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7 01:2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新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库恩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程度及速度的衡量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相关工作及研究人员的关注。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模式就是一种以模式的形式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表现出来的一种方法。①此论文基于库恩理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 库恩理论概述
库恩理论主要是对科学的动态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该理论冲破了古典经验论,指出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或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范式的形成的理念。库恩理论诞生之后,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各个领域,而且有效地促使相关工作人员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科技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科恩理论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实,库恩提出的理论主要包括:前范式科学理论,常规科学理论及科学革命理论,其中科学革命理论也称为新常规科学理论。而科学革命实质上就是新的范式来替代旧的范式的一个过程,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以通约的。②
2 基于库恩理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
基于库恩理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科学时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常规科学时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革命时期。
首先,对于第一个时期来说,也可以大致归纳于三个阶段——计算工具的发展阶段、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继电器式计算机发展阶段。由此也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科学时期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各种思想和学派比较繁杂。不论是计算工具阶段、机械式计算机阶段还是继电器式计算机发展阶段都没有系统的结构,也没有相关的指导理论,所以整个的发展来看,方向非常地模糊,发展进度的衡量标准也不明确。而这些都是库恩的前科学时期的典型特点。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发展阶段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但是这个阶段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是现代常规科学时期的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基础。
其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常规科学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而且理想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提出,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式,这个范式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在这个时期计算机的演变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智能计算机等阶段。③
第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革命时期。这个时期虽然计算机的发展非常地迅速,而且功能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摩尔定律密切相关。有相关专家在回顾40年来半导体芯片行业的发展中提出在今后的几年里摩尔定律可能还可以适用。但是,如果晶体管电路的性能接近极限的话摩尔定律将走到尽头并有可能完全失效。所以,很多专家预言,一旦摩尔定律走到尽头,电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革命必然到来。
3 基于库恩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范式其实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一般来说一种范式要被彻底地必须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要一定的量变才会引起最终的质变,一种旧的范式才能被一种新的范式替代。而单个的事实或单个事件通常不能证实或一种范式。所以,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来说,只有当旧的范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时候,而且有更好地范式代替旧的范式时,才会出现新旧范式的更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新旧范式的转化、过渡或者更替。
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存在很大的潜在威胁性,所以很多相关工作者及科技研究人员,都在致力于研究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如果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究能够在危机出现之前研究出成果的话,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危险的出现。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可以从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常规科学阶段,直接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而这必将加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阶段人们正在着力研究的新领域包括: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DNA计算机等。
4 结语
通过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库恩理论的提出揭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基于库恩理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以及科学与技术革命时期三个时期,而且基于库恩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很大。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注释
① 杨玉成.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和经济学方法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计算机维护,保护卡,ghost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与计算机紧密相关的课程与专业越来越多,使得计算机实验室数量的不断增加,计算机使用更加频繁,随之而来的计算机出现故障频率越来越高,使得其管理和维护工作成为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如何科学管理计算机实验室,提高计算机使用率,减少维护工作量值得大家探讨。
一、提高机房实验室管理员素质,树立服务意识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素质是提高机房管理水平的保证,管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服务的质量、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要有较强的计算机维修能力,能够较短时间内排除各种故障,使得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不断地学习计算机各方面知识。学校安排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整体素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树立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物尽其力的理念,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正确意识,一切为教学着想,切实做好教学和科研机构的管理者。
二、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计算机机房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好的管理制度是教学顺利进行重要保证。根据计算机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际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 计算机实验室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工作制度》、《计算机实验室学生上机守则》、《计算机实验室安全制度》、《机房卫生制度》、《机房公物损坏赔偿制度》等。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还不够,还必须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保证制度能长久、有效、充分发挥作用,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计算机硬件的管理与维护
计算机硬件可分为五大部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计算机设备的硬件维护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计算机实验室主要有台式微型机组成,台式微型机主要维护的部件有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声卡、显卡、网卡、保护卡、显示器、鼠标、键盘等。只有做好对计算机这些硬件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才能保障计算机实验室正常运作。下面简单介绍计算机硬件维护中常见故障及相应处理方法。
1.计算机电源故障
故障现象:开机后主机面板指示灯不亮,电源风扇不转,电脑主机无法启动。排除方法:依次检查机箱面板上的主机电源开关是否正常、各电源插头是否插好、按钮开关是否开好,如果以上检查都没有问题,很可能是电源烧坏。检测电源是否完好的具体方法:用一根长约8厘米左右的导线将上面一排的第四个口和下面一排的倒数第四口连接查看电源风扇是否工作。博士论文,保护卡。
2.内存条故障
开机后电源指示灯亮但显示器无显,并能听到喇叭发出一长三短的“嘀嘀嘀”连续报警声。故障原因:①内存条与插槽接触不良;② 内存损坏。排除方法:首先在自来水龙头下洗一下手,放了身上的静电(静电会击坏内存),然后拔下内存条,用橡皮擦一下内存条两面的金手指,去了污垢。插好内存(最好换一个插槽)。重新启动计算机。如果故障依旧,说明内存已损坏,需换一条新内存条。故障分析:由主板发出的报警声可以判断,极有可能是内存或者内存插槽有问题。博士论文,保护卡。先把内存条拔下换个插槽,故障依旧,看来内存插槽正常;接着换另外一条内存插上,故障消失。看来是内存条有问题,但内存条无故坏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仔细察看内存,发现金手指部分有厚厚的污垢,看来问题在于接触不良。于是找来橡皮在金手指部分擦拭几次,重新插入插槽,发现一切正常了。
故障总结:内存金手指和插槽接触是否良好,对于工作是否稳定非常重要。如果出现类似接触不良,我们只需要用橡皮擦拭即可,非常简单,因此电脑的防尘还是有必要强调的。
3.硬盘故障:
故障现象:计算机一开机就提示“DISKBOOTFAILURE,PLEASEINSERTSYSTEMDISKANDPRESSENTER”,故障原因:①BIOS设置错误,一般恢复为出场默认设置既可解决。②硬盘或数据线或电源损坏接触不良使得无法从硬盘引导。博士论文,保护卡。③硬盘主引导记录被破坏④电源工作不稳定或容量不足。故障解决:检查机箱内数据线是否有松动,还有跳线位置是否对了;如果分区表损坏,可以用磁盘修复软件进行修复。
四、 软件的维护工作
计算机实验室的软件维护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需要不同教学实验环境,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数量较多而且使用非常频繁,出现故障频率高,经常会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误操作造成死机、系统的崩溃。针对这些情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法进行防范。
1、利用GHOST软件
GHOST软件是是一款出色硬盘备份还原工具,可以实现多种硬盘分区格式的分区及硬盘的备份还原。它可以把一个硬盘上的全部内容克隆到另外一个硬盘上,也可以把硬盘内容制作成一个硬盘映像文件.当然Ghost可以进行一个逻辑分区备份与恢复。利用映像文件恢复一个原始硬盘的内容.节省安装软件的时间。如果计算机已经通过局域网互联,那么可以不用拆卸计算机,利用GHOST的多播技术成批克隆。博士论文,保护卡。利用GH0sT多播实现成批硬盘克隆,比起在一台台计算机上来进行克隆可要快多了.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博士论文,保护卡。
2、利用硬盘保护卡
硬盘保护卡是一块嵌入在主板上硬件芯片,它与硬盘的主引导扇区协同工作。博士论文,保护卡。保护卡的原理:其加载驱动的方式十分类似DOS下的引导型病毒接管BIOS的INT13中断,将FAT记录、引导区、CMOS信息、中断向量表等信息都保存到卡内的临时储存单元中或是在硬盘的隐藏扇区中,用自带的中断向量表来替换原始的中断向量表,再另外将FAT记录信息保存到临时储存单元中,用来应付对硬盘内数据的修改,最后是在硬盘中找到一部分连续的空磁盘空间,然后将修改的数据保存到其中。硬盘保护卡正是基于这种动态智能硬盘管理技术,来管理计算系统。硬盘保护卡能够同时保护多个逻辑分区,计算机只要有硬盘保护卡,学生的误操作或者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计算机系统瘫痪,只需重新启动计算机就能完全恢复系统,大大减轻了管理员的工作量。
结束语
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对教学实验的要求和实验室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不断研究探索新技能、新技术.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实验环境和特点,把新技能、新技术应用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中,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发挥实验室在现代高校职业技术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九红等.多媒体网络应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U1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64
[2]徐芳.机房网络化管理[M].湖北:江汉石油职工大学,2006.3.
[3]王亚琴。粱方高校计算机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7)
[4]方刚,于晓宝.计算机机房的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昊文虎,李秋弟.常用工具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张耀民.计算机机房的科学维护[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39—40.
关键词:科技期刊;市场意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078-02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是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主办的刊物,于1993年创刊,1995年转为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为季刊,2000年改为双月刊,2002年改为月刊。其始终围绕着“报道前沿技术,引领测控领域发展,突出前瞻性、导向性和实用性”的办刊方针,学术水平、期刊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期刊市场经营意识不断提高。创刊至今已走过18年历程,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由行政拨款办刊过渡到自收自支、自办发行,以刊养刊的办刊道路,这对办刊人来说,意味着丢下拐杖和铁饭碗,到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去游泳,要想生存和发展,编辑部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期刊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读者的认可,逐步创造一种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氛围。
一、找准期刊的定位,打造自己的品牌
期刊要生存、要发展,只有依靠清晰的定位、准确的目标读者,以及符合读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是报道自动化测试和控制技术科技的刊物,它是集计算机技术、先进的总线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软件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在航天和国防的各类武器系统、卫星系统、载人航天和绕月工程及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以“报道前沿技术、引领测控领域发展,突出前瞻性、导向性和实用性”为宗旨,面向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自动化测控领域。主要定位在自动测试、试验验证和控制技术领域,报道国内外测试技术的理论、成果和先进的总线技术标准,突出应用技术,促进测控领域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兼顾提高与普及并举。利用本刊的学科优势,重点加强“自动化测试”、“试验验证”、“控制技术”、“军事测控技术”、“设计与应用”等特色栏目,形成自己的优势,突出个性。同时,不断研究国内外测试和控制领域的难点、热点、焦点,根据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变化,及时修改报道内容,不断满足读者对新技术的需求,争取更多的读者群。
二、树立前沿意识,提高期刊学术水平
计算机测试和测控技术发展迅猛,应用领域广泛,基于总线标准的测试技术不断出现,作为主编必须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善于捕捉、把握、跟踪、剖析新信息的能力,在选题工作中注意瞄准前沿、跟踪新技术发展的方向,时刻关注报道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选择具有学术价值的稿件,避免稿件的重复性、低层次性和抄剩饭,更好的为本学科领域的读者服务,为武器装备测试手段的现代化服务。
在选题组稿中,我刊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专家和读者的作用。一是向学科带头人征集选题计划,提出阶段性的报道内容,撰写综述与评论的文章,为读者导向;二是发挥编委会的作用,要求编委随时提出对报道内容的评价意见,对栏目的设置,论文的创新性建言献策;三是利用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每年举办全国性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研讨会和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战略高层论坛的平台,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报道题材;四是由同行专家和读者评价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显示度,并融入年度报道规划中;五是向优秀期刊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把大视角、全方位收集的意见综合起来,对改进编辑部的工作、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报道具有前瞻性的论文和选题计划,除提供给读者知识的享受外,还应达到三个导向作用,一是高学术水平的导向,通过刊发高质量、高水平论文,引导读者向虚拟试验技术与综合试验验证,先进总线技术、人工智能故障诊断技术、通用测试与故障诊断、控制技术等专业领域研究的深度方面发展;二是开展学术课题研究方向的导向,引导科技工作在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创新;三是学术服务的导向,使学术期刊成为科研工作的智囊,起到了开阔视野、了解动态、启迪思路的作用,坚持科技期刊与学科的同步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服务。
由于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的不断提升,《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先后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500种精品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机构。在2005年荣获国家“第三届国家期刊奖100种重点期刊”、“读者喜爱的优秀学术期刊”、首都广告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清化大学执行规范优秀奖等荣誉。201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评价指标中,《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在航空、航天工业科学技术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学科排名第3位,影响因子排名第7位。英国《科学文摘》从2003年至2009年,收录我刊文章3125篇。
三、扩大宣传力度,强化经营意识
期刊成败的基础在于编辑,成败的关键在于市场,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靠市场来实现的,期刊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是期刊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1][3]在期刊进入市场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办刊理念,按市场化规律运作,就会找到适合本刊的发展之路。
第一,在办刊理念上,要跳出计划经济时代的圈子,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策划意识,策划是前进的导向标,树立广告意识,广告是提高期刊经济效益的来源之一;树立品牌意识,打出品牌,就奠定了发展基础;树立发展意识,才能做到不断创新;树立经营意识,才能不断提高期刊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第二,期刊是传播知识,技术的园地,但又是一种特殊商品。既要注重传播新技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又要讲投入产出,经营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挑战,也是反映我们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期刊像产品一样,要进入市场就得加大宣传力度、传播力度,使更多的读者、厂商了解、钟爱自己的刊物,我们主要做法是:
1.以学术交流会为平台,扩大赠阅量。我刊是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主办的刊物,每年要主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2次,同时参加全国工业展览会10多次,充分利用这些宣传平台,为会议代表和观众赠阅杂志,只有让更多的专业读者阅读刊物,才能扩大期刊的传播因子和影响力。
2.在内容上扩大信息量,新产品信息。设立“新产品信息”栏目,把国内外开发、经营与本刊专业密切相关厂、所、公司的新成果、新产品即时出来,为从事设计、开发的读者提品信息服务,在读者、商家、编辑之间搭起一座互通信息的桥梁,为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渠道。
3.开展广告业务,实现双赢。利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传播力度大,专业读者集中的优势,发展广告业务,争取我协会的会员单位、从事计算机测控行业的制造商做广告,实现杂志社与产品经营的厂商互赢。开展广告业务,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发行量是前提,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基础。
4.利用网络,宣传期刊和厂商的产品。我们在创办的“中华测控网”上,把期刊文章上网供读者阅读,把广告厂商的产品上网供设计师选购,既提高了期刊的信息传播,又宣传了广告客户的企业形象和成果推广。因此,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讲诚信服务,才能实现杂志和商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社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在广告业务经营中,做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定期公益广告,几年来从未过违法广告,2005年被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工商局评为“首都广告行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四、执行国家保密法,杜绝泄密文章发表
我刊是背靠航天,面向军工和民用领域,部分文章涉及到武器装备的敏感题材,必须杜绝涉密文章的发表。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我们制定了编辑部保密的规章制度。对一些涉及到军事、武器装备的敏感题材严格进行保密审查,由作者单位提供保密审查证明后才能发表,文章不涉及具体型号、参数和保密的敏感技术,十多年来,我刊常抓不懈,崩紧保密这根神经,没有发表过涉密事件,不断提高保密管理与技术防范水平。
五、成立杂志社,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
期刊要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体制和机制已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2]很多期刊挂靠在厂、所,办刊经费由上级拨款,工资、福利由主办单位支付,很多编辑部主任、总编都是上级派来的机关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责任,较少考虑期刊的经营和发展,不利于发挥期刊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期刊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期刊推进编辑部的转企改制。因此,2008年,我们编辑部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经北京市工商局注册,将《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编辑部注册为杂志社,改制成为企业法人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明确了经营方针、积极开拓市场,加强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理顺和激活内部管理机制,包括有效的激励机制、灵活的市场机制和高效的用人机制来激发和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职责明确,使杂志社各项工作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的道路。
杂志社成立后,在体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更有利于期刊的经营和发展,有利于按市场规律独立运作,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从管理方式上、经营方法上带来新的挑战,既要注重杂志社的效益,又要处理好期刊的质量。通过杂志社运行几年来看,产值比以前提升20%,载文量比以前增加100多篇,保持了期刊的学术评价指标相对稳定。管理水平和市场化经营能力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为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市场化道路,促进了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但与国内优秀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找准期刊的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学习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顺势而为,把握机遇,为推进我国的测控技术的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玉琴.议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
关键词:毕业设计;产学研模式;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9-04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本科生毕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理工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成效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多方面总结,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组织协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的办学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为了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倡导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为此过往有不少学者就“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展开过探讨、实践,并取得许多经验。如,梁静(2006)[1]将“产学研”模式运用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姚国胜等(2006)[2]介绍了常州工学院化学专业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周边地区集化工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实践的情况;伍栖等(2007)[3]提出一种“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的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在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且取得初见成效;李向民等(2009)[4]等探讨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并指明了运用该模式展开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李飞等(2012)[5] 分析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投入不足等难题,着重探讨了“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团队组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任勇(2012)[6]分析了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在指出其中问题与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改进思路与措施。
对于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的问题,以往学者在选题、指导方式、激励措施、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譬如,实施这类教学改革的多为国内重点高校,其办学时间久、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且学校所在地多为省会或重要经济城市,工商企业云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各名校的改革方案多从本校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高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情况而展开研究,其经验有很强的局限性,对地方本科院校虽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照搬;又如,实施教改的专业多见为化工类、机械类等传统产业,鲜少见有信息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以智力劳动为主,并需要结合高效的管理行为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如,“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改革较常见诸于独立学院或高职高专类院校,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这类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派出到这些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其选题相对简单,难度较小,合作的深度也较浅,对本科院校的参考意义有限。因此,该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理论偏离实际等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论文答辩等方面探讨了新模式的构建方式和具体的运作方法,为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师资力量欠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
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
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
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注释:①“I类”为参加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II类”为非”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②“评教”得分百分比=I类(或II类)学生中评该等级的人数/I类(或II类)学生的总人数×100%
此外,计算机科学系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高校派出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企业遣员工到高校进修,申报、设立横向课题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合作攻关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5 结论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将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主线中,使得三者融合成为一个互相交叉、相互渗透、互助提高的有机体,是一种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广东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牢牢抓住毗邻的深圳、东莞、惠州等诸城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摸索并实践了一套毕业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毕业设计得到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提升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趋势,使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研发第一线,面向实际,走出了以往过于偏重书本理论,偏离具体实际应用的误区。
⑵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提高了企业与生产单位实验设备、研发装置的利用率,缓解了地方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紧张状况。
⑶有利学生就业。“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可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的第一线,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该模式也可使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直接实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对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企业后培训、适应时间大大缩短。
⑷建立、巩固了产学研基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教师
深入企业研发第一线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及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动向、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静. 关于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阶段产学研模式的思考[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29-31.
[2] 姚国胜, 陈建欣.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 19(1): 86-89.
[3] 伍栖, 赵初元, 杨子华.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10):65-67.
[4] 李向民, 任宇石, 张晓芬. “产学研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134-136.
[5] 李飞. 开放教育中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规范和提高的探索——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23(3):63-65.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的特点
(一)信息化给计算机审计带来了较大挑战。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资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的资产和宝贵的社会财富,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渗透力,不可阻挡地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计算机仿真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全面提升了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国家电子政务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努力适应、快速跟进;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不断采用新技术,信息系统日趋复杂,数据量急剧增长,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对象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必须处于同一个量级,才能相互适应,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关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审计监督的信息化成为把握住信息化的先机,抢占审计发展的突破点和制高点。
(二)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风险。
1.系统风险。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审计不再是常规的简单的数据式审计,更加关注信息系统本本身,信息系统的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给审计人员带来较大挑战,需要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常规的数据分析技能外,还要掌握的系统设计架构、系统布局、网络布局、软硬件环境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通常情况下,能掌握上述一方面专业知识就已经很不容易,要系统全面地将上述知识全面掌握,难度非常大。由此可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系统风险非常大。
2.控制风险。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更加关注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控制风险的把控。数据分析的模式更倾向于“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分析”。对于总体分析和系统分析来说,对新消息系统和业务数据的控制测试尤为重要,也是一大难点。
3.组织风险。信息化条件下的大项目更多,为了整合资源,需要搭建大项目的组织模式,特别是数据分析平台的模式,需要将业务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有机整合,整合多部门、跨专业数据,进行数据关联挖掘和分析,在组织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审计机关内部风险。一是人才匮乏。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需要既懂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核型人才。国家审计机关虽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试培养了大量计算机人才,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还是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二是软硬件环境相还有待加强。审计机关经过金审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基本搭建了适应我国审计机关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但审计机关的电子政务建设还是与财政、税务等部门有一定差距。如审计机关未布置主流的ORACLE环境,对流行的空间地理技术等新技术不掌握,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弱化了审计机关的监督能力。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的组织方式和主要内容
(一)组织方式。
近年来,审计机关开展的财政大格局审计、社保资金审计和省长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打破业务和行业界限,将审计机关内部有机整合,“全国一盘旗”,尝试搭建数据分析平台,组建数据分析团队,提出了“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分析”计算机审计思路,取得了较好效果。如有的特派办创新计算机审计模式,探索构建“特派办级分析平台、项目审计组级分析平台、审计人员级分析平台”的三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多部门、跨专业数据,搭建特派办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关联挖掘和分析;根据审计组的业务需求,组建审计组级数据分析平台,开展针对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根据具体需求,针对特定数据,构建审计人员级数据分析平台,迅速完成个性化的数据分析。通过数据信息与业务经验的紧密结合,人力资源与设备资源的科学组合,业务骨干和计算机骨干的有效整合,以及审计延伸与数据分析时间的合理安排,增强了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支撑能力,强化了数据分析审计成果的转化率,大大提高了信息化审计能力。
(二)主要内容。
1.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的方式方法。围绕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这三个着力点,研究建立信息技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逐步探索开展对电子政务项目和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绩效审计。
2. 拓展计算机审计的宽度和深度。计算机审计要向被审计单位管理领域和业务的核心技术环节渗透,关注数据产生的关键控制节点,在常规的数据式审计外,更加关注数据产生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研究和评估信息系统能否有效满足管理需要,以促进完善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预防性的 “免疫系统”功能。
3. 占领信息技术高地,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积极学习和研究被审计单位及行业广泛应用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自动监测技术等先进技术和方法,并探索运用于审计,不断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
4. 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课题研究工作。加强计算机审计标准规范、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和操作制度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水平。
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位置在摘要之后。早在1963年,美国ChemicalAbstracts从第58卷起,就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关键词索引,提供快速检索文献资料主题的途径。在科学技术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每天有几十万篇科技,学术界早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作者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或叙词,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读者就检索不到。关键词选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该文被检索和该成果的利用率。
1关键词分类
关键词包括叙词和自由词。
1)叙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自由词——反映该论文主题中新技术、新学科尚未被主题词表收录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或在叙词表中找不到的词。
2关键词标引
为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GB/T3179—92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8个关键词(或叙词)。关键词的标引应按GB/T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自由词)。
所谓标引,系指对文献和某些具有检索意义的特征如: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实验设备等进行主题分析,并利用主题词表给出主题检索标识的过程。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是为了从内容复杂的文献中通过分析找出构成文献主题的基本要素,以便准确地标引所需的叙词。标引是检索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标引,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检索。科技论文应按照叙词的标引方法标引关键词,并尽可能将自由词规范为叙词。
3标引关键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专指性原则
一个词只能表达一个主题概念为专指性。只要在叙词表中找到相应的专指性叙词,就不允许用词表中的上位词(S项)或下位词(F项);若找不到与主题概念直接对应的叙词,而上位词确实与主题概念相符,即可选用。例如:“飞机防火”在叙词表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专指词“专机防火”,那么就必须优先选用。不得用其上位词“防火”标引,也不得用“飞机”与“防火”这两个主题词组配标引。
3.2组配原则
叙词组配应是概念组配。概念组配包括2种类型:
交叉组配。系指2个或2个以上具有概念交叉关系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喷气式垂直起落飞机”,可用“喷气式飞机”和“垂直起落飞机”这2个泛指概念的词确切地表达叙词表中没有的专指概念;“肾结石”可用“肾疾病”和“结石”这2个叙词表示一个专指概念。
方面组配。系指一个表示事物的叙词和另一个表示事物某个属性或某个方面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信号模拟器稳定性”可用“信号模拟器”与“稳定性”组配,即用事物及其性质来表达专指概念;“彩色显像管荧光屏涂履”,可用“彩色显像管”、“荧光屏(电子束管)”和“涂覆”3个词组配,即用事物及其状态、工艺过程3个方面的叙词表达一个专指概念。
在组配标引时,优先考虑交叉组配,然后考虑方面组配;参与组配的叙词必须是与文献主题概念关系最密切、最邻近的叙词,以避免越级组配;组配结果要求所表达的概念清楚、确切,只能表达一个单一的概念;如果无法用组配方法表达主题概念时,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词或相关叙词标引。
3.3自由词标引
下列几种情况关键词允许采用自由词标引。
a.主题词表中明显漏选的主题概念词。
b.表达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出现的概念。
c.词表中未收录的地区、人物、产品等名称及重要数据名称。
d.某些概念采用组配,其结果出现多义时,被标引概念也可用自由词标引。自由词尽可能选自其他词或较权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选用的自由词必须达到词形简炼、概念明确、实用性强。采用自由词标引后,应有记录,并及时向叙词表管理部门反映。
4关键词的标引步骤
首先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弄清该文的主题概念和中心内容;尽可能从题名、摘要、层次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出与主题概念一致的词和词组;对所选出的词进行排序,对照叙词表找出哪些词可以直接作为叙词标引,哪些词可以通过规范化变为叙词,哪些叙词可以组配成专指主题概念的词组;还有相当数量无法规范为叙词的词,只要是表达主题概念所必需的,都可作为自由词标引并列入关键词。
【论文关键词】电子技术;理论与应用;近似计算;静态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近似计算在静态分析中的应用问题,其次分析了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和交互式电子技术应用手册,最后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近似计算在静态分析中的应用
在电子技术中应运中,近似计算贯穿其始终。然而,没有近似计算是不可想象的。而精确计算在电子技术中往往行不通,也没有其必要。尽管近似计算会引入一定的误差,但这个误差控制得好,不会对分析其它电路产生大的影响。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掌握,特别是如何应用近似计算。
在工作点稳定电路中的应用要进行静态分析,就必须求出三极管的基电压,必须忽略三极管静态基极电流。这样,我们得到三极管的基射电子的相关过程及结论。
二、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由于纳米器件的特征尺寸处于纳米量级,因此,其机理和现有的电子元件截然不同,理论方面有许多量子现象和相关问题需要解决,如电子在势阱中的隧穿过程、非弹性散射效应机理等。尽管如此,纳米电子学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还在于纳米电子器件与纳米电子电路相关的纳米电子技术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纳米Si基量子异质结加工
要继续把现有的硅基电子器件缩小到纳米尺度,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是采用外延、光刻等技术制造新一代的类似层状蛋糕的纳米半导体结构。其中,不同层通常是由不同势能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构建成纳米尺度的量子势阱,这种结构称作“半导体异质结”。
(2)分子晶体管和导线组装纳米器件即使知道如何制造分子晶体管和分子导线,但把这些元件组装成一个可以运转的逻辑结构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把分子元件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另一种组装较大电子器件的可能途径是通过阵列的自组装。尽管,PurdueUniversity等研究机构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该技术何时能够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仍无法断言。
(3)超高密度量子效应存储器
超高密度存储量子效应的电子“芯片”是未来纳米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它可以为具备快速存取能力但没有可动机械部件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海量存储手段。但是,有了制造纳米电子逻辑器件的能力后,如何用这种器件组装成超高密度存储的量子效应存储器阵列或芯片同样给纳米电子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4)纳米计算机的“互连问题”
一台由数万亿的纳米电子元件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组装成纳米计算机注定需要巧妙的结构及合理整体布局,而整体结构问题中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就是所谓的“互连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计算结构中信息的输入、输出问题。纳米计算机要把海量信息存储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并极快地使用和产生信息,需要有特殊的结构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诸多元件,而纳米计算元件之间、计算元件与外部环境之间需要有大量的连接。就现有传统计算机设计的微型化而言,由于电线之间要相互隔开以避免过热或“串线”,这样就有一些几何学上的考虑和限制,连接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纳米计算机导线间的量子隧穿效应和导线与纳米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问题急需解决。
(5)纳米/分子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性能分析模拟环境
当前,分子力学、量子力学、多尺度计算、计算机并行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已取得快速发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能够完成纳米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与性能分析的模拟虚拟环境,并使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获得虚拟的体验已成为可能。但由于现有计算机的速度、分子力学与量子力学算法的效率等问题,目前建立这种迅速、敏感、精细的量子模拟虚拟环境还存在巨大困难。
三、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定义:加注索引的扫描页图、滚动文档式电子技术手册、线性结构电子技术手册、基于数据库的电子技术手册和集成电子技术手册。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了人工智能、故障诊断的第5类集成电子技术手册并不存在,大多数电子技术手册基本上位于第4类及其以下的水平。需要声明的是,各类电子技术手册虽然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各有优点,较低级别的电子技术手册目前仍然有着各自的应用价值。由于类以上的电子技术手册在信息的组织、管理、传递、获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简单的说,电子技术手册就是技术手册的数字化。为了获取信息的方便,数字化后的数据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和提供给用户的形式,电子技术手册的发展就是围绕这一过程来进行的。
四、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
时间和频率是描述同一周期现象的两个参数,可由时间标准导出频率标准,两者可共用的一个基准。
标签: 2010下半
年
网络规划设计师
下午试卷2
标准答案
分析
it 分类: 网络规划设计师
1. 本试卷满分75 分。
2. 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写你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名称。
3. 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写准考证号、出生年月日和姓名。
4. 在试题号栏内用“Ο”圈住选答的试题号。
5. 答题纸上除填写上述内容外只能写解答。
6. 解答应分摘要和正文两部分。在书写时,请注意以下两点:
① 摘要字数在400字以内,可以分条叙述,但不允许有图、表和流程图。
② 正文字数为2000 字至3000 字,文中可以分条叙述,但不要全部用分条叙述的方式。
7. 解答时字迹务必清楚,字迹不清,将不评分。
从下列的2道试题(试题一和试题二)中任选1道解答。请在答卷上用“Ο”圈住选答的试题编号。若用“Ο”圈住的试题编号超过1道,则按题号最小的1道评分。
论题一 论校园网/企业网的网络规划与设计
校园网(或企业网)是计算机网络的一大分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及代表性。对于校园网/企业网,完备的应用是关键,而稳定可靠的网络是基础,完善的安全和管理手段是保障。由于学校/企业的类型和规模的不同,校园网/企业网的规划设计有着多种解决方案。校园网的规划、设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的使用、扩充等都要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网络的安全性、易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
请围绕“论校园网/企业网的网络规划与设计”论题,依次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设计实施的网络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具体讨论在校园网/企业网网络规划与设计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你所采用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3、分析你所规划和设计的校园网/企业网网络的实际运行效果。你现在认为应该做哪些方面的改进以及如何加以改进。
试题写作要点:
一、论文论述的是校园网/企业网网络,要体现出校园网/企业网的应用背景,例如校园网中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等,企业网中的生产、销售、库存等应用。
二、叙述自己参与设计和实施的校园网/企业网网络项目应有一定的规模,自己在该项目中担任的主要工作应有一定的分量。
三、能够全面和准确地描述该校园网/企业网网络的应用环境和需求,深入地阐述采用了哪些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要针对校园网/企业网网络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四、对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应有具体的着眼点,不能泛泛而谈。
论题二 论网络规划与设计中新技术的使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计算机网络的交换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光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存储技术等等诸多方面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新技术。在网络规划和设计中,如何根据项目的现状和实际需求,积极地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是网络规划设计师的职责。
请围绕“网络规划中新技术的使用”论题,依次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设计和实施的网络应用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具体阐述你在网络规划与设计中采用了哪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使用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背景、需求和目的是什么?
3、分析你使用上述新技术、新方法的效果如何,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
试题写作要点:
一、论文论述着眼点是网络技术,且是新技术,所论述的技术过于陈旧就不符合要求。网络新技术可以涉及到:光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存储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理论上比较成熟而在工程上没有大规模普及应用的技术也可算新技术,例如IPV6技术等。
二、叙述自己参与设计和实施的网络应用项目应有一定的规模,自己在该项目中担任的主要工作应有一定的分量。
美国麻省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阿默斯特校区(以下简称麻省大学)是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系统五个校园中的主校园,是美国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该校创办于1863年,坐落在美国东部美丽的新英格兰地区。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立于1964年,其研究生教育也有超过40年的发展历史。由最初的3名教授发展到现在拥有43名教授,其中包括9名ACM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院士(Fellow)、4名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5名人工智能学会(AAAI)院士和2名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院士。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在人工智能、网络与分布式系统、计算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美国知名的计算机系,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下一代能以创新的方法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计算机科学家”(cs.umass.edu/grads/msphd-requirements)。在这个核心思想的指导下,该系非常注重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Original Research)的能力的教育宗旨,该系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课程计划,以培养学生坚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习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每年大约会收到1000份左右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的申请,攻读其博士学位,而录取的人数一般保持在30名左右。完善和严格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开放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为全美最具有竞争力的计算机院系之一。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招收两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和直博研究生。只有在美国其他大学获得相应计算机硕士学位,并修完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认可的相关课程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否则,学生在录取后必须经过硕士/博士的连续培养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无论哪种形式,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培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和博士生研究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养和基本研究能力训练。学生只有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论证,成为正式博士候选(PhD Candidate)人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博士论文研究阶段学习。以下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1)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an advisor(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研究)
(2)Satisfy 6 Core Requirements (完成6门核心课程的要求)
(3)Complete 42 course credits (core courses taken to satisfy core requirements are included)(完成42个课程学分,其中包括核心课程的学分)
(4)Complete a 6-credit MS Project (完成6个学分的硕士研究项目)
(5)Graduate with an M.S. Degree(申请获得硕士学位)
(6)Pass the Department Qualifying Exam- Portfolio(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7)Form a Committee(成立答辩委员会)
(8)Propose a Thesis(提交博士开题报告)
(9)Complete 18 Dissertation Credits (完成18个学分博士论文)
(10)Pass the Teaching Assistant Requirement(完成助教的工作要求)
(11)Pass the Residency Requirement (at least 9 credits in back-to-back semesters) (完成连续两个学期修9个学分的要求)
(12)Defend and Submit a Thesis (博士答辩和提交博士论文)
本文将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探讨美国计算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博士研究生课程教育体系的特点,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专业博士生教育提供借鉴。
2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
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而广博的基础知识,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要求每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修完6门博士核心课程,而且成绩必须达到B+以上。这些核心课程分别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三大领域:理论(Theory)、系统(Systems)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1) 理论核心课:计算理论(Computation Theory)、高级算法(Advanced Algorithms)
(2) 系统核心课:有三组课程,分别是:
编译技术(Compiler Techniques)、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Modern Computer Architecture)
数据库设计和实现(Databas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高级计算机网络(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ing)、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s)
高级软件工程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Synthesis and Development)、高级软件工程I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Evaluation)、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s)
(3)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高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机器人学(Robotics)、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不确定环境下的推理(Reasoning and Acting under Uncertainty)、增强型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Pattern Classification)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可以在六门核心课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为了加强理论基础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无论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必须修完两门理论核心课程和一门高级人工智能课程,同时,再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修其他三门核心课程。例如,一个系统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除了修完以上两门理论和一门人工智能课程以外,还必须修完来自于系统方向不同组的三门系统方向的课程;而一个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则必须修完另外两门人工智能方向的核心课程和一门系统方向的核心课程。
每门核心课程由教师讲授一学期,其中每星期2次课,每次2小时,3个学分。根据内容不同,每门课程一般要安排5~8次书面作业、1次期中考试和1次期末考试。其中,对系统方向的课程来说,每个章节完成后一般还有一次课程项目设计(Course Project),主要要求学生实现相应的算法和进行性能评价。由于核心课程要求高,课程学习内容多,导师和系里会建议学生每学期选学不超过一门的核心课程,所有6门核心课程则在三年内完成。如果成绩没有达到B+,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允许学生重修该核心课;但是,如果学生在规定的博士资格考试申请时间前没有通过全部的6门核心课,则不再具备继续攻读博士的资格。
严格的核心课程作业、考试制度和淘汰制度,不但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计算机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勤奋刻苦的专研精神,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入实际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灵活而完善的博士生选修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的博士生教育除了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和精深的基础知识外,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现新问题的探索精神及能力。
如果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学科领域的重要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技术,是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重要途径,那么,选修课的设置则是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了解并探索前沿研究方向,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做法是,在博士研究阶段,除了要求学生完成18个学分(6门)的核心课程学习以外,还要求完成24个学分(8门)的非核心课程(或称为选修课)学习。这些选修课大多是关于本学科及相关专业前沿领域近3~5年的新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或新技术的相关内容的介绍,一般由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提出新的课程计划,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目标自由选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授会将许多新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同时,通过2~3个课程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各种探索问题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由教授主讲的传统方式,也可以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方式。以教授为主讲的教学模式在此就不再赘述,以下着重描述以讨论为主的选修课教学模式。
以讨论为主的Seminar是美国计算机院系的教授最常用的选修课教学模式。Seminar的课程设置没有固定模式,但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程的选题一般是近年新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课题。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自近年来该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专题论文。
第三,课程内容的组织由教师完成。教师在确定题目后,一般会根据论文的情况将讨论的内容分为多个子专题,每个子问题由3~4篇论文组成。课程的开始一般是综述性的论文或在该领域出现的最早的学术论文,其目的是探讨该研究方向出现的新的应用背景需求和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其后的每个子专题则将对具体问题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第四,选课的学生人数一般在20~30人左右,而且通常是由学完了核心课程以后的高年级博士生组成。学生人数太少,论文的覆盖面可能太小;学生太多,可能导致讨论的深度不够。同时,只有学完了基本理论后,学生才有可能具备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Seminar的学习讨论中,找到新的研究问题也是该课程设置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五,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对该领域的基本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后,学生将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估(Review)、宣讲(Presentation)和进行课堂讨论。每篇论文的宣讲时间是25~30分钟,课堂讨论时间是10~15分钟。其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对论文中所研究的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选择合适的题目并对教学讨论的内容(论文)进行筛选和组织对开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为了准备一门新的Seminar课,教师一般需要预先通读该研究方向所有重要国际会议的相关论文,然后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对论文分类,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提炼出来,作为课程学习的论文。在课程项目的设置上,教师会事先准备一些题目,如对某些算法的实现、评估和改进,实现原形系统等,同时也非常鼓励学生在论文讨论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合理的课程学习安排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有效保证
美国的博士教育是以博士生的最终质量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年限来规定学生的毕业时间。在美国计算机专业,培养一个硕士/博士生一般需要至少5年时间。由于强调博士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博士学习阶段,博士生都会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并尽可能地将研究项目中的问题和课程学习联系起来,用所学到的方法或思路来解决新问题。
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虽然学生的背景不同,但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顺利完成博士课程要求和博士论文要求,系里建议学生按如表1所示的时间表安排整个博士阶段的学习计划。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不但在本系有完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规划来自由选课,而且也鼓励学生在其他相关院系选修本系没有开设但对研究有用的课,如数学系或电子工程系的高级课程。总之,美国博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同时训练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5启示和建议
美国的博士教育强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用于探索与创新的研究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决定博士毕业生日后发展潜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博士教育主要是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研究项目驱动型教育”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但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这种单纯强调研究项目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博士生,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没有严格的博士课程要求和淘汰制度,学生在学习阶段往往会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知识结构的完善。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博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最终将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笔者建议,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兴趣和基本的研究能力,应该首先强调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论哪个方向的学生都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如算法、分布式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这些核心课程应由教师来讲授;同时,应严格课程的考核制度和课程评价体系。对于选修课,由于其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应借鉴国内外Seminar课程的成功经验,积极有效地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上好Seminar课。
博士生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通过严格的培养机制和灵活的培养方法,在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研究项目结合起来,严格博士生培养机制,完善博士生资格评估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博士研究生的质量;以及如何真正教会学生探索科学基本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是我们在计算机学科建设中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能力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85-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就是把计算机科学技术直接用于社会生产,谋取社会效益的领域的人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把学术研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要保证知识结构的适用性、抽象分析的系统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性。
1 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
在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前,首先要确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以及培养这些能力的方式。笔者总结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培养方式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的4个阶段分别对应了几种能力的培养,这4个阶段又对个人身心素质和自学能力进行了循序渐进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应该涵盖如下几点。
1)形成计算思维模式。
从事任何研究和工作都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模式,正确的思维模式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则容易走入误区一事无成。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要在理论知识积累阶段掌握计算思维模式,这是学习其他专业技能的基础,也是学习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条件。
2)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是成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掌握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要让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就尽快接触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和思维训练来强化基础知识。
3)实践创新能力。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要能够在书本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新方向,离开学校之后要能够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或为自己创业找到突破口。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和理论创新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4)职业素质和管理知识。
应用型人才教学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就业或创业的,所以,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要进行就业辅导以及和企业管理相关的能力培训。就业辅导可以让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培养他们的职业阅历和职业道德操守。企业管理培训能够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业务水平,还可以为创业的学生积累企业管理和团队建设的经验。
5)正确的世界观与健康的身心素质。
高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也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调整心态、积极进取和吃苦耐劳的源动力,在进行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调整能力。
6)可持续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几何式的,很难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的技术知识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有效不过时,因此除了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之外,帮助学生养成可持续的自学能力也是贯穿整个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是受用终生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对于学生快速适应新岗位、学习新技术、应对新困难都有决定性的帮助。
为了实现上述素质能力指标,需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基于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学新概念和新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应用实践活动,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因为实践活动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课堂中的原理和技术,这对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都有很大帮助。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将学校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增进了在校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通过教学、科研和企业生产的一体化来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展开,引入企业的生产活动标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了突出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模式中的地位,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施细则
在明确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之后,哈尔滨师范大学将教学改革分为教学理念转变、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践活动3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如下:
1)教学理念转变。
在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和教学模式之后,首先要进行教师培训,要求教师能够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梳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和改革措施。还要制定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企合作、考核制度在内的改革计划,为具体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作准备。
除了教师转变观念,如何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点。针对这项工作,传媒学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来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可以采取混合分配的形式配备本科教师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够通过耳濡目染、循循善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学院每学年都组织一线教师开展业务交流座谈会,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教学所得撰写教学改革论文在会上报告;鼓励教师在国内外教育类杂志;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相关研讨会。
2)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3部分。基础课程是指本科教学大纲内规定的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夯实基础,授课方式主要采取课堂教育和校内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专业课程是指强化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教学方式一般采用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形式;特色课程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立的就业热门方向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就业或创业,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教学方式一般采用专业课程团队和企业实习的形式。
课程体系改革的3个部分要紧密衔接,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并定期调整。学校组建了由资深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教研团队,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制定了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体系改革在内的改革措施。教研团队首先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修订人手,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及辅导材料,并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平台,将相关的资料上传供师生共享和交流。教学内容的选择则侧重能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也要体现实用性和专业性。学院要求各专业建立专业教改委员会,委员会要由学校资深教授和企业专家组成,定期碰头进行课改调研,调研的内容要涵盖课改的每个环节。学院会根据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制定教改方案,方案每2年修正一次。
3)教学实践活动。
在制定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之后,学校要求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广泛的实践教学活动,引进计算机企业优秀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在校内是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设计大赛的形式进行的,具体的实验内容要贴近生活和实际工作环境,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校内的实验室要开放式经营,成为学术交流、课程实验和科研展示的场所,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企业实习要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学习,要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并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学生在进入企业初期要进行岗位培训和企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化。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和企业实习联系起来,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的方式辅导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养成;校内导师则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把关。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学校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要完成项目开发所需的所有文档和技术规范,并根据专业论文撰写格式完成毕业论文。
在学生毕业之前,学校还针对热门的就业或创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专项就业辅导和创业指导,这些课程都是对学生四年专业技能学习的总结和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来学习,比如网络方向、ERP方向、嵌入式方向和多媒体技术方向等。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主线,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式的改革进行研究,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一、引言
进人21世纪,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可以胜任并具备培养潜力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仍然有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等问题,使得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应试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深化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从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和教材特色改革人手。
二、深化计算机教材特色改革,突出中职学校特色
教材不但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还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因此,中职学校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相适应,应该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相适应,与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新教材中。
教材特色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对于实际使用频率高的知识模块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引人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标,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应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坚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需求,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1世纪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和教材中必须从学生运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毕业后对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中职学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应特别注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统率具体的计算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能开阔眼界,从方法论的角度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训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以及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五、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培养
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类的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对计算机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培养的学生既没有打好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缺乏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导致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创新人才,是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本科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盐城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实践,考虑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计算机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适合我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专业方向设置
与重点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培养的是专业理论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工程型人才。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从每年的就业信息来看,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因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相关的项目经验,不能满足企业所招聘的技术岗位人才需求。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等学校”为办学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和满足社会需求为原则,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以“知行合一,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要求,构建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计算机专业方向设置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我院在对计算机专业方向调整时,考虑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我院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等实际,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网络技术”方向、“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
二、课程设置与优化
为与计算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及时掌握并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下面以网络技术方向为例,以网络应用与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突出“基础、应用、创新”阶梯递进的课程体系。
1.夯实学科基础
计算机类专业需要较好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计算机理论基础,在公共基础模块中设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及大学物理等一系列课程;加强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训练,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核心课程构成了计算机专业基础模块。
2.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群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用的技术科学,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及计算机技术的先进发展水平,以实用技术为主导,开设应用性课程。以计算机网络编程能力为主线的C语言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Java语言与面向对象技术、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编程技术等课程群,培养了学生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以网络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通信原理、综合布线系统、局域网与组网工程及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等课程群,培养了学生的网络工程设计、管理、应用和维护能力。增加与新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将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每年有计划地建立课程教学网站,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3.强实践,重创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我院在学生学好基础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在原有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学分达到总学分的30%以上。按基础、应用、创新的形式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条件具备时,可安排学生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和公司进行一年左右的工程实践锻炼,也可采用“3+1”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三、教学改革
1.教育理念更新
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记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鼓励并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投入到创新教育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讨论教学改革思路以及现代化教学管理方法,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宽松环境;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智能和能力;信息社会,各类知识交叉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高等教育应树立“开放教育”的教育理念。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学校每年投入近50万元用于多媒体教室建设和设备更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购买“天空教室”软件并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能够使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等方式,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讨论;通过全方位模拟和全过程参与项目开发过程,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考核方式改革
对计算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对一些侧重于应用开发和实践操作的课程可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展示,如采用科技论文、科技报告、实验考核、上机编程操作等方式。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将学生“为考试而学”转变为具有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习过程和实践环节高度重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为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我校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围绕学科前沿或社会热点举办讲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聘请省内外其他高校的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和IT企业的专家作为我院的客座教授,对教学、科研、管理等进行指导。鼓励本校高职称教师开设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引导学生开展学术性的社团活动,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和服务活动。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将实践教学环节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中。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修订新一轮教学计划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特点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调整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量。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
2.创新实践
教师在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如程序设计类、科技发明类、学科竞赛类、自主创业类、应用开发类等校园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如项目实训、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学生有一定的项目经验后,可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另外,学校每年还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活动计划、“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和“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创新人格。
3.实验室建设
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离不开实验室建设。随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推进,我校加大了对计算机各类实验设备的投入,计算机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能够提供不同的实验环境,满足计算机专业上机实验的不同需求。同时,我院加强与校外IT企业的合作和联系,与有关单位建立联合培养的机制和平台,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充足的校外科技资源和企业真实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现代IT企业的生产实践和项目开发,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五、建设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高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热心教学,富有责任感,善于运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能力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高校应促进任课教师的新技术学习和知识的更新,使授课内容跟上新技术发展步伐。我院在引进名牌高校的博士学位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大培养力度,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高校进行新课程学习并考核。同时,学校为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已着手开展全校性的教师教学“普讲”工作,教师要承担所教授课程的网站建设任务,验收合格后在全校范围讲授一次公开课。“普讲”工作的开展将对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师授课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
2.参与工程项目,提高实践教学技能
为了使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工程应用素养。学院领导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教师到IT企业、到生产一线接受实践教学技能和工程项目的培训和实践。通过工程实践,教师能够接触到工程和应用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具备应用开发背景和项目实践经验,有助于“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3.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由学科带头人牵头,带动年轻教师成立与教学相关的科研小组或项目小组,积极和IT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同时可吸收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