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22:3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用统计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盲源分离,自然梯度算法,自适应步长
引言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中,很多观测信号可以看成是不可见的源信号的混合,这意味着源信号和传输信道都是未知的,仅仅由观测信号对未知的传输信道和源信号进行估计的问题称为盲源分离(Blind Signal Separation,BSS),所谓“盲”是指(1)源信号不可观测;(2)混合方式未知。硕士论文,自然梯度算法。BSS技术是当前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军事雷达技术、通信信号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3]。硕士论文,自然梯度算法。
在Amari[4]的自然梯度算法中,步长的选择对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步长越大,算法的收敛速度就越快,但同时会引起算法的稳态失调;步长越小,算法的稳态误差就越小,但同时收敛速度变慢。本文算法在迭代过程中,适时对步长进行优化,使得算法在保证稳态误差的情况下收敛速度大幅提高。
1 线性混叠盲源分离模型
假设有n个相互统计独立的未知源信号,经过未知的传输信道后获得m个观测信号,写成矩阵形式为:
(1)
即,该模型称为盲源分离的线性混叠模型,称为混叠矩阵或者传输信道,t为时间指标。硕士论文,自然梯度算法。盲源分离的任务就是在源信号和传输矩阵A均为未知的情况下,仅仅由对源信号作出估计,通过学习,寻找一个满秩的分离矩阵W使得各分量之间尽可能的独立,依此作为对源信号的一个估计。若全局矩阵[5]的各行各列只有一个元素接近于1,其余的元素皆接近于0,此时估计信号是源信号的一个拷贝。硕士论文,自然梯度算法。
2、Iformax[6](information maximization)盲源分离算法
Informax算法采用信息传输极大准则,通过调整分离矩阵使得非线性输出与网络输入之间的互信息最大:
图1 Informax 算法原理图
由信息论知识:
(2)
边缘熵: (3)
微分熵: (4)
得到代价函数:(5)
与分离矩阵无关,优化代价函数为:
(6)
即算法通过调整通过调整分离矩阵,使得(5)式极大。
采用自然梯度算法搜索代价函数(5)的极值点:
(7)其中: (8)
第个分量:(9)
称为激活函数,是对源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的近似估计。硕士论文,自然梯度算法。
3、改进的自适应步长算法
在信号分离的初始阶段,由于信号之间的强相关性,算法需要使用较大学习速率,以加速信号的分离,到了算法的后期,需要跟踪分离出来的信号,同时还需要捕捉未分离出来的信号,此时较小的步长可以满足需求,以分离出剩余的信号。硕士论文,自然梯度算法。算法收敛时满足:
(10)
计算过程的迭代式为[4]:
(11)
当(9)式成立时,算法的迭代式满足:
(12)
由(11)式可以看出,当[7]取值较大时,则信号分离情况较差,需要较大的步长,算法趋于收敛时,取值趋于0。所以可以依据取值大小调整步长。现有定义如下:
(13) (为源信号个数)(14)
(15)
综合(10)(11)(12)(13)(15),本文的自适应步长算法可以描述为:
(16)
令,设置小的正数,当时算法收敛。
4、计算机仿真
随机选取混合矩阵,两个语音信号为:
图2:源声音信号图
Fig2:Sourcespeech signal
混合后的信号图像为:
图3:混合声音信号
Fig3:Mixture speech signal
还原后的信号图像为:
图4: 还原声音信号
Fig4: Recovery speech signal
串音误差曲线图[8]为:
图5:串音误差曲线图
Fig5: Crosstalk error
5总结:
本文在对自然梯度算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算法迭代过程中步长适时调整的依据,在加快算法收敛速度的同时兼顾稳态误差,通过计算机仿真,本文算法的收敛速度明显优于原算法,且稳态误差较小。
参考文献:
[1]张贤达,保铮.盲信号分离.[J]电子学报,2001,29(12):1766一77.
[2]CardosoJF.Blindsignalseparation:statisticalprinciples.ProceedingofIEEE.[J],86(10):2009-2025,1998.
[3]E.OjaThenonlinearpcalearningruleinindependentcomponentanalysis.[J].NeuroComputing,17(1):25-46,1997.
[4]SAmari.NaturalGradientWorksEfficientlyinLearning.[J].NauralComputation,10,251-276,1998.
[5]CardosoJF.Blindsignalseparation:statisticalprinciples.ProceedingofIEEE.[J],86(10):2009-2025,1998.
[6]RLinsker.Self-organizationinaperceptualnetwork.Computer,[J].21:105-117,1988.
[7]一种改进的步长自适应EASI算法。[J].舰船电子工程,2006,(2),P137
[8]AmariS,CichockiA,YangHH.Anewlearningalgo2rithmsforblindsignalseparateion[J].NeuralInformationProcess2ingSystems,1996,(8):757~763
一、对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个别访谈法和专家评审等方法。理论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文献数据库,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文献内容,一方面详尽地了解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明确国内外人文科学成果评价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层次结构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确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形成相应的论文类成果和应用对策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取实证研究样本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另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与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创新,将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二)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具备研究生培养的石油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国内顶级院校、地域差异的院校、省内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相关大学网站收集相关资料以及通过相关的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除此之外,我们重点选取了二十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三)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选取,最终有21所高校被列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研究这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评价体系的细化分类,另一方面探析各类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内部的权重分配,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分配的规律。
以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所石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为蓝本,结合其他18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将21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统计结果:一级评价指标的论文选题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学校统计数量21个;要求选题前沿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3个;要求选题新颖性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一级指标论文水平主要包括七个二级指标:要求研究方法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文献综述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5个,要求写作的逻辑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2个,要求论文研究难度与工作量的学校统计数量8个,要求材料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观点鲜明、立论正确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新观点与新见解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潜在的社会效益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获奖或的学校统计数量4个。一级指标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五个二级指标:要求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书写的规范化的学校统计数量10个;要求设计图形、图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学风严谨性的学校统计数量5个;要求摘要表述简洁规范反应核心内容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答辩情况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回答问题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报告重点及阐述情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着装及态度情况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
(四)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原则
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六项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评估对象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指标的内容应明确,数量需适当,同时,同一参评项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使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水平,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现实意义。独立性原则。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一指标被修改或调整时,其他指标应具有适当的独立性,不会因某一指标的修改和调整而使评价指标或评价结果之间相互矛盾。
二、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重新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答辩用)
三、评价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该评价体系针对科研管理者、专家和2013年毕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实际应用,该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经使用即得到了学生、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的一致好评,一致认为该评价体系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客观科学: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实际水平。严密可靠:该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项目和权重比例之间的关系是严密的,选择的应用对象具有代表性,评价结论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进行可靠评价。操作简单:与其他评价体系相比,该操作步骤简单明确。答辩之前学生可以通过该体系判断是否符合答辩标准,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评价体系衡量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并督促学生。答辩时各答辩评委可以准确科学的评定学生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
一、国外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环境代价评估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及对环境价值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的代价意识较中国早。
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首次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体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与内容,并指出市场机制自身无法消除外部性,应该实行政府干预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庇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国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互持平,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随后帕累托、卡尔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继提出了系列性观点,并与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环境代价的评估的理论基础。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展了环境代价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和实践,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美国政府委托相关的研究机构就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经济影响开展了定量化的评估和计量工作。并已将由马歇尔、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论应用到了水、大气污染代价定量评估中。
自产业革命开始后,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而且还有比之更为严重的生态系统损害,这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和关注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环境破坏者补偿由此带来的环境代价。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损失的评估计量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之带来的是有关的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得以滋长生根。而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为评估环境的非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不可直接计量的非使用价值(如存在、选择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学界逐渐完善了环境代价的评估体系。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还开展了重要污染物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场价值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代价评估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不同层面逐渐开展,挪威、法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SNA)的研究工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组织力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办法。提出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建立环境卫星帐户,对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把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统一起来,在各种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则、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内的三个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而作为环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环境代价评估在计算对象的内容上,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全球系统层次,从环境资源核算扩展环境服务核算,从经济效益核算扩展到人类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代表的新一代环境代价评估技术。
虽然不同的环境代价评估方法的得到了应用,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发达国家针对水资源开发、森林资源开发、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论方法比较成熟、案例分析较多。而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代价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这是因为国际上在注重环境代价核算时的这一、二十年来,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开发一般都没有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够。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控制环境代价的制度问题一般被假设由市场机制所包容,并放在环境与资源框架内分析,缺乏对资源环境空间负外部性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明显不适用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监测和量化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国内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资源,不仅会消耗资源,而且还会带来生态破坏,产生环境损失,国内有学者已开始对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进行定量研究。雷明围绕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核算这一主题,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提出一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应用问题如绿色GDP核算、绿色税费、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成对此一体化核算体系还进行了实证。这些成果总的来讲仍是理论太强,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对矿产资源与环境资产价格的确定、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价值帐户的设置以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徐篙龄认为中国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对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的目的和用途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及这种计量缺乏充分而完备的可计算性。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行环境损失评价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曹凤中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为了对污染损失的价值进行货币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评估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的程度。他认为这样基于成本的方法对支付意愿的估计偏低;二是计算环境污染损失必须确定环境污染程度与健康损害间的剂量―反映关系,但我国却缺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源,因而使环境价值的评估缺乏真实性;三是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因而他主张加强中国环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学和综合研究。
此外,张金屯、黄广宇、青卫平、张坤民、陈妙江等则从区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对其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这些研究虽然考察了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区域内生态和环境损害,但没有考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价值折耗和补偿问题,更没有考察跨区域的环境损失以及补偿问题,以致没有形成对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全面核算。
目前,环境经济学家已开发出了不少对环境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价的方法,新的文献仍在不断出现,并且其中的一些评估结果已被决策部门作为其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进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虽然这些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根植于传统经济学,但它们又都包含了环境经济学家的创新。在核算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中,传统上主要有三种核算技术:即总量假设估算法、结构分析法和综合总量分析法。这一思路虽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中间规模层次,无法解决物质稀缺性与经济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贯彻“穷尽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等问题,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近有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环境价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对己有研究思路进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涛(1998)从宏观层次上提出的环境价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赵景柱等人(2004)从利益相关者群体等中观层次提出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张云(2007)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害价值补偿进行了研究。余振国、冯春涛、赵冉(2007)对煤炭开发的环境代价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我国明确尚没有出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统、全面、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现有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与展望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从国内外环境价值评估的实践看,常用的进行环境损害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场价格来确定环境价值的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包括改进的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价值的旅行费用法以及基于假设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价值的意愿调查法(CVM)等。虽然这些基本方法对准确评估环境损害价值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些基本方法在进行具体评估时需要大量的数据、经费及时间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基于上述相关方法衡量的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估计类似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的方法―成果参照法或称转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环境价值评估中也被广泛使用,这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行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国内外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计算结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银行(1997)在研究我国环境损害经济价值时,都是围绕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而没有对生态退化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而且它计算的主要是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而对其他污染基本没有计算。美国东西方中心(1990)在计算中也一直强调由于数据和信息缺乏,其计算结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的环境代价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损失,而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害没有综合的予以考虑;三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生产力的破坏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从研究结果看,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差距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对污染引起早死的经济损失计量方法不同。国外主要采用WTP,而国内则主要采用人力资本法;四是对生态破坏的损失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且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评估的主要内容又是围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的,对生态服务价值或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0―2002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家统计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开展的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西部和中东部分别相当于其GDP的13%、5%~
12%。因此,从己有的研究结果看,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相当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两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学者对1949―2004年间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我国针对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有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仍处于探索阶段。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3006800);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 00811044)。)
【参考文献】
[1]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叶兆木:环境损失与环境成本评估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J].四川环境,2007(1).
[3]李宏:环境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1.
[4]郝红彬:生态公路建设环境损失经济评价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李红莉: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6]姜涛:山东省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评估[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陈葵容:煤炭企业资本补偿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8]郑文莉:我国农业环境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田华: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刘文明:山东省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李瑞俊:山东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纺织行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科学论文是对科学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记载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的过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价值,也是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记录。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着特征是 ①系统性 ②客观性 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 — 假说的形成 — 假说的验证 — 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 — 结论的得出 — 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 1~5万字
博士论文 >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着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着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着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 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着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 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关键词: 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
一、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的历程和现状
为改善我国学位体制中工科学位比较单一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国于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于1998年成立了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和组织工程硕士招生和培养的组织机构,同时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中明确规定:“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学校与工矿企业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要加强合作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1]P82自1997年设置以来,清华大学等11所大学招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发展迅速,到2008年,我国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共招收4万8千多名工程硕士生,[2]目前工程硕士学位成为专业学位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
工程硕士是具有与工学硕士学位同等效力的专业学位,是对工学硕士学位的补充和扩展,与偏重于理论研究相配合的偏重于实际工程应用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工矿企业的在职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而工程硕士学位的培养要求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应该掌握所从事的工程领域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领域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因此,工程硕士的办学思想是“服务于工程企业,培养高级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工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弹性的、宽松的,能体现个性培养的全新的模式。
二、我国军工企业的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困境
美国等国部队在海湾等局部战争中的胜利说明传统的机械性的武器已经被具有高科技的巡航导弹、远程空地导弹和各种隐形、夜视、激光制导等先进武器所替代,现代高技术战争已经是科技战、知识战、信息战,并进一步扩展了武器研究及生产领域,如控制、制导、光学、计算机、机械等多个领域,同时知识的交叉性要求现代军工企业的武器研究和生产必须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等壁垒,而战争的高对抗性也要求我们必须跨越式地加快知识更新和管理思想的转变。因此,在人才培养上,由于武器研究和生产的专业性较强,保密性较高,在培养上,我们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提高军工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研究能力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而从历史上来看,造成我国军工企业人才培养处于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强烈的“备战”色彩使我国军工产业从建立起就被赋予特殊地位,即保密性,这种特殊性造成我国军工产业具有垄断性和特权性,使得企业经营观念僵化、落后,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更缺少市场风雨的严酷洗礼,制度上的僵化直接造成人才难以系统培养和交流。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进行了相应的军事战略调整,国防开支占整个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大大降低,人才培养经费的紧张直接导致了我国军工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的步伐放慢,企业创新能力不够。最后,伴随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军工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在企业改制与创新方面严重滞后,曾一度连续多年成为亏损行业,直接造成大批军工企业的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向“三资”“合资”等企业流动,军工产业一度出现大范围的技术人员流失和断层。
目前,全球化已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面对国外先进的生产流程、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我国的军工企业急需引进、消化和创新,而现有的我国军工企业难以与外国军工企业通过合资等渠道来引进先进的生产和管理制度。此外,一国之中,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隔绝对彼此的发展也是一种极大的制约,国防经济只有被纳入国民经济的大体系中,两者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加速发展,军民兼容,开发技术资源,才能将大量尖端技术相互转化,才能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人才。
国防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人才资源也是未来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中最宝贵的资源。今后一个时期,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吸引、保留和培养关键技术人才。多年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以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等问题,同时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如何加强军工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怎样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军工企业的管理水平,现实地摆在我国军工企业面前。
三、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
工程硕士培养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课程学习具有针对性。主要是指根据行业和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甚至针对不同的企业环境和科研需要增加或调整相关课程,从而使高校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直接服务现实的科研和生产,因此工程硕士的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可塑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第二,学位论文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不同于在校的双证生的学术论文,工程硕士论文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当前工作实践,尤其在军工科研企业,即论文大多是直接来源于自己的正在进行的科研和实验,而且论文的成果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既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即生产和科研大多,这就限制了科研交流与合作单位的范围,以及科研应用的范围。
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3]即目标管理可以把客观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目标,通过自我控制取得成就,并达到相关目标,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关键是两点,一是目标的确定,根据所在组织的最终目标和组织外部的环境来确定自己的小目标和组织目标;二是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以此来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和“异地办班”的办学模式比较吻合目标管理的这些特点,尤其是在企业的联合培养,既不脱离工作岗位,又通过办班学习而形成一个组织,组织的目标就是全体毕业,而这又需要每个成员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取得学位;同时学习既是组织行为,又是自己行为,因而过程是自身可控的。目标的确立需要学校和企业作为管理者通过协商和沟通来共同确定,而学员则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进行选拔。许多企业通过是否给予“公费”学习指标而来进一步实现“有责任心的人”的人性假设,从而有效实施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工程硕士目标培养机制。
军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是生产和科研的保密性,直接限制了军工企业人才培养合作单位和培养专业的范围,也要求其在培养目标和选择培养单位上要求较严,范围较窄,尤其对以提高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创新为目标的企业而言,合作单位的选择更具针对性。作为原兵器工业部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现归属于工业与信息化部,源于哈军工,以兵器研究和教学起家的南京理工大学,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在的科研和人才培养,都与我国的军工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作为研究和培养兵器科技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且具有国家一级保密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的南理工,在与军工企业合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进一步强化这一合作关系,自1997年以来,通过与我国军工企业的长期合作办班培养工程硕士这一人才培养途径,已经为各地的军工企业培养了数百名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并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军工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机制。
在与军工企业合作之初,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部门根据企业情况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而这个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顺利地拿到学位,更为重要的是以解决企业当下的科研项目为最终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来确定具体的培养方案;而对于从事管理的人员来说,则主要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率为目标。因此,整个过程是通过调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来具体体现,对于课程学习则不拘于原有的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对口的课程学习,尤其是那些企业急需的课程,尽可能地贴近企业当下的科研项目。与此同时确定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结合两个地方的科研情况,共同进行理论探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通过培养人才,进一步实现企业和学校更多、更高层次的科研合作,实现多赢的目标。
四、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和信息反馈
课程学习是基础,论文写作是关键和目标,而中期考核则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评估。通过阶段性的中期考核来实现对目标实现进程的管理,这个进程一般是在课程结束后的开题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又是论文的开始,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工程硕士通过与导师的直接交流,共同研究和深化学习目标,明确已经和即将开始的学习任务,同时进一步明确科研和论文的内在关系,细化论文开题内容,并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始论文工作。《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规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要求直接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和职业上的局限性。首先,《方案》要求明确界定论文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这就要求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根据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统计,工程硕士的选题有超过40%来源于学生所在工矿企业的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其中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论文,如兵器工程、机械工程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近65%来源于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并且都是自己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其次,进一步明确选题范围,即“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这些技术性的划定直接决定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应用研究类型,即某一工程、工艺、产品或品种,以及生产技术和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规模化推广应用,以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根据《方案》要求和实际的培养情况,许多涉及自身生产和科研项目的论文,仅仅需要对“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进行整理和研究,满足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即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针对性的目标化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军工企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同时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了相关的技术水平。
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尤其是论文写作阶段,企业和学校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相关的科研合作,通过科研合作,有效检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完成情况,这就涉及军工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人才培养的价值,付出几十万的培养费,是否人有所值?通过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检验培养的质量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主要手段。就一般而言,人才培养的成果短期是很难评估的,但在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却可以通过科研合作,在科研过程中完成相关的论文写作,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完成学业,顺利拿到学位,又通过完成科研项目,通过解决企业的技术攻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来评估和检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短期的成效和价值。以南京理工大学与军工企业合作的情况来看,一般都是校方与企业有一定的联系,或是校友、或是科研合作,通过这种联系而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其中将近70%的对口培养与科研有关,而论文的写作则有近64%是直接来源于科研,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军工企业通过评估和反馈更为广泛地加深了双方的合作。
五、结语
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不仅克服了军工企业国有的专一性、保密性等自身的人才培养的难题,更较好地增加了军工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延伸了科研合作范围,尤其是解决了处在较为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军工企业人才难招、难留的困境。同时,目标管理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机制也为其他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提供了思路,也为更为广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文修.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中国;就业质量;内涵;评价指标
我国对就业质量的关注与研究始于二十世纪末,“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将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在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上提出这样的一句口号,首次在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就业质量”一次;2010年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就业质量,让劳动者体面就业”;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在新时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质量一次次的出现在国家每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中,足以说明其在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 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质量是衡量某一群体及社会就业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研究者局限于自身的研究角度与学科背景,对就业质量内涵的理解也有所差异。“从广义上说,就业质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就业人员的质量,包括劳动者的技能、资历、素质等;其次是就业岗位的质量,包括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岗位、劳动条件、工资水平等;再次就是就业工作质量,包括工作水平、服务水平等。”[1]
从就业质量概念的狭义上讲,国内学者普遍认可刘素华(2005年)提出的就业质量概念: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这个概念其中既存在客观方面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优劣程度的区分就难以排除主观判断的因素。[2]彭世武(2008年)认为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的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3]刘世峰(2013年)认为就业质量就是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并取得一定收入的具体情况的好坏状况。就业质量本质上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状况的一种衡量。[4]张桂宁(2007年)明确指出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的优劣和是否满意的综合性概念。[5]这就说明劳动者个人对于自身就业状况的主观满意程度在评价就业质量中的重要性。
就业质量的核心就是劳动者的报酬。截至目前国内对就业质量的研究都会将劳动收入作为衡量一个劳动者就业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就业质量从微观层面来讲就是劳动者个体在劳动过程中与工作状况相关的因素,比如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这些相关因素可以从客观方面反映一个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如何;劳动者对工作的满意度也应该构成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主观方面。从宏观层面即某范围内劳动者整体的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也就是某个国家、地区、行业的劳动者的就业质量,通常会采用一些关于劳动状况的统计数据来表示,比如平均劳动时间、平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参保率等指标。
2 就业质量的内容及测量
使评价更客观的基础就是构建一个可以测量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综观目前学界关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选取评价指标和研究侧重点上均不统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来看。
2.1 宏观层面
最具代表性的是刘素华(2005年)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不同地区、行业、部门的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四个一级评价指标(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和十七个二级评价指标。然后设计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就业质量的量化评分表。[6]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2011年)依托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构建了一个包括六个一级评价指标(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二十个二级评价指标和五十个三级评价指标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7年及2008年的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测算。[7]高兴艺(2012年)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基本质量、安全质量、归属感、受尊重和自我实现)和十六个二级评价指标。得出我国在1990年到2009年间的就业质量是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增长率在3%-5%之间,平均增长速度是4.02%,远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8]
2.2 微观层面
李军峰采用就业稳定性指数、工作质量指数、劳资关系指数、福利和保障指数和职业发展指数这五个指数对就业质量进行综合测评。[9]
3 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
刘世峰(2013年)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就业率、就业水平、创业、职业胜任和满意度)和十七个二级评价指标。[10]李菲菲(2012年)提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工作满意度)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11]柯羽(2010年)从建立了一套包含三个客观性指标(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薪金水平)和三个主观性指标(人职匹配度、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解决了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问题。[12]张卫枚(2013年)依托2011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在湖南省长沙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展开调查,从工作状况(就职行业、工作时长、劳动报酬、社保状况和发展机会)、工作环境(物理环境、安全环境和人际环境)、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就业稳定性和职代会参与率)和就业满意度四个方面得出新生代农工整体就业质量低下。[13]杨何清、李佳(2007年)提出了相对比较系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适用全国各地区大学毕业生总体以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不同群体的就业质量的状况。该指标体系包含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工作条件、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和十二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然后将得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转化为就业质量评分表。[14]
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可分为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两个层面,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指劳动者的主观满意度,比如对薪酬的满意度、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对工作单位的满意度等。目前国内主要采用指数加权平均法和综合评价法两种方法评价就业质量,李军峰和刘素华分别是这两种方法的代表性学者。
4 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李菲菲(2012年)从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高校扩招及培养方式、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及用人方式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四个方面分析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15] 从高校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指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与现有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方丽(2003年)指出,我国的学科专业结构源自前苏联,注重传授系统的书本知识,人才培养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与产业变动之间的协同性较差,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16]林宝灯(2012年)研究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得出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地低度相关关系,其中男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呈现显著中度相关关系,女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呈现十分微弱的相关性,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男生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女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不受就业能力的影响,还会有其它就业心态层面相关联的因素影响。[17]
肖琳(2013年)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情绪智力在微观层面上影响其就业质量,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从宏观层面上影响其就业质量。[18]马男、魏凤(2014年)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陕西省的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地区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得出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公共因子是社会扶持、人格特质、亲友帮助、就业能力和求职行为,社会扶持因子对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最大,就业能力的直接作用居次要地位,人格特质的间接作用居次要地位,求职行为对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均很小。[19]
赖德胜、石丹淅(2013年)从经济发展方式、劳动力市场分割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就业质量偏低。我国当前主要依靠资本驱动且偏好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个体(尤其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长远发展不利,劳动报酬和技能发展是评价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当前我国的就业质量不高;当前我国多元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以户籍为代表的制度强化了区域、城乡、行业、部门、职业间的分割收益,造成扭曲的劳动力配置,从而整体就业质量水平不高。[20]张勉(2006年)从制度性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层面来分析如何影响城市贫困群体就业质量。制度性因素主要从就业促进制度、劳动者权益保护、现行失业保险制度三个方面影响其就业质量;个体因素主要从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受教育程度两个方面影响其就业质量,并指出目前中国,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已经基本上是正相关关系。
5 结论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大学生和劳动者就业质量进行了界定,就业质量是关系毕业学生和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收入是评价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其高低、分配结构等既影响个体的工作生活质量又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林:《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质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载《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7期.
[3]彭世武:《构建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载《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4]刘世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5]张桂宁:《论劳资关系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载《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6期.
[7]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1期.
[8]高兴艺:《就业质量测度及其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研究:1990-2009》,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9]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载《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第6期.
[10]刘世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1]李菲菲:《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以青岛某高校为例》,青岛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2]柯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载《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
[13]张卫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分析与提升对策――基于长沙市的调查数据》,载《经济与社会》,2013年第3期.
[14]杨何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载《中国人才》,2007年第15期.
[15]李菲菲:《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以青岛某高校为例》,青岛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6]方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机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17]林宝灯:《经理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关系研究――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2012界毕业生为例》,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8]肖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审美教育: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美育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论文将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现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审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以促进特殊审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育研究
机构和地域调查自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经基本成型,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有近20所高校开设残疾人本科和大专专业,主要针对“三类基本残疾”,即视障、听障、肢障学生(近年来,还包括越来越多的轻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额达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设的特殊教育学院,或是合作开设特殊中等职业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升为本科院校,现改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集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师资培养、特教专业人才培养于一身。
作为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无疑是直接影响高等特殊院校专业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1986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以来,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培养的相关专业。而且,从办学层次来看,特殊教育拥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但整体而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极大的提高空间。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数量有30余个,研究地域呈现出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不过,从数据来看,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较集中的地区。而且,除了国家项目外,这些省份和城市都为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了基金,这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
调查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的,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比如,肢体障碍的学生以医学、计算机、会计类的专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专业限制已经放宽),视障学生的专业主要有针灸推拿、英语、音乐表演、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学等。相对而言,招收听障学生的学院在专业设置的数量和范围上是最广的,包括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在为残疾大学生设立的所有专业学科中,艺术类专业拥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由于视障和听障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因此听知觉和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音乐为主的听觉艺术审美教育和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
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的视障和听障学生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同时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美育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学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理论研究现状调查情况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对近3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不仅能总结出理论研究的情况和特点,还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了解该领域学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所涉及前十位的学科包括了高等教育,其载文数量所占比重约为3.3%,排在第四位。检索从1989年到2016年间的所有来源期刊的论文时,剔出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后,以“高等特殊教育”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可以精确检索到352条,其中,期刊论文296篇,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两篇,会议论文四篇。
从来源数据库来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期刊论文,约为总量的84.1%。公开发表高等特殊教育主题论文的相关期刊有146种,«中国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收录了35篇相关论文,占总量的11.8%。对的作者身份进行统计后,可以发现高校专业的研究人员占总量的88%,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他作者主要是来自中国残联、特殊教育中心等残疾人服务机构。在文献类型中,理论研究的数量最多,实践类型的研究比重略次,调查研究排列第三。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有关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研究都相当单薄。笔者在搜索结果中精确检索“审美教育”,结果只找到两篇论文,而且皆为十年前发表的研究。
也就是说,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基础教育体系日渐成熟,而且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分布广泛,渐成体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变化趋势来看,期刊和硕士论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递增,而且还设立了不少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课题项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来成为是中国教育的热点。但是,目前,针对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笔者也希望通过这些现状的调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个尚困难、单薄的研究领域,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文军.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6).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法;产业创新系统
1.前言
近年来,陕西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先后引进华为、三星、中兴等国内外著名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商,这为陕西省提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注入了新的力量。陕西省整体科研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依托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为陕西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也使得从事该产业的技术人员非常富足。陕西省也在不断探索转型之路,着力发展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导向性十分明显。陕西省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在突飞猛进的增长。在这诸多利好的条件下,陕西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却稍显不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本文正是立足于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影响因子,利用回归分析法算出陕西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再逐项指标对比四川省的情况,分析出陕西省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对陕西省提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献计献策。
2.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的问世最早是对与智力测验相关的统计分析研究。至今,因子分析法已经成功的应用于经济学、气象学、医学、地质学、心理学等领域实践研究中,这也使得因子分析法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因子分析法得以在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关键点在于它是对被研究对象的指标信息的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取出能够充分反映出原有指标信息的因子,再用所提取出来的因子进行数据建模和研究分析。但是,因子的提取也是有其特定的前提条件的,他要求原有的指标信息要尽可能的全面,这才能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和实用。因子分析方法以研究对象极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对原有指标进行重组后提取少数因子,将提取出来的因子作为数学建模的基础,继而生成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第一步,检验(对原有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判断该问题是否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分析)。第二步,提取(利用SPSS软件对原有指标进行重组,并提取出少数几个能够代表原始指标绝大部分信息的因子)。第三步,解释(根据因子提取结果,对因子进行命名,来解释这个因子所代表的原始指标信息)。第四步,计算(运用提取出来的因子构建数学模型,并且计算出因子得分)。第五步,评价(根据提取出的因子得分计算出综合得分)。第六步,比较分析,得出最终评价结果。
3.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一是陕西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陕西省该产业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得分为负值,排在全国第十一位。其中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得分为负值,只有支持环境得分能排进全国前十位。
二是与该产业的传统强省(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除去东部沿海发达省份,陕西省在西部地区该产业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得分只比同处这一地区四川省低,排在西部地区的第二位。
三是将陕西省该产业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得分,在全国范围内各省份间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该产业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整体水平刚刚达到平均水平线,深入挖掘不难发现:拉低该产业整体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使其刚刚达到平均水平线的主要因素是R&D活动产出能力因子。
综上所述,陕西省该产业整体技术创新综合能力水平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但是陕西省该产业在西部地区的按因子分别进行的排名中占据绝对优势。陕西省该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空间还有很大。
4.提升对策
近年来,陕西省不断的进行招商引资,使得诸如三星、华为、中兴等一大批电子及通信企业入驻陕西省投资建厂,这对陕西省该产业的发展、优化、升级无疑不是利好消息。在这大好形势下积极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这正是陕西省比较欠缺的地方。要把提高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整体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上升到省级政府的重大战略性脚步加以严肃对待。
第一,鼓励R&D活动主体增加投入。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主体是企业,其R&D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中生存下去。从产业层面上讲,只有不断的研发出新的产品、技术、管理体系才能使整个产业保持活力。
第二,重视产出成果的保护。创新产出保护的强度深度影响着产业内主体的R&D活动的积极性,只有技术成果得以密切保护,企业能单独享受到技术成果为其带来的好处,企业才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它是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和主要推动力。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保障措施主要有申请专利和商业秘密两种,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应用广泛的还是专利保护这一部分。
第三,构建新型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说法,其实质就是为产业整体的创新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国际上目前比较流行的是一种官、产、学、研、用(用户)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该系统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曼.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2] 王秀义.山西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硕士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12.
[3] 董治宏.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及效率评价研究[D].硕士论文.河北科技大学,2011.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数据库;ASP;web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511-03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都出现了更新,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应用科学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它融普通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动画与一体,可以按照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等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使教学变成学生与计算机双向交流,学生能参与教学活动,自己控制教学的进度来适应自己的需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功能可以及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我们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对教学表现形式进行重新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Web 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
1 系统的逻辑功能
1.1功能需求分析
对于一门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我们必须从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构建。其中网络课件是课程网络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运行在Internet 网络环境上, 帮助学生系统完整的学习某一学科知识内容的教育软件。
在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方面, 需要从课程定位、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向导、组织结构、教学交互、练习、社会实践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无科学性错误、无侵权行为、内容规范、知识覆盖全面、知识点讲解透彻、先进性及可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可用性主要包括清晰的导航功能、准确的链接、及时有效的程序响应、学习过程跟踪记录、帮助以及可控性。技术性主要有可靠性、兼容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四个方面。
网络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主要有课程导入、网络学习组织、学习支持、教学评价四个方面。
系统中要能充分实现师生交互,要能实时答疑、留言提问的交流方式。
由于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可更新性,设计的课件中应有完整内容更新功能。
2 系统的功能模块
依照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特点,将此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总体功能模块分为学习模块、学习内容组织管理模块、考核测试模块、交互模块及管理员模块五个子功能模块。其中学习模块主要实现学生有序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学习课程内容、浏览课外资料、观看授课视频、完成课后练习;学习内容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是实现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考核测试模块要能实现学生进行形成性考核以及自我测试功能,同时教师要能对题库、组卷策略等进行管理,还能对学生考核及测试进行评改存档;交互模块主要是实现学生老师在线交流的平台;管理员模块主要对用户、系统等进行维护。
系统的总体功能模块图如1所示:
2.1学习模块
学习模块是系统的主要模块,功能有:
课程学习:主要包括章节内容学习、在线课堂、课后练习三个部分,其中章节内容学习又包括了主要内容、学习目标、教材内容、电子教案等学习内容。
辅助学习工具:包括电子教案、辅导课件,教学视频等内容,用以辅助学习。
2.2 学习内容组织管理模块
学习内容管理模块是要反映教师的辅助教学功能,学习模块是对学习内容有效管理的功能性模块,此模块的主要功能有:
课程内容管理:用于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章节目录管理;
学习内容管理:实现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及电子教案的管理。
课程资料管理:对课程的资料进行管理,能修改教学大纲、课程说明等内容。
学生学习记录查询:可以关注学生在系统中的学习行为,比如学生学习时间、登录次数、当前是否在线等,对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有积极作用。
2.3考核测试模块
考核测试模块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模块,主要涉及学生形成性考核及在线自我测试、教师评改和题库管理等功能:
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是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指标,功能包括学生能在线完成作业任务;教师对考核进行管理,对上交作业进行评改和永久存档,同时能统计成绩。
在线测试:教师可以设置组卷策略,系统可以按照组卷策略抽取试题给学生在线自我测试,教师可以对考试试卷进行评改,学生可以查询自己的测试成绩。
题库管理:教师能设置题目的类型,可以管理试题,对试题能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操作,同时能设置形成性考核题目和课后练习题目。
考核测试模块的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2.4交互模块和管理员模块
交互模块主要实现在线交流的功能,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师生互动环节在辅助教学系统中的体现。其主要包括在线答疑和在线反馈(BBS留言),其中在线答疑实现实时交互,在答疑前,教师可以先创建答疑室,学生教师进入相应的答疑室后可以进行一对一在线答疑,也可以实现不同教学点不同班级同时分组答疑;BBS留言实现的是非实时的在线交流。
管理员模块主要是对用户的管理,包括单个和批量添加用户,删除用户和修改用户信息,同时能对用户分配权限;可以维护系统参数,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操作,可以浏览教师和学生的使用记录。
3 系统的功能实现关键技术
在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模型设计后,我们应该应用技术手段来实现系统的具体功能了。
本系统开发技术选用的是Web技术中ASP技术,主要应用ASP技术中的JavaScript和VBSscript两种脚本和Request、Response、Session、Server等对象以及ADO控件来实现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前台界面由Dream Ware、Flash、PhotoShop等软件设计而成。
3.1组卷技术
组卷技术一般分为人工组卷和自动组卷两种,而自动组卷方法主要包括随机抽取法、回溯法、遗传算法等。本系统中形成性考核采用的是人工组卷技术,而自我测试则采用的是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组卷技术。其思想是对群体中的备选解进行选择、交叉、变异等迭代运算的过程,直至寻到一个满意的解或达到预先设定的迭代次数时为止,每一次迭代称为一代,通过评价函数保留一部分染色体进入下一代,并通过遗传算子补充一些新的染色体,最后得到非常优秀的群体,满足问题求解的要求。算法的适应度函数主要通过章节比例约束、难度比例约束、区分度比例约束、时间约束四个约束来实现。算法的选择算子采用的是排序选择方法,排序选择方法是在计算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后,根据适应度大小在群体中对个体进行排序,然后把事先设计好的概率表按序分配给个体,作为各自的选择概率。算法的交叉算子采用的是单点交叉,单点交叉又叫简单交叉。算法的变异算子采用的是单点变异的方法,单点变异取染色体中任意一个基因座上的基因进行变异,将之变为其等位基因。
3.2交互互动技术
交互环节包括在线答,主要是通过ASP中的Session对象和Application对象以及Global.asa文件来实现的。
Session对象和Application对象都是用来记录信息的对象,在ASP技术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过二者之间有所不同,Session对象用来记录用户私有资料信息,而Application对象是用来记录公有资料信息的。Global.asa 文件是一个可选的文件,它可包含可被 ASP 应用程序中每个页面访问的对象、变量以及方法的声明。系统中用户行为记录主要是通过Global.asa文件中的 Application_OnStart和Application_OnEnd事件来统计当前在线用户数,通过Session_OnStart、Session_OnEnd事件来统计在线时间及判断在线状态。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通过结合课程的内容结构特征、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等需求,采用UML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确立了系统模型和数据模型,运用ASP技术设计和开发了基于WEB的B/S三层模式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使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和管理思想融合,实现远程教、学、练、测及交流反馈一体,做到功能全面,操作简洁,维护方便。
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依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入手,综合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设计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力求实现一个较为实用的应用程序。
参考文献:
[1] 周小平.基于B_S架构的开放式医学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2] 罗鸿斌.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现状与思考[J].甘肃科技,2008, 24(18):191-192.
[3] 孙宝忠.基于Web的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1-4.
[4] 马永贺.基于网络B_S模式的结构力学辅助教学系统开发[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21-22.
关键词:车站 客流 分析 预测
1.引言
兰州车站是一等客运站,连接陇海、包兰、兰青、兰新四条铁路干线,是西北铁路重要的客运枢纽。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的发展,车站客流量增长较快,2010年车站日均接发列车105列,比2009年增加了21列,车流、客流密度明显增加,在春暑运期间、黄金周、节假日期间客流为日均客流的2倍以上,客运组织难度较大,通过对发送人数历史数据的统计、汇总和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法的客流模型,预测今后6年间客运量,得出客流量逐年会增加,客运组织难度随之增加的结论,对兰州站今后客运组织工作提供了极大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以便提高兰州站日常和高峰期旅客运输组织的工作水平。
2.兰州站客流特点
2.1兰州站客流分类
依据当前我国铁路按照旅行距离并结合铁路局管辖范围的分类方法,兰州车站将客流分为管内客流和直通客流。
(1)管内客流
兰州站管内客流为旅行距离在兰州局管辖范围内的客流。
(2)直通客流
直通客流为旅客旅行距离涉及两个及其以上铁路局的客流,除了管内客流外均属直通客流。
2.2 兰州站客流组成及特征
(1)学生客流。
(2)旅游客流。旅游个体或小团体或旅游部门承包的旅游专列客流构成旅游,主要发生在春运、黄金周、小长假以及周末。
(3)探亲客流。探亲客流主要发生在春运期间。
(4)农民工客流。由于兰州处于西去乌鲁木齐、南去拉萨、北去呼和浩特方向的交汇地,每到春运结束后期,聚集了从全国各地前往新疆、内蒙古、的农民,形成了独特的农民工务工客流,在高峰期约占全部客流的30%―40%。
(5)棉农客流。每年8月中下旬至10月初,新疆棉花丰收季节,需要大量的人力,于是全国各地农民利用农闲时节,由当地政府或自行组团,前往新疆各大建设兵团棉花地采摘棉花,甘肃是进疆摘棉工的主要输出地之一而这一短期务工潮,形成了兰州车站独特的“棉农客流”,连续多年每年超过10万人左右。
另外,在客流高峰期还存在着旅客随身携带行李多的特点,占用较大的候车空间。
2.3 兰州站客流与运能不均衡性分析
兰州站客流量:兰州车站日均办理图定旅客列车58对,始发、终到旅客列车31对,通过旅客列车27对;直达特快旅客列车1对,特快旅客列车19对,快速旅客列车25对,旅游车1对,普通旅客快车5对,普通旅客慢车3对、通勤列车4对;2011年10月1日旅客发送量达55284人,创下旅客发送量历史最高日;2011年8月21日客运收入达1021.19万元,创客运收入历史最高日。
(1)客流结构不均衡导致软硬卧和硬座的运能不均衡。根据多年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直通客流跟管内客流相比,在高峰期直通客流的增长的幅度较大,软硬卧运能不足。
(2)客流分布和流向不均衡导致各方向运能不均衡。高峰期客流主要是由兰州向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向景色优美,自然风光秀丽和传统文化集中涌动的客流较多。
(3)客流在出行、到达时间上分布不均衡导致运能分配不均衡。
3.客流预测概述
3.1 预测的概念和意义
预测是一种预计和推测,即人们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和手段,预先推测和判断事物未来可能发生的态势,预测过程是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基础上个的科学分析[2]。
3.2 客流预测方法体系
目前铁路客流预测技术发展至今已形成众多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50种以上[3],分定性、定量预测两大类,常用的有:专家预测法、比拟法、判断预测法、市场调查法、情景分析法等。根据兰州站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数据的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法能够比较直观得到所需预测数据。
4.兰州站客流预测及结果分析
4.1 基于灰色预测法兰州站客流预测
4.2 预测结果分析
客流预测结果是铁路客运计划的基础,也是铁路建设新线、旧线改造及技术设备更新的重要依据,从预测结果上分析,兰州车站未来六年内,客流量逐年增加,客运组织难度随之增加,面临严峻挑战,其售票能力、候车能力、站台乘降能力、站场内旅客的流动区间以趋于饱和;尤其是在客流高峰期,大量旅客涌向车站,更加剧了车站旅客运输组织工作的负担。为了提高日常和高峰期旅客运输组织的工作水平,缓和铁路车站作业能力和区间通过能力的紧张局面,要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未来客运站的设备能力和人员储备,提高旅客运输组织工作。
参考文献:
[1]廖智君.南昌客运站春运客流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
关键词:旧城改造 立体绿化 应用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大中型城市飞速发展。人们对所居住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自身生存感受。而此时城市中心区由于服务设施不完善、用地结构不合理、旧的区位优势的失去或者环境条件较差等原因而逐渐丧失活力,迫切面临更新改造。从那些已经进行旧区改造的城市的改造工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景观绿化改造工作,在与城市短期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绿化用地被严重侵占,绿地率严重不足。旧城改造之所以困难也就在于开发中“经济利益”与“环境改造”之间巨大的矛盾。一味地追求高容积率显然不妥,但过于牺牲经济利益,单纯地追求很高的绿地指标,无疑也易于使旧城改造流产。建立生态性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城市环境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基础。旧城改造中景观绿化建设有所轻视的直接结果是影响了总的城市绿地率,旧城区内自身环境不良而无法发挥旧城改造的整体效益,旧城区内无法体现对人关心的生命意义;而其最大的危害更在于破坏了以景观绿化为基础的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因此,我们应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去看待旧城改造中立体绿化的建设问题。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体系,首当其冲必须建立城市绿色体系,旧城改造也不应例外。本文以旧城改造工程为载体进行景观立体绿化设计的研究,就是要在旧城改造中利用立体绿化的手段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益。
例如:以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等立体绿化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空间优势,来解决在旧城改造中居住环境绿化率不足的问题。立体绿化具有占地面积极小甚至不占地,却大大提高了绿化覆盖率的特点,相对增加了城市绿量。“使绿色植物覆盖地面以上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空间结构的表面”。 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通过人工创造的特殊环境,使园林植物出现在建筑物的墙壁、阳台、窗台、屋顶和城市各类建筑物的表面,借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城市立体绿化可以弥补地面绿化的不足,在丰富植物景观、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寸土寸金的旧城市用地得到再次开发利用,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吸纳可吸入颗粒物,有利于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保护建筑物顶部,有利于延长屋顶建材乃至整体建筑的使用寿命;降低室内温度,有利于节约电力资源;消弱城市噪音,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景观水平,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度,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
国外研究动态
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相继建造各类规模的屋顶花园和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工程。例如日本:东京规定,凡是新建建筑物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者,屋顶必须有20%为绿色植物覆盖,否则要被处以罚。
国外关于立体绿化在城市中的应用研究:
1、新加坡“花园城市”
绿色将所有建筑物淹没,街道两侧、屋顶、阳台、墙面等处到处是绿色和鲜花,被世界公认为最适宜人居住的地区。
2、波兰
经过数年立体绿化的努力,目前在世界各国首都中华沙成为人均绿地面积最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高达78 。
3、日本
日本的立体绿化已纳入法制化轨道。早在1991年4月东京都政府首先颁布了城市绿化法律,规定在设计大楼时,必须提出绿化计划书,没有屋顶绿化方案的建筑不予审批
4、美国
美国的屋顶绿化尤其是屋顶温室大棚无土栽培蔬菜等植物已走在世界前列,已有十多年的栽培史。代替土壤的培养基泡沫状多聚苯惭烯是从废物中加工出来的。
5、德国
进一步更新楼房造型及其结构,将楼房建成阶梯式或金字塔式的住宅群,当人们布置起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后,远看如半壁花山,近看又似斑斓峡谷,俯视则如同一条五彩缤纷的巨型地毯,令人心旷神怡。
6、法国
巴黎一幢幢高楼大厦的平顶上,栽种着各种树木与花卉。有些人为在近千平方米的屋顶建造花园,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建人造草坪、圆形拱顶小屋,夏天在“空中花园”避暑,冬日则在用白雪装点的圆形拱顶内欢度良宵。
日本、美国、波兰等国所处的纬度与我国相近,气候大体相似,而我国的海南、两广和福建的气候又与新加坡差不多,这些国家的立体绿化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可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对迅速改善我国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环境无疑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在旧城改造中的立体绿化这个问题上是一个逐渐认识和深化的过程。国内很多的省(市)立体绿化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评价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北京、上海、重庆、深圳、杭州、长沙等国内各大城市,立体绿化自发地以各种形式展开。
以上海静安区为例: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2002年6月1日了《关于上海市静安区屋顶绿化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提出从2002年起,凡列入当年屋顶绿化实施的项目,每完成1平方米奖励10元。上海市绿化管理局2002年11月了《关于组织编制屋顶绿化三年实施计划的通知》。2006年制定了《静安区屋顶绿化管理办法》。
北京地区的立体绿化也在不断地进行中,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有立体绿化的建筑不到城市现有建筑总数的1%。不同时期建筑立体绿化目前有几百余处,面积约60万平方米。北京市建成市区可进行绿化的屋顶面积约6979万平方米,其中多层楼屋顶(18米以下)约占70%,高层楼约占30%。
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调查研究发现,国内学者研究立体绿化切入点主要有植物、技术、生态等方面。物质要素包括:界面营造、铺地、空间形态等;非物质要素包括:行为心理、情景、意象、符号学等;然而,从自由的、低碳的、日常生活的景观设计理念角度来研究立体绿化景观设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拓展。
综上,利用立体绿化手段美化城市景观,增加旧城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人居环境,尤其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区域,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净化城市污浊的空气、节约能源是现在城市改造中尤其需要关注的。
参考文献
1、赵璋.温州旧城改造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吴良铺.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4
3、董晓倩.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9
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2012LY038)
作者简介
>> 我国寿险业发展潜力研究 新疆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合作中的发展潜力探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现代服务业分类:基于聚类分析的定量研究 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差距、潜力与政策建议 我国现代会计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 层次分析法在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刍议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 我国现代商务服务业发展探析 我国各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评价研究 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 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利用外资政策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FDI的我国现代服务业集群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 我国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2.
[2]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http:///zwgk/zfxxgk/zfbg/fzgh/201112/t20111212_162724_1.shtml,2011-10.
[3]Marjorie Kelly. Jordan's potential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arch. 1998(25):904-918.
[4]吕萍,李忠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37-51.
[5]Bruce Katz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Six Ways Cities Can Reach Their Economic Potential[R].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Critical Issues. Living cities, 2006.8-12.
[6]Junichiro Takeuchi. Japan Drops to 14thPlace [R]. SA142 Short-Term Forecast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2010(2).1-5.
[7]胡科.甘肃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19-35.
[8]段利民,马鸣萧,张霞.基于PCA的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评价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6):52-60.
[9]王一卉.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市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12(1):49-52.
[10]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11]任英华,邱碧槐,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13(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