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时间:2022-08-30 19:3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第1篇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人际交往和分工协作能力得到提高,遇事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及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得到培养。

二、工作目标:

1.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课程改革动态》、《新课程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等,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体会,使教师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通过教育观念的改变,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2.我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按“主题----方案----实施----总结----拓展”的步骤进行。我们将采用综合主题活动(以主题带活动)为主要形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将体现“以实践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从日常生活中组织学习内容,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组织学习内容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搭起一座认知的桥梁。

(2)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3)以学生自主经历、体验、探究为主,使学生体验生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究、发现、感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知识学习与人格养成融为一体。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接触、了解社会,对身边的一些现象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考。学生通过操作实践,体会到了自己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快情绪,也体验到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喜悦,真正达到了体验生活的目的。

3.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如怎样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怎样理解他人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等。分析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并总结经验。

三、具体安排:

九月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教和学的程式的。从现实生活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伙伴,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选择成果的表现方式,充分的自由,充分的自主。

(1)植物栽培组的同学种下豆芽,了解植物种子发芽的条件。

(2)走进儿歌世界——走进童话世界——走进古诗世界——走进图书世界

十月份:我们还注重建立组际间的交流策略,通过研究成果展示的形式,将各阶段调查研究中学生精心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照片、充满童真童趣的调查菜单、形式各异的书面的调查表、日记,实录、体会等进行布展交流。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为动力,按照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的需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本学期继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力争在操作层面上探索新路子,为学生的发展,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使得每一个教师概念清,思路明。

要培养全面的学生首先要有全面的教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紧紧围绕“全面创建学习型教师”主题,以综合实践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中心,鼓励教师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的层次和高度,争取在各级教育教学报刊上公开,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本期我们将从这里出发。

2、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从内容入手,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课时多、活动多,平时教师间交流的时间太少,外出学习的时间更少。充分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这将是我们这学期一个重要交流活动内容。

三、教研活动内容的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强化课程意识

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必须澄清认识,提高每一个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只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才会重视该课程,使之“合法化”,才会在实施过程中一路绿灯,把活动真正落实。本学期在学好《纲要》的基础上,组织教师重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使教师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这一课程,而且知道怎么办,如何去做。让他们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门内汉”,成为学生活动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此,理论学习的时间要保证,方式方法要改变。

实施新课程,师资培训当务之急。为了能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效能,体现它的价值,自本学期起,立足“以点促面”式校本培训。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多地让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然后发挥他们的辐射功能。此外,请专家或成功学校来校为教师作专题讲座。教师通过培训,明确了责职。这样,实施新课程的重担就不会只落在一个人身上或少数人身上,从而摆脱其他人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

2、加大课题研究力度,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从份利用我们的优势,结合我们的地方优势开展好镇江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研究工作,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探索解决办法。

其次,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提出问题,明确研究方向。

综观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现状,不难发现“学生自主进行活动”这一灵魂的缺失。这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学生自主的活动只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趋甚远,有违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开展的根本性原因。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动起来,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问题应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通过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宣传课程改革思想,培养一批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在理论上,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各学科的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以及为课程改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提供经验和程式。

再次,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对于课题研究,往往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加上对结果的“果”没有正确的界定,使得造假之风兴起。平时不闻不问,到时加班加点,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而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如今,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从教师的理论学习、计划的制定、总结的撰写、学生活动的记录等等,我们要抱着严谨的态度,重视研究的过程,做到事无俱细。

3、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任何课程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才能得以较好地实施。课程资源这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如时间和空间、人力、物力、管理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工作计划第2页

度等等。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实施保障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便需要超越教室、超越课堂、走出校园,走入自然和社会,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活动过程。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优质的课程资源作后盾。如学生活动基地的确立,就必须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同协作产生,而不能把它推给教师或学生个人。对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要形成共识。

4、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衔接

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独立判断和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密切课程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凸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综合实践活动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很好地结合校本课程。否则,综合实践活动有可能落入个别教师依靠自己狭隘的经验指导学生活动,其结果往往过于封闭、缺乏交流。所以,每一个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必须了解校本课程。

四、活动安排

二月:1、理论学习,成立教研小组

2、课题方案、活动计划的制定

三月:1、前阶段活动小结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检查(校)

3、优秀论文、活动案例评比

四月:1、中心组活动(校)

2、现场观摩活动及评析(活动月:3~6年级)

五月:1、优秀活动设计及组织实施评比

2、学生活动成果交流

六月:1、课题阶段成果汇报

第3篇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

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评价体系

第4篇

一、中小学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在中小学有目标、有计划、有效的常态实施,首要问题是学校能否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这就如同建楼必先设计一张图纸一样,没有图纸楼房是无法建造的。同样没有实施方案,没有整体实施计划,年级和班级,老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陷入盲目的实验状态中,这不仅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而且难于取得实效。

那么,学校怎样才能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方案呢?

1、由学校教科处牵头,从学校校级、中层领导以及骨干教师中,选择在教科研方面的精兵强将组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着重从学校实际出发,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校本研训、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目标性、实用性、计划性以及可操作性。另外还要注意方案要详实、具体,如,课时的具体使用,教师的人员安排等。最终集大家的智慧,形成实施方案。

2、将实施方案,发放给广大教师,甚至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关心学校发展的人士,广泛争求大家的意见,再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特别提一下,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学校校情分析、课程的长远和短期实施目标、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详细计划(包括年级活动主题、指导教师安排、具体课时使用方式等)、课程的校本研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课程管理要求和管理办法、课程评价方法和要求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之所以把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校情分析放在方案前边,且必须要写,是因为这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制订的基础和背景,也是以下项目内容的制订依据。而这些内容都需要一一的详尽的完成。只有各个项目内容详实,才能便于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为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学校还须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光有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与课程相关管理配套制度,才能保证方案能够落到实处。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有:

1、教师任课制度。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依赖学科教师兼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做个合理的调配和安排,比如: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在一学年中或两学年内,至少要独自或与他人合作承担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承担课时不少于9个课时(3周时间基本能完成一个小的活动主题)。先由教师填写申报表,申报活动主题,再由学校进行审定,最终确立年度或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学年、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承担教师。未申报成功或未申报的教师,要在下一学年或学期继续申报。这样用制度来保证教师既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任务,又不影响做学科的教学任务。

2、奖励制度。学校可对承担综合实践的教师,尤其是开展活动质量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要对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而超出课时规定的教师,按课时量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不能给于补偿的,能否在年底考核、评优评先中适当加分和给予奖励。用这样的奖励制度来鼓励教师承担课程的积极性,就会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还是很有积极性和能力的,就看学校的制度能否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训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仿照学科教学再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适度修改,目的是为更好的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专业成长和指导能力的提高。

4、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制度。规定从活动开始,由活动承担教师,注意整理并保留教师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资料,如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计划方案,学生搜集并整理和完成的各项信息资料,教师指导策略与做法,活动成果等,最终整理出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交给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

5、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制定出评价制度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年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班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作出科学与合理的评价。

6、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制度。安全制度可以在学校原有的安全制度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努力使制度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如可以制定综合实践校外活动报批制度,其制度,由教师提前申请,学校审定批准。活动组织制度,外出活动必须由哪些教师参与安全管理等等,以保证活动安全并正常开展。

第5篇

邢台市南园小学 杨丽敏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教育改革。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门新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形态的产生,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教育创新的标志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

11月22日,我们河北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跟随石家庄活动基地的领导去参观考察河北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习他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考察中,通过看(看学校环境、学生活动情况)、听(听汇报课)我从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振奋,感受很深。

活动一开始,基地把我们学员分成两个大班,让我们做为学生亲自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体验课程的全过程。我参加的是《十字绣》,授课教师紧紧地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设计活动方案。课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操作、技术实践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了与学生情感的共享。原来的我动手的能力相当差,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课,我学会了“十字绣”,又多了一样生活的本领。作为成人的我们上了一节这样的课还会那么激动,小学生们呢?

这次参观考察活动中,石家庄活动基地特意为我们提供了四堂综合实践活动观摩课,四位执教老师上得相当成功。我听的一节课是《石英钟》,老师先让学生谈谈什么是石英钟,石英钟有什么用,它有几部分构成,,怎样做一个石英钟。让学生说一说需要老师帮助些什么。接下来,老师展示了准备的大量材料。让学生构思石英钟的图案,这是让学生创造性体现的地方,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活动中,学生的智慧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动手制作石英钟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享受成功。

一天的参观考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石家庄活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落实和实践,实验时间虽短,但措施得力,领导重视,教师工作扎实,已显露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的种种鲜活可喜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给我们全省各地以及全国做出了示范。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石家庄活动基地不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是结合我省学生特点、实际和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认识与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课程门类的归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门类,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

2.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学年计划。学校应通过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处理好与社区机构的部门的关系。学校每年需要社区哪些部门的配合、什么时段、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取得社区部门或机构的支持。

这次参观考察,对我收获很大,但也有些思考。1、如何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作用、意义以及必要性的认识,扩展到有关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及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身上。2、如何制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以指导我校的实施工作。3、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有效评价。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师的培训、工作量的确定、资金的筹集等都需要协调解决。这些问题都是我校要面临和解决的。

提出一点建议:

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要素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本质上不是课程的内容,而是学生活动形式。真正的课程内容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活动主题。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要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中,适当地通过研究、服务、宣传、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的体验,达到各要素的整合。

第6篇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在中小学日益凸显出来,同时广大中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但是,中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管理方面经常遭遇困惑,致使课程实验工作还陷入僵局。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实施。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制度;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在中小学日益凸显出来,同时广大中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但是,中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管理方面经常遭遇困惑,致使课程实验工作还陷入僵局。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就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规范管理,粗浅地谈些看法,并希望专家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1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程开发角色尤需强调,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的集中体现。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下列原则。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使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使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择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同伴在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提示大的范围,学生从中加以选择。另外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亦可通过各种方式(如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从指导内容而言,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的内在要求。从指导力度而言,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的力度应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越大。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既然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因此,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2 为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学校还须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光有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与课程相关管理配套制度,才能保证方案能够落到实处。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有:教师任课制度。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依赖学科教师兼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做个合理的调配和安排,比如: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在一学年中或两学年内,至少要独自或与他人合作承担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承担课时不少于9个课时(3周时间基本能完成一个小的活动主题)。先由教师填写申报表,申报活动主题,再由学校进行审定,最终确立年度或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学年、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承担教师。未申报成功或未申报的教师,要在下一学年或学期继续申报。这样用制度来保证教师既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任务,又不影响做学科的教学任务。奖励制度。学校可对承担综合实践的教师,尤其是开展活动质量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要对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而超出课时规定的教师,按课时量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不能给于补偿的,能否在年底考核、评优评先中适当加分和给予奖励。用这样的奖励制度来鼓励教师承担课程的积极性,就会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还是很有积极性和能力的,就看学校的制度能否把教师的积极性调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训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仿照学科教学再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适度修改,目的是为更好的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专业成长和指导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制度。规定从活动开始,由活动承担教师,注意整理并保留教师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资料,如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计划方案,学生搜集并整理和完成的各项信息资料,教师指导策略与做法,活动成果等,最终整理出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交给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制定出评价制度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年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班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作出科学与合理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制度。安全制度可以在学校原有的安全制度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努力使制度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如可以制定综合实践校外活动报批制度,其制度,由教师提前申请,学校审定批准。活动组织制度,外出活动必须由哪些教师参与安全管理等等,以保证活动安全并正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费、设施使用制度。如,经费申请、活动设施使用等方面都需要建立一定的保障制度。

总之,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必须建立各种完善的制度,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才会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石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0(09).

第7篇

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笔者疑虑重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哪里——在教材里,不在课堂上;在口头上,不在手头下;在理论中,不在实践里。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教育者确实已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给课堂注入了新鲜与活力,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欣赏经典的视频片段,也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表演话剧,甚至可以配合着音乐唱上一段古诗词,一种被大家理解为“实践环节”的全新的课堂模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可是,这是真正的“实践”吗?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教材中赫然编排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被老师遗忘在了教学计划之外,或者在课堂上一带而过,尴尬地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这一点恐怕有点出乎教材编写者的意料,也违背了教材编写的初衷。

笔者多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深感实际操作的难度颇大。在此,笔者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谁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被冷落买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教材中是一道华丽的摆设,在课堂上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就这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被堂而皇之地打入“冷宫”。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一)考试的导向性对教学内容安排未起到积极作用

考试是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2014年1月,江苏省启动试点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各职业学校开始紧急备战,课堂上讲知识点,课后埋头做练习,学生老师重新投入“应试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吃力不讨好、费力不出活的事情,谁干?

在一些关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中,我们也看到了相关的试题:

1.根据《眉山日报》报道: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染色馒头、假牛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食品问题就接二连三地“冒”出来了……

读后,你一定有很多话要想说!请你面对下面两种人,把你内心最想说的忠告,郑重地说给他们听。

我对食品企业说 我对食品监管部门说___________

2.前不久,媒体报道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感谢公安部门所送的锦旗把“捍”错写成了“撼”,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代表故宫博物院向社会致歉,或说说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

看到这些试题,我们不禁感到遗憾,虽然这些题目的设计与“实践”有关,但更像是政治考试中的热点问答,不需要实践,只要关注并有自己的思考就可以顺利完成,而考查的重点更倾向于语言表达,并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实践情况。

(二)实践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影响了老师的积极性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苏教版)中安排了《我的亲人们》、《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工作》、《生活中的文化冲入与融合》、《面对新媒体》、《“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青春诗会》、《我们将来的事业》等24个实践活动内容。仔细分析一下,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与语文学科处于若即若离的关系,如《社会热点问题调查》,这些内容在政治课上的接触必定比语文课多,在语文课上兴师动众搞一次实践活动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有些内容的科学性较强,实践起来难度大,老师不愿投入双倍甚至多倍的精力去做一件没有显性效果的事情,如《“科学的历程”报告会》,师生在这个领域知之甚少,想要在实践中出效果,有成果,必定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这在如今课务重的情况下,很难让老师有热情和积极性。

(三)老教师们对于实践活动的心理压力颇大

老教师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在课堂上是知识的占有者,位尊而权威,重视师道尊严。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已经有了一套固定而成熟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但这些经验方法是用在分析文章、传授知识中。如今,让他们走下讲台,看着学生们去做,他们不适应,不自在,更重要的是,实践中的“自由”、“沟通”、“合作”、“开放”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老教师们无形的心理压力。

笔者最近与一些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奋斗了二十多年深受学生喜欢的老教师们畅谈,谈到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看法,他们一致认为没法进行,即使去做,效果也不会太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大,思想观念跟不上学生的脚步,这些因素导致老教师们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力不从心。所以,老教师们宁愿多讲几篇经典美文,也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做实践活动。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腰板要“挺”起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像一个不受婆家欢迎的小媳妇,畏畏缩缩躲在角落,受尽白眼,更多时候直接被遗忘。但是我们所有的教育者心里都十分明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怎么做才能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走入课堂,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这个问题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尝试

(一)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编写进教材

实践活动环节,既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内容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编写进教材,一则从方向上导引了教学,二则从内容上规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编写进教材也非一劳永逸,现在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已经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但是正如笔者以上所说的各种原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依然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进教材”是登台亮相的第一步,继而安排入教学计划并引入评价机制,各方面共同启动才能保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致成为语文教材中的装饰品甚至是牺牲品。

(二)安排入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的标准,教师应该严格按照计划实施课堂教学,所以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排入教学计划,才能保证教师将其真正带入课堂。在教学计划中,应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案等设计清晰,以保证教学质量,而不是让教师空洞的“纸上谈兵”取代学生亲自的实践活动,更不能让老师的“感悟”代替学生亲身的实践。

(三)引入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教学无形的指挥棒,一般是上面考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为了提高老师包括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势必要将这块内容引入评价机制。可以考虑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单独考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像写论文报告似的写出内容详尽的相关活动的设想、过程与体会,或者以更丰富的形式提交实践成果,如录音、视频、PPT。

当然,如何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在改革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和提高。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稳扎稳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仍然属于新鲜事物,让其在朝夕之间如同传统经典文章一样被师生接受是不容易的,所以教师应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从教学观念、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元素中改变想法,并引导学生逐步接受实践活动的特殊性。笔者从教学难度和实践范围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走进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传统阵地,教师和学生早已深深习惯于在这块阵地上冲锋陷阵,所以首先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搬到课堂上进行,师生都较为容易接受,教学控制方面的难度也大为降低。

例如《青春诗会》、《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这些实践活动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由传统的讲授到学生的活动,场合还是师生熟悉的教室,不同的只是角色的互换,这样的角色互换在传统的教学中也会有,所以对于师生来说并不难,适应期会比较短暂。

笔者分别在2013级(在校一年级学生)和2012级(在校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校园综合实践活动,结果显示,2012级学生自主高质地完成了活动内容,2013级学生被动完成甚至最终无法完成。这种情况表明,实践活动还需要教师慢慢引导,让学生逐步接受这种自主计划、组织、合作的活动形式。

(二)走进校园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要锻炼学生的能力,将活动范围局限在课堂,可想而知,实践的效果也会有一定的折扣。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决定了实践活动必定要走出教室,那么接下来可以将活动范围扩大至校园。

校园是师生熟悉度仅次于教室的地方,对于初次走出教室的学生来说,刚开始会有手足无措的表现,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给予一定的方向,新鲜感和自由性会让他们很快适应这种方式的实践,甚至会越做越好。

例如《校园热点问题调查》、《我们将来的事业》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采访、调查校园内的老师、学生和后勤服务人员。在进行校园实践时,学生可能刚开始会逃避陌生环境,只与认识的人打交道,甚至仍然只在自己的班级内进行,这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度的关注和鼓励,让学生大胆走出熟悉的人群,探索更多领域的问题。

(三)走入社会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专业指向、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安排活动内容,创设活动情景,设计活动项目,让同学们在语文实践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职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以活动为形式整合知识与方法,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必将走上社会,那么将学生的活动始终局限于校园闭门造车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尽早走入社会,与职场人物对话,认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加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例如在《职场人物访谈》、《走进企业文化》等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邀请一些企业成功人士,面对面与其交谈;或者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联系走出校园并有一定成就的师哥师姐们,进行面对面交流。我们也可以组织班级到企业中参观,了解企业文化,之后班级内部进行宣讲。总之,社会是广阔的,可提供给我们的实践素材也是丰富的,只要我们善加利用,一定可以创造出有活力的课堂。

从目前看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仍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老师们的努力,前进路上碰到的困难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解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一定会真正会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角色意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正在或即将积极加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者,其中大多都是“半路出家”“仓促应战”,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普遍觉得是“赶鸭子上架”,较为棘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生活为主体的实践性课程,它突破了传统的课程形态,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强调教师、学生、课题的统一与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新型教学的立体动态情境。这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既有相通之处,又具有其自己的突出特点。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扮演、扮靓自己的角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笔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具备以下三种角色意识:

一、角色意识一:教师应具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再学习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既与一般学科有相通之处,但也大大区别于传统学科的教学,因此,大多教师都缺少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与能力,这就注定了教师必须从头学起。事实上,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在活动的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才干,甚至有许多学生的才干要远远超出了教师的实际水平,这时就要求教师必须降低“身价”,甘愿当一名虚心好学的“学生”。教师只有这样做,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素养,尽快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技能。此外,教师“甘心情愿”当个“好”学生,这不仅不会“掉价”,反而能更强烈地激发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更好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再学习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多钻研新课程标准,弄清楚新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搞明白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才更有效;二是主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尽快抛弃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思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理念能否适时跟进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够很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三是积极主动虚心地向学生求教,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实践能力;四是要勇敢地战胜自己,克服困难,“摸着石头过河”,积极主动地适应综合实践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当做自己人生的一片“处女地”去积极开垦。

二、角色意识二:教师应具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意识

“参与”,其本意一般是指主体以主人身份参加,并加入处理某事物的具体活动,是个体投身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只要有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教师实际上就参与其中了,只是参与的方式、途径和有效性不同罢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只有当教师主观上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时,才能真正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也才能真正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迈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参与其中的教师而言,其参与的深度、广度、力度是搞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其一,教师要想指导学生搞好综合实践活动,就必须要全面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特点、实施步骤,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亲自参与课题的全过程,在参与中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动态和研究情况。其二,教师的积极参与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在选择课题之初,教师就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和学生共同选择课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听学生的活动计划,征求学生的实施意见,再和学生共同探讨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就会觉得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自主性就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三,教师的参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大多需要学生共同承担、共同组织,尤其当学生无从下手、一筹莫展时,此刻,教师的积极参与就会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学生良好的合作理念和精神。

三、角色意识三:教师应具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意识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早就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可见,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没有固定的课程,即使有课程,这个“课程”也大大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的课程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编排体系完全不同于学科课的课程,它不是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而是以主题(如环保、低碳、社区、世博、世界杯、黄河等)单元组织起来。这个“课程”对学生来说,不是要求他们去系统学习和掌握,而只是在活动时用来参考的指南;对于教师来说,不是用来讲授的课程,只是了解自己该准备或做哪些工作。在备课时,教师更多地考虑的是“课程”以外的东西,如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工具材料、安排活动场所、联系聘请专家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修改、调整乃至重新设计活动主题。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1.

[3]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3.

[4]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育科学研究.[J].2002(3).

第9篇

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继续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扎实有效的研训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研训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研训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市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逐步深化我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总结。

二、主要工作

一)落实课程常规。

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1.理性分析我市的实际情况。落实课程计划。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并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工作指导。2.引导全市中小学根据“常州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完善教研组建设。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3.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逐步实现“由面带点、由点带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进模式,促使“强强联合”形成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促进互动,4.继续加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网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活跃课程信息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对话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5.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并发挥资源共享作用。

二)创新教研方式。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1.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为教师交流经验提供平台,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并针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调整并完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2.有序组织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活动。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促进其对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思考,为解决我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遇到问题出谋划策。及早规划、落实组织实施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3.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常州市设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实录手册》并根据我市实施具体情况加以修订。

活跃专题研究,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及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本学期在市区中小学组织试行专题教研活动制度。扩大研究成果。鼓励学校自主申报承办市、片级教研活动。

三)坚持全面推进。

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课程实施和管理经验,1.加强与兄弟市、区学校的交流研讨。取长补短,使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更大起色。

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就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沟通,2.在本市范围内举行各种方式的研讨活动。帮助一些发展薄弱学校获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明确实验基地的义务和责任。注重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培养,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的建设。以促进实验基地学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积极发挥基地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总结优势与不足,4.进一步关注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特点。加强农村学校的校际研讨和区域交流,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并进一步寻找综合实践活动适合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实施方式和发展途径。要继续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本学期主要调研建制镇中小学课程实施。

四)注重课程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要在常规建设、活动评价、活动过程中的规范管理、课程整合等项目上加强研究,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积累可行性经验;要对《金坛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细则(试用)教师部分)组织讨论并修改,同时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制订学生部分常规细则,使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形成规范。根据市级课题研究计划,本学期要完成市级课题的阶段研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从事相关的研究活动,2.加强生命教育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逐步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第10篇

关键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应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什么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综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2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2.1表现出语文性

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虽然综合性活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是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交叉、渗透,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植于语文学科,是语文的延伸和拓展,应结合语文课的自身特点,表现出语文性。

2.2体现职教特色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体现出职教特色,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目标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打下基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与专业相结合,体现出专业特色,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3强调实践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实践的教育活动,要注重职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与技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社会参与性学习、实际应用性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4体现趣味性

根据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兴趣不浓等特点,实践活动要从中职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降低难度要求,形式上力求富有趣味,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如何加强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3.1努力学习,提高认识,迅速转变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作为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不断革新的今天。因为一天不学习,就要落后,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完成肩负的使命,就可能被淘汰出教师队伍。那么,我们学什么呢?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了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新《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与指示精神;其次,要认真地学习中职教育、教学、教改等方面的理论或行家手里的一些好的做法;再者,要系统学习新《教材》的课程,而且一定要摆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位置,处理好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三者并重的关系,摸准吃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3.2深入思考,精心设计活动计划

我们经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先要做计划,因为有了科学可行的计划,才能明确奋斗目标。首先必须以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指示精神为导向,再紧密结合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职业特点确定活动内容。因为,生活是语文,语文是生活;如果语文离开生活,就如同生命失去了灵魂一样。然后根据“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内容与教学需求,精心设计好活动项目与具体措施。总之,设计计划时,一定要符合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一定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思维规律,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专业特点实际出发,考虑得越周密、越科学、越可行越好。

3.3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创新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老师都是起主导作用的。作为组织指导的老师,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实施计划,而且要狠抓落实;其次,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再次,老师还要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各个作为个体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队,然后再采用一些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这样一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一定能轰轰烈烈地搞起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实现。例如在学过诗歌《静女》《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之后,老师带领学生认真实施计划,即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在完成“阅读欣赏”的基础上,再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学生最敏感、最感兴趣的话题“中职生是否可以谈恋爱”组织一场辩论会。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各队队长的带领下,纷纷行动起来。因为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所以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角色,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围绕活动主题,或去图书馆,或去网上搜集资料,或看录像,或看书籍,学习辩论技巧,或列提纲,打草稿,撰写辩论稿。最后再通过小组合作、辩论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效果很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主人翁的自豪感,创造未来的信心倍增;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体味到语文的魅力,于是更加喜欢语文,学会应用语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明确思路;明确主题;重视管理;科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我们这里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了。但从各校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老师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作基础课来上,局限于课堂大讲特讲或是缺乏成型的教学模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强化课程意识,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审视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下面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来实施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明晰思路,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崭新的课程领域,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其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原来的活动课,更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兴趣小组。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领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方式与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课程,它可以结合小组课题研究来进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确定研究主题进行学习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课程,也可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来进行;社区教育与社会实践是一种校外活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当然,四大领域并不能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在逻辑上也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中四大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出现的。

二、明确主题,整体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带动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三项活动内容,各个年级要确立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和方案。比如小学三、四年级主要在校内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主题活动,五、六年级主要以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为重点的小课题研究,活动时间除了每周3课时外,还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度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普遍感到无从下手,不好操作,那么应该怎样去开发实施这门课程呢?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筛选问题,确立课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注意选出问题,恰当的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关键作用,这就要求选课题必须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符合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课题确定不能过大、过偏,入口要小,便于学生较好地操作,这样学生才会有积极性,才能增强综合活动课的实效。例如,我们学校附近有许多店铺的广告牌上印有错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用字,为了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我配合学校和学生确立了《“啄木鸟”在行动》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检查他人的不规范行为也提高了学生自身规范用字的意识和能力;还有,传统的节日在我们这里有很浓厚的气氛,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这些传统的风俗我都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牢记在心,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将更深。这些贴近生活的课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制订计划,落实方案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制定出详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可参照课程指南中需要的部分),指导老师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信息(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社会调查、实地观察、动手实验、走访等),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利的信息进行研究。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爱我的家乡》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家乡很美丽,然后让学生分组寻找美丽的家乡,可以调查家乡的特产――莱阳梨,也可以拍下家乡美丽的风景,或者参观家乡的特色产业;其次,整理各种资料,办一份手抄报展示学习成果;最后,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谈心得,谈感受。学生通过参观访问,了解了不少实际性问题,并写下了调查报告,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增强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3.总结分析,展示成果

活动结束后,根据学生调查、考察得到的信息,可在班内开展交流,并整理成详细的课题研究报告。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活动本身以及探索的结果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而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是更值得关注的。在“课题总结汇报”阶段,各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各自的特长,采取绘画、电脑制作、摄影、办手抄小报等多种方式,把课题活动成果展现了出来。还可以在班级里举行新闻会,然后举行班级评奖会,评选出优秀小组,表彰激励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让学生在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的氛围中,找到各自的优缺点,互相取长补短。如在《爱护眼睛》活动中,各小组把自己的主题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示给大家时,学生就采取了小组互评方式:有的小组调查了学校近视眼的现状,有的小组采访了医生了解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有的小组用三句半的形式谈了眼睛保护的方法……看着全组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展示,听着全班同学由衷的赞赏,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反思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更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也就学会了交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成果展示中最终使自己走向自信、体验成功。

三、重视管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科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如果只组织了大量的活动而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引导和评价,活动课程将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低效的。因此,各校应在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不折不扣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管好课程、研究课程、科学评价,不断提高课程的实效和质量。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统筹规划,制订出学校、年级、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实施计划

必须注意:尽管做了细致的考虑和周密的计划,但随着活动课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预先制订的计划和设计会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学校和教师应该承认这些目标和主题的价值,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

2.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即将每周的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3.要成立课程管理、指导和开发小组

在这个小组中应该确定具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特别是核心教师要明确职责,也要吸收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参加。同时学校应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校本培训内容,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共同研究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才智,集思广益,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实践的机会,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提供了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也给素质教育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还不够完善,但我坚信,只要以开放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理念,经过不断探索尝试,一定会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朝着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4.

第12篇

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 在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问卷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凸显,为广大师生以及学生家长所认可。调查显示,学生、教师和家长均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在关于“你觉得上实践课对你的成长有帮助吗?”的调查中,有74.57%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仅有1.7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00%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只有1%的家长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反对意见。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各方面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社会支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 调查发现:学生家长普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程度超出我们的预见。一是家长参与学生主题性研究活动指导的比率较高。在一项关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中遇到问题或困难,你的家长采取何种态度”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只有2.07%的学生选择不理睬;在一项关于“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态度”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教师认为有90%的家长十分支持。二是社会力量对学生社会调查的支持与接待情况要比我们预计的要好。在一项关于“你到有关单位或部门去调查或采访时,他们是乐意接待你们、一般或不乐意接待你们”的学生问卷调查中,72%的学生选择乐意接待,14%的学生选择一般,这要比事先预计的情况要理想得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涉及的领域符合课程纲要要求 部分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该课程实施涉及的领域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实施水平差异大,课程开设参差不齐 仅有半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校制订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学校缺乏专业教师,无专任教师,课程计划落实不力,课时难以保证,时有被其他课程挤占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出的“三无特点”--无教本、无固定教师、无固定场所,使习惯了传统学科教学的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课程常规开设困难重重。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认识模糊 在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2.65%的调查对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当于以前的第二课堂,认为相当于团队活动的占33.67%,认为相当于一般活动课的占18.3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匮乏 由于陇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观念没有得到转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开发不力,直接导致不开或候补;教师多为兼职,班额过大,任务繁重,有心无力;加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综合活动课程资源匮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薄弱,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教师是顺利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调查显示:仅有18%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综合实践课教师;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的占已开设综合实践课的49%,认为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占调查样本的96%。

通过本次调查,课题组对陇南市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化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是成立以校或县为单位的专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小组。本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有效开展,课程资源匮乏是重要原因之一。习惯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课程意识等方面的局限性注定了仅靠几名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是不现实的。在现阶段应该成立专门课程开发小组,为当地该课程提供一些可借鉴模式,推进该课程常规实施。开发小组的成员可以由该课程科任教师为主的相关领域的本地专家、学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人员构成。

二是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实施制度。本地该课程在开展时职责不分,考核不规范,影响了教师实施该课程的效果。应建立一套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的详细实施制度。

三是加强培训力度,增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配置。应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建立一支知识丰富、个性特点良好、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以及有开拓课程意识的教师队伍。该课程师资的最佳配置为:专兼职并存,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相关人员协助。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学生家长、相关领域的专家、甚至地方政府官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四是转变教师观念,定位教师角色。该课程教师角色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教师要转变为教学活动当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者。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2014年度课题《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化开展的策略》(课题批号:GS[2014]GHB0650)】

2015年4月至6月,笔者所在学校《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化开展的策略》课题组,对陇南市9个县10所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拟通过调查发现制约陇南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因素,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真正有效实施。

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 在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问卷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凸显,为广大师生以及学生家长所认可。调查显示,学生、教师和家长均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在关于“你觉得上实践课对你的成长有帮助吗?”的调查中,有74.57%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仅有1.7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00%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只有1%的家长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反对意见。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各方面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社会支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 调查发现:学生家长普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程度超出我们的预见。一是家长参与学生主题性研究活动指导的比率较高。在一项关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中遇到问题或困难,你的家长采取何种态度”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只有2.07%的学生选择不理睬;在一项关于“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态度”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教师认为有90%的家长十分支持。二是社会力量对学生社会调查的支持与接待情况要比我们预计的要好。在一项关于“你到有关单位或部门去调查或采访时,他们是乐意接待你们、一般或不乐意接待你们”的学生问卷调查中,72%的学生选择乐意接待,14%的学生选择一般,这要比事先预计的情况要理想得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涉及的领域符合课程纲要要求 部分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该课程实施涉及的领域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实施水平差异大,课程开设参差不齐 仅有半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校制订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学校缺乏专业教师,无专任教师,课程计划落实不力,课时难以保证,时有被其他课程挤占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出的“三无特点”--无教本、无固定教师、无固定场所,使习惯了传统学科教学的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课程常规开设困难重重。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认识模糊 在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2.65%的调查对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当于以前的第二课堂,认为相当于团队活动的占33.67%,认为相当于一般活动课的占18.3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匮乏 由于陇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观念没有得到转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开发不力,直接导致不开或候补;教师多为兼职,班额过大,任务繁重,有心无力;加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综合活动课程资源匮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薄弱,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教师是顺利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调查显示:仅有18%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综合实践课教师;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的占已开设综合实践课的49%,认为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占调查样本的96%。

通过本次调查,课题组对陇南市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化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是成立以校或县为单位的专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小组。本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有效开展,课程资源匮乏是重要原因之一。习惯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课程意识等方面的局限性注定了仅靠几名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是不现实的。在现阶段应该成立专门课程开发小组,为当地该课程提供一些可借鉴模式,推进该课程常规实施。开发小组的成员可以由该课程科任教师为主的相关领域的本地专家、学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人员构成。

二是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实施制度。本地该课程在开展时职责不分,考核不规范,影响了教师实施该课程的效果。应建立一套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的详细实施制度。

三是加强培训力度,增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配置。应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建立一支知识丰富、个性特点良好、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以及有开拓课程意识的教师队伍。该课程师资的最佳配置为:专兼职并存,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相关人员协助。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学生家长、相关领域的专家、甚至地方政府官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