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8 22:2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十一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初赛报名工作已经正式启动了。初赛第一阶段报名于2012年1月10日结束,初赛第二阶段报名时间确定为1月11日~4月30日,全国高一、高二学生均可报名。
为了方便选手报名后及时参赛,给选手提供更多公平考试的机会,“第十一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的初赛首次被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没有报名,以及第一阶段报名但没有进入复赛的选手,可以重新报名参加第二阶段的初赛。第二阶段的比赛时间确定为5月1日~5月20日,成绩将于6月6日公布。
同往届的比赛一样,参赛者通过全国创新英语网(省略)在线考试系统查看作文题目,并在比赛截止时间前提交作文,作文一经提交不可更改。每阶段成绩全国排名前30%和分赛区排名前30%的选手进入复赛。
据了解,第十一届大赛在全国设立八个分赛区,每个分赛区将在1至3个城市设置复赛赛点,进入复赛的选手可就近选择赛点参加比赛。更多相关信息,可以登录全国创新英语网了解。
“全国创新英语大赛”由《高校招生》杂志社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名牌高校联合举办。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自创办以来,大赛一直致力于积极为具有良好英语素质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向高校展示自己才华的良好平台,得到了高校和参赛选手的广泛认同和盛评。(本刊记者)
风采展示:
上一届比赛激烈竞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参赛选手留下的欢声和记忆却依旧历历在目。这里,我们选取了4位第十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20强选手的一些感悟。透过他们的笔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选手们在这个舞台上,经历过什么?学到了什么?领悟到什么?
南京外国语学校罗时颖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自己要上讲台做个课前演讲,看到下面并不算多的几十个朝夕相处的人,腿抖得厉害,声音哆哆嗦嗦地打起颤来。
对于我这样一个胆子如此之小的人,报名参加创新英语大赛,实在是一个“冒险”。但内心深处,我是愿意去试试的,因为我需要战胜自己。
一路来到总决赛,看到宽敞而旷大的礼堂和下面密密麻麻的红色座位,害怕的情绪又难以抑制地往外冒起来。陌生的观众,闪亮的灯光,忙碌的摄影人员和一堆堆的机器。脑中准备的知识变得一片空白。时间的沙漏就像卡住了,滴得特别特别慢,可那一刻总还是要到来。
舞台很高,我也走得很慢,上去后我深呼吸口气,鼓起勇气睁大眼睛,环绕大厅看了大大一圈。我看到了另一番天地――观众静静地坐着,聆听着,评委脸上挂着浅浅的微笑,四处转动的摄像机镜头也似乎在向我点头而变得可爱起来。演讲越来越顺畅,脑袋里的知识不断往外涌,想起来要加上手势了,想起来要挂上笑容了,想起来要目视观众了......当我鞠躬谢幕时,如潮的掌声让我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我沉浸在战胜自我的感动和激动中。
成都外国语学校梁津晶
哈哈,参加创新英语大赛决赛可是打破了我人生中多个第一: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在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大舞台上获得不错的成绩。
在到北京第一天晚上的联欢会上,我见识到了大家的多才多艺,全场嗨翻了天,让我也坐不住要上台献丑。表演什么呢?那就表演“间谍”吧。嘻嘻!在我的“挑唆”下,不少人都被鼓捣到台上去了。
口语、听力、词汇量、个人表达能力......我们经历了“魔鬼式”的训练和考验。在那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我们依旧无私地为“对手”而呐喊,依旧在闲暇时互相调侃。呵呵!最后,我很幸运地进入前二十强,进入了最终激动人心的决赛。
在故事接龙环节,要求我们要在很短的时间里了解队友,和队友在思路上达成默契。这让每个人心里都敲起了小鼓。前面的队友说得很快,我还没反应过来话筒就已经递到面前。我只能一知半解地接着她的话讲,结果发现牛头对在了马嘴上,弄得所有人笑得前合后仰。哈哈哈哈!好在我前面几项的成绩还算不错(小小骄傲一下),呼呼!成功晋级六强。尽管最后遗憾地错过了冠亚季军,但我仍然很高兴,很满足。这次比赛让我见到了许多优秀选手,并和他们结成了朋友,也算收获颇丰吧,不是吗?嘿嘿。
山东省实验中学李岱璇
没想到初识大赛,就是与之奋斗四个月征程的开始。期间我也踌躇过好几次。现在回想起来,我庆幸自己当初没有选择放弃,假使与你擦肩而过,我将失去一抹缤纷多姿的七色彩虹。
你是一次珍贵的经历。在这里,有每轮比赛紧张的准备和获求知识的充实,有发挥失常的伤心沮丧和尽情表达的酣畅淋漓,有权衡利弊的果敢和思念远方父母的脆弱。短短的时间那么多欢笑苦累纠缠在一起,弥足珍惜。
你是一个全新的大课堂。接受新知识的途径,不再是传统的讲解,更多是通过演讲、故事接龙、辩论以及与全国各地英语高手相互交流而获得。内容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是英语,更是课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你教会我如何选择,如何合作,教我在领略他人风采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种种不足。
你是一个收获真情的平台。你让原本来自四面八方,原本不相识的我们,结交到以往不可能结交到的新朋友。那晨间摇醒舍友的一个小动作,还有“战友”间相互的祝福和拥抱,还有爸妈从远方发来的温情短信,你让那时的一切都令我泪水滴落,都是那么幸福,你就是逐梦者前方的一抹绚丽彩虹!
长沙市长郡中学周雅瑜
“每位选手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自己部分的故事接龙,且故事要新颖”,在大赛的一项竞赛安排上这样写着。而我的题目是:你漫步在秋日丰收的果园里,突然脚下踩到了什么?
果实?落叶?抑或别的?很多种方案,却被纷纷否决掉,原因只有一个:不新颖。我知道,在强手如林的大赛中,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只有想出新颖的回答才能胜利。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十分钟后时间到了,最后结果很不尽如人意。比赛结束,这台上漫长的十分钟在却台下延续着......
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思考了!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曾经酷爱思考的我,渐行渐远。
面对每天倾泻而下的习题、试卷,我似乎已经习惯了它的考验和答案,思考的频率与书桌上越来越厚的书本形成了反比,我逐渐丢弃了原本喜爱的思考,甚至开始畏惧。当我需要思考的时候,才发觉这已经变得很难做到。思考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如此的重要,而我却将它遗忘掉。若没有这次的机缘巧合,我还要遗忘它多久?
1.有突破。由童芳老师指导的胡志扬同学获全国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二等奖,实现了学院在国赛项目上的突破,是学院首个国赛奖项。
2.有提高。由应纯艳、马蕾指导的竞赛团队获“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其中单项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成绩和排名较去年有提升;由严厚雁、张嫒卿老师指导的竞赛团队获“关务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其中单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一类竞赛整体有明显提升。
3.有收获。王皓、陈红光、潘笑勤指导的学生获省笔译大赛一等奖3项,何佳指导的学生获省口译大赛一等奖2项,方英姿指导的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一项,另有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不再细述。
4.有期待。“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班、跨境电商“店长班”组班完成,报关工作室建设顺利推进,其中“店长班”暑期即开展业务训练,另两个项目9月份正式启动,各专业将通过这种深层次、常规性的赛教融合进一步提升竞赛成绩;口语大赛、写作大赛等也已进入集训阶段,为下半年比赛做准备。
二、产教融合
1.有深化。国贸专业省级电子商务创新试点项目通过阶段性验收,拨款25万元;梦想实习生第三期招募完成,30名学生将在下学期入住菜鸟,进行一个学期的业务实操;执御公司商品文案翻译持续推进,与《跨境电商综合技能实训》课程进行了融合,翻译数量2.7万余条,横向到款4万余元。
2.有拓展。入选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理事单位,获批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接洽了金义综保区,暑期将与义乌商务局等共同开展相关调研;对接了永康维森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对方捐赠价值3.5万元的跨境电商平台账号供学院使用,免费提供货源和物流资源,组建了“店长班”,聘请了企业骨干为专任导师。
三、课程建设
陈豪的《外贸实务》拟申报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吴亚琴的《商务情境英语》已遴选为省第三批在线开放培育课程,骆闻迪的《国际商务管理》上线爱课程平台,李颖完成《综合英语》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建设方案,阿语专业新形态教材《一天一句阿拉伯语》已完成二次校对,预计8月中旬完成教材出版。
四、师资队伍
姚娜获校级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董乓、骆闻迪获校级教学能力竞赛二等奖,同时骆闻迪获校青年教师竞赛二等奖;余燕芳赴埃及亚历山大大学访学,李婷婷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1名教师申报教授,1名教师申报副教授;根据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办法,陈舜孟、施学良列入高级职称人才培养,陈红光、应纯艳列入副高级职称人才培养;朱佩珍、应纯艳担任了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评委。
五、科研工作
李颖申报国家级课题1项,凌镜(2项)、李睿淳、施学良、杨灿申报省部级课题5项;申报厅局级课题8项,其中余燕芳、何雅叶、李颖、何佳4人立项;申报市级课题13项,立项5项。学院专业性公司开学初正式运营,截止目前已完成横向到款9万余元,除协助完成横向到款外,专业公司还可开展教育信息咨询、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图文设计、自费出国留学中介等业务,截止目前,公司收入已达11万余元。
六、双创工作
111个项目报名参加2019年“互联网+”创新创业网评,6个项目报名参加“挑战杯”,2个项目入围“互联网+”创新创业省赛,两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鹿田创业园。
七、创收培训
社会培训质和量较往年同期有提升,截止目前,已开展甘肃通渭职专培训、全国高职高专联盟培训等国家级培训2个,康进慧和童芳完成省级中小学培训2个,中职生国贸提升班、少儿英语培训、开发区村支书培训、B2C及英语四级、口译等技能考证培训顺利完成,正在接洽惠州卫生职院、湖南高职院校教务处长、开发区纪工委、黎明职业大学、嘉职院中层干部培训等项目,预计将在暑期或下学期开展。
八、团学及文化建设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我国职业技能大赛最早始于1995年的“全国技能月活动”。2006年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还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而创造条件。2008年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此后每年都举办这样的赛事,参赛院校、学生、比赛项目越来越多。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在“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类别下设置英语口语比赛;2012年大赛组委会专门设置了这项比赛。除此之外,全国各地也纷纷开展了其他类别的英语技能大赛,如翻译大赛、演讲比赛、写作大赛、口语大赛等。广大英语教师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不仅认真指导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各个项目的技能大赛,而且积极研究职业技能大赛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影响,主动地把职业技能大赛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调整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职业技能大赛影响下的商务英语专业改革
(一)改变不合理的课程结构,构建均衡的课程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在高职院校里是一个传统专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专业的定位一直不够清晰。到底是姓“英”还是姓“商”?英语和商务两方面的课程各占多少比重?毋庸讳言,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者,严重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英语本科专业的影响,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大量的精读、泛读、翻译、写作、听力、口语、报刊阅读等课程;与此同时,受专业名称商务英语中“商务”的限制,又开设大量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会展英语等系列课程。总而言之,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多且杂,缺乏有效整合。学生疲于应付过多的课时,老师疲于准备门类繁多的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商务知识一知半解,技能薄弱。技能大赛项目设计要求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技能竞赛和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向”[1]。这为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不少高职院校根据这个原则对商务英语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设置了通识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四个模块。通识模块即一些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拓展模块都是选修课,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以后职业的发展方向选择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包括综合英语、商务英语、听力、口语、英语语音训练、商务英语写作、口译实训、商务英语翻译、阅读、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单证实务、国际法等。通过科学的整合,商务英语专业逐步系统化,核心课程突出。首先,英语口语类课程比例增加了,课时比例也相应提高,这是各级各类商务英语口语大赛带来的效果;其次,写作课程的课时也相应提高了,这是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技能的需求。综合英语和商务英语双管齐下,为学生夯实了英语基础,扩充了商务知识;商务方向的课程则体现了商务英语的ESP特色。相反,一些不成体系且不利于集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课程被取消了,如会展英语等。
(二)改变不合理的“理实”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比例
高职商务英语在技能大赛务真求实的“指挥棒”作用下,在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需要的基础上,把“理实”一体课程和纯实践课程加大了比例。首先,鉴于技能大赛暴露出来的学生英语语音不够标准的问题,商务英语专业对大一新生开设了纯粹的实践课程———英语语音训练,专门对学生的英语发音进行纠偏;其次,职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全部设置为“理实”一体或纯实践课程,如口译实训、写作实训、外贸函电实训等课程为纯实践课程,综合英语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为“理实”一体,理论和实践各占50%的课时。通过课程结构的设置,加强学生的实训时间,增强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能运用自己所学,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精英语、通商务”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但是高职教育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要多一些实践和实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改革。
(三)改变实训基地匮乏状况,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基地
张小菊、鹿鹿、牛彦飞指出,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点[2]。商务英语专业是纯文科专业,实训内容主要是听说读写,一般高职院校关于这个专业实训的资源相对有限,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技能大赛的引导之下,有的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大力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工作。
二、职业技能大赛影响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
(一)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一般是按照工作岗位中的实际任务来设置的,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而言,口语大赛、写作大赛、翻译大赛等各种比赛比的就是英语基本功,主要考察选手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语言知识以及文化传授能否满足职业大赛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些问题督促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3]。在职业技能大赛的推动下,任务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更为任课教师所青睐。教师按照授课内容设置任务或项目,同时创造模拟或仿真的工作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不断寻求完成任务或项目的途径。在完成任务或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经过几年实践,发现这些教学法尤其适用于口语课程、写作课程和翻译课程,学生在完成教师所布置任务或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李焦明研究的数据显示,只有6%的高职院校的老师从企业一线引进,86%左右的高职院校老师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教学模式还带着普通本科院校的浓厚的色彩[4]。尽管很多老师都进行了“双师”资格培训或进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但由于时间短或其他原因,效果不是太显著。技能大赛对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商务英语专业的技能大赛主要是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比赛,每次每项大赛的题目都与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势或时政热点或工作岗位密不可分。这个“指挥棒”督促老师走出课堂,跳出课本,去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状况,去其他院校或企业进行观摩交流,及时把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新动向。这种锻炼来自于教师的专业需求,教师积极性高,接受新思维、新知识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比师资培训更有效果。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老中青”教师组成的指导团,大家抱着同一个目标,互相探讨,互相促进,专业研讨气氛浓厚,有助于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成长。
(三)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校企教材的开发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兴盛的时间并不长,专业设置以及教材建设一直处于摸索之中,尤其是教材建设,比较薄弱。在2010年之前,大部分高职教材都是本科院校的老师编写的,其理论性强,内容偏深,实践实训内容严重不足,形式单一老套,不符合高职教育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原则。高职院校的老师在编写教材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从企业引进的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欠缺;一直从事教学的教师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技能大赛不仅促进了老师的成长,也促进了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技能大赛项目设计一般紧扣社会人才需求,比赛项目也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设计,所以参加技能大赛的指导老师非常了解专业的发展动向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这就为高职院校老师编撰教材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毕业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教师要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合企业一线经验和书本的理论知识,开发出“实用、够用”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商务英语专业的很多课程都适合开发项目化教材,如商务英语写作、口语等。
(四)职业技能大赛促进第二课堂的拓展
商务英语专业是“商务知识+英语知识”,该专业的学生要学大量的专业课程,内容多,而高职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还要进行工作实习,所以有些传统的英语课程被迫取消。这就无法体现英语教学的人文性,语言知识的输入量也存在着不足的现象,而技能大赛的写作、翻译、口语等都要求学生有足够的人文底蕴。鉴于这种客观情况,借着技能大赛的东风,很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辟了“第二课堂”。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与传统普通高等院校的第二课堂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可以说是课堂的延伸,既有文化知识的拓展,更兼具各种技能大赛项目的人才培养选拔任务。“英语角”“英语话剧节”“校园广播站”等都是锻炼学生、培养学生、选拔学生很好的途径。通过定期举办这些活动,学生们获取了人文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指导老师也能发现、培养一些好苗子,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技能大赛,以取得更好的名次。
三、结语
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和创新,不仅检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准,也引领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设定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要以英语为主,偏重于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这就为商务英语专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商务英语专业要认真开展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平衡,注重学生的实训,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技能大赛的指导精神下,探索“英语+商务”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曹庆旭,王贵生,吴文勇.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1(23):22-26.
[2]张小菊,鹿路,牛彦飞.浅议技能大赛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2008(2):37-38.
[3]李明宇,刘柏霞.基于职业技能大赛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8):33-35.
[4]李焦明.产业一线的技术性人才应成为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主渠道[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4-5.
[5]申厚坤,陶丽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9-92.
【关键词】职业英语 技能大赛 技校英语教学
2014年11月,我校两名学生参加广州地区部省属技工院校学生首届职业英语能力竞赛喜获团体冠军。英语技能大赛是英语教改成果的展示和检验,也为深化技校英语教改带来启发和促进,值得英语教学工作者认真研究。
一、职业英语竞赛概述
本届职业英语能力竞赛(以下简称职业英语竞赛),举办的宗旨:深化技校英语课程改革,提高技校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竞赛形式和占比为:笔试(阅读与翻译)30%,情境交流(30%),职场应用(40%)。
职业英语竞赛共分三大环节:一为阅读与笔试翻译环节,阅读文章内容立足于职业情景,难度、长度和生词量介于全国英语等级考试2、3级之间;翻译(英汉句子互译、段落英译汉)内容多选自《新职业英语》教材配套资料,采用百分制评分,两名参赛选手按笔试平均分的权重计入比赛总成绩;二为情境交流环节,采用图片描述和继续性问答方式进行,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热门生活话题和典型职业场景(例如美发时误损客人头发),主要考察选手的观察、思考、英语听说和应变能力,一位选手负责图片描述任务,另一位选手负责回答评委的拓展性问答,以两位选手在该环节的综合得分计入总成绩;三为职场应用环节,选手们现场抽取职场任务(例如向领导汇报工作)进行准备和表述,采用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汇报表演,展示合作解决问题成果,以两位选手在该环节的综合得分计入总成绩。三个环节融会贯通,全面深入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是一项时代感强、吸引力大的竞赛。
二、职业英语竞赛对教学的启示和促进
(一)更新教学理念
“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在2008年6月20日教育部新闻会上说。
职业英语技能大赛是一项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目的是为了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现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同时引领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职教改革,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技能人才。职业英语竞赛题目采用阅读、翻译、听说交际等笔试和口试相融合的创新模式,全方位测评职校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虽然此前技工院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但近年来新增的职业英语技能竞赛却给我们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便在技工学校,英语仍是一门重要学科,职业英语是技校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能。因此,教学理念的更新至关重要。
(二) 改良课程设置
根据职业英语竞赛形式和反馈的信息,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英语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程,每周2~4节;第二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每周2~4节。避免只开设公共英语课程而忽视专业英语课程的“普教” 模式,减少只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而忽略基础英语课程的“空中楼阁”行为。
以职业英语竞赛我校获奖选手之一的Mary同学为例,她所在的13级电子商务高技班就开设了3个学期的英语课,其中公共英语2学期,每周2~4节;专业英语1学期,每周4节。公共英语中划分了英语视听说和阅读写作模块。3个学期共160节英语课,加之70节比赛强化训练课,课时量充足、课程分类科学,帮助她顺利通过全国英语等级考试3级和荣获职业英语竞赛冠军(笔试和口试均名列前茅,英语能力均衡发展)。
在英语课程中可以依据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选择“英语视听说”的综合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建议将听力、口语两门课程整合为听说课程或视听说课程,以听或视听的形式进行语言输入,以说的形式不断升华语言输出,语言的有效输出又能带动更有效的语言获知与理解,听与说的技能将呈螺旋式上升状态,更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3个学期均开设英语课的专业则可以加强英语阅读和翻译训练,避免出现比赛中的选手笔试(阅读和翻译)得分较低、情境交流时听不懂评委提问而无法准确作答的情况,从听、说、读、写、译多角度来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三) 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的“顶层设计”,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教法大于内容”,好的教师必须是教学法的专家。教学法的优劣首先体现在教学设计上。职业英语竞赛从阅读翻译的笔试部分到情景交流和职场应用部分,各环节的主题都与技校生的职业能力息息相关。这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职业标准,以职业标准为蓝本建立英语教学计划、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制作个性化课件,彻底打破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
职业英语竞赛以团队方式进行,从比赛的内容与形式来看,主要考查选手的英语听、说、读的综合能力。注重⑷选手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选手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如在比赛口语交际环节,两名选手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图片描述和职场任务单,任何一名选手的失误都可能会导致任务完不成或出现结果偏差,从而影响比赛成绩。比赛时,选手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平和的心态、清晰的思维、敏捷的反应这些职业素养也至关重要,同时还要求参赛选手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选手的团队配合能力是比赛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团队精神也是很多用人单位看重的。
技校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参照真实的比赛形式,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组建4~6人的学习团队。这些团队在课上可作为讨论小组,在课下可作为互助小组,在练习时可作为项目实施小组。教学中,教师将课堂看作是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要加强学生的英语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如与人沟通、信息处理、团队合作、创新革新等。例如,在情景对话的教学中,要加强在讲台的演示环节,强调演示效果。在案例教学的环节中,除了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就讨论内容形成报告,由小组成员报告所讨论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积极提问,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以“实用性和交际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比赛场景的教学,可以较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课堂气氛更活跃,学习效果更理想。
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变“知识传授型”教学为“能力培养型”教学,真正把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作为出发点,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潜能,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学习的思维和习惯。情境、任务和项目教学法都可以引进课堂,辅以各种多媒体教学设施,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育人,使教学中既有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更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 变革教材内容
英语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是与行业密切相关的主题。例如日程安排、产品介绍、洽谈业务等,大多基于通用职业场景,涉及面广,主题与行业密切相关,有着非常浓郁的时代气息。就目前各职业学校所选教材而言,没有一本能涵盖比赛所考核的内容。尽管我们不是只为了比赛而选材上课,但仅以一本教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将技能大赛的内容有机嵌入日常教学,例如尝试以专业为背景,开发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材料”或“活页夹”式教材。内容选择除“适用、够用”的纯语言知识以外,侧重于动态教材的积累,即可以随时抽取、补充、更新、紧跟本专业主流技术的内容,如英文产品说明书、工艺管理规程、产品质量与技术标准、行业法规与安全条例、英文合同以及各种公众媒体上发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知识与技术资料,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内容与行业息息相关,对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才能激发主动学习愿望。这对教师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前沿,更新适合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英语教学材料,积极开发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材和多媒体教材,丰富英语教学资源库,拓宽学生知识面,使教材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由呆板型向活力型转变。
(五) 转变评价模式
英语技能大赛虽然不是每一位技校学生必须参加的大赛,但它检验技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终极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技校英语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一纸考试定乾坤的终结性评价模式,积极改进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和方法,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日常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重点突出听说交际能力的考查,强化学生日常学习的管理和监督。例如我校开发的校本题库(分笔试题库、口语题库《技校英语100句》)作为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手段之一,同时将校内艺术节、技能节的英语情境对话、英文字书写、英语美文朗诵、英语竞速阅读、英文歌曲演唱等竞赛成绩,各类英语角、专题讲座、英语等级考试等社会实践活动成绩纳入评价范围,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多种展示能力的舞台,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科技工作大获丰收。
1、区科技节比赛六连冠!
峰峰矿区第六届中小学幼儿园科技节综合团体成绩第一名!模型比赛团体成绩第一名!连续六届区中小学科技节比赛小学组团体第一名!
展示作品评奖结果:科技辅导员创新方案,高洁,二等奖。科学幻想绘画:3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综合团体第一名。
科技创造发明: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科技实践活动:刘金田、甄增霞、孔玲玲,动画片对小学生的影响获一等奖。青少年科学DV: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科技小论文: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科技制作: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
现场比赛成绩:王芳、陈进辅导学生参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竞赛获团体第一名;申丽华带领学生参加科幻画现场比赛获得二等奖;魏润年带领学生参加的科技知识竞赛获得三等奖;王静、王玲玲带领学生参加的科学专题演讲比赛获团体第三名;刘胜磊带领学生参加木结构桥梁模型承重赛获得团体第三名;陈进带领学生参加遥控模拟飞行获团体第一名。
在科技节各项活动中王喜芳、陈 进、王亚亚、李亚青、王 芳、赵静、甄增霞、曹红花、郭志霞、刘金田、孔玲玲、马艳丽被评为区科技节优秀指导教师!获奖证书教育局随后统一发放!
2、模型队获奖学生颁奖增信心!
在区第六届科技节模型现场比赛中,我校模型队参加了全部14个比赛项目,共取得7个项目的团体第一名,2个项目的团体第二名,4个项目的团体第三名,总分名列全区第一。其中个人一等奖6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3个,为全区获得个人奖项最多的学校。他们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坚持训练,正因为有了平时的付出,才有了硕果累累,我们全校师生用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感谢他们为第一小学增光添彩。
3、“科学生活、创新圆梦”科技活动周有声色。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我校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积极开展以“科学生活、创新圆梦”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营造了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促进少年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努力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科技教育和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5月19日上午我校在世纪广场进行科普宣传。 多年来,我校以科技教育为载体,巩固、发展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卓有成效。教师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在省、市、区各类科技活动比赛中成绩斐然。学校已经呈现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学校特色,连续多年多次在省、市、区,乃至全国参加的航模锦标赛、航空画、科幻画、科技制作、科技创新、科技实践活动等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奖,学校连续三年获河北省小学组模型运动锦标赛团体第一名。向全区人民展示了我校的科技成绩!
4、省、市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风采。
由河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主办的第29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中国梦、科学梦、青”为活动主题的比赛。主要有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个板块。由竞赛活动与展示活动组成,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少年科学幻想画和青少年科学DV展览等。
第29届邯郸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科学DV作品获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优秀科学幻想画获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科技实践活动《动画片对小学生的影响》获市一等奖。我校荣获第29届邯郸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在第29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DV中,获得1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科学幻想画获3个三等奖;科技实践活动获二等奖,并且已经报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期待再获佳绩。
5、“熊博士”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露锋芒。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推动多媒体科普活动的开展,中国科协从2010年开始举办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鼓励青少年学习和使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体验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青少年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科学影像类科普资源的创作与推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 我校在第四届“熊博士”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优秀青少年科学DV”评比中,王喜芳辅导的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王静、马艳丽、高洁辅导的学生获得全国三等奖。
6、“燕赵少儿科普行”进校园
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在全省组织开展“燕赵少儿科普行动”活动。重点对我省农村小学学生和社区少年儿童开展科普活动,使全省基层广大少年儿童从小接受科普教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兴趣。我校有幸参加了本次活动,利用省中心配备的科技活动器材,辅导孩子一起做科普游戏、一起开展科普活动。使我校学生的科普知识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电教工作学新知
1、区市第三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添新力。
为进一步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市教育局举办了《邯郸市第三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评选活动》,区教育局同期举办第三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评选活动。把参加全市第三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评选活动作为促进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尤其是对微课的培训和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什么是微课,怎样进行微课的录制和使用。因为区市比赛不能同时参加,所以分别进行报送。参加区赛多媒体课件4人,优秀教案设计4人,微课2人。另外报送参加市赛的多媒体课件1人,优秀教案设计3人,微课2人。我校共报送参赛作品16人次。期待着她们好成绩的来临!
2、区电教一体机大赛步步为营提能力
郭志霞和郭瑞敏两位教师在区电教一体机比赛当中从课件制作、到说课、到上课、到制作微课,虚心学习、认真求教,向同头教师、向微机教师、向进修学校的专业教师多次学习,多次请教,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磨练了自己、提高了能力、收获了知识。不但为自己取得了成绩,也为我校获得了荣誉。她们俩一路踏踏实实经过每一场奋战,终于在说课、讲课、课件的评比中全部荣获了一等奖。她们的成绩使我们坚信:有付出终有回报!
三、学科教学持之以恒
1、教学常规稳中有进。
备课:英语组都能做到超周备案,并且按要求备出简案;备课好的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奚小红、郭晶晶、刘振娜、魏润年、路艳芳);其它组仍大多数使用旧教案,无日期、旧本,全册教案都有,但有个别教师是新备的:曹红花、申丽华、马兰朵、苗艳、闫文洪、陈建华。
听课:英语组听课的比较多,纵观各组最好的是:奚小红、曹红花。体育组听课多,是旧听课本,每人15节。
批改:英语组课堂和家庭作业全部批改,每位教师都超量工作,辅差备课好的是:柴丽、奚小红、路艳芳、刘振娜、魏润年,这些人的都有日期、有问题、有人名、有计划、有针对性。
2、学科比赛显实力。
这是个不能没有策划的时代。策划从本质来讲,其实是一种做事情的方法,也就是从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答案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一个优秀的策划者必定是一个思想有着深厚内涵的人,必定是一个在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创新的人。所以,企业要想做精做优、做大做强,必须首先培养一支优秀的策划团队。而这种优秀的策划团队往往就是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有力保障。
1983年至2009年,《英语周报》在26年间,创造了期发行量1600万份的纪录,成为中国教辅报刊的传奇。这样的成就与它的策划、经营、企业文化、团队力量都密不可分,而在这一切要素中,策划是《英语周报》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证。
通过成功的策划,《英语周报》摒弃了依靠邮局发行的单―方式。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搞发行,改变了发行体系模式,尝试着成立发行网点,并逐渐在全国建立起数百个发行工作站,遍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起数千人的专职发行员队伍,使报纸的发行量持续快速发展,成了稳定市场份额的风向标。
通过成功的策划,《英语周报》率先提出了以报纸养科研、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把教师在工作和教学中的难点变成报社服务的重点,报纸与教研相辅相成。并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强强联手,成立了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进行英语教学课题研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校开展教研工作,先后在全国设立了几十个“英语教育实验基地”,大大提高了基层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通过成功的策划,《英语周报》大胆地实施具有前瞻性的品牌经营新战略。2000年,他们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部合作创办了《希望英语》杂志节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5年,他们又联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绝对挑战》栏目,策划了英语周报社招聘年级版执行主编的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黄金资源招标活动中,英语周报社竞标成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央视第一标”,有力地扩大了品牌影响力;2007年9月,《英语周报》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国外语教辅传媒中仅有的“中国驰名商标”获得者,标志着《英语周报》在品牌战略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通过成功的策划,《英语周报》在“求高、求准、求实、求新”办报理念指引下,与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合作,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先后举办了国际中学生英语技能测试、“记易宝”杯高考英语优胜奖评选、全国首届“英语周报”杯英语手抄报大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中学生素质教育英语知识能力竞赛”、“中国乡村英语教师评选活动”、第二届“英语周报杯”英语作文大赛、连续7年与光明日报社共建“迎奥运、用英语”等一系列活动,当然还有许多针对学校师生的各种公益性的活动不胜枚举。这些活动的成功策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基础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山西十大文化品牌、全国十大创新传媒、中国品牌媒体专业报十强、中国十大报业案例、中国十大领军报业、中国十大周报品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中国教辅报纸第一品牌、中国英语学习第一报”等殊荣纷至沓来,是对成功策划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对于《英语周报》这样的优秀文化企业,一次次成功的策划让其魅力尽显。“倡导素质教育,以弘扬科教兴国为己任”,“只要有一期报纸印出来,就会有1600万以上的读者看到”,这不仅仅因为《英语周报》身后有一只强大的编辑、发行团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一支卓越的策划团队。他们以自己敏锐的眼光、站在高处的思想、丰富的市场判断力以及对报社至深至诚的热爱来策划这些与《英语周报》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而在此之前是他们不知疲倦的一遍又一遍的分析调研,一次又一次的全国范围的首创,把文化精义融入到办报的全过程。通过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策划,《英语周报》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办刊方式,成为业界的著名品牌。
做策划看似是形象、是途径,而事实上,从效果与长远看,是灵魂、是目标,且触及的是企业真正能成长起来的那个部分。
策划的魅力是什么?是智慧、是统筹、是超越!
放松的心态让我顺利通过复赛
因为我所就读的高中经常会让我们参加很多英语比赛,所以有过比赛经历的我自然而然很轻松地去看待这次比赛,心里也没有过多的担心和紧张。整个初赛过程对我来说显得很平静很简单。
拿到初赛关于“tiger mother”的题目之后,我很快写完后就在网上提交了,后来也没有特别在乎。不久之后,初赛成绩下来了,我顺利进入复赛。复赛在我们学校举行,于是整个听力、作文、口语的答题过程,我也觉得很放松。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就是这份放松的心态让我取得了好成绩。在复赛中,我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全国第六的成绩,成功获得参加决赛的资格。这么轻易走进决赛,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从那时起,我便准备开始认真专一地对待比赛,想要在决赛中和来自全国的高手们一较高下。
决赛的失利让我收获从容和自信
去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创新英语大赛决赛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北京站,“彪哥”举着创新英语的旗帜疯狂地呐喊助威;寝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讨论着各地的方言;在八项能力测试时,大家挥汗竞争的认真劲儿;决赛场上,一张张激动紧张的笑脸和大家热烈的掌声……这其中,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我在决赛场上的表现和赛后的深刻感悟了。
在北京的比赛虽然是以夏令营的形式举行的,但并不轻松。“八项能力测试”让我有些招架不住,这项比赛里的题目简直是各种考试的混合体,我觉得最能考出能力的题目都考到了,而且还不简单。之后的“故事接龙”由电脑分组,各组分别抽题准备。我们这组抽到了“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个题目,经过我们小组成员一起紧张地讨论后,我们定下了故事结构,时间即使不够充分,我们上场发挥得还不错。第二天的“辩论赛”更是棘手,我们小组不仅要讨论我方论据还要猜想对方论据然后给以回应,再加上全程要用英文来表述,我们在各个环节都不敢疏忽怠慢,最终我们这组在辩论赛中取得了最高分。
就在那天下午,老师打电话告诉我,我进了“全国二十强”,要马上去开会准备第二天的二十强决赛。我从那一刻开始就十分紧张,前几天的比赛让我意识到决赛肯定不简单。得知比赛的第一个环节是以“Microblog”为话题的演讲后,我就开始紧张地准备着:写稿子、改稿子、背稿子……那天晚上我很晚才睡。因为紧张和忙碌,第二天我早餐、中餐都顾不上吃就去踩台、拍摄二十强宣传片、背稿子。到下午比赛正式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尤其快。比赛中,我依然克服不了紧张不安的情绪,总怕自己的演讲不能让评委满意,另外要命的一点就是我居然发现自己饿得头晕眼花。在我赶完时间演讲完后,评委问了我几个问题,慌张的我只给出了简短的回答。这一连串的反应导致我在决赛场上完全发挥失常,我并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分数。
这次决赛经历真的给了我很多思考,我开始后悔当时不该那么紧张,以致失去自信。其实决赛考验的不仅仅是能力,还有我们的心态。从这件事情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一点,遇到事情不能因为慌张而自乱阵脚。虽然决赛失败了,但我明白了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迎接困难和挑战。决赛场上的这次历练让我现在面对其他面试、比赛的时候不再紧张,而是从容对待。
比赛让我结识了难能可贵的朋友
【关键词】学科竞赛 输出能力 有效途径 情感过滤
一、 S.D.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
1.克拉申曾提出“情感过滤说”,认为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有过滤作用, 如果过滤因素多, 语言输入阻碍就大,习得成果就小;反之,输入阻碍小,习得成果就大。他认为障碍习得的因素有动机、自信心和焦虑。其中“融入性”动机能够促使习得者主动学习,而“工具性”动机会造成被动学习。当习得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习得者会产生心理惧怕,即情感障碍,因而阻碍习得成果的程度。克拉申还强调英语使用能力主要来自习得。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的知识蕴藏于学习者的潜意识中, 可以被学习者自然而然地运用于交际中。克拉申的“情感过滤说”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常常受授课形式、教材内容、课堂气氛等环境的束缚,学生的“情感过滤层”导致他们处于焦虑、畏惧及逃避等心理状态, 因此导致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空间及吸收能力大大缩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下降。而学科竞赛活动则是在“融入动机”、自我趣味、自由宽松的、真实的或接近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下进行的,上述诸多因素极其利于习得者降低“情感过滤层”,利于将可理解性语言吸入和内化,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任务型” 教学法, 将英语教学从传统而单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升到语言认知层面。“任务型”教学法认为掌握语言的程度来自于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非单纯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习得的结果。它是强调“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即学生通过各种认知和交际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在任务创设的情景中运用新旧知识探索去实现目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一是活动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基于真实或接近自然场景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并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思维。三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任务实施与知识和技能学习并行,习得目的明确,习得成果显性,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又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培养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四是活动中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科竞赛对外语输出能力培养的贡献
1.学科竞赛对外语专业教育的贡献。学科竞赛活动成果不仅彰显学校和专业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也是学校和专业创造品牌的主要途径之一。换言之,学科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专业教学与市场贴得更近,与应用贴得更近,与创新贴得更近。进而能够突出学校或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普通工科高校的学科竞赛而言,学科竞赛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融为一体,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践行“明德励志、笃学致用”精神,以竞赛促学业,用成绩励成才。具体体现在:
“以赛促赛”,不断壮大学科竞赛队伍,使学科竞赛成为学科常态化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固定批次的学科竞赛活动,在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参加校外学科竞赛做准备。如英语、日语演讲赛、英语日语阅读赛、英语日语写作赛、场景模拟赛及其他外语文化展示活动。这些比赛的选题命题、评分标准、参赛模式,都要经过严谨的设计与推敲,使之成为学生参加校外大赛的“模拟考”和“小热身”,确保学生参与率就达80%以上。
“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竞赛学习,首先夯实了学生本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并且有机会尝试在专业实践方面得到提升和飞跃。其次,竞赛学习针对性强,联系实际问题,体验感十足,符合现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潜伏在比赛中的学习”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也是考验学生意志与能力的战场。相对漫长的竞赛过程需要坚持的勇气,也需要刻苦拼搏的精神。一批批经历了参赛磨砺的学生,课业学习不再甘于被动,团队的荣誉成为他们的骄傲,乘着竞赛的翅膀,他们一步步飞向了成才之路。当学科竞赛在大学校园蔚成风气,“好好学习,努力成才”就变为他们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
2.学科竞赛对外语输出能力培养的贡献。从语言学的社会性来看,语言的目标是要完成交际、思维、认知、心里调节及文化传播的功能。其中交际的有效实现、思维的准确表达、文化的顺畅传播都要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来完成,进而提高认知能力、调节心里状态、开阔思维纬度,推进下一次语言产出的准确性与流利度,促进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发展。因此说,语言的输出形式能使表述者本身清楚对目标语知识的了解程度及不足之处,促进下一次的进步。同时,语言输出有助于习得者分析并重新构建知识,形成一种新的判断,形成自己语言的风格。Swain认为,二语习得者在不断改进他们的“中间语言输出”使其更能被人理解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着“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到了他们对知识基础的构建。因此Swain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鼓励目标语输出,尤其是精确的目标语输出是成功语言习得的关键。Swain的这一假设也得到了心理语言学领域研究的印证。语言理解过程不需要完整的句法信息处理也能完成――对上下文和词汇的理解有时就足以使阅读者了解主要信息。相反,要做到精确的语言输出则需要完整、系统的句法处理过程。事实上,语言输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对输入信息的理解、加工、语篇生成等方面。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决定语言交际是否成功。语言输出能力,是指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的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使用目标语对自己的思想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进行信息传输能力,其中包括口语输出和书面输出。
三、历年学科竞赛活动与反思
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组织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写作大赛、“外研社杯”阅读大赛、“外研社杯”演讲大赛,校园外语文化节等竞赛活动;组织日语专业学生参加人民中国杂志社与日本科学协会联合主办的“感知日本”系列征文大赛,共青团吉林省委举办的2014年9月吉林省盐商杯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共青团吉林省委举办的2015年5月全国APP大赛。通过几年的学科竞赛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第一,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通过竞赛,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竞争和不怕困难、奋力攻关的顽强意志,有利于强化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第二,教研结合,提升指导教师水平。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全面指导,指导教师关心、参与指导工作,发挥了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指导教师们把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把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延伸教学边际,活跃两个课堂,既要关注技术创新,也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创新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把目光盯住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盯住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盯住一切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可研问题,找准切入点,助力学生的学科竞赛。第三,参赛选手在语言输出方面收获极大。按照竞赛训练计划,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了大量的专项训练,如学科竞赛中的写作大赛、演讲大赛。训练中具体针对篇章结构构思、段落展开方式、上下文连贯等写作技巧和语音语调模仿、演讲风格设计及演讲技巧等方面训练。近年具体参赛情况见下表:
与此同时,竞赛之后留下些思考。学科竞赛、具体项目或任务在促进英语输出能力提高方面,作用明显。但其保障机制,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尚需努力。一是应提高学科竞赛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课程引领,学科共进。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的有序、梯级进行。做好竞赛前期发掘和培育,打破年级界限,组建各类团队,并选拔有突出成绩的选手互相带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管理尚需强化,健全管理制度,探索学科竞赛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保障竞赛的高质量进行。三是不断优化竞赛培训资源,提高训练和竞赛水准。建立吸引或激励指导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机制,加大竞赛培训基地及培训素材的投入。
综上所述,学科竞赛活动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科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是超出课本边界的一种特殊考试,是专业建设中人才特色培养的主要路径之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外语输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高校外语专业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
[1]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2]王斌,吴万春,张英华,李兰.以学科竞赛为引导,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6(06).
[3]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教育学、文学、理学等学科为主要支撑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学校前身是1931年创立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2003年4月,湖北省工业学校整体并入。2003年9月,学校迁至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园区内。2006年底,经国家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评审、教育部审批,学校改制更名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9年1月,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学校合并。建校8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近15万名优秀毕业生,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校园面积1718亩(含400亩水面),建筑面积43.39万平方米,拥有纸质期刊2800种、现刊1813种、电子期刊9000种、电子图书100万册、纸质图书93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482.41万元。学校现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经理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会计学院等13个教学学院,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湖北省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等省级教师培训、研究和管理机构也设在学校,在服务、引领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现开办44个普通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专任教师9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84人,博、硕士学位教师560人,中科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以及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24人,38人被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聘为博、硕士生导师。
学校现有教育学、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省级重点学科,《班级管理(小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新闻学概论》、《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省级精品课程,英语专业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团队,教师素质训练中心、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两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植物抗癌活性物质提纯与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学校主办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班主任之友》、《语数外学习》、《当代经济》等期刊在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经济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校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举办了行知实验班、双学位班、复合型人才实验班、创新人才实验班等教学改革实验班,《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S”模式》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8个,就业创业实践基地63个,与省内中小学合作共建7所教师发展学校,在校内建立了新闻实践基地、美术设计实践基地、机器人设计与智能控制创新实验基地、计算机应用创新基地、大学生机电科技创新基地、环保节能创新基地等6个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舞台。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全国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软件设计与开发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化学实验竞赛以及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各级各类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日本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及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2003年以来,学校连续4次被授予“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称号。展望未来,学校将秉承“学高、身正、诚毅、笃行”的校训,坚持“正己达人、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努力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努力建设具有同级同类学校先进水平的特色师范大学,力争成为区域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产业孵化、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
论文摘要:从2006年到2010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相继举办了三届英语技能大赛。大赛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引导中等职业学校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如何通过省级英语技能竞赛结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目的,是中职英语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亲身的实践经历来探索在英语技能竞赛与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相互促进的重大意义和切实的可行性。
从2006年12月广东省首届中等职业学校“商务杯”英语口语技能竞赛开始,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职教改革春风下,2009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年活动。中职学校英语技能竞赛不甘落后,先试先行,相继举办了广东省第二届中等职业学校“亚龙杯”英语口语技能竞赛和2010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科信杯”英语应用技能大赛。大赛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引导中等职业学校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践性教学,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人,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几年来,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广东省中职学校英语技能竞赛和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尝试,不断探索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内外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英语角、校内英语技能比赛和省英语技能竞赛活动)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目的。
一、技能竞赛中探索英语教学新模式
从2006年到2010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技能竞赛一共举办了三届,伴随着我们积极参与竞赛,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规模和办学水平在这段时间也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努力通过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不断探索“以技能竞赛为引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英语实践教学模式。
1.对英语人才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2006年广东省首届中等职业学校“商务杯”英语口语技能竞赛注重口语能力,比赛项目设为主题演讲和即兴朗诵。2009年广东省第二届中等职业学校“亚龙杯”英语口语技能竞赛的题型比第一届有明显的改变,由主题演讲、情景描述和现场回答三部分组成,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现场即时描述表达能力。2010年广东省第三届中等职业学校“科信杯”英语技能竞赛设置“主题演讲”、“情景描述”、“现场答问”、“英文听打”四个项目,全面科学考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比拼学生英语听说、打字、描述等能力,还同时考验学生临场应变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竞赛的项目由原来单一的口语比赛发展到今年四个项目的综合应用能力竞赛,对学生选手的要求更高,更能体现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
2.不断完善竞赛技能
第一届竞赛中,我校有两名优秀的选手代表省属学校队参加总决赛,由于学生们缺乏大赛经验,临场怯场,发挥失常。第二届我校有三名选手代表参加省属学校选拔赛,最终获得一个第二名和两个第三名,未能获得参加总决赛的资格。第三届竞赛有来自全省23支代表队共125名选手聚首同台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比拼英语应用技能。经过英文听打、主题演讲、情景描述、现场答问四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我校2007级商务英语4班彭成恩同学以熟练准确的英文听打,生动形象的情景描述,清晰简洁的听力回答和声情并茂的主题演讲出色完成了竞赛的四个项目荣获一等奖殊荣,实现了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省级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目标。
3.不断完善英语教学
2006年我校商务英语专业2004级有2个班,2005级有3个班,2006级有4个班。2008年我校商务英语专业2006级有4个班,2007级有5个班,2008级有6个班,在校学生人数创新高。2009年我校商务英语专业2007级有5个班,2008级有6个班,2009级有6个班,专业规模保持稳定发展。
从2006年开始,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紧紧抓住技能竞赛的契机,积极参与大赛,根据大赛的要求来促进英语教学。通过几年的专业建设,我校总体的英语学习环境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得到了不断改善。语言实验室由原来一个发展到目前四个,所有英语课程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我们还结合竞赛的要求大力开展了第二课堂英语活动和校内英语技能大赛,创设了个良好的英语学环境,搭建了一个学生表现自己英语水平的平台。
二、日常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技能大赛是一个展现中职学校师生教学水平和互相交流英语教学经验的平台。通过技能竞赛,我们看到中职生朝气蓬勃、青春亮丽、积极上进和敢于表现的风采。指导教师在精心的训练和仔细观摩竞赛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如何更好更决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选手也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英语水平,锻炼了胆量,培养了自信心。虽然我们在大赛中取得了突破性的优异成绩,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兄弟学校的优秀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有很多值得我校学习的地九特别是在听力方面,我校学生的精听能力和对多个内容信息点的捕捉和复述能力等多个综合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2010年广东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英语应用技能竞赛“主题演讲”、“图片情景描述”、“现场答问”、“英文听打”等竞赛项目体现了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全面检验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和英文打字能力。大赛项目设置合理、科学。我们在培训选手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种项目训练法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训练过程体现了做中教和做中学的职教理念,学生的学习乐在其中,富有竞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今后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可以引人这种项目教学法,围绕竞赛各项目的技能要求配合基础知识教学,将教学内容分解成有机联系的技能训练项目,每个项目都跟随着所有的相关基础知识,完成一个项目就有了相关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采用互动模式,采用小组比赛模式,激发学生们对英语应用技能的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三、稳定中尝试课程改革
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审定组成员张连仲教授在《求实、踏实、扎实、落实的中职外语教育》的报告中指出:“中职英语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要突破传统僵化的语言观和教学观,不把知识体系积累作为首要教学目标,而应把教学目标的重心、教学和评价的方法调整到以学生原有能力为基础,以话题组织的语境化、语用化的语言输人和输出为特点,培养学生在有交流需要时,进行最基本的反应和语言表达这样一种语用能力上来。”中职英语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目标、以活动为基础”的原则,其中第一条最为关键。
我们将以大赛为契机,根据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技能竞赛,对“英语视听说”课程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训方式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更新、育人理念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技能竞赛意义,具体改革如下:
(1)本着“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原则,项目组成员积极认真对英语视听说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选择、整理、增加实用性强、体现多样性的内容,不断充实和拓展教材。同时,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设计和组织以培养英语听说能力为目的的各种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强化英语视听说的学习和训练。
(2)根据广东省中职学校英语应用技能竞赛的要求,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把传统的听力课与口语课脱节的教学发展成为视、听、说相结合、实用性强、视听内容丰富、图片描述与主题演讲结合、“泛听复述”与“精听打字”有机结合的教学。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制作全部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开展网络辅导和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之余,积极通过教师提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听打技能、演讲技能和口头图片描述能力。
(3)积极探索测评方式的改革。通过平时课堂活动表现与期中、期末笔试结合等方式,建立了重视过程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多方位主动学习。
关键词 高职;专业分层;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41-03
According to High Level Technical Ability Innovation Type of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Profession Layering Specialized Talented Person Development Mode Investigate//Yang Yanxiong, Yang Qingjun
Abstract Fac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type nation, service China create strategy programming of Senior occupation education, this text puts forward with “profession the high level technical ability of the layering innovation type specialized talented person development mode”, by way of practice, investigates a valid of path to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respecting “the high level technical innovation specialized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profession layering; high level technical innovation specialized talents
Author’s address Yibi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China 644003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将如何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这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个体(入学成绩差异200多分)素质的差距,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优生优培,是培养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紧缺人才的一条新途径。为此在研究国内国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数学、英语课程分层教学的经验上,提出按照专业进行分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培养高职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模式:将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与工学交替制度,采用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级技能大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技术革新与应用能力,为高职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为此,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级数控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始,每届从600多名学生中选拔出90名学生,实施专业分层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研教改。
1 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教研教改目标
1)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基础知识较好的(接近或达到本科层次)学生,寻找一条培养既具有高技能又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革新能手及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之路。
2)提升教学团队水平:通过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生,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活力的产学研合作团队,促进精品教材建设,形成精品课堂,建立特色专业示范窗口。
3)提升专业为地方产业服务的能力,提供技术开发、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
2 教研教改内容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按照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做到两个突出,培养两个能力。
1)两个突出:突出核心基础、突出核心技能。加宽加深核心专业基础知识(如机电专业的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数控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零件检测技术),突出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两个能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与技术革新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2.2 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改革
系统构建专业核心基础理论体系与专业核心技能体系,提倡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生产型实习等教学模式,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3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学生成绩方式的改革
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按照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重视过程监控,探索社会、学校与学生家长参与的三方联动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改革学生的成绩评定办法,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团队能力的考核。
3 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时间,下任务、给目标,让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理念。
2)教育与教学的结合。除了辅导员抓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提倡学生教育与任课教师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
3)学分制管理与行政班级管理的有机结合。学籍管理和选修课组织,按照学分制管理运行,必修课与教育活动按照行政班级管理运行。
4)正常教学活动与假期学习的结合。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与学生假期学习紧密结合,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建立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的机制,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教改班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
4 实施办法
学生通过对大学一学期的学习与生活适应过程,培养其大学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同时对学生与家长宣传“专业分层教学的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教改的意义,为推行教改做好思想准备。
4.1 教改班学生组建
机电一体化专业45人,数控技术专业45人,自愿报名,择优录取。报名对象与时间:大学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末。笔试科目为高等数学、英语、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面试针对综合素质,包括口语表达、社交与礼仪、团队合作能力等。
4.2 教育实施办法
1)单独组班(按照学分制管理,教改班学籍仍在原班级)。配备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兼导师,进行学习指导和相应班级管理与协调。
2)严格按照职业规范管理。实行早操、晚自习制度,寝室卫生、教室卫生时刻保持最优状态,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卫生习惯。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4)将体育课放在早操时间与课外活动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实现身心健康。
5)严格执行淘汰制。对学习能力和纪律观念等达不到教改班要求的,将退回原班级。
4.3 教学实施办法
1)根据教研教改的目标。系统构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系统配置实践条件体系,确保本课程体系的实施。
2)配备骨干教师以及教学名师上课。选择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有一定的研究,敢于尝试与引领教研教改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
3)教学组织按照学分制模式运行。必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在教改班的教学计划范围选择,公共任选课按照学院学分制选课体系选择。
4)教学过程与成绩认定,按照任务驱动与项目化进行考核。按照项目化管理组织教学,编制相应的项目化教学文件,按照项目化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习得的职业素养、职业迁移能力必备的专业核心基础与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 保障措施
1)成立教研教改领导小组:以主管教学的院级领导和教学管理干部为组长和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成员和部分骨干教师为领导组成员。
2)构建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教育教学项目为目标,引入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考核体系。参照行业的技能竞赛(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要求,按照行业与企业对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制定课程标准与教育教学评价标准。构建学生习得职业技能和发展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体现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3)实训条件的保障:在现有实训条件基础上,根据教改教学计划的要求,逐步投入实训设备,目前不足的实训设备,积极开拓和使用校外实习基地;课余时间优先保障教改班使用。
4)激励机制:达到教改目标,评优、晋级指标向参与教改教师倾斜;奖学金、助学金向教改班学生倾斜。
5)预算专项经费:用于教改的资料准备、教改班师资外出培训交流学习,管理人员奖励等。
6 教改结果
1)形成省级教学团队一个,锻炼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形成强有力的教学改革队伍。
2)形成两个稳定的实践团队。为准备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数控技能大赛,借此机会成立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大二年级15名学生,大一年级10名学生)构成的机械创新设计实践团队和数控技能大赛实践团队。团队活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主要在创新实验室与数控基地开展活动。
3)教改班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①获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已参加2008和2010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四川赛区),获一、二、三等奖各3个、2个、4个,是四川省高职高专唯一一等奖,并代表四川(高职唯一)参加2010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南京)并获二等奖。②2009年代表四川参赛,获得全国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技能大赛三等奖;2010年获四川数控加工中心技能大赛第一名,代表四川参加全国数控加工中心技能大赛(广州)。③其他: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全国二等奖2个,四川省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近3年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全国二等奖2个,省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
4)获得社会及行业的好评。①成为企业的研发骨干,如分到四川南骏汽车制造公司的教改班学生,在同众多本科、著名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的竞争中,通过层层考试,成为为数不多的企业设计部研发人员。②成为著名企业的技术能手,如到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级的研究院工作等,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7 思考与展望
7.1 建立一支勇于承担改革重担的师资队伍,是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关键
1)师高弟子强。有何种类型的教师就容易培养出相应类型的学生,如06机电一体化教改班辅导员兼导师工作作风细致,带出来的学生职业规范意识比较强等;06数控技术教改班辅导员兼导师性格雷厉风行,带出来的学生办事比较讲究时间与效率等。
2)教学相长。教改班学生学习思维比较超前,要求任课教师的知识面必须广,否者常被学生难住。因此,担任教改班的教师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挑战,从而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7.2 学校出台相应制度,是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教研教改顺利开展的前提
教研教改的开展与学校人财物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争取学校从各方面给予制度化的保障,院系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才是创新人才培养教研教改顺利开展与推广的前提。
7.3 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教改班组建前的动员与协调是教改成功的思想保障
由于组建教改班,需打破原有班级的建制,要研究学生与家长思想上能否接受,辅导员是否支持,任课教师能否理解,教学教育管理的相关部门能否支持。只有将以上问题解决后,学生与家长才能接受,辅导员与教师才能接受,学院的各级部门才能支持,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教改班才能够诞生与顺利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
一、高职院校英语状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生源大部分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而入学的学生,他们无缘就读本科类院校,在这种心理落差之下,他们认为自身缺乏学好英语的天赋,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同时,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限制,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尤其缺乏英语语言应用技能。进入高职院校后,大多数学生仍旧继续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缺乏学习自主性。此外,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外语的兴趣,学习外语的动力也不是很足,对英语文化知识了解较少,课堂内外都很少积极参与英语类的活动,未能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和重要性,英语学习的动机薄弱。
(二)教学状况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尤其表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考虑教学实际,未能重视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大多采用普通高校大学生英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因而不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
1.公共英语教学内容定位有误差,教学目标不明确。根据教育部基本要求的规定,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该“实用为主”。高职英语应试倾向严重,教学上仍然采用听、说、读、写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以ab级考试作为公共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内容上没有选择性和侧重点,不利于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模式单一。虽然教学方法的研讨与改革已进行了很多年,但由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考试也以笔试为主,教学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大搞应试教学,形成教师上课讲知识、讲语法多,学生课下主要背单词的局面。这就导致公共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低效”问题。
3.英语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师、中专、中技或其他中等院校升格的,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教学班容量不断扩大,多媒体、语音教室严重不足,黑板、课本加粉笔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三尺讲台成为教师工作环境的代名词。学生不能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训练和实践,导致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
4.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在教师方面,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偏低、进修和提高机会少、造成教师课时负担重、队伍不稳等。而且许多英语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二、“阅读—写作—听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的整合
“阅读—写作—听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将现有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英语阅读、英语听说、英语写作三大模块。但是,这三大模块并不是始终不变的,我们应该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生未来职业对英语技能的需求不同来分配三个模块的课时数。例如,旅游专业和涉外酒店专业对英语听说能力要求高,在听说模块就可以多安排课时;机械类和冶金类专业对高职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上要求比较高,那么就应在英语阅读模块适当多安排课时。这样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使高职公共英语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二)三人教学团队及双人配合授课模式
“阅读—写作—听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依据整合而成的三大教学模块,由三位教师分别授课,从而形成教学团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英语技能水平。三人教学团队可以更全方位地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整体评价。同时,这样也有效避免了以往由一位教师一教到底的模式,三位教师轮流授课,既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新鲜感,进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又给每位教师留出了充裕的备课时间,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另外,我们还根据模块要求
专业需求,安排外教参与听说模块的教学,即采用由一名英语教师和一名外教同时授课的双人配合授课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引入外教授课的模式已经沿用多年,但是问题也逐年显现,学生上课听不懂,与外教缺乏交流等等都已成为了阻碍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痼疾。
“双人配合授课模式”突出的优势在于:
1.解决了高职学生听不懂外教的课,从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的现象。在“双人配合授课模式”下,外籍教师做听说模块主讲者,考虑到高职学生听说技能薄弱的情况,遇到学生听不懂的情况或者讲授过程涉及到相对复杂的专业知识时,可以由辅助教学的这位英语教师来穿插解释说明,目的是希望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最终达到该模块教学的教学效果。在“双人配合授课模式”下,英语教师有效地在学生与外教之间起了“桥梁”的作用,有效解决学生理解的难题。课堂上,外教与英语教师各有分工,在教学中担任的角色不同,继而教学任务也不尽相同,英语教师并不是单纯地做外教的“翻译”,他们还肩负着协调课堂秩序,辅助听说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职能,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外教课堂上培养了浓厚的英语兴趣,使他们在其他模块学习中再次树立了信心和动力。
2.提高了英语教师的英语技能和教学技能。在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备课工作量大,需要兼顾听、说、读、写、译各个授课环节。在繁重的备课任务下,有些英语教师消极授课,不能很好地担起教师的职责,而且在现实中很难发挥监督机制,采用“双人配合授课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英语教师来说,双人授课既有效地起到了督促作用,也锻炼了该英语教师的英语技能和教学技能。 (三)英语考核模式改革
很多高职院校始终将改革英语考评方法作为教改的一大重要环节,绝大多数院校都增加了听说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考核模式只是搞搞形式,主要有对话、看图说话,很难起到其真实的评价考核。就这一现象,我课题组大胆改革英语考核制度,采用“话剧表演”的形式探索口语考核模式。
1.“话剧表演”将英语表达和情景真实结合。将对话、肢体、语音语调放入到真正的情境中,让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尽情的发挥。学生也在表演环节身临其境,在表演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学以致用,受益匪浅。比如,我院酒店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考核采用实境再现的考核方式,要求每组成员将学到的各个酒店环节的场景串联起来,按照顾客入住酒店的常规步骤,用表演的方式将各个环节进行场景再现,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整个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行业知识,整合教材内容,按“顾客下车引领——前台登记——入住酒店——客房服务——饭店预订——商务中心服务——客户投诉——结账离开”的顺序,边演边练,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考核要求。
2.三人教学团队全部参与口语考核。教学团队的三位教师要求全部参加口语考核,并担当评委,给出更加公正公平的成绩。
(四)新的教学法下授课地点的变更
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我们将把课堂搬出教室,适时地配合使用学院的实训室、实验室等等。各专业实训室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平台,把语言实践从枯燥的教室搬到实训室,结合专业进行语言实践,是基础课教学为专业教学服务最有效的方式,在实训室、实验室进行英语教学,以学习任务为导向,能够为学生创设仿真的语言学习环境。根据每个单元授课内容,结合实训室、实验室的场景,整个课堂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他们在以后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的生动场面,易于学生理解和模仿以后的工作环境,从而优化了课堂学习的氛围,激励学生自信大胆地进行语言演练,同时也体现了情景化教学的教学特色。笔者将该教学法运用下的教学模式图例化,力求使其特点清晰可见。
三、“阅读—写作—听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成果评价
(一)形成了有创新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经过一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参加教改的课题组成员不断摸索比较,不断完善各个模块教学,细化工作任务,突出能力目标,将各个环节的教学与仿真实景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方式,突出体现了高职英语的实践教学特色,并逐步完善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三人教学团队及双人配合授课模式的实境教学中,学生不但学到了必要的英语
技能和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语言运用、实践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将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该教学模式被应用在河北省省级精品课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创新性,得到了各高职院校同行的认可,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阅读——写作——听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已经被我院多个系部所采纳,通过此次教学改革的开展,学院的英语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由于模块教学更加细化了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不但大大提高了听说水平,还提高了阅读和写作技能,学生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过级率逐年递增,三个试点专业班级过级率达到80%以上,其中个别班级过级率100%。此外,我院学生被选派参加省级以上英语比赛的获奖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开展教改活动以来,各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写作比赛、“世纪之星”英语演讲比赛等多项竞赛活动,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省级特等奖等多项奖项,这充分体现了我院英语教学改革工作取得的巨大收获,也很大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1.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其课程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意识,在教授学生必备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行业背景下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
2.“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需要三人教学团队合作教学,在课程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方面难免会产生冲突。并且在外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高职院校,普及该教学模式面临人员调用紧张的困难。因此,该教学模式不适合普及全校,应适当应用于对英语需求比较大的相关专业系部;
3.学生一周的英语课程需要三位不同的教师教授,每周三次课要不断更换教材,分别预习相关模块教学内容以及完成三位教师布置的多项作业,学生课下学习任务繁重并很容易产生模块混淆,这样我们需要从学期初就要详细清晰地向学生说明各模块课程的时间及任务安排,团队中三位教师应在课前多多沟通,为学生布置一套系统连贯的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同步完成相同主题下不同的模块任务。
综上所述,本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导向,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起到了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动口动手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本项目的研究对于推动我院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甦.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
[2]章彩云.英语教学模式建构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7(4).
[3]杜诗春.认知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戴卫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5]齐健,李秀伟,王钢城.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9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自筹经费青年专项课题“‘三位一体’”教学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051374
作者简介:
韩芳,1981年生,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学位,导师段晓英,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责编 金 东)
靠科学施训 凭实力争先
——指导全国中职学校动漫项目技能比赛的体会
孙 亮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 266555)
摘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国家职业教育方面规格最高的学生技能比赛,全面、客观地体现了参赛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水平,又将极大地促进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技能大赛 筛选 训练
作为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全过程组织赛生进行2013年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参赛训练。经过团结拼搏,在本次大赛中取得国家信息技术类动漫项目一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参与这项活动,对参赛的训练和组织工作有几点新体会。
一、严格标准,从优筛选参赛生
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赛生是参赛争取好成绩的重要前提条件,筛选好赛生显得尤为重要。从我校生源结构看,一部分学生经历了中考的不成功,然后步入中职学校的大门;一部分学生因家庭条件等原因放弃大学路而投向中专;一部分
学生出于以后就业考虑选择了接受专业技术教育。他们当中有些综合素质本来就不错,有些具备一定的潜能,求知欲和上进心比较强,这是筛选工作的有利条件。在测试的基础上,我们注重挑选那些做事情较为专注、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有一定自制力的学生参加训练。
经过日常的反复训练、多次测试、认真考察、多轮筛选,确定最突出的参赛学生。在此过程中,参赛生的电脑软件熟练程度得到了检验,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同时调动了其他学生研专业、练技能、学本领的积极性,形成了技术练兵的热潮,可谓一举多得。
二、循序渐进,按实战要求训练
训练为比赛,比赛想夺奖。但光有良好的愿望、满腔的热情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组织训练、迎战赛事。在组织训练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抓好两个环节或者说是两个步骤。
1.强化基础训练。职业学校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技能大赛,与普高学生参加高考有一些类似之处,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既要看基本功,又要看临场发挥,急于求成不行,虎头蛇尾更不行,必须有一个踏踏实实的起点,走好每一步。技能比赛使用的电脑软件数量较多,每一种软件的操作都较为复杂,对其全面而熟练地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指导教师着眼于比赛,立足于起步,耐心、专心、用心地抓好基础训练,指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和掌握软件操作,不忽视细节,不放过简单问题,做到善学善成。参赛的实践证明,只有熟练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在比赛中避免低级失误、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力拔头筹。
2.是强化临战训练。平日训练与模拟测试有很大不同,模拟测试与现场比赛又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平时训练时学生的心理较为放松,在基础知识较熟练掌握的前提下能够完成布置的任务。而在模拟测试和现场比赛中,由于心理紧张、对陌生环境不适应、对遇到的突况准备不足,致使赛生难以正常发挥,甚至达不到平时训练水平的七成。我把这个问题作为日常训练的重要课题来抓,营造比赛环境,贴近实赛训练,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比赛软件,查找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予以解决。在设计、组织的模拟比赛中,给学生设置意想不到的困难和一些“突发事件”,设置较多的题量。这样做,使学生经常“身临其境”,不断摔打,增强了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做到临急不乱、遇难不慌、沉着应对。
三、科学管理,树克难制胜信心
信心,说到底是一个精神状态问题,这对于参赛争优至关重要。信心的树立,来自于自身的实力,也来自于科学的引导和调节。它不仅对于参赛很重要,而且对于学生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同样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主要抓了训练中和参赛前这两个环节。
长时间的集中训练、高强度的模拟测试,容易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身体和心理的疲惫感,就像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段会出现身体疲劳的“极点”一样。这时应积极关心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学习训练,科学调节身体机能,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尽快度过这一“极点”。在训练过程中,有的学生还容易产生信心不足、踌躇不前、浮躁不安、小进则满的问题,对此应及时采取引导、激励、鞭策等措施有效地解决或纠正。越是临近比赛,越要注意这方面的苗头。
教师要在训练中为学生添加动力,参赛前则注重为学生释放压力、增强定力。全国性技能比赛的重要性决定了比赛的竞争非常激烈。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一百多名学生参加该项赛事。这些学生都经过先期层层选拔,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代表一个地方参加比赛,争夺全国一等奖,志在必得。而一等奖获奖人数仅占参赛人数的10%,也就是说全国仅有10多名学生有机会获得一等奖,充分体现了优胜劣汰的“残酷”。面对这种情势,不断激励赛生坚信自己的实力,增强敢赛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不畏赛、不怯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