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数据工作要点

大数据工作要点

时间:2022-08-10 18:2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数据工作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数据工作要点

第1篇

关键词:测试信息;成绩分析;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

一、背景

我国《2014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要促进基础教育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教育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支持。[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教育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优势,挖掘学生潜能。”[2]祝智庭老师在《教育可计算化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一文中说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教育计算”、“教育信息化”、“教育可计算化”。

二、研究内容

1.主要内容

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开展研究:首先是对前期收集的需求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发分布式预警系统;其次是通过小范围的系统预试用,把分布式预警系统投入到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校使用,验证系统功能结构的科学性与适应性,同时收集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再进行二次设计与开发,从而设计功能更科学、使用性更强的学生成绩分析处理系统。

2.主要理论方法

学生测试信息分析的理论主要依据了S-P表分析相关理论,S-P表是指以学生为行、测试题目为列、测试题目得分为单元格值的表格。S-P表分析是以每道题目得分为原始数据,通过相关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题目回答情况的分析。其中有两个重要系数:学生预警系数CSi和问题预警系数CPi。

三、系统设计与开发

1.分布式预警系统建模

(1)系统用例图

从用例的角度描述了系统功能需求,为了便于更直观了解系统的总体功能需求,下面是系统用例图:

2.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根据对分布式预警系统用例及用例图的分析,得出系统前台台的功能分布结构:

四、系统开发与试用

1.学生测试信息采集与S-P表生成的实现

学生测试信息的采集工作由家长角色来完成,为了体现系统的便利之处,家长角色登录成功后进入家长端首页,在首页显示家长当前需要录入考试信息的考试列表,如下图1所示。也在考试情况中选择一次考试来查看录入情况,如下图2所示:

S-P表主要呈现在教师端,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很大帮助。S-P表生成的过程包括获取原始成绩、成绩标准化处理、S曲线、P曲线绘制等过程。实现生成的S-P表界面如上图3所示。

2 S-P表分析功能的实现

分布式预警系统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指导性帮助,这种作用主要在S-P表分析完成后实现,在教师端主要从三个方面提供教学参考信息:学生预警、测试题预警、知识点预警,实现界面分别如下图所示:

学生预警界面中列出了某次考试一个班级所有学生的预警情况,并在预警诊断处标出需要预警的学生,预警诊断依据学生预警情况分布图中的六种预警情况修改而成。

测试题目预警界面中为教师呈现了某次考试某班级测试中出现异常的题目。异常题目是指在S-P表分析中测试题预警系数高于0.5的题目。

知识点预警模块,是根据某次考试某班级所有测试题目的答对率获取的,当题目答对率小于60%时,提取该题目所含知识点。

3.系统功能测试

(1)页面链接测试

系统功能模块含有学生测试信息采集、S-P表生成、S-P表分析、学生诊断报告等四大模块,各模块分别设有下级模块,并分别对应具体内容页面。系统开发完成后对相关页面进行了逐个验证,保证了功能的页面正常跳转。

(2)用户权限检测

用户权限检测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科组长)、普通教师、家长、学生和管理员等多种类型的用户,如在录入考试成绩功能中,只有是家长角色登录系统才能打开成绩录入页面。

(3)管理功能检测

本系统的管理内容主要有角色管理、知识点管理、考试管理、学习资料管理以及系统日志等,管理功能主要是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如系统长期的运行会累积大量系统运行日志,要定时对过期日志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4.系统预试用

在所有数据准备完毕后,教师角色小组与家长学生角色小组试用了系统的分析功能。取到系统分析的结果,组织相关教师分析对应学生的卷面信息,对比之后得出结论:系统能够较为准确分析出学生考试的缺失点,并在班级整体中能够分析出考试中出现异常的知识点、学生以及测试题目,能实现系统最初设计的功能与意图。

五、总结

文中涉及的预警系统应“大数据”时代背景,尽可能多地收集学生数据,使教师教学决策更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减少教师教学过渡依赖经验的现状,减轻学生题海战术的压力,设计开发了可以改善以上情况的分布式预警系统。但在本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家长录入成绩的及时性会影响到最终分析结果,系统将来能否承受“大数据”压力尚不清晰,后续研究会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OL].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物博会;异构网络;发展报告

第五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以下简称物博会)于2014年9月25日至27日在无锡举行。博览会期间,新华 (无锡)物联网资讯中心了《2013-2014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

报告分析认为,2013年以来,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全球物联网应用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领与方向。

报告认为,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

1 初步建立“纵向一体”的政策体系,“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

国家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工作要点”等顶层政策架构,与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制定推出,初步建立了“纵向一体”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成为趋势,“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

2 产业高地加快崛起,产业协同全面推进

中国初步形成了涵盖芯片、元器件、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等各产业环节、产业门类,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物联网产业聚集区,产业协同深入推进。201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 000亿元,预计2016年总体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3 产业创新的“引领效应”进一步彰显,惠民应用不断深化

报告认为,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等基于物联网的创新技术已成为传统工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民生领域,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融合应用不断涌现。截至2014年8月,中国交通、物流、环保、医疗、能源、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已近千亿元。

4 创新技术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加快孕育

伴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加快孕育,建设内涵全面深化。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发展正加快步入智慧信息互通互联、智慧技术协同集成、智慧产业快速崛起、智慧服务高效便民的新时期。

5 无锡物联网应用提档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全国领先

第3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电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甚至已成为高层建筑物的主要交通工具,这个时候我们不光要重视电梯的生产质量,增加电梯的科学技术水平,还需要高度关注电梯日常检验检测工作,只有做到各方面的工作技术要点,才能有效确保电梯运行安全,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更好的做服务。在目前的电梯检验检测工作中,常见的检测技术包含以下几种。

1.1电梯检验检测类型电梯检测检验技术是确保电梯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工作中包含了出厂前检验、使用前检验、型式检验、事故检验和维修改造检验等方面。下面我们就这些检验工作要点作分析。

1.1.1出厂前检验检测技术。出厂之前的检测检验工作是由电梯制造商根据国家生产标准对电梯开展的一项检验检测工作,其主要是针对电梯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标准要求,并且要对电梯的各个零件检验结果给出出厂合格证明。另外,检测工作中还需要对零件在组成电梯之后的协调性与一致性进行检测,以此来确保电梯的运行安全与正常。

1.1.2使用前的检验检测技术。使用之前的电梯检测检验技术主要指的是电梯在安装调试之前根据施工建设指标对电梯开展的零件、安全性能检验工作。这一方面的工作包含了电梯的安装、调试以及电梯整体功能的检测,该检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高度重视安装单位的质量监督部门以及自检部门的监督结果,以此来确保电梯投入使用之前一切性能正常,都能符合当前工程施工建设标准。

1.1.3电梯型式检验。电梯型式检验主要是检查电梯安装部件以及零件的形式是否能够满足工程需要,以此来确定工程电梯安装质量与规格。

1.1.4事故检验和改造维修检验。事故检验主要指的是电梯在发生重大事故之后的改造维修检验,是根据电梯在事故产生原因对电梯零部件进行更换、维修的一种检验改造措施。如果改变了电梯的主要参数,包括电梯的轿厢重量、控制系统、驱动主机、门锁装置等,就需要对电梯进行全面的检测,来确保电梯仍然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

1.2常见电梯检验检测技术

1.2.1目视检测。当技术人员在对电梯进行检验的过程中,目测检验方法是常见的基础检验手段之一,人们主要是通过电梯整体外观以及实际运行情况,对电梯的性能进行基本的了解,从而对电梯故障问题发生的大概位置进行初步的判断。一般来说,我们在对电梯进行目测检验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对电梯的控制区和轿厢去的使用功能进行检验,从而有效的排除其中存在的故障问题。另外,检验人员在对电梯设备零件的尺寸大小进行检验时,也可以利用相关的简要工具,来对零件的尺寸进行测量,从而使其安全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2.2应用无损检测。目前,人们在电梯检验当中,应用无损检验方法是十分常见的,它不仅可以对电梯的安全性能进行整体性的检测,还有效的控制了电梯系统的正常使用。通常情况下,应用无损检测技术在电梯检测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主要有线锤法和激光检验法这两种,它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都有着较好的检测效果,使得电梯系统中存在的故障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排除。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检验技术应用到其中,这就使得应用无损检测技术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满足当前电梯运行的相关要求。

1.2.3曳引钢丝绳漏磁检测。曳引钢丝绳漏磁检测是根据磁铁漏磁产生的磁场变化原理,将探伤传感装置放于电梯容易出现故障的重要零件部位,以其磁场变化与常规磁场环境进行对比,并将磁场变化产生的信号传入计算机。曳引钢丝绳漏磁检测还需要在计算机内设定相关的电梯条件和电梯数据,然后再将漏磁产生的新号编码进行设置和带入,由计算机对电梯内部的磨损状况和设备准确程度进行分析说明,得出相应结论。

1.2.4噪声检测。对电梯的噪声检测是运用相关测声压级传感技术对电梯进行相应检测,从具体应用上来说,是将测声压级传感装置放在距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测试点并于传感装置1米的距离位置进行测量,在数据获取过程中选取噪声最大数值进行分析。噪声检测方式具有设备工具较为便捷的优点,并能运用于对电梯的综合水平测试。

2结束语

第4篇

文章首先阐述了大数据、可视化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和特点价值,然后论述了大数据应用于在线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现状及意义,最后以三维动画专业为例分别从学员的学、教师的教以及管理者的管等方面探析了大数据可视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理念、思维形式和工具策略在在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

大数据 可视化 在线教育 教学 应用

中国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57-02

一 内涵解读与价值概述

1 大数据的概念与特点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 NIST)对大数据(Big Data)做出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其数据量、采集速度,或数据表示限制了使用传统关系型方法进行有效分析的能力,或需要使用重要的水平缩放技术来实现高效处理的数据。大数据应用就是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大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实现大数据价值的过程。

大数据的特点主要包括:(1)规模大(Volume):主要指对数据的存储容量大,计量单位甚至上升到EB、ZB、YB及以上级别;(2)速度快( Velocity):指对数据分析的速度极快,一般在秒级时间范围内可以给出海量数据分析的结果;(3)种类多(Variety):指包含的数据类型非常多,既包括网站记录、网络日志、图片信息,又包含动画、视频、地理位置等信息;(4)价值高(Value):指大数据的重点在于发现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见图1:

2 大数据可视化的构成要素与特征价值

对于大数据可视化的定义,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大数据可视化仅仅是计算可视化的延伸与扩展,其可视化对象为空间数据,只是将抽象数据直观地表达出来,与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既有交叉又有不同。也有研究者认为大数据可视化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概念,人们正在接受同时涵盖科学可视化与信息可视化的新生术语,它还包含知识可视化的内容。数据可视化的范围也有不同的划分。有研究者提出了数据可视化由统计图形和主题图组成,主要为信息的呈现。也有研究者认为,大数据可视化主要包括思维导图、新闻的显示、数据的显示、连接的显示、网站的显示、文章与资源、工具与服务等方面,范围更加广泛。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笔者赞同大数据可视化较为宽泛的界定,认为其同时涵盖了科学可视化、信息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特征主要有:一是直观化。直观形象地呈现数据,使用户可以看到分析对象或事件的多个属性或变量,且数据可以按其每一维的值分类、排序、组合和显示。二是关联化。能挖掘并突出呈现数据之间的关联,直接快捷地弄清各个属性之间、事件之间的关系。三是艺术化。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增强数据呈现的艺术效果,符合审美规则。四是交互性。通过用户与数据的交互,增强用户对数据的控制与管理,实现可视化形式的个性化呈现。

大数据可视化的过程及步骤:(1)获取。收集数据库的表、文字记录、网络上的源文件,录像记录等数据。(2)分析。构造一个结构分类图,并按分类排序。(3)过滤。删除冗余数据,保留感兴趣、有价值的数据。(4)挖掘。辨析数据格式,挖掘其中规律。(5)表述。比如条形图、列表或树状结构图。(6)修饰。改善表述方法,使它变得更加视觉化、直观化。(7)交互。增加方法来操作数据,实现交互选择性。

二 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内大数据教育应用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中选择“高级检索”类型,并在检索条件中选择“主题”检索,输入“大数据”并含“教育”,其检索出400余条结果与之相关,主要文章200余篇。经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研究的萌芽阶段和研究的起步阶段。2014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加强对动态监测、决策应用、教育预测等相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和准确的数据支持,推动教育基础数据在全国的共享。可见,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已被列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程序中,相信大数据将很快被推广并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这是当前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国外大数据教育应用研究现状

对于国外大数据教育应用的研究情况,我们主要借助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数据库提供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搜索对话框中输入“big data and education”,其检索到500余条相关记录。通过查阅论文的摘要以及结合每条记录的“Descriptors”进行手工筛选,剔除无关记录,剩余30余条直接相关记录。时间也主要分布在近三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个性化教育、教育方式的改善、学习策略探讨、教育管理方式的改变、大数据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数据驱动以及对图书馆建设、对教与学需求、评价方法的影响等方面。可见,虽然大数据在国外出现较早也备受重视,但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仍不够深入,正如Anthony G.Picciano教授所说:教学应用大数据分析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几年才能成熟,虽然大数据的存在被证明是该被重视的,但大数据并不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它只是给人们提供了拟定教育问题解决方案时的一部分决策参考。

3 大数据可视化应用于在线教育教学的意义与平台

大数据给在线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探索带来了新思维、新视角、新技术、新方法。其应用意义主要是革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实现个性化教育、重新构建教学评价方式、加强学校基于数据的管理等。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在线教育学习平台有:Moodle、Blackboard、Sakai、Khan Academy、网易公开课、传课网以及掀起当下教育革命风暴的“MOOCS”等等。

综上,国内外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涉猎的内容虽然比较广泛但是研究深度不够,也缺乏具体的实践应用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力度,以期尽早推动大数据在在线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三 大数据可视化在在线教育教学应用实践探究

目前高校网院动画专业的课程教学应用尚显不足。如何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并得到良好的可视化显示应用7如何让动画知识变得直观、艺术、关联、交互7如何利用数据的可视化处理来加强教学的管理与决策?笔者认为大数据可视化在在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按照模块化功能和学习习惯进行设计,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二是教师在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块中的应用;三是教学管理者在管理中的应用。

1 学生角度:促进知识探究、内化,进行自我评估

三维动画知识是一门与市场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软件知识,涵盖了模型创作、质感表现、场景设计、动画制作、特技效果、镜头运用等几大艺术门类,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学生探究动画知识的内容、难点、重点都有所不同。对于影视动画专业方向的学生,要求涉及建模、材质、动画和特效等方面的知识,但重点突出特效技法的运用、舞台类质感的表现、光和影的表达等;对于游戏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重点是角色建模、角色材质表现、角色骨骼动画制作等内容;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重点是建筑类模型的准确制作、真实材质灯光环境的表现、漫游动画设计等内容:对于多媒体设计专业的学生,除基本的模块知识外,还应考虑互动环节设计等内容。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一些研究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处理分析,探究三维动画知识规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现有的三维动画知识进行可视化建模,形成三维动画知识框架与互联体系。可视化的三维动画知识模型能够促进学生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便于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异同,有助于完善自己的三维动画知识体系。同时,使用可视化建模工具呈现三维动画知识有助于学习者以具体和有意义的方式来表征概念,促进思维的外显和学习的反思。学习者在接受评价形成模型的过程中,促进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建构了三维动画知识网络,培养了自我反思的能力;通过模型,学习者将自己对于三维动画知识的理解表现出来,有助于加强三维动画知识结构化的形成,培养结构化思维模式。对学习过程数据的可视化处理结果,可以作为学生自我评估的参照。学生可以直观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时间、时长和浏览内容等),并与其他同学形成比较,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我规划,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另外,对学习平台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可以为学生建立单独的纵向成长记录,形成个性化的学生进步报告。

2 教师角度:提供教育发展动向,优化教学环节

动画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尚未建立起一个成熟完善的教学系统,动画的教材虽然林林总总,俯拾即是,但真正公认经典的流通教材却寥寥无几,很难找到,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的教材更是如凤毛麟角。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大胆地进行从形式到实质的改革创新,根据工作过程体系构建教材内容和实例。此外,三维动画课程与时展联系紧密,软件版本升级很|央,一般是一年提升一个版本,版本升级会增加新的功能,为此需要教师通过数据可视化密切关注版本升级的内容加入教材与教学中。

动画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复习课,教师利用知识可视化方式,将三维动画知识可视化图直接投影出来,既省时又省力,还可以资源共享。三维动画课程最典型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对软件命令逐个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既可应用目前十分流行的案例教学法,围绕多个案例讲解一个命令,也可使用流行的“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避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图,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使学生学有所获。

总之,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让动画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到优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管理者角度:提高在线教育交互平台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者对动画教学过程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可以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探讨以能力为导向的三维动画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的途径,进而确定其发展目标和整体发展策略。

第5篇

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学习了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之后,加深了我们对舆论宣传工作紧迫性的认识。”

半年前,清远市201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便明确把今年确定为“新闻施政年”,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宣传工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公务员“触媒”,建立民意的“大数据”系统,落实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增进干部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新闻施政打造为民服务新平台

“现在做宣传工作比以前难很多,体现了四方面的矛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入矛盾多发期,但民意表达通道仍显闭塞;人民群众积极‘发声’,意见多元,但官方呼应不足且经常失语;新媒体格局下广东乃至全国媒体纷纷渗透,但清远本土媒体竞争力较弱;广东网络问政已经进入制度化阶段,而清远公务员群体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新闻发言及舆情处置经验与体系相对滞后。可以说,清远正置身于全新的、极具挑战性的传播格局之中。”崔建军介绍说。

确定2013年为新闻施政年,清远市希望通过媒体新闻来执政,运用媒体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施政形象、施政公信力和执政的合法性,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运用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清远提出的新闻施政具体包括十大计划,比如公务员“触媒”计划、民意收集计划、“全媒体门户”计划、“微施政”计划、信息公开联网和新闻策划计划等方面。

崔建军介绍说,“触媒”计划要求市级以上党政机关部门负责宣传信息工作的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员开通微博、微信“触媒”。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与媒体建立“结对”关系,负责宣传信息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与媒体建立长期互动、沟通的关系。并通过举办模拟新闻会,提高新闻信息工作人员与媒体沟通实训能力。

民意收集计划则要求各单位、系统建立所涉领域的“民意数据库”,汇总媒体、微博、论坛、海外舆情信息,挖掘各个平台及渠道上“沉没的声音”,为常规决策及突发事件处置提供智慧参考。清远重大政策的决策、制定与,在决策前、过程中及实施后,在全社会征集意见、动员与获得反馈。

“微施政”初见成效

不过,十大计划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微施政”计划。

“传统的‘宣传’观念的本质是‘堵’和‘禁’,而这已经严重不适应新传播格局的要求,新形势下,要求我们按照传播规律处置公共事务,转变为更注重互动与沟通的‘传播’理念。”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清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微施政”计划,旨在搭建清远“微政务”平台集群,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微媒体,在全市垂直系统开通官方微博、微信,成为新闻施政在微媒体平台的延伸。

“微施政”包括四方面:通过微媒体平台监测、畅通民意;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的网上信息即时与沟通(微访谈);开展网上政务,以群众为中心,重构行政服务流程;多媒体形态、互动式推送信息,集合微力量传播清远文化。

“微访谈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平台,也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到的三个创新之一,即手段创新。”崔建军表示,“通过微访谈的形式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出去,第一批上线的有26个单位组成了清远微平台,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容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

据了解,今年以来,清远当地诸如交通、噪音、环境污染等民生问题,都通过“微访谈”平台收集起来,及时转办、交办,由纪委监察部门、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的督查室及时进行跟踪和督办。

舆情监控为民生矛盾预警

除了“微施政”,清远还希望通过“舆情监测全覆盖”计划改善化解民生矛盾的难题。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清远已经在全市设立市、县(区)、镇(街)、社区四级“舆情专员”,建立起一张舆情监测网络,形成定期舆情汇报与分析制度,与媒体或大学舆情研究机构合作出版《舆情内参》、《舆情蓝皮书》等报告。

通过舆情监控,清远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例如关于连州分流乡镇教师的舆情处置。

今年7月7日,清远市委宣传部监测到一则舆情:“连州市瑶安民族学校老师来帖称,连州市政府在省政府给山区教师加补贴之际,出台政策分流‘富余’乡镇教师,短时间内三番五次修改通知,甚至使用高压手段强迫教师填申请表,引起了众多乡镇教师不满。”

几天后,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市长江凌在《舆情快报》上作出批示,并要求其他县关注此类情况。

第6篇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江西省2021年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结合宜春实际,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夯实创业就业基础

(一)做大创业孵化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创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强化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力争新增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2家左右、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5家左右。不断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建设和管理,推进建站单位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电商示范基地、企业和数字商务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团市委、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引导开展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引导鼓励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围绕托育、养老、家政、乡村旅游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开展创业培训、供需衔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打造社会服务领域创业带动就业标杆项目。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社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更大就业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贯彻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好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完成全年培训1.5万人。加大“特聘兼职”教师扶持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配合省完善“1+11”创业大学培训体系,支持协助企业家及企业中高管学员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推动完善各部门和市、县联动机制,推进研发投入后补助,力争宜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市教体局、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推进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富硒等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争引进落地研发机构1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争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10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积极争取江西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补助,举办第二届2021’江西宜春产业技术对接会,对接“国家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企业搭建对接桥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激发双创主体活力

(七)推进企业创新创业。落实宜春市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开展全市“制造业50强”培育,力争在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瞪羚(潜在)企业1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制造业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左右。力争全年列入省新产品开发和试产计划项目达到30项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立项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权”、职称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等政策。组建科技人员创业导师团队,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职院校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于符合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内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稳定经营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支持将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纳入企业示范基地人才储备和合作计划。(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鼓励青年创新创业。联合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创团工委及相关部门单位举办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青领未来”专场招聘会、“青企雁行”走访交流等活动,实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计划,做好青创“引才引智”工作。(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引导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力培育农民大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发挥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樟树市的示范作用,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开展以“创领新赣鄱、美好新时代”为主题的创业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实施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大学生创客和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创业项目。落实旅游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开发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对乡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支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建强宜春市退役军人企业家协会,指导各县市区建立退役军人企业家分会和就业促进会。培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导师团队,鼓励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培训。加强退役军人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县市区孵化基地全覆盖,省级孵化基地新增2-3个,市级孵化基地新增6个以上,县级孵化基地建设100%达标。深入开展“满怀忠诚讲尊崇,千行百业共拥军”等系列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十四)鼓励妇女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举办“明月山杯”家庭服务兴业技能竞赛,参加省双创和家政大赛,开展“春风行动”女性专题活动,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实施女性创业就业赋能行动,开展巾帼创业就业“一县一品”下沉式培训,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妇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双创服务保障

(十五)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证”改革,依托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登记“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办”,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办事流程。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行动,清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涉企收费。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措施,支持户籍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依法落实各项支持创新创业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税收减免政策宣传,在双创示范基地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出让方式供应工业、旅游及公共服务项目用地,推进工业标准地、标准厂房建设。(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建设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限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隐性壁垒。持续深化市场流通领域综合治理,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检测。开展宜春市“绿色生态”标准化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十七)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实施《宜春市科技创新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推进全市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对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实行双向补助。积极争取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创新解决方案的支持,探索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宜春银保监分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市“双百计划”评选,以中国科学院宜春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引进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企业“人才飞地”评选,鼓励企业在国内人才密集城市创建“人才飞地”。全年组织申报国家人才计划5项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深入实施科技帮扶。实施“百名博士入园强企”行动,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入企帮扶,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项,组建研发平台(含新型研发机构)1-2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制定实施金融大数据服务支持联动计划,推进大数据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支持园区引进融资租赁公司和非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贷通”“映山红助力贷”“小微快贷”“微企贷”等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宜春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健全市、县两级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深入推进“小巨人”“独角兽”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制定《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有机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拓展“科贷通”合作银行,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放贷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8亿元。(责任单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市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凸显双创基地标杆

(二十二)进一步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开展评价评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十三)推进基地改革创新试点。优先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和双创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在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在有条件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无可抵押资产、无现金流、无订单的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风险补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开展双创活动

(二十四)开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省“双创活动周”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我市“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双创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举办各类双创赛事。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宜春市分赛、“创客中国”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宜春区域赛等赛事,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课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举办其他配套活动。积极争取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继续开展“三请三回”活动,结合节庆、联谊、经贸等节点和活动,深入沿海乡友、校友、战友聚集地区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推动更多在外宜商返乡投资创业。组织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宣传推广宜春自主品牌。组织参加省第三届青年创业风云人物评选,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开展以品牌品质惠享生活为主题的“双品网购节”、第二届宜春电商直播网购节等活动,加快直播带货、内容电商、社交营销等模式应用。(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团市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7篇

一、加速工作推进和落实

(一)加速决策部署落实。全面落实“人民满意、效能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目标,加强对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学习把握,及时研究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位。要深刻把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海陆统筹,创新跨越,为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而努力奋斗”的发展主题,对照统计重点工作,科学制定年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细化推进措施,保持全市统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速统计重点工作建设。年,全市统计工作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全力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要紧紧围绕“三个提高”,坚持改革创新、规范统一、公开透明,全力推进企业一套表等四大工程,进一步深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进一步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基层基础和统计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三)加速确定事项落实。对照《市委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和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决定事项,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办法和具体措施,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全面完成统计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要以科学、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中心,以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精干、高效的统计报表制度体系和先进、适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为目标,探索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统计制度方法体系。加快健全服务业统计,加快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积极创新节能减排统计,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加大数据库建设力度,不断深化专业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二是致力提高统计服务水平。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领导关注的重点、社会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统计咨询服务,进一步拓展统计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充分发挥统计“参谋部”、“智囊团”作用。

三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统计人才队伍。要大力开发统计人力资源,建立统计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统计人才。重点建设好“四支队伍”,即一支可靠、高效的统计信息采集队伍,一支统一、协调的统计设计队伍,一支精干、有为的统计分析队伍,一支廉洁、公正的统计管理和执法队伍。

四是全面加快推进“企业一套表”等四大工程改革。按照国家、省、市统计局统一要求,自年开始,将在全国推行“企业一套表”和联网直报工作,这是统计工作方式的重大改革。要积极行动,明确责任,全员、全力做好“企业一套表”和企业联网直报工作,确保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果。

(四)加快做好岁末年初的各项工作。全面梳理当前统计各项工作,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报需要研究的各项统计工作。积极向市统计局联系,积极对接上级发展规划和部署,科学确定工作重点和举措,把我市统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到工作大局,争取上级更多政策、资金的支持,确保全市统计各项工作实现开门红。

二、提升工作质量和效能

(一)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统计工作要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注重社会效果。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对统计工作相关的重大事项,广开言路,充分征求采纳公众意见和建议。要健全统计网站、公开电话等互动平台,不断畅通公众有序参与行政决策的途径,听民声、体民情、解民意。通过民意测验、抽样调查、跟踪反馈、评估审查等方法,及时评估统计各项工作产生的综合效果,及时纠正统计工作推进中的偏差,确保统计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二)提升统计工作标准质量。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创新跨越,争创一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实践,进一步研究和细化统计工作标准,形成分类别、分阶段、可操作、可验收的标准体系,努力实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达到一流标准。通过科学构建标准体系,规范考评程序方法,切实提高统计工作标准质量。

(三)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效能。牢固树立真抓实干,勤政为民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加强工作效能考核,完善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内容和指标体系,把各项统计工作往前抢、往快赶、往实作,努力营造“比、学、赶、超”,高负荷、快节奏的工作氛围,确保统计工作提速增效。继续优化工作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切实做到事项更精简、过程更透明、办理更快捷,全力提高政府统计工作满意度。

三、完善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要切实增强进一步推进统计工作加速提升增效的紧迫感、责任感,振奋精神,加快发展,把加速提升增效的要求落实到统计工作中,确保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8篇

三年行动2021年度工作要点解读

 

一、实施打通消防车通道工程方面

一是加强单位和住宅小区按标准划线管理。组织开展“消防车通道治理回头看”行动,重点加强标识标线的维护修缮,对于划错的、划不规范的要重新施划,不清晰的要划清晰,确保标识清晰明确、消防车通道畅通。7月底前,全区各类办公楼、酒店、饭店、体育馆、商场,全部高层住宅小区和2000年后投入使用的其它住宅小区必须全部按标准完成划线管理。针对老旧小区,结合辖区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保证纳入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同步完成生命通道治理。其余未纳入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单散楼要全部完成“消防车通道治理档案”建档,结合辖区实际推进治理, 2021年至少完成90%。二是加强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有公共停车场和停车设施建设计划的要加强沟通跟进,并将建设成果定期上报。没有建设计划的要在优化停车资源管理使用上下功夫。三是加强综合执法和联合管理。深化落实《关于加强城镇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消防车通道治理联合协作机制》,每季度联合交警、城管等部门开展消防车通道集中治理“四季行动”。严格依法查处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等违法行为。

二、集中开展重点场所消防安全治理方面

一是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回头看”, 3月底前,对辖区高层建筑全部排查完毕,针对消防设施、外墙保温、防火封堵等突出问题全部纳入“两个清单”,并录入监督管理系统,年内,对照清单时限逐一销帐。全部高层公共建筑和高层住宅小区必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履职承诺制度和高层建筑“楼长”制,并建立微型消防站。此外,要积极推进高层建筑消防控制室人员全部持证上岗。二是加强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危化品企业消防安全能力建设。落实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联合监管五项机制,年内,辖区危化品企业全部落实业开展重大消防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完成老旧消防设施改造、企业消防力量符合标准。三是强化粮食场所火灾防控。深化落实《关于加强粮食仓储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年内,联合粮食部门开展一次联合执法,组织开展一次粮食行业消防安全工作约谈提醒会,开展一次全员培训,指导单位严格消防安全管理和用火用电管控。四是强化人防场所火灾防控。深化落实《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程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年内,提请政府组织公安及消防、应急、人防、市场监管、电力等部门开展针对性的联合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严格依法整治,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五是强化养老机构火灾防控。深化落实《关于加强社会福利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联合民政等行业部门组织开展养老场所消防安全大检查,针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督促单位落实整改责任。推行养老机构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至少打造3家标杆示范单位,会同民政部门通过召开现场会、星级评定、质量达标等方式,引导养老机构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标准。

三、整治老旧场所及新材料新业态等突出风险

一是抓好老旧场所突出风险治理。深入排查辖区老旧场所突出风险并向属地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将老旧场所消防风险治理列入属地政府实事工程、民生工程。二是抓好新材料新业态突出风险治理。依托消安委平台,建立新材料新业态突出风险治理研判会商机制,函告工信、公安、住建、城管、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按职责履行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管理责任。推动居民住宅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停放场所建设,年内,80%住宅小区建成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停放场所。组织分析评估本地电子商务、物流业、新型商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消防安全风险,6月底前,形成评估报告,逐类业态建立台账并开展检查,对存在突出风险隐患的必须函告属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推进整改。三是抓好小单位小企业消防安全风险治理。推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将消防安全工作接入全区“吹哨报道”治理平台,完成平台应用使用。落实监督员包保街道、乡镇工作制度,负责指导基层开展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选取2个乡镇(街道),结合“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试点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

四、打牢乡村地区火灾防控基础

一是加大农村火灾隐患整治力度。年内,组织对乡镇工业园(开发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等乡村新兴产业开展排查治理,建立“两个清单”,对账推进隐患整改。集中组织一次约谈、培训,督促落实消防管理、教育培训责任。二是推进乡村公共消防基础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将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属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同步实施。结合原有基础,继续加大农村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年内,全部乡镇和人口超千人的村必须建立健全专(兼)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其他村屯要推进建立志愿消防队,力争做到一村一车一泵一库的建设标准。

五、加强重点行业消防安全管理

一是集中整治行业消防安全问题。联合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宗教、文物等重点行业部门,逐个行业建立底数台账,组织开展一次联合排查,列出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限,函告行业主管部门并落实整改责任,按时限推进整改。二是推行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6月底前,每类行业要至少打造6家标杆示范单位,年内,分别组织召开教育、民政、文广旅游、卫健、宗教、文物行业标准化管理现场会,年内,各重点行业系统50%单位实现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六、强化消防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推行城市消防大数据管理。进一步拓展消防远程监控安装范围。要探索向住宅小区推介消防车通道监控系统建设。二是加强基层消防管理信息化共建共治。将消防工作有机融入基层综合治理体系,统筹民政、公安交管、应急远程监控,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七、强化消防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消防安全素质教育。深化落实《全市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宣传、组织部门,党校(行政学院),司法、教育、人社等部门,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各级各类培训教育、普法宣传、职业培训内容,各类教育培训活动要有具体的方案、教案以及影音资料。二是加强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培训。对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领导、行业部门负责人,乡镇(街道)、村居委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社区民警重点培训消防法律法规,分行业对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等“八类”重点人员,重点培训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消防知识,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责任人,分类制定教案,并按计划组织实施,2021年实现培训全覆盖。

八、强化消防基础建设水平提升工程

一是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营房保障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协调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县(区)小型消防站建设工作。二是提高装备建设水平。加强专业救援装备和高精尖装备配备,优化装备结构;加强消耗性装备储备,作战、储备和训练装备按照1:1:1比例配备充足。

 

第9篇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实证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47-04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快发展和电脑的逐渐普及,带动了各行各业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大数据时代正悄然到来,教育领域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试图全面突破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资源上的限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显然,我国已经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也正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并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教育部办公厅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这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估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撑。2015年4月2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4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但同时指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进程。为此,我们做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因素,从而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数据情况及分析方法

(一)数据情况介绍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真实地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状况,我们对G市中小学的35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年级和学科,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50份,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43份,有效问卷共307份,有效利用率为87.71%。问卷主要包括七大部分21道题目:个人信息、资源获取途径、信息素养观念及态度、信息处理能力、个性化需求、信息应用能力和自我评价效果。问卷在设计题目时参照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指标要求。

(二)研究分析方法

首先,进行总体样本分析。对所有样本进行描述,观察目前G市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民族结构、职称结构等等,为分析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最重要的还有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坚定支持。

其次,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观察教师对资源的获取途径、信息素养观念和态度、信息处理能力、个性化需求、信息应用能力、自我评价效果这六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为回归分析做铺垫。

再次,进行差异分析。对于两个选项的变量(男和女;是与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个或三个以上选项的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由此结果看出性别、年龄、教龄、学科、职称等变量因素是否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产生影响。

最后,进行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证明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大小,预测资源获取途径、信息素养观念和态度、信息处理能力、个性化需求、信息应用能力、自我评价效果六个变量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影响程度,也能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案。

三、结果与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整体量表α系数为0.73,说明样本数据内部一致性较高。其中信息素养观念态度量表信度较低。整体量表KMO和Bartlett 的检验系数为0.676,接近1,p

(二)样本总体描述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G市教师的结构层次情况如下:

第一,教师性别结构相对平衡。女教师占总样本的55.05%,男教师占总样本的44.95%。

第二,教师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各有一定比例,40岁以上的教师占4.56%,30~40岁之间的教师占28.34%,30岁以下的教师占67.10%,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为推动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动力源泉,也有助于带动区域整体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第三,教龄结构失调。新入职教师占较大比例,1至2年教龄的占48.53%,3~5年教龄的占22.80%,6至10年教龄的占17.92%,10年以上教龄的占10.75%,这样的教龄结构一方面体现教师年缺额数较大,另一方面说明教育质量相对比较薄弱,但新教师的加入为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契机。

第四,教师民族结构上以汉族教师为主。

第五,教师学历结构呈橄榄球状分布。中专层次教师占8.47%,专科和本科层次教师占90.22%,硕士层次以上教师仅占1.30%,其中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高达63.84%。

第六,职称结构中低失衡。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77.84%,具有低级职称的教师占18.57%,严重缺乏高级教学人才,不利于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学习模式。

第七,学科结构上语数外教师较多,占总样本教师的78.83%,其他学科教师较少,占21.17%,其中艺术学科教师仅占0.98%,信息技术教师也仅占0.98%,这说明该市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让人担忧。

(三)相关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自我评价效果与个性化需求和信息应用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息应用能力与获取途径、信息处理能力、个性化需求之间均有正相关关系。

(四)差异分析

由于教师教龄和学历、职称等变量上存在差异,有可能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产生影响。为了检验这种差异性,我们用ANOVA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所教学科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存在显著影响作用。但教龄、民族、学历、职称、所教年级都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下设几个变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见表4)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教龄的人对于信息处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人对于个性化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但是,不同学历的人对于自我评价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不同学历的人对于资源获取途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不同学历的人对于信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的的人对于信息获取途径和信息素养态度方面不存存在显著差异,p>0.05。

但是,不同职称的人对于自我评价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不同职称的人对于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不同职称的人对于信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授课年级的人对于信息处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的教师均值显著高于小学的均值,P

授课年级因素对其他各个变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以得出,性别因素对各变量没有显著影响作用。

(五)回归分析

从方差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模型是显著的,p

回归方程可以列为:Y=2.24+0.45X+0.33M+0.2Q +0.18K。其中y为信息应用能力。X、M、Q、K分别为:自我评价效果、资源获取途径、信息处理能力和个性化需求。

四、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和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开展,农村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不是很好,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①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配备专业技术人员。②“没有金刚钻,也揽不了那瓷器活”。要扎实提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严把教师质量观。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要着重考察职前或者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技能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水平;对于在岗教师,也要不断敦促他们自觉进行相关学习,并积极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为夯实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能打下基础。所有教师都应该转变观念,跟上时展的步伐,自觉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更公平的教育。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并不是不想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小障碍,一时间又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渐渐就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农村学校可以配备一个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师,专门负责日常的设备检查和为其他教师提供帮助,共同为提高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而努力。

丰富资源库,满足教师个性化备课需求。基层教师要做的不是进行相关素材的开发工作,而是根据教学需求和教学设计从已有的资源中选取相关材料来进行辅助教学。所以,为了使教师们的教学想法能付诸实践,我们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库,为教师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从而为展现自身提供基础。从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教师获取资源的途径、个性化需求与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备课需求能有效增强他们的信息应用能力。

改进教师评价系统,激发教师教学热情。③传统的对教师的评价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也转嫁到了对学生的评价。所以,教师不是为了自己而教,而是完完全全依附于学生而教。教师的个性价值便在无形中被蒙蔽了。教师也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根本落脚点,任何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方式都可以采用,哪怕是学生们厌倦的或者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方法也在所不惜。而调查发现,教师自我评价效果与个性化需求和信息应用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这一结果可以说明,适当地把教师摆在重视的焦点位置上,重视他们的自我评价,更多的照顾他们个性化需求,对于改进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帮助,也会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从而潜在地带动课堂气氛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以学历论高低,同一平台展风采。学历历来是中国人比较看重的,学历也被看成是仕途的敲门砖。但学历所代表的实际意蕴有多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许多有丰富经验并且也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教学成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但终究因学历太低而终生默默无闻,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悲哀。我们不应该有所歧视,可以把学历作为一个参考的标准,但不能使之绝对化而扼杀了其他方面的能力。调查数据显示,不同教龄对于信息处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1~2年教龄的教师信息处理能力明显高于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当然这与年龄有关,也更多的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念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不同学历对于自我评价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专学历的教师自我评价的效果明显优于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这是由于中专学历的教师深知自己学历不如人,要想在学校站住脚,就不得不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以占据绝对的优势获得生存的机会,所以对于这些教师来说,还更具有潜力和干劲。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从而让他们也能尽情展现自身的风采。并通过这些年轻的、有干劲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师带动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和教学方式改革,为着实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办学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相应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与城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而应该鼓足干劲,为做到比昨天更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注释:

①杨轶,赵慧.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状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80-81.

第10篇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内容,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2021年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深度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全面取消不合理落户限制,实行基本条件准入制度。取消除武汉市外全省其他地区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武汉市落户门槛,实行省内户口迁移一地办结机制。推动武汉市全面落实取消进城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等重点群体落户限制条件,改进积分落户办法,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省公安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非户籍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动态调整、合理调配教师编制数量,落实全国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支持将实际居住的常住人口纳入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积极对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基本实现异地就医备案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跨省通办”。完善公租房保障制度,扩宽公租房房源筹集渠道,加大商品房配建筹集公租房力度。(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卫健委、省委编办、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结合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和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力开展针对性就业创业培训。(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四)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农村“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城市人口统计与数据质量评估机制。(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统计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提升城市圈和城市群承载能力

(五)大力发展三大城市群(圈)。积极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施方案,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并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系列政策体系,更好发挥武汉和襄阳、宜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加快发展,建立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强化产业体系协调合作,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省委财经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以武汉、鄂州为核心区,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支持武汉市域(郊)铁路向周边延伸,加快推进都市圈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1小时通勤圈。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促进各类交通方式无缝接驳、便捷换乘。加快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北站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江新区建设等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有序推动武汉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与圈内城市共建共享。(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文旅厅、中铁武汉铁路局集团、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七)支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支持武汉建设“五个中心”。进一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科学发展郊区卫星城。积极探索武汉超大城市治理方法。加快改造提升武汉“两江四岸”,高标准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等重要片区建设。支持襄阳和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能级。推进襄阳以汽车、装备等领域为突破口,通过与十堰、随州协同联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取得实质进展。推动宜昌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通过与荆州、荆门联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取得实质进展。(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八)加快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围绕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4大领域18项建设任务,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三百”战略实施,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加大对县城的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统筹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做好10个县城城镇化示范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县市。(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相关县(市)负责)

(九)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建立全省特色小镇清单,强化正面引导和分类指导,统筹典型引路和负面警示,挖掘推广我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持续推进“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体育局、省委编办、市州有关部门、相关县(市、区)负责)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

(十)有序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探索实施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制度,加快构建以保障性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以需定供筹建公租房,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困难群众和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住房问题,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规范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长租房政策。(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一)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强数据资源实时共享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深化搭建公共资源感知设备,填补化工园区、重要场所以及自然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控盲点,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持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实施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应急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基层防控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等“4大体系、1个平台”建设,加快补齐县城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短板。提高平战结合能力,确保改建新建的大型公共设施具备短期内改造为方舱医院的条件。大力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改造河道、堤防、水库等防洪设施,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整治城市易涝积水区段。以“237”应急管理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网,全面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突发事件科学高效处置。(省发改委、省卫健委、省应急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提高污水管网覆盖率,增强污水管网收集能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分门别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背街小巷等环境卫生死角整治,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城市微型公园建设,推进县市区“一场两馆”新建改建工程。(省住建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健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体育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休闲绿道等城市慢行系统,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大支路建设力度,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大力推进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完善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侧停车位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提升智能化水平。健全大型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支持武汉、襄阳参加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旧城区有序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老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2021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601个。探索将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改造成为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工业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提升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打造城市消费名片。因地制宜将一批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社区或其他空间。(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五、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十六)优化城市空间治理。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有序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建立健全“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和“密度提升、挖潜增效”政策组合机制,全面推行增量投放与存量盘活利用相挂钩。积极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分层开发、立体开发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等模式。加强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管控。(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七)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合理设置街道、社区,对规模过大、过小或交叉过多不便管理服务的社区适当进行调整。提升社区网络化管理服务水平。落实社区工作者“岗在网格、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和网格楼栋包保责任。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地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支持老旧小区引入市场化物业服务或推行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等方式,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省民政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八)改善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梳理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健全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系统。强化资源整合,市设区不再设置单独的“区长热线”。建立市民举报投诉“一号接收”“一口受理”平台,在街道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机构。(省政务办、省委政法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九)引导人才下乡入乡就业创业。研究制定人才加入乡村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经常居住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化科技人才流动政策环境,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以离岗创业、兼职兼薪方式服务省内涉农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园建设,最大限度帮助企业吸纳返乡留乡农民就业。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骨干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更多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委财经办、省科技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深化土地住房制度改革。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完善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抵押、退出、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探索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完成城中村改造和乡村住房宅基地确权办证,规范小产权房管理。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鼓励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委财经办、省农业农村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一)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统筹规划城乡供电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建设,推动供水供气等重要设施向城市郊区和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延伸覆盖。加强乡村垃圾收储转运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统筹的垃圾收集处理。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客运站改建迁建和功能提升。支持城郊承接城市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疏解,在县乡村合理布局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和农贸市场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通道。(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开展“千企兴千村”活动,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重点产业、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创建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和美丽休闲乡村,促进农村消费,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积极开发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办好农事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农事节庆品牌。(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七、实施保障

第11篇

关键字: 机载处理系统; 需求工程; 需求获取; 嵌入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24?0065?03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requirement engineering method of airborne integrated processing system

WANG Ming, XIE Wen-tao, ZHANG Lei, GAO Yang,

(Aeronautical Computing Technique Research Institute, Xi’an 710068, China)

Abstract: Focusing on airborne processing system, the cont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of requiremen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requirement engineering are illustrated in this paper. The key points in requirement engineering of complicated airborne embedded systems are pointed out.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requiremen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re propo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irborne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system.

Keywords: airborne processing system; requirement engineering; requirement acquirement; embedded system

0 引 言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作为载机平台中最重要的核心系统之一,为载机提供一套系统的综合处理与公共计算资源;包括处理、存储、控制、接口管理、信息交换等功能。对于机载综合处理系统这种愈来愈复杂的网络化嵌入式系统的研制,就必须重点把握需求,从需求获取、需求采集、需求管理、需求前期的建模分析和后期基于需求的验证等全生命周期各个需求相关环节进行管控,必须针对此类产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完整的体系化的工具链。本文研究了复杂机载综合处理系统的需求工程的理论、思路和方法。

1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求工程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求工程是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需求工程通俗讲是指该系统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该怎么做。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求获取需要三个不同相关方的协作:开发者(研制单位),客户(主机单位),用户(设备使用者)。规范详尽的产品需求来自早期非正式的粗略的概念和想法,不断结合三个相关方的需求和约束,历经多次分析、验证和迭代形成最终的系统需求。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求,是指主机用户解决机载应用的若干问题或达到机载综合处理应用目标所需要的条件或能力,该条件或能力须有由一套满足相关约定、标准级规范的系统实现。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求工程需要回答如下问题:

(1) 如何定义鉴别某个机载综合处理系统的目的:什么是内部系统(机载综合处理系统内部的架构、通信网络、组成、性能等),什么是外部系统(机载综合处理系统对外功能、交联接口、数据通信、环境适应性、成本等);

(2)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求获取过程中有哪些错误:系统不能支持用户工作(系统功能失效)、功能缺失或错误(部分功能不能实现或工作结果与预期不一致)、纠错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纠正出现的错误,所需要付出的物料、人力、周期等巨大的代价)。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求工程(RE)面向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1],目标是形成系统需求规范,包括两大部分:需求开发(RD)和需求管理(RM),如图1所示。其中需求开发包括获取、分析、沟通、形成文档、确认生效;需求管理包括:变更控制、版本控制、状态追踪、追溯。

图1 需求工程的组成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求工程的输入:

(1) 预期系统的一个模糊想象,即某系统或子系统产品的研制协议或成品开发协议;

(2) 协议中的承研单位、主机单位等各自利益的相关方规定;

(3) 完整的问题陈述,即对机载综合处理系统要求的完整描述。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求工程的输出:

(1) 一套尽可能完整的规范,即最终的系统级产品的系统规范或研制规范;

(2) 完全覆盖所有问题,即所有相关需求均已捕获,研制规范或系统规范完整覆盖了所有陈述的问题;

(3) 完全且精准的定义每一条需求,无遗漏,无歧义。

需求工程的三个维度目标[2],如图2所示。

图2 需求工程的三个维度目标

规范(Specification):开发尽可能完全的需求规范,包括成本计划;

表达(Representation):提供综合完整的所有方面的表现:非正式,半正式,正式的需求;注意这几种表达之间的转换问题;

一致(Agreement):完成与最终规格公共的一致,期间允许有个人的意见。

2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求开发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的需求开发的重点是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

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的区别及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需求获取和分析的区别及关系

对于机载综合处理系统的需求获取工作,必然需从问题陈述开始,问题陈述是由客户面向系统层面描述问题(主机面向载机应用层面)。

2.1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的问题陈述

(1) 所处的位置和当前的情势: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所属载机分系统位置(航电、机电、飞控、辅助动力控制、或者全机深度综合系统等)和当前有哪些现有条件;

(2) 新系统所应提供的功能: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本身应该提供的功能,以航电为例,可包括任务综合、导航控制、显示控制、存储能力、对外接口等;

(3) 系统的开发环境: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本身开发所限定的系统级、子系统级、部件级的硬件及软件开发环境;

(4) 客户希望的可交付形式:协议约定的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的交付形式,一套系统、或一台整机,随机设备、随机资料等;

(5) 交货日期:约定的交付日期;

(6) 一套接受的标准:规定了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研制所必须遵循或建议遵循的一套标准,包括质量过程标准、软硬件设计标准、过程及最终验证标准等。

2.2 影响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问题陈述优劣的因素

(1)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所面临的情势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2) 若干系统级的应用场景的描述;

(3) 初始需求: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约束(伪需求);

(4) 项目计划:包括系统最终交付期在内的用户关注的重要里程碑;

(5) 目标环境:交付系统必须执行一套详尽系统测试检验的环境;

(6) 客户接受标准:系统测试检验的标准。

3 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功能需求:描述系统和其环境交互作用,与具体实现无关,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的功能需求主要描述该系统承担的功能、与载机其他系统的接口互联、数据通信及对外承担功能,与产品本身的具体内部组成、体系架构、实施方案、组件选型均无关[3]。

非功能需求(A类最典型):

(1) 用户看见的与功能行为不直接相关的方面(表象)。

(2) 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测试性、综合保障性、性能、有效性、可用性、支持能力、适应性。

伪需求(B类非功能需求):系统运转时受到客户或环境的影响、法律需求、设计和实现约束,如容错能力、高低温适应性、电子兼容性等环境适应性能力;

项目需求(C类非功能需求):产品研制预算经费、合同额、交付日期等。

对于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来讲,系统架构、实现技术、开发方法、开发环境、实现语言、重用性等通常都不是需求[4]。功能及非功能需求的树状图如图4所示。

图4 功能需求及非功能需求的树状图

4 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包括:变更控制、版本控制、状态追踪、追溯。

需求管理,实际是管理需求变更的若干过程,开发过程中的连续的变更带来的诸多困难问题。其主要关注点包括:管理需求间关系,管理需求优先级,管理不同文档间的从属性(需求文档,需求规格,研制系统过程中其他文档),管理需求一致性变更[5]。

需求管理涉及的过程包括:变更和追溯,没有追踪性则无法有效管理需求。追溯性含义:谁提出的需求,为什么存在需求,需求与什么相关,如何将需求与其他信息关联(系统设计、实现、用户文档)。

(1) 威者工具支撑

需求管理工具包括:采集、存储、大数据量信息的维护;

为支撑需求管理而定制设计的不同的可用工具;

适用与需求工程的其他工具:配置管理系统、邮件系统、共享工作区。

(2) 需求管理工具支持功能

用于存储数据的数据库系统;

用于文档分析和生成的工具:构建需求数据库,生成需求文档;

帮助确保变更完全落实的变更管理工具;

帮助需求工程师找到系统需求间依赖关系的追踪工具。需求管理各环节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需求管理各环节关系

5 研究方向

根据需求工程的理论,针对机载综合处理系统需要建立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部分集成定制工具,必将极大的提高此类复杂嵌入式系统的研制水平。

(1) 集成定制需求开发工具。需要建设定制的基于模型的需求建模分析仿真的相关的需求开发工具,整合多个需求建模分析工具,建成适应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特点的需求建模仿真分析专用的集成工具,解决工具分散孤立的问题,使之能对系统的各种特性进行需求分析[6],最终形成完整的需求建模、分析、仿真的规范流程和完整工具链。

(2) 集成定制需求管理工具。需要建设定制面向全生命周期的需求管理相关工具,整合多个需求相关环节的工具,建成适应机载综合处理统级产品特点的需求采集管理工具,能形成完整的需求采集管理模板和管理流程以及完成的工具链,形成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基于需求的信息化管理能力。

6 结 语

本文结合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产品的应用特点,系统地介绍了需求工程所涉及的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部分内容的理论和特点,分别介绍两部分工作中各自的重点难点以及指导依据,并且提出了针对机载综合处理系统这类复杂系统产品在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个方面所需集成定制的工具链。

参考文献

[1] GONG Yi?fan, PU Xiao?bo, LIU Jun, et al. Rapid prototype design method in avionics system based on UML [J].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7, (4): 749?753.

[2] 赵立军.基于SysML的需求分析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12):145?147.

[3] 刘剑,王智学.基于本体的需求获取方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智学.基于能力的复杂系统需求分析[C]//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军事系统工程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南京: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2008:125?128.

第12篇

[关键词]“三公经费”;委托理论;“经济人”

近几年来,“三公”经费的使用问题受到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再次要求“加大‘三公经费’的公开力度,要求更加细化地说明公务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拥有量和国内公务接待的有关情况”。“三公”经费公开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三公”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浪费问题、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规模,但是尽管如此目前“三公”经费的控制仍不尽如人意。“三公”经费滥用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委托机制失灵的现象。作为人的政府利用其信息优势和职务之便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了委托人民众的利益,造成了“三公”经费浪费、规模无法控制等问题。因此,从委托理论浅析我国“三公”经费的控制现状、“控制难”的原因以及措施,对于深入了解“三公”经费控制中的问题和对其有效治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三公”经费的控制现状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而“三公”经费的控制是指严格控制其在财政预算总额中的规模和比例[1]。近年来由于利益失衡、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监督使“三公”经费滥用问题严重,出现了诸如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等问题,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以公车为例,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存在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基于这个背景,国家开始狠抓“三公”经费的公开和控制监管,使“三公”经费的支出基数有了显著降低。2010年国务院要求公开中央各部门的“三公经费”以来,按官方财政公开的数据统计,四年来,“三公经费”决算从2010年的94.7亿元降至2013年的71.54亿元,共减少23.16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由61.69亿元降至42.53亿元,减少了19.16亿元,居三项之首。但是我国的“三公”经费控制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第一,“三公”经费的公开仍不透明。从《2013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中可以看出仍有14 个省份未公开“三公”经费,并且公开的往往是上千万、上亿级别的大数,而缺乏细化精确的小数,没有细化精确到具体的花费项目,也没有说明花费的具体目的。与“三公”经费配套的一些基本参照数据,如部门人员数量等,也没有进一步细化公开。“三公”经费的公开越模糊,政府部门对于“三公”经费的使用就越自由越不受限制,控制其规模就越难。

第二,“三公”经费的浪费现象仍十分严重。目前公务接待的开支名目多、数额大,包含内容却并不清楚;打着出国学习考察,参加培训、会议的口号进行公费旅游为干部谋取福利的现象十分突出;单位违法超编、超购车辆,公车私用的行为也无法杜绝,据国家发改委统计:行政单位的公车每万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运营车的5~6倍,而使用效率仅为社会运营车的1/5至1/6,浪费现象不可谓不严重。

第三,“三公”经费的隐形支出难以统计。“三公”经费支出常常被变通为其他支出,或是向下级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摊派、转嫁,或是将预算外收入用于“三公”消费。这种隐形支出就使得“三公”经费的实际支出难以考察,“三公”经费的总体支出数额无法确定,“三公”经费的控制自然也就无法实现了。

二、“三公”经费难以控制的原因――基于委托理论分析

在学术界普遍看来,委托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模式,以两个基本假设――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为前提。在这种假设下,人便可能会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委托人之上,即可能产生问题。而由于问题的存在,委托人就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来约束和激励人,避免问题的发生,提高效率。

造成“三公”经费控制困难的原因有许多,本文基于委托理论分析,主要有:

第一,政府工作人员也是“经济人”。委托理论认为政府是由活动在政治市场上的独立经济人组成的,他们对公共权力的获取和行使并不是以放弃自身利益需求为前提的。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自利行为为准则的政府工作人员,一旦其遵守法律的理性被这种经济人本质打败,自利现象就会出现[2]。长期以来,我国公务员实行低工资高福利的工资待遇制度,工资水平过低就容易导致部分公职人员滥用权力,,使“三公消费”支出增加。

第二,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委托理论认为只要公共权力人即政府是信息优势者,且本性中又包含有自私自利的成分,那么,他就有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谋取私利。现实中官员往往为了自身利益,找各种借口隐藏信息,即使公开信息也是“形式重于实质”,对公众缺乏坦诚的态度与透明的行动[3]。“三公”经费越模糊,政府从中可获取的利益就越大,因此政府往往对利用其信息优势地位不愿意公开“三公”经费每笔支出的具体金额和使用用途,其数据究竟是高是低,是否合理,这些公众都很难判断鉴别。这种信息不对称就给了政府“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也使“三公”经费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第三,监督机制不完善。就目前看来,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主体多,但其之间缺乏整合,监督的合力较弱,没有形成疏而不漏的监督网络,存在大量虚监漏监的问题,容易出现模糊的公务消费。现在“三公”经费的来源除了每年人大审议的经费之外,还有些是来源于预算外资金,这些资金难以监管。而且“三公”经费常常分散在预算科目的各项支出中,内容和范围也界定不清,支出随意性较大,民众也没有足够的依据对公开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建议:如何有效控制“三公”经费

在委托理论看来,由于最终人――官员是自利倾向的,并且作为委托人的民众和作为人的政府之间信息并不对称,不易进行监督,所以极易导致委托机制失灵。“三公”经费控制难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委托机制失灵,需要我们从委托理论的视角寻找解决的途径。

第一,适当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推行“阳光工资”。相对于国内其他行业和国外公务员,我国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偏低。“经济人”假设认为公务员首先考虑的会是个人的物质生活状况,注意的是自己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然后才是公共利益[4]。逐步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性收入,把各种津贴、补贴、奖金等“隐形收入”显性化,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务员的社会公平感,减少其不良公务消费的动机。

第二,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打破信息不对称。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三公”经费使用标准,对公务接待的含义标准、公车配置的标准和公务出国方面的规定都作严格的规定,并且在网上公示[5]。其次,在“三公”经费预算制度上,应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三公”经费纳入基本预算,预算的项目也应该更加细化可操作。最后,在“三公”经费的审批制度上,应该将“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社会反馈意见搜集、政府回应及修改预算等工作前置到预算审批之前,更好地让公共了解经费的支出并建立公民政府双向沟通机制,打破信息不对称局面。

第三,“三公”经费的公开应更细更全,透明度亟需提高。政府收入和支出都与人民息息相关,政府有义务让人民了解他们委托政府管理的公共资金是从什么渠道获得又有什么用途,这种安排和使用结果是否合理。以美国为例,它的联邦总务局每个财年都会将联邦政府的公车使用情况(公车的数量、车型、单位使用成本)公布在网上,供公众随时查阅和对比分析。我国政府也应统一规范“三公”经费公开的途径、形式和标准,提高公开的深度、广度,使“三公”经费的公开更加精确完整,让百姓们能够看到“小账”、“细账”。这不仅是对人民权利的保障,让民众充分参与到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中,还有利于民众行使委托人权力监督政府,约束政府行为。

第四,建立“三公”经费绩效考核体系,实行问责制。“三公”经费的控制除了继续加大公开力度,还必须要进行事后评估考核,加强责任追究。首先,审计部门要不定期的对“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审计,特别是针对支出规模大的单位,并提出审计意见。在“三公”经费决算公开之前,应审计“三公”经费支出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以便民众和媒体更好地监督。其次,还应把“三公”经费的使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不按法定要求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部门的负责人问责,加大对违规单位的处罚力度[6]。最后,还应把“三公”经费的情况与公务员的个人年终绩效评估挂钩,奖优惩劣,约束公务员平时的公务浪费行为[7]。

第五,健全“三公”经费监督体系,提高监督水平。首先,要充分发挥人大在“三公”经费预、决算中的监督作用。在审批“三公”经费预算时要进行事前监督,“三公”经费只能从本单位的基本支出预算中支出,不得从其他渠道支付,对“三公”经费决算的审议也要认真负责,以做好事后监督。其次,要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对违法使用“三公经费”的政府进行审查,以保障“三公经费”管理的有序性。最后,要重视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在香港,公务接待要上报宾客名单、宴请理由、预计消费和人均消费等信息,以供民众有效监督,形成透明的监督机制[8]。“三公”经费预算的公开要细化到“项”上,让民众一看就懂,便于公民监督。

五、结语

本文基于委托理论,浅析了我国“三公”经费的控制现状、造成“三公”经费控制不易的原因和更好实施“三公”经费管理的建议。但文章仅从提高薪资、公开透明、管理制度、绩效体系、民主监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要控制“三公”经费,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三公”经费的预算体系建设、精简机构数量和在编人数等。“三公”经费的控制是现在国家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要求,对于提升政府的诚信力和社会形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认真执行国家有关“三公”经费的规定,努力控制“三公”经费规模。

参考文献

[1]田冠军.“三公”经费的控制与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2014(04):74-78

[2]谭鑫.浅析我国腐败问题的成因及治理――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分析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3(02):185-186

[3]王育红.浅议“三公经费”消费的治理[J].中国外资,2013(10):130-131

[4]郑永兰,潘晨光.由“高薪养廉”谈我国公务员物质激励的必要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5]郑璇.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学理论,2013(16):54-56

[6]胡颖.公共预算作用下的“三公”经费控制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4):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