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4 02:5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思想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4.2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作者:赖南燕 黄晓雷 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根据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现状分析,我们将努力探索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把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到课程体系,并加强考核和管理。多样化活动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教师专业思想教育是师范生成为合格教师的立足点和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端正专业思想。例如,各专业可以借助新生入学教育这一有利时机,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坚定的职业信念。聘请小学特级教师现身说法,使师范生受到教育和鼓舞,认识到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是崇高和伟大的。安排大一年级学生到小学见习,让他们快速熟悉小学、感受教师角色,让他们在与小学生的接触中,看到小学生的天真和可爱,从而产生想要成为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愿望。我校还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网站首页设置“校友风采”栏目,在师范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目标引领和任务驱动相结合各师范院校可以根据当地地方特色、本校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及未来工作的特点和需要,结合师资力量与设备条件等拟定具体可行的训练目标,设计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构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如我校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作了明确的规定,十大“教师职业基本功”即书写、普通话、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简笔画、美术字、视唱、唱歌、队列指挥、韵律操;“教学基本技能”即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说课评课、使用多媒体、指导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撰写教育论文。此外,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如数学教育专业对数字、算式、符号的写法、速算、教具制作、绘图技能等有特殊的要求。让学生一入校就能够了解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细化和明确每一技能或训练项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了解各学期的训练目标,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自主参与训练,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切实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相结合从入学开始,结合贯穿三年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制定各学年的训练任务。依靠学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含必修课、选修课等)教学来加强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的相关内容应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遵循教学规律,做到课内专业教学与课外技能活动衔接,课内侧重指导,课外侧重训练。教师口语、书写、教学具制作、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教学专业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相应的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以教会学生技能为宗旨,通过案例教学、课堂展示、操作示范,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技能训练的要领。课外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应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证每周安排3个课时的固定训练时间,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课外训练有专人负责,指导教师应该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技能训练课上围绕训练内容,指导、督促、检查学生的训练过程,把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有专门的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的职业技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长足的保质保量的训练与发展。教师指导与学生辅导相结合技能训练课的指导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他们对本专业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可以进行指导,但对其它各学科的教师技能,如简笔画、普通话等就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学生中却有强人,指导教师要注意观察,并和相应的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的教师取得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这些学生参与、共同负责指导其他同学的训练,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有助于取长补短,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教学技能训练中可以采用微型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师按训练班级的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实践的机会就增多了。由组长负责组员的技能训练,小组合作交流,这种自主训练方式能大大减轻学生的压力,使他们更容易适应和发挥自身水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将这一工作抓出实效,必须建立一套明确的、规范化的考核机制,如《第二课堂活动总体实施方案》《学生“教师基本功技能”训练与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做到有章可依,保证了训练的可能性和持久性,保证了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严格每项技能的考核制度,通过《课堂教学技能评价表》《导入技能评价表》《教学设计技能评分标准》《说课技能评分标准》等考核标准,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达标考核的办法,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系统地、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和检测。技能评价应注重全程化,把阶段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测评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落到实处。
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师范院校应重视校内实训环境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师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创造优良的条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教室、微格训练室,教学具制作、操作室、计算机房等实训场所,开展实践技能训练。让学生“走出学校”即到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在实习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班级的教学、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工作,实现了对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岗位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顶岗实习支教,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也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学生在“走出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从教技能锻炼与提高的同时,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并切身体会到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从而鞭策自己,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加强学习和锻炼,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训练结果与成果展示相结合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给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提供舞台,极大提高学生的成功感。可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开辟训练园地,将学生好的作品进行展示,或拍成照片挂在课程网站上供大家学习。可以举办校内的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普通话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说课比赛、教学课件制作比赛等,以赛促训,以赛强训,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把卓有成效的活动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特色活动。通过举行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竞争,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也可以激发下届学生参与训练的欲望,增强自信心。
论文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基础”课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虐待动物等新闻却不绝于耳,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社会因素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在现阶段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高度工具理性化弱化了生命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杨书子院士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后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德育论文,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生命教育在这种理性化的教育中越来越边缘化。
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功利取向越来越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多元化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引起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可能出现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名逐利,存在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倾向。对他人的生命以及生存状态表现出淡漠。这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其理性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第三、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的倾向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开设了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正确开展生命教育,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结合“基础”课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基础”课是“05方案”中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在其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应有之义。结合对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群体生命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关怀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生命能力教育。
第一、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认知关怀教育。
认知关怀教育主要是增强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爱护。包括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等。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情怀,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关心整个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第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就是通过对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生命认知,明确“生”的可贵和“死”的不可避免,着力解决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生命存在的价值”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大学生自杀以及违法犯罪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人的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追求。生命的无限性在于在有限的时长中发掘自身最大的潜能德育论文,这也就是生命发展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激发其自身潜能.从而提高对自身的价值肯定,充分展示个性,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要让学生懂得拓展生命的宽度,突破自我,追求人生的境界。
第四、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生命能力教育。
生命能力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了生命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生命能力教育目的让其领略到“活着真好”,争取“活出点意义来”。如抗挫折能力,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只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过程。需要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去乐观面对,应增强自身的挫折容忍程度以及心理调适能力。正确地面对挫折并承受挫折之痛,会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的亮色,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生命教育题材
课题组老师结合多年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了适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题材,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设计。众所周知“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基础课中开展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学时最终的落脚点为人生观问题,从人生观问题扩展开来可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生命教育。(如图所示)
1、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生命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它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所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极其重要。世界观教育属于哲学的范畴,但对于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哲学”课程,所以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万物运动的无止境性等等,动员学生爱护我们的地球,珍惜身边所有的生命现象,增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情感。落实在“基础”课的教学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祖国的灿烂文化和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爱扩展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及人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同时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可以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德育论文,如探访养老院、孤儿院、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等,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以感恩之心来善待生命。
2、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观善待生命
诗人但丁曾说过:“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说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只是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的讲授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才是关键。教学中可以选取“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展开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典型视频,并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以选取近期网络上出现的颇具争议的“变态女大学毕业生屠杀小兔子”的视频,女大学生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必会激起学生的愤慨和心灵的触动。
3、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构筑和谐社会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与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基础”课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仅是对法的一般原理和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解说。但教师不应囿于此限,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法律素养。教学中不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揭示法律规范中所蕴涵的权利基础,消除法律规范是关于义务或以义务为本位的规范的误解,避免权利和义务的错位,树立权利观念。要尽可能把行为模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剖析“为什么”,使大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深刻理解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法定的、应有的权利义务德育论文,并由此正确地把握它们在法律上的关系,使“感觉”深化为“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引导学生用崇高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这里所讲的崇高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一个树立崇高人生观的人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相当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追名逐利,变得失去了理性,疏远了纯真的情感,灵魂变得愈发孤独。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基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向学生澄清那些庸俗人生价值观的种种危害,动员他们树立崇高科学的人生观;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他尽心尽力去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最终达到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清,刘红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提高[M], 上海高教研究,1998,(专辑):101 ―103.
[3]刘济,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 江西教育科研,2002,(12):33.
[4]张国民,廉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6]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作为校长,只有不断学习、充实和修正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努力践行校长领导力,用卓越的智慧、科学的方法带领学校全面发展,才能起到校长所应具有的灵魂作用、核心作用、主导作用。本文仅从提升校长策划力和变革力的视角,谈谈突破学校发展难题、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感悟。
一、精心策划,精准定位,突破职业学校发展瓶颈
“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这一决议和相关要求为职业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对推动职业学校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要想生存和发展,只有走苦练内功、提升内涵、塑造品牌、创建特色的道路,即在软实力建设上寻求突破和提升。因此,我们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调精准定位为“做精、做细、做强”。
1.“做精”,就是精心谋划。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专业建设、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奖励中去。为此,我们审时度势,决定把物流专业、计算机专业、汽车维修与营销专业等建设成为学校精品专业和优先发展专业。
2.“做细”,就是精细管理。在梳理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各项工作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在管理制度建设上,重过程、重细节、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提倡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做到最佳。
3.“做强”,就是增强凝聚力。一所学校凝聚力的强弱并不单纯取决于物质待遇的高低,而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文化。先进的学校文化可以使每个人在学校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特定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校长深邃的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它会形成强大的“思想磁场”,凝聚人心,聚合强大力量,把学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务实创新,力求变革,提升学校竞争力
务实创新、力求变革是对学校办学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而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遐想和标新立异;创新和变革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推动发展,前提是校长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变革求新的勇气。因此,创新与变革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必须尊重实践,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创新精神。
(一)变革干部管理模式,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在职业学校发展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学校干部队伍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工作懈怠、推诿、不主动、不思进取的作风。为了强化干部队伍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采取了两大举措。
1.调整干部,改变管理方式。
调整了校区校长,确定了德育校长、教学校长、后勤校长等,实行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条块结合、纵横贯通”的管理模式。分条:校区校长主要抓落实,要求工作从布置到落实一竿子插到底,此为纵;分块:德育、教学、后勤校长兼管两个校区处组工作,负责布置、协调和监督,此为横。这种管理模式的改变,强化了干部的责任意识,使校长和校长办公会的要求、意图能够快速有效地执行,工作效率、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2.转变观念,建立学习型班子。
为了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管理方式,我们改变了校长办公会、校区行政会单一布置工作的性质,把它变成集学习、培训、研讨和工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实体。每一次校长办公会、校区行政会上都安排有针对性、有主题的学习和讨论,把务虚的思想沟通与务实的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在一起,力求练就一支团结、廉政、高效、开拓、受群众拥戴的好班子。
(二)创新职教德育模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坚持德育为先,确立了全面、全员、全程德育的教育模式。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特别重视对教师的德育培训和理论提升。全力支持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班主任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制度,定期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参加专题讲座,观看魏书生、任小艾等教育名家的讲座光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加强校本教材培训,组织班主任参加班会、主题教育活动的观摩研讨,举办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要求班主任坚持写德育工作反思和案例分析,倡导班主任走出去拜师学艺、参加德育科研。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别课题研究,撰写教育论文,每年召开德育研讨会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和机制保证,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水平有了显著增强和提高。目前,一支有创新意识、富有朝气、懂教育的德育队伍已经形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德育实效性显著增强,德育科研成果丰硕喜人。
2.创新德育内容,促进学生成才。
贴近社会要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成长需要,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围绕学生“会做人――立业之根,会做事――立见之本”,要求学生做到“三要”:“要有追求目标,要有一技之长,要有健康心态”。每年新生入学期间,我们在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用劳动模范的事迹激励学生树立追求目标,鼓励学生加强专业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为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青春期学生易发问题,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以健康心态迎接职校生活。
3.创新德育途径,坚持文化育人。
我校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坚持培育三种文化:通过个人文化建设,如文明礼仪活动等,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班集体文化建设,如竞赛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如大型活动等,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力求达到养成教育经常化、思想教育多样化、德育考核过程化、大型活动制度化、多彩活动系列化的目标。一年一度的军训、校园运动会、校园艺术节、广播操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深深吸引着学生;各种大型礼仪活动,使学生获得集体主义情感,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坚持多年的校园值周活动,提升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活动中,学生的六种意识显著增强:洁净整齐的卫生意识、热情周到的服务意识、文明礼貌的礼仪意识、严格规范的自律意识、吃苦耐劳的劳动意识、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每年,我校精心组织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强化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纪律教育、生产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接受先进企业文化的熏陶,尽早接受企业文化,为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这些举措不仅有力地形成了我校特有的校园文化,也形成了“和谐、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铸就了“拼搏进取、永不满足、争创一流”的“慧翔精神”。创新,打造了魅力德育,提升了育人质量。
三、以实现“理实一体”育人方式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工作
我校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确立了“德技双优”(关注品德与技能培养)“理实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方式,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1.以特色项目带动专业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特色项目带动专业建设,引入先进的实训设施,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2.以“订单培养”方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实行二年级升学工学交替,三年级顶岗实习。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制定了《校内专业技能大赛制度》《教师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管理奖励暂行办法》等,校内常年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达到专业全覆盖、学生全参与,形成了重技能、学技能、练技能的氛围。
4.改进学生评价机制,开展学分制改革。
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发挥学生特长,提升学生自信。学生在社团活动、技能大赛、毕业设计、市场调研、论文撰写、作品展示中的表现均记入学分,让其特长得以展示,并将参与率、获奖率与教师考核、班集体考核、争先评优挂钩。
5.文化课和活动课相结合,专业课推行“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文化课教师定期组织学科竞赛、学生作业(作品)展示,专业课教师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场景模拟等方法和手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每学年积极开展课程设计比赛、单元教学设计比赛、教师公开课展示等,通过多种形式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提高了教学效果。
6.多渠道并举,满足学生不同学历需求。
如,海运、警官专业采取“3+2”分段培养方式(中职3年,高职2年),每年开办座谈会,依据高职院校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超计划完成)。成考班将大学课程与中职课程相结合,学生毕业时取得双学历(取得大专证)。
7.打造双师型、科研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精神 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医学院校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多年,对医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现状深有体会和感触,也听到和看到许多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论文和成果,也有许多真知灼见或所谓的良方,但成效甚微。以笔者之见,医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仅仅是医学生的原因和责任,而是有着诸多如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学校及医院环境等众多因素造成的,当然还有医学院校和医学生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及修养,不仅仅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还需要医学院校和医学生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我国社会的大环境有关,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关。我国的教育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小学和中学阶段对人文素质教育相对弱化;在升学率的诱惑下,许多中小学丢弃人文素质教育,强化数理化和外语;学业重负使学生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课外阅读;况且,现有的绝大多数教师本身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意义缺乏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其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也相对较低,所以教育者本人的人文素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入恶性循环。从家庭的角度讲,许多家庭禁止中学生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这样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封杀,进一步加剧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现状。
除了上述社会大环境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修养的缺失有极大的影响之外,还与我国的医学院校这个小环境有关。
1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观念的原因
(1)现代中国的医学工作者仍然认为医学是自然科学而忽略了医学的人文要素。医学是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早在100 多年以前,细胞学家魏尔啸就提出了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的观点。从全面的角度看则反映了医学在其关注自然属性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服务对象的社会性、人文性的实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医学也是人学。医学文化既是医学技术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人文文化,有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作用。医学关注人的生命健康,仅有医学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人文精神作指导的伦理规范、终极关怀去扶植。医学教育既需要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关心人、关怀人。医学教育不是加工制造治病的“工具”或“工匠”,而是造就富有情感,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医生”或“艺术家”。救死扶伤是医学使命,医学是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然而现代医学丢失的,却恰恰是这种至为宝贵的人性温暖。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正是此“病”的根源所在。因此重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虽然新的医学模式早已提出,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对于医学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教师在讲授医学知识时不注意人文知识的渗透,依然强调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没有真正地把医学作为科学与人的统一体来对待,对医学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性、职业性而忽视人文性,造成了医学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的弊端和缺陷。同时,医学的学习本身就是相当复杂的,医学的课程普遍存在课程科目多,学习内容繁杂,导致部分医学生为了能够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而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或者说不愿抽出部分时间来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现象。
(3)教师和学生中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是一些教师(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多少意义,认为这与医学没有任何关系,医学水平的提高在于长期与临床的接触与实践,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只是一种摆设或者说兴趣,认为医学水平的提高应该是在病房里多实践才能实现。笔者也经常听到有的专业教师反映“你们讲的马列和历史政治课程到底有什么用”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样的思想对处在单一的医学院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从医学生的角度讲,他们同样认为政治、法律、历史、品德、文学欣赏、艺术欣赏等课程对医学专业和医学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学医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就是治病救人,就是解决病患者的生理健康问题,认为“我们是学医的,有必要了解这些吗”,甚至理直气壮地公开提出“我们是来学医的,为什么让我们学这些没用的东西?”
同时,面对现在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的选择是以个人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尺度来录用的,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固然能增加自己对医学的了解和未来医疗实践的能力,但在就业过程中这些都是内在的,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和尺度,因此,为了解决好就业的问题,医学生普遍认为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学习医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可以等到就业以后再加强学习也不迟的观念。
2 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的原因
(1)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校大多还是单一的单科性院校,医学类课程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仅仅占到课程总门类的极少部分,况且就是这点课程更多的还是政治类课程,人文类课程极少,而且都是选修课,仅从包头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来看,除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以及民族地区要求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之外,还开设了《公共关系学》、《中国古代文化概述》等少量的人文选修课,其所占学时和学分极少,因而学生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就打了大大的折扣。
(2)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较而言,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人数少,就一般而言,医学院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事医学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从事人文知识人文素质教育,且大多都是在进行“两课”教学的同时,附带讲授部分人文选修课;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仅有的少部分投资也都取决于领导者和决策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而在医学院校,校领导更多的依然是医学专业出身,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水平明显较低;同时由于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医学生人数的增加,从而使这部分教师忙于自身的教学任务而无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变更教学方法;医学院校引进文科类人才时主要是考虑满足“两课”类课程教学的需要;一些较高层次的人才或者其他门类如社会、艺术等方面的人才出于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一般不会就职于医学院校。
3 实习医院及临床教师的原因
医学生在正式走向社会之前,都有一个在医院或医疗服务机构实习的过程,有的时间在半年左右,有的长达一年。在实习过程中,他们更多的看到了我国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也体会到了义务工作者的辛苦,以及医患之间切切实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这种矛盾和问题,他们也同他们的指导医师一样,同样感觉到束手无策和无奈,从而只能更多地把自己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上,对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的塑造和提高也就看得很轻。同时,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与医学融为一体的亲情和仁爱,被医学技术所代替。从保健和治疗的客观效果来看,医学的服务质量在一步一步地提高;但对人,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作为正常人的关爱和尊重,在主观上却在一步一步退化,病人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性化、伦理化的服务,但医院却远远跟不上这种变化。为了缓解由此产生的矛盾,越发求助于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实际上,整个医疗过程越是物化或非人化,病人就越不满意。病人越不满意,越要借助于更先进的诊疗设备,更缺乏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造成恶性循环。所有这些,对还没有完全走进社会、并不完全了解社会的医学生的影响是及其深远和深刻的,因此,实习医院或其他的实习单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和修养的形成负有相当大的责任!同时,负责指导医学生的临床教师,没有把自己定位在教师的位置,而是更多的以临床医生的身份传授给学生某些诊疗技能,忽略了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教育和指导,他们对病人的冷漠和对病人痛苦的熟视无睹,对年轻的医学生影响极大。
综上所述,医学生存在的人文素质缺失这种现象,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学校及实习医院和带教医师等小环境的原因,我们不能一味地等待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社会这个大环境,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医学院校自身的努力,为我们的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利用“两课”的主阵地,全面深入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做一个爱岗敬业的医生;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使学生把医患关系放在法律视角下审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利用一切师资力量,多方位多角度开设人文选修课,广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现阶段我们的实际师资和教学力量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可以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课程为主,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同时辅之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
(3)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学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渠道。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可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4)在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临床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病人的机会,也是学生第一次体验医生职业的机会,因此,也是医患关系的第一次实践,如果结合临床实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一定会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参考文献
[1] 杨咏.文化自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价值资源[J].医学与哲学,2009.30(7):65-66.
[2] 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3] 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9.
[4] 范延红,董辉,王海昌.从医患关系看当代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2):20-2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289-02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大学生是年龄上已经成人,且具有相对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谈心教育”或许是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选工作方式。谈心也就是谈心里话,倾心交流,沟通感情,以达到“知其心,然后救其人”的目的。谈心教育通过“深入细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是我党长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经验,是一种思想上的动员。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谈心工作有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生活实际需要等,使育人、管理和服务都更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各项工作的有效性”[1]。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高校辅导员是直接面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一线老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和见证者。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多数处于20岁左右的青年时期,生理上已经成人,心理发展正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具体表现有积极方面,同时也有需要亟待改进的方面。主要特点表现为:有更高的爱国热情,在资讯十分发达的网络时代,他们经常在第一时间表达出对时政局势、社会热点的看法;他们有更鲜明的时代意识,身为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自我意识越来越清晰,自尊心强,他们对自己的目标和追求非常明确;他们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奥运会、世博会、地震、抢险救灾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同时,也有相当比例学生表现出心灵脆弱及非理等特点,如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较大事情,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普遍不能吃苦,意志薄弱;对社会舆论和观点辨别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如果能把大学生的特点变化和辅导员工作调整结合起来,对我们有效开展谈心教育,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大有好处。
二、谈心教育的特征及重要性
1.谈心教育的交互性特征。谈心教育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大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双向的“以心换心”的心理沟通和情感共鸣,而不是单向的填鸭式的道理灌输,同时借助语言媒介让彼此敞开心扉,交互了解,同时借以眼神、表情、肢体等非语言技巧,让学生和辅导员之间减少距离感,从而让学生更愿意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充分考虑到谈心教育的交互性特征,辅导员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继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及其解决办法。
2.谈心教育的个体性特征。由于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好、思想阅历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个体必然会体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性格差异。因此辅导员在进行谈心教育时,需“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性特征,根据谈心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谈话方式和谈话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谈心教育。
3.谈心教育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大学生群体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谈心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大一新生刚入学,辅导员谈心教育应侧重大学生活适应性、专业兴趣培养、时间合理安排等方面进行;大二大三学生已基本渡过了适应期,谈心教育应侧重于今后发展与职业规划、学习态度纠正、良好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总是会忙于毕业论文、实习、找工作、考研、出国等,他们最容易出现焦虑、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谈心教育应侧重于这些方面,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安抚,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谈心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法,“之所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被高度重视,是因为它具有现代沟通技术所缺乏的功能和特性。”[2] 这些特性和功能则是实现“深度辅导”所不可或缺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地深入了解每一个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系统的谈心教育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关键。只有通过谈心教育的方式,深入地了解了学生,辅导员才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解决大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面对面的谈心教育是拉近师生距离,建立师生感情和信任的最好方式,从而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心里壁垒”,做了良好的前期铺垫。
三、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开展谈心教育前准备不够充分。一次有效的谈心教育应该像准备一堂精彩的教学课程一样精心准备,谈什么,如何谈,要达到何种目的和效果等都需要认真思索,“备”好教案,做好计划。辅导员与学生谈心之前,首先要确定谈心的目的,谈心主要是为解决哪些当前困惑的问题,然后围绕目的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其次辅导员应对谈心对象作一个详细的了解,分析谈心对象的个性特征、志趣爱好以及影响近期情绪、行为变化的内外部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准备过程中,辅导员可以结合自己经验,辅以经典案例,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应对策,做到充分准备,临阵不乱。
2.辅导员与学生谈心不注重环境的选择。辅导员在实施谈心教育中,选择合适的环境是为了保护学生隐私,充分尊重学生独立、平等个体的体现。谈心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与大学生是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学生把辅导员当成师长也是知心朋友,因此选择没有他人在场的合适环境,以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隐私,这也是保证谈心效果,取得学生长期信任的重要环节。
3.辅导员工作模式应与时俱进。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以往相比发生率很大的变化,辅导员的工作模式亦应当与时俱进,相应调适。相对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观念陈旧,工作实效性较差。当前,大多数辅导员还是采用的“填鸭式”教育理念灌输,空洞说教较多,认真倾听,让学生放开了说话较少。其次,谈心教育中不注重心理学知识和语言艺术的运用,随意性较强。大学生由于其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偏差、理想信念模糊、团结协作不够、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学生现实中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都需要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和语言艺术进行沟通、疏导,帮助其走出人生的困惑期。
四、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谈心教育的策略
1.全面加强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辅导员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其本身的理论观点和管理方式方法要传授给受教育者,直接关系到谈话的质量和效果,甚至还代表了整个学校的形象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需要辅导员具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高校辅导员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辅导员工作,诚心诚意为学生成才发展服务。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公平公正,充分尊重学生,与其平等沟通,真正成为广受大学生欢迎的良师益友。
2.谈心教育应“以人为本”的谈心方式。总书记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以人为本”的谈心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方式,辅导员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隐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教育,以有效的改善师生关系,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从而更方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变得更为主动和有效。同时,“以人为本”的谈心教育还应注重谈心环境的选择,为保护学生隐私,照顾学生感受,根据谈心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谈心环境,更有利于谈心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谈心教育应注重谈话的语言艺术。“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的,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著名教育学家别林斯基曾指出:“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光和热,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人心情舒畅;但缺乏爱的语言,就会把颠扑不破的真理搞成冷酷的、讲话的训诫。”[3]辅导员应以真诚、仁爱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心扉,深入学生内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往往会使谈心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辅导员积极有效地开展谈心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有益做法。有效开展谈心教育,辅导员应从自身出发,内外兼修,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科学的精神培育人。有效开展谈心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温哲,田霖霞.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有效开展谈心工作的原则策略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关键词:思政工作;辅导员协会;专业化;职业化
当前文化多元化趋势明显,信息网络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趋于普遍,当代大学生群体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政治思想素质培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心理咨询与生活辅导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学、管理和育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成立辅导员协会,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一些值得加强和创新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第一,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选拔机制亟待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选拔一般是来自高校的各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方面他们年纪尚轻、阅历不够,经验也稍显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当中系统的学习过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相关学科的人员相对较少,理论知识贫乏,业务素质不高。第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由于辅导员工作在学校的职业定位不明确,工作内容繁杂,而学术上也没有机会,职称评定很困难,工资待遇又不高,辅导员工作也常常被认为是学校最底层的,没有前途和地位的工作,造成了辅导员很难安心于本职工作,队伍极不稳定,队伍中的人才也容易流失,很多在职的辅导员也都容易把从事辅导员工作当成权宜之计,以辅导员岗位为跳板,向学术方向或党行政管理方向转型,而很难让辅导员把该岗位当成一种可以终身追求和长期从事的事业。第三,辅导员队伍本身缺乏交流平台和相应的激励机制。辅导员工作缺乏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学校未对辅导员工作给与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辅导员本身未能把辅导员工作当作是终身从事的事业来做,主观上缺乏工作的激情,客观上缺乏必要的后援支持和激励。
二、创立高校辅导员协会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协会,是为进一步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辅导员之间的经验和知识共享,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逐步推进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进程,以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为主体,自愿联合结成的全校性、专门性团体。高校辅导员协会是一种民办组织,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促进高校的发展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利于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选聘机制
辅导员的选聘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选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在选聘过程中,首先要严格选聘标准,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选聘辅导员。其次,要严格选聘程序。高校可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专门成立选聘小组,根据学校情况,制定相应的应聘条件和要求,以确保选聘工作的公正、透明,也有利于广泛听取师生的反馈意见。当然,各高校在坚持选聘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充分发挥辅导员协会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传统特色来制定具体的辅导员选拔制度。
(二)有利于完善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培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逐步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认证来达到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求,使其更新知识,调整和更新管理理念。要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完善辅导员的培训制度是最重要,也是最现实的途径。培训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发展后劲。
(三)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建设
在对辅导员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制度中,加强辅导员协会的参与力度,建立更适合考量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机制,一方面可提高检查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还可起一部祈祷促进和激励作用。高校要建立健全与工作职责、能力、业绩紧密联系、鼓励学生管理人员创新的分配制度、晋升通道和激励机制和工作考评体系。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向关键岗位和优秀学生管理人员倾斜,在职称的评定和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对他们给予适当的重视。建立规范有效的奖励制度,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以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辅导员协会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辅导员队伍中
除增加培训和进修环节外,辅导员协会还可以担任起部分工会的工作,对辅导员在福利待遇方面所遇到的分歧出面和校方进行商榷,有了个人发展、职业前景和有保障的福利待遇,能吸引、鼓励更多的政治素质高的、有爱心、有奉献精神、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的行列中,并制定可行措施,使辅导员队伍的智能结构、性格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调整到合理状态。切实解决好学生管理队伍在专业和职业上发展的老难题。
三、辅导员协会建设之对策
(一)辅导员协会的理念是协会的核心
随着大学生思想的变迁,旧的管理教育理念已经很难很好的适应四年时期的要求,加上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的不足,现在急需一个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的发展思路,而辅导员协会就是这个新思路的先驱者,在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监督管理、学校把握方向开展工作的同时,对辅导员队伍也起到了帮扶作用。所以辅导员协会的宗旨就是:团结高校辅导员,加强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服务,其理念是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帮扶工作。
首先要更新服务观念。辅导员协会要与大学生教育接轨,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要始终把维护和代表辅导员利益,全心全意为辅导员队伍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把队伍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队伍建设需求作为第一需要,把协会会员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协会会员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协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会员诚心诚意办实事。其次要开拓服务领域。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辅导员协会工作覆盖面非常广泛,内涵和外延都是多方面的,协会系统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广大会员搭建专业指导、人才培训、技术信息、法律维权等服务平台,提高协会的服务能力、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使协会为会员服务工作得到全面创新。再次要创新服务方法。协会工作要提升水平,扩大影响,必须创新服务方法,坚持与大学教育接轨,努力实现人性化服务,指导,全方位服务。辅导员协会可以建立重点帮扶、会员联系点、会员之家、会长理事定期工作制,与党政领导定期座谈等制度和机制。
(二)辅导员协会的准确定位是协会发展的关键
辅导员协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协会的自身定位尤其关键。协会首先要协调好协会与会员的关系,牢固树立以会员为本,会员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其次要协调好协会与理事的关系,坚持民主办会,关心尊重理事的工作,充分发挥理事的作用;其次协调好协会与学校及有关组织的关系,要遇事多请示,多汇报,争取多支持,同时加强与组织、宣传、人事、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协会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协会工作开展必须立足当前实际,要紧密围绕广大会员的热点、难点开展工作,要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辅导员协会工作是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会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只有贴近学校实际,自觉围绕学校开展协会工作,协会事业才能有大发展。
(三)辅导员协会的能力建设是协会持续发展的保证
辅导员协会的能力建设决定着协会的工作水平,辅导员协会在加强研究、提升层次方面应该起龙头作用。协会要积极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题研讨,比如,根据时势政策,分析如何贯彻文件的方法有效性;学校要给予经费保障,组织辅导员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研究学生工作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确保辅导员理论研讨工作的顺利开展。对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认真探讨并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相应的研究报告,供学校领导决策参考,让学校更加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搭建好平台,也为协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此外,辅导员协会可以组织自己的论坛,辅导员写工作日志对遇到的有特殊案例进行分析,供大家学习探讨,收集辅导员队伍中的优秀论文,工作心得的文章,定期以简报的形式发表,并努力做成辅导员之间交流经验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娄钰华.努力构建创新型高校辅导员协会[J].大学时代,2006(11).
2、陈立民.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兼结合[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论文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 教育 反思
论文摘要:着重梳理个人担任班主任经历在面对中专生成长中呈现的心理健康、情感思想等教育考验时的应对思路方法、事后的反思,以求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水平。
在中等专业学校任教多年的经历,让我对本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了相当多的接触和一定的了解。应该说近二十年来贵阳市中专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点呈现的明显和清晰的变化轨迹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回忆和梳理自己在中专教职时面对中专生思想、心理的种种现象问题时,当时的感受、认识、选择的对策、所行的干预、处理、与学生的互动、效果等,印象都还十分鲜活生动。学习接触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课程之后也有借助学科理论重新对过往的教学经历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的内心要求,但有所忌惮,在对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认识还极其粗浅、理论水平不足的当下,想要准确全面分析事实状态、剖析自身认识,评价处理方式的的当失误,确实勉为其难,其间的片面、粗糙和谬误,也在所难免,不过从展示来自中专教育教学情境的案例和自己的体会以供同行专家评点的角度应该是有意义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以非师范生的身份入职贵阳市职业教育行当,当时贵阳市中专学校不多,只有十来所,学校规模也不大,当时我校在校生人数500人,其他学校大多超不过此数。那时学生性质有两类:学生班、职工班,职工班学生由其工作单位推荐,不必经过入学考试,学生年龄通常较大,生活阅历、思想成熟往往较我们这些初出校门又进校门的老师要强,不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思想和心理辅导。学生班入学需参加高考依成绩高低分别录取入读大学、大专或中专。1990年中专招生实行“双轨制”,即同时招收高中和初中毕业生,过渡到1994年停止招收高中毕业生,当时中专学生语数外基础不错,综合素质较高, 90-96年间我校中专录取线高于贵阳一中录取分数线,生源以贵阳城区学生为主,学生中违反纪律或因心理问题引发异常事件的情况很少发生。1997年中专毕业国家不再包分配,生源情况有了变化,学生文化素质下滑,教学和管理问题增多,职工班变得名不副实:学生年龄趋小,不再由工作单位推荐。许多不愿读书、不能读书的孩子由父母押着来读“职工班”,职工班变成“放牛班”、“猴子班”。2000年取消“职工班”,之后大学扩招,中专生源质量又进一步下降,班集体和教学秩序出现混乱,学生不学、逃课严重、与任课老师频繁冲突、寝室管理几乎瘫痪,可以说2000年是本地中专教学管理最困难、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学校和班主任应对不暇地处理各种各样突发事件,不可能有针对地进行学生思想和心理干预。之后几年似乎学生思想的混乱和管理难度在恶化到极点之后渐有回落,但中职学生质量、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已经是在一种相当恶劣的状态维持。2007年中职入学改用注册式招生制度,国家开始宣传和鼓励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政策环境呈向好趋势,但具体到中专学校普遍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改革的压力,即如何改革调整以增加学校生活对学生吸引力和实现帮助学生求职和成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开拓性的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自身价值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其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几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成长中的青少年特别需要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怀与指导,以弥补他们在之前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觉到:不管他们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什么,“爱”和“管教”对这些孩子都是最对症、最有效的教育方剂。
我所带的班级有一位学生,从小被家里送到足球学校学足球,听说家里投入了不少的钱结果却没有学出来,这个学生文化底子差,父母从来不与班主任见面,孩子本人还机灵,但学习无兴趣,更严重的是个性及精神状态十分的消极、懒散,身上有明显的长期被打击、受压抑的灰色、麻木情绪,从没见他在足球场上踢过球,这些出现在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身上,看着叫人难受,为将此同学拉进班集体,激发其主动性和活力,我安排他担任了班级体育委员、足球队长,体育委员的工作由我做好准备再让他面向全班安排组织,又安排一位体育委员配合他工作,当时我感觉对他和班上许多同学来讲“感受成功”是一服迫切需要的补药,这些学生们尚未踏入社会就已经被打压磨灭得灰头土脸的,具备典型的“失败者心态”,对于他们如果能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能感受经由自己努力收获成功,是重新唤起他们自信和自我的关键,于是,一段时间内我特别重视足球队的活动,到场地组织催促训练(如果班主任不到场,连人数都凑不齐),为他们邀约比赛对手,组织女同学观战送水,赛后总结鼓励。刚开始这些孩子表现让人泄气:场上互相责怪,吵架,冲动负气,无法配合,每个人都发现别人有问题,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尽犯一些低级错误,尽管有一个半专业的球员在队里,我盼望已久的哪怕一粒进球都等不来,我一面继续平衡协调球员关系,一面在所有场合把他们每一点闪光出彩的表现大肆渲染表扬,鼓励球员,又悄悄地给队长增加责任,终于在一个多月以后,球队有了进球,再后来交战有了胜利,这以后我渐渐可以放手了,足球成了班上一些同学的乐趣,他们的精力有了方向,不再像从前没有方向地、破坏性地宣泄青春的力量或者是百无聊赖地软体动物般迟钝、懒散。球队同学精神面貌变得开朗积极活跃多了,影响班级气氛也有了正面改变。
我所经历的一场“群殴事件”使我体会到青少年心理矛盾的尖锐复杂和教师成年人及时干预的重要。
中职学校女生占多数的班集体,学生比较典型的有两种类型,一类学生来自农村、少数来自城市的学生本分老实,不敢惹事,另一类嚣张胆大,急于在群体中在老师的视线外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优越地位,甚至做大姐大,如果不能在班级管理中平衡抑制后一类人的势头,正常班风的树立必然失败,极有可能前一类学生会被迫向后一类学生靠拢依附,班集体就会向恶性状态发展。
2004年我接了一个财会班,有几员女猛将在其中,班干部组建不大顺利,主要原因就是本分踏实的学生不敢或不愿干事管人,而踊跃要求当官的一些学生,一看上去就是那种管不住自己却想掌权管别人,乱干事的人。这天上午有一个地县学生突发急症,我送到医院,忙到一点过钟才回到学校,心里有点隐隐的不安,没有回办公室,走到教室门口听见里面有怪异的声响,一推门,门从里边抵住了,里边的学生听到我的声音炸了锅,使劲推开门一看是几个女生正围殴班上一个女同学,把她打得缩在桌底下,在场的同班同学有看热闹的,有漠不关心的,有吓坏的,没有一个上前劝阻,我当时又气又急,赶紧控制事态,将肇事学生交给保卫科做调查笔录,报告学生科,对现场旁观者调查了解情况训话交代事项,致电被打学生家长接走孩子检查身体,回到办公室整理解决问题思路:要避免被打学生方闹大事情;要防止打人一方结成小团体,下一步危及班级;要帮助班内同学对此事形成一个合适的态度,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尽快平复此是的不良影响。这次事件的五个打人者都有家庭关系异常导致的心绪恶化的情况,调查中能感觉到她们心理上的怨恨、紧张不满甚至仇恨,而在此事件中她们为自己打人找了很多充分正面的理由,好像自己是在为众人出头,主持正义,替天行道,其实根本原因还是给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宣泄口。被打学生比较典型地体现出为得到同龄伙伴的接纳喜欢而有意无意讨好迎合别人的青少年心理,以致于做出一些不妥当的行为,当穿帮后,反而成了众矢之的,结果她拒绝同学,同学漠视她。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助、思想教育工作中,我认为最失败的就是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的部分。后来我设想了一些方式方法想让这位女生重新融入班集体,发展新友谊,但毕业前照毕业相,她来找我提出不参加,我一再劝解最后她流泪请我理解她,无奈我只能接受自己教育失败的事实。几位打人的学生我要求其监护人到学校,当面分析其打人行为的下作可耻,寻找“替罪羊”心理的阴暗卑劣,要求学生及家长要勇敢面对自己生活和心理上真正的问题,学会处理负面情绪,否则错误的想法恶劣的心态会给自己的将来带来更多的问题和不幸。在随后的班级日常管理中重点关注引导她们开阔心胸,转换角度看问题,多参与集体活动。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内进行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强调说明在青少年教育中和成长中心理疏导、思想的指导是学校教育产生作用的重要基础,尤其对目前的中专生来说虽然学习压力不大,但与同龄人相比有更多的困惑、更少的机会和更复杂的生存困扰,作为离这类学生最近的教育工作者应以最温暖的善意、最彻底的包容接近他们,尽力培育他们,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直觉和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学会调适心理,拥有健康成熟的心态,与社会一同进步成长。
一、革新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观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观念,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让先进的教育思想牢固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校采取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人人钻研业务、学习业务教育书籍。全体教师做到了:一读(坚持每天阅读有关教育信息、经验文章,名师教育专著,新课程理论等);二写(每天坚持写笔记,每课写教学随笔或反思);三上(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观摩课)。做到了四会,即:新课堂教学模式理念会应用;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观摩会评价;教学风格会创新。通过这些手段加速了教师由教师匠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转变。全新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学习改变了我校教师的精神气质和教学品位,增长了教师的职业智慧。如今,教师自己学习已成了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校在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管理。学校注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并以少先队为主阵地,弘扬爱国、爱家、爱校思想,坚持每周升一次国旗,并在升旗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每日“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播报好人好事,重要信息。学期初,修订了“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日、周托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安全注意事项”还制定了“流动红旗班评比制度”,“课间操抽查评比制度”,“卫生检查与评比制度”“放学路队管理制度”等。长期的坚持使学生得到了积极的锻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创建优美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校园建设是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改善办学条件,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今年,我校在县政府、教育局、中心校及南关村村委会的鼎力支持下,建起了新式餐厅,三层宿舍楼,厕所,加固了东院宿舍楼,硬化了整个操场,彻底解决了学校风天满园尘土飞扬,雨天遍地泥水淤积的状况,从而使我校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在各教室硬件设施配备到位后,又进行了整理布置。达到了教育技术装备规范化、现代化标准,学习活动环境温馨舒适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物质条件。十一月份,顺利通过山西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评估组的各位领导对我校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教学活动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和一致肯定。同时,幼儿园接受了市教育局等级达标验收,我园以达标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师资队伍、规范的园务管理,优质的保教质量被评为一类园。
校园环境犹如一个人的仪表,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办学思想和目标,对小学生身心的愉悦、情操的陶冶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校园建设上又制定了三个目标:校园绿化、环境美化、卫生经常化。春季,我们在校园花池内补植数种名贵花木,更新标语牌。秋季,各班教室门边贴有图案美丽、语言凝练、造型美观的班风牌,教室外墙挂有经典字画,各班教室积极创设班级文化建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师生共谋,群策群力,亲自动手,发挥各自优势,布置出了一个个漂亮而具有浓浓文化气息的教室。并且充分发挥教室每一面墙壁的多功能作用,教室空间的有效利用,为班级管理学生多元化评价,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优化教育管理,增强办学活力
“以管理促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已成为我校领导的共识,并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可和拥护。本学年我们在管理方式上提倡合作性,研究性,竞争性。规范教学行为,增强制度化调控、评比、导向的力度,实行管理工作的透明化、民主化、制度化。从校领导到一般教师,有老教师到年轻教师,全校上下你比我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景象。
1、严格制度管理。严格的制度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为了加强管理,我校继续实行集体办公制度和签到、查课制度、会议制度,各项活动评比制度等,有专人负责检查登记,并进行量化打分,将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评估考核中。
2、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坚持以教研组为单位,采取同级集体备课形式,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研教研学。在研讨中,获得别人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听取别人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不断提升自己研读教材的水平。教师备课要求做到“五全一有”。所谓“全”就是环节齐全,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有即课课有教学反思。并要求做到:每上新课之前,同年级同学科的备课进行交流,批注,取长补短,拓展教学空间。各教研组长定期对备课进行认真检查与指导,并做到查后有登记,及时了解备课情况及教学进度,做到问题当面指出,经验当众推广。
3、坚持说、讲、评一体化。开学初,青年教师率先做“课改”的先行者,开展了课堂新模式赛教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后,做好校级培训,进行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教研组内,校内的优质课赛讲;老教师的家常课;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大比武活动,随机的推门课等,一次次的高质量讲课,一位位精彩到位的点评,给教师充分提供展示个人成果和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品尝成功的快乐。从而锻炼提高他们的执教水平。本学期,我校李妮、王莉、刘瑞荣、王芬、尉章丽五位老师参加了中心校名师赛讲活动,全都荣获“教坛名师”称号。孙红梅、王莉、赵萍老师被评为“市级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张丽芳、武亚妮老师被评为“运城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卢美娟、阴良娟老师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马秀花老师被评为“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文运芳老师参加了市级课件制作大赛;武亚妮、刘英老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武亚妮、孙红梅、赵萍老师荣获国家级论文奖;姚丽老师荣获运城市“安全与我同行”主题征文大赛优秀辅导奖。孙红梅、李妮老师在市班主任才能展示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此外,在中心校组织的多次各年级学科统考中,我校各班班容量较大,且频频取得优异成绩,走在中心校前列。
4、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有效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我校的教研工作不仅扎实,而且是有特色的。学校采取教研组长负责制来落实常规教研工作,校领导和教研组长在全面分析学情、校情、师情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学期的教研课题和教研计划。这学期,我校“学校的教学方式特色”之课题得到省教科院课题组的批复,并被确立为特色实验校。我们围绕大课题,确定小课题,每周一的第一、二节课是各学科集中教研活动时间,做到了组织有计划,人人有专题,周周有活动,并要内容、人员、时间、地点四确定,活动前要研究,活动中有记载,活动后有小结。
5、构建课堂新模式。我校根据中心校倡导课堂教学模式及诠释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积极组织教师结合课堂实际,围绕教学模式初步探索,不断实践。学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课改新理念,开展“课堂新模式”实验公开课活动。并采取课改优惠方案,解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大大激起了教师们勇于探索改革的热情。
四、以活动促发展,打造特色学校
经典诵读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感悟人生,陶冶情操。我校以科研为龙头,以经典教育为基调,以各项活动开展为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得到社会认可的特色学校,我们制定了特色工作总目标、阶段目标,成立了学校特色教育领导小组。力求学生多诵读雅言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永恒经典作为孩子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的文化精神储备。
1、全校师生人手一本《弟子规》校本教材,每天早读前10分钟为诵读《弟子规》时间,周一、周三、周五语文老师负责,周二、周四数学老师负责,使学生每天诵读,日日接触,并把每天诵读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板报,让学生耳濡目染经典文化,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
2、利用课间操时间,全体师生共同学习《弟子规》。每页内容分两天学习,有普通话标准的老师轮流领读、学习,通过赛读,抽读理解等形式,使全校学生学习《弟子规》热情高涨。
3、为了加强校园经典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效,在教学楼三层楼道的墙壁上都张贴了《弟子规》板面,并在校园各个醒目的位置张贴了书香校园的警示语、口号等,营造了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4、为创新诵读形式,我校部分教师齐心协力,编排了一套《弟子规》操,把诵读活动科学地融入广播操中,让学生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文化,使诵读活动丰富多彩。
5、为了深入践行《弟子规》,我校自去年以来先后举行了《弟子规》诵读比赛,《弟子规》情景剧表演,《弟子规》操比赛等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德育工作的进展和素质教育进程。
五、强化电教意识,全面普及应用
我校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在依靠制度评价使教师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多种活动,检测教师应用情况,提升应用能力。我校50岁以下教师在县上信息技术能力考试中,成绩全部合格。
1、开设信息技术课。我校3——6年级各班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学生从熟练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到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学生的兴趣很浓,应用能力很强。这学期,32名学生参加了市组织的“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
2、坚持“实名制”上课,“一帮一”模式形成。根据实际,安排了“实名制课表”。每周安排62节多媒体课,并开足开全课程。所有节课的66名教师中,63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教师使用率达到95.5%。并且每节多媒体课都由专人登记、落实“实名制”上课情况。同时,根据年龄稍大的教师在这方面接受较慢的实情, “一帮一”帮扶模式形成,共有10名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成对子。
3、搭建交流平台。现在,我校校本资源库初步规范形成,有学校资料,教学光盘、卫星接收下载资源,校本资源等,老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各类资源。此外,每位老师都建有自己的博客,老师们经常在博客上、会友聊天、写教案、日志等,促进了老师之间的交流。在今年县上组织的“电教新秀”评选活动中,我校的孙红梅、赵萍老师脱颖而出,特别是孙红梅老师被县上推荐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电教能手评选活动,并受到评委们的一致称赞和肯定。
六、注重细节管理,规范寄宿发展
一位智者曾说:“把简单的事都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都做好就是不平凡”。根据寄宿生的特点,我们从细微处入手,注重每一件小事的落实。首先强调的是寄宿生的安全。未经生活老师的许可,坚决不准出校门,有事请假写假条,家长接送要签名;其次是合理安排学生的吃住,每位生活老师负责管理四个宿舍48名学生,监管学生的一日三餐情况和睡觉卫生等情况;其次是对学生纪律方面的要求。我校每周对宿舍不定时检查评比,学期末评选“优秀宿舍”和“优秀周托生”。今年,我校为每位学生购置了铁皮柜,学生就可安全管理自己的东西,为每层楼道安装了一台电视,为每位学生添置了一个塑料凳子,可让学生学习、看电视、洗漱时使用。
七、确保学校稳定,创建安全校园
【关键词】心理健康 有效途径 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不仅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大学生要做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要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怕困难,善于合作,体现了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代大学生,随着生源的独生子女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复杂多元变化,以及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地域贫富的巨大差异和现代媒体的负面效应等因素影响.从中学门迈向大学门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比过去时代大学生面临的更多的现实问题,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因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在对大学生的各个年级段的分析中,几乎都发现有部分群体存在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心理异常问题。主要以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成瘾(含网瘾)、物质依赖、性偏好障碍等神经症、心境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障碍为主。主要表现在: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个性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影响一些学生一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
作者简介:刘轶强(1966-)。男。汉族。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得以排解心理困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主观上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因素。1.客观原因。一是应试教育与独生子女政策。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中学教育基本上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学校重视了高考科目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二是社会的压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使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样,这也对大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三是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停留在标语、口号式的宏观层次上,缺乏必要的细致和深入的教育。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心理教育.学校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教会他们怎样去搞好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2.主观原因。一是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理想与现实脱节。目前我国大学生入学时一般在18岁左右毕业时22岁左右.这一时期正是青春后期与成人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富有理想和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大失所望。二是自我意识不健全,常出现认知偏差。一个人在自尊、自信基础上建立健康协调的自我统合,即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应对现实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三是应对策略与应对能力欠缺。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但是最后往往会出现“我知道……,可是我该怎么办呢?”的局面。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地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而是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尽管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甚至编写了校本教材,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够;还有就是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结构方面缺乏合理性,有的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安排在课程表上,而没有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去.这种课程的设置首先是不被教师与学生重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很难有创新;再者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靠传统的理论研究去实施教学,而没有注重到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工作的作用,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是走过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能给予科学的解决;最后就是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大学生认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意义所在。因此,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要想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高校、家庭都责无旁贷,要共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思想上重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地开展,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领导要重视。有关部门和领导要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度,正确认识加强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关注的对象是大学生及其各种心理调控问题。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时展要求相吻合,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格调高雅的精神生活影响和教育学生,用优美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美感,促使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接触、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机会。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勇气,有助于他们重塑自我,准确定位,顺利成才。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提高师资水平。一是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小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为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小组应由热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丰富教学与学生管理经验的老师组成.心理咨询室应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老师和医护人员组成。二是创造融洽的气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搞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和教师工作评价机制,尽可能缓解、疏导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创造机会,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提高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安排教师参加全国心理健康与心理测量培训等,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组织教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四是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多最频繁的教师,有必要定期给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使辅导员的各项工作更加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的各项活动更加人性化,在处理各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时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
关键词:“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探索;实践;应用型旅游人才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45-02
旅游管理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能够适应行业与岗位需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旅游专业办学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发挥纽带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
一、“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架构
校企合作的最佳状态是做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学校获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获得赖以谋生的专业技能、补贴生活的实习工资乃至就业机会、企业获得低成本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可概括为“三进三同”、“三层递进”和“三力并发”。
1.在教学中推动“三进三同”。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着力打造“三进三同”特色平台。“三进”即教师进企业、企业家进课堂、行业标准进课程。建院三年以来我院已派出两位专业教师分别进入重庆海逸酒店和天来集团挂职锻炼,邀请数位酒店、景区及旅行社行业专家进校为学生授课,有三门酒店管理方向核心课程的教学讲义是严格按照行业标准编制完成的。“三同”即专业教学与目标岗位同要求、与行业规范同标准、与生涯规划同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始终围绕学生未来的目标岗位要求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专业导论课程的重要性,在其中增加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并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配专业教师作为导师,使专业教学与学生的职业成长同步。
2.在实习中推动“三层递进”。实习是学生在就读期间接触行业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学生实习中力推集中实习,一方面便于学校各方面管理,另一方面可杜绝学生以实习之名做无益之事,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在行业中的就业意愿。在实习中构建了“三层递进”模式,即大二上半期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大二至大三暑期进行行业顶岗实习和大四上半期开始的毕业实习。通过三个层次的实习推动,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学生可完成从岗位认知到掌握独立实践操作的逐层递进,逐步熟悉并掌握旅游行业核心岗位的工作要求。
3.在考核中实现“三力并发”。在教学考核和实习考核中,我们意识到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对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资源和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引入行业一线操作人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及校内专业教师三股力量,完善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如在《重庆导游词讲解》课程考核中,我院就通过引入重庆野生动物世界讲解部的讲解员及部门主管,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课程考核,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
目前,我院与重庆主城及永川地区多家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探索,与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江鸿国际大饭店、天来酒店集团、喜来登国际酒店、重庆益兴国际旅行社、蝶舞咖啡厅等企业合作程度较深。
1.与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开展的岗位认知实习。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是永川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旅游景区,我院自2008年建院以来一直与重野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国庆期间均有学生前往重野开展为期两周的岗位认知实习,主要运作模式如下。实习指导方面,我院指定专业教师担任实习开始前的校内培训及实习期间学生的指导监督工作。同时重野方面由行政人事部(验票组)、经营管理部(商务部、龙凤轩餐厅、游览娱乐部)、自驾车队、安保部、车辆管理部、市场部等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担任岗位导师。实习流程方面,学生实习前由我院指导老师进行实习动员并宣布实习纪律,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及学生承诺书。学生于国庆节前一周进入实习单位,重野安排一天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公司概况、企业文化、岗位认知、规章制度及安全知识学习,并实地熟悉景区景点。接下来四天为在岗培训,重野方面配备业务熟练的老员工和部门主管领导作为岗位导师,以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操作规范。国庆期间为在岗独立实践,我院指导教师与重野岗位导师按照要求指导学生并解决突发问题。国庆后我院与重野召开实训总结大会。重野方面为实习学生制定了严格的考评制度,建立学生考评档案,并设立重野奖学金。
通过两周的岗位认知实习,学生能够了解游客接待、服务的基本流程,完成对旅游景区内游客接待、服务中各岗位的认知,并可根据专业教师的课程安排,有侧重地对游客接待、服务中某环节进行实习实践,为后续理论课程的开展提供感性认知基础。
2.与重庆江鸿国际大饭店开展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重庆江鸿国际大饭店是永川地区软硬件条件最好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10年3月份已与其进行过两个年级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效果较好。“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学生由江鸿国际大饭店副总经理及人力资源部经理的校内集中培训后,由江鸿大饭店按照学生自身特点及工作意愿分配至合适岗位,江鸿大饭店安排部门主管作为学生职业指导,我院派出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负责与江鸿沟通并处理实习事宜。学生一周中四天在江鸿饭店完全按照在职员工要求顶岗工作,并得到实习工资,两天在校集中上课,一天休息。
通过“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学生可获得4~5个月独立实践机会,能够在行业真实环境中,学会处理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校内两天的课堂学习,能够将实习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授课教师,并得到准确解答,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很大帮助。
3.与重庆益兴旅行社开展的校企合作实践。我院与益兴旅行社开展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方面。依托我校的大学生创业园,我院与重庆益兴旅行社开办了大学生旅行社创业基地。其运营模式为:学校提供免租金门面及水电气配套,我院派出专业教师以指导教师的身份作为基地责任人,益兴旅行社提供线路信息、品牌支持、安全保障并做技术指导,我院学生全面负责散客组团、线路促销、计调、机票销售等日常经营,并由持有导游证的同学直接作为全陪派遣旅游团队。
通过与益兴旅行社的合作,专业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并反哺教学。学生可通过全面接触旅行社各个岗位,熟悉旅行社操作流程,且可为学生创业提供经验。
三、“三位一体”模式下校企合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通过对上两届旅游类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是比较高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2.1%。在旅游行业对口就业的学生中,毕业后三至六个月内走向基层管理岗位的占32.4%。其中通过毕业实习直接留在实习单位的学生占实数的18.9%,这一部分也是在较短时间内走向管理岗位的主体。
在就业稳定性方面,没有换过工作和换过一次工作的毕业生的比率占到了近88%,而换过两次工作以上的占到了近12%,由此可以看出我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更换工作的频率不高,就业比较稳定,这与在校期间的思想教育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毕业生薪资的调查,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月薪在1 501元~2 000元的占了33%,月薪在2 001元~3 000元的占了35%,1 500元~3 000元占总体的68%,是主要的薪酬区间。调查显示,出通过校企合作,我们的学生提高了适应岗位的能力,储备了较强的发展后劲,对学生就业率和竞争力的提升有很大裨益。
四、“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
对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我们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1.推动优秀学生挂职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充分完成岗位认知实习及行业顶岗实习的,表现优异的学生,由学院直接推荐到旅游企业挂职基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并提高较高平台,并可对同级及低年级学生起到较强激励作用。
2.打造院级大学生模拟创业平台并提供专业支持。与本科生导师制结合,以公司制运营结构为主体,学生在其中扮演各类岗位角色,实现公司运作,同时可根据理论课程的要求,完成专业教师布置的任务。这一举措可通过模拟角色扮演实现企业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无缝链接,使学生全面掌握旅游企业的运营模式。
3.校企合作编著应用型教材,使课程教学紧密贴近行业需要。通过与旅游企业负责人联合编写应用型教材,固化旅游企业的知识需要及岗位要求,提高对行业思想把握的准确度和持久度,教师自编的实训课程讲义也将通过与相关企业业务能手、主管领导的共同研讨,争取获得校本教材建设立项。
4.探索设立企业班或项目组,构建“需求导向”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与企业沟通用人需求与要求,与其合作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并将企业需求以项目制形式纳入课程设计,班级名称以企业命名。对于需求量较小的企业,可以项目组或岗位群的形式命名。经过学校基础理论教学、企业行业实践等模块化培养之后,学生进入企业后可直接成为基层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 蔡梅良.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6):37-40.
一、加强校本研究,向科研要发展
为加强校本研究,上蔡一高制订了《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采取了相应的培训措施。一是鼓励教师自主进修。学校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场所购买书籍,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读1~2本教育论著,每月写出1~2篇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体会;鼓励教师进行系列专题研究,承担教科研课题,撰写教科研论文,以及参加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二是指派部分教师外出学习。近年来,该校先后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大批优秀骨干教师到上海的育才中学、湖北的黄岗中学等全国20多所名校参观学习30多次,认真组织人员参加全国、省、市骨干教师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三是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近年来,学校有计划地邀请清华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的教授来校传经,开阔了教师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四是教师间相互学习。组织教师开展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等活动,找差距,弥不足,共同发展。五是狠抓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对新入校的人员进行师德、师风、教育理论、教学管理及教学经验等岗前培训,与指导教师签订拜师带徒合同。同时,上蔡一高参加了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国内七所知名中学共同参与的“中英合作学校改进计划项目”的研究。目前,该校有40余人承担有国家级及省级研究课题。
在重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上蔡一高还注重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逐步形成了具有“上高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队伍建设。为使每一个教职工都能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该校每年都组织开展“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新风”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常务副校长李爱民不仅主持政教和办公室工作,还担任了高三两个班的地理课。副校长任合国分管教务,尽管工作繁忙,担任二年级级主任和化学课的他却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全体教职员工心齐、风正、气顺,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着力课程建设,向教学要质量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这是上蔡一高人面对教育改革大趋势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待老师。在上蔡一高,这种以德为先、教改并重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打造出了教育教学的“一高模式”。
创新教育方式。在内容上重点抓好了“六个教育”,即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理想教育,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以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以热爱生活、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团队精神教育,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为主要内容的成功教育。上蔡一高不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每学期定期邀请司法局的法律专业人士来校做法制报告,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图片展”活动,利用校园网播放普法教育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上蔡一高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走教改并重的特色教学之路。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完成“三个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学手段转变为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专题研究式、自主探索式等新教学模式的运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推行随机课、探究课、示范课、引领课,效果良好。三是改革教学过程。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手段。
推进教学实践。为使德育更富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蔡一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坚持每周一开展升国旗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百部爱国影片,以主题班会、辩论赛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实行“无人监考”制度;重点抓好了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每逢假期为学生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为长辈端一碗饭”“为五保老人做一件好事”的“亲情作业”,培养了学生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的美德。成立了“上蔡一高学生家长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学生家长座谈会,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交换意见,建立学校与家长定期沟通、反馈和家访制度,做到全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开设了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体、音、美辅导班和艺术欣赏课,学校每天都有选择地播放世界经典音乐、中国经典名曲。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学校成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电台,组建了学科竞赛、美术活动、足球队、合唱队等课外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拼搏意志,上蔡一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每年都系统地组织“我让妈妈露笑脸”“学雷锋、树新风”“争做新时代保尔”等主题演讲比赛活动。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创新教育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建立规范有序、运转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上蔡一高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发展、学校规模、教师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出台了配套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了《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岗位职责》《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的十项标准》等规章制度,大力倡导不甘落后、不事张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校长陈水献和其他校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师生携手奋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望。领导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大多担任教学任务,有的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他们奋战在教学一线,不怕吃苦,不讲价钱,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了良好的整体形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各处室职责明确,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学校及各处室都做到了开学有工作计划、落实有具体措施、期末有工作总结,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制定互相监督、公开透明的领导决策机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监督保证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及监督职能,形成了一个以校长为核心的校级决策机构和以年级组管理为主体,以处室指导监督为保障的管理网络。为了提高教职工的参政意识,每学期召开一次教代会,通报学校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讨论通过学校各项重大决策。学校重大改革和重大决策均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增强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和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实行末位淘汰、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上蔡一高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了《上蔡一高体制改革方案》《结构工资方案》《教职工量化考核方案》。教师的评先、晋级、聘任直接与考核结果挂钩。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制,对缺额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定期试用,大大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推行社会互动,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为建立起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上蔡一高成立了家长理事会、学生会、团委会,他们按照各自的职能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所有的花坛、苗圃和活动园地,早操、课间操及学生餐厅、校园卫生等均由学生自己管理。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为提高。
四、打造校园文化,向文化要动力
“行胜于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勤耕耘、乐奉献、甘为人梯,讲团结、比实绩、争创一流”“勤学,善思,明辨,笃行”。走进上蔡一高,你会被一种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明气息所感染。校园内花木葱茏,碧草如茵,道路宽敞平坦,教室窗明几净。安全、文明、昂扬、向上的育人环境和教学氛围,浓缩了上高人“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上高精神和上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