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病句修改

初中语文病句修改

时间:2022-10-01 06:5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病句修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病句修改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合理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全面展开,有些教师只是一味的去活跃课堂,而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则表现出了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初中语文教学是否还要进行语法教学?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感到困惑,在此,结合教学谈一下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语法教学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并且从人教版的教材内容的设置上来看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教材设置,明确地把语法“排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中考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虽有时被列入考试内容,但占得分值微乎其微,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再列入考核要求,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了,何乐而不为呢。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倡人文性,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淡出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缺失的面临的问题

初中语文不再讲语法后,语文教师的工作是轻松了,但在教学中却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一是中考考试尽管不再考核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在原先讲语法时很简单的问题却成为了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的难点。这是由于初中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如果让教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不讲,让学生只凭语感,学生是会改句子但不知原先句子出错误的原因,是误人子弟做法。二是不教学语文语法还带来不少问题。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所以说在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语文语法的学习,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三、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从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来看是要学生凭语感来学习语文知识,但是从现实生活来看到底教语法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觉得就语文学习来说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因为语法问题繁琐不利于学生学习,再加上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更是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说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一是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二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是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这是素质教育教学下的一个新课题。

四、构建素质教育教学下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第2篇

在中考前夕,如何通过复习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是很多教师、学生和家长非常关注的课题。但是由于初中语文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中考考核的重点又放在学生对知识点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上,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找不到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有的教师干脆以文言文作为复习重点,对于作文和阅读等复习效果不明显的环节干脆放弃,这显然都是不合理的。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摒弃大容量题海练兵式的复习教学模式,避免复习课堂上消极松散式的管理。应当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借助复习教学艺术的提升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语文复习从“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的转变,达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的教学目标。

一、善用教学辅助手段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进步,教学辅助手段的多样化为语文复习教学艺术性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在语文复习课堂上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复习教学的艺术性。首先,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学习,避免了语文复习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还可以提高语文复习课的知识容量,补充更多有针对性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如,语文阅读题材的扩充,课内外知识点的对比,课外古诗鉴赏,课外文言文的拓展,等等,都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复习教学的知识容量,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转移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例如,在针对古诗鉴赏进行复习时,教师可以按照诗人对课文中的古诗进行分类复习,如,针对李白的诗歌制作“走进李白”的PPT,对李白的生平、诗歌特征、人生态度、思想抱负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回顾,然后再设定“链接中考”的古诗鉴赏题目进行教学,这样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二、积极融入情感因素

在语文复习课堂上融入情感因素,可以让语文复习课堂变得更加和谐,为学生的语文复习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初中语文复习教学艺术的提升,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巧妙运用。首先,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层设置复习目标,有效缓解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复习教学活动中来。其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情感的投入,尤其是在复习课堂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环节,学生只有积极投入情感,提高学生内心对于语文知识的感知,才能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再次,语文教师要合理控制复习课堂的教学节奏,不要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过多的内容,因为长时间或大容量的复习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导致学生记忆效率的下降。例如,在“病句的修改及辨析”的复习中,由于会涉及到多种病句类型、修改步骤、修改方面等大量的内容,加上复习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节奏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控制,让语文复习课堂张弛有度。比如,可以讲一个因为病句而造成的笑话,以此来对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节。

三、建立多样化的复习项目

多样化复习项目的建立,其目的就是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复习需求,强调的是学科教学与项目教学的有效结合,使得初中语文的复习教学打破传统的复习教学流程,将教师的复习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复习、合作探究进行有效的结合。多样化语文复习项目的建立,也就赋予了学生在语文复习课堂上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和空间,打破了原先完全依赖教师组织复习内容的课堂局面。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觉醒,让初中语文课堂的复习教学不再是语文教师的“单边行动”,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传授”与“接受”、“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选择更有针对性的复习项目,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复习目标,实现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初中语文作文复习教学中,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自己擅长的题材和不擅长的题材,这时通过教师建立的多样化复习项目,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04

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理想与否,我认为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导”,导的得法,则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不得法,则事倍功半,学生生厌。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这个“导”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对读进行有效指导

每篇课文的导入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会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怎样学,一开始就耳提面命地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景中,让学生产生知识的渴求,需要。例如讲课文《春》,我先让学生去争相谈一谈本文要让我们去学会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让我们观察春天;教育我们热爱春天;学习本文手法……我对学生的见解给予鼓励、肯定、接着总结:本文作者观察细致,妙笔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生机勃然的景象,运用了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然后启发学生对此文应如何学,学什么?有学生提议用幻灯片,有想大声朗读,还有要归纳题纲,最后一美术爱好者说要自己画出文中描绘的景象,她的想法征得同学们的响应,我马上来纳,组织了一场生动的语文写生课。

关于“学什么”的问题,我侧重于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然后针对自己所画的图,看看景物的搭配、数量、类别与课文有哪些出入。学生在查漏补缺中,熟悉了文章内容。同时,我让学生随时发现知识,随时学;随时发现问题立即讲出来,疑义相与析吗?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在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基础上,变学生被动学为自觉自愿活动,谁的作用?教师适时指导。

二、对问题引导思考

确定了学习目标后,师生互动质疑设问可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表达力、思维力。因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需要在脑海中迅速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与以前课文对比,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萌发的过程。例如在《我的老师》(魏巍)一课中,我先提出几个问题:①本文写了哪位老师;②写了老师几件事;③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老师的什么。这些问题较容易,但给了学生们学习的劲头。接着我开始按照我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往深挖,往宽拓,结果学生的问题还真不少。一学生发问:既然这位蔡老师是位女教师,为什么要说“先生”呢?……

引导学生在总结七件事基础上,体会文章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日到假日,从学习到思想无不饱含着老师爱护关心学生的深情厚意和学生对老师深切真挚的爱。使学生的思维紧紧附着在这一思路上,边走边思,边思边摘取这条思路的“鲜果”,从而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对逆向问题引导议

指导初中生对课文要点议论,是件较难的事。但拿取个别具有矛盾双方对立方面的问题进行分辨讨论,如好与坏,美与丑,我想学生的课将会更多一些。如《分马》中老孙头形象,是进步,还是落后,学生争论不休。教师点拨:老孙头是正在转变中的一部分农民的形象。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故事的插入对全文结构和思想的影响。展开议论。有的说不妥,它反映封建迷信教育对儿童的毒害。而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所以是矛盾;有的说妥当,因为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表现儿时的无忧无虑,美女蛇的故事给鲁迅的儿时带来一份新奇感。通过教师的启迪,学生的爱憎明朗起来,是非明晰可见。

四、对练习辅导发挥水平

学习的目标在于用,而配合定量的练习题,对巩固知识,训练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1.字词方面,选取学生常犯别字病句进行强化,教师给予启发,牵一字而动一系列。《初中生错别字病句大全》紧扣中考命题,结合初中生写错别字的实际情况和汉字本身的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缕析了错字和别字的几种常见类型,科学而实用地介绍了辨析错别字的方法,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在病句部分。《初中生错别字病句大全》遵循讲与练相结合的原则,每一病句类型后都附有“小试牛刀”这一环节,又围绕中考出题方向设置“综合练习”,让学生即学即用,举一反三,强化知识点,提高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初中生错别字病句大全》既可以作为学生平时练习之用。也可作为考前强化记忆之用,是学生告别错别字和病句的好帮手。

2.修辞方法,教师出示修辞句,引导分清修辞类别,把握每种修辞特征,进而自己模仿练习。比如对下列修辞方法要懂得、要会利用。(1)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2)借喻和借代的不同。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3)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等等。

3.阅读方面。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征,启示学生运用不同读法,揣摩词语在上下文中作用、含义、抓每段中心句,看每段间联系。最后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体会作者态度和观点,从读文析文中挖掘写作技巧,以便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五、调查了解——因势导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语文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久以来,基础教育过分重视认知性教学,强调理性,忽视感性,强调认知,忽视情感的教学,其实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讲是大错特错的。因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认知教学,应当开展和构建语文 “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探讨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便为今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成果做好理论准备。

二、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体验,让学生身临语文学习的意境

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所讲授语文内容创设合理的语文教学情境,能够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教学内容,能够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起学生的情感感染和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安排学生在户外进行实践,寻找一个公园让学生体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区别。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学习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它解决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和认同

(二)角色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学习的责任

角色体验是一种通过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能够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能够学会交流、学会理解、学会合作等。

例如,教师在讲解《最后一课》时,可以安排小组,各小组同学分别扮演,由于各位同学的性格不同,表演出来的情绪反应也不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来选定角色扮演者,又要注意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角色体验中来。

(三) 操作体验,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操作体验是通过让学生从事一定的动手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体验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刻体验有关理论知识,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这种教学方法是这次优质课活动评选中采用最多的方法。

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河颂》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比如电脑或者录音机播放一段钢琴曲《黄河大合唱》的音频,在音乐的进行中,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和体验文中的意象,深刻体会黄河母亲的宽广胸怀,学生会深刻了解黄河孕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这种操作体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操作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 探究体验,让学生提升判断价值

探究体验是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从事一定的课堂探究活动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课堂探究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例如,教师在讲述文章的病句修改这部分知识点时,操作程序上,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由师生共同探讨疑问,在学生本身已有的体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答案。老师并不会否定学生答案,也不会给学生以标准答案,只是让学生在互相辩论探讨的过程中,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对于病句的类型和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五)实践体验,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对语言的模仿不是在强化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是在正常的环境中发生的语言习得模式,所以“用语文”才是“教语文”“学语文”的实质。因此,语文教学应多创设实践活动,比如开展语文小知识辩论赛、演讲赛等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一方面,从美学的角度看,真正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设身处地地感受语文才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体验中感受到语文真正的美,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变化,感受到自然的灵动与色彩,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与脆弱等等,从体验中感知语文,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境界。

另一方面,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情和行为,这种知、情、意、行的结合,才会为语文教学带来不可思议的效果,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在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笔者将继续实践这一理论,争取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为体验式教学做出一些比较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飞扬.语文教学的体验式之美[J].语文教学通讯,2006(03).

[2]张小阳.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03).

第5篇

在初中语文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挥棒下,初中语文教材对语法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删减,在教材的附录里,语法静静地躺在那儿,无人问津,中考的试卷上,明显的语法点的考测早就不见了踪影,语法成为语文教学被冷落的对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不能放弃。

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现状

1.淡化语法现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严重的弊端是应试教学,最普遍现象是淡化语法教学,对于基础的语法知识点讲得支离破碎,仅仅对有助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作文修改时对最基础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简单讲解,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文从字顺,作文的句子通顺易懂,符合逻辑习惯。考试考到的语法内容也是仅限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这一切,导致初中语法的淡化教学,学生学到的语法知识点也支离破碎,最终导致语法教学的缺失和遗憾。

2.超出语法课标

与淡化语法教学的现象对立的是过度强化语法教学,所讲解的语法知识超出新课标的范围和难度要求,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难度系数大,教学也不奏效。

如对于“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的概念、结构、四种句式一一明细化,例句讲解透彻、练习面面俱到,致使学生听得晕头转向,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与高效课堂更不符。因为新课程标准只要求能辨别出是否是主谓句就可以了。

二、初中语文教学语法学习的重要性

1.了解造字法,减少错别字

作为语文教师,最头疼的莫过于学生作文的批改,且不说语句是否通顺、篇章结构是否合理,单就错别字,就让老师们摇头感叹,再三强调注意错别字,学生还是错字连篇。

如果对字的音、形、义进行一体化分析,渗透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可以助学生减少错别字一臂之力。如“桥梁”、“高粱”的“梁”和“粱”学生总是一错再错,如果告诉学生“高粱”是一种粮食作物,与“米”有关,“桥梁”不需要“米”要用“木”建造,那么,学生会记得清楚、分得明白。

2.掌握语法,有助于阅读的提高

“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能力”是新课标给语文教学提出的中心任务。但目前淡化语法的现象,影响学生语感的缺失和感知能力的降低。主要表现在做阅读题时,读不懂题、不能理解主要内容,对于句子的理解更是“主干”和“枝叶”分不清,严重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

3.学习语法,有助于写作的提高

适当进行语法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病句是作文中的又一大问题,病句的普遍存在,除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外,关键在于语法知识的困乏,语法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的基础,由于语法的缺失,生造词句、搭配不当、不合逻辑等随处可见,使文章词不达意、文不传情。

三、语法教学——古为今用、今为古用

1.古为今用,注重拓展

所谓“古为今用”指借鉴古代文化遗产,推进社会的发展。用在语文教学中,指的是阅读现代文时,借鉴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理解现代文。其中,数字的用法就可以收到“古为今用“之效。

如古诗词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我辈情钟不自由,闲白却九分头”、“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方信玉霄千万里,春风犹未到人间”等这些诗句中都含有数字,而古汉语中的数字三、七、八、九、十、千、万等都不是实指,是虚指,极言很多之意。用这个语法知识,现代文的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六神无主、五畜兴旺、五彩缤纷、狡兔三窟、千军万马、万马奔腾、一目十行等中的数字也是泛指之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指。

借助于分析古汉语中的语法句型,拓展到现代文,对理解现代文的句法结构也大有裨益。如《黔之驴》中的“蹄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给学生说,“蹄”是名词动用,用“蹄子踢”之意,“蹄之”是主谓宾结构,省略了主语“驴”,之是代词,代指“人”;《敕勒川》中的“笼盖四野”中的“笼”是名词,而在这个句子中是“像笼子一样”的意思等。如果把文言文中学到的这些知识运用于现代文的阅读和理解,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说“短信我”就是“以短信的形式告诉我”,“给我发短信”之意;“饭后,写作业”,显然,句子中的“饭后”指的是“吃过饭后”,是名词动用,利用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2.今为古用,注重迁移

“今为古用”就是用现代汉语的相关语法知识解决文言文中的句法、语法结构,以简单易懂的句法分析文言文的句法和语法,利于学生接受。如《荷塘月色》中有几个比喻句: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等,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重点分析这几个比喻句的用法的贴切、形象、生动,并能找到本体和喻体,理解二者的联系。将这些修辞手法潜移默化到文言文中,理解文言文中的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轻松理解和运用。如《小石潭记》的写水流声的比喻句是“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理解起来就不是很难,如果没有现代文中的修辞知识做基础,学习这篇文言文,讲起来比喻,势必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活动课 开展

当今小学语文课的活动课越来越多,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活动课可有可无有的甚至不上活动课,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相反我认为活动课由他内在的优势和价值,有其他课型无法比拟的作用。

1 学生地位:从被动到主动

在语文活动课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活动课要在学生主动参与上下功夫。目前,我国的教学理论虽然也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这种承认是有限的,限制在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媒体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即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基本上否认学生有直接经验和直接认识世界的任务,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把教学活动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

要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必须让他们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使主动学习与科学认识相联系的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他从经验主义出发,开展主张以学生主动活动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从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让学生积极地、多方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以验证方案的正确与否作为阶段性认识活动的结束。

2 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 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 上好语文活动课,形式还必须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

活动的吸引力来自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变化多样,并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知识性。我现在教授五年级语文,在让学生修改病句的一堂活动课中,我是这样上的:我先做好一些小卡片,上面写有病句,再给每位学生印好一份有20道病句的试题,还做了几顶“邪博士帽”。上课时,我先在门上用红粉笔画好红十字标志,写上“病句医院”四个字。开始大家迷惑不解,我走上讲台,对学生说:“今天我们都当回‘医生’,医治的对象不是病人,而是病句,看谁改得病句多、快、准。自己记分,每人标准分一百分,答对一题加十分,错的倒扣十分,对得分多、医术高明的‘医生’,我们要给他戴上医学‘博士帽’。同学们,现在是你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希望同学们一显身手。”同学们一听恍然大悟,顿时兴趣盎然,我先提问:“在我们这个特殊医院里,最常见的病有几种?治疗的原则是什么?”大家踊跃地说出了常见病句的种类和修改病句的原则。然后我拿出有病句的小卡片,让同学们抢答,不仅要说出医治的结果,还要说出得了什么病,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大家竞相发言;之后,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试题,十分钟后停笔,请同学们说出答案,老师对错的进行纠正,学生自己记分;接着每人五分钟,分别给同伴出题,让对方“医治”。最后,各人统计自己的得分,给几个得分高的同学进行颁奖,每人戴一顶“小博士帽”。这堂活动课,不仅生动有趣,使学生掌握了改病句的方法,还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作文的兴趣,效果很好,我再批改作文、日记时发现病句明显减少了。

4 采取灵活多样的开放形式

4.1 语文活动课要与课堂内容相联系。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活动课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开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高效地接受知识。

4.2 语文活动课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语文活动课是实现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手段。通过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教师可以创设语文知识来源及其运用的生活情境,引导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第7篇

〔关键词〕 字词教学;引导;激励;积累;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9―0052―01

做了多年的老师,听了好多同行的课,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讲,讲什么,一直在我脑海徘徊。从主流的教学指向看,大家的着力点放在了构思谋篇、艺术手法、形象分析、思想熏陶、美育培养、多元解读、批判性思维的活动探究、文化体验等等上。在现在人们的眼中,只有这些才是语文教育,只有在这些方面去努力、去突破才能跳出初中语文的教学窠臼,实现创新。而这无疑使得字词教学成为语文教育的盲区。让我们静下心来沉思,语文课老师给学生教什么,学生学语文又学什么,从生活与实践悟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首先要解决字词的学习,这样才能推动语文教学深入发展。

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考试评价的重点要素。科学实施字词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词汇理解、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进行字词教学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实施字词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识字和写字目标有三条:一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二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三是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初中阶段阅读目标中还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写作目标中要求文从字顺,口语交际目标中要求表述要得体、生动、准确,这些为我们规定了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些规定都启示我们,字词教学必须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正确运用为核心目标。单纯追求积累的词语教学是不可取的。识字强调自主、熟练和规范书写;学词则强调理解、推敲和正确运用。不重视习惯培养的词语教学是效率低下的。同时,在进行字词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讲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过程和规律。识字学词是学生课前做的事情,而我们教师的职责是明确目标、遵循规律、完善学程、指导策略、实施评价、反思补救,通过组织、帮助、指导和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上述目标要求的达成。

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授课过程中应科学优化。要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字词教学的规定,最关键的就是要改进和优化我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以阅读、表达实践为载体,从课前自主识记、课中巩固理解、课后强化运用等方面,整体设计学习流程,把字词教学真正纳入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

课前自主识记。课前识记是提高字词教学水平的起点,老师要强化组织、督促和巡视,让学生全面收集整理,确定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检查巩固的易混、易错字词。并设计好相应的辨析、比较训练题目。以此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操作上,在上新课前,老师可把字词识记目标作为预习的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前或自习时间,自主学习,借助工具扫清阅读障碍,识记重点字词。然后,同学协作,进一步巩固。最后,小组进行字词默写检查,完成字词学习目标。

课堂中巩固理解,是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操作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听写,对课前发现的重点字词做辨析、比较训练,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发现问题后,教师要根据汉语文字的特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巩固识记。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阵地,老师这样做不仅不需要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字词的解析辨析课文,达到学生理解课文锦上添花的效果。

课后强化运用是词语教学的归宿。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课后对重点字词,应该安排必要的练习,比如造句、联词成段、修改病句、词语辨析、写作训练等方式,力求通过多种语言环境里重点字词的高频复现和创造性的应用,在巩固识记、理解的同时,有效提高重点字词的准确运用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产生会读、会写、会用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会用的字词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只有学生会用了,字词教学的目标才算是最终达成了。

第8篇

一、复习语文基础语法知识

(一)复习现代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的基本知识,知道它们的语法性质作用。难点是区分名词和动词,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和形容词。这些知识在辨析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要用到。

(二)复习现代汉语短语的基本知识、结构特点,学会辨别各类短语。如调查研究(并列短语)、突然听到(偏正短语)、蓝色天空(偏正短语)、人声鼎沸(主谓短语)、相信自己(动宾短语)、富得冒油(动补短语),这些知识在辨析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要用到。

(三)复习现代汉语单句成分的划分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2.句子的构成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定+主+状+谓+补+定+宾+补

例如:(寂寞的)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状+动+补)

主语 谓语 宾语

二、理解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与以及现代汉语中词的用法的联系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词的用法相比较明显不同,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一)文言文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明确概念:

“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作状语,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能作状语,在句子中起修饰作用。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这里的“日”,作每天讲,是表示时间频率的,做句子的状语。

2.名词用作动词

告诉学生两个概念。①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如打、哭、走、灭亡、建造等。要区分动词与名词的不同。②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作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这里的“蹄”本来是名词,动物的蹄子,这里是驴子“用蹄子踢”,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是名词直接作动词“游泳”。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样”。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本是王侯的意思,这里是“让……称王”,很明显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把宾语怎么样、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本是名词“客人”,这里是“把……当作宾客”,即认为“其父”是宾客。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本是动词“出去,进来”,这里是“产出、收入的物产”,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是动词作使动用法,“活之”译为“救活他”。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的词语。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即坚硬的,锐利的,这里活用为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披坚”是“披着坚硬的铠甲”;“执锐”“是拿着锐利的兵器”。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本是形容词“尽”,还有“山穷水尽”;这里是动词“走尽”。

3.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绿”本是形容词词“绿色”,这里译为“使……变绿”。

4.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小”是作动词,带了宾语,“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又是意动用法。

三、利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分析病句病因

高中阶段的病句与语法有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掌握好句子的语法结构规律,对辨析和修改病句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弄清它的结构,理解它的主要意思,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成分搭配有没有毛病。

例如:

1.“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压缩句子主干是“母牛被流传”,显然主语跟谓语不搭配,流传的是母牛的故事。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这句话的主干是“他参与责任”显然缺少宾语,所以要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这句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后半句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四、利用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结构知识,分析文言倒装句式,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字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补〉+定+宾+补

但在文言文里,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前后颠倒),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余欺”就是“欺骗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带什么)”。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何陋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项羽本纪》)“一以当十”就是“以一当十”。

(二)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于虎(比虎)”是置于动词(猛)之后作补语的介词结构。

(四)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一般是放在名词或代词前面,而古典文学定语后置的现象很普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上句话用“之”来使定语后置,即“高高的庙堂”,“遥远的江湖”。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时下农村初中,出现了语文学习兴趣危机,学生普遍不想朗读,不想写作,不想学习语文甚至厌恶语文。语文教师要注重课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美;加强作文训练,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开展语文活动课,尊重学生自主性,发挥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三管齐下,努力打开一片农村语文教学的鲜活局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语文教学鲜活起来。

一、让学生大声地读起来,品会到课文的美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当以学生读为主,教师讲为辅。用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本的内容,用学生的朗读领悟课本的内涵与真谛,用学生的朗读体会出课本的意境与情感。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可以早上读,可以读报时读,也可以语文课堂上读;可以集体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还可以个人轮流分角色朗读;可以课前读,对课文进行预热,也可以在课后朗读,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可以组织朗读竞赛,也可以放手让学生随意大声朗读。诗歌教学,学生需要朗读,去悟它的意境;散文教学,学生需要朗读,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和作者的激情,甚至小说的教学也可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人物的对话中,在特定的环境描写中,体会主人公的性格、心理,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二、让学生主动地写起来,品尝到作文的甜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简单说就是四个字:听说读写。作为一个农村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作文训练,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主地写起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走出课堂,让学生有话写。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从生活中摄取作文的源泉。从生活中学习作文;指导学生走向广阔的农村原野,从大自然中得到写作的灵感;指导学生广泛的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图书室、网络室,从图书中,从网络中吸取写作的营养。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可以写人生感悟,写观察所得,也可以写读书笔记,形式内容不拘一格,做到日日写,持之以恒地练。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写真实生活,写自已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作文,有写不完的话,抒不完的情。

范文引路,让学生模仿写。语文教师还要针对农村学生阅读面窄的情况,从课内外选取优秀文章,让学生朗读,体会,进行模仿写作,让学生写作起来有样本。还可以写下水作文,师生同写一题,由任课教师的作文直接引领学生学习写作,学生写作起来有向导,那效果肯定是很好的。

赏识激励,让学生自主写。爱心批改,评语激励。对于习作的批改。当然是“严”字当头,严就是爱,松就是害。对每一个错别字,都要指出,要求更正,每一句病句都要争取把它改通顺,这样,红笔写在黑字上最为醒目,最能振撼学生的心灵;朗读习作,范文激励。篇篇作文,老师都要批阅,次次作文,老师都要讲评。在讲评中,选取同学们自己的好作文,或者习作中好的段落、句子甚至某个用得好的词语,当做典范,在全班进行朗读与讲评,激励学生作文,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作文有亮点,写作起来有甜头;互评互改,自我激励。学生的作文批改,可以分两步走,在老师批改之前,可以让学生交换作文,互相修改,也可以分小组讨论,集体修改,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到班上大家共同议,共同改;让每个学生成为作文写作与批改中的主人,在作文修改中将作文的兴趣增加。

三、让学生自主地活动起来,品味到语文习的乐

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课文的教学,特别是精讲课文的教学,还是非常认真,非常严格,也是非常看重的。一本教材从头到尾,一课一课地讲下去,该写的要求学生去写,该背的要求学生去背,该默的也必须要默写出来。面对学生对语文课充满厌倦,对语文学习感到枯躁乏味,毫无兴趣。就要认真地挖掘语文活动课的潜力,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

多层次地开展语文活动。语文活动课可以在个人、小组、班级、学校四个层次上开展。个人活动如图书阅览、三分钟演讲、小日记;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小报编辑部、文学社、校广播站等,还有班、团、校的集体活动更是增加了学生学习交往空间,更能把学生引领到语文学习与运用上。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之际,笔者学校组织了庆国庆朗诵比赛,全校28班40余选手分三个年级进行了比赛,选手个个出色,初一新生也毫不怯场,朗诵的课文不论课内还是课的,感情把握得当,个个都进入了角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精神。

多形式地开展语文活动。根据具体情况,语文活动课可以灵活机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竞赛式:辩论赛,手抄报比赛,作文竞赛;文艺式:将课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将约定俗成的成语让学生演绎成生动的故事等。

多渠道地开展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不局限于课本,更重要的是以整个社会生活为活动平台。所以开展活动的渠道是很多的。如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设计了“找春天、赞春天,写春天”的系列活动。这样的语文活动比平常的语文课、作文课,效果会好得多。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不仅得到充分体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以上的做法与观点,只是笔者个人一种语文教学方面的尝试,只是一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一点点总结与反思,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第10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求中指出:“语文学科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确解读应该是: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的,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鲜活的语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学的厚重、哲理在铺天盖地卷来的《中考突破》《高分突破》《战胜中考宝典》等题海资料的“给力”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与浅显。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常常忽视了初三语文教学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对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研究,以及初三语文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修炼和积累。因此,应当提倡教师将着眼点更多地转向对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注,既不与中考背道而驰,又能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享受到语文的人文魅力。

如何才能让初三语文课堂既脱离“中考指挥棒”的枷锁而又不轻视中考的魅力所在,脱离沉重的做题、解题技法的机械填鸭模式教学与导学而充满激情,绽放出文学的色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初三语文复习教学应注入“现实人物”,猎取“时事新闻”,捕捉“青春歌曲”和热点文章,爱学生所爱,教师在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充分备好每一节课,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语文人文味,可以围绕“中考指挥棒”来轻松安排每堂课,让每节复习课都有“源头活水”,而不是单纯枯燥的应试模拟。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也能轻松达到复习中考与提高人文素养两不误的目的。

一、注入“现实人物”,为语文基础复习课注入“精神兴奋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

示例:在复习“病句的辨析与纠正”这一环节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会按照教材与复习资料的模式“常见病句类型―解题技巧―近年中考出现的题型―学生做题”进行对号入座,照本宣科。而是先做个铺垫:以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讲词语的运用、短语的判断、句子成分的划分主干等知识,把该记的文学基础知识变得灵动起来。接着第二课时,还是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展示生活中出现的病句,其中有诙谐幽默的语句,通过课堂的交流与轻松的分享,让学生在快乐无比的氛围中领悟了修改病句的要领。

二、猎取“时事新闻”,为语文文言文复习注入“学习调味剂”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学习调味剂”,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迁移切入感动中国的人物或相关的时事新闻等触动学生情感的励志故事,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孙权劝学》《伤仲永》中感受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木兰诗》中体会忠国与孝父的内涵,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让学生学会结合课文内容来学以致用。

三、捕捉“青春歌曲”和热点文章,为语文作文复习课注入“鲜活素材”

目前,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鲜活”,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四、引用“训练体育”和“同学趣事”,让作文备考“就地取材”,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人在初三,身不由己。的确,中考是初三学生的主旋律,中考必考的体育课变成了魔鬼式的训练,在紧张而且各大科又挤满时间没空阅读涉猎其他文学作品时,我每周都会安排一节课或一节晚修时间给学生自己写随笔,写写自己在校备考时的心情,宣泄自己在运动场上进行魔鬼式训练的切身体会,诉诉自己在宿舍、在饭堂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者倾诉自己与父母、师长与同学之间的误解,又或者是与朋友一起分享进步的快乐……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也没有固定的框框条条,自己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注重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让学生放飞思想的翅膀,翱翔在梦想的天空中。

第11篇

一、探究性学习的原则

1.探究的内容要求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字、词、句、篇、语”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如:在“字、词、句”方面,可以开展“容易误读的字”、“错别字的成因与防范”、“容易用混的词”、“常用词的区别”、“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辨析”、“病句例改”等基础知识的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要结合语文教材的学习和学生生活实际,不仅让学生掌握“是什么”和“有什么”等凝固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寻求“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探究内容的难度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所拥有的时间、资料数量等基础上,帮助学生安排探究性学习合适的数量,确定学生所选择探究对象的难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应该是有层次的,各有侧重的。如郭沫若对甲骨文、金文“臣”的考释,阐明了“臣”“象一竖目之行,人首俯则目竖”,揭示了“臣”的本义是“奴仆”的缘由,在学界传为佳话。中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合作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课堂提问探究法

所有的阅读训练课都可采用课堂提问法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可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为‘圆规’?”“‘我’为何两次在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为何使农村变得更穷困不堪了?”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这种“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师问生答的启发式教学,而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归纳整合为对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反馈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示范、基础和条件。

2.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如一位老师在上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3.合作探究法

第12篇

学生互批作文,既能认真阅读其他同学的文章,又能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够指出同学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就会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扬长避短。在互批过程中学生既是一名读者又是一名评论者,这其实是一次比较实在的作文写作与修改活动。学生对作文的主题、结构、语言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不断提高、思想不断明确的过程。

一、参照量表进行作文修改

修改作文的能力,需要寻求一定的方法来培养。给学生提供一个作为参考的评价量表,在作文互批互改的过程中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改。通过这样不断地训练,便能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借此刺激他们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操作过程:

教师对初稿评分,但不作评价;教师依照量表示范修改;学生依照量表互批作文;批阅反馈,二次创作;回收定稿,完善量表。

作文评改量表(记叙文)满分为70分

1、本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是否得当(5分)

2、本文采用的人称是否一致(5分)

3、本文所写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5分)

4、文中是否有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5分)

5、作者选材是否切合题目(5分)

6、文章是否有真情实感(5分)

7、作者的选材详略是否合宜?文章段落划分是否清晰合理(5分)

8、段与段之间是否有自然流畅的过渡(5分)

9、文章语言是否生动,有无精彩的细节描写,正确运用修辞(5分)

10、阅读全文后,你是否受到作者心情的感染(5分)

11、文章对起因、结果的记叙是否完整(5分)

12、文中用词不当,意思不清楚的句子出现一个减二分(5分)

13、文面书写是否整洁、漂亮(5分)

14、文中错别字每出现一个减一分(5分)

二、互批效果

1.相互批改环节

学生认真阅读组内其他同学作文,做出旁批,将错别字、病句一一画出,写出修改意见或做出改正。指出过渡句、细节描写、段落划分、选材、立意等等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2.二次写作环节

学生在批阅同学作文后,新的创作灵感也会被激发出来。有的同学对于自己的一次创作很不满意,二次写作时做出的改动也就比较大了。

下面是学生病文《记忆深处最美丽的花朵》的片段。本文的立意是表达对母爱的赞美,可是这个事例完全没有表现出母爱对小作者的触动,平淡无味而且主题不明。修改作文的同学发现了这个问题,建议同学另选表现母爱的事例进行内容充实。二次写作时该同学精心构思,对本段进行了修改,在记忆的深处搜寻感动的事例来替换原文。

病文:那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又睡不着了,妈妈提出要和我比谁先睡着,我拒绝了妈妈的要求,说:“我才不比呢,要是真先睡着的话,你还知道别人睡没睡着吗?这完全就是忽悠人嘛。”妈妈听了,沉默了一会儿,又苦笑着说:“完了,我家闺女长大了,不好骗了,你小时候我一说看谁先睡着,你就立刻钻进被窝里了,现在长大了,不好骗了,唉!”听妈妈这么一说,我立刻就为自己说过的话后悔了,躺在床上,我和妈妈相对无言,只好闭上眼睛,努力召唤睡神。在熟睡中我明显地感觉到,有一双手在为我盖上被子。

修改后:

时光的车轮不知疲倦地转动着,转眼间我已不再是曾经那个青涩稚嫩的小女孩,但妈妈的爱似乎比光阴还要绵长。

一天晚上,已近午夜了,我还神采奕奕地玩着电脑游戏,对妈妈三番五次地催促有了丝丝厌烦。我玩了一会儿突然觉得饿了,到冰箱前拿出一袋奶正要喝,妈妈赶忙过来,说:“太凉了,喝了对胃不好,这是刚给你冲的蜂蜜水,温度正好,快喝吧!饿不饿?用不用我给你煮碗面?看电脑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你去休息一下,面好了,我叫你。”我喝了几口蜂蜜水,听着妈妈的话,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为自己刚才的态度感到愧疚,说:“不用了,我喝完就去睡觉。”妈妈欣慰地笑了,说:“行,熬夜对身体不好,快去睡吧!”我重重地点了点头。

半梦半醒间,我又感觉到那双无数次在我睡梦中出现的手,轻轻地替我盖上了被子。

同是母亲关心自己生活中起居的小故事,修改后的文字却在平凡中彰显了母爱的温情。过渡自然而且主题突出,小作者认真修改的态度也非同一般。看来,交流习作,互相修改,已经激发了学生修改作文、完善习作的积极性。

从初稿写作到阅读评改,到二次写作,这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文写作和修改过程。这个时间较长,老师应当充分利用这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这样的作文练习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熟读而精思,循序而渐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之认真感悟生活,笔耕不辍,勤于修改,那么,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就不再困难了。而我们教师就是那个为他们“撬起整个地球”的杠杆。

参考文献:

[1]王培.让学生自主修改作文[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