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12:2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叙事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游戏的开发者可以根据游戏的需要增删情节,而学习者则通过参与游戏过程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简言之,教育游戏叙事是一个从创造故事到寄情游戏表达教育意义的过程。
一、教育游戏叙事模型设计的叙事
1.叙事在游戏设计中的作用
学习者是第一人称的视角置身于一个问题情境中,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整个游戏中的各种场景,学习者与系统角色(NPC)交互,从不同的渠道收集的对象,完成学习过程以获取信息。然后,学习者利用这些信息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学习者结合各种对象制定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方案。叙事故事是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过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故事的本质内容。
2.叙事分析与问题解决
教育游戏中故事主要有两种叙事类型:线性和分支。线性叙事是一种传统的叙事形式,故事按照一定的事件的顺序从开始到结束,学习者不能改变故事的结果并统一体验一系列故事的事件。分支叙事允许学习者在每次玩游戏的时候都有一个不同的体验。故事不提供一个情节线,而是根据用户的行为改变了叙述过程,即互动的叙事环境,安排多个情节和为学习者交互行为提供一系列选择。游戏的特点是解决问题的环境,把学习者放置在游戏场景中,他们必须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和策略。叙事提供了两个主要功能:动机和解决问题的认知框架。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也强调了动机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而角色的叙事过程可以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进一步激励学习者融入游戏环境中。
3.融入学习环境叙事游戏
在学习环境中,游戏的最终挑战可能是一个问题或任务,都是吸引学习者跟随游戏故事线前进的动力,是完成最终学习目标的要求。首先学习者需要挑战的任务目标,然后完成游戏体验也就是环境的设置,它包括有时间、环境、情感以及道德等多维度因素。依据要完成最终的目标在游戏过程中设置规模较小的障碍或最小化的挑战任务。确定并建立角色,并虚构一个背景故事,切换不同的场景以提供持续的叙事环境,学习者根据场景中反馈的重要信息或情节环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设立另一个问题冲突或挑战进入下一个场景。
二、教育游戏叙事模型设计
1.教育游戏叙事设计的构成因素
教育游戏叙事的构成因素是在分析计算机游戏的关键结构因素基础上结合教育功能概括以下构成因素有:叙事规则、学习目标、交互和反馈、故事。
叙事规则:人物、动画、行为与环境元素相协调,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保持相应的一致性。针对不同的主题内容,叙事规则应有所不同。
学习目标:教育过程以目标为导向,而教育游戏的目标应随着教学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嵌入游戏化过程中。
交互和反馈:交互性和反馈是游戏中一个重要因素,及时反馈可以修正学习者的行为,帮助学习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故事:故事分为两个层面,即故事内容和故事结构。故事内容是人物、情节、地点、事件,它主要描述事情的发生。每个事件都有其相对固定或持续一定时间,故事结构描述的是事件在时间上的相互关联性。学习内容通过合理的安排,巧妙地渗透于故事情境当中,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
2.教育游戏叙事模型
教育游戏必须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教育游戏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游戏应该有评估机制,有利于总结教育成果。为了给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游戏化的学习体验过程,设计如图所示的教育游戏叙事模型。该模型由两个独立却相互联系的两层组成:教学层和叙事层。
3.教育游戏叙事模型分析
(1)教学层
学生模型是教育游戏叙事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型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角色名称。学习模型还应该包括,如姓名、性别、年龄、爱好等数据,为以后的教学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
教学模型的主要功能是按照教学要求选择教学目标任务,建立教学区,提供学习帮助、选择帮助的类型等知识模型,平衡学习动机和认知目标,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并获得迁移。
用户界面是处理学习者与游戏之间的相互关系。
(2)叙事层
游戏叙事即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必须包含事件,而事件中又包含发生地以及原因。游戏叙事中三个重要的叙事元素:角色、交互、场景。
角色:教育游戏中主要有学习者和系统角色(NPC)两种角色,每个角色都赋予一定的特征。交互:一个是学习者和系统角色(NPC)之间发生交互,学习者从NPC中获得信息和任务。场景:教育游戏的故事情节包括目标(教育目的)、任务(学习活动)、背景故事、场景(有不同难度的学习单位)。任务中包含问题发出时间和原因,学习者需要解决任务。一个场景可以是有一个或者多个任务。
叙事元素是教育游戏的素材准备阶段,制作游戏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叙事环境,设计学习对象与情节的关系。最后,学习者对通过游戏交互进行学习内容的知识建构,达到最终的教育意义。
总之,教育游戏叙事模型研究是为实现教学内容向游戏情节、场景的有效转化提供一种可能。通过背景故事为学习者提供事件叙事语境,学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嵌套在事件当中,让学习者在不断的挑战中完成任务,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如何把教育游戏叙事模型真正融入现实的教学设计当中,则需要依据现实教学目标对学生模型、教学模型和叙事发生器三部分进行分别设计,利用教育游戏叙事设计中的构成因素,结合教育游戏叙事模型形成教育游戏叙事脚本设计,最终形成教育游戏叙事的教学流程。
――《生命之树》独白
2011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给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是:“经过他那简练、透通的意象,让我们用崭新的方式来体验现实世界”。这句颁奖词或许也可以送给获得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影片《生命之树》。
但泰伦斯•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生命之树》自获奖以来一直引发巨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博大精深、精致美妙的史诗佳作,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部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意识流之作。分歧的争议点聚焦在“美轮美奂的画面镜头、悲天悯人的宗教命题和支离破碎的叙事内容”三者的无法对接。一部139分钟的影片带给观众的是一次费解又意犹未尽的观影体验。然而,如果对影片进行剥丝抽茧似的解析,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部貌似打破叙事规则的影片恰恰是最大限度地遵从了好莱坞最传统的叙事法则。
一、叙事法则――一个泛家庭化的故事
《生命之树》从表面看没有条分缕析的故事线索,也没有深刻集中的人物刻画。但将支离破碎的细节进行重新整合后又会发现,这是一个最好莱坞式的泛家庭化故事,遵从了一切传统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法则。
影片以《约伯记》开篇。这既是一个宗教背景,也是一个哲学背景。《圣经》中的约伯正直、敬神,从不做不义之事。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为他生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他还有7000只羊、3000只骆驼、500头牛和500头驴,以及成群的奴仆,上帝认为他是最正直敬神的人。有一天,撒旦混在天使中对上帝说“约伯怎么会敬神?因为你保护他的一切。要是你毁了他的一切,他还会敬奉你吗?”上帝对撒旦说“好吧,我现在把他的一切都交给你。”于是,约伯失去了一切。但约伯仍然一如既往地信仰上帝,上帝非常开心,还给了约伯14000只羊、6000只骆驼、2000头牛和1000头驴。妻子为他生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约伯又活了140年,得见幸福。
《生命之树》以这样的开篇提出了好莱坞惯常表现的两个主题:家庭与信仰,故事在美国一家五口人的平凡家庭琐事中展开。布拉德•皮特(Brad Pitt)饰演的父亲是个事业无成的中年男人,年轻时的他极具音乐天赋却放弃理想,做了一名普通的工程师。但是他发明的专利无人问津,尽管他工作勤奋、从不请假,“甚至连星期天都没有休息”,但他为之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工厂依然面临倒闭的命运。他将自己所有未实现的理想和对于成功的判断标准都强加在三个儿子身上:逼儿子学钢琴,在家中实施近乎苛刻的家教,教他们打架,教育他们不能对人仁慈、不能被他人利用。父亲的所有行为都是在“美国梦”破灭后对美国普世价值的一种变相反抗和消解。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饰演的母亲则带有强烈的符号性,她是基督教信仰的化身,带有着圣母玛利亚般的光晕。母亲宽容、感恩,用爱来教育孩子,并保护孩子远离父亲的家暴。
电影的节奏是由三个儿子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控制和切分的,以大儿子杰克为视点和主轴,以小儿子的死亡为重要的转折点。儿子刚出生时的画面纯净无暇,充满着童趣和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认知和辨析能力后,生活也开始从纯粹简单向复杂而充满未知和危机的状态转变。杰克在目睹了饥饿、贫穷和死亡后,开始对世界感到恐惧;父亲的严苛教育让他学会了被迫的迎合和顺从。母亲施予的“爱”在面对强权和暴力时则带有着太多的无力感。于是,“俄狄浦斯情结”再次出现。《生命之树》在展现杰克成长时有两次重要的“俄狄浦斯再现”:
第一次是父亲在车底修车,杰克慢慢走向支撑汽车的千斤顶,他沉默地徘徊在周围,嘴里小声嘟囔着“上帝啊,让他死吧;上帝啊,让他死吧”。儿子必须要透过杀死父亲才能够确立一个独立的“我”,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而存在。
第二次是处于性启蒙时期的杰克满脸通红、鬼鬼祟祟地闯入邻居的卧室,翻找女主人的内衣。一缕阳光射进来,杰克迎着阳光,仿佛捧起一件圣袍般地举起那件女主人的睡袍仔细观看,然后把它偷走,让它随着河流飘走。杰克表现出的是一个男孩子在青春期对“性”图腾般的膜拜。
一直以来,“俄狄浦斯情结”是好莱坞叙事电影的重要法则,在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教义的美国最注重的就是作为“个体”的成长。这个成长的过程必然是混沌中的破旧立新,父亲也成为阻碍个人成长的重要符号。从经典好莱坞时期希区柯克的电影,到新好莱坞时期的《毕业生》、《教父》甚至最近的《贝奥武夫》、《猩球崛起》……好莱坞电影大多呈现出一种凸显个人成长的“泛家庭化”倾向,这符合了美国对电影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信仰教义”,电影希望观众直面的是《约伯记》中所提出的问题:“假如撒旦拿走上帝的恩赐,你该如何面对?”
《生命之树》给出的答案是多年后的杰克(西恩•潘[Sean Penn]饰演)还是被父亲的潜移默化所影响,置身于现代的社会机器之中,多个仰拍镜头和低机位跟进的镜头凸显出杰克身心的疲惫与压抑,他与父亲实现了和解,更使得所有人最后在天堂相聚。
如果给《生命之树》脱去耀眼夺目的华丽外衣,它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从一家人单纯快乐的生活,到逐渐加深的隔阂与矛盾,再到最后的化解和体谅。这是一个典型的“泛家庭化”好莱坞叙事,但是泰伦斯•马利克用反叙事化的表现手段给一则叙事故事加上了哲学的注解。
二、反叙事化――一首生命起源的赞美诗
泰伦斯•马利克是一位诗性导演,他习惯于用一种反叙事化的方式去讲一个通俗的故事,这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天堂之日》、《不毛之地》和《新世界》等都有所表现。但是和其他习惯于碎片叙事的导演不同,马利克基于的最根本的表达立场是源于生命之初的“新道德价值观”,这也是在他所有作品中一以贯之的。
新道德价值观是哲学家尼采对于道德自然主义的重构,尼采认为“我制定一个原则:道德中的每一种自然主义,也就是每一种健康的道德,都是受生命本能支配的……相反,反自然的道德,也就是几乎每一种迄今为止被倡导、推崇、鼓吹的道德,都是反对生命本能的,它们是对生命本能的隐蔽的或公开的、肆无忌惮的谴责”。尼采明确地把他所倡导的新道德价值称为以生命本能为基础的道德。他肯定个人生命应该从自然欲望出发,强调个人生命本能的正当性,鼓励个人的自爱、创造和强大。
泰伦斯•马利克是尼采“新道德价值观”的忠实拥护者,《天堂之日》中男主角让自己的女友委身嫁给所剩时日不多的农场主,从而引发了一场灾祸;《不毛之地》中少女与青年垃圾工人相爱,他们因为犯了一件谋杀案而各自逃亡;《生命之树》中则是父亲强迫性地在儿子身上加诸属于自己的梦想……但是因为导演肯定生命的自然欲望,所以他对主人公的行为是不做出任何价值判断的。换句话讲,一切遵从生命个体欲望的行为都是符合新道德价值观的。在新价值道德观的表达立场下,泰伦斯•马利克以“宇宙、生命和家庭”为关键词,用一系列美轮美奂的镜头进行反叙事化的组接,试图将“泛家庭化”的故事上升至对生命起源的探讨。
从影片结构上看,导演是将地球生命、人类生命与家庭琐事三条线索进行穿插式的并置叙述:第一条线索是展现从宇宙大爆炸到寒武纪、侏罗纪乃至白垩纪的宇宙演变,观众目睹了岩浆喷发、地球改变、植被生长、恐龙灭绝,直至人类诞生;第二条线索是展现作为个体的“人”的孕育过程:从放大的显像细胞到细菌乃至胚胎的形成。地球的起源与人类小生命的诞生是相同相通的,随着地球的变幻,人类也在代代繁衍;第三条线索则是展现一个普通家庭的平凡琐事:从快乐、到矛盾、争吵直至原谅。正因为是三条线索的并置叙述,让每一个镜头都成了导演诗意化的画面展示:阳光、海洋、树木、火山……自然界的神秘奇妙,残酷和谐,动荡平静都通过影像的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宛若一首生命起源的赞美诗。
但是观影争议也因此出现了。精美画面与叙事故事之间那微妙的前因后果究竟应该如何地体现?影片中那充斥着大量的隐喻性符号与镜头语言蕴藏的驳杂繁复的生命奥义究竟有何关联?导演很努力地用各种画面充当隐喻性的符号,从而实现对“新道德价值观”的表述,但是却因为过于细碎和繁复,最后给观众留下的难免只是一种模棱两可又欲言又止的感受,以至于忽视了导演原本想要讲述的是一个再通俗不过的叙事故事。
建设一支稳定、专业、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于幼儿园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幼儿园工作总结一一班级概况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有二十九张崭新的面孔看着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我。我对小朋友做了自我介绍:我姓吴,但大家可以叫我花花老师,我带大班两年时间了,这学期我是小朋友们的版主任老师,我很喜欢聆听小朋友们的心声,所以大家以后有什么快乐和不快乐的事儿一定记得跟老师分享哦!我的介绍结束后,小朋友们的眼神和热情告诉了我他们很喜欢我,当小朋友们各自做了介绍后,我对他们有了大概的了解,也知道了班上有男生十名女生十九名。
二教学方面
对于年龄平均只有四岁的他们,我有自己的教导方式和指引目标。
当小朋友做错事或者不讲理的时候,我会把其错误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让小朋友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指导幼儿今后怎样改正,怎么做,同时也教育了其他小朋友。
经过和小朋友们长时间的相处后,慢慢的小朋友们也会自己编故事了,也会跟大家分享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了。语言表述能力提升的很快,当他们在家里遇到了什么高兴或不高兴的事儿时,他们一来幼儿园就会与老师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更有效的拉进了师生关系,也融洽了班级的和谐氛围。
三生活方面
由于开学后一直都是阴雨天,许多小朋友很爱请假,老师要抽出时间给他们补课,由于平时在家里小朋友吃饭不是很规律,所以有些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吃饭不习惯,也吃得很慢;等到了十月份请假的小朋友基本上都能按时来园了,小朋友们的出勤率也提升了不少,吃饭也好了;十一月十二月份天气渐渐转凉了,老师要很细心的照顾好每一个小朋友,冬天到了,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吃冰凉的食物,不能喝冷水,以防咳嗽感冒。
教师要每天打扫教室环境卫生,教育幼儿要保持个人卫生,要爱护集体卫生。
四安全方面
教育小朋友平时走路时不乱跑,上下楼梯要靠右行,站队时不拥挤,玩玩具时不争抢,上下幼儿园要家长亲自接送,一个人不能到处乱跑,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教师的教育和督促下,小朋友们都能遵守要求,各个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总之,是缘分让我与这些天真快乐的小朋友们相遇,是相互信任让我和家长朋友们亲如家人,我爱我的工作,我更爱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会用我所有爱心浇灌这些幼苗,为他们美好的明天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幼儿园工作总结二伴随着孩子们阳光般的笑脸,紧张而又充实的一个学期又要过去,小二班的孩子们也将要变成中二班的孩子,看着他们一点一滴的成长,我做为老师倍感欣慰,我爱我的。
伴随着孩子们阳光般的笑脸,紧张而又充实的一个学期又要过去,小二班的孩子们也将要变成中二班的孩子,看着他们一点一滴的成长,我做为老师倍感欣慰,我爱我的职业也更爱我的孩子们。本学期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对每一件事情认真负责,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现总结
一、思想品德
本人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_的领导,能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爱集体,服从分配,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努力求真、求实、求新,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完成园里安排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园内各项活动及教研活动,爱岗敬业,并做到用耐心、爱心、公平、尊重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二、工作方面
教育教学
在教学中,我知道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上好每一节课,我认真备好每节课,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图和教学用具,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产生愉快心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注全体幼儿,注重个别幼儿教育,使班级保持相对稳定。课余时间看对业务有帮助的书籍或上网查询最新教育理念,不断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
1、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备课,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后认真总结经验,填写教学反思,每月撰写教育随笔,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写作能力。
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良好条件,提供充足的材料。
在一日活动中,注重教给幼儿初浅的,简单的生活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真的领会新《纲要》精神,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有兴趣的参与活动,并主动去学习。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在教学中处理好幼儿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4、根据制定的活动目标,内容与要求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保证幼儿每天的游戏及户外活动时间,提供幼儿活动材料,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能力。
5、认真填写周、月计划。
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本学期我们力求从每件小事情做起,耐心细致,保障每一个幼儿的人身安全,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职责,为了让家长放心,让幼儿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生活、成长。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给了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如不吞食异物,不玩火、水、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乱爬高处,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发生危险时,会大声呼救。
2、严格坚持晨检制度,不让幼儿带不安全物品入园。
3、加强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加强幼儿日常生活的管理,做到了人到心到,谨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4、做好交接班和药品登记工作,并认真填写一日情况表。
保育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儿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礼貌待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使幼儿养成有道德、懂礼貌的好孩子,并与家长密切联系,听取家长意见,对幼儿进行因人施教,和家长一起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
1、进一步加强幼儿常规教育,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使得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2、配合保育员做好班级的环境卫生和卫生保健工作,做到地上无灰尘、纸屑、门窗干净、被褥整齐。
3、严格坚持卫生保健制度,按制度要求给各种玩具、教具、用具消毒,积极配合保健医生做好工作。
4、加强幼儿进餐习惯,使幼儿养成不调食、不偏食、进餐时不讲话,不掉饭粒。
5、加强幼儿午睡习惯,不吵闹,尽快入睡,鞋子摆放整齐,衣服折叠整齐放好,起床后会自己爹被子,整理床铺。
家长工作
1、主动亲切与家长沟通,我充分利用早晚接待时间与家长进行交流,使得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
2、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向家长宣传幼儿园保教工作和科学育儿知识,配合幼儿园做好保教工作。
3、定期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是家长了解幼儿园实行的教学活动以及需要家长参与配合孩子做的事情的重要性。
幼儿园工作总结三9月20日是第二十五个国家爱牙日,根据现在孩子龋齿严重的现象,我们准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从现在开始树立口腔保健的常识,养成口腔清洁的好习惯,控制龋齿增长,具体活动形式如下:
一、绘本故事《我们一起刷牙吧》
在欣赏绘本故事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学习一步步怎样正确刷牙,观看视频之后,幼儿模仿视频中的土豆宝宝刷牙,并由此衍生出课程《怎样保护牙齿》,和幼儿一起讨论保护牙齿的方法:不吃太多甜食,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等。九月教育叙事——爱牙日活动小结
二、让幼儿了解爱牙日的由来。
上网查找爱牙日的由来,和幼儿一起了解,爱牙日是**年,由卫生部/教委等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主要是通过爱牙日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增强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常识,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九月教育叙事——爱牙日活动小结
三、观看视频《宝宝怎样换牙》让幼儿了解换牙的有关常识。
中班孩子马上面临换牙,换牙期的保健与护理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的是否整齐、美观。所以提前让幼儿了解换牙的一些小常识如:牙齿松动时,不能用舌头舔,如果舔了就会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要多吃耐咀嚼的食物,促进乳牙脱落、认真刷牙,多吃含纤维植物等,让幼儿观看林珂小朋友新长出的恒牙与自己的乳牙有什么不同。九月教育叙事——爱牙日活动小结
四、认识自己的牙齿。
我们通过牙模,和幼儿一起认识了切牙、尖牙以及磨牙,并告诉幼儿他们各自的功能,周四放学后回家照着镜子和妈妈一起叔叔自己有多少颗牙齿。九月教育叙事——爱牙日活动小结
五、家长志愿者活动《爱护牙齿,从小做起》
曹瀚宇的妈妈是一名医生,在邀请她的时候,她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主动的向牙科医生了解相关常识,从他组织的活动中看出,她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制作的课件相当全面,由6月1日是儿童节,引出牙齿的节日是9月20日,从爱牙日的主题到爱护牙齿、牙齿的作用、认识乳牙、恒牙、观看牙齿的解剖图、得了龋齿什么感觉最后到牙防五部曲,每一步都做得简单明了、形象直观。在讲解换牙的时候还借助于一个神话小故事,让幼儿听的如醉如痴。九月教育叙事——爱牙日活动小结
六、绘画活动《让我们的笑容更灿烂》
1.基于网络环境中职校教师教育反思的内涵。本课题以中职校教师反思成长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师教育反思的现状、网络技术应用、反思能力、反思操作策略等实践后,研究结论:基于网络环境中职校教师教育反思就是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即教师基于网络环境下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它不同于日志、叙事等一般性记录和白描,也不像案例有明确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线索,而是在记录教育事实基础上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
(1)关于教育反思的内涵研究。 教育反思主要指教师对教育事件的元认知,是教师对教育事件进行理性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是教师以一定的元认知知识为基础,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不断探究、质疑的认知监控的过程。教师主体既要对理念(知识)领域进行反思,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操作)进行反思。
(2)关于教育反思的方式研究。反思方式主要分为五种形式:一是从教育反思模式看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埃拜模型、“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型。反思的共同特征是以“寻找问题—实施尝试—反思调整—优化尝试”的循环方式展开,反思总是存在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二是从教育反思实施途径看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反思教育随笔、反思教育日记、反思教案、Blog反思。三是从教育反思的广度看反思的方式, 在网络教育论坛中教育反思的广度,一般有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两种。四是从教育反思的过程看反思的方式,主要有教育教学活动前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五是从教育反思操作形态看反思的方式,主要有描述式反思、讨论式反思、行动研究式反思。
(3)关于教育反思的机制研究。本课题构建了“123”研究机制。其中,“1”即一个教育反思成长理念: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2”即两条主线:以课题研究和教师的反思研学为主线;“3”即三大策略:网络资源支持性策略(校园网硬件支持、网络技术支持、资源支持)、人网交互行动性策略(课题引领、问题导向、交流促进、展示驱动)和网络激励评价性策略(激励性评价、电子档案性评价)。
2.基于网络环境中职校教师教育反思的特征。一是数字化。教育叙事报告数字化,使得反思研究更容易保存、流通、复制,使反思研究的传播范围全球化。二是快捷化。只要敲动指尖,教师的反思故事便可以传向网络;同时,教师也可以方便地获得别人的叙事报告资料。三是刷新化。网络环境下反思叙事报告可以每分每秒刷新。四是可及化。网络环境下教育反思实现了“个人出版时代”的梦想,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自己的叙事故事,与全世界的读者共享研究成果。五是普及化。网络环境使反思研究突破了研究者个人的小圈子,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读者与研究者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创造出更多的智慧。六是自主化。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构建好的网络学习平台,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积极主动地对其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自己的实际教学效果,以期不断提高自己的进取意识,符合教学改革要求。七是反馈化。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反思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中具有教育教学信息反馈功能的模块,审视和检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反应外,课下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与学生直接交流,反思与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八是有效化。网络环境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教育教学工具和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要擅于反思各种因素的变化,不断提高和发展自身能力,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3.基于网络环境中职校教师教育反思的研究价值。一是推进中职校教师反思成长的需要。中职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日常教育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可依靠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Blog(网络教育论坛上)反思研究相结合来解决。二是促进中职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不仅可以写一些教学反思、范例、经验和感触,为他人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还可以通过在Blog上发表,在线得到来自全国同行和专家教授的帮助引领。三是培养中职校教师反思写作习惯的需要。把写作当作教师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在写作中保持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意识、在写作中保持学习永恒的意识、在写作中保持读书意识。四是实现中职校教师常态教学研究的需要。网络环境下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理论框架,也不必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研究的结论
1.构建反思的组织模式。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为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将行动研究与教师全员培训、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构建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如图1)。模式操作关键点:一体化;模式研究价值在于校本化模式实施重心在于问题化;模式学习方式在于开放化;模式组织形式在于多样化;模式活动内容在于灵活化。
2.构建反思的实施流程。基于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教师教育反思的具体实施流程可总结为以下三种。流程1: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反思;流程2: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资料—不能解决—教研共同体研讨—解决问题;流程3: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材料—不能解决—教研共同体研讨—不能解决—教育专家研讨—提出共识性方案—教师实施验证—修订方案—解决问题。
3.确立反思视点。教育反思论题视点,就是一些微观的,看似无意义却真实而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 一是从备课难点中捕捉论题视点;二是从教材研究中捕捉论题视点;三是从教学疑点中捕捉论题视点;四是从实训作业批改、辅导学生中捕捉论题视点;五是从学生学情(考情)中捕捉论题视点;六是从教研活动中捕捉论题视点;七是从读书感悟中捕捉论题视点;八是从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捕捉论题视点;九是从报刊文章争鸣中捕捉论题视点;十是从专业交叉中捕捉论题视点;十一是从教育教学热点中捕捉论题视点;十二是从立项教育科研课题中捕捉论题视点。
4.提出反思的管理策略。探索形成数字化运用与网络管理策略(数字化行政管理、数字化教学管理、数字化教育管理、数字化教育反思管理),推进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管理体制的创新。
研究的成果
1.基本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网络教研”新模式。本课题组认真研究中职校教研特点,借助网络技术与教育反思理论,从教研活动的目标、目的、定位、手段、方式、模式等入手研究,基本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网络教研”新模式。
(1)创建了“一台三环节”的网络教研模式(如图2)。“一台”指构建学校校本教研网络平台;“三环节”指校本教研资料呈现、资源生成、教师在线参与互动。其中三个环节互为一体,循环进行,乃至无限螺旋式发展、提升。
(2)形成了 “三位一体”(网络教研、常规教研和课例研究)网络校本教研新模式(如图3、图4、图5)。一是“自修式”学习(自主研究课例、反思教学事件等);二是“聚散式”教研(如“先磨后上”:先网上集体备课,相互点评讨论,而后开展集中听课活动、网上评课、课例分析、问题诊断、教学沙龙等);三是“链接式”听课(网上公布听课消息,如“网上留言”、“挂牌制”、“写请柬”、“课例回放”);四是案例式教研(将教学案例等研究问题挂在网站上,让教师参与讨论)。
(3)形成了全员参与、同伴互助、网络教研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学习研究共同体是一种学习形式,即通过学习共同体倡导的活动方式进行学习;是一种组织关系,即通过学习共同体来考察中职校教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教育存在方式,即学习共同体是中职校教师的一种自我教育有效方式;是一种学习环境,即学习共同体试图构建的各种学习支撑条件。
2.形成了良好的网络教育反思的氛围。使用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生活反思的习惯,教师使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反思的良好氛围已经悄然形成。现在我校教师终于明白了工作的真正境界:“我要研”和“我要写”,是自身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是自身能量的一种释放,可以说思考和写作成了我校教师平时生活的一种习惯,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1)成就了教师发展。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等各种教育培训手段,加大对教师反思校本教研的力度和密度,拓展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培训的强度和难度,让教师在不断的反思实践中得到历练,在不断的历练中提高能力和水平,让反思学习载体形成合力,助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从而形成了一支一专多能、善于合作、乐于学习、勇于创新、结构合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2)提升了研究水平。全校教科研蔚然成风:研教结合,以研促教。许多教师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案例,并在各级各类省级比赛中频频获奖。
(3)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教育反思专业化的成长,推进了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近年来在各类学生竞赛中成绩突出,并在我市同类学校中位于前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4)形成了办学特色。学校建立了信息管理中心,完善了教育反思科研制度,提高了师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运用信息的素养和能力,创新了师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3.推动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成功地通过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申报立项,并根据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实践的需要、教育内容的特点,确立了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计划建成三个“中心”,即具有统一、开放、可提供信息与共享的多种应用服务中心;具有高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和管理性的门户中心;具有高度集中性、可靠性的数据中心。完善三个“系统”,即电子图书系统、实训录播系统、网络直播系统。打造三个“平台”,即高性能、可扩展的硬件应用平台;高容错、能承载多种业务的应用软件平台;高安全、易维护、易管理的数据库应用平台。形成一个“体系”,即全方位、多层次、可扩展、易维护、易管理的智能安全体系。
一、好莱坞电影经典叙事手段的归纳
好莱坞电影的叙事语言在20世纪20年代末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发展为相对复杂的状态。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好莱坞电影已经风靡全球,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追捧和热爱。同时,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手段已经被人们归纳和总结,并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进行反复使用。
连续性是好莱坞经典叙事确立的最高原则。观影者在电影开始之前,进入漆黑的电影院,并通过电影的语言叙述,对电影进行完整的观看和了解。劳拉·穆尔维曾经对银幕进行了这样的分析和讲解:他认为观影者在漆黑的电影院里主要是借助镜头来完成对整个电影中人物、故事等内容的窥探,并从中获取相应的乐趣。在连续性的叙事电影中,观影者就会不断地进行窥探,并获得连续不断的乐趣,直到电影结束。但是,如果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电影叙事遭到了破坏,就会使得观影者的乐趣被打断,离开电影院。因此,在好莱坞电影叙事中,导演将一切的听觉以及视觉手段都进行了连续性的构建。
在好莱坞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导演强调真实的表演方式,将现实中的美术、服装、光线等物质都融入电影中,并使用隐藏剪辑痕迹的蒙太语法。同时,导演为了不让观影者的思想以及视线离开电影,就采用了紧张、复杂、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以及美妙的视觉画面,对观众的视线进行吸引,从而引导观众入戏。[1]希区柯克发展的悬念性电影将好莱坞电影叙述推向了一个高峰。悬念叙事手法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不仅调动了观影者的积极性,而且还为票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从而,连续性的故事情节不仅仅是对观影者的热情进行维护,而且还对观影者的积极性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掌握,并对观影者的观看热情进行调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由电影中故事的讲述逐渐发展成为电影的情节进行铺垫、累计和释放。如:《最后一分钟营救》《奥德萨阶梯》等经典电影,都是利用好莱坞电影叙事的方法,对电影的重要情节进行放大,突出电影的核心故事。
另外,对好莱坞电影进行全方位的类型化是好莱坞电影叙事的另一手段。类型,就是指已经被人们归类以及具有一定结构的叙事方法。全方位的类型化是的好莱坞电影在处理任何题材电影的过程中,都是按照类型的要求,对故事发展的情节、角色的设置进行规范。在现如今,许多的好莱坞电影中,导演大部分程度上都是将题材进行变更,但是叙事的手法始终不变,使得观影者在选择电影的类型时,都十分清楚和明确。全方位类型化叙事手段的使用,使得电影中的某一故事情节进行了重点的叙事,并将其统一在了同一类型的视觉下,从而杜绝了杂乱无章的叙事手段,制作出了有效的叙事电影。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好莱坞电影的叙事能够成功,主要有两个原因:(1)在电影的叙事方法中,导演将电影自身的特性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体现。(2)类型化的叙事手段将好莱坞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社会文化进行了有效结合。
二、好莱坞电影叙事语言的继承与创新
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虽然发展到了巅峰时期,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好莱坞的电影开始走向了低潮期。好莱坞电影的体制和政策都已经非常老化。电影制作方为了拉回观众,半个世纪都在拼命地寻找小说作者和挖掘素材,并对拍摄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2]如:使用70㎜的摄影机、三维技术,味道电影等,但是由于受到资金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改革失败。同时,由于好莱坞电影叙事缺乏创造性,使得好莱坞的电影走向了疲软期。要想让观众由家门走向电影院,就需要新鲜的力量,创新的技术和手段。而这种机会在1967年给予了以卢卡斯为主的一帮年轻人,使得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这批年轻人通过对好莱坞电影叙事的继承,将叙事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优化,同时又从中添加了许多新的元素。
(一)电影叙事中融入技术手段
电影的叙事离不开视觉、听觉技术的支持。因此,好莱坞电影在制作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对视觉、听觉的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从而为观众制作出视觉和听觉的奇观[3]。随着高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好莱坞电影的造梦功能得到了迅速放大,年轻的导演们通过将不同的技术手段融入电影的叙事中,不仅成为电影叙事的载体,而且也成为故事的表现形式。好莱坞电影叙事观念的转变,不仅使得技术成为叙事的重要体现内容,而且还激发了灵感为叙事语言创造了新的技巧。如:好莱坞电影《黑客帝国》中将子弹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突破,电影受到的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利用时间来表现空间的变化。同时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对好莱坞电影放大重要故事的技术进行了延续,从而呈现出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新面貌。
(二)利用高概念实现电影叙事的最大规模
1975年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电影《大白鲨》虽然未能获奖,但是却获得了最佳音乐、最佳原创、最佳剪辑、最佳声音等无数个奖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这部电影的拍摄确立了斯皮尔伯格高概念大片的品牌。通过电影《大白鲨》斯皮尔伯格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好莱坞制作模式,即:高概念视觉奇观大片。这种制作模式主要是采用吸引力较强的视觉形象,简明的故事讲述等方法对观众的趣味进行全面的满足。该种模式的使用使得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手法得到了最大规模的发展。从《大白鲨》开始,好莱坞电影找到了席卷全球电影市场的制作模式,即高概念加上特技再加上叙事手法。这种综合性手法的使用,使得好莱坞电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侏罗纪公园Ⅰ、Ⅱ》《黑客帝国》《世界大 战》等数不胜数的成功电影。
三、好莱坞电影叙事发展的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互联网全球的快速普及,使得电影的市场开始产生了动摇,如何将家中的观众吸引到电影院中成为全球电影导演的重要工作。虽然好莱坞的电影要遭受到了互联网的吞食,但是由于互联网电影的口碑以及效果,使得好莱坞电影仍然能够在电影市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许多观众络绎不绝地走向电影院。虽然好莱坞电影依旧能够保障自己在电影市场中的地位,但是为了不被互联网以及其他因素吞食,好莱坞也在电影的叙事形式进行了悄悄的更新和优化,使得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法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满足观众的需求。
(一)增加电影叙事的密度和速度
现如今,根据好莱坞不断上映的影片来看,电影的时长以及内部的叙事节奏都得到了增加。如:《速度与激情7》时长130分钟、《复仇者联盟》时长142分钟,尤其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突破了所有好莱坞电影的时长,其时间高达165分钟。对电影的时长进行延长,制作方就必须要承担观影者注意力分散、观看至一半时离开影院等其他的风险。但是根据放映的实际情况来看,好莱坞电影的时长由原来的90分钟转向120~150分钟,不仅增加了电影的叙事密度,而且还为电影增加了更多丰富的内容,使得电影受到观众的广泛热爱。
电影时常的加长,对叙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好莱坞电影导演为了消除观众的疲劳感,将电影的叙事节奏也进行了明显的增加,从而使得观影者感觉到时间恰恰好,内容也正符合观众的需求。[4]如《黑衣人3》《猩球崛起1》《星球崛起2》等电影都是使用了快节奏的叙事方法,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推进,让观众的注意力紧跟故事的情节,让观影者在看完电影以后,不觉得浪费,而是时间正好,意犹未尽地离开电影院。
(二)提高电影叙事的程度并深层次地挖掘题材
随着好莱坞电影高概念大片的出现,使得许多反映人们真实生活的小成本电影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小成本的作品,在制作方面非常的精良,并拥有一定的粉丝群。如:《初学者》《后裔》等电影作品。好莱坞的现实题材电影不仅对人文的思考以及现实的挖掘程度进行了强调和提高,而且还通过类型化的规范对电影的艺术进行了加工,将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的性格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使得电影在叙事故事的过程中非常的清晰明了。[5]对电影进行类型化的叙事,并不代表电影对现实理解得不深。而是,好莱坞电影从人性的角度对题材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如:电影《后裔》讲述的是一名中年男子在决定对昏迷不醒的妻子进行安乐死之前,决定带着子女去寻找妻子的情人,让妻子的情人与其见最后一面,由此可见这部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但是它通过规范化将故事进行了划分,对夫妻之间的关系、父女间的关系、情人之间的关系、母女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家人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使得观众在这些迷茫的关系中很快地找到了电影的定位。
同时,好莱坞的现实题材电影也非常注重电影的叙事形式,越是不具有视觉效果的电影,越是要通过叙事的方式对视觉进行修辞。如:2012年上映的《铁娘子》并没有对英国首相夫人的一生进行树碑立传,而是在电影中大胆地引入了幻想的时空,对夫人的幻想进行展现,讲述夫人能够一直看见自己去世的丈夫,并与丈夫进行对话。幻想手段的使用,使得电影的表现手法得到了扩展,同时也提高了电影的可视性。
(三)电影叙事的创新
随着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的出现,许多导演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都对电影的叙述进行了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为系列电影留下叙事空间。如在《星球大战》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是发生在未来的事情以及发生在未来的过去的事情。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导演为整个故事情节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悬念,为《星球大战》的续集做好了铺垫。如今,系列电影成为好莱坞的标志,也被广泛地引入到了国内市场中。如《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变形金刚》等。(2)围绕电影衍生品写戏。在卢卡斯《星球大战》电影中主要围绕玩具来对电影进行展开,而影片中出现的格斗场景,大多数都是来自导演自身玩玩具的经历,然后通过卢卡斯的处理,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诗意的作品,并在玩具业衍生出了作品。衍生品多为商业的考虑范畴,但是通过衍生品将电影的故事进行详细的叙事,并吸引观众的眼球,是好莱坞导演叙事的聪明之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对好莱坞电影叙事语言的继承和创新,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还能够提高电影的质量,确保电影的市场地位。因此,在互联网吞食的年代,中国电影要想在电影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像好莱坞电影学习,对电影的叙事进行继承和创新,从而拍摄出适应时代的电影。
[参考文献]
[1] 徐智鹏.继承与创新:好莱坞叙事语言的新世纪发[J].当代电影,2012(11).
[2] 鲍玉珩,王妍,孙志红.好莱坞电影研究 好莱坞电影剧作之一早期阶段:1930—1950[J].电影评介,2010(05).
[3] 李显杰.“空间”与“越界”——论全球化时代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特征与叙事转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刚进入小学教育的儿童,他们开始对童话、寓言、生活中的故事产生兴趣。到了小学高年级的少年儿童,他们对文学爱好更加感兴趣,科幻小说、 斗智斗勇的故事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读物。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教育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首先自身必须有良好的修养,有很强的教育梦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有爱心,能够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应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推陈出新;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的教师能够传授给他们专业知识,也希望他们的教师能够富有童趣,可以有讲不完的故事,是一个故事大王,教师应善于和学生沟通,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一)准确掌握儿童心理
儿童是主动接受知识的,不应该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儿童文学中的乐趣。儿童主动去接受文学,是有感情地去接受的, 并不是一味地盲目去接受知识。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受到儿童的喜欢,而且会主动去阅读,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地掌握儿童的心理, 而且所写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儿童所喜欢的角色。
(二)教育方式
语文是灵活多变的,而且教育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着多样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即使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例如说,同学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教师应及时进行调解,并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三)教师的自身魅力
在每一位学生眼中,对教师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一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说,教师的形象分为内在和外在。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有童心,有幽默感,有热情,有爱心;而且一位优秀的教师也应该是无所不知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晓古往今来,对大自然有很多的认识。 教师应该把这些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 而不是直接把理论知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无法理解。 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而且非常具有想象力,直观、具体的实物(形状、颜色、声音等)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 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童话、科学小品等很能引起儿童的强烈吸引力,当这些源源不断地从教师口中说出来时,自然而然在学生的心中形成较强烈的形象魅力。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其中小学生阅读的是儿童文学,小学生区别于幼儿和少年,他们可以自己阅读,有自己的理解,他们不像幼儿,没有阅读能力,需要大人的辅助,也不像少年,阅读范围那么广。
(一)认识作用
丰富、生动的儿童文学艺术形象,既顺应了儿童的心理需要, 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
(二)教育作用
儿童需要儿童文学的陪伴,儿童文学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情世界, 也可以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儿童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故事,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想象, 让他们在想象中发现其中的乐趣,能让他们得到满足。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让他们在作品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在各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儿童诗可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有丰富的语感,利于写作。 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 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美,诱发他们的想象力, 活跃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北师版)中的《成长》,它简单易懂,而且以诗的形式出现,学生读的时候简单明了,明白随着自己的长大,不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能去做, 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积极去做。
2..童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爱幻想,想象奇特丰富,他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的创造性是其他文学无法比拟的, 它们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索欲望有很大作用。
3.儿童故事、叙事故事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审美作用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感,同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培养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北师版)中,《女娲补天》中的女娲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用七彩石补天,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略了古代神话的美丽,也知道运用智慧做事情,救民于水火之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丑而伤心,相貌上的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心灵上的美,告诉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内在美。
四、总结
[关键词]二元结构;隐喻;意蕴
《断臂山》是美国近十年来最受欢迎的女作家安妮·普露的一部短篇小说,2005~2006年度根据影片改编的同名电影大获成功,这还要归功于导演在叙事技巧方面的驾驭能力。
表层结构:虚实相间的叙事张力
对于一部电影的叙事篇幅来讲,如何分配埃尼斯和杰克两位主人公的叙事比重,是电影叙事结构的关键问题。为此,导演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以埃尼斯为主线、以杰克为副线,大多实写埃尼斯而对杰克进行间接叙事。
当断臂山的工作结束之后,一对相恋的情侣就此作别。影片用较大篇幅叙述埃尼斯的婚姻生活,杰克淡出了影片的画面。最初埃尼斯和普通的牛仔一样生儿育女、艰辛劳作,但杰克的造访彻底打碎了埃尼斯婚姻生活的平静,埃尼斯的妻子阿尔玛无意中看见了杰克和埃尼斯的热烈拥吻,于是埃尼斯和阿尔玛之间,有什么东西正在慢慢腐烂,距离也越来越远,他们最终离婚了。而关于杰克的婚姻生活,影片只透过一个细节去间接表现,杰克死后,杰克的妻子露玲对埃尼斯无疑是彬彬有礼的,但态度却是冷若冰霜的。这无疑在暗示杰克和妻子的关系也是同样的冷淡,虽然他们没有像埃尼斯和阿尔玛那样离婚。由此观众很容易能够想象到,映衬在埃尼斯婚姻生活的负重之下的也是杰克的默默承担,杰克时时刻刻思念着埃尼斯,他一直想挣脱家庭的束缚与埃尼斯生活在一起。导演将杰克对埃尼斯思念的叙述隐没在埃尼斯无望的生活之中。杰克死后埃尼斯去看望他的父母时,发现在衣橱最里面,挂着一件衬衣。他认出那是杰克在断背山时曾穿过的。那衬衣很重。他这才发现里面还套着另外一件,袖子被仔细地塞在外面这件的袖子里。那是埃尼斯的一件格子衬衣,他一直以为是洗衣店给弄丢了。其实影片要真正表现的是,刚刚从断臂山回家的杰克,把自己偷来的埃尼斯的衬衫从包里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套在自己的衣服里,袖子套住袖子,衣领紧贴着衣领,合为一体,睹物思人,泪流满面,无限感伤。
导演最高明的是,将杰克这条虚线一直延续到影片的尾声,并且把它进一步深化成这部电影最后一个铿锵有力的符号。孑然一身、孤身守望的埃尼斯看着两件套在一起的衬衫,眼里流出几颗刺痛的泪珠。此情此景仿佛也如同锥子戳到了观众的心房,这种锥心的痛感继而激荡出一股震撼灵魂的力量——虽然他们不能常相厮守;但他们的爱情,就好似他们那两件被杰克紧紧套在一起珍藏了二十年的旧衣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深远悠长,纯真、坚定而又伟大。这种叙事技巧可谓实处达意,虚处传情,虚实叠加;于实处着笔,在虚处加力,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彰显了导演功力的遒劲。
关于杰克的死在影片中也同样做虚写处理,埃尼斯来到杰克的家,当听到杰克的父亲说,今年春天他带回另外一个人来,说是他在德州的邻居。他确信“杰克一准儿是给人打死的。这仿佛在向观众暗示: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如同农场主拒绝杰克的谋职一样,既不接受同性恋的存在,也不会容忍一个同性恋自由地徜徉在人间,何况杰克又如此个性张扬、落拓不羁呢!观众看不到他们的形象,但是他们却毁灭了杰克。导演再次发挥了他以虚击实的强劲力量,既凸显了社会世俗力量的残暴,又表达了对社会世俗力量的重力反攻。杰克作为影片的主人公,他的结局自然是重中之重,导演没有浓墨重彩地描述,而是把这个关键的情节虚化了,这恰好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更为开放的状态,使其在影片中的表层结构最终得以实现,从而突出了影片意蕴的含蓄与丰富。我们可以借用格雷马斯的叙事语义方阵分析《断臂山》的表层结构。
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①是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原则发展起来的,他认为任何意义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符合表示为:
其中X和反X是绝对的对立关系,X与非反X、反X与非X都是一种矛盾关系,X与非X,反X与非反X是一种补充关系。在格雷马斯看来,叙事故事起源于X和反X之间的绝对对立,但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非X与非反X因素的加入,使得故事情节得以进一步展开,最终完成故事。
根据上文把影片人物分为以下四个语义素:
正如上文分析的这四个语义素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发展,使得影片情节在虚实相映之中逐步展开,人物形象与性格也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我们所要寻找的影片的表层结构就在这些对立的语义素背后,可以把它们抽象成:
很显然,这部影片的表层结构是爱情与世俗暴力的二元对立,而影片的结局告诉读者:无形的世俗暴力把一段圣洁、永恒的爱情变奏为人世间最苍凉、凄惨的绝唱。因此,影片叙述了一段不被体制所允许的爱情。
深层结构:比喻性结构的张力
组织电影情节较为复杂的就是把表层情节与深层结构相连的主题所强调的因素天衣无缝地衔接在一起,电影中各个情节、结构行进中突出的气氛、色调的变化中的比喻性结构则为我们挖掘影片的深层意蕴提供了最好的途径。
电影开篇便笼罩在阴风怒吼、沙砾飞扬之中,而大自然仿佛永远都是如此沸腾着,“强风摇撼房车,从铝门窗四周嘶嘶蹿入。悬挂在铁钉上的几件衬衫在缝隙风中微微颤抖……劲风吹过房车弯曲的正面,发出低吼声,狂风劲扫而过,他听得见细小沙石刮擦的声响。”②导演的画面尖刀一般削刻着这个阴暗而又令人恐怖的自然,毫无掩饰,尽管突兀而又艰难,导演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导演对埃尼斯与杰克两次约会自然背景的描述。在漫长的(1967~1983)岁月中,他们每年都相聚一两次,但导演只选取了两次约会重点描述。第一次,1967年分别四年后的首次重逢,“那天,早晨的时候还烈日炎炎,晴空万里。到了中午,云层就从西方堆积翻滚而来,空气变得潮湿闷热。……下午晚些时候,雷声开始隆隆轰鸣。……一阵冰雹砸在窗子上,随即冷雨接踵而至。风撞击着隔壁房间那不算结实的门,就这么撞了一夜。”③导演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自然的烈日、雷电、冰雹与冷雨的狂暴与他们的恩爱缠绵并置衔接在一起。1983年埃尼斯和杰克最后一次约会,他们打算穿过黑耳斯图河,“第三天早晨,埃尼斯期盼的积云出现,先是吹起一阵推动黑暗的长风,随后一团灰云自西方疾行而来,飘下细雪,一小时后,灰云散去,留下柔软的春雪,潮湿而沉重”④。大自然永远都敞开着宽广而又残酷无情的胸怀,拥抱着这两个被命运与人世的艰辛捉弄着的西部牛仔,他们瑟缩战栗、无可逃避。看来,社会世俗力量对两个主人公的折磨与大自然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暴力相比,只是小小的闹剧。
爱情与暴力这两个元素的对立与反差无疑使影片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与冲击力,震撼人心;而这种巨大反差所形成的超强冲击力又是以暴力的最终胜利而告终的,人在强大的世俗社会与阴郁残暴的大自然面前永远都是渺小的、无力的,于是主人公陷入了一种生命的绝境:压抑,永远的忍受,可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在这场爱情与暴力的决斗中,勇敢任性的杰克为了爱情可以无所顾忌,但沉稳内敛的埃尼斯却被家庭的责任、童年的记忆与难挨的贫穷紧紧压迫着,难以如同杰克那般洒脱。杰克说,“我现在就能跟你说:我们本来可以一起过不错的生活,好得不得了的生活。但你却不愿意,埃尼斯,结果现在我们只有断臂山,所有东西都以断背为基础。断背是我们拥有的一切,他妈的一切,如果你不知道别的部分,我希望这一点你至少能懂。……你对我太重要了,埃尼斯,你这个养大的杂种,要是我知道怎么戒掉你就好了。宛若冬日温泉蒸腾而起的大团雾气,多年未曾出口的言语以及此刻难以出口的话——承认、宣布、羞惭、愧疚、恐惧——团团包围住两人。”⑤我们看到,累积到无法忍受的压抑终于如火山一般顷刻喷发出来,那么,这样的宣泄是不是就会使他们好过一些,多点阳光,少些压抑?无可忍受是不是意味着承受的结束?
最终杰克死了,他的爱情梦想最后归于沉寂与破灭,但他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那就是魂归断臂山。然而,埃尼斯没能实现杰克的遗愿,把他埋在断臂山上,杰克的父亲把他葬在家乡的祖坟墓地里。这暗示着现实对他的压抑已经残酷到极点,人活着无法自由呼吸爱情的空气,即使死了,亡魂也要承受狂暴的压抑,无从挣扎,无处逃脱,无可奈何。而残活在人世的埃尼斯独自承受着贫穷、戚寒与孤寂的煎熬,炼狱般的生活中梦到杰克成为他全部的渴盼,因为梦大概是支撑埃尼斯惟一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了!在找到下一份活儿之前,埃尼斯就只好跟他那已经嫁了人的闺女待在一起了。但是他心里头美滋滋的,因为在梦里,他又见到了杰克。现实的压抑下,梦也许是最安全的、最幸福的所在!影片中杰克死后,杰克开始现身埃尼斯的梦境,是他初见杰克的模样,髦发,面带微笑,龅牙,谈着准备起身好好规划人生,……有时候,他会在伤心之余清醒,有时则心怀旧有的喜乐与释然;枕头有时会湿,有时候湿的是床单。
除了梦还有回忆,作品好似在向人们诉说一个古老的约定:那就是这种不被体制所容许的爱情的永恒,只能存活在梦里和回忆之中了,因为现实是如此残酷!正如影片中埃尼斯的一句话,“他所知道的情况与他试图相信的事物之间有些许开放的空间,而他却无能为力,何况,既然填补不了就得咬牙隐忍。”⑥而影片又以梦开始以梦结束,仿佛是在向我们昭示:人生的苦难与压抑是永恒的,人生就是永远的孤独与贫困,人生就是永远默默的忍受。安妮这样的生命意识不禁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关于人生存困境“to be or not to be”的追问,我想上述恰好是导演李安的回答。
纵观上述分析,在影片中导演将世俗与同性恋情的二元叙事元素,通过现实和虚空这两个隐喻来体现,在相互对峙与映现中互相牵制,从而形成了结构的艺术张力。正是这种具有张力的结构使我们加深了对文本意蕴的分析,并得出结论,《断臂山》这部影片不仅为我们吟唱暴力之下的爱情悲歌,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
注释:
① [法]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蒋梓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房间》;叙事模式;故事结构
作为一部被媒体誉为“萌点与泪点齐飞,成长与适应相伴,童真与黑暗并存,温情与惊悚交织的电影”,影片《房间》改编自爱尔兰作家EmmaDonoghue同名小说,该书获爱尔兰年度小说大奖,并入围纽约时报2010年十佳图书。可以说,文学原著为该片在内容上与思想上的广度与深度奠定了基础。电影版由原作者亲自执笔改编,并由爱尔兰导演兰纳德•阿伯拉罕森(LeonardAbrahamson)担任导演。此片在2016年“加拿大影视奖”中一举包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等9项大奖,该片小男主角雅各布•特伦布莱(JacobTremblay)获封加拿大影帝,而女主角布丽•拉尔森(BrieLarson)也因此片中出色的表演荣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应该说,让本片获得如此多认可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视角选择。导演利用小男主角的独白,呈现出一种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有的魅力,同时传递了拯救与成长的人文关怀,并由此引发了成人观众的认同与反思;此外该片在镜头语言以及主题呈现上也颇具匠心。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本片的影像构建与主题呈现。
一、儿童视角与反类型叙事模式
本片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完全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展开叙事。这种手法让人联想到了包括《铁皮鼓》、《城南旧事》等在内的中外经典作品。显然,儿童视角,便意味着以一种区别于成人的眼光来观察周遭的一切。但本片还不止于此,为了塑造出一种童话意味,导演有意打破了现实的规则与限定,让主人公小杰克在片中具有一种童话般的世界观。这也让我们想起了类似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这样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创作上的成功选择。在杰克的•所展示出的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在成人眼里充满阴暗龌龊的“房间”,却是小杰克用梦幻编织出来的乐园:他可以和家具聊天、嬉戏,可以和墙上光影追逐、玩耍……杰克的天真烂漫和无穷的想象力让这样一个密闭空间变得美丽、欢乐且无边无际。从类型上来看,《房间》接近于悬疑与心理惊悚题材,但创作者没有满足于一部公式化的类型片。尽管杰克与母亲的遭遇着实让人“细思极恐”,但在整个前半部,却体现出一种温情又残酷的混合氛围。创作者并没有沿袭类型电影传统上的“三幕剧模式”,即“开头、中间、结尾”的模式来解读故事的方式,而是把叙事重心和视角放在了受害者回归后的恢复和适应上。创作者以60分钟为界,把时长120分钟的全片恰好分为两个板块,且前后风格、节奏迥异。这是对主流类型电影模式的挑战。以《肖申克的救赎》、《飓风营救》、《怒火救援》、《空中危机》、《战栗空间》等悬疑生存片为例,它们均体现出高度同一的叙事模式,即开头——提出悬念(被绑架),中间——重在过程(如何营救),结尾——表现结果(营救成功),且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而《房间》却阐明了更为清晰且完整的“道德前提”,即脱离牢房只是身体的自由,而释怀过去的痛苦才是心灵的自由。完整的道德前提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个指向美德的语汇(virtue),一个道德缺陷的语汇(vice),一个良性的结果(success),一个恶性的结果(defeat)[1],其结构模式是:(道德缺陷)引起(失败),而(美德)带来(成功),即对良性面与恶性面的双重验证。从空间意义上的囚禁到内心世界里的困境,看似是母亲为了保护儿子而做出的抗争,其实是儿子对母亲的心灵救赎。前半部分很工整,更多地选择了使用悬疑来推动剧情,在成功获救的狂喜、新鲜和兴奋之后,接踵而来的却是对陌生世界的恐惧和排斥。后半部分剑走偏锋,甚至可以说与前半部分截然不同。而这种独特叙事结构将影片的后半段置予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母子被救出维持前半段剧情推进的基本悬念就消失了如强弩之末一般。回家之后,妈妈Joy发现自己只是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她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导致她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甚至企图自杀;而杰克从对世界的排斥、一知半解、到融入形成鲜明的对比。房间隐喻自由或许是一种解读,从杰克童真的视角来看,“门有没有关上,房间就不再是房间”;然而从母亲成人的视角,她打开了房门却并没有打开心门,探讨的是对自由和禁锢的定义及人生意义这样的哲学命题。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会让每一个人都在不经意间受到伤害,也会伤害别人,而赤子之心永远都是守护我们的力量。无论是陌生人的关怀,媒体的追问,还是家人的埋怨,或是对过去的仇恨,对未来的恐惧,母子二人都必须一起面对,却展现了不同的方式和态度。故事的最终,当母子俩重新回到当初被囚禁的小屋时,伴随小杰克的天真善良、怀念又释然的告别,“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最后他对母亲说“妈妈,对房间说再见”母亲最终在嘴过呢喃出了这句告别。妈妈Joy那被偷走的岁月,被禁锢的生命,被伤害的灵魂,终于被杰克的善意和希望救赎。
二、狭小空间内的视听呈现
在镜头语言上,本片主要强调了狭小空间内的镜头呈现。由于主视角是杰克的第一人称视点,同时大量情节都发生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影片前半段多数采用了开放式构图,且整部影片都充斥着大量的短焦特写及手持摄影,这种拍摄手法几乎成为此片的常态,开放式构图借着构图与故事元素的使用,创造了我们得以分享演员心理活动得到脉络[2],但又并没有花费大量时间描述oldNick的恶劣行径,也并未展现母子二人相信为命的悲惨情状,使整个影片的表达细腻又不乏克制例如影片前半部杰克在夜晚走出橱柜并被“OldNick”看到后,妈妈Joy为保护杰克与“OldNick”在床上扭打起来的那场戏,以及部分妈妈Joy因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自杀的那场戏,期间多次出现了杰克的主观镜头,这些镜头几乎无一例外是手持摄影并伴随着明显的晃动,这样的晃动显然会让观众感觉到不安定和恐慌感,甚至利用短暂的虚焦增加真实自然,充分描绘出片中人物迷茫、恐慌的心理状态。但最终母子俩的有序生活反而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困境之中的美好人生。而后半段却设计了更多的固定镜头,封闭式构图和固定机位更利于观众从一个中立的视点来看场景,镜头的晃动也变得柔和、恰到好处,既没有悬疑惊悚片那样让人紧绷,也没有过于平缓到让人察觉不出,让观众较少介入身体与情绪。影片尾声二人向房间告别并走出房间的心理阴影后,摄影回归到稳定的固定镜头并逐步上升,预示着二人生活回归正常与平静。导演借助这些镜头的设计呈现了一种“间离效果”,在潜移默化地引发观众思考。影片在光线设计上也可圈可点。如影片开场,杰克玩耍的系列画面,房间中设定了三个主要光源,一个是床头柜上的台灯,一个墙角的灯管和一个天窗透入的自然光。画面从杰克的视角并伴随内心独白切入,采用软光,首先由清晨的冷色转为台灯射出的暖色,再伴随着杰克向房间内各种物品问早,再由暖色转为冷色,虽然环境清冷,但相对比的是布景里有纸做的怪兽和黄色的小花,以及杰克和妈妈欢乐的游戏,柔调布光营造出一种很温馨、自在、和谐且梦幻的感觉[3]。从一开始的灰调来描绘角色身处的单调的生活环境到后来的场景之中的突然转至明亮的色调,来凸显处境之情绪的差异性。继而这些镜头语言展现的是杰克的童年乐园。不平衡构图,画外框的补充部分是杰克目光所及的天窗景色,也是他一直渴望探索的,想象中的“太空”。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偶尔进行的低机位和斯坦尼康游走呈现出的诗意感,低位镜头游走产生的诗意感觉,低机位大广角镜头往往用来构筑诗歌般的电影,而《房间》里偶尔用到的低位镜头,却又恰好呼应了儿童视角的拍摄,显得相得益彰,也对情绪的传达有帮衬作用。就像俯拍在棚屋里的场面能够传递给观众压抑的气氛,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模糊的气氛在外婆房子里低位摄影的空镜头也传递出了当妈不在身边时,杰克表现出的不安和畏缩。影片开始、转折和结尾处有许多杰克的画外音独白,整个故事也是由杰克见证并贯穿。这种第一人称代入的声音设计极大的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总体来说,本片的视听呈现体现了近年来欧美影片追求单镜头内信息量更大的创作趋势,这也是值得中国电影借鉴与学习的。
三、作为独立电影的多义性主题
影片处处于不经意间透露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及哲学问题,例如开场吃饭时,杰克关心母亲的坏牙,母亲说:“mindovermatter”,杰克说:“ifyoudon’tmind,itdoesn’tmatter”,又如第一次来到现实世界的杰克,从他的视角对这个我们早已熟知的世界的全新解读:“Thingshappen,happen,happen,itneverstops”。当错位的认知被生生的无情翻转,杰克要独自面对未知,再到杰克告别“木屋”中的世界开始感知整个故事充满哲思。正如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房间》的作者爱尔兰作家爱玛•多诺霍(EmmaDonoghue)在上海期间曾接受过《东方早报》记者的专访,她在采访中承认,小说的灵感来自2008年轰动世界的奥地利人约瑟夫•弗莱茨勒囚禁亲生女儿伊丽莎白案。“我更情愿把这个关于囚禁的故事写成一个童话故事,但又不要那么魔幻,是一个基于现实主义的童话故事,所以在写作中我会花很多心思考虑房间里家居布置等这样的细节。”在经历极端负能量摧残后也能用正能量的心态把人生活出精彩,即使囚予牢笼也不要散失定义自由的能力。具有隐喻色彩的房间,对于母亲是充满肮脏、龌龊、仇恨的地方,也是刻骨铭心的创伤,但对于杰克来说却是他5年人生的全部,是他的整个世界。他相信在这四堵墙和小小的天窗之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空间,外面送来的食物、玩具卡车,都是如电视里的东西一样变出来的魔法。对于年幼的杰克来说,这已经是天堂,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至爱,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和母亲在一起。或许只有轻松的说一声再见,才能够打从心里卸下不美好的回忆,更好的面对明天。因此杰克从封闭的狭小空间,走向开放的真实社会,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母子的心理状态成为维持剧情发展的动力。此外,电影中最大的转折出现在牵狗的路人在遇到试图逃脱的杰克时的“多管闲事”,以及路人“多管闲事”之后闻讯前来的女警察再一次不依不饶的“多管闲事”。对于此,很多中国观众要么极为感动,要么表示不可信。此前网络热传的视频“美国街头拐卖儿童实验VS中国街头绑架儿童实验”,是一组国内网友在街头进行的“绑架儿童社会实验”,假扮绑匪在街头强掳儿童,观察路人反应。令人遗憾的是,路人的反应让人心寒。在视频中,尽管男童不断挣扎喊叫,旁边的人却熟视无睹,不是假装没看到就是“不想趟这趟浑水”匆匆走过。虽说在心理学中有从众心理对这一现象的看似合理的解释,但更多的应该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关于社会人文环境的底线无限接近于零的思考。而对比同样的在美国进行的街头实验,结果却是不断的有路人关心小孩、阻拦犯罪、报警呼救……此前媒体曾报道的“路遇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社会话题就曾引起广泛讨论及关注,同时各种因热心帮忙而被讹诈,或借口帮忙想要逃脱事故责任的“罗生门”似的案件也频频浮现。又有媒体报道,中国每年被拐儿童人数是20万人。在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堕入深渊无助的双眼和痛苦的泪水。每当大家提起类似的犯罪案件都会群情激愤,恨得咬牙切齿,然而究其根源,我们似乎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社会变得如此冷漠呢?无论如何,《房间》故事情节的设定及最终宣扬的主题能够让人更热爱这个世界,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生活本身。该作品没有催泪、煽情的企图,反而处处透出人类最为纯净的亲情。五岁的杰克打动了每个人的心。那令人发指的罪行,无法掩盖孩子的纯真和美好,他的声音、他的天真、他的勇敢、他的豁达、他对妈妈的爱,使得故事虽然设定在邪恶的前提上,却仍令人感受到希望与力量。《房间》是一部具有主题多义性的电影,这也是其作为一部独立电影的叙事策略。不断提高的制作费用和发行营销费用,使得电影制片公司越来越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而数字技术、互联网融资平台和播放平台的快速发展无疑都为独立电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5]。《房间》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独立电影的楷模:一个残酷的现实题材却通过五彩斑斓的童话滤镜呈现,不矫揉造作、不渲染罪恶,用细节捕捉情感最微妙的变化,最终,以温暖和美好打动观众。未来一定会有会有更多这样优秀的值得期待的作品问世。
[参考文献]
[1][美]故事的道德前提StanleyD.Williams.何珊珊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5.
[2][美]StevenD.Katz.电影镜头设计.井迎兆,王旭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7.
[3][日]下牧建春.电影布光技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3.
[4][美]故事策略EricEdson.徐晶晶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5.
《含泪活着》是张丽玲的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的收尾之作。张丽玲作为一位从中国到日本留学,后成为日本大富株式会社社长的成功人士,其本身对于中国人在日本的留学、拼搏生活有很深切的体验,因此,从她的视角,对这一群体进行纪实性的展现,应当说是非常合适的。从第一部小留学生开始,到青年留学生,再到中年留学生,直到这部以非法滞留人物为主人公的电视纪录片,她这套系列电视纪录片构成了一个涵盖中青少各年龄层的在日留学生活的众生相。应当说,在当前强调文化问性文化交流传播的语境中,张丽玲凭借自身处于中日文化间性状态的身份和视角,对同样处于这种文化间性状态的留日学生和人员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真实的报道,在沟通中日两国人民情感、加深理解、消除误解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就这部《含泪活着》来说,主要通过主人公丁尚彪为了女儿和家庭未来的希望,长期忍受着家庭的分离,独自一人在日本默默地艰苦拼搏的故事,为秉持同样坚韧拼搏精神的中日两国文化寻找到共同的精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以片中父亲与女儿、丈夫与妻子两度在日本的重聚和离别为主要内容,以家庭亲情为核心,将这种坚韧拼搏的精神导向人之生命价值的深层,以期从人性的层面,达到沟通两国人民感情、加深彼此理解的目的。应当说,这部纪录片所站的高度和意图都非常值得肯定,尤其对于近些年,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中日两国在民族情感方面的冲突和隔膜,能起到积极的弥合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含泪活着》采用了煽情的叙事方式来传达其目的和意图,使之所欲发挥的社会功能的意图和以煽情方式建立的叙事结构发生了错位,造成了接受效应的偏离,导致《含泪活着》的意义止于煽情,从而遮蔽和弱化了它的社会功能意图。
一、社会功能意图的确立
在《含泪活着》的正片开始前,有一段对该系列片的介绍,特别是小留学生的一段话“友谊第一”把该系列片的社会功能意图明确地指出了:作为一位由华裔日籍新闻人员拍摄的反映在日留学人员生活的纪录片,其目的是要促进两国的友谊。在正片中,《含泪活着》用前后照应的手法,从主人公丁尚彪满怀希望赴日留学作为开始,以他最终依依惜别日本作为结束,构成了一个环状结构,框定了《含泪活着》的基本语境。这前后照应的内容对应的地点是丁尚彪初到日本时就读的位于北海道偏远地区的日语学校。《含泪活着》有意淡化了因这所日语学校本身的定位和中国留学生期待值之间的差异,所引起的“北海道大逃亡”事件。而主要通过采访当地的行政人员对当初事件的回忆所流露出的无奈之情,以及丁尚彪离开日本前,对此地的重访所流露出来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对这一事件的感性的和解态度。更主要的是,通过片中美丽的风景和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主人公丁尚彪对往事的追忆和岁月沧桑的感悟,将情感指向于对日本文化的体认。以感性化的方式为此地曾经引起的不愉快的事件作了弥合。并且通过该片最后,丁尚彪对日本人坚韧拼搏精神的赞扬,尤其是该片以他自己作为留日人员的身份,身体力行地实践了日本人的这种精神,从而将这种坚韧拼搏的精神作为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价值确定了下来。因此,《含泪活着》就以这种前后照应手法所构成的环状结构,将坚韧拼搏确定为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基础。
在这环状结构的内部,主要通过丁尚彪在日努力打工,为女儿筹集留学费用的过程,以及丁尚彪一家人长期分离的生活状态和重聚分离的场景,将这种坚韧拼搏的精神和目标与家庭情感关联起来:努力拼搏是为了家庭的未来,家庭的亲情是支撑主人公努力拼搏的动力。《含泪活着》不仅通过主人公丁尚彪之口,表达了他明确的主观意图,而且通过反复出现的,在丁尚彪狭小居室墙壁上粘贴的女儿的照片以及在上海的家中悬挂的全家福照片,将这种主观意图形象化、强化。不仅如此,《含泪活着》在此基础上,还试图导向一个更深的意图,即人的生命价值之所在。在《含泪活着》的正片开头,就通过一组数据介绍了日本连续八年自杀人数超过三万人,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五倍的情况,并在结尾处,又说道,看过本片后,国内的观众对此有何感触呢?提示观众对此一问题进行反思。《含泪活着》在开始介绍日本自杀状况时,配合画面上忙碌而劳累的日本人的生活状态,播放了舒缓优美的英文歌曲“wonderful world”,并且在片中不时出现樱花随风飘扬的美丽画面,清晰地将珍惜生命的意图传递出来,并且将“献给所有含泪活着的人们”作为该片的题记。由此可见,《含泪活着》是将坚韧拼搏的精神作为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基础确定下来,以家庭情感作为其目标和情感载体,并将这种缔结为一体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人之生命价值之所在的高度。这样,从广度上来看,《含泪活着》通过坚韧拼搏的精神寻找文化沟通的基础,通过家庭亲情的表现,以感性化的叙事方式达到感动观众的目的。从深度上,在坚韧拼搏和家庭亲情所共同构成的动情的基础上,通过对生命价值的体认,达到对人之自身生命价值之意义的确认,从而编织了一条以普遍人性作为沟通中日两国人民情感和价值观念的纽带。
但是,《含泪活着》的这种社会功能的立意和煞费苦心的组合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接受效应。从该片在观众中产生的反响来看,感动、流泪,尤其是对父爱的深厚、家庭的亲情赞美占据了绝大的部分,而几乎没有触及该片在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生命价值体验方面的观看感受和评论。这说明,《含泪活着》的接受效应偏离了它的社会功能意图。这是因为《含泪活着》在组织真实素材时,采用了煽情的叙事方式,围绕家庭的分离、重逢来组织素材,从而给观众造成的印象就集中在父爱如山、家庭亲情方面,与它环状结构指向的沟通中日两国人民情感的意图并不协调,相反,还无形中遮蔽和弱化了它本身意欲达到的社会功能的意图。
二、煽情为主的叙事方式
就纪录片本身的定位而言,应当是通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以非虚构的方式,用叙事报道的手法,将真实环境、真实事件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呈现出来。这种尽量客观化的性质,要求文本具备“零度”的呈现方式,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前见,在观看的过程中,通过观众与文本问的直接交往,自然地生发出观看的体验。而煽情则主要集中在“煽”字上,使接受主体的感情激动起来。它强调的是外力的蛊惑,而非接受主体内在情感的自发。而要达到煽情的目的,就必须对真实的素材进行人为的取合。这样,就必然放弃或弱化其他不具备煽情效果的内容,而强化具有煽情效果的内容。
就《含泪活着》而言,正如其中文标题所示,该片有两个关键词:含泪、活着。含泪意味着隐忍的态度,而活着意味着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动状态。其指向就是以隐忍节制的方式,透过生活的表象,揭示深层的生命活动的价值。这实际上与《含泪活着》的社会功能的意图是相符的,即通过主人公一家在艰苦环境中,以坚韧的态度,努力拼搏的故事,来找寻到中日两国人民所共有的精神基础,通过家庭亲情将之缔结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体认。但是,《含泪活着》却将焦点定于“泪”上,弱化了本应着重展现的丁尚彪一家艰苦隐忍的生活,而将一家三人的重逢、分离作为主要的内 容,通过屏幕上人物的眼泪来刺激观众的泪腺,以煽情的方式进行叙事。
《含泪活着》全片总长不足11O分钟,由于其环状结构,前后以丁尚彪为主的踏足日本和离开日本的内容,各15分钟左右,就占去约30分钟的内容。这样,影片中间的近70分钟的时间就全部留给了一家人重逢、离别的内容,即便中间有三方各自生活的展现,但是通过旁白的阐释和人物受访的谈话都指向重逢和离别的内容。比如,在《含泪活着》开始约一刻钟处,在结束丁尚彪踏足日本前因后果的介绍后,通过对他的采访,就已知道他打工的目的是为了供女儿出国留学。而接下来,通过该纪录片主创人员对上海丁尚彪的妻子和女儿的探访,以播放丁尚彪在日本工作和生活的录像和播放他为女儿点播歌曲的形式,实现了丁尚彪的在场,实际上构成了重逢的场景。并且,通过母女泣不成声的画面和《牵手》歌曲的适时播放,达到了较强烈的煽情效果。此后,通过丁尚彪分别与女儿和妻子在日本的短暂相聚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叙事。其中上海母女的生活都指向女儿出国留学的目标,而丁尚彪在日本的工作和生活也指向对女儿到来的期待。在结束了第一段事实上的父女重逢以后,丁尚彪和妻子各自在东京和上海的生活又都指向他与妻的重逢和妻子与女儿的重逢。当丁尚彪与妻子的重逢结束后,影片环状结构内的内容也就基本结束了。这样,《含泪活着》的主体内容就是一家三口三次的重逢、离别,而这三次重逢、离别最着重表现的就是相见时的欢颜和离别时的哭泣。由于后两次重逢、离别的地点是相同的,因此《含泪活着》在表现这段内容的时候,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机位进行取景拍摄。这样,哭的场面被反复强化,因此,煽情的效果也就最为明显。这从观众的普遍反映也可看出,让他们感动到泪流满面的场景基本都集中在此。
虽然这样的材料组织方式能够达到最大的煽情效果,使《含泪活着》能够迅速产生明显的接受效应。但是,这恰恰偏离了该片所要建立的社会功能意图,由于煽情的段落占据了该片主要的内容,并且以这些煽情的段落为中心组织相关的素材,并通过旁白来阐释这些素材以确立其指向性,实际上就弱化了这些作为过渡性素材对一家三口各自生活的充分展示和深入挖掘的可能性。而《含泪活着》所蕴含着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些艰苦的日常性的持续而单调重复的劳作和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隐忍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而实际上,这三人天各一方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恰恰可以通过客观真实的展示,揭示他们如何忍受艰苦、孤独、单调的生活,体现出具有人类共通性的人活着的真实样态。因为只有在这些可能是最平凡、最单调的生活中,才能更生动、更深刻地揭示出中日两国人民共有的坚韧拼搏的精神,从而在更深、更基本的层面上揭示出作为人之生命意义之所在。而且,由于环状结构内的煽情主要以家庭亲情为主,而环状结构外的内容又是以共同精神为主的文化沟通为主导,因此,观众的情感激动点基本都集中在环状结构内,对其外的指向关注就相对较弱,没有将两层关系有效地在感情的层面上融通起来。
从《含泪活着》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接受效应来看,在强调其感人特性的同时,也把它作为一部具有情感教育作用的作品加以肯定,这更进一步说明了该片的接受效应与其社会功能的意图发生了何等的偏离。相反,从少数对该片的质疑声来看,又大多从价值观念和民族情绪的角度,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动机提出质疑和批评。这说明,《含泪活着》的煽情叙事方式已然在接受过程中造成阻力,甚至误导。如果《含泪活着》能够如其标题所含意味,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在极端条件下,日常生命活动所焕发出来的生命本质的存在样态及其价值的话,则有可能超越表象的素材,获得更深更广的体认,从而使该片能更有效地发挥其原本的社会功能。
一、优化制度,形成管理体系
1、我园严格按照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经过民主讨论,制定了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2、根据上级要求和幼儿园实际情况,今年我园又辞退一批临时教师,随着带课教师的减少,领导班子充实到了教学第一线。
二、民主理财,各项信息透明
1、对于幼儿园的收支情况,我园帐目实行一月一公布,使全体教职员工对幼儿园的财务状况清楚明了。
2、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参与幼儿园的一些财务管理,让老师了解幼儿园的财务收支过程。
3、充分利用政府的信息平台,及时公开幼儿园的园务。我园配有专职的信息员,她不仅及时把我园的一些活动上报给区教育局,还在政府的信息平台幼儿园的一些信息,让广大家长又多了一个渠道了解幼儿园,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三、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每周星期一为幼儿园全体教职工会,会上除了布置一周重点工作以及传达上级文件外,领导还带领大家学习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文章,提高了教师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识。
2、加强了教育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每周三为幼儿园业务学习时间,老师们在园领导带领下,学习一些教育理论或者就一些典型课例展开讨论,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老师受益匪浅,理论水平得到提高。
3、采用“走出去,学进来”的学习方法,积极参加教坛新星和公共课的培训,派教师到上海、扬州等外地学习,并把学到的新的教育理念及时传达给老师们。总之,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1、开展教研活动,形成研讨习惯。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树立目标意识,选择教育内容,开展了教研活动。教师经过本教研组的选拔,在园内上公开课,课后认真组织教师反思、研讨、评课,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改变备课形式,提高备课效率。每周五为集体备课日,园领导加入各个教研组参加集体备课,老师们互相探讨、相互指导,教育教学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3、及时总结反思,提高理论水平。我们引导教师及时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体验及得失,写成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或论文,对于质量较好的推荐参加区、市、省各级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五、积极配合,搞好各项活动
1、我园积极配合上级领导搞好各项幼教活动。**区“教学能手”和市“教坛新星”的评比先后在我园举行,对于这些活动我园向来给予积极的配合,精心的准备,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细致的后勤保障工作。
2、积极参加“教学能手”和“教坛新星”评比,有六名教师获“教学能手”、三名教师获市级“教坛新星”称号。
3、我园教师不仅为我们联谊学校——张庄小学送去了两节观摩课,还不畏寒冷,在元月份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城乡联动,邢贯荣带去的语言活动《...》,受到领导和大家的好评。
3、在4月,经过精心的准备,我园三名市级教坛新星xxx、xx、xxx为xxx区的城乡幼儿教师上了《纸的本领大》、《...》、《...》三节展示课,使老师们对幼教的新理念和方法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
4、进行文明教育,做好文明校园工作。我园积极响应上级领导的建设文明校园工作安排,在全园开展文明教育活动,老师首先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显示出一个幼儿教师应有的文明素质;在各项活动中,处处注重对幼儿进行文明教育,还开展专门的文明教育活动,如大班的“环保小卫士”、中班的“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小班的“我的朋友”等活动。
5、做好《弟子规》的教学,进行传统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天真未泯,记忆力最强,最容易教导”这一黄金时期,每天教幼儿背诵《弟子规》。相信经过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们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六、灾难面前,展现我园风采
1、手足口病面前,责任心让我们为幼儿撑起一片安全的空间。当得知手足口病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时,高度的责任心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对我园的教玩具和角角落落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消毒,不仅在教室里安装了紫外线消毒灯,还请消防队的官兵帮我们清扫了教学楼的外墙;不仅对幼儿进行走访,了解幼儿在家健康情况,还利用从网上和教育局培训班学习的一些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对家长进行宣传,使家长认识到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在幼儿复课后,不仅用自编的儿歌、故事等对幼儿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的教育,还加强晨检、消毒等工作,严防死守,给幼儿一个安全的空间。
2、汶川地震面前,博大的爱心让我们尽其所能地为灾区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得知汶川大地震时,我园教职工在高园长捐500元的带动下,纷纷走向捐款箱,总计捐款8000元。捐款结束后,又有几位教师走向献血车。随后,我园的党员积极交纳特殊党费,六位园领导交特殊党费都在500元以上,我园22名党员总计交5000元特殊党费。老师的爱心感染着孩子们,孩子们捐出的铅笔、本子等由我们寄给了汶川幼儿园。
七、细致周到,做好后勤工作
从北京市第三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廉靖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进入了海淀区的名校中关村三小。名校的教师工作辛苦而繁重,他说:“别人总说教师收取家长的礼物如何如何,但是在三小的6年告诉我,那绝对是个别现象。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始终感谢当初在三小工作时魔鬼般的训练。虽然苦,但是这种苦是一种力量,为我后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CCTV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廉靖宇看了以后感慨万千。他一方面惊叹于选手们优秀的专业表现,一方面感慨这些专业演员在综合素质测试上的巨大缺陷。当天晚上,廉靖宇失眠了。他连夜给当时北戏的孙毓敏校长写了毛遂自荐的长信。他说:“我并不认识孙校长,我就是想试试看。一来,我可以继续教书,二来,我可以圆自己喜爱戏曲的梦。”一个月后,廉靖宇接到了北戏的电话,顺利通过了面试、试讲。当年的9月,他成了北戏的一员。
因材施教
文化课对于艺术生来说就是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在艺术院校教文化课,与在普通学校教文化课有什么样的不同?
对此,廉靖宇说:“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教师,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上不求在知识上教得有多深、多高,而是应该尽量在知识面上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北京戏校教书,要想教好可并不简单,想要在课堂上取得好的成果,教师需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技能。在课堂以外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更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因材施教。
多年来对于音乐、戏曲的广泛爱好,为廉靖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他与艺术生之间没有了鸿沟,更方便他因材施教。廉靖宇所教授的班级很多,有京剧班、昆曲班、评剧班、梆子班、音乐班、舞蹈班……针对不同的班级所学的专业特点,廉靖宇设计了他独特的教学模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找到传授的知识与学生们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课程。
而在教学的知识储备上,廉靖宇不仅仅依靠他多年的艺术底蕴,更是利用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吸收着不同领域的信息。当时,每天早上坐公交车、地铁的时候,他会留神观察周围的信息,再将观察、倾听来的信息,整合成一段新闻或者一段故事,在课堂上随机地讲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的知识。又或者将广播里的一些相声段子、“感动中国”这类节目中的生动故事捕捉来,在课堂上换成生活当中的事例,讲给学生听。他说:“如果你讲述一个媒体里报道的英雄事迹,学生们会觉得枯燥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将这些内容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套进幽默的故事里,借用评书和相声的表现手法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觉得很好玩、很有趣。同时那又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东西,会让学生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
目前所有艺术类院校所教授的教材并不是针对专业学生设计的。教案中所要求的重点与非重点并不一定适合专业院校的学生。对此,廉靖宇说:“教材改变不了,我们该怎么在教学上进行筛选分类?有些篇目,教学大纲上是作为阅读或自读不讲的,但是非常适合我们的学生,那么我就拿过来,作为精讲。有些课文没什么意思,虽然大纲要求是必学的,孩子们听不进去,我们不能删掉,那就提纲似的让学生了解一下。
“几篇不同的课文――如《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观舞记》,怎么分配这几篇课文?我不能按照教材统一要求的,这个是精讲的,那个是略读的,那个是自读的来教授。音乐班的同学当然会对《音乐巨人贝多芬》更感兴趣,那么我就将这篇课文针对音乐班拿出来去进行设计。在舞蹈班,我就把《观舞记》拿出来,针对舞蹈班同学的接受能力,从兴趣出发精讲这篇文章。和学生所学的专业沾边挂钩的课文,对于专业学习真的是有好处。比如学音乐的同学,从小可能更专注于音节、音律这些死的东西,而对他所演奏的作品如何理解,作者情况,包括创作的背景是怎样的,很多都不了解。如果能够在文化课上抓住它并讲透,不在于讲授完以后学生的专业技术能有多大的精进,而在于把他们的视野打开了。
“我的教学就是将学生的兴趣点发掘出来,放到自己的教学里面,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课文,学生们一看就有厌烦心理,但是其实对他们的文化素质培养是必须的,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去教。初一初二的课文中涉及的古文并不多,篇幅也不长。写景的文言文很上口,叙事故事的文言文情节很抓人。我绝不浪费这些知识,甚至为了讲明白而不惜花费三四课时的时间。等学完问学生,文言文好玩吗?学生常常说,有时文言文比现代文还好玩。这是因为文言文所在的年代离现在比较远,有想象的空间。孩子们更喜欢了解当时作者的情况,对于时代的背景特别感兴趣。我的理念就是不要一节课上满堂灌,而是做到一课一得。一节课只有45分钟,你不可能每一分钟都扣住他。每一节课如果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个知识点,一个学期下来,那数目是可观的。”
真情真爱
廉靖宇说:“教师需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对于学生来说,廉靖宇既是教师更是朋友。他说:“我与我的学生首先是师生关系,其次是父亲与儿女的关系,第三是朋友关系。我不介意把我的电话号码或者微信留给学生。因为有的时候孩子当面不好意思跟你讲,却愿意在空闲的时间给你发信息、微博留言来袒露心声。这是好事,师生之间需要这种沟通,所以我愿意跟学生建立多种关系。普校有时会讲好学生坏学生这个概念,而在我们北戏却从来没有这个概念。孩子们都需要爱。学生们进入北戏也就是十岁左右的样子,相当于我们的孩子,爱是第一位的。学生再调皮捣蛋,毕竟是孩子。做教师要用真心对待。学生取得好成绩,为他高兴、为他鼓掌;当他犯了错误,为他痛心难过;当他上专业课受伤的时候,为他揪心。我的学生生病了,我会隔三岔五地发个信息或者留个语音给他。对于孩子来说,得到父母的关心,他觉得是天经地义的,而得到老师的关心,这是父母之外的人,又是他所尊敬之人的问候和关心,真的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廉靖宇除了教授年级的语文课以外,还教授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弟子规》课程。“我反对‘泛国学’,动辄拿传统文化说事。传统文化里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弟子规》中‘卧冰求鲤’之类就不合适现在。 但是如‘孝感天’里讲述的舜的故事就非常有意义。但是又不能按照过去的思维去讲述,而是应该有新的侧重点。第一年教的时候,就有学生问:‘他爹和后妈那么害他,他还对他们那么好,这也太愚了吧?’第二年我就将侧重点转移了,不再放在愚忠愚孝上,而是放在趣味上。比如修谷仓那段,最后舜戴了两顶斗笠滑翔下来,我就跟学生说,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滑翔记录。学生一听就很感兴趣。挖井那段也是,重点讲述舜修了U形通道逃生。这里既让学生们知道了孝,也告诉了学生们不能愚孝,坐以待毙,需要用聪明智慧逃生。”
在讲述《弟子规》课程的时候,廉靖宇认为不仅仅需要讲内容,更需要亲身示范。《弟子规》是一种行为规范,最终应该落实在行为上。这就需要老师身体力行。有时,一天课下来很累,他也会想倚着课桌歇歇,但是他会马上提醒自己这不符合《弟子规》中的行为准则。在课堂之外的行动上亦要如此。一段时间下来,他发现,学了《弟子规》的学生们再遇到老师时,会非常真心地与老师打招呼问好了,也会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了。虽然半学期的课并不会就此改变什么,但是学总比不学强得多。“教育者要有信心、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看不到成果,就说算了吧。”教师是需要能够坚守信念的群体。
廉靖宇说:“教师应该像变形金刚一样,要不停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手舞足蹈、时而严肃凝重、时而饱含深情。教师不要自己难为情,只有自己忘我投入,才能吸引学生的思路跟你走。一旦被学生看出你不是真心实意,那任凭你再说什么,在学生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多年来,廉靖宇的课堂总是生动而愉悦的。“我们的学生每天很早起来,上午练功,中午加课,非常辛苦。下午上文化课的时候,如果课堂平淡无吸引力,孩子们恐怕早就睡得叫都叫不起来了。”平淡的话语却有着温暖的关怀,教师廉靖宇,有着一颗对学生无私的爱心。
“我们的学校领导很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始终坚持艺术生不能让‘没文化’拖了后腿的理念。而我们公共教学部更是一个难得的团结的积极进取的团队。在这里,像我这样对教育饱含深情的老师还有很多。每当学生有演出,我们很多老师都会马上订票。当学生们看到台下他们的文化老师为他们加油,会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一次我们的学生演出,老师们特意为他们准备了鲜花献上台去,当时学生感动得不得了。而学生们也会在课堂上用行动点滴地表达对教师的感恩,这种细小的关怀同样也会感动我们。”
一、女性专业榜样的影响作用
就这样被影响……
任何人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去脉络化的。我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职场中的“我”?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回顾在我成长过程中对我具有深远影响的那些女性榜样们。
1.青少年阶段的接纳、包容与鼓励是建立自信的重要影响因素
1977年秋,读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班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一下子点亮了我的小学生活。这位教师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辫子,性格温和,时常微笑地看着我们。她完全不同于以往教授我课程的其他稍微年长的教师:他们很少微笑,批评起人来相当严厉,我从心眼儿里害怕他们。
这位女教师会跟我们说,如果我们专心听讲,授课结束后的时间就给我们读故事,于是那些常常捣乱的同学听课也变得格外专心。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时刚开始学习写作文,每次我的作文中都有红色波浪线画过“好句子”和鼓励点评语。我喜欢看老师写的那些句子和红色的波浪线,于是更喜欢写。老师在全班朗读我的作文,有时候还给年级中的其他班级朗读。而我的写作信心也由此起航。课下,我和同学们喜欢围绕在她的周围,她也欣然接受我们的邀请从办公室出来跟我们一起跳皮筋。跟她在一起,对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我来说,真是十足的开心和满足。
在那个有着严肃的师道尊严、以批评为核心教育方式的年代,小学教师的平易近人、平等对待和持续的鼓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实在弥足珍贵。
1980年秋,读初二时,增加了物理课,恰在此时,迎来了新大学毕业的物理老师,大大的眼睛、短短的辫子,性格温和、讲课条理清晰,与其他老师最为不同的是她的耐心。那时的我对种种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脑子中的问号奇多。老师温和可亲的态度使得我有胆量去提各种问题,而老师总是耐心倾听并与我讨论,这使得我对物理更加感兴趣,并积极地找物理课外读物来读,甚至萌生了做居里夫人那样的女物理学家的梦想。老师的耐心大大地激励了我,使得我敢想问题、敢提问题、敢讲出我对问题的理解而从不必担心我说错了。至今我都认为,初中二年级是我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最为突飞猛进的时期,我想是与遇到耐心、包容的物理老师有重要关系的。
1984年,读高三时,我的英文课老师,大眼、短发,美丽、知性是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她教课轻盈活泼,条分缕析,课下对学生也很是友好,总是能站在学生角度替学生着想。她会跟同学们在课间谈吃什么东西对大脑好,女生适合上哪些专业等等,这样体贴式的谈心跟很多教课后即离去的老师相比,让学生体验到除了成绩之外的关心。因此,同学们都打心底里喜欢她。
1985年进入大学,接触到了更多知性的女教师,她们关心我的个人心理体验,与我分享她们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发展故事,并持续不断给予我在事业发展上的鼓励。这种朋友式的、亲近的师生关系是我青年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回顾这些优秀女士的共同特点是:在职场中不但具有端庄的外表,还很好地掌握有专业知识并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或周围的人。跟她们在一起让人感到舒心和愉悦,她们不只是教师,她们真诚地呈现出自己女性的一面,与学生一道分享人性中的温暖、关爱与成长的部分,尤为难能可贵。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在青少年阶段,是建立勤奋感和自信最为重要的阶段,而此时老师给予我的接纳、包容和鼓励恰恰是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精神食粮,使我始终保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对世界探索的热情,这与功利的考试无关。
后来我也成了中学教师,成了受学生欢迎的女教师。
2.清晰的“理想自我”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参照
工作10年,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荣耀与波折之后,我从原来学习、工作的生物学科转向了心理学。完全出于兴趣的转移。在这转轨的关键时刻,我遇到一位刚从希腊回国的海归派女博士。她是协助我建立自我同一性、实现职业承诺的良师益友。
端庄的外表、大大的眼睛、温和的笑容、睿智而缜密的思维、浓浓的书卷气息,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我听她的学术报告时,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旋律就是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时,对于处于职业发展转折期的我来说,正需要重新整合自我,建立新的职业发展目标,她的出现使我明晰了自己未来新型自我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与她之间有关个人事业与家庭的主题交流,让我坚信我需要做独立的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也正因为她,我才走入了原先想都不敢想的心理学女博士的群体,成为一名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
随着工作平台的不断延伸,我遇到了不同的出色女性,她们身居领导岗位,有教育部女部长、教委女处长、教育厅女厅长、教育局女局长、大学女教授、企业女老总等等,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大大的眼睛、温和的个性、睿智的思维、雷厉风行的行为方式。跟她们一起工作,常有如坐春风的感觉,受益颇多。
那一双双大眼睛究竟象征了什么,让我如此印象深刻?青少年时期看她们,那双大眼睛代表了她们对我温和的关注和接纳。后来出现在我职场中的大眼睛代表了她们思维逻辑清晰、工作干练以及谦和优雅、包容豁达的个性。我深深地知道,这些我欣赏和向往的女性给了我无穷的榜样力量。
二、作为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介入社会工作与实践反思
作为心理教育的专业工作者,我介入的社会工作场域主要是大学和中小学。
1.我的大学工作场域
多年来的心理学学习与教学研究实践使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将自己作为“工具”来进行教书育人。如同罗杰斯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理论,身为咨询师的角色,那个自我要清楚明晰地出现在来访者身边,每一刻当下临在。教师也一样,教师必须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才能够如平面镜一样如实地反映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不扭曲、不忽视、不夸大,如实客观地反映。
我在大学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辅导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选修我课程的研究生群体主要是女生,男生很少,这是师大的特色之一。他们未来的职业定向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心理辅导教师。因此,在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协助他们个人规划自我发展也是我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女生个性中的突出特点:温和细腻、敏感敏锐、外露情感、叙事性的表达风格、重视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我在激发她们领导力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具体实现的机制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促进同学之间的平等对话;鼓励她们积极参与,将个人经验进行分享,带入到公共空间,实现个人经验向公共知识的转化;教育戏剧手法的运用,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激发学生建立起生命的联盟。
而身为女性角色,我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会带有我所倾向的女性榜样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引导女生通过改变认知走向包容、豁达,通过缓解情绪走向力量方面,我适时地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她们搭建平台。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他们的特点展开设计。
(1)重视团体安全氛围的建立。每次上课伊始,我都会把我的这一设计告诉学生们,让他们考虑在课程中如果做这样的内容安排,他们有什么样的顾虑和担忧,他们共同期望有什么样的环境,渴望在怎样的场域中如何被对待……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后,我们达成共识。这是彼此建立安全联系的第一步。
每节课,我都会用5~10分钟的时间,与全体同学做一些集体的热身游戏,让他们彼此之间有一些身体的接触,让他们的肢体和呼吸做一些调整和舒展,让他们放松身体和心情,然后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开始课程学习。
我的课程教学打破传统研究生教学的课堂模式,只要空间允许,我就会让学生把桌子搬离,只留下椅子,围圈而坐,让彼此可以看到彼此,便于交流互动。
(2)案例式教学带入自我成长经历。案例是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叙讲式的。每节课的案例教学,由他人故事引发学生个人案例故事的续讲,由理论回到学生自己的经验。有时,我会运用戏剧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让他们体验角色,开始与不同的角色对话,寻找解困之道。学生反馈,这样的方式对他们自身深有触动,是他们喜欢和需要的教学,一节课下来深感有所收获。
学生常常会谈到爱情、友情、家庭,处于这个年龄,这些正是困扰他们的重要问题,所以,我的课堂总是留空间给这些话题,从社会性别角色的视角引导他们去看,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历史的、体制的因素是如何影响到他们今天的恋爱、婚姻与性的。这也成为我给学生做心理辅导的平台。
首先,在课堂上我会借由青少年的心理现象与成长中的问题切入,引发学生对自身成长历程与现状的关注,将他人的案例与学生自己的经验勾连,让他们从中回看自己,从而给他们一个认识自我的空间。我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从社会性别意识视角出发,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看待男生、女生的成长,男性与女性的互动关系。回看他们在成长历程中,那些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社会性别意识的有来自家庭中父母、亲属,学习中的有关教材,社会中的有关媒体等诸多因素。由此,他们原来不自觉的社会性别意识开始觉醒,认识到在传统男权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文化因素对男性和女性心理成长的挤压。
比如带领他们观看案例视频“我要做男孩”。案例中的女孩儿就因为身为女孩子,从一出生起就不为爸爸和奶奶接受,认为爸爸与妈妈离婚是因为自己是女孩儿,妈妈离婚后的独自哭泣使女孩子萌生出要做男孩子要保护妈妈的信念,于是她剪掉自己的长发、穿男孩子的衣服,以男孩子的行为方式行事。看了这个案例,有一些女生也开始坦言说,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女性角色,“从小一直很努力,就是要做得像男生一样好”,经过讨论发现,原本这个好,其实不必牺牲自己很多女性外在特征来像“男生一样”,而是本身女性也可以做到很好。
另一位女生则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由于贫困和重男轻女的观念,一个家庭如果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的话,一般会竭尽全力供男孩子,女孩子只能放弃甚至要出去打工供哥哥或者弟弟读书。“从小到大,父母以及其他长辈都比较重视我哥哥,我妹妹是老幺,也是比较受疼爱的,作为老二又是女娃的我处境比较尴尬。我记得我是几乎过了上学年龄,父母才想起来让我上学。父母从来没有送我去过学校,包括上学第一天。我哥哥把我送到校门口就去上课了,而我既不知道应该去几年级几班,也不认字。父母也几乎没去给我开过家长会,总是忙忘了。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差不多9周岁的样子,家里所有家务活几乎都是我在做,包括蒸米饭、点炉子、倒泔水、洗衣服、擦炕扫地、交水费电费、购买生活物品之类的,还要照顾妹妹。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天洗衣服,水彻骨的凉,两只手都冻僵了,所有手指关节现在都能嘎巴嘎巴响,而且大件的衣服比我个子都高,衣服浸饱水非常沉,我经常拎不动。一开始承担家务倒不是因为我懂事儿,我也曾质疑过为什么不让哥哥、妹妹干,父母说家务活本来就是女孩子的事儿,没有让男孩子做的道理,而妹妹年纪小,姐姐应该让着妹妹,所以家务理所应当就是我的任务。这些道理显然不能说服还是小学生的我,所以经常提出抗议,结果总是以挨打收场……”
这样一种经历使得她对学习和工作有了非同一般的感受:“从小我学习非常刻苦也非常好强,方方面面都不甘人后。毕业后工作更是拼命,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工作狂一般地投入工作追求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她自己从中了悟到,“从我的经历来看,我从小刻苦学习、努力表现的动机:一是害怕因为是女孩儿而遭遇辍学;二是希望争取到更多父母的赞赏和疼爱。我对于成就感的渴望就是源于此。”听到她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没有脚,生下来就不停地飞,飞得累了就睡在风里。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这种鸟。”我心中感到丝丝心疼。幸好她能从这样的经历回看中看到过往童年经历对她现在做事风格的影响,我给予她的回复中肯定并鼓励她的勤奋,也引导她可以适时地放下重负,从一生长远的发展来规划和看待所做的事情,能够活在当下。
“我要当第一”的案例视频为学生讲述了一位在家排行老五的女孩,出生时一度被父母考虑送人,自小被母亲忽视,所以她立志要争得第一向母亲证明自己的存在:长大结婚后依然抛下自己6个月大的女儿一心去拼命工作。学生看到,“从小被忽视,让她一生都在与这种忽视做斗争。她的幼年,是在等待母亲的关爱中度过的,而现在的她抛下孩子去努力争得工作中的第一,实际上是在重蹈她母亲的覆辙,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的女儿也将重蹈她的覆辙。如果没有对生命的反思,这样的轮回也许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面临职业和家庭,特别是有了小孩的母亲们,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需要经过激烈思想斗争的。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其中既包括社会价值,也包括个人价值。上天赐予了女性成为母亲的特殊能力和荣誉,成为合格尽职的母亲能最大限度上实现个人价值,这种幸福感和责任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人处于开放的社会,单纯的家庭角色不能满足一般人的需求,职业定位和工作成绩同样能带给人巨大的成就感。同时来自经济上的压力也迫使很多女性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而必须去工作赚钱,特别是对于孩子没到上学年龄的家庭,这种矛盾尤为突出。既然二者不能兼得,就只好牺牲一方面。节目中心理学家说得很好,孩子的成长不可重来,宝贵的时光值得每一位母亲珍惜并好好利用,个人工作上的追求可以推后延迟。其次,女主人公在被引导的情况下,说出了自己童年时没有母亲关怀照顾的伤心往事,这些事给她造成的伤害一直影响着她接下来的人生,所以,决不应该让同样的事情再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的年纪也许很小,但是一些经历过的事情却有可能留下终身的烙印,这提醒着每一位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多注意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这样的案例分析,使得未来都会要经历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冲突的学生们思考,究竟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不同阶段生活工作的重心与意义是什么。
在“早恋风波”案例引发的思考中,一起与学生讨论女生与男生的交往问题,学生提出暗恋要不要表白?如何拒绝男生爱的表达?如何避免少女怀孕?男女之间存在真正的友谊吗?等十几个问题,内容涉及有关如何看待两性的差异,如何站在两性的视角互相参看,有关尊重的价值观、观、爱情观等内在价值观等。这些讨论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看清楚个人在两性相处中的误区,辨识其中的价值观及其影响,更多地了解和理解当今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男生在其中获得的启示与收获也非常大,有男生记得“从小父母就不让自己委屈时哭泣”形成他压抑内向的性格,觉得自己承担了太多家庭的期望,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现在他知道,他也可以放松流眼泪,不用再强忍着。
(3)建立生命联盟。我担任班主任的研究生班中有25人,23名女生,2名男生。工作中,我深刻地体验到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以及学业与事业发展问题的困扰。除了通过信件、个别谈话辅导可以协助部分同学外,我根据自己这几年来在“一人一故事剧场”学习和演练的经验,邀请在北京我们自己组成的“一人一故事剧场”演员为学生们做了一场“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演出。
“一人一故事剧场”秉承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每个人的生命故事都是值得尊重的。叙讲个人生命故事的人,在讲述完自己的一段故事后,演员就立刻即兴地把故事中体现的突出情绪或者情节演绎出来,作为一个特定的礼物反馈给讲故事的人。演员充分尊重讲故事人的感受,并较为准确地传达出来这种感受,反馈给讲述人,这种尊重、理解的关系与表达,对讲述人来说,本身就具有对自我再认识的作用,对情绪是一个很好的宣泄表达,对其中经历的创伤也具有一定的疗治作用。在剧场营造的安全氛围中,学生可以将压抑多年的故事讲述出来,关于与初恋对象被迫分开的故事、曾经在初中被同学孤立的故事、因为自己一次任性而失去了最好朋友的故事、那个挣扎在是与男友相处多一些还是与同寝室同学相处多一些的故事、那个毕业时说好不流泪但最终还是任眼泪四溢的故事……这些有关爱情、友情的故事对他们来说都那么相似,撞击着每个同学的内心。讲故事与听故事、看故事与演故事,让他们彼此可以看到对方也看到自己,从情绪的释怀中学习成长,拥有前行的力量,从而学习如何建立起学生彼此间的互信与互助关系,学习站在他人立场想问题看问题。这样的情感互动使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同时也建立起生命联盟,相互支撑前行。
2.中小学工作场域
作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我来说,不断出入中小学,与中小学教师打交道是我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我自己也曾在中学做过10年教师。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辛劳与坚持,幸福感与无力感并存的感受亦深有体会。
我曾在一所县级高中调研,听到那里一个办公室8个35岁左右的青年女教师有7人患子宫肌瘤,女主任对我说,“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快乐起来吗?我们要快乐!”
我牢牢记得她的话。我一直想,作为一个女性教育科研工作者,我究竟能为她们做些什么?
我读博士做论文时,女儿上小学,我与她讨论我论文的主题词:尊重。我问她,“你觉得‘尊重’是什么意思呢?”她对我说,“你可以问我什么是‘快乐’,为什么你不研究一下‘快乐’呢?快乐多重要啊!”
我也牢牢记得女儿说的话,“快乐”最重要!
作为一个母亲,一个研究青少年教育的女性专业工作者,我能为孩子们的幸福快乐做些什么?
(1)关怀和尊重。所以,我的课题紧紧围绕着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方向。在一所小学里,我鼓励校长与女教师们一起建立起行动研究团体,运用教育戏剧来做教师培训、设计教学、开展班级活动,至今我们已经一起工作了两年。这期间,我给她们做访谈,倾听她们关于个人成长的故事和关于职业发展的打算以及遇到的困难,交流中的一位女教师眼睛里闪着泪光说:“从来没有人可以这样听听我都做了什么、在想什么、困难是什么,以后怎么发展的想法,这种感觉真好!”
在课题的进展过程中,始终会遇到研讨、培训时间不能完全保障的问题。这些教师大部分需要下班后赶去接孩子,我们活动时她们有时候需要请假带孩子,父母有病时她们需要到跟前去照顾,虽然她们有时会表现出焦虑、不耐烦、抱怨,但是她们还是一路坚持下来。我特别能理解她们的不容易,因为自己同样经历过。因此,我知道此时她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关怀和尊重。
(2)目标引领。在课题进行中,我不断地在与教师们交流,问她们做这个课题对她们自身的意义是什么?无论是在对她们的访谈中、培训中、设计课程中、结题总结中,我都自始至终不断地追问她们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断明晰的过程,也是她们不断开始职业承诺的一个过程。一旦建立起这样的意义联结,她们就会把进行行动研究真正看做是自己的事情,投入地去做,为改善她们自己的处境而努力。
(3)自我获得新的发展。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开始迅速成长。一位教师这样说,“我觉得自己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育方式上都是一次真正的蜕变和突破。作为一个从教20多年的班主任,传统教育的观念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更多的教育方法来自于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方法,班会课和思想品德课都以课本讲解为主;学生犯了错误,也是以严肃的谈话、批评的方式解决;有不良的班级风气出现时,更多的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因为这种方式是我所擅长的,不用过多思考的,是手到擒来的,思维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沿着惯性一直走下去。我会把所有我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念认真而操心地灌输给学生,当然学生对你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候会有一些感动,但是当你一再重复那些老掉牙的道理和人生格言时,孩子眼神中的厌倦、烦躁告诉我:我们已经听够了,你的话已经说过n遍了。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学生了,他们厌倦说教,他们讨厌婆婆妈妈。我发现,这种传统的灌输、说教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了。”“通过课题研究过程,我发现其实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潜藏着如此的热情和动力,我可以和学生一起疯狂,我可以在学生面前不正襟危坐、道貌岸然,我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笑容,我可以是课程中的一个角色,我可以和学生一起进入角色的表演。总之,在学生面前,我放下了教师的架子,摘下了自己的面具,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这种感觉很轻松,很快乐。更重要的是,在自我改变的同时,我发现学生眼里的我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学生在周记中告诉我,他们在戏剧课上得到了从来没有享受到的快乐,他们感觉上这样的课非常愉快,更让他们吃惊的是原来严肃的王老师居然这样会讲故事,居然能够如此快乐地和他们一起说笑。他们告诉我,你笑起来非常好看!”这个蜕变过程让这位教师自己欣喜不已。
(4)自我效能感提升。随之,职业成长也逐渐展开。“我感觉通过戏剧教育课上的沟通和交流,我和学生的关系更融洽了,我们相处得更加温暖和谐了,彼此的心灵贴得更近了,这也是我从教几十年来很少体会到的感觉,师生的界限几乎不存在了。”“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尤其是在自我成长方面有了突破性地进步,开阔了视野,打破了以往僵化的思维定式,为我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成长的平台。”
另一位教师则发现原来给高年级学生上课时没有几个主动发言的,课堂很沉闷。而现在“在教学《自己他人社会》这一课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们的小剧表演。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交通事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严重后果,更牢固地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我设计了让孩子们表演交通事故后,再现肇事司机家庭和受害者家庭生活场景的小剧表演。学生们淋漓尽致的表演让我震惊:他们设计了大量的台词,准备了必要的道具,很多道具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很多孩子还自编了动作。看着他们夸张的动作,投入的表情,我感受到他们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样的课堂上,再没有单纯的大道理的讲述,也没有被老师和同学遗忘的‘沉默角落’,每一个孩子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传达自己的见解,借剧中人物角色的扮演深刻体会课堂带给自己的感悟,进而达到思品课的教学目标。”这些都是很少有的欣喜现象,让教师们看到她们自己改变后带给学生的新的变化,她们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和愉悦感不断地增强。
最近我们的课题正在进入结题总结阶段,她们的文字让我深切地看到了我们共同坚持了两年的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我尤其感到欣慰的是她们自身的成长,是她们带给学生的新的教师形象、新的课堂氛围和新的师生关系,我想这可能就是女儿要的那种快乐!那些女教师要的那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