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贫困村脱贫攻坚

贫困村脱贫攻坚

时间:2023-02-13 16:3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贫困村脱贫攻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贫困村脱贫攻坚

第1篇

经过全市上下持续几年的全面发力,X的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决定性进展,成为全省首批整体基本脱贫市。但不可否认,当前脱贫攻坚仍存在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全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X市脱贫攻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截至2019年底,XX个贫困县摘帽、X个贫困村全部退出,X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全市只剩下X户X人未脱贫,成为全省首批整体基本脱贫市。“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贫困户吃、穿、住、医疗、教育、吃水等生活必需有了基本保障,贫困村的面貌有了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很大提高,脱贫攻坚的任务整体上基本上完成。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X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转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根据新情况,针对新问题,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各项涉农政策的合力,统筹规划,协调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壮大农村一、二、三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干部队伍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了松劲懈怠、喘口气、歇歇脚的问题。随着X县的摘帽,脱贫任务的基本完成,有的领导出现工作放松倾向,把巩固提升当作一般性的工作来安排,一些部门领导在帮扶人员配备、帮扶力度上出现应付思想,一些县(市)对驻村干部的管理出现明显松懈。干部队伍这种苗头性问题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

二是脱贫村干部、群众依然存在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够问题。一些脱贫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能力素质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反主为客,把村里的工作都交给驻村工作队或第一书记,缺乏主动带动群众致富的动力和能力。一些脱贫户主要依靠政策帮扶实现脱贫,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三是脱贫产业基础不牢,脱贫人口存在返贫潜在风险。总体看脱贫产业普遍存在发展规模小、带动主体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及产业项目雷同、市场风险大、运营管理不善、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产业基础依然薄弱,致使脱贫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

四是易地扶贫搬迁遗留问题还较多。有的搬迁户因年龄偏大仍靠种地维生或搬入安置点就业无着落及上学、医疗等不能衔接,搬迁积极性不高或占新不拆旧,导致拆除复垦进度缓慢,集中安置点入住率不高等问题发生。

五是脱贫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待进一步改善。普遍存在标准不高、发展不足问题。如一些贫困村饮水安全标准还较低,一些村虽建了卫生室,但能为村民提供的服务很少。多数贫困村没有小学、幼儿院,陪孩子外出就学成为贫困村村民沉重的家庭负担。

六是脱贫攻坚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就我市来说,主要是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矛盾、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矛盾及边缘人口致贫风险问题。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贫困村的面貌普遍发生了较大变化,贫困户得到了很大的实惠,而与贫困村、贫困户相邻的非贫困村、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户,本与贫困村、贫困户条件相差不大,这几年因得到的扶持很少,反而发展滞后于贫困村、贫困户,特别是一些边缘户因生活变故致贫风险很高,导致村与村、户与户、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增加,影响了农村社会风气和稳定发展。

三、X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建议

一是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将乡村振兴规划与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统盘考虑,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彼此融合。以县、乡为单位,统筹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市场要素和投向农村的财政、社会资金,布局、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资源、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弥合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之间、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大边缘人口的社会保障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干部是脱贫攻坚的领导力量,脱贫攻坚的成败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和扶贫干部的综合素质、决策水平、执行能力。要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深刻认识脱贫攻坚的政治属性,克服松劲懈怠倾向,加强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各有关单位在帮扶人员配备上要克服应付思想,选派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会帮扶的党员干部到扶贫一线。同时加强对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管理,克服软弱涣散倾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队伍的主力军作用。

三是进一步激发贫困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贫困村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稳定脱贫最终要靠贫困村干部、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针对贫困村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的实际,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贫困村村支“两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和能力。要在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多形式、多渠道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通过宣传、教育,在农村营造“勤劳脱贫光荣,坐等靠要可耻”浓厚氛围,要通过提供就业岗位,搭建就业平台,加强就业培训,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等,逐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夯实其稳定脱贫基础。

第2篇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全省东、西两片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从2016年开始,将全省15个贫困县和1500个贫困村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扶贫工作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工作内容

(一)推进贫困村新农村项目建设。从2016年开始,按照每2年开展一轮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到2019年开展2轮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工作计划的要求,每轮支持贫困村40个,2轮支持80个,约占支持15个贫困县重点村的40%,每个贫困村年支持额度40万元左右,2年累计支持80万元左右,总计支持资金6400万元左右,其中每年支持额度1600万元左右。

全省按照东、西两片划分,东片重点支持靖宇、长白、柳河、龙井、和龙、汪清、安图、图们8个县市,两轮支持36个贫困村,支持资金额度为2880万元左右;西片重点支持镇赉、通榆、大安、洮南、洮北、长岭、双辽7个县市,两轮支持44个贫困村,支持额度3520万元左右。支持项目主要有5类:道路建设、排水沟建设、村部建设、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和围墙大门改造项目,具体以当年项目申报指南为准。

(二)推进贫困村村干部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培训。结合省里新一轮万名村干部培训,每年对500名贫困村党组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三农”政策和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等,提高基层干部和职业农民创业、带富和致富能力,确保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每期培训10天,到2018年,按照每村培训1名的标准,全面完成1500个贫困村村干部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任务。

(三)推进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各美其美、全面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贫困村打造新农村升级版,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是推进部分贫困地区整县美化、积极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到2019年,在15个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名村50个。

三、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将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精心组织,科学推进,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新农村支持贫困村建设任务。

(二)整合资金投入。以新农村支持贫困村为平台,按照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户企业三帮一的要求,加大新农村帮扶工作力度,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集中向贫困村倾斜,切实解决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滞后问题,全面整治好农村环境。

(三)加强督导检查。将新农村支持贫困村建设纳入督点,重点督查贫困村规划制定情况、项目建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情况、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美丽乡村创建情况,坚持标准,不打折扣,加强监管,保证项目建设平稳运行,发挥应有效益。

(四)创新机制模式。在推进新农村支持脱贫工作中,要积极创新能人治村、民主管理、整合投入、整村推进、产业兴村、商贸活村等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切实增强新农村帮扶工作的力度和成效。

四、责任分工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工作由省农委负责,按照“省级规划引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原则,明确各自职责。

一是省新农村办负责制定全省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主要措施等,抓好工作指导和工作考核。

第3篇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北部,与市镇接壤,幅员面积77.4平方公里,辖6村46个村民小组,1583户,6233人。

2015年12月经过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我乡认真对建卡贫困户数据进行比对,全乡共识别出贫困户224户、73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1.75%,其中,贫困村2个,分别是村、村,共有贫困户111户,贫困人口376人,贫困发生率为15.38%;一般贫困村4个,分别为、、、村,共有113户,贫困人口356人。2014年村、村脱贫12户49人,2015年全乡计划脱贫74户263人。

二、脱贫攻坚督查和结对帮扶工作方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领导机构健全,宣传发动无死角,考核奖惩有据。一是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乡党委、政府制定专门文件,定期召开乡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联系会,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二是强化政策宣传。采取广播、会议、板报、专栏、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让中央、省、市、县各项扶贫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逗硬督查考核。乡政府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对上报的表册严格审核把关,对工作开展情况做到“一月一督查,一季度一通报”,逗硬考核奖惩。

(二)强化思想认识,落实攻坚举措,注重长远规划。乡党委、政府始终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开展、落实,强化责任担当。12月7日以来,多次召开党委会、乡村干部会、群众会、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具体措施,评定精准扶贫对象,明确要求各级干部要认真尽职履责,同时开展好宣讲辅导,使率先脱贫奔康、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两个率先”目标成为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并对全乡2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重点领域进行了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

(三)狠抓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扶贫攻坚

1、扎实做好“五个一批”扶贫脱贫计划。在对建卡贫困户数据信息比对工作中,按照“六个精准”和“六个不纳入”的要求,与9个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认真比对,清退不符合对象。并对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五个一批”的扶贫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全乡可享受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的有172户,261人;可享受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的有116户,392人;可享受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有120户,373人;可享受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有98户,196人。

2、扎实做好驻村帮扶。我们努力健全扶贫帮带机制,推行一个贫困村1名联系领导、1个帮扶单位、1个驻村工作队、1名第一书记、1名驻村干部、1名驻村农技员“五个一加一”制度,县人大副主任和植保站、农广校2个帮扶单位全体职工多次深入结对帮扶对象家庭,开展结对认亲,摸实情,扶真贫,真扶贫,共同规划脱贫项目和措施,协调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结合“走基层、送温暖”活动向特困户送去了慰问金3800元,食用油60余斤。实现了贫困村有挂包领导、帮扶单位、有驻村工作队、有第一书记、有结对帮扶五个全覆盖。切实加强了对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管理。签订了第一书记目标责任书、制订了签到制度、建立了工作责任清单、每周汇报一次工作、每月检查一次工作日记、每月至少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等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认真开展“双联”工作和结对帮扶,全乡有2个驻村帮扶队和1个第一书记(村因第一书记工作调动,现暂缺)。

3、抓紧加快贫困户脱贫解困。一是盯紧目标任务,建立责任清单。今年县上下达我乡脱贫解困的任务是100人。对照目标任务强化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两委、帮扶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层层落实,对每月工作责任进行量化。二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了充分发挥贫困户主观能动性,全面了解脱贫目标、措施等,特制定了“三个知道”和“三个明确”,让贫困户知道本户的脱贫规划,明确脱贫目标;知道本户的帮扶责任人,明确自己的主体责任;知道可享受到扶贫政策,明确脱贫路径。三是争取项目投入,为脱贫解困助力鼓劲。争取危旧房改造、易地移民搬迁、国土整理和以工代赈项目,推进贫困村基础建设和农户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0万元,申请周转金20万元,加快贫困户的产业发展。

第4篇

一、主要目标

以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乡村、乡村)为主,突出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提升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同时以“文化”为根基,以“全域旅游”为指引,兼顾其他适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贫困村。

二、主要工作

(一)做实乡村旅游带动脱贫工作。结合文旅工作实际,力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梳理排查乡村旅游带动脱贫人数,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低收入群体致贫。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台账,确保乡村旅游带动脱贫的真实性。

(二)推进乡村文旅经营主体复工复业。指导吸纳贫困户就业、销售贫困户农副产品、带动贫困村村集体增收等参与脱贫攻坚的乡村文化旅游企业复工复业,帮助文旅行业及旅游带头人凌健康解决产品提升、金融贷款、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三)抓好产业扶贫示范点建设。根据我县脱贫攻坚整体工作部署,我局示范点建设为发展闪里镇文堂村的乡村旅游,协助文堂村抓好“乡村旅游贫困村联建项目”建设,即建设拥有500张床位的学生写生基地,恢复上街文化街,以及约2000平方文堂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荷花旅游和红色旅游发展。

(四)发挥文旅项目的带动作用。结合我县乡、游客服务中心、古城、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工建设,鼓励和支持贫困村、贫困户通过流转山场、土地租赁、盘活闲置民房,资源入股等模式参与到旅游业中来,通过旅游项目的带动,让贫困村、贫困户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旅游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务工就业,让贫困户就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旅游业收入。

(五)大力推进消费扶贫工程。优化旅游商品销售扶贫模式,在游客量较大的A级景区、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会场,统筹设立扶贫专区专柜,在村农庄建爱心扶贫超市,销售贫困户农副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组织游客以自驾方式到贫困村旅游、就餐、住宿,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六)加大单位帮扶村支持力度。我局帮扶乡的村,帮助300平方米的老仓库,维修改造成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提高村民对文化需求和生产生活的便利性。

(七)加强乡村文化旅游营销推广。策划、组织贫困村参加省市县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组织媒体、旅行商赴贫困村开展采风观光和乡村体验活动;引导贫困村利用当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各类乡村节庆活动;充分挖掘当地名人轶事、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写好地方故事,精心策划包装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举办各类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并利用新媒体集中加以宣传。

(八)重视文化旅游扶贫培训工作。加大重点贫困村的培训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积极组织重点贫困村扶贫干部、能人大户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乡村文化旅游扶贫培训班。同时结合我县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点,举办一期涵盖重点贫困村所在地的乡镇村干部、乡村旅游经营户、能人大户、贫困户及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扶贫理念、扶贫手段和扶贫成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九)严格文旅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文旅扶贫资金效益,科学谋划和实施项目并做好项目库建设。规范使用各级文旅扶贫资金,做好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和资金管理档案,定期开展自查工作,确保旅游扶贫资金使用精准、流向透明。

第5篇

2015年是“十二五”扶贫攻坚规划的收官之年,省委、省政府把精准扶贫攻坚作为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第一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以罗霄山片区和贫困县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2015年一年就召开了两次全省扶贫开发会议,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等“1+5+23”政策框架,实施了一系列扶贫重大工程,为“十二五”完美收官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

(一)主要成效。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大幅下降。2015年全省减贫72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200万。“十二五”全省贫困人口减少238万人,减少54%;贫困发生率由12.6%降至5.7%左右,下降6.9个百分点。二是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25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80元,增长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十二五”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三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全省累计用于3400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专项资金达到近30亿元,同时较好地整合了新农村建设、村组公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农村危房改造、农网升级改造等项目和资金,用于村庄整治建设之中,五年完成了1.5万个贫困村村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任务,这些贫困村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贫困村由3400个调减到2900个。五年来江西省整合各级资金,投入300多亿元,帮助34.6万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库区和农村重点污染区,搬迁到城区、工业园区、乡镇和中心村。四是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扶助贫困户子女参加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达20多万人。不断扩大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资助面,提高奖助标准,基本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

(二)经验做法。突出体现在做好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扶贫开发融入全省发展大局,高位推进。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三农”工作、民生工程的重点任务,以及纳入全省战略布局的全局中谋划。按照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制订“十二五”扶贫和移民工作总体规划以及各方面工作的专项规划;根据“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理念,出台《江西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江西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等。特别是党的十以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听取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并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扶贫攻坚促进小康提速的意见》以及《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等,加大投入,支持产业、保障、安居三大扶贫攻坚战,高位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程。

二是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根本实施方略,帮扶到户。江西省早在2012年便开始科学测定当年贫困人口在各县、乡、村的分布,这项工作比国家部署要早一年。2013年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完成了25个贫困县、3400个贫困村、119万贫困户和346万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对当年贫困人口进行了重新调查核实和建档立卡,全省贫困农户全面达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在此基础上,以贫困问题为导向,根据“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要求,在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确保实效性上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做到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是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工作主线,转型发展。近年来突出推进工作制度改进,主要是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加大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建立了与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加快资金拨付进度,调整项目论证审批时间,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强化了专项扶贫机制的创新,积极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探索“五个基本”搬迁扶贫新路径;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创新“四位一体”产业扶贫到户新模式;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四个转变”转移培训新方式;统筹加强村庄整治建设,实现“四个渠道”村庄整治新举措。这些探索创新,在全国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四是坚持把五级联动作为重要组织保障,合力攻坚。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了扶贫开发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了完整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架构,有力推进全省精准扶贫攻坚深入开展。省级层面,重点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在全国首创“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由省领导带领有关省直部门和中央驻赣、省属大型企业定点扶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省财政连续十年每年每县安排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领导力度。据统计,2012年以来,相关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达33.5亿,新增行业扶贫资金116.1亿,新增贷款42.4亿。市县层面,强化组建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产业扶贫、设施扶贫、搬迁扶贫、智力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结对扶贫等七个工作组,确保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乡(镇)层面,每个乡镇组建或强化了扶贫工作站。贫困村层面,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对贫困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制定一套帮扶方案。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构架,为我省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是坚持把社会行业作为重要补充力量,动员参与。创建了定点帮扶新机制,开展了“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十二五”291个省直单位参加帮扶工作,共投入帮扶资金4.16亿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现了新发展,“十二五”各地组织30多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近70万户贫困户。精心组织开展“扶贫日”活动,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扶贫开发多元投入机制。“十二五”以来,共筹集社会各界扶贫捐赠资金及物质折款6.72亿。

春节前来到江西视察,对江西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更高要求,并对江西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帮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积极谋划和推进2016年及“十三五”全省脱贫攻坚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时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是最大“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扶贫战略思想、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具体要求,谋划推进“十三五”脱贫攻坚,为全省“提前翻番,同步小康”作出更大贡献。2016年及“十三五”脱贫攻坚措施,我们提出的思路是“1234・10”。

第一,紧紧咬定一个目标,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江西省脱贫攻坚总体目标是:确保到2018年提前两年实现2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9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和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为了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部署层层签订责任状,分解落实任务,层层传导压力,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摘帽有序推进。2016年到2018年,25个贫困县按年度分别摘帽退出2个、9个、14个;2900个贫困村按年度分别脱贫退出500个、1000个、1400个;200万贫困人口按年度分别实现脱贫70万、70万、60万,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第二,正确处理两大关系,统筹协调综合推进。一是正确处理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突出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因此,要强调始终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首位,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一些同志在观念上还存在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贫困县发展水平上,工作措施想的还是推进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者龙头企业发展中。从社会进程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了,贫困对象也有发展,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因此,必须坚持把精准扶贫放在首位。当然,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所以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理念,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区域发展是系统工程,精准扶贫攻坚是细胞工程,处理好系统和细胞的关系,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二是正确处理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的关系。在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开发性扶贫对象和保障性扶贫对象分别占建档立卡总人数的73.6%和 26.4%。因此,要突出开发性扶贫和保障性兜底两轮驱动,今年2月19日,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的实施方案》,重点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在区域分布、对象识别方面实现基本一致。首先要做好比对工作,一种情况是扶贫人口多于低保人口,理论上此种情况低保人口应全部纲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但实际工作中可能由于识别标准不一样或认定方法不一样,比如建档立卡按户识别,而低保认定按人识别,因而部分低保对象没有进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对此要注明没有进入的原因。第二种情况是低保人口多于贫困人口,即所谓“倒挂”,那么贫困对象应该从低保对象中识别。经比对后,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将加强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的统筹协调,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4.4%,到2020年我省农村低保标准将高于同期全国扶贫标准40%。

第三,建立健全三大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一是脱贫攻坚考核机制。中央已经出台了对省级党委和政府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我们也正在研究并出台对设区市党委和政府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去年已经出台了对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将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考核总分值为300分,扶贫开发占60%,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主要精力和各类资源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今年3月初省里正式启动对25个贫困县2015年脱贫攻坚实绩考核,3月底前将会出考核结果, 5月底前省委省政府将召开表彰会。今后对贫困县的考核,将于当年11月份开始,争取当年底完成对当年的考核,数据考核依据为上年的11月份至当年的11月份。对定点扶贫单位的考核,国家也正在研究,我们在适时也将根据国家部署研究制定。同时研究制定对省级23个出台了行业扶贫实施意见的部门考核。二是精准脱贫退出机制。我们已经出台《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退出的工作原则、退出标准、退出程序、退出后的扶持政策、退出规划的年度计划。贫困户的退出要以户为单位,以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标准,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及五保标准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地方,凡纳入低保或五保的家庭,其收入视为稳定超过国家贫困标准。贫困村的退出,以贫困发生率和重度贫困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完成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原则上退出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应低于4%,重度贫困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全部完成。贫困县的退出,其贫困发生率应低于3%。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至2020年,继续享受中央、省级扶贫开发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投入分配整合管理机制。江西省将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2020年省财政将筹集专项扶贫资金200亿元以上。省级每年安排的扶贫资金,原则上按因素法分配,由县级政府包干使用,统筹用于扶贫工作,自主确定扶贫项目。市县财政也要相应加大投入。增加金融投入,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建立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加强扶贫资金监督检查、项目管理和绩效考评,完善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确保资金项目安全有效。

第四,构建完善四大体系,提供坚强有力保障。一是政策支撑体系。在已构建“1+5+23”( 也就是:1个纲领性文件,即: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5个配套文件和23个行业实施工作方案)构成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出台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通过打好政策“组合拳”,有力支撑脱贫攻坚的实施。二是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省市县乡村五村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重点加强乡镇扶贫工作站建设,进一步配好配强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三是信息网络体系。按照“准确、清楚、动态”的要求,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建立扶贫信息系统数据的部门对接和共享机制,推进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对扶贫指标数据的相关信息实现在网络平台上“一键搜索”,使扶持对象一目了然。依托扶贫大数据平台,提高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精准度。充分运用扶贫信息数据系统,把握减贫工作进程,监管扶贫资金使用,考核精准扶贫实效,科学作出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工作决策。四是社会帮扶体系。对接好国家部委和央企在贫困县定点扶贫和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对口支援,完善省级领导协调随同省直部门、国有企业开展驻县定点扶贫,扎实开展各级部门定点扶持贫困村,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为每户贫困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鼓励政策,发挥“10・17扶贫日”引导作用,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多元社会参与主体,大力倡导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行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搭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平台。

第五,大力实施十大工程,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围绕江西省产业脱贫攻坚战、保障脱贫攻坚战、安居脱贫攻坚战,从增长收入、改善条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即;产业扶贫工程、就业扶贫工程、保障扶贫工程、搬迁移民扶贫工程、危旧房改造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生态扶贫工程、健康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等。

三、当前需要着力把握的几项重点工作

关于精准脱贫问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论,是对我们党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开创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境界,开辟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路径。江西省明确提前两年到2018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实现精准脱贫目标,首先必须打牢建档立卡工作基础,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完成了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脱贫攻坚就是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工作。但是建档立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订的过程,按照“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回头看,第三年规范运行”的要求,需要对信息定期核查,对遗漏的、返贫的、新致贫的要纳入,对造假的、脱贫的要退出,不仅要摸清楚贫困人口数量,还要搞明白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做到信息准确、不错不漏、能进能出。前两年通过“回头看”清理不合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4万,2015年底到现在通过再次 “回头看” 核查,全省共退出贫困人口27.31万人,新进符合条件人口19.56万人,可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建档立卡是各项扶贫举措能够精准的基础和前提,务必要精益求精。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明确脱贫的标准。现在有个倾向,就是简单以农户家庭收入多少来衡量是否脱贫。判断是不是贫困户,收入是个重要指标,是对贫困状况的综合判断,但其最核心的还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既考虑了基本生存需要,也兼顾了长远发展需求,是农户跳出“贫困陷阱”的度量衡,也是实现小康的基准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紧紧扣住“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标准,问题就会更聚焦,思路就会更清晰,措施就会更具体,从而打破惯性思维,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坚持扶贫到户,按照“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要求,瞄准贫困户,一家一户摸情况,逐村逐户搞帮扶,把扶贫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落实好针对贫困人口的特惠性政策,提高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的瞄准度。通过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进而完成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的任务。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的《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对精准脱贫退出机制作了明确要求。3月中旬,根据部署,由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牵头组织大专院校等相关专家和民主人士组成核查评估组,对当年退出的贫困户和贫困县进行第三方评估,以增强公信力和诚信度。

关于扶贫资金整合问题。扶贫资金整合提了很多年,但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近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对此已经作了研究,很快将出台支持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试点的目标是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激发贫困县内生动力,支持贫困县以摘帽销号为目标,以减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基本原则是:渠道不变、充分授权,县抓落实、权责匹配,精准发力、注重实效。就是说对纳入整合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仍按规范的渠道下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贫困县,贫困县作为实施主体,根据本地脱贫攻坚规划,统筹整合使用,并承担资金安全规范使用的具体责任。试点统筹整合资金的范围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中央层面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林业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农业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资金、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用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资金中涉及农村公路部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省级统筹部分)、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对农民的直接补助除外)等24项之多,还有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资金,也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资金安排使用。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表态将积极支持整合,谁不整合重点审计谁,谁违规插手干预资金整合就处理谁,解决“整不动”等问题。试点要求各省、市也要参照上述资金范围,明确本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中贫困县可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

关于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驻村工作队相当于村级扶贫办,是推进脱贫工作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把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村和贫困户。目前全省省、市、县共有3792个部门单位,10656名干部定点帮扶2900个贫困村,确定30万结对帮扶责任人。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摸清情况、资金监管、政策宣传、培训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地要明确驻村帮扶的主要任务:一是做好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二是编制好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三是组织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四是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到村到户政策;五是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公平公正。需要说明的是,贫困户对驻村帮扶的满意度已纳入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的考核作为指标之一,我们也将对此纳入对设区市党委和政府工作脱贫攻坚的考核作为指标之一,请各地要高度重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加强培训、指导和协调。

关于产业扶贫问题。充分发挥省级财政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资金使用上重点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从扶贫产业业态角度看,有种、养、加等特色产业,电商扶贫和旅游扶贫等服务业,以及光伏扶贫产业;从经营方式角度看,有自营生产型、资产收益型、自营生产和资产收益结合型;从组织模式角度看,有“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五定”产业扶贫模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主要扶持发展自营生产型或结合型产业发展,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主要是资产收益型。今后随着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退出,将加大对资产收益型的投入。扶贫产业组织形式上,支持贫困地区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贫困村继续推行“五定”的产业发展模式。现在还有电商扶贫,今年在贫困村组织推进900个农村E邮等电商扶贫,各地要高度重视。

对于旅游扶贫,因其投入大、局限性强等特殊性,不宜过多扶贫资金投入。特别是,随着县级整合资金力度的加大,不能以扶贫的名义,整合扶贫资金投入到旅游扶贫中。对于产业扶贫,我们将于4月中下旬召开现场会,专题部署推进这项工程。

关于健康扶贫工程。从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致贫原因分析,因病因残致贫最为突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患长期慢性病、患大病和残疾人占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 31.4 %。同时,因病因残致贫又往往与其它致贫原因交织叠加。因此,无论是预防新增贫困人口,还是减少已有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都要把医疗救助保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在转发赣州市农村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就是鼓励各地采取切实措施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减轻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近期将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意见,参照赣州做法,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设大病商业附加保险。

关于村庄整治工程。重点抓好“十三五”2900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将省级贫困村中的重度贫困村组全部纳入省级新农村建设点。省级贫困村以外的重度贫困村组,各市县要自筹资金,在2018年底前完成全面整治工作,2900个贫困村全面消灭“满目疮痍”村组。

关于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对农村贫困家庭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把“雨露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贫困大学生。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关于搬迁移民扶贫工程。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搬迁的范围与搬迁对象的关系,在搬迁的定位上,要把自然村或居住点的整体搬迁放在首位,再把搬迁地的所有居住人口全部纳入搬迁的范围,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搬迁重点扶持的对象,努力做到应搬尽搬,做不到整体搬迁的,优先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确保他们搬得起,搬得出,能脱贫。二是以前搬迁和今后搬迁移民的关系,由于前后补助标准相差较大,已搬迁的群众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影响。三是扶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同步搬迁人口的关系,新的标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同步搬迁人口差距较大,给搬迁工作的组织实施带来了新挑战,搬迁工作的矛盾也将发生转变。在过去,搬迁的补助标准不高、差别不大,是困难群众不想搬,不敢搬,搬不起,而条件较好的群众希望搬,主动要搬。而现在是,同步搬迁人口补助标准相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助标准偏低,他们可能会有攀比思想,产生抵触情绪,搬迁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搬迁的组织实施难度会增大。因此,各地要在做好政策宣传解释的同时,采取奖励性和组合式补偿的政策和措施。

关于扶贫宣传调研和信息报送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打好舆论战、宣传战和信息战。宣传工作既能造声势,又能鼓干劲,还能推典型。要全面宣传江西省扶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效,用信心凝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要生动报道各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鲜活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促进脱贫攻坚不断深入。

第6篇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第一书记与贫困户上下一心,立志打好脱贫攻坚战,是脱贫攻坚的“领路人”,贫困户是脱贫攻坚“受益人”。第一书记来自机关,经济条件更优越,生活水平更优厚,而贫困户却身处边远的农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落后,所以第一书记和贫困户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想法也就完全不同。因此,脱贫攻坚更需要第一书记“换位思考”。

第一书记要身临其境,当好“身边人”。为加快贫困村脱贫的步伐,各地都选派了第一书记到村任职,他们就是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然而,有的第一书记只为镀金而来,隔三岔五就往原单位跑,只腾出少部分时间在村上办公,根本不愿意下基层去了解贫困户的所想所需,与贫困户形同路人,与脱贫攻坚渐行渐远。所以,第一书记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同贫困户一起在贫困村生活,从饮食起居各个方面去了解贫困村欠缺的是什么,贫困户需要的是什么。在生活中,逐渐褪去“官样”,放下“官架子”,多与贫困户接触,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当好他们最亲近的“身边人”。

第一书记要感同身受,当好“代言人”。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多样化,例如因病的、因残的、因学的、缺乏劳力的等。不同的原因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书记要随时进行角色切换,在不同的贫困户身边生活,才能感同身受。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剖析贫困户的内心真实想法,通过端茶倒水等琐碎家务走进贫困户的内心。认真细致记录好民情日志,记录好帮扶台账,梳理问题线索,感受贫困户的疾苦,制定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替贫困户发声,引发社会各界人士对脱贫攻坚的共鸣,当好贫困户最及时的“代言人”。

第一书记要亲力亲为,当好“领路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脱贫攻坚光用嘴是没用的,只有实干才能事半功倍。“既来之,则安之”,第一书记既然来到贫困村,就要有不怕脏不怕累的意识。农村基层繁杂小事甚多,且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甚至有的村组根本就没有通公路,唯有蜿蜒曲折的泥巴路。第一书记要敢于多走泥巴路,卷起裤管下地帮贫困户干农活,落实帮扶措施,把一条条泥巴路修成坦途。此外,第一书记还要站在贫困户的角度去做实事,大家共同努力干事创业,汇聚更多的力量,凝聚更多的智慧,积聚更多的志气,当好贫困户最信任的“领路人”。

“换位思考”是心灵换位,是立身做人之需。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将好事实事干到点子上,让贫困户真正受益。第一书记如若不能“换位思考”,转变观念,只是去当第一书记而不作为,只有换位置走人一条路了。

第7篇

桑溪镇地处洋县东南边陲,距县城83公里,属偏远山区。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295亩,其中水田4142亩,旱地19658亩,林地面积15万亩。

全镇总人口2477户,8492人,下辖9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除桑溪沟村外,其余8个村均为贫困村。2015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910户2668人;2016年脱贫113户371人;2017年脱贫26户89人;2018年全镇数据清洗动态调整后有贫困人口717户2217人,其中一般贫困户581户2010人,低保贫困户76户146人,五保贫困户60户61人。全年计划脱贫293户1061人,其中,龙岗、夭庄、碌竹坪、李家庄村4个村实现整体脱贫退出,全镇贫困发生率由25.9%降至13.2%;2019年金华、临江、湘子、杏树岭村完成整村脱贫任务。

二、领导重视

桑溪镇由县级部门、县级领导带头包抓,8个贫困村均由县级单位派驻工作队和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帮扶工作,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了全覆盖,帮扶成效显著。

桑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分管镇长任副组长,各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任务层层细化落实。各贫困村成立脱贫攻坚作战室,组建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全镇上下团结一心,聚焦聚力扶贫开发、两房建设、产业发展、资金监管和项目实施上。  

三、主要做法

桑溪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上下,倾力决战脱贫攻坚:

一是推进产业扶贫。各村因地制宜,致力培育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夭庄村发展吊瓜种植100亩,水稻田套养泥鳅30亩;龙岗村发展核桃300余亩、黄姜360余亩,建设1500平米生猪养殖基地;李家庄村发展银杏450亩、板栗100亩;碌竹坪村发展桔梗130余亩;杏树岭村发展养蜂200箱、花椒200亩;湘子村种植魔芋260亩、发展吊袋木耳10万袋;临江村种植油牡丹650亩、香橼970亩、发展椴木香菇、木耳500架、达州脆青李40亩,各村产业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效明显。2018年全镇共计兑付产业扶持资金178.68万元,完成小额贷款102户178.7万元,一二季度实现贴息137户114867.6元。

二是统筹两房建设。全镇“十三五”易地搬迁301户1019人,截止目前集中安置已分房交钥匙160户,其中李家村安置点116户,磨子桥安置点3户,桑溪沟安置点41户;分散安置任务10户,目前已入住5户,5户在建。

全镇危改任务209户(C级35、D级174户),截止目前已竣工入住142户(C级32户、D级110户),在建23户。目前已验收130户,完成兑付资金77户148万元。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李家庄、碌竹坪村300万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完工。龙岗、夭庄等六个村道路建设共投资约1625万元,拓宽硬化共计34.36公里。龙岗、临江、夭庄、杏树岭村人畜饮水工程建成完工;新建湘子、临江、金华和夭庄村卫生室已投入使用;临江、夭庄、碌竹坪、李家庄村文化广场建成投入使用;8个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涵盖环境绿化、亮化及文化墙美化项目已施工完毕。截止目前,8个贫困村均完成通村路建设任务,电力入户率达100%,安全饮水率达100%,标准化卫生室且配备有资质村医达标率100%。

四是“两社一会”组建运行良好。截止目前,8个贫困村均成立了扶贫互助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各村扶贫互助合作社通过产业扶持、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模式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全镇8个扶贫互助合作社共实施30万元以下项目35个,村级集体积累增加4.6万元。8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现有资金364.8万元,入会群众770户,其中贫困户717户,共向群众放贷137.1万元。“两社一会”的组建运行,激发了农户的参与热情,坚定了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五是项目库建设编制完成。对照“57”标准,经村级评议公示、镇级审核、县级核查认定,我镇各村共编制入库项目112个,其中能力建设项目10个,金融扶贫项目3个,产业扶贫项目8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个,计划投资共计3540.1万元。2018年已实施完工或正在实施的编制项目有56个。

第8篇

自我加压、全面扶贫、首战必胜

《决策》:滁州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虽然是非重点贫困地区,但脱贫任务依然艰巨。滁州贫困人口和扶贫工作有哪些特点?

张祥安:滁州是农业大市,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人均商品粮产量居全省首位。滁州市现有1个省级重点贫困县――定远县,4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五个县(市)共有贫困人口5.26万户13.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7%,低于全省2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贫困人口分布不均衡。县与县之间不均衡,全市约55%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定远县。全市123个贫困村,定远县就占70个。村与村之间不均衡,全市13.2万贫困人口呈零星分布,其中73%的贫困人口分散在非贫困村。低保、五保贫困户比例较高。全市低保贫困户人口5.4万,占41%;五保贫困户人口0.9万,占7%。从致贫原因看,因病贫困户比例较高。全市贫困户因病致贫占55%,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

尽管上级只认定滁州市5个县有脱贫任务,但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我市在天长、南谯和琅琊3个市、区同步开展脱贫攻坚,自我加压、全面扶贫,识别出1.3万户,2.2万相对贫困人口纳入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范围。

《决策》:今年初,滁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1号文件。近一年来,滁州市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如何?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有待克服和解决?

张祥安: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全面实施“十大工程”,聚力落实八项机制,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快速扎实推进,55个村出列、4.5万人脱贫首战目标任务定能实现。突出抓好五个方面:

突出联系帮扶。市、县、乡三级均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市级领导“1112”定点联系帮扶制度,即1名市级领导联系1个乡镇、1个贫困村、包保2个贫困户,39名市级领导率先垂范、带了好头。全市共安排17134名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实现“县、乡、村、户”包保帮扶全覆盖。

突出精准识别。将关口前移到公示环节,实行“农户申请、四邻签字、组级评议公示、村级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县级复审公告”,程序更加精准,有效解决了“群众公认”的问题。三次“回头”,确保质量。先后开展两次大督查,4月中旬进行了第三次“回头看”。其中剔除不合格人员5.1万人,新识别贫困人口5.4万人。

突出因地制宜。每个县市区都组织5个以上懂生产、懂技术的工作组,成立专家智囊团,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制定“四项清单”,解决一般干部帮扶措施拿不准和“一村一品”产业选不准的问题,用技术保障精准。市扶贫办还特别制定了“入户信息采集和脱贫方案制定样本”,“帮扶责任人月度帮扶记录登记表”和“贫困户家庭全年主要收入支出来源明细表”,对四项清单进行补充完善。

突出产业扶贫。着力抓早,早在1月份就制定了产业扶贫百种模式,2月份成立了45个专家帮扶指导组,抓住了春耕备耕这个关键,争取主动;着力抓快,3月份研究制定了补助政策,4月份全面组织实施;着力抓好,一月召开一次会议现场推进,比学赶超。全市已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共2.8万户,占除五保户外的贫困户比重达48.7%,为实现“造血”扶贫夯实了基础。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市财政资金投入的扶贫项目共3329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实现资产收益1970多万元。

突出调度考核。在调度上,推行“八个一”工作法。即,每日信息一交流、每周工作一小结、每旬重点工作一通报、每月召开一次现场会、每月开展一次督查、每双月一次过程考核、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每年一次总考核。在考核上,实行分类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分项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拟定了一系列考核办法。

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一是资金拨付不快,需要改进资金管理办法和使用办法,做到早拨付、早实施、早发挥效益。二是要加大非贫困村的支持力度。当前,对贫困村的资金、人力投入、支持很大,对非贫困村相对较弱。我市大量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贫困村,应适当加强对非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的扶持力度。

产业扶贫创新模式

《决策》:滁州市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近年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如何将“三农”工作与扶贫结合起来,用改革新思维、发展新理念打好脱贫攻坚战?

张祥安:“三农”工作和扶贫工作是总体和部分、系统和关键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滁州市必须不辱使命,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供给侧改革的新思维和五个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在强产业、破瓶颈、补短板上下功夫,担负起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跑责任。

一是强化统筹理念,坚持“四化同步”。利用工业化的理念、信息化的手段、产业化的要求和城镇化的成果,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补齐农业不强、农民不富、农村不美这个短板。二是强化现念,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以“工业化”、“市场化”思维,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为重点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推动以“规模化、原料化、机械化、电商化、复合化”为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建立健全符合供给侧要求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不断释放和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三是强化绿色理念,提升共享成果。大力建设“生态宜居村f美、产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攻坚提供方向引领、环境保障和信念支撑。

《决策》: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开发,走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的路子。滁州在方面探索出哪些好的模式?

张祥安:做好产业扶贫,关键是走好“龙头带动、资本投入、科技支撑和产业融合”的路子。实践证明,单一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靠自身发展产业,往往受到市场、技术、资金等制约,难以实现稳定发展。针对这个情况,我市在发展产业扶贫上,重点推广三种模式。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产业+贫困群体”模式。目前,全市已有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0家合作社、329个家庭农场参与帮扶,吸纳1654个贫困人口就业、带动10503个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

二是“村集体+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如定远县定西村在农业企业和农户之间搭建“桥梁”,规划建设了一期面积200亩、投资200万元的特色种养业扶贫示范基地,建立“企业、贫困户、村集体”三方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三赢”机制,覆盖全村40户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贫困户中的自种户年均蔬菜收益超过3800元,代种户获得年分红收入3800元。

三是折股量化合作模式。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来安县舜山镇六郎村贫困人口共42户、72人。该村将6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以每股10元折算成6万股,按比例进行分配。目前年资产收益6.56万元,每股收益1.093元,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五保贫困户每年人均资产收益分别为378元、568元、946元。凤阳县姚湾村投资177万元建设了3个大棚蔬菜项目,将财政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107万元,以每股1万元折算成107万股,量化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在发展村级特色产业的同时,让贫困户取得固定的资产收益分红。

《决策》:滁州不断开拓脱贫新路径,在特色种养业脱贫、乡村旅游扶贫等方面探索创新。这些做法实践中的效果如何?

张祥安:近年来,我市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以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为代表的农业多功能开发快速发展,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和必由选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特色种养业脱贫方面,贫困户在获得资金、技术和销售等支持下,找到一条勤劳脱贫的路径,既能获取较高的收益,又能坚定劳动致富的信心。如,凤阳县东陵村贫困户陈如芬通过种植大棚草莓,年收入达10万元,如今不仅脱贫而且成为致富带头人。

在乡村旅游扶贫方面,通过“景区捆绑贫困村”,“大户带动贫困户”等方式实现旅游脱贫。如,明光市柴郢村同八岭湖景区建立合作关系,贫困村通过资产租赁收益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贫困户通过务工、餐饮、民宿和销售农副产品收益,户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顺利实现脱贫。全椒县三合村农民刘莉流转了10户含贫困户在内的900亩土地和水面办起了“龙王山生态农庄”,并聘用这10户农民在农庄务工,月月发工资,年底还“按股”分红,使得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此外,按照“宜游则游”原则,“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精选出15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和6个富民工程重点村,直接带动2000余人脱贫。

让发展与脱贫同频共振

《决策》:从长期来看,脱贫离不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十二五”以来,滁州市奋力跨越赶超,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滁州速度”。“十三五”,滁州如何让发展与脱贫同频共振?

张祥安: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经济发展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发展为脱贫提供了物质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滁州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五”我们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让滁州发展与脱贫同频共振。

一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当前,我市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十三五”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M一步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迈向新的更高的水平,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要着力抓好贫困地区发展。加大政策扶持,着力推动发展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重点支持贫困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推进滁州西部贫困地区大工业基地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形成全省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9篇

“一字之差,一字千钧”

《决策》:不久前,在考察安徽时专门视察脱贫攻坚工作。我省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刘永春:在考察安徽时强调,“扶贫开发关键是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实干加巧干,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扶贫系统深受鼓舞和鞭策。

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意识、精准意识、责任意识和攻坚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在求准、求实、求细、求严上狠下功夫,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决策》:安徽扶贫工作在全国开展较早。纵向看,现在的脱贫攻坚跟过去的扶贫开发有何区别?

刘永春:扶贫工作过去是叫“扶贫开发”,去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改成“脱贫攻坚”,尽管是一字之差,按照的原话讲,这就是一字千钧。这个改动意义很大。

早在1981年,安徽省就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当时的重点是抓革命老区。1986年,国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规模扶贫。从1994年到2000年实行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到2010年实施了第一个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现在正在实施从2011年到2020年的第二个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

由扶贫开发改成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标志性节点。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脱贫攻坚有了时间节点。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指标。时间、目标、任务都已经明确了,这就是为什么把扶贫开发改成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共享的理念就是改革的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全体人民包括贫困人口都要共享;全面小康是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小康。

《决策》:安徽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我们探索出了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刘永春:首先,安徽光伏扶贫在全国走在前面。一个贫困户建一个3000瓦的太阳能电站,一次性投入2万多元,一年就能增加3000块钱的收入。到今年年底,我省光伏扶贫贫困村能覆盖到1000多个,农户超过11万户。

光伏扶贫重点是解决“三无户”的脱贫问题。“三无户”,即无资源,在农村连土地资源、山场资源都没有的;无劳力,一个家庭因病或残疾没有劳动力的;第三个就是无稳定收入。它的优点就是精准到村、精准到户。

第二是驻村扶贫工作队。我省2010年就开始搞“选派干部”,现在已经是第六批了,安徽有这个基础,在全国是做得比较好的。

第三就是社会扶贫,在全国有我们自己的独创做法。过去,社会扶贫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捐助的人不放心,我捐的款,给谁用,用哪去,我不知道,谁来监督?直白地说,就是社会信任度低。被捐款的人也不知道是谁捐给我的。用俗话说就是,麻杆子打狼――两怕。从2014年开始,我省创新了一个办法,叫项目认领、认捐。在网上建立扶贫项目库,贫困村需要什么项目,贫困户需要什么项目,向社会公开,捐助人自愿认领项目。扶贫办只起平台作用,项目提供出去,组织认领的人签个协议。社会扶贫的信任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冲刺阶段的重点与难点

《决策》: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扶贫,安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当前,我省贫困人口和脱贫攻坚工作有哪些突出特点?

刘永春:当前,我省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从难度上看,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别山片区和皖北地区,这是我省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这些地方大多资源匮乏;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占57.2%、因缺劳动力致贫的占9.7%、因残致贫的占7.3%,这一部分人怎么通过帮扶实现脱贫难度很大。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剩下的贫困地区多是区位较差、交通不便、生态脆弱的地区,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

同时,一些地方对于如何实施精准扶贫,如何促进群众增收,如何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酵母作用,如何整合好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力量等方面,办法还不够多,措施还不够有力,还没有完全体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扶贫开发队伍也亟待进一步加强。

《决策》: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我省脱贫攻坚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刘永春:从组织领导层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行书记、省长双组长制,五级书记一起抓;建立了“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帮扶体系。所有贫困村都派驻工作队,乡镇设扶贫工作站,村级设扶贫专干,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体系。

政策层面,形成了“1+20”的政策体系。“1”就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就是20个配套文件。措施体系也基本形成,全省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同时,建立了一整套责任体系。各市与省里签,一层层签,一直签到村一级,也有一整套的考核办法。今年,中央又做出决定,贫困县党政正职在完成脱贫任务前,一律不得调整。所辖贫困县较多的市和贫困人口较多的乡镇,党政正职也要保持相对稳定,把“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作为一条纪律,切实稳定贫困县党政正职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另外,还建立退出机制。从贫困县到贫困村、贫困户,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脱贫退出机制。如果没有这样一套机制,将来就容易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反复强调,脱贫必须实实在在,经得起群众认可和社会公认。何为脱贫了?中央很明确,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基础教育、住房安全有保障。

从全省整体布局来看,国家级贫困县有20个(含大别山片区县),省级贫困县有11个,这31个重点县占安徽贫困人口接近80%。从地市来说,安庆、六安、阜阳、亳州、宿州这五个市任务最重。

目前,各地对脱贫攻坚都比较重视,也涌现出了很多好的典型,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金寨的光伏扶贫、金融扶贫,岳西的特色产业扶贫等等。岳西可以说是村村有产业,并且它的产业都是合作户、大户、龙头企业这些主体带动。产业靠贫困户一家一户去发展很难,一家一户去发展产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非常大。而依靠龙头企业、农村新型主体来带动,市场风险就可以避免,相关技术培训也能做到。像黄山、马鞍山等地,虽然扶贫任务不重,但工作做得比较精细。制定了精准扶贫“菜单”,由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

集中攻克难点和障碍

《决策》:在难啃的“硬骨头”中,特别是因病因残致贫人口脱贫难度最大。针对这部分贫困人口,如何做好健康扶贫?

刘永春:现在,因病是很大的致贫、返贫原因。最近我们在反复研究健康脱贫,这方面必须拿出硬措施,不能泛泛而谈。很多贫困人口收入指标是能达到脱贫要求的,但不能只看这一个账。

比如,前不久总书记看望的一个贫困户,爷孙俩年收入是1.7万元,平均下来一人8千多,完全达到脱贫标准了。但是爷爷有慢性病,治病一年至少得3000元。孙子还在上学,一年就要1万多。这两项一去,生活就没钱了,支出远大于收入。因此,他们还是贫困人口。

如果没有“三保障”,就算收入能把生存问题解决,依然摆脱不了贫困。所以脱贫的标准是个综合指标,不能只看收入。为何过去脱了贫又返贫,不巩固呢?就是这个问题。

因学致贫,按总书记说,一定要阻断代际传递。现在教育扶贫比较完善,最难的就是健康扶贫。难点在于:一是病种太复杂;二是不同医院就诊也复杂。标准如果太高,财政承受不了;如果政策兜底含金量低了,又解决不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健康扶贫核心是重点人群、重点病种。从政策层面的设计就是要“普惠+特惠”。现在基本医疗有普惠性的政策,新农合农村全覆盖,大病保险也是城乡全覆盖,大病救助目前覆盖的不多。特惠就是要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特惠政策。现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是大病、慢性病,我们聚焦的就是这样的重点人群、重点病种。现在要出台的就是兜底保障。这四条措施能有效控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决策》:村集体经济弱,村级组织不强,可能是下一步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障碍。如何抓住村集体这个“牛鼻子”,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

刘永春:村级经济弱、村集体组织不强是脱贫攻坚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里专门有一条,“村出列”的标准必须是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村里要把资产、资源盘活,省里现在也在研究如何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比如,帮助贫困村建光伏发电,一个60千瓦的电站,贫困村一年就可以收入6万块钱。

村支部是基层的战斗堡垒,扶贫落在村、落在户,基层组织特别重要。省里专门召开了一个农村基层组织党建会议,向3000个贫困村派出工作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基层组织建设好,可以教育、带领群众靠劳动创造财富,发挥造血功能,而不是“干部干、群众看”,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就得靠基层组织,所以基层组织一定要建设好。

《决策》:“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目前,战斗在扶贫第一线有村干部、选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刘永春:目前,部分村干部存在能力欠缺的问题,少数村干部想干事,但不会干事。这说明我们的扶贫政策、措施还不够精准,宣传、指导还不到位,致使这一部分人不会干。一些选派干部也可能有资源错配的问题。医生去治病是一把好手,让他去耕田,怎么能行?必须要把会干事的人派到村里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班子不团结。一类是村两委不团结,一类是村干部和我们派出的工作队不团结。中国农村是人情社会,村两委都是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地方,想让他摆脱人情纠葛,很难。因此,在贫困户的认定上,在安排扶贫项目资金上,很难避免一些人情关系。实际上,工作队是把村两委解脱出来了,他是派来的,没有个人利益在里面。

我们现在也在规范,村第一书记和村书记都是脱贫的第一责任人。村两委负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工作队是帮扶责任。村两委都要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作为工作队队员,都要在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决策》:现在强调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督查考核。如何真正考核到实处,发挥考核这个“指挥棒”的作用?

第10篇

在全区上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专门安排部署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目的就是总结分析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交流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统一思想认识,把工作重心倾斜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实在的行动,坚决打赢这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稍后,区委靳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自__年10月召开了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动员会以来,我区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及时召开区委常委会、全体会等多种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进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村、到户、到人,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健全了扶贫机构。区、乡、村三级及时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区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组织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二是强化干部培训。切实加强对扶贫干部的教育培训,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67期,培训人员3600人(次)。三是完善工作机制。为44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44名、驻村工作队员78名,严格按照“五步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完成了2306户7530人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实行精准扶贫“联点包户”工作机制,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四是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健全了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召回、联村包户、资金审计等17个精准扶贫相关制度,实行乡镇每周一汇报、区上每月一汇报制度。结合全区44个贫困村的地域特性、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做实做细了脱贫攻坚方案、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五是攻坚目标明确。制定出台了《__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制定了“1+17+5”精准扶贫工作方案。2016年计划实现脱贫1133户3761人,22个贫困村退出,巴藏沟乡整乡脱贫摘帽。2017年计划实现脱贫1173户3769人,22个贫困村退出,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总体上看,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局良好,但与省、市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从中央到省、市,都把精准扶贫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但从目前工作推进情况来看,全区上下还未形成党政同责,各部门参加、全社会参与、齐心协力推进工作的局面。各县级领导深入到联点村开展蹲点调研,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还需加强。个别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工作安排给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后,习惯于听汇报,作指导,亲自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中开展调研、指导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做到亲历亲为,一些工作仅仅是说在嘴上,还没有真正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工作被动应付,缺乏积极作为精神。区扶贫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顶层设计做得不扎实,对部门、乡镇开展工作督导不力。各部门在工作中未能形成联动机制,工作落实不到位,制定的行业方案缺乏可操作性。“联点包户”制度未能得到及时落实,还未开展实质性工作。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乡镇和部门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把精准扶贫工作当做一般性工作,主要负责人过问少,亲自抓得少,仍然停留在召开会议、宣传政策上,没有实质行动。部分乡镇、村“等靠要”思想严重,张口要政策,伸手要条件,工作被动。有的部门大局意识不强,认为精准扶贫主要是扶贫部门的事,行业部门只要凑凑数就行,把精准扶贫当作工作负担。个别乡镇和贫困村不同程度的存在拿来主义的思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注重于等上面政策和资金支持,缺乏主动突击、积极争取的精神,部分贫困群众还没有真正形成“我要脱贫”的思想,主动参与和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自觉性不高。

三是基础工作不扎实。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前一阶段工作中,不少村上的贫困户精准识别还有不精准的问题,对贫困家庭的收入支出、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等基本情况了解掌握的不详细,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大多数贫困村普遍存在建档立卡工作程序不规范、村户档案缺页漏项,基础资料不齐全、数据逻辑混乱、致贫原因界定不准确等问题。各贫困村制定的脱贫计划不科学、不完整,操作性不强,乡镇与乡镇之间、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的工作水平参差不齐、进度不平衡。

四是宣传引导不深入。宣传工作仅仅局限于做宣传牌、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在深入宣传政策和先进典型经验方面还做的很不够,营造氛围不浓。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经常性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工作力度不大,宣传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没能真正与贫困户拉家常、问寒问暖,向群众讲清讲透相关政策,导致部分贫困户对政策理解的不深不透。各乡镇、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和扶贫干部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主动学习不够,自身对相关政策理解掌握不深不透,对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说不到点子上,心中无数,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待改进和加强。

五是发展思

路不明确。各乡镇、各部门、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在精准扶贫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如何脱贫致富谋思路、想办法、出点子、定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乡镇、各部门为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精准推动上下实功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就培育增收产业和特色产业方面思路不清,制定的产业发展措施与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联系不紧密,甚至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对贫困户如何持续发展产业、确保脱贫不返贫等的研究不深,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去谋划,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措施不细不实。制定的脱贫攻坚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甚至个别乡镇、村还存在照抄照搬和雷同现象,没有集中精力去潜心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动认领、对号入座,认真加以研究,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目前,全省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已陆续出台,各项精准扶贫项目也已基本确定,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在推动工作上求突破,在抓好落实上下功夫。一季度已经过去,要完成今年的精准脱贫攻坚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各部门和驻村工作队要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要求,对当前工作进行再梳理,再完善,再提高,理清轻重缓急,明确完成时限和节点,确保全区精准扶贫攻坚既定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六个精准”、“八个一批”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就近期工作而言,既要抓好全局,更要突出工作的重点,要把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一)切实做实做细产业扶贫措施。按照精准扶贫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或一户多策的要求,要在突出抓好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措施落实的基础上,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各自的职责和优势,分别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切实做实做细产业扶贫各项措施。一是农牧局牵头,各乡镇、各相关部门配合,紧紧围绕富硒资源优势,在“五大富硒产业链”培育中,重点通过财政投入(5400元/人)、金融支持(每个贫困村50万元产业发展互助金、银行3-5万元/户贴息贷款)、行业部门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在规模化种植、养殖,发展家庭牧场上下功夫、出实招。二是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徒步采风、滑雪滑草、农家乐、美丽乡村游、休闲农业等旅游项目;认真实施好投资300万元的三合镇邦业隆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周边两个村的100户贫困群众实现增收。今年,区上重点确定10家基础好、有规模、有特色、诚信经营的农家院,政府给予重点帮扶,提升农家乐档次和水平,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三是各乡镇牵头,区扶贫局、市场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配合,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运输、餐饮、小加工、小卖部等家庭经营,带动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四是由各乡镇牵头,扶贫局、农牧局、工业和商务局等部门配合,加大积极扶持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强的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商贸流通等企业,对无能力发展产业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带资入股的形式,实现资产收益脱贫。今年,巴藏沟乡要依托郭尔三村已建的100个家庭牧场和李家村奶牛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养殖业和富硒大蒜、饲草种植。沙沟、古城和石灰窑乡等依托与威斯顿公司签订马铃薯购销合同,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建立油菜、蚕豆、树莓等特色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牛、羊和蛋鸡等规模养殖。三合镇重点发展乡村旅游,马铃薯、大蒜种植,生猪养殖等产业。洪水泉乡依托土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燕麦种植和家庭牧场、生态牧场等规模养殖场建设。平安镇和小峡镇,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好政策兜底扶贫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养殖、小卖部、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帮扶措施。以上各项措施要在4月底完成基础工作,5月份全面付诸实施。总之,我们要切实发挥好每户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金融扶贫资金的支撑,立足贫困实际,千方百计发展增收产业,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二)全力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今年,全区扶贫易地搬迁将重点在三合镇和石灰窑乡的5个贫困村的832户3204人当中实施,其中,对三合镇翻身、邦业隆、窑洞、索尔干4个村采取“进镇上楼”方式,在三合集镇集中安置409户、货币安置184户;对石灰窑乡上法台村采取整村就地安置227户、货币安置12户。整村搬迁安置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推动人口向城区、集镇和中心村聚集。对集中安置的农户,要全面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搬迁建房资金不足的群众,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提供贷款和贴息补助,对自主安置的农户给予货币补助。2月9日和4月16日,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在石灰窑上法台村和三合镇分别召开了扶贫易地搬迁专题调研和现场办公会,对全区易地搬迁安置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和部署,石灰窑乡、三合镇和区扶贫、住建、水利、林业、交通、

国土、新农办、供电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既定任务目标,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4个村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一期工程要在8月底按期完工,保证192户群众在年底全部搬迁入住;二期工程要在5月底完成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6月上旬正式开工建设。石灰窑乡要在4月底前制定完成上法台村整村就地搬迁安置工作方案,确定具体安置地点,农房户型、建设面积、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建设方式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资金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5月份正式开工建设。(三)抓紧落实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区扶贫局要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尽快落实项目资金700万元,按照省上的要求,抓紧落实扶贫产业园项目。一是区扶贫局牵头,各乡镇、农牧局配合,依托现有的绿雏、成贵、金阳、联胜等规模养殖场,以公司+农户、贫困户带资入股、利润分红等形式发展特色养殖,带动农户1200户,养殖畜禽1.08万头(只),平均每户增收1500元以上,该项目要按照省上的新要求,至少将一半以上的农户确定到建档立卡户贫困户中,同时建成家庭牧场65个。二是农牧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对发展产业受限制的贫困村,采取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在川水地区流转土地集中种植富硒大蒜300亩、蔬菜1000亩,带动520户贫困户增收。三是区就业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支持有实力的公司,通过平安旅游产品开发基地“公司+农户”形式,带动500名离不开家又无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妇女从事刺绣、串珠等工艺品制作,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四)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由各乡镇牵头负责,区扶贫局、财政局、金融服务中心、信用联社配合,对贫困村需求贷款的农户和资金需求量进行详细的摸底,抓紧在各个贫困村组建扶贫资金互助社,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切实用好、用活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的各项政策,将贫困村的50万元产业发展互助资金与“三农惠农”贷款、财政支持贫困户贷款贴息、信用小额信贷免担保、免抵押等资金紧密结合起来,全区精准扶贫融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切实解决规模种养殖、小型加工、商贸餐饮等创业计划中的资金难题。对每个贫困村50万元的扶贫互助社资金,实行村财乡管,制定精准扶贫资金互助社具体操作和管理办法,将50万元资金放大3倍向农户借贷,支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区扶贫局尽快制定资金互助社的指导意见,促使互助资金尽快发挥效益。对2017年的产业扶贫到户资金要从今年及早着手,制定具体的金融扶贫工作方案,由政府贷款,将每户5400元产业扶持资金以贷款方式提前落实,及早实施,确保资金发挥好效益,保证明年全面实现全区脱贫目标。要继续深入开展信用平安建设,加快对信用村、信用户的授信,及时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信贷支持。

(五)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扶贫项目。按照精准扶贫“八个一批”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好省、市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确保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积极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安排专项经费,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抓好烹饪、机械操作、刺绣、种养殖技术等技能培训,实现贫困户再就业,靠技能增收脱贫。今年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131人次,劳务输出787人。二是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加大对就读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助学贷款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贫困家庭的子女“两后生”到教学质量高、就业渠道广的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今年通过发展教育脱贫103户105人,对全区70名在校大中专贫困生进行补助。三是对贫困人口实行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有效遏制和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今年实现医疗救助脱贫304户309人。四是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无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实行居家养老。今年通过政策性保障兜底脱贫148户365人。同时,各乡镇要牵头抓总,区扶贫、水务、交通、林业、住建、文体、卫计、教育、新农办、供电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密切配合,按照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整合资金,全面解决在贫困村水、电、路、气、网、绿等基础设施短板,补齐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幼儿园、早教点、卫生室等公共设施缺口,有效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和公共服务。

(六)抓紧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由区精准扶贫指挥部办公室和区扶贫局牵头,各乡镇配合,扎扎实实做好贫困户基本信息、档案资料等各项基础工作和相关数据、信息采集,对全区2306户7530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的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核实,立即着手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等工作,确保在4月底前完成大数据平台建设任务,5月份正式联网启动使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狠抓责任落实上下功夫。各乡镇作为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的主体,要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管、亲自干,至少承包1个贫困村,经常性的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对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实行挂图作战,确保乡精准扶贫工作站和村工作室的高效运转,切实把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特别是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农牧、水利、民政、教育、财政、扶贫、供电等部门,既要履行好包村帮户责任,更要落实好行业主管责任,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做好产业帮扶等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局面。各乡镇、各部门要把精准扶贫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精准扶贫上,把措施和力量聚焦到精准扶贫上,做到精准扶贫工作优先安排、优先落实、优先保障。

(二)强化宣传引导,在营造浓厚氛围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及省、市、区出台的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知识,确保我们的各级干部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熟记熟知,做到开展精准扶贫“自身过硬”。另一方面,各级干部要主动深入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办法,扎实开展宣传工作,切实加大对精准扶贫扶持政策、相关规定及相关程序的宣传力度,在全区上下营造精准扶贫攻坚的浓厚氛围,确保群众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精准扶贫政策,并积极主动支持和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三)夯实基础工作,在实现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各乡镇和驻村工作队要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再进行一次“回头看”,对贫困户进行一次再走访、再宣

传、再识别,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等逐一进行核实认定,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坚决杜绝张冠李戴,巧立名目等现象,为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各乡镇要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区有档”的要求,切实做好数据纠错和资料归档工作,对贫困户基本信息、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再完善,实行台账化管理,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和帮扶成效。区扶贫部门要按照样板村的标准,进一步规范精准扶贫各类表册、账簿等资料样式,抓紧印发到乡镇和各驻村工作队,最迟在5月上旬完成规范的档案资料填写、整理、归档工作。(四)对接需求清单,在推进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各乡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贫困群众的迫切愿望出发,按照不同致贫原因(因灾、因病、因学、缺资金、缺技术等),详细分类汇总出贫困村、贫困户年度脱贫需求清单,分类建立工作台账,一户一策的确定脱贫计划和措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全区扶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和时序安排,制定详细的路线图、时间表,把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人,细化到每周甚至每天,确保天天有事做、周周有变化、月月有总结,不折不扣、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需求清单,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实施项目,盯紧目标任务,按照边规划、边建设的原则,对已确定的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要落实责任、倒排工期、抓紧实施、全面推进,确保按期完成。各乡镇要对各贫困村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情况再做一次详细的摸底调查工作,在4月底前汇总上报区扶贫办,指挥部将需求清单汇总,分类后归口分解给各部门,各部门要上报项目,筹措资金,确保落实,杜绝放空炮。

第11篇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本思路,将助力脱贫攻坚与团的各领域工作紧密结合,坚持瞄准贫困地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体现共青团工作特色、纳入党政扶贫开发工作盘子的原则,创新工作载体,完善支持机制,组织动员全州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自觉投身脱贫攻坚实践,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二、目标任务

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全州2018年1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以智力扶贫为重点,实施助力生产脱贫、教育脱贫、人才脱贫和开展公益扶贫、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等具体行动,通过2016-2018年三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贫困地区青少年整体素质明显提升;贫困乡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比例大幅增加;共青团组织挂钩的贫困村以及团干部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地区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共青团组织及广大团员青年在脱贫攻坚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共青团自身建设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得到切实加强。

三、工作内容

按照《大理州贫困乡村出列和贫困人口减贫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一)助力生产脱贫

1.强化团属资源支持。整合并深入实施“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共青团希望水窖“1+X”公益活动等团属扶贫项目,三年累计投入扶贫信贷资金不少于2亿元,并重点向300个贫困村倾斜。依托大理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青年创业帮扶项目,至2018年,累计直接投入资金不少于500万元,采取项目补助、产业覆盖、技能培训、资金互助等形式,2016年起,每年扶持不少于300名农村青年、“直过民族”青年创业发展。充分激发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鼓励青联委员到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推动青年种养殖大户与贫困群众开展合作种植、合作养殖,动员青年企业家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提升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吸纳贫困青年就地就业。

2.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就业、见习信息机制,依托青联委员联系点、“青年创业州长奖”获奖企业、“青年文明号”等组织机构,募集一批岗位定向优先解决贫困村青年就业。探索建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至2018年,累计建立“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50个,提供就业见习岗位500个,帮助不少于1000名农村青年提升素质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实用技能创业培训,开设“青年脱贫致富分享课堂”,重点提高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对象、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能人等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探索建立县级“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站”,2016年完成大理、祥云、宾川、永平、洱源、剑川等县市的“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站”建设,为农村青年创业就业提供金融知识培训、政策咨询和服务支持。

3.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完善创业“资金+导师+政策”链条,着眼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青年,从资金、技术、电商培育等方面入手,加强导师和骨干队伍培育,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青年开设网店。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技术指导和小额信贷支持,帮助解决青年电商创业的资金问题。2017年,组织青年电商创业大赛,促进青年电商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电商与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对接,促进青年电商与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二)助力教育脱贫

1.开展贫困青少年助学行动。建立大理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其希望工程共同体(县市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公益体系,2016年启动并完成全州贫困青少年群体现状调查试点工作,全面推广运用“大理州贫困青少年救助管理系统”,对贫困青少年群体建档立卡、精准对接。深化希望工程、希望之星、“圆梦行动”等品牌工作,三年累计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每年资助不少于1000名贫困学生,对“贫困读书郎”这一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助学帮扶。

2.着力发展校外教育。2016年起,联合农业、人社等政府职能部门,与职业技工学校、专业培训机构、企业合作开展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到2018年底将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学习技能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和农村贫困青年劳动力培训一遍,确保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至少1门致富技能。

3.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分类帮扶。2016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建立完善全州青少年“大维权”工作体系,将社会闲散青年纳入就业培训工作计划,优先安排有就业意愿的社会闲散青年参加职业培训;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建立“帮教档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和方法开展帮教活动;建立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机制,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参与帮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返乡、复学、就业;做好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寄养、生活照料等安置工作,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及时给予临时性生活救助;实施“春暖人间――关爱贫困留守儿童专项行动”,开展贫困留守儿童调查,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救助;帮助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解决生活、学习、就医方面的困难,最大限度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能上学,能就医,能融入社会正常生活。

(三)助力人才脱贫

1.组建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分级组建以团干部、团员、青年技术能手为骨干的“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和“青年志愿者宣讲团”,覆盖全州11个贫困县33个建档立卡的贫困乡镇和300个贫困村,其中,2016年覆盖出列计划的4个县、16个乡镇、172个村;2017年覆盖出列计划的4个县、13个乡镇、101个村;2018年覆盖出列计划的3个县、4个乡镇、27个村,从政策宣讲、脱贫宣传、项目对接、智力支持等方面强化对口脱贫工作,在落实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和项目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积极为贫困乡村、贫困群众脱贫贡献力量。

2.培育贫困地区本土青年领头人。深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优先选拔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青年典型参与各级党政、共青团系统组织的评选活动,用青年身边的优秀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加强对乡镇直属团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村团(总)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工作指导和创业帮扶,优先推荐申请小额贷款或扶贫贴息、优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外出研修、优先给予项目和政策扶持、优先推优入党,引导其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积极作用。

3.实施基层志愿扶贫项目。深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设置服务岗位,至2018年累计招募不少于150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贫困地区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拓展青年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的项目和载体,发挥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作用,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贫困地区参与调查访问、政策宣传、科技服务等工作。

(四)加强公益扶贫

1.发挥“希望工程”品牌优势。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扩大资金募集规模,在继续向贫困地区援建希望小学、持续做好 “圆梦行动”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大力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并探索开展希望厨房、希望书屋、希望卫生室、希望音乐教室、希望体育场等希望工程项目,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寄宿条件,促进农村基层基础教育条件不断改善。

2.创新公益扶贫手段。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众筹、众扶、众帮的扶贫模式,引导公益扶贫重心下移。利用“青年之声”网络平台,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广泛开展微捐赠、微公益活动,建立“人人可公益”的扶贫渠道。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合作,争取项目、资金多方位进入扶贫领域,并把募集的资金、项目精准对接到村到户到人,让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切实落到贫困群众的身上。

3.加强医疗公益扶贫。2016年起,将先天性心脏病救助、“微笑列车”唇腭裂患者矫治项目等免费医疗资源优先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发动医疗爱心企业和爱心医院积极参与精准医疗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家庭患者减轻医疗费用。动员有专业技能的医疗卫生系统青年志愿者对重大疾病、特殊疾病、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定期医疗关怀。

(五)着力强基固本

1.加强贫困地区团建。坚持党建带团建,以党的工作、活动阵地为依托,以脱贫攻坚项目为载体,全面活跃乡村两级团组织。加强对贫困地区基层团组织的关心、指导和扶持,针对贫困地区农村青年区域聚集特点,以2016年村级团组织集中换届为契机,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青年致富带头人、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等吸纳到村、合作组织团组织班子中来,夯实贫困地区团的工作基础和工作力量。

第12篇

一、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

按照文件,乡2015年扶贫开发主要工作任务是:减少贫困人口83户299人,贫困户危房改造10户,劳务扶贫培训50人,园区企业招工就业8人,扶贫小额信贷140万元。

二、上半年工作推进情况

(一)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十大行动”

1、党建扶贫促进行动。组建了以县级帮扶单位领导任组长的4个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组,成立了4个联建党支部,乡党委下派4名干部到4个贫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党支部公开向群众承诺2015年帮扶20件以上实事,每个贫困村重点培育养殖业农村致富带头人2户以上。

2、扶贫助学促进行动。14名贫困家庭学生享受职业教育“雨露计划”补助2.1万元,栋梁工程“一日捐”0.35万元;组织开展“六一”儿童节慰问活动,市、县帮扶单位和乡村捐资赠物达3.2万余元。

3、卫生扶贫促进行动。乡卫生院到贫困村开展义诊活动1次,服务210人次,完成体检建档477户,免费体检58人。新建村卫站2个。民族村4组贫困儿童的门园园在社会帮扶下,在接受心脏手术成功,直接为其家庭减少了2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

4、救济救助保障促进行动。将符合低保条件的192人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落实专项帮扶救助措施2万元。成中集团社会扶贫45万元,解决彝家新寨群众生活物资。

5、技能培训促进就业行动。组织村干部20人到镇村、村参观学习,培训相关法规培训和技能、金融知识82人,养殖培训141人,发放养殖技术资料160份。

6、住房保障促进行动。按“优先建卡贫困户,保障农村低保户,照顾重点优抚对象,兼顾其他贫困户”的原则,确定2015年危房改造90户,其中:建卡贫困户45户。现已搬迁入住10户、在建70户。为477户贫困户办理房屋产权,“双证”已发放到户。

7、产业扶贫促进行动。积极宣传动员贫困户家庭符合条件的人到县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区连片开发已成片栽种核桃4300亩,龙眼180亩,枇杷90亩,覆盖贫困户267户1184人。

8、乡村旅游扶贫促进行动。(1)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制作《我在,你在哪里?》系列宣传活动,点击率超过10万人次。(2)组织旅游文化活动。成功承办由北京沃伦轻舟俱乐部组织的“舟游中国”和“左右户外俱乐部”70余人在我乡开展户外徒步旅游活动。(3)夯实旅游硬件基础设施。金江石林道路硬化、冒水隧道口新建寨门、集镇小广场、波形护栏风貌打造等已基本完成建设。烂田村彝家新寨建设完成项目进度的75%,预计在10月底前完成搬迁入住。启动了滨江路文化长廊风貌打造项目,预计7月底前完成。

9、金融保险扶贫促进行动。兑现2014年贫困户贷款建房财政贴息资金2.445万元,2015年新增贫困户财政贴息扶贫小额信贷660万元。

10、智志扶贫促进行动。完成2014年脱贫户生产发展项目验收和2015年规划脱贫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规划,已将2014年脱贫生产发展资金2000元/户兑现到户。

(二)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将全年目标任务分解到村、落实到户、责任到人,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1、扶贫解困。全面完成477户1778个贫困人口的信息核实、数据采集、系统录入,如期完成扶贫攻坚“双签约”和贫困村“三图两表”资料上墙工作,按时编制完成《贫困村脱贫发展规划》和《贫困户脱贫帮扶计划》,乡、村“6+6”资料卷宗归档。与今年拟脱贫的83户贫困户签订生产发展扶持项目协议书,落实脱贫增收项目和干部帮扶措施,现已减贫33户12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0%。

2、项目建设。2014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除彝家新寨在建外,其余项目已全面完成建设,正在抓紧验收报账。2015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在有序推进中。

3、其他工作。定点帮扶活动有声有色,市、县对口单位真帮实扶,县委统战部牵头县民宗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协调前山村饮水工程4万元,民族村2000米便民路16万元,龙宝村公路建设资金28万元,英雄村公路硬化计划4.8公里。

4、上半年受表扬通报情况。屏委[2015]16号、屏扶办发[2015]15号两次通报表扬。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乡贫困户多,贫困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差异,各村项目建设进度不平衡,扶贫开发项目及资金匹配仍显不足。

(二)产业发展较为零散,未形成规效益,产业整合力度不够。

(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水利设施亟待开发和完善。村级公路等级低,运载能力差。

四、下季度工作计划

(一)完成民族村1、2组2公里便民路。

(二)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和劳务扶贫培训年度目标任务,扶贫解困达到210人以上。

(三)前山村饮水工程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