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05:2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私人企业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当前中小企业多为私人企业或家族企业,规模小,投资者即为经营者,管理上多带有独断专权的性质,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过于关注眼前利益,缺乏经营企业的长远眼光。表现在会计方面即多聘用自己“信得过”的亲属担任出纳,掌握现金,自认为这既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又避免了聘用专业会计所需的高额工资开支。实质上,这直接导致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现状,尽管在结算期会临时聘用一些兼职会计或退休老会计弥补平时会计工作的不足,但是难以代替聘用专业会计对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2)会计核算混乱。由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的缺乏,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不完善,期末核算经常出现收支不符、帐实不符、帐表不符等错误。不仅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影响了企业决策者对实际经营状况的判断和对今后经营方向的选择。也导致平时做账对原始凭证控制不足,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发票和单据,甚至很多账目仅有白条作为“凭证”,造成企业账目的混乱,即使期末聘请专业会计进行核算,也无法保证核算数据的真实性。由于这些非专业会计人员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且又完全是听从企业经营者安排,在做账时为避税常有做假账的现象,其核算随意性大,固定资产折旧过高或不该提而计提,乱设“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收入不记账或少记账,甚至出现两本账的现象,造成会计核算混乱。
(3)会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会计方法的科学性运用与会计核算的完整性执行是全面实现会计职能的决定因素。目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简单与片面,特别是核算的混乱和人为操纵,严重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和分析职能的实现。会计职能绝不是简单的记账和算账,还有对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监督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的财务报表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但中小企业的特殊性使其忽视了会计的财务监督职能,甚至是故意限制会计的监督职能,使会计人员完全受制于管理者,这直接纵容了核算混乱、弄虚作假状况的发生,更导致了经营者决策盲目,造成企业资产流失、经营浪费等不利因素,损害企业利益。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不足和管理者的人为操作,导致会计报表缺乏作为管理者做出经营判断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这必然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损害企业的根本利益。
二是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化的必然性。
(1)会计制度化是中小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保障。企业财务活动不仅是记账、核算、制作财务报表等财务活动执行后的职能,还表现在财务活动执行前的预算职能和财务活动执行过程中的控制职能。这些职能的实现和有效执行是会计工作的关键,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保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对来自各方的风险,这包括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外部原因,也包括管理失误、财务危机等内部原因。在诸多风险中财务风险往往是企业最不重视的,很多中小企业黯然退市多因为资金问题,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事实上仍有很多中小企业不能深刻认识财务问题潜在危险,在经营过程中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对会计工作认识不深,会计工作缺乏规范化管理制度,缺乏专业人才,导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严重不足,造成企业资产的浪费和利润的流失。财务活动受企业经营者个人意志影响,而经营者的决定又缺乏科学的财务报表作为决策依据,多凭主观意断,这正是企业决策失误的根本所在。财务工作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中之重,会计工作不规范就意味着企业经营基础不稳,所以,为规避财务风险、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必须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会计制度化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根基。企业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企业的发展也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的,企业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靠某个人或某一个部门是难以独立完成的,这是现代化企业做大做强的标志性因素。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必须放弃之前家族式的传统管理模式,走现代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各个部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尤其是作为管理基础的财务管理部门,切实保证会计工作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社会化愈演愈烈,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核算工作越来越复杂,缺乏专业素养的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或知识结构已经过时的退休老会计,都难以应胜任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需要。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并走会计制度化的道路,不然将影响中小企业充分参与到现代化的精细社会分工中,错失很多做大做强的机会。
三是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化运行机制研究。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和工作规范。首先,会计制度和工作规范应适合中小企业发展。2001年9月在日内瓦中外专家重点讨论了中小企业会计指南的问题,这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化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结合当前中小企业的特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化的建立健全要从如下几点展开。一是要严格按照《会计法》的条文要求,完善当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当前中小企业的核算方法存在较大随意性,出现许多人为操纵,这是严重违背《会计法》中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要求的,必须坚决改正。二是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和工作规范必须与其特点相适应。会计不仅是一个职位的代号,更是一个部门的名称,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会计是作为一个由很多会计人员组成的部门存在的,有其独立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企业业务也较单纯,会计的核算也较简单,所以一般不设会计部门只有会计人员,或者会计部门只有少量的人员组成。在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特点,使会计制度和工作规范简单易行,避免制度过于庞大和规范的繁琐造成会计工作本身的成本大增,违背了会计工作的成本效益原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其次,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要与时俱进。聘用专业的会计人员负责企业财务工作并建立健全会计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不意味着彻底的解决了小企业的会计问题。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和不断变化的经济问题,要求会计工作核算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经济问题需求,其发展时刻与经济需求保持一致性。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会计核算方法的更新与完善,特别是对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和应用,更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适应新经济问题的必备。同时由于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趋势,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已是必然,而且很多中小企业产品已经远销国外,这要求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与会计制度必须与世界接轨,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以更具国际性的工作方法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2)提高管理者对会计的认识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养。
一要深化中小企业对会计制度化的科学认识。态度决定行为,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其为会计工作制度化所做的努力程度。财务部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兴衰。当前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常选泽自己的亲属作为企业会计,哪怕这些人没有专业的会计资格,只是为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然而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做法是错误的,会计的职责绝不是简单的对现金流动的记录与保管,会计工作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控制、预测与分析等方面的职能要比简单的资金核算与收支更重要。所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深化对会计制度的科学认识,聘用专业的会计人员,真正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要注重会计人员业务素养的提高。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化的建设与发展也必须依靠会计人员去落实,所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再学习问题,及时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更换专业会计,更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更应该引起中小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的发展需要的绝不是绝对“听话”的会计,会计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会计绝不能以某个人为服务对象,而应该以整个企业的利益为服务对象。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这样的思想意识并坚决执行,才能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健康运转。否则,一味按照企业管理者个人的意愿去行事,不但违背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必然会伤害企业的利益和发展。会计人员更新知识结构是企业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对企业的会计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及时学习会计核算的前沿理论与操作实践,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与使用,同时还要学习现代企业的管理知识和经济政策,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挑战。
(3)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
一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会计工作中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内部控制是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帮助企业及时有效规避风险的关键措施,所以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化必须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职能。首先,在财务部门内部各会计人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明确责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有效的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其次,对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控制也表现在企业产供销各个环节,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原料采购、仓库管理、设备折旧、运输费用、工人工资、缴费纳税、银行贷款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财务活动的参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即加强会计人员在这些财务活动中的参与度,切实保证每个环节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打破之前中小企业管理者在这些活动中“一肩挑”,而会计人员只在事后按企业管理者的要求记账的不合理现象。只有各个环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保障,才能保证最后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而真实性的财务报表作为管理者的判断依据才能避免经营决策的失误。
二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管。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为私营企业,会计工作混乱的时期发展较长,企业使用“信得过”的亲属作为会计的思想根深蒂固,单靠企业内部的调控去实现会计工作的制度化是不现实的,彻底实现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化并保证其正常运营必须还要借助外部的监管。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管包括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这两种监督都必须依法执行,绝不能打着监督的旗号任意干涉企业的正常运营。其中国家监督主要包括财政、税收、银行等有关部门,保证企业的会计工作严格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合理、合法的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即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有效掌握,为国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社会监督主要是社会上一些专门的会计事物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受相关单位的委托对企业进行会计工作的审计和验资等工作,它是一种第三方监管的形式。它的独立性质既弥补了企业内部控制不严的弱点,又避免了国家监管容易滋生腐败的尴尬,使监管效果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所以必须注重社会监督的发展,使其成为对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
四是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完善中小企业会计职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化的实现,提高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规范了会计的行为,能够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强化企业的核算职能。同时会计的制度化也使会计工作尽可能不受管理者的控制和干扰,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工作,切实起到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作用,避免了沦为企业管理者“记账先生”的尴尬。
摘要:民营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快速成长和演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结合河北省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问卷调查表明,制约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众多因素可划分为表层因素和深层因素,资金、人才、制度因素是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表层因素;企业家精神、产权治理、管理体制和创新系统是影响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深层因素,深层因素的解决直接决定着表层因素的解决。
关键词: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表层因素;深层因素
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国内讨论非常激烈的话题之一,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众多没有解决的内部和外部问题。本文以河北省民营企业的成长与演化为例,对制约民营企业的重要因素展开实证研究。
一、河北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河北省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整体上来说民营企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劳动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民营企业不等同于私人企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民营化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所有制形态[1],当前民营企业在全省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了拉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北省民营企业呈现出了极其典型的发展态势: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加快;民营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推动“科教兴冀”战略过程中体现出了主力军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明确,民营企业自主发展的基本框架也基本确立,民营企业的崛起为河北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3年以来,河北省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年均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逼近全省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民营企业已成为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民营企业具有解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人才问题的重要功能[2]。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国有和集体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吸纳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3]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员现已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0%以上,其中安置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25.3万人。从全省产业结构来看,民营经济已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拓展到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目前全省认定的高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从产品结构看,全省民营企业有7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有5个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总数的39%。
二、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突出问题
民营企业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民营企业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非常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低层次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平衡,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调整力度不够;民营企业成长的制度、政策、金融和社会环境不完善。
1.民营企业整体收入水平处于全国低层次,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主要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廉价劳动力,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极差。再加上很多私营企业短期行为严重、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投入明显不足,同时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开拓能力[4]。
2.经费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营企业的经费是决定其创新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标,经费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差是当前全省民营企业成长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2001年至2005年河北省R&D/GDP比重在全国的排名一直处于全国31个省市的第20-23位。总体看来,近几年河北省R&D投入无论是在总量上、强度上还是在增长速度方面都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与河北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太相称,表明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出现了背离现象,不符合“科教兴冀”的战略,理应受到决策部门的关注[5]。
3.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战略管理思想。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关键,尤其是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规划。当前河北省大多数民营企业沿用传统家族制管理模式,原因是传统型家族企业具有产权的稳定性、决策的灵活性、内部统一等优点,容易被大多数民营企业所选择。虽然家族化管理对当前民营企业来说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但家族化的固有缺陷决定了这种管理模式很难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容易形成管理制度难以有效执行、人才选拔受到限制、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倾向于实行人治管理。另外,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因此,建立符合现代化生产的企业治理结构、管理制度成为了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道门槛。
4.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金融制度和融资环境不太完善。融资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因素,融资渠道狭窄是河北省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中最突出的问题[6]。当前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由于金融制度和融资环境不太完善,使得这两种途径的融资也存在着众多问题。一是贷款门槛抬高导致资金需求者“畏贷”。目前为防范信贷风险,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惜贷,普遍上收信贷审批权,抬高了贷款门槛,二是缺乏相关部门认可的企业资信评定机制,政府对企业进行资信评定的作用弱化。三是民营企业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导致金融机构“惧贷”。因此,必须尽快在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证券市场融资、风险投资、民间借贷等方面探索适合民营企业成长的融资方式。
(二)成长与演进的制约因素
针对河北省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中的两大突出问题,分析造成这两大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没有系统化和明晰化,找出主要的内外因素是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关键。国内大量研究文献显示制约民营企业创新与演化的主要因素在于人才、技术、资金条件普遍不足,最近一些学者又提出产权结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等应该是最关键的因素。
国内关于民营企业创新与演进的要因到底有哪些,争论一直很激烈。本研究以河北省100家民营企业为样本,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制约民营企业创新与演进的因素主要分为表层因素和深层因素。
深层因素决定表层因素。资金和产权治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但这两种因素确属于不同的层次。资金、人才、制度体系对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中的表面问题,因此称为表层因素,从表面上看资金、人才、制度体系显得很重要,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确实非常的广泛,即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但由于企业家精神、产权治理、管理体制和整个创新系统的不健全,却会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这些是内在的深层问题,深层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表层问题的快速解决。民营企业在成长与演化过程中对资金、技术、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但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产权治理、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系统的完善需求更加迫切,只有深层问题的大了解决,表层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三、对策建议
1.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以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主的政策、科技、咨询等全面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民营企业快速成长的必要条件。要尽快建立起省、市、县(市、区)三级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以强化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平台作用。主要用于促进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2.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增强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有高效的创新系统来支撑,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就是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知识创新源的作用,加强民营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强烈互动,从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与成长中的核心问题。民营企业本身资源有限、技术能力落后、面临的主要是生存的问题,而大学和科研院所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并最终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能力。另外,尽快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环境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的必备条件。
3.加快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产权治理问题。政府应当从制度创新着手,重点在项目申请、融资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建立各项有利于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政策与措施。政府的功能在积极的引导和服务民营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最终目标是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制约因素、推进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4.建立资金与人才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家队伍建设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因此建立资金与人才双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求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必须和金融体制改革配套进行。既地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问题必须和当地企业家队伍、职业经理人队伍的素质挂钩,同时积极鼓励和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和境外上市融资,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迎秋.中国经济“民营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4(6):48-55.
[2]程路.充分重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4-04-25(7).
[3]秦淑娟.论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商业时代,2005(26):11-12.
[4]科技部.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统计报告(1998-2005)[R].北京:科技统计信息中心,1998-2005.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到了老年化的阶段中,养老金的发展也面临着替代率低的巨大压力。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以及养老金刚性的增强导致我国的养老金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2015年,我国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已经达到了14.9%,预测在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8.6%。在这段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青壮年劳动力将会随之大幅度下降。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知,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型速度的加快让我国的失业率正在持续提高,为了让社保基金的收入与支出可以保持在平衡状态,针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仍然满足艾伦条件,因此需要考虑将现收现支制度逐渐的朝部分基金制度转变。此外,企业年金对于我国居民的养老保障来说同样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加快其发展速度,国家人社部曾专门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然而,截至2014年,国内已经享有企业年金的人数为2300万人次,仅占据了参保人数的6.7%。面临着居高不下的社会保险费率,导致很多企业都陷入到了不堪重负的尴尬境地,商业保险已经如同离弦之箭一般进入到了蓄势待发的状态。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区别与关联
2.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概述
简单一些解释,社会保险面向那些失去劳动力、暂时离开劳动岗位、因健康问题而造成经济损失的人群。社会保险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在社会中某个群体的税收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社会保险的储备基金,当达到社会保险的发放原则时,被保险人就可以从中得到损失补偿。更加直白一些解释,社会保险本身是一种在分配制度,它存在的意义就是提高社会环境的稳定性,从而为老年群体、病患群体、孕妇群体、伤残群体、失业群体来提供生活保障。商业保险所指的即为通过签订运行合同来建立保险关系的一种盈利类保险。商业保险是由专门的保险公司所负责经营的,保险当事人需要同保险公司自愿缔结合同关系,按照保险合同中的约定内容来完成保险费用的支付与赔付。被保险者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定期向保险公司缴纳投保费用,保险公司则需要按照合同中约定的意外事故来承担被保险人的财产损失。
2.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相同点
首先,社会保险同商业保险均具有分摊损失的财务功能,均以概率论和大数据法则作为基础的费率制定原则,并且采用建立保险基金的方式来为财产赔付提供资金支持;其次,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均可被划分到社会保障机制的范畴中,均具备了稳定社会环境的作用;最后,社会保险同商业保险都具有着分散风险、减少损失的特点。
2.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区别
首先,保险赔付水平的区别。社会保险所提供的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商业保险则是根据投保人所支付的投保费用来决定保障的层次水平。其次,经营模式的区别。社会保险是由国家政府部门所负责经营,具有着垄断性特点,并且不以盈利为经营目的;商业保险是由私人企业所负责经营,其经营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再次,投保方式的区别。社会保险的投保费用是由企业、政府以及个人来共同缴纳,其中国家政府占据了主要的部分;商业保险的投保费用需要由投保人全权负责,其中还包括了保险公司的服务与管理费用。最后,业务范围的区别。社会保险的服务对象为人;商业保险在保障人的处置上还会兼顾财产上的损失。
2.4两者之间互相补充
首先,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的补充。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商业保险所面向的是达到投保能力水准的企业或个人,而社会保险的面向的保险人群却十分广泛。基于此,针对那些没有能力投保商业保险的人群来说,社会保险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在社会中存在着一部分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以他们的财力来说,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过低,而商业保险则可以为高收入人群提供养老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保险等多项选择。
3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所带来的影响
在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后,社会保险开始显现出了对商业保险的影响,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制约了商业保险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国家政府所能够为民众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开始变得越来越高,出于对国家的信任,绝大多数的民众都会选择投保社会保险,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必备选择”。在此种形式下,商业保险的市场就被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此种“一边倒”式的状态会随着社会保险的改革而出现变化。目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为职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随着职业年金而不断的创新发展,国家政府也在积极地落实更加公平且成熟的政策。尤其是在对养老保险金进行缴纳的过程中,应当尽快实现社会成员的统一化管理,结合社会的发展现状来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金缴纳制度做出适当的调整,从根本上完善基层职工所应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伴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也会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大致可分为职工医疗与医疗救助两种,同时还在不断地朝向职工医保结合城乡居民医保的方向所发展,确保每一位社会成员均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避免重复参保现象的出现,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此,国家政府应当在深入分析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加大对社会医保的关注力度,尽可能提高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通过此种方式来提高我国医疗保险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工伤赔付水平出现了明显的提高,在无形当中推动了人身意外保险的快速发展。通过对现行的制度内容进行分析后可知,机关单位与事业单位均可以被列入到享受工伤保险的范围内,为了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促进商业保险的高速发展,国家政府需要尽快建立有关于农民群体的工伤保障机制。
4社会保险同商业保险统筹发展的措施建议
4.1深化发展认识,强化宣传
社会保险同商业保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由于社会保险是由国家政府所负责的一项非盈利行为,因此它只能够解决被保险人的最基本需求,而商业保险是带有盈利性质的市场行为,因此它可以满足于基本保险以外的更高需求。从国家政府的角度来分析,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商业保险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平衡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往守旧派的管理模式,为商业保险的良好发展创造出有利条件,将商业保险同社会保险的体系建设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国家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媒体、报纸媒体以及网络媒体来让社会民众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从保险部门的角度来分析,行业中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去积极的学习有关于保险业务的政策内容,积极地投身到利国利民的保险事业当中。在日后的工作中,保险从业人员应当站在百姓群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打消掉民众对于商业保险所抱有的疑虑心理,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业务纠纷,在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提高民众对保险产品的信任度。
4.2重视顶层设计
在社会保险的改革背景下,与商业保险之间的统筹发展是一项内容复杂且困难重重的系统化工程。如果想要让这一伟大任务得以顺利的完成,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环节即为将最顶层的制度内容合理化的设计出来。首先,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跨组织、跨领导的协调机构,以此来全面加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协调性;其次,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保险改革现状来制定出明确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加大对参加社会保险改革活动的商业保险企业的监管力度,同时将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化管理制度建立起来;最后,国家政府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法律制度中社会基本保险的界限进行明确,政府部门所负责的只是有关于基本生活的保险内容,而对于补充类保险而言,则应当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来进行商业化运作,以此来达到国家政府、保险公司以及参保个人之间的利益共赢。
4.3加大对险种的开发力度
笔者认为,崭新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需要由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崭新险种来承接,在最近几年来,国内的各大保险公司虽然都在不断的创新自身的保险种类与服务内容,然而却仍然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快速转变,有很多有价值的保险资源尚未被开发出来。归根结底来看,形成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即为体制机制的落后。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的保险公司虽然得到了很多的发展机遇,但是仍然缺少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仍然选择将管理权力集中交由总部管理,导致一些地方上的保险机构沦为了单一化的销售部门,大幅度降低了保险业务的服务水准。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民营企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高的份额,其人口特征同其他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然而,浙江地区内的多数保险公司所采用的仍然是总部统一制定的费率、赔付政策以及赔付标准等,导致很多保险客户都得不到满意的赔付结果,将大量的保险产品都滞销在浙江地区的保险机构中。基于此种情况,地方政府应当对现有的政策制度作出适当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保险公司在浙江本地的职权范围,确保他们所提供的保险服务可以更好地贴合本地人的保险需求;其次,保险公司也要考虑对原有的考核机制作出整改,提高基层销售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针对那些销售业绩较高且表现优异的保险业务员要给予应有的奖励,以此来调动起保险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要完善保险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来及时更新保险种类。
4.4减少替代率,降低企业的缴费比例
保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替代效应的实际价值,避免保险替代率的持续走高而导致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产生挤出效应。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进行了解后可知,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高于70%,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会发生变化,合理化的养老保险金三支柱的替代率应为40%、30%、10%。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达到了40%的标准,处于合理化的范围内。然而,如果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的补充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进行盲目减少,将会对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国家政府应当根据这一现状来加快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补充保险的投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启动对高替代率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过此种做法来扩大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
作者:董淼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军.老龄社会下中国养老保障问题及破解[J].地方财政研究,2014(6).
[2]张映芹.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互补性[J].理论导刊,2000(3).
[3]崔莹.论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J].天津经济,2012(1).
[关键词]社会关系网络;经营者;治理结构;规章制度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3-0001-06
本文获教育部博士点基金(03JB790032)和福建省社科基金(2003T088)的资助。
一、引 言
企业在开展其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都要或多或少与外部单位或组织发生各种往来并由此形成各种费用,由于企业在对外经济往来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体系,因而其产生了不同的交易成本。科斯最早关注企业交易过程所发生的成本,他在其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从交易成本出发要回答企业的性质问题。此后,理论界开始从交易费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应该说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费用与企业内在联系的研究拓宽了理论视野。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我们仍然无法全面了解企业各种具体交易行为和交易方式的]变过程,而且,企业的交易过程受到都受到当地特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例如,我国的民营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其生产经营大量借助人际社会关系网络来完成,这种人际社会关系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在社会人际关系下所发生的交易并不完全依据市场原则,有时这种交易甚至是在产权模糊不清、合同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然而,对于在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大量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的非市场化交易方式将对企业发展有何影响,以及企业这种交易方式]变特点,还有待于理论界的进一步研究。
西方现代企业理论虽然通过引进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产权、制度等因素,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缺陷,打开了研究的思路,但又基本上保存了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即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埃格特森,1996),这意味着行为人的选择都符合利己主义原则,并遵循效用最大化准则。这种思维模式,导致经济学忽视对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Coleman较早认识到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他认为:通过社会环境,个人行为将得到调整、改变和约束,社会关系网和社会组织无论在社会运行还是经济运行中都是重要的(James Coleman,1988)。由于社会关系网和社会组织对要素的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被看成一种资源,构成了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Bourdieu(1997),Coleman(1990),Putnam(1993)、Stiglitz(2005)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他们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认识。Mark Granovetter (1985)里程碑式的作品《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有关嵌入的问题》,引发了发展经济学一轮新的争议。Granovetter称,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能创造出一个经济信任的氛围,但单有这些关系本身是不足够的,还需要网络将其嵌入到特定的社会一经济环境当中。当制度和网络结构交织在一起并且再也不能作为单个的实体来区分时,嵌入就产生了。正是通过嵌入,经济行为人以及他们的行为才能广泛地合理合法化,同时,经济决策不再简单地只是理性选择。由于社会关系和网络在长期内嵌入健康的制度并创造出,因而对经济发展起关键的作用。Aldrich, Rosen和Woodward(1987)的经验研究证实了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创立过程的影响,甚至对后来的企业实践和企业成长的影响。Birley(1986)通过研究160家印度企业,提出了网络在新企业创立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区分了两种网络组织:非正式(家庭、朋友、商业等)和正式的(银行、律师、会计等)网络,并且发现非正式网络对企业的作用意义更大。
我国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更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社会关系网络引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标志性的成果。中国的经验表明,构成社会资本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网络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着广泛影响。李路路(1997)通过对1995年第二次全国私营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对数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了民营企业主办企业前的家庭背景、个人地位以及政治面貌对企业成功并不具有重要性,而与其来往关系最密切的亲戚、朋友及其配偶的社会地位对企业成功具有明显的重要性。石秀印(1998)以1995年全国工商联对私营企业家的调查数据为分析依据,通过概率统计,验证了存活时间长且经营成功的私营企业家往往是与拥有资源和权力支配者具有更密切关系的人的看法。边燕杰等(2000)通过对广州1998年的188家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证明了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经营能力与绩效具有重要作用的理论假设。金祥荣等(2002)对浙江专业产品区及广东专业镇的研究也印证了在缺乏集群网络与具有簇群网络的两个时期中民营经济发展的明显差异。国内的研究一方面证明了,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正式制度和规则的变动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依赖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的网络便有了更大的作用空间,这种“关系”资源的多少决定着民营企业获取市场机会与资源能力的大小,进而导致了企业绩效差别;另一方面揭示了集群网络所具有的信息交流方便、获取专业技术人员更加容易、技术快速传播与扩散、由交易成本降低而增进的合作等网络优势(王增等,2003)。
社会关系网络所拥有的强大的合作维系力量。对企业而言,何人掌握控制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经营者个人还是企业组织控制其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从中发现它们与企业产生截然不同生产经营方式的所存在的内在联系。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控制权可以在企业和经营者个人之间相互转换,考察这种转换的形式和条件,目前理论界还缺乏研究。本文试图在通过分析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归属的不同,研究其对发展企业的影响,提出关于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发展]化一般模型。
二、从社会关系网络考察企业发展的成熟状况
根据企业的成长历程,大体可以将其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怎样才能区别企业是否已经发展成熟,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如果从独立商品生产者的角度,那么,其成熟的标志则主要是看企业是否具有独立发展的能力,即企业的发展是否能够摆脱对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有效配置企业的要素资源,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这种能力,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不够成熟,往往无法脱离对创业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但对于发展成熟的企业,经营者不管是业主自己还是聘请人,个人都只是为企业发展服务,在企业与经营者的关系中,企业处于主导的地位,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更换经营者。不可否认,经营者能力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企业发展成熟的不同,这种经营者的变更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
发展越不成熟的企业,不利的影响就越显著。而如果企业成长一直离不开对经营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对于发展不成熟的企业,其对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如果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导致所有者实际上无法有效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是此类企业实行两权分离的困难所在。例如国有企业在体制转型过程,我国基本废除了由政府计划渠道对企业生产经营控制,缺少计划所提供的营销渠道,国有企业面临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组织生产经营的问题。由于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缺少通向市场属于企业自己的营销渠道,政府希望通过放权,企业能够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开拓市场,形成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市场的开拓和企业营销渠道的建立通常建立在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上,由此必然产生企业生产经营对个人的依赖,经营者也因此在企业里拥有绝对的权威(杨瑞龙,2002),这类企业经营者的变动将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也就在意料之中。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能间接证明这一看法。龚玉池(2001)对国内在1993年前上市的150家公司的研究发现,公司高层的非常规变动与公司绩效负相关。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是高度依赖经营者,往往也是经营者个人的原因,企业无法顺利完成艰难的创立历程,被迫关门歇业。根据国内学术界对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主的调查,在较为成功的创业者中,来自政府部门的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管理和采购销售人员占了较高的比例,他们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客户作为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力支持了企业营销渠道的建立,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对私人及其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使得这些企业一旦更换经营者,则往往会因为社会关系网络的突然断裂,导致企业被迫歇业。
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对经营者社会关系网络表现出如此严重的依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大量的企业逐渐摆脱了对经营者个人的依附,形成了属于企业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不会因为经营者的更换影响到其生产经营社会关系网络体系。如美国的福特公司,它的创立者――亨利・福特因为发明T形车和分工合作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而全球著名,而福特公司经过了一个世纪,虽然企业家换了好几代,但仍然保持着活力;可口可乐公司从1892年创立起,经历了好几任总裁,但公司的业绩并没有因此而衰退,而且发展成世界著名的品牌,这些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组织,虽然其经营者经常改变,但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能够维系起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渠道。与这些大企业不同,大量中小企业虽然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创立期就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迫歇业,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并长期存续下去,如我们所熟知的国内老字号品牌,他们无不是从小摊贩、小作坊等形式发展起来的。它们的经营交接方式往往就是“子承父业”,这一方面保证了经营权和所有权不会旁落,实现社会关系网络家族内的传承,使得这些家族产业在经营者的不断更替中能够保持稳定发展,从而成为了百年品牌。
从企业与经营者的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长期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关键是要正确处理经营者与企业的关系,处理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转化,降低企业对经营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虽然社会关系网络作为特殊的资本形态,经营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存在一定的垄断性,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他们所掌握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但由于企业发展程度的不同,企业不同的制度安排和社会关系网络,在企业负责人发生变更时,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产生不同的影响。杨瑞龙(2002)提出,一个成熟的制度应该是激励企业家通过营造产品和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一旦企业离职,也能够保证企业仍然能够继续生存与发展,企业由此脱离对个人的依赖,我们由此可以把这两类企业分别定义为非成熟企业和成熟企业。非成熟企业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掌握在经营者手中,由于经营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对生产经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此类企业的发展对经营者高度依赖,企业无法自我生存;与此相反,成熟企业是通过制度和组织,建立起属于企业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组织对生产经营社会关系网络的控制,确立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主导地位,因此,作为发展成熟的企业,经营者的变更不会严重冲击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转换原因及其过程
企业有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伴随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社会关系网络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企业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取代了经营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那么,在企业摆脱经营者个人关系网络的依赖的过程中,又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企业这种社会关系网络的转换?
(一)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转换动因分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不仅需要调整其生产经营以适应竞争的需要,而且,还要根据需要,及时促进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变,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成熟。导致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由个人向企业自身的转换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人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风险大,成本高。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谁控制了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也就基本控制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就现代公司制企业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如果人个人掌握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人个人社会关系网络隐蔽性,使得所有者难以对其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费用十分高昂。另外,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生产的控制,不仅监督困难,而且还会导致激励措施难以发挥正常作用。根据詹森和麦克林(1976)的研究,信息的不对称,即使给予人剩余索取权也不能提供有效激励,因为人按照委托人的目标进行决策所付出努力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而按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行决策则能获得全部收益而不须承担全部成本。信息的不对称,容易产生人“劫持”企业,为了提高投资收益,投资者只好被迫支付人高额的报酬。虽然林浚清、黄祖辉和孙永祥(2003)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差距(CEO薪酬水平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薪酬数额的差别)和公司未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大薪酬差距可以提升公司绩效。但林浚清等人的研究是为了证明提高管理层报酬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人员报酬总有一个限度,不能因为管理重要,企业就必须满足管理人员不合理的要求。林浚清等人认为适当提高薪酬差距,甚至“维持合理的‘内部人控制’和稍弱的董事会独立性”,有利于发挥薪酬差距的激励作用。然而,实际上发展成熟的企业必须要有控制管理人员的手段。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报酬激励产生作用的实际效果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国有中小企业正是在改制的过程中,人实际报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却在竞争中不断从市场中逐步退出,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为人个人所控制,虽然激励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但建立在人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上的国有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由于无法利用制度对其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对中小企业而言,这反而证明采取民营企业的形式,也许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为经营自己的企业,工作更有动力,而且,还不存在问题。虽然龚玉池(2001)发现我国上市企业更换公司高层不能改善企业绩效,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更没有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进行探讨。实际上这也从侧面说明原由公司高层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不能为新高层人员所利用,导致公司生产经营网络体系无法转型,这从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现有上市企业发展的不成熟,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网络被人所控制,企业不得不得不付出沉重的费用。降低这种费用,实际上就是加快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控制权的转换,实现社会关系网络由个人到企业的转变。因为,一旦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属于企业组织而不是管理层个人,新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企业已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只需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就可以较快提高经营效益。
第二,企业发展的存续性。当经营者就是企业的所有者时,由业主自己掌握控制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同样存在着风险与成本。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企业如果不出意外,可以持续生存下去,但作为自然人,企业家却有受自然生命的限制。因此,若企业仅依靠业主自己所掌握的社会关系生存,随着业主的退出或生命的结束,企业的生产经营必然会陷入困境。就国有企业而言,由于缺乏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人虽然不是国有企业有所有者,但由于他们个人社会关系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使其在企业中形成了“一个人说了算”的决策机制,即通常所说的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当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彭作义的意外逝世,使得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不得不在慌乱中匆匆让新人走向前台,以至于人们对后继者能否完成彭作义规划中的几笔资本运作抱有一丝遗憾;而云南玉溪的烟草大王诸时建,当犯罪事实东窗事发后,马上引起了全国喧哗,并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随着第一代的创业者年龄的增长,他们必将逐步退出舞台。在这种情况下,老一辈企业家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如果没有在他们的后辈获得传承,随着他们的退出,企业发展就有可能陷入困境。
(二)社会关系网络转换过程分析
根据前文的分析,受人个人社会关系网络控制的企业,不仅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因此还要承担高额的成本;相比之下,企业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可以通过企业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各种资源,从而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受人个人社会关系网控制时,企业缺乏独立性,所发生的交易实际上与人个人相联系,做的是一种私人生意;只有社会关系网络由个人转换为企业,企业自身独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交易过程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才会确立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社会关系网络由个人到企业的转换,这种转换过程又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的?对此,我国的理论界并没有进行深入而详细的研究。
虽然现代企业理论批评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生产的过程抽象成既定制度安排下投入与产出的一个简单方程,它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对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进行重新表述,并研究企业的本质,从而把企业的研究从抽象带回了现实。但是,现代企业理论也走进了一个误区,它强调制度安排在企业中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社会关系网络]变的分析,更没有分析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由于缺少对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动态分析,也就无法揭示企业发展成熟过程其社会关系网络]变与治理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
通过企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规范的企业组织,从而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由个人到企业组织的转换。社会关系网络的转换是与企业管理制度和组织的完善紧密相连。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旦生产经营复杂程度超过了业主管理的能力范围,此时,业主就会聘请经理人员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为了有效组织生产,同时也为了规范和约束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定规章制度,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确立起在企业的核心地位,规章制度则是手段,在企业组织的制度规范下,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从经营者个人转移到企业,使其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关系网络的拥有者。
企业组织拥有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这是企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不同,企业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建立在正式组织和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是一种非人化的关系网络,在这种网络关系下所发生的交易关系受到制度和组织的约束。而当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属于个人的时候,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做的是一种个人生意,各种交易活动因经营者的个人原因而发生;而当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属于企业组织,做的是企业自身的生意,交易的发生不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因素,经营者的个人社会关系只对交易行为的发生起到辅的作用。正是因为社会关系网络从个人转换为企业组织,企业才有可能更换人而不至于影响到它的正常经营活动。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必须建立起属于企业组织的生产经营社会关系网络,其中的关键取决于企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对于刚成立的中小企业,企业属于业主本人,因此,生产经营的社会网络关系也就自然控制在业主手中,企业与业主融为一体,个人拥有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关系网络模式方便中小企业的管理,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减少交易费用;但另一方面,个人关系网络也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公司制企业与此不同,业主是通过人对生产经营进行管理。人的出现,使得原先维系企业生产经营的业主个人社会资本需要转移,但这种转移只能转移给企业而不是人,因为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如果为人个人所控制,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隐蔽性和封闭性,将增加对人监督的难度,大大提高了企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向公司制方向发展,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就不能被人所控制,但也不能一直控制在业主手中,而必须通过企业制度和组织的建设,有序进行社会关系转换,逐步建立起企业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
企业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并不否定人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存在,而且,人通过关系网络也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有益的帮助,但此时,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只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辅助作用。虽然在企业中,经营者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对于成熟企业而言,它的发展并不依赖于这种个人关系,而是凭借企业组织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克服因经营者的变动可能对企业的发展所造成不利的影响。
四、我国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转型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转换,是企业确立起独立生产者地位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经验的积累,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技术、管理日趋成熟,规章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完善,企业社会形象的建立,这些都有力促进企业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然而,并不是每个企业社会关系网络都能够实现顺利的转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技术、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与社会关系网络的转换并不是完全在步调上都能够保持高度一致。由于社会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原因,不同的企业在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区别,主导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性。有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但在社会关系网络转换却迟迟难以进行,导致企业发展严重依赖于经营者个人。对于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转换的重要性以及其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在我国长期为理论界所忽视。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逐步开始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在2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如果说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出现偏差,那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产权改革和治理结构的建设没有注意企业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培育,过分依赖和强调经营者个人的能力和作用。虽然通过改制,也培养了一批成功的企业家,如: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青岛啤酒的彭作义等等,但是,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能成为成熟企业的企业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从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高层更替与公司业绩的研究也可以看到,公司高层的非常规变动的可能性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企业仍然无法摆脱对高层管理人员个人的依赖,而且,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企业发展如此依赖于管理者个人,一旦这些成功的企业家离开,企业不可避免要陷入经营的困境。转型成功的企业,企业发展可以不受经营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企业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其社会关系网络转换的途径,是在确立企业法人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组织和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起企业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步实现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有序转换。然而,我国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转换明显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企业缺乏市场经验。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的开拓,强调通过非正式的人际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为了增强企业快速应变能力,创业者利用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正式的规章制度、程序规则成为摆设。其次,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许多法律法规和政府的制度规章难以得到贯彻执行,企业往往需要通过私人社会人际关系处理各种事务,由此削弱了企业组织的作用。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国有企业本身性质的特性,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忽视构造企业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极端重要性,在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独立的社会关系网络,生产经营依赖个人,组织和团队作用弱化,制度规则无法执行,结果导致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生产经营受制于人个人,不可避免出现了所谓“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为促进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推动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转换,逐步培育企业组织独立的社会关系网络,确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体系。
建立企业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实质就是确立起企业作为独立生产经营者的社会地位,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我国国有企业已进行了多年改革,虽然政府在改进和降低对国有企业行政干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努力,但却忽视了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致使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要吗依赖原来的行政计划体系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无法脱离行政部门的干预;要么虽然摆脱了政府行政部门干预,却无法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企业的生产经营由原理受制于政府变成受制于经营者个人,依赖于人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对于前者的危害性理论界有较清醒的认识,而对于后者,则认识模糊,以至于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强化人的作用的倾向。由于不注意企业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建设,使得政府简单的放权行为,却由于企业缺乏能够独自维系其进行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得不依赖人个人的努力。因此,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仅只是产权改革,也不是简单的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的建立,还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形成以企业组织社会关系网络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另外,企业组织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还需要涉及到生产经营方式改变等方面更为广泛的内容。
国有企业在由计划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市场渠道,企业自身社会关系网络无法及时建立,导致其生产经营所需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控制的人手中,规章制度无法得到贯彻执行,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监督难度,极易产生资产流失,流人个人腰包。因此,一旦企业无法控制掌握其生产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将倾向于有利于私人而不是公司制企业的方向发展。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主要依靠个人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发展机会的中小企业,为什么广泛采取了私人或家族企业的形式。
所以,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过程中,产权的改革,规章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完善,还必须同时推进企业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这是不论国有还是私人企业摆脱个人控制,走向公司制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James S. 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M].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Putnam, R.Making Demor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Ital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3]Oliver・E. Williamson.Markets and Hierarchies[M].New York:Free Press, 1975.
[4]Oliver・E. Williamson.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2, 87.
[5]Jensen, M. C. and W.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1976,3.
[6]Edith, Penrose.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59.
[7]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编,张慧东,姚莉,等, 译.社会资本―― 一个多角度的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5.
[8]约翰・克劳奈维根 .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M].朱舟,黄瑞 虹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9]林浚清,黄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 治理结构[J],经济研究,2003,(4).
[10]杨瑞龙.试析我国企业家形成机制的缺陷及其改进思路[J].学术月刊,2002,(6).
[11]龚玉池.公司绩效与高层更换[J].经济研究,2001,(10).
[12]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Social Net Transition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A story of an Enterprise Becoming Mature
Lin Minshu,Lao Chengqiang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