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美术课论文

小学美术课论文

时间:2023-02-06 02:13: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美术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美术课论文

第1篇

美术欣赏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每一节美术教学中是必需的工作。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各著名画家、雕塑家、工艺家或设

>> 浅谈小学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小学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探究小学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谈对小学美术课美育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课欣赏教学浅析 浅谈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课 漫谈小学美术课中的“欣赏.评述” 小学美术课中的欣赏评述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 浅析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 谈谈小学美术课的欣赏教学 初中美术课教学中实施欣赏型德育的策略 浅谈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试论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浅议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等 浅析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如何认识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小学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美术欣赏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每一节美术教学中是必需的工作。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各著名画家、雕塑家、工艺家或设计家的作品,同时认识一些美术历史的背景。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加强学生在造型活动时的创作内容,刺激学生的思想及创作动机。再次,从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中,学生能自我探索不同创作媒介或技巧。开阔眼界及加强对美术学科知识的认识。因此,从上述的作用来看,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但许多学校或美术教师,都觉得美术欣赏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在美术欣赏过程中要做得好,要学生有良好的反应谈何容易。

一、要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良好的感觉,学校最好能配合教师改善欣赏学习的环境—建立欣赏室,加强气氛或设计环境以切合主题。在进行美术欣赏时,最好能打破传统的坐座形式,使学生更容易观赏作品,及更接近教师,随时进行讨论,在舒适及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发言。结合欣赏内容,可在户外进行,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或其他植物油画作品时,可在校内的植物园和花园进行,或安排户外写生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兴趣。当然最理想的地方是到展览馆或画廊去欣赏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真迹,使学生能感受到展品的气派。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觉及兴趣。久而久之,便建立起学生欣赏美术的习惯,逐渐加强学生对美术的求知欲及自学的态度。

二、美术教师要考虑欣赏环境,在提供的美术欣赏资料中,担当一个极重要的导演及编剧的角色。原因是要把资料安排得井井有条,主次分明,主题及重心适合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及地方教学资源,可提供当地的本地区的乡土美术作品或民间工艺。设计欣赏课时,最好按课时计划要求,配合学校艺术活动,加强教学目的及环境因素,使学生有更深的感受。同时举办“艺术长廊”专刊形式,可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撰写小论文,自行设计及安排专刊形式,及一切布置的工作,均由学生负责,由此,加深学生的投入感与合作性。这样,能培养学生收集的兴趣及习惯。事实上,学校的美术欣赏范围不应局限于教材里的名画、工艺品或名家的作品,大自然的风光和一些日常生活可接触的物品,如:天地,山洒,树木,服饰,建筑,生活用品等 ,均可作欣赏的对象。只要在老师有计划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分析及欣赏其中优美的地方,才能使美术欣赏更生活化,更趣味化,在小学美术欣赏资料中,学生自己所画的作品,是最适合作为学生欣赏的对象,主要是有些现代画比较抽象,内容意志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欣赏接近自己年纪的作品,便好容易吸收,容易引起讨论及共鸣,并且,更有鼓励及激发的作用。

三、教师要当好一位好演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述作品时,务求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教师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影响学生欣赏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投入感觉。但最容易犯错的便是太详细,理论滔滔,过于主导,忽略了学生的参与,这样老师只是描述得那么引人入胜,娓娓动听,但对学生美术欣赏的训练,心智及分析能力的培育,未能有很大的帮助。相反,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多采取诱导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能力为起点,适当地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例如,采用适当的语言,符合学生欣赏的层次,由浅入深及逐渐加强学生参与讨论的信心,并使其明白美术欣赏能力是很个人的,尽量协助他们扩大自己对美术的欣赏领域,能从欣赏中感受其中的趣味、内容、意义,并了解到个人的欣赏能力本身是一种创作过程,需要认真观察、思想、分析、综合资料,才能领悟美的所在。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课中,不应过多发表个人对美的见解及主观的经验,以免左右学生的独立思考。反过来讲,应多聆听、留心学生的见解,作适当的补充及引导探讨。多作比较,使欣赏重点更清楚集中。这样才容易刺激学生的思想及知觉,对不同事物的美有不同观感,使学生有审美的习惯,从主观性的审美到多运用客观性的分析,多吸取别人的优点及接纳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喜好。但同时又能对美作忠实的批判,辩论及交流意见,建立起成熟的欣赏态度及提高个人的品味。

在美术欣赏教学工作中,不对学生进行试卷考试,而是训练学生的审美信心的能力。不应该给他们分等级,给他们压力,应在轻松自由开放的气氛下,使学生增加学习语言交流的信心及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进行欣赏过程中,应该给善于发言和不善于发言的同学有均等的发言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及感受,使学生能了解审美只有个人的感受,个人的标准,没有绝对的错或对。美术老师的责任,便是给他们不断的支持鼓励,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探讨分析学生的观感,并作适当的审美及欣赏辅导。美术老师所担当的角色,便是一位忠心耿耿的支持者及聆听者,与学生建立沟通的桥梁,建立学生的信心及兴趣。

总而言之,美术老师所担当的角色,应是多元化,灵活运作,随机应变,才能适合学生的需要。留心现代艺术文化的转变,作更多的介绍,提供更有趣的艺术资料。加强个人美术教学的修养,多创作,多研究,才能提高美术教学的水平,进而培养个人艺术的品味。在美术教学中,能担当更有效的角色,发挥作用。

第2篇

论文摘要:绘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课题。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阶段是每个孩子美感启蒙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教学必须承担这一启蒙重任。与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相比,现今的美术教育抛弃了“填鸭式”的僵硬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均衡发展。在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之余,更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小学美术教育通过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大课堂,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并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最后,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契合了时展的新要求,是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背景,充分彰显其在教育进程中的显著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适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遨游太空》一课中,笔者先作这样的引导:你们喜欢动画片中的外星人吗?然后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外星人的头饰出场,把自己想象成在太空中,乘着自己喜欢的飞船在飞来飞去。学生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于太空的游乐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或做或画,把自己心里所想表现出来,效果很不错。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天性,要用儿童特有的语言,毫无保留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我手画我心。

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的方式,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使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3.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下就形成的,需要我们去培养。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同步发展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笔者在教学中曾做一番尝试,就是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描绘祖国美丽的河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

4.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更富有创作勇气和热情。即使学生的创作与现实不符,也不要急于批评,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要站在学生的观点上去认识、了解他们的作品,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造。另外,及时给学生鼓励性评价,可以巩固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使学生的美术兴趣在情感中凝聚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给予及时而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建立自信心。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蒋乾杰.小学美术课改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教师版),2007,(9).

[2]杨春辉.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8,(11).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75-02

[作者简介]杨岩,男,甘肃平凉人,大专,平凉市泾川县温泉开发区何家坪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全乡学科教学工作考评。在考评中,笔者发现对于美术课教学,绝大部分老师的确完成了上级规定的篇目。但是,通过现场抽查,结果使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竟然连绘画笔如何握以及颜料如何搭配都一无所知,更无从谈及能够画出一幅像模像样的图画。为此,改进乡村小学的美术课教学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地进行美术课教学呢?

一、用活动促进教师理念的转变

笔者始终认为美术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基本绘画技巧教学和美感鉴赏两个方面。在小学阶段,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不需要过于复杂,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绘画常识即可。比如,素描画重点指导学生从物体的轮廓线条进行勾勒,至于物体是不是形神兼备并不是小学生重点训练的方面。进行美术课教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形象感知上下工夫,为此,学校要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进行手工制作教学,班级可以开展手工制作竞赛,手工制作展览,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制作过程中来。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先是示范如何制作,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最后学生展示。这样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是笔者认为渗透竞争意识的教学方式效果要更好,记忆也更牢固。再如进行景物写生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附近的山间村落,通过眼睛、耳朵直接感知,进行实地写生,这样要比坐在教室里效果要好得多。这里存在着一个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美术课教学中更需要教师有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一种学习环境的动态感。如何理解这个动态感呢?即要求教师把教学的空间放到室外,从室外景物的欣赏到内心勾勒,再到室内纸质图画的呈现。

二、用测试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

目前,美术课的测试没有被列入小学测试科目当中。初中会考只注重语文、数学等科目。这样给一部分功利性比较强的老师造成错觉:美术课教学的好与坏关系不大,上级不考核,即使做好了也没有人认可。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把美术课教学列入小学测试当中,可以通过现场考核,检测一下教师平时是不是努力进行美术课教学。笔者认为任何学科的教学,一旦失去教育权力的约束,就必然陷入一种僵局。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次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结果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按时上交作品,即使上交的图画,我们也寻找不出丝毫的美感。比如,教师让学生内心勾勒出二十年后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很多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们,他们难以用画笔画出心中美好的愿望。美术课的测试不仅仅只是画一幅画这么简单,美术课测试需要一个科学的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程序。比如,焦家辉小学的美术课测试方案值得一提。测试共分为五个环节,即教师绘画技巧展示、图画勾勒技巧展示、图画意境介绍、动态感映现和图画布局。正因为这种测试做得科学、扎实,2013年8月,这所小学有四名学生获得了全省中小学生书画竞赛二等奖。

三、深入生活感知美术课的魅力

小学美术课教学也应该重视美术美感的鉴赏,可有的老师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笔者所说的那种鉴赏并不是让小学生像专家一样有板有眼地评析。例如,看到一只猫,小学生必须在很短时间内感知到猫有哪些可爱的地方,比如黑乎乎的眼珠子、光滑的皮毛、小巧玲珑的爪等。其实,美术课的魅力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感知,不需要让小学生具体说说为什么如此迷人,只要感知即可。儿子上小学时,一次笔者带他到山间挖野菜,突然一只野兔从面前飞奔而过,笔者当即让儿子用手在空中比划一下兔子飞奔的轮廓。儿子眉头一皱,迅速用手划出一个椭圆形的弧形,虽说不完整,但是足以看出儿子用心观察了当时野兔飞奔的形象。如果笔者让儿子坐在屋子里比划野兔飞奔的这种形态,情形一定大不一样。在进行美术课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感知美术课魅力这一点,这也是决定一节美术课成败的关键因素。美术课的感知基础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和体验自然质感。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四、体察自然挖掘美术课的精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过去,我们的纺织品由于不够重视美术设计、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等原因,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由于我们重视了美术设计,产品以新颖的设计、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农村有天然、丰富的美术课教学资源,笔者主张美术教师不必死抠教材,应该把视角放到大自然的角角落落,哪里有可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就把那里作为美术课的一个教学场所。前几天,学校一个老师带学生参观了一个小型养猪场。从后来学生收集上来的素材看,有的学生用照相机拍摄各色品种的猪的站态和睡态、猪毛的颜色、眼珠子的大小;还有的学生把母猪称作猪妈妈,很多学生画了一幅幅关于猪的简笔画,形象逼真。笔者怀疑学生的这些作品是不是有家长,试探一下,谁知学生们用几分钟就将一幅关于猪的简笔画画出来了,有的还给猪赋上人的表情――微笑的、愤怒的、忧郁的等。这足以看出,自然中有很多美术课的精华值得教师采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师 课题选择

美术教师在选择美术课题研究时,有以下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第一,有的美术教师长期任教美术学科,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比较熟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于是就认为搞美术学科的课题研究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出个题目就可以搞研究。

第二,有的美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平时执教美术课之余,更热衷于美术创作,对学科课题研究不太关心,一旦要搞课题研究,随意杜撰个题目,便自以为是地搞起研究来。

第三,中小学教学工作繁忙,个别美术教师为了赶一年一度的评职称之急需搞突击,匆忙之中借来课题资料,挑灯夜战寻课题。为了求快,有的甚至参考其他同事的研究成果,出个类似的题目,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第一类教师虽然熟悉美术学科的日常教学,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美术课题研究有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如果仅仅依靠日常教学经验的罗列和粗浅的专业知识,课题研究很可能变成教学经验的串联和总结。第二类教师由于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难以找准问题,更由于缺少课题研究兴趣,很难静下心来研究课题,所选课题往往大而空,不知扬长避短。第三类教师缺少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单凭资料浮光掠影地选择课题,中途往往难以为继,即使东拼西凑勉强结题,也无实质性的研究新意,脱离了美术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特性与类型

1.课题研究的特性

美术教育学科课题研究是运用美术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术教育学科教育教学领域活动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小学美术课题研究,置身于基础教育的大背景,探索的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因而是一项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的基础艺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它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和特征。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1)它是属于基础教育的分支研究之一,其发生的对象是基础教育和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2)它是属于一种艺术教育的基础教育研究。探索与解决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美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问题,这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在选择学科研究课题时的基本立足点。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今天的课题研究往往是在前人美术教育研究基础上的继续或他人理论方法资料的借鉴,而且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不是日常美术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也不同于一般论文的撰写。它是美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艺术教育科研活动。一项美术课题研究的结束,其研究成果的产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可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架构,从而揭示出基础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美术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也体现出美术教师的探索、创造精神。在实践某项课题研究时,无论是课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实践的操作及成果的验证和评价等,都离不开研究者敏锐的课题构思、新颖的方案设计、创新的实验求证、艺术教学规律的探索揭示等等。可以说,没有创造性也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动力和意义。

2.课题研究的类型

美术类课题与其他学科的课题在申报时其类型上没有较大区别,主要分基础性课题研究和应用性课题研究两大类。在课题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于艺术教育的学科特点,会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有关环节。

第一类:基础性课题研究。

着重美术(艺术)教育的现象、教育过程中的规律问题以及美术师生教与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艺术教育理念的探索等基础理论性的实验研究。它又可根据课题对美术教育理论深入与突破的不同程度而分为若干等级。一般而言,三级课题涉及范围较小,研究也相对容易一些,初涉课题研究的美术教师可先选择。

第二类:应用性课题研究。

它是指运用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着眼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应用途径的研究课题。它通过美术教育理论与美术教育实际相结合,研究试图改造或改变美术教育现象与过程的应用规律,达到深化美术教育学科改革的目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也根据所选内容涉及应用范围的大小和应用价值的多寡而分列不同的级别。

二、课题选择的策略

当前,学校教育科研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艺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少美术教师踊跃申报各级各类美术教育科研课题,但是最后能够申报成功的并不多。之所以落选,选题缺乏策略考虑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1.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本学科、本专业一定的理论根基,同时需要较丰富的学科实践经验支撑,两者互补,当然不同的课题也各有侧重。尚缺乏理论研究而有实践经验者不妨侧重于应用性类型的课题选择;缺少经验者,一般不适宜选择研究面广、题大、内在环节复杂的课题,而选择从子课题做起,取得经验后再开展重大教学课题的研究。新教师缺少教学积累,课题研究容易“空对空”,搞研究除了邀请老教师参与外,选择相对面小、容易上手的美术学科的局部研究不失为明智之举。

2.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适应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开展美术学科课题研究是为了满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的需要,就个人来说,也是发展自己的教育职业研究能力的需要。要成功选择课题的内容,就需要研究者审时度势,根据当前国家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总趋势、省市教育界某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需要,做出自己的学科课题研究选择和计划,也可以根据上级科研部门每年下发的课题指南选择有关内容展开课题设计。

除了参与选择国家和省市重大课题之外,美术教师更多的是要根据需要,考虑选择当地县、区、校级的研究课题。研究要密切结合当地教育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和基础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以服务于当地的艺术教育和经济文化建设。

第5篇

【论文摘要】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从整体上看,应从加强教育监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加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力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发美术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切实重视、解决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使长期被冷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目前仍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努力,方可达成。

(一)加强教育监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严重滞后的现状,首先就要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领导对美术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使其明确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从农村教育实际出发,端正艺术教育思想,摆正艺术教育位置,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科学育人观,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支持农村艺术教育事业,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使美术课真正成为一门不可取代的必修课。再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改革旧的教育评价体系,消除学科间的主、副之分,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尽早制定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引导和促使学校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迈进。

(二)加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学设施是保障学校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针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现状,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切实重视,把美术教育与主科等同对待,逐年增加对美术学科的经费投入,从实际行动上消除主、副学科差异,并根据《新课程》要求,按普九标准配齐美术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设备,改变以往教师仅以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的落后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办学条件,使美术教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得以顺利开展。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对各学校器材配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落实。而对于那些受客观条件限制的,一时难以按标准要求配齐各种教学设备的偏远、贫困地区学校来说,也应根据自身条件,想办法改变过去那种一穷二白的现象,逐步提高美术教育设施,因地制宜地创造相对较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教学保障。当然,由于各地区在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上的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很大,要想在一夕之间让所有学校都改善办学条件,配齐学科所需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就此无所作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力量

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首先,各级部「1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吸收毕业于各高校的、受过专业培训的美术专业人才来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对于那些暂时无力引进人才的学校,也应根据自身条件,培养一些在职的、有美术专长的非专业教师兼任美术教学工作,以弥补美术教师匾乏现状,保证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应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提升师资水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师资情况,有计划地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加强农村中小学间的校际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以加快美术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美术师资力量。再次,美术教师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自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以更好的适应其教学工作。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发美术教学资源

第6篇

论文摘要:针对学校艺术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的现状,教育部提出了加快推进艺术教育的课改的要求,本文结合中外艺术教育对比研究,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的对比分析,阐述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艺术教育的借鉴意义,开创我国学校教育的新局面。

全国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两年多,去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其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扭转艺术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从中外艺术教育的对比研究看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差距

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实施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l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美国早已把学校艺术教育写进联邦宪法,承认艺术是一门核心学科。“在教学中具有与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等同样重要的地位,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认为是对国家和文明的未来最佳投资之一,认为美术课是为全体学生开的,而不是少数爱好者。”法国在1987年通过《艺术教育法》,并确定每年5月l8日至23日为艺术教育周。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均非常重视学校艺术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艺术教育还有相当距离,且区域差异也很大。

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美育”被列入教育内容之后,美术教育的地位被正式确定下来。但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总体水平仍不高。许多学校对艺术课程不够重视,艺术教育手段跟不上,场地受限,设备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尤其是农村艺术教育仍十分薄弱,教师数量(主要是普通高中和农村)总体不足,地区分布严重失衡,许多重点中学只看重升学率,根本不重视艺术课程建设和投入,我们对四川20余所省重点中学进行调查,结果是高一之后普遍不再开设艺术课程,学校只保留高考美术辅导班,艺术师生比大约为1000:1。与此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着高考方向开课,不考美术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没有美术课程,这些均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国家在近一两年内举办了大量新课改培训班,但仍改变不了许多中小学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的现状。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全面实施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充分认识学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组织形式等许多方面下大功夫,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二、从现行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比较分析认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我国现行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教学体系探索方面与国际接轨,较原大纲有一个质的飞跃,更具高度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活动的指导等方面,“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养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首先,在基本理念上,现行课程标准在认定美术为艺术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人文性质”,改变了重技巧轻文化的现象,其课程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知觉和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而原大纲的价值观主要在以体现审美教育为主线。

其次,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同样有较明显的区别。原大纲对目标的表述较为简明而全面,内容主要是知识点。新课标在对目标进行表述时,把教学方式的组织,教学方法,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更为科学、具体、明了。在总目标下,按造型与表现、欣赏与评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四个方面,分学段制定教学子目标,这是非常科学的。

再次,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根本的区别是:一是原大纲的门类(欣赏、艺术、绘画)是按学科的知识系统来确定,而新课标则变静态为动态,以教学活动设立学习领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综合探索”,不仅是对内容的拓展,而且是对美术目标和观念的突破、教学方式的突破。二是新课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构建教学内容。三是新课标力求精简内容、降低难度,这一点以前同样提出过。现在再次强调,力争在一段时间内有显著的成效。

最后,在评价体系等方面,原大纲主要是成绩的考核,而新课标用较大篇幅,说明评价的作用,强调评价的重要性。另外在课程资源开发,兴趣的培养及给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方面同样也迈出了很大一步。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艺术教育的借鉴意义

我国刚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已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提高现代人的综合素质。而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同样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高校艺术教育也是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的重要阶段,在高等学校开展好公共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小学、高校艺术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校艺术教育既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延伸,也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补充,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普遍薄弱的状况下,加强高师艺术教育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师生更要深刻领会我国中小学美术新课改的意义,自身建设要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由此可见,高师美术专业教师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体系及领会课改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其渗透到文化和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深刻领会中小学美术新课改精神,明确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本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的迫切要求。

我国已计划尽快建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合理的艺术系统教育体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明确提出了高校开设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对高校公共课艺术教师(普通院校)的要求极高,既要有高的专业素质,又要有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

在普通院校开设好公共艺术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实践、探索和研究。借鉴中小学艺术教育课改精神,我院初步建立了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素质,满足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渴求和期望。实行必修和校级素质文化选修,纳入学分制,所设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尤其是校级文化选修,选择艺术课程的学生比选其它课程的学生多,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我院普通专业公共美术课程教学框架:

公共美术课侧重欣赏和评价,因而涉及内容多、信息大,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增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文明程度。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个人人格的完善均会起积极的作用,对教学效果感到满意。去年,几位非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美术课程,在老师指导下,考取了四川大学等高校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四、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新局面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用先进的文化艺术陶冶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虽被写进了教育方针,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在整个学校教育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相当一部分教育界同仁对美育和学校艺术教育的认识问题得不到解决。“实践证明,认识问题仍是制约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是缺乏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虽然重视艺术教育,但开展艺术的指导思想偏离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一些学校艺术教育为应试教育服务,为少数学生服务,为经济利益服务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高等学校对发展专业艺术教育非常积极,甚至不顾条件硬上马,但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及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更新观念,全面认识美术的价值,着眼未来,把有利于学校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利用起来,起到相互协调的“合力”作用。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探索综合评价的选拔方式,以期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路相衔接,以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 美术教育 培养途径

论文摘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目的,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用的基础上,探索与构建了基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小学美术创新型教育的途径。

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

一、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美术活动以美为最高规范,众所周知美是一有深刻内涵和宽泛外延的意识形态范畴,它给美术活动提供了自由活动的广阔的空间。在美术学习与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个性特点上发,为情所趋地创造美的形象或符号。可见,小学美术教学有利于发挥儿子童的想象与联想,锻炼并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从小学美术教育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的基础性和非专业性决定了中小学美术为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所培养的审美、道德、认知情感作为一种合力作用于创造,唤起儿童潜伏的创新动机,并在道德意志与认知情感的推动下间接地提高儿童观察的准确性,记忆的持久性,加强积极性、主动性,减少疲劳,在较为轻松愉快的适度兴奋的环境中闪现最可珍贵的想象、思维、灵感与顿悟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将共通具体操作物化成新颖产品。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内容构成

(一)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

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不以逻辑为始,但要经逻辑整合,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以实现创新之目的。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逻辑思维不再是科学的专利,它与艺术思维共同参与到艺术活动过程中,且相互促益,共同得以发展。

(二)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

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的逻辑起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产生出大量的新思想新想法的思维方式。很多学者把发散思维能力解释为创造力,可见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最主要方式,应该受到小学美术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想象力思维的养成

想象力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作为《新课标》和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三个内容占了整个教学内容四分之三的篇幅,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正是基于此,对学生想象力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就成为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教育和创新性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转贴于

三、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

1.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具体而言,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

2.培养创新精神。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

3.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如绘画构图既可启发学生遵循法则、但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处理,也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采用独特新颖的构图形式去处理;命题创作画,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后,就要启发他们对各种选材进行取舍、思考各种组织方式、各种表现方法,灵活地进行处理,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只要有意去做,内容比比皆是。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比如,在教学《神气的小厨师》一课中,教师可营造厨师班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戴着厨师帽,穿着厨师衣,并把各种材料制成的“食物”送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大胆拆,大胆常识尝试组合,最后请学生们体验之后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锻炼,也在发言中得到了交流,学到新的、不同的方法,开拓了创新性思维。

2.丰富想象,拓宽学生创新性思维

小学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幻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带动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画汽车》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同学介绍了解汽车的功能特点并说出自己喜欢的汽车,有一个学生迸发出未来汽车是怎样的设想,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中闪烁出求新求异的思维火花,鼓励了学生大胆想象。

(三)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开拓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者,其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篇

大良镇小学美术中心教研组活动总结

梁肇淦

大良镇小学美术中心教研活动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持之以恒的教研活动与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

美术中心教研组成立较早,有十几年的历史,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搞美术教育改革,国家艺术教育试点都落在大良镇一些学校,美术教材(岭南版)很多的素材也来自大良镇的一些学校。促使大良镇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

一、教育形势的发展,加上教育办对教研工作的重视,促使美术教研活动持之以恒,形成制度化,雷打不动。就是每个学期组织组员们活动两次,学期初要先集中讨论通过教研计划,期末再集中进行活动总结。并要求组员认真写好总结或论文。

《教研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内容,活动的时间、地点及每次活动的负责者等,在内容上,每学期教研活动要贴紧当前的教改动向,结合美术教育形势发展,每期订出教研专题。过往制定的教研专题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生活、促进其智力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等。

教研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开展美术课观摩教学活动,课后进行认真的评课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二是外出参观听课、学习和吸收外地先进的美术教学经验。开阔组员们的视野,提高自身教学教育素质。每学年外出活动听课一次,我们首先过广州、佛山、深圳、中山、番禺、南海等地参观听课学习。每次活动我们都与当地老师进行评课交流。虚心向别人学习。务求一课一得。收到预期的效果。

开展教研活动,美术教改,要不断提高层次,不能仅停留在听听课再评评课上,教改的思路要紧贴教育形势发展,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美术教育在小学基础的素质教育所起的作用,如何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关联性、一致性。总结并提升一些教学经验成为理论。以指导美术教改。通过教研活动努力使我们的组员锻炼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的美术教师。

二、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教研氛围

我们的美术观摩教学活动,形成了轮流讲课的制度,每个学期由两位老师主讲,期期循环轮流,人人都会是主讲者,同时又是评讲者,每节公开教学,尽量消除讲课者的顾虑,轻松上阵,我们提倡不计较讲课成败,主张大胆尝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法。从大处着眼。探讨和解决平日实际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每次观摩教学后,都进行认真的评课总结,认真总结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提出改进的方法。大家都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无拘无束,营造浓厚的和谐的研究气氛。

每次外出听课参观学习活动,大家心情特别轻松愉快,好象回到学生时代,活动既开阔老师们的视野,又活跃身心健康,促进大家之间融洽的交流,加强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样对教研及工作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9篇

论文摘要:在中学,美术教育不属于“应试”教育,也不属于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实现知识的大广度、高深度、综合性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这是文化发展的态势,也是历史的转折。

一、美术教育在中学的现状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比较薄弱,中学生的美术素质不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本身就不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不重要的课程,并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随意停开美术课,为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挤掉美术课,使部分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美术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不负责任、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再加上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进入更高学校以后,又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美术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中学发展美术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美术教育,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可以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美术教育;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美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离不开美术,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触及到的人造物象,几乎都是需要经过美术设计。

三、进行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美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美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要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中小学实行趣味手工、趣味绘画教育,积极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绘画比赛,开展校园手工创作活动等;坚持学以致用是原则,使学生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美的法则,以美的视觉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美术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美术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4)进行乡土实用美术课教学。乡土实用美术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中学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依据现代中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各种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6)毕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去保持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品质。”高雅艺术进校园,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中,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万花筒很好看,因为它多变,对学生来说,充满好奇,才能用心去观察,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能燃放出五颜六色七彩烟花的礼炮,而不是可以填实的容器,作为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开放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像一个孩子一样,用心去体验和获得我们周围新奇与具有魅力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1999.

第10篇

关键词 中学美术课 基础素描 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美术课所开设的美术教育课程包括:基础素描、色彩、简笔画等绘画基本技能素质课相关的课程教学。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作为基础素描教学,其教学对象为中学学生,可见,其亦属于“大美术”的教学范畴。而它在绘画艺术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勿庸质疑,无论是油画的体积、调子,国画的线条、笔墨,版画的构成,还是雕塑的结构等,在素描基础教学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基本功训练。可见,素描学好了也即打好绘画的基础,相对中学美术课的学习来说它属于一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学生手、脑、眼、有机配合来共同完成,因此它所包含的基本功以及艺术修养的深厚就不言而喻了。

1基础素描教学内容

石膏是基础素描学习较为理想的表现对象,因为石膏去除了色彩的因素,可让学生专心表现对象的造型结构与明暗关系。因此,石膏写生是学习素描的开始,特别是几何石膏素描写生为学习绘画基本技能打好基础。

几何石膏种类主要有:立方体、球体、八面柱体、圆柱体、十字体、三角锥体、圆锥体、圆锥与圆柱组合体等主要写生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几何石膏素描写生,如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包括立方体与球体,一定要掌握好,以便提高学生今后的素描形体能力,可见从简并不简单,它是一切难的造型的基础,要认真对待。大家平时看到的往往是物体表面的变化,如外形与光影,往往具有感性的一面。在作画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物体的本质结构,它是对象不变的因素,正如植物的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基本结构。同时,在表现过程中,要结合感性因素,不要画过头,亦避免画得僵硬,即要活。

另外,要多读画,在比较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宁可眼高手低,不可手高眼低。

2素描基本工具的使用

2.1素描铅笔的使用

2.1.1削笔与用笔

削笔: 一手拿笔,一手拿刀斜削下去,留一段笔芯,笔芯不用削得太尖,以免伤纸。用笔:避免像写钢笔字一样拿笔,拇指在上压着素描笔,食指、中指等托着素描笔与拇指相互配合,手腕用力。这种执笔姿势可用来拉直线、排线、上明暗;在前面执笔的基础上,用小指抵住画板,拇指、食指用力便于刻画细节。

2.1.2画线条与上明暗的方法

画线条:可以反复来回拉直线,下笔和收笔要做到虚入虚出,但不要反复或涂改太多;更不要描出来,没有连贯感,也不要画得像铁丝一样没有变化;注意线条的轻重缓急,如明暗交界线、前面的结构线相对重一些,其次是受光的轮廓线、暗部的轮廓线等线条;注意线条的虚实,如结构的转折点实一些,投影的轮廓虚一些。上明暗:应灵活运用交叉排线(含各种方向),并尽量回避十字排线。排线尽量顺着结构来画,但不要涂出来,因为涂出来难以表现结构。

2.2画板与橡皮的使用

执板:左手拿着画板,使画板靠在腿上或搁在桌子上,身体坐直,右手拿笔,眼睛边看石膏边看画纸,画完后还可把画板放远一点看大效果。橡皮的使用:初学素描不要太依赖于橡皮,但是必要时还是可以适当使用橡皮进行修改,甚至可以使用橡皮增强效果,如提亮、擦出白线等。

3关于中学生基础素描课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相关计划及预期进展

第一阶段:(准备研究阶段)认真上好每一堂素描课,使学生掌握与素描技法有关的专业知识,交流学习经验,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素描的知识与发展方向,举办相关素描写生师生作品汇报展,及时总结学习经验。

第二阶段:(试点研究阶段)在素描写生教学中进行探索,以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素描技法的试点工作,初步研究素描技法的理论构建,并总结成功经验,撰写中学生基础素描写生技法探索研究的相关研究论文,努力提高基础素描的表现能力。

第三阶段:(实践反馈,总结提高阶段)在前面试点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铺开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增加师生交流与研讨的机会和时间,发挥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同时,外请专家进行课题咨询活动,开展课题组成员的交流培训与学生的交流反馈。选择典型的学生作品进行跟踪辅导,探索典型检验并总结提高。

第四阶段:(总结成果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发表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出版课题研究相关中学师生素描作品。

综上可见,中学美术课基础素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是一个包括教学内容安排、技法传授及开展能力提高研究计划等一系列方面才能得以完美实施,这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作才能完成。

本文为2014年吉首大学师范教育综合改革课程建委托项目《中学美术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2014JSUKC020)研究成果之一。

第11篇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

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