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园研判报告

幼儿园研判报告

时间:2022-05-31 17:2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园研判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园研判报告

第1篇

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等各级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狠抓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洽理,有效防范各类校园安全事故,确保春季开学平稳有序,为推动平安剑南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一、目标任务

确保街道辖区内的学校2021年春季开学准备工作充分,通过市、街两级的核查验收顺利开学,并保证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牢牢紧盯校园周边非法或违规经菅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音像书刊销售点及出租房、校外学生食宿点(含游商摊贩)等重点领域,系统梳理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校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到位这一关键问题,狠抓安全不达标、无证办园这一薄弱环节,进一步深化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进校园安全学校主体责任落实;按照我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实施细则》落实落细见效,完善校园内部安全管理机制,加快构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现校园安全管理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着力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努力做到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及涉校涉生安全事故双下降、坚决根绝群死群伤重特大校园安全事故。

二、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大抓好2021年春季全面开学联防联控和学校安全排查整治工作力度,街道专门成立了2021年春季全面开学联防联控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三、工作要求

(一)开展学校开学准备工作及核查验收和开学后常态化监督管理

按照市丰校防指办(2021)9号文件精神,由剑南小学负责督促辖区内村小、教学点、附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对照文件内50条核查验收工作要求,在5月6日前逐项落实到位,同时抓好进出卡码注册和扫码、测温、消杀等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落实。街办由教体线牵头分两个组:,在5月6日-8日对辖区内村小、教学点、附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对照50条工作要求逐项进行核查验收,同时对进出卡码注册和扫码、测温、消杀等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能开学,限期整改落实到位后才能开学。学校开学后工作组要对村小、教学点、附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要加大校园安全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每月排查一次。5月9日前将核查验收报告、《情况登记表》和《核查验收表》(见附件1、2)由熊宗仁统一收集并将结果进行研判,上报市学校肺炎疫情防控分指挥部督查组联系。

(二)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专项排查整治工作

按丰校专委(2021)5号文件要求,由综治安全线牵头协同城管、市场监管、文广新旅等部门和相关科室人员从5月份起对辖区内学校校园及周边安全每月开展一次排查治理整顿工作,此项工作纳入全市年终安全综合考评,系统类年终考评。请相关部门、科室填好月报表(见附见3、4),并于每月20日前将排查结果由甘勇统一收集上报。请所管辖社区及学校主动参与配合并积极跟进治理整顿工作落实到位。按照丰校专委(2021)2号文件要求,对照责任整治清单中,街办所涉及的溺水安全隐患整治及十中卫生安全隐患整治和幼儿园(设在龙泽家园内)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高空抛物)整治,请相关部门、科室、社区认真抓好治理整顿工作的落实并于5月20日前将整治台账统一交甘勇上报市安委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市深化校园及周边安全专项行动整治工作联系人:。

第2篇

一、以办学条件短板补救为抓手,大力提升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1、补齐高中学校硬件短板。一是投资1000万元,按照省级示范高中配备标准,尽快为两所高中配足配齐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二是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完成县中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和操场改造完善,大力改善高中办学条件。

2、抓好薄弱学校升等改造。一是按照国家关于义务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争取中省市项目支持,为全县村级小学按国颁标准配足配齐教育教学设备,使全县中小学内部设施配套基本实现标准化。二是争取中省项目资金1729万元,实施师生餐厅、学生宿舍、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体育场地改造等5类项目工程,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3、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并落实省上“电子白板班班通”项目设备60套。

4、强化农村薄弱学校帮扶措施。切实加大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并将检查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综合工作考评之中,评选表彰一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

5、加快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进程。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标准,整改完善、查漏补缺,认真做好各种数据审核和申报工作,确保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全力争创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二、以岗位培训为抓手,不断增强两支队伍素质

1、抓好各类师资配备。一是争取解决7所新建镇公办幼儿园师资配备问题,确保7所镇公办幼儿园今年投入使用。二是继续通过省考和人才振兴计划、免费师范生就业等途径,招聘一批短缺学科教师,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强化教师业务培训。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校长教师专业标准,推动校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改进校长教师培训方式,切实加强岗位培训、交流培训等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培训,年内完成国家级及省、市、县四级各类培训3500名,同时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适时外出交流学习,大力提升校长管理水平和教师执教能力。

3、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建立名校长、名教师评选奖励长效机制,年内评选县名校长10名、名教师50名,推荐市级学科带头人10名,并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优秀人才落实相关待遇,为真正干事创业的校长和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平台。

4、建立教师健康档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为全县教师逐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逐人进行体检,确保全县教师身心健康。

三、以深化学校管理为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1、建立学校班子综合研判制度。根据《校长专业标准》等文件,建立完善学校班子综合研判制度,通过现场查看、工作述职、民意测评、个别谈话等程序,组织开展全县学校领导班子综合研判,将研判结果纳入学校综合工作考评,作为学校管理人员评优数模、提拔任用、交流轮岗的主要依据,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

2、建立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探索县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办法,实行校长和教师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推进师资均衡配备,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制定刚性激励政策,对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和轮岗交流教师实行倾斜支持政策,调动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积极性。

3、建立绩效工资分等发放机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和分配办法,按照中省规定,严格落实《县教育系统教职工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试行)》(政教发〔2009〕302号),将教师30%的绩效工资按照工作实绩考核结果由学校实行分等发放,从而规范学校财务支出结构,从机制上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4、建立学校管理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学校管理创新专项奖励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激励全县学校争创知名学校,年内创建省级知名学校1所、市级5所、县级30所,以知名学校创建活动引领全县学校实施管理创新、增强发展内涵、提升质量水平。

四、以高效课堂改革为抓手,全力提高教育质量

1、努力深化高效课堂改革。一是实施高效课堂建设深化年活动。深化课堂改革,提升课堂核心竞争力,不拘一校一法,倡导百课争鸣,百花齐放。加强备课环节,名师引领,教研跟进,促进交流,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总结试点校区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评选表彰高效课堂示范学校30所、优秀教师50名,编印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全面推广适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二是组建“课改专家组”,以专题讲座、名师大篷车、高效课堂论坛等形式,科学指导学校课改工作,全面促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

2、扎实开展教学资源应用。一是抓好校校通、班班通项目及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管理和应用,大力开展常规多媒体教学、电子备课实效性研究,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考核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电教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抓好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组织远程教育设施使用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电脑制作辅导教师培训等,不断提升全县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三是抓好电化教学竞赛活动开展,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说课竞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评赛、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征评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3、不断强化质量提升措施。一是下势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强对小学、初中之间教学质量相互衔接与促进的研究和指导,探索实施贯穿各个年级质量形成及评价考核的新机制,切实加大教学质量检测监控和奖惩兑现的力度,尽快在义务段学校之间形成个个强内涵、校校争名优的竞争态势。二是稳步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指导两所高中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促进两所高中形成各自的管理特色、教学特色、文化特色和课程特色。加大对教师教学工作日常考核及学生管控力度,将日常检查考核结果纳入终端质量评比之中,强化质量形成过程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效益;改革高考奖惩模式,实施高一、高二、高三联动推进的激励措施,促使各个年级合力抓质量、保提升;科学优化高考备考策略,扎实搞好模拟练考、质量分析和研究指导,及时吸纳高考改革信息,切实加强与省内外质量名校的交流力度,学习借鉴外地的好做法和先进经验,全力提高高考复课质量,力争实现2014年高考工作新突破。

五、以第二课堂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1、切实加强德育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切实抓好“三爱”教育和“三节”活动,组织力量编写印发地方教材《美丽县》,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争取省市县重视和支持,努力办好县青少年宫和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力争将其创办成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2、不断强化体育艺术教育。严格规范体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并将其纳入教学工作考核评估。充分利用学校青少年宫,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积极开展兴趣小组、学生才艺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评选表彰100名优秀学生和50名优秀建设者。

3、努力改进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抓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指导学校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编印校本教材,扎实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积极开展学生心理问题咨询和心理健康讲座,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六、以学校骨干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幅提升职特幼教办学水平

1、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以县职教中心内涵升级为抓手,改革职教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年内完成职教招生1500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10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00名,实现与2家全国职教名校联合办学,并创建国家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精品专业5个。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使职教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把县职教中心创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2、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坚持特教特办,积极协调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费和师资人员,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对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及特教未来发展进行统筹谋划和安排,促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推动我县特殊教育迈上新台阶。

3、狠抓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奖补政策,完成省市下达的村级公办幼儿园改造建设任务。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城区和有条件的镇发展学前0-3岁早期教育。制定和完善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标准,建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考评办法,把“启智健体”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开展幼儿教育“小学化”专项督查整治,改革幼儿园教育方式,推广游戏教学、活动教学等有效教学方法,促使全县幼儿教育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大力开展示范幼儿园创建活动,年内创建1所省级、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及10所星级民办幼儿园。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力争年内使我县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8%上。

七、以法制教育为抓手,下势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1、强化师生法制教育。一是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法制教育的要求,采取专题培训及法制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10学时的法制培训,提高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施教的水平。二是切实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大力开展法制讲座、模拟法庭、法律进校园、宣传落实《教育部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活动,不断强化学生遵规守法意识。

2、狠抓学生安全教育。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安全教育制度,以防火灾、防触电、防溺水、防踩踏、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伤害、防上当受骗等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并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之中。指导督查学校幼儿园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各类安全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3、严抓隐患排查整改。按照《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落实教职员工安全职责,实行校园安全日查、周报、月汇总制度,坚持每天开展一次校园安全检查,每月开展一次集中整治,及时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中队力量,切实加大校车运行监管及城区学校上下学时段交通治理力度,全力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4、加大奖惩激励力度。大力开展学校安全管理评比表彰活动,年内创建2所市级“平安校园”,评选10个校车安全运行先进单位、安全管理示范学校30所、安全管理先进个人80名。同时实行学校安全工作“黑牌”警告制度,对学校安全工作失误的学校进行黑牌警告,取消其评优资格,并对校长及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通报,进一步促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八、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1、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服务群众为重点,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解决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干部教职工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刻查摆,从严整改,真督实导,建章立制,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切实改变作风,推动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

第3篇

德胜街道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最北部,因标志性建筑德胜门箭楼而得名。辖区面积4.14 km2,辖23个社区,有5 800家各类企业。有户籍人口12万人,外来人口3万人。

德胜街道2008年曾获得“全国安全社区”称号。2010年起,历时2年,投资700余万元,开发了“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体系”(以下简称“全响应”体系)项目,经过不断实践、改进,现已成为德胜街道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品牌”项目。继2012年被评为“国际安全社区”之后,2013年通过“全国安全社区”复评。

为深入了解“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践及其如何服务于安全社区,本刊记者走进了德胜街道。

“3+6+N”模式

据德胜街道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王志强介绍,在2010年《西城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出台后,德胜街道组织学习并深入贯彻落实,构建出“全响应”体系。主要通过以下做法实现。

网格化责任区

德胜街道23个社区划分了238个网格化责任区,将社区居委会、服务站负责的党建、综合治理、城管、流管、卫生等各类服务业务下沉到责任区。采用“一区一人、全责管理”模式,由社区工作者担任责任人。

同时,梳理街道和社区的每项工作内容,将业务划分为民政类、社保类、安全生产类等,并按事件对业务进行分级分类,制定标准化的流程。

比如,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五级,五级事件为不出网格化责任区的“身边事”,由责任人及时解决;四级事件不出“社区”;三级事件需要上报街道指挥中枢和相关业务科室协调处理;二级事件,还需要上报主管主任;一级事件是最高级别,不仅需要上报街道指挥中枢和相关业务科室以及主管主任,还需上报街道主任和书记进行协调。

一中心两平台,智能化支撑

一中心,即德胜数据中心,整合了街道管辖的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数据;整合80多个市区街业务系统和316个台账与社区数据,并与区人口库、法人库保持对接和共享。

两平台,即社会服务平台和社会管理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党建、科技园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个服务系统,实现对居民、单位、社会组织等服务全覆盖,为辖区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自助式、个性化、智能化的互联网在线服务。

社会管理平台,由中枢管理平台、各科室二级职能平台、各社区二级工作平台构成的相互联系的平台体系。通过“一张图”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按照“街道―社区―网格化责任区”的层次,对事件进行标注,同时与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智能化的“事找人”。

全响应指挥中枢科室

成立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科室,通过管理平台,利用“一张图”实时监控指挥系统,集成视频、影像、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等技术手段,对各类事件和业务进行统筹,指挥调度和监督管理。

在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3+6+N”模式,即:3个基础框架,即德胜街道数据中心、传输渠道、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6大职能,即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维稳应急、绩效考核、分析研判、统筹推进;“N”指健全响应居民需求的N个服务管理项目,比如街道已开展了平安校园、社区盲人学习平台、枢纽性党建服务系统、科技园企业服务、服务平台搭建等共计42项项目,并不断响应新需求,开展新项目。

“全响应”助力安全社区

据全响应办公室副主任孙海龙介绍,“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在安全社区建设中主要发挥4个方面的作用:提供诊断数据支撑、整合资源与事件处置、关怀弱势群体安全、餐饮行业燃气安全在线监测与预警等。

诊断数据支撑 分析研判社区情况

开展安全社区建设,首先要充分掌握街道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街道的特点。德胜街道依靠“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数据中心6 000多个数据项和3.6亿条数据,以及实时更新,对街道“全面感知、快速传达、积极响应”。

孙海龙介绍,在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中,指挥中枢承担着地区情况的分析研究和判断职能。指挥中枢每日、每周、每月都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涉及城市运行、安全生产、火灾消防、社会治安形势、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统计情况及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在日常报送问题基础上,形成《德胜地区社会管理分析研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领导的研判与决策提供即时的信息依据和参考。

“通过指挥中枢形成的《报告》,全面掌握社区伤害动态,作为我们策划安全促进项目的重要依据。”王志强说。

他介绍,在对整个街道社区研判的基础上,德胜街道开展了“七小”场所(指餐饮、零售百货、药店、美容美发、五金建材、快递及部分低端业态等行业面积小于500 m2的场所)安全生产网格化分级管理项目、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隐患入户检查与治理项目、幼儿园HSE(健康安全与环境)体系管理项目(即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物品、环境、人的精细化管理,强化预防和控制环节,包括幼儿园上下学、用餐、校园活动、基础设施、安全教育等工作上规范工作流程)、老旧小区石油液化气入户检测与设施更换项目,以及综合楼群安全促进等项目。

整合资源 打破跨部门制约

利用全响应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在处理社区安全事件时可以充分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据王志强介绍,社区监督网络由街道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置的专职监督员和23个社区的安全专干网络构成。每个社区的安全生产网格,都有社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包括社区书记、主任、站长、治保主任、居民代表、楼门院长、工商、食药、防火、城管、质监、流管员等。“这建立了安全事件的统一调度手段,打破了跨部门安全事件处理的制约,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指挥中枢在接到事件上报后,立即派相对应的安办工作人员、专职安全员及相关专业部门人员前往现场,并在检查后对事件进行进一步续报。

关怀弱势群体 入户排查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隐患

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共有2万9 502人, 其中对490名空巢、低保、孤寡老人,实行志愿者、楼长、社工、站长“四帮一”。

据孙海龙介绍,德胜街道空巢高龄老人较多。全响应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绑定责任区网格员,为225名空巢高龄老人配备易于操作、带有 “一键通”功能的手机“小帮手”,这些老人一键就可以和志愿者、楼长、格长、站长、主任、家庭医生及德胜街道民生热线对接,保证老人生活安心与安全。

开展了E医箱进家庭项目,家庭医生远程为空巢高龄老人做慢性病的诊治工作。家庭医生在社区慢性病管理系统,查看上传数据,通过电话和短信的方式给老人反馈。目前E医箱已经在空巢老人家中使用,将逐步覆盖辖区全部空巢高龄老人。

餐饮行业燃气安全在线监测与预警

为解决对餐饮行业用气高风险、不确定性的担忧,采用燃气安全在线监测与预警大数据系统。

在线监测与预警大数据平台可实现燃气数据的实时采集,同时可根据需要,定制数据报送间隔时间。通过系统分析,挖掘餐饮企业燃气泄漏爆炸的风险要素、概率及后果程度,以及耦合作用,并依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街道――餐饮企业的燃气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和方法。

燃气采集设备一旦监测出环境有异常情况,如气体泄漏等情况,短信报警控制器将会以短信形式将预警信息发送至相关方手机上,同时报送至管理中心的服务器上。

风险源评估部分包括燃气设施、管道系统、燃气用具、软管、人为因素等方面的评估。餐饮企业将本企业相关信息录入后,在获得风险等级的同时,可以得到详尽的安全整改建议。其结果会上报街道安全生产办公室,餐饮企业可自行或在街道的指导下,根据风险等级尽快按照建议进行整改。

通过在线监测与预警大数据平台,每年度都会形成一份辖区内餐饮企业燃气安全诊断报告,详细分析使用本系统的餐饮企业本年度内的燃气安全使用情况、隐患情况、重点问题、改进建议等。

第4篇

创新社区管理方法探索社区警务路径

积极破解经济适用房小区管理难题

是市第一个大型经济适用房小区,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共有住宅栋套,主要安置主城区拆迁户、特困户、无房户。小区入住初期,人口管理难、维护稳定难、治安防控难、群众工作难的特点凸显,是全市社会管理最复杂的小区之一。我们将其作为社区警务改革的“试验田“,着力把警务融入党务、政务、事务、家务,探索了一条经济适用房小区管理的新路径,有效破解了管理难题,小区面貌实现了治安环境、社会风气、文明程度和满意程度“四个明显提升“。由乱到治的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小区居民的普遍认可:

一、把握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守好稳控“三道关口“。小区居住人员复杂,矛盾诱因多种多样,触点多、燃点低,是全市出了名的“火药桶“。针对小区矛盾纠纷特点,我们注重把握规律、分类施策,有效防范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一是严把排查关。坚持每天排查、定期滚动排查,充分发挥85名“红袖标“队员、169名治安信息员、32名治安积极分子的作用,努力做到对矛盾发现在早,为做好化解工作奠定基础。二是严守化解关。对矛盾纠纷当事人,民警主动上门拉家常、讲道理,理顺情绪、减少对抗,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园“。今年以来,共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8起。三是严控处置关。对发生的堵门堵路事件,第一时间启动预案、掌握情况、到场控制,由于稳控工作到位,各类不稳定事端逐年减少,今年以来未发生一起。小区管委会书记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公安,就没有小区的稳定安宁。“

二、把握人员结构的差异性,健全管理“四种模式“。小区现有低保户近户、4300人,居民中下岗人员多、残疾人员多、刑释解教人员多,群众自嘲为“痴呆傻、孤老寡、盲聋哑、刑释解教双下岗“。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实行分类别、分层次、动态化管理。一是信息化管理模式。社区民警和保安实行弹性工作制,全面采集掌握了小区3776名常住人口、12200余名寄住人口、4200余名暂住人口信息,以及各类重点对象动态情况,依托“大平台“和“大情报“系统,把实有人口积分式预警、分级建库管理和递进式信息采集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管理效能。二是分类化控制模式。对少数带头滋事、影响极坏的“活闹鬼“,一手抓打击、一手抓教育;对个别蛮不讲理、冲击管委会正常工作的人员,组织教育并施加舆论压力。三是人性化帮教模式。对20名生活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积极帮助办理低保,促使自立自新;对18名被家庭抛弃的吸毒人员,由社区民警召集组成“希望之家“,帮助重树生活信心。四是规范化处置模式。对部级重点人员张松云等13名涉稳人员,落实“五包“措施,确保不滋事出丑;对2名“武疯子“定期检查、适时送诊,有效避免了精神病人肇事肇祸。

三、把握治安问题的特殊性,完善打防“四项机制“。小区建成之初,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案件时有发生,纠缠殴打社区干部、聚众围堵执法人员等事件屡见不鲜。为此,我们专门成立小区公安组,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工作机制。一是信息挖掘机制。在刑释解教人员中发展物建了8名信息员,把线索信息的搜集触角向深层次延伸。今年以来,信息员共提供各类信息27条,由此破案45起。二是系统研判机制。坚持日常动态定期研判、重点动态随时研判,尤其是对小区与绕城公路绿化带318米交界防范疏漏的薄弱环节,定期开展特殊部位防范研判、实地检查、落实措施,作出应对安排。三是精确打击机制。通过开展集中整治,扭转了少数人聚集生事、无理取闹的恶劣风气。围绕6名身患癌症等重病、吸毒不怕羁押的涉毒人员,组织警力“围点打援“,断根除源。四是时空巡防机制。成立了99人的社区义务巡防队,占据了安全防范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建设方投一点、政府部门拨一点、派出所拿一点、小区居民出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先后安装了14个监控探头,建设了1个停车场、3个机动车保管站,安装了117个防爬刺,解决了物业费收不上、收不全造成防范资金不足、设施不到位的难题。今年入室盗窃、盗窃摩托车助力车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9%和11%。

四、把握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强化爱民“四心服务“。小区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谋生技能差,对政府养老、保障及社会帮扶的依赖程度高。我们以警务室为载体,探索“家园式“警务管理,促进了警民和谐。群众称赞说,真正成了“警民家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调队实地测评时,表扬市公安局的__条意见中,有11条是赞扬警务工作的。一是沟通交流“诚心“。通过入户调查、警民恳谈、报告工作、警民议事等方式,与群众打成一片。今年以来,创新实施警长直选制,把警长的选举权交到居民手中,居民说:“我们的警长我们选,选好警长为我们“。二是回应期盼“尽心“。对各类群众诉求,建立“民情流水线“转递机制,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提请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对小区环境脏乱差问题,主动联系城管部门开展环境整治,破墙开店、毁绿种菜、放养鸡鸭等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三是纾危解困“交心“。会同党政部门想方设法开辟失业人员就业渠道,协调管委会在小区闲置空地建设创业园区和疏导园,面向200户最困难家庭低价出租、扶持创业,派出所也拿出10个炊事员、保安岗位帮助就业。四是管理引导“舒心“。以楼栋、居委会为单位开展“相识、相处、相助“活动,联合 学校幼儿园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使邻里之间打开防盗门、成为一家人,彻底扭转了“干部不能进、活动不能搞“的“两不能“局面,大大提高了社区文明程度,使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安心。

第5篇

一、战役时间和目标

战役时间:年9月26日至年2月29日。

战役目标:社会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社区、乡村排查率100%;火灾隐患查清率100%;一般火灾隐患整改率100%;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政府挂牌督办率100%;不发生较大以上和有影响的火灾事故。

二、清剿范围和重点

(一)未排查整治的区域和单位场所。近两年来未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和排查整治的区域(包括社区)、单位场所(包括各类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各类物流仓储企业)。重点整治未经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及备案抽查的建筑,未经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的公众聚集场所。

(二)小单位及“三合一”场所。小旅馆、小商店、小餐馆、小网吧、小歌厅、小洗浴、小幼儿园、小养老院、小加工作坊和生产性、经营性“三合一”场所等。重点整治建筑耐火等级、生产储存经营和人员住宿防火分隔、安全疏散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以及违章存放易燃易爆化学物品、非法设置可燃物堆场和仓库、违章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堵塞安全出口、违规设置员工宿舍等火灾隐患。

(三)人员密集场所及高层、地下建筑。前期“打违除患”尚未整改合格的高层公共建筑、人员密集场所、地下建筑、高层住宅以及全区火灾隐患集中“排雷”行动中未整改结束的单位。重点整治建筑消防设施损坏、关停、瘫痪和疏散通道堵塞、安全出口锁闭,以及自动消防设施操作人员未经培训或无证上岗,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不落实等问题。

(四)本地区消防安全问题突出的区域、行业和单位。本地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突出的区域和行业,重点整治城中村、小化工、小商品批发市场以及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等。

三、工作方法和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9月26日至9月30日)

各街道、部门要按照全区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实际,迅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量化各阶段具体工作任务,列出推进时间表,明确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时限、责任人和工作要求。要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全面动员居民委员会投入“清剿火患”战役。区政府成立“清剿火患”战役指挥部,由副区长任指挥长,公安分局副局长、消防大队大队长任副指挥长,有关行业部门分管领导任指挥部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消防大队,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战役部署、推进、总结以及各项协调工作,同时负责每天收集、每周通报“清剿火患”战役工作情况,各街道也应相应成立“清剿火患”战役指挥机构,加强统一指挥领导和统筹调度。

(二)清剿火患阶段(年10月1日至年2月6日)

1.全面实施排查。各街道要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划分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网格,明确每个网格排查整治的挂钩指导人和排查负责人。挂钩指导人按照片区分工统一由消防监督人员担任,排查工作按照二级重点单位由消防大队消防监督人员,三级重点单位由派出所专(兼)职民警,网格内的其它单位由辖区社区民警,消防文职雇员协助的原则落实到具体人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部署开展行业系统“清剿火患”战役,指导本行业、本系统单位开展全面清查,确保隐患见底。工商部门重点对辖区所有领取营业执照的单位消防行政许可情况进行核查;教育部门重点对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单位进行全面排查;卫生、文化部门重点普查医院和文化娱乐场所;安监部门加强易燃易爆单位和场所排查整治,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各个网格要建立排查工作计划,按时序推进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要认真梳理没有纳入监管视线的区域、单位和场所,以及各类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物流仓储企业,确保全部排查到位。要对前段时间已实施过排查的人员密集场、高层地下建筑和火灾隐患“排雷”对象进行“回头看”,及时排查遗留火灾隐患。对火灾隐患突出、火灾事故多发的行业和区域,各部门要组织开展联合排查,制定整改方案并督促整改到位。要及时汇总排查进展情况,对排查过的社区、单位场所建立工作档案,详细注明排查的单位名称、排查人员、排查时间等,并及时录入消防监督数字化系统。消防大队要明确一名干部和一名消防文职雇员具体负责各类文书档案的录入及管理工作。

2.强力清剿隐患。对排查出的火灾隐患要分类处理。能够当场整改的,要责令单位立即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要督促单位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对构成重大火灾隐患的,要及时下发重大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对在火灾隐患“排雷”行动中列为整治对象的单位要全部列为重大火灾隐患,并同时予以挂牌督办。对排查发现的消防违法行为,要严格依法查处。对单位、“三合一”场所不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要依法采取临时查封措施;对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或者在人员密集场所门窗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拒不改正的,要依法予以强制执行;对违反规定进行电焊等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的,对指使或者强令他人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冒险作业的,要依法对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实施行政拘留;对建筑消防设施损坏、不能正常运行、擅自关停,或者消防控制室人员无证上岗、不会操作设施设备的,要依法从重处罚;对未通过消防行政许可的建设工程、公众聚集场所,要依法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并跟踪落实执行情况,对逾期拒不履行处罚决定的,要一律采取查封手段予以强制执行。对由于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无法申报消防审核手续的,可由建设单位提供临时规划许可或者规划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予以受理,对于无法提供相关规划许可证明文件的,由消防大队统一梳理汇总后报区政府协调解决。

3.建立长效机制。各街道、部门要牢固树立“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建立完善火灾预防的长效机制。要严把建设工程消防审验关,依法落实有关部门和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防止产生“先天性”火灾隐患。要落实《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规定》,切实提高消防设施完好率,凡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单位要一律接入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凡未接入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单位要与有资质的单位签订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合同,并报消防大队备案。要强化对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管理,明确建筑产权方、使用方、管理方的消防安全责任,特别是物业管理单位的消防管理责任。要指导社会单位切实开展火灾隐患自查自纠工作,强化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要深入开展社区消防安全达标创建活动,努力实现街道“零亡人”、社区“零火灾”的目标。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每月向消防大队按时上报《消防工作情况月报表》予以备案。

(三)考评验收阶段(年2月7日至2月29日)

各街道、部门要强化分析研判,定期评估“清剿火患”战役进展情况,找准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推进工作向纵深发展。指挥部将每周进行专题研判并通报“清剿火患”战役进展情况;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研判并通报全区“清剿火患”战役阶段进展情况。另外,指挥部将每月对各街道进行一次战役专项考评,明年战役结束时,将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对各街道“清剿火患”战役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评。

四、工作要求

一是严格落实责任。各街道要成立工作组,深入排查整治隐患,对排查出的重大火灾隐患,要下发《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单》。消防大队要严格依法监管,从严查处消防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清剿火患”主力军的作用;要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技术指导,并充分调动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文职雇员队伍在隐患排查整治中的积极作用;各现役消防队和专职消防队要结合“巡防”工作,积极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和消防知识宣传,对建筑高度超过50米的高层公共建筑,逐一进行消防管网水压测试,确保管网畅通。公安派出所要加强对未经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的建筑以及辖区“三合一”和“九小”场所的排查。各街道、部门要将“清剿火患”分别纳入本单位、本部门日常监督管理以及督察等内容,有效形成隐患整治的合力。

二是加强宣传发动。各街道、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面的消防宣传和发动,努力营造全社会“清剿火患”的良好氛围。要加大媒体宣传报道力度,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短信等媒体,宣传消防安全常识,刊播消防公益广告。要结合贯彻实施《全民消防宣传教育纲要》工作,认真组织开展“119”消防宣传月系列活动和“入户宣传”工程,确保战役期间全区每个单位和家庭都能收到一份消防宣传资料,受到一次消防安全教育。

第6篇

现有的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往往不能及时地发现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造成产品监督管理的被动和滞后。引入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监管模式是必要的,本文尝试以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产品为例,比较国际先进质量风险监控体系,对构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体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欧盟;童装;召回;法规;风险监测;质量控制

1 背景材料

1.1 儿童服装现状与质量安全问题

2010年我国0~16岁儿童已经超过3.8亿,对于童装的需求量也达到了20亿件左右。预计到2015年我国童装行业产量将达到74.5亿件[1]。在童装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儿童服装的质量应当引起关注,根据美国CPSC统计,1985年至今已有22起儿童因服装绳带缠颈窒息死亡的事件,此外还有47起非死亡事件。据媒体报道,2007年1月,广西临桂县临桂镇育才幼儿园一名4岁女童在玩耍时,衣服帽子上的绳子纽扣被滑梯缝隙卡住,帽绳挂住她的颈部,导致窒息死亡。2011年11月,江西省上饶县第二幼保院一名3岁幼童在玩滑梯时被帽子的绳带勒住,最终导致窒息死亡。

1.2 儿童以及婴幼儿服装对外贸易中的状况

在对外贸易中,产品的质量缺陷频频给中国儿童服装造成困扰。2011年欧盟共发出了1554个批次产品召回,在这些召回案例中原产地为中国的产品(包括食品、玩具、机电零配件、纺织品等类别)共有787个批次,占所有被召回国家的比例为50.64%;在所有中国被召回的产品中服装产品共有196个批次,其中童装被召回153个批次,占被召回服装产品的比例为78.06%。从数据统计上看,我国儿童服装被召回的情况严重,由我国生产、出口的儿童服装存在着质量缺陷。童装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质量缺陷可能导致产品存在严重的使用风险,与此同时,中国现有的儿童服装产品标准存在滞后、不全面的状况,这使得产品在生产领域中的质量无法得到控制,无法满足市场以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对于存在质量缺陷容易致伤致死的“高危”产品,中国应采取风险监测系统进行跟踪。

2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2.1 以儿童服装为例搭建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体系

以儿童服装为例,搭建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体系首先应明确具体的产品,在选择目标监测产品时应考虑到产品是否影响消费者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是否对社会影响面广、是否对进出口贸易和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以及是否对公共安全、卫生环境形成严重危害。其次需要确定产品中高频率发生的质量缺陷以及针对这些质量缺陷所选择的检测项目,通过收集产品质量信息、分析和研判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筛选风险来源,判定常规项目风险与非常规项目风险,同时咨询行业协会、标委会、领域技术专家共同筛选风险来源,做到全方位地收集风险监测项目信息。

2.2 国际先进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体系

在国际上,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已存在相对完善的体系,在ISO 31000《Risk management-Principle and guidelines》中,对于风险监测体系有着明确的定义,对于如何组建风险监测管理结构,如何运作风险监测系统有着详细的解释。在管理风险监测体系的过程中,搭建有效的管理模型以及实施系统监督是核心的两个部分[2],建立管理模型直接影响着风险预测以及风险监测的有效性,而贯彻实施系统监督是保障整个系统高效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RAPAX系统是典型的风险监测系统,它的建立以及运作是为了确保在欧洲成员国的市场上流通的消费品是安全可靠的,系统认为产品质量缺陷是导致风险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对于存在质量缺陷的产品,系统会进行及时、准确的通报,对消费品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危害进行相应程度的处理。所有被通报在REPAX系统上的产品都会有详细的基本信息(类别、名称、款号批号、品牌、生产地),同时REPAX系统会对产品存在的质量缺陷进行描述以及公布申报国家对缺陷产品的处理方式,尤为重要的一点是REPAX系统会通报缺陷产品的有关受伤致死案例,例如在2011年第39周的通报中出现了一起西班牙婴儿因绳索过长导致窒息的案例,系统便对其作了详细跟踪报道[3]。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存在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通过减少消费品存在的伤害来维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健康,CPSC同时拥有产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功能,不同于REPAX系统的每周召回通报,CPSC发出的召回通告是以产品为单位,当一个产品被检测出存在质量缺陷时,系统会单独形成一份召回通告,除去基本产品信息,同时还会描述产品可能产生的危害、存货基数以及分布地点,做到及时告知消费者以及企业。

3 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系统

3.1 建立高效的、立体的质量安全监测系统

建立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的重点在于如何搭建高效的、立体的风险管理模型,在推动标准化上,研究国外产品质量监控最新发展水平,针对产品上高频率发生、危害程度高的质量缺陷确定监测的项目,并纳入强制性标准行列,发挥标准的引导性作用,完善标准化工作信息[4]。在组织行为上,政府发挥监管与协调能力,建立并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加强宣传力度的同时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重视,通过监督抽查来对流通市场上的产品进行监控,在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上,第一时间报告国家质检总局监督司。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通过标准来规范生产技术要求,加强标准在生产以及产品设计环节上的应用,从源头将设计与生产工艺细化、规范化。社会力量(医院、学校等)应被纳入风险监测体系,可作为风险源的数据来源渠道之一,统计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件,通过结合案例提高系统的准确性与效率。检测机构在风险监测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收集日常委托检测工作信息,建立风险监测信息平台,为系统运作与系统提升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同时通过与同属检测机构相互交流,探讨、研究、改进检测方法,定期出台风险监测项目质量报告,利用风险监测结果,为系统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

3.2 建立连续性的系统监督

除了为风险监测系统建立管理模型,对系统运作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系统监督是风险管理模型高效运作的有力保证,在系统内部监督上,通过对管理流程以及实施细节上的监察,可以保证系统的运作合理高效;通过提取有效信息、排除干扰的方式,确保风险监测体系不被外在因素影响。在系统外部监督环节上,社会的关注必不可少,通过社会力量以及媒体的有效监督,可使得管理模型运作更为透明,从而完善整个风险监测体系。

4 总结

建立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体系有利于消费者人身安全健康,有利于引导企业规范生产技术,有利于提升国家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形成一个立体的、有效率的风险监测体系,能全方位地掌握产品从设计生产到流通领域销售的质量安全,通过建立、完善管理结构与明确行为组织体在系统中的作用,使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系统能够高效化运作,通过连续性的系统内外监督,使风险监测系统自身不断完善,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风险监测结果,使数据能够回馈于整个系统,做到有所沉淀、有所提高,最终提升中国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我国童装现状与质量分析[EB/OL]. 省略/news/xfzn.

[2]ISO 31000:2009 Risk management-Principle and guidelines[S].

[3]Comsumer affairs. Rapax-Lastest notifications [EB/OL]. ec.europa.eu/consumers /dyna/rapax/rapex_archives_en.cfm.

第7篇

关键词:大调解机制;调解优先;化解矛盾

根据省、市关于全面提升大调解机制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泰州海陵区的大调解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基本情况

海陵区先后成立了1个区级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9个镇(街)调处服务中心。目前全区有村(居)调解工作室125个,专用办公用房达7500平方米,专职调解员67名,大调解工作专项经费年均达30万元。两级调处中心既是区、镇(街)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也是本级调处矛盾纠纷的一线实战单位,承担对矛盾纠纷的接待受理、分流指派、协调调度和督办指导,直接调处或与有关部门联合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等职能。该区分别在区法院、区检察院、公安派出所设立了工作室或联合调解室,在涉外务工、医疗卫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劳动争议等领域设立了专业调委会,实现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相互衔接。重点推进建设了矛盾纠纷排查、社会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三项机制,实行了区、镇(街)、村(居)三级定期搜集汇总矛盾纠纷排查情况,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席会,每月组织一次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议,每月通报上报一次矛盾纠纷调处和社会风险评估报告,每月出一期大调解工作信息,形成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区各成员单位、各镇(街)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联动排查调处机制。2010年,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受理、调处矛盾纠纷1224件,调处成功1200件,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8.03%,其中,两级调处中心受理纠纷569件,直接调处562件,直接调处率达98.75%,涉外务工调委会、医患纠纷调委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委会分别调结相关矛盾纠纷27件、15件、113件,涉案金额245.02万元,诉调对接调结29件,检调对接5件,公调对接414件,访调对接26件,个人调解室调结114件。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尤其是突发性矛盾纠纷、涉及民生矛盾纠纷的处置化解,实现了基层化、社会化、社区化,这就有效降低了民转刑、越级上访和的发生率。

二、主要做法

(一)集中组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攻坚活动

一是启动矛盾纠纷大排查工程。2010年以来,海陵区坚持条块结合、整体联动,构建了镇街(园区)包村(居)、村(居)包组(户)、部门包条线、单位包内部,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排查组织网络。要求镇街(园区)定期组织职能科室、村(居)以及基层单位开展社会不稳定因素排查分析。区教育、卫生、经贸、商贸、建设(建管)、民政等系统主管部门定期组织本系统(行业)所属单位开展矛盾隐患排查分析,公安、司法、、安监等就本部门工作领域的不稳定因素,组织各职能科室及基层站所进行全面排查分析。形成了综治部门牵头,司法行政部门承办,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镇(街)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大排查机制。2010年以来全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共组织各类矛盾纠纷大排查368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隐患429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稳重大问题的发生。二是开展领导干部大走访活动。2010年5月初,全区开展了为期15天的干部大走访工作,按照“四必、两摸清、三到位”的要求,坚持每户必进、人员必访、矛盾必调、隐患必纠,摸清情况、摸清底数,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到位、重点人员管控到位、各类隐患整改到位,实现大走访活动的“全覆盖”。针对排查出的群体性、社会面、个体性等矛盾纠纷,认真梳理分类,分流落实化解,实现了“责任部门、责任人、工作措施、完成时间”的四落实。这次大走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及隐患185件,其中易激化矛盾纠纷14件,目前已化解79件,在调106件,确保无因矛盾激化引起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上访等事件。建立健全了干部大走访长效工作机制,制定机关干部每周下访制度,大走访工作实现经常化、制度化,干部大走访成为排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隐患集中攻坚的新举措。 三是组织无矛盾纠纷积案单位创建活动。2010年初,按照“抓源头、清积案、建机制、强基层”的工作要求和排查摸底、集中化解、总结提升的工作步骤,在全区开展了“无矛盾纠纷积案镇(街)、企业、村(居)”活动。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积案,制定调解预案,分片包干负责,对一般的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对积案纠纷、重大疑难复杂纠纷,机关领导亲自参与调解,组织力量集中化解,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矛盾钝化工作,引导当事人合理合法维权。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积案103件,化解79件,如市政府惠民工程――老小区管道燃气建设工程,目前已经接近尾声。然而,在安装过程中,南园197号楼与199号楼之间纠纷不断,致使地下管道铺设工作被迫暂停近一年。6月4日,城中街道召开民主恳谈会,经过3个多小时的恳谈,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完成了地下管道铺设工作,保证了工程进度,有力地发挥了基层调解组织“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四是实施矛盾纠纷集中调处活动。着力开展“世博”矛盾纠纷专项排查活动,健全应急处置网络体系,建立重大维稳情况信息专报制度,制定镇(街)调处中心每日排查报告制度,切实发挥江苏“环沪护城河”的积极作用。着力化解城建项目中的矛盾纠纷,先后在府前路北侧、扬桥口东北侧、藤坝街等20多个拆迁现场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站或“个人调解工作室”,利用调解员人熟地熟的优势现场化解矛盾纠纷,近来各拆迁现场调解工作室共接待法律咨询1200多人次,协调解决矛盾纠纷156件,保证了城建项目的顺利推进。着力推进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召开动员部署会、在四个城中村先行试点,召开排查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落实信息报送、走访排查、沟通衔接三项制度,全面推进排查整治工作,切实维护了重点整治地区的和谐稳定。着力抓好校园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健全校园调解组织网络,设立调解信息联络员,会同区综治办、公安海陵分局定期对辖区内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内部和周边矛盾纠纷隐患进行排查,及时介入校园安全事故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确保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大力实施大调解机制建设提升工程

2010年,该区以开展“大调解机制建设提升年”活动为契机,以四个增强为重点,在完善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上创新思路,谋求突破。一是区、镇(街)两级调处中心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重点完善“三调对接”、专业调解、排查分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考核评价“五项机制”。通过理顺关系,促进联动,做到组织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明确、机制运转顺畅,真正成为大调解职能的承担者。二是基层大调解实践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增强。依托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在公安交警队、劳动安全部门建成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创新大调解实践,丰富大调解内容,做亮大调解品牌。三是专职调解员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积极试行村(居)调解员专职化制度。率先在15个城中村配备了专职调解员,并逐步在全区推广,建立一支村(居)专职调解员队伍,配强做实一线调解力量。四是绩效考核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完善了调解绩效考核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权重,健全奖惩激励措施,组织优秀人民调解员、优秀调解卷宗评选评比活动,形成重实绩、重实效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和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三)积极开展“双促双助”专项活动

“双促双助”专项活动是2010年全省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围绕“促转型、促升级,助发展、助稳定”的要求,海陵区坚持组建一支队伍,构建三大平台,深化六项服务,健全八项制度,即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构建政府门户网站“法律服务”栏目互动平台、法企共建互通平台、司法行政窗口服务平台;在中心工作、重点项目、四新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子、新装备)、一区三园(海陵工业园区、台商工业园、城北物流园、农业科技园)、企业维权、社会维稳六项工作上优化服务能力与水平;健全律师特殊案件报告制度、涉企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制度、企业法制文化建设规范等八项规范制度。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切实成效,共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325份,解答法律咨询218件,提出法律建议173件,企业调解组织增加到98个,化解涉企矛盾纠纷67件,实施法企共建项目31个;江苏海信律师事务所为长宏钢材物流中心提供全程法律服务,帮助企业规范内部管理、劳动用工、合同审查,有效化解项目引进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矛盾纠纷。江苏君谊律师事务所为中盛光电提供常年跟踪服务,实行驻企现场集中处理涉企法律事务,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求。江苏碧泓律师事务所与会宾楼等一批企业党支部结为党建共建单位,规范企业《员工手册》,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区矛盾调处服务中心为涉外企业码也公司积极排查化解矛盾,2009年底25名外派劳务人员被该公司派遣到新加坡卡塔尔工程有限公司工作。2010年4月初,被卡塔尔警方遣送回国。他们找到公司要求赔偿,经沟通协调,该起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公司正常的经营秩序也得到了恢复。这次专项活动为企业快速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三、几点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海陵区的大调解机制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谋求新的突破,为推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在履行职责上求突破

着力构建矛盾纠纷三大平台,使两级调处中心真正成为大调解职能的承担者。构建社会舆情分析研判平台。进一步强化跨地区、跨领域联防联调工作的协调机制,定期交流、研判纠纷信息,建立纠纷预警制度和通报制度。积极构建矛盾纠纷调处平台。着力推动专业调委会、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建立矛盾纠纷网上预警、接案、受案、反馈系统,构建矛盾纠纷三级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调解工作协调管理平台。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考核考评办法,进一步理顺调处中心管理机制。

(二)在调解实效上求突破

落实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实行重大矛盾纠纷领导接案包案,形成分工负责、权责明晰的责任体系。要积极上争,强化预算,落实调处经费,实行“以奖代补”,由区、镇(街)两级财政按照调处成功案例数对全区专职调解员进行调解经费直补,提升调解实效。要充分发挥典型带动力量,组织优秀人民调解员、优秀调解卷宗评选评比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形成重实绩、重实效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三)在队伍建设上求突破

第8篇

一、医疗救治与防控

1.完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工作预案,确保卫生应急工作机制顺畅高效。做好医疗机构人员防控、诊疗、院感控制等业务培训。

2.加强病例监测发现。各医疗机构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监测工作,开展不明原因肺炎和发热等病例排查和报告,全力做好对发热病人的监测和回访服务工作;辖区内各个体诊所、门诊部、村卫生室和药店对一般感冒患者严格进行信息登记,对发热、咳嗽病人一律登记并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同时转介至县内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

3.进一步完善隔离救治定点医院,建立病例转运机制,继续将酒店作为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

4.加强对确诊/疑似病人、一线医护人员、被隔离家庭的关怀慰问和心理疏导,帮助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

二、信息告知

5.采取多种途径向公众就诊信息,引导出现呼吸道症状无发热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分院)就诊,发热患者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6.每日依法本县防疫信息,提示出行、旅行风险。

7.建立信息共享公开机制,密切关注周边地区疫情动态,加强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

三、交通卫生检疫

8.继续开展兴华客运站、火车北站卫生检疫工作,设立交通检疫站,配备医疗物资和专业人员对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等病人全面排查;对通行车辆上所有人员开展“一查一测两问”,即查身份证,测体温,问出行轨迹、问居住史,实行一人一登记,确保信息完整,严防疫情输入。暂停往来省内社区爆发区、局部流行区和外省疫情严重地区的客运班车和旅游包车。

9.继续加强交通卡口设置和检测工作。高速公路境内出入口,国、省干道及县道因疫情防控需要,设置9处交通检疫站点。疫情防控期间,交通检疫站点坚持“每车必查、每人必检”的原则均实行全天24小时值守。高速路出入口检测点严格实行“一检多认”,对持有省交通运输厅统一制发的“今日体温已测”标识车辆免检放行。交通检疫站点对通行车辆上所有人员均进行体温检测;对市外车辆开展“始发地、目的地、是否有与湖北籍和确诊、疑似病例人员接触史”等询问工作;对省外车辆驾驶员做好详细登记。

10.保障邮件快递“最后一公里”投递顺畅。各小区要设置快件箱或划定特定区域收派快件。快递员体温检测正常,佩戴口罩后方可进入指定区域收派件。

四、人员排查和人群聚集限制

11.对返乡回流人员和旅游、务工、经商等人员,采取网格化管理方式,进行全面排查和信息登记,由社区、村社通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自我监测体温及身体状况。

12.对来自省内外疫情较重地区的上述人员实施信息登记、健康监测和14天居家隔离观察,落实责任人和健康监测制度。

13.继续停止群体性聚餐(含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严禁扎堆聚会、聚餐娱乐、走亲串友等人群聚集活动。继续停止大型群众性活动,包括:演唱会、音乐会、文艺演出、大型体育赛事、庙会、集中赶场、展览、展销、展会和人才招聘会等。

14.鼓励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排查掌握人员轨迹、进行身份识别和体温测量等。

五、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

1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按照国卫创建片区责任,各镇(街道)及二十五片区开展日常疫情防控巡查和督改工作。全力推进“六镇联创国家卫生乡镇”,突出城乡环境整治和家庭卫生“大扫除”,加大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力度,特别要严格对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公共厕所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把环境卫生治理措施落实到每个社区、单位和家庭,防止疾病传播。

16.加强健康宣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提示和就医指南,开展肺炎等传染病全民防控知识宣传,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参与防控工作,科学指导群众正确认识和预防疾病,引导规范防控行为,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聚集活动,出现症状及时就诊,引导群众尽量不去疫情较重地区。

六、应急物资保障

17.严格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充分做好医用器械、防护用品以及粮油等应急物资和民生物资的储备工作。加强对民生物资重点品种供应量的监测,保障物流渠道畅通。

18.全县实行应急物资统一调配,重点保障医疗机构、交通卡点、村(社区)、监管执法等一线人员。

19.开通应急防疫物资和基本生活物资运输“绿色通道”,组织物流快递企业保障运输,对运输车辆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保障优先通行。

七、经济运行

20.在采取积极落实防控措施、保障员工健康、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分类施策,灵活安排,尽快组织企业自行复工复产,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保证本地区正常经济社会的运行。

21.酒店(内设茶座、健身房、洗浴按摩等除外)、购物中心、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便利店、药店、餐饮、理发等在合理安排营业时间,落实人员体温监测、出入佩戴口罩等措施后方可营业。使用空调的场所,应符合《肺炎流行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南》的要求,确保通风安全。提倡预约服务,服务场所不设置等候区,严禁聚集扎堆。

22.协调防护物资、土地、资金、用工和水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推动重点项目尽早开工复工。

23.暂不举行现场开工仪式、签约仪式等投资促进活动。

24.强化落实用工单位(企业、个体户等)对外来务工人员排查和监管的主体责任。鼓励优先使用县内员工,确需使用市外人员的,需严格执行向镇(街道)报备,提供《外出务工人员健康申报证明》,接受镇(街道)管理。

25.企业认真落实防疫要求,加强内外环境整治,严格落实人员分类管理规范,员工食堂严格执行分散就餐,做好防疫物资准备。通过错峰上班、弹性工作制等多种方式,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密度。建立日常清洁、消毒、通风、体温监测制度,坚决防止带病上岗。

八、市场供应和监管

26.实行市场自由供应,加大粮油、肉菜、蛋奶、水果等生活必需品货源生产、采购、调运、配送和门店供应,满足居民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

27.确保城乡居民用水、用电、用气正常供应,通信网络正常运营和监管。

28.确保应急物资生产、运输企业水、电、气的需求和成品油供应。

29.疫情期间,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行为。

30.加强对活畜禽市场的排查消毒,继续暂停县城中心城区活畜禽交易及宰杀经营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九、社会秩序

31.保障正常经济社会生产所需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全面平稳运行。倡导居民采取私家车出行方式。

32.继续延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景区、旅游度假区、KTV、网吧(咖)、茶楼、宗教场所、洗浴按摩、健身房、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关闭时间,视疫情情况确定开放时间和要求。疫情期间推行线上服务方式。

第9篇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县教研机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2014年全国教研工作会上,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指出:面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教研工作战线必须结合实际,实现教研工作指导思想转型、工作任务转型和工作机制与方式转型。以此为基本遵循,我区教研工作着眼于加快“三个转变”,着重于打造“四个品牌”,着力于实现“五个作为”,构建“三四五”教研新模式,全力推动区域教研工作转型升级。

一、创新教研思路,加快“三个转变”

(一)教研理念创新:从“应试教研”向“绿色教研”转变

“应试教研”目的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没有把教研工作真正转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上来。“绿色教研”改变只关注升学应试的倾向,实现重视全面育人、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重视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及教研品质等研究。主要举措有三:一是开展教师大练兵活动。以“卓越课堂”和义务教育减负提质为核心,以大课间活动和课辅活动为载体,以阅读、科技、书法、美术、演讲等为项目,组织“1+5”行动现场展示活动;以同课异构为轴心,在2014年暑假用为期一周的时间组织全区25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的主题研训活动;以城乡互动为特色,开展渝北区第九个教研月活动;以微课为主要成果型态,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精品课例大赛。二是大力推动教育科研。一抓各级课题的选题立项,二抓研究过程的规范管理,三抓科研培训。2014年对全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了“教育教学小课题研究”专题培训,成功申报市级课题15项,区级课题立项83项。三是开展“立德树人”全方位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开展“童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编写“区域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组织开展学雷锋、我的中国梦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及中小学“道德讲堂”视频评选活动,学生习惯教育案例得到中央文明办肯定,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教研形态创新:从“经验教研”向“实证教研” 转变

基于经验的听课、评课,是教研员传统而经典的指导方式,但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教研员的经验出现了许多不适应。因此,“经验教研”必须向“实证教研”转型。实证教研倡导用“证据支持教研,项目组织教研”,运用数据、案例、经验三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教学诊断力,以证据支持教研。进修校投入23.28万元添制了网上阅卷系统,按照国家课程各学科全覆盖、城乡各类学校全覆盖、基础教育各学段全覆盖原则,建构“学业质量抽测DD数据加工分析DD反馈评价报告DD学校改进措施DD梳理汇总上报DD行政部门督导DD业务部门指导DD提高教育质量”八个环节的闭合链条体系,开展质量检测,调控全区的教研方向。二是加强行为改进力,以项目组织教研。在“数据诊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强化日常工作中的个案积累、量化统计、问卷调查,重视通过对活动档案的研究,形成统计数据,增强教研针对性,并以市级重点课题《利用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增进区域教研实效性策略研究》等为龙头,带动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教育的“三教合一”理论研究。三是加强现场学习力,以问题提升教研。教研员大量的时间是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上课的现场、听评课的现场、教研的现场、培训或讲座的现场等。从各种现场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教研员的现场学习力,引导教研员将现场中的各种学习资源转化为教研资源,是促进教研员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

(三)教研机制创新:从“零散教研”向“主题教研”转变

为了改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零散教研现象,我们采取“三个强化”策略推进主题教研:一是教研主题强化“顶层设计”。2014年结合“立足有效,构建卓越”的主题,从理论和操作层面加强对课堂教学诊断。对区内镇街20余所中学,50余所小学、30余所幼儿园进行了全面教学视导。二是教研内容强化“攻坚谋划”。统筹谋划“卓越课堂”建设、减负提质 “1+5”行动计划等攻坚内容和项目,有效地提升区域教研科研品质。2014年在全区开展了“精品课例”大赛。三是教研活动强化“精细操作”。开展 “教研微创新”活动,改变以往运动式和浅层次活动型的做法,力图从主题、内涵、形式、参与、生成、价值等方面有所突破,让微课制作、优质课竞赛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场竞赛,而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舞台,实现教研活动质量升华。

二、构建教研模式,打造“四个品牌”

(一)以“蹲点帮扶”为基点,打造“2+2+1”模式品牌

在研判教育新形势和区域现状的基础上,我区启动实施具有鲜明特色的“2+2+1”新型教研模式。所谓“2+2+1”的教研模式,要求教研员每周有2天时间在帮扶学校蹲点,听课、评课,参与学校一切活动,2天时间参与区域内学校的集体视导,1天时间在校办公。让教研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共成长,与帮扶学校共发展。

(二)以“问题需求”为导向,打造“订单式视导”品牌

教研室以“需求导向、快节奏、勤视导、求实效”为指导思想,推行订单式视导。把视导与名师送课、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等相结合,帮扶弱校弱科。把“视”的着眼点落实在课堂,把“导”的着力点落实在精准的点评和研讨交流、反思整改这个平台上。本年度共接受有效视导订单近30个,城区中小学(幼儿园)送优质课下乡117节,受援学校教师参加听课2058人次,参加研讨交流1139人次,为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别发挥了助推作用。

(三)以“卓越教师”为目标,打造“名师共同体”品牌

我区现有6个区级名师工作室、研究教师69名,年工作经费18万元,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构建卓越教师专业成长“四结构”模式:一是普教学科共同体、职教综合共同体、区域科研共同体构成的组织形态结构;二是课例共同体、课题共同体、课程共同构成的研修内容结构;三是目标导向机制、制度促进机制、资源保障机制构成的运行机制结构;四是个体研修的自喻文化、同伴合作的互喻文化、专家引领的前喻文化构成的研修文化结构。同时,城区一些学校也建立了校级名师工作室,引领各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点面网”状式的发展路线,带动渝北区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以“五个工程”为抓手,打造“研训一体化”品牌

“研训一体化”是持续激发课程改革的动力系统,主抓了五个工程: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为主的“龙头工程”;以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为主的“提尖工程”;以全员培训为指向的“主体工程”;以优秀教师主题研训为主的“特色工程”;以国培市培为主的“示范工程”。近三年累计投入教师培训专项经费851.5万元,高于教职工基本工资总额的2.5%;累计实施农村教师培训2.1万人次,其中北师大等高端培训近500人次。

三、推动教研转型,实现“五个作为”

(一)单一教研向综合教研转型,服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有作为

一是引领带动,将18所项目学校培养成为引领农村教育发展的领雁学校,整体提升了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水平。二是以强补弱,城区学校结对指导30所农村学校,从资金、资源、师资等方面给予帮扶。三是共享资源,以全区联网的城乡教育信息平台为载体,建立教育信息化归口统一管理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农村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二)“散打”教研向“主题”教研转型,促进区域课程攻坚改革有作为

通过教研科研,帮助广大领导教师实现了从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的深度转变,指导广大教师运用科研智慧破解课改中的系列难题,使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校园文化与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空港新城小学、龙山小学、渝北中学等在课程整合的路上已经前行了一大步。

(三)“经验”教研向“草根”转型,探索充满活力的教研范式有作为

经过几年来的区域教研创新实践,我们探索出了新形势下区级教研机构发挥职能、规范运转、富有实效的途径、方法和经验,树立了一批校本教研创新实践的样本范式,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四)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推动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有作为

研训一体化机制促进了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实现了学科教研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增强了教研教改的实力,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建设了一支名师骨干团队,培养了一批市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和研究员,教师参与国家、市级赛课,国家级、市级、区级教学成果评选等获奖人数逐年增加。

(五)粗放教研向品质教研转型,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有作为

第10篇

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迟缓性麻痹[1]。2000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证实无脊灰[2]。近年来,世界上多个非本土流行国家发生脊灰野病毒(简称WPV)输入并引起持续传播[3]。本土流行的国家中2个国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与我国相邻,持续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风险。2011-08,新疆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4]。截止2011-12-14,新疆自治区累计确诊I型脊灰野病毒病例20例[5]。2014年,全球脊灰野病毒的传播仍未阻断,多个国家发生了脊灰野病毒的跨境传播。2014-05-05,WHO宣布2014年WPV的国际传播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脊灰野病毒的局部流行若控制不当,有扩大流行的风险。风险评估能为公共卫生工作者科学有效应对脊灰疫情提供依据,切实保护公众健康安全[7]。现就成都市青白江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发现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为青白江区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基本资料来源于《青白江区统计年鉴》;常规免疫接种情况来源于“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资料来源于“AFP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麻疹疫情资料来源于“麻疹监测报告管理系统”。1.2方法。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开展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评估的通知》,用两级指标进行风险评估。一级评估指标包括人群免疫情况、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和脊灰野病毒输入风险。每项一级评估指标由相对独立的二级指标构成,各二级指标根据相关标准给出评分,各二级指标分数相加,得到一级评分。一级指标评分乘以不同权重系数(其中人群免疫情况权重为5,AFP病例监测情况权重为3,输入风险权重为1)后相加得到总分。1.3风险级别评价标准。3项指标评分乘以不同权重系数后相加得到,总分分值<10分判定为低风险地区,分值在10~20分判定为中风险地区,分值﹥20分判定为高风险地区。

2结果

2.1基本情况。青白江区位于成都市东北,东连金堂县,南邻龙泉驿区,西接新都区,北靠四川省广汉市,距中心城区17公里,幅员面积面积378.94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街道)、121个行政村(社区),2016户籍总人口41.96万,出生率为10.01‰;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新生儿人数分别为3325人、4457人、4202人。青白江区是成都重要的商用车制造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西部铁路物流中心。境内交通、能源、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成南、成绵高速公路和国道108线3条主干线及省道唐巴路穿境而过,成青快速通道、货运—北新干线等多条入城通道15分钟可直达中心城区;3条出川国家干线铁路成渝、宝成、达成经过青白江,亚洲最大的西部铁路物流中心、国际铁路物流枢纽、西南地区重要现代物流基地和成都地区铁运唯一口岸平台。同时我区也有劳务人员前往新疆和地区从事经商、采棉、建筑等工作。2.2人群免疫状况。2.2.1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情况2014-2016年全区常住儿童和流动儿童,脊灰疫苗基础和加强免疫的报告接种率都达到了90%以上;2014-2016年开展的接种率抽样调查,脊灰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9.52%、100%和98.10%,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5.24%、93.81%和95.71%。以全区户籍新生儿数为分母,脊灰疫苗第3剂次(OPV3)实种数为分子,2014-2016年OPV3常规免疫估算接种率分别为95.19%(3165/3325)、66.30%(2955/4457)、84.67%(3558/4202),3年平均估算接种率为80.76%。该项评分为2分(表1)。2.2.2百白破疫苗接种率情况2014-2016年全区常住儿童和流动儿童,百白破疫苗基础和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都达到了99%以上;2014年全区百白破疫苗第一剂次(DTP1)实种3702人,2015年DTP1实种3383人,2016年DTP1实种3947人,以2016年DTP1实种人数减去2014年DTP1实种人数,得到的差值除以2014年DTP1实种人数,得到全区百白破疫苗接种的变化趋势为6.62%,该项评分为0分(表1)。2.2.3AFP病例的脊灰疫苗免疫情况2012-2016年全区共报告完成调查了12例本地AFP病例,其中无“0”剂次免疫史病例,无未全程免疫(少于3剂次)病例,该项评分为0分(表1)。2.2.4麻疹发病情况2014-2016年,全区麻疹1~14岁人群发病率为依次为0,0.56/10万,0。3年平均发病率为0.18/10万。无麻疹暴发疫情发生,该项评分为0分(表1)。2.3AFP病例监测情况2.3.1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2014-2016年全区报告本地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依次为1.35/10万、4.37/10万、4.29/10万,全区整个监测系统保持了较高的敏感性,该项评分为0分(表2)。2.3.2样品采集和及时送达情况2014-2016年全区完成调查的本地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便采集率3年均为100%;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送达率3年均为100%,该项评分为0分(表2)。2.3.3高危病例全区2014-2016年无高危AFP病例及聚集性高危病例发生,该项评分为0分(表2)。2.4输入风险。我区存在劳务人员前往新疆、、青海高风险地区从事经商、采棉、建筑等工作,该项评分为1分(表2)。2.5评估结果青白江区总分为11分,被判定为中级风险地区。

3讨论

由于成都市是省会城市,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流入的人口不断增加,存在着流动人口管理的复杂性;随着众多大型企业、公司的迁入,流动人口数正逐年上升。成都市虽然是内陆城市,但交通发达,位于双流县的国际机场是全国第四大空港,每天有直通巴基斯坦(本土脊灰流行国家)等境外的航班,有来往新疆(新疆地区与本土流行脊灰国家接壤)的航班;位于成华区、金牛区的火车东站和北站,每天有乌鲁木齐市往来的列车,面临着脊灰野病毒输入的风险。青白江区是亚洲最大的西部铁路物流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现代物流基地和成都地区铁运唯一口岸平台。同时青白江区也有劳务人员前往新疆和地区从事经商、采棉、建筑等工作。2011年新疆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疫情后,我国建立了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的风险评估工具,用于研判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的相对风险[8]。2014-2016年,3年OPV3接种平均估算接种率青白江区仅为80.76%,低于90%,但报告接种率高于90%,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儿童流出较多,导致实种数小于新生儿数,另一方面接种门诊纳入管理的儿童数,统计存在误差。全区各级疾控和医疗单位高度重视AFP病例监测工作,每年的报告发病率,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消灭脊灰工作要求,整个监测系统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性。通过常规免疫和补充免疫活动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消除免疫空白,可以有效防止脊灰野病毒输入后的传播[9]。各接种门诊要充分利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对辖区内0~15岁儿童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加强流动儿童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消除脊灰疫苗“零”剂次免疫儿童,确保脊灰疫苗免疫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继续加强对AFP监测工作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与管理,及时发现、报告AFP病例和成人疑似脊灰病例,保持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一旦发现1例脊灰,应迅速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接种率评估,医院和社区病例的主动搜索,一定范围内实施应急接种等措施[10]。做好秋季幼儿园、学校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对无证、漏种儿童要进行补证、补种,并优先安排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的接种。向全区医疗单位通报国际国内疫情流行情况,提高医务人员发现和报告AFP病例的意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开展脊灰预防等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作者:张黎丽 余涛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全省公安局处长会议和全市公安局长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部长、厅长、局长等领导重要讲话要求,深刻把握公安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出亮点、创品牌、争一流、促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全县公安机关“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大讨论活动为载体,结合推进政法系统“三项重点工作”,按照局党委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集全警之力、举全警之智,强力推进“四项建设”,力争如期圆满完成各项“规定动作”,创新完成一批“自选动作”,确保各项工作干在实处、干出实效、走在前列,为实现公安工作创新发展、跨跃发展、持续发展,推动全县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及分工

(一)领导分工

为切实加强对“四项建设”的组织领导,县局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四项建设”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县公安机关“四项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面组织协调调度“四项建设”推进工作。“四项建设”由李国庆局长、政委负责总调度,具体相关分工是:任大国同志牵头负责道路交通及治安卡口建设等方面工作;同志牵头负责执法规范化建设和“一制一圈七网”治安防控建设;同志牵头负责信息化建设和“大网安”工作及网上侦察破案工作;同志牵头负责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其中,在“一电一线一按钮”工作方面,同志牵头负责“一电”工作,同志牵头负责“一线”工作,同志牵头负责“一按钮”工作。

(二)“四项建设”牵头责任单位

1、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牵头责任单位:政工室

2、执法规范化建设

牵头责任单位:法制科

3、信息化建设

牵头责任单位:指挥中心

4、基层基础建设

牵头责任单位:社会管理创新由治安大队牵头负责,“大网安”工作由指挥中心牵头负责。

三、推进项目及责任分工

(一)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1、开展“读好书、写微博”活动。全面启动“读好书、写微博”活动,10月份组织展评,年底形成规模。

2、开展“大教育、大培训”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市局举办的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参加的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培训班,引导基层民警提高应对复杂治安形势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10月底完成。

3、继续深化和加大科级以上干部联系企业工作力度,作为常态化工作模式,定期主动上门走访,征求意见建议,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4、深入推进“警民恳谈”活动和社区民警挂任农村社区班子成员工作。突出抓好每名民警每年为群众办10件“小事”工作。扎实推进社区民警挂任农村社区班子成员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10月底前在全县推广,力争年内创出“品牌”。“警民恳谈”活动贯穿全年。

5、全面推进“一电一线一按钮”服务载体建设。配合市局积极推进“公安服务在线”建设,9月底前要确保建成启用并发挥作用。建立公安局长、政委常态化在线交流机制,与广大网民直面交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人民满意窗口单位”创建活动,每个办事服务窗口或柜台都要安装服务评价器,切实提高群众监督的力度。9月底完成。

6、开展“大表彰”活动。年内,积极争创市局评选表彰的20名亲民爱民模范和10个执法为民先进集体。

7、开展好“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活动。组织开展好专题学习、专题调研和专题讨论活动。期间,组织民警深入全县重点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和“劳动换位体验”活动,探索加强和改进公安机关服务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

8、深入推进大走访活动。在抓好常态化走访活动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好今年国庆节至春节期间的集中走访活动。该活动贯穿全年。

9、推进和谐警营建设。积极备战全市公安机关第二届“警察体育运动会”,全方位展示公安风采,扎实推进警营文化建设,着力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0月底完成。

10、鼓励民警学习深造。探索建立派驻派出所的法制员由上级机关直接管理、优先提拔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按照凡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及取得硕士学位的视情给予奖励的指导思想,制定出台鼓励民警学习深造的实施意见。对通过司法考试的民警,在严格考察的基础上,原则上一律调整充实到执法监督工作岗位并列入后备干部重点培养。

11、设立“品牌创新”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对各单位推荐的自主创新品牌或工作模式组织开展现场观摩、集中评选活动,遴选出“品牌创新”工作项目和先进个人,推荐参加市局“个性化命名”表彰奖励,并适时在全县推广普及,形成规模效应。12月底完成。

12、着力强化队伍组织纪律落实。全面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深入查摆目前队伍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并严格抓好落实。认真学习贯彻、严格遵照执行《人民警察纪律条令》,把防范的红线前移。紧紧抓住重点人、重点事,扎实开展“无违纪科所队”创建活动。

(二)执法规范化建设

1、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公安机关年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对7大类33项具体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相关警种部门,集中开展“提速度、赶进度、保质量”为主题的全警攻坚行动,全力提速推进。10月底前,全省“规定动作”的各项硬性任务必须全部达标、落实到位。

2、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建设。整体工作(建设与常态化管理)于10月底前完成。

3、110数字警务系统建设。配合市局抓好试点推广工作,9月份完成试点,10月底前全面推开。

4、网上办案和网上执法的全程监督和考评工作。结合全省警综平台应用,确保10月底前实现网上执法全程监督和考评。学习借鉴河口分局建设“执法管理服务中心”的做法,对一线执法单位和民警集中适时进行网上监督、网上指导、网上服务,集约警力、提高效率。

5、执法标准化建设工作。待市局《执法指导汇编》一书下发后,组织好征订发放和学习培训工作,确保执法民警一手一本,并且熟练掌握。

6、“两机制三系统”建设。试点运行危险源点防范机制、大调解机制和网上考分管理系统、涉案物品条码管理系统、网上办案预警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两机制、三系统”,9月底前要完成试点,10月底前全面实现预期目标。

7、强力推进法制员队伍建设。城区一线执法单位全部实行派驻法制员制度,农村派出所全部实行教(指)导员兼任法制员。10月底前完成。

8、全面启动增强民警执法信心工程。对先进执法操作方法发明者,对办理优秀经典案例的执法者及时地给以表彰和奖励,以培育民警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9、强化执法安全措施。全面规范派出所功能区划分和办案场所设置,10月底前,城区派出所及有条件的农村派出所要全部改建完成。

10、建立基层所队长直办案件制度。从9月份开始,建立基层所队长直办案件制度,派出所所长、刑警中队长、交警中队长要坚持每月直接办理3起以上案件,亲自讯问(询问)、亲自制作笔录、亲自整理案卷;国保、治安、经侦等其他办案部门参照执行。

11、开展突出执法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执法突出问题,实行“挂牌”整治,责令相关警种部门限期整改;全面落实接报警案件立案回执、案件回访制度,公开接受群众查询案件侦办进度,切实加大案件回执回访力度。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有责事项责任倒查等规章制度,深入开展“四无”创建活动,全力实现“民警违法违纪率、涉警有理投诉、有责涉法案件”三个“零增长”。

(三)信息化建设

1、高标准推进警综平台的推广应用。10月底前,警综平台要延伸到基层科所队,实现全县公安机关全面在线运行,真正使其成为广大民警日常办公、网上办案及基础信息采集、线索查询比对的工作平台和工具平台,力争走在全省第一批推广应用单位的前列。

2、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和一期主要应用功能开发。根据市局应用计划和信息采集标准,抓好本地区警务平台推广应用和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并制定本地平台应用考核办法。

3、市县两级指挥中心可视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做好指挥中心可视指挥调度平台贯彻落实工作。

4、公安信息网安全边界接入平台建设。建设完成系统的边界接入工作,完善信息采集、维护机制。装财科负责资金支持。

5、完善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省厅统一构建的核心平毕后,年底前完成情报信息业务调研及信息采集、维护和分析研判等运作机制构建工作。

6、建设部门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整合工商、房产、保险、通信、民政、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部门单位信息资源步伐,积极开展双向信息资源交换,逐步实现公安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的动态共享,为“大情报”系统和警综平台的实战应用提供强大支持。研究制定具体的信息联网共享意见,力争年底前实现新的突破。

7、公安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年底前,完成公安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本地需求调研工作。

8、建立健全六项工作机制。大力加强信息采集维护机制、全警日常工作应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情报信息研判机制、网上打防管控工作机制、网上绩效考评和执法监督机制等六大机制建设,年底前形成符合全市公安信息化建设应用实际的工作机制;10月底前,警综平台试点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工作机制。

9、组织开展信息集中采集大会战。在继续组织开展垃圾信息清理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信息集中采集大会战,10月底前,将“七类重点人员”及其他基层基础信息全部采集到位,并同步建立信息采集录入责任倒查机制、终身负责制和信息采集民警与办案民警同功同奖制度,确保信息的完整、准确、鲜活、规范。

10、推进信息化实战应用。从“硬、软件”两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基层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在“硬件”建设上,年底前所有城区派出所社区警务室要全部接通公安网,所有农村社区民警要全部配备笔记本电脑和警务通。在“软件”建设上,通过教育培训,强化基层和一线实战单位民警自动比对、自动预警、网上摸排、网上串并、网上查证、网上缉捕、网上研判等实战应用技能;继续实行严格的信息化实战应用考核措施,通过严格的考核,督促全警熟练应用。10月份,组织参加全市基层所队长实战技能考核,对连续两次不合格的基层所队长,坚决予以停职强化培训。及时组织收听收看“公安大讲堂”,不断拓宽视野,开拓破案思路,打牢信息化破案新思维、新理念,全面提升信息化实战应用水平。

11、组织开展信息化破案典型案例评选活动。12月份,在组织开展全县信息化破案评选活动的基础上,选拔优秀案例参加全市公安信息化破案典型案例评选活动,进一步总结提炼和推广应用一批行之有效的网上技战法并汇编成册,大力培植信息化条件下侦查破案新的增长点。

12、切实加快信息化应用专业队伍建设步伐,年底前,要建立信息化专职研判力量,并同步建设公安信息化专家型人才数据库,为实战应用提供基础保障。

(四)基层基础建设(社会管理创新)

1、以实有人口动态管控为重点,创新人口管理。

(1)实有人口管理。抓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利时机,全面普查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和境外人员,真正摸清实有人口底数,建立健全基础台帐和电子台帐,逐步形成实名、实数、实情、实时的“四实”人口登记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实有人口管理水平。加强和改进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把外国人纳入实有人口管理,切实做到底数清、管得住、服务好。

(2)流动人口管理。加强与承担社会管理服务、城镇福利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深入油地居民社区和广大农村,从“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入手,全面加强协作配合,不断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办法。积极推进实施居住证“一证通”制度,使居住证成为公安机关掌握人口动态信息的有效手段;按照属地管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先办证后就业”的用工准入制度,积极推行“委托式”信息采集模式,从源头把好企业流动人口用工登记管理关、信息采集关;紧紧依托社区、村居综治治保力量,探索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动态采集的奖惩激励机制,切实加强中小企业流动人口的动态管控。用足用好现有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武器,对违反《省暂住人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特别是雇佣无证人员的单位和业主,一律按上限依法处罚,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切实提升流动人口管控力。

(3)重点人口管理。10月底前,“七类重点人员”的相关信息要全部采集入库,情报信息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析研判,着力提升信息主导打、防、控的实战效能。建立健全实有人口管控责任倒查机制,切实推动实用人口实现常态化动态管控。

2、以源头预防为重点,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1)积极参与“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10月底前,所有基层派出所、交警队都要设立专门的“调解室”,聘请一批法律层次高、调解办法多、工作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法官、律师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说理师、调解师,努力化解小矛盾、小纠纷,真正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2)大力推进社区综治办、警务室、暂住流动人口管理站、监控中心和司法调解为一体的“五位一体”新型社区联动警务模式,真正做大做强基层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

(3)积极学习借鉴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六位一体”新机制,让全县群众普遍受益,提升社会影响力。

3、以构建“大网安”工作格局为重点,创新互联网管理。

(1)加强依法公开管理。按照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的要求,加强“虚拟警察”在网上的公开巡查,坚持把网站当公共场所管理,把网站论坛版主、室主当业主管理,把互联网数据中的IDC当出租屋管理,把网民当暂住人口管理,把“偏激网民”当重点人口管理,把联网单位当社区管理,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有效管控。年底前,完成3G移动互联网侦控系统和虚拟人口信息数据库、虚拟社区数据库、网上重点人员、重点组织数据库系统建设;实现对手机WAP网站和微博客等社交类网站的日常监控和信息报送;加强对全社会IP地址的有效管控,确保对网上有害信息、入侵破坏行为、违法犯罪活动线索有及时发现、准确定位;年底前全部完成二代身份证实名上网管理系统建设;网吧系统在线率和查控率要达到90%以上。

(2)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分级、分地区实行网上舆情实时动态监测,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作用,力争对网上各类涉警负面舆情做到提前预警、及时研判、有效引导、迅速处置。善于发现和培养一批长期对公安机关关注度高、网游时间长的“职业网民”,加强引导、为我所用,使其担负起公安机关的“义务评论员”工作,从社会、群众角度化解舆情危机。

(3)构建“大网安”工作格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加强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个人网站的管理,切实把网络信息的源头控死控牢。强化网上动态管控,10月底前,制订出台具体管理措施、办法,探索启动管理试点工作。年底前要在全县推开,并逐步实现动态管理和常态监控。加强对网络运营企业的常态化监管,确保做到网警部门与网络运营企业网路同步扩宽、网容同步扩容。

4、以推进打防控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社会治安动态管控能力。

(1)继续深化打动防范“两抢一盗”犯罪大会战,大力营造严打严管氛围。集中时间开展农村地区反盗窃专项斗争,部署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继续强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12月初,开展大规模退赃公开返还大会。

(2)深入推进社会治安打防控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严密动态防控网络。从9月份开始,参照中心城区的做法,对在政府驻地参与以110为龙头的多警联动路面动态巡逻防控的警车全部实行GPS运行轨迹管理,并依托流动警务室,将动态巡防工作连成串、串成线、形成网,真正动起来、巡到位。年底“一制一圈七网”治安防控模式基本建成。按照《全市社会治安视频动态监控系统建设三年规划》部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3)以隐患排查整治为重点,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推进国省道中间隔离设施建设,健全完善交警上路的警务工作机制,形成完善的公路监控网络。

—加快实施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加强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确保今年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部达标。

—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医院、敬老院等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强化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巡逻控制,严防发生各类暴力犯罪活动。全力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安保措施的落实,逐一排查、限期整改、督促落实,确保校园及周边“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坚决防止因工作不到位发生问题。

(4)以强化阵地控制为重点,创新行业场所管理。以警综平台和“大情报”系统建设为契机,全面摸清辖区公共复杂场所、特种行业和涉及枪支弹药、爆炸剧毒放射等危险物品单位的底数,掌握业主和从业人员情况,落实阵地控制措施。全面落实旧货、典当、二手车市场、废旧金属收购等重点行业信息登记报送和物品流向登记制度,并开展渗透型、互补型秘密建情管控工作。

5、创新基层内保工作机制,着力实现单位内部防控新突破。着力规范“三级管理、两级指导”机制,依法履行指导监督工作职责。从现在开始到年底,以派出所为单位,全面摸清辖区单位底数,采集各种相关基础信息,分门别类列出管理清单,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指导单位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努力创造安全稳定的单位内部环境。突出抓好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单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内部安全防范,广泛开展“送平安消除治安隐患、送法律维护单位权益、送服务和谐警民关系”为主题的“三送创安”活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着力提升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的层次和效果。

6、以完善常态监管机制为重点,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把社会组织纳入依法有序管理之中,做到事前能及时发现、事中能有效控制、事后能妥善处置。9月底前摸清核实县和油田社会组织,逐一登记在册,加强管控。年底前,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社会组织全面摸底调查活动,全部纳入常态化监控之中,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理到位,决不能失控漏管。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四项建设”是今年市局党委确定重点推进的工作,项目多、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目前,时间已经过半,形势任务非常紧迫。对此,全县公安机关特别是各单位负责同志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既要充分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又要认识差距、找准不足,迅速把全体民警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局党委的各项部署要求上来,动员全警、全警动员,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力推进“四项建设”,确保任务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是加强领导,细化责任。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紧密结合上级和局党委部署要求,结合今年重点推进和完成的项目,按照分工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和细化“四项建设”推进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内容、时限、标准及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提出工作要求,倒排工期,强化措施,强力推进。要严格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抓推进。牵头部门要在制定细化推进方案的基础上,抓好组织协调调度,定期通报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责任领导要及时听取推进项目情况汇报,深入督导检查,研究解决问题;各责任单位要按牵头部门的要求,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全力做好工作,确保任务目标的圆满完成。

三是强化措施,重点攻坚。各责任单位要在明确任务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分清轻重缓急,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特别对年内重点推进的项目,要发挥主观能性,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集中精兵强将,集中精力,集中攻坚,确保目标如期实现。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向县局推进领导小组报告,共同研究解决。

第12篇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工作的意见》(〔〕3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全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认真实施市人民政府、省气象局共同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和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加快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年前,建成全市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气象灾害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连续监测。在全市城镇、农村、山区、交通干线、江河、水库和重点林区、旅游景区等,加密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增加观测要素,新建城市大气环境监测系统、水汽监测系统和交通气象探测系统等。加快建立农业气象试验站、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作物长势实景监测站和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强化现代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坚持共建共享,统筹实施渭河综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密布设气象监测站点,构建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建设移动应急气象台和应急通信网络保障系统,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支撑。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依托数值天气预报、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手段,完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开展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跟踪预报,着力提高强对流天气、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建设县级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将气象要素、定量降水等预报逐步延伸到乡镇。建立灾害综合临近报警系统,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中小河流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加强山洪、城市内涝及滑坡、泥石流等联合监测预警,做到险情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建成森林火险气象预警服务网,开展火情遥感监测,及时高火险天气预报。

(五)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各县区要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在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三、加强预警信息

(六)强化预警信息管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洪涝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分别由水利、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进行综合会商研判,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气象部门要细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标准,明确灾害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等,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七)完善预警信息制度。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制度,明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等。气象部门气象预警信息后,应当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向有关部门和防灾减灾指挥机构通报。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减少审批环节,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的“绿色通道”,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渠道,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公众传播。

(八)加快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各县区要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依托现有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完善预警信息接收传递设施,建成市级预警信息中心和重点县区分中心。制定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形成上下衔接、规范统一的预警信息体系。

四、强化预警信息传播

(九)建立预警信息多部门传播机制。市级工业和信息化、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组织有关媒体、电信企业,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各电台、电视台(频率、频道)、报社、网站、通信运营商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接收到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要采取节目插播、悬挂图标、滚动字幕等形式,必须在30分钟内向社会公众播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接收到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必须在30分钟内向预警区域内的所有手机用户发送短信。确保预警信息快速传递给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群众,提前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十)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同时,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在社区、车站、医院、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设置电子显示装置传播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对学校、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和流动人口、老幼病残等特殊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十一)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各级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重点健全基层传递预警信息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传播预警信息的作用,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五、有效发挥预警信息作用

(十二)健全预警联动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络员制度,完善预警信息传播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部门联动。气象部门及时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各有关部门、单位根据预警信息科学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预警信息时,有关部门要及时通报军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加强军地合作,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十三)落实防灾避险措施。预警信息后,灾害影响区内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采取防范措施和行动,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必要时根据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加强水利、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调度,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

(十四)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同时,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完善本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工作,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加强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定期组织检查评估,发挥好预警信息作用,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十五)加大财政投入。各县区要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工作作为防灾减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立项支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设施和预警信息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