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03:2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子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 阳 和 影 子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
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 2 )分组活动;
(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 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 4 )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 、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 1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 2 )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 3 )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 4 )分组实验;
( 5 )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 6 )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第二课时
三、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问? 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一、备课情况
(一)存在问题
目前,各科、各位教师备课成果的展示形式分别为:手写式、打印式、经验创新式。从检查结果来看,三种备课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并且问题还很突出:
1、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教师未将自己的备课成果展示不出来。听课后,拿不出教案,或者教案预设与课堂教学实际根本不着边。(学区领导在期初听课检查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从积极意义上讲,由于工作忙,光辅导学生批改作业,或者是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非常有自信,课虽然备了,但是没有书写教案。可以定性为没时间写或没必要写。从消极角度看,可能未研究教材,未设计教学过程,未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没有任何准备就上课了。两种角度看问题,哪个角度更贴近当前备课的实际状况。教师自有公论。
2、三种备课形式,都存在达不到学校要求的问题
打印式、经验创新式教案,原封不动的多。打印式教案,还有课堂实录的影子。经验创新式教案问题更为突出,学生变了,你未做任何修改,未做任何创新设计。不说你上课如何用,如果领导问我,创新在哪?我如何向领导解释?手写式教案,过于简单,基本的教学过程都看不出来。
(二)今后要求
1、必须重视:认真研读教材,读明白教材,读透教材。教师首先明白教材;充分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其意图。实际上,备课就是你要引导学生学什么,这些知识分在几个课时完成,每节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在课堂分几个步骤来落实。想一想,你的备课是这样进行的吗?(个人认为,对教学光盘中的教学设计运用可以,但也要研究一下如何适应本班学生)
2、重温要求:见《新学期备课要求》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
3、听后必查:每节听课后,在与教师交换意见前,要先看一看教学设计。
4、自查整改:每位教师要对照备课要求,结合今天点出的问题,进行一周的自查,确保教案是合格的。必要时,需要做一下弥补。
二、作业布置与批改
(一)总体情况
1、作业整体情况较好。基本上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共查了语文作业本、同步训练、习作(低年级小本本);数学作业(低年级教师同步训练);英语、科学同步训练、作业。未考试科目未查。主作业都得到了重视,特别是语文同步训练完成效果及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2、学生完成质量较高(书写及正确率),老师批改及时。学生及时做了修改,有教师改后再批的过程。当然,各班送的基本上上很突出学生的作业。
(二)今后要求
1、语文、科学、英语同步训练做到统一要求,集体讲评,重点辅导(重点题型、重点学生)。语文习作(小本本)必须保证每月两次。可以实现每学期8次的最低任务。
2、数学作业量应该大一点,用教辅用书中的一些题型弥补其不足。同步训练,教单班的老师要统一批改,教双班、双科的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同学互批、重点讲解、习题选用等角度)。
3、美术、社会等学科也要按照要求有作业。保证每课一次。
我爱月儿,尤其是这清朗的山月儿。
山里的夜晚是凉如秋水的 ,山月儿便如秋水中灵动的镜片儿,空寂而悠远,只是时而阴缺,时而盈满,偶尔夹着淡淡的忧伤。
我喜欢倚着窗台看山月儿,捧一杯淡淡的绿茶,看月儿在云中悠然穿行,耳畔是晚风轻拂树梢的沙沙声响 ,身旁是宁静祥和彝家山寨,那份超然是洒脱真有说不出的惬意。于是,“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霎时觉得自己也成了脱俗的翩翩君子。
山月儿纯净,在朗朗乾坤间远离了俗世的尘埃,是小姑娘照也照不够的镜子。
山月儿青春,历尽轮回的沧桑。依然散发出夺人的光芒,是山娃子许也许不够的心愿。
山月儿更俏皮,在我未写完的教案上秀出蝴蝶般落叶的影子让我在静谧的月夜里想起生命的蓬勃和人世的繁华
可以肯定,引入新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你瞧,这边电子书包刚刚被普通老百姓所认知,那边iPad平板电脑、iPhone手机又闪亮登场。由于这些高科技产品携带方便,功能齐全,在青少年人群中广泛应用,受到学生的青睐。因此有人提出,为符合当代教育之本,将最新的技术引入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对于新技术是否与教育的本质存在必然的关系,笔者认为,还需理性分析。
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仅仅是“使然”
教育技术领域中,有些人主张“技术中心论”,在一种新技术产生之初,他们会分析其应用于教学的一切可能,并大张旗鼓加以宣传。然而,教育技术始终逃脱不了辅助教学的命运,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主宰教学,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仅仅是“使然”。他们的想法只是个人的想当然而已,没有考虑在引入教育技术过程中,引入难度的掌控,也不考虑教师有没有条件使用、愿不愿接受、能否用好等问题。一个iPad平板电脑,如果家底不厚实,普通学生连看都没有看过,更不要说熟练使用、谈不上改变教育模式、满足当代教育本质的要求了;iPhone手机虽有很多功能,但是手机的使用对学校管理带来很多问题,很多学校明令禁止携带手机进校园;从班班通的推广也能反映新技术实施情况:她在2000年开始推广,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从效果看,在很多地方已成为“校校痛”的难题,现在依然是实验室的“理想状态”。
教育技术改变教育本质不该是“应然”
“我这儿有一个国外的课例,拿出来可以所有的参赛课件。”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一次全国性课件评比点评时这样说。黎教授以美国俄勒冈州一个教案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内每半小时测量一次自己的影子的长度、角度和方向的情况,然后利用Excel表格制作成图形,指出影子的变化情况;一年后,比较春天的影子与夏天、秋天和冬天有什么变化,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总结经验。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一年当中,教师以学生对技术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为媒介,先体验,后培训,当综合实践活动结束时,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有的技术。
“影子的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作为一门技术,要求学生掌握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美国教师并不像中国教师那样系统地讲解,而是从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出发,让学生学会研究自己,研究自己身边的事例。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掌握技术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了天文知识,而且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影子的成像,用尺子测量影子的长度,把握好影子的方向,用电脑绘制图形,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进步和伙伴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从小培养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一种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
反思教育本质理应成“必然”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好像只是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学生完全不是“人”,他们没有情感,没有态度,没有技能。如果是知识,那就得掌握;如果是技术,就必须熟练。学生为了攀登知识的殿堂,却成了知识的“奴隶”,这难道就是我们需要的教育本质吗?不是。教育应该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诚然,教育技术对教学具有辅助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方式和模式的更新。然而,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不是如何引入教育技术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回归于生活,我们要通过生活引导学生去理解教育,去获得教育。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粒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结队帮扶:开创教师培训新路子
“培训学习让我有了更多思考,可以说这是我从教生涯中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参加完在武南铁二小结队帮扶培训活动,徐睿成老师满怀喜悦地说道。他认为,近年来,虽然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主要还依靠学校订阅的几本教育教学杂志和图书室中陈旧的理论书籍,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
为保障和支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全面提升核心区教师综合素质,凉州区教育局出台了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教师对流办法,拉开了对流、结队帮扶和影子培训的大幕。
按照要求,凉州区各结队帮扶学校结合学校和学区实际情况,成立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 “学习西湖经验,提升教育质量”及开展城乡结对帮扶活动工作实施方案。
记者在南关小学学习西湖教育经验结队帮扶人员安排表上看到,当时有一位农村小学校长和两位教导主任挂职学习,有三位教师接受影子培训。刘国智是松树乡莲花山小学校长,他说:“南关小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学校不管做什么事都有条不紊,领导班子亲和力强,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不像我们乡下学校,随意性大。”
记者了解到,凉州区南关小学负责和平、松树、永丰三个学区教师的结队帮扶和影子培训任务,帮扶活动于2012年10月全面启动。结队帮扶、影子培训内容涉及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教学管理、教师评价机制、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高效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班级管理、养成教育等方方面面。活动形式以管理人员挂职培训、教师结对帮扶和送教下乡为主。
“活动开展后,和平、松树、永丰三个学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有计划地到我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挂职学习,积极参与我校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他们能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借鉴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对实际管理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凉州区南关小学桑坚德校长说。
被帮扶的凉州区和平、松树、永丰三个学区,每周各选派1名教师到南关小学学习锻炼,进行“影子培训”,实地学习并感受南关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常规科研、班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并在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加强指导培训,促使选派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凉州区南关小学根据和平、松树、永丰三个学区的需求,每月安排各学科优秀教师,到其中一个学区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示范交流和评课活动,带动被帮扶学区教师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负责结队帮扶工作的张福永副校长说:“10月,我校两名骨干教师吴晓玲和芦小亮在和平镇大众小学进行了送教下乡活动,两人就二年级语文和五年级数学进行了示范课教学,然后说课,这一活动给和平镇中小学教师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反响很好。”
和平镇新五小学曹菊玲老师即将结束在南关小学的影子培训,她对记者说:“影子培训和送教下乡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让我们感受了城区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带动我们更好地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凉州区利用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选派30名在教科研等方面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质量标兵到农村学校支教,切实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帮助农村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凉州区还从城区中小学选派50名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每年两次到核心区农村中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专题报告、示范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形式开展活动,帮助核心区农村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凉州区城区学校定期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围绕学校常规管理、常规教学、常规教研、班队管理、学校特色、阳光体育等活动,开展常态化的全面开放活动,让前来学习的农村学校教师自由地学习和感受城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真切感受先进教育理念给课堂带来的变化。
这样的活动,让受训教师受益匪浅。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文化的学校管理、有声有色的教研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无不深深地触动参训教师的心灵,其影响远远胜过形式简单的其他培训。
影子培训:聚焦教师专业成长
凉州区教育局把核心区教师对流、结对帮扶和推广西湖教育经验的影子培训紧密结合,当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凉州区和平街小学王泽才校长说。
凉州区和平街小学安排的指导教师和结对帮扶的老师共同学习、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在和平街小学,记者看到最多的情形是,师徒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商讨如何进行备课、上课以及批改作业。
和平街小学要求教师在写教案之前,必须先熟悉教材内容,认真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法,帮扶教师和受训教师一起阅读有关参考资料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和学生作业设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编写教案。帮扶过程中,师徒同上一节课,课后,他们坐到一起认真总结教学得失,为下一节有效课堂做铺垫、打基础。对于作业设计和批阅,和平街小学做到凡是布置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有布置必须有检查和批改,有错误的订正后教师再补批。
除了在教学常规上的相互交流外,在教学管理上也能相互配合、互相学习。课前的实验准备、问题的探究、学生习题的精选、相关资料的收集等,都能密切配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齐心协力,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努力。
和平街小学充分利用良好的育人环境,带领受训教师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周文平副校长说:“如升旗仪式,三操活动,中心教研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等,参训教师全程参与,亲身感受我校的教学经验,以及‘西湖教育’在我校所迸发出的活力。”
结队帮扶活动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城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凉州区和平街小学韩春花教师是甘肃省骨干教师,谈到帮扶活动时说:“我虽然是辅导老师,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促进了我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更多地来自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这样的感受需要对比,更需要强化。结队帮扶、影子培训无疑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提供了最好平台。
融合发展:见证教育幸福
凉州区武南铁二小承担了清源、东河、韩佐和吴家井四个学区的结对培训任务,武南铁二小根据学校实际安排这四个学区的领导和教师就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少先队活动等方面进行观摩学习,让他们亲身体验学校浓厚的办学氛围和高效的管理方式。
“面对兄弟学校间的观摩、交流与学习,如何将西湖小学教育集团的先进办学经验展示给各位挂职领导和老师,从而有效提升结对帮扶学校的教育质量,丰富办学内涵,是摆在我校面前的首要问题。”武南铁二小唐兴爱校长说。
为了使培训活动扎实有效,武南铁二小明确职责,成立了帮扶联络组,联络组由各学区站长组成,专门负责安排人员培训工作。根据被帮扶学区选派教学人员的具体工作,安排教导处、总务处、大队部具体落实,并负责挂职学习人员的安排和接待,结合工作实际,与挂职人员就学校常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后勤服务、德育工作、团队活动等进行相互交流与学习。
武南铁二小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六个班风正、学风浓、养成教育扎实的班级为帮扶结队班级,根据被帮扶学区选派的挂职班主任的具体情况,承担结对帮扶的班主任通过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早读、课间操、纪律、卫生、路队、班干部培养、学生成长记录、班会课、阳光体育活动等各方面的工作,与挂职班主任交流学习,展示学校班级管理的经验与方法,学习他人好的做法。
学校确定了各学科、各年级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承担教学。要求承担任务的老师和相关交流老师从常态下的教学入手,从备课、上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和交流教师一起相互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加深对新课标和教材的认识与理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帮扶活动中,武南铁二小举办了“学习新课标,构建有效课堂”优质课展示活动,通过授课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认真组织,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现在前来学习的教师面前。
武南铁二小的国旗升降仪式、国旗下讲话、队会活动、笑脸征集、德育激励卡、特长激励卡等活动,给受训教师留下以深刻的影响。韩佐学区袁国芳老师说:“来到铁二小,我深深地被一群群聪明活泼、文明礼貌的孩子感动了,我真的很想说:‘当一位老师真好,真好!’通过几天的培训,我学到了许多,这比我在学校还有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更加鲜活、生动。”
寒风轻指,淡淡的花香从半坡飘来,萦绕着高高矮矮的油松林。松林敞开了襟怀,默默承载着锥粟树,落叶、荒草、瓦房。一缕霞光从天边投来,映照着松林里的一切,静静地,没有一丝声音。林子里,一头老牛懒散地嚼着枯草,嘴巴“噗嗤”、“噗嗤”地响着。一粒粒尘埃连同一团团热气,悄悄离开地面,在暖暖的霞光里悠然地悬浮。蚱蜢披一身冰冷的夜露,两眼漠漠地,半天,原地不动,耐心地等候着枝头的温暖。终于,太阳挪了挪身子,跳离云彩的包裹,抛洒出千万缕金丝银线,松树、锥栗树、荒草全亮了。于是,松林边的瓦房也亮了。
初冬的阳光,暖暖的,照耀着花花绿绿的豌豆地,照耀着孤零零的瓦房。教室里,人到中年的他,面对一张张娇嫩的脸,正声情并茂地诵读着,神情专注而自然。那声音时而如细雨,滋润着屋檐下的竹子、梅树;时而似洪钟,激荡得四周的松针阵阵摇颤;时而像清风,拨开了阴霾、雾岚,让一双双迷茫的眼睛,见到蓝天和光明。阳光投进教室,他在黑板上写着、划着,字迹道劲有力,于是,一条希望的小路便在一颗颗稚嫩的头颅里清晰,定格,放大。
清风温柔地抚摸着林子,松树无声地晃动着头颅。雾岚不停地飘来飘去,一直弥漫到村庄的边缘。
铃声再度打破了清寂,教室里,高亢或平缓的声调在持续,飞向远方。微风过处,一只野兔怀揣着梦想,扑腾着枯枝落叶,左顾右盼。林子里,豆米雀驾蓿炊烟和花香,往返啁啾,情不由已。是的,从春到秋,寒来暑往,那样的声音,他们一点都不陌生,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时光,还是阴雨绵绵的日子,在他们朦胧的意象里,那声音就像春雨和阳光,能使幼苗适时拔节,能使花蕾如期绽放,能使一些生命茁壮成长。
西边的云彩,流淌到了最东边。太阳越升越高,渐渐地,靠近了村庄的头顶。庄稼地里的阴影,正在慢慢地变短、变小,当影子萎缩到最短、最小的时候,熟悉的声响又从林边飞来,刚柔并济经久不息。于是,人们习惯地放下农具,坐在苞谷秆上,面向松林,洗耳恭听。此时,冬小麦苍翠欲滴,油菜花像火一样燃烧,豌豆花的抒情达到了极致。此刻,蚂蚁在墙角竞走,蚱蜢在豆麦丛中跳跃,蜜蜂穿梭于油菜花海,牛羊在林子里悠然地甩动着尾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声音一阵阵传来,如阳光缓缓地洒向大地,笼罩着大地,笼罩着歇息的村民。人们先是轻松,继而又沉重起来,瞬间,天地间有了某种不可名状的静穆。尘土飞扬,锄头和土块反复地碰撞着,眼前的声响逐渐覆盖了远处的声音。一滴滴汗水悄然钻进泥土,了无踪影。回首凝望,一株株、一垄垄、一片片的豆麦都在幸福地微笑,那笑靥宛如学童的脸,天真无邪,充满阳光。于是,人们忘记了疲倦,忘记了困窘,忘记了曾经的伤痛,开始了新的畅想。
暮色四合,星星睁开眼睛,凝视着林边的瓦房,与屋檐下的灯盏默默守望。里屋,灯火明亮,清辉直射窗外的松林。他加了件毛衣,正襟危坐。他要把语文、数学、品德、音乐等等统统消化,到明天,才能使孩子们的肢体更强健,头脑更睿智。没有闩门,风蹑手蹑脚地进来,窗帘会意地朝一边拂去,林子里便出现了陌生的影子,脚底一阵凉意,天花板上也有了响动。一听,是只老鼠。他关好门窗,喝了口茶水,又把自己点燃,无声地燃烧。
松涛阵阵,夜鸟的啼鸣忽隐忽现。豌豆花的清香像梦境末端缥缈,空灵。
鼾声渐起,梦境像潮水一样地拍打着往事,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清晰地展现在眼前,长时,仍没有个结局。山那边,娇小的女儿,劳碌的妻子,年迈的双亲,时时在默默地盼着他。几年了,他们很想也很需要他,却始终没有抱怨过。眼前,教室、操场、教案、黑板、家访……一双双如饥似渴的眼睛,一张张天真烂漫的脸,孩子们的心灵在发生着变化,灵魂深处的一盏明灯被点燃。他明明感到,孩子的脸蛋更加可爱了,肩头的担子更沉了,跋涉的路也将更远。
蜜蜂醒了,蚂蚁醒了,蚱蜢醒了,豆米雀隈了,整个山野都醒了。薄薄的雾岚萦绕着天边,紫绕着松林。太阳冒山的时候,朗朗书声又从松林边飞来,照亮了村庄,照亮了一方小小的世界。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时间: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进行
现象:数学课我们经常沿袭的时间结构是复习(5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10分钟)、作业(7分钟)、小结(3分钟)。举行教研活动时,在上课前有经验的老教师常千叮咛万嘱咐年轻教师要“卡”好节奏,千万别拖堂。
分析与反思: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多数教师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
我们认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课上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时间把握不准而一律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二、地点: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难道仅在教室
现象:九年级上每四章_视图与投影的教学中,对投影这部分内容,教师往往也只在教室中,画出基本图形后,利用光学的基本知识,传授学生如何得到影子,或者根据影子得到实物及寻找光源等。例:一个正方形的纸片在阳光下的影子是什么形状?教师往往怕麻烦,只在教室作讲解,最多提醒学生课后自己试验。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实际操作一下,可能能够起到更多更好的效果…说的小一点,可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永生难忘;说的大一点,可能就此引起了一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科学甚至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分析与反思: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的影响,加上现在的考试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社会调查能力难以考查,我们有些老师还很难将课堂真正开放。他们认为数学学习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解答数学习题,因而学生学习的空间往往局限在教室里。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
三、人物:究竟谁应是课堂的主角
现象:课上学生讨论交流得最热烈时,教师提高嗓门喊道:请大家安静,听我来讲。学生极不情愿地正襟危坐,恭听教师教诲。
课间办公室里教师在互相诉苦: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讲了,你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在下面却是叽叽喳喳,充耳不闻。
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 幼儿园 幼儿 健康 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但通过对多所幼儿园的调查发现,我国多数幼儿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行教材内容的限制,幼儿体育游戏时间不足、教育活动内容粗浅、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质量无法保证,不能满足幼儿的运动需要。那么,幼儿园如何深入开展幼儿体育教育,以满足幼儿成长的运动需要呢?作为幼儿一线体育专业教师,提以下几个观点和建议。
一、重视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建设
幼儿园体育游戏场地与游戏器材的充分投入是深入开展体育游戏的前提,当下,很多幼儿园,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县市及农村幼儿园的场地不能满足幼儿的体育游戏活动需要,游戏器械也严重匮乏,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幼儿体育游戏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亟待相关教育部门帮助解决。幼儿园要有足够大的体育游戏活动场地,以保证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活动,要保证幼儿有丰富的体育游戏器材使用。这是深入开展体育游戏活动的客观物质保证和前提。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思想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要把体育游戏转化为体育教学,教师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树立,是深入开展幼儿体育游戏的前提。为了保证幼儿身体的健康,教育部门对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有相应的规定。但多数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活动有很大的随意性,因为没有体育考核的标准和升学的压力,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孩子自由,老师放松”的现象极为普遍。游戏多以“放羊式”的幼儿自由活动为主,内容单一老套,户外活动流程是:发给孩子游戏器械,孩子自由玩,集合收器械,带孩子回班,只要孩子不发生危险教师就认为完成了户外活动任务,完全没有引导教育孩子的体育教学意识。一种器械或一个游戏往往是让孩子玩到百无聊赖,而教师却习以为常。教师对体育教学态度直接影响了幼儿游戏活动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体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把每次体育游戏当作“课程”来上,做教育中的“有心人”。那么,如何深入开展幼儿体育游戏呢? 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选,认真制定学期、周计划,使体育游戏形成系统的单元课程。根据幼儿身体发展的需要,游戏内容要丰富全面,游戏内容要涵盖走、跑、跳、投、爬、钻、攀登等基本动作。其次,认真备课,做到“上好每一堂体育游戏课”。每个游戏活动一定要有文字教案,要有深入的效果分析。再次,深入考研,深化每个游戏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新颖多变的游戏方法对幼儿进行系统的练习,并认真总结及时反思,通过反复锤炼,这样才能打造出精彩、合理的精品游戏。例如,传统体育游戏“踩影子”,通过多种形式的“踩”来练习幼儿的躲闪能力。第一次活动可以是两人互相踩影子,多人相互踩影子。第二次活动要求只能踩影子的头部,用单脚踩,再尝试用双脚踩;第三次要求脚不动,只能通过身体的晃动躲避对方踩到影子的头部。通过多种方式的“踩”反复练习躲闪的身体协调能力。幼儿对形式多变的游戏既感兴趣,又达到了反复练习躲闪提高身体协调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幼儿园领导重视教师的体育游戏教学
幼儿园领导要重视对教师的体育教学培训学习,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水平是深入开展体育游戏的关键。幼儿教师开展体育游戏的直接实施者,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地深入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幼儿园的教师多数是幼儿师范院校毕业,她们在大学里的体育课,几乎被舞蹈形体等运动所代替。幼儿教师走向了工作岗位后,体育教育相对来说是一个弱项。而与其他科目想比,体育游戏教材相对缺乏,教材的选取、内容的实施往往得由授课老师自行做主,课堂效果无法保证。因此,深入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仅靠老师的自主发挥是不够的。幼儿园要定期进行体育培训指导,公开课的观摩交流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而定期培训指导能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家园共育是深入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必要补充
教师通过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主动把游戏带回家去,做家庭中游戏活动的小老师。幼儿将游戏带回家去玩不仅是体育游戏活动的延伸,也是教师体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只有家园共育,使体育游戏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教师要做家长的二级培训员,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体验到亲子互动乐趣,使其从思想上重视到孩子的体育健康教育,做好与孩子的沟通,使家长养成家庭亲子互动的运动习惯,间接推动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教学的发展。
五、结束语
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每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活动,改变现在的幼儿体育教育现状,需要幼儿教育管理者、幼儿教师、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满足幼儿身体全面发展的需要,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会娥.开展体育游戏 促进幼儿成长[J].甘肃教育 2011年06期
[2]郑廷敏.幼儿趣味体育游戏开发应用的理性思考[J].运动 2010年06期
[3]屈慧珠.在体育游戏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9年11期
[4]王俊琴.体育游戏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研) 2011年06期
我的实习地点选在了一所中学,这也是我曾经就读过的学校,虽说曾经教过我的老师都已经不在这里了,但是这里的老师们还是给了我力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说实话,刚来的时候觉得很奇怪,虽说这里有很大的变化,房间变亮了,设备齐全了,注意板凳不那么糟糕了,而且还新增了很多像工具箱之类的人性化极强的东西,但毕竟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三年的时间,那时的我是学生,而现在的我却以教师的身份来到这里,真的觉得有种怪怪的感觉,身份的转换还真是让我有点一下直接受不了呢。不过,很快我就被安排了指导老师,并很快投入了工作,心里这小小的波澜也就很快消失了!呵呵,很不一样的感觉!
在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里,我一直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注意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和班级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力做好实习工作;同时,作为实习生一员,一直紧记实习守则,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学习他们的经验,主动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的任务,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给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好的印象,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对此,本人甚感欣慰。在这短暂的实习期间,我主要进行了教学工作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
一、课堂教学工作方面
怎样上好每一节课,是整个实习过程的重点。刚开始的两个礼拜的任务是听课和自己进行试讲工作。在这期间我听了3个课任老师共10节课。在听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如果是习题课,则事前认真做完题目,把做题的思路简单记下,并内心盘算自己讲的话会怎样讲。听课时,认真记好笔记,重点注意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思想及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讲。
在正式上讲台前我还进行了多次试讲。在准备教案前,认真阅读教材,并与任课老师上课内容相联系,按自己的思路写出教案。但课任老师的要求与自己准备的内容经常有出入,所以对教案作了一定的修改,做到自己的思路不乱,又能达到课任老师的要求。为了克服上讲台时的紧张,不断的进行试讲。同时在本子上把自己上课讲的话都写一遍,作足充分的准备。
经过几次实战的磨练,现在的我已经基本能够驾驭课堂,胜任教师的角色了。虽然我还有很多做的不是很好的地方,但这次实习真的让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辛劳,也深刻理解了教学相长的内涵,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成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等都是很重要的,站在教育的最前线,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我更加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班主任的工作是很有意思的,刚开始的时候,用我的指导老师也就是我所带班的班主任的说法,我就好像着这个班的大班长一样,根本看不但班主任的影子。我想这应该是受到了上学时当班长的影响吧,我把那是当班长的经验统统拿出来用了,呵呵,不过效果真的很不好,因为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时的孩子可太不一样了,那时的孩子是怕老师的,现在的孩子对老师没有怕,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之分。所以在指导老师和我及时的沟通之后我改变了战略,和同学们多沟通,多交流,多商量,做朋友,这样我的班主任工作才能顺利的完成,而且还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负责,认真到位,事事留心。从早晨的卫生监督,仪表检查,作业上交,早读到课间纪律,课间操,课堂纪律,午休管理,眼保健操,自习课等等,每样事物都负责到底,细致监督。当然,在监督他们的同时不忘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目标,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教育应该真正把“人”作为关注的核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使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成为可能。
观念一:音乐唤醒耳朵,耳朵唤醒心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赏每个孩子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钟表店里》时,有的同学说在音乐中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我尊重每个孩子的跳跃思维,使他们的收获不仅是知道这段乐曲的曲名是《在钟表店里》,而且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
观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诚地倾听与接纳。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因此,教师应有一种对话意识,一种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的真挚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隽逸才情和灵动思维,使课堂充满音乐唤醒与精神唤醒。
“还有不同意见吗?”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独特的情感,那么教学将难以激发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预设去“给予”他们,去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如,欣赏完《森林中的铁匠》之后,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铁匠打铁劳动的场景”等,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稚嫩、鲜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观念三:个性的恣意驰骋――主体的凸现与解放。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孩子,音乐课首要的不是“音乐”,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充满着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活动课《郊游》时,我尝试着打破了单一、常规性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课堂上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有的小组表演坐火车,有的小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有的小组创编了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探究、自主“说话”的交流空间,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学行为的飞跃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翅膀
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仅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只有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才会让老师与学生都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课堂更多地让给孩子们。实验过程中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参与度上。首先改变了音乐授课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老师演奏范唱之后请全体学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开来,逐句逐节地让孩子们体会、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老师作为帮助者,启发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词曲建立起初级的联系,进而引发孩子的进行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模仿词曲的情绪;有的同学以拍掌模仿歌曲的节奏……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完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构建的初步过程。
做法二:小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我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法把所教的每一个班,都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如,班里同学谁发音准、谁乐感强、谁善于表达、谁有组织能力等,同时还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大小进行搭配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位各具特色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全组同学。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被小组活动方式放大了。在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查和修复,是教师专业成长剂。音乐教育怎样与时俱进?怎样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
目标一: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个性、充满快乐的课堂。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我们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即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营造出师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课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同学们自主分成了四个组:图画组、乐器组、表演组和歌唱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出来。“享受艺术”的理念让孩子们精神振奋、意志昂扬、倾心投入艺术的怀抱。
目标二: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想象、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讨论: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使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乐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次,在教延长记号时,对学生说:“延长记号的作用是在延长记号下的音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延长。”之后问学生:“你们看它像什么呀?”此时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老师,它多像眼睛”“老师,我觉得更像眉毛”“老师,像换了方向的小括号”“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了一首儿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学生兴致高涨,仔细聆听他的儿歌――“眉毛弯又弯,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果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兴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张,要在这儿换气啦――换气记号”“两粗两细四根线,中间圆圆四个点,歌声到此要反复――反复记号”“大大嘴巴朝左张,音要唱得重一点――重音记号”“看见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来――顿音记号”。通过编儿歌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音乐记号的作用,而且便于记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精彩源自“生成”。充满生成的音乐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目标三: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艺术”。
一次音乐课,我给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可能是节奏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拍打不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个迟到的学生敲响了教室门:“砰砰砰,砰砰砰。”我去开门时,便听见有学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听到他们拍凳子的声音,我就对大家说:“不错嘛!”与此同时,我将学生拍出“XXX,XXX”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会在门上敲出不同的节奏。”还没等我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如果我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话,他们会很失望。于是,我拿来一块小黑板作为“门”,让学生想出各种敲门节奏并上来展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几个难点节奏问题也解决了。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近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进而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音乐价值。
个性和快乐,让音乐课堂走向愉悦。
想象和生成,让音乐课堂走向灵动。
创意和意境,让音乐课堂走向浪漫。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教学双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也是新型教学理念的生动展现。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并且取得了卓著的成绩。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也还是很多难以克服的潜在困难,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更快地实现双赢目标、走出传统教学的桎梏呢?
一、教师精心预设 生发新型动态课堂
精心的课堂预设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当然也会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不至于形散神也散。可是再精心的预设也决定不了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讲究预设,更讲究课堂的动态生成。我们对课堂教学案进行优化,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需求和动态课堂的生成过程,给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留有一定的空间,为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真正活化课堂留余地,同时也为学生灵活发挥留有空间。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重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这是一个辩证性的双重质疑,也我们对动态生成课堂最有效的基本定位,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教学基本规划。预设既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它也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它是教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之前的必修课。以往的教案、教学设计大都注重教学方法、方式,往往忽视对学习内容的再加工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及学生学习情感的忽略。重教案而轻视我们的教学对象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一般只是依据教材呈现的次序和方式展开学习内容,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在少数,因此课堂也就缺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这也是我们生发新型动态课堂所面临的困境,任务艰巨,却也迫在眉睫。
新课标下的预设,这是教师生发新型动态课堂的第一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目标下的课堂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一致,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与掌握学习方法相一致。教师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臬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再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手中还是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第二步,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作为动态的课堂,还会出现一些我们很难估计到的情况,这就是生成性;很多时候,这些难以预料的生成性情况,会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注意根据学情,即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反应等实际情形,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教案,来响应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如我们上《夜宿山寺》这一课,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的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 在课后我们可以反思: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
第三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为生成留空间的弹性化预设,要着眼教学的多个要素。例如设定教学目标要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而且要兼顾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灵活确定其侧重点,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要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余下时间和空间,切不可教师一讲到底;练习作业的设计也应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任务有收获,因此课堂预设要为学生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二 教师巧设情境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动态生成“孕育”了课堂崭新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要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重难点的成功突破,提供了一种可能氛围。情境设置的巧妙,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文本,把握内容,理解主旨;更重要的是它能成为激发学生本能的学习热情和潜在的思维力量、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的重要手段[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要敏锐捕捉富语文教学论文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予以调整,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飞扬起自主的语文教学论文个性。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而在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将一位学生的眼睛蒙住,让他在另一个学生的掺扶下越过障碍行走,再由现场同学采访他什么东西也看不见时的感受,并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体验一下。接下来的阅读中,同学们会很入境,对光明和爱的渴望,就能感同深受。影子对盲孩子的帮助也很让同学们感动,当问及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从盲孩子和影子的遭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同学们就纷纷大胆而投入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给他人帮助就是帮助自己;有的说:虽然盲孩子的眼睛看不见,但眼前的世界并不只有黑暗;有的说:我们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爱心,去帮助他们;有的说:人不管遇到何种灾难,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恰当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潜在的思维力量,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巧妙设置情境,除了可以通过活动,还可以借助媒体、图片、音乐,甚至角色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获得教学双赢的效果。
三、教师掌握互动 在动态沟通中对话
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动态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一种“共享”式的对话过程。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堂机智,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思维亮点,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以形成燎原的思维热潮。如前段时间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研讨课交流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爱?”
有学生回答说:“皇帝最可爱。”师问:“为什么皇帝最可爱呢?”生说:“我觉得他蠢得可爱。”这个时候,教师很机智的捕捉到学生的一个思维亮点,“哦,你认为他蠢得可爱,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皇帝还很感兴趣,那我们来个现场采访,哪位同学有勇气来扮演一下皇帝?”于是一场别开生面,贴近人物性格的采访开始了。教师趁热打铁,又让学生分别扮演了大臣还有记者,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
可见,如果能及时迅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真正的思维主体的,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活起来。
四、教师启发点拨 引领课堂智慧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问题意识是让思维运转的不竭动力,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但目前还是有许多课堂用教师的问题代替学生问题,出现了“满堂问”这样的被动教学局面。尽管教师将一堂课设计得天衣无缝,讲起来滔滔不绝。但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殊不知,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教学应该从情感体验开始。那么什么样的启发才能让教师应该创设好课堂的情境?是为了教学而创设情景呢,还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创设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也就是教师是否有“童心”。只有有“童心”的教师,他们所创设的情境,才能让自己、让学生真正融“情”入“境”,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式课堂气氛,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教师要放弃课堂话语霸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表达,支持学生寻求答案。这或许是给了学生人生的一个支点。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文情怀,涵孕精神意蕴,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教师,也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孩子的感情,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是生命体,教育就是要把个体精神同生命的发展主动权交给他们,为他们提供一方自主学习、挥洒个性的栖息地,搭建一个激发智慧、释放个性的舞台,让他们的鲜明个性、生命之光永远亮丽。因此,弘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应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富有个性地表述,创造性地想象,还学生个性的解放,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上述案例,由于教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铺设了求异创新的土壤,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一个个独具智慧而又不失现代经济思维的想法“喷薄而出”。如果我们唯本是瞻,固守老一套的教法,一味地理性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能被激发吗?学生能有如此独到而又精辟的个性化表述吗?
以上所述,是我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通过上述各种途径的努力,活化语文课堂,以化解语文教学的僵局,实现教学双赢。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倡导的是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也是我们教育的改革双赢之道。
参考文献:
[1]《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项目设计生活化;创新教育
虽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大力支持中职教育,但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变换频率提高,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是不仅仅具备一技之长,还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就导致职业定向培训与职业变换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职课程项目化教学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中职的教学项目化改革正如火如荼,我校也在摸索实施中。笔者在中职《化工分析》课程中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并探索了一些可供借鉴的体会。
1 项目设计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课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目前,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老师感觉最难的是项目设计,很多时候,项目设计流于形式,或者是不能跳出学科体系的框架,纯粹地将学科体系中的实验项目变成课程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内容和以前一样,学习兴趣大减。我们在几轮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项目设计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
项目的设计一般要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项目,使学生通过生活,浓缩兴趣,发出学习的活力和激情,从而得到有效的学习,实施有效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此,项目选择不能脱离学生生活。比如,在酸碱滴定项目化教学模块中,笔者通常选择“工业硝酸、工业硫酸或工业纯碱”作为项目研究的对象,上述这些产品是学生不能碰,不能摸的物质,学生对它们本已心存畏惧,所以很难对该项目学习产生兴趣。经过探索,笔者结合生活,重新选择项目名称,以“食醋、柠檬、肥皂”为项目研究对象,考察它们的酸碱度,并让学生先品尝,后测定它们的酸碱度,将生活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借由生活因素的激发,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快乐地学会知识、内化知识,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分析的种种能力与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
项目的选择要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没有生活作底色的项目是苍白无力的,也是索然无味的。当然,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生活”引进课堂,不能让“生活”成为主角,“知识”成了陪衬或影子。要将知识的学习置于生活或学生的直接经验土壤之中,才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探究,在自主中学会自主。
2 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长期以来,课程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承,教师常常采用“告知”的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当成考试的机器。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问题和答案标准统一,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项目化教学改革,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前的一卷定成绩的学习模式,也改变了长期重视知识的传承的缺陷,但也有另外一种声音,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成系统,学生感受知识零散,还是喜欢以前的服从、接受和不会探究和创造的教学模式。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模式对引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和研究社会很重要,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搭建桥梁。
搭建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摈弃以前的满堂灌和写教案或抄教案的方式。上课是有组织教学活动,所以,备课时要设计师生活动,要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的内容。比如,笔者在设计“食醋质量检验”项目的方案时,采用头脑风暴、探究等创新的教学手段贯穿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共鸣的音符。
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允许“另类”的想法,让学生产生质疑,敢质疑,鼓励学生自由舒放的思维和想法,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允许不同的方案,同时让学生去实践体验,真正让学生感觉课堂是能够相互信赖、能够分享,并能找到知己的舞台。
3 幽默与新鲜的知识伴行,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兴奋点,不要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作为示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制定食醋质量检验方案”任务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中学曾学过的“教授变换指头品尝食品”的方法,让学生误以为是很好吃的食品,每个人都来品尝,结果显而易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兴奋点和好奇心也已经完全放开,非常有利于后面的学习,这时,我再将话题稍微衍生,让学生思考如何科学地“闻、尝、看”。陶行知曾在“创造的教育”演讲中提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要扫除束缚创造力的障碍,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其实,创新离学生很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拥有自我学习的动机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 改革反思
从开展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常常实践—反思—调整—改进—再实践。对实践的每一步,认真总结,反思,调整,继续前进。课程改革的生成在许多时候是借题发挥,借机发挥。这种发挥不是信马由缰、信口开河,而是有的放矢、有为而作。也许,与预定的内容不相一致,甚至感觉离题万里,但是,从整个改革来看,这样的离题万里反而是“题中应有之义”。项目化教学改革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情问题,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一味地按照教学内容等按部就班地执行无疑是一种盲目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俞宁生.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2005,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