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8 00:3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气象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气象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气象探测资料、预报服务资料、气象灾害防御资料、气候资源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具有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利用率高等特点。做好气象科技档案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是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可通过组织全局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知识,宣传《档案法》,增强气象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各科室的归档意识,营造认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浓厚氛围,形成全员重视、齐抓共管的良好管理局面。②建立健全收集、整理、存档、保密、借阅利用、销毁等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使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③不断完善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设施建设,加大档案安全管理设备资金投入,建立现代化档案管理设施,做好档案管理基础保障工作。定期检修档案,更新设备,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④不断开发应用现代化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加强气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并及时更新软件系统,完成气象科技档案的纸质、电子化全面管理,实现气象科技档案的网络查询和海量存储,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2气象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
2.1在气象服务方面的应用
气象部门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加强对各种气象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才能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气象科技档案是气象部门开展服务工作的基础,可直接为广大用户提供气象科技信息咨询和服务,开展气候分析等服务内容和产品,拓宽服务领域,还可利用气象档案数据资源建立气象科普基地,通过对外开放参观与宣传等,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气象为民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在工业方面的利用
工厂厂址的建设、布局和工农业生产等均要受到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大气混浊度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的厂址选取和建设布局要考虑风向、风速、混浊指数等多种因素;纺织、造纸等工业则需要考虑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因素;工业用烟囱、水塔、铁塔等高层建筑需考虑风压、雪压等因素,而且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等对区域内太阳辐射状况、热量平衡和水资源环境等都可能造成影响,致使局部气候变化。
2.3在农牧业方面的利用农牧业是鄂尔多斯的基础产业,发展现代农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气象条件是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
素。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鄂尔多斯气候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气象灾害频发,导致农牧业经济波动较大,正是因为掌握了当地气候特点和灾害发生规律,才能趋利避害,对农业产业结构作出合理调整,提高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2011年,鄂尔多斯市出现了近10年罕见的春夏连旱,鄂尔多斯气象局根据多年干旱气候特点,利用各旗区生态与气象监测站数据,结合区域自动站资料对该市的旱情进行了监测分析,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先进设备遥感监测植被生长状况,定期、适时地为农牧业局种植业科、畜牧科、现代农牧业科、草原监理所提供《生态与农牧业气象监测信息》《雨情公报》等,及时报送《重要气象信息》等决策服务材料和手机短信,为全市农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服务保障。
2.4在建筑业方面的利用
建筑物为室外作业,建筑物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都会受到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等的直接影响,而且建筑物选址、地基构建和用料选择等也必须依据当地的气象条件进行选择,施工阶段还要注意低温、高温、雨雪冰冻、降水、大风天气对施工进程和工程质量的影响,例如强风损坏建筑施工设施、威胁施工安全等。对此,政府部门应用当地气象科技档案就工程建设制定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专业设计标准和施工标准,在安全施工、保证建筑质量方面彰显出重要作用。
2.5在交通、旅游行业的利用
交通安全和旅游业市场的繁盛均与气象条件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强降水、降雪、大雾以及衍生的洪涝、冰冻等气象条件可直接影响交通运输,连阴雨、高温等天气也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运输是一个城市经济生产和生活的命脉,旅游业则大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气象与交通、旅游等行业的关系,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气象科技档案资料,适时开展交通、旅游业气象预报服务,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
3结束语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按学科分类,可分为热带综合类、热带地理类、热带生态类、热带生物类、热带农业类、热带林业类、热带气象类、热带海洋类等8大类27种(表1)。
热带综合类期刊
国际上热带综合类期刊主要有来自荷兰、美国的ActaTropica(《热带学报》)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热带保护科学》)2种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兰主办,Elsevier出版,1944年创刊,是世界上创刊最早的热带研究期刊。月刊,SCI收录,2016年影响因子为2.218,是一本有关传染病研究的国际杂志,内容涵盖公共卫生科学与生物医学等研究,特别强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类和动物健康有关的主题;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态、数学建模、社会科学、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论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国MongabayCorporation主办和出版,2008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38,为开放存取电子杂志;主要出版有关欧洲、北美地区热带森林和其他热带生态系统保护领域的原始性论文和最新评论,接收研究论文、评论文章、通信、观点文章和短讯。
热带地理类期刊
热带地理类期刊主要有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热带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热带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马来西亚热带地理杂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热带地理杂志》)4种期刊。《热带地理》⑥由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双月刊。主要报道国际上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报道内容涵盖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社会热点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办,Wiley出版,1953年创刊,季刊,为S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77;影响分区为地理类Q3;主要刊登热带地区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评论,以及与地理相交叉学科的发展问题。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马来亚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半年刊,为EI收录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与环境等方面的论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劳伦森大学(LaurentianUniversity)主办和出版,2013年创刊,半年刊,英-法双语出版;暂无影响因子;专注于热带环境,重视开放讨论;其报道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图、遥感、环境、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地缘政治等。
热带生态类期刊
热带生态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英国、德国、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学杂志》)、Ecotropica(《生态热带》)、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创刊,为SCI收录期刊,双月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0.904,影响分区为生态学Q4;主要报道热带生态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或评论,重视通过实证研究来调查陆地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种群进化和生理生态方面的思考,对热带地区生态科学在定量和统计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标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国热带生态学会(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办和出版,1995年创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国际热带生态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学植物系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生态学各专业论文,包括植物生态、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生态压力、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演化、国际上生态变化、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热带生物类期刊
热带生物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美国、哥斯达黎加、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的5种期刊:Biotropica(《生物热带》)、TropicalPlantBiology(《热带植物生物学》)、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热带生物学杂志》葡萄牙文版)、《热带生物学报》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热带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国热带生物与保护学会(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办⑭,Wiley出版,1997年创刊,双月刊,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730,影响分区为生态科学Q3;主要报道关于热带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及热带生物的进化、行为和种群生物学方面的原创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国于2008年创办,Springer出版,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1.400,影响分区为植物学Q4,季刊,该刊报道内容涵盖快速发展的热带植物生物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学、进化、发育、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组生态学和分子育种,多发表原创性研究和评论文章,偶以专题的形式聚焦单一热带物种或某种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达黎加大学(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办,SciELO出版,1969年创刊,季刊,葡萄牙文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95,影响分区为生物学Q4,主要报道内容:热带生物学和保护热带生物领域的文章。选择标准是具有新的信息,论文具有相应实验设计、长时段实地工作和完整体系的分类学系统研究。《热带生物学报》⑰由海南大学主办和出版,2009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报道热带生物学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评述、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或快报)、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协会(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办,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创刊,英-西双语刊,在线期刊,3期/年,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林业、牧业的研究成果,包括奶业和牲畜研究。
热带农业类期刊
热带农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牙买加等国的8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杂志》)、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热带农业科学杂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热带与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学与工业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关于作物科学、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别是将生物、工程、生态和社会知识应用于热带地区农作物、种植园和园艺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买加西印度大学(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办,1921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综合性热带农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办,Putra大学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创刊,季刊,OA期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学、渔业、林业、食品科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管理学、生理学、植物和动物科学、植物生产、兽医学。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兽医和动物科学学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办和出版,2001年创刊,在线期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该刊致力于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发展,鼓励与该领域相关或交叉学科的成果来稿。《热带农业工程》23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1976年创刊,中文刊,双月刊,主要报道内容为农业机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资源)、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农产品转化增值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内容。《热带农业科技》24由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主办,1977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胶、咖啡、热带水果、南药、热带花卉等为主的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论文和快讯,内容涉及热带农业资源与开发、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土壤农化、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热作气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述述评等。《热带农业科学》2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报道范围是:国内外热带农业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动态;有关热带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等科学试验报告;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等。《热带作物学报》26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热带作物特别是巴西橡胶树、胡椒、咖啡、剑麻、香草兰、椰子、木薯、甘蔗、热带果树、南药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性学术论文为主,兼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试验总结、专题评述和学术问题讨论等稿件。
热带林业类期刊
热带林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的2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热带林业科学杂志》)27由马来西亚林业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办和出版,1988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66,影响分区为林业科学Q4,主要报道关于热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管理学、造林学、保护、利用和产品开发和发展方面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热带林业》28由海南省林学会主办,1973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业方面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综述与述评、科技信息等。
热带气象类期刊
热带气象类期刊主要有《热带气象学报》29的中、英文版,由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办,中国气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创刊于1984年,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与运动学、热带应用气象、热带大气探测、热带大气物理、热带大气环境与化学、热带气候变化及其与国际上变化的联系、热带大气科学试验、以及相关方面等的学术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600,影响分区为气象与大气科学Q4,集中刊登热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及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报道新的预报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综述本领域科研进展及动态。
热带海洋类期刊
热带海洋类期刊有《热带海洋学报》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创刊,中文刊,现为双月刊,这是国际上唯一的一份专门研究热带海洋的期刊。该刊主要刊载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学研究中有关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与防治、海洋仪器与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综述性文章。
2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区域分布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主办国分布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其中,亚洲国家的热带研究期刊种类最多。包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4个国家;其次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3国;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两国;欧洲有德国和荷兰两国;大洋洲仅有澳大利亚。在热带研究期刊的主办国中,中国主办的热带研究期刊数量最多、学科最全。包括《热带地理》《热带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热带海洋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学》《热带农业科技》《热带林业》等,涉及热带地理、气象、农业、海洋等多学科领域。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语言文字分布
国际热带研究期刊从语种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种语言期刊。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数量最多,共15种,占总刊数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热带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热带研究的中文期刊数量仅次于英文刊,为9种。占热带研究期刊数量的1/3,即《热带地理》《热带生物学报》《热带林业》《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葡萄牙文刊1种,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双语刊1种,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双语刊1种,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检索机构分布
参考文献:
[1]宁德琼.VB下学生选课系统的设计方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2]邢国春.基于vb下的ADO控件对学生选课系统设计[J].师范学院学报,2004(3).
[3]李媛媛,傅申,李良彬.校园网上选课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22.
[4]张燕,兰彬.浅谈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6).
[5]康开锋.高职院校在线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参考文献:
[1]唐小燕,吴斌,鲁大林.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6年19期
[2]王四化,林蟒,邱伯文,成明.基于VB和Surfer不连续区域气象资料自动成图的实现[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苟秉宸,余隋怀,王聪,初建杰.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践——基于TeamWorking的专业外语教学方法[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罗妤.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2009,20
[5]刘丽.信息化形式高校计算机语言课考试的改革[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4
[6]刘迎春.高职C程序设计实验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8
[7]彭鑫.VB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参考文献:
[1]于鹏,李霞.中文版VisualBasic6.0程序设计项目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凯,李妙妍,袁静.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C].Proceedingsof2010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TechnologyandTraining(Volume8),2010.
[3]段旭,潘舒,易德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B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0).
[4]苗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isualBasic”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36).
关键词:生姜,优质生产,农业气象,分析
1 前言
生姜为重要经济作物,其营养丰富,用途广泛,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而且具备药用价值,在国内占有相当大市场,在国外享有极高声誉。
随着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发展,生姜产品成为种植产业中一项商品利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在农业创汇贸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毕业论文,分析。本文从农业气象角度出发,开展对生姜生产过程中与环境因子及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对了解生姜生长发育特性,以至进一步利用农业气象科技优势指导生姜生产,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生姜生物学特性
2.1生姜植物学特征
生姜,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蔬菜栽培。植株形态直立,分枝性强,每株一般可有10多个丛状分枝,主要由根、茎、叶和根茎等器官组成。
2.2生姜生长习性
生姜的根包括纤维根和肉质根两种,为浅根性作物,根的分枝较少,根系不发达,大部分根系分布在土壤上层30cm以内耕作层中,吸收水肥能力差,对肥水条件要求严格。毕业论文,分析。
生姜的茎包括地上茎和地下茎两种,出苗后,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地上茎每天伸长1~1.5cm,生长速度均匀,到了成熟后期,随着气温下降,株高的伸长受到抑制,生姜由发育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并逐步向发棵和根茎膨大方面转化。随着根茎基部逐步膨大,生成初生姜球,即姜母,在气象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继续发展二、三、四次姜球,直至收获。
从根茎形成特性分析,姜球是由主茎和各分枝的基部膨大而成。在正常情况下,根茎产量和分枝数有着密切关系,分枝越多、姜球数越多,则姜块越大,产量就越高。毕业论文,分析。
2.3生姜生长规律
幼苗期,由于分枝少,发育生长以茎叶生长为主,随着生姜生长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旺盛生长期以前,以主茎叶生长为主,旺盛生长期开始或以后,主茎叶和第一枝叶同时生长,此后一、二分枝叶面积迅速扩大,对生长后期器官生成和产量的形成及对干物质积累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促进分枝的生成,对提高生姜产量十分重要。毕业论文,分析。毕业论文,分析。
2.4生姜发育周期
生姜为无性繁殖,种子是根茎,无自然休眠期,收获后,遇到适宜环境条件便可发芽。生姜生产过程大致经历了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根茎休眠期四个阶段。
3生姜生产与农业气象条件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既要充分运用优良品种和合理栽培技术,同时要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如光、温、水、土等,控制其生长发育,以便达到高优高效目的。
3.1生姜对温度要求
生姜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要求不尽相同。生姜对温度要求敏感,直接影响为各器官的生长,间接影响为各生理活动。生姜属喜温暖性蔬菜,不耐寒、不耐热,16℃以上便可能由休眠状态开始发芽,17~20℃生长缓慢,22~25℃对幼芽生长较为适宜,30℃以上,发芽虽快,但瘦小细长;幼苗发株期,25~30℃对茎叶生长较为适宜,超过35℃或低于17℃,则光合作用降低,对生长不利;根茎旺盛生长期,对日夜温差要求较高,白天温度保持25℃左右,有利于茎叶光合作用,夜间温度18℃左右,则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当温度降到15℃以下,植株便停止生长。
3.2生姜对光照要求
生姜要求中等强度光照条件,表现耐荫而不耐强光。
在高温强光照射下,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分枝少、长势不旺,同时抑制了枝、叶、茎及干物质的形成及积累,影响生姜的产量。
对光周期要求,生姜根茎形成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很严格,不论在长日照或短日照或自然光照的条件下,均可生成根茎,自然条件下根茎生长最好,一般白天有8小时光照,最有利于根茎生长。
3.3生姜对水分需求
生姜为浅根性作物,难于充分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因而不耐旱。幼苗期,需水量较少;苗期一般在高温季节,土壤蒸发量大,水分供需常出现失衡,生姜幼苗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其蒸腾作用比后期大,由于苗期消耗水分较多,为确保幼苗正常生长,应及时做好水分的科学管理;进入旺盛生长期,生长速度加快,需水量也随之增多,因此保持土壤水分,才能促进生姜分枝及根茎膨大。
4生姜在农业生产管理上的要求
4.1生姜对土壤要求
一是土壤深厚,土质松软,有机质丰富,通气而排水性良好;二是酸碱度pH值6~7,土表0~20cm为中性壤土,容重为1.29g/m3,最适宜生姜生长发育。
4.2生姜对营养要求
生姜根系不发达,土壤深层吸收很少,吸肥能力较差,对养分要求较为严格。毕业论文,分析。幼苗期,植株生长缓慢,生长量小,对养分吸收量少,该期对氮、磷、钾的吸收占全期吸收总量13%;旺盛生长期,各器官生长加快,吸收量也随之增多,此阶段吸收量占总量87%。
生姜各生长期吸收三要素比例相对稳定,从全期吸收配比分析,氮约为38%~42%,磷约为10%~13%,钾约为46%~49%。在施用过程中,营养要求全面,包括钙、镁、锌等微量元素,才能全面促进生姜生长发育。
4.3生姜生长对遮荫要求
遮荫对姜田小气候影响反映在植株生长上,表现株高、茎粗,叶面积、分枝数增加,生长速度加快。适当的遮荫能改善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等小气候条件,满足生长需求,促使产量显著提高。
5结束语
随着生姜种植业规模的扩大,对生姜的生长习性、环境条件以及农业技术管理的分析与研究,对推动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产量,将会起到实际促进作用,同时对提高生姜品质,增强出口竟争力,加大出口贸易,也必将起到很好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坤,康立美.生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9(02)
[2]许杰.生姜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2,(3)
[3]陈浬心.生姜姜瘟病的防治[J].中国农村科技,2000(1)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A025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T0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N01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3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A061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08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8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590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G523 内科理论与实践
E104 内陆地震
A02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G513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P004 内燃机学报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酿酒科技
A110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65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 H071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T034 农药
T924 农药科学与管理
H404 农药学学报
H279 农业工程学报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H773 农业环境与发展
H278 农业机械学报
H286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H222 农业现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调
H219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U602 皮革科学与工程
U604 皮革与化工
G759 齐鲁医学杂志
N041 起重运输机械
E0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E361 气候与环境研究
E352 气象
E566 气象科技
E359 气象科学
E001 气象学报
E633 气象与环境学报
* X532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X018 汽车工程
X013 汽车技术
P001 汽轮机技术
*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强度与环境
C007 强激光与粒子束
X021 桥梁建设
U018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一、引言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焦点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重大的战略任务。气象部门作为一个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是国家整体科技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科技人才满意程度的差异和趋向会导致显性工作缺勤率和离职率的提高,影响工作组织契约的良好实现和工作绩效结果,并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工作能力和潜力的发挥,及工作动力的持久迸发,最终引发人才显性和隐性流失的风险。气象部门要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全面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素质,拓宽气象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针对江苏省气象行业开展调查,获取了827份有效问卷,重点对气象行业工作的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以及对培训、研修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态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调查分析
1、气象行业科技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调查
对江苏省气象科技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大部分处于基本满意到比较满意的区间,其中3.3%的气象科技人员对本职工作非常满意,41.4%的人对工作比较满意,45.3%的人对工作基本满意,但也有9.55%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对工作不太满意,还有2.4%的人对工作很不满意。随着年龄、职称、职务的升高,工作满意度越高,但随着学历的升高,工作满意度反而越低。聘用制员工工作满意度相对较低,市级气象科技工作者和机关行政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2、气象行业科技人员对生活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气象科技人员对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43.4%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满意度处于“一般”状态,比较满意的群体达到41.1%;回答“非常满意”的群体比例仅为2.78%,回答“很不满意”的占1.45%,生活满意度的总体分布基本上满足左右对称。
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状况来看是比较满意的,其中5.6%的气象科技人员认为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非常好,48.9%的人对认为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比较好,40.2%的人认为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一般,但也有4.7%的气象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不太好,仅有0.36%的气象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很不好。结果表明机关行政人员的工作环境感知较好,职务越高,对环境越满意。
3、气象行业科技人员对工资满意度调查
从气象行业科技人员的工资收入状况中对工资满意度的调查中得出,29.7%的人认为不太满意;48.7%的人认为基本满意,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大;4.1%的人认为很不满意;16%的人认为比较满意;1.2%的人认为非常满意,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小。
从本单位的目前的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的调查中,气象行业科技人员有47.2%的人认为分配制度基本合理,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大;26.6%的人认为不太合理;18.8%的人认为比较合理;5.2%的人认为很不合理;14%的人认为非常合理,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小。认为分配制度基本合理和不太合理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3.8%,占大多数。
从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最主要的问题调查中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有17.7%的人认为收入与付出相比太少;27.5%的人认为收入高低没有与业绩和劳动挂钩,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大;15.4%的人认为收入分配不能代表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只是少数管理者的意志体现;21.2%的人认为收入过于平均化;15.1%的人认为收入差距过大,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小。
4、气象行业科技人员对科研、培训满意度调查
在对近三年参加科研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没有参加过科研项目的气象科技工作者高达39%的比例,有50.9%的人参与过1-3项,8.4%的人参与过4-6项,参与过7-9项和10项以上的气象科技工作者比例均仅为1.5%。这表明,在气象部门科技工作者参加过科研项目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主持或主研项目的群体普遍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对江苏省气象行业科技人员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调查中,对所列的9个可能的科研工作困难中,所有的选项一共被选中了1312次,其中申请课题困难被选择了314次,占所有选择次数的23.9%,有3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项,因此申请课题困难被人们认为是科研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其次是自身能力较低,难以有提高的机会,占所有选择次数的20.1%,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它。再次是科研设施或科研条件较差,占总次数的12.2%,有19.8%的人选择了该项;选择了立项经费太少,难以支持的人也比较多,占总次数的15.2%。“其他”也被选中了155次,占总次数的11.8%,其余的选项被选中的次数均不足5%。
调查数据显示,对参加培训、研修等继续教育的态度中,有42.8%人认为非常需要;有41.5%人认为比较需要;认为一般的占12.9%;而认为不太需要的占2.0%,不需要的仅有0.7%。可见,对参加培训、研修的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并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对调查有关参加培训采用了多选的方式,其中有71.1%的选择“单位组织或资助”,11.9%的选择“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或资助”,13%的选择“学会等科技社团组织”,16.9%的选择“自费参加社会培训”,另外有15.7%的表示没参加过培训。结果表明多数人还是有参加培训的机会的,方式主要是由单位组织或资助,还有小部分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或资助,以及一些社团资助的。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说,在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工资的满意度以及对科研、培训等几个方面,江苏省气象行业大多数科技人员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对目前的生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还是认可的;对目前的工资水平处于基本满意的状态;对参加科研、培训的态度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激励机制方面仍存在欠缺,还有不断提升的空间。鉴于此,本文拟就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提出如下建议对策:
1、加大对高学历、中青年的培养力度,建立基金,形成一批科技骨干队伍
调查中发现高学历科技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比较低,政府应加强对高学历的科技人员的培养,一是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状况,譬如在员工的薪酬、福利方面,对高学历科技人员要有一定的政策机制,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高学历科技人员薪酬体系。二是建立各类专项基金,用于资助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对培养和稳定优秀中青年起到很好的作用,为气象行业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队伍。同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为中青年科技人员建立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顾问专家,加快高学历人才成长。
2、建立科研成果、论文相关的嘉奖制度,给予成果激励,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气象科研开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回报效能和受重视感相对较低,应加大对他们的重视程度。由于这部分科技工作者的全部精力都花在科研上,与其他需求与愿望相比,他们更需要的是获得关心、友谊、支持和荣誉等。为此,政府应加大对科研人员成果嘉奖制度,设立各类多样的奖励制度,分别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制定奖励措施和管理办法。按不同类型、档次、级别的成果和论文进行奖励,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受重视感,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
3、建立合理的物质性激励,提高科技人员生活的满意度
根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激励水平=效价×期望值。要提高科技人员的激励水平,就是要提高物资资源的期望值。使他们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丰厚的报酬。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签于此,将他们的实际表现和物资奖励直接挂钩。给予适当的奖励,包括奖金、奖品、晋升工资、享受住房、医疗保险等物资待遇。在工资分配上应该做到区别对待,建立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在工资分配上应该充分在广大基层调研,制定民主、科学且大多数群体能够接受的收入分配政策,尤其是基层气象科技人员要提高其收入、从而带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建立起完善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证工资与GDP同步增长,以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收支水平,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总之,对于气象科技人员起主要作用的激励因素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个人成长与发展、报酬、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工作,公平、福利与稳定等。其中,气象科技人员最看重个体与事业的成长与发展,并对此有着执着地追求。但目前对其各项激励有着不足之处,达不到科技人员的需求。因此,要加强激励力度,调整激励结构,才能真正发挥气象科技人员的优势,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气象事业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11年度中国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气象行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调查研究及政策建议”([2011]第064号sk201100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天勇.现代人才的激励措施[J].经济经纬,2003,(5):116-118.
关键词 武汉中心气象台;气象科技;创新;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12;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25-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准确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增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覆盖率,必须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实现气象事业更大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必须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气象科技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1-2],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新需求。
1 现状分析
“十二五”以来,武汉中心气象台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气象事业科学发展为主线,探索优化预报业务结构新思路,不断谋划天气预报业务新的发展方向,强化从业人员的气象服务意识,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气象科技成果丰硕,业务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1.1 气象科技成果丰硕
武汉中心气象台按照“科技兴气象”的战略,积极探索气象科技创新思路,加大业务科研力度。近5年来,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关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中国气象局业务建设、华中区域和湖北省局基金项目、横向课题等研究项目1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奖励7项,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气象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奖17项,部分成果在华中区域和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累计完成各类技术交流文章90余篇,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技术论文近80篇,为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1.2 业务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依托中国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和地方政府的业务建设、科研项目,近年来武汉中心气象台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立了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系统和流程,加强了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建设,开展了精细化格点降水预报和灾害天气格点预报业务、集合预报应用业务和环境预报业务,开发建立了基于WEB方式的全省城镇天气预报质量检验与查询平台[3],完善了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开发了预警信息一键式外呼系统。同时,深化流域气象服务合作领域,加强与三峡集团科研合作,开展了长江流域洪水遭遇天气特征分析与研究、数值模式对流域预报的检验评估研究。
1.3 专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预报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武汉中心气象台积极探索预报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的脱颖而出。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学习培训、上挂下派、技术交流、业务实践、以老带新等方式,使预报员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至2015年底,武汉中心气象台一线预报员达到4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31人、本科10人,分别占全台总人数的1.85%、57.40%和18.5%;正研级高工4名、副研级高工14名、国家级首席预报员1名、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气象部门科技拔尖人才2人、湖北省气象部门青年新秀3人,并且组建了“湖北省中尺度天气分析预报业务创新团队”和“湖北省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业务创新团队”。
2 气象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中国气象局的指导及湖北省气象局、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武汉中心气象台深入开展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气象科技领军人才较为缺乏;四是对基层科研工作的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3 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加强气象创新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相关制度,优化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申报流程,建立科技委决策咨询、科技项目立项评审、科技项目追踪问效等制度,改进科技项目验收、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方法。二是要建立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长效机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业务实践凝炼科学技术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同时加强提炼、总结预报方法和思路,并将研究成果投入业务加以检验,实现科研成果向业务应用转化[4]。三是要深化跨部门科研的合作。加强与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国际相关科研单位的深层次、多方位合作与交流,开展精细化预报技术、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空气污染和环境气象预报技术、流域水文气象预报技术和数值模式应用等方面的开发研究,实现在气象科技创新领域的共建、共享、共赢。四是要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坚持围绕业务发展需要,增加创新团队数量,优化创新团队人员结构,加强对创新团队及其成员的激励、考核和评估,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人才培育原则,坚持在实践中造就人才[5-6]。五是要加强对基层科研工作的指导。加大基层科技骨干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力度,吸收基层业务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加大对地市州气象局系统开发及应用的指导,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陆林.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2] 任璐.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3] 林天高.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4] 彭莹辉,俞文政.新时期我国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分析[J]. 阅江学刊,2011(3):80-83.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联合体
1联合体提出的背景
培养未来创新人才问题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但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乏力、创新氛围淡薄、学段缺乏有效衔接、资源缺乏整合等”。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应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创新中小学科技教育机制,构建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实施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具体而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1 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的需要
目前,各省市在部分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开设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班,邀请高校教授开设专门课程,开展课题研究,衔接高中与高校教育,但受到学制短、升学压力重和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等因素影响,其效果还待检验。基于校外教育的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1.2 多学段社会化系统育人的需要
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纵向需要小学、初高中和高校教育贯通、学生兴趣教育链的衔接和校际资源的共享等,横向需要校内外结合,多方教育与社会资源等的整合,以挖掘育人的最大潜力,形成系统育人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环境。
1.3 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当前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其基本的内涵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校长、专家和志愿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彼此间经常进行对话、沟通和交流,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兴趣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平等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能够引导学生、师生和学校之间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形成富有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
2联合体及其组织形式、运作机制
2.1 联合体的内涵界定
联合体是有共同育人愿景,办学特色相近的中小学校自愿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品质和兴趣特长培养的一种校际科技教育组织形式。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按创新人才成长的路径自主开展活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给予专业指导,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发挥引领、协调、服务的职能。联合体具有“特色联盟、贯通学段、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多样发展”的特征,是联盟式、开放型、个性化、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2.2 组织框架
联合体一般由校长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教师辅导团队和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等组成。其中校长委员会是决策与管理机构;专家委员会是咨询与指导机构;教师辅导团队负责教科研和实践引领等;学生兴趣与创新团队自主开展科技兴趣和课题研究等活动。
(1)校长委员会由会员单位校长组成,具有决策、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等职能。设主席和执行主席,具体负责制定和修改章程,聘请专家委员会成员,规划科技教育项目发展与特色课程,协调校际和校内外资源共享,主持日常运作等。
(2)专家委员会由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专业机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决策咨询、协调资源、专业指导和课题辅导等。
(3)教师辅导团队由联合体学校科技指导教师组成,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科技项目主管教师为组长。在联合体执行主席引领下,开展项目教研组活动,开发区域(校本)课程,设计策划和实施科普主题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等。
(4)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是区青少年科学院的团体成员,由跨学段科技兴趣特长生组成,是学生从低学段向高学段成长的“兴趣发展通道”和创新实践的平台。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主管理,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和社团等活动。
2.3 运作机制
(1)校长团队的主导机制。在校长团队的主导下,改变以往学校间对学生的培养局限在本学段,中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很少,特长生的跨学段培养缺少衔接、对课程的思考和实践限于本校等“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多学段联合育人”。校长参与科技教育活动改变以往学校“被动响应”的状态,校长更关注科技教育,在校园创新文化的营造、师资力量的配备、设施设备的添置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校长的课程视野和领导力拓展了,“校长智慧”共享成为了现实。
(2)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机制。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犹如“火车头”带领联合体的发展,引领未来创新人才的成长。同时,通过校际联动深化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优势互补加强课外活动的社团化、兴趣化和丰富性,资源共享开发拓展型、研究型校本课程,示范举办各项主题系列科技兴趣活动。名校引领让各学段学校的办学思路更开宽了,育人思考更长远了。
(3)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机制。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结合区域实际,激发学校自主性,按照各学段学校的愿望“牵线搭桥”,构建联盟式、开放型、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校通过加合体共享办学特色经验和成果,合力打造基于兴趣成长的跨学段教育链,构建未来创新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4)专家和基地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共享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专业人士的学识与智慧,共享丰富的社会科普教育基地资源,让科学家携手中小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建设项目特色基地学校,开发与共享科技项目特色资源,让科学家走进校园指导学校开发拓展型、研究型等课程的资料包,走进课堂介绍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等。
(5)教师辅导团队的教研机制。在校长委员会引领和专家委员会指导下,教师团队从项目发展理念与目标、活动内容与方式、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活动创新、团队研修、评价奖励和智慧共享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一支骨干教师梯队。开展跨学段设计教育内容,在教学和活动的内容上形成一个大的序列,从而更切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更有层次的开展活动,提高教学和活动的质量。
(6)未来创新人才的兴趣发展机制。联合体以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以激励、促进发展为评价原则,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养成自已的兴趣爱好,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特长技能,形成一支兴趣特长生梯队。同时探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推进低学段向较高学段学校推荐兴趣特长生,形成可持续培养通道,建立科技特长生成长档案,开展个案跟踪研究。
3成效与展望
三年多来,组建的5所联合体受到了广大学校和学生的欢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各级领导的首肯。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联合体的蓬勃发展和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1 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成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的排头兵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二十四节气”为主线,融入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整合学科教育拓展课题研究的宝山青少年气象科技教育己形成品牌。以全国气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罗店中学为基地的10所校园无线数字气象台已组成观测网络,通过校园数字气象实验室开展活动。依托上海气象部门丰富的资源,建立了以宝山气象局为主要气象观测实践基地的集本市各区县城市气象、海洋气象、遥感卫星气象、天气预报等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连续多年举办“323”世界气象日和“5.12” 防灾减灾日等主题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承办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前沿、高端和重点项目——2011上海中小学气象科技教学创新学术论坛,受到国家气象局领导和专家的肯定。联合体荣获华东地区“校外教育创新项目”一等奖。
3.2 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引领全市中小学无土栽培创新活动
联合体目前拥有技术先进的无土栽培实验室8间。近两年,组织开展20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在全国第25、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分别有两项获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连续承办了四届向长三角的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举办了“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标准的研讨会,受到了各方好评。编写的《无土栽培资料包》获全国“科技活动馆进校园”成果评比一等奖等。
3.3 车辆模型创新联合体成为全国青少年车模运动的品牌
基地学校高境三中已成为全国车辆模型教育示范学校,校园集车模工作室、陈列室、室内竞技场、室外越野场和马路赛场等于一体,洋溢着浓郁的车模文化,成为面向国际的车辆模型训练比赛的场馆。承办上海市青少年车辆模型校园联赛和联合承办全国“好盈杯”顶级电动遥控房车竞赛等重大赛事。联合体还开设了车模主题网站,为广大青少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与地平线(美国)模型公司合作研发适合青少年的模型产品,丰富车模运动项目,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欢迎。
然而,联合体要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我们将在组织框架上增加社区志愿者团队和家长委员会,进一步拓展联合育人的维度。在组织形式上突破区域局限,走出本区适度地与兄弟区县(兄弟省市)的有关学校建立一定程度的联合,使教育的视野更宽、力量更大、共享范围更广。在活动内容上拓展学科范围,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朝生物和环境方向拓展,“宝山区中小学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朝地球与空间方向拓展等。在活动时空上构建网络实验室,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建设实时观察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从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从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积累案例,更深入地回答好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个至关重要而又难度极高的问题。
联合体源于创新人才培养,追求于人的终身发展。面向未来,我们相信宝山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富于创新精神、拥有兴趣特长、勇于研究探索的未来创新人才。
[关键词]气象 影视节目 编导 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98-02
引言
气象影视节目是气象部门展示形象的主要窗口,也是气象公益服务的主要手段,而气象影视节目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节目制作质量的好坏和收视率,省、市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最初只是单一的天气形式预报,现在已发展到有主持人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内容也由简单、单一性拓展到集成区域性,从原来只预报未来24小时天气到现在气象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气象电视节目,这是在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本人在从事多年的气象影视后期制作的工作中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影视节目中编导的作用
影视节目中编导无论是在节目的前期总策划还是到后期影片的制作,对影视节目的质量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广泛的讲、还是狭义的说,它对事实、政治关、文字形式关等各个方面,必须通过对节目播出时间及先后排序等完美地进行组合,这些都必须由编导亲自来完成。同时,影视节目的编导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关注节目的收视率情况,所以影视编导对于影视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二、目前气象影视行业中的编导人员现状
(一)编导人员的组成
随着气象知识的深入普及,气象科学已经延伸到了许多领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作为公众媒体节目,已经深入百姓的心里,成为百姓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气象编导分三种:气象编导、主持人编导、兼容型编导。
1.气象编导
在大多数省市气象影视部门中,编导都是具有一定气象知识的专业人员,都是预报员出身,他们仅仅注意天气好坏,如大风、暴雨以及灾害程度范围,这些虽然很重要,可是对我们气象节目来说需要制作一些对观众感兴趣的天气情况的分析和解释,这就需要气象编导充分了解天气现象出现的因果关系,而我们的气象编导在这一点做得不尽如人意。
2.主持人编导
由于各地主持人演播稿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写作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同时主持人对气象知识的匮乏也造成了节目时常出现错误。有的主持人认为观众看天气预报就是想知道未来天气是怎样的变化,所以在节目开始就阐述了未来的天气变化;也有的主持人不根据具体的节目时长要求,一味要求节目的悬念,这是十分不必要的。
3.兼容型编导
气象影视编导应该是兼容型的编导,他不仅是一个高水平的气象节目撰稿人,而且有较高的文学写作能力,把天气消费者放在第一位,需要考虑每天必看天气预报的人群,其分类为:对天气现象感兴趣的,非常想了解天气发生变化的原因的人群;对有计划出行的人群;对户外作业的人群等。气象影视编导只有把要出现的情况考虑十分全面了,才能提升一个气象影视节目的整体质量,提高节目收视率。同时,气象科学知识需要经过长期专业、系统的学习,这样气象编导、主持人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二)编导人员优劣分析
从气象影视节目编导队伍的现状来看,目前的编导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整个编导队伍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专门受过电视业务训练的人员比例不大,普遍“重实用轻培训,重经验轻理论”,业务全面、综合素质好的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结构的编导专门人才奇缺,科学管理相对滞后,薪酬体系与岗位权责缺乏有效匹配;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等等,阻碍了编导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建立适应发展的编导队伍
气象编导队伍在改革开放以来处在急剧缺乏中。气象节目编导必须建立适应自己发展的编导队伍,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个人素质和过硬的技能,主要包括节目策划、节目采访、节目拍摄、编辑制作等。其中气象节目编导还要具备优秀的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电视专业素质,审美意识与艺术鉴赏能力,灵性、悟性及韧性,深刻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沟通能力和良好的社交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才能迎接新世纪电视事业的新挑战。
三、发挥编导人员在气象影视节目中的主导作用
(一)气象影视节目发展现状
气象影视是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国外相比气象影视肩负着服务大众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任务。全国其他省的气象节目同吉林省一样都受到来自各方面制约压力与竞争,包括:广告制作与运作、节目的播出时间及长度和其制作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制约,而许多省是电视台自己制作气象影视节目,只需气象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气象数据资料即可,各省级气象影视中心制作一些有个性、有深度的节目是非常难的,无论是节目的风格、资金投入,还是制作技术、先进设备都会受到制约。在吉林省,省电视台经常找各种原因调整气象节目的播出时间,2012年5月将原来18点56分黄金时段的播出节目进行了调整,只做城市景观播出,不允许做背板广告,而在非黄金时段18点26分新增加一档《新气象》节目,虽说增加了广告的版面及时间,但也增加了任务完成的难度。
(二)气象影视节目的定位
目前从全国气象影视节目来看,不是百花齐放的形式,而是处于一种比较固定单一模式的状态。尽管各地的节目都有所变化,但节目间的跳跃变化不大,互补性不强,要想改变现状,我们可以从不同类型的气象节目入手,抓住不同人群的需要,根据频道的特点及不同播出时间进行节目定位。如吉林教育电视台的《宝宝说天气》利用儿童语言的特点,进行节目包装、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让不仅小朋友们喜欢看天气预报,同时家长们也了解天气常识;吉林乡村频道的《乡村气象站》介绍与农民关心的话题,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进行主持,等等。这仅仅是其中一少部分,仍然没有说明气象影视节目已经多元化了的突出特点,但现在至少可以提出对传统的天气预报节目进行新思路的探索及改进。
(三)气象影视节目中编导的作用
1.根据气象影视节目定位进行策划
近几年来,由于气象灾害不断发生,为了保持气象影视节目的高收视率同时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气象节目正在不断创新。现在气象节目已由单纯的天气预报节目衍生出气象服务类、新闻类、资讯类、科普类和专家访谈类节目等,所以一个节目内容是能否吸引观众的关键。气象编导在进行节目策划时,首先应把要创作的节目定位成哪一类节目,然后根据节目类型进行策划,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普通的电视观众,以一个老百姓的角度来定位感兴趣,想了解的天气事件、信息,尽可能使内容靠近普通观众,如与气象要素非常有关联的滑雪、火险、病虫害、科普、生活常识等。吉林省《新气象》节目是主打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部分的时间非常短,但是播出时间是在黄金时段,如何弥补主持人播出时间少的缺陷是编导和主持人每天最花时间思考的一件事,每天除了结合当天天气编辑演播稿外,还有结合近期出现的异常天气现象给观众们介绍分析,在天气相对比较好的时候需要制作一系列的生活、科普类的节目,让百姓们对将来的天气可能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各种影响有个大概确切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节目的收视率,还可以增加节目的实用性、多样性,还对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2.创新气象影视节目
我国电视气象节目大致经历三个阶段:①“看图说话”阶段的气象播报;②“照体宣科”阶段的气象;③“聚焦资讯”阶段的气象交流。而发达国家的气象节目其形态集中表现在:①新闻性强;②形式多样;③信息最大化;④播出频率高,时效性长;⑤主持风格各异;⑥气象图形科技含量高;⑦有良好专业气象频道的运营。
要想我国电视气象节目达到发达国家节目水平,电视气象节目编导及主持人必须首先要了解电视语言,懂电视,知道电视技术以及主持人艺术等,其次才是写演播稿。节目必须坚持“平民化”“精细化”和“生活化”的宗旨下,他们身上肩负着电视和气象的双重任务。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不断提高,必须拓宽电视气象节目的创作思路,编导要善于联想,在原有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再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节目创意。还可以跨越行业和专业进行思考。例如吉林省都市频道《守望都市》栏目中天气预报节目侧重于医疗气象、生活气象等方面问题,缺少一些有亲和力、趣味性强的元素,如二维科普小动画、卡通天气符号等素材。与此同时,我省要创新可在中国气象频道进行创新气象影视节目演练,为将来各个频道进行前期准备,如访谈类节目、旅游类节目、生活类节目、科普类节目、交通类节目等等。
(四)气象影视节目的监制
气象影视编导或主持人撰写演播稿时一定要字数合适,演播稿具有灵活性,要针对不同主持人的演播风格进行区别对待。如果字数多,主持人语速就会很快,这样造成电视机前的观众不一定能够听清楚,虽然主持人演播非常卖力气,但是也会效果适得其反;如果字数少,主持人语速会很慢,停顿时间较长,播报不自然,这都不可取的。
气象影视编导对图文图像进行最后制作审查,图文图像是否符合当天演播稿的需要;主持人的播报是否演绎得正确;最后达到节目的正确无误才完成一档完美节目。
(五)建立完整的节目信息资源档案
制作一档赏心悦目的气象节目,制作人员需要把日常美观的图文图像进行积累;编导需要把朴实的内容、专业知识进行长期积累,只有把日常的信息积累起来,才能对日后的制作节目更为有利,节目制作得更加快捷。
四、结束语
概括来说,随着“集中制作”“末端分发”工作的推进,气象编导集编导、策划、创意、监制于一身,这样的编导才是我们所需要气象影视编导,才能使气象影视节目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严雪,鲁亮,王艳.浅谈电视气象节目中的编导意识.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八),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112-115.
[2]侯亚红.谈谈气象编导的新闻敏感.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三),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22-125.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890
国内刊号:21-1148/Q
邮发代号:8-1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主要栏目
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技术与方法、生态建设经验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点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来源于实践教学[1-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3-4]。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设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体系;各要素之间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5-6]。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培养层次和面向部门的不同,应构建起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7]。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大气科学应用和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气科学类重要分支学科,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10]。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农业气象学专业。自成立至今,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结合北方区域气象业务特征以及农业院校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近几年,由于自身客观原因和业务单位需求变化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毕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表现出不能与时俱进,在适应实际业务工作上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同时气象业务、科研用人单位也希望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增加学生实践性教学比例,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队伍[11-14]。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创新应用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结合多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5个方面介绍了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方面的探讨研究。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应用气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
(1)基本技能能力。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从事气象行业业务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气探测中气象测报的基本技能、农业气象观测业务要求的基本技能、天气预报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数据处理及信息处理能力、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能力等。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业务,同时提高我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2)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具有辨别、判断各种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与归纳决策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设计计算能力、撰写科研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应用能力。
(3)创新能力。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学实践课程和科研训练环节,培养创新实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等。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应用气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学校实验模块、实习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和设计开发模块的总体思想,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旨在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原有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并且对没有实验(习)条件的课程进行充分的挖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见图1)。
(1)实验模块。实验模块分为信息处理类和业务基础类两类,主要为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实践能力。业务基础类包括应用气象仪器学、天气分析和预报2个实验课程;信息处理类包括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上机实验、应用气象统计学实验、应用气象程序设计、常用气象统计软件应用等实验课程。
(2)实习模块。实习模块的设计考虑了气象基本业务的需要,设计了气象观测实习和天气预报实习,属于气象行业对人才要求的最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这2个实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测报和预报工作训练。
(3)综合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的设计考虑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具体有农业气象业务与方法教学实习、小气候测定实习、设施环境调节、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应用气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学生通过此模块的实习能够提升自己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4)设计开发模块。设计开发模块的设计考虑了学生独立进行科研的需要。具体有课题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通过整合和充分地“挖掘”,在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设施环境调节和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等实践内容,特别是设施环境调节是目前气象业务不断拓展的主要方向,北方地区的很多气象业务单位已经开展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
3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整个体系中起支撑作用。根据实验课程体系,主要是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1)实验室建设。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室面积和更新现有仪器设备,建设成为4个实验室,分别是气象观测实验室、天气分析实验室、气象信息处理实验室和专业综合实验室。气象观测实验室和天气分析实验室主要满足实验模块中业务基础类实验课程和实习模块中2个实习的进行。气象信息处理实验室完成实验模块中信息处理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业综合实验室完成综合训练模块的教学任务。
(2)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①校内基地建设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场和气象综合实习基地。地面气象观测场可保证气象观测实习,气象综合实习基地主要用于满足农业气象业务与方法教学实习、小气候测定实习、设施环境调节等课程的实习与实验、专业综合试验、毕业论文等。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分为3类,分别是以测报为主要内容的观测实习基地,以天气预报为主要内容的预报实习基地和以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习基地,这3类实习基地反映了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过程,依靠实习基地的现有条件,利用地方长处指导学生,特别是到校外气象台站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实习和天气预报实习,可进入实战状态,能全面提高实际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配备以实验室(或实习基地)为平台,通过培养和引进,每个实验室(实习基地)配备1或2名专职或兼职实验教师,负责本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的授课工作。
4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由实验室主任负责日常管理,专职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维护、实习准备等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实习的开展。主要实验室(实习基地)除了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授课之外,主要的运行方式是对学生全年开放。实行以实验室或课程为单位进行运作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如地面气象观测场、气象观测室、天气分析实验室配备专职和兼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效仿气象行业实际业务,学生分组负责的方法进行全年的测报和预报;1个年级如果能够坚持1年,学生测报和预报的技能就能基本能够达到实际业务的需要。气象综合习基地同样在配备专职和兼职老师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分组“承包”,挑选主要大田和温室作物种植,整个生育期内负责“承包”实验地的发育期观测和环境观测;同样1个年级坚持1年,学生也基本可以掌握发育期观测、环境(包括小气候、温室)观测的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指导教师进而加强引导,就会逐渐增强其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5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反馈,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监控作用。结合应用气象学专业的特征,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各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检查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参考有关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11,15]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可执行的应用气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通过该指标体系,能对专业内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授课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价与比较。
关键词:会商系统;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H7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47-02
作为新一代的远程通信手段,视频会议系统在各级气象部门中日益普及,应用范围和深度也逐步提高。除了满足基本的远程会议之外,还需要对清晰度,系统处理能力,及系统覆盖范围有更高的要求,以进一步提高预报员交流和决策服务的平台支撑能力。
1 视频会商系统的设计
1.1 视频会商系统组网设计
整个系统采用三级级联系统架构,向上连接至中国气象局MCU,向下连接至各市气象局MCU,在系统中心提供接入、控制和服务的控制中心。视频会商系统中的所有终端都与多点控制单元MCU建立连接,通过MCU进行高清、标清、双流等应用交换,实现视频、音频、双流数据的混合播放。
在本系统中,省气象局中心配置为华为高清ViewPoint 8650 MCU、会议SMC管理平台,全网由中心点会议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保障全网资源的统一调度。
MCU支持1080P、720P、4CIF、CIF视频会议终端接入,MCU负责将所有会场的码流进行处理与转发;会议管理平台负责会议的召集、管理和结束等会议管理控制功能,通过会议管理平台对这些码流进行分发、交换、会议控制等,最终实现各级级联会议的召开。
1.2 会商系统设计图
会商系统设计图如图1所示。
2 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的应用
整个系统采用三级级联系统架构,向上连接至国家局MCU,向下连接至市局MCU。在系统中心提供接入、控制和服务的控制中心。视频会商的所有终端都要和多点控制单元MCU建立连接,通过MCU进行高清、标清、双流等应用交换,实现视频、音频、双流数据的混合播放。
中国气象局视频会商系统采用华为公司视频会议产品,与我省品牌一致,能够实现数字级联。级联成功之后,国家气象局可任意调取辽宁省气象局所辖范围内的某个会场图像,也可以调取辽宁省气象局所辖范围内的多个会场图像,并且辽宁省气象局所辖各会场也可以收到国家气象局转发的辅流信息,同时各会场也可以同时给国家气象局发送辅流,最多可以有10个会场同时发送辅流给国家气象局,通过音视频及辅流的双向传递,大大提高了气象会商的效率,而且管理非常方便,在中国气象局和辽宁省气象局的MCU管理界面上,均以树状图分组方式显示出所有与会场信息,并可对任意会场情况进行调度控制。
本次我省建设的华为高清视讯系统采用的ITU-T规定的视音频协议,可以兼容H.261、H.263、H.264等多种标准的图像编码格式,支持H.323、H.320、SIP等国际标准协议,高清视频终端采用高清视频标准接口—DVI高清视频接口、色差高清视频接口。系统可实现64k-8M的高清会议,且兼容性强,能够很好兼容国家气象局视频会议系统以及我省在用的其他品牌的高清视频终端。
辽宁省气象局高清视频会商系统运行以来,召开了几十余次国家级及省级会议,各单位反应良好,对节约会议经费,减少差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3 结束语
通过建成的气象高清视频会商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了与全省进行天气业务会商,为远程教育培训、气象业务指导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缩减了会议和培训成本,极大的提高了气象业务工作效率,有力推动了气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叶鸣,倪雄.潘崇伦.上海市防汛指挥3级视频会商系统建设[J].水利信息化,2011(5).
[2] 林少冰,吴兆雄.广东省气象局视频会商系统方案设计简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0).
[3] 刘燕,郭文远,刘勤娣,等. 视频会商系统的技术保障[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3).
[4] 柏枫.市级气象多媒体视频会商系统建设[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1(3).
[5] 蒋慧琴,秦荣茂. 业务视频会商及会议系统的设计与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0).
[6] 周淑兰,郑全.视频会议系统在应急指挥所建设中的应用[C].北京:第二十四届中国2010'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7] 王小良,胡德云.远程可视天气会商系统简介[J].浙江气象科技,2003(4).
[8] 李云峰,姚志平.国家—省局—地区可视会商系统建设及实现[J].吉林气象,2007(3).
[9] 李春艳.谈视频会议系统在气象部门的应用及其发展[J].石家庄:科技风,2010(4).
[10] 沈刘平,于江.视频会议系统[J].成都:四川兵工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