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年感言

新年感言

时间:2022-09-03 10:20:00

新年感言

第1篇

点爆竹咯!好运,天天爆发;心情,天天爆笑;吉祥,时时爆料;幸福,最有爆发力;烦恼,每每爆冷门;一声祝福,引爆牛年运势,祝鸿图大展,吉祥如意!

写一副春联,满满的全是吉祥如意,挂一盏灯笼,照亮的全是幸福快乐,燃一挂鞭炮,炸响的全是开心,送一段祝福,饱含的全是真诚,愿你春节愉快,吉祥安康!

零时的钟声响彻天涯,新年的列车准时出发。它驮去了一个难忘的岁日,迎来了又一轮火红的年华。祝您新年快乐,鹏程万里!

雪花悄悄的,饺子是热的,你我是闲的,孩子是忙的,烦恼是假的,祝福是真的,窗花凉凉的,心里暖暖的,牛年好运气,注定发财的,春节太喜气,最美是除夕。祝:快乐除夕,牛年大吉!

新年好!过年好!牙好胃好身体好,家好业好心情好,花好月好风景好,命好运好前途好,人好事好一切好,你好我好大家好,祝你过年好上好!

一家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一生高高兴兴,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扬扬,年年财源广进。牛年你天天快乐!

新春快来到,向你问个好。开心无烦恼,好运跟着跑。家人共团聚,天伦乐逍遥。朋友相扶持,心情不寂辽。事业风水顺,金银撑荷包。好运从天降生活步步高!祝新年快乐!

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团圆笑开颜,爆竹烟花映辉煌,除夕之夜守岁乐,辞旧迎新祝福到,祝福小猪幸福长,送给小猪红包一个,奖励小猪健康成长。

在想念中,让感情更深;在牵挂中,让亲情更暖;在诚实中,让心底更静;在简单中,让生活更美;在问候中,让祝福更浓!

红旗高扬喜笑盈,梅花绽放新年情。烦事旧尘一扫光,携上快乐向前进。富裕道路来引领,英姿飒爽焕然新。金光大道在眼前,奔向灿烂朝阳迎。祝你新年快乐,勇往直前!

除夕临近,问候先发声。字字表深情,愿博你欢心。愿你心情够美,诸事够顺,好运够多,收入够高,身体够棒,一切够好,就是幸福得够呛。预祝除夕快乐!

春节到了,送你一只炮竹,为你吓跑来年的苦楚;送你一束鲜花,为你绽放来年的幸福;送你一条短信,为你带去来年的祝福!

吃的饺子是包含了家人的爱的饺子,最温暖的地方是有着爱的人在的地方,最舒心的年是有着亲人笑脸的年,又是一年除夕到,祝福你除去烦恼迎接快乐,夕夕朝朝幸福在心窝!

第2篇

1、希望每一个认真而又勇敢的灵魂,都能有尊严的活在这片土地上。希望我不必因为他人的遭遇,而感到抱歉。

2、总有无悔和后悔,总会无奈和不舍,总有简单和复杂,总有感慨和冷淡,总有难忘和想忘,生活却仍要向上,梦想依旧要奔忙,愿2020幸福相伴,快乐更长。

3、一年辛劳,换来今日举杯祝贺,成功就在面前;一年汗水,得来今日鲜花掌声,胜利就在眼前;一年历程,一年打拼,终有收获,辞旧迎新,最美祝愿给你,愿你新一年里再创佳绩,加油!

4、喝酒喝出喜庆,朋友因酒增情,一年合作支持,彼此相辅相成,有你们的支持,才有我们的成绩,有你们的质量,才有我们的效益,愿来年继续合作,相互监督,一起进步,再创佳绩。

5、春节你要生活超越小康,常葆福乐安康,气魄强健如钢,甜蜜入对成双,不离酱蒜葱姜,吃嘛嘛嘛都香。

6、愿你来年有新愿旧愿皆已偿,往事清零、爱恨随意。多喜乐,长安宁,岁岁常欢愉,年年皆胜意。

7、回望2021,走过一年的风风雨雨,迈过一年的坎坎坷坷,看过一年的是是非非,干过一年的琐琐碎碎。展望2021,愿新的一年:“走进”明明亮亮,“迈入”平平坦坦,“看见”美美好好,“干到”充充实实!

8、年末岁底,愿我的祝福,汇成一池温泉,泡去你的寒气,泡出你的快乐,泡走你的烦恼,泡来你的好运。愿你身上暖乎乎,心里热乎乎,愉悦一整冬。

9、相信自己,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你可以,告诉自己,一定行!

10、哭了,因为我失去了;笑了,因为我得到了;失败了,因为我大意了;成功了,因为我奋发图强了;2020就要过去了,抹去泪水,露出微笑,打到失败,迎接成功。2021就要来到,舍去不该得到的,珍惜现在拥有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社会责任感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之源,中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正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键时期。2010年,我们开始策划面向北京市全体中小学生的“雏鹰建言行动”,并于2011年展开实践探索,2012年深入推动。“雏鹰建言行动”以学生建言为切入点,旨在探索基于教育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发现富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小学生,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雏鹰”建言—促学生

关注社会生活

雏鹰学会飞翔的过程是艰难的,在从巢穴的边缘向谷底坠落的时候,它们会拼命拍打翅膀阻止继续下落,从而掌握最基本的本领——飞翔,完成自己成长的蜕变。还处于人生成长稚嫩阶段的广大中小学生就像雏鹰一样,只有不断实践、不断突破自我,才能逐步学会独立生存。

“雏鹰建言行动”就是在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由社会各界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把握发展方向,最终使之像雏鹰一般展翅翱翔。学生们在行动中关注社会与生活,经历思考与磨炼,以自身生活为基础,从自身认识发展的特点出发,针对身边事物提出看法,以科学的表达方式向社会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人格、建立健康的自我观念;不断发展自己的天赋、挖掘自己的潜能,补充正向能量;不断由依赖到独立,勇于为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所关注、所表达的建言,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提供资源和平台,营造环境和氛围,陪伴他们共同经历,一起成长。

中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及其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受常规束缚、创意多、视角新的思维特点,因此,我们在“雏鹰建言行动”的设计上,秉承“零起点,广参与,大空间,远发展”的理念,从学生一个简单的想法开始,面向北京市所有中小学生开展“雏鹰建言行动”。在内容上,基于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同主题开展建言;在形式上,采用文字建言和图形建言等多种方式,其中,文字建言可以是题目建言、摘要建言和全文建言。

据统计,以关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问题文字建言为例,2011年共收集建言1411条,2012年为3749条。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参与“雏鹰建言行动”,在行动中科学地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和建议。

二、呵护“幼芽”—为学生

建言创建建言氛围

学生建言的形成是螺旋上升、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以文字建言为例,从想到一个选题,以题目建言的形式呈现,到经过积累相关知识,针对特定选题有更深入的想法而形成摘要建言,再到经历自主探究、不断完善后,才形成全文建言。在学生不断努力完善自身想法,以更为成熟的方式向社会表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营造适合建言的环境氛围,呵护“幼芽”各抒己见。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社会各界等都是营造这一环境氛围的主要推手,应尽力调动各种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比如,北京市曙光小学发现学生们对安全、健康、生态问题非常关注,学校便以“雏鹰建言行动”为契机,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整体推动,为学生搭平台,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收获了系列图形建言集《曙光校园故事》。又如,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言行动,收到低碳生活、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与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建言千余条,最终评选出110条具有社会意义和创新意义的建言,并将其集结成册,激励学生们再接再厉。在北京市开展的“雏鹰展翅天地”建言行动现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为学生们提供咨询,大力支持学生建言。

“雏鹰建言行动”建设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科学表达自身主张的机会。学生们聚焦社会责任,以文字、图形等多种形式,充分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和建议。建言过程激发了他们自身内在的兴趣和志趣,使他们在不断思考、历练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长。

三、引导方向—发挥教育的

树人作用

“雏鹰建言行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能够以构思巧妙的图画、文字优美的语言呈现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建言,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教育者能够通过建言,发现学生的兴趣和才华,保护学生稚嫩的、富有个性的想法,借助科研专家的科学支撑,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努力为不同特点和个性的学生搭建班级的、年级的、学校的、市级的,乃至全国的不同建言平台,实现教育“树人”“成人”之目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想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雏鹰建言行动”,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尝试解决,对学生如何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搜集整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及实验进行恰切指导。班级、年级、学校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开展各种展示交流行动,通过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及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等,逐步完善建言,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不断成长和发展。我们对学生建言的评价设有善于发现奖、积极实践奖和勇于创新奖,鼓励学生发现、实践和创新。

四、培育责任—让学生

成为真正的社会公民

培养社会公民是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而社会公民首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而言,社会责任感的起点就是对责任对象的一种主动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个体能动性为责任对象贡献力量。

刘铁芳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与培养》一文中说,社会责任感包含自我责任感以及对他者的责任感。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自我责任感包括对自我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责任感;在学习和生活中维护自身权利、履行自身义务的责任感;以及对自我学习、生活实践过程的责任感。对他者的责任感指对直接参与其中的群体及其活动的责任意识,包括对家庭、班级、学校、社区等的责任感;对自身不发生直接交往的社会他者的责任意识,如关心国内外社会事件、救灾等;对社会、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责任意识等。

第4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XX感” 获得感

一、“XX感”格式的流行与传播

受社会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发展的影响,语言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中词汇系统较之语音、语法系统的变化最为明显,因为词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从社会流行语中可见一斑。随着2015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的新鲜出炉,“获得感”以其独特的魅力跃居榜首。“获得感”是于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来的。讲道:“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一经问世,该词就迅速传播开来,其走红速度之快、所辖范围之广、出镜频率之高令我们不容小觑。不但在博客、微博、腾讯QQ和微信等网聊工具上屡见不鲜,而且在电视、广播、新闻和报刊杂志等媒介中也随处可见。我们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发现,主流媒体报纸中含“获得感”的句子比比皆是。例如:

(1)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是否真正到位、真正彻底、真正有效的标尺。……然后是中间环节不能跑偏,不断以群众获得感来校正航向,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人民日报》2015年3月19日)

(2)眼下,中央推进“四个全面”的决心有目共睹,可以预见的是,在即将揭开新的一页的2016年,通过持续的改革与发展,我们的获得感会越来越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31日)

诚然,我们还能检索到许多句子和段落,其中也不乏含有“XX感”的三字格。例如:

(3)支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企业联合的报告,用大数据告诉人们“幸福在哪里”,这些问题虽然不像柴米油盐一样关系国计民生,但却构成了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幸福感”,也让大家看到了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多元。(《羊城晚报》2015年7月18日)

(4)“地道”之论,不光在于它的真正、纯粹、异质、美誉,而且有厚重的“事实感”,有绵延的生长度和心灵震撼的高峰体验。(《南方日报》2015年8月28日)

(5)作为专业的“幕后人员”,他们一直在岗位上闷头工作,工作始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用户的影响”为原则,以“服务用户,安全运行”为目标,刷的就是“无存在感”。(《齐鲁晚报》2015年12月7日)

(6)每天搭配衣服,修饰外表,再神采奕奕地展开新的一天,于我而言是一种“仪式感”。(《南方日报》2016年1月15日)

由此可见,随着“获得感”一词的广泛使用,“存在感”“幸福感”“认同感”“仪式感”“自重感”“参与感”“亲密感”“违和感”“劣等感”等“感”类格式的词语也呼之欲出,逐渐变成言语事实,并为大众群体接受。作为一个词语模,“XX感”形式的迅速普及既体现出该结构形式自身的一些特点,又反映出它与语言、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XX感”格式的特点

从语法形式上看,“XX感”是由“XX”和“感”两部分组成的名词性偏正结构的词语模。“词语模”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李宇明先生在2002年提出来的,他认为词语模包括“模槽”和“模标”两部分,具有创造新式词语的功能。“模槽”是词语模中的空位,“模标”是词语模中始终不变的词语。基于该理论,我们认为“XX”是模槽,“感”是模标。在该词语模结构里,“XX”是修饰成分,受音节数量的限制,能进入“XX”的只能是双音节而不能是单音节。“感”是被修饰的中心成分,它的语法功能是作定语中心语,通过两部分的组合形成一个以“感”为主体的向心结构。结构中的修饰成分既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例如:“自重感”中的“自重”是主谓结构,“饱腹感”中的“饱腹”是述宾结构,都是谓词性短语;“获得感”中的“获得”是谓词性的同位短语;“仪式感”中的“仪式”和“幸福感”中的“幸福”均属名词,是体词性的。“XX感”在句法结构中既可以作主语(幸福感很重要)、宾语(大家都有获得感),也可以作谓语(这是参与感)。概而言之,可以在该结构中充当修饰限制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名词或形容词、主谓短语、述宾短语、同位短语等谓词性语法结构。这些语法单位自然而然地形成聚合群,根据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再进行组合替换,从而生成语言中更多的该类结构。

从语义内容上看,修饰成分“XX”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经常是包含[+与人相关][+表征][+心理]等范围、状貌的语义特征,例如:“安全感”“存在感”“认同感”“幸福感”。通过中心成分“感”,该格式的意义内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和明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古V切。”[1]可见,“感”字的本义是“使人心动”,也具有[+与人相关][+心理]等语义内涵。因此,经过修饰成分的限制,中心语的意义在限定范围内变得更加凸显和牢固。例如,“获得感”就生动地描绘出人民大众的切身体会和期许,通过强调人们实实在在的“取得”言说群众取得改革成果的幸福感,从而使这种幸福感变得真实,避免流于形式和空洞,使之具有可衡量性。此外,该格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感”字的语法化程度逐渐加深,意义有一定的弱化,也有人称之为类词缀。“汉语作为没有形态的语言,在构词成分中有一些词缀和类词缀成分,类词缀成分主要包括‘性’‘度’‘感’等。”[2]尽管“感”在使用中有明显类词缀化的趋势和倾向,但其意义尚未完全虚化,并非像虚词一样意义空灵,仍有确指的语义内容。

从语用功能上看,由于“XX感”是典型的“2+1”三音节音步范式,结构短小容易识记,韵律感极强,其韵律机制充分体现出汉语言的艺术性特点,称说方便,在遣词造句中能够使言语交际变得更加谐趣生动,起到一定的修辞效果。“XX感”属于三字格,从韵律角度看,它是三音步单位,与单音步和双音步等基本韵律单位相比属于超音步单位。超音步单位在运用中必然会有音节上的缩短。“一个单音节词如果在音步的组织中‘落单’,通常会通过延长其时长的方式将它处理为一个独立的音步。”[3]这样才能让整体变得匀称和谐,而实际上“XX感”也是如此。人们在说话时经常把“感”字的音节稍微拉长,即“2+(1+?)”(“?”表示语流中并无实际音节,但占有语流中的空位),抑或采用缩短音节节奏的方式,将“XX”的音节说得快一些,使某些音脱落,出现语流音变。例如,“幸福感”中的“xìngfú”变成“xìngf”,“u”的音脱落掉了,进而让整个“2+1”结构模式变得融洽,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说起来琅琅上口,不但增加了交流的乐趣,还对社会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调节和导向作用。

三、“XX感”生成的理论依据

第一,语言上的类推机制。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形式。”[4]也就是说,要想成功地进行类推,必须有一定的模型,通过此模型,具有相同或相近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的词语聚合成群并嵌入词语模的模槽之内,形成新的言语范式。“XX感”格式的成词过程便是如此。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可进入该结构的语言成分与“感”自由组合,彰显出类推机制在语言中极大的效用。再如:“西装控、正太控、大叔控、女王控……”类推使得“西装”“正太”“大叔”“女王”等词嵌入“XX控”模型中,造出语言中的“控”类词语。总之,语言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尤其是语言的词汇系统,常常是一波未平而另波又起,所以,语言中的类推总有它的用武之地。

第二,语义上的框架理论。菲尔墨(Fillmore)在其经典著作《框架语义学》(1982)中提出了“框架理论”。作为一种经验认知结构,它与个人的观念和背景知识信息有紧密联系。人们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往往与情境有关,它可以加深主体对背景知识信息的理解。“XX感”中的“XX”内容便是人们通过选取能够感动人心的情境、观念、想法和背景知识信息等物理、心理因素,作为填料通过嵌入框架“XX感”中的空位“XX”而形成的,使“感”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更加丰满。

第三,语用上的模因理论。何自然指出语言与模因的关系,并认为语言的传播过程也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此外,“一种模因要被人们普遍模仿,必须具有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权威性或其中的任何一种。”[5]“XX感”的流行就是该模因“权威性”和“实用性”的体现。由于“获得感”一词是由作为“正能量”提出来的,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社会效应,于是这种正能量便自然而然地被大家广泛地复制和传播。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正如前文所说,“幸福感”的获得是真真切切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用身心感受得到的,并非凭口空谈,这里不再赘述。因此,该格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XX感”风靡流行的原因

第一,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众所周知,“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是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的结果。语言的词汇系统更不例外。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经常会促使词汇系统发生改变,淘汰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词汇,吸收一些新鲜的具有生命力的外来词语。“XX感”便是在日语“XXかん(感)”的影响下从日语中借用并流行的。在《名侦探柯南》中有“いわかん”(`和感)一词,在电视动画作品《银魂》中该词也被提及。随后,在日语中又出现诸如“れっとうかん(劣等感)、しんみっかん(H密感)、どくごかん(i後感)”等词语。受其影响,我们也日渐采用了这种说法。

第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学中的经济机制是指语言中尽可能减少有效交际所需的语言成分的倾向。”[6]众所周知,语言形式有限而语义无穷,要想用有限的形式来表达无尽的语义,势必会产生语言的空缺现象。人们用类推机制创造出的新词不仅能够填补语言中的空白,还能使人们在讲某种语言时变得更加省力。通过一个“感”字,我们能创造出众多具有该语义特征的格式的词,想表达什么就可以给格式中添加相应的内容。于是,很多潜在的词语便以这种口语化特征明显、结构简短、构词能力和生成力极强的形式活跃于社会和网络之中,让语言更加经济化,从而利于人们之间的交际。

第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活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词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社会的瞬息万变均能推动新词新语的出现,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任何变化,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反映到词汇中来。”[7]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所取得的硕果也十分显著,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获得感”所描述出的内容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说进而该类格式便在社会上取得重要的地位,使人们耳熟能详、纷纷仿效。

第四,认知上的从众心理。伴随着网络信息和多媒体等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追求时髦和标新立异,更加崇尚个性。这种心理特点驱使年轻人跟从时尚前卫一族,通过模仿他人及社会上流行的言语形式,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和与时俱进。加之“XX感”被推置于社会的浪潮之中,该格式被人们广泛使用并变得愈加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XX感”的流行具有自身内在的合理性及其深层的原因,我们无法估量潜存于一种语言底层和深层的词汇,因此由“XX感”形成的潜词到底有多少,哪些会被社会成员长期使用并取得基本词汇的地位,哪些会在使用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侯文玉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致谢。

参考文献:

[1]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222.

[2]曾立英.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定量定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4).

[3]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5.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23.

[5]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6]伍铁平,王庆.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1.

第5篇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注释:

转摘自《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7页)

转摘自周振甫《夏先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6期)

杨炳辉《试谈语感教学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误区》(〈〈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2000年10月)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5页)

《语感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11期)

转摘自刘电芝《试论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苗文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1期)

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宝立1988年第1期)

4、《江苏教育学院学报》(江苏教育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期)

第6篇

新华社去年10月播发的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被国内百余家媒体相继转载。这篇报道之所以被广泛转载,除了其极强的新闻性、思想性外,质朴简洁的语言之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带领记者深入群众,向太行山农民大众学习语言,新闻报道语言生动活泼,叙事简洁明了,深深打动读者。实践表明,新闻作品要想打动人心,离不开优美、凝练的新闻语言。本文就从新闻作品语言的生动、质朴等方面入手,简要地探讨一下新闻语言之美。

一、新闻语言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

新闻报道触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受众,这一特点使得新闻语言要有较宽的适应性。它既应有平易近人的生活化语言,又要有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还要有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但同时,新闻语言又不同于文学语言、理论文体等语言,如,新闻语言要真实,只能用事实说话,只能准确反映生活,寓理于事,而不能想象夸张、高于生活;新闻语言要精练、朴实、生动,不能过于庄重、严肃。曾经对语言提出过“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精辟地概括了对新闻语言的最基本要求。著名记者、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对新闻语言有这样的提炼:新闻语言是一种白描性的语言,其具体特点是具体、准确、简明、通俗、综合。

二、为什么要追求新闻语言之美

当前,新闻作品语言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是语法不通,甚至一些国家级媒体上也时常会出现一些语法方面的错误。其次是语言啰唆,经常出现重复性的“车轱辘话”。第三是用词不准,包括用词不当,还有生造词汇等问题。另外是语言贫乏,缺乏文采,过多地使用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语言,过多地使用专业名词、术语,不够通俗易懂,还有一些作品堆砌大量数字,读起来枯燥晦涩。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新闻传播日益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承担信息传播使命的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下大力气改进自身新闻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实用、生动、优美的新闻作品。

同时,进入21世纪,面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强大冲击,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改进新闻报道文风,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用质朴、优美、简洁的新闻作品吸引受众、打动受众,也成为传统媒体应对挑战、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新闻语言的简洁美

简洁是任何写作文体都应当做到的语言要求,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受众对新闻的简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渴望得到高品位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新闻记者能够以最凝练的语言、最简洁的方式,满足他们获取信息的需要。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写作艺术,把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新闻作品以更短、更新、更快的形式呈现给受众。

1959年平息后,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拉萨的春天》开头的一段描写春天的文字,堪称语言简洁的典范:“拉萨响过了第一次春雷,覆盖四周山上的积雪消融了,大昭寺前的唐柳吐出了新芽,成群的大雁和灰鹤在拉萨平原的上空翩翩飞翔。春天来到了拉萨。”短短60余字,写了雷,写了雪,写了柳,写了鸟,勾勒了一幅多么美妙的春天图景!

如何实现新闻作品的简洁美?首先要在头脑中树立简比繁好的意识。高尔基曾说过:任何一个花朵都不会因为多了一个花瓣儿显得美丽起来。清人郑板桥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简劲的枝叶能引起秋天的深思,独放的红花会带来春天的遐想,这说明简洁语言还能创造美。语言紧凑一点,思想方会宽敞,形象才会鲜明。

要做到语言简洁,新闻写作中就要勇于舍弃。也就是尽量把那些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字句去掉,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短小精悍,同时尽量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勿粉饰卖弄。做到语言简洁,还需要记者具备较高的遣词造句功夫。这就要求记者掌握并熟悉大量的词汇,这样才能根据稿件需要,随时从头脑中选取最恰当、精要的词汇。在这方面,我国许多古文为我们提供了典范。记者编辑业余时间多阅读古诗词,学习研究古文遣词造句的技巧,对于简洁文风的养成十分有益。

四、新闻语言的质朴美

写新闻不同于写诗歌、散文,从语言角度来说,新闻语言的美以平实朴素为主,要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

被广泛转载的新华社报道《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中,朴实生动的语言贯穿全篇。“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这样的语言多么质朴,又是多么逼真。笔者所在的《新晚报》作为一家市民化城市晚报,也一直在倡导和践行质朴的新闻文风。特别是在去年以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新晚报记者深入基层,在群众中学习群众语言,在写作中摒弃以往的公文式语言、摒弃矫情的空话、套话,文风更加质朴、生动,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大幅提升,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

五、新闻语言的情感美

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作品中的浓郁情感来拨动受众的心弦,唤起受众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想打动读者的心,就应该在情感上吸引读者,征服读者。

新闻媒体对受众不仅要明之以事,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要使传者和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融,不仅仅是一种感受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一种动力,以情的感化达到宣传、教育和整合社会的目的。新闻事业的杰出战士范长江采写的新闻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浸透着激昂的爱国家、爱人民的情怀,感染了无数读者,激发了人们心底的爱国情怀。

第7篇

关键词:《凤凰台上忆吹箫》;异音相从;奇偶相生;同声相应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10-01

《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是李清照在与赵明诚离别时写下的爱情歌曲。《凤凰台上忆吹箫》其事本于《列仙传》――“萧史得道,好吹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遂教弄玉吹箫,作凤鸣。有凤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共升天去。①”此词反意取用,写词人在丈夫远行前的难舍难离、对别后相思孤寂的设想及对丈夫“天台”之遇的担心。

这首词以清新之语写真挚之情,是“易安体”的代表作。不仅如此,在声韵的选择与安排上也符合词作的情感表达。“词调与文情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词是合乐文学,所以词的文情必须与调的声请相一致。②”《凤凰台上忆吹箫》是适宜于表达轻柔婉转、往复缠绵情绪的长调。

一、异音相从

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③。刘勰还认为:“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离句而必睽;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④沈约也提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⑤

“异音相从”是要求不同声调、字音搭配得当。“声有飞沉”是指要有平声和仄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是说一行字之内,音和韵都不同;两句里面,字音轻重也完全不同。

近体诗的平仄安排是以两平两仄相间而以双字为准则的。唐宋词每个句子中也是两平两仄错综互用,缝双必论。我们看看《凤凰台上忆吹箫》的原文及定格: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平仄平平(句),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韵),仄平仄仄(句),

仄仄平平仄(句),平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平仄(句),平仄仄、平仄平平(韵)。

平平仄(句),■⑥

定格中,多数句子遵循两平两仄错综使用的原则。而有些用拗句的地方,也遵循缝双必论的原则;且在词的定格中,这些地方其实也不算是拗句。所以,单看每个句中的平仄搭配,此词的音节还算和谐。但是,每个句子中平仄的比例和句脚平仄的比例还是会影响到词的情感表达。“在音节谐婉的调子里,如果每个句子中的平声字过多,或者句脚接着用两三个平声字,那它的音调就会趋向低沉,只合表达悱恻哀伤的情感……”⑦

从上面的定格我们可以看到,此词的句脚平仄交替使用,基本和谐。但是上阕中“新来瘦,非干病酒”连用两仄声字;下阕中“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皆是连用两平声字。从全词看,每个句子中平声字多于仄声字的句子有十句,仄声字多于平声字的只有五句,其余基本上平、仄声字字数相等。所以,从整体看,这首词的平声字占优的句子居多,下片中又有两处连用两个平声字字脚。那么整首词的音调就趋向低沉,与词作的离怀别苦、缠绵悱恻的情感恰相吻合。

二、奇偶相生

在研究宋词结构和组织法式上,我们遵循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原则。“表现在整体结构上的,首先要看它在句式奇偶和句度长短方面怎样配置……”⑧“有的调子,是偶多于奇的,适宜于描写雍容阔绰的气度和缠绵舒缓的感情。有的调子,是奇多于偶的,适宜于表达曲折变化的情感或凄壮萧飒的场面。”⑨

《凤凰台上忆吹箫》的上阕用了六个四言偶句,两个六言单句,两个三言单句,一个四言单句;明显是偶句多于奇句,非常适合表达缠绵舒缓的感情。先是两偶句,配以一奇句,形成一个片段。再以一去声字领起两个四言偶句。接着是一个六言单句,一个三言单句,一个四言单句。最后是一个三言单句配以两个四言偶句。此片基本上奇偶相生,非常和谐。

下阕用了两个四言偶句,其余皆为单句。后半段用了顶真格:烟锁秦楼――楼前流水、终日凝眸――凝眸处,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了吟诵的速度,哀音促节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

全词从整体上看,以四言、六言为主,辅以两个五言句,一个二言叠字句,四个三言句。

上阕先以四言、六言为主,表述主人公的离情别苦,接着以“多少事”、“新来瘦”两个三字句发生变化,再以两个四言句收起,于舒缓和谐中发繁音促节,引起情感的顿变,恰似绵绵相思中的欲语还休。

下阕先以“休休”这个二言叠字句为过片,再次将音节变短,再次强化了欲语还休的情感。而后文的“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于四、六言中插入两个三字句,同样是以句式长短上的变化表达情感上的变化。

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表达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赵李二人夫唱妇随,感情融洽,但李清照无嗣。从道理上讲,李应允许赵纳妾为赵家传宗接代。但她又怕因此失去赵明诚。“生伯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赵明诚此次与她分手,很有可能是去和他的姬妾团聚去了,她充满了失落感,却又难以向丈夫开口。

三、同声相应

“同声相应谓之韵”。⑩“大体说来,一般谐婉的曲调,例以隔句或三句一协韵为标准,韵位均匀,又多选用平声韵部的,率多呈“‘纡徐为妍’的姿态。”

《凤凰台上忆吹箫》全词皆为平声韵,且全是以隔句或三句一协韵。这种用韵方式完全符合词作的情感特点。

此词于赵明诚远行之际,写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深情思念。全词的感情委婉曲折,可用四个字呈现:“慵”――“瘦”――“念”――“痴”。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昨夜的欢爱顿成今日的离别,心中对万事皆是慵懒无比。“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佳人憔悴只因离怀别苦。“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纵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既不愿也无法在即将与姬妾团聚的丈夫面前表露。“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流水本无情无知,但独守空闺的她却也只能寄情于此,在年华虚度中痴痴地感叹、等待。

从失落――痛苦――担忧――感伤,词人每一处的情感表达都是含蓄凝练的,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词的声韵巧妙地结合着作者所要表达的各种喜、怒、哀、乐的不同感情。我们可以此去感受、领悟词的音乐美、情感美。

注释:

①还初道人.新镌绣像列仙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第57页.

②夏承焘.读词常识.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2版,第21―22页.

③[梁]刘勰.文心雕龙.岳麓书社,2004.年9月第1版,第332页.

④同上,第331页.

⑤陈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48页.

⑥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53页.

⑦龙榆生.词曲概论. 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65页.

⑧龙榆生.词学十讲.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38―39页.

⑨龙榆生.词曲概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28页.

第8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积累美术语言

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有其一定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这些表现形式和技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美术语言,它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艺术语言的丰富多彩,领略美术语言的魅力,有效地积累美术语言。

比如在上《小圆点的魅力》一课中,笔者让学生搜集由圆点组成的事物或画面,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学生找到了装潢设计中的灯光,日用工艺品中的圆点,由圆点组成的抽象画,他们在交流中发出了惊叹:原来圆点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呀!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小小的一个圆点在不同的作品中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呢?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原来秘密就在于圆点大小、排列的变化,给人的感觉也随之发生变化,把这些变化运用到生活和各种美术活动中,就使人得到了美的享受。接着笔者又出示康定斯基的作品《几个圆形,323号》让学生欣赏,作品中几个大小不一透明的圆形色块,在黑色空间里,给人宁静地互相擦肩飘过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圆点的大小、疏密的变化所引起的画面的节奏变化,体会圆点在大师画笔中所展现出的抽象美术语言的魅力。又如教学《色彩的冷与暖》时,注重学生的色彩感知与体验。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引发学生体验与理解色彩的冷暖知识,如运用直观色环让学生指出冷暖色,寻找教室环境中或同学的衣服、发饰中的冷色与暖色,从图片中感觉寒冷或温暖,在画家的美术作品中感受色彩的冷暖对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色彩这一美术语言在画面中的构成体现。

在美术活动中要多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畅谈自己的感受,洞察作品蕴含着的丰富的美术语言元素,从而不断地积累美术语言,为绘画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挖掘材质中运用美术语言

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敢于尝试就能找到更多适合表达内心情感的表现方法。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各样美术语言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对美术语言进行创新运用,从而更充分、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挖掘、使用美术材质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材质进行创作,并合理运用材料的肌理效果,增强美术作品自身的表现力,创作出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1.发挥常用材质优点

水笔、油画棒是低年级学生最常用的绘画工具。水笔出水快,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明快,使用简单;油画棒质地松软,易于涂色,色彩艳丽光泽厚实,覆盖力强,是最适合儿童使用的绘画材料。如何让低年级学生用这些常用的绘画工具和简单的绘画技法画出新颖、出奇、出彩的画面?如何让美术语言得到更新颖的表达?那就要引导学生巧妙应用美术语言和常用的绘画材料。如一位低年级学生创作《欢乐广场》,作者是一位聪明伶俐的8岁女孩,平时热爱绘画,特别喜欢画人物。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她结合艺术节“阳光下成长”主题进行创作。只见她用黑色水笔用平涂法在橘红色的卡纸上画了一群发辫飞扬、快乐舞动的孩子剪影形象,用白色涂改液画出大嘴、呲牙和亮眼。造型夸张生动、黑白对比鲜明。由于画面上主体人物占用了较大面积,所剩空间不多,她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添景物,笔者再一次引导:这些孩子在哪里快乐玩耍,是公园、广场、小区?景物的画法用直立式还是倒置包围式?哪种更合适更特别?景物是用单色剪影式,还是用色彩来表现?经过引导,她很快领悟,于是就用黑色水笔在剪影人物的周围以倒置包围式添上房子、树木、公园、亭台、宝塔、拱桥等熟悉的场景,用油画棒或平涂法或渐变法表现丰富的色彩,多种景物表现手法较写实具体,线、面、色结合,应用巧妙。整幅画构成了写实与夸张的对比,单色、简洁的主体与丰富色彩背景的对比,人物动态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多种美术语言组合并用,令人耳目一新。

2.创新运用绘画材质

作品的题材内容制约着作品的形式,反过来形式又影响着题材内容的表达,而绘画材质则决定了作品的形式感。因此在指导学生创作时,要结合题材内容创新运用绘画材质,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主题。如在指导学生创作《象形文字的联想》作品时,为了更好地体现象形文字的原始、古朴,体现原始时代的岩石文字和岩画的效果,应选用什么材料和技法合适呢?经过讨论,决定用身边常见的废旧物品泡沫板,以浮雕形式来表现。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将象形文字的画面描画在泡沫板上,用刻刀、美工刀、电烙铁等工具,经过刻、切、挖、挑、刮、刨、烙等技法创作出一幅以象形文字为主、并延伸联想的原始人类狩猎的生动画面。画面文字凹凸明显、层次感强,雕切出的高底不平的粒状泡沫表面上,呈现出粗糙不平的特有的质感和肌理效果,仿佛让人感觉穿越了时空来到原始时代,和古人一起狩猎、一起生活。由此,学生还创作出了《和谐动物大家庭》《脸谱》《向日葵》《生肖龙》等一幅幅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泡沫板浮雕画面,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视觉效果,材料的质感和肌理等美术语言的魅力在画面中展现无疑。

3.综合应用多样媒材

随着综合绘画、装置艺术等艺术形式的发展、盛行,多形式、多手段、多媒材的造型方式不断涌现出来,纯粹的绘画在美术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美术教学逐渐趋向于综合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各种材质进行综合创作,引导学生在创作构思中提倡“因物而设”“因材而创”,把设计构思、收集材料和造型制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和天然材料进行创造,做到“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如在春笋盛出之季,让学生收集随处可见的笋壳,晾干备用,秋季让学生收集田地稻草,平时注意收集老旧花衣、碎布、毛线头等,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剪接排列组合,学生综合创作出作品《稻草人》,画面中三个稻草人有的头戴笋壳斗笠,身穿花布衣、稻草裙;有的手摇稻草扇;有的身披毛线衣,手敲铜锣。姿态各异,材料巧妙组合,协调有趣,突出了材质特点,肌理奇异,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画面的点、线、面,再配以彩色水笔、油画棒描绘的田野景物,多种材质,丰富的肌理,赋予画面蓬勃的生命力,充分发挥了美术语言在不同媒材中的独特魅力。

三、在形式选择中发展美术语言

作为视觉艺术、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的美术作品,总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所呈现出的美术语言与视觉效果也就不同,形成的作品风格也不同。因此在引导学生创作时,要依据内容题材,注意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大胆探索美术语言的有机表现,尽可能展现美术语言的独特美感,不断发展美术语言,让作者更好地表现事物,表达思想和情感,增强美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选择适切的表现形式,发展美术语言

版画种类较多,由于使用的工具、材料、技法繁多复杂,要求高,儿童不易掌握。而吹塑纸板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用期短,见效快,较适合小学生学习。如指导学生创作的版画《欢欢喜喜过大年》,作品表现人们迎接新年到来的忙碌情景:大人们杀猪宰鸡、磨糕、打糍、扫卫生、小孩放鞭炮。人物动态夸张,富于动感。学生通过画稿、刻版、剪切、拓印等环节,多次体验美术语言不同阶段的生成效果,深刻感受版画制作过程的乐趣。画面用色简洁,红蓝为主色,色彩厚实耐看,肌理独特,对比鲜明,热烈喜庆;房屋布局高矮错落,聚散有致,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把富有情感的色彩、夸张的人物造型和独特的厚实肌理等美术语言简约轻松地展现出来,让观者对新年到来的喜庆氛围感同身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切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如指导剪纸创作时,可引导学生在传承优秀剪纸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把传统的剪纸形式和学生自由的创作手法结合起来,剪出童真,剪出乐趣,让各种美术语言在儿童剪纸创作中发挥特有的表现力。在选择水粉画形式时,要利用其色彩纯度较高、色彩浑厚柔润和干湿色差大的水粉特性,化难为易,寻找更适合的表现手法,如水粉线描、高丽宣+水粉色彩+背面着墨渗透法等,都能更有效地展现美术语言。

2.通过创新的表现形式,发展美术语言

好奇、求异是儿童显著的心理特征,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教学手段,只会使儿童感觉索然无味,要尽量让孩子多接触一些新奇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让美术语言在创新的表现形式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更大的魅力。

如刮画(又名刮蜡),是一种新型的绘画形式,作者在一张有两层色彩的纸上刮刻画面,画纸的上层多为深色,下层色彩明亮,画者多以线描的方法表现创造自己所喜爱的形象。因刮出的色彩靓丽,对比强烈,有着良好的视觉效果,深得学生的喜爱。

比如刮画作品《快乐小人鱼》,学生直接在成品刮画纸上进行创作。学生在画面中用丰富的美术语言表现了三条美丽可爱的美人鱼,多种线形在美人鱼的身上变化运用,点线组合多变,疏密有致,粗细变化得当,色块画龙点睛,点线面在黑色的衬托下美轮美奂,恰到好处地刻画出美人鱼的华丽妆容、服饰以及多彩神秘的海底景象,刮画纸底层的设色因运用了镭射而显得更加炫丽夺目,仿佛把我们带到神秘美好的童话世界,令人流连忘返。美术语言的魅力在刮画这种新型的表现形式中得到新奇绝妙的展现。

第9篇

转眼之间又是一年的毕业季,在这个阳光热辣的季节里,我们就要离去,我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只字难出。说到毕业你是否也很难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毕业感言,欢迎参考阅读。

形容快毕业的感言1、回忆总是选择最美的一页,那些未开的蓓蕾,只是青春的另一个注解,无怨无悔。

2、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3、再回首,是一串充满酸甜苦辣的昨天:昨天,有我们在课堂上的争论;

昨天,有我们在球场上的奔跑;昨天,有我们在考场上的奋斗;昨天,有我们在烛光中的歌唱。是啊,昨天,多么美好,多么值得回忆!

4、毕业季来临,朋友们都怀着梦想踏上了征程,一路上有欢乐,也有苦涩。

亲,不管我们之间身在何处,我都希望与你一起分享拼搏路上的成功与失败。

5、毕业晚会唱响着同窗好友四年里的深情厚谊,联谊舞会跳不完激情荡漾的情怀畅想,欢送宴会诉说着一千多个日夜的肺腑之言。

兄弟姊妹同学情,含泪相视别离难。祝福同窗好朋友,前程似锦宏业展。

6、还记得那一天的摄影留念吗?我的瞬间意识连同闪光灯一起亮了:你的倩影留在底片上,同时也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灵里。

7、挥手告别,扬帆远航。

别不了的,是你抛出的那根友谊的缆绳,无形中牢牢地系在我的心上。

8、我深深地理解,耗费了多少时间,战胜了多少困难,你才取得眼前的成绩。

请你相信,在你追求、拼搏和苦干的过程中,我将永远面带微笑地站在你的身旁。

9、四年的时光虽然很短暂,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有曲折的一段,更多的是平坦。

舒畅感觉,人生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请相信有志者事竞成。

10、是缘分将我们带到一起,是友情将我们紧紧地相连。

毕业感言说说1、感谢所有所有大学这3年来的同学们,我会记得,一辈子的记得。

2、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你曾给过我一份深厚的情谊。

3、分离之际,愿我们俩友情万古长青!清静的湛教校园,你我朝夕相处,笔墨相亲,晨昏欢笑,情如手足,义重泰山,怎奈光阴流逝,岁月不返。

4、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5、回忆可以被复制,但是感觉却不行。

所以我们再也不能像当初那样单纯的笑。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

6、大学3年里,感谢你们一直陪伴着我。

照顾着我,让我在这距离家2000公里外的地方依然体会到家的温暖。

7、朋友,你喜欢星空吗?如果有一天你在远方流浪时感到孤独、忧郁,请抬头看看星空,那儿有我送给你的幸运星。

8、面对着岁月摆下的筵席,我们相互微笑殷勤地劝酒,仿佛所有没说的爱恋与不舍,都收藏在语句的背后。

因为我们都已明白,此去再也没有比手中这一杯更醇更美的酒了。

9、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面对着岁月摆下的筵席,我们相互微笑殷勤地劝酒,仿佛所有没说的爱恋与不舍,都收藏在语句的背后。因为我们都已明白,此去再也没有比手中这一杯更醇更美的酒了。

10、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

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一刻,一齐从心头滋生。

11、静谧的天宇,每颗星都有自己的轨迹,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心目中的世界也许会变得和谐而安宁。

12、明晨行别,但愿云彩,艳阳一直陪伴你走到远远的天涯;

鲜花,绿草相随你铺展远远的前程。

13、分离之际,愿我们俩友情万古长青!清静的湛教校园,你我朝夕相处,笔墨相亲,晨昏欢笑,情如手足,义重泰山,怎奈光阴流逝,岁月不返。

14、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15、离别不是结束,而是美丽思念的开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君千里,当需一别。

16、我们用双手紧紧地握别,让感觉在手中轻轻撩过,共享一份难忘的温馨。

17、但我希望,在某年,我们重逢时能够很会心的一笑,大学一年,你们带给我很多快乐.曾经的不愉快,我们都把它遗忘。

18、虽然,也许很多地方你还没有和那个你最爱的人一同走过,只是在这样的时刻要到来的时候,你只希望能够把他放在你心灵最温柔的地方,然后咫尺天涯,无怨无悔。

19、毕业了,多想留住那些温暖的日子,多么渴望着早日投进生活的洪流。

20、当你再重温我们在一起的旧梦时,那时只有寄托于千里之明月。

真挚的毕业感言1、毕业,青春散场了。

2、同学啊,让往日夕暮中那些甜蜜的低语,都埋在心底,化作美丽的记忆吧!

3、跨出学校的大门,人生开始新的里程,愿你用生命的火花,去照亮通往未来的征程。

4、就这样眨眼间毕业了。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要永远不毕业。

5、成功如果是分式,聪明只能充当分母,勤奋充当分子。

望你认真学习,勤奋刻苦,祝你成功!

6、爱是长在我们心里的藤蔓!

7、其实毕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大以后,以前的那些同学好友都不记得自己。

8、四年同窗,共沐一片阳光;

一千个白昼,谱写了多少友谊的篇章?愿逝去的岁月,都化作美好的回忆,永留在心房。

9、让春天带给你浪漫,短信带给你问候,文字带给你祝福,佳肴带给你美满,新芽带给你生机,朋友带给你关怀,愿你幸福快乐每一天!

10、当离别在即之时,当面对着相濡以沫兄弟般的朋友时,当面对着经历了四年的磨合而形成的真挚友谊之时,我内心激动无语,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都很难出口。

11、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真诚的友情,深切的怀念,像幽香的小花,开在深谷。

12、明年的开学季,坐在这个教室的人就再不也是我们了。

13、我们都是在快要毕业的时候才发现爱上学校的,我们都是在快结束时才想要好好开始!

14、毕业了,我们说好不哭泣,可散伙饭那天眼泪却不听话的流出来了。

15、你我相逢在初秋的夕阳里,你晶亮的眼眸点燃了黄昏的第一堆篝火;

飘扬的黑发,抚平我离家的忧愁。

16、毕业就像剪刀剪短一切,就像石头敲散一切。

17、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

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一刻,一齐从心头滋生。

18、那个拨动着六弦琴的你,那个满不在乎地扬起黑发的你,即将像一只鸽子般地飞走了,多少年后,还能记得你我曾经同桌苦读的这段日子么?

19、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唱到一半,就已泪流满面。仅仅是为了这座圆明园废墟上的校园,为了我们未曾燃烧的青春?

20、那年九月,我们开学相聚。

今年六月,我们毕业相离。日日夜夜,我们朝夕相处。此去年年,风雨与谁同路。六月毕业季节,好运送给你,我们常联系!

21、这个初夏,演绎着悲欢离合。

22、四年的老同桌,你身上一定有门捷列夫没有发现的元素!否则,语言怎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无影无踪了呢?

23、从今后你的'难过不再有我。

24、生活总是这样一天天的过着,甚至在前一天还感觉是理所应当、无所谓的,但今天就要离开,突然才感到了太多的无可奈何,感叹为何不生活的更有意义。

25、飞扬的青春用热情谱写着年华,瑰丽的岁月用真心镌刻着友谊,璀璨的人生用执着装点着未来,祝心想事成,前程似锦!

26、你像春天里的新叶,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纯净如一片碧玉。

27、再见学校,再见教室,再见老师,再见同学,再见我暗恋的女孩。

28、我们相逢在陌生时,我们分手在熟悉后。

明天,我们要到生活的星图上去寻找自己的新位置,让我们用自己闪烁的星光相互问讯、表情达意。

29、四年啊,我们相处了四年,下课上课上学放学,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不理不睬冷嘲热讽,一切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回忆。

30、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南地北去。

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什么岗位,让我们继续填好人生的履历表,交出事业的优秀答卷,为母校的旗帜增辉添彩。

31、我还不懂寂寞是什么,我还未感觉恋爱的快乐,今日与你分别,才第一次觉得情的孤独,才第一次感到失落很多很多。

32、在人生的道路上,你要哭就哭吧,要笑就笑吧,千万别忘了赶路!毕业后的岁月,愿你天天为成功而欢呼,日日为飞速发展而狂喜,祝你顺利!

33、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有不散的你我之间的情。

34、我们即将步入新的生活,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青春和友谊,用真情去浇灌友谊的花蕾。

35、同桌,没我在身边唠叨,会不会有些不习惯。

36、我不想说再见,更不想说不见,我只想说千万忘了同学聚会。

37、让生命的书面,永远记住点燃过心灵的温暖阳光。

总有一些欢乐的镜头,藏在记忆的角落,在无意中轻轻掀开,抖落了一室的萧瑟!

38、孤身一人而来,走的时候,多了29个兄弟姐妹。

39、校园的树郁郁葱葱,教室里洒满清澈的阳光。

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心中难免惆怅。然而,相信青春不老,你我会重逢在美好的未来。

40、但我希望,在某年,我们重逢时能够很会心的一笑,大学一年,你们带给我很多快乐,曾经的不愉快,我们都把它遗忘。

41、用智慧描绘生命的画板,用勤奋书写人生的坎坷,用汗水浸润青春的旅途。

相信你的明天__不一定会灿烂辉煌,却一定充实无悔!

42、我可笑的天天念着你的名字,然后别人问你是谁我却选择了沉默。

43、如果再回到从前,还是与你相恋,你是否会在乎能够保持永远,还是热恋以后,简短说声再见,给我一点空间。

44、四年了,我曾无数次在校园里漫步。

然而每一次,我都在想自己的心事,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与我无关。然而今天的漫步,我却要睁大眼睛,好好看看这个校园。我要把校园里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45、是不是一毕业,就连偷偷看你的机会都没有了。

46、在毕业照上面,我们笑的多美好。

47、再也回不去了,这无暇亦无邪的纯真韶光。

即使你愿意,用一千万去换时光倒流的大学校园,重温飞扬奔放的四年青春,然而你换不来,只能伫立在霓虹闪烁,浮华喧嚣的城市街头,追忆菁菁校园里如水的月华。

48、今天的欢声笑语,今夜的清风明月,美好却并非永恒,还没来得及分享最后一杯酒,却要各奔东西,珍重,朋友。

愿这温馨的微风,给你捎去我深情的祝福和祈祷。

49、下一个夏天,教室里又会坐满了,可惜再也不是我们了。

50、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一份感激,感谢你给了我那一份终身难忘的甜蜜的回忆。

形容快毕业的感言80句最新相关文章: 快要毕业的感言说说80句最新

关于毕业的优美感言80句最新

即将毕业的感言句子80句最新

关于毕业季给朋友的留言80句最新

即将毕业的感言说说80句最新

关于毕业季催泪的感言80句最新

感慨毕业的感言句子80句最新

非常走心的毕业感言80句最新

暖心的毕业感言80句最新2020

第10篇

1模因与强势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产生,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1]最先是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概念。道金斯认为:“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单位,其核心是模仿,无论是有形的、具体的建筑或制造式样(如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还是无形的、抽象的观念想法(如曲调旋律、想法思潮等)都可以通过模仿进而得到自我复制与传播。”[2]语言通过模仿、复制加以传播,这就形成了语言模因。模因在顺利经过了同化阶段、记忆阶段、表达阶段和传播阶段后,如果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2],就能够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胜的成功模因,被称为强势模因[3]。

2广告语言与强势广告模因

广告是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向受众介绍商品或者服务的一种宣传方式,是塑造企业产品形象,提高企业产品信誉,扩大企业产品知名度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竞争和促销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部分。广告语的传播就是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并且在人们大脑中较长时间停留的广告语言自然在语言竞争中存活下来,就形成了广告语言模因,这类广告语言模因比较强势。泸州2015年酒博会上的泸州老窖的广告语恰好利用了强势广告语言模因。强势广告模因是指那些经过反复推敲、逐步提炼后保留其精华的某个主意或概念,再进行高度简化,使任何人都能迅速且毫不费力地明白它的含义[5]。广告语言强势模因的形成是因为广告语言的简洁性、新颖性、权威性和一致性,广告语言模因满足以上四个标准越多,越容易形成强势广告语言模因[6]。强势广告语言模因也体现了语用经济价值。

3语用的经济价值

语用经济价值包括两种含义:首先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其次是价值单独使用时所含有的“积极作用”[7]。价值是商品经济中的概念,它用付出劳动的多少来衡量。语言的价值是人们赋予的,而不是语言本身的价值。语言的使用价值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体现的,能够有效地表达和能够被理解的互换性特征。语言在被使用过程中的价值就是语用经济价值。人们通过使用语言来完成某些工作,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者是人们直接依靠语言,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或活动来获取经济效益[8]。简明扼要的广告语言,就是用最少的语言发挥最大的作用来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广告语言能够广泛传播,形成强势语言模因,就成了有价值的广告语言模因。这也是广告商为之努力的目标,正是语用经济价值的体现。

4语用经济价值下的泸州酒广告语言模因分析

4.1语用的经济原则和泸州酒广告语的双关模因

广告语言中双关的使用,使得广告语言言简意赅,引人注意,点石成金,字字珠玑。所以,广告商利用双关做广告语最容易实现强势语言模因从而获得语用经济价值。在2015年的泸州酒博会上,笔者注意到,泸州老窖有很多这样的广告语。例如:泸州老窖旗下的老酒坊的广告语“喜时刻,醉开心”,商家利用“醉”和“最”谐音双关这一特点,使同一发音暗含两层含义:一是喜悦的时候,喝醉了,醉得开心,因为是好酒;二是喜悦的时候,喝醉了酒,最开心,因为是老酒坊的酒。广告商利用强势广告语言双关模因的简明扼要和幽默风趣的特点,能够加强广告的渲染力和说服力,使受众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再看原味老窖的广告语:“泸州老窖,原来的味道。”在这则广告中,广告商巧妙地运用了“原味”这一语义双关,很好地突出了酒的品牌名称和酒的质量与性能,广告语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形成双关语言模因,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这两则关于泸州老窖的广告语的双关模因既遵循了经济原则即用最少的语言输入获取最大的交际效果,也体现了强势广告模因的简洁性、顺应性和一致性的特点。简洁的双关语言是对广告受众的记忆的顺应,蕴义深刻,极其容易在受众之间达成共识,并且相互影响,符合广告语言强势模因的选择标准———简明性、顺应性和一致性。

4.2语用的经济原则和泸州酒广告语的隐喻模因

广告商在泸州酒广告语中运用隐喻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广告语,获得受众的青睐和认同,以致达到让受众消费的目的。这恰是强势模因的一致性的体现。广告创作者一般都是惜字如金,而隐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精炼,这也是强势模因的简洁性的特点。广告语中的短小精干的隐喻能够表达一系列的意象,引起受众对其产生丰富的联想,所以,隐喻是广告的首选修辞方法。例如:2015年泸州酒博会上,泸州老窖旗下的百年老窖的广告语“窖龄老,酒才好”,这句广告语里的概念隐喻是:酒是人。酒的窖龄就如人的年龄,酒窖龄越老,酒质越好;正如人越老,阅历越深,知识越丰富一样。该广告语用隐喻形象简练地描述了酒的品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隐喻也使得广告语言强势模因形式新颖。再如四面酱酒的广告语“酒体醇厚,丰满细腻”,此广告语中的隐喻是:酒是感情。有的人的感情细腻醇厚,情感丰富,泸州老窖的优良的酒质就像人的感情那样纯正芳香,使人陶醉。广告商利用人的七情六欲的情感知识,十分生动形象,内容新奇,亲切感人。这两则关于泸州老窖的广告语的隐喻模因,使得广告语简单明了,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既实现了广告语的强势隐喻模因的新颖性、简洁性和一致性,又体现了语用的经济价值。寥寥数字,方便复制,方便记忆,方便传播,自然形成了强势模因。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强的泸州白酒广告语言隐喻模因才能够打动消费者,加深记忆,使得消费者付诸行动———消费。

4.3语用的经济原则和泸州酒广告语的仿拟模因

Dawkins认为仿拟是模因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2]。广告是利用多种媒介传递信息的推销手段,所以,广告语中使用仿拟会引人注意,说服力强,使得广告语言表现出一种推陈出新的气象,突显出幽默风趣、独特新颖、生动活泼的特点,达到了宣传商品品牌、产品质地性能的独特效果。在2015年泸州酒博会上的泸州老窖的广告语很多采纳了仿拟手法。例如:泸州老窖旗下的特曲的广告语“特别的回味,特别的品味”,这则广告是根据耳熟能详的老歌歌词“特别的爱,特别的你”创造出来的新句,语言简明醒目,富有情趣,感染力强。泸州老窖的强势广告仿拟语言模因顺应受众心里熟悉的歌词,在已有的群众基础上,再次掀起了受众的感情波澜,加深了对泸州老窖的认识和记忆。再如泸州老窖的广告语“泸州老窖,会唱歌的小酒”,这则广告根据儿歌《春天在哪里》里的歌词“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改编而成。广告商用轻快欢乐的儿童歌曲来仿拟,渲染了喝泸州老窖的欢乐节奏、活泼的情绪,喝酒不仅仅是味觉还有听觉。这两则广告语借用受众熟悉的音乐来卖产品实在是一条经济实惠的捷径,不需要费太多劲,歌曲早已传遍大江南北,泸州老窖也随之成为受众熟悉的著名品牌。并且,当人们熟悉的语言成品融入泸州酒广告语言时,有利于解除大众对酒广告的抗拒、抵制心理,产生对泸州老窖本身蕴含的人文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获得人们对泸州老窖的认可。两则广告语用最言简意赅的仿拟模因,展现最了大的说服力,获得了最大的语用经济价值,也很大程度地展现了强势广告模因的顺应性、简洁性、一致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4.4语用的经济原则和泸州酒广告语的排比模因

广告语言越是简单精炼越是让人过目不忘,过耳难忘。在2015年泸州酒博会上的泸州老窖的广告语除了使用双关、隐喻和仿拟模因外,还使用了人们熟悉的排比模因,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例如:泸州特曲广告语“1915年,那是盛事的一年,2015年,那是荣耀的轮回”,这则广告语里用了两句排比句,整齐醒目,听起来明快,达到条理分明,节奏和谐的效果,显得感情洋溢,抓住了受众崇尚历史权威的心理,又体现了泸州特曲历史悠久,品牌过硬的特点,文字简单,意义深刻。在2015年酒博会上这样的广告语还有很多。例如:被誉为“国窖”的泸州老窖1573的广告语“你能听到的历史———138年,你能看到的历史———176年,你能品味的历史———442年”,这个排比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觉得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受众去品尝国窖美酒,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对国窖1573的认同感和权威感,增强了国窖1573广告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人们产生的共鸣是:国窖1573卖的不是酒,而是尊贵与威望;饮1573,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国窖的权威性,是情感策略,表达了爱国情感。这两个广告语运用简洁的排比句,体现了最深沉的意境,实现了强势的广告语模因的权威性、简洁性、一致性和顺应性的选择,也获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

5结论

第11篇

这要从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中、英合编的初、高中英语新教材JuniorEnglishforChina,SeniorEnglishforChina谈起。这套教材于1990年在全国进行试点实验,1993年正式推广使用,作为当时组织实验的一名教研员。我亲身体会到新教材崭新的结构、方法和理念。它以强劲的生命力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打开了禁锢多年的传统英语教学的大门,引发了人们对英语教学的重新审视和对自身素质的再认识和紧迫感。新教材的实验推广有力地训练和提高了英语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在全国各学科改革的浪潮中最早形成改革势头。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目前,新一轮基础英语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这是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需要和英语的特殊地位,又一次改革创新。这次改革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目标、观念、内容、实施策略、手段、评价等方面,进行大幅度改革,切实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以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显然,新一轮的基础英语课程改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趋向,发人深思,值得探究。

一、新人本教育理念

新人本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一同发现这些潜能,并使之变为现实的能力。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课程乃至整个教育的价值和目的的认识不同。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英语教育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经济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也改变了人的观念。培养体现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的,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基点。

二十一世纪的外语教育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英语教育教学应该是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与意识等的全面教育,把情感、策略、文化作为课程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智能;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增强全球意识,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监控,学会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

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育的本质是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显然,人文精神是英语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教育虽强调人文精神,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的作用。英语教育功能的充分体现关键在于对人的理念作出重新确定。由此可见,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的灵魂、方向、核心和根本。掌握英语与人文精神是辨证的统一体。英语教育既要学会英语、学会学习,又要崇尚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为基点、方向和目标,使学生能使用英语更好地为祖国、为全人类服务。

二、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语音、语法、词汇”为主线,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以往的教学大纲分别阐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中的教学目标指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要求,教学内容指语音、语法、词汇、交际功能等。这种做法实际上把知识与技能分割开来,不利于在实践中把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呢?新《英语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通盘考虑,并且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策略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目标。

英语课程改革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确立英语教育教学的目标,在总体构建上特别重视语言运用。这不仅有助于受教育者获得语言能力,而且更重视语言教育在智力发展和情感结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地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这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

1.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2.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3.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

4.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5.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这对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发展目标,使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语言的教育与思想情感的教育相统一、语言智力的开发与语言技能的培养相统一。

《英语课程标准》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基础教育的整体考虑出发,设置目标分级,共九级,取代教学大纲的分学段、分年级的设计方式。具体情况为:

一级—3~4年级完成;

二级—5~6年级结束时的要求;

三~五级—7~9年级完成;

六~八级—普通高中阶段完成;

九级一外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的指导级,也可作为部分学校少数英语特长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

这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教学多样化,有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

三、突出语言的实践性

相似论原理认为:技能、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在外语学习中,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足够量的语言实践。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传授比重较大,语言实践不足。《英语课程标准》特别体现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语言呈现形式不以语言知识体系的描述作为主线,而是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运用作为主线。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学习的教学模式(Task-basedLanguagelearning)、语言的输入量(Languageinput)和真实语言(AuthenticLan-gnage)实践的机会。

Task-basedLanguageLearning是《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什么是TaskbasedLeaning?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共同的一点是Taskbasedlearning都涉及到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活动途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和交流,学习和使用英语,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在外语学习中,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有很大关系。由于任务型学习不可能单纯使用一种技能,或一项语言知识,因此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任务型学习有较强的目的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看到学习英语的价值,有利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看到成绩,体验成功,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感觉到自我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激发自我完善的欲望,启动不断学习的内驱力。

第12篇

关键词: 思维 语言 思维模式 差异 新闻报道方式

1.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沟通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是语言,不可否认之所以是语言,是因为语言是由各种各样的信息构成的。此外,人类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由语言保存的。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他们会借助语言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语言不仅会影响到个人,而且会影响整个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语言的参与。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表现思维的方式。语言和思维具有重要关系,思维需要依靠语言表达,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思维所要表述的东西。语言是由很多符号组成的,其中主要的组成内容为语音和文字,通过不断组合而形成大量词汇,从而表述更多内容。语言是社会生存的主要交流工具,用于表述思维和传递信息,从而让更多人知道,所以说思维和社会实践成果都是通过语言保存下来的,语言是很难被改变的,但因区域的不同而存在民族性。

人们的思维都来源于生活,根据周身接触的事物进行总结,而后才衍生的,并且根据相应事物做出对应的反映。所谓感知,是指人们认识和感受事物的方式,感知的前提是人本身应当具备相应的思考方式,这样人们才会对事物进行感知并作出相应处理。这里的思考方式成为思维,思维也属于对事物的一种认知,但是思维属于认知后的自我总结,对认知到的事物进行一定归纳和总结。

语言和言语之间具有密切关联,但是二者不能等同,存在一定差异。首先,人们交流需要使用语言和言语,它们是主要的交际工具,直接将思维呈现出来。语言是一个系统,由很多的符号、字、词组、语音和语义等组成,语言是人们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表达载体;言语是用于人际交流的工具,是语言使用的载体,语言会通过言语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言语不是单纯的语音内容,包含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个人想法;言语本身所含有的内容就是思维所要表现的内容,也就是人们形成的思想观念;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则是人们在漫长的人际交流中总结出来的,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体现。一些逻辑思维需要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从而进行更好的总结和概括,语言最后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就是思维的主体内容,所以思维是语言的承担者。语言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思维这一关键因素,只有语言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后才能够逐渐建立语言的表达方式。人们在表述思维时,会使用符号、公式、语句及生活中存在的一切事物等,但是这些符号都必须有语言的存在才能表现得更精准,更能被人理解,如果离开语言,则单纯的符号等表达的思维很难被人理解。能够运用好语言和言语,人类就能更好地表述自己的思维,将自己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思维可以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所以思维水平对语言水平具有直接影响。思维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带动语言的进步,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丰富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不是等同的,它们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都是因为二者之间互相关联。首先,当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后形成了思维,所以思维是直接与客观事物相关联;语言只是社会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表达符号,只是用来描述客观事物,所以和客观事物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具有的是关联性,不是等同。其次,语言中的词汇并不一定就能把思维表述出来,二者之间并不完全同意。不同的词汇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例如医生、郎中、大夫这几个词表达的都是一个概念,但是词汇并不相同;相反,一个词汇也可以因为语境的不同和语法的不同而表现多个概念,例如“仁”既然可以表达果实的概念还可以表达一种道德概念;在词汇中还存在一些虚词,这些虚词没有准确的概念表达,只是用来辅助词汇表达概念。然后,思维虽然与客观事物直接相关联,但是不具有物质性,是一种精神表象。语言虽然与客观事物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具有物质性,所以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还有一种语言属于内部语言,这类语言是人们在无意识中所表达出来的,例如在集中思考时,想到某个关键点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某种语言,这种语言具有发音器官隐蔽的特点,内部语言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不能等同思维。在用语言表达思维时候,语言会和思维存在差异。人们在想用语言表达某种思维时,会表达得不够清晰、准确,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如果三者等同,语言就能准确地表述思维了,也就不会发生口不对心的情况了。最后,语法规则会因为民族的差异而具有差异,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也存在差异,但是主要的思维都是相同的,所以语言规则和思维也不是统一的。

2.新闻报道中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2000年时,针对“朝鲜分为韩国和北朝鲜,造成众多家属分离”这一事件,我国《人民日报》和美联社均进行了报道,但最后的报道大不相同,从这不难看出中西方的是思维形式的迥异。

《人民日报》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就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报道,其中导语部分介绍了因朝鲜分离造成众多家属分离,时隔多年后,他们终于可以团聚,但是在短暂的团聚时间之后,还是要继续分离。紧接着报道便写出了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在1985年朝鲜分裂成两个国家后,南北朝鲜首次进行的交流,这是在55年后,分离的亲人第一次团聚”。报道侧重点是朝鲜自分裂后,两国第一次的交流活动。

但与中国报道方式截然不同的是,美联社并没有向中国那样交代事情的背景和开始,而是将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美联社》报道的侧重点是亲人之间的团聚,分隔多年的亲人在相见的那一刻,抱头痛哭。随后,新闻的主要部分,并没有叙述详细的经过,而是讲述了几个感人的场景:“首先是介绍这些的年纪都比较大,而后亲人相聚的场面,到处都是痛哭声。”“年过古稀的男人与他快上百岁的母亲聊天,还有多年未见的儿子给父亲磕头……人们相拥而泣。回忆过去的画面,一起谈曾经的往事。”

2.1分析性和整体性思维

《人民日报》的报道较为中规中矩,以全局为中心,重点讲述代表团进行的集体活动及此次事件的组织过程,但并没有涉及过多的离散亲人细节描写和景象;主要是概括整件事情的流程。而美联社则注重家属们相聚时的场景报道,抓住具体细节进行刻画,将离散家属和亲人团聚的复杂情绪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其主要以分析性的思维进行报道。总而言之,西方媒介倾向于采用聚焦个体、捕捉细节的报道角度,而我国媒介则倾向于采用着眼全局、关注整体的报道角度。

2.2直线型和螺旋型思维

《人民日报》和美联社所体现的新闻报道风格迥然不同,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思维方式,前者喜欢在句子结尾表达新闻的发展过程和后续结果,体现了螺旋式盘旋前进的思维模式;而后者则采用直线型的思维模式进行表达,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语言形式将所表达的意思体现出来。

3.学习并借鉴西方新闻报道经验

从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看,西方新闻事业起步较早,且已经发展了400多年,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完善的新闻报道和经营方式。所以,在不少方面我国新闻报道都应当向西方国家学习,比如学习其新闻报道方式、语言特色、思维方式、写作风格,等等。

3.1借鉴西方新闻报道中感性素材的使用

纵观西方新闻各种媒体报纸,不难发现其报道中感性素材的运用恰到好处,令人称赞,他们善于采用多种分镜头与画面多方位切合,将新闻报道中抽象的新闻主题转变为感性直观的场景呈现于读者面前。因此,我国新闻媒体要积极学习借鉴西方新闻媒体善用感性素材的表现手法,转变以往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新闻报道写作风格。

3.2借鉴西方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创作方式

中国新闻报道中不仅带有浓重的宣传性质,而且新闻报道的主观色彩呈现为“喉舌论”。西方国家则不同,其报道原则不因任何阻碍而转移,表现为中立、公正、绝不带半点感彩和主观臆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开展新闻采写报道。中国需要不断改进和学习的就是这种报道原则,需要学习西方以事实说话的客观新闻报道原则,摒弃以往自身新闻报道中的诟病。

3.3借鉴西方新闻报道中注重的个体关注及人文关怀

西方新闻媒体报之所以值得我国媒体学习,还是因为其绝大部分报道从人道主义和人性理念出发,不论在经济文化还是政治经济,都会将报道的关注点集中到人体的生存发展及深厚的人文关怀上。国与国之间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但世界人民唯一的相通之处在于感情。新闻报道能被人关注,是因为报道的内容能够让读者共鸣,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思想。我国媒体恰恰缺乏个体关注及人文关怀,仅仅在创作新闻时才会联想到这一点。所以,我国新闻媒体需要学习的是:在新闻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转变以往的全局视角,形成独特的人文视角进行采访报道;其原因在于个人视角更容易产生感人至深的新闻。

4.结语

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开展新闻采访报道时,要考虑到我国的新闻现状,明确自身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区别。我国新闻媒体工作者在与西方新闻媒体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应善于学习西方报道的经验和长处,以此强化自身的报道效果,进而促进我国新闻事业更快地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窦卫霖.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2004:66.

[2]张莉,魏月红.浅析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口语交际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4-155.

[3]李坤,李天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N].光明日报,2003-12-29.

[4]邓斯佳,温振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影响[J].外国语学院,2014:89.

[5]郑晓辉.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5).

[6]焦赛赛.中西新闻报道角度存在差异的原因[D].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47-48.

[7]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8]袁艳,王金礼.中西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J].湖北社会科学,2004,(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