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6 05:11: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java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网络行为主体;自我监督;知识迷航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4-0822-02
Network Behavior Subject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Environment Knowledge Get Lost and Countermeasures
YOU Xiao-rong, TANG Lin-hai
(Kaili University, Kaili 556011, China)
Abstract: In a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network behavior main body in the face of the free comfort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face of all kinds of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network behavior subject often do not know where to learn on, choose what kind difficult course, the next stage how learning and so on problems, the learners knowledge navigation research appears has good pertinence and use value.
Key words: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self-monitoring; knowledge navigator
由于Internet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行为主体使用网络来进行资料查询与知识获取,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虚拟学习社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甚至是颠覆了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
近年来,虚拟学习社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应用。虚拟学习社区具有方便开展计算机网络支持的协作化学习方式的特点,有利于提高用户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用户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用户的学习效率。
目前的虚拟学习社区大部分倾向于对网络学习者的心理活动研究、学习资源、网络道德问题等的研究,依然存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的单一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单一知识表现方式等问题。在培养自己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自己管理自己,个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知识选择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
1 知识迷航
冗余网络信息导致学习者迷航。网络信息资源浩瀚,但是,大量组织无序和随机性的信息容易造成学习者的“信息迷航”,同时网络信息资源中“负信息”也可能使学习者茫然,而知识传递方式的单一性与统一性,使得不同知识结构,
不同知识背景与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面临相同的学习方式,导致网络学习寡效。
1.1 学习资源建设和搭配的不完善
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没有明显的界限,学习平台大多嵌入到网络课程当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数据的传递滞后与学习信息的共享程度不够。同时,各门网络课程的知识安排与知识表示方法的风格不一侄,造成学习者学习的不适应性,增加学习者的学习难度。
1.2 学习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与诊断
网络者面临的学习资源,学习计划,学习步骤的单一性,一致性使得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接受能力的学习者不能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学习,因此该诊断模块:根据学习的前期学习的情况给出诊断,得出结论,将结论传递给后面的服务模块,由服务模块根据前面的结论提供学习计划,提供后续学习的教材与学习资料。以实现知识导航的功能。使得在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内容。
因此,基于网络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所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又属于传统灌输方式的学习,因此提高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指引学习者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学习资源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监督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克服在无人监督的自主环境下的懒惰至关重要。
2 解决策略
2.1 学习过程评价环境的设计
学习者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不同的学习者得到了不同的学习成果,对已学的知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掌握,在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当中根据前面的学习检测,了解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当前页面中输出考题答案和考试成绩,并依据测试成绩划分等级,系统依照等级自动连接到为不同等级设置的相应学习计划,通过测试结果改变用户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记录,根据测试成绩了解到学习者对于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决定后续学习过程,学习章节。对用户的状态进行管理。当用户再次登录时,系统会自动进行更新,实现用户学习的个性化。
在网络教学中,特别需要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环境,根据学习者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向其提供指导和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学习评价对实现个性化网络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提升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时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提供给学习者有意义的信息反馈。
例如,某位学习者想要往计算机软件方面发展,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软件维护等工作。老师会给出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学习计划。首先建议其学好基础课程: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核心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算法设计(核心基础课)、操作系统 、、数据结构(核心基础课)、C程序设计(核心基础课)等。在学好这些课程的基础上老师会根据其成绩、发展目标、理想工作等方面给出接下来要学习的主干课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Windows 2000 Server、SQL Sever、C&C++程序设计、Windows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因为计算机软件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具有计算机软件开发和软件调试、维护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在软件产业第一线的计算机软件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要求学习者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方法,掌握计算机软件主流技术和最新动态,掌握软件开发方法,并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如果某位学习者的目标是向网络安全方面发展,则可增加网络技术(核心基础课) LINUX操作系统以及信息编码等课程。
2.2 学习情况诊断模块
网络者面临的学习资源,学习计划,学习步骤的单一性,一致性使得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接受能力的学习者不能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学习,因此该诊断模块:根据学习的前期学习的情况给出诊断,得出结论,将结论传递给后面的服务模块,由服务模块根据前面的结论提供学习计划,提供后续学习的教材与学习资料。以实现知识导航的功能。使得在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内容。
诊断模块能够针对学习者面临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各种情况给出模型,并有服务模块提供解决方案。
3 结束语
目前的学习社区在实施上容易走向以为只要提供了网络行为主体提供支持,主体一定会去用的误区,只是无约束的知识的提供和传递,对网络行为主体接受与否缺乏监控机制。
因此,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为有效地进行网络学习,学习者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组织学习资源,选择学习策略,进行自我测试与评价学习效果,并不断根据学习目标修正学习进度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新贤. 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Z1).
[2] 商荣波. 浅谈意志和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J].教育探索,1996(6).
[3] 胡靖华. 论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2).
[4]辛海娟,张玲. 基于 Moodle平台提高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实践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34-35.
关键词:智能手机 移动学习 开发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48-01
1 智能手机与移动学习关系密切
智能手机集通信、娱乐和掌上电脑于一体,即具有传统手机的基本功能,又有开放的操作系统。目前其主流硬件性能已不输台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目前使用较多的有:Android、iOS和Windows Phone系统等。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人们研究移动学习的兴趣大增。2011年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移动学习系统,将教育教学、教务管理等工作扩展到了移动平台。相比于传统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学习软件开发
首先,做好教学设计,应分析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具备的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确定学习者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其次,构思软件的整体结构,准备好用于软件制作的各种素材如文本、音频、视频等;再者,了解智能手机平台的兼容性特点。如软件是否需要在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中保持兼容性。还应考虑智能手机用户的操作体验。良好的软件操控界面可以更好的适应手机屏幕尺寸,合理设置导航按钮及文字大小以保证显示界面即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又有助于触摸屏触控的操作流畅。
智能手机软件开发平台应用开发环境通常包括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模拟器、软件开发包、打包工具、版本管理器等功能组件,最终呈现到开发者面前的通常都是具有良好图形界面的统一集成开发环境IDE。目前,常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均配有相应的软件开发环境,如苹果开发环境、Android开发环境、微软开发环境等。
开发针对iphone的应用程序:开发针对iphone的应用程
序,需要能够运行OS X 操作系统,安装最新版的iphone SDK。该软件开发工具包包括Xcode IDE、iphone模拟器和一套专用开发程序工具。其中Xcode是集成开发环境,其首选语言是
Objective-C,另外也支持许多其它语言(C、C++、JAVA、等等)。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Android系统是由Linux操作系统和Java开发语言构成的开源软件。Windows、Linux或者MAC系统都可用于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语言通常选择Java。比较常用的编辑器是带有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插件的Eclipse。该插件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开发环境,集成有仿真器,并带有调试功能。Window Phone 平台开发:以开发
Window Phone7系统应用程序为例,首先必须下载并安装?Windows Phone Developer Tools 套件,再利用 Windows Phone Developer Tools套件提供的Visual Studio 2010 Express 进行开发,而后将开发妥的应用程序部署到 Windows Phone 仿真器进行测试。开发程序前需要下载并安装?Windows Phone Developer Tools套件,再利用其提供的Visual Studio 2010 Express编写程序,开发好的应用程序可利用Window Phone仿真器进行测试。
跨平台开发方案:操作系统的多样性促使我们在开发软件时需要考虑能否实现跨平台开发,这样就无需考虑客户端智能手机系统,从而使应用更加广泛。目前人们倾向于使用HTML5浏览器标准解决跨平台问题。HTML5具有较强的本地数据处理能力,具备图像增强、Web数据存储和离线数据存储等功能。围绕浏览器技术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操作系统构建的规则体系。基于HTML5开发程序我们可以使用PhoneGAP软件,通过创建HTML、CSS和JavaScript开发移动Web应用程序框架。作为开源框架软件,PhoneGAP可以创建移动Web应用程序,并构建成用户可以安装的本地应用程序。如果已经完成一个移动Web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转化让它在PhoneGAP中工作,对于像iphone、Android这些带WebKit浏览器的平台可以为HTML、CSS和JavaScript提供较好的支持。PhoneGap可以调用iphone、Android和Windows Phone7手机系统的核心功能,使一份代码可以运行到多个不同系统的智能手机上。
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开发中如果定位于在线学习,手机平台应用软件应作为客户端,通过3G网络或校园局域网访问网络学习资源。这种在线模式强调了高交互性,便于更新学习资源;而单机类学习软件则需要满足一次下载安装就可全程使用,学习者无需连接网络。与前者相比,单机类学习软件减少了对网络的依赖,学习者可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对主题资源的学习。
手机平台软件制作不同于PC平台,频繁的软件运行错误会大大降低用户的体验效果。为此,在应用之前,应在各种情景下对应用程序进行测试。关闭WiFi、断掉数据链接、将手机设置成飞行模式……测试应用在各种极端情况下的运行情况。还要确定应用不会过度占用系统资源。如果系统支持后台应用功能,需要检查应用的内存和CPU消耗情况。
3 结语
作为开发者,既可以选择应用较多的平台进行单一系统上的程序开发,也可以选择跨平台开发应用程序。就目前的发展来看,HTML5技术的跨平台性普遍被人们看好。无论未来何种系统成为主流,智能手机作为移动学习载体的地位只会越发重要。针对其平台开发各类学习应用软件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职业测评 学业评估 专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学业规划即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简称专业发展规划,是一个近几年才提出的全新理念,是一种新型的人才成长观念,根源于职业规划的概念与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阶段性规划。目前,大学生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还很不完善,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普遍缺乏系统化、个性化、全程化的指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专业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改革的目标和关键,建立系统化、个性化、全程化的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与发展的专家指导系统意义重大。
一、系统设计的现实意义
(一)设计和开发专业规划系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需要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低成为当前就业工作要考虑的新问题。麦可思调查了长三角地区85所高职院校,对6.3万名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分析。月收入和专业对口率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1]。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越多,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越低,工作的稳定性越低,离职率越高,就业质量就会降低。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开办专业数量与对口率、离职率的关系图
目前,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数量普遍较多,就业质量不高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学校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制订个人三年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使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更能适应企业和岗位要求,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设计和开发专业发展规划系统是培养新生专业适应能力的需要
高职院校新生入学后,普遍对专业学习迷茫,不适应。鉴于高职新生的专业适应性和专业发展问题,我国许多高校已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2],如:给班级配备班主任和专职学生辅导员;建立“导师制”,给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在大一年级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引导整个大学教育;在毕业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等,但这些措施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三)设计和开发专业发展规划系统是我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需要
目前,我院正在试行“1+1+1专业导师制”[3],第一个“1”是指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换,最后一个“1”是指从大学生向准社会事务工作者的转变,中间一个“1”是指处在两次角色转换当中的“学业精进期”。三年学业期,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为“1+1+1”,在每个“1”的阶段中,都有双重专业导师(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的全程参与,从思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规划,给予其三年的学业发展指导。但是,导师们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繁重,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众多,事实上,并不能很好地给予每名学生全程化、个性化、系统化的指导。
为此,笔者提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的专家系统,使学校的“1+1+1导师制”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利用该系统为学生专业发展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系统化、专业性的指导,把导师们从繁重的指导任务中解放出来。
二、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
(一)编程技术及相关工具
系统的各模块均采用ASP/+ISS6.0技术实现,利用微软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开发工具,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ASP具有跨平台性,不需要考虑每个客户端的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统。Visual Studio 2008提供了高级开发工具、调试功能、数据库功能和创新功能,帮助在各种平台上快速创建当前最先进的Web应用程序。
(二)流媒体传输技术
系统的职前课堂点播模块使用实时流式传输的流媒体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用户边下载边播放,而不需要等整个文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再播放。实时流式传输与顺序流式传输不同,它使用专用的流媒体服务器和传输协议,可以在传输期间根据用户连接的速度做调整,可以对播放速度、快进、后退、暂停等进行控制,既可以观看前面的内容,又可以观看后面的内容。
(三)数据库访问技术
数据库访问使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ADO(ActiveX Data Objects,ActiveX数据对象模型)是微软公司提供的COM组件,作为访问数据库的接口。ADO是最新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它建立在COM的体系之上,它的所有接口都是自动化接口,因此在C++、Visual Basic、Delphi等支持COM的语言中通过接口都可以访问到ADO。ADO通过COM接口访问数据,可以访问各种类型的数据源,既适合SQL Server、Oracle、Access等数据库应用程序,又适用Excel电子表格、文本文件和邮件服务器。特别在一些脚本语言中访问数据库是ADO的主要优势。
(四)数据库的连接池技术
采用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提高数据库连接使用的效率和系统的性能。在Web应用系统中,ADO通过ODBC驱动程序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每一次数据访问请求都必须经历建立数据库连接、打开数据库、存取数据和关闭数据库连接等步骤,而连接并打开数据库是一件既消耗资源又费时的工作。对于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由于数据库访问不是很频繁,可以在访问数据时,创建一个新连接,用完后关闭。对于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系统而言,大量的学生同时在线职业测评和学业评估,需要频繁发生建立连接、关闭连接的数据库操作,系统的性能必然会急剧下降,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因为请求需要建立通讯,分配资源,进行权限认证,经过实际使用,这些工作很少能在一两秒内完成,因此对于连接的使用成了系统性能的瓶颈[4]。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常用的方法。连接池允许应用程序从连接池中获得一个连接并使用这个连接,一旦一个新的连接被创建并且放置在连接池中,应用程序就可以重复使用这个连接而不必为每一个连接请求重新建立一个连接[5],不同的数据库访问请求就可以共享这些连接。这样,通过重复使用这些已经建立的连接,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极大地节省系统资源和时间。
(五)Agent人工智能技术
Agent技术来源于分布式人工智能DAI领域,也称智能主体。在分布计算领域,人们通常把在分布式系统中持续自主发挥作用的、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和主动性特征的活着的计算机实体称为Agent[6]。从逻辑上讲,一个分布式系统可以定义为由多个相互作用的Agent组成的系统,各种分布式系统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其中Agent的角色和交互方式上的差别[7]。
基于本系统专业评估模块对学生专业学习评估的要求,将“Agent”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学业评估模块和专业规划模块。这两个模块可以被视为由多个相互关联的不同层次的流程组成的,其中每个流程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Agent的子系统[8]。如对学生基本信息库与学生档案库处理的信息处理Agent,对学生自我评估作分析的数据挖掘Agent,系统分析与评估的Agent,系统预测与专业规划Agent等。每一个Agent都预定义的工作流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且可以根据与定义的工作流程自主地从一个流程转到另一个流程,也就是从一个Agent传递到另一个Agent,多个Agent协同工作,实现专业评估功能和专业学习与发展计划生成功能。
三、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案
(一)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基于Web的高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专家系统由人机接口、应用平台、信息库管理系统、应用支撑层、基础设施层五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总体架构图
(二)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三层B/S体系的网络架构,客户端只需安装浏览器,就可以使用该系统。ASP应用程序所有代码都在服务器上运行,浏览器不参与接受脚本程序,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因此,系统升级和维护主要在服务器上完成,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在B/S三层体系结构下,表示层、业务层、数据层被分为三个相对独立地单元,使客户机无法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有效地防止了非法入侵[9]。
(三)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系统的本质是高层次、智能型的专家系统,它必须具备某个专业的专家知识,了解不同学生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调用agent(可以理解为:智能助理)对他们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和帮助,并智能生成其学习计划与专业规划[2]。
1.专业引导模块的设计
本模块主要有前台学生用户页面和后台管理员页面。在该模块中,前台学生用户主要是浏览专业信息和下载学习资源;后台管理员和管理专业信息及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中,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上传,利用无组件上传与Web集成技术;对于视频文件,用Helix Server或Windows Media Server构建流媒体服务器。
2.职业规划测评的设计
职业规划测评模块是职业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测评包括职业性格、职业倾向、情商测试、职业潜能与能力测试等。本系统职业测评模块的使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入学阶段、大学中期和就业前。职业测评本质上是一个在线考试和评估系统,测评结果作为学业评估阶段自我评估和系统评估的依据。
3.学生信息库模块的设计
学生信息库模块即档案袋模块,其主要记录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在校期间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和荣誉、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长,职业测试、系统评估结果与建议、专业学习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及计划的执行效果,等等。此模块具有实时更新、连续追踪等功能,为评估模块开展有效的评估提供基本的、可以参考的信息。档案袋模块由班主任、辅导员在系统的WEB平台上完成。
4.学业评估规划的设计
评估模块是系统的核心,该模块主要采用Agent人工技能技术的实现。本模块包括两个子模块:自我评估和系统评估。自我评估的评估指标有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学习习惯、专业基础和对本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认识、自我的学习感受和反思,等等。学生每个月进行一次过程性评估,每学年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估。系统评估模块是一个嵌入了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即通过专家的经验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感兴趣的方向。系统评估要在学生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专业方向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学习的子方向。自我评估和系统评估都要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发展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专业学习的深入、自我评估的不断进行,系统评估将逐渐成熟,并能够适时调整思路,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专业学习建议。在学业评估中,职业测评结果和学生信息库(成长档案记录)为系统评估提供了依据。通过相关模块的结合,为学生确定今后的专业学习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5.专业规划的设计
专业规划模块是本系统的关键。在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模块中,系统会根据学业评估模块中关于学生专业学习的建议和学生信息库模块中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帮助学生逐步制订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主要流程是系统自动生成初步的专业学习计划、专业导师审核系统计划、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执行和完善学习计划,逐步形成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
四、结语
本课题从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与发展指导的全程化、个性化、专家化出发,结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1+1专业导师”制试点工作,同时结合我在学院从事就业工作和担任职业生涯指导老师五年的经验及与兄弟院校同仁交流的经验,决定利用B/S模式结构的优点,搭建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的专家系统。当前阶段,已经完成了系统方案的设计,下面要做的工作是学业评估阶段评估指标的选取与优化,以及使用相关技术实现系统的开发。随着系统的运用,必将促进我院专业与教学改革,推动我院人才培养,提高我院大学新生专业的适应性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旺生.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再认识[J].高等职业教育,2010,4(12):11-13.
[2]程君青,唐伟.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系统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31-33.
[3]王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1,(33):56-57.
[4]江莎.基于Java的数据库连接池的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
[5]王春梅.基于B/S架构的高校就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7.
[6]段宗涛.多Agent系统研究与开发[D].陕西:长安大学,2002.
[7]姜凤敏.普适计算环境下基于Agent的数据流处理机制研究[D].江苏:南京邮电大学,2009.
21世纪是计算机和网络的世纪,Internet正以其庞大的用户数量和惊人的增长速度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WorldWideWed已成为Internet上最流行和最具潜力的信息查询、和交互方式,被广泛地用于资源共享和技术共享,而且这些技术(多媒体技术、Web和数据库互连技术以及分布对象技术等)在教育方面的潜力越来越明显,尤其在开放的和远程的教学方面。
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等约束的共享,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时间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实现传统教育无法做到的“个性化教育”。目前,它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Web的软件实现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或教师只要有一台连网的计算机,就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远距离教学,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在这样的系统中学生可以进行学习、讨论、考试等,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传输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第二种形式是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方式,它除了需要第一种方式中的各种软件支持以外,还需要特殊的硬件,使学生和教师可以相互实时看到和听到对方,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所提供的特殊功能。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标准协议的三层(Brower/Server,B/S)模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讨论网络教学系统的模式、基于NT的Internet软件开发方法和环境。
2基于Web的网络教学模式
在基于Web的网络教学中,除了可实施传统的讲授式(包括利用电子邮件或下载教学内容、浏览网页等异步式讲授)、讨论式(通过网络先登录到一台主机上,然后进入BBS系统参加讨论)以及个别辅导式(可通过语言编写实时运行的CAI课件来实现,也可通过自由下载的CAI课件实现)以外,还可实施最具网络特色的探索式教学和协作式教学。
2.1讲授式教学
在网络上实施讲授式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同步讲授和异步讲授。
同步讲授指教与学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除了教师、学生不在同一地点上课之外,学生可在同一时间聆听教师讲授以及师生间有一些简单的交互,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某一专门配置的网络教室中讲课,通过摄像机和网络系统将教师讲课的情景传送到远程网络教室中,远程网络教室配有视、音频接收器,并通过网络将接收到的视音频信号发送到网络教室的每一台计算机中。这种教学必须采用实时交互式教学系统,该系统将网络、多媒体及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达到双方或多方实时交互,能够实现实时传送音频和视频。这就不仅要求较高的网络传输率,而且需要一些硬件设备(如摄像机、话筒、多点控制单元MCU等),这类系统主要适合于专用高速网络或者是局域网,目前,一些省教育学院对教师继续培训而开设的远距离教育,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同步教学形式。
异步式讲授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它可以很简单地实现,只要利用Internet的WWW服务及电子邮件服务就可以满足最基本要求。这种模式是由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编制成HTML文件,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这些页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当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阅读一些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就象我们在学校图书馆中查找资料一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
2.2探索式教学
这种策略在Internet上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简单的电子邮件或邮件列表学习方式,到大型、复杂的学习系统中都可以采用。实施这种策略需要由某个教育机构(如大学、中学或研究机构)设立一些适合由特定的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并通过Internet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参考。另外,还设有专家负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给学生的帮助并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如“请查阅某某节点上的某某文章”之类。这种学习策略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2.3协作式学习
协作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相比,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而受到普遍关注。基于Web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基于Web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式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等。
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通过网络进行竞争性学习。由于学习者的竞争关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全神贯注,使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先从网上在线学习者名单中选择一位竞争对手(也可选择计算机作为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然后开始各自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协同: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伙伴:由于个人的思考范围有限,若在学习过程中,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Internet网络,使得学生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更多了,而且具有更多的便利条件。在这种系统中,学习者通常先选择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经双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提醒,直至问题解决。
角色扮演:在帮助别人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帮助自己的学习。角色扮演协作策略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则检查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换。
3基于Web的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
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普及,网络级应用软件的计算模式也正在由传统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型转向基于Internet/Intranet标准协议的三层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型。客户/服务器模型是松散耦合结构,它们通过消息传递机制进行对话,客户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将结果返回客户。在客户/服务器模型中,客户端需要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客户机软件、应用软件等好几层软件。而在服务器端则是单纯的数据库服务器。在软件版本升级时,所有客户端软件均需更新。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型是在客户/服务器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简化了客户端软件,只需装上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应用的运行平台,而将所有的开发、维护和升级工作集中在服务器端,降低了应用开发成本及管理成本。用户使用浏览器向Web服务器提交请求,Web服务器处理请求,查询数据库,并将查询到的信息组织成HTML页面发送给用户,在用户的浏览器显示。
如果程序在浏览器上执行,则服务器必须把程序代码传下来,而浏览器也要聪明到可以执行服务器所传下来的程序;如果程序在服务器端执行,则服务器只要把执行的结果传下来即可。因此基于Web的应用软件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部分,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技术分别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应用。
3.1客户端应用开发技术
开发客户端应用的可选方案主要有JavaApplet和ActiveX控件,其中:JavaApple的最大优点是独立于特定系统平台,可以“一次开发,到处发行”,但获得平台无关性的代价是不能利用特定平台的优点,使得使用Java开发的应用程序执行效率不高;另一方面Java的应用体系框架还较为简陋,使用JavaApplet开发具有复杂界面与功能的应用程序比较困难。
ActiveX技术基于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可以在使用ActiveX技术开发的应用软件中使用Microsoft所提供的程序开发框架和功能强大的MFC(Microsoft基本类库),能开发出复杂的应用程序,同时保证了应用程序的执行效率;但现在只有Microsoft公司的InternetExplorer所支持,NetscapeNavigator必须加上第三方厂商开发的插件才能提供对于ActiveX控件的有限支持。
3.2服务器端应用开发技术
Java和ActiveX虽然具备与Web服务器通讯的能力,但相对而言程序设计比较困难,而使用Web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存取Web数据库可就简单得多。
现在主要有CGI(CommonGatewayInterface)、IDC(InternetDatabaseConnector)、ASP(ActiveServerPages)等几种主要的服务器端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其中ASP是Microsoft公司新推出IIS3.0服务器的一个组件,是继Microsoft在IIS2.0推出IDC之后新一代的动态网页开发方案。ASP实际上是一种在服务器端开发脚本语言的环境,利用它可以开发出动态、交互、高性能Web服务器端的应用,且能较容易实现复杂的Web应用。利用ASP开发的脚本程序全部运行在服务器端,极大地减少了对客户端的要求。
ASP具有以下特点:
(1)完全同HTML文件相集成。
(2)容易生成,不需手工编译和关联相应程序。
(3)面向对象和可对服务器端的ActeveX组件进行扩展。
ASP可以使用任何脚本语言,只需提供其相应的脚本引擎就可,ASP自身提供VBScript和JScript两种脚本引擎,缺省为VBScript。制作ASP文件同HTML文件一样,可以用任何纯文本编辑器进行编辑。
4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环境
4.1硬件结构
我们教育技术系现在除了承担本系的教学工作之外,
还负责教育技术中心的所有任务,包括全校的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跨系选修课,而学校目前的校园网还只是一个简单的拨号网,不便从事网络教学,更不能传输多媒体信号,无法满足我们基本的教学需要,为此我们在原有的课件开发中心的基础上,建设成了一个满足我们教学需要的网络教学系统,等学校校园网升级改造完成后,还可以作为全校的网络教学系统予以开放。
支撑网络教学系统的物质基础实际上就是一个计算机网络,它根据支持的学生人数、范围、学生访问网络的方式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变化很大,组织结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都具有如下模块:接入模块(电话拨号和Internet接入)、交换模块、服务器模块、网络管理与计费模块、课件制作与开发模块等。
4.2软件环境
在工作中,我们以Microsoft公司的Web服务器IIS(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为平台,使用ASP技术开发服务器端应用。具体是:
4.2.1服务器平台采用微软的NTServer4.0。
4.2.2Web服务器采用IIS4.0(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Internet信息服务器),它与NTServer操作系统紧密的集成在一起,通过NT所做的优化工作,使之具有很高的执行效率,且采用NT的安全认证特性,易于管理,便于开发具有强大功能的网络应用程序。另外,IIS除了提供HTTP服务之外,还提供了FTP及Gopher服务。
4.2.3服务器端的脚本引擎动态服务器页面ASP(ActiveServerPages)是运行于服务器端的脚本引擎,通过它,可以创建动态、交互式且高性能的Web应用。
除了在服务器端运行脚本这一特点外,ASP还提供对ActiveXServer组件的支持。ASP允许开发人员运行用其它语言开发的ActiveXServer组件,其中包括C++,VisualBasic、Java等。
4.2.4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Server7.0。在WindowsNT环境下,SQLServer7.0与NT很好的集成在了一起,可以充分发挥NT的优势。
4.2.5Web应用程序开发工具Microsoft公司的VisualInterDev6.0为在Internet上创建Web数据库应用程序提供了完整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它是快速设计、建立和调试Web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可视化的HTML编辑器,包括设计视图、源代码视图和快速预览视图;支持使用VBScript和JavaScript语言来开发和调试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脚本程序;提供了方便地开发、调试和修改ASP(ActiveServerPages)的界面和工具。在编写ASP时,可以使用ASP内建对象,这些对象在服务器环境中自动被创建和管理。
1.1课程体系的单一化
现在,大部分高校课程体系还是保留着传统特点,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自身个性的发挥。特别对于非计算机学生而言。虽然每个专业都必须学计算机类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让运用计算机成为学生的必要技能,但学校忽略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某具体领域的兴趣爱好,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类选修课程紧缺,内容单一,课时短,不能够满足学生计算机学习。现在的考试制度是在学生课程结束时才能够进行课程考试。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这种考试制度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则应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及结课时间。例如,在公共基础课上,对于一部分学生可进行简单辅导,就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学校并没有给予学生提前通过的条件。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如java编程,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基础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点拨下能尽快理解并熟练掌握编程技能,用少于课时一半以上时间就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学校没有给学生更高的教学内容和等级测试,造成师资的浪费和学生上课时间的虚度。
1.2课后辅导的缺陷
在大多数高校中,教师经常是在上课时候来,下课时候走。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知识并不是非常了解,在课后很难找到老师解决问题。针对以上现存的问题,高校首先着手落实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多类别,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的等级化,从而实现计算机教育的多元化,为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2计算机教育多元化的实现
2.1课程设置体系的多元化
当今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离开学校就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方面要深入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熟知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应用软件。能够选择学校内安排的可选择的课程,并能够适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和爱好。最终能够实现规定学分,在课程体系中是实现真正的学分制。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尽量设置学生们都喜好并积极参与的课程。
2.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①理论教学。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能够灵活的使用在多媒体CAI教室内具体设备的试用,灵活传授教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应首先对教学任务有充足的了解的,再针对课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可运用优秀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图文声像的表达效果,又能够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的界面。还要求课件具有严谨的组织,能够在短时间中呈现更多的教学实例和操作技巧,进一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其次在进行CAI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用具有丰富情趣的肢体和情景语言进行讲解,及时得到学生信息的反馈,并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必要时在黑板上对重点知识进行补充,对于常见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更正。最后,可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有用的帮助课件,使之能够自学。
②上机实践。上机实践的时候,学生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最终教师做总结,并在讨论过程中予以指导。这种系统中应包含实验题、测验题、作业提交等模块。其中实验题目需要与教材呼应,补充重要知识。测试题能够整体性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能够了解深层的课程内容和实际操作情况。作业提交工作可由局域网进行,还能够进行备注,批改等。
2.3教学评估体系的多元化
①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对考试时间的灵活安排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首次考试安排在学期初期,考试通过学生,可申请免修这门课程。在期中,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申请就可进行考试,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基础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②改变的考试形式。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计算机课程考试还是需要进行笔试。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反应学生们真正的操作水平。但是一部分教师,在学生考试过程中,在硬盘中储存试题的答案,一部分教师还将笔试和上机考试结合,最后让学生将计算机系统做出答案写到答题纸中。
③理想的考试方式。实现理想的考试方式,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能够通过考试系统获得题库和答案。学生都需要在计算机内进行的考试,考试时间能够提示学生考试的实践,系统还能够自己判卷。考试后学生将会了解到自己的考试成绩。
3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现状;怎样教;如何学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5931-04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在计算机学科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学生理应掌握良好,但经过调查并结合自身教学的体验,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近几年,在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这类课程更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面前的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
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点模糊、概念不清、对整门课程似懂非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制约了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有必要从教学方法入手,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找出应对的方法以求改进教学效果,则是授课教师的当务之急。
1 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1.1 生源素质整体下降
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一再降低分数线,使得大量低分考生进入大学,而到第五批次才录取的高职院校,分数线更是一低再低,这必然导致学校新生素质整体下降。
1.2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个体差异大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是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也有部分高职自主考试招收的中职生和技校生。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在录取的学生中,从最低分到最高分的差距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难度。
1.3 学习动力不足
很多新生进入高职后,学习态度明显不如高中。普遍存在不认真听课、课余时间不积极学习,个人精力大多未用在学习上。此外新生对高校学习方法掌握不够,不能自觉学习,加之高校的考试远没有高中密集,这就使得学生感觉不到考试压力,平时学习得过且过,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1.4 学习适应能力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无论在难度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要远远大于中学,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投入要求甚高,这对于在中学阶段就表现一般的高职学生来说,就很难达到。学生中普遍存在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课下又不会自学,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等现象,这些都显示出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不足,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1.5 厌学情绪严重
高职理工院校的专业课一般都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专业技术内容,尤其是理工类的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相当比例的都枯燥和难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那些在中学阶段就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来说,就容易导致厌学。
2 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的新生刚开始学习这类课程时,普遍反映课程难学、学习兴趣不大,因而教学效果不够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感觉课程太难
编程学习本身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基础不够扎实的高职学生必然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刚接触程序设计,不具备相关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弱,面对新颖独特的程序设计思想和繁杂的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难免反应不够灵敏,短时间内鲜有起色,感觉课程太难,学起来很吃力。
2.2 学习兴趣不高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都有繁琐复杂的语法规则。这些语法规则,细致而严苛,差一丝一毫都会使程序无法通过,这也使得初学者很难编写出有执行结果的程序。多数学生在上机实践课上只是照着老师的例题敲一遍代码,而自己编写的的程序因为种种错误无法通过,这样的学习缺乏成就感,这也极大地挫折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兴趣。
2.3 不能深刻理解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意义
虽然在学习课程的刚开始,教师都会强调程序设计语言课的重要性,但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空泛的描述毕竟是抽象的,他们根本无法想象未来的专业课中要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知识。以专业方向为网页设计为例,这个专业最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就是《JSP动态网页程序设计》,学习这门课程前必须具备至少三方面的知识:静态网页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和Java程序设计能力,如果这些基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那么后续的用JSP来进行动态网页程序设计就成了空谈。实际上很多情况都是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的时候才意识到前期专业基础没有打好,往往为时已晚,很难补救了。
3 探索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与学
3.1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学习观
相对于其它理科专业来说,计算机专业是比较难学的。大多数学生最初是带着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兴趣选择报考计算机专业,却缺乏对这一专业的整体认识,等到接触后才发现有那么多枯燥和难以理解的课程,学习中逐渐失去了对专业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作为以职业培养为目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前都应基本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既然已经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就不能再凭兴趣喜好随意对待,无论如何都应该坚持下去,要明白这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就业、生存和人生在努力。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一般都开设了大量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如《C语言》、《Visual Basic语言》、《Java语言》、《数据库编程》等,有的学校还开设有《JSP程序设计》。这些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帮助学生建立程序开发思想、培养学生编程兴趣、掌握编程基本方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类课程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3.2 优化课程内容
由于全国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种类五花八门,学生程度也相差很大,目前高职类别程序设计方面的教程虽然不少,但内容却并不十分适合于所有学校的学生。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范畴。
3.3 改革教学方法
3.3.1 根据课程特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遵循“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步调来进行的,这是学历教育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职业教育。由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门职业技能,重在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对理论知识要求并不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侧重于教学生“如何做”,而不是“为何要这样做”的教育理念,以实践应用为主、理论为辅。因而,我们应当把握课程自身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改革传统教育模式,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扩展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步调,直接面向应用,按应用需要组织课程,从问题的需求引导知识的讲授,实现教学目标。
3.3.2 应用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是有显著效果的,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案例驱动教学法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一开始,就要从培养学生编程的兴趣做起,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程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由任课教师精心设计若干个案例,案例要求由浅入深,将知识和能力分别融入这些案例中,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去分析案例的思路及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变传统的被动接收知识点为现在的主动去查找所需知识点,让学生做到有方向有目标地去学习知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又不会因为知识点过多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恐惧。
2) 启发式教学法
在学生已经掌握部分知识的基础上,首先设计一个较为简单实用的项目,让学生轻松解决,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积极性;然后再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要求,对项目进行若干拓展,由少到多,逐步扩充项目功能,对于每次拓展的难度,应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这时教师只需要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经过思考和努力就能够自己完成,学生有了成就感,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以《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为例,第一节课开始授课时,教师不必沿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点学习次序,而是告诉学生: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能揭开编写程序的神秘面纱,听了这节课,每一位同学都能或多或少地编写出程序来,这立刻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用求两个数的加减乘除的实例来讲解编写程序的代码,讲课过程设计如下:
a.告诉计算机用来计算的两个数是多少
b.把求两数之和的数学公式写出来,并翻译成C的合法表达式
c.把计算结果通过电脑屏幕告诉我们(即输出函数printf的作用)
d.审视已有的代码,把所有用到的变量在代码最前方交待一下(即变量声明)
e.最后,给所有的代码外边套上C语言主函数的格式(即main()函数)
f.以此类推,两个数的减法、乘法、除法也可轻易写就,只需要……?(学生众口一词回答)
学生学习了这个例题,都非常有兴趣,急于上机实践,这样的开始正是教师所期待的,通过这个实例的讲解,顺利把学生带人了程序设计的门槛。同样,再举一道计算圆周率的编程例题,这道题有一定难度。开始时不要直接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应另辟蹊径,先从最简单的由1连加到10入手,逐步扩展到复杂繁琐,大约扩展了十多道题后再让学生回顾,发现在不知不觉间原例题已经被解决。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对题目的难度感觉,更是开阔了他们的编程思维方式。
3) 讨论法
在选择编程实例时,应考虑实例的趣味性,例如“穷举法“、”多重循环”、“迭代”、 “递归”这些概念,原本是很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教师可以针对这些知识点列举趣味性的例题讲解,并就这些吸引学生的例题抛出一些相关题目,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全心投入。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布置给学生一道题目:设2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拿一张纸开始对折,假定纸张可以不停地对折下去,问折多少折后,纸的厚度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听完题目要求后,同学们七嘴八舌,不亦乐乎,课堂气氛活跃,课后都很顺利地完成了作业。
教学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限于篇幅,只能说这些,事实上每位教师都总结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经验,相信都有可供大家学习之处。
3.3.3 注重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编程能力
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个实训的内容,在实训前给出实训题目和实训要求,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分析每道题的思路,提示要点,但不给出题目的代码(难点处可给出局部代码),让学生去思考,独立编写出具有个性化的程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机实践时教师应不断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或全体辅导,用启发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身努力修改错误,并获得了正确的程序结果时,那种成就感是难以形容的。这样的实训环节安排,既能够带动群体学习氛围,又能够给出学生单独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自主性,产生学习的愿望。
3.3.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计算机专业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学习的能力包括:学习的方法,思维的习惯,对新知识的感悟和接受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意识等。高职招收的学生,基础薄弱,学生普遍存在着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跟不上教师进度、不能理解课程内容、课后作业无法独立完成、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现象,这些都说明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欠缺。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指点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高职学生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应该指点学生有利于本课程学习的最佳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该如何学习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编程思维习惯
初学者在刚开始时对编写程序的思维方式感到不易理解,教师应耐心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思维习惯,这样才能理解课程知识点,提高编程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
由于课程有难度,很多学生没有信心学好,情绪悲观,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课、记笔记,课后多思考、多实践,就能基本掌握课程内容,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4)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否愿意自主学习,要看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设计课堂实例和实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要多关爱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赞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尽早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效率高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
3.3.5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为什么学生都想选名校名教师,因为大家都知道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的表现,能直接影响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喜恶,一个好的教师,其个人魅力足以影响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教师的素质关系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教师应该经常强化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为教学奠定专业基础,同时,还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进取,增强自身能力,这样讲课才会丰富生动,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愿意学好这门课程。
4 学好程序设计类课程,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否学好这类课程,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情况。笔者在讲授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JSP程序设计》时,发现一旦涉及到Java代码部分,学生就表现出迷茫不懂状,问为什么没有学好《Java程序设计》时,回答是因为没有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专业方向是网页设计的学生,不能用JSP技术设计动态网页,这是不容忽视的缺陷,这说明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不具备基本能力。由此可见,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努力学好程序设计这类课程,为后续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的分析及观点系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并参考前人的智慧与经验综合而成,限于水平,不足之处难免。以后将会继续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字:软件工程;教学模式;阶段性主题学习;协作学习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创造、传播和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艰巨而必然的任务。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学却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或实施过程中往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对于教师来说,由于课时限制等现实性原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存在着“偷工减料”等问题,这就给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造成知识储备不充分或知识断层。所有这些问题最终就导致了目前所出现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
软件工程类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时效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背景经验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采用以教为主或者以学为主,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这类课程实践性要求较高,理论知识内容又比较抽象,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配套,很难使学生领会课程的内涵。所以,我们将尝试从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为这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探索出一个较好的范本。
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浙江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探索学生复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沟通、团队、规范并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阶段性实践考核”的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因课施教”的课程教学模式
我们将软件工程类课程进行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特点采用相对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目前梳理出来的主要教学模式有:
(1)与实践密切有关的理论课程,采用案例驱动教学的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2)对于编程类课程(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等),采用项目驱动法,加强学生参与比重,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在课程教学结束,安排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完整系统的开发,以巩固课程的教学内容。
(3)对于课程的大作业和项目实训课程,采用团队模式,加强沟通能力和规范化文档写作能力培养。
2.阶段性主题划分和协作学习机制的引入
对于纯理论课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我们按弹性认知理论将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衍生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教材中比较系统介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课程知识,属于初级学习层次,而衍生知识则是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中时产生的知识,即有关概念应用的实践类知识,或者某一知识点衍生出来其他相关补充知识,或者这一知识点的前沿知识,属于高级学习层次。这两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例如,在《数据库课程》中,总体可将教学内容概括为三大类五模块:
大类1 数据关系部分
模块1:基本数据关系理论知识。
模块2:某一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践操作,如SQL Server。
大类2 数据设计部分
模块3:数据库设计理论知识。
模块4:数据库设计实践应用。
大类3 前沿部分
模块5: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前沿技术。
这三大类均包含有大量的衍生知识,在讲授过程中,由于课堂的有限时间,不可能全部内容都很详细的讲解,但这些内容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又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课题组将模块2、模块4和模块5部分的大部分内容设计成若干主题,并给定一些具体应用情境,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后学习这些主题内容,并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集中精力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利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对课程衍生知识的学习,减少其无效探索,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也有很大帮助。
在组织主题学习时,我们引入协作学习机制,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兴趣。主要采取的方案是:
(1)划分小组。在本课程中,我们结合学生申报意愿,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以3~5人为一组。
(2)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在进行每一次学习任务布置时教师将制定详细的学习任务书,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3)确定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互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我们将课堂授课和协作学习交叉执行,教学内容互为补充。同时,每一阶段结束,学生将就其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汇报,教师给予点评和辅导,促进巩固学习内容,也为下一阶段学习打好基础。
(4)明确分工。对于每次学习任务,要求学习小组明确组内成员的学习分工以及小组的学习计划安排。
(5)组际交流。为了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和组际交流,每一阶段学习结束后,通常会安排1~2节课进行学习汇报,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点评,同时也方便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
3.强化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和阶段性实践考核
为使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我们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实践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同时,对于整个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我们采用“阶段性实践考核”。根据软件工程类课程基本分为三个层次的课程:编程类课程,软件分析设计类课程,软件综合类课程。在每一层次的课程结束后,我们定期安排形式灵活的能力考核,以检测和巩固学生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
本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知识层面的全方位发展,突出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应用,显著地提高了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案是正确可行的,主要表现为:
(1)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增强。学生对软件类课程很感兴趣,能主动收集、钻研有关的参考资料,积极跟踪相关课程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在下课后能够积极与教师沟通,询问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还经常就一些目前的前沿技术和教师进行交流。也有很多学生能够主动向教师询问是否有项目可做。这些现象体现了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3)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绩显著。除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外,目前软件专业的学生课余时间能够自己主动找项目做。并能够积极申报院校等各种级别项目。2006~2010年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累计申报校级及以上项目30余项。
(4)所形成的教学方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近几年来根据学校测评数据来看,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整体排名基本在全院50%以内。其中2009年教学团队成员教学考核获得优秀的占2人,2010年教学团队全部成员获得优秀。
结束语
我们所推进的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因课施教”主要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中,对主题学习机制的引入,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引导,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兴趣。最后,通过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和阶段性实践考核,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的技能缺陷,进行弥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京杰,马德俊.博弈论与协作学习的组内合作及组间竞争问题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0(02).
[2]甘泉.基于任务的自主—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教育多元化 教学方法
近些年来,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深入化,存在的问题与日俱增,本文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可有效进行多元化教育方式。
1 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生计算机基础的差距
在我国经济发展并不是非常平衡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很早就能够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者已经参与过很多计算机类的比赛,且学生们较早的就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常常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如上网缴纳手机费。偏远地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的教育是比较落后的,而且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所以在新生中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一部分学生能够简单维修和组装计算机,而另一部学生甚至都不太熟悉键盘。
1.2 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类的教学课程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以及上机实践。其中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多媒体CAI教室传播知识。而上机实践课,主要在机房中进行。在教师传授计算机理论教学内容时,大多数教师会使用幻灯片,即使这种方式可增加课堂上学生积极性,更生动的展示学习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但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还是对学生进行流程性、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在上机实践课内,基本上都是教师将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学生在基于了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上机实践完成任务,这种方式仅限于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了解,同时在上课时间内教师能及时解决实际操作过程的问题,但在大部分高校都是大课堂,教师很难实现对学生一一辅导,使得学生的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课堂效果不理想,同时批改作业以及作业整体信息反馈也成为棘手的问题。总之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上机实践模式单一,学生不能通过多样化的途径熟练掌握教学内容。
1.3 课程体系的单一化
现在,大部分高校课程体系还是保留着传统特点,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自身个性的发挥。特别对于非计算机学生而言。虽然每个专业都必须学计算机类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让运用计算机成为学生的必要技能,但学校忽略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某具体领域的兴趣爱好,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类选修课程紧缺,内容单一,课时短,不能够满足学生计算机学习。
现在的考试制度是在学生课程结束时才能够进行课程考试。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这种考试制度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则应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及结课时间。例如,在公共基础课上,对于一部分学生可进行简单辅导,就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学校并没有给予学生提前通过的条件。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如java编程,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基础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点拨下能尽快理解并熟练掌握编程技能,用少于课时一半以上时间就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学校没有给学生更高的教学内容和等级测试,造成师资的浪费和学生上课时间的虚度。
1.4 课后辅导的缺陷
在大多数高校中,教师经常是在上课时候来,下课时候走。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知识并不是非常了解,在课后很难找到老师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现存的问题,高校首先着手落实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多类别,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的等级化,从而实现计算机教育的多元化,为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2 计算机教育多元化的实现
2.1 课程设置体系的多元化
当今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离开学校就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方面要深入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熟知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应用软件。能够选择学校内安排的可选择的课程,并能够适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和爱好。最终能够实现规定学分,在课程体系中是实现真正的学分制。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尽量设置学生们都喜好并积极参与的课程。
2.2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①理论教学。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能够灵活的使用在多媒体CAI教室内具体设备的试用,灵活传授教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应首先对教学任务有充足的了解的,再针对课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可运用优秀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图文声像的表达效果,又能够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的界面。还要求课件具有严谨的组织,能够在短时间中呈现更多的教学实例和操作技巧,进一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其次在进行CAI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用具有丰富情趣的肢体和情景语言进行讲解,及时得到学生信息的反馈,并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必要时在黑板上对重点知识进行补充,对于常见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更正。最后,可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有用的帮助课件,使之能够自学。②上机实践。上机实践的时候,学生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最终教师做总结,并在讨论过程中予以指导。这种系统中应包含实验题、测验题、作业提交等模块。其中实验题目需要与教材呼应,补充重要知识。测试题能够整体性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能够了解深层的课程内容和实际操作情况。作业提交工作可由局域网进行,还能够进行备注,批改等。
2.3 教学评估体系的多元化
①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对考试时间的灵活安排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首次考试安排在学期初期,考试通过学生,可申请免修这门课程。在期中,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申请就可进行考试,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基础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②改变的考试形式。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计算机课程考试还是需要进行笔试。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反应学生们真正的操作水平。但是一部分教师,在学生考试过程中,在硬盘中储存试题的答案,一部分教师还将笔试和上机考试结合,最后让学生将计算机系统做出答案写到答题纸中。③理想的考试方式。实现理想的考试方式,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能够通过考试系统获得题库和答案。学生都需要在计算机内进行的考试,考试时间能够提示学生考试的实践,系统还能够自己判卷。考试后学生将会了解到自己的考试成绩。
3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高校中实现计算机类课程的多元化教学需要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空间。对于高校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应从一个知识的灌输者改变为能够对学生学习进行督促者。这项工作全面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学校和各个部门都应认识工作的艰巨性,对各个部门力量进行协调,提供支持条件,配合并向这个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静.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9).
[2]费成效.关于提高教师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作用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08).
[3]杨静.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J].民营科技,2010(11).
[4]杨尔弘.本科教学评估带给计算机专业评估的一些启示[J].计算机教育,2004(08).
[5]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06).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全新专业。学生通过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数字媒体制作、传输处理等专业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可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和传统单一专业的教学实践模式有所不同,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1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
1.1 艺术科技并融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艺术和技术的融合也越来越密切,艺术和科学技术互相融合,为人类的生活所服务,把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做最大化的统一[1]。现在的数字艺术媒体艺术就是一个艺术结合技术的全新专业,它需要多门学科知识互相交融、揉合,学习该专业不仅要掌握新兴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还要具备相当程度的艺术修养。艺术和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不可少的两方面,老师在教授这类课程时,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及专业特色做出适当的调整,使二者互相协调、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发展失衡。比如技术能力较强而艺术修养较弱的学生,可以相对侧重创新能力和艺术思维的培养;而艺术修养较高,但技术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恰如其分的强调技术面。不过老师要注意的是,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把知识做单纯的叠加,而要强调二者的融合性、贯通性。
1.2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它可以用最快捷的方法和速度,来传递大容量的信息,并得到及时的反馈。所以,数字媒体艺术有着传统艺术所不具备的交互性的特点。传统的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都是互相分离的,即使本身对某件创作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也无法真实的表达出来进行互动,只能存在于人的想象中[2]。但数字媒体艺术依靠相关的软件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接口,就可以很快实现人机对话,使交互达到实践操作层面。所以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对原作进行无休止且不重复的再创造;受众与受众之间也可以实现这样的对话,因此他们可以在艺术创作的各方面做交流和互动。正是数字媒体艺术的这种交互性,使得更多的人了解艺术、认识艺术,领悟到艺术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创新性思维。
1.3融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传统艺术设计为基础,把设计艺术与严谨的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多学科互相交叉的专业。可以说它包括了美术、传媒、数学、音乐、文学等多种学科[3]。通过这个专业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构图及动画制作等技术,还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影视、舞蹈以及音乐等各方面的素养,从而使数字传媒艺术作品达到视觉、听觉以及意境的完全统一。数字媒体艺术的交叉融合性是传统的艺术性所不具备的,它是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涵盖多个学术领域,它所培养的是即懂艺术又会技术、既有相当的美术修养又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艺术作品创作和设计的复合型、应用型设计人才,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就要充分重视不同学科体系的互相影响、协调协作,从而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整合。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因此在初级阶段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其与社会市场对接方面来着重讨论。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数量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并且大部分学生即使在学校学习了该专业,仍无法在社会中推销自己并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比如专业知识落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甚至动手能力差。数字媒体艺术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而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又非常快,所以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要想紧跟时代的发展就要不断更新。相应的,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性和前沿科技性决定了它更新知识的速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但是,现实是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不适用,且远远落后于时代,比如动漫产业。众所周知国内的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很多高校看到这一人才缺口培养了大批的动画人才,但现实却比较尴尬:企业找到一个合适的动画人才并不容易,而高校的毕业生找到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则更不容易。这些学校教育无法与社会需求衔接、学生掌握的知识落后于市场需求、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实用性及针对性都不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它是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此外,有些老师针对技术层面的教学缺乏明确和长远的教学定位,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只掌握了相关技术的基本功能,但是却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因为不具备“再学习”的能力,所以他们就无法适应这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行业,无法有创意的、准确的表达出自己艺术创作的内容和主题。另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科目,但是很多学校在缺乏相关硬件设备的情况下,跟风而上盲目开设该专业,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通过相关设备将其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思维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不能仅仅只看到应用层面,因为如果单纯的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为转向,容易导致专业的简单膨胀,引发教育模式中的一系列问题[5]。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将人才培育出来,还要让人才到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教育的生命体现在学生的质量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也是如此。如果学生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从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及其社会价值来重新思考。
3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属于应用技术型专业,着重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准确掌握电脑动画和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小规模(或协同完成大规模)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3D游戏设计与制作、手机游戏开发、网络游戏等工作。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基础课和公共课以及实践课和理论课之间的课时安排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为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基本原则的[6],每个学科都觉得自己很重要,都需要安排一定的时数才可以完成教学目标,数字多媒体艺术的多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它需要大量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铺垫,但总学时有限,要想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都学一遍,那么每门课的学时只能适当缩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有可能就是什么知识都略懂毛皮,但哪一门都不精通,这就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要明确专业的培养方向,积极的寻找更为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和实际结合、知识和能力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精学、多练,创作大量的习作作品,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构件一个以课程设计、课程实验、项目实践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3.1日常实验课程教学管理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课程包括专业概论、构成原理、CG基础、游戏角色设计、游戏场景设计、三维特效、后期合成、网络游戏等课程及系列选修课。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这些课程相关的实验课程,可以在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各方面的操作基本技术的训练,使学生对于相关的软件、设备、操作技能以及环境的性能等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并根据自身的兴趣开发出相关的实用作品。通常来讲,实验课是跟着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同步进行的,每个科目根据自己的课程要求来安排实验,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巩固[7]。
实验课程体系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而设,比如多媒体开发、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游戏创作、三维角色与场景设计等试验,都是比较常用的实验课程。
3.2实验教学要具有开放性
3.2.1实验室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数字多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相应的其实验课程体系也处在发展初期,所以该专业整体课程体系之间以及实验课程体系之间都缺少密切的协调和联系,所以实验内容难免会出现脱节、遗漏以及重复等情况;其次,数字多媒体艺术专业还缺乏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管理机制以及统一的、科学的考核标准,还需要对实验教学的教材做进一步的规范;最后,实验教学受着传统模式的影响,实验过程中,老师不仅告诉学生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还会把实验全部过程、步骤向学生做演示。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抑制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因此,我们要针对上述情况,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
3.2.2开放性的实验教学
首先,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在与教材内容保持系统性联系的基础上,尽量做实用性的外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开设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其操作指导要适可而止,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建立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其次,开设开放性的实验课程,把学校自身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在实验室不承担教学任务时,可以对全体学生开发,或者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相关的CAI、非线性编辑、平面设计与动画等专业实验室;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场地和设备组建开放性实验室,老师进行监督指导,制订相关的制度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等,这种作法可以弥补实验课教学方法单一、时间有限等方面的不足。
最后,学校要加强实验设施的配备。我院拥有10 000余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用房,设有音频技术实验室、线性编辑工作室、非线性编辑工作室、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室、虚拟演播室、播音工作室、摄影创作室、摄影数字暗房、动画设计与制作机房等十余个实验室,设备齐全。从而实现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为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保障。
3.3项目实践小组活动
除了常规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课程外,还可以增强项目实践小组的建设,采用兴趣小组或者创新实验室的方法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我们总结出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学习小组来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所以,学院大力支持学生组建学生技术项目小组及工作室,并为每个社团配备指导老师。指导教师从而全方位的保证实践活动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展。引导学生项目实践小组与专业技能认证模式相结合,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和学历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的同时,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相关技术比赛及资格认证考试,这样学生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就业竞争力[8]。此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项目实践小组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影视创作工作室
参加该项目小组的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具备相当的影视创作的能力后,可以鼓励其承接影视的制作以及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增加实践的机会。
3.3.2动画制作项目小组
该项目小组的主要学习内容是Flash二维动画的制作和设计。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制订个人学习计划,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学习;老师定期或者不定期到活动场地对小组进行相关的辅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作品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其学习兴趣,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提高其设计制作的水平。指导老师也可以定期为小组成员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其学习视野、提高艺术素养。
3.3.3网络技术项目小组
这种项目小组要求学生要搭建起一个合作式的学习平台,通过小组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相关的项目,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该小组的管理可以实行准入制、引进淘汰制等,制定出详细的管理细则,实现学生自主管理[9]。项目小组通过考证经验交流、专题知识讲座、实验室上机实践、软件模拟配置等活动,促使小组成员可以顺利的通过网络工程师、三级“网络技术”、CCNP、CCNA、CCIE、等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
3.3.4课件制作和专题学习网站项目小组
对制作专题网站、多媒体电子作品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该项目小组,它主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学生在该项目小组通过学习相关的制作软件,互相交流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高层次的多媒体制作大赛,将相关的多媒体认证考试也纳入项目实践的内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创意,体验成就感。
3.3.5Java项目小组
该小组可以围绕成立协作学习团队、形成完备的自运行系统这一目的来展开,构建一个人才孵化、技术传播的研究型和技术型平台。侧重于培养程序员的基本素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设计相应的数据库系统、编程技术、编程工具、开发方向、操作系统、项目开发经验、团队开发经验以及SCJP认证考试等模块进行量化的评估。具体可以开展技术讲座、技术讨论会、兴趣小组辅导等形式的活动。
实践证明,我院自从实施教学改革,加大实习实践力度,鼓励、支持学生成立技术学习小组、工作室以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大大加强,教学成果显著。在2009年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上,我院获得“2009年中国动漫游戏人才培养优秀本科院校奖”,我院院长王伟建及教师梁玉清同获“2009年中国动漫游戏专业教学贡献奖”。在2010年,我院选送的影视、平面广告作品在哈尔滨市第十六届广告作品大赛中获得影视类广告作品银奖3个、平面公益类广告作品银奖1个,广播类广告作品优秀奖1个。我校是黑龙江省唯一在此次活动中获得奖项的高校。
3.4校企合作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采用“产、学、研”校企合作的“零距离、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它既符合学校教育体系的要求,又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双向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10],同时,它“以市场为导向,实行项目实训”设立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项目,由企业出资、学校出力,共同完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做以下定位。
首先,建立起新的校企合作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指导学生按照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意向,与合作办学的要求相结合,自主的选择符合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学校和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确定出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应用型的特点;最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生自身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参与权、选择权以及自,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我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战的舞台,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依照“请进来、走出去”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的理念,我院与国内海润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实习基地,每年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并收到良好的效果。2009年,传媒学院正式启动与加拿大百年理工大学实践性联合教学项目,为动画专业学生提供去加拿大百年理工大学学习、实践的机会。具体学习模式为:学生在哈师大完成两年动画专业课程的学习,然后去加拿大进行第三年的实践性学习,之后返回哈师大完成第四年的课程学习。
4结语
今后,传媒学院将继续围绕“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着眼于学科发展需要与产业前沿,参照国内外一流院校同类专业发展模式及业界发展态势,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整合后学科交融的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坚持基础与应用并举,建设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特色鲜明、就业竞争力强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2009(3):13.
[2] 奚春雁. 数字媒体的现在与未来[J]. 互联网周刊,1999(25):67.
[3] 刘惠芬.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56.
[4] 王宏. 数字媒体解析[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4.
[5] 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09.
[6] 廖祥忠. 数字艺术论(上)[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2.
[7] 许鹏. 新媒体艺术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8] 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4.
[9] 史卓. 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建议[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47):49.
[10] 叶福军,潘瑞芳,张帆. 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 新闻界,2009(4):126-127.
Digital Media Art Profes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HE Nan, LIANG Yuqing
(Medium Institut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