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00:5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进修学校 职能拓展 管理制度 信息化 资源配置
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钻研及进修等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而教师培训是教师综合素质得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保障。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教师必须通过培训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贡献出更多的力量。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来看,在它的职能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因此,对学校职能进行拓展,是大势所趋,更是促使其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以下内容将对如何拓展进修学校的职能作出比较具体的分析。
一、建立健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不仅能够为进修学校职能的拓展提供保障,而且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力。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对学校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作出进一步的完善与说明,尤其是针对学校工作的考核机制作出严格的规定,并且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绩、工资等相挂钩,从而在提高工作人员主动积极性的前提下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尝试实行由县教育局分管局长并且担任学校校长的兼职制度,不断地加大对县级进修学校的领导力度,同时在学校的各项建设与发展中尽量给予政策性的倾斜,保证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硬件设施等都能够及时到位;再者,对县级进修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等要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评估和督导,县教育局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去学校参观与走访,掌握进修学校的实时发展情况,并且针对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建设性的要求和意见,从而为进修学校的进步提供良好的帮助;还有,县级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强化学校建设的地方性的政策规章制度,促进县级进修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以及建设朝着更加合理的轨道迈进。当然,学校领导者还要及时与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他们针对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工作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为学校的飞跃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催化剂成效。
二、强化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网络是时展的产物,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进步提供了不可多得活力源泉,进修学校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好信息化建设的强大作用。具体来说,其一,要加快学校内部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学校要配备具有先进装备的多媒体教室,并且与本县的因特网和教育网实现良好的联通,让参训的教师能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具备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每位参训的教师配备专用的电脑,促使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在电脑上备课、在网络中交流、参与网上培训等,逐步构建出科学的“网络化校园”;其二,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构建现代化的远程教育网络,尝试开展交互式的、适时的广播式教学、课堂教学,并且借助于附带音频、视频传输功能的交换软件,拓展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且在网络聊天中进行课程材料的传输、问题的讨论、课堂效果的评价等工作,让进修学校发挥出更多的功能;其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领导者要安排专业人员,开发和建立符合本校发展实际的信息库和资料库,创立专门的区域性继续教育的网页以及专业的信息资料刊物,以方便本地的领导干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查阅、咨询、学习和下载,为基础教育的普及提供最有价值、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在此进程中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要从资源整合入手,要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政府、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进修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经费的合理机制,并且开发出更多的利于经费筹集的良好渠道,可以以政府拨款为主,建立教师教育专项基金以及接受社会无偿捐赠等手段,不断地充裕学校的教育经费。还有,要大力改革学校教师培训的人事制度,通过外请内聘、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手段,夯实培训学校的师资队伍,并且针对具体培训情况进行专业方向、教师素质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从而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多所需要的人才。与此同时,学校文化在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方面占据着比较核心的地位,因此要加强学校文化的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构建清新独特的校园环境,为教师提供舒适、高雅、优美的学习环境;还要搞好学校的制度化文化建设,通过科学的规章制度以及工作守则的界定等,引导进修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更好的满足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尝试通过网络、广播、校园展示牌等多种形式的宣传,逐步形成“发展至上、教师至上和服务至上”的办学与培训理念,在提升整个校园文化水平的同时,也为学校软实力的增强奠定扎实的基础。
结束语:改革开放以来,在普及义务教育以及完成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等方面,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做出了不少卓越的成就和贡献,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和任务,县级进修学校就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革发展走向和管理策略,不断地拓展学校的职能、夯实学校的教育体系,从而在教育事业腾飞的进程中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吴迎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转型与发展》.中小学教育培训.2003(01)
受县政府委托,我就全县《山区乡(镇)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的整改情况做如下汇报,请予审议。
2010年10月28日,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山区乡(镇)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指出师资问题已成为困扰山区乡(镇)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对此,县政府十分重视,针对山区乡(镇)生源分散、学校分散、教育资源分散的实际,从加快盐都崛起、构建和谐叶县的高度出发,对我县山区教育进行了专项调研,深入基层、深入学校,听取汇报、查看实情。调查中发现,山区乡(镇)教师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教师人数的70%以上,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存在,这些都制约着山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县政府与涉教部门负责人一起,针对我县山区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逐条分析,认真研究,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多策并举,确保山区学校师资充裕
(一)双管齐下,保证山区学校教师数量。一是在充分把握山区乡(镇)师资状况的基础上,县政府制定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和“保证山区乡(镇)教育发展基本需要”的山区学校教师配备原则。要求有关部门要根据山区学校教学实际需要确定各学校实际编制。并规定任何单位和部门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山区乡(镇)中小学教师编制。二是对全县山区乡(镇)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适度增加弹性,定期核编,随时调整,既不让过多的编制成为财政负担,也不让过少的编制束缚山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这样,为山区学校有充裕的教师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倾斜政策,改善山区学校教师结构。由于受省定教师编制的影响,我县自XX年以来,未成批次招录过教师,致使全县教师已出现了结构性断层,山区学校尤其严重。县政府为改善这种状况,促进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建立了教师队伍纳新长效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时招录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实行到山区学校服务制度,新招录的教师至少到山区学校任教三年。二是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山区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育内部活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县城镇学校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从2010年起,城镇学校支援边远农村薄弱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的做法,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支援工作以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为主,采取支教教师评先晋职优先的措施,引导城镇教师有序向山区学校流动。
种种措施,为从根本上改善山区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供了政策保证。
(三)抓住关键,稳定山区教师队伍。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条件、工作条件的限制,山区乡(镇)的教师比其他地方的教师付出更多却回报更少,生活更清苦。因此,山区学校教师流失比例相对较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新增的教师也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学校工作,这也是导致山区学校教师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以上情况,依据《叶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县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县政府建立了教师人事调配联席会议制度。今后凡是教师的调动,都要从全县教育系统工作大局出发,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集体决策。同时,我们理顺了教师工资拨付渠道。县教体局设立教师工资专户,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直接拨付到教师工资专户,再按照各乡(镇)中心校上报的教师上岗考勤情况审核后,由银行。这就从根本上遏止了用人单位管不住教师的现象,山区乡(镇)教师队伍也更加稳定。
二、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为提升山区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山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一是结合当前教育工作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素质为主线,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实施新一轮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此,我县制定了《新一轮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方案》。从2010年开始,计划用五年时间,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活动坚持全员性和均衡性原则,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小学新教材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班主任岗前培训、小学英语音体美教师培训为主要内容,将培训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同时,组织省、市、县骨干教师培训,充分发挥山区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山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二是加强山区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校本研修是引领山区教师立足本校实际,发现、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进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依托“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我们制定了山区乡(镇)校本研修工作实施规划,以此来督促、指导山区教师的校本研修工作,提升山区教师的整体素质。三是在提高山区教师教育教学艺术水平的基础上,以师德大讨论活动为载体,对山区教师重点开展“扎根山区,献身山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从而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师能精湛的山区教师队伍。
(二)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积极培训山区学校教师。长期以来,我县教师进修学校陷入了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而全县教师特别是山区亟待提高能力的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师资只能外聘,培训场地只能租赁。县政府为改善这种状况,一是将教师进修学校从职教中心分离出来,由县教体局局长同志兼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增强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作用。二是积极为教师进修学校筹建独立的校址和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培训设施,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培训模式、培训方法,使之真正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山区教师素质的主阵地。四是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对山区乡(镇)教师进行轮训,反复锤练其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其业务素质。
(三)规范人事管理,杜绝离岗、替岗。为加强对全县教职工的管理,结合我县实际,依据《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县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县教体局建立了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严格系统内部人事管理。出台了《县教育系统教职工考勤制度》,成立了教师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教师考勤管理。一是对各类违规离岗、替岗、兼职教师发出通知,限期说明情况,并接受纪律处分。二是建立教师上岗考勤情况月报制度,小学以中心校为单位、初中以学校为单位每月将本单位教职工上岗出勤情况上报县教体局教师管理办公室,并按照《县教育系统教职工考勤制度》与工资待遇挂钩。这样,干与不干一样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各类违规脱岗人员也迅速上岗。这些措施保持了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打造了一支相对稳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山区教师队伍。
(四)以“两个论坛”为手段,抓好“两支队伍”建设。校长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抓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一是按照县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县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抓好山区学校校长和班主任的选拔和聘任。将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有管理经验、有奉献精神的同志选聘到山区学校领导岗位上任职。二是加强山区学校校长和班主任培训。对有事业心、有上进心的校长,派出外地学习培训。在此基础上,我县将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培训校长和班主任。三是我县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中小学“校长论坛”和“班主任论坛”。要求山区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和班主任全员参加论坛活动,通过论文评选、个人讲演、集中座谈、参观走访、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相互交流,总结管理经验,凝聚管理智慧,探索革新途径,共商山区学校发展大计,推动山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五)以“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山区学校办学质量。为加强山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县教体局开展了“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以校长论坛和班主任论坛为抓手,加强山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以师资培训为抓手,加强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推动山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以教育教学质量经验交流会为抓手,推动山区薄弱学校加快发展;以教育创新为抓手,探索山区教育质量提升新途径。印发了《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评价指标及责任分工》,评价指标分为队伍管理、教育科研、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安全稳定五个方面,由分包领导和责任股室督导各项工作的落实。对山区学校全面考评,量化计分,推动了山区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倾斜教育资源,优化山区办学条件
(一)加快山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为将山区教育资源集约化,便于分散的学生上学和提高教育质量,结合山区生源分散的特点,县政府决定优先在山区乡(镇)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农村中小学定点布局调整工作,加快山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目前,常村、保安两个试点乡(镇)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正在健康运行,辛店、夏李两个乡的五、六年级学生也已实现寄宿。
一、立足基层,选准切入原点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理念,从我们进修学校的职能而言,若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实施新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最为有效、途径最为便捷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作用如何呢?我们通过全县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评价反馈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可以概括为:(1)、形式单一:每年一次的考试毫无意义,等同虚设;(2)、流于形式:抄袭为主,知识点在教师头脑中没有任何痕迹;(3)、观念过时:考试中所反映的教学理念不适应现代教学需求;(4)、浮于表面:只做表面性文章,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需求向悖;(5)、内容浮浅:培训仅限于说教式的灌输,培训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6)、关系僵化:进校工作因不能服务基层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引起基层学校领导、教师的强烈不满。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出应对策略,探索出符合我县实际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二、深入调研,把握研究方向
建立《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探究》的模式,是一项有难度的综合性实验,涉及到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涉及到教师进修学校传统培训模式的改革、培训站位、环境条件、培训经费的投入等等诸多因素。对此,我们培训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学校领导、教师的意见建议后,采取及时随机深入调研、理论联系实际、反馈跟踪信息,课题研究与行政行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斥巨资加大“专家引路”的规模
为揭开新课程理念的“神秘面纱”,在教育局、进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三年中先后聘请了北京教育学院、市教育学院、天津师大等院校教授、市教科所专家、特级教师、优秀校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工作委员会两位教授莅临我校讲学。几次讲学盛况空前,反响强烈,均取得圆满成功。
2、通过“自修反思+学以致用”力促教师把理论转化为“内功”
专家精彩的案例分析,精辟的理论讲解,以及活跃实用的互动研讨形式,深深留在大家的头脑中,大家对照专家的论断积极开展反思,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本校、本班的教学实际加以转化应用,边摸索、边教学、边总结,大家在不断的研究摸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普遍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在短期内有了飞速提升,经过教学中的积极尝试,普遍认为效果很好。
3、深入探究,志在践行,力求“共同发展提高”
这是我们课题实验所最终达到的目标。通过专家引路,广大教师深入地展开了自修与反思,并力求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真正把专家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内功”。在这种精神的带动下,使他们的素质能力、知识水平的有效提高。广大教师一致反映这种新型模式使他们受益匪浅,力求共同体高成为基层的共同呼声,他们迫切要求强化培训,渴求进一步的学习提高,力争在专家的引导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教学骨干。
三、大胆探索,建立新型模式
“专家引路+自修反思+学以致用=共同提高”这一课题,既有理论探讨意义,又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本课题从开始酝酿就受到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热切关注。现在,我们认为这项课题的研究已经顺利完成了“两个建立”,实现了“三个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课题研究实验完成的“两个建立”是:
(一)建立了适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理论框架
实践表明,教师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的培训工作比以往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专家引路+自修反思+学以致用=共同提高”这一新模式的建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县教师进修学校多年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体系,其成果将指导和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了与基层领导、教师的深层信任关系,强化了服务意识
多年来,基层领导和教师对进修学校的继教工作呈现贬低态度,如何缓解矛盾就成为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课题实验研究进入攻关阶段,为深入了解实验研究效果,我们再次在几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教师中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仍从五个方面入手,内容涉及:1、通过“专家引路”,基层教师对新课标理念达到的的理解和认识过程以及掌握程度的调查分析;2、开展“自修反思”并力求“学以致用”后,对教师提高素质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情况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基层领导和教师对继续教育新模式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并表示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付诸实施。同时,他们积极评价进修学校的培训工作实用有效,找准了站位,体现了服务意识。
课题研究实验所实现的“三个提高”是:
(一)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通过我们开办的几次卓有成效的大型“专家引路”培训活动,并对基层教师对新课标理念达到的的理解和认识过程,以及掌握程度的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专家揭开了新理念神秘的面纱,大家产生了清晰的感知,意识上不在认为高不可攀或过于神秘,思想上产生质的变化。
(二)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开展“自修反思”并力求“学以致用”后,我们通过深入基层对教师提高素质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情况的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家普遍反映专家精彩的案例分析,精辟的理论讲解,以及活跃实用的互动研讨形式,深深留在大家的头脑中,大家对照专家的论断积极开展反思,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在短期内有了飞速提升。
(三)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驾驭能力
一、加强理论培训,强化科研意识
1、圆满完成培训工作。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给学校工作带来极其的不便,但我们依然按照2002年制订的《教科研培训计划》,一手防非典,一手抓培训。针对不宜大面积集中的实际,我们积极挖掘各校的内部潜力,以教师自学、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提倡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全镇所有在职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参加培训率达到100%,其中71位教师撰写了课题实施方案,交案率达到100%,71位教师参加了市进修学校的教科研专题测试,通过率达到100%。圆满完成了培训工作,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为深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拓展教师学习空间。2003年,是我校教育科研学术氛围较浓的一年。一是“请进来”。6月,邀请市教科所副所长徐炳炎到校作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科研工作》的专题讲座;8月,邀请市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徐金珠到校作了《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的主题报告;同月,邀请衢州市教育局基教处杨治平老师到校作了《新课程标准的思考》的学术讲座。与名家、名师面对面的交流,近距离的接触,使广大教师受益非浅。二是“走出去”。上半年,教科室主任参加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科室主任培训,并赴台州进行考察学习;暑期,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了新课程通识培训;下半年,组织教研组长参加教研组组长培训。各类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二级培训,从而达到全体提高,全面优化的目的。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科研工作
1、健全管理机构。2003年,我校申报的课题达到了5项,为了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的实效性,校教科室开始推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由课题组组长主持本课题的研究,教科室给予协调指导和帮助,形成了教科室——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三级科研管理网络。
2、制定科研规划。根据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编制的《“十五”后三年教育科研课题指南》,结合本校的实际,教科室组织力量制订了《石门镇小学2003——2005年教育科研规划》。根据这个规划,教科室制订了2003年的教科研工作计划,给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3、完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我校依据衢州市、江山市两级教科所的有关课题管理规定,制订了《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实施细则》、《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学习制度》、《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研究制度》、《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开展科研活动,提升科研成果
1、开展课题研究。1月,衢州市和江山市2002年度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结果揭晓,镇中心小学的衢州市一般规划课题《小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获三等奖,江山市一般规划课题《轻松愉快,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二等奖。2月,教科室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对2003年度衢州市一般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研究》进行了阶段总结,并形成了阶段成果报告,印发给每位教师。10月,教科室又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全面总结,理清了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研究报告。11月,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告上交衢州市教科所鉴定。
2、积极申报课题。由于上半年经过了教育科研的全员培训,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2004年的课题申报工作也异常火热。教科室共收到课题研究方案6份,经筛选后,选择其中了5份上送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申报立项。5项课题全部通过审定并立项,其中由教科室申报的课题《农村小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和评价策略的研究》被列为衢州市2004年度重点规划课题。立项课题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创下了我校历史之最。
3、组织论文评选。5月,教科室组织教师参加了市学科论文评比活动,共收到论文36篇,经过评选,选出了其中的22篇上送到市教科所评选。6月,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共有17篇论文获奖,其中徐强老师的论文《对中小学生性教育的几点思考》获一等奖,叶立忠和姜利红老师合写的《以开放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德育自化》获二等奖,获奖数量和获奖等次在农村小学中名列前茅。
4、深化科研内涵。科研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科研的着眼点应该在课堂。要走教育科研的内涵发展之路,就要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为此,教科室和教导处紧密合作,通过开展听课、评课,着力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着力在课堂教学落实研究成果,检测研究成果,为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优质的服务。
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2003年,教科室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尚有不足;群体科研的氛围尚未形成;村级小学的科研工作尚未启动。
教育科研是学校进步的不竭动力,教师又是教育科研的主体。2004年,我市将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全体教师而言,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个机遇。在新的一年,我校教科室力求以课改指导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大力倡导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领会课改精神,把握课改方向,适应课改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冷思考;教师信息素养;集中培训;针对性培训;差距
2004年12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四川省在200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笔者作为一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同时就成为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教师。
近几年来,先后培训过十多个班,也在三所中小学进行了数十场次的校本培训。对比这两种方式的集中培训,就笔者所在地区内发现有一些东西值得反思,这种反思可能是对大规模集中培训加点冷水,降一降温。
1.培训的基本目标与实际目标的差距很大
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意图:树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周济)概念,从教师培训、考试、论证着手,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目标有以下四点⑴完成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任务⑵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体系⑶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构论证制度⑷形成丰富的、高质量的多种媒体教育技术培训资源。
实际培训过程和考试中,大多数老师来参加培训意图是为评职称取得一个国家级的证书,为将来的评聘增加一个砝码。国家的意图是完成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任务,但到地方就有个45岁的分界线。实际上越是年长一些的教师越是必须要培训的对象,在中小学校中45岁的教师多数具有中高级职称并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但由于没有评职称的压力,多数没有参加过培训。这在近两三年来的各种级别培训(基于互联网方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一个问题,本身专业水平高、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在这种互联网方式的培训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例如网上发贴、投稿、网上提交作业等都不能独立完成,有人中途弃学。这部分人是教师队伍的精华之一,但对教育技术从理念到能力都比年青教师差很多,这是对“第一资源”的极大浪费。
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考试是一个促进方式,但现实中考试成为集中培训的主要目的。我培训过的学员中有大量的教师在工作中从来没有用过培训的内容,因为他们的学校设备很少,使用不方便等原因而把参加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学校内的校本培训由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目标(如远程设备使用,资源库使用、专用教室设备使用)培训的效果就要好些,参加的人员也针对性强一些。
2.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如何解决?
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由省、州(市)、县培训点来具体实施,各个培训点基本只有一个网络教室和一个培训平台(局域网网站)。这种设置就重理论而轻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实际教学中远程教育设备(模式一、二类)才是大多数山区学校的现实,而教材中两种重要的教学设计(授导型和探究型)所要求硬件设备都高于学校的现实。教师进修学校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多数学员对教材中的设备从概念到实体都贫乏,可以想象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去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认为,各个县应选择一所同时配置有远程教育模式一、二设备、多个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室的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要有大量的实体设备教室供学员进行教学实践,学员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情选择不同的教室来进行实际的操作,同类学校的教师互为师生,具体实践一些课题,方能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促进所任教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对培训对象进行分解,开展针对性培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细分为三个,分别针对三类人员,教师、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人员。具体构成如图1。
由于标准中对三类人员的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及要求的不同,因此在培训中应分解不同工作的人员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笔者在培训中常常会遇见一些教师在几期的培训中都来了,有的说是学校安排不出人来了,有的是与校长关系好,每次都安排来了。
如何理解三类人员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分设不同内容有侧重点的培训班是对县教师进修学校及教育局师训部门提出的新课题。我认为,对管理人员应侧重教育理念,注重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的重要性的学习,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学习等等;对教学人员侧重教学设计,课程整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技术支持人员注重技术能力的大面积提高,设备维护能力等等的学习。
4.大胆改革现行教材,送教下乡
四川省所使用的现实教材为北师大版教材,笔者认为这本教材对大城市的学校比较实用,但对于山区的学校则过于“西方化”。学员反映美式的教学设计理念对山区的学生难度过大,特别是探究型教学和基于Webquest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从硬件到师生的信息素养都还不成熟。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笔者认为可改革现行教材,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弱化技术的痕迹。
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应注重几个方面。
4.1是基于互联网的使用能力的提高,从学会上网到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工作。
4.2是对各种教育资源库的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好中央电教馆的九年制教学资源远比在网海中捞沙子来得快些。
4.3是学会与人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成果,行成一种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科研的工作方式。
培训机构还应该做的就是送教下乡,进行多种方式的针对性培训,让培训真正成为基层教师最需要的学习。让教研员与基层教师“联线”,提出“以校为本”的培训构想,把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建设以及个性化发展的主阵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一定会蒸蒸日上,作为培训者应时刻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发展,不断的引导他们深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工作,不断的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达到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全体教师培训的目的。
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注重的不应该是集中培训的形式,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目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必须根据教师特点进行有效的集中培训,让每一位参训教师通过集中培训都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为提升全市教育局长、中学校长现代教育理论水平、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振兴发展,日前,赣州市教育局在赣州中学举办2014年全市教育局长、中学校长研修班。这是该市连续七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在本市接受高层次培训。(陈小兵)
近年来,南昌市青山湖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夯实教育教学硬件建设的同时,青山湖区非常重视软实力的提升,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郑石金 刘小英)
于都县明德小学利用国旗下讲话、“感恩母亲”主题班会等活动,布置“亲手为妈妈制作感恩贺卡”“在家为妈妈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等体验性作业,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之爱、师长之爱、社会之爱,从而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学会去关爱、感恩他人,善待同学,好好学习。(丁晓春 曾罗福)
为预防紧急突发事件,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九江县第一中学举行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习。为确保演习活动顺利举行,活动前,学校召开了紧急疏散演习工作会议,制订了详细的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任务,要求各处室、各班级做好动员工作,学习相关知识,讲解演习步骤。随着警报声响,各班在老师的组织下,迅速离开教室,有序地撤离到学校操场。教学楼的各楼梯口、转弯处,都有专门人员协调指挥,整个演习过程井然有序,有条不紊。通过此次演习,使师生掌握了在遭遇紧急突发事件时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本领,也对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高 娟)
新余市渝水一小集中以整顿早操、课间韵律操和眼保健操为契机,从“三操”入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学生“三操”质量有所下降的趋势,学校先后利用班会、校园广播进行广泛宣传。对此,大队部值日干部定时对各班的“三操”情况检查评分,行政值日领导课间操清点到场正副班主任,一天一小结,一周一通报,并记入到班级、年级组量化考核中。经过近期的整顿,学校各班的“三操”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活动初显效果。(胡小安)
为满足县城公办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促进城乡教师之间交流,经大余县政府研究同意,大余县2014年城区学校公开选调教师工作于近日正式启动。据悉,此次考试坚持自愿、择优选调、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县内外农村乡镇学校服务满五周年以上和县外城区对等学校工作的在编在岗正式教师中,选调39名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选调岗位由大余县教育局根据城区学校教职工编制和教学需求情况统筹制订,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和体育以及初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和体育。统一考试分笔试和说课两部分,按4∶6的比例计入总分。 (朱 程)
近日,为贯彻落实《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安福县举办了一期全县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上岗培训班。全县共112个民办幼儿园240余名园长、教师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由县教育体育局主办、县教师进修学校承办,培训对象为全县各民办幼儿园未经县教育体育局考核取得上岗培训合格证的园长、教师,培训内容主要为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幼儿教师教研活动及写作指导、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幼儿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等,培训时间为期6天。(颜 丹 谢清萍)
7月22日,赣州市幼儿园教师自制玩教具制作展评活动在赣州市保育院南区隆重举行。此次参加展评的玩教具全部由园长、教师、幼儿共同参与设计制作,用无危害的自然材料、废旧物品等进行制作,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就地取材方式制作出一大批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趣昧性、创造性、简易性、安全性的各种类别的玩教具。全市各地各幼儿园共选送175件作品参加展评,其中省级示范园74件、市级示范园63件、普通园38件。通过专家评审,评出省示范园组一等奖1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4个;市示范园组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4个;普通园组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6个。除此,还评选出17件玩教具代表赣州市参加全省幼儿教师自制玩教具评比。展评活动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搭建了保教工作的交流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幼儿园教师自制玩教具的热情,促进了全市幼儿园教师自制玩教具水平的进一步全面提高,对今后充分发挥自制玩教具在幼儿园教育与游戏活动中的作用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日,修水县教育体育局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利用暑假空闲对全县民办幼儿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以适应幼儿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全县民办幼儿园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302人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采取集中面授和校本研修活动相给合的培训形式,集中面授主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办专题讲座。培训内容主要有:学习幼儿教育法律法规,推进幼儿园安全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及其教学;协调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助推健康幼儿成长;规范幼儿教学管理,严防幼教“小学化”和保姆式现象;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幼儿保教质量。此次培训聘请了省级幼儿园培训专家和理念新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课。( 雷水华 冷春晓 卢才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推进我区“三新”建设为目的,以建设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为重点,全面提高我区教育的综合实力,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福建省教育强区。
二、创建教育强区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教育强区工作,力争用2年时间,使我区教育在教育管理职责依法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水平提高、终身教育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办学条件全面优化、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等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的9项A级指标都达到或超过省评估标准;使我区教育在管理职责、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育经费、事业发展、教育质量六个方面的45个B级指标和95条评估标准都达到或超过省评估标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元化的具有海沧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力争在年顺利通过福建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争创全省首批教育强区。
三、创建教育强区工作任务
1、成立区创建教育强区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教育的副书记、副区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镇(街道)和区直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协调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成立创建教育强区自评工作小组,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担任组长,负责督查、指导各镇(街道)和区直各职能部门落实各自承担的相关任务。
2、各镇(街道)工作任务: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按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做好年—年涉及教育工作的有关统计和总结;重点抓好社区教育、校园周边环境维护与整治、扶助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关心“三残”儿童、依法动员辍学生复学等工作;加强社区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社区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文娱、体育活动;开设成年人教育课程,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根据《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意见的通知》精神,对照《海沧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和计分方法(修订)》,开展每年的教育工作自评,做好备查资料的整理归档,并于每年月日前把自评报告和工作总结送交区创建教育强区自评小组。
3、区教育局工作任务:负责创建教育强区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合理进行各专项工作小组分工;规划、落实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及配齐、配强学科教研员;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做好年—年期间教育发展的全面总结;按照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做好自评工作,抓好薄弱环节的整改;做好各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协调、指导全区各镇(街道)、各部门开展创建教育强区的各项具体业务工作。
4、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工作任务:负责收集年—年期间区委、区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文件、照片等资料;督办创建教育强区工作的相关事项;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对贯彻落实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总结;审核海沧区申报教育强区自评报告并送区委、区政府审批。
5、区委宣传部门工作任务:负责对年—年期间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进行总结;协助制作海沧教育专题片、画册;协调新闻单位大力宣传海沧教育的成果;指导区直单位、镇(街道)、社区宣传建设教育强区涌现的典型和好人好事。
6、区发展和改革局工作任务:把创建教育强区列入《海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把教育工作纳入年度计划;按照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有关要素,对教育发展计划、改善教育设施等工作以及在年—年涉及教育的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总结。
7、区财政局工作任务:按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达到法定“三个增长”;及时拨付上级下拨的教育专项经费;按规定征足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做到全额拨付教育使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教职工年度工资总额的2.5%拨付;不截留、不平调、不挪用中小学财政专户预算外资金;保障校安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及其它项目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落实各项经费补助政策;对涉及教育的财政工作、经费管理以及年—年区财政对教育投入情况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对每年度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分析报告。
8、区司法局工作任务:负责按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把学校普法工作为重点列入“六·五普法”计划;加强法制教育,检查、指导学校普法工作。
9、区综治办、区公安分局工作任务:按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重点做好整治学校周边环境,配齐综治副校长,预防青少年犯罪以及防火、治安等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师生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予以有效实施;严厉打击扰乱学校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区公安分局为镇(街道)完善文化户口册提供居民户口和流动人口资料。
10、区文体局、科技局、民政局、残联、科协、工会,团委、妇联、关工委工作任务: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技、文体活动;加强对学校工会、妇女、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业务指导,努力提高学校工会、团队组织和家长学校工作水平;协调做好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扶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11、区编办、建设局、人劳局、卫生局、审计局、城管和执法局、地税局、工商局、国土房产分局等各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任务:根据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本部门职能及工作实际,为教育工作、辖区内学校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镇(街道)及有关部门教育工作职责按厦海委办[]82号文及签订的创建教育强区工作目标责任书遵照执行。
四、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措施
(一)履行教育管理职责,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制定并实施《海沧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布局、结构与规模,办好民办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街道、职能部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教育工作政务公开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依法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和文化市场的治理,维护学校周边环境。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教育投入效益。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建立教师调配交流、考核任用和补充机制,保障教师权益。按照中小学布局规划配置教育发展用地,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困难问题,为教育办实事,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海沧教育的发展,宣传创建教育强区的意义,形成领导带头、各方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营造全社会重教兴学良好氛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划建设好区青少年宫等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多渠道、多形式建设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辖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偿向中小学生开放,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社会环境。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条件水平。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用2-3年左右的时间,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工程、学前教育工程、信息化工程、教师培训工程、社区教育工程建设。力争年6月前,建成双十中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京口岩小学、霞阳小学二期、锦里小学二期,建成东孚幼儿园、霞阳幼儿园、海沧中心幼儿园。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确保教师进修学校的校舍、设施设备、师资队伍按省定标准配备。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电化教育装备水平达省级示范学校(园)标准。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以学校为单位,80%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各种设施、设备达到省颁标准。教育部门要全面统筹、合理配置,用好用活资金,各有关部门要把创建教育强区摆在优先的位置,做到特事特办,为学校排忧解难,保证有关工程按计划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三)推进各类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消除“大班额”现象,解决好城区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推进学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有序推进0~3岁早期教育工作。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优质配置。教育教学适应新课程需要,学校内涵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健全保障机制,大力普及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规范学籍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就学保障制度、义务教育档案资料制度、义务教育学额巩固制度。教育事业发展各项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
(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省定编制标准配备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特殊教育教职工配置满足事业发展需要。配齐配足紧缺学科教师,根据需要开展教师转岗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与年龄结构。有序开展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工作。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活动。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培养计划;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加强校长的履职考核,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培养一批优秀教师、优秀校长。教师进修学校切实履行教师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的职责,不断强化教师培训、教研功能。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建立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制度,完善师德监督考核机制,提高全体教职工师德水准。
(六)强化课程改革实验,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的政策、经费保障与社会引导,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化素质教育社会环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重视以班主任为主体的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加强养成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常规。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探索建立、逐步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各个阶段教育形成一批办学特色鲜明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优秀成果,能起到辐射示范、优化整体作用的学校。
(七)构建终身教育运行机制,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完善“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社区教育经费筹措、资源共享、队伍管理、考核评估、表彰奖励等规章制度。开拓、整合社区教育的硬件、人力和信息资源,健全以区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街道市民学校和镇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社区居委会教学点、村文化技术培训点和各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建设一支“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广大志愿者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为社区成员提供便捷教育服务,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等各种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基本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区。
五、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步骤
1、组织动员阶段
(1)开展创建教育强区的调研工作,制定工作方案。
(2)成立海沧区创建教育强区领导小组及自评工作小组,建立机构,明确职责。
(3)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动员大会,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和全区人民积极支持、参与创建教育强区工作。
(4)召开教育系统动员大会,号召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全力以赴投入创建教育强区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为创建教育强区多作贡献。
(5)教育系统各基层单位认真组织学习领会有关文件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理解内涵,认真做好自查工作,查缺补漏,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把创建教育强区工作落到实处。
(6)针对全区自查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抓好整改落实,积极推进创建教育强区工作。
(7)东孚镇年教育工作接受市督导评估。
2、自评、督导阶段
(1)迎接市政府对我区学前教育进行专项督导。
(2)区政府年教育工作督导自评(“对区督导”)。
(3)区政府年教育工作接受市级“两项督导”复查。
(4)区政府创建教育强区工作自查自评。
(5)区政府向市政府提出教育强区核查申请。
3、市级核查、整改提高阶段
(1)区政府接受市级核查评估验收。
一、不一样的课程设置
以前的大多数教师培训,课程都是专题性的,重在理论认知与知晓操作,具体到实际操作的内容不多,而本次却不一样,主要突出实际操作,这主要缘于调研的结果。
第一轮调研,培训对象数量调研,分两次进行。一次是由教委人事科进行摸底,要求各学校报送在村校工作的教师情况,由此统计出村校教师的基础数据。然后由进修校挂出培训对象,让各校再次进行核实与更动。根据培训人数,大约1800名的规模,进修校初步确定分两轮培训,每轮培训5天;培训内容初步定为专题培训,分师德专题、教育理论专题、教学设计专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主任工作专题、学科教学论专题、教师专业成长专题、有效教学专题8个,每个专题半天时间。
第二轮调研,村校教师的教学生存现状与培训需求调研。由进修校的学科教研员负责,通过问卷调查、召开村校教师座谈会、听课观课等形式,对全县的村校进行分类别、分区域的抽样调研。通过调研,完全推翻了预设的8个专题的培训内容,几经座谈征求意见,几经研讨,形成了以“提高村校教师教学基本功”为主题的以备课模块、上课模块、听评课模块、班队活动设计模块的培训内容,并形成了培训课程表(附表)。
二、不一样的培训方式
1.分类实施小班化培训。根据村校大多数是包班这一现状,把近1500名培训对象分成语文、数学两类进行培训,语文、数学学科的申报由教师自己在第二轮摸底调研时填报。每类设20个班,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与两名学科辅导教师。每班学员最多38名,每名辅导教师最多辅导19名学员。 2.认真遴选辅导教师。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在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前提下,辅导教师就至关重要了。我们首先召开汉丰一至六校的校长会,一是听取他们对村校培训方案的建议,二是让他们按教学尖子、师德楷模、管理行家、沟通能手四个条件同时具备推荐辅导老师。
3.扎实开展辅导教师培训。在村校教师培训展开前,提前一个月举行辅导教师培训,先集中讲培训的重要意义与相关要求,然后分语文、数学两组分别开展培训,既听取他们对培训内容的建议,更让他们明确重点、明确职责、明确做法,让他们初步掌握备课、上课、班队活动设计与听评课这四个模块的实际操作要点,确保他们提前精心准备,做到早启动、早筹划、早安排,统一认识、统一要求、统一行动。
4.统一要求与分班实做相结合。为确保20个班对备课、上课、班队活动设计与听评课这四个模块的培训要点与培训要求能够统一,采取了总辅导员在总控制室讲解,辅导员在班上组织学员收听讲座的方式,每个模块的讲座时间不超过90分钟。总辅导员讲授完毕,由辅导员组织本班学员进行讨论消化与实际操作。将总辅导员讲的操作要点一一落实到每个学员的实际操作之中。
5.统一辅导教师的辅导流程。20个班40名辅导教师,为保证每班的每名辅导教师的辅导内容与辅导行为基本一致,我们明确了辅导教师的操作要点。
三、不一样的培训保障
1.教学保障。培训分语、数两轮,每轮历时5天,4个培训内容模块用时4天,备课与上课模块各用了一天半时间,而专题讲座的时间又只占一天半时间的八分之一,其余时间均是在辅导教师的个别辅导之下的现场实际训练与操作,力求听得懂、记得住、用得来、效果好。在时间安排上,五天的培训时间里,学员每天都应于早上6:00起床,晚上10:00归寝,每天上、下午各排两节课,中途休息20分钟,每晚排90分钟的晚自习时间(最后一个晚上除外),晚自习由班主任到场两个晚上,辅导教师到场两个晚上,每个晚自习均有规定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每天白天的每节课与晚自习,均要不定时地点名一次。
2.考核保障。本轮培训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结业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由单项考核与出勤考核两个方面组成,单项考核由4个写作即备课稿的写作、教学设计的写作、听评课稿的写作、班队活动设计的写作与2个论坛(见课表)的发言情况组成,结业考试采用书面纸质方式进行,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计成绩。单项考核不合格者应在培训期间补修合格,合格与良好等级可在培训期间自己申请补修高等级。至培训结束,每项考核还有不合格者,该次培训的总成绩视为不合格。
奉友彬同志自工作以来,认真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爱校、爱岗、爱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待学生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家长做到: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待自己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另一方面,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奉友彬同志2000年分配到奉家镇双林中学工作,任教的数学、生物在镇知识检测中均获得第一名,2001年委以重任,调到奉家镇中心学校工作,但任两个初中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此后还任教过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科目的教学工作,所教的科目在镇知识检测中都名列前茅。2010年下半年,奉家镇上团中学撤初中申办小学寄宿制学校,原任初中很多老师人心惶惶,很多初中老师都申请调到其他学校,导致已读八、九年的两个初中班缺少任课老师。奉友彬同志主动申请来到上团中学,担任初中C49班的生物、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2010年镇中心学校组织的知识检测中,所教生物平均分获得全镇第一、数学获得全镇第二。2011年全镇知识检测中所教小学数学获得全镇第一,生物在会考中平均分为87.8分,高出镇平均分17.1分。2011下学期担任C49班的物理、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期末在镇中心学校组织的知识检测中,所教数学、物理科平均分获得全镇第一;2012年上学期中考,所教物理科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均获得全镇第一的好成绩,数学在全镇知识检测中获得第一, 2013年至2018年,奉友彬所任教的科目在每次镇知识检测中都是第一名,特别是2016年所任教的C52物理在中考中获得新化县第六名的好成绩。
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除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主持学校的制度建设工作,撰写的《奉家镇上团中学常规管理制度》实用性强,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狠抓安全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奉家镇上团中学2014年被评为新化县校园文化示范校园,2015年被评为娄底市安全文明校园,2018被评为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积极与各爱心组织牵手组织关爱留守儿童和支教活动,自2014年以来,长沙市虹心助学会、洗心支教团、雨浓义学社利用节假日在奉家镇上团中学开展了24期支教活动,资助了60余名学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在爱心组织的帮助下,2016年上团中学成功申办了湖南省书画等级考试考点,有彭弈鸿、奉鑫荣等30多名学生通过考试拿到了全国书画等级考试证书;有陆璐、奉诗茹等20余名学生参加CCTV全国希望之星英语比赛长沙赛区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
积极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提高了驾驭课程的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尝试,主动采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讨论、思维的方法,训练学生能力,,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体现,近几年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教学基本功竞赛都名列前茅。2006年撰写的《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获市级壹等奖、省级贰等奖;2007年撰写的《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获市级贰等奖;2008年撰写的《为青春导航》获国家级一等奖;2009年撰写的《自主探究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获市级贰等奖。2011年8月在“健康教育”读书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奖;2010年12月参加的初中物理优质课竞赛中获中心学校一等奖;2011年4月参加的初中化学优质竞赛中获中心学校一等奖;2012年4月参加的新化县教师基本功新修炼第一批培训小学组教学比武中荣获一等奖。2013年3月评为新化县第二届骨干教师,聘为新化县首届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2014年9月评为新化县师德先进个人。2015年10月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中执教的八年级物理《质量》获县级一等奖。2017年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执教的《PPT的快速制作》获县级一等奖。
近几年的年度考核结果为:2013年、2014年为合格,2015年、2016年、2017年为优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在东北的一个部队里服役。一次,我探家路过北京,在北京火车站候车厅临上车时,在忙忙碌碌、拥挤不堪的情况下,有幸瞟了一眼类似电影屏幕上的画面,当时,听人说那就是叫电视。尽管自己完全不知道电视是什么东西,但回到家乡,还是当做骄傲的资本向家乡父老作了一番吹嘘。
1977年冬,我在县广播站工作,在老职工雷雨的带领下,去普觉区架设广播线路。我们都跟着雷师傅鼓动群众支持我们的工作:“乡亲们,咱们现在架这个广播线路,是为了不久的将来家家户户都能看上电视。据说,距离咱们不远的遵义城里,如今已经能看上电视啦!‘嗒’的一摁开关,不光能听到歌声,还能看到跳舞、打球、演戏,好看极了!”当时说得大家兴奋极了。
1984年,我在甘龙区卫生院做财会工作。一次,我和刘庭颂等医生去毗邻四川秀山(今属重庆)县城进药品,我们住宿的旅店里安放着一台小黑白电视机,我不会开,也不敢动。见多识广的刘医生“嗒”的一拧旋钮,映入眼帘的全是一些刺眼跳动的雪花,夹杂着阵阵嘈杂的噪声。反复开关都是如此,什么也没看到,只好关掉电视睡觉。
1986年,我在松桃参加全县工会建设“职工之家”财务工作经验交流会时,下午散会前,工会陈主席热情地对大家说:“同志们,你们大多来自基层,很不容易看上电视。今晚七点钟,咱们特别在工会礼堂招待大家好好看一场电视。可不是黑白电视,是彩色的!”
“彩色的嘛,就是看起来花花绿绿的。”没等我们几个乡巴佬请教,旁边有位好心人就主动告诉了我们。
“哎呀,那咱们参加这个会可真是沾光了。”
晚饭后,大家兴冲冲地抢先来到了工会礼堂,终于等到了晚上七点整,工会主席按时给大家开了电视。我们迫不及待地等着“花花绿绿”的彩色电视画面,可是,工会主席捣鼓了半天,也没弄出个什么名堂来,不但没有画面,连声音都没有。半天的工夫,我们只看见一会儿一片红,一会儿一片绿的,跟泼了红绿墨水似的。最后,大家也觉得没希望了,带着遗憾悄悄溜出了礼堂。
不久,我上省城贵阳参加《贵州日报》第五期通讯员培训班学习,看到贵阳市的很多房顶上安有不少白色的“大锅”。当时不知道那是啥玩意儿,也没空儿向别人打听,后来无意中才听人说,那是电视接收天线,具体叫什么名也搞不清楚。直到我们乡下有人安了那玩意儿,才知道那个设备 叫“天锅”。
上世纪90年代,一次进城,在孩子姨妈家看电视,孩子姨妈手里拿着个长方形的东西一按,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就变了。“哟,有那东西,人不用走到电视机前就能调台,好科学啊。”当时出于面子,也没好意思问那个东西叫什么。
后来,大儿子大学毕业被分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他姨妈家搬了新房,将那台过时的小黑白电视机送给了儿子。我有机会进城去儿子家,就能美美地看电视了。1998年1月16日,我的家乡甘龙正式通了全国电网。通电典礼大会还没召开,我家就花了1630元买了一台21英寸的长虹彩电。从此,便能痛痛快快地坐在家里看电视了。
石敦奇贵州省松桃县畜牧局职工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途径,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展开都有重大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既可以促进我们的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下面,我就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要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智力水平和技能状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施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同龄共鸣现象和人际关系、生活特点和心理倾向、个性特点以及思想深处的东西。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还要了解学生的过去,预测学生的未来。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密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二、要关心和爱护学生
关心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爱的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学生内心才能体会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爱,并内化上升到可信。当然,教师的关心不是做作式的,需要抓时机,找苗头。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教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教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诚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都需要被别人尊重。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强烈地要求认识自己,要求独立地处理问题。他们往往对长者的意见不盲从,对现实问题不苟同,对社会与未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特点,以真挚的爱去关怀他们。教师既要看到学生积极奋进、自我完善、独立自主等优点,给予充分信任与尊重,又要看到学生的片面性、不稳定性以及幼稚、盲目自大等弱点,给予热情的帮助和严格的要求。
四、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虽然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要强于学生,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和高效的必要保证――因为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下进行的。现实的师生关系中往往出现不平等现象,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民利。
五、要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甚至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都同教师的评价方式相关。教师有时就因一次评价错误或评价不当,而从此在学生面前永久性地丧失权威。因此,教师应客观地评价学生。评价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他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心理状态。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一、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的组建是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导师制”背景下的县级教师培训者团队的建设,成为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建设高素质导师团队的重点在于遴选出好的导师,导师是保证“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开展和良好运行的核心人员。在导师的遴选上,四个项目县共同遵循一个遴选原则:依据本县义务制教育阶段学校及幼儿园的数量与分布情况,专兼结合,整合全县最优质的教师资源,采取学校或个人推荐申报、县项目办考核选拔的方式,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善于沟通、对该项工作有热情的学科骨干教师及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遴选进入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
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的成员由来自县教研室、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师培和中小学一线各学科特级教师、优秀教研员、省市县三级学科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组成,对符合上述条件和要求的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让其优先进入团队。县级导师培训者队伍人数一般在20~50人。例如,四川省苍溪县根据导师遴选条件,在全县通过层层推荐、条件审核和领导审批,项目启动之初确定25名教师成为正式导师,其中学科类导师21人,学校管理类导师
2人,教育科研类导师2人。这25名导师中,有特级教师3人,中专高级讲师、中学高级教师8人,省市骨干教师10人,在全县均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
项目县在组建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后,会根据工作需要,相继遴选和组建乡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和校级导师培训者团队。例如,甘肃省崆峒县将政府督学遴选进入区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将培训、指导与督导三项职能纳入区级导师团队。该县教育局根据项目工作推进情况,再次发文建立乡级及校级导师团队,形成紧密相连的县(区)、乡、校三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共同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是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证
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四个项目县分别成立以县教育局局长担任小组长、副局长担任小组副组长,由教育局办公室、人事股、计财股、教研室、项目执行办公室、项目学校主要领导为组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同时,设立由项目领导小组直接管理的项目执行办公室,一般由本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直接管理和处理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的日常事务与考核评估工作。
2. 建立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县级导师团队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的顺利开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制定有关政策支持文件,如《青川县导师工作职责》《青川县导师考核制度》《西和县导师基本要求》等。例如,四川省苍溪县制定8条县级导师制度:一是县教育人事股统一掌握导师使用权,导师所在单位服从人事股的派调;二是制定导师职责,明确工作要求;三是县项目办提早规划导师下校计划;四是导师小组定时交流研讨制度;五是建立导师团队学习培训制度;六是推荐导师成员参与各种工作室活动;七是适当提高导师津贴,用师培费予以补贴;八是实施导师工作激励制度。
3. 统筹规划项目推进实施进度
县项目办根据本县项目学校数量和分布区域特点、导师数量、项目启动时间和结束时间,对导师在全县范围项目学校的指导推进工作实施统筹安排,合理划分。例如,四川省青川县从该县县域特点出发,根据全县37所中心校(含九年制学校)、
7所村小、4所幼儿园分布在八个行政片区的情况,将全县的县级导师按学科比例均衡搭配,24位县级导师被分成几个导师小组,以行政片区的中心校为“原点”支持学校,逐个向中心校周围的村小辐射,采取“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方式,充分发挥中心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校本研修等方面的引领示范职能,突出片区中心校的“中心”职能。在时间规划上,采取一年时间打基础,两年时间全覆盖,再用一年时间实施导师制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第一年,在全县行政片区项目学校中,选择20所项目学校进行支持;第二年,在兼顾指导第一批学校的基础上,重点走访6所项目学校,同时走访支持第二批24所项目学校。又如,甘肃省崆峒县,有县级(区级)导师团队成员20人,还遴选出乡级、校级导师团队成员11人。该县通过导师团队支持崆峒区16个乡镇的中心校,以中心校为活动支点,向周边学校辐射。按照崆峒区的地理状况和服务区域划片,建立2~4个活动基地集中指导,对活动辐射片区内的171所学校,坚持“送培、送法、送研、送督”到校的做法,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分级分层培训是确保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成功的重要条件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要有适应这个职责的专项能力。如果导师自身专业化水平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或者不能使用这些理念、方法和手段指导和帮助教师,很难为基层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1. 导师角色认识的培训
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促进遴选出来的准导师逐渐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全方位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教师。第一,通过培训认识并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导师的多重角色:需求评估者,能通过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诊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分析教师需求和制订指导计划。第二,通过培训,成为能给乡村教师提供适切的通识性培训、专题培训和个别指导的新型培训者;能在教师中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鼓励学校教师之间互动交流;成为能给乡村教师提供和推荐相关资源的资源提供者;善于发现乡村学校人力资源,调动学校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示范和学科引领;善于发现优秀教学案例,组织和调动教师进行优秀教学案例的模仿教学和案例的加工改造。
2. 导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补充培训
导师应掌握成人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全纳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导师制基本理论等,明确导师的职责及任务。此外,也要对导师进行专业实践知识的补充培训,包括了解参与式培训的特点、教师需求调研工具的开发、教师需求分析技能、课堂观察与课堂评价能力、演示和讲解能力、培训能力、教育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及协助学校和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的能力等。
国家级培训重在引领省级专家、县级导师认识项目特点,明确项目目标,理清省、县两级工作思路,学习并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四川和甘肃两省的省级培训,按照国家级培训的要求,瞄准项目目标,紧扣县级导师需求,采取集中培训与后续跟踪指导相结合、项目规范性培训与当地需要灵活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搭建项目现场工作经验交流平台和县级导师工作经验交流平台,进行典型示范和典型引路的培训,让省级专家团队成为项目有力的直接推动者。
此外,形成有效的分级分层培训模式:国家级专家培训省级专家和县级导师―省级专家依据本省实际再培训县级导师―县级导师培训本县域内乡、校导师及一线优秀骨干教师。与此同时,国家级、省级专家巡回跟踪指导县级导师,县、乡、校导师采取三条途径直接支持服务于乡村学校的师生。第一,为乡村学校教师提供即时的、现场的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第二,提供适合儿童需要的图书、体育器材和教具。第三,举行学校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教育。
四、分组包片包乡,定点定人定内容,定时定期到校,是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保障
1. 分组包片包乡
四川和甘肃两省的县项目办将导师团队成员进行分组包片(或分组包乡),每组负责3~4个片区或学区内所辖的学校。导师小组在每学年年初,统筹做好到每所学校开展工作的计划,报县项目办,由县项目办发文至每所学校。一方面,提醒导师所在学校提前调整好导师在本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项目学校提前将校内校本教研活动等与导师到校开展工作相衔接,达到与项目学校的学年度教学教研工作基本同步。同时,县级导师结合导师小组分组分片包乡区开展项目工作特点,搭建联片校本教研平台,指导乡村学校教师开展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式。
2. 定点定人定时到校
除导师小组定点到校外,四川省苍溪县的导师个人定点负责1~2所学校开展工作,这些导师能适时引领其他学科的导师来校共同解决教师需求问题。项目县还要求导师所在单位,须每周给出导师两天时间保证到项目学校开展工作。
3. 定点到校定内容
第一,导师团队每次到项目学校,须借助随行车辆载上图书包、教具包、音乐包、体育包、游戏包和上网本等教育资源到校,导师要充分利用上述资源包带领项目学校师生开展相关活动。第二,导师要背上培训资源包,包括教师需求菜单包、导师专题讲座包、教材分析包、教学设计包和课例视频包。第三,导师到校工作基本流程为:与校长教师沟通、现场听课、课堂示范、有效课堂教学研讨、观察学校校园环境及师生精神面貌、巡查安全卫生、巡查学生读书活动和文艺活动等全方位的指导和培训活动。第四,填写好开展工作的各项记录,撰写当日反思笔记,做好收集信息数据的整理、分析与研究。
各省项目县县级导师团队在这一环节中,分别形成自己的工作流程。例如,甘肃省西和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包括:计划安排―目标设计―进校指导―进班听课―观察记录―交流反馈;甘肃省崆峒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为: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现场观察―问卷与档案分析,深度访谈,现场听课―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调研真实需求―认真研究,商量对策―返校解决问题―跟踪调查,检测解决效果;四川省苍溪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是“三个一”行动:一次到多校解决同一问题,一次下校导师进行一次小结,一次下校带回一个问题;四川省青川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七个一”规定动作:每到一校,同该校校长或中层管理干部座谈交流,相互沟通信息;看教师一份教案;听教师一堂课;评教师一堂课;上一堂示范课;评一张试卷;结对帮扶1~2名本学科教师。
五、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模式,是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
通过导师5年时间持续地跟进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各地县级导师团队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探索和形成本土化的、操作性强和实效性高的工作模式,形成苍溪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青川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西和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崆峒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和导师制背景下的行动研究模式等。
1. 苍溪县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模式
苍溪县导师培训者团队在工作中探索创新总结的“教师培训四大策略”“导师‘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教师专业成长五步提升目标”“四途径”培训工作模式,在导师的实际工作中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是操作性强且支持有效的工作模式。本文重点介绍苍溪县导师培训者团队的“‘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苍溪县导师通过入校指导实践、经验交流和总结提炼,逐步形成苍溪县导师团队“‘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第一环节导师门诊,第二环节团队会诊,第三环节导师引领,第四环节实践提升及第五环节持续跟踪。
在第一环节,导师到校后,首先是门诊导师的角色,对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通过“观察”“听”“问”“查”“访谈”等方式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归因分析,确定解决方案。在第二环节,门诊导师对教师和学校的重难点问题,采取导师团队会诊制度,即小组门诊导师向导师团队介绍本组成员发现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拟解决方案,经导师团队成员充分讨论、分析和发表建议后,团队最后提出几种最佳解决方案。实行团队会诊,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可得到准确诊治,防止门诊导师误诊,让解决问题不走或少走弯路。在第三环节,导师引领。门诊导师带着具体实施会诊方案再次深入学校,采取讲座、示范、互动研讨和提供资源等各种不同方法,使重难点问题得以解决。导师下校引领的过程,是对门诊方案和会诊方案的运用与检验,具有实践性和实效性强的特点。在第四环节,教师按照导师的会诊方案,在导师的引领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最终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让自身能力得到提升。第五环节,持续跟踪。门诊导师持续跟踪学校教师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运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工具对教师的专业进步和学校的发展做出正确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指导教师调整个人专业成长计划,同时导师也应调整下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最后,导师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情况形成报告,及时反馈到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育局,作为新一轮诊断式培训的起点和依据。
苍溪县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是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是“循环―提高―再循环―再提高”的过程,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在螺旋式循环中逐渐提升,会有效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2. 甘肃省西和县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模式
西和县采取“1+2>3”的示范引领方式,即一名导师带领、培养两名学区骨干教师,两名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在学区和学校之间进行课堂比赛或教学经验现场交流活动,扩大项目活动的覆盖面。此外,该县建立学科沙龙,由县级导师、学区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三级导师分别组织一线教师,开展不同主题的学科沙龙活动,探讨教学心得、教法设计、案例收集,并总结经验。此种方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各学科和各层级教师交流学习的空间,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还能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至今,西和县全县已形成百花奇放、各具特色的学科沙龙链。
3. 导师制背景下的行动研究模式
项目县的县级导师在经过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对行动研究方法与操作流程的培训后,分别指导项目学校组建行动研究小组,同时适时引导教师以行动研究为抓手,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问题的一系列研究活动。例如,四川省苍溪县元坝小学立足于有效课堂的“七步法”校本教研模式,已在村级小学推广。“七步法”校本教研模式包括:反思教学,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设计预案―初次上课,实验预案―说课评课,修改预案―再次上课,验证方案―归纳总结,完成方案,通过行动研究实践,参与研究小组的教师共同认为,行动研究对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有效,同时促进教师养成研究反思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