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补习总结

补习总结

时间:2022-09-07 09:2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补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补习总结

第1篇

本学期续任文补班班主任,共召开了班会十八次,班委会9次,家长会一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抓以下几方面:

1、抓常规教育

本学期开学,配合学校政教处抓常规教育。主要是反复学习“规章制度大全”。让同学们从思想上逐条领会。在行动上严守,自觉的规范自己,在纪律上做到不迟到,不缺席,早退。个别学生出现了不守纪律,不爱学习,不参加活动等现象。班主任积极疏导,不板脸训斥,而是惜惜相通,看到有进步,发现其长处,闪光点,及时表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之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地投入高考复习。在学校组织的几轮统测中,成绩有明显进步,同学们对学习充满信心。转变了思想,在各方面都能严格要求自己。20xx—201x年度上学期,被评为“文明班级”,班主任也被评为“文明班主任”。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学校政教处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严格要求学生

在进行常规教育,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同时,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严格要求学生是一种爱。常言道,“严师出高徒”。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可能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对学生,家长,社会的一种负责表现。对学生的严,首先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小事抓起,对其不良行为决不姑息迁就。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滥兴规矩和使用一些有悖于教育方针的过激手段,其次班主任也严格要求自己,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决不随随便便。特别注意自身形象。

3、加强与家长联系和沟通

补习班学生,原有的平衡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中常常出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失望,对前途过分忧虑等等。因此,与家长联系是十分必要的。本学期,学校组织六次统测,测试过后,先在班上进行总结,且分别与家长联系,(家访,电话等)。汇报测试成绩以及在校表现情况。这样,家长与教师积极配合,形成合力,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有的同学的成绩也挤进年级文科的前20名。

总之,本学期,由于师生共同努力,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10-02

校外补习教育主要指中小学生参与的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课程辅导或补习活动,它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虽然到目前为止,补习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但其火爆的背后必定有其成功的缘由,本文试图通过透析校外补习教育的兴盛阐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众所周知,校外补习教育的教育形式与正规学校的教育形式不同,多以小班授课或一对一辅导见长,易于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补习教师不仅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培优”,而且还能够在尊重学困生的基础上进行“补差”,将趣味性和课业内容结合起来,教育教学形式可谓灵活多样。补习教育的老师一般不是先武断地让学生跟上自己的教学思路,而是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来适应每个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纵使补习教育的师生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之上的,但补习教师往往能够将知识与方法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一并授予学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花钱在补习课堂上“买到了民主和自由”,姑且不论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单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敢于跟教师进行讨论这一点精神氛围而言,就与正规学校有诸多不同。虽然当前学校也鼓励学生提问、发问,但大多教师愿意回答“体面的问题”,亦即说,如果学生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一方面教师可能不予作答,另一方面,基础差的学生本身也可能会因为自己过于简单的发问丢掉了“做人的尊严”,往往就会碍于面子而不敢提问。

另一方面,补习教育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能够灵活自如,因材施教。补习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因材施教时,不仅仅囿于对学校课程的教学安排,而是能熟练地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程;不仅能够根据一定的教学进程拓展其他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把对知识的学习从专题延伸至综合,能使知识的讲解摆脱教案的束缚,能让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理解化”,让学生一听即懂。诚然,也并非所有补习教育机构的教师都能如此因材施教,但相对而言,大部分补习教师都能尽职、灵活、不失幽默地因材施教。虽然正规学校的很多教师教得也很卖力,却难以突破照本宣科式的桎梏,不善于归纳和总结,不善于对知识进行理解性的自我构建。由此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基本都是标准化的大班授课,无论是针对每个学生所持疑惑问题的解答,还是结合教学进度进行灵活的自我构建,都是很难展开的。在学校较大规模的班级中和班级授课形式下,学生个体的需要很难得到重视和满足。现如今,大多数中小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对学习本身很少感兴趣,得高分是他们唯一的学习动机。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当前虽然在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在教育实践上还不够精进,迫于升学压力,学校教育还没能真正扭转“假启发式”的局面,依旧没有打破“真填鸭式”的应试教育。

二、学生课业评价方式片面

如果说补习教育的兴盛是由应试教育模式直接导致的,那么当前对学生课业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应该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外补习教育形成的规模越大,生成的影响范围越广,昭示着应试教育的“运行轨迹”就越明显。虽然校外补习教育也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换言之,补习教育的存在也是与学校应试教育相适应的,但补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学生发展性教育评价实践的领跑者。长期以来,大多数补习教育机构均把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作为补习教育的第一课,他们能帮助学生找到跟进学习的切入点,而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基础上。不管基础怎么样,学生每解答对一个小题目,每获得一个新的思路,哪怕是不成熟的,都会得到教师的极大鼓励。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尽管补习班也有“拔苗助长”的嫌疑,尽管补习教育没有摆脱为提高升学率服务的窠臼,但客观上它不仅为“吃不饱”的学生准备了他们需要的知识,而且也为“胃口不好”的学生开启了学习的欲望。

应试教育异化了教育的本真,扭曲了对学生的评价。虽然我国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改革已推行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引起了教育思想的更新,但依旧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教育教学依然没能脱离高考的指挥棒,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虽然考试制度是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出发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却在客观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扭曲了对学生的科学评价。随之也派生出很多负面的评价“视角”,譬如,在家长眼中最好的孩子是能考高分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最好的学生是升学有望的学生,为了成绩,如此种种,无不扭曲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评价,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扭曲了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德、智、体、美、劳这“五行”并行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如今的教育“唯分数和升学率是图”,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因为学校和教师多抽一点时间搞素质教育,就很有可能会使学生输在应试教育的起跑线上,如此一来,学校升学率不高恐怕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入学率,来读书的人少了,学校会面临诸多“不景气”,因此,可以说,应试教育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学校的生存。从教育的最高使命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大利益所在,也应是学校评价学生发展的正确途径,而如今的学生发展评价方式令人担忧,它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存在价值,更有甚者,很多学生和家长为了高考丧失了亲情和理性。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属于新时期的学生,以如此方式评价学生,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不利。

三、优质教师资源短缺

由补习教育的火爆我们大概可以推知,优质的师资应当是学生接受校外补习教育的首要选择。客观地讲,大多数校外补习教育机构的教师都能通过一种超常规的教学模式,既使知识得到传递,又使方法得到传授。因为这些教师在准备带学生的时候都立下了“带兵军令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补习教师的教学能力还算是过硬的。当前很多教育培训或补习机构多方集纳优质师资,为广大应试学生和家长召集了一大批“决胜的军师”,因此尽管看似普通的请家教补习现象,却反映出学校教育优质师资短缺的教育问题。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得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能进行畅通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学生能够深受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作风以及意志、品质的影响。目前,虽然国家在教师培养和师资培训上进行了很大的政策和财力倾斜,但优秀的师资依旧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教学的需求。这不仅表现在优质教师量的不足上,而且表现在师资布局结构的不合理上,主要体现在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布局分配不合理,城市和农村的优秀教师布局不合理,而且后者在数量上总比前者少。应该说,优质的师资是推动提升教学质量,增长学生知识和完善学生素质的关键与核心,学校没有优秀的教师,即使有再好的基础设施也只是摆设。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核心又是教师资源的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的师资配置方式也开始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原本是基层或普通学校的优秀教师逐渐流向生活条件更好的发达地区或重点学校。当前这种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而产生的“名师短缺”现象,造成优秀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许多学生在学校没有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学生被迫接受不太适应其教学方式的教师,进而导致对课程产生厌倦,这种现象似乎只有通过校外补习教育才能得到一定的缓解。

四、部分教师行为乃至师德存在不足

首先,相关研究表明,大约有37%的参加校外补习教育的学生认为参加补习的原因与学校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关。同时,据国内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学生喜爱教师的程度与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程度密切相关,一致率达95%以上;而学生对教师不满意的程度也与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不喜欢程度有关,相关程度达80%。虽然参加校外补习的学生也不乏成绩较好的,但应该看到,参加校外补习的学生大多是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潜力生”。为确保升学率,一些教师把更多的爱和关注投到那些成绩好、升学有希望的学生身上去,令人诧异的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实行“订单提问”,看谁有升学的希望就把大部分解答的时间“奉献”给谁,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只能算个陪读而已!教师的这种行为客观上疏远了与大多数学生之间的关系,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不信任的“壁垒”,增加了相互间的“歧视”和“怨言”,无奈之下,很多学生只能另请高明(请家教或参加校外补习班)。其次,有些教师特意“照顾”的学生不一定是成绩好的学生,而往往是有“背景”的学生,这一类教师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善于因“财”施教,依“礼”待人。虽然这种行为被全社会所诟病,全然不符合教育公平的宗旨和教育改革的原则,但一些教师由于缺乏道德意识,依旧我行我素。最后,一部分本身从事校外补习教育的教师,虽然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一视同仁,但由于他们大多都吃到了“高薪补习”的甜头,在课堂上往往保留“看家本领”以留为课后换取补习费用。总而言之,当前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虽然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上比以前有所提升,但教师的师德问题却令人担忧,如不及时纠正,阳光下的事业也会布满阴影。

第3篇

将中国父母称之为殚精竭虑的一个群体,毫不夸张。这一点在北京尤为显著。中国的城市里,没有哪一个市区如海淀这般成为占据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宝地。于是,关于学区房的竞争,就已成为子女入学前最早的较量。互联网上聚集了大批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的父母。

累并快乐着

5月21日,这一天对孙女士和儿子而言,是非常难忘的。位于朝阳区南十里居的日坛中学分校在这天举办了全体国际学生家长会。朝气蓬勃的学生与神情各一的家长齐聚一堂,家长会的邀请是学校一周前发出的,每一位父母都十分重视这场家长会,没_人缺席。“这次家长会更像是一个总结表彰大会。”孙女士说。在那之前,日坛中学分校刚结束期中考试。学校将小学部、中学部国际学生与家长召集起来,进行了优秀学生表彰。学校领导将过去半学期的学生情况作总结报道后,便开始表彰获奖学生,奖励分优秀奖与进步奖。进步奖鼓励进步较大的学生,优秀奖奖励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显然,优秀奖在家长们的眼中更具分量。获奖学生一共1O名,2名小学部学生,8名初中部、高中部学生。

孙女士的儿子获得优秀学生称号,这是小学部仅有的两个名额之一。上台领奖的那一刻,儿子带着满满的自信,从学校领导手中双手接过奖状,和其他9名学生一道,挺起小小的胸脯与领导们合影留念。获奖学生的家长在人群中神采奕奕地注视着自己的孩子,孙女士也不例外。

这一切对于一名小小留学生而言,来得太不容易。孙女士依然清楚地记得儿子回国念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波折。孙女士今年刚满十岁的儿子,是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在他的整个童年中,大部分时光都是随着父母空中飞人般辗转于中国、美国。“双城记”式的生活方式让他很难在一个固定的学校安定下来。直到2006年,孙女士将没有京户的儿子送入日坛中学分校小学部,作为插班生。儿子刚去时,中文句子说得尚不通畅,写字则更为困难。那段时间,孙女士和儿子都很焦虑,好在她是全职母亲,每天悉心辅导。从一笔一划地教他写字,慢慢发展到字字句句,接着教他作文字斟句酌。

家长会颁奖完毕后,来自各个班级的国际学生回教室上课,家长们分别与孩子的班主任交流。孙女士儿子班上只有三名国际学生,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三位家长与他分别交谈,话题围绕学生在校是否遵守纪律,是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作业是否认真完成。并不涉及学生的成绩排名和建议参加各类补习班。在孙女士看来,这样的家长会比较轻松,家长没有压力。

不过,孙女士也有担忧。“有一次开会时,大概是教务处主任吧,在会上表扬一名学生,原因是一次作业错了一个字,老师罚他抄写十遍,但这名学生主动写了二十遍。”孙女士认为,这样的情况,如果写两遍能记住就行了,怕老师举这样的榜样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因此期望学校“灵活一些,不要刻板”。

未雨绸缪的小升初

伍女士的儿子现就读于花家地实验小学。这所坐落在中央美术学院对面的小学,是朝阳区重点学校。伍女士的儿子刚上四年级,和大部分学校一样,他们的家长会也是每学期两次,同样安排在期中、期末考试后。伍女士是大学教师,不需要朝九晚五,因此,每次家长会,她从不缺席。儿子班上的家长也没有缺席的,大家都准时来到教室,即使父母来不了,也会派爷爷、奶奶去。教语文的班主任在会上向家长介绍整个年级、整个班的情况。然后表扬学习成绩优、作业成绩优、在学校各方面好的学生,伍女士的孩子经常是其中之_。为了不给孩子和家长施加压力,老师不会批评没有得优的学生,也不会公布成绩排名。这样轻松的氛围,家长不会感到紧张,或者心有戚戚。开会时家长都安静地听老师讲话,不会主动提问。

这所学校,家长的一切担忧几乎都是围绕孩子小升初能不能升入重点中学。

因为花家地实验小学没有中学部,大部分家长不得不提前为孩子的小升初谋算。伍女士的儿子每科成绩都在95分以上,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提及小升初,伍女士仍然感到有压力。在伍女士看来,海淀区的中学竞争太激烈了,她准备让孩子就近报考朝阳区的中学。虽然孩子刚上四年级,家长会上,老师也还未紧锣密鼓地催着小升初,但是伍女士的准备工作却提前拉开了序幕。孩子爱好广泛,以前喜欢写博客、聊MSN、打游戏、看《参考消息》。为了打好小升初的底子,伍女士安排他上奥数、英语、语文补习班,课余娱乐自然开始缩减。北京小升初流行一个词,叫做“占坑”,即提前进入目标中学补习。伍女士早已打听好了各中学的补习班安排,6月中旬去80中报补习班,8月份再去朝阳外国语学校报补习班。像伍女士这样未雨绸缪的家长,在北京是非常多的。

重要的是开拓眼界

第4篇

据我所知,中国的家长大多注重于孩子的教育,在其这方面的投资远超于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本是一件老生常谈的小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大家都能理解。但某些家长却偏偏“独爱”学习,对于孩子的其他方面的优势或优点一定范围上的忽视乃至无视。总是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错误的封建余孽思想。

不惜花上几千块大洋去参加各种补习班,极力压榨孩子们休息娱乐的时间,而且还形成了一种攀比的靡靡之风,若是你家的孩子没上补习班,就好像低人一等,赶不上别人似的。这种错误思想塑造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惨剧,就在前不久。一名初三的初中生就因为中考压力本来就大,再加上父母唠叨与无尽的功课,抵抗不住了——跳楼自杀。这样的惨剧比比皆是,可我们中国的部分家长依然执迷不悟,一昧地加大孩子身上的重担,把他们逐渐推向死亡的深渊。

一昧地唠叨与无尽的功课是大部分孩子对校园生活的总结。这样的生活乏味而又无趣,父母总是在我们面前诉说他们那时求学的艰辛,却从未考虑我们如今的艰辛。唠叨与功课固然是爱与义务,但若过于充分,则不知是教育还是扼杀。

第5篇

一:初为人师,为人师表

实践开始以前,我在学校听过老师们的无数节课,对老师的讲课有所了解,今日为人师表,我来时领悟了怎么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因为老师可以说是学生的榜样,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在这次补习班实践中,我尽量做到为人师表,主要表现如下:

1.投身于知识的全面讲解。虽然,以前听过不同老师的讲课,但是对我来说真正的教学生,这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老师,这之间需要付储一定的努力。首先,在开课前两天,我翻了高一课本的大体框架,为正式上课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2.在实践中,我不仅仅只限于讲课,我是他们是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有大半我都认识,但这两者之间的距离保持适当。我与他们一起开玩笑,下课一起玩他们的小游戏机,与他们打成一片,加强了与他们之间的感情,而在上课和最后的测试时,对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又有一定的严肃度,这样在学生面前保持了一定的威信。

二:做老师容易,做好老师难

做一名老师容易,做一名好老师的确很难。开办这个补习班的目的就是让前来的所有学生都学到知识,要顾及其中的每一名学生,不能让一名学生落伍。我弟弟也在我们这个补习班中学习,但我没用因为他是我弟弟就不关心其他的人,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我都会一步一步讲到他们懂为止。还要多关心、留意学生,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给予他们帮助。做他们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实践工作就要结束了,但我相信这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在实践中获得的经历和体会,对于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经过这次实践,也让我理解了老师的辛苦。在以后工作后我会有争取更大的进步。相信今后无论什么时候回想起这段经历,都会觉得是快乐的,而且永远铭记于心。

总之,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第6篇

世界各国学生暑假生活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三(6)班

美国——在玩耍中学习技能

从6月25日起,小柯就开始进入暑假,老师没有布置任何暑假作业,惟一的叮嘱就是:在假期里好好玩。小柯经常会和住在周围的同学一起在院子里玩蹦床,一跳就是2个小时,出身大汗,非常开心。

小柯的父亲MARK先生说:“暑假作业这4个字是我到了中国才听到的,在美国,孩子们放暑假就是一个字玩。父母会给孩子家务做,每天要做2个小时家务,然后大家一起去游泳。”他说,不上培训班学习,通过干活、玩耍,同样能学习技能    日本——与大学生交朋友

在日本时,太拓也会把上、下午的时间都用来与伙伴玩耍,甚至牺牲午睡时间到附近的小河里钓鱼,晚饭后则会守在电视机旁,看他酷爱的科幻纪录片,在睡前2个小时做暑假作业。因为爸爸有句话:读书固然重要,但需劳逸结合。

中国——交替进行玩与学

钟琳第一句话是这样总结放假以来的感受。“开学就要升初中了,功课很紧张。”现在她在学校报名补习英语。从7月15日到8月2日,每门课都要补习15次。钟琳自称还是挺爱学习的,但更重视学习一些技能,像数学一类的课程学得再好,将来也不会有什么用。现在钟琳最愿意做的事就是画画,但她表示,如果暑假全都玩的话,也没意思。她理想中的暑假是一张一弛:一周好好学习,一周好好玩,交替进行。

第7篇

一、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1.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复习时要紧抓书本。考试80%的内容源自课本或是稍加变通,如理科要对书上的典型例题、公式切实理解,非常熟练地运用到解题中去。文科如语文学科的古诗文默写,这是固定不变的“死”知识,只要多用工夫就能得分。对英语中应该掌握的基本单词、句式,要做到耳熟能详。对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要把原理性的知识牢固掌握。在此基础上,再适当阅读课外读本,做些拔高的题目。

2.优等生要在熟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模仿高考试卷,自制试卷,以试卷命制来代替复习,或是与水平相当的同学交换各自命制的试卷;给他们创立交流的平台,让其通过“聊天”的形式,几个同学在一起,在“漫不经心”的闲聊中梳理知识点,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发现——因为学生自己在复习时会有局限性,这样的“集思广益”能够碰撞出新知识、新思路。

3.有偏科现象的学生,在一模之后,不应该再把薄弱科目作为补习的重点,而是应该从总分提高的角度布局备考。考生的薄弱环节有可能就是其弱项,即便投入大量精力补习,获得总分提升也很有难度。例如英语、语文,想在短时间内获得大幅提升几乎不可能;而数学、物理等涉及方法、思维和技巧的科目,通过补习则有可能获得质的飞跃。

二、做好课堂引导工作

1.引领回扣,构建知识网络。教材是根本——要深度回归、深刻理解、深入反思。一查课本基础知识,二查主干、重点知识、热点知识。要对照《考试说明》中的每个知识点,认真研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同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抓住每一章内容的重点、难点,找出每一章知识的关联点、延伸点以形成知识网络。

2.小专题,快节奏。后期的复习我们采取的是“小专题,快节奏”复习模式,每个专题要集中解决一个或两个问题,讲解要紧紧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突出中心是我们提出的对专题讲解最重要的要求。要从提高课堂复习效率着眼,提倡增大课堂复习容量,不是追求过多的讲,过多的练,而是对重点问题舍得用时间,非重点问题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

3.注重思路,提高审题能力。高考试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越来越多,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历届学生都存在由于审题不准、思路不清、答题随意、速度太慢等问题造成大量失分的现象。所以我们一定精选训练题,决不搞题海战术,不同的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探究性命题、综合题以及创新性题目等要讲清解法,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务必结合典型题目训练审题,加强审题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审题又快又准是做对题目的前提,后期复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以找“关键词”“抓科学用语”“看问题指向”“划横线”“想原形”“找影子”等方法来进行专门的训练,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答案要紧扣基本点,准确、简洁,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开放性的试题,要有创新意识,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

4.注意解题规范,加强规范训练。小赢在实力,大赢在细节。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多考生因为表达不清、用语不准确、解题过程不严密、书写不规范而失分,主要原因在于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未得到纠正,缺乏严格训练。在学生能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规范化的书写和表达能避免无谓的失分。因此我们在后期的复习中要求学生使用学科语言,例如化学语言(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要准确、完整、精炼,进行化学计算要步骤要完整、结果准确。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试卷,把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和书写较差、较乱的试卷分别展示,形成明显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促进书写的规范。展示失分卷,分析失分原因,明确答题思路及答题组的要求。在这一细节上,教师的及时检查与指导是非常关键的做完题后要给学生面批的机会,因为我们针对学生解题情况的个性化评点,往往能使学生事半功倍。

5.善于总结。总结中勤思,例如课本中相似、相关、相对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的反思,明确其共性;对章节之间、专题之间的知识联系常进行反思。解题后要深思,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优化,语言表述是否合乎逻辑。错题后再反思,把错题摘录在错题集上,变“纠错”为“究错”。建立“常考易错题”题库,防止重蹈覆辙。考试后要沉思,建立反思笔记,及时订正分析错题找出根源。通过反思笔记可知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毛病”,与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交流共享。

第8篇

【摘要】在复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很多漏洞:老师明明讲过的题,我们经常会做过的题,复习时仍然不会。有时会感到复习越多,漏洞越大,不知道怎么才能尽快补上,有时甚至不想努力,不想去做了;有的感到心有余,且力量足,却不知劲该往何处使;有的心里非常着急,总觉得有学不完的知识,做不完的题;有的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情绪低落,自信心受到打击,学习情绪受到影响,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担心和发愁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准确地找到学习上的漏洞,确立学习目标就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制作 运用 错题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但是有的孩子的学习成绩稳居不前,有的家长为此把孩子送到了补习班,这样,学生的压力更重了,他们既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做家长的作业,更要做补习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整天埋头在作业堆里,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影响了学生的休息,为此,我认为制作并运用错题本,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说说错题本的制作和运用。

一、 错题本的制作。

1、每个学生给每门课程找一个厚笔记本子,、将本子纵向分成三栏,用黑颜色的笔在最左边一栏,按照时间顺序抄写(或粘贴)所有的错题,连带做错的部分全部照抄。抄错题的时候,最好将以下信息也记录下来:时间、错题的出处;在本子中间一栏,对应抄写的错题位置,重新做题;用红笔在本子的最右边一栏,仔细分析总结该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在知识网络中所处的位置、题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该题出错的原因及应当掌握的重点。在总结出错原因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写诸如 “粗心”、“没有复习好”、“试题出偏了”等这类似是而非的理由,这种理由既骗别人,也骗自己!不要写考试发挥失常,而要写发挥失常的原因!比如是审题出错、运算出错等等。这样,每天把正式作业、练习册、试卷上的错题根据学科分别抄在相应的错题本上并分析错误的原因,既掌握了知识,又为以后有效复习积累了资料。

2、还可以准备3个档案盒,分门别类存放这一学期的各种练习和测验卷子。一个学科一个,以后无论是找起来,还是用起来都很方便,同时,还可以培养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做这件事情很费力气,也很费时间,进度可能也很慢。可能还会觉得比较困难或写不出原因,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开始可写少点,写得多了心得体会自然会拥上心头,同时还能通过错误原因,逐步认清各种思维障碍对人的影响。如果能够很认真地坚持做这件事情的话,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每周对错题本进行一次整理分析。整理错题本一定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要在乎时间的多少,不要敷衍了事,其作用决不仅仅是明白一道错题应该怎样去求解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错题的整理、分析与总结,可以培养你的判断力、分析力、归纳总结力,你将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从而促进你的智力因素发展。

二、 错题本的运用。我们制作错题本的目的运用错题本,在运用错题本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经常要阅读错题本。每周周末,我们利用闲暇时间把错题本上的错题重新做一遍,然后看看自己做对了没有;若不对,再一次分析错误的原因,直至弄明白为止,再做一个着重题的符号,以便下一次有的放矢的复习。

2、错题本要相互交流。由于每个同学的基础不同,他们所做的错题本也不一样,分析问题的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相同,我们在交流切磋中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经常阅读错题本,经常交流错题本,就会从做的错题中得到启示,掌握解题的方法,不再犯粗心的错误,不再有难题困扰我们,学习效率肯定会大大地提高。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多元化

一、引言

互联网使用的多样性与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已大幅度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使用网络更加深入、接触内容更加丰富、使用过程更加自主,在他们的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与交际方式等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给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家校沟通方面等带来影响。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框架

本研究将网络生活方式定义为网民在使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1]网络生活方式包括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学生使用网络的频度以及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出,网络生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2]

网络素养主要指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获取能力、使用能力与思辨能力,即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不仅要有获取、使用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批判辩证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包括对网络使用行为与方式上、对网络信息价值与意义的思辨能力、正确传播与制作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能力四个维度。

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个层面。

网络闲暇可以从时间属性、活动属性、自有属性定义,调查内容包括: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社会性、计划性;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品质、内容分布;第三,学生的网络交易生活、网络游戏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

中小学生用网状态包括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受到明显的影响。“趋于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正常用网”则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网络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家校联系部分指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感觉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能否促进中小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家庭作业为例);由家庭资助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三个层面。

三、调查工具和过程

2012年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2012年9月结束,历时近两年。调查的抽样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回收率为98.3%。抽样范围为北京市8个区县的118所中小学。问卷全部上机汇总和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18.0。调查问卷由5个部分组成,共包含92道题目。

2013年调查工作从2013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市80多所中小学校,年级包括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范围包含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丰台区、顺义区、西城区和延庆区等7个区县。调查内容共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家校联系(含课外补习情况)和休闲生活等5个部分。本次调查在考察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CLoS2012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形成《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涵盖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和家校联系四部分)和《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主要是休闲生活部分)两个调查问卷。

《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在6个区县(以上除西城区外)的4个年级发放,共发放问卷1.7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3311份,有效回收率78.3%。《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在西城区、丰台区和顺义区3个区县未接受前项调查的学生中进行抽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684份,从中抽取1231份进行分析。问卷全部上机汇总,数据分析工具是PASW(即SPSS20.0)。

四、主要调查结论

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对使用技术促进学习的认识,以及学生的作业和预习情况等方面来调查学生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差异较大;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使用互联网方面仍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

第一,CLoS2012与CLoS2013都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小学低段学生更喜欢听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更偏好小组讨论;高中生喜欢教室听讲和小组讨论的比例相当,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的关系,会选择课堂听讲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由于知识储备和学生年龄的增加,此时比较适合开展合作讨论型学习活动;按道理高中阶段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应该是合作讨论式,然而喜欢合作讨论的比例有所下降,反而喜欢课堂听讲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而做出的选择。

第二,目前多数课堂仍以讲授型为主,学生课堂自学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CLoS 2013中,56.4%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少于1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47.2%),而有12.3%的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超过2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11.6%);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时间超过20分钟的比例逐渐下降。这表明虽然课堂教学的形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但讲授型仍占主导地位,但不同区域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差异并不明显。

第三,随着年级升高,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仍需加强对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引导和帮助,CLoS2013的结果表明,网络对学生学习产生两大不利影响――“视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CLoS2012调查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分散学习注意力”和“减少睡眠”两方面。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提供了两方面的帮助,其一是获取学习资源,其二是扩大知识面,与2012年结果相同。学生运用网络学习遇到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相关学习资源呆板无趣和自我约束力不强,而且伴随年级升高自身约束力不强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四,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应引起关注。CLoS 2013中,“总是预习”新课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小学三年级最高,也仅有21.6%的学生总是预习,而高中二年级总是预习的学生仅占1.7%,这一结果比CLoS2012的调查结果(小学二年级46.8%,高中二年级9%)更严重。预习和作业是学生自我监控的重要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但不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预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常预习的学生比例逐渐降低,从不预习的学生比例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直线上升。[3]

2.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调查受访学生的网络接触与使用行为,这是学生网络素养的基础,是其网络素养形成的前提。CLoS2012调查主要从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与方式(包括是否接触、接触时间、接触地点、接触方式4个维度)、网络接触心理与偏好(包括网络接触动机、网络接触偏好2个维度)、网络使用水平的自我评价等三大维度,共计7个小维度展开调查。CLoS2013主要从网络接触与使用能力、思辨性理解能力、网络内容的创造与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等四大方面展开调查。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较频繁的网络使用,在网络使用上体现出自主化与多元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较强等特征。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利用网络自我表达、利用网络改变他人想法,以及进行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学生们还要注意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欺骗行为的辨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一,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中值)依次为6岁(小学三年级)、7岁(小学五年级)、9岁(初中二年级)和11岁(高中二年级),整体呈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特点。学生平均每天累计上网时间高于CLoS2012。

第二,与CLoS2012相比,学生上网场所更加体现出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且高年级学生选择移动上网的比例更高。随着学校上网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的比例由去年的4.5%增加到今年的18.4%。家中自己的房间仍是上网的主要地点。

第三,CLoS2013认为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学生比例为42.4%,明显高于CLoS2012的23.5%。男生认同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1/3学生认为用网络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更有效。

第四,CLoS2013显示,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且较CLoS2012有所提高。学生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质疑和分析;能注意自我保护,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不随意转发推送信息;对信任机构的真实性更为重视,愿意向特定人群分享和传播信息。其中,约一半学生能对网络信息的正误进行质疑和分析;68.2%的学生在网上交流时从不跟陌生人说实话;76.8%的学生认为,他们不会转发带有“不转发就会遭厄运”等类似信息;85.6%的学生在各种社交网络中所设置的观看权限只有一种类型,且其中46%的人选择了让朋友看到自己的信息。

第五,CLoS2013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网络自我表达、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较CLoS2012有所改善。其中,33.8%的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帖子能做到有贴必转,明显高于CLoS2012的9.5%,学生网络参与度提升明显。

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普及的网络使用与相对缺乏的网络素养、较为充分的硬件保障与相对欠缺的网络使用引导,特别是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要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不仅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路径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路径直接开设网络素养课程。

3.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部分从被调查者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等方面进行检测,采用“正常使用”、“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概念来区分他们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还围绕学习方式和网络素养分析三类人群的特征。总体来看,处于“过度用网”状态的学生比例不高,网络使用状况总体形势较好;但处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媒介素养明显低于“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更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

第一,CLoS2012的结果显示,88%的学生能够适度上网,1.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CLoS2013的结果显示,91.4%的学生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状态,6.7%的学生处于“趋于过度用网”状态,1.8%的学生处于“过度用网”状态,总体形势较好。CLoS2013的数据与CLoS2012的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总体形势变好,但是过度用网的比例在上升。帮助过度用网学生的任务依然艰巨。

第二,CLoS2012显示,过度用网学生的年级分布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到初二的时候达到最高点。趋于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CLoS2013的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处于“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初中和高中阶段两类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快。需要在小学高年级加强教育,预防初高中迅速增加的趋势出现。今年高中学生的过度用网与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增长趋势变化明显,这样的增加速度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CLoS2012过度用网学生的网龄长,平均每天用网时间长。在家上网的比例低,去网吧、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比例高。CLoS2013表明,过度用网学生的最长上网时间过长,对他们的身体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他们中间依然有10%的人去网吧上网,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要从关注孩子上网的地点入手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第四,CLoS2013与CLoS2012一样,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百分比高于过度用网的百分比。因此,要关注女生的变化趋势,避免因为对男生过度用网及趋于过度用网的问题严重的刻板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对网络中不良行为的认识不足,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在上网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更大的风险。过度用网的学生对新的网络游戏及软件很感兴趣,比较热衷于分享与转发信息,相对喜欢参与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主动在网络中表达自己,比较看重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更趋向于利用网络解决各种问题,习惯于网络中的思维方式。在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4.学生课外补习状况

本部分主要对家校联系和学生课外补习情况进行调查。总体上看,小学生对课外补习的参与情况呈多样化喜好,总体偏向不喜欢。尽管总体参加各类补习班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校课程相关的补习比例却增加了。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男生比例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学校利用网络促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模式还需提炼。

CLoS2012显示,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较高,课外补习在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压力。CLoS2013表明,学生对课外补习班的喜好呈现多样化,但总体倾向于不喜欢,特别是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尽管如此,“学科补习类”的课外补习比例仍由2012年的75.2%增加到了78.9%,呈增加趋势;但各类课外补习的总体比例(63.9%)低于2012年(70.9%)。这说明补充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现象仍广泛存在。

CLoS2012调查显示,家校联系内容以“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为主,而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较少;家校联系方式多样,电话与网络已发挥广泛的作用;43.3%的学生表示知道有家长委员会,但其组织方式较为松散,也较少参与学校事务。CLoS2013调查显示,70.9%的男生和67.7%的女生反映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课业负担量大;高年级学生反映家庭作业量负担重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外语”、“数学”和“语文”在“学科补习类”科目中占据前三位(比例依次为33.5%、21.1%和10.4%);“奥数”在“竞赛补习类”科目中名列第一(2.6%)。其中,44.2%的男生和44.1%的女生,对网络促进家校联系的效果不太满意;当前家校联系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总体上,男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女生;高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低年级学生;学生对在家接受网络补习的热情并不高,总体上,他们能接受的网络补习时间在2小时之内。相对于女生,男生更不愿意接受网络补习。

5.学生休闲生活的调查分析

CLoS2012的调查与CLoSS2013的调查相比,在原先8道题的基础上扩展为82道,将原先较为笼统的休闲活动划分为上学日和休息日、网络和非网络的休闲活动,并从休闲情况、休闲满意度、学习情况、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调查。

CLoS2012活动频率排序是:看电视、与朋友玩、去博物馆艺术馆、旅游;CLoS2013的频率排序则变化为:与朋友玩、看电视、旅游、去博物馆艺术馆;与CLoS2012相比,CLoS2013被调查学生与朋友玩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他三项的活动频率分别下降了。

CLoS2013参与调查学生对休闲活动“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是87.3%,2012年的比例是81.1%。

综合来看,学生的休闲时间大约有4成(上学日37%和休息日43%)是基于互联网的。

五、总结

总的来说,学生上网地点越来越多元化,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在学校上网的时间明显增加。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偏低,课前预习习惯成恶化趋势,家庭作业普遍偏多,课堂教学与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之间的鸿沟成扩大趋势。对课外补习班的喜欢程度有所降低,更多集中在学科成绩提升的补习上。学生网络素养相对去年有所好转,过度使用网络的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4]

参考文献

[1]周颖,黄荣怀.国内外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和对策研究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3):20-23.

[2]黄荣怀,王晓晨,周颖,董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33-37.

第10篇

XX年,我们以同志“三个代表”的理论为指导,以《工会法》为依据,在学校党总支的领导下, 在上级工会的指导下,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民主建设和工会自身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提高工会委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高教职工的敬业爱岗精神和主人翁精神。

(1)我们组织新一届工会委员学习有关工会组织的政策和法规,提高理论水平。明确工作责任,熟悉工会业务,充分发挥作用。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工会法》,发挥主人翁精神,树立名校名师意识、树立质量意识,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形成人人对教学质量负责,对学校声誉负责的局面。

2.完善制度,提高质量。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民主化。把桂中办成高质量、有特色、有影响的自治区级、国家级示范性学校。

(1)加强民主监督。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贯彻对女教职工特殊权益及离退休教职工待遇的享受等政策和法规。对校务公开实行监督,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发展,通过了校务公开检查评估,被推荐为自治区厂务公开先进单位。

(2)建立月会制度。工会委员和工会小组长们,把广泛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迅速反馈上来,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组织进行了新一届教代会代表的选举,召开新一届教代会,讨论确定了新时期学校的办学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学校聘任制度等。

3. 抓好工会高考补习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工会高考补习班在XX年高考中再创辉煌,多项指标在全区同类学校中名列第一,在全区400多所参加高考的学校中排在第27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按教育部的要求,完成了工会补习班与学校的剥离工作,补习班更名为桂林市奎光学校,租用了少年宫的教室和办公室,聘请了一批高水平的退休教师。扩大了招生数额,满足了社会需求,同时加强了管理,成效显著,受到家长和少年宫领导和教师的高度评价,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4.丰富生活、改善福利。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 在活跃教职工业余生活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1)关心教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事宜,解除后顾之忧。如对教职工过生日和结婚的祝贺;对困难教职工和住院病人的慰问等。

(2)为从事危险或对身体有害工种的教职工买保险,组织教职工体检。组织全体教职工和退休教师体检。

(3)为了缓解教职工的工作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和恢复,7-8月,我们分两批组织教职工到兴安县华江乡的农村进行为期一周的体验生活、锻炼身体活动。

(4)为提高教职工的身体素质,我们开放了健身房;组织教职工参加教育工会组织的教职工乒乓球赛,获得女子第四名、男子第六名和优秀组织奖;组织了教职工运动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5)成功组织了教职工运动会。

(6)编印桂林中学通讯录。

(7)为增进教职工之间的了解,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我们组织了各种协会和沙龙。如摄影协会、羽毛球协会、钓鱼协会、艺术协会、读书协会、乒乓球协会、集邮协会等。

(8)组织教职工元旦迎新联欢活动,受到教职工的欢迎。

(9)参加教育工会组织的教师技能比赛,获得一等奖。

第11篇

作者/张兴文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一中)

作为补习生,参加过高考,失败的病楚和教训历历在目,同时成功者的经验铺头盖地,但终究无捷径可走,均需脚踏实地,全身心投入到紧张复习备考中,并使各阶段卓有成效,人们都知道第二轮复习非常重要,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关键时期,如何少走弯路,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供参考。

一、推倒盲目自我,紧跟老师

作为补习生都有自己的教训及经验。经常以为是,上课听讲随意性极大,兴趣来了听一下,没有兴趣就各自为政,以致教师自己的教研内容或各种备考信息得不到很好落实。或者断章取义,偏离备考的方向,致使复习过、讲过的内容生疏,达不到应有的熟练程度。因此应紧跟老师,注意听讲,不懂就问,小范围内灵活处理。

二、一味钻研题海,不愿自我整理、归纳

许多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渠道弄来许多资料、习题,拼命做题,同一内容题做了一道又一道,而相同错误总是改不了。反而某种错误信息还在不断强化,最终事倍功半。其实做题是备考的重要一环,是大巩固和检查自己所掌握知识,但知识整理更为重要,许多学生为了参考资料上面的强化整理,以复习内容为借口,不愿动手做扎实细致的复习内容,与强化的整理笔记相比,自己动手整理的更强化知识内容,是自己脑力思维的结晶,这样变成自己的知识,形成能力,能力到了,相应的问题迎刃而解,退一步讲,别人总结归纳能完全领会其意图,并理解记忆,触类旁通,又有多少知识能掌握呢?

三、远离教材,忽略基础,盲从资料,过于浮躁

有些教材是我们复习备考的第一手资料,教材内容的熟悉,各种概念、定义、原理不准确,模棱两可,一味去攻难题,碰巧见到海市蜃楼,尽是虚幻,因而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要非常高,每章每节是哪些知识内容,重点难点是什么,哪些是重点考点,非重点,每个知识是如何引入的,解决哪些问题,教材通过哪些习题去巩固的,各种定义原理是如何通过的,这些应烂熟于心。通过这三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成绩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因而有时深思这样一个问题:每个时段都有复习重点,这个时间一过,复习的内容依然如故,师生的自责埋怨即出,如果从头再来又将如何。

第12篇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职业教育家。他一生立志教育救国,积极从事教育改革,以毕生精力贡献于职业教育事业。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他突破了早期的实用主义和实业教育思潮,在积极吸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反思并批判了当时旧教育脱离实际、生产的弊端,逐步认识到教育与职业相分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是造成旧教育一切弊端的根源。鉴于此,他摆脱了就教育论教育、就职业论职业的局限,提倡一种教育、职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大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开创了全新的职业教育事业,而且丰富了我国的教育思想,对发展成人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

1.“一贯的与整个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黄炎培认为任何教育都应带有职业的性质,并主张把职业教育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不仅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需要,而且职业教育也要防止偏执实用的片面,二者应有机结合起来。他说:“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若以狭义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为限,亦犹实业教育也。”[1](P4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主张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人一生的各类教育之中,小学教育增加职业陶冶,初中阶段进行职业指导,而高中要设职业分科或专门学校,成人教育还要承担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任务,即建立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职业教育系统不仅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初创,而且标志着职业终身教育的萌芽。黄炎培对职业补习教育特别重视,他对补习教育的理解为:“对于就业的青年或成人利用其工作余暇,对于其知识、技能、品格、体格各方面予以相当的训练,谓之补习教育。”[2](P278)由于补习教育活动的伸缩性特点,受教育者可以一面就业,一面读书。在实践中,为了帮助失学、失业青年和提高在职店员、中下级公务人员、职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他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为数众多的职业补习教育机构。

2.“平民化与社会化”的办学方针

黄炎培办职业教育坚持遵循为平民服务的基本原则。为此,他多次讲过:“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是处,即办职业教育,亦无有是处。”[3](P165)这里所指的平民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就是“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的生命是完全靠卖力气相互支撑的。包括工人、农民、商人、妇女甚至残疾者和无业者等作为职业教育的对象。为此,黄炎培积极创办过各种各样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形式,如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农村职业教育实验区,乃至后职业教育、伤病职业教育、灾民职业教育、清室旗人职业教育、战后伤残职业教育等,几乎满足了所有不同层次平民的需要。黄炎培之所以在上海西南区创办第一所中华职业学校,也是考虑到这个地区的民众贫困而且无业者较多,在了解到当地的平民需要铁工和木工技术时,学校最先开设了铁工、木工两科。社会化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正如他说:“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所以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怎么?就是———社会化。”[4](P182)他如此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是因为他看到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他在实践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时展趋势,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从专业设科、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学年限、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直到职业道德标准的制订,都是建立在详细周密的社会调查基础之上的。在他的倡议之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形成了一种制度,即始终与工、农、商、金融、教育各界保持紧密的联系,随时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并且征求他们对学校的意见,以期进行工作整改。黄炎培多次强调:“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允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理想家和书呆子去干的。”[5]

3.“手脑并用与教学合一”的教学原则

由于长期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长期形成教育与社会分离的状态。人们被截然分成两部分:一边是士大夫,是“死读书老不用手的”;一边是劳动者,是“死用手而老不读书的”。为此,黄炎培主张把读书和做工结合起来,“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作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吾们亲自作工,同时还要用书本来阐发作工的原理和方法”。[1](P194)他能够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达到上述的科学认识,总结出这么具有超前意识的教学原则,是与他具有渊博的知识以及开阔的视野分不开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体力行,并努力使之贯穿教育实践活动中:职业学校课程的安排充分考虑实习时数,要求理论课与实习时数各半,教材的选编注重实践性;选聘教师的原则是理论与经验并重,难以两全时先考虑有经验者;学生修业期满仅发修业证书,必须在工作单位实习一年,证明能胜任工作后,再发给毕业证书。通过这些具体措施,使之能培养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有创造力的实用人才。

4.“敬业与乐群”的职业道德思想

注重职业道德思想的培养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另一重要特色。他认为,职业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职业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二者缺一不可。离开职业道德培养的技能培训,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职业教育应不仅为个人的谋生,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服务。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并以之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亲书其匾,时时鞭策学生。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职业和全社会作出贡献的追求。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乃至奉献精神。黄炎培注意到我国传统封建道德教育缺乏“公众”或“团体”意识,而主要是一种“私德”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要改变这种观念,就要把“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强调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合作互助的精神,这有助于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和谐与有效合作,也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团队精神相呼应。#p#分页标题#e#

二、对发展中国特色成人职业教育的启示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所蕴含的职业教育本质、社会属性、平民意识和团队精神等观点,体现的是一种终身职业教育思想。它使我们意识到,成人职业教育与整个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而且必须与经济社会保持同步协调发展。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应吸收他的大职业教育思想,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成人职业教育,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等功能。

1.建立贯穿成人职业生涯的职业教育体系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出现了一些新的行业,而且原有生产的分工也越来越复杂。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得职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工作比例上升,甚至传统工种对工人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劳动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建立贯穿成人职业生涯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从劳动者角度看,由于知识、技术、材料、工艺等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应顺应时代形势,变压力为动力,抛却一劳永逸的思想,积极参加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等形式的职业培训,在全部的职业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自己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从社会和用人单位角度,应看到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可以使最新的科学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加社会的财富。为此,应鼓励员工参加培训,推行一些有利于职业培训的制度和政策,尽快建立学习型企业。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应把成人职业教育当作一种规划劳动力和社会工程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不仅要完善成人职业教育外部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以保障成人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力,而且还要加大对成人职业教育的投入。在社会中广泛建立黄炎培所倡导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即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职业教育体系。

2.完善职业指导体系以缓解就业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广大干部职工转岗、下岗、待岗等结构性失业形势严重。另外,随着第三次就业高峰的到来,我国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预计未来几年,城镇失业率还将进一步增长。失业人数的增加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国不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而且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技能的成人职业教育,以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和文化素质水平,为他们实现转岗和再就业创造条件。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沟通教育与工作之间桥梁的教育,还需要实施富有成效的职业指导,以减少盲目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实,早在20世纪初,黄炎培就已经意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并对之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在他的倡导下,1927年9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指导的专门服务机构———职教社上海职业指导所。它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从原来主要对毕业生的就业或升学指导,扩展到包括职业咨询、职业介绍、对从业和失学失业青年的指导,甚至后来还包括健康、法律咨询等内容。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职业介绍是其最主要的工作。目前,针对我国失业多、就业压力大和工作环境迅速变化的情况,以职业咨询、介绍为主的职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大多数从事成人职业教育的教师缺乏职业指导、咨询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社会上从事职业指导、介绍的服务机构不多,还远远不能满足失业青年和成人学员的需要。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早就意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例如美国、英国和日本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为此,我国应完善与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相配套的职业指导体系,并使它成为成人职业教育计划的一部分,为成人学员以及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3.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当前,由于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我国成人职业教育教学与实践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这直接导致所培养的学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有的学员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还有的学员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知识作指导,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结果遇到了事业发展的瓶颈。然而,当今社会生产所需要的是懂知识、会管理和有创造力的实践型人才。因此,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对成人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以理论与实践为基本原则、以实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等。在教学中,采用体现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方法,即参与式、案例式、行动式和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以期锻炼和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然而,我们在强调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科学文化知识、技术理论和管理经验的传授。黄炎培就曾经强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要提高他们的工作理论水平和科学素养,二者不可偏废。所以,我们应对成人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考虑,即在普及学员的基本科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确实提高成人学员的动手能力,使得所培养的学员能够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

4.加大职业道德思想的培养力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