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营销论文

体育营销论文

时间:2022-12-13 10:2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营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营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体育赛事;服务营销;赛事市场;营销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向小康型转变。消费支出模式方面。用于教育、卫生、娱乐、健身等的支出显著增加。至2006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人均GDP达到2060美元,民众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用于运动休闲的支出进一步增加。同时,家庭小型化,家务不断减少,五天工作制给人们带来更多闲暇时光,从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们对体育娱乐的需求。以上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无疑将扩大各类体育赛事消费市场的需求,为体育赛事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产业政策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未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而我国体育赛事不像某些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受到发展限制,同人们关注的健康和环境也没有冲突,因此,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以往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集中于体育用品制造行业,相比之下,健身娱乐和体育赛事表演业的发展还很薄弱。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增长逐渐转移到依靠以赛事活动为代表的本体产业的轨道上。除了国内的足球中超联赛和CBA联赛以及乒乓球联赛,各类世界顶级赛事,例如NBA季前赛、F1上海站比赛、网球“大师杯”赛等纷纷登陆中国,掀起了全民观赛的热潮。

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年人均体育消费为元,以此推算,全国现有城镇居民约3亿人,全国体育市场规模就可达700亿元,这还不包括占中国市场70%的中国广大农村体育产业市场。

国内巨大的体育赛事市场不仅吸引了国内资本的眼球,也引来海外赛事公司的青睐。IMG、八方环球等世界顶尖的赛事公司就是利用了改革开放的契机进入我国。国际公司依靠丰富的经验、殷实的财力、国际化的视野、累积的人脉,以及拥有的众多非物质资源,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元、更专业的体育赛事体验。

如何使体育赛事价值最大化,是所有赛事经营者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体育成为高度集权下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如何将体育竞赛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商业化推广和运作,是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以及有经验的管理团队和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都是赛事价值最大化的助推剂。在变革的过程中,营销观念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拟将在分析我国体育赛事经营现状的基础上,从服务营销的视角对赛事营销策略进行研究。

1我国体育赛事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营销观念落后.手段单一

国内体育赛事营销的突出问题在于营销理念滞后,在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赛事经营领域,未充分认识到营销的重要性。

多数经营者对营销的认识还停留在生产导向阶段或者流于表面地把赛事营销同众多实体商品的营销等同起来。导致赛事营销的落后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营销理论研究的滞后。我国营销领域基本是延用了菲利普?科特勒倡导的4Ps理论,维持商品营销框架,而与实际生活中,服务产业加速发展的现状不符。赛事营销,被长期忽视,造成理论研究跟不上服务业的现实实践。二是体育赛事经营主体角色定位模糊。我国特殊的体制,造成相当大部分的赛事经营者、主办方是半官方或者带有公益事业气质的企业。习惯了垄断经营,难免有“坐等客人上门”等计划经济陋习。

三是营销方式简单粗放。本土的体育赛事经营刚起步,赛事运作以及营销等各方面都处在探索期,没有完整的营销战略,短期地追求速成和回报。营销方式原始,错误地把营销等同于促销,一谈营销就是价格战。

四是营销专业化程度低。我国体育赛事经营领域中,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人才十分稀缺。一贯不重视营销,造成精通市场运作和赛事产品营销的人才凤毛麟角。在欧美赛事经营中,专职的营销组织十分常见,营销外包司空见惯,而我国在赛事举办过程中.企业仍习惯于单打独斗,对于营销外包的尝试少之又少。

1.2门票收益不佳

据调查,国内体育赛事经营企业和专家都认同,目前我国体育赛事主要收入来源是电视转播权和赞助。而欧美成熟市场里,赛事的收入很大部分来自票房,票房增长与比赛的质量、观赛的整体体验息息相关。不论是美国的NBA,还是英国曼联俱乐部,门票是盈利的重要部分,某种程度也是衡量赛事价值的表征。造成门票收益不佳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核心产品开发不充分。赛事的核心产品是比赛,国内体育赛事营销侧重冠名权、转播、广告、赞助、衍生产品等外在资源的开发,忽视赛事本身的开发。赛事作为特殊的服务商品。不能只是直白地呈现一次或一系列竞技比赛。如何发掘体育竞技的内涵和外延,有技巧地呈现给观众,值得思考。例如:

赛事除了比赛当日,还开放练习时间供车迷观看。NBA除了常规联赛,特别设置全明星赛,满足球迷观看最强球员对抗的渴望。

二是缺乏配套服务。我国体育赛事营销中存在只看重交易过程的特点,很少提供体育赛事的各类问询,相关的配套设施、延伸服务,结束后的跟踪回访,不重视服务造成消费者流失。

1.3媒体宣传针对性差

对于体育赛事宣传推广认识的片面,造成我国企业往往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宣传手法单调,过分依赖广告投放,且迷信高强度、大范围的播放。选择宣传途径过于盲目,集中在几家主流媒体。宣传效果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营销中未充分调研,不了解赛事的特点,宣传中无法突出自身优势,往往造成各类赛事宣传的同质性;宣传时机的选择也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性。

1.4法规体制不完善,缺乏成熟的市场运作

体育赛事营销需要一个法律健全、秩序良好的体系。在赛事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清晰的管理部门,经常是遇到问题无法可依,相关政府部门责权模糊,监管不利,依赖行政手段,人治多过法制[2】。我国体育赛事营销刚起步,不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针对中国市场的赛事营销只是开始。导致以上局面的原因为:

一是目前我国所有竞技体育都以《体育法>为最高纲领,但该法规对市场化运作赛事、赛事营销等问题没有明确指导,甚至还把所有竞技体育归类为福利性、公益性质,忽视了竞技体育已经部分职业化,走市场道路并且有商业利益,遵循市场操作的现状。

二是某些体育项目的权责管理归属存在争议,像保龄球、体育舞蹈等比赛有时被划入文化娱乐范畴,在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落后。

三是体育产业在我国是新兴行业,加之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不过短短20多年,遗留了许多计划经济的习惯,市场化进程的探索仍在继续。建立健康灵敏的赛事市场体制,体育职业化还需时日。

2赛事营销的服务营销内涵

体育赛事营销活动过程通常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直接向消费者营销体育产品或服务,即体育赛事本身的营销,如比赛门票的销售、纪念品的销售等;二是借助体育赛事对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的营销,即作为广告载体的体育赛事营销,如企业赞助、场内外企业广告宣传、赛事无形资产销售等旧J。

因此,贯穿体育赛事营销全过程的实质内容理应是一种服务,必定要以服务为价值取向,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欲望为最终目标。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活动或利益。?4”赛事营销过程就是向企业主和一般消费者分别提供以无形产品为主的活动或利益。另外,体育赛事又称竞赛表演,其本身的性质就是提供服务性产品的生产企业。

格鲁诺斯(ChrestinGronroos)认为:“服务一般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与服务职员、再到商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5”通过体育竞赛表演服务性产品的营销,使其成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满足一般消费者娱乐需求的“商品”,从而为解决企业和一般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体育赛事营销活动的终极目标。

年布姆斯和比特纳(BoomsandBitner)建议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4Ps的基础上增加3个“服务性的P”,即:人、过程(Process)、物质环境(PhysicalEvidence),由此产生了服务营销。基于服务营销的理念可以改善目前赛事营销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基于服务营销理念的赛事营销策略.1提高赛事服务质量赛事质量是赛事整体水平的综合评价,包括比赛的竞技水平,全程的服务体验,甚至比赛外的一些诸如票券印刷是否精美等细节因素。要确保消费者一个满意的体验,在赛事运作中不得不从整体上把握赛事的服务品质,不能忽略任何细节。

一是保证高水平竞赛,让赛程、赛规更适合观看需要。国际上许多体育组织已经在努力,例如乒乓球由小变大,n降低单场比赛积分差距等。

二是争取明星运动员的参与或者做好优秀运动员的推广。

明星运动员的号召力毋庸置疑,利用他们更大范围地营销赛事是有效办法。三是服务商品无形到有形化的过程建立赛事产品深刻、贴切、吸引人的形象。除了给消费者精彩比赛外,还应注意提供其他贴心、适当的服务让他们产生愉悦的体验,例如便捷的交通、可口的餐饮、透明的自选座位服务等。

四是服务至上,人性体验。消费者对赛事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评价,很大程度决定其以后的消费行为。简单追求赛事规模大,明星云集,狭隘地把比赛等同于赛事的全部,忽略人性化服务,轻视赛事的全称体验,如此,赛事只能停留在体育领域,无法参与消费市场竞争。

重视调研。科学定价.注重差异化。合理经营通过国外赛事经营的经验不难发现,一项赛事能否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与竞技水平并不完全挂钩。很多例子证明,顶尖的赛事因为营销不当而失败,反之,也有所谓冷门赛事营销得当获得良好收益的。

调研是营销重要的步骤,营销是科学,不光是穷吆喝+勤“敲门”。它需要仰仗准确的“数据”,掌握的市场信息越详尽、越真切、越及时,对市场的判断就越精准,后续制订的营销计划以及执行过程就越顺利,获得的效益越大?6。调研应是融人赛事进程各个环节的。消费市场中,特定赛事的吸引力就是满足消费需要和区别于其它赛事和娱乐活动的特质。前期的调研是帮助我们找到某项赛事是否适合举办地区的消费需求,它的特点即卖点是什么,运作和营销中要注重赛事的个性,寻求差异化。在赛事举行中也应配合相应调研,如将举行的赛事给社会大众的印象,有助于针对性地选择赛事赞助和合作者;充分调研赛事举办城市或辐射地区的收入水平,目标消费群体对于娱乐休闲的支出,综合制定合理价格;赛事进程中对于各种服务环节满意度的调查,赛后消费者评价,能快速有效改善当前赛事服务品质。

整体战略布局.建立合作关系缺乏整体战略是我国赛事营销的薄弱环节。主办者在营销中常常没有规划。合理制定整体策略,可以让营销目的更明确,理念贯彻得到保障,执行趋于标准化,可以整合各种营销手段,让营销变得全面、立体而丰富。互相组合发挥的叠加效用远远超过单打独斗,另外也能避免营销中的重复。例如:同一消费群体的重复营销,最大程度地节约营销成本。

我国赛事市场无疑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个市场本身还不够健全和发达。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需要赛事经营者跳出自己的小利益,不要只紧盯同行竞争者,要学会有策略地合作。除去赛事行业的内部竞争,更大的挑战是赛事作为休闲娱乐活动中的一种,参与到跨行业的竞争中,并如何在诸如电影、KTv、文化演出、旅游等传统娱乐休闲活动中脱颖而出。赛事经营者要考虑的不只是在本行业里领先,更迫切的是如何共同努力,做大做好赛事。营销赛事时,可以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寻求适合的同业联盟。不同赛事组织者之间的合作,能突破现有的营销框架,发挥较高的效用,有助于消费习惯的养成。

建立体育中介体系.尝试赛事营销外包体育中介是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重要环节,扮演着助推角色。专业的赛事中介清楚相关法律,熟悉当地市场,与赛事运作最前线接触度高,信息全面及时。往往还具备专业人才和丰富经验,他们可以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中介机构在赛事筛选立项、实际运营、营销推广等方面都可以帮助赛事经营者解决技术、渠道,甚至是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或基金的形式解决赛事资金。利用这些营销公司或组织的高度专业化、丰富的经验、充足的资源、畅通的渠道,不但易于赛事的推广,通常还能节约成本。

目前我国专业的中介机构设置不多,运行尚处尝试阶段。

虽然一些国际知名公司如IMG、博思、ISL等纷纷进驻中国,但由于法规、体制限制,很多中介应发挥的作用还未开发。国内赛事主办方还习惯于大包大揽。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营销效果常常不尽人意。反观一些国际著名赛事,多采用营销外包或各种合作方式,吸纳专门的赛事推广机构,甚至直接交由中介。例如:IMG公司的亚洲顶级高尔夫球赛,因为公司自有的球员资源,使得世界TOPl0的球员纷纷到访,保障了比赛的竞技水准和影响力。所以重视体育中介体系的完善,并且大力发展中介机构行业,将促进和繁荣我国赛事产业。

利用互联网,营销跟上社会潮流营销的终点是消费者,而消费者与社会发展同步,想赢得消费者营销应跟上社会节奏。在赛事营销领域,我们需要注意赛事产品的特性,把无形的体验变成有形的形象展示,并且深化、丰富它,传递给大众。’

电子商务已不是新鲜名词,WEB生活也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不言而喻,建立赛事门户网站,提供各种咨询,并且给予目标人群网络讨论空间;支持电子支付,甚至启用电子票务;重视电子媒体和网络渠道,尝试BLOG营销等新兴手段;拓展消费群体,并且吸引潜在的、更年轻的未来消费者,同时也是丰富和包装赛事形象的手段。

引入赛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标准化、专门的评价体系能够规范市场和企业行为。

也能提高消费者的信心指数。赛事是通过服务于消费者完成交易的,经过标准化、实践证明而用于各种服务监管的评价体系,可以引入我国赛事行业。一方面,成熟的质量认证,在赛事经营中就有参照物,可以有的放矢,对赛事营销来说,经过同一标准的评价,赛事的质量可信度大大提升,把无形的承诺变成有形的物质。经过质量验证的赛事营销,能提振普通个体消费者的信心,对于包括赞助商在内的广义赛事消费者都是一种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赛事作为服务产品,它的无形性导致发现问题和改善服务的难度很大,需要较长的周期,而有效的质量监测可以迅速发现、解决问题。赛事质量的提高,服务评价体系的监测可以帮助赛事品牌的建立,一旦品牌形成,赛事形象就能有效传达,让营销变得强势。超级秘书网

第2篇

一、体育营销环境

体育路跑项目营销时代的到来,让汽车行业、体育行业及其他行业客户捕捉到了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智美作为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先行者在“2014广汽丰田广州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中,成就了一批合作企业在市场营销上的共赢。广汽丰田通过体育营销手段,建立健康向上的品牌形象,与最直接的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体验式营销,现场数万人的狂欢让企业传播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关注!广州马拉松赛事上,特步再度出击,成为广州马拉松体育服装赞助商,这是特步体育营销策略的又一次升级。作为一个运动品牌,特步一直将体育营销摆在重要位置。在这方面,特步积累了多年的体育营销经验,从赞助西甲、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NBL(全国男子乙级篮球联赛)到与广州马拉松赛的战略合作,特步的每一项营销活动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因此,在2014年以及今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特步将继续坚持体育赛事营销策略。这也是特步今年比较重要的大型互动营销活动之一。

二、市场竞争策略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们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就是适应行业竞争的规律和法则。竞争能够促进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中的提升。只有树立明确的竞争观念,灵活运用价格和非价格的竞争手段,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转的原则和方法,制定竞争策略,必须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形势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得心应手。与此同时,我们在竞争环境上也要受到来自社会及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因素。如: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献略》所述,一个企业通常都存在来自5个方面的竞争压力:即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压力、潜在的可能加入的同行业对手的压力、供应厂商向前发展的压力(由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发展成自己生产产品)、购买者的压力、代用品生产者的压力。例如,美国耐克公司生产的“NIKE”牌运动鞋,由于新颖的外观设计,使用功能的创新和独特,加之精美的外包装等,其价格虽然昂贵得惊人,但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市场,青少年对此无比钟情。而“李宁”则以价格优势向国际品牌夺取市场,以产品质量优势夺取挑战者“安踏”、“匹克”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三、体育营销战略

智美作为体育市场的培育者,在对行业全局性、深远性的谋划过程中,不断尝试,创新实践。通过对体育市场营销战略中体育商品经营单位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经济目标,会在一定时期内做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作为体育行业的运营者,为了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实现经营目标,就必须了解和根据市场营销的观念及战略特点,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全面分析和考虑市场营销的各种环境因素,选择有效的市场背景策略,才能对企业发展方向起到指导性作用。智美在体育市场营销中以独特的体育营销方式、方法,成功突破重围,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培育者和体育文化产业的运营者。

作者:张晗 单位:智美控股集团

第3篇

    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以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为首的众多地域性的体育舞蹈培训中心已步入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体育舞蹈赛事及体育舞蹈经营项目营运开来。通过对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营销模式的分析,未来体育舞蹈的营销趋势是多元的。在制定其营销方案时,应更多地关注3P(人员Personnel、服务流程process和服务有形化Physical evidence)。只要把握好3P,就能实现体育舞蹈在市场营销中的战略意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体育舞蹈产业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及营销方式

    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创建于1998年,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路庆安大厦负一层,是中国乃至亚洲国标舞界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舞蹈文化品牌之一。港龙舞蹈主席王永刚先生是唯一一位担任世界三大国标舞赛事其中两项评审的中国人。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国际标准舞的发展,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大赛、舞蹈用品开发、舞蹈培训中心及国际标准舞俱乐部、舞蹈健身会馆的经营等,成功地打造了中国国标舞第一品牌。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并广泛阅读有关艺术文化产业经营、体育产业方面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持。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结合体育舞蹈产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市场营销访谈内容。电话采访直接回答。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进行必要的图表绘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营销机构的基本情况

    2.1.1 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经营项目

    作为中国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龙头企业,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主要由五大分支机构来运营。这五大分支结构分别是:拉丁舞健身会馆、体育舞蹈俱乐部、舞蹈培训中心、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在2005年至2009年各部门的盈利调查中,不难发现,在体育舞蹈营销中,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盈利金额占总盈利金额的40%,其次是拉丁舞健身会馆和舞蹈培训中心,分别占总盈利金额的17%和20%,值得一提的是,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的盈利金额存较大差异,只占到总盈利金额的15%和8%。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各部门盈利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也是普遍现象,很具代表性。一般来说,健身、娱乐与培训机构是针对于广大群众的,只要完善广大群 众的认可度就可实现此机构的长期、稳定运营,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然而舞蹈用品 方面的销售存在一次性购买持续时间较长的弊端,若进一步推进舞蹈用品的广告力度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而演艺事业部的发展与壮大也会推动舞蹈用品的销售。。演艺事业部 的盈利金额占到总盈利金额的8%,究其原因,其作品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及进入市 场等其他活动投放的成本较高,这就造成了其自身价值的贬值;第二点原因仍是关注力度不够,赛事和商业性表演数量较少。。

    2.1.2 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业务比重及目标对象

    据调查显示,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拉丁健身会馆的业务量占到总业务量的25%,其主要内容是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娱乐性质的健身活动,目标对象以25岁至50岁的有稳定工作的都市人群居多;体育舞蹈培训中心的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15%,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有潜力的参赛选手或教师队伍,着重培养青少年人群,同时会组织一些专业的集中训练以此促进体育舞蹈的学术与文化交流;体育舞蹈俱乐部,这是以娱乐和丰富大众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业余培训,面向各个年龄段、企业和个人,可根据企业或个人的不同需要帮助策划表演以及比赛等,具有灵活性强,服务性专,覆盖面广等特点,占总业务量的35%;演艺事业部门占总业务量的5%,其主要职能在于可以策划、组办各种赛事、演出,调动专业选手和具有专业水平的舞蹈演员参与其中,以及配合各种类型的商业演出活动;舞蹈用品商铺占总业务量的20%,这是专以舞蹈用品为经营产品的销售部门,包括舞鞋、舞蹈服装、舞蹈饰品、舞蹈教材以及舞蹈服装订制等经营项目,目标对象针对于体育舞蹈人群。

    2.1.3 体育舞蹈的营销特征

    第一,根据经营项目不同,交易行为对象也有所不同,演艺事业部的营销对象是艺术作品,它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改善往往是间接的。第二,体育舞蹈的作品本身具有创作和文化价值,它和市场需求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造成演出收入无法抵消演出支出,甚至严重亏损。第三,一般认为,营销是消费者导向,故表演节目应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娱乐需求;而体育舞蹈是产品导向,追求的是自身的品味和创作价值,故体育舞蹈本身不能因附和市场而降低品质,从而使体育舞蹈与营销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

    2.1.4 体育舞蹈营销的合作范围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合作范围包括:时尚舞会、客户派对、公司年会、楼盘开张、节目策划、演员特派、活动承办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舞蹈前景发展

    据有关部门估计,至2009年全国有3000万体育舞蹈爱好者,而这个数字在未来的三年中会增加一倍,这使得体育舞蹈市场前景一片光明,这是实现体育舞蹈产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建立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模式。

    3.1.2 体育舞蹈潜力所在

    必须在现实操作上,有意识地填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鸿沟。通过商业化操作和大众文化式消费,体育舞蹈市场营销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在力量。

    3.2 建议

    3.2.1 借鉴国外经验,走自己的路

    在充分重视我国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才能确保我国的演艺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才能真正终结横亘在中国体育舞蹈与营销间的鸿沟。。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营销 营销战略 奥运会

北京奥运开幕式上中国绘画长卷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现代科技,以独特的方式将中国元素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幅巨大的画卷长147米,宽22米,由8624块特殊的LED屏幕所构成。开幕式上让世人赞叹的“中国画卷”出自深圳金立翔科技有限公司,奥运会前很多深圳人都不知道深圳金立翔科技有限公司,奥运会后公司却为全世界所熟知奥运会后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暴涨465%已经使得企业成为体育营销的受益者。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企业最好的国际化营销机会。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海尔、搜狐网、伊利乳业、青岛啤酒、燕京啤酒、恒源祥、长城葡萄酒、金龙鱼、爱国者、奥康等品牌都通过北京奥运提升自己进入世界级品牌行列。这表明中国企业通过奥运会成功的进行了一次国际体育营销。

中国企业更好的利用国际和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来展示我们的产品,成为世界知名品牌,走向世界竞争的舞台是我们要好好研究的。目前关于体育营销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来指导企业经营活动,大多数企业进行体育营销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多数企业只是盲目跟风,疯狂打广告,请体育明星做企业形象代言人。由于对体育营销缺乏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往往是花费巨大但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在中国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如何利用体育营销,帮助企业了解体育营销,走好品牌国际化之路具有现实的意义。

1体育营销概述

与其说“体育营销”是严格的学科意义上的术语,毋宁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它是人们对营销学的原理、方法运用于体育产品经营,或借助于体育过程进行非体育产品的推广和品牌传播等现象所作的通俗表达。它既包括把体育作为商品销售的体育产业营销,还包括企业通过体育来进行的市场营销。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冠名、赞助、以体育为主题的产品广告、聘请体育明星做产品或品牌的形象代言人等方式。体育营销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已成为许多企业品牌国际化的重要选择。

2体育营销的特点

体育营销作为一种特殊的营销方式,与生俱来具有某些特殊的优越性,使它成为最适应当代经济环境的营销方式之一。

2.1受众接受性强

体育营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软广告,相比传统的硬广告而言,它的商业性质不明显,公益性突出,感召力强,在这个广告泛滥的消费者做主的时代,比硬广告所遭遇消费者的排斥和反感情绪要少得多。一项来自美国针对奥运赞助商形象的调查显示,64%的受访者比较愿意购买赞助厂商的产品。

2.2受众群体明确

如前所述,体育营销的对象是众多体育爱好者,他们对体育运动或者说某一项体育运动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由此彼此之间也会产生许多共同的话题,对这些具有更多共同特征的人进行营销活动,其针对性更强,营销效率更高。

2.3广告信息覆盖面广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身体素质也在极度的压力和挑战面前逐渐减退。为了适应这种状况人们开始关注身体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自然培育了对相关赛事的关注。参与体育运动的人越多,营销对象沟通的面就越广口同时,在全球人们都注重体育运动大趋势下,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等,这都是体育爱好者们非常关注的赛事,这也给很多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向世界消费者展示自己产品和品牌的平台。

2.4性价比优势突出

据美国一项调查显示“:一个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自己的品牌认知度,每提高l%,就需要2000万美元的广告费。而通过大型体育比赛如奥运会、世界杯等的体育营销活动,这种认知度可提高10%,同时还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毫无疑问,在全球市场上体育营销将是21世纪最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之一。即使在国内市场上,体育营销也显示出它低成本高效率的特征。据统计,企业进行体育赞助的效益是常规广告的3倍。因此体育赞助成为企业日益青睐的体育营销手段,对于实力有限的国内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3体育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1)营销是战略而非战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积累产生效果。战略的重要性比它是否能立即盈利更重要它不是简单的促销或销售推广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它为企业开展营销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战略性的支持。它也不是单纯的体育赞助,而是依托于体育将产品、品牌与体育活动、体育项目结合,使体育文化与品牌相融合,以形成特有的营销文化。所以,体育营销建立的是一种与消费者一起,针对体育产生的共鸣和情感。需要资金的长期投入,体育赞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支出还在于赞助所带来的营销机会、传播机会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实力不足、资金投入难以为继的企业应当量力而行,审慎抉择。

我国企业进行体育营销很少从战略的角度来规划,缺乏长期性和持久性。企业往往认为它是一种“短平快”的战术,一种提高知名度的简单促销工具。一有大型的体育赛事,一窝蜂地进行体育广告、进行体育赞助等,赛事一完,体育营销也就被搁置一边,消费者刚建立的对产品、品牌的印象就会一点点地被遗忘,等下次体育赛事时企业的营销工作又从零开始。很多时候体育营销就成了国内企业昙花一现的即兴表演,不仅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企业必须认识到体育营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入消费者心里、改变消费者心理的过程,各种效果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方能实现,很难一蹴而就。世界饮料第一品牌可口可乐,连续赞助奥运70多年,才终于使自己的品牌在全世界深入人心。

(2)重视体育营销的实际效果。虽然体育营销的方式通常是广告、赞助和聘请体育明星当企业的品牌形象代言人等方式,但要谨慎和准确的评估体育营销的效果。中国体育用品领先品牌“李宁”品牌的国际化就很成功,2004年5月28日,李宁公司成功和西班牙篮球协会签定协议,成为2004-2008年西班牙国家男子、女子篮球队的指定运动装备赞助商。2006年9月3日西班牙篮球首夺世锦赛冠军,李宁品牌首次成为三大球世界冠军的赞助商,李宁公司一夜扬名世界。在2008年奥运会男子篮球场上,李宁公司却轻而易举地站上领奖台——身披李宁战袍出战的西班牙和阿根廷男子篮球队,分列亚军和季军。重要的是李宁公司赞助了中国体育代表团中4个最具夺金实力的代表队——体操、跳水、射击和乒乓球,这几乎涵盖了大部分优势项目。北京奥运会上统计显示,中国体育代表队共有27位金牌得主身披李宁战袍出战,超过了金牌总数的一半。所以企业为了让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体育营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必须注重评估实际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雪花啤酒;中低档;定价

本文以市场营销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雪花中低档啤酒的现状研究,探寻雪花中低档啤酒的发展之路,为雪花啤酒公司未来的价格策略和销售政策提出可实施的对策,善于汲取公司以前的销售经验及教训来完善未来的销售策略以及继承及创新其他国家的先进营销理念,以利于雪花啤酒公司品牌知名度的加强及其长期发展。

一、文献综述

吴红艳(2008)①深入探究了雪花啤酒公司的市场竞争形势及营销策略,巧妙运用STP理论方法,从而提出了渠道提升销售的方法。毛菁菁(2013)②通过对营销学中的营销渠道、模式和SWOT理论的巧妙应用,找到了适合雪花啤酒的营销渠道模式,证实了营销渠道对现有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这一论点。高山(2011)③对雪花啤酒四川公司营销渠道的管理层次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雪花啤酒营销渠道提出了详细的优化策略与管理政策,从而为其他啤酒公司提供了专业化的营销渠道模式。同时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将渠道的理论性和渠道管理与建设的实践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杨超卓(2013)④通过对雪花啤酒重庆市场的“4P”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为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提出了要在重点市场确立优势地位,然后向其他城市复制其发展的策略,然后逐渐在全国赢得竞争市场及取得良好的收益。高长顺(2012)⑤利用SWOT和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分析方法评估了雪花啤酒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及行业内的竞争形势,指出创新是市场营销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致力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孙远(2014)⑥详细概述了长春雪花啤酒公司现有的绩效管理,提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现有的问题缺陷,采用了关键绩效业绩指标、360度反馈以及能力素质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其绩效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以及其相关的配套实施,为完善现有的中层管理者的绩效考核体系提供了参考建议。

由以上文献梳理可知,国内对于雪花啤酒的研究在内容上侧重于笼统的分析所有产品在区域市场的营销对策,但缺乏对雪花中低档啤酒的价格营销策略和销售政策方面的针对性研究,本文旨通过对雪花中低档啤酒的营销模式及策略的综合分析,为雪花中低档啤酒的营销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价值,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华润雪花现有的中低档啤酒及其定位

目前雪花啤酒的中低档啤酒主要包含以下几类:中档:雪花勇闻(小瓶)、雪花勇闻(听装)、雪花冰山勇闻;中档低:雪花自然之美;主流高:雪花原汁麦;主流:巴蜀雪花;主流低:蓝剑经典;低价:蓝剑清凉。中档系列中的雪花原汁麦的超凡品质为消费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其感受到啤酒为其带来的魅力。

选择中档啤酒的消费者不仅对啤酒品牌的知名度要求较高,而且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高于高档消费者的敏感程度。而低档啤酒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不低于中档消费者。经销商不仅关注啤酒市场的零售价,而且对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价格体系的价格差更敏感。

三、雪花中低档啤酒的营销现状和销售政策分析

啤酒行业各品牌之间持续较久的价格大战,使得啤酒行业的利润接近于成本底线,导致某些啤酒的利润微乎及微。而且,考虑到雪花中低档啤酒的长期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盲目追求,永无止境的销售折扣会会对雪花啤酒行业的未来趋势走向产生误导作用,导致企业可利用的资源流失和企业利润降低。因此,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和价格政策对雪花中低档啤酒的未来趋势走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雪花中低档啤酒价格现状分析

雪花啤酒的价格现状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档次的产品价格存在名义价格较高、实际价格低的现状,是由其品牌地位不强,渠道力量薄弱造成的;另一种是价格问题的产生与销售渠道模式具有较大的关系,由于渠道模式为直销与分销相结合,导致不同层次的价格存在差异,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间出现窜货和价格不稳定的现象的发生。窜货乱价问题引致其余经销商失去继续经销该产品的信心,降低了消费者对啤酒品牌的信任度,继而不利于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二)雪花中低档啤酒现有的竞争现状分析

第一,由于青岛啤酒在国内享有第一品牌的声誉,其质量和营销渠道模式在高端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对雪花啤酒市场份额的扩张具有威胁。第二,国内的小啤酒厂灵活的企业机制和低成本,在低端市场与雪花啤酒进行激烈的竞争。第三,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的较长的销售时间和丰富的销售经验对国际销售经验较少和国际经营理念不完善的雪花啤酒压力很大。第四,雪花啤酒的融资渠道较少和公司治理和决策机制体制不规范使得雪花啤酒未来道路充满荆棘。第五,雪花啤酒缺少品牌代言人,和体育营销结合度较低,在品牌的时尚和内涵方面消费者青啤和燕京啤酒的影响综合力更大。

四、华润雪花中低档啤酒的营销对策

(一)严格执行区域定价策略

雪花中低档啤酒在各区域可以根据场所的更换来配备不同的产品组合,严格要求各产品在相同产所的零售价格保持一致,保证各区域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相同的竞争平台。由此,雪花中低档啤酒的定价目标应为既要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又要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充分考虑到竞争产品的价格前提下,制定能使大多数消费者满意的价格。在确定定价目标以后,在定价的过程中应确定以下几项原则:①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力来确定不同产品的价格;②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尽量以同一价格销售;③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区域可以适当提高产品价格;④在价格体系策略中要保证分销商和经销商的利益。因此,正确的价格体系策略对于雪花中低档啤酒的销售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二)优化雪花中低档啤酒的销售渠道结构

一方面,筛选优秀的渠道用户、剔除不足用和不能用的商户,精细化管理销售渠道,掌握各级经销商的流量流向,实现对终端产品销售信息的精准掌握,以零售终端为导向,以掌握零售终端和经销商的协同发展来构建销售渠道壁垒。另一方面,善于发掘经销商的潜在能力,减少销售渠道的层级和数量,使经销商少则优,降低零售终端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选择权,构建一个市场所有的销售终端都是由公司的一级经销商直接供货的销售平台。

(三)雪花中低端啤酒与体育精神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雪花中低端啤酒应与体育人文精神相融合作为品牌传播的基础,打造独特的品牌内涵和个性,将宣传资源聚焦在品牌内涵建设提升上,依靠品牌的良性驱动来进一步凝练消费者对雪花品牌的忠诚。为了使体育精神文化与雪花啤酒更好地相融合,雪花啤酒加强与高校、体育竞赛合作,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企业的影响力。体育精神和产品传播相结合,使得产品品质、企业实力及品牌形象有了载体,雪花啤酒形象立体丰满。

结论

雪花中低档啤酒的价格策略和销售政策,应建立周详的竞争优势,通过对行业以及公司自身的优劣势的分析,深入解读深刻剖析,

解析问题的实质,有的放矢,调整好作为后进入者的心态,尽可能减少和化解竞争者的在位优势,以追随者的身份采取恰当的生意模式,

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的策略,提高执行力,在销售的各个环节集思广益地策划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雪花中低档啤酒的市场价格策略和销售政策。(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注解:

① 吴红艳,华润雪花啤酒(兴安)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② 毛菁菁,浅 析 啤 酒 行 业 营 销 渠 道―――以中国华润雪花啤酒为例[J],[价格月刊],2013年第六期

③ 高山,雪花啤酒营销渠道策略探析一以四川公司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MBA学位论文,2011年4月

④ 杨超卓,雪花啤酒重庆市场营销策略调整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MBA学位论文。2013年5月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旅游;经济效应 

 

1.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 

1.1 国外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多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体育旅游的定义。hall指出体育旅游具有2种行为特征:通过旅游参加体育或通过旅游参观体育。1995年,原田先生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两大类。1998年,gibson指出体育旅游以3种行为方式为特征:主动体育旅游(为参加体育活动或赛事而进行的旅游);赛事体育旅游(为观看体育比赛而进行的旅游);怀旧体育旅游(旅游者被著名赛场、体育明星等因素所吸引而进行旅游)。2001年,hinch和higham以mcpherson、curtis和loy的著述为指导,从体育旅游的角度阐述了体育的构成,然后又在leiper的旅游吸引力框架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旅游的概念,最后又将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指出了体育旅游的概念:体育旅游是以体育为基础,在有限的时间内外出旅游的活动,作为旅游基础的体育必须以规则、竞争、趣味为特征。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体育旅游具有主动与被动形式这一提法。 

1.2 有关期刊及书籍出版状况 

安东尼先生于1966年发表在英国的《自然休闲研究中心》的《体育与旅游》被认为是最早的研究体育与旅游的论文,它是体育旅游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982年,格里普蒂斯(glpysti)关于五个欧洲国家的体育旅游研究被认为是体育旅游研究发展的开始。1985年,罗伯特•l•西蒙所著的《体育和社会价值》研究了体育竞技的哲学、美学意义,是研究体育旅游者出行动机的重要文献。1999年,斯坦德文(stnadvene)和德•克洛普(deknpo)发表了研究史上第一部关于体育和旅游的介绍和概括的学术专著。进入本世纪,随着体育旅游研究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专家撰写的有关体育旅游的书籍陆续出版发行。2002年,turco,riley和swart共同编写了《体育旅游》。2003年hudson撰写了《体育与探险旅游》。接下来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的书,其中有ritchie和adair的《体育旅游:关系、影响及问题》以及hinch和higham的《体育旅游发展》。 

1.3 研究成果及交流状况 

近年来,国外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研究范围涉及全球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的开发利用;体育旅游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战略;体育旅游运作与管理方法、手段、制度;体育旅游管理人材的培养等问题,其中研究的热点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与人们旅游动机的巨大关系;体育和旅游在经理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对国家和地区层面上体育和旅游部门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政府体育旅游政策变迁及运作等等。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逐渐理性化,成为新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体育旅游的实际开发做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际会议开始关注体育旅游并将其作为会议主题。比如2000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以“体育创造旅游:融合与发展”为主题的会议等。这些会议以体育旅游为主题,为体育旅游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1.4 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述评 

体育旅游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有着带动其他部门经济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并且能够促进交通餐饮业、运输业、商贸业、建筑业、金融业及保险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乘数效应(briassoulis,1991)。美国经济学家曾经依据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73)的部门关联数学模型(里昂惕夫矩阵)定量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关联度,推算出了体育行业与其它部门的产业关联度,指出体育与旅游业的关联度为0.21,服装业0.13,交通通讯0.12,建材业0.11,食品业0.014,机械业0.008。国外学者先后将乘数理论、投入产出理论、旅游卫星账户理论应用到小型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计算中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计算具体的产出,各类计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体育旅游研究的深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2.1 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调研得知,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界定多达几十种,但尚未达成共识。这既说明了体育旅游研究正在深入,又表明这些概念的确还存在缺陷,或过于宽泛或没有把握住体育旅游的特殊属性。基于此,石岩(2007)等学者在遵循体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并突出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前提下,认为体育旅游是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内容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2 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现状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包括体育旅游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影响等。具体而言,关于体育旅游内涵,目前,在众多对体育旅游的阐述中,其共同之处都表明人们必须参与某种体育活动,而不同之处主要是对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内容、形式的概括与表述的差异;对于体育旅游特征研究,不少学者是根据旅游者的特征,进而给出旅游的特征。体育旅游分类研究是基于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而确定的。大致可从旅游主体(参与程度和出游目的等)、旅游客体(资源特征、活动场所等)出发进行研究。关于体育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都是积极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其消极影响。 

受我国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带动,近年来对体育与区域发展课题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研究主要聚焦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付磊2002;刘淇2003;李伟伟、余际从2003;董杰2004;邹统钎、彭海静2005)。另外,对大型赛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唐东方2002;姚颂平等2004;肖锋2004;孙海燕200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利用国际知名体育进行北京旅游营销的研究》也从产业经济学和旅游营销学的视角对体育产业对城市旅游营销进行了综合的研究。 

总之,中国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其基础理论体系仍有待于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资源整合方面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够,尤其是把体育活动与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体育旅游联动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第8篇

[论文摘要]:利用swot法分析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目前发展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以及威胁因素,认为专业人才匮乏和营销策略滞后是当前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丰富,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江西省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消费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人们假日和自由时间日益增多,休闲需求也愈来愈强烈。这些无疑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亚洲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进驻,预示着中国休闲体育的美好前景。能否抓住有利时机,促进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全省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等问题。本文采用swot法对江西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实用的产业发展对策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分析

(1)居民余暇时间增多、休闲观念提升

我国实行每周双休日工作制及“三个长假日”以后,居民全年的闲暇时间已增加到114天左右,每年有近1/3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就为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创造了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竞争和环境变化给人们所造成的压力增大,人们越来越寻求通过休闲体育运动来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度过余暇。休闲体育将逐渐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2)体育健身服务市场日渐兴旺

十五期间,江西省体育系统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省广泛开展了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亿万青少年、亿万老年人、亿万妇女、亿万职工、亿万农民),举办了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坚持开展每年一次的全民健身周、送体育下乡和体育进社区活动,使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全省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35.7%。目前,全省地级市以上体育系统向社会经营性开放的各类体育场馆有56个,其中从事健身健美服务的9个,与此同时,民间资本近年来也纷纷投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场馆和设施,据南昌市工商局统计,南昌市目前登记注册的从事健身服务的企业总计有451家。如果加上宾馆饭店、居民住宅小区内和学校对外开放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南昌市从事体育健身服务的经营性场馆估计超过1000家。体育健身服务场所,以其时尚、新潮的经营项目和现代、灵活的服务方式,在人们恢复心理健康和保健健身热潮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体育健身服务市场的日渐兴旺是江西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3)体育彩票业稳步发展,成为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有力补充

在十五期间,江西省体育彩票销售16.59亿元,共筹集体育公益金5.9亿元,缓解了体育资金不足的现象,为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目前全省体育彩票发行量与沿海发达省市相差很远,但从纵向比较来看,全省体育彩票发行量增长速度还是很快,2001年1亿元,2002年1.68亿元,2003年3.09亿元,2004年2.62亿元(受西安宝马彩票事件影响,当年全国体育彩票发行均受影响),2005年8.2亿元。同时相对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与江西风彩比较,2001年体育彩票只占市场份额21%;2003年以后占市场份额50%以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江西体育彩票业稳步发展,成为江西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有力补充。

2.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劣势分析

(1)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秩序混乱

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江西省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机制不健全,因此发展秩序较混乱。主要表现在:1)休闲体育产业经营部门在总体数量上不少,但价格定位偏高,适合大众休闲的场所反而不多。2)由于投资者缺乏专门的行业管理宏观控制,导致各经营单位休闲项目设置重复现象较严重,缺乏个性与创新,而且在总体空间布局上不尽合理,地级市市区商业繁华地段经营点相对过于集中,而周边县城及新建社区比较稀少。3)缺乏行业管理控制,导致各经营单位休闲项目设置重复现象较严重,缺乏创新。

(2)企业经营状况:整体盈利能力较弱

目前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基本上属于微利行业,体育健身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较弱。据调查可知,赣州休闲体育服务业每百元营业收入实现盈利大约为3.3元,每百元成本费用实现盈利为4.9元,不少经营者认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利润还不如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据周秋林的调查,江西省的体育消费水平,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11.8%,100—200元的占58.25%,200—300元的占13.5%,300以上的占18.37%。由此可见,受收入水平的预算约束,居民目前只能承受较低的体育消费价格,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利润空间还很小。

(3)社会各行业系统发展不协调

休闲体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医疗、交通、商业、旅游、文化、安全等众多部门系统。只有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近两年江西省“假日经济”的火爆消费中,暴露出社会各行业系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休闲体育消费时出现的交通拥挤、餐饮脏乱、住宿不配套、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十一·五”规划的机遇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休闲体育活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指标,是提高全省居民的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手段,也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休闲体育产业将会展现出庞大的需求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提到: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加强城乡基层和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保护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深化体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投资体育产业。科学谋划“十一·五”体育发展,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切实做好当前和今后时期的休闲体育工作,对全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南昌举办2010年城运会的机遇

南昌作为2010年城运会的举办城市,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机遇。1)继2008北京奥运会后,2010年的南昌城运会将进一步掀起江西人民的健身热潮,为休闲体育产业提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群体。2)江西省良好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将成为体育旅游的好资源,吸引国内外众多的外来消费者。3)城运会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必然会刺激周边辐射区域休闲体育经营单位健身娱乐资源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4)2010年南昌城运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引导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4.江西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挑战

(1)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缺乏

目前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领域的专业经营管理队伍较弱,决策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相对匮乏。现有的产业经营管理者中,许多人是退投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一些无专业知识基础的人员。他们虽熟悉体育工作,但缺乏对市场运作和经济规律的了解,缺乏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知识与技能,因而不能将体育产品或服务有力地推向市场,不能促进体育产业化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一些投资商和经营者虽熟经营之道,但却又缺乏对体育产业的了解,对体育产品及其市场特点、规律等认识不足,无法将体育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2)休闲体育产业营销策略的滞后

休闲体育市场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市场,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谁要成功地占有这个市场,就必须及时开发市场营销组合,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营销策略与手段,以达到产业市场发展目标。但目前江西省大多数休闲体育经营单位由于营销意识的淡薄,以及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因此营销策略相对滞后,很少融入现代人文、绿色营销等先进理念,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从而更好地占领该市场。

[参考文献]

[1]《江西概况》

[2]林玲、涂运玉:《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辽宁体育科技》2007年6月。

[3]陈文波:《抓住奥运机遇开发体育产业》2003年2月26日。

[4]景志辉:《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月。

[5]赵景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战略选择的s-swot模型研究》,《文史哲》2003年6月。

[6]罗林:《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5月。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6-0100-03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Consumption

WANG Yao-d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questionnaire,interview and some theories including consumption behavior,psychology and sociology,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motiv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sports consumption,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sports consumption,so as to provide strategic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sports marke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consumer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方面的消费支出[1],包括体育用品、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体育服装、观看体育比赛甚至参加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它被纳入市场体系与进程之中,从而催生出体育产业,构筑了体育市场,是一种自主的货币化选择行为。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是现今开展体育活动的主群体之一,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生活的主要成员和体育消费的主流[3]。因此他们的体育消费特征会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取向,直接关系到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演替进程。本文主要运用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对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动机、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4],了解他们的体育消费特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策略方针,最终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在研究对象的抽取上采用简单随机抽样[5]的方法,为增加其普遍性和代表性,在全国三十余省市一百所高校中随机抽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国海洋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一百所高校,在各高校不同年级中分别抽取三十名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指标的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综述法 以“体育消费”、“消费特征”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作为本文的参考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各省市随机抽取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在问卷内容中的设计过程中既参考了相关论文的调查问卷,又针对本论文所要调查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编制。整体设计遵循了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在问卷发放前请26位专家对问卷设计进行了效度检验,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对全国各个省市的一百所高校的12 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回收问卷10 360份,回收率86.3%,有效问卷9 870份,剔除无效问卷490份。为确保问卷结果的可信度,本调查采用了重测法[6]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对500名高校学生进行了两次测试,相隔时间为14 d,经计算,再测系数r=0.862,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样本数量及问卷回收率符合统计学和社会学分析的要求。

1.2.3 访谈法 本人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面对面、一对一的访问调查,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还与部分体育老师进行了当面访谈。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两轮专家问卷以及全国各省市高校学生9 870份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高校大学生中有86.79%的学生认为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消费形式是有价值的,5.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7.32%的学生认为没有价值,其中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和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赞同体育消费比例大大高于非经济发达地区生源的学生。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总体消费水平还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体育消费月平均额度在50元以下的学生比例为67.64%,占大多数,而在200元以上的学生仅占3.75%。在消费结构的实物表现形式来看,受传统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除体育服装为必需品占98.76%,现阶段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主要是选择无偿或低偿消费为主[7],例如购买体育杂志、图书(47.2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向和实际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较强,而实际消费能力与他们的消费要求差距较大,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需要体育教师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选择最合适的体育商品。

另外,据统计,在对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变化趋势的调查上看,96.59%的学生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增加对体育消费的投入,其中选择增加对健身房及其他培训机构的投入的学生占71.32%,增加对体育彩票的投入的学生占59.63%;增加对欣赏各种体育竞赛表演、观看体育展览的投入的学生占50.29%;增加对健身运动器材投入的学生占33.85%。这也说明了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潜力极大,因为学生消费群体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直接消费群体,同时也可以影响他们的家人、朋友,更是未来的市场消费者的主体,如此巨大的商机值得任何企业做好营销战略。

2.2 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指消费者在体育消费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属于意识范畴[8]。大学生受社会、校园文化和环境因素影响,体育消费动机呈多样性。从具体动机来看,主要集中在健身需求和娱乐消遣上,所占比例分别为81.82%和65.19%。也有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是审美时尚(30.74%),其主要原因是健美身材和明星效应。另外,实物需求(57.93%)也占很大比重,理性消费的同时也不排除炫耀性消费心理[9]。

2.3 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主要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劳务性消费所占比重较低, 消费主要内容依次是:购买体育服装占98.76%、购买体育杂志、图书占47.21%、健身培训机构占23.59%、购置运动器械占6.87%、观赏体育比赛占5.26%和体育彩票占4.30%。如表3所示,促进体育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主要有对体育感兴趣(91.49%)和精神愉快(86.52%),客观积极因素主要在资金收入方面,包括家庭条件优越和自己的收入。基本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追加体育消费方面的资金投入,其中投入方面健身房及培训机构的比例高达73.96%,体育表演和体育杂志等方面分别占51.43%和42.61%。结果显示,体育消费方面的潜在市场前景很广阔[10],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较强但实际消费水平跟不上,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与理想消费要求差距较大。

在体育消费的主观消极因素中,大学生的选项比较平均,其中不满足“物美价廉”的消费原则所占比例较大,为50.73%;而客观消极因素中场地器材缺乏、不足所占比例最大,为71.59%,其次为体育消费价格过高。这说明不仅仅是资金问题在制约着体育消费,近一步完善高校内部体育场馆设施也十分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1)加强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和引导,减少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盲目性[11],避免攀比炫耀的不良现象,培养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帮助高校学生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

2)积极开发高校体育市场资源,增强高校体育产业造血功能,为大学生创造体育消费条件。开发适应高校学生消费能力的体育市场,尤其是中低档的体育消费场所[12],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3)从高校内部加大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场地、场馆条件。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指导和开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13]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4)体育兴趣、参与程度、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14]。加强正确的舆论和宣传,充分运用互联网、校园广播传播信息和科学体育锻炼知识[15],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体育消费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建华.消费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4.

[2] 程士安.消费者洞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3] 冯丽云.营销心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4] 黄各非.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

[5] 李萍,等.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6] 张辉等.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

[7] 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8] 尹世杰.消费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

[5] 胡军,等.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

[6] 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7] 郑贺,李学武.学生体育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

[8] 鞠成军,廉俊颖,张孔均,等.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启示[J].体育学刊,2003(2).

[9] 丁锋,等.关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10] 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3).

[11] 王,等.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

[12] 高玉敏.华北区高校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

[13] 李卫国,等.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第10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就业 专业理论课

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

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从本专业就业的角度来说可谓“广种薄收”,跨专业就业占着绝对大的比例。虽然存在部分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的现象,但每年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已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明显失衡状态,更何况还有重点院校同专业毕业生竞争者,以及历届毕业的“师哥师姐”年复一年地翘首期待。据有关调查表明,近几年省属二本体育教育专业本专业就业率大约只有30%,还有约70%毕业生只能在生存的压力下,不得不跨专业就业,但以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发展的能力与其他理工科、文科学生竞争自然“相形见绌”、“举步维艰”。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设置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以四川和安徽两省为例,通过对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西昌学院、宜宾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皖西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设置和实施的深入细致了解,发现其中存在如下几个突出问题:

理论课仍然处于一种被淡化状态。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仍然在已往体育教育专业“重视技能,淡化理论”的传统培养模式下固步自封。

理论课课程设置不全、开设时间不当。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只开设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课,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等。至于像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运动营养学、运动处方、推拿与按摩、锻炼心理学、体育经济、体育产业营销和管理、体育赛事管理等发展性理论课往往处于被忽视或搁浅的状态,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根本就没有开设或只停留在理论设想阶段,只有少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个别发展性理论课,如安徽师范大学开设了运动处方、推拿与按摩,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了户外运动、野外生活生存,宜宾学院开设了营养学和运动营养学。此外,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生东奔西走四处求职的大四下学期竟然还安排几门专业理论课。

理论课教学过于随意。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随便找教师拿着教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这无疑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逃课、课堂睡觉或聊天,知识薄弱、思维狭隘。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设置和实施的多渠道就业化

第一,走出淡化理论课的误区。基于国情的差异,我们自然无法绝对效仿类似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现今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模仿一些重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和要求,但我们必须走出“上不了技术课就去上理论课”、“上理论课只要会照本宣科就行”的误区。

第11篇

[论文摘要]有人说,通过一句广告语就可以看出一个品牌的内涵。“一切皆有可能”这句口号,是李宁品牌在过去不断积累和完善的结晶。从最早的“中国新一代的希望”到“把精彩留给自己”到“我运动我存在”、“运动之美世界共享”、“出色,源自本色”到现在的“一切皆有可能”,李宁品牌逐步积淀出它品牌独有的内涵。本文正是从探讨李宁品牌的成长历程出发,以寻求我国服装品牌的国际化之路。

一、国内市场培养阶段

1990年,李宁带着100多枚金牌和“体操王子”的桂冠宣布退役,创办了李宁体育用品公司,如今李宁牌成为中国第一的体育品牌,其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崛起阶段

从品牌塑造的角度看,李宁牌取得成功首先得益于李宁公司拥有者李宁体操王子的身份,明星效应能迅速扩大李宁品牌的影响力。“运动品牌最重要是建立知名度,故此公司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让大家都知道李宁牌,这也是所谓的‘面’的推广。”李宁公司在发展前期能站得住脚,与李宁本人在内地运动界的知名度有相当大的关系;但管理层也很清楚,公司发展的关键在于两个字运动。1990年,李宁有限公司在广东三水起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让运动改变我们的生活”是李宁牌创立的初衷。1990年8月,“李宁牌”运动服被选为第11届亚运会圣火传递指定服装、中国国家代表队参加亚运会领奖服及中外记者的指定服装,“李宁牌”伴随亚运圣火传遍全国。

亚运会的体育营销让“李宁”一战成名,公司在当年剩下的4个月里就实现了近300万元人民币的盈利,这对当时的“李宁”堪称幸事。但市场很快让李宁明白了一点:当时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并不高,传统的国营商业的主批发渠道冷眼旁观这个价格偏高的新品,并没有因为世界冠军的光环而对之刮目相看。为此,李宁开始了当时市场上前所未有的营销方式的创新。李宁公司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实施特许经营体系的企业:1993年开始实行特许经营。“李宁”的目标是要做一个品牌,而特许经营不仅可以保证品牌形象在市场上的高度统一性,还能够借用经销商的力量迅速形成独立完整的营销网络。为了吸引投资者,每一家专卖店的开业,李宁都专程前往剪彩、签名。最早加盟“李宁”事业的人所创造出的财富效应,渐渐形成了一种投资导向,经营网络逐步扩张。李宁品牌能够如果迅速地扩大市场成为中国体育用品界的教父,不得不说特许经营这一招用得很妙。

(二)低潮阶段

在1996年,李宁公司实现了历史上最高销售收入6.7亿元。那时李宁公司的梦想是在1998年达到10个亿,到2000年达到20亿。但是,事情并没有像李宁公司预计的那样发展,反而是增长在1997年戛然而止,此后一直到2001年,李宁公司的销售收入始终徘徊在7亿左右。这其间固然有金融风暴的影响,但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战略的缺位。

1.李宁品牌目标消费者不清。李宁公司管理层定位的目标消费者是:年龄在14到28岁之间,学生为主,大中城市,喜爱运动,崇尚新潮时尚和国际化的流行趋势。但真正购买李宁牌体育用品的核心消费者的年龄在18到45岁之间,居住在二级城市,中等收入,非“体育用品的重度消费者”。

2.品牌面临被遗忘的危险。品牌的忠诚度很高,但忠诚的消费者是崇拜李宁的那代人,更加年轻的新生代并不知道李宁是谁,对新生代追逐的流行时尚,李宁品牌是隔膜的。在李宁品牌最困难的1997年,国内各地都在进行的庆祝演出,年轻人的偶像变成了王菲这样的酷酷的香港女歌手,年轻人希望运动鞋和服装显得更时尚。

(三)品牌再造

在遭遇成长的上限,面对前有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拦截,后有安踏等国内品牌追赶的激烈竞争,李宁公司迫切需要进行品牌重塑。李宁公司不再完全以研发为导向,而专门派人去研究市场消费者的行为,对品牌战略做一个较为长远规划,目的是把李宁公司发展成一个体育用品产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公司。2001年李宁公司推出了“重塑李宁”计划,决定全力打造亲和、时尚、魅力的品牌形象,将核心消费人群定位为:15岁~35岁之间,喜爱运动,追求时尚的群体。

首先,公司内部进行了访谈,尽可能激发“李宁”的品牌联想。最后初步选定的是“时尚和运动”、“潜能和运动”这两组联系。然后公司又做了32场消费者座谈,挖掘出消费者对“李宁”的想法。通过对消费者的调研,一个关于“李宁”的新的品牌个性渐渐浮出水面:“李宁”要做成一个运动时尚的体育品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耐克的个性的判逆和张扬,对于中国普通消费者似乎有些高不可攀。阿迪达斯让人更多想到的是三十多岁的成功男士,其个性是稳健。而李宁的管理团队希望人们谈到自己品牌的时候,会用“亲和”、“时尚”、“魅力”这样的字眼来描述。很明显,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目标消费者。李宁牌应该给消费者两个利益支持点:功能性的利益和体验上的利益。而对于体育用品来说,其功能性与体验性是天然相通的。这两者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切皆有可能”。

二、国际化市场培育阶段

(一)签约NBA明星,实行专业化定位

在做出国际化决定后,2005年1月,李宁公司与NBA签约成为“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就此迈出了展开专业化战略的重要一步。中国篮球运动热潮的爆发要归功于中国东部的城市化、中国电视频道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转播的NBA篮球赛以及随着物质的丰富,8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的平均身高较以前上升了,更适合篮球运动。目前篮球爱好者人数已经可与乒乓球、羽毛球等相差不多。借助NBA在全球体育市场的影响力,对李宁公司打造世界顶级体育运动品牌形象、提升在篮球产品上的专业化定位、加强在国际市场的拓展等都意义重大。

(二)与西班牙篮球协会签约,国际化战略深入化

早在2004年,李宁公司就与西班牙男篮签订了为期4年的合约。就在“李宁”公司频频签下NBA球星之时,2006年9月,“李宁”又获得一个意外的胜利。身披“李宁”战袍的西班牙男篮首次杀入男篮世锦赛决赛,与欧洲冠军希腊队对决。并获得了世界冠军。顺理成章地,赞助商“李宁”也成为男篮世锦赛上最大的商业赢家。紧接着,李宁公司开始了对这次胜利的宣传活动,它开始在各大网站庆祝这次胜利,提供比赛花絮和现场图片,同时也对电视和平面媒体开放了采访。

如今,李宁正努力通过与国外运动团体及重大赛事的合作树立起国际品牌的地位。2006年李宁和CCTV5套签署了合作协议,约定CCTV5所有的工作人员佩戴李宁的标志。李宁正在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上快速而稳步地前进着。

纵观李宁公司18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一个不断成长、逐步走向成熟的国际化企业,不管是从李宁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还是产品设计、营销手段等方面,都已经形成自己特有的形象和运作模式。经过18年的历练,李宁已经成为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第一品牌,而18年的沉淀,为李宁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和提供专业化的产品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青岛啤酒 品牌 品牌传播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青岛啤酒2012年品传播活动,以围绕体育赛事尤其以奥运会进行的为主。

1.2、主要研究方法

1.2.1、个案研究法

以2012年青岛啤酒围绕体育赛事尤其是奥运会展开的品牌传播活动为个案,进行深度分析

1.2.2、文献资料法

参考传播学、品牌理论、品牌传播的相关理论的书籍及论文文献,寻找青岛啤酒在实践上与理论的契合点和创新点

1.2.3、逻辑分析法

对青岛啤酒2012年品牌传播活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应用理论综述

2.1.1、品牌理论

品牌,作为一种区分不同制造商的产品的工具已有几个世纪。事实上,从识别角度,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名称、专有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元素的组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商或销售商群体的商品与服务,并且使它们与其竞争者的商品与服务区分开来”。

从关系的角度,品牌资产理论创始者大卫・艾克认为:“品牌就是产品、符号、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和沟通,也就是说品牌是一个全方位的架构,牵涉到消费者与品牌沟通的方方面面,并且品牌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体验’,一种消费者能亲身参与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一种与消费者进行理性和感性互动的总和,若不能与消费者结成亲密关系,产品根本上丧失了被称为品牌的资格。”中国学者余明阳教授提出:“品牌是在营销或者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将产品与消费者等关系利益团体联系起来,并带来新价值的一种媒介。”

2.1.2、品牌传播理论

从传播学角度审视品牌传播,品牌传播应当定位在传播学范畴,本文将在传播学“5W”模式下分析青岛啤酒的品牌传播活动。拉斯韦尔的“5W”模式涵盖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即指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后来的研究者基本均按照“5W”的思路,形成了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个研究领域。品牌传播也应该以传播学模式构建的角度,从这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2.1.3、品牌传播与体育营销

体育赛事以沟通对象面广量大、针对性强为传播特征。在重大赛事现场,观众动辄成千上万,媒体受众更是不计其数,而通过电视转播、新闻报道、网络互动等,体育赛事的受众数量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利用体育赛事进行营销传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统计资料证明,一个企业要在全球范围提高自身品牌的认知度,每提高1 %的认知度,需要花费2000 万美元的广告费;而通过大型体育比赛如奥运会、世界杯等,这种认知度可提高10%。

2.2、青岛啤酒2012年品牌传播策略具体分析

2.2.1、青岛啤酒的品牌内涵――品牌传播内容分析

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品牌传播进行要素分析,应当将品牌所有者即品牌传播的主体放在第一位进行分析,但是基于以下原因,我们将传播内容放在第一位进行探究:

作为品牌传播来说,传递的内容是品牌信息,但品牌信息并不等同于一般社会信息,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品牌所创造和独有的,是消费者对青岛啤酒认知的总和。因此在品牌传播中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密不可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2.2、青岛啤酒公司简介――品牌传播主体分析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啤酒”)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目前品牌价值631.68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500强。

青岛啤酒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日本、香港、澳门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啤酒行业权威报告Barth Report依据产量排名,青岛啤酒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厂商。

2.2.3、青岛啤酒的“受众”――品牌传播对象分析

青岛啤酒品牌传播的受众应该大于其目标市场,即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但是品牌传播致力于与其受众建立长期和谐的关系,品牌传播必须有明确的受众范围,无疑啤酒消费者与潜在消费者是品牌传播的主体受众。

从性别上看,男性仍是啤酒消费的主要人群,占78.7%;

从年龄层次上看,主要集中在25―44岁中这个年龄层,占57.1%;

从收入水平上看,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群消费啤酒最多,占85.5%;

从职业类别上看,从事制造/生产/商业/服务业的人群消费啤酒比例较高,占29.2%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1)明确的品牌信息。品牌传播的目的在于传递一致的信息,在于品牌形象的传播。也就是说企业品牌传播,就必须有明确的品牌定位和品牌主张。

(2)以受众为核心。品牌传播,关键在于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以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和谐的关系,因此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的受众的主体地位。青岛啤酒在2012年品牌传播中对受众的重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与受众的互动,强调参与体验,二是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唤起受众的感情共鸣。

(3)传播要有平台。青岛啤酒在品牌传播一如既往地选择了体育赛事这一理想平台,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体育赛事受众与青岛啤酒品牌传播受众的高度吻合;二是体育精神与青岛啤酒品牌主张的高度吻合。

3.2、建议

(1)应当建立独立的品牌传播部门,直接对公司品牌战略负责,制定统一的品牌传播策略。

(2)确定明确的品牌信息。

(3)整对于品牌传播的渠道,应当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种类的手段和不同形式的组合。

(4)注重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在传播活动中致力于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和谐稳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舒咏平,吴希艳.品牌传播策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