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节置换术

关节置换术

时间:2023-01-19 23:3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节置换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节置换术

第1篇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康复

人的髋关节由一个球形物(股骨颈)及杯状物(髋臼)所构成,它是大腿骨 (股骨) 与骨盆所形成的关节,四周包围着强力的关节囊、肌肉韧带,是全身受力最重的关节。球体及杯状物内缘由平滑的软骨覆盖,并有滑囊膜分泌黏液使摩擦降至最小[1]。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采用人工关节假体治疗严重髋关节损伤及关节疾病、重建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髋关节置换术多为老年患者, 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及各脏器功能减退而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术前、术后的康复训练, 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动, 而且可缩短住院的时间,减轻家属经济负担, 最重要是使老年患者获得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康复,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12年至2013年我们对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治疗, 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临床资料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 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 年龄49 ~ 83 岁, 平均年龄65 岁, 60 岁以上占74%。股骨颈骨折20 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 髋关节结核1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

2.康复治疗方法

2.1术前康复指导

术前康复治疗是术后康复锻炼的基础[2]。首先应建立病人、家属、医生与康复治疗师之间的密切关系,病人对于手术均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担心手术的费用、风险、各种并发症及术后的恢复,因此我们在手术前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及各种顾虑,详细解释手术情况、术后康复方案,告知他们康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其自我康复意识,使患者及家属均能积极配合各种治疗。指导患者入院后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教会病人进行踝关节“泵”式往返练习、股四头肌、N绳肌、臀肌等长收缩动作,增强下肢及上肢的肌力训练;学会深呼吸及咳嗽;教患者术后应用的训练方法:床上及转移活动,各关节的主动-助力、主动活动;如何正确使用步行器、拐杖等辅助器;介绍术后应避免的动作及。还有的病人术前需要制动,要让病人了解手术前牵引制动是手术和术后康复的先决条件[3],术前牵引固定制动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防止骨折段因活动而损伤周围组织,肌肉、韧带、关节囊损伤出血、水肿等,既不利于手术进行,术后也易产生组织粘连、挛缩等,但是制动不是绝对的,此时应行髋周肌群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家中生活设施安排:在沐浴室要按放安全的握棒或扶手;所有楼梯要有扶手;早期康复时,需要一个稳定的椅子,让膝关节低于双髋;要有一个便桶坐垫;沐浴时要有一个稳固的冲澡椅或凳子;要有一个穿衣棒、穿袜辅助器及长鞋拔,让病人在穿袜穿鞋时不要过度弯曲新的髋关节。

2.2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早起康复训练在医院进行,但术后14天以后, 患者大都已出院, 需在出院医嘱中详细说明训练方法。具体训练方法如下:术后当天康复训练:回病房后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术侧肢体下可放置适当厚度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必要时暂时性防旋鞋。麻醉清醒后,无痛状态下行患肢等长收缩训练。患肢压力泵使用。术后第一天:患肢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活动,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长性收缩练习,保持收缩6-10s,重复10次/组,2-3组/天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机会并保持肌肉张力,增加肌力。上肢做屈伸、外展及深呼吸运动,预防并发症发生。指导病人三点支撑引起抬臀运动,方法:健侧下肢屈曲,健足及双肘关节用力支撑,也可以利用牵引架拉手上拉抬起臀部,侧卧时将患肢用软垫抬高,仍需保持外展位。术后第二天:开始膝关节及髋关节的屈伸活动,可摇床30-40°,髋关节屈曲5-10°,并有被动逐渐向主动过度,运动时以不引起明显的疼痛为度,运动幅度逐渐增大。髋关节训练:患肢脚沿床面向上移动,使患肢髋、膝关节屈曲,但应保持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术后第三四天:开始外展练习:卧位到坐位的转移,利用双上肢和健腿支撑力向侧方移动身体,并与床边成一定角度。患侧下肢抬高床面与身体同时移动,使得双小腿能自然垂于床边。然后双上肢及健腿用力支撑半坐起。半坐起后可在背部用支撑垫稳住。术后五、六天:开始外展练习:坐-站转换练习(第一次:性低血压),患者在高床边,坐位下健腿着地,患腿朝前放置(防止内收和旋转),利用健腿的蹬力和双上肢在身体两侧的支撑下挺起臀并借助他人的拉力站起,注意在转换过程中避免身体向两侧转动,站立位下健腿完全负重,患腿可不负重触地。

术后一周:扶助步器站立。非骨水泥型:20%负重(2月之间负重逐渐增加到100%)

骨水泥型:可100%负重。站立位:N绳肌练习,开始直腿抬高。术后二、三周:

康复的重点是继续巩固以往的训练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患腿逐渐恢复负重能力。行步态训练。在仰卧位下做双下肢空踩自行车活动20-30次,患髋屈曲度数在90°以内,每10次为1组中间休息10min,这样既改善了下肢诸关节的活动范围;也训练了股四头肌的肌力。术后4周到三个月:康复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治疗效果,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受正常水平,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步行能力,可从扶助步器到扶双拐步行过度到扶单手杖步行,但要求具备下面2个条件:一是病人能在手杖的帮助下,有足够的支撑力完成步行中静止期患肢的负重;二是患侧股四头肌能完成渐进抗阻的阻力至少8kg以上。注意在3个月内,持拐步行、过障碍物时患腿仅为触地式部分负重,上下楼梯活动,早期主要是扶拐下健腿支撑上下,患腿从不负重到部分负重,但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减少患髋的弯曲和负重,最后过渡到弃杖步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手术后3个月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术后3个月防止髋关节屈曲超过90°,要禁止下蹲取物和坐在能使髋部弯曲超过90°的低椅或低床上。做到不盘腿、不侧卧、不直角髋坐起,禁二郎腿、两叉。

3.结果

本组病例共35例, 平均住院10-15天。术后无1例出现人工髋关节脱位、假体穿凿、股骨等骨折。无1 例发生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通常在术后3月能弃拐行走,只有1例因年龄偏大且伴有其他内科疾病需持单拐。根据Harris评分(90 ~100分为优, 80 ~ 89分为良, 70 ~ 79 分为可, 70分以下为差),本组优良率为79.8%, 总体临床效果较好。

4.讨论

对于髋关节病变的患者而言,疾病的解除并不仅仅是手术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能力的提高。在发达国家及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康复治疗已经成为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极大作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目的主要是[4]: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下肢静脉栓塞和水肿、髋关节脱位等;恢复患肢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平稳及步行方法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预防保健教育;提供所需的辅助器具。医护人员首先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教育,在整个康复过程,唤起、强化患者的自我康复意识,是极其重要的任务,使患者真正认识到功能锻炼是髋关节置换术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在锻炼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不同患者、不同训练时期的康复训练做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急于求成,需渐进式功能锻炼,才能保证全髋关节置换的成功,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最后,医护人员一定要重视出院指导:与病人一起制定出院后训练计划,包括继续强化肌力、关节活动度、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掌握好休息与活动的时间;要强调术后应避免的动作及:勿交叉双腿,勿卧于患侧,如侧卧,双膝间应放一软枕;勿坐沙发或矮椅;坐位时勿前倾;勿弯腰拾东西;无论何时,术后坐一定要使膝部低于髋部;避免侧卧三个月;勿下蹲;勿在床上屈膝而坐;定期复查,随访。

参考文献:

[1]于长隆主编.骨科康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82-686

[2]谷翠华,孙晓革.老年患者术前心理护理[J].河北中医,2009,31(5):763-764.

第2篇

【关键词】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

当前临床上关于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将髌骨置换列为常规治疗手段的意见并不统一,本次研究通过对4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髌骨置换与否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建议,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的患者44例,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分布为38-81岁,其中包括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37例骨关节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实验结果不造成影响。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不进行髌骨置换,实验组患者实施髌骨置换手术,具体手术过称为:采用硬膜外麻醉配合腰麻进行麻醉,在膝盖正中位置采用纵行切口,从髌骨内侧进入膝关节,将滑膜、半月板及髌下脂肪垫彻底切除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内外侧副韧带和后关节囊以平衡软组织,适当对骨踝进行调整,然后选择合适的胫骨平台假体进行置换。置换完成后,采用骨水泥将假体固定稳定,并进行止血及负压引流。对于存在膝关节屈曲畸形的患者,采用石膏进行托伸直位固定,时间为1周左右。术后第3日,将负压引流拔除,然后适时开始CPM功能训练,屈伸程度以40°为基础,每日增加10°,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大锻炼程度,同时进行股四头肌锻炼。

1.3疗效判断方法术后通过调查问卷及膝关节检查的方式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采用HSS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的膝关节的正位及侧位和髌骨进行90°、30°轴位X线片检查,观察并评估患者的髌骨外侧关节面的磨损程度及关节的适合性。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及HSS评分结果比较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患者的膝前痛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膝前痛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关于是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髌骨置换在临床上仍存有一定异议。相关文献表明,髌骨置换的患者在术后普遍膝前痛发病率要高于进行髌骨置换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膝前痛发病率为13%,对照组患者的膝前痛发病率为33%,虽然其中大部分的患者膝前痛程度仅为轻度,但充分说明了髌骨置换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膝前痛的发病率[2]。

部分研究显示,全关节置换术中患者有一定几率会发生髌骨不稳定,可能会在后期引起持续性疼痛及髌骨假体破碎等不良症状,对全关节置换术的疗效造成不利影响[3]。本研究通过对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的患者44例,实验组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对照组患者不进行髌骨置换,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术后对患者进行关节检查发现,实验组患者的髌骨不稳定的发病率为27.2%,对照组患者的髌骨不稳定发病率为33.6%,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髌骨的稳定性主要通过X线片进行检查,临床研究发现,髌骨不稳定多变现为髌骨半脱位或脱位及部分的髌骨外侧偏移及倾斜。造成髌骨不稳定的因素很多,主要为股四头肌扩张异常,引起假体不稳,造成髌骨失衡[1]。因此,在进行全关节置换术后,建议患者尽快开展股四头肌的锻炼,以增强髌骨的动力平衡系统,降低髌骨不稳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全关节置换术中实施髌骨置换有助于降低患者膝前痛的发病率,同时,在术后建议患者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炼,以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曾金才,孙俊英,杨立文,王勇,魏立,刘宏鸣.关节内置管局部浸润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21):227-232.

第3篇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共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120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46例,女74例,54~87岁,平均72岁。左侧76例,右侧44例。行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例,全髋置换术106例。股骨颈骨折7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1例,髋关节肿瘤6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9例。其中合并有高血压46例,慢性支气管炎21例,糖尿病35例,冠心病19例,其他疾病23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缺乏手术知识,易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例如:适应能力下降,血压和心率易于波动。且大多数患者担心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常常会有惧怕、焦虑、依赖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加强健康教育,用心体贴患者,术前1天护士应到病房访视患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鼓励家属对患者给予足够的精神、经济支持,增强其信心。同时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大小便,为手术做好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护理 术后患髋应置于外展中立位[1],下肢穿丁字鞋固定,防止人工关节过分外展或内收,预防脱位,窝处垫枕头使膝关节微屈。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由于术后患者处于急性应激状态,常可诱发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故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护,24h内每2h记录脉搏、呼吸、血压1次。同时还应观察双下肢末梢血运情况、患者尿量及负压引流量,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床位医生。

2.2.3 康复护理 术后应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例如行踝关节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其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并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5天可进行抬臀动作,预防褥疮的发生。术后1周可用CPM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仪辅助进行患肢功能锻炼,2次/d,1―2h/次[2]。一般患者术后14天即可拆线出院回家休养,瞩患者回去后自行功能锻炼。

2.2.4 髋关节保护技术方法:1.术后1―2周禁止患侧下肢负重,术后第3周可部分负重,即触地式负重,3个月内过度到完全负重。2.3个月内防止髋关节屈曲>90。3. 3个月内平躺时,可在两腿之间夹枕头。4.术后6个月内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三种骨折之一[3],目前治疗以人工关节置换为主,手术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护士与患者之间从陌生到相识,护士在关怀与问候患者的同时,给予患者治疗的信心。因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病情变化迅速,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重要器官功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手术急性期过后,系统的康复训练可减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因而加强术前心理护理以及术后正确的护理和康复训练方法,能有效地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减少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对让患者舒适安全地度过住院时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包佩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200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l3(20):69

第4篇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Congenital dysplasia of the hip,CDH)是指髋关节发育异常,髋臼与股骨头失去正常的解剖关系,导致小儿出生后骸臼不能对股骨头正常覆盖所导致的一种疾病,通常包括髓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半脱位和股骨头脱位。在近年的文献中己被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所取代。自 Charnley和 Feagin在 1973年推荐对不全脱位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 的患者可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以来,现在即使是对严重的DDH患者行THA也已成为可能。但随着Crowe分级的增加,手术难度加大,术后Hairis评分降低[1]。

1 临床资料

从2000年1月至2010 年1月,共收治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 35 例35 髋,男 11 例 11 髋,女 24 例 24 髋;年龄 36~61 岁;术前患者均行骨盆正位和髋关节正侧位 X线摄片,并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程度、髋臼及股骨上段解剖变异进行测量和评估,按照 Crowe 分级[2]:Crowe Ⅰ型 14 例 14 髋,Crowe Ⅱ型 12 例12 髋;CroweⅢ型 7 例7 髋,Crowe IV 型2例 2 髋。

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采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完全切除挛缩的关节囊,盂唇以及髋臼骨质增生,松解肌腱和筋膜,使关节脱位暴露股骨头,按预定截骨线行股骨颈截骨。在可能的情况下,重建髋臼应在真臼的位置,清除骨赘及纤维和脂肪组织,自小到大用髋臼锉前倾15°~20°,外展40°~50°造臼,避免髋臼前倾,锉磨使髋臼内移,但注意髋臼内侧皮质保留完整,安装合适的髋臼假体。股骨侧扩髓时保持15°前倾,选用小号股骨柄假体,自小号开始手动扩髓。重建结束后将假体关节复位,检查稳定性及活动度,术中见人工假体合适,屈曲、内外旋转髋关节,见股骨头无脱位,,放置引流后逐层缝合,外展垫固定双下肢于外展中立位。

3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常规抗生素应用1周,定期换药,伤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发生感染,术后1例因高位股骨头脱位出现坐骨神经损伤,术后 1年随访完全恢复,术后 X线片显示假置正常,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依据 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90 分)25 例;良(80~89 分)7 例;可(70~79 分) 2例;差(

4 讨论

适应证年龄并无明确界定。患者出现疼痛,影响生活质量和功能明显障碍,经休息,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X线证实明显骨性关节炎表现者为手术适应证[3,4]。患髋外展肌力明显低下,高脱位骨盆骨量严重缺乏,是全髋置换的禁忌证。

总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因髋臼先天发育缺陷导致长期生物力学的异常而逐渐出现股骨头半脱位、甚至全脱位,负重区软骨退变及股骨头局灶性坏死,产生骨性关节炎的一种疾病。近年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时仍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正确认识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髋关节的病理特点,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合理选择并正确运用相应的方法和合适的假体,是这类患者获得成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崔旭,张伯勋,李静东.不同方法髋臼全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 (17) : 2602.

[2] Crowe JE, Mani VJ, Ranawat CS. Tatal hip replacemant in congenital dislocation and dysphasia of the hip. T Bone Joint Sinrg(Am),1979,61(1):5.

第5篇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88-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而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护理不当,易造成术后的并发症[1, 2],影响患者的康复。科学有效的护理,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尽快恢复关节功能。现将2010年5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本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0.2±8.6)岁,男性20例,女性30例;股骨颈骨折21例,髋臼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7例;半髋置换25例,全髋置换35例。

1.2 护理

1.2.1 饮食护理

入院后给予饮食指导,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高维生素的饮食,增强其体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和各项常规检查,术后给予半流质食物,逐渐过渡为正常饮食,饮食搭配要合理。

1.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耐心地开导患者,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及手术过程,关心体贴患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告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1.2.3 术后护理

加强生活护理,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保持病房环境安静。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密切观察血压、血糖等指标的变化,术后摆好,测量体温、呼吸、血压、脉搏,并作好记录,给予患者床边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疼痛情况,保证输液及引流通畅。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及抗生素,防止出血及感染。

1.2.4.并发症的预防 由于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①预防肺栓塞的发生。肺栓塞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术中要严格观察生命体特征的变化,定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鼓励和指导患者尽可能早地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②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应将患肢抬高,指导患者多做患肢主动屈伸运动,以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观察患肢肿胀及疼痛的情况。③预防感染。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关节置换术失败。因此,预防感染极其重要。密切观察体温,注意切口渗出物及周围皮肤颜色变化,合理使用抗生素,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指导患者咳嗽排痰,预防呼吸系统感染。④预防压疮的发生。将患者髋尾部用棉垫托起。经常按摩骨隆突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床单要干燥无皱褶。

1.2.5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术后积极进行康复锻炼,给患者讲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并告知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和禁忌,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锻炼,逐步增加活动量,使其坚持康复训练。开始下床完全负重训练时,要注意防止跌倒,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定期随访。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有效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手术效果良好,无一例发生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出院时切口均愈合拆线。

3 小结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解除患者髋关节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充分的术前心理护理和术后康复指导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3]。术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后护理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预防关节功能减退。有效的护理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的康复。因此,良好的护理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陶洪娣.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10,26(6):720.

第6篇

【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较为理想的一种髋关节成形术。股骨头坏死病患者,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痛苦,恢复髋关节功能,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体会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较为理想的一种髋关节成形术,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病患者,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痛苦,恢复髋关节功能,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科于2005年3月~2007年7月共收治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1例,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38岁,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例,半髋关节置换术9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骨关节炎造成的严重功能丧失后首选的适应证,其目的是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术前应详细告之手术方法及疗效,消除可能出现的恐惧和不安,促使患者以信赖的心理接受手术,鼓励患者参与术前的各项准备。

2.2 术前教育:向患者讲解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各项检查目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功能恢复程度,并让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手术治疗。指导患者进行适应锻炼,如指导有效咳嗽、深呼吸、床上使用便器的方法,以及指导锻炼股四头肌的肌力,以利术后更快恢复关节功能。术前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及修复能力。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搬运及:患者术后返回病室时,护士要正确指导协助家属搬动,拖住患者髋部和整个下肢,保持髋部的稳定性。将患者平放于床,麻醉清醒者去枕平卧6h,未清醒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要做到“三防”:①防过度屈曲和伸直,可在膝关节下垫一软枕。②防内旋,可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③防内收,可在双下肢之间放一软枕,注意搬动时一定要动作协调一致,严防髋关节脱位。

3.2 术后生命体征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全麻下进行,术后12h内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同时注意意识状态的变化,直至生命体征平稳。观察患肢末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疼痛、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及时发现血栓形成的征象及有无神经损伤。

3.3 局部感染的观察:局部感染多发生于手术近期,局部是否有无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表现,对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渗血较多者,术后必须行创口持续负压引流,吸出渗出液,以利软组织对假体进行包裹,避免创口内积血而致感染及术后血肿的形成。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若引流量多呈鲜红色,应及时报告医生,引流袋每日更换,注意无菌操作,防止引流液逆流,如引流量少于50ml时,可拔除引流管。

3.4 并发症的预防:术后应鼓励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利用牵引床上的拉手进行引体和向上运动,预防肺部并发症和肺栓塞的形成。疼痛减轻后,应尽早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及肢体主动活动,按摩双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定时翻身,按摩局部受压皮肤,保持床整、清洁、干燥以预防压疮。防止髋关节脱位,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搬动患者时将髋关节及肢体整个托起,翻身为左右45°侧翻,禁止将患者侧身于90°。放置便器时应从健侧放入,并注意保护患侧,防止内收外旋动作,术后至少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2w以上,以防止髋关节脱位。鼓励患者增强营养,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定时环形按摩下腹部,必要时口服缓泻剂,以防便秘。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必要时以膀胱冲洗2次/d,加强尿道口的护理,尿道口用碘伏消毒2次/d,引流袋每日更换,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泌尿系感染。

3.5 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促进髋关节活动功能康复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张力,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术后第1天疼痛减轻即开始指导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由被动向主动过度,第2天髋关节屈曲运动缓慢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动,使髋屈曲,足尖保持向前,屈曲角度

4 出院康复指导

第7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7-0073-01

【摘 要】报告了2006年3月~2007年12月对92例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术后康复护理。术后护理重点为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教会、指导、协助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锻炼,包括患肢静力性收缩、骨四头肌等长收缩、膝关节伸屈锻炼、直腿抬高训练以及上下楼梯练习,以提高下肢肌力,改善关节功能。在预防并发症的同时,术后当日即开始康复锻炼,逐日递增,直至出院。

【关键词】全膝 置换术 康复护理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 10~15年生存率约为85%~90%,从而成为目前最为成功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1]。但是精湛的手术只有结合完美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达到应有的疗效,早期的术后康复训练和规范的护理是患者功能恢复,避免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治疗内容。自2006年3月~2007年12月我院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92例,在对该组病人的实施护理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先总结报告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膝关节对人体的行动至关重要,因功能障碍和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自由,患者求医心切,对手术寄以较高的希望,但对手术本身及注意事项缺乏了解,又易顾虑重重,因此,护士应通过与患者沟通,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手术原理及手术安全性和手术成功的例子,以及术后护理的配合康复锻炼等问题,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主动配合治疗。

1.2 适应性训练为确保患者术后膝关节的稳定和功能恢复,术前需指导病人做股四头肌、绳肌收缩以及足跖屈、背伸等活动,以便患者在术后能顺利掌握锻炼方法。方法是患者平卧,足尖朝上,用力绷紧患肢大腿前侧肌肉或后侧肌肉,持续5~10S放松,是个体差异每天300次以上,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术后抬高患肢30?,促进静脉淋巴回流,消除肿胀,减轻疼痛,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肢保持中立位,防止外旋压迫腓总神经而引起麻痹[2]。手术后48h保持膝关节悬空并置于过伸应力位,因过度屈膝不利于静脉回流[5]。于膝关节上置冰袋冷敷2~3天以减轻术后伤口疼痛和出血。观察患肢末端血液循环、皮温、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保持切口负压引流管通畅,每半小时挤压引流管1次[3],引出切口内积血和积液,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全膝关节置换术大多为老年患者,因手术创面大,出血多,术后虚弱,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定期协助患者更换,预防并发症。

2.2 康复锻炼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短期内常遗留肢体功能,如不进行及时、合理的锻炼,容易造成永久性的残疾。因此,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至关重要,要耐心向患者讲解锻炼的目的和过程,让患者知道康复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患肢术后肿胀的消退,有效防止关节内滑膜、肌肉、韧带的粘连,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康复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量要由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肢明显不适为宜。①术后第一天:指导患者进行骨四头肌锻炼,同时指导患者做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4],患者平卧尽量伸膝并背伸踝关节,持续5S后再放松为1下,每日4次,每次50下。②术后第2~4天,使用CPM机进行关节的被动屈伸练习,活动范围0~45°每日2次,每次1~2h,以后每天伸屈幅度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幅度因人而异,以患者能接受为宜。当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达到100°时,可停用CPM机。③术后第5~7天,指导患者做主动抗伸屈运动,患者坐在床边,双腿下垂,患肢做直腿抬高运动,不要求抬多高,但必须有10S左右的滞空时间,然后将健腿放到患腿前方向后压患腿,进行膝关节伸屈锻炼。④术后第7天~2周,指导患者扶栏杆做下蹲练习和上下楼梯,上楼时先上健侧,下楼时先下患侧,借助助行器练习平路行走。要经常观察、督促、检查功能锻炼实施情况,及时解决锻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循序渐进,避免求成心切和间断不练。

3 出院后康复练习

出院前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膝关节的功能康复需要经过很长时间,仅靠住院是不够的,要使其坚持康复训练,否则,以获得的功能有可能减退。①要继续练习伸腿、屈膝、弓步、下蹲、压膝、坐位起立、上下楼梯及踏静态自行车等生活功能。②注意避免长距离行走和剧烈运动及跳跃运动,避免走凸凹不平的路面,禁止坐低矮凳子和翘二郎腿。③预防关节感染。④体型偏胖者应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脂肪,以减轻体重和膝关节负重。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进展和现状[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30.

[2] 杨润桃,陈洁.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J].中医正骨2004,16(9):4.

[3] 陈丽萍.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江苏医药,2004,30(2):159.

第8篇

摘 要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对9例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手术优良率达92.3%,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切实有效方法, 术中精确的截骨操作与正确的软组织松解获得的软组织平衡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骨性关节炎 严重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07年8月收治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48~86岁,平均67.9岁。双侧1例,单侧8例。左膝关节3个,右膝关节7个。膝内翻畸形7例,角度18°~42°,平均膝内翻23.5°;膝外翻畸形3例,角度10.5°,术前屈曲挛缩畸形5°~17°。无明显外伤史,均曾行口服用药、关节腔内注射药物等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行膝关节置换术。

手术要点:在气囊止血带下常规取膝关节正中纵切口,于髌骨内侧进入,在切除胫骨时要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但是截骨平面与下肢机械力线保持垂直,对于膝关节严重内翻时胫骨内侧平台明显塌陷,由胫骨外侧平台软骨下5~10 mm做胫骨纵轴垂直线,此即为胫骨平台的截骨线。胫骨前及外侧骨质尽量可能少去,如胫骨内侧平台塌陷较多取股骨截下骨或取自体髂骨植入以填充,同时务必注意保持胫骨平台后倾约5°,另外注意对膝关节内侧软组织进行松解,并切除所有增生的骨赘。本组中有7例仅行关节囊软组织松解及增生的骨赘切除,而仅有1例内翻畸形超过30°,需要做连同内侧副韧带附着点及鹅足腱的松解。在股骨髁截骨时,常规方法截骨,并且要保持外翻约7°。间隙测量板测得伸屈膝间隙相等,力线未见异常。在胫骨截骨面上放置定位器打孔。根据所测结果选择适当股骨髁、胫骨假体及合适厚度的胫骨假体平台,同时配合骨水泥应用。手术中要注意充分止血。

术后康复:术后常规加压包扎,置负压引流管1根,48~72小时拔除引流管;应用抗生素约1周;术后3~4天开始使用下肢功能锻炼器(CPM)进行功能锻炼,从30°开始,初始角度10°或20°,每隔0.5小时增加5°~10°,直至患者感到明显疼痛时为止。以后每天开始活动时均由30°开始,逐渐增加,每天净增角度为10°~20°,争取在1周内达到关节伸屈0°~90°,膝关节可超过90°。一般术后3天先让病人在床上或床边行坐位锻炼,待病人适应后再行站立,第1次站立时间不超过5分钟。同时可做股四头肌及膝关节的主动锻炼,并且要加强下肢肌肉协调性训练。

结 果

本组9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6年,平均17.6个月。术前下肢力线不正均超过10°者7例,术后只有1例超过5°。胫骨平台假体后倾角平均为5.69°。根据HSS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表明,置换后关节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术后患者的畸形大部分矫正,屈曲畸形由术前的5°~18.7°矫正至活动范围,可达119.72°,膝关节的膝内翻畸形亦由术前的17°~42°矫正至0°~8°。所有病人均能独立站立行走、上下楼梯及独立完成坐起动作。

讨 论

膝关节置换中软组织平衡应遵守的原则:①根据术前设计, 手术开始时行初步软组织松解。②不能以通过增大截骨量来消除软组织挛缩而建立其平衡。③在试模复位时完成最后平衡。术中分3步进行软组织松解:①关节暴露后松解:包括切除髌下脂肪垫,自胫骨平台内侧缘沿骨膜下由近及远地剥离内侧副韧带及软组织至胫骨内侧嵴,松解抬高内侧软组织。若需进一步松解,可将内侧副韧带深层后面的扩张部从胫骨附着处松解。②截骨后松解:向股骨髁及胫骨平台后方剥离松解粘连的关节囊,切除胫骨平台后方或后内侧残余骨赘,切除后方关节囊籽骨。③安装试模后松解:检查下肢力线及内外向稳定性,根据下肢力线及髌骨运动轨迹情况,最后调整膝关节两侧副韧带及软组织平衡。应用“NO Thumb Test”标准决定是否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在人工表面膝关节置换术中,畸形的矫正取决于截骨及软组织松解两方面因素。仅靠增加截骨量来矫正畸形会造成关节线抬高及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

截骨注意事项:股骨截骨要与术后下肢力线垂直。本组体会以股骨截骨线外翻5°为宜,如不满意可再次截骨,以免因外翻角度大而影响下肢力线致膝外翻。截骨厚度原则上与假体厚度一致。为获得矩形的屈曲间隙, 在垂直于胫骨轴线行胫骨截骨后, 股骨后髁截骨平面必须自后髁连线外旋3°。这样有利于髌股关节的对合与稳定,减少术后髌骨外侧脱位的发生率,并可增加总的屈曲活动度,减少胫骨内侧疼痛。术中有4 种方法确定股骨外旋:①以Whiteside 线为参照。这条线与滑车最凹处连线垂直。②以通髁线为参照, 即内外上髁的连线。③在后髁连线基础上外旋3°,使膝关节在屈曲时该线与胫骨轴线相垂直,胫骨不必内翻3°。④平衡软组织后,在屈膝90°位撑开膝关节间隙,让股骨处于平衡位进行截骨。在股骨远端截骨时,应屈曲3°进行,这样既不会截除更多的前侧骨皮质,也不会过多地增加后髁截骨量,关节线不受影响。有作者认为股骨髁前后轴和平衡屈曲间隙的技术对膝关节屈伸轴更为重要,股骨部件与髁横轴的平行能使髌股关节轨迹更优,胫股关节不稳最小化。胫骨截骨时应注意避免内翻,截骨后倾角度不大于7°,假体外旋3°安置,且适当偏外安置,可避免摩擦内侧副韧带及有利于胫股关节面稳定。

参考文献

1 郭新全,王亦进,宋作才,等.原发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全下肢立位力线测量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2):126-129.

第9篇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特殊护理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本院1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结果 10例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出院,住院时间14~25d。术后6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本组病例特点,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对保障手术成功及肢体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护理

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及骨肿瘤等疾病需要实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骨科最成功的手术之一,其手术能矫正膝关节畸形、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消除关节疼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费用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慢。因此笔者对本科10例膝关节疾病伴功能障碍者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进行特殊临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4月至20011年11月10例膝关节疾病伴功能障碍者行膝关节置换手术,均符合骨科学膝关节置换手术指征。本组年龄60~80岁,男2例,女5例,风湿性关节炎2例,骨肿瘤1例,10例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出院,住院时间14~25d。术后6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2、 术前护理

2.1 评估全身营养状况 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术前医嘱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积极治疗全身疾病。

2.2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时心理焦虑、紧张,担心手术失败给生活带来困难。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工膝关节的优缺点,手术目的、手术过程、手术时间,术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及预后情况,从而使其消除焦虑及紧张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及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

2.3 训教床上排大小便 术后患者需卧床,术前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使用便器,教会正确使用腹压,排空大小便,减少残余尿量,避免尿路感染。

2.4 正确指导使用助步器和拐杖 术后需使用助步器和拐杖,术前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步器和拐杖行走的方法,为术后使用做好准备。

3、 术后护理

3.1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因患者均为高龄,经过麻醉、手术创伤后,往往诱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等,故术后采用心电监护仪监护,动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告知临床医生及时处理。

3.2  术后去枕平卧6h,将患肢垫高,气垫放于小腿部,使腘窝悬空,利用重力作用使膝关节保持伸展位,以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3 切口观察 密切观察切口,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出,及时协助医生换药,同时保持负压引流管的通畅,妥善固定,并记录颜色、性质及量。引流管放置时间为24~48h,膝关节使用弹力绷带固定时,应注意松紧度适宜,同时观察患肢趾端血运、感觉、运动情况。

4、 防止并发症

4.1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手术创伤大,术后引起下肢不同程度的肿胀,其卧床时间较长,血流缓慢,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早期栓塞患者一般无疼痛症状,或症状被切口疼痛掩盖,因此要动态观察肢体的肿胀情况,同时给患肢做按摩或指导患者家属用手捏患者小腿,促进下肢循环,同时治疗给予活血化瘀药物及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以减少血栓发生的危险。

4.2 术后感染 术后感染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术后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如果术后患者关节持续的疼痛、肿胀、且体温明显升高,则提示有感染发生。因此,术后应动态观察血象及体温变化,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异常分泌物、引流管是否通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临床医生及时处理,尽早拔除各种可能引起感染的管道。病室每日开窗通风,换药时关闭门窗,避免人员走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减少交叉感染。

5、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锻炼分为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结合使用。

5.1 主动功能锻炼方法 (1)指导患者辅助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随意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和抗阻力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如屈伸运动,伸膝运动;(2)指导患者辅助主动膝关节伸直锻炼股四头肌肌力,扶助主动膝关节屈伸锻炼腘绳肌肌力,抗阻力主动膝关节屈伸需要腘绳肌收缩,抗阻力主动膝关节伸直需要股四头肌收缩,如勾脚尖、直腿太高;(3)指导患者进行体力恢复训练,训练体操,如引体向上、支撑起坐、飞燕点水、五点支撑、仰卧起坐等。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练习。

5.2 被动功能锻炼方法 操作前,告知患者刚开始练习时会出现明显疼痛,但经过几次屈伸练习之后,疼痛明显减轻;(2)将cpM机妥善放置病床上,接通电源和地线,将患肢放在软垫上,调节软垫的高度和长短至最合适的位置,根据医嘱选择工作时间和活动幅度;(3)患侧肢体放在cpM机上后,要上好固定带,防止肢体离开机器支架,达不到活动要求的高度;(4)cpM操作一般是速度选择先慢后快,角度选择先小后大,逐渐进行,以增加患者的适应性;(5)应注意是若患者术后引流未拔除时,应在练习前夹闭引流管,随时观察患者疼痛,出血情况,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和止痛药等处理;(6)cpM练习,可在术后即刻开始或者拔除引流管之后开始。

6、 出院时训练指导

6.1出院时制定家庭康复锻炼计划 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练部分时间在家中完成,出院时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上,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练习。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样可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损伤。顺序可循站—立-坐-蹲的原则。出院后1、3、6个月进行随访

6.2饮食指导 供给高蛋白、高糖膳食。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必须供给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减轻伤口水肿,防止感染。供给富含胶原的猪皮或猪蹄类食物,可为患者提供外源性蛋白质,以合成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同时也可获得多量的锌及甘氨酸、脯氨酸。供给富含铜的食物:瘦肉、肝、水产、虾米等,供给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

6.3 生活起居指导 患者在家中行走时应根据其行走能力每天适当增加行走的次数,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患者行走时应使用拐杖或习步架来保护膝关节,应注意以小步走动来转身,避免扭转膝关节。在家中选择一个牢固、直背、有扶手的椅子,这有利于患者站起或坐下,不要坐在低软的沙发或躺椅上。在家洗浴时,避免滑倒,避免感冒,以防置换关节远期感染。

7、 小结

总之,膝关节置换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提高手术质量,术后积极有效的防治伤口感染,加强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制定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计划,是膝关节置换术成功的关键,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琳,郭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2,8(6):894.

第10篇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39-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重建一个稳定的关节,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1]。由于髋关节置换术大多为高龄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因此,手术对病人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技术和无菌要求高。手术室护士的准备、配合及护理尤为重要。我院2010年2月-2012年8月实施人工髋关节手术85例,手术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本文对手术中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85例,男53例,女32例,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67岁,股骨颈骨折72例,股骨头坏死12例,骨关节炎1例,全髋置换术18例,股骨头置换术67例。

1.2方法: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股骨外侧切口,逐层分离,显露关节囊并切开,取出股骨头,清理圆韧带窝,逐级对髋臼扩髓,安装头颈适配器,金属股骨头,股骨假体。随后进行复位,缝合关节囊及切口。

1.3结果:本组8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时间90-180min,术前情绪稳定,术中配合默契,手术顺利,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切口恢复良好。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术前访视:术前1d由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及生理状况,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否达到做手术的要求。向患者做自我介绍,并发放术前访视宣传单,告诉患者术前12h禁食,8h禁饮,晚上保证充足的睡眠,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2.1.2手术间的准备:术前1h开启层流净化系统,准备做骨科手术的百级手术间,室温调控到22-25℃,湿度50%-60%,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手术间。

2.1.3器械、仪器准备:骨科常规器械,髋关节置换包及假体由供应商提供,术前1d送到医院备灭菌。电钻、摆锯,无菌敷料包,高频电刀,吸引器。

2.2术中配合

2.2.1巡回护士配合:患者入手术间核对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手腕带标识、手术部位、手术名称、影像资料、所带抗生素。根据手术部位选择患侧上肢静脉,采用18号静脉留置针穿刺,已有利于术中静脉补液或输血,必要时根据病人的年龄及身体状况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以保证准确的补液量,遵医嘱输注抗生素。配合麻醉医师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麻醉生效后,给病人留置导尿,与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再次核对手术部位,准确无误后安置手术。采用患侧朝上的健侧卧位,健侧腋下垫软枕,避免血管神经受压。两上肢置于双层搁手架上,用棉布加以保护,身体两侧分别在耻骨联合、骶尾部置一小棉垫,然后用活动侧架固定好,患者不倾斜、活动,由于患者多数是高龄,全身脏器功能处于衰退状态,术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皮肤的颜色,受压侧血管的充盈情况,必要时协助麻醉医师监测中心静脉压,经常查看吸引瓶的出血量及纱布使用后所含的血量,及时报告麻醉医师,综合分析正确处理,随时保持吸引管的通畅。应用骨水泥时尤应注意,以防骨水泥过敏而引起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2],手术结束搬动患者过床时,至少3人以上搬动,同时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不能单纯牵拉患肢,防止髋关节脱位。术毕把假体及骨水泥合格证登记后贴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

2.2.2器械护士配合:提前20min洗手上台,戴双手套,整理器械桌,检查化学爬行卡是否变色,器械灭菌是否合格,铺两个无菌台,髋关节特殊器械与常规器械分开,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台上的器械、纱布、缝针及手术所需的物品,检查器械的完整性,协助术者消毒、铺巾,手术部位贴两张3L手术粘贴巾,以确保手术部位的皮肤无,连接吸引管、电刀线,采用股骨外侧切口,用电刀逐层切开,清理关节囊周围的组织,用电锯截骨,取头器将股骨头取出,电刀清理臼缘,暴露髋臼,用髋臼锉由小到大逐渐扩大加深髋臼[3],选择合适的人工髋臼杯及内衬植入,修整股骨颈、开槽、扩髓,调和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柄,待骨水泥凝固后,除去多余的骨水泥,将髋关节复位。用100ml甲硝唑溶液冲洗手术区。切口深处置一颗脑科引流管引流,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缝针无误后,用0号可吸收线缝合关节囊,逐层缝合,接引流袋,协助医生包扎伤口。

3小结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解决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其优越型。接受该手术的患者多为老年人,任何并发症都会影响手术效果,导致手术的失败。因此,术前我们应做好访视工作,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能耐受手术,在术中做到心中有数,充分了解手术进展程度,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监督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流程,严格控制参观人员,减少不必要的走动,防止空气流动过快而增加手术野的细菌沉降率,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严密观察出血量及尿量,做好患者体液的补充和调节,术中注意给病人保暖,术毕搬动患者掌握正确的方法,以免造成髋关节脱位。手术室护士要具备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医生配合完成手术。

参考文献

[1]毛宾尧.人工髋关节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181

[2]曹晓燕,张敏.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中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 25(4):33-34

第11篇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髋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手术。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对4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男17例,女25例,年龄47~81岁,平均58.5岁,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1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

2 结果

随访6~12月,按Harris疗效评定标准。本组42例患者,优26例,良14例,尚可2例,优良率95%。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通常患者患病后行动不便,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既希望通过手术来恢复肢体功能,又缺乏对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的了解。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护理人员应和蔼可亲的态度主动与患者沟通,多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优点、术者的技术及手术的成功率,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其疑虑与恐惧,积极配合治疗,愉快接受手术。

3.1.2 术前训练 帮助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力量。方法:使患者平卧床上,下肢伸直尽量抬高,然后放下,反复进行,为术后恢复打下良好基础。

3.2 术后护理

3.2.1 术后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常规进行患肢皮肤牵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并在患者大腿间放一软枕。术后避免过度内收屈髋等活动预防脱位。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1~4 d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大部分发生在股静脉。术后不要使用止血药。提倡早期做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及股四头肌的舒缩活动,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

3.2.2 加强肢体功能锻练 术后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的锻练,防止关节粘连、僵硬,术后第一天应指导患者进行双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交替运动及双侧股四头肌收缩活动,每天各坚持活动20~40次,健侧的抱膝及直腿抬高运动,每次各运动10次左右。同时,进行患者大腿肌及臀肌的等长收缩练习,以保持肌肉张力,加强髋周围肌肉力量,固定股骨头。术后2~3 d,急性炎性反应反应期消退时,床边拍双髋X线片,以便准确判断假置。如无特殊情况,可进行患髋的专门练习。开始护士协助患者被动活动髋膝关节屈伸练习,以后指导患者逐渐主动练习。患者在锻练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适应性和患肢反应。

3.2.3 出院指导 卧位时仍平卧或半卧,3个月内避免侧卧,禁向手术侧肢体卧位;不能坐床上屈膝,以免造成髋关节脱位,继续进行肌肉和关节活动训练,患肢不负重,拄双拐杖行走,术后3个月后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到单拐杖到弃拐杖。平时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4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项技术难度大、创伤大、出血量较多的新的矫形手术,危险性也比较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配套器械的日益完善,使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创伤减少。通过医护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及自我锻炼使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大大降低。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手术期各环节的专业护理知识,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周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观察,耐心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细致的出院指导,才能保证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成功。

参考文献

第12篇

通讯作者:宋科

【摘要】 目的 探讨膝关节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49例实施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后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指导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49例患者在系统的护理和正确的功能锻炼下,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加强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通过系统的康复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护理

膝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是一项复杂且较大的重建手术,是去除病灶,解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本科2008年1月~2011年1月年度,共收治49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通过精心护理和系统的功能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其中女26例,男23例,年龄60~71岁,平均66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2例,单膝关节置换38例,双膝关节置换11例,无一例发生并发症。28例住院14~21 d,平均18.5 d。术后随访9~12月,均恢复良好。

2 术前护理

2.1 一般护理 做好术前常规检查,指导患者床上进行股四头肌、腓肠肌收缩运动及双下肢的直腿抬高运动,并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排大、小便,以防术后因不习惯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术前每日肥皂水清洗患肢术区,减少术后感染。

2.2 评估全身情况 准确评估患者术前健康情况及膝关节功能状况,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手术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详细询问患者有无何种疾病,了解术前膝关节功能及对手术的耐受性,关节周围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

2.3 心理护理 患者长期受疼痛的折磨,对手术充满希望,但又担心术后患肢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因此感到焦虑、恐惧。让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情绪,才会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护士应该多关心患者及患者家属,让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该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术后的康复程序、注意事项,同时介绍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 术后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平稳后改为每4 h一次。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及尿量、伤口出血情况。双膝关节下可垫一软枕。使膝关节屈曲15°~20°,以减少关节腔间隙,增加关节腔内压力,从而减少出血。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术后1~2 d内特别是24 h内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引流管一般术后放置48~72 h,当引流量

3.2 预防感染 防止感染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观察术后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体温、血象、血沉是否正常。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协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3.3 疼痛的护理 膝关节置换术创伤大,术后疼痛使患者紧张、焦虑、烦躁不安,不利于身体康复,故须做好疼痛护理。术后6 h即可给予止痛药物持续静脉泵入,或定时给予止痛药物肌肉注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与患者多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3.4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减少卧床时间,双下肢及早活动,是预防血栓及栓塞发生的最好方法[1]。(1)观察患肢的血运、皮肤温度、感觉运动、有无疼痛、肿胀程度,与健侧对比;(2)术后6 h即指导患者做踝泵运动(即踝关节背伸、伸曲运动)及股四头肌舒缩锻炼,每日督促按计划进行;(3)应用抗血栓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4 功能训练

术后功能锻炼应本着循序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原则。术后0~2/3 d,仅进行足的勾脚背伸锻炼,一天6~8 h。术后2/3 d拔引流管后可下地扶拐站立,头不晕后扶双拐行走,部分负重。使用CPM锻炼,从膝关节屈曲40°开始,每天增加10°,120°为止,2次/d,每次15~20 min。术后3 d可通过5个动作来锻炼膝关节功能:(1)第一个动作:床上平卧向上勾脚直腿抬高(30°~40°),每次10秒钟,一天一条腿锻炼100次,主要锻炼股四头肌。(2)第二个动作:坐床边向上勾脚抬小腿,每次10秒钟,一天一条腿锻炼100次。(3)第三个动作:床上压膝关节被动伸直,足跟垫起5 cm左右,每次用3~5公斤力量或等重量物体持续压膝关节3~5 min,一天一条腿进行10次,主要松解粘连,伸直后关节囊。(4)第四个动作:坐床边勾小腿屈曲膝关节,以能耐受的最大疼痛为限, 3~5 min,一天一条腿进行10次。(5)第五个动作:坐床上双手抱小腿屈曲膝关节,以能耐受的最大疼痛为限3~5 min,一天一条腿进行10次。患者出院后仍需继续进行功能锻炼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防止关节疼痛和肿胀,使其达到理想康复效果[2]。

参 考 文 献

[1] 王海涛,侯志凌.全系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中国实用医药,2009,2(4):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