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14:2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班级情况分析:
班上原有XX人,转学X人,现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其中有几个学困生的语文素质与学习习惯有明显差异,有两个孩子写字的速度相当慢,有三、四个孩子读书较困难,这学期依然要重点帮扶;其余孩子主要是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问题,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指导。在作文方面,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写,说的时候夸夸其谈,写的时候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善于观察、积累,感到没东西可写,写作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不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者只会简单的叙述事情的经过,因此教会“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期初,我着重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上的行为习惯,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直接影响到他不会去倾听别人的发言,便不能很好地分析别人的问题,从而不能很好地提高表达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
二、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通过每单元两次课堂小练笔,一周一次周记,班级作文接力等形式。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支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后进生,稳步推进优生工作。建立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早读、中午的时间合理安排内容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训练、辅导。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牢固情况全面登记,每天清查,及时补救。
6、推荐学生大量读课外书,每月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
三、教学经验总结
本期之所以有了一定进步,究其原因,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了教学常规工作
古人常说:有备才能无患。我很羡慕那样的老师,不用拿备课本就可以走进教室侃侃而谈,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有几人能够成竹在胸信手拈来?所以,为提高课堂效率,我总是提前备好课,反复思考酝酿,力求使每堂课都上得精彩,给学生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备课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备作业。课备好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都了然于心,学生才能听得明白,记得牢固。
此外,上课和作业批改也下足了工夫。尤其是作业批改,切不可马虎了事。课堂作业主要是考查学生当堂课的收获,是否把握了重点,是否突破了难点。通过批改作业,我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对症下药。
(二)加强了课堂纪律的整顿
新课改的一个要求是要为学生减负,不能通过疲劳战术、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成绩。唯一的出路就是向45分钟要质量。好的课堂纪律,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力保障。学生刚从四年级升上来,一些讲小话、搞小动作的陋习难免会被带到五年级来,有的同学甚至在课堂上偷偷吃东西,面对此种状况,教师该怎么办?只有加强纪律教育,舍此别无他法。通过近一个学期的整顿,班上学生的听课纪律有了明显的改观。
(三)狠抓对学生的监督
五年级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稚气未脱,乳臭未干,能够自觉学习的毕竟还是少数。只有加强监督,狠抓落实,学生的成绩才有保障。抓落实不是空喊几句口号,我为班上的学生划分了三十来个学习小组,实行学习小组长负责制,组员要服从小组长的安排,及时到学习小组长处背诵课文,听写词语,默写古诗词。另外作业的纠错也由小组长负责检查。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3、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到位。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对教学重难点的研究。只有每堂课、每一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的成绩才能上升。
2.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更重了,笨方法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会让人越来越累,找不到自信。在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甚至是识字和写字教学环节,都应该有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掌握诀窍,学的轻松。这方面仍需努力。
3.加强对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引导。语文教学不能仅仅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按我的计划,要建立大语文教学观,要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静得下心来。
那么,如何让“回顾·拓展”承载本原,有效发挥其作用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的“交流平台”为例,笔者谈以下几点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人教版语文五年级教材在“回顾·拓展”中新设“交流平台”这个栏目,就起着总结反思、方法习得、能力迁移、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有些教师的眼里,“交流平台”食之无味,弃之不忍。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情感、表达的方法都已经在课文的教学中理解品味过了,语言文字训练也已完成,此处再次出现比较乏味亦有重复之嫌。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平行推移而不能深入,以致收效甚微。
“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编者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结合本组课文谈谈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二是让学生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其实,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须从以下几方面有所考虑:
一、整体观照 明确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每个单元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编排设计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因此,“回顾·拓展”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标,为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
联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在“阅读”方面提出的要求“体会表达效果”“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和在第七组课文的“导语”中点明的学习重点: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来看,“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提示的内容——交流文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并不是孤立地出现的。编者是要求教师要结合单元教学重点和学段要求来确定“交流平台”的交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交流平台”之前,要有一个整体意识,关注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
二、依托文本 回味品悟
“交流平台”是“回顾·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课文与读写实践的纽带,也是学生对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因此,在“回顾·拓展七”“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起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预设,品悟运用。例如:
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他会给你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生自由交流)
师:他给你的印象这么深刻,说明这个人的特点鲜明,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谁来说说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地方?
(生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预设的人物描写片断,学生再次入情入境品读体味)
师:大家读得如此有味道,可以看出作者把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运用的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深深地打动了你。想一想:这些描写方法是通过什么来刻画的?(生交流)
师:这组课文中有很多人物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浏览课文,自主交流,师相机点拨引导)
师:大家交流得不错。不过,我想考考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出示一个课外的人物描写的片断)请你认真读一读,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生交流)
以上教学片断是围绕本单元的读写收获组织学生展开交流。采用“先放后收”的方法,先引导学生谈自己学习本组课文印象最深的人,老师及时鼓励点拨引导,接着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交流平台”需交流的重点。让学生品读范例,引导学生回顾本组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使学生体会到这种表达的效果。所预设的生发点为,体会交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再引进一个课外的人物描写片断,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就将“交流平台”承载的读写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促进读写知识从陈述性向策略性转化,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拓展延伸 迁移运用
【案例一】本案例来源于五(3)班学生四人活动小组第三组在中进行五年级上册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表演活动。小组中的组长(李婷)承担了重要角色,其他小组成员一直都是配角。由于优生(李婷)在小组中学习成绩好,有威信,所有活动中的重要角色都由她一人扮演。其他小组成员都认为组长是最优秀的,主角就该是她的。自己的角色任由其安排。长此以来,其他同学在组内缺少了竞争意识,只有配合和服从。
案例分析:此案例表现为在小组表演时,小组内分工明显倾向于优生。角色安排一概由优生指定,重要角色一概由优生担任,差生在组内基本上得不到表现机会。如果差生担任重要角色时,差生明显缺乏信心,表演不够到位,甚至会因表演不到位影响组内成绩。
调整策略:
1.教师分组时要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也要适当的考虑到学生间的性别、兴趣、人际关系等因素,小组合作情况会较理想。
2.教师要走进学生,经常找组长和组员进行交谈,解决小组合作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合作小组中各成员间的关系,尽量使合作小组中各成员的关系密切,并应尽量使成员间的地位平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合作的质量。
3.教师要根据各组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工合作安排。在活动中,要求各组必须有适当的分工,无论是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分工还是轮值分工,必须制定适当的计划,并认真执行(哪怕影响合作成果的汇报),这样才能机会均等,才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案例二】本案例来源于五(3)班学生四人活动小组第五组在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课堂活动中,小组讨论交流本文的人物描写方法。组长发言多,中等生发言比较少,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学困生不发言,完不成自己的任务,有时候会抄其他组员的。最后,组长自己作总结。
案例分析: 案例二中小组合作学习反映出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组长最优秀,组长任务最多,其他组员参与活动意识不强,动力不足,甚至不去动脑,养成抄袭的坏习惯。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现象。
调整策略:
1.教师想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人人都能参与活动,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性;学习兴趣
打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施教的难点所在。要打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五年级语文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知识体系,知识又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因此部分孩子对知识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教学情境,引出问题,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投入新内容的学习,使教与学同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和学习状态”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我在讲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难忘的岁月》第11课《七律・》这一课时,为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利用中国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来引入新课。
我首先给孩子们讲了一段时期强渡大渡河的历史情节。通过这样的一个引入使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身心集中,也便于老师对课堂的驾驭。但是这样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从而导致课内损失课外补。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尝试着采用六人面对面的小组围坐形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6~8人,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并形成各组的学习口号,在激情昂扬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互相竞争和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课后也进行相互竞争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了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觉得枯燥无味,也就会影响教学效率。所以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讲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黄道婆》时,就利用多媒体把几种课文中涉及的棉纺工具的图片一一展示出来,并逐一给学生讲解,不仅使学生对于这些棉纺工具的优缺点有了清晰的了解,从而明白黄道婆改进棉纺工具的重要性,课文也在看、说、读中植入脑海。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了。
四、注重课堂练习,强调知识点的巩固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和学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对于课堂检测要及时反馈、矫正。课后练习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练习题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具有针对性,形式灵活多样。②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③紧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和提高。④习题内容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课堂教学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才能行之有效。同时课堂教学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喜桥.如何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2(8).
普爱和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普爱”的校园文化,源自90年前的普爱小学,结合全新的“和润”理念,我校构建起了“普爱・和润”课堂。这一课堂的核心思想,是在爱的情感覆盖下,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接受来自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不知不觉发生着正向变化。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态,它让学生既能享受舒适、惬意的过程,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又能使他们获得良好、高效的结果,培养主动、创新的能力。具体运用于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以导学为线,根据口语“情境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创设相应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预学,而后提供学生课堂交流的机会,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模式,最后以生、师点评作为前一个教学循环的终点,及下一循环的起点。
一、创设导学情境,引领学生预学
口语交际这一教学内容,既注目“口语”,又重视“交际”,而这两者的学习,有相应的情境所能获得的教学效果,比没有的结果会好很多,这正如英语口语的学习,一个人在英美国家生活,和在中国生活,相同时间内学到的英语口语,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有很大差距的。
通常意义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显然过于严肃和单调。因此,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后,营造一个适应学生性格,贴合教学内容的情境,以便引导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尤其是口语教学,没有情境的口语教学,犹如发生在真空之中,学生无所依靠,展开情境后,他们能够比较自如地交流和应对,为交际达到一定的质量保驾护航。
教室里创设的情境包括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两种,其中绝大部分属于虚拟情境。虚拟情境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入一个想象的场景中,通过多媒体、各种情感氛围,以及模型、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组合成为的环境,再现对话的场景氛围,让学生尽可能身临其境,这种情境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比真实场景效果更好,由于想象力十足,以假乱真是他们的强项,在明知模拟的情况下,他们更放松。三年级上册的“学会求救”,要教给学生的是,面对意外事件该怎样自救或求救,同时提高该情形下的口语交际能力。我首先采用多媒体播放了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一个幸免于难的海滩故事,那是由于有一个小女孩,想起了上课时教师讲过的海啸预兆,在妈妈和海滩饭店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游客得以安全撤离,这既用实例说明了“学会求救”的重要性,又将学生初步带入求救的氛围中。然后,我分配了角色:我是消防员,大家帮报警。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从小到大、由远及近的火,再辅以急促的语言:“啊啊!火越烧越大,越来越近了!好热啊!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啊?”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很多同学也着急起来,急忙报警。
二、交流预学成果,解决学习问题
合作交流的前提,一定是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自己学习,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发现新的问题。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预习,在低年级体现为习题指路,即教师编写适合学生水平的预习题,让学生在做题中预习;在高年级则偏重于方法总结,不仅预习题的难度升级,还应有一定的理论总结,以帮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要点。在完成预习题的过程中,学生十分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上课时,要先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流问题,尽量由同学帮助解决,一方面,可以锻炼其他同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同学间的沟通能力,而这也正是口语交际的一个实际用途。
五年级上册的“学会拒绝”,是一个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诱惑的口语交际课。在学生的自主预学阶段,我设计了5道填空题和一道填表题,让他们自学,五道填空题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总领写出三点身边的诱惑,然后依次分析怎样对待金钱、电子游戏的利弊、吸毒的危害、赌博的危害,填空时需要学生进行强力归纳,如“对金钱,我们要做到_____,否则就会_____,甚至_____。”更难的是最后一道填表题,我给出了几个成功拒绝的例子,让学生依次按照“故事”“目的”“方法”和“注意点”进行归纳,还要求总结出拒绝成功的三个要点。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全部做完,能力最差的,只能完整做出第一道填空题。所以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在优差搭配的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同学教同学,他们自己解决了至少80%的问题,然后我上课时,只要解决剩下的20%就行了。
学生不能做好预学题,我一点都不会责怪他们,我会反思自己出的题是否过难;学生互助学习,即使有全部完成的学生在,但小组内也没有百分百解决问题,我也不会责怪他们,只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没有把方法传授到位。
三、学生点评在前,教师概括于后
口语交际的评价,既是对学科知识、能力的评价,也是饱含情感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通常会经过预学、交流和老师点拨等环节,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练习与评价的存在,一般是让学生先说,教师最后概括,这种方式跟开会时领导最后讲话是一个道理:站在一个环节、一节课、一个会议的最高度进行总结。并且学生先评价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受教师评价先入为主的局限,能够完全放松,从他们的理解出发,说出他们的看法,释放孩子的天性,无论是对是错,老师都能从中了解学生的想法,明白学生阶段性的学习,达到了什么程度,问题出在哪里,特别出彩的地方又在哪里,帮助教师在下一环节调整自己的引导策略。其实,在这里,学生先行进行的评价,就相当于一次反馈性作业,使教师从中看到了自己下一环节应该努力的方向,这一小小的顺序协调,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体贴。
并且这种评价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中,他们自己探讨问题时,也会由哪种只有一点点领悟的人先说(这种同学总会先插嘴说),而了解问题来龙去脉的同学,也会等到最后才发言(对他来说,这似乎拥有一种成就感),这样一个交流过程,如果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不仅能让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处理掉绝大部分的难题,还能培养一部分学生,成为老师的好助手,在老师缺席的情况下,带动学习,带动探究。
“普爱・和润”的口语交际,带给学生的是心灵鸡汤,他们不仅学到了怎样说恰当的话、得体的话,还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友好、关心,也许他们说不出来,但是从他们的没有尖牙利齿的语言表达中,我听到了,从他们互帮互学的行为中,我看到了。“普爱・和润”让原本为圆滑处世技巧的口语交际,增添了一份真心实意的爱心。
参考文献:
[1]高兴波.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教学体会[J].课外语文,2014,(02).
[2]田庆军.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J].中国教师,2013,(S1).
关键字 情境教学 小学高年级 阅读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国家和民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以传统的“机械注入”为主,“枯燥乏味”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情感、审美和健全人格的成长,压抑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小学阶段,高年级课文相对于低中年级来说,显得冗长、繁琐、深奥。不但学生不易于理解,而且教师有时也会感到无从着手。本文就结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应用实践谈谈情境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教学理论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结合起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建构起能够灵活迁移运用的知识经验。而笔者说的情境阅读教学方法则是通过创造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情境,开展审美活动,给人以“全人”的教育。情境教学方法是以“育人以情”为中心的教学,有效地协调了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的关系。
情境教学的特点有:1.情境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2.情境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课文中美好的景象或形象,都会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需要凭借多媒体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去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领会其中的“美”。
(二)问题情境教学。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应注重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教师要拓展“问题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不能让学生因为去追寻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遏制了个性的张扬。“问题情境”的设置注重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在不同阶段要精心设计不同的问题。
(三)生活情境教学。
生活情境,即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生活情境中,能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使的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三、情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的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笔者认为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地理解情境教学。
教学情境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两大类。直接情境是由现实生活提供的直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如自然景象、现实生活情境等。间接情境是由教师根据讲课的内容所创造的以间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如教师用语言、绘画、音乐等手段所描绘、再现的教材中的场景、氛围。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至关重要,情境不仅要与教学内容相符,而且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情境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把握好运用的“度”,做到恰到好处。
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适度原则,教学中运用情境也要适度,主要是不能用的过多、过滥,以免形式冲淡内容,喧宾夺主。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的关键之处使用。这些关键之处主要是指:
1.教学导入之处
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迅速、自然地将学员带入到教学氛围中去,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开端。
2.教学中的重点
教学中需要强调的重点问题,想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可以通过运用相似性情境提供的信息暗示作用来实现。
3.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情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所以教学中一些不够直观、晦涩难解之处,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辅助教学讲解。
(三)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四、总结
总之,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教学环境。情境教学,不仅是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也是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要求;不仅可以有效的开展教学,也能更好的启发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出提高课堂质量的新方法,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崔砚.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新探[J].青海教育,2010,(04).
一、定位不准的现象
1.定位过高
这主要指的是过于拔高小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了过难的内容。如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提出: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中“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对于第一次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该教师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过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说明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说明文真是难写”,影响写作的动力。
2.定位过低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估计不足,觉得学生可能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过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写作内容定位于:写写我的文具盒;把目标定位于:能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样子。显然,这些要求是过低的,“有序地写写文具盒的样子”是三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就是定位过低。定位过低,会使学生掌握不到这个文体的精髓,影响可持续发展。
3.定位过散
这主要指的是在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觉得重点太多,这个需要教、那个也需要教,从而要求过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出:写好说明文,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二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三要语言通俗易懂。四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说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作科学的说明,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中明确提出说明文写作的要求,从这个单元起,学生正式写说明文。作为一种新的文体的写作起点,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个单元的习作指导教学,重视学生说明文习作的“第一课”,但由于定位不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说明文习作教学的效果。
一、定位不准的现象
1.定位过高
这主要指的是过于拔高小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了过难的内容。如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提出: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中“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对于第一次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该教师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过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说明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说明文真是难写”,影响写作的动力。
2.定位过低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估计不足,觉得学生可能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过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写作内容定位于:写写我的文具盒;把目标定位于:能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样子。显然,这些要求是过低的,“有序地写写文具盒的样子”是三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就是定位过低。定位过低,会使学生掌握不到这个文体的精髓,影响可持续发展。
3.定位过散
这主要指的是在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觉得重点太多,这个需要教、那个也需要教,从而要求过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出:写好说明文,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二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三要语言通俗易懂。四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说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比较、列数据、打比方等……这位教师的要求涉及多方面,既有内容上的,又有形式上的,甚至还有语言上的。要求过散,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一课一得”的最佳效果。
二、准确定位的理据
小学阶段说明文习作教学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可以从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学生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寻找定位的理据。
1.课标的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明确指出:“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可见,小学阶段在第三学段才有对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写作上的要求则是到第四学段,因此第三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安排主要是为第四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做基本的铺垫,即需要写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说明文跟记叙文不同的地方,但不需要作过高、过难的要求,不需要学生完全用“说明、概括”的语言写出事物的内在特点。
2.教材的解读
整个小学阶段有许多说明文,但是作为说明特质来教,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不多。
教材编排情况如下:
可见,说明文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有安排,但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从三年级下册才开始。《太阳》这一单元开始教说明方法以及体会说明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但从课后习题要求来看,仅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只要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到五年级上册,才不但教基本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而且要求会用,即会正确辨别、正确寻找例子,并且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从教材中可见,小学阶段的说明文习作对说明方法运用的要求不高,但是需要选择几种合适的说明方法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3.学生的解读
小学生主要处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时期,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语言和内容以概括、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写作有一定的困难,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写作需要适当降低概括、说明等要求,只要能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就可以了。
三、基于定位的操作
定位是方向,做好定位,目标、教学、评价都应该据此展开。
1.基于定位定目标
五上第三单元习作要求提出:本次习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文章;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可见,本次习作本身有三个要求:第一,写的是说明文;第二,有一定的顺序;第三,要用上一些说明方法。第一点是对文体的要求,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对表达方式的要求。至于具体做到什么程度,要求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基于定位的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可以定为: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一样物品,有条理;能在习作中正确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比如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此目标适当地降低了说明文本身的概括性及说明的语言要求,适当地突出了说明方法的要求,立足学生实际,符合课程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起到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
2.基于定位展教学
根据定位展开的教学应该着力在“教学生抓事物特点”“教学生用说明方法”“教学生会有序表达”上。
(1)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是指教学生对自己想写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抓住一些特点来写。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生活例子中懂得“特点”的概念;第二步,能说一说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如有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
(图片出示:孙悟空、冰箱、玩具火车)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些事物最独特的地方吗?
生:孙悟空降妖除魔,火眼金睛。
生:玩具火车就像真的火车,但它是给人玩玩的,不能开、不能坐。
生:冰箱像一个箱子,能冷藏、冷冻,让食物保鲜。
师(总结):对呀,这些样子或者功能可以说是事物的特点。特点就是这个事物最独特的地方。那同学们,今天你想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呢?你想写它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然后请学生在本子上写下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
(2)教学生用说明方法。这主要是指教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让文章更加清楚、生动。说明方法已经在阅读课中学过,因此习作指导课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用”。比如有位教师这样教学:第一步,回忆学过的几篇说明文,说说已经学过哪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第二步,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第三步,请学生交流在本次作文中,你想用哪些说明方法。这些环节的教学不但重新梳理了在阅读课中学过的说明方法,而且树立起了“这次习作我们要用上这些方法”的意识。
(3)教学生会有序表达。这主要是指教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有序”表达,已经掌握了“有序”表达的各种方法,因此本次习作可以借助提纲、表格、清单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①提纲。提纲实际上是行文前的书面构思,明确地规划作者心中为表达某一中心思想而将采取的表述手段:全文大体如何结构,分几个层次,段落、各个层次着重写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等。帮助学生列写提纲,可以理清顺序,有序表达。比如这样一个提纲:
根据这个提纲,学生可以从“外形、内部、功能”三方面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文具盒。
②表格。表格具有一目了然的功效,借助表格也可以理清写作的顺序。例如这个表格:
表格中包括了内容、特点,还包括了要运用的说明方法,非常清晰、有效。
③清单。清单就相当于大脑中的一张图,可以很好地理清顺序。如下面这张构思清单:
这张清单学生填完后,写作顺序一目了然。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运用提纲、表格、清单等工具,理清写作顺序,达到有序表达的目标。
3.基于定位作评价
评价是习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明文习作的评价应该既不任意拔高要求,打击学生信心:也不应该泛泛而谈,让学生无所适从。说明文习作要紧扣定位进行科学评价。比如有一位学生介绍了家乡橘子的生长过程,教师先出示了这样的评价标准:第一,有一定的顺序,得50分;第二,有恰当的说明方法,得50分;第三,特点非常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这个事物,得50分。然后结合这个标准让学生互相评,最后进行这样的总结: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橘子的生长过程,非常清楚;大量地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橘子不同时期的不同样子,非常不错。如果能把橘子成熟时的味道写一写就更棒了。该教师立足于定位,以鼓励、欣赏的口气既肯定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有条理”“有方法”的优点,又指出了“特点抓得不明显”的缺点,非常中肯和高效。评价紧扣定位,切合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引领写作。
一、紧扣课文题目,诱发想象
课文的题目有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只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关键词等。我们可以紧扣课题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想象。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结束课文时,让学生再次想象莫高窟里的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这些瑰宝遭受毁坏的情景,然后深情地唤一声——莫高窟,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艺术的热情。再次,课题犹如一个人的名字含义深刻,还可以有多个,只要这个题目符合文章的内容即可。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想想课文还可以用哪些题目。如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总结课文时,让学生说还可以用哪些题目时,有的说可以用“杀他的大黑骡子”,有的说可以用“吃他的大黑骡子”,还有的说可以用“爱他的大黑骡子”等,从而体会爱他的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
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形象鲜活,利用它们启发学生想象,可以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可以让学生神形兼备地写人,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插图谈感受,更可以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如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我先问学生:“谁说丰年?谁在听?”学生思考后,我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主要画了什么?生:“图上画的是一位手拄拐杖的老人,正站在稻田旁,笑眯眯地望着成熟的稻谷,倾听着青蛙们欢快的叫声。”此时,我趁机问学生:“诗人听到青蛙们可能会说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个个争着扮青蛙边表演边汇报。有的说:“哇,今年准是一个大丰收年,农民伯伯们准能过上好日子啦!”有的说:“唉,哥们,你看我今天有什么大收获?一只大虫竟想爬上穗头偷吃谷子,被我逮了个正着。”又一只青蛙,边弓着腰向前蹦着边鼓着腮帮“呱、呱”地叫个不停,好像在唱着丰收的歌,跳着丰收的舞,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呱、呱”地回应着,整个教室里蛙声一片,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小学生总是爱想象的,课本中的插图,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依据,拓宽了想象的空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抓住文中空白,激发想象
课文中有许多“空白”,给人美的享受,留下想象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字的“空白”或标点的“空白”激发学生想象,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一文时,可这样引导学生填补文中的空白: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时,可能会怎么想?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时,又会怎么想?生……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司马迁复杂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司马迁将荣辱置之度外、事业高于一切的高贵品质。《秦兵马俑》第十自然段先列举了四种神态的兵马俑,然后用了一个省略号。可以依据这个省略号激发学生想象:秦兵马俑还有哪些神态,又好像什么?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注重课文品读,引发想象
新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第六自然段时,抓住“格外精神”进行了这样的教学:a、什么叫“格外精神”,谁知道?(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回答:可读、可说、可演)。b、“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师:小朋友们,因为有了小露珠,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现在,连老树也显得——(小了),焕发出新的青春。快要凋谢的花儿,也变得——(鲜艳了)。这就是课文里说的——“格外精神”,懂了吗?c、引导用不同形式的读,读中想象五彩斑斓的美丽画面,读出对小露珠的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注重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预习的方法丰富多彩,形式也不拘一格。经过多年实践,我发现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在方法和形式上不妨给他们定量的指标。所以,我在开学初就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预习“三部曲”——“读”、“写”和“疑”。
读,即朗读。我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三遍或者三遍以上,且必须大声、尽情朗读。每读一遍都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读第一遍标出自然段,读顺、读准课文;读第二遍,划记字词、语句;读第三遍,归纳内容、段意等。
写,即要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时要划记生字、新词,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及相关资料,弄懂这些字词的写法和解释。写批注笔记则包括标记问题,圈画重点和精彩的词句,简要写心得体会,补充课文的背景资料。
疑,是在读的基础上,联系单元导读和课后习题进行学习,至少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就是课文讲了什么,并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如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在书中划出或记下来。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听讲。如还不懂,可以通过质疑来解决。
二、循序渐进原则
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是:积累、模仿和实践。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沿着这条规律来开展的,预习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多数小学生由于不会预习,也没尝到预习的快乐,故而对预习持被动态度。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普遍对预习有畏难情绪,觉得预习要求太多,害怕完成不好;或在无人监督学习的情况下,干脆应付了事。
我们可以遵循学习从易到难的规律,在低年级的预习要求中,提出只需要朗读与识字的要求。到了中年级,不仅要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还可以让孩子学着多问一个为什么,读后要有所思考。这样,到了高年级孩子的预习就可以有更高的要求。一旦学生在预习中自己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一定会很有成就感,对预习就能产生兴趣。
三、有的放矢原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单元来编排课文,且每个单元有它的侧重点。在预习时,我们就应该教会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的训练重点,促使他们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去读书,去思考。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是“生活的启示”。我是这样安排学生的:首先阅读单元提示,抓住两个主要问题进行预习,一是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二是抓住课文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其次,让学生读读《回顾 拓展四》的内容,让他们明白单元的重点以及学习的重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近距离和文本直接“对话”,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课好了铺垫。
四、落到实处原则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校园文化;学科渗透;活动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62-02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博大精深,它传承着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反映。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同志指出"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他还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题词:"传承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传统美德的内涵广泛,基本包括:"忠、义、诚、信、礼、孝、廉、爱"等。我们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让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字。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具有重大意义。
1.营造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搭建传统美德教育的平台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人文素质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对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设立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故事宣传栏,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可以在阅读故事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教育。又如:选取小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名言、励志标语等在校园的重要通道张贴,比起我们简单的说教好多了。
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只要我们选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内容,以显浅易懂表达方式营造校园文化,小学生就会在这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到了传统美德的熏陶,收到预期的目的。
2.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立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
国学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我们把经典国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按肇庆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每周安排1节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体系,各年级开设以下课程: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教学中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经费、有总结。
让国学经典进课堂,用传统文化之光指引学生健康成长,为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奠定坚实基础。
3.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传统美德的形成添砖加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道德规范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当今,传统美德教育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传统美德的教育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中。
3.1 在语文科中落实传统美德教育。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语文科的教学向来倡导"文道结合"。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它强调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重要性,同时也阐明了传统文化与语文科教学密不可分。因此,语文老师应当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如:在教学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节约粮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慈母情怀》(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
3.2 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进行教育。数学教材表面上的传统人文因素没其他学科突出,但只要我们用心领会,也能把握住当中的切入点,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如:在教学"认识时钟"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创新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3 在英语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英语科也能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的。我们同样也能从英语科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文化内涵,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英语单词教学"apple(苹果)、banana(香蕉)、cake(蛋糕)"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不要浪费食物,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的因素无处不在,传统美德的培养不限时空。她不但存在于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教学中,音乐、美术、体育科也蕴含丰富的因素,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悉心培养,学生终究会成长品德高尚的人。
4.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
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身心,增长相关知识,又能从中得到锻炼成长,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下面是我校制订的2014年上半年关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的活动计划表。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目的
二月份诵读经典千人诵读《弟子规》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经典引路,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髓。
三月份班级传统文化布置"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四月份"革命故事会"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五月份社会实践活动――"端午文化""爱我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一次家务劳动》优秀作文展家长指引级组中完成全校性活动了解端午文化,感受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接受"劳动最光荣"教育。
【关键词】语文;营造氛围;活力课堂
我们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也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可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小学生产生认知和情感上的积极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愿学、乐学。那么,如何营造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五方面的尝试:
一、课前调节,走进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三分钟的预备时间能否真正充分发挥其预备的功能,对于刚要开始的这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三分钟里,如果是本班学生,可以让值日班长带领班上同学诵读经典诗词、谚语、格言、好词佳句及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也可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成语接龙。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还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了知识,积累了好词佳句,为习作的教学做好准备。如果是借班上课,则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课前沟通,这短短的三分钟,不仅是教师机智的体现,还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展现。选择怎样的沟通方式,可谓是各师各法,各不相同。相同的是,这种信息沟通,情感交流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犹如聊天一般,彼此没有心理负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自我介绍(介绍时,语言可以自然、幽默风趣些);(2)交待事项(如:往后看,发现什么?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们该怎么做?)(3)游戏导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主要是测一测大家的反应速度如何),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感情投入,拉近师生距离。
巧妙生动的课前谈话不仅能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先声夺人的效果,也能达到“课未能始,趣已生”的境界。
二、情绪感染,激活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是不愿意在紧张的情绪中做自己想做的事。老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氛围中去学习知识,那自己首先就要充满这种极积向上的情绪,用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试想,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总是板着面孔,自以为这样就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其实,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哪位学生敢亲近你?哪位学生愿意与你交流?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上,而是来自于自身的人格魅力、语文素养。愉悦授课,是与学生心灵上的一种沟通,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更是对自己自信的一种表现。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听课,会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快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动手动脑,调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告诉我们:
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处于同一个坐姿,不仅容易让学生感到压抑、疲劳,还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安排5到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动笔,如:在做笔记时,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问题的答案,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在读课文时,可以边读边配上适合的动作表情,还可以根据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动手用简笔画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就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树的遭遇用一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配以恰当的文字说明。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参与,手脑的结合,把课文中抽象化的知识演变成了直观化的绘本,把书的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生动形象。
四、创设情境,融入课堂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问题研究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带有趣味性、情感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对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奶”字,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老师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原本生硬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凡卡》一文时,一位老师创设这样的情感情境: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老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泪涌了出来,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走进了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共鸣。
可见,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感知,融入文本,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五、媒体辅助,优化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综合了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倍受亲睐,它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变了传统的一根粉笔走天下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活灵活现,信息量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真实地再现了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让学生跟随镜头一起游览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亲眼目睹了圆明园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幽静的山乡林野,还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对侵略者们当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46页)
年对圆明园疯狂地烧杀抢夺罪行有了具体的认识。那么,看完之后再阅读课文时,那些文字立刻显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这一课就不必过多地讲解,美丽的景物历历在目,而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也在同学们的心中汹涌。
可以说,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发现和总结,但一定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模式,让教育无痕在课堂“润物细无声”中,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活力多彩。
【参考文献】
[1]张祖庆.《张祖庆讲语文》2008.9(语文出版社)
一、竖式教学的“窄化”现象
现象一:环节前后“脱节”。三年级下册《乘法》单元第一课时《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列横式分步计算,然后出现竖式,接着让学生探索竖式每一步的意义,得到结果。一些教师把分步算法与列竖式孤立开来,重点教学竖式的格式、算法,忽视列竖式的基础、每一步的意义,忽视竖式形成的过程,致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理解定位于“用竖式计算”。
现象二:竖式算理“忽略”。三年级上册《除法》单元第一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情境图“4筒加6个羽毛球共46个,平均分给两个班,每个班分得几个?”进行计算,一些教师注重了竖式计算的算法,忽略了具体的算理:为什么先用最高位去除?竖式中第一步获得的“4”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竖式里,出现了两个“4”和3个“6”,分别是什么意思?使得学生只会计算结果,而对每一步的意义不甚了解。
现象三:教材意图“不解”。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单元第二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如果每5个一盘呢?教材中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先安排学生分一分,通过口算算出结果,接着介绍了竖式的方法,再通过类比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有些老师孤立地进行竖式算法的教学,无视教材的编写意图,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其实这里是第一次出现除法竖式,对竖式的算理、求商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是有困难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依托除法的竖式,通过类比推理学习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帮助他们体会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进一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纵观以上常见的课堂教学现象,可以归纳为两类问题。
第一是教师对知识点教学的“孤化”。由于数学的知识分散在每一册、每一个单元中,一些教师往往将知识和技能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和能力点,再围绕这些“点”进行强化训练,最终留给学生的很可能就是几个符号、算式,数学本身的意义也简单化地变成了题目的计算和应用。竖式计算这个知识点分散在每册中,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能够从整体的结构关系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学中仅关注竖式计算,很容易导致竖式教学的“孤化”,影响了学生对整个竖式体系的理解。
第二是教师对学科结构整体把握能力薄弱。或许是对教材体系不熟悉,或许是缺少整体建构的意识,或许是对竖式的理解不够深入,一些教师重视单类竖式的教学,忽略所教内容的基础和结构位置,导致了所学新知未纳入学生的知识理解体系中,支离破碎,学生很快就遗忘了。语文教学中倡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竖式教学也要对新知进行“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充分考虑整体与所学新知的关系,从竖式的整体网络上思考,在竖式的整个单元中体会,才能帮助学生整体地把握竖式的本质。
二、赋予竖式计算的现实意义
1.整体把握内容标准
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形成了比较严谨的编排体系,教师要基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数学学科内在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2.突出单元整体设计
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以单元结构形式呈现的。教材将有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编排。计算单元内容编排一般结合口算、估算、竖式笔算、混合运算及解决问题综合编排,竖式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与其他内容相辅相成。教学时我们要将一个单元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思考,优化组合,整体设计,以整体渐进的方式推进教学。
下面以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1)整体思考单元体系。系统论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教学单元是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其规模的大小是不同的,并且是有层次的。在以竖式计算为主的单元中,竖式教学的顺序有着较强的逻辑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前进行单元整体解读,以此感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理清单元的知识结构。“小数乘除法”单元分五段:第一段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第二段学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第三段学习小数乘小数,求积的近似值;第四段学数是小数的除法,求商的近似值;第五段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五段教学后安排整理与练习。
(2)整体设置单元目标。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综观整个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厘清知识内容,明确各知识点、数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学的重难点,使教学形成整体结构。如“小数乘除法”这一单元,我们要系统理解编排意图:一是在情境中学习,让学生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二是明白小数乘除法混合分段编排特点,便于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三是由易到难安排教学层次,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的例题都是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难点的,所以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下个知识的学习,知识点前后关系紧密。整体把握单元目标,既要考虑小数乘除法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作用,又要考虑本单元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体系,还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只有这样设置的单元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出整体性。
(3)整体进行单元回顾。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回顾,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能进一步构建知识体系,强化所发现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规律,拓展认识。如“小数乘除法”单元,内容比较多,且难度较大,所以在单元复习时,可以围绕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关键环节,让学生讨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三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可以转化成整数的乘除法来计算,只不过需要另外考虑积或商的小数点位置,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竖式计算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价值。
3.整体研析编写意图
数学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师生共有的重要教学资源。每个教学例题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精心挑选和设计的,所以例题中的每一个信息、图例都不能忽略,竖式教学的例题也是如此。教师要领会教材编撰意图,深刻把握教材本质,让竖式不再“孤独”。
(1)直观操作,提升感知。在数学学习中,直观操作能有效推动内在的思维,有利于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三年级上册前的竖式计算都安排了直观操作,目的是通过有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和计算过程。如二年级下册的“有余数除法”,教材创设了把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在图上圈一圈的操作,解决了平均分的问题,并告诉学生“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具体的操作活动,有利于他们体会有余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进一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凸显过程,丰富认识。竖式教学的教材编写非常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操作过程、计算过程和算式书写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一是整合操作计算。如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材呈现“用小棒代替羽毛球分一分”的操作过程以及口算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竖式表达分的过程和结果,并提示结果书写的位置。这样的操作过程和口算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赋予程序化的竖式计算以现实的意义。
二是分步理解算理。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材依次呈现了三个虚线框内容,又进一步抽象为一般写法,这样不仅让学生清楚了每一步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而且明晰了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三是突出差错转化。如五年级上册的“小数加减法”,教材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进行差错对比交流。通过对竖式书写形式的比较和小数意义的分析,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只有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从而更好地体会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一意义。
四是展现推理过程。如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小数”,学生已经具有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的初步经验,教材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为笔算提供了支持。接着教材提出问题,乘得的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得到原来的积?通过竖式旁给出的形象的推理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并理解了算法。
(3)借助素材,支撑理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教材从三年级下册开始,选取了更多的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支撑对竖式计算解法的理解。如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通过“每箱南瓜24个,运来12箱,一共有多少个?”这个生活中的素材,启发学生可以分别算出10箱和2箱的个数,再把两次算出的结果相加,相机列出竖式,解释每一步的意思,这样就比较容易地让学生理解了竖式的算理和算法。
(4)理清算理,生长经验。在学生获得大量计算活动经验后,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重视让学生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如三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让学生尝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后,教材引导学生总结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回顾学过的除法,引导学生交流并进行概括,使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了整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