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1 06:19: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级管理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MIB 胜任力模型 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10-01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不同于普通学术型硕士,前者旨在培养具有广阔国际化视野,良好跨文化交流能力,全面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后者更注重理论研究,前者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为以后在外企,政府机关工作做好准备。MIB学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潜质都需要MIB教师进行充分挖掘,MIB教师应该针对MIB学员教学特点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积极自觉去参与实践。在冰山模型中,麦克利兰认为基准性胜任力特征,鉴别性胜任力特征构成了胜任力模型。其中知识与技能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区分绩优者和普通员工的是鉴别性胜任力特征。本文通过对冰山模型的研究,提出MIB教师的胜任力维度,为MIB教师甄别提供参考依据。
1 MIB教师胜任力维度
(1)学科方向。MIB学员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位,他们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来获得相关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MIB教师的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将一些经验方法生动地展现给学员。此外,MIB教师在学科选择方面也应倾向于管理学。
(2)学历。学历层次的高低、学历结构的优劣是衡量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高层次人才一般都具有较高学历,博士、硕士学位获得是MIB教师内在知识外在表现,是对其所学专业知识的认可。
(3)职称。职称也是MIB教师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职称评选的一个衡量指标是论文的发表情况,而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其科研创新能力。MIB教师的职称越高说明其科研创新能力越强,可以把握某项研究最前沿的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MIB学员前言的理论知识。
(4)年龄。教师队伍应该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老中青相结合,对于MIB教师队伍来说,中年教师阅历丰富,思维成熟,看待问题会更加的全面。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该发挥40~50岁间中年教师的才能,此年龄阶段的MIB教师,经验较多,在教学时以自身的实例来指导学员的学习和生活,会更加有说服力。
(5)实际工作经验。MIB学员在毕业后,要想胜任在跨国公司、外经贸部门管理实践工作,首先需要了解这些部门的相关情况,如果MIB教师有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将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分析讨论以往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情况,得出比之前更优的问题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模式会对MIB学员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是MIB培养的重要特征,MIB学员要具有全球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思维开放,精通外语,熟悉国外的法律法规。要提高MIB教育国际化水平,必须提高MIB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只有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才能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MIB教师可以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国外访学和学习,来开拓自身的国际化视野。
(7)科研创新能力。MIB教师在具备实际经验的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运用所学习的先进理论来指导实践,MIB学员培养需要合适的MIB教师,好的MIB教师还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撑,在培养创新型MIB学员背景下,科研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科研可提高MIB教师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要敢于打破旧的观念,推陈出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与此同时,MIB教师也是自我更新学习者,不断研究新问题,用掌握的信息和技术进行创造发展。
(8)组织管理能力。MIB的教学是项复杂工作,MIB教师需要做好各方面组织协调,因此,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MIB教师组织管理能力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否主持过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课题主持人一般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分析评价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完成一项课题的过程中,只有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才能保证课题的完成质量。第二,是否担任某部门领导工作,如果MIB教师负责一个部门管理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时,可有效组织教学计划的高效进行。第三,是否有社会兼职,以美国专业硕士教育为例,美国教授往往与企业有广泛联系,在社会上兼职可以更好了解社会和企业需要,同时锻炼了其组织管理能力。
(9)影响力。影响力对高校教师而言,是指其自身具有的学识、品性、修养、才能和威信等综合因素对公众产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力。有了一定影响力才能够在社会上取得相应话语权,才能获得别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在MIB教师影响力广泛,以及身份得到普遍认可时,MIB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获得更多地成就感,有助于教学活动开展。此外,MIB教师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做事风格和同学们课下的交流和互动可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影响力。
2 MIB教师的甄别建议
(1)在专业学科的师资建设上,应更加注重引进具有管理学学位的MIB教师,加强管理学理论知识储备,在教学上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力争将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传授给MIB学员。打造以40~50岁年龄段为主,具有高学历水平师资队伍,使其成为MIB教学中坚力量。
(2)MIB教师应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取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提高MIB教学质量。国际商务实践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商业模式和实践出现;因此,MIB教师跟踪前沿的能力不仅仅表现为发表学术论文,更重要的是了解新出的国际商务实践。
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跨校修读学分教学过程,是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以教学课件共享型、教学资料共享型、学习经验共享型和主讲教师讲课视频共享型为主要系统的基本框架,创建精品资源开放课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综合测验试题库、作业练习题库、案例分析资料库为优质资源,逐步打造和建设满足学生发现式学习、反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库系统、答疑系统、同(异)步学习交流、素材资源库、情景模拟实践、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和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来设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其教学考评体系,使之成为指导高等学校利用精品资源开放课资源完成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开放课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充分依靠管理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创新性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精品资源开放课的教学过程与特点
(一)突出专业特色,实现育人模式创新
构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效果、改革培养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管理创新能力。进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体现到培养方案之中,为有效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奠定制度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确定学生能力结构
将管理学科全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优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关系,将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为基础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块、综合创新知识模块,建立以管理理念熏陶、管理技术运用与综合管理能力养成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
(三)完善教学资源条件,满足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由于管理学科实践性很强,且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实务实训中心(ERP实训平台、情景模拟平台、沙盘模拟实训平台)、会计综合实训中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中心、现代管理与电子商务实训中心;建立教师资格+注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学生考取注册职业资格机制。由此,强化实践操作技术培养,实现管理实践领域相关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效结合。
(四)根据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根据管理学科学生综合管理能力构成,使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设计更加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际,通过管理实务仿真教学,丰富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指导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同时,要构建科技创新教学模块,包括创业和创新讲座、商业计划书和创业方案设计、营销方案策划、企业管理沙盘模拟、ERP模拟实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等等。由此,来启发学生创新灵感和创业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方案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和协作能力,实现团队学习。
三、精品资源开放课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利用开放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性学习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来设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均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起以教学课件共享型、教学资料共享型、学习经验共享型和主讲教师讲课视频共享型为主要子系统的基本框架,创建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综合测验试题库、作业练习题库、案例分析资料库为优质资源,逐步建设满足学生发现式学习、反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库系统、答疑系统、同(异)步学习交流、素材资源库、情景模拟实践、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站。
(二)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从教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在讲解现代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过程中将采用案例引路、用案例佐证,以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启迪和开阔学生管理思维和管理理念,使深奥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通俗化、简单化,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使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知识集成,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综合实验、专业成组课、课程设计、创新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积累式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即针对企业实际和管理过程,由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方和使用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方案。在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机制下,本方法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师科研实践、企业实践、综合实训、科技创新竞赛过程,将专业知识集成升华为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四)倡导亲验性学习,应用现场研究教学方法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包括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危机管理等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将广泛运用现场研究的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通过亲验性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根据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进入管理者角色,参与到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缩短课堂教学与管理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协作能力,应用团队学习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培养合作精神和协同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运行机制,吸纳年级专业排名前20%的学生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结成创新团队,打造更高级的创新性学习平台,开展团队学习教学方法。以创新实验计划或者创新项目研究为载体,由本科生及硕士生组成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项目或实验方法设计与论证,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平台设计开发、撰写研究报告的工作过程。学生跟随导师进行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尽快进入实验室或者企业感受科技创新和企业实践氛围,通过完成导师科研项目、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积累科学研究和企业管理经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改革考试方法,突出指挥棒的杠杆作用
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考核过程在学习方法运用、专业知识掌握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将对本课程进行考试方式改革。考试方法改革具体形式可以考虑采用:笔试+课程论文(商业策划书写作)方式、口试+笔试的方式。使学生把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死记硬背转移到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操作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考试指挥棒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进而实现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七)注重知识集成,实现管理方案设计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知识集成能力的学习过程,综合性地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实际工作和管理需要的角度启发生学寻找解决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布置组织结构设计、企业家素质测试方案、管理人员配备方案、经营战略制定、企业文化结构设计、人才激励机制设计、企业筹资方案设计、企业管理流程设计、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市场营销策略设计、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设计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根据企业背景和素材运用所学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设计出相应方案,并通过答辩方式来解释和说明方案设计的依据及其实施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是按着每个学生做出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设计方案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设计依据、实施过程的可行性、资源配置优化程度、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等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每个环节的完善程度进行分项打分,并依此给出课程设计和管理模拟实训课程的成绩。
四、精品资源开放课的实施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重在应用能力培养
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作为课程重点和对学生进行考查的重点,确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据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选定和编写教材,更新教学方法,以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从老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企业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从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发展成为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训教学和课程设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实现强理论、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育人方式。
(三)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增设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
注意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先进成果,并不断创新,部分章节融入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这种教学过程可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感悟西方人的管理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践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要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和写作。学生通过广泛收集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资料来增加知识面度,提高学生科技论文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五)全面利用课程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程团队制定了现代企业管理资源共享课程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试题库系统和答疑系统来强化教学重点,运用同(异)步学习交流和素材资源库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运用在线学习、团队学习、网络答疑等方式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课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六)调动积极因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运用师生互动式教学过程,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在资源共享平台上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点、试题库、案例库、扩展性学习、资源下载、课程实践,特别是教师讲课视频将会更加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和提高学生将管理理论运用于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建设开放平台,实现模块化教学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内容构成,构思和创建主讲教师视频讲授模块、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教学模块、课程论坛和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模块、管理技能实训与管理实训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教学要求,编写出相应教学课件。
(八)依托精品资源系统,提升学习工作效率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涉及面广而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行发展,投融资渠道和领域多元化;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企业生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程度逐渐加深,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经济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空前挑战,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不断涌现,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沉着的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育能审时度势,以市场需求为基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1.1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表明,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通过使用经济学、统计学、行为科学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学生逐渐善于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及明确商业机会。
1.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灌输成为当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要获得成功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为目标。
1.3由传统的知识传播到技能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还要有迅速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获取信息、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应该在实际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体现,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理念的同时,首先需要根据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管理教育教学的改革。
2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使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并引进外教进行口语教学,以追逐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其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采用国际原版教程,或聘请几位不懂国际管理的外国教师进行英语语言锻炼,实现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着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的构建、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养标准国际性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应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管理理论功底和外语水平,以及对国际市场规则和法则的深入研究与了解。这样,根据人才的国际性标准,我们应对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做出新的调整。
2.2课程国际性
课程国际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尽量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上与国际接轨,既要选用本学科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注重国际案例分析的训练,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师资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国际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研究和解决国际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2.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国际化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管理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研究和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我国特定的教育环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评价的国际性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国际经济往来频繁的发展趋势、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质量评价标准,以促进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健全和促进办学方向的市场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给他们一定的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为企业和员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熟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2)管理理论课程,管理理论知识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3)通用电脑技术和统计方法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所需的统计信息。(4)国际案例和国际前沿性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或对国际前沿性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中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外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国际经营法则法规,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除本科教学外,MBA教育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普遍将MBA的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大类:即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决策科学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操作管理类课程。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包含在决策科学类中。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决策科学课程,财经和管理会计课程包含在会计类中,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会计类课程,生产管理和供应链课程包含在操作类课程中,100%的学校要求MBA的学生必修该类课程。可见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MBA教学应培养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术与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技能;(3)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增加管理沟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2)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灵活选择所需的数据分析工具课。因此,在MBA教育中为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置不同于本科教学的立足于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既国际化又适合我国生源状况的教材,必修中设选修,即同一大类中设置多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做出选择。
3.2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逐步提升,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是每个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标,而实现该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次,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新知识的迅速发展,开发一些能展示给学生交叉学科间的关键联系和多学科视野的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从而相应要求具备多种知识技能的师资力量。国际上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普遍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博士学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综合实际能力,教师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公司里任职。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庄正民教授认为,台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团队拥有其他大学管理学院不具备的三个特点:(1)师资队伍除管理或商业专长之外,还需具备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研究、工程领域等专长的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师资队伍中有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为学校与企业界、政界的互动牵线搭桥;(3)师资队伍要求来源多样化,聘请教授时不偏重特定地区、特定学术机构、特定专业。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各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多出自于北美大学商学院,近年来台大开始注重到欧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资互补。根据国际师资队伍的构建经验,结合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培养趋势,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引进吸收具有国际管理经验或国外知名管理学院的学者,借助于国际师资力量引入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2)派教师到知名企业或国外进修。派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有助于积累实际管理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到国外进修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将国际化的管理知识引进来。(3)鼓励教师跨领域开展研究或撰写论文,以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的教师。(4)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不偏重于任何地区和任何机构,以实现不同学术机构知识结构体系的互补,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设置体系,引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级人才,以实现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掌握独立获取知识,自己处理和获取信息,并运用科学方法去适应社会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为此,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控制学习环境,鼓动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学习,从而逐步引导教学方法从系统讲授向边学边用转移,教学环境从课堂向真实的工作环境转移。
3.4建立国际化的管理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评估,二是一些机构根据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对高校的排名,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专门评价。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得远,走得快,还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管理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评价体系可借鉴国外经验,根据管理教育在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市场化程度,在教育体系中的自身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教育绩效水平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工商管理教育的改进和提升。
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一、《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管理学》是国家教委认定的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是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平台课之一。与其同名或者冠以《高级管理学》、《管理学精要》、《管理学原理》等课程是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和MBA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有关内容还作为公务员考试重要内容进入考核范畴。作为一门拥有自己的规范和日趋严谨体系的学科,其理论知识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管理实践,其思维方式有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和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原理、流程及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这是《管理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从学生本科毕业后的职业取向来看,除极个别的学生要攻读硕士研究生外,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要投入社会,从事形形的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所以,《管理学》教学的使命不光在于传播知识,当然这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而提升超越知识掌握层面之上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传统的做法显然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强调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从客观上说,多年来人们对工商管理“华而不实”的印象以及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报考热情明显滑坡存在相当的关系。显然《管理学》教学的最重要定位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增强管理意识、市场意识及竞争意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情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管理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长期的《管理学》教学实践,与很多同行一样有着很深的体会,同时也有相当的困惑。
现有的教材和教学体制与机制不利于《管理学》的教学。目前国内各类高校大多采用的《管理学》同名教材或相似教材,都是来自国内各著名高校的主编教材,也有部分院校采用主授院校自己编写的教材。但不管哪种情况,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都使我们清楚认识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教材从理念上都基于西方理性,尤其是美式理性;从内容和语言上都有翻译,甚至照搬照抄的迹象。因此,这些教材与中国管理实际脱节严重,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很大困难。所以,老师和学生在这门课程投入的精力和情感都很大,但在指导实际方面却不很理想,在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方面的贡献不高。常常是学生把一个个管理名词背得滚瓜烂熟,说起来也头头是道,充满了激情。但一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本门课程一般在本科四年的第一年开课,有时甚至就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课。面对年龄不大,涉世也不深的青年新生,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授课内容很多无法使学生充分接受,学习者常常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解了问题的表面而浅尝辄止。由于本课程有较多的鲜活人物和诱人的故事可以传授,所以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常常不会太低,但客观上说来,主讲教师通常难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由衷地满意。以至于不少从事《管理学》教学的同仁们都有这样的感慨,管理学难教,越来越不敢教。
《管理学》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俱强,即本课程具有比较完整的科学和知识体系,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强调管理的环境和时代要求。就其理论体系讲,管理学立足历史、人文和职能等主要脉络,围绕管理活动,道德与社会责任,决策理论及方法,计划编制及组织实施,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理论及方式,激励原理及方法,沟通机理有效沟通,管理控制与控制过程,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研究。管理的实践性通常是指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由于不具备完全符合管理理论的典型条件,因此要求具体管理活动要实施因人、因地、因时、因环境、因管理主体的意图而变的权变管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忽视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固然与教学主体本身实践知识不足以及理论知识相对容易传播而实践知识不容易传播的原因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学体制和机制上存在较多的弊端。比如在教学计划安排时没有或很少设置实验和实践学时,即便有也往往是走形式而徒有虚名。还有在考试环节对实验或实践的内容只做参考,并不计入成绩评定。在考试成绩的评定上还绝对地盛行主讲教师一统天下的模式。所以,现实流行的仍然还是一份考卷定成绩的旧习。
总的说来,管理科学教学中出现典型的“实践迷失”现象,也即为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管理理论(管理学研究成果)难以指导实践、难以解决实践问题[2]。突出表现为管理学教学者和研究者“自娱自乐”、“做练习”式的教学和研究,对实践“插不上嘴”(实务界不应用管理学研究成果)。根据实践者的感知界定,明显的脱节包括重复常识,违背客观事实,颠倒因果关系和同义反复,根据时空适用性来界定,理论在较短的时间后失效等都属于明显的脱节。
三、《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目标
《管理学》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应是在巩固现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保证课程内容的学术完整性和先进性,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管理素质为目标,努力使课程教学从理论型向理论实践型教学模式转化,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精干、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方法灵活,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
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实现以下目的: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作为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教学要注重管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以及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常规教学外,还通过网上课堂向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相关性学习资源。包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拓新、管理学术论文、中外企业案例、管理大师、知名企业家、著名品牌、大学生创业、MBA考试、就业面试等内容。通过这些教学和辅助手段,拓宽学生知识面,牢固基础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的认识和领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与教学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人”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管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说到底,管理学是关于人性的科学,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从“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发展到“复杂人”、“权变人”、“知识人”。因此《管理学》要培养学生洞察人性、洞悉社会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与研究如何做人、做事、求知和处人的本领[3]。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步入职场才不会感到恐慌和一筹莫展。
立体化教学模式得到强化。《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思路,是坚持基本原则、基本观点不动摇,又不唯书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当今管理前沿理论和观点。同时,为了克服管理理论抽象难懂难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案例分析、习题演练、情景模拟、漫画故事、成功者箴言、管理游戏集锦等内容,创新并推广结构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真情模拟演练法、管理漫画教学法、管理故事教学法、管理游戏和管理名人名言教学法等,采用这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样化考核方式得以实施。依据项目改革与建设目的规划与设计,采用书面考试、口试、案例讨论、小论文等多样化考试方式;同时,变革考试成绩仅有教师一人决定的做法,改变为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估小组、自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四、《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过程和活动是:
第一阶段:《管理学》教学内容的再设计。要重新定位本科生《管理学》授课内容,在教科书基础上编写包括编写《管理学教学辅导》、《管理学案例分析》等其他教学参考资料。
第二阶段:《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文件整理汇编。要采撷管理学研究、管理学课程建设和管理学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优秀成果,并作为网络资源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研究共享。
第三阶段:制作《管理学》教辅文件。主要是在精炼和完善《管理学》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学文案的基础上收集与制作《管理漫画集锦》、《管理故事集锦》、《管理游戏集锦》和《管理学名人名言录》等教辅课件,并作为网络资源供学生参考使用。
第四阶段:实施管理学教学过程改革。综合运用以主讲教师为主,辅助以学生发言、问题辩论赛、焦点与热点问题评述等手段和方式,充分体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五阶段:《管理学》课程网站建设。包括完成网上课堂多个栏目的内容规划与选编。
第六阶段:《管理学》考试方法改革与建设。依据项目改革与建设目的规划与设计,提出书面考试、口试、案例讨论、小论文等立体化考试方式;同时,变革考试成绩仅有教师一人决定的做法,改变为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估小组、自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4]。
第七阶段:《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总结与反馈。构建《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评价体系,邀请专家、同行以及学生代表进行评审,总结成绩,纠正不足,以有利于本课程向更好的目标发展与提高。
实现《管理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推进《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推进和实施,关键是要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表明,以案例分析为主导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管理学的教学[5]。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有机会试验他们的主意和想法;有机会彻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机会获得别人批评性的建议;有机会和别人交流思想、分享思维成果;有机会试图说服别人。通过案例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看到公开的、正直的讨论价值,逐渐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善意地批评别人[6]。关于案例教学的设计及实施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由另文专论。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96-100.
[2] 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J].教育研究,2013(2):111-119.
[3] 张德江.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0(1):38-40.
[4] 周光礼.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中国的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12(2):10-14.
一、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是一种将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全过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以教师教学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旨在打破传统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大容量的信息传输的教学模式。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对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我国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同志也提出: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正是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变革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实施有利于走出单一化、分裂式的传统教学法的模式化误区,实现教学模式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2.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适应公共管理变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公共管理类学科已演变成以行政管理为重点,经管法文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转的效率和社会进步的程度。这无疑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极大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3.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适应当前形势和需要的教学模式,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其中非常重要而有效的一种。[1]它的实施有利于创新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多元化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理念
1.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探索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授为本位的传统办学观念,改变“老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的刻板教学模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做到“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一切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服务,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2.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全球化市场化教学理念。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一种趋势,国外的各种成熟的教育项目和教育观念传入国内,很多大学生有了较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这促使我国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这就要求公共管理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而极大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3.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克服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设置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机制,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教学,大大加强学生对公共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大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教学资源的多元立体化。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一般分为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专业数据库网站三个层次。
立体化教学以课程为单位,将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以纸质教材为主核心、以相应的辅助出版物为配套的多功能、多媒体、系列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
实施方案。
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它将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以光盘或网络服务器的方式,给使用者提供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需要的知识单元素材和媒体素材。
专业数据库网站建设,既是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方向,又是学校网络资源立体化建设的趋势。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公共管理学科的文献数据库、科技成果库、专利库和学位论文库等。
2.课程内容的多元立体化。
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实践、科研体系。第一,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将理论和实务、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突出教学的实务性、针对性、前沿性,形成一套适应社会和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第二,实践课程体系由校内、校外实践构成,通过开放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第三,科研体系由学术探讨、研究报告及其他各类学术活动组成,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研究和实习、论文阶段开展公共管理学科课题的深入研究。
3.实践教学的多元立体化。
依据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实践教学平台体系通常包括课程实践平台、专业实习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2]其中课程实践平台体现为各种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实践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管理技能,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应用能力。专业实习平台则贯穿于专业学习过程中各种专业性实践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实习一般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借助实习单位场地完成。社会实践平台,则体现为在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资源相结合的各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活动等。
4.教学方法的多元立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代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管理游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必要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到社会实践中,从而使公共管理教学纵横结合、有声有色,最终形成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5.教学手段的多元立体化。
(1)多媒体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选择和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学科网站教学。可以通过建设公共管理学科网站,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和多渠道沟通的平台,方便教师的学术研讨、教学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等等。
(3)公共管理教学软件。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可以借助公共管理教学软件,让学生开展模拟实战演习,增强对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公共管理讲座。可以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不定期来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获得来自社会前沿的新鲜的大量资讯和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
6.师资队伍的多元立体化。
一方面,要从制度着手,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另一方面,应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到国内各级党政机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能锻炼操作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公共管理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
7.教学考评的多元立体化。
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质量评价应该在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可以成立专家组,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对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学计划、具体内容的设计、实施的具体过程进行论证与督导,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要素,并设定量化评定指标,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体系,使该体系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与调控。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公司高管;公司;关系;法律义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的规模逐渐扩大,公司管理权的合理分配以及公司管理模式的合理设计都成了现代公司治理中的重要问题。先哲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断言: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合伙人,则纯粹是为自己打算。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经理人员们监视财产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合伙人那样用意周到,是很难做到的……从现代公司治理出现的问题来看,亚当·斯密的预言被很好的证实。由于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高管实际拥有的权利远大于公司法和相应公司章程纸面设定的权力,董事会不足以约束公司高管,监事会权利被限制,都使公司高管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因此,从法律层面明确公司高管与公司的关系,确立公司高管在公司中的地位,是解决公司管理权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基础。
一、公司高管的概念及特征
公司高管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简称,是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产物。《公司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的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这里的“其他人员”可以包括CEO(首席执行官)、CFO(首席财务官)、COO(首席运营官)、CTO(首席技术官)、CLO(首席法务官)等由公司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设立的高层管理职位。
二、公司高管的法律义务
顾名思义,公司高管的法律义务即公司高管在法律的规定下,应当做的和不应当做的事情,也就是作为和不作为的义务。《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从该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公司法》原则性的指出公司高管应尽的法律义务主要有以下三点:忠实义务、勤勉义务和善管义务。
忠实义务,主要是为了克服高级管理人员的贪婪和自私行为。我国《公司法》除了对忠实义务进行原则性阐述,还在第一百四十九条列举了竞业禁止和禁止自我交易、关联交易等七种具体行为,公司高管不得违反该规定,否则其所得收入则归为公司所有。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勤勉义务源于英文中的“duty of care”。在我国《公司法》中,并没有对勤勉义务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但我们一般认为,勤勉义务是指董事、 监事、 高级管理人员遵守诚信原则, 以一个合理的谨慎的人在相似情形下应表现的谨慎、 勤勉和技能, 为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善管义务,是指公司高管的善良管理人应尽的义务。高管对于公司并不具有所有权,甚至不具有控制权,但是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高应像普通谨慎人在相似情况下给予合理的注意一样,谨慎尽力地管理公司事务。
三、公司高管与公司的关系
通过公司法对公司高管的法律义务做出规定这一点来看,公司高管虽然是公司的员工,但是却不同于一般的员工。这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相对一般员工而言,公司高管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更为紧密;2.公司高管对公司和一般员工具有主导性的特点。一般员工对高管和公司具有从属性的特点。因此,公司高管与公司的关系具有劳动合同的性质,但是不能用劳动关系来完全概括。
现在学界通说认为,公司高管与公司是一种委托-的关系。委托-是在特定环境中的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关系,在组织中以管理和被管理的形式存在。在公司的治理中,公司高管作为公司董事会的人,应当受到董事会的管理,以及监事会的监督;公司作为委托法人,也应当尽到管理监督的义务。因此,公司法基于这种特殊的关系,对公司高管的义务进行了规定。但是,公司高管作为人,他们的效益函数同委托人的是不同的;再者,公司高管在长期对于公司管理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私人信息,这些对于董事会来说,不易得知。所以,长此以往,造成权力逐渐流向公司高管,从而产生了很多公司治理上的问题。
公司高管能否正确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完成管理人的权利范围内应尽的职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管自身的道德约束力。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高管违反法律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种:没收违规所得、承担赔偿责任以及应诉。从大多数对公司高管进行诉讼的案件中,可以分析出,诉讼的救济途径已经变相成为公司内部经营斗争的一种手段。因为,对于大型的上市公司来说,一旦公司的高管卷入诉讼的纷争,该公司股票价格必定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况且,公司高管为了自己在管理业界的名声,在诉讼之前也会同利益冲突的另一方达成妥协。由此看来,股东和高管都会尽量避免诉讼这条途径,除非是在极端必要的情况下。这样,就还剩下没收违规所得和承担赔偿的法律责任。这两种责任都是从财产上对高管进行处罚,并没有上升到人身自由的程度,所以,约束力并不足够。很多公司高管在衡量了法律后果、行为风险和既得利益之后,往往就会受到自己私欲的指使,做出一些不利于公司的决策。因此,根据分析,法律义务更多的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力,它并不能使公司与高管的关系走向正轨。
那么,我们应当通过何种手段来纠正这偏离预设轨道的关系呢?
有人会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加重刑罚这种强制性措施,肯定会有积极地作用。然而,在笔者看来,从加重违反法律义务的法律责任来纠正这种关系是不可行的。因为,公司高管即便因一己私欲,做了有损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事,从本质上来看,是对公司法人财产的侵犯,没有涉及公民的人身以及自由,所以其本身的主观恶意相对来说并不大,当然,国有投资的公司和集体所有制的公司除外。如果加重法律责任,从法理的角度来看,并不具有因果关系的相当性以及正当性。即便是加重了法律责任,那么该如何量化责任的大小进行惩处,这又是一个需要考究的事情。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公司高管制度的进一步建设。
难道除了利用法律来纠正这种关系,就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公司高管与公司关系偏离的原因在于,高管想要的无非就是更多的经济利益。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激励政策,将高管的个人报酬同公司的利润或者是公司的绩效捆绑在一起,通过各种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若干方式,比如奖金、绩效、期权或着是其他的一些非货币的形式。这样,高管人员自身就会有一种动力,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对公司进行管制,创造效益。
其次,我们应当加强我国公司高管领域信用制度的建立。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处于一种低水准的状态。如果在公司高管的领域,利用现代电子化信息的普遍存在,建立起一种信息化的信用体系,在该体系中,对高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评测,实时更新,所有进入该体系的人都可以查看任何一个高管的信息以及评测情况。笔者认为这种体系应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小范围公开性,高管不可控性以及强制性。“小范围公开性”是指该体系只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以及高管开放,其他的人无法接触、进入,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匿名的形式;“高管不可控性”是说该体系由监事会或者股东会控制,高管在其中只是一个被评测的对象,不具有修改的主观能动性;“强制性”表明该体系是高管这个领域的行业准入,即担任高管的人员必须进入该信用体系。并且,为了加强这种体系的可信度或者说是降低信赖该体系的人的风险,保险公司应当加入进来,对公司高管进行担保。设置不同的所配比率,对公司高管在管理过程中出问题的公司进行理赔。利用这样一种体系,首先对高管自身具有一种约束力,其次加强了董事和监事对于高管的监督和控制,将高管的权力进行分散,以达约束高管的目的。
最后,经营判断原则应当被广泛运用在决策做出之前。运用该原则的前提建立在上述的信用体系上的。笔者认为该信用体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专职运用经营判断原则的管理团队。这种团队旨在为某家公司的某一次经营决策做出之前提供意见,以便董事会的决议以及评测该公司高管的决策是否有违背规章或者法律的规定。他们并不属于一家特定的公司,而是以一种类似于提供管理服务的机构存在。当然,对于此种机构,法律应当进行限制性规定,禁止其进行不利于客户的活动,比如说泄露秘密。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和《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等都明确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并将其提升到实践育人的高度。技术经济及管理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该专业研究生是培养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技术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硕士研究生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从而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掌握系统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该专业的学科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一、强化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1.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无论是招生总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居世界前列。2011年研究生招生达56万人,在学研究生165万人;普通本专科680多万人,在校生230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亦即毛入学率今后年平均至少提高1.5个百分点,每年毕业生将达1000多万人,这预示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将更趋激烈。目前我国有130所高校开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学校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社会发展转型,对应用性人才需求强劲,也要求高等教育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第8条中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而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第9条中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要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创新性,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技术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不断交叉、融合而设立的,按教育部对该专业的描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的生产、流通及应用三个部分。技术的生产主要包括开发与管理、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等;技术流通主要包括技术转移的方式确定、途径选择、效果评价等;技术应用既包括技术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过程的应用,也包括技术在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因此,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直接从事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国民经济部门的技术创新及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现状,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和灵活应用知识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财经类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就总体而言,对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理工类院校明显高于财经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在课程和课时分配上重理论,轻实践
财经类院主要依靠其经济学、管理学学科背景优势设置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虽然各校有所差异,但大都集中在投资融资决策分析、资产评估与产业重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技术经济评价与管理、项目投融资管理、资产评估及管理、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其所涉及的技术是“软技术”,主要是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或管理中的问题,很少讨论产品开发、生产、运输、储藏等“硬技术”的创新及管理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时分配上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课程、课时分配明显不足。
2.在实践教学内容上重课程实验,轻技能实训和科研训练
由于招生规模扩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增长缓慢以及实际业务部门担心影响生产经营等原因,目前财经类高校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进行课程实验,应用ERP、EVIEWS、SPSS以及有关财务、电子商务等软件进行业务系统模拟、仿真或验证,很少组织学生到企业等实际业务部门或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应用、技术管理的有关业务流程,更不用说专门安排一定的教学时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同时教学中,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课程考核多采用笔试方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方法原理的掌握程度,而很少采用撰写课程论文或调研报告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立足于会计、审计学科,以引进出版全球范围内权威著作和经典教材为己任,“三友会计名著译丛”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自1999年推出以来,备受会计界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的青睐。本丛书继2001年被纳入“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又于2006年获批“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除了《现代高级会计》、《成本会计学》、《审计概念与方法》等专著或教材,秉承“品质优先、首推名作”的宗旨,最近两三年来,“三友会计名著译丛”选取引进了《财务会计》、《会计理论》、《财务报告与分析》、《审计与保证服务》、《比较国际会计》、《国际会计学》、《决策与控制会计》等优秀图书,修订再版了《高级管理会计》、《实证会计理论》、《经营分析与评价――有效利用财务报表》和《会计学精要》等经典教材。概括来讲,本丛书具有以下两大基本特点:
一、作者权威
身居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或者以其会计专业扬名天下的英国The University ofReading和美国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等高校,本丛书的作者队伍非常强大。诸如CharlesT.Homgren、AlvinA.Arens、William J.Bums,JL、Christopher Nobes、FrederickD s.Choi等会计学家、知名学者或资深教授,为本丛书的成功推出奠定了优良而牢固的基石。这些顶尖作者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在各自的领域中贡献突出,甚至享誉全球。他们撰写的教材不断修订再版,被世界众多著名大学选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比如《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学》的作者CharlesT.Hom-gren教授,他在取得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在就职于斯坦福大学之前,曾经在APB(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工作了6年,在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Advisory Council工作了5年,在AICPA(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理事会工作了3年,为Financial Accounting Foundation服务了6年。在获得“杰出教育家”等殊荣的同时,Homgren的名字也登上了美国会计名人堂(Accounting Hall of Fame)。而《实证会计理论》和《决策与控制会计》的作者JeroldL.Zimmerman,是罗切斯特大学西蒙商学院的杰出教授,著名会计学家。他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西蒙商学院院长,是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lcs等久负盛名的专业学术期刊的编委。Zimmerman教授在会计学的很多领域,如成本分配、预算、审计、财务会计理论、兼并与收购、资本市场等发表了数篇论文,其中不乏开山之作,他本人也因此赢得了AICPA颁发的会计文献杰出贡献奖。
二、内容经典
本丛书着眼于遴选权威著作和经典教材,其内容大都经过多次提炼、更新和修订,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很多教材都是一版再版,根据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删内容,使之更具有时代感和应用性。在此谨倒释三则:
《实证会计理论》,这是Ross L.Watts和Jerold L.Zimmerman两位教授花费十年心血潜心研究实证会计的最终成果,是第一部汇集实证研究成果的会计理论专著,也是众所周知的“实证研究策源地”罗切斯特大学所属学派的集大成者。本书回顾了会计学中大量的、与日俱增的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理论和方法,探讨了资产计价模型、盈利信息含量、经理报酬计划、会计政策选择等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沿领域,介绍和评述了许多著名的实证研究成果。虽然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本书一直经久不衰,所倡导的实证研究方法也风行学界,从而成为被频繁引用的经典会计著作之一。
《比较国际会计》,这是比较国际会计领域的经典著作,也是该领域最有影响、最具权威性的教科书之一,已被全球多所知名大学选用。英国著名会计学家、本书作者Christopher Nobes教授已获得由美国会计学会授予的“比较国际会计杰出教育家”称号。作者主要采用纵横结合的比较研究方法,借鉴法学、史学、管理学、财务学、税收学乃至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以大量的研究材料和案例,客观地分析了各国的会计惯例,揭示了财务报告差异的原因和国际协调的意义、障碍以及进展。同时,该书还参考和介绍了大量国际会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文献。
《国际会计学》,这是由美籍韩裔会计学家Frederick D.s.Choi教授领衔主编的,是国际会计、比较会计领域誉满全球的经典教科书之一,被国外许多优秀大学采用。我国资深会计学家、厦门大学常勋教授不仅对本书盛赞有加,而且还多次撰文大力推介。本书题材丰富、资料翔实,突出表现在国际会计比较与协调以及国际管理会计和税务筹划等方面。此外,Choi教授所具有的东方式的思维风格,也使得本书较其他同类书而言更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
由于国外专著和教材普遍具有篇幅较大,多侧重于描述性讲解,习题、案例、延伸阅读文献、附录等辅助材料繁杂等特点,为使其更适合国内使用,本丛书在出版过程中将考虑实施一些改进措施,比如把一些次要内容放在随书赠送的光盘里等。相信“三友会计名著译丛”能够继续出版名家名作,为推进我国的会计研究、会计教育和会计改革做出贡献。
中医药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行业,是我国传统瑰宝。新时期,除社会发展和中药产业快速增长的因素外,中药行业职业种类的日渐增多和细化,迫切要求中药人才从单一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型发展,并与医学、生物技术、农学等多学科合作培养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实现中药产业的技术性变革。首批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43家院校中,中医药院校22所,西医药院校11所,综合性院校7所,农林院校2所,商业院校1所,几乎覆盖各类院校,也充分表明这一点。因此,以中药学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成功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如中药学与化学、工学等紧密结合,着力培养为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的创业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药学与医学结合,着力培养能解决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等问题的执业药师型人才;药学与管理学结合,培养能进行科学决策、经营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围绕以上专业方向构建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和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强基地与技能实验室建设,将有效保证并不断提高中药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质量。
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要求,教学应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聘请在中药研发、注册、生产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按照此要求,校企、校(医)院联合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应成为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采取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合作单位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由此,校外基地建设也成为决定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生产企业的技术、管理与市场营销等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等实践基地以外,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等优势条件,与国家和各省重大工程、重点应用型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是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
2构建举措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方向培养目标上,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胜任中药产业各个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此目标为指导,可以明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是从事中药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质控、监管、营销的应用型人才,而非药物组成、机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实际培养工作中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全面胜任行业实际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基本掌握生产、流通、管理与科研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具备敏锐发现、善于分析、快速解决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突出事件的组织应变能力;同时注重人文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具备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及时处理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学科专业方向,可设置为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医院调剂与制剂等5个主要方向,基本涵盖了中药产业及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方向要求研究生掌握中药新药研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中药新药注册法规和政策,具有现代中药产品研发各环节的科学设计能力,胜任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方向着眼于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质量监控工作,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定性鉴别等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向主要培养掌握药用植物栽培与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中药材种植、鉴定、加工、炮制及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掌握营销、经济、法律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中医药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医院调剂与制剂医院制剂方向旨在培养能够开展医院制剂监管工作,对临床医生与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信息服务的专门人才,应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保管,掌握中药各种剂型的制备过程及各生产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
2.2强化阶段培养,优化培养过程围绕实践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拟设置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主要环节。其课程学习为第一阶段,时间为第1学期,在学校集中完成课程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第2学期至第6学期为实践技能培养期,进入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期间,第4学期至第6学期不脱产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在主、副导师指导下填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主要工作是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所选理论课程和技能方法课程的学习。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公共课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组成,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近期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为方向分化课,是依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开设的侧重某一分支学科的系统知识,为选修课。
例如,制药工程与技术方向可设中药工业化制剂原理及技术、制药设备原理、中药药品设计与研发、GMP与技术改造等课程。中药检验与分析方向可设置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中药仪器分析专论等课程。医院调剂与制剂方向可设置中药临床研究管理、中药调剂学专论、中药临床循证评价、中药物流通论等课程。依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应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要注重理论学习与生产管理实际有机结合,以知识或问题(能力)为主线把不同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创新教学方法。
授课方式上,多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实验设计等形式,重视发挥在中药产业管理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医院)专家参与教学。第2阶段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在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实习,时间为2年半。第2阶段可分为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最后一年应属于专项技能训练阶段,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进行资料收集,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评议工作,并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6学期完成论文,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与申请环节。
2.3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中以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国际先进药学教育均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大多数学校在药学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没有实习毕业证,就难以找到工作。英国的临床药学实践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实践方式亦多种多样。日本、德国均有相似的药学实践要求。因此,中药学专业学位应充分发挥校企、校院联合培养的优势与特色,采取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在职研究生导师和合作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共同担任导师,指导研究生技能训练与学位论文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专业技能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实践技能培养环节应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制定基地的建设规范,特别加强生产、流通等方面基地条件与教学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2.4规范格式与评阅标准,强化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主要依据,狭义上讲,论文质量即代表着一个类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判别一个模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必须做好中药学专业学位的论文工作。在内容上,学位论文须与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体现学生运用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中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论文类型可以是质量较高的现场调查分析报告、针对主要技术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解决方案,或者其它相关研究论文。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应及时细化论文格式规范、内容与行文要求,要设置相配套的学位论文评阅标准与管理办法,供评阅、答辩以及学位评定委员会专家参考执行。
书记员文秘专业知识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文秘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法律文秘操作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刑法概论、民商法概论、行政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概论、应用写作、法律文书、秘书学基础、档案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社会调研、应用文写作、秘书业务训练、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文秘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部门的文秘及相关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必备的法学和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职业岗位文秘工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文献检索、司法笔录训练、书记员工作概论、档案管理、法律文书训练、现代汉语与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计算机与应用。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修业年限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法律事务执业能力、掌握秘书技能、会英语、会电脑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时,要求取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专业英语、秘书实务、档案管理、企业管理概论、法律文书、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合同法、国际经济法、公司法、税法、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沟通技巧、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等。
专业特色:注重塑造形象、提升品味;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复合型多元化的职业能力。
职业前景: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法务助理工作,又能从事法庭助理、书记员、律师助理职业,还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和商务管理工作。本专业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并有潜力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法律文秘专业第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技术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素质、知识和能力基本要求
1. 素质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高新技术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美感,具有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具有自我调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 知识基本要求
(1)掌握语言文学类、政治哲学类等基本知识。
(2)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文秘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办文、办事、办会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2)掌握管理学、秘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程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懂得档案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则和法律法规。
(5)掌握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
(6)掌握法律公文及其它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7)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法律文秘事务运作。
3. 能力基本要求
(1)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心领神会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咨询、中文写作能力。
(2)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文的能力。
(3)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事的能力。
(4)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会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法律文书制作和公文处理能力。
(6)运用法律和文秘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法律文秘运作的能力。
(7)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和解决一般法律问题的能力。
(8)公关活动策划能力和人际沟通、接待协调能力。
(9)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事务处理、法律秘书实务活动的能力。
(三)证书要求
1.获取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2.获取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或大学四极以上证书。
3.获取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或劳动部门计算机操作中级以上证书。
4.秘书资格证书。
5.争取获得汽车驾驶证书。
6.争取获取法律秘书相关等级证书。
就业岗位(群)
高职院校法律文秘专业是为司法行政机关,检察院、法院、基层法律服务部门及社会输送熟练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文秘业务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等职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应在具备文秘专业知识、法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良好职业道德、优良的警务素质的综合职业技能人才。
毕业生主要从事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秘书,文书处理,档案管理和公关工作,办公室事务工作,会议组织和服务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商务及日常事务工作。亦可从事公检法等部门的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公证员,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助理,法律服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处的司法文秘,乡镇、街道办和社区的法律服务人员,也可从事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法律秘书培训和法律文秘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介绍
1.秘书学概论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居于提纲挈领的地位。主要讲授秘书职业的性质、特点、能力要求和工作内容,及秘书职业的国际发展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秘书日常工作程序及相关工作方式、方法,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从事秘书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该课程的前修课程为《管理基础与实务》;相关后续课程为《秘书实务》;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
2.秘书实务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学生办会、办事、办文、办活动为核心的管理服务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秘书工作的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通过秘书案例教学和项目载体教学,以能力本位精神贯穿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秘书实务的各项内容、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各种现场处理技能,以适应企业、商务、机关使用单位专职秘书岗位的工作需要。
该课程的前修课程为《管理学》、《秘书学概论》,后续课程为《办公室实务与管理》;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其中80%的学生须考取初/中级秘书资格证书。
3.文书学概论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文秘人才为目标。通过文书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基本知识,并按照公务文书的形成、运转、立卷、归档的工作程序,使学生掌握文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非纸质公文的基本知识,具备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文处理、信息管理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该课程系《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相关后续课程,是对秘书学的专业细化。
4.管理学基础
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权市场营销的管理、战略和策略,结合营销实践,进行具体的操作和策划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组织设计与流程管理、决策、计划、控制、创新管理以及管理沟通与管理信息活动的组织等,逐步使学生树立起重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提高管理的决策能力。
该课程为《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实务》的基础
5.法学概论
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一般的法,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形成作用、发展、制定和实施等概念、原理和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概论、原理和知识,帮助他们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形成关于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具备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为在实践中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法律文书》打下基础。
6.法律文书写作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各类法律文书的概念、功能、内容、格式和写作要领等基本的写作知识。包括公安类法律文书、检察类法律文书、法院审判类法律文书、监狱执行类法律文书、公证类法律文书、仲裁类法律文书、司法鉴定类法律文书以及诉状类法律文书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备法律和写作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安、检察、审判、仲裁和监狱工作以及律师业务工作中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应用法律操作技能。
该课程的前修课程为《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相关课程。
7.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理念,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人身权,物权,所有权,共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债权,民事责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制度,受到法学思维和民法学实务的基本训练,具备运用民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
8.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刑法的概念、性质、体系、解释、制定根据、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的概念、构成、特殊形态以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刑罚的概念、目的和种类,量刑和刑罚制度;类罪、节罪特别是种罪的概念、构成特征、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法定刑。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问题的能力。
9.办公自动化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现代秘书计算机信息运用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办公自动化的涵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模型,以及Windows 98、Word2000、Excel2000、Powerpoint等软件实际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操作并建立简单的局域网技术,具备运用网络处理信息技能,掌握现代化通迅技术和文件处理之电传、复印、自动检索、微机处理、电视摄录及中英文打字等技能。为他们将来进入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能迅速适应办公自动化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程终结考核要求是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10. 知识产权法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及我国知识产权法发展的现状及相关规定,讲授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尤其是商标专用权的法律保护以及专利权的法律保护。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的现状,掌握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调整范围和特征和知识产权法的主要法律规范,增强他们分析和处理有关知识产权问题和案件的能力。
11.行政诉讼法学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概念、特征,理解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制度与规则,掌握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和处理行政事务及行政争议的能力。
12.劳动法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尤其是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该课程为《法理学》、《商法原理与实务》、《经济法学》相关法律学科的后续课程。
(一)定位不准确,重会计,轻管理
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管理学与会计学融合在一起的边缘性新兴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利用财务会计及其他相关信息为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我国会计学者将管理会计定位为会计学的分支,与财务会计并列成为会计学的两大板块。在管理会计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众所周知,会计理论以复式记帐法为主线,并且贯穿始终。而管理会计中没有任何借、贷记帐法的踪迹。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会计“既是会计又不是会计”。过多的强调管理会计的会计属性而忽视原有的管理学科的特征是我们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弊端。
(二)理论体系不完善,不成熟
管理会计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本量利分析、成本性态分析、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但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涉及学科基本范畴的东西缺乏清晰的定性,导致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明确的中心、清晰的主线和实质性联系。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交叉重复的内容十分严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和学科体系的不规范,使得管理会计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
(三)量化模型过多,脱离企业实际
管理会计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模型,如:本量利分析的模型、成本性态分析的模型、经济订货量的模型等。这些数学模型往往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比如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假设不存在缺货现象,存货均匀消耗,订货能够一次性到货,不存在数量折扣等等前提。而这些苛刻的前提条件跟企业的客观实际是相违背的,现实经济活动复杂而多变,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不可能一一满足这些假设条件。因此,管理会计中有些看似完美的数学模型往往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缺乏“实际价值”。
(四)研究领域过窄,缺乏全局观念
我国传统的管理会计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时往往只关注企业的内部环境,追求的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以及非货币计量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市场变化以及对竞争者、顾客的分析。比如:本量利分析和全面预算的编制,都将销售量看作一个已知的常量,而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销售量的固定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太可能的。再比如,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分别采用了边际贡献分析法、差量分析法、相关损益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但究其实质,只要比较各种方案的相关收益和相关成本就可以了,具体到各种决策方案,如新产品开发的决策、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等,并没有分析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没有分析市场竞争者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在企业现实的决策过程中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二、探究“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上述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也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呼吁管理会计的改革。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门科学。管理会计应该摆脱单一的会计学科定位,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取一种开放发展的态度。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蓬勃发展,现代管理会计也会取得新的突破。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技术层面外,我们更应关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元化的鲜明特点。
(二)决策支持模式由“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在工业经济时代,我们实行的是物本管理。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运用“精确定量”的“科学思维”,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问题,并采用数量化的方法进行描述。数量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引出基本结论。但我们上面讨论过简化的数学模型跟企业所处的客观实际相去甚远,把数学模型的基本结论当作“最优化准则”来确定决策方案显然是不合适的。数学模型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但不能滥用。“在以人为主导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数学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的工具来使用”,这一点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中也有体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管理会计的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如H.Bierm,Jr等合著的ManagerialCostAccounting(1976),G.Shillinglaw编著的ManagerialAccounting(1977),JackGray等合著的CostandManagementAccounting(1982),RobertS.Kaplan编著的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1982),都较广泛地应用了高等数学方法(如微积分、数学规划、矩阵代数、投入———产出模型、排队论、蒙特卡罗模拟法等)。但在九十年代,这一现象却出现明显的改观。如著名的Rob-ertS.Kaplan与AnthonyA.Atkinson合著的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1989年的第2版,1998年的第3版)删去了绝大部分用较深的数学方法表述的内容,减少了数学模型的运用,这对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影响,标志着以数学模型为特征的管理会计的时代开始终结。当然,适当地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决策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就越需要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实行的是人本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运用“思辨定性”的“人文思维”,深入到人的心理、社会层面和丰富的感情世界中去。通过满足员工需要等多方面的激励措施,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个人和各种组织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人文观”来分析、研究和处理问题。用“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为目标进行决策。
[论文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在我国新的内部控制规范颁布的背景下,可以通过改善控制环境、治理文化、授权体系等来加强国有上市公司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08年6月由财政部、证监会等五个部门联合推出,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该规范构建了以内部控制环境为重要基础、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而我国早在2001年和2002年就由财政部分别实施《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方法》和《关于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制度性指南。在新的规范背景下,如何改进国有上市公司的控制环境,使全面预算管理能真正在企业中起到降低风险,提升价值的作用是本文研究重点!
1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在战略目标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战略目标的系统管理方法。
它以实现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的目标利润为目的,以销售预测为起点,进而对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等进行预测,并编制预计损益表、预计现金流量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全面预算管理是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手段,其将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计划、目标以数量形式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控制和管理;它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相互推事件的发生,能调动企业各业务单元的积极性,促成企业长期目标的最终实现。从内部控制方面而言,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企业计划工作的开展与完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预算的基础是计划,因此预算能促使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提前制订计划,避免企业因盲目发展而遭受不必要的经营与财务风险。事实上,制定和执行全面预算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的经营环境、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全面预算管理所提供的绩效考核理念与方法,使企业在许多方面的计划有了数量化和货币化的表现,预算提供的业绩评价指标,便于对企业内部控制各单元实施量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说: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2国有上市公司控制环境现状
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其他各要素的基础,对内部控制的合理设计和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它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人们对内控的认识。企业控制环境可以分为三类因素:第一,管理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权力与责任分配;第二,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风险预警;第三,人力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者素质。
而国有上市公司控制环境与一般企业相比,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如下。
2.1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经过近几年的股份制改造,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虽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改变了产权单一的现状,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制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我国许多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现行的行政分权式的总分公司模式在组织架构上的弊端,也使得风险难以集中控制。现有的国有上市公司监事会也未发挥对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功能,同时缺少外部监事,这使得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职能过于分散,内部控制职责不清晰,内部控制建设虚位。
2.2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国有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对企业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但没有剩余索取权,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事前固定的,与业绩水平的相关程度并不明显。这种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对称使高管有可能利用有限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隐性收人,缺乏维护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内在动力。其次,许多国有上市公司目前行政化的员工晋级模式,也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2.3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文化尚未得到真正建立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但由于多年来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加上监督的弱化,使得国有上市公司多年来还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内部尚未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与内部控制文化,特别是基层机构的一些工作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3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环境关系
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要以良好的控制环境为基础。管理层与员工的共同支持与参与是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得以开展的关键,从年度预算编制过程看,它是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的过程,首先需要管理层切实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制定销售目标与利润目标,然后每个部门要根据部门实际制定自身的销售目标、成本目标。此外,全面预算管理要与考核、绩效管理结合起来,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每位员工都能树立良好的目标管理意识,成本节约意识,形成公司内部人人为利润,人人讲节约的文化氛围。最后,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与执行要由专业的财务人员来完成,有时还需要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来监控公司资金流动,保障全面预算管理的成功实施。而对于完成销售利润与成本目标的部门与个人,要设定激励机制,年终在公司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从而为下年度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作铺垫。以上全面预算管理编制与执行的环节分别与控制环境中的治理结构,管理者素质,授权与分权,文化建设,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一一对应。
而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的成功运用能提升公司控制环境水平。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运用的过程,也是理顺公司战略、财务、人力、组织架构、制度、流程之间关系的过程,在全面预算管理推行过程中不断发现公司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从而使公司的信息流、资金流更可靠顺畅,公司的汇报机制、决策机制更为合理,最终在实现公司价值基础上将风险降至最低,有效地提升控制环境水平。
总之,控制环境是国有上市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开展的基础,而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又能反作用于控制环境,进一步提升控制环境水平。因此在国有上市公司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改善其控制环境,保障全面预算管理在公司内部的有效运行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改善国有上市公司控制环境的对策
4.1培育良好的治理文化、大力宣传全面预算管理观念
首先,需要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树立正确的公司治理理念,先从约束管理层的行为开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并创造良好的示范效应。其次,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要把全面预算管理观念渗透到内部控制管理过程并变成人们的行动。最后,建立处罚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惩罚措施,对违反全面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施以处罚,通过自我控制和非正式约束的结合使员工的行为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相一致。
4.2以责任预算落实国有上市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管理责任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是责任预算管理,通过预算平台明确每一个组织机构的管理责任、管理目标,并以此为核心进行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强调“分级归口”管理,在整个公司中以各层级的责任预算体系落实管理责任,形成下级支持上级层层衔接的责任落实体系。每一个责任单元在预算管理中应依据自己的管理职责分工承担与职责相关的预算事项。
4. 3以预算授权体系为基础架构国有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控制流程
责任预算协助企业各内部组织机构明确了其具体的工作责任、目标。如何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观念在实际生产经营中被有效执行,需要企业有明确、科学的授权体系和业务执行流程。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平台,覆盖了公司生产经营的全部,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对公司目标层层分解进行的,以全面预算为基础架构企业的业务执行流程,能够保证予以明确的授权事项均能纳入授权体系进行规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将业务执行、预算动用和资金授权融为一体,相互衔接,避免了规定之间的冲突。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国有上市公司的一种控制活动与控制环境同为内部控制的两大子系统,只有彼此很好地融合才能使得内部控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减少冲突,增加效率。
4.4设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推动离不开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达到既定的预算目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激励契约如股票期权、管理者持股、奖金等,这些契约在对管理者与员工的激励与约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层的业绩考评不仅来自管理层根据预算执行结果提供给董事会的业绩,还应该由审计委员会提供类似的业绩报告,当然外部监督机构如注册会计师及债权人的评价也应纳人考虑范围,通过这些报告综合合理地考察管理者的业绩,时刻关注外部控制环境的变化,适当进行风险评估,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或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