壤水源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小气候也有不同。水源条件差的地区要选择抗旱品种,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选择抗旱丰产型品种,有灌溉条件的要选择丰产型品种。

4因地制宜选用合理的种植模式

4.1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地方,要根据当年的气象预测,结合土壤墒情以保全苗为主攻方向,确定适宜的播期和种植方式。

第5篇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资源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粗略估计,每年约产农作物秸杆8亿吨[1]。秸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也是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主要含纤维、木质素、淀粉、粗蛋白、酶等有机物,还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秸秆除了作燃料外,可以作肥料,也可以作饲料,还可以作工业原料。而目前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纺织、造纸、建筑和饲料,绝大部分农作物秸杆仍露天焚烧或作燃料用,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能源危机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对可再生的生物能的开发利用上,并将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上。目前农作物秸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分别是农作物秸秆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如沼气发酵、燃料酒精发酵、饲料发酵;农作物秸秆的热化学转换技术,如热解液化技术、气化技术、致密成型及制炭技术;化学转化技术如化学制浆造纸。

1农作物秸秆利用基础

1.1秸秆的结构基础

农作物秸杆主要是玉米秸、高粱杆、稻草、麦杆、葵花杆以及花生壳、瓜籽皮、玉米芯等,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亦即天然纤维素原料的主要组成成分。秸秆之所以难以被开发利用,其原因在于细胞外存在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构成的坚韧细胞壁。构成细胞壁的结构单位是微纤丝,微纤丝相互交织成网状构成细胞壁的基本构架,在纤维素的网络结构中交联着非纤维素的基质,这些分子包括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类物质。关于细胞壁各层的微纤丝结构,具有代表性的是Fengel所提出的木材细胞壁结构模型。Fengel[2]认为:直径为3nm的基元原纤维是最基本的形态结构单元,由16根(4×4)基元原纤维组成直径约为12nm的原纤维,再由4根(2×2)这样的原纤维组成一根比较粗的微纤丝,其直径约25nm。微纤丝相互缠绕构成了直径约为0.5nm,长度约为4um的大纤丝,以这种方式聚合而成的纤维素分子,其强度超过了同样粗细的钢丝。基元原纤维之间填充着半纤维素,而微纤丝周围包裹着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互交织,任何一类物质的降解必然受其它成分的制约,如木质素对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降解天然纤维素原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有空间阻碍作用,致使许多纤维素分解菌不能侵袭完整的天然的纤维素原料。

1.2秸秆成分的理化性质

纤维素的聚集体分为结晶区和无定形区结构,结晶区部分分子排列比较整齐、有规则,密度较大,为1.588g/cm3,可以呈现清晰的X射线衍射图。无定形区部分分子链排列不整齐、较疏松,分子间距离大、密度较小,为1.500g/cm3。

纤维素链中每个葡萄糖基环上有3个活泼的羟基,这些羟基可以综合成分子和分子间的氢键,增强了纤维素分子链的完整性和刚性,使分子链紧密排列成高度有序的结晶区,增加了反应试剂到达纤维素羟基的难度。纤维素的物理性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纤维素的润胀,当纤维素吸收液体后,其外形的均一性虽然没有变化,但固体内的内聚力减小而容积增大,固体变软,即纤维素的润胀。对纤维素的润胀处理,可使纤维素大分子间的羟基结合力变弱,从而提高试剂向纤维素内部的扩散速度。其次,由于纤维素分子量大,内聚力也较大,扩散能力差,纤维素在容积中溶解所得的不是真的纤维素溶液,而是纤维素和存在于液体中的组分形成的一种加成的产物。纤维素的溶解问题在于纤维素的溶解度低。另外,纤维素热降解在300-375℃较窄的温度范围内发生热分解,加热进程不同,产物不同。在低温下(200-280℃)加热,脱水生成脱水纤维素,随后生成木炭和气体产品。在较高温度下(280-340℃)加热,生成易燃的挥发性产物(焦油)。

半纤维素既溶于碱(5%的Na2CO3溶液)又溶于酸(2%的HCl溶液)。由于半纤维素聚合度低,结晶结构无或少,因此,在酸性介质中比纤维素容易降解。

原本木质素是一种白色或接近无色的物质,我们看到的木质素的颜色是在分离、制备过程中形成的。木质素的相对密度大约在1.35-1.50之间,非常坚硬,从而增加细胞壁的硬度,不溶于任何溶剂,但在分离木质素时因发生了缩合或降解而使性质改变,在酚羟基和羧基存在时,木质素能溶于浓的强碱溶液中。

2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技术

2.1秸秆饲料化技术

作物秸秆可以直接用作食草动物的饲料,但适口性较差,采食量少。秸秆氨化处理后,粗蛋白由3-4%提高到8%左右,有机物的消化率提高10-35个百分点,并含有多种氨基酸,可以代替30%-40%的精饲料。因此,氨化秸秆喂羊、牛等,效果很好。秸秆也可以粉碎成草糠,作动物辅助饲料。秸秆氨化处理实际上是碱处理的一种形式,即NH3溶于水变成NH40H。通过氨化处理的秸秆,将不易溶解的木质素变成较易溶解的羟基木质素,使细胞间的镶嵌物质与细胞壁变得松散,利于纤维素酶和消化液渗透其内。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品位越差的秸秆,氨化处理的效果越显著。小麦秸秆氨化处理后,使有机物的消化率提高35%;玉米秸秆氨化处理后,使有机物的消化率提高25%。

秸秆青贮主要是利用玉米、豆类、甘薯等优质秸秆进行青贮。通过青贮,既保存秸秆原有的品质、增加醇香味、增强适口性,而且保存时间较长,可把夏秋的青绿饲料保存到冬季利用,特别对促进幼畜生长发育增加母畜产奶量效果好,已逐步成为反刍动物的重要饲料。

微生物发酵秸秆饲料是利用高活性微生物菌剂,放入密封的容器(如水泥窖、土窖等)中贮藏,经过一定的厌氧发酵过程,将秸秆饲料的某些成分进一步合成为营养价值较高或适口性较好的物质,使秸秆变成质地松软、湿润蓬松、酸香适口的粗饲料,是解决人畜争粮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秸秆经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蛋白质饲料或单细胞蛋白(SCP)有一定进展。陈庆森等[3]以秸秆为原料,利用多菌种混合发酵,经测定发酵液中玉米秸秆的纤维素利用率达70%,粗蛋白得率在23%以上,大大提高了玉米秸秆的营养值,同时对替代饲用粮生产蛋白富集饲料提供了很好的基料。杨学震[4]用发酵法将玉米秸秆生物转化为蛋白饲料,将秸秆中原6.7%的蛋白含量提高到14.7%,同时使纤维素含量降低38.0%,半纤维素含量降低21.2%。

2.2秸秆能源化技术

秸秆的能源密度为13-15MJ/Kg,作为农村主要的生活燃料,其能源化用量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0%-35%。现行主要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有秸秆直燃、供热技术、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秸秆发酵制沼技术、秸秆发酵生产燃料酒精技术、秸秆压块成型及炭化技术等。

秸秆直燃供热作为传统的能量转换方式,直接燃烧具有经济方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的特点,可在秸秆主产区为中小型企业、政府机关、中小学校和相对比较集中的乡镇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热水和用于冬季采暖。目前,英国、荷兰、丹麦等国家已采用大型秸秆锅炉用于供暖、发电或热电联产。我国秸秆直燃供热技术起步较晚,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的、运行费用低于燃煤锅炉的小型秸秆直燃锅炉的研究正加紧进行。

秸秆气化是高品位利用秸秆资源的一种生物能转化方式。经适当粉碎后,秸秆在气化装置内不完全燃烧即可获得理论热值为5724KJ/m3的燃气,其典型成分为:CO20%,H215%,CH42%,CO212%,O21.5%,N249.5%。燃气经降温、多级除尘和除焦油等净化和浓缩工艺后,由罗茨风机加压送至储气柜,然后直接用管道供用户使用。秸秆气化集中输供系统通常由秸秆原料处理装置、气化机组、燃气输配系统、燃气管网和用户燃气系统等五部分组成,供气半径一般在1公里之内,可供百余户农民用气。秸秆气化经济方便、干净卫生、在小康村镇建设中广受欢迎。但大规模推行秸秆制气还需解决气化系统投资偏高,燃气热值偏低,以及燃气中氮气与焦油含量偏高等问题。

秸秆发酵制沼气技术历史悠久,是多种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将秸秆降解成沼气,并副产沼液和沼渣的过程。沼气含有50%-70%的甲烷,是高品位的清洁燃料,它可在稍高于常压的状态下,通过PVC管道供应农家,用于炊事、照明、果品保鲜等,或加工成动力燃料和甲醇等做双料发动机燃料。秸秆可直接投入沼气池,也常用做牲畜饲料,转化成粪便进入沼气池,池中秸秆、人畜粪便、和水的配比一般为1:1:8,在产沼过程中,需定期投入发酵基质及清理沼渣。实践表明:一个3-5口人的家庭,建一口8-10m3的沼气池,年产300-500m3的沼气,可满足一日三餐和晚间的照明用能。因此,秸秆制沼不仅可优化农村能源结构,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还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

秸秆发酵生产燃料酒精技术是以秸秆纤维素为原料制备乙醇的研究,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酶技术将纤维素聚合物降解为单糖;第二,微生物将糖转化为乙醇;第三,通过蒸馏回收乙醇。其中,第一阶段最为重要。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采用蒸汽爆破法和浓酸法水解糖化纤维素成葡萄糖。蒸汽爆破法是用蒸汽将原料加热至200-240℃[5]。维持30S~20min高温高压造成木质素的软化,然后迅速使原料减压。造成纤维素晶体和纤维束的爆裂,使木质素和纤维素分离。稀酸水解一般采用稀硫酸(0.5%~0.2%),可在较温和条件下进行,水解一般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低温操作,从半纤维素获得最大糖产量。第二阶段采用高温操作,使纤维素水解为六碳糖,糖的转化率一般为50%左右。稀酸水解容易产生大量副产物,浓酸法耗酸量大,对设备腐蚀性大,能耗高。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识到可以从纤维素获得葡萄糖来补充人类食物的来源,这样就加速了纤维素酶的研究。1979年,遗传育种技术[6]用于提高纤维素酶产量,使纤维素酶的发酵活力较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20多倍。从现有的水平来看,采用温和的酶水解技术可能更为合适,酶水解是生化反应,与酸水解相比,它可在常压下进行。这样减少了能量的消耗,并且由于酶具有较高选择性,可形成单一产物,产率较高(>95%)。

2.3秸秆肥料化技术

目前秸秆肥料的利用技术有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堆沤还田。秸秆直接还田有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形式。翻压还田指作物收获后,将秸秆粉碎或留高茬直接翻压土中。覆盖还田是将秸秆覆盖于田间地表或作物株行之间,或是残茬覆盖,即当农作物收获时,留高茬还田,采取免耕翻覆盖。秸秆堆沤还田是将秸秆用铡草机切碎堆起来或投入坑中,灌入水,然后用土封起来沤制秸秆[7]。目前,通过选育出分解纤维素的优良微生物菌种或加快秸秆腐熟的化学制剂,解决了传统堆沤形式劳动强度大、堆沤时间长、污染环境等问题。用秸秆与畜禽粪积制堆肥,粪与草隔层堆积、压实。这样可以促进熟化,提高肥效。

2.4秸秆其它应用技术

秸秆除了以上用途之外,还可以利用秸秆发电,造纸,生产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制作人造板等。目前我国造纸制浆原料中,1/3来源于秸秆,其制浆具有成本低廉、成纸平滑度好,容易施胶等优点。用麦秸、稻草、玉米秸、苇秆、棉花秆等生产出的可降解型包装材料,如瓦楞纸芯、保鲜膜、一次性餐具、果蔬内包装衬垫等,具有安全卫生、体小质轻、无毒、无臭、通气性好等特点,同时又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强度,制造成本与发泡塑料相当,而大大低于纸制品和木制品,在自然环境中,一个月左右即可全部降解成有机肥。

3展望

目前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正从早期的直接或堆沤还田、烧火做饭取暖、加工粗饲料,向着快速腐熟堆肥、气化集中供气、优质生物煤、高蛋白饲料和易降解包装材料、有价工业原料及高附加值工艺品等方向发展。从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单纯采用某一种利用方式,秸秆能量转化率和利用率会受到限制。因此,根据各类秸秆的组成特点,因地制宜,把其中几种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种多层次、多途径综合利用的方式,从而实现秸秆利用的资源化、高效化和产业化是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邢廷铣.农作物秸秆饲料的加工和利用.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2]陈洪章.纤维素生物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

[3]陈庆森,刘剑红,潘建阳,等.利用多菌种混合发酵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J].生物技术,1999,9(4):15-19.

[4]YangXX,ChenHZ,GaoHL.Bioconversionofcornstrawbycouplingensiling

[5]陈洪章,陈继贞,刘健,等.麦草蒸汽爆碎处理的研究[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1999,7(2):60-67.

第6篇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已经有将近30多年的时间,在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据统计,我国已经有2000多个地区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不过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在全国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推广,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农业生态技术的推广不相适应所造成。

1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使用的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就是由当地政府部门直接进行领导,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核心,多个部门共同协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一体系从形式的层面上看,功能完善,采取的是统一的管理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人、财、物进行管理,统一立项选择出重要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构建的是科技服务实体,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对新产品、新农药的推广等农业生产资料。然而实际运作时,农业技术开发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之间相脱离,根本无法产生出协同的效应。大部分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功能是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流于形式。

1.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式太过单一化当前时期,我国农业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具体是利用实验、示范、咨询服务等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并融入到农业实际生产活动之中。这样一来,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只涵盖了农业生产这一阶段,而没有将产前、产中、产后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最后,致使土壤出现了严重的污染、草地不断退化、农产品质量逐渐下降等现象的发生,制约了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步伐。

1.3严重缺乏一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生态农业属于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注重的是不断优化和组合现有技术,对从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从相关统计中看出,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中,学历在大专或者以上的人员只有总数的28%,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0%,中等学历以上的占到60%。再加上最近几年部分地区涌现了基层农科站“网破线断”的现象,并且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没有进行再教育与培训,致使技术人知识更新难以满足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2加强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措施

2.1构建多个层次的信息网络系统应将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机构作为重要枢纽以及农业信息中心为主要信息交互,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系统,并将生态农业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进行有机的结合。农业信息的任务是将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所获取的新农业技术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首先,根据农业技术需求者的实际需求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其次,提供正确的科研方向给农业技术供给方。

2.2创新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用人机制,制定一套完善的人员聘用制度,将以往的固定用人逐渐的转变为合同用人,将身份管理逐渐的转变为岗位管理;始终遵循着公开、公平以及公正的基本原则,开展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活动,从中选择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健全考评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实际工作量与推广技术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基本考核指标;改进分配制度,农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收入应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联系在一起。

2.3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在市场中,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无法从成本方面得到良好的补偿,所以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对其支持与帮助,构建多个渠道的融资投入机制。一方面,作为政府部门应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他们有个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应将间接融资体制进一步完善,增设农业技术推广资金。

第7篇

电力需求侧管理与智能决策技术现状:

1.电力需求侧远程用电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电力需求侧的用电监测是实现电网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电力需求侧的用电监测包括:远程抄表、负荷监测及线损监测等。电力厂网分离后,需要对关口计量和大宗用户不同类别用电进行负荷监控及基于负荷监测实现优化控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发基于远程集抄的新一代用电监测控制系统,为供电企业由行业管理转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虽然两网改造新增了不少配变和线路,但用电结构和时段差异的增大,使区域性配网在高峰时段满载甚至超载,低谷时轻载,同时降低了供电可靠性,在加强移峰填谷负荷控制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线损监测管理工作。此外,不少传统工业对电网产生很强的谐波干扰,抑制谐波干扰,减小电力污染,需要加强远程谐波监测。电力部门已采用了诸如远程负控、集抄、配变监测、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或者调度等电力自动化系统等办法,但不少系统已不能有效满足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

1)通信技术不能有效适应电力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通信误码率高,环境适应性差。无线电台等专线远程传输通信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运行维护成本高,系统通信实时性不强,不能适应点多面广的用电监测需要。传统低压电力载波等近距离传输技术通信成功率与长期可靠性有待提高。

2)信息共享性差。供电管理专业分工明确,但在涉及全局的领域跨专业技术协调方面有待加强,电力自动化、系统开发中各种专业软件并存,数据规划不统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既造成无形的重复投资,又不利于从全局角度有效处理与利用数据资源。目前,在配变监测与负荷监测、远程集抄等系统中,关于实现一体化集成以提高综合效益方面的工作开展甚少。

3)信息获取实时性与同步性差,因而可用性差。由于数据不能同时、及时获取,难以进行科学的线损分析、负荷预测等数据处理,不能为生产经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信息分析处理等二次利用效率不高。不少现有系统重视信息采集、传输,忽视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利用,未能将数据资源有效变为数据资本。

5)信息的传输基本为单向。在现有的系统中,信息的流向基本上是从电力需求侧到管理中心(如电力公司),而无管理中心的用电方案反馈回电力需求侧。因此,电力需求侧的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应具有负荷控制与管理、计量回路监测与防窃电、远程抄表和电能质量监测等功能。利用负荷管理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与用户共享相关用电数据信息,为客户合理安排生产用电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客户做好计划、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引导客户参与电力市场,让用户在实际运用中获益。

2.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

目前,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侧重在政府部门推动,电力企业和用户实施,电价等经济政策配套,技术创新推广等几个方面。管理重点多在宏观政策面,决策依据多为静态的统计数据及相应趋势定性判断,管理措施细化落实及动态调整有待加强。然而,在技术方面多侧重于局部环节,从系统、全局角度着眼有待加强。如何将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技术手段获取实时准确的需求数据并及时统计分析,同步优化负荷控制,同时为管理决策及措施细化落实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深入研究。同时,这也有利于技术进步、用电管理、客户服务和社会发展互相促进,微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即时动态与过程静态管理相结合,真正实现供用电全过程优化控制。系统架构及工作原理

1.系统架构

电力需求侧管理与优化决策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多个电力需求侧终端和1个电力监控中心组成,共包含4个子系统: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电能质量优化与智能补偿子系统,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

2.工作原理

该系统首先通过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对电力需求侧的电流、电压、功率和谐波等各种信号进行在线实时采集。然后,该子系统所采集的信息一方面通过电能质量优化与智能补偿子系统,采用无功补偿和有源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对电力需求侧的电能质量进行优化。另一方面,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把所采集到的信息通过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传送到电力监控中心。在电力监控中心,系统通过用户信息管理与子系统对从电力需求侧传送过来的信息以及电力监控中心所获得的电力价格信息、负荷信息、电源信息和电网潮流状况等各种综合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用户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根据分析决策的结果,通过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向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发送智能用电方案,进行负荷控制、远程抄表控制以及电能质量优化控制等智能用电控制。为了实现系统的功能,研究将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

(1)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

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电力需求侧的频率、相位、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谐波分量及设备用电状态等各种电能信息进行在线实时采集。该子系统根据采集到的信息,一方面进行电能质量实时优化,另一方面,所采集到的信息通过通信子系统传送到电力监控中心。该子系统还执行来自电力监控中心的智能用电控制命令。

(2)电能质量优化与智能补偿子系统

电能质量优化与智能补偿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检测到的电量谐波信号状态,采用有源和无源相结合的滤波方法对电力需求侧的电能质量进行自适应补偿与优化。电能质量优化与智能补偿子系统包括无源滤波、无功补偿和有源滤波三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分别选择配置。无源滤波应具有可选择消除多次谐波的功能,通过无触点交流开关实现切换选择。无功补偿有两种结构,一是可投切的补偿电容器组,二是可控制的电感组合,通过电容器投切控制或电感电流的控制来实现无功补偿量的多少。有源滤波实际是采用高频电力电子技术来解决谐波治理的问题,它可以根据控制命令来实现特定的滤波作用和效果。

(3)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

在本系统中,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与电力监控中心之间的双向数据交互。该子系统包括电力需求侧通信模块和电力监控中心通信模块两部分。

1)电力需求侧通信模块:该通信模块接收从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传递过来的参数与状态信息,并封装成特定格式的数据包发送到电力监控中心,同时接收来自电力监控中心的决策与控制信息数据包,把控制数据送到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进行远程控制。

2)电力监控中心通信模块:该通信模块接收来自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的数据,然后送至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进行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同时,接收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的控制命令数据,并封装成特定格式的数据包发送到用户端。智能电网通信子系统为了能够提供高速、灵活及可靠的通信功能,必须具有多种通信接口,能够兼容以太网、无线通信及电力线载波通信等多种通信技术。

(4)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

在本系统中,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首先对来自电力需求侧的各种电能信息以及来自电网的综合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然后进行系统分析与智能决策,最后得出电力需求侧的智能用电方案、负载控制策略和电能质量优化控制方案,并可通过通信子系统向需求侧综合信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发送智能用电控制指令。为了实现上述功能,需求侧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子系统应该包括:通信接口、需求侧综合信息数据仓库、综合信息处理、需求侧用电信息数据挖掘、需求侧用电分析与智能决策和需求侧集成管理接口等6个主要模块,其框架如图2所示。

第8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现状 ;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国内城市的发展,各大中城市不可避免的面临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大力发展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可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环境。本文主要探讨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几点对策。

1.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的现状

1.1工程招标不符合规范

在园林工程竞标时,很多企业为了追求低廉的价格,通常都愿意把工程承包给出价较低的承包商,以这种方式中标的园林施工企业在具体施工中漏洞百出,严重影响园林施工质量。工程竞标前,园林施工企业为了能够中标,通常都会以低于工程造价的报价成本进行竞标,表面上看是节约成本,但实际施工方案与当初中标时的承诺偏离非常大,有些施工单位更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压缩一切成本支出,甚至不牺牲工程质量,偷工减料、不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抢工程进度。

1.2施工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由于国家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需求日益扩大,园林绿化市场蓬勃发展,园林绿化施工队伍急剧增加,导致施工队伍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施工人员没有施工资质,队伍结构极其不合理。园林工程有别于一般的工程建筑施工,园林工程的施工特点决定了其在具体施工中所需要的不单单是工程建设,更需要以美学的角度、艺术的眼光去设计、施工。然而,当前的很多园林工程施工队伍根本不懂得植物的搭配、摆放;缺乏专业基础知识,很多施工人员在具体施工时,看不懂设计图纸,不能够完全领会设计意图,更不能根据现场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整优化,以致在施工过程中,胡乱摆放,施工秩序混乱,管理效率低下。

1.3土建与绿化施工存在冲突

近年来,虽然反季节种植技术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但却很少考虑到种植技术所需要的良好生长环境。(1)选苗的质量保证。选苗质量的好坏对苗木的成活率影响很大,在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幼苗质量经常会出现很多常见的问题。一是幼苗的高度,茎冠宽度规格是否能够符合设计标准。其次,幼苗的大小和修剪标准。再次,幼苗在运输过程中是否有断裂根现象,幼苗是否患有病虫害,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等。此外,在要种植的幼苗中是否进行了幼苗种类检查,以避免在园林种植中传播新的植物品种。(2)土壤质量要求。施工中,所需种植的植物对土壤要求非常高,工程土建较易对周围环境二次污染,使得土壤内颗粒过大,形成土块板结,导致透气性不好,透水性差,最终在土壤表层形成人为的滞水层,从而使园林植物根系很难生长,常常出现植物根系缺氧腐烂的现象。每种植物对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幼苗适应偏酸性,有的偏重于碱性,在园林种植过程应注重土壤pH值与植物的适应性。

1.4验收和后期管理工作滞后

刚刚种植后的苗木绿化效果非常好,但很多时候,管理者疏于对园林工程的后期维护工作而造成苗木死亡。目前,承担苗木保养工作通常是一些农民工,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必要的资金,没有养护意识,最终,园林草坪内杂草丛生,甚至出现苗木病虫害现象。

2.园林绿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与设计相脱节,施工人员缺乏与设计师的全程沟通

由于园林施工与园林设计基本不会是一家单位所为,导致施工人员与设计师对图纸问题的沟通形成一些障碍,不能全面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对图纸有异议的地方,多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调整,施工随意性太大,有时常常违背景观生态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造成施工效果与设计想要达成的景观效果相差甚远。

2.2 施工队伍专业知识匮乏,整体水平不高

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很多施工单位都是依靠招聘临时工人来完成园林施工的,他们大多缺乏绿化施工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园林植物的配置、放线、控制标高等问题知之甚少。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情况下不能完全领会设计者的意图,不能看懂设计图,最终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如植物种植时,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根据图纸选择规格合适的植物,要考虑到胸径、冠幅、树枝伸展状况、植物的相克相生作用、搭配后的季相景观效果及近远期效果,在建筑窗户前等位置还要考虑到遮挡光线等问题,这都是园林施工者应具备的专业常识。

2.3 低价中标,绿化资质差,园林施工技术低下

很多单位为了揽下工程都采用低价中标,而暴露出的问题很多。口头上宣讲节约成本和响应构建节约型园林,而在施工中为追求高额利润却不惜一切代价压缩成本支出,偷工减料、将原本能够取得很好景观效果的古树名木换成小乔木、擅自改变植物的规格和种植间距、不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等现象突出。由于不懂技术和管理,加之不按程序操作,认为园林只是简单的树木栽植和一种绿化行为,最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景观效果。

2.4 缺乏专门的监理部门,园林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许多绿化施工监理公司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缺乏熟悉绿化专业的监理人员,常常一个监理负责多个绿化施工队伍,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很多施工人员对监理提出的建议置之不理,认为筑山理水、种植花草都是一些简单的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认为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树坑不要大,栽下就行;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只注重施工进度,很少顾及后期树木的成长状况、景观效果及维护。

2.5 施工中养护管理滞后

如悬铃木、柳树等萌芽力强的大树在夏季移栽时为防止原有的水分蒸发需要进行重剪,栽后为防倾倒又需要立即支撑固定,而一些施工单位往往为了追求速度和节省成本,在其中关键环节上投入人力、财力甚少,修剪、浇水、支撑等一些措施跟不上,苗木成活率和近远期景观效果都难以保证。

3.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的几点对策

3.1把好工程竞标关

首先,要对工程各部分预算进行分解,预测最低成本和最高可接受成本,对竞标价格进行合理对比,将接近底价的价格和价格略高于工程底价的招标公司作为重点招标对象来考虑。其次,重视对所有投标公司的背景认识,投标公司的整体实力,人员素质,施工资历以及信誉的较深入了解。货比三家才可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公司为中标企业。

3.2提高施工和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

施工人员专业水平差,综合素质低是我国园林施工人材队伍的主要特点,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的园林施工工程普遍存在着低质量,低水平建设,所以在选择园林施工队伍时,要严把质量关,选择施工质量高,经验丰富的团队。园林工程应同建筑,美学,生态经济学等紧密结合起来。施工队伍在施工前,必须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强调劳动纪律,列出了一系列的奖励和惩罚制度,积极鼓励负责任的行为,将责任和义务到落实个人,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3.3绿化场地的整理问题

施工前应将现场内妨碍施工的一切障碍物清除干净。对现场原有的树木尽量保留,对非清除不可的也要慎重考虑。在施工现场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划分出绿化区与其他用地的界限,整理出预定的地形,根据周围水系的环境,合理规划地形,或平坦,或起伏。若有土方工程,应先挖后垫。对需要植树造林的地方要注意土层的夯实与土壤结构层次的处理,如有必要,适当增加客土以利植物生长。低洼处要合理安排排水系统。现场整理后将土面加以平整。对于原有确定要保存的树种,应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护。为了防止机械损伤树干、树皮,应用草袋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应做成高30cm以下的土丘,将树穴保护起来,避免石灰、水泥等碱性物质渗入。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园林绿化施工在实践中将必不可少的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切实解决园林施工中的各项技术问题,将园林艺术发挥到极致。笔者认为,园林的施工建设是建筑、植物、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结合,哪一项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 党辉,杜凯,贾汇,李辉. 浅谈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5)

第9篇

关键词:汽车;涂装;原则;工艺;原子灰

1有关汽车涂装技术

1.1汽车涂装作用

(1)保护作用。由于汽车特殊的生存环境:风吹日晒、雨淋石击,要求汽车有一定的防腐性能和使用寿命。(2)它的涂饰作用由于汽车不停地穿梭在公路、在城乡,人们希望它能给生活带来色彩斑澜,希望汽车美观舒适、色泽诱人。为此汽车涂装就要进行现代化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并管理好现代化大规模涂装生产线。

1.2汽车涂装常用涂料

(1)按涂装对象的不同,汽车漆可分为:①新车原装涂料;②汽车修补漆(2)按在汽车上的涂层由下至上分类:;①汽车用底漆,多为电泳漆;②汽车用中间层涂料;③汽车用底色漆(包括实色底漆和金属闪光底漆);④汽车用面漆,一般指实色面漆,不需要罩光;⑤汽车用罩光清漆;⑥汽车修补漆;(3)按涂装方式分类:①汽车用电泳漆;②汽车用液体喷漆;③汽车用粉末涂料;④汽车用特种涂料如PVC密封涂料;⑤涂装后处理材料(防锈蜡、保护蜡等);(4)按在汽车上的使用部位分类:①汽车车身用涂料;②货厢用涂料;③车轮、车架等部件用的耐腐蚀涂料;④发动机部件用涂料;⑤底盘用涂料;⑥车内装饰用涂料。

1.3汽车涂装油漆喷涂的基本原则

(1)喷漆前先检查工具与工作环境。空气压缩机内的水份、油质必先释出。彻底清洁、检查喷漆房、通风滤网。清洁喷漆房地面。

(2)表面干净。施喷表面一定要用水洗干净,有油质,蜡质要用出有剂出油,新焊接或除铁锈后的金属表面要用——环氧树脂防锈底漆处理以防生锈。

(3)正确的砂磨方法。使用砂纸不要太用力,尽可能用细一点的砂纸。

(4)用高品质稀释剂。对稀释剂不要打经济算盘,使用配套的稀释剂,油漆可发挥最高质量,使用廉价的稀释剂可节省数元,但将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使用高品质稀释剂,工作将会更顺手。

(5)硬化剂及稀释剂。要正确硬化剂及稀释剂比例,不正确将影响漆的效果。

2汽车油漆标准工艺流程

(1)车体作防锈及内部喷涂:视车身情况由钣金工完成。(2)打磨及修饰斜边:使用P60~180#砂纸打磨车身上经过钣金修补及需要原子灰的地方。(3)除尘、清洁:使用压力枪及除硅清洁剂清除车身上的微尘及污渍。(4)贴护:使用反贴技巧贴上遮蔽纸。(5)涂装底漆:混合4:1红底漆及施喷1~2层打磨后露出金属的位置上,然后烤干。(6)填补原子灰:混合多功能原子灰填补于车身上凹陷位置,置于摄氏20度环境30分钟。(7)打磨原子灰:使用P60~240#砂纸打磨,用手感或打磨指示层检查平整度,针孔和印痕。(8)特幼原子灰:有需要时选用,填补针孔、砂纸痕等。(9)打磨:使用P280#砂纸彻底打磨车身上需喷涂中间漆的旧漆。(10)除尘、清洁:使用压力枪及除硅清洁剂清除车身上的灰尘及污渍。(11)贴护:贴上遮蔽纸。(12)喷涂中间漆:混合多功能中间漆2~3层,每层隔5~10分钟,然后烤干摄氏60度30分钟,再喷上打磨指示层。(13)打磨中间漆:使用P320~400#砂纸打磨干燥后的中间漆。(14)检查:检查打磨效果,可做微填。(15)除尘、清洁:清除车身上的灰尘和污渍。(16)贴护:对车身做贴护遮蔽。(17)除尘、清洁:先用压力枪吹出车身上的尘点,用除硅清洁剂清除车身污渍,用压力枪吹出车身缝隙的灰尘,最后以粘尘布粘除车身上的微尘。(18)面漆喷涂素色漆:喷涂2~3层,每层相隔5~10分钟,配合温度添加固化剂和稀释剂。(19)喷涂底色漆:喷涂2~3层素色漆、银粉漆或珍珠漆,每层间隔5~10分钟。(20)清漆喷涂:混合及施喷两层清漆,每层间隔5~10分钟,配合温度添加固化剂和稀释剂。(21)烤干:静置5~10分钟,摄氏60度干燥30分钟。(22)打蜡抛光。(23)遮盖汽车。遮盖汽车的目的是防止喷雾喷到不该喷到的地方,常规的基本遮盖材料是遮盖纸和遮盖带。汽车遮盖纸的宽度从7cm~91cm不等,是耐热的,一般可在烘房内安全使用,其湿强度好,可防止溶剂渗透(注意:不能用报纸遮盖,报纸耐热性不强,且含有印刷油墨,油墨会溶于油漆溶剂中,渗入下面的面漆,造成污染)。3汽车涂装过程中注意事项

(1)漆前修补。对于车身部件上存在的诸如局部锈蚀、轻度硬损伤等缺陷,如果一概挖补、敲而有些得不偿失。若不加修补而直接以腻子填充,其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均较差。漆前修补旨在卓有成效的弥补这类缺陷。常用的修补方法有:软金属填补,软金属填补(俗称挂锡)修补部件表面缺陷,具有附着力好、工艺简单和抗冲击能力强等优点。铝箔树脂板填补,铝箔上预涂合成树脂中有含一定比例的金属粉以提高其强度,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2)砂纸打磨。手工打磨平面应将砂纸垫在手模板上进行,对较大面积的修磨则应换成大一些的打磨板,这样不仅修磨省力而且砂磨的打磨质量也好。打磨较窄的棱角部位时,宜用较小的打磨块,打磨型线或圆弧时,则应用与其形状相似的仿形打磨块。在没有打磨块只用砂纸的情况下,一般漆工是将砂纸夹在拇指和手掌之间手平放在表面。手工打磨动作应均匀,并不得为急于求成而用力过猛,手工打磨时的运作方向也应交替进行。否则,容易磨出凹陷,以致前功尽弃。

(3)第二次除油。汽车车身表面虽然经过清洗、除漆、除锈、修补等工序,但钣金修复后留存的污垢,工具上的油污以及原旧漆未去除部分的油污若在涂底漆前不清除干净,必将影响的气的附着力,甚至在面漆喷涂后,还会出现脱落或桔皮现象。因此,上漆前尚需要除油。最好使用除蜡清洁剂,用洁净的干布擦拭待喷漆表面即可。

4汽车清洗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使用专用洗车液,严禁使用肥皂或洗洁精,因为这类用品碱性强,会导致漆面失光,局部产生色差,密封橡胶老化,还会加速局部漆面脱落部位的金属腐蚀。(2)高压冲洗前,须检查车窗,前后盖板是否关闭良好。(3)高压冲洗时,水压不宜太高,一般不高于7Mpa。且先使用分散雾状水流清洗全车,浸润后再利用集中水流冲洗。对于可调压的清洗机,底盘冲洗时,水压可高一些,以便能够冲掉底盘上附着的污泥和其他附着特。车身清洗时,可将水压调低些,如果清洗车身的水压和水流过大,污物颗粒会划伤漆层。(4)使用调温式清洗机,注意热水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损坏漆层。(5)擦清洗剂时应使用软毛巾或海绵,最好使用海绵以免其中裹有硬质颗粒划伤漆面。(6)洗车各工序都应遵循由上到下的原则,即由车顶、前后盖板、车身侧面、灯具、保险杠、车裙、车轮等。(7)不要在阳光直射下洗车。如果阳光直射,车表水分蒸发快,干涸的车身上的水滴会留下斑点,影响清洗效果。(8)不要在严寒中洗车,以防水滴在车身上结冰,造成漆层破裂,北方严寒季节洗车应在室内进行,车辆进入工位后,停留5-10min,然后冲冼。(9)发现车身附有灰尘或杂质,应及时清除,以免玷污漆面。

第10篇

一.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运用与作用

农业种植现代化过程中,怎样把高新技术同传统农业技术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任务,特别是在我们有限的耕地与人口不断增长的条件下,离开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生产出足够的农产品来维持中国人口的温饱。生物技术就是一项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领先技术,是被有关专家称为农业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生物技术可广泛用于种养业、林业与环境治理,维护人们的身体保健。它具有增产、除病等作用,是生产绿色有机食品不可缺少的新技术。通过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的综合使用,可以全面改善农作物生态环境以及农作物对各类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还有农作物自身对各种病害的抗病性能力,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害的滋生,降低或清除土壤环境中各类化学药物残留。

二.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中的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植物生长的速度,而且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好的优良品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对作物农作物的侵害,保证植物种苗无病毒,促进良种经济作物的快速发展。在现在农业种植中,对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是建立在细胞的全能性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人工的诱导,保证植物组织在无菌状态下进行良好的发育,最终成为完整的一种生物技术。在应用组织培养技术要注意保证在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各种化学环境条件,及植物组织培养中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使得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培养育苗的生长和发育。当组织培养技术扩散到培养基后,就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所以一定要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处理。关于初代培养旨在获得无菌材料和无性繁殖系,即接种某种外植体后,最初的几代培养。要用诱导或分化的培养基,就是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与少量的生长素。

三.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一部分,它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将它作为制作农药制品的有效成分,通过化学手段制作农药的方法,可以起到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还可以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提高了植株的耐药性,可见利用生物技术制作农药,在具农业种植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很多药品的生产就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的。但大都受材料来源限制,致使其产量有限,价格也是非常的昂贵。而微生物生长的迅速比较快,容易被控制,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所以我们可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最后导入微生物细胞内,使其产生相应的药物,这样不仅能够解决产量问题,也能降低生产的成本。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语: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农民种植中不可缺少的法宝,大部分农民都开始使用,生物技术越来越受到欢迎。此后我们还会加大生物技术推广,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科技宣传的力度,使广大农民都能应用生物技术种植无污染的农作物,促进农业增产与增收。

作者:薛春茂单位:山西省运城市农业委员会

第11篇

[关键词]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分析、研讨、建议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68-01

这几年广西的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农村经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村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与此同时,人们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其排放量是越来越大,这些生活污水要是得不到合理的处置,这就会给我国的环境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由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而且,广西农村居民居住的比较分散,广西地区的地形地势差异较大,在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就对如何对广西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更好的推进分散式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1.广西农村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西省也不例外,广西经济这几年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和推行,广西地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了不同程度上的改变。尤其是我国广西地区的农村也有了一定的转变,农村经济得到了飞快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农村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农村人们幸福感也有所提高。但是,广西地区相对于其他沿海省市来说其发展进程还是存在差距,有很大的不足的,广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的较分散,所以,对农村进行管理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农村居民众多,生产生活制造的垃圾也是很多的,而且,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大多是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了。因此,这些大量排放的污水就会给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广西地区的地形地势差异较大,这些污水会对周边的其他地下水造成极大地破坏,从而,这就会严重农村居民的用水质量。所以,这就需要我国广西政府的相关部门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

2.广西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现状

广西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些污水基本上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当中,由于这些污水中含有太多的磷、钾、氮等元素,这样就会对河流水以及是地表水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得水富营养化极为严重,造成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而且,还会造成水质变差,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用水量的供给。这些污水一般都含有人们的粪便、人体的尿液、油水以及含有磷的洗衣废水,这些水中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造成水流污染,其中还含有很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促进疾病的传播,这就对人体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农村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严重破坏农村生活环境,致使水体环境严重恶化,我国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对农村污水排放问题进行一定的处理。

我国广西地区经济发展在我国是属于较为落后的,因此,在污水处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广西农村居民人口较多,并且,其农村人口大多是呈分散状居住,集中居住的地方人口规模是较小的,而且,经济发展水平是较低的,这样就不便于大规模的进行污水处理,而是更有利于运用分散式处理。然而,当前,我国广西农村在污水处理方面还存在的极大地问题,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在我国广西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是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是解决我国农村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关键之处。

3.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研讨

第一,生物处理技术。在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生物处理技术,这种方法包括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以及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指的是在厌氧的条件下,各种各样的厌氧或者是兼氧微生物一起作用的情况下,使得有机物得到分解,从而产生二氧化碳以及氢气的过程。在广西农村采用较多的是沼气池技术,这种技术消耗成本较低,施工方便、简单,占用的土地较少,消耗较少,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这一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受到了温度因素制约,使得其工作效果较不稳定。因此,这一方面的专家一定要在沼气池技术这一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实验,对沼气池技术在运行效率以及脱氮能力、污泥滞留这些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经过改善之后,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的出水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生物膜法,这种方法在污泥处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其管理较为方便,污泥产生量较小,而且其占地面积也较小,因此,这种方法在广西农村地区运用也是较为广泛的。

第二,生态处理技术。首先是,土地渗透技术。其中土地渗透技术指的是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通过人工控制污水,充分发挥土壤、植物、微生物的作用,发挥土壤对污水的吸附作用,发挥土壤中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分解作用,发挥植物对污水中一些杂物的吸收作用。在经过土壤、植物、微生物的有机作用之后,可以使得污水得到很好的净化。这种技术环保、高效,消耗的成本低,操作方便,运行较为简单,因此,在广西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土地渗透方法,实现对生活污水的初步处理,为进一步净化提供前提。其次,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是对自然湿地的一种模拟,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使得污水可以得到初步净化。最后,稳定塘技术。稳定塘技术指的是人工建造的污水池塘,这一技术也是利用自然生物自身的净化作用。通常农村建造稳定塘的过程中,还会在污水池塘种植一些具有净化作用的藻类植物,这样就可以避免稳定塘发臭,提高其污水净化能力。

结语

广西农村因地制宜运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得环境得到净化,有利于广西农村人民生活地更好。在广西农村地区受农村分布零散特点的影响,应该要积极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从而,可以更好的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目标,进而,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参考文献

[1] 陈兵红.农村生活污水中高效降解菌的选育[J].湖北农业科学. 2008(12).

第12篇

[关键词]动物检疫 兽医 消毒

中图分类号:R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103-01

1.兽医检疫防疫消毒的问题分析

在人与动物的接触中,大部分的病原细菌可以从动物身上传播给人类,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兽医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跟动物接触,所以更应该做好检疫消毒工作,但是目前的检疫消毒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消毒剂使用不当

动物身上所携带的病菌种类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的动物身上所携带的病菌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动物携带的病菌种类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消毒―剂。但在实践操作中,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兽医所配备的消毒只有一两种,没有针对不同动物而采用不同消毒剂,这样不但起不到消毒作用,有时候还会出现副作用。消毒剂使用在这种动物身上也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用到另外一种动物身上却产生不了效果,这就是因为不同动物所携带病菌种类不一样。

1.2 消毒剂浓度控制不当

在调剂消毒液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浓度适度,浓度过低就起不到消毒效果,浓度过高可能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但在兽医对动物进行检疫消毒的时候却没有对消毒剂浓度进行控制,更多的是采用一种粗放式的操作。消毒剂虽然可以杀死动物身上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但是也可以引起动物中毒,如果对消毒剂的浓度控制不当,消毒就是失去了它本应有的意义。

1.3 盲目消毒

按照消毒的目的,可以将消毒分为预防性消毒和临时消毒,根据消毒目的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消毒方式。预防性的消毒是指结合该种动物品种的感染某种病菌的几率和发病季节的规律而提前采取的消毒措施;临时性消毒是指动物已经发病,为让病原体从体内排除而采取的消毒措施。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并没有能做到根据不同消毒目的而采取不同措施,忽略了季节性流行病种、高危病种的流行特点和病原特性等等,导致消毒的效果比较差。

1.4 消毒剂保存方法不当

在外界温度、湿度、风化的作用下,消毒剂会发生分解、水解作用,使得里面的有效成分的浓度降低,从而影响使用的效果。另一方面,消毒剂不可以长期使用同一种,因为长期的使用,动物身上的病原细菌会产生抗药性能。

2.兽医检疫防疫消毒的技术要点研讨

防疫消毒是切断动物病原体进行传播的有效手段,是预防疫病的重点环节,因此在防疫消毒作业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技术要点,以提高防疫消毒的效果。

2.1 消毒剂的合理选择

对于消毒剂的选择,不能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消毒药水就可以起到消毒效果,可以随意的应用到不同形式的消毒中,这样的消毒往往只会是徒劳,甚至会出现副作用。所以,对于消毒剂的选用,一定遵照“广谱、高效、低毒、无腐蚀性”的原则进行,并且注重消毒剂的实用性。在实践的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消毒的目的、消毒的动物种类、操作条件以及消毒剂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有侧重点的选择。一般用于紧急消毒用的消毒剂有氢氧化钠、福尔马林、过氧乙酸、漂白粉等等;用于普适高效作用的药品一般有来苏尔、复合酚、抗毒碱、低浓度过氧乙酸。另外,不同动物对某些药物有过敏性或是抗药性,所以在选择消毒剂的时候也要充分了解动物在这些方面的特性。

2.2 消毒剂浓度的控制

调剂出浓度适当的消毒剂可以对病原微生物起到有效的灭杀作用,但一旦浓度过高则容易引起中毒或是抑杀掉动物身上正常的菌群,如果过低则起不到有效的灭菌作用。所以,正确控制消毒剂浓度的方法是浓度不可过高,消毒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在喷洒消毒剂的时候,通过调配控制消毒剂的雾粒不可过大,过大的话其下降速度就会比较快,没法跟空气中的尘埃和病原体进行充分的接触,因此就起不到对空气进行消毒的作用;但消毒剂的雾粒也不可过小,过小的话容易被吸入到动物的肺泡,从而诱发动物的肺水肿、呼吸困难等疾病。从实践研究总结出来的结论是:雾粒的直径要控制在80~120um之间,浓度的控制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切不可随意增加或降低浓度。

2.3 消毒流程的控制

兽医在对动物进行防疫消毒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先做好自我保护措施,使用过的医用消毒用品要经常清洗和更换,切不可使用过后长时间放置不予清洗,这样容易滋生细菌。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适宜采用液体消毒剂进行消毒,而在冬季需要对动物进行整体消毒的话则可用生石灰。对动物进行集体消毒,在温暖季节,一般以15天消毒1次为佳,可以用高压喷雾器对动物身体进行喷洒;对一些刚出生不久的幼崽动物还需要进行体表消毒,对于处在分娩期的动物除了要用液体消毒液进行消毒外还需用待液体消毒液干燥后再用喷灯消毒1次。对于疫情流行季节,要加强对饲养动物的管理工作,兽医在进行消毒工作后需要经过5分钟的紫外线消毒,同时,也要定时采集样品进行检菌化验,检查消毒的效果。

2.4 防疫消毒注意事项

对一些注射器、针头、手术刀、剪子、镊子、止血钳等物品必须要经过蒸煮消毒后才可以使用,蒸煮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对动物进行注射的部位要先用5%的酒精和碘酒进行消毒,以防止出现感染、化脓、破伤风等继发性感染;免疫接种后的空瓶和残留液体要做好妥善处置工作;防疫消毒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这样才能见成效,同时,防疫消毒液要做到有的放矢,至少需要每月检测一次病菌成分,通过化验来对病菌作药敏试验,根据需要选择高效的药品;对装运过动物的车辆也要喷洒消毒液,并且做好消毒登记,严格禁止没有动物检验检疫合格证或是运载工具消毒证等任何没有消毒标识的畜禽出入境。

3.结束语

动物防疫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动物疫病的传染源,切断传播的途径,从而防止动物疫病的蔓延。防疫消毒工作操作简便易行,只需投入较少的成本就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需要不断提高人们对动物防疫消毒工作的重视,采用防疫消毒新技术,合理选择消毒剂的种类和控制消毒剂浓度,从而提高防疫消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玉书.微型自吸泵在防疫消毒上的应用[J].中国兽医,2013(22):37.

[2] 赵照锋.规范动物防疫消毒控制动物疫病传播[J].畜牧兽医,2011(18):22.

[3] 郑晓彤.关于动物防疫消毒工作[J].动物防疫,201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