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时间:2022-05-10 15:2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第1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秋高气爽的九月份快要过去了,但是中秋节才刚刚来到我们身边!每次中秋节到来之时,那预示着团圆的氛围,温馨的家庭温暖瞬间就能俘获人们的心灵,有什么比家更能够让人向往的吗,中秋节我们庆祝的不是节日,而是那浓浓的团圆亲情。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中秋节,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面对国旗,面对辛勤的老师,我们想说:是师院附中把我们汇集到成才的摇篮,让我们在这个摇篮中互相团结,努力拼搏。

最后,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祝全校师生合家幸福,中秋节快乐!

第2篇

关键词:意象;月亮;构成

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山水草木,皆可构成意象。月亮由于其美丽、高洁、深杳为人喜爱,更被诗人寄托了朦胧深邃的情感,成为古典诗歌的一个经典意象。“月”意象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一、因“象”以立“意”

意象由意(主观情感)与象(客观物象)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其中象是基础,即诗人的情感必须要借助于某个客观物象来表达。在古诗的传统里,人们总对某种事物寄托某种特殊的情感,比如望月思乡、折柳惜别、鸿雁思归等,这与事物本身具备的特质有关。

比如月亮引发相思,李白的《静夜思》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自然而然,并不因诗人与读者时代和生活经历的差异产生隔膜。这与月亮的特质有关。首先,宁静的月夜,离乡背井的人容易感受到孤单,想及家乡、亲人、爱人朋友并渴望团聚。夜的静谧比之白昼更易让人陷入沉思,产生缠绵邈远的情思。其次,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自然勾起人们关于分离和团聚的联想。宋代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月亮不分南北东西与人相随,爱人与他却分隔异乡不能相聚;月亮圆了又缺,缺了还会圆,但人却是一经分散,难得团圆。人生的聚散与月亮的圆缺就建立了关联。再次,由于月亮的唯一性,天南地北的人共一轮明月,因此月亮便被作为传情的媒介,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为一种共通的情感体验,月亮承载了天下所有人的相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古》)更是道出,望月思乡是一种普遍的情感模式,自然界的月亮脱胎成经典的艺术形象。

二、“象”的丰富“意”蕴

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虽然人们习惯把一种情感投递于一种物象之上,但在这个基础上,也会由不同的个体生发出其他的联想,产生不同的意蕴和情感。

(一)人格境界决定的月亮的气质

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这首诗是曹植代思妇抒情,借明月抒发对久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月光照耀引忧樗迹高高在上的月亮代表只可仰望不可倚靠的夫君。丈夫在外仕途发展、情感变化一无把握,自己在家独守、被动等待、充满忧虑、终至无奈。她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泥,两人就像是没有交集的平行线,愈行愈远。诗人写出了古代不独立的女性生命依附于人的卑微和无奈。这里月亮引起的情思委婉深致、悲戚惶惶,具有强烈的女性气质。

再看一首杜甫诗,《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历尽沧桑、垂垂暮年的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了难得的宁静岁月,由于好友严武去世失去生活依靠,被迫离蜀东下。他放眼望去,只见星星低垂,水天相接处一片旷野开阔伸展,俯身看一轮明月映照水中,随着江水波澜起伏动荡。好一番豪壮静谧的景致!月亮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涌动不息的,它蕴含着不折的生命力。作者是“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是“致君尧舜上,能使风俗淳”的杜甫,虽然一生坎凛,但志气未消,这里的月就有了一种阔大悲壮之感,具有阳刚之气。

(二)人生际遇带来的月亮的基调

第3篇

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要到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佳节国旗下讲话稿精选,仅供参考。

中秋佳节国旗下讲话稿精选(一)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秋情思

在中国,中秋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她寄托着我们无限柔美的情思,承载着我们无比浪漫的情怀,传承着我们无比高雅的文化精神!中秋!风清月明,柔情四溢。中秋!小河与大海相思,旷野与天空互唤,草木与阳光相依,星星与月亮相悦。中秋!更是把父母与儿女,爱人与亲人,游子与故乡的心紧密相连。

中国人是重情谊的,中秋节是个多情的节日!“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人们毡席地坐,登高赏月,遥寄远方,倍思亲人。无论何时何地,云卷云舒、星月轮回,改变不了的是人们心中深远悠长的思乡之情,挥之不去的是我们对爱人、亲人、友人最缠绵最真挚的不了情。这些深情浓浓的汇成了中秋节圆圆的明月,汇成了人们心中深挚的期盼:让天宫月娥免去凡间灾难,送去我们对亲人朋友最真诚的祝福,愿我们的海外游子、台湾同胞早日回归祖国怀抱!

中国人是浪漫的,中秋节是个诗情画意的节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当我们吟诵这耳熟能详的诗句时我们脑海中是多么浪漫的画面,我们心中洋溢着多么神圣的情感,我们为古老的中华民族而自豪,为我们崇高不朽的中华文化而骄傲!

中国人是富有想象力的,中秋节更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月球,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是人类未来希望的 “第洲”,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国人的想象就已经超出了地球的引力,在月色清朗,灯火阑珊的中秋,明月寄托的,是中国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想象与神往,寄托的是中国人富有创造性的飞天梦想。如今,飞天已不再是梦想,2021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壮美升空。 火箭腾空的那一刻,西沉的夕阳和火箭喷出的烈焰在天幕上组成了一幅奇妙的画卷。从此,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进了一个新的里程,中华民族的振兴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兴旺和平的时代里,在这个祥和美好的节日来临之际,我更想对大家说:请珍惜家人和师长对我们的爱,珍惜我们的同学情,珍惜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吧!让我们为亲人更加幸福,祖国更加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吧!

最后,祝我们的亲人、友人健康平安,祝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合家欢乐,幸福美满!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中秋佳节国旗下讲话稿精选(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话明月?迎中秋》。

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节即将来到了!今年的9月19日,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它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吗?

“中秋”一词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现,而中秋节的盛行开始于宋朝。为什么叫“中秋” 呢?因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还有许多称呼:“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中秋节原来是丰收的节日。过去,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总要大事庆祝一番,庆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丰收的喜悦。中秋时节云稀雾淡,月光皎洁,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此外,中秋节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这些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虽然中秋佳节是团圆的日子,但还有好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与家人朋友相聚,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种种情思寄托在明月中,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现在,我就想考考大家,看看大家知道多少。我说前半句,你们来接后半句,好吗?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看来大家的学识还真丰富!最后,我衷心地祝愿我们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中秋快乐,一切圆满!

中秋佳节国旗下讲话稿精选(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奔波的人们已很难使自己停下来,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之时,一轮皓月高挂天空,传统佳节的温馨便俘虏了忙碌着的人们的心灵。我们互相传递的礼物,不止是礼物,还是问候,是祝福,是浓浓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中秋,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面对国旗,面对辛勤的老师,我们想说:是师院附中把我们汇集到成才的摇篮,让我们在这个摇篮中互相团结,努力拼搏。

第4篇

一、由此及彼,增加阅读的宽度

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我们不妨让学生喜欢这个人,由此及彼,再喜欢他的诗。《李清照》篇目不长,六年级的学生三五天即可读完,读了这本书,既可以对李清照的人生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理解她的古诗词打下厚实的基础,又可以从阅读其生平事迹方面吸取文化营养,丰盈人生底色,可谓一举多得。以此类推,在学习其他古诗词时有计划地安排阅读作者传记。走进作者,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诗词,领会意境。

二、由表及里,品味古诗词意象

b古读古诗词是一种直觉艺术,创作初就是供人吟唱的。通过诵读课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更何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反对机械地读,有口无心地读,通过声音表情达意,分享作者的喜怒哀乐。

叩击词眼。文有文眼,词有词眼。《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中“醉”是词眼,既表明词人看到的景色怡人,心情愉快,边赏边饮,边饮边赏,不知不觉而醉。又因“醉”而“误”惊起鸥鹭。反复诵读,勾勒出画面:傍晚河面一女子划船,微醉的神色,盛开的荷花,飞起的水鸟,定格在作者和读者的心中。叩击词眼,能让我们一锤定音,从而事半功倍。

呈现画面。课本上根据《如梦令》的已经配上了一幅经典的画面,让人遐想联翩,但毕竟只有一幅画面,我们刻根据词意丰富和勾勒画面,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自己读词后新的意境。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媒体搜索别人理解的创作画面,通过别人呈现的画面和自己想象的对照相映,加深对词的意境的把握。

三、由点到面,拓展诗教的广度

李清照的《如梦令》教学实践,取得超出预料的教学效果。在那段时间,学生阅读了《李清照》这本书后,谈的全是李清照。谈她的人,她的事,她的古诗词,津津乐道于她的种种轶闻趣事,阅读兴趣大增。李清照写的词有的学生一口气能背七八首,说起词境、典故也如数家珍。如法炮制,让学生阅读苏轼传记,领略这位千古一遇的天才人生。让学生重温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并精选苏轼的另一首经典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词虽然表达的是相近的主题,一首思念兄弟,一首思念亡妻,但风格迥异:一个豪放,一个婉约;一个积极向上,豁达开朗,一个痴情如水,哀婉感人。拓展阅读苏轼的传记,拉近与这位才子丰富细腻的情感。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认识了能呼吸、有温度、多姿多彩的苏轼,我们的人生因为这样的学习而显得饱满。

这样的阅读形式还可以拓展到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柳宗元的《江雪》、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同样写钓鱼,但作者的情怀不一样,表现的意境不同,展示的画面有别。

四、由“受”到“授”,提高学习诗教能力

(一)激发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确立自己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都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从学生好奇处入手精心设计导入课题,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静夜思》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圆的月亮,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古代诗人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静夜思》这首诗又会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

(二)培养能力

第5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确立自己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都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渴望着,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入课题,能使学生觉得教师讲课“有味”,古诗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课前激趣很重要。在学习《静夜思》时,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圆的月亮,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静夜思》这首诗又会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

二、重视“背景”,体会诗境

任何一首古诗,都有极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

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三、直面经典,感悟意境

1、巧用媒体,融进意境

诗歌教学的归宿在意境,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这种心灵交汇的复合体现情境在诗歌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我们要在学生朗读成诵,充分理解诗词意思,准确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词内容,准备好相应的教具、材料,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比较直接贴切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意境当中,闭目吟诵,感悟意境。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意境感悟,我们可以先播放一段介绍庐山风光的资料片,重点选取庐山瀑布的镜头,声、景、色交融,反复播放,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印象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轻声吟诵,同时播放录有飞流悬瀑似节律的音乐,全诗的意境豁然明朗。

2、驱遣想象,领会意境

古诗教学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例如《夜宿山寺》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那个“绿”字意境全出,老师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的深邃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所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3、诗画结合,巧悟意境

诗人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抽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多呈现直观思维的内容可加深理解。一幅与学习的诗歌紧密相关的图画,学生不仅可以被画中的景物所吸引,加深古诗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由画出发,进入意境,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绝句》一首诗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了一幅《春意图》,画中有黄鹂、白鹭、远山、白雪、茅屋、小舟等等物象。古色古香的画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让学生边读古诗边欣赏图画的时候,我又着重让学生“按图索物”,然后再进一步想一想图上还有什么没有画的,你觉得应该怎样画更为恰当。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不仅很快把诗的内容学习会了,而且阐述了许多见解,互动中进入意境,又感悟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欢之情。

四、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诵读有两层含义:即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体味不到的,要突出“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要以“读”为本,应体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这样一个渐进的朗读层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比如配乐朗读、配画朗读、创设情景朗读等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文。在古诗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

这样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喜爱上古诗,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五、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例如,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第6篇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云汉:银河。

名家赏析

诗文赏析一

《月下独酌》一共四首,这是第一首,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抒写他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虽然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但也是和当时现实有关的。

李白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唐王朝已开始腐化,是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他们纠合党人,排挤异己。李白既“非廊庙器”,又是性格傲慢,当然必为他们所不容。因而在政治上始终不得志,从而对现实不满。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无力改变现实,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恼。本诗通过对月独酌,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

这首诗虽然以饮酒赏月为题材,但作者是通过这些题材来抒发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的。它和那些帮闲文人所写的风花雪月的诗作有根本的不同,在那狂歌醉饮后面隐藏着“愁多酒更少,酒倾愁不来”的忧郁、愤懑的情绪,这情绪多少体现着李白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诗文赏析二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诗文赏析三

我歌唱时月亮徘徊,我起舞时影子零乱。清醒之时一起欢聚,酒醉以后各自分散。此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当然,这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动写静,以热闹写孤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全集》。

关于月的意象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成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介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

(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 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2)怀古、亡国之作中的“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但常常是物是人非,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如今的人事情怀却已大异于当时了。面对依旧高悬于天的明月,此刻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那难以预料的世迁,只有明月才能作证,正如张若虚在其《春江花月夜》中所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唐宋词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余味无穷。在这类表达爱情的词作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这类词中,“月”的意象变得美丽而朦胧,色调也较明朗,不再给人以忧伤的感觉,而且往往与“花”相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贺铸《西江月》,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男女欢会时在花光月影环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绵绵的情态,给人以温馨旖旎的印象。而“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由此可见,月与花的意象组合是男女爱情的象征。

(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以月写相思,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胭,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代不乏人。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戍边的征人来说,泪却是常流的,有谁能抵御那久别家乡亲人的孤独之苦呢?

另外,再如:温庭筠的《菩萨蛮》:“花落月明残,锦袅知晓寒。”这里所举的例子中的月大多是“残月”、“斜月”的意象,这主要是想表现思妇们由于丝丝哀愁,缕缕离恨而整夜难眠,展转反侧,直到天明。真是独处深闺,幽梦难寻,灯尽梦回,更觉寂寞难堪。这种以象表意,以景结情的“残月”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四)“我寄愁心与明月” 。

我国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那个时代,在森严的等级制和严格的家长制束缚中,连男子都要遵守许多封建礼法,就更不必说青春年少的女子,她们被绑缚在严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规范之中,几乎被剥夺了最起码的人生自由,她们无权随意走出闺阁抛头露面,无权自主爱情婚姻,从肉体到精神上都遭受着严重的摧残。然而,她们毕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少女,对自由美好幸福的爱情婚姻的追求正是她们这个年龄的特征。可是她们隐密的“闺情”又能向谁倾诉?只有那轮天边的明月才是知音,才是她们痴痴倾吐情愫的对象。正如韦庄在《女冠子》中写道:“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把明月引为知己,这倒更显出了人间的孤独,“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在这一类表达少女“闺情”的词中,“月”是作为一个虚实结合的意象出现的,此时常常和“梦”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觉来知是梦,无胜悲”的情感,说明少女们把月作为她们倾诉对象的空虚缥缈,迷茫惆怅。这样便能达到虚实相间,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

(五)“庐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唐诗宋词中写女子伤春惜别之情时,常常用“月”来比喻象征这些纯结、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如晏殊的《烷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让人可以想象出这位姑娘的美艳。

(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以上的五大类中,显而易见“月”都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的,有喜有悲,有着丰富的情感内蕴。但有时,月亮似乎又不那么多情,欧阳修在他的《玉楼春》中不是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吗?细细体味一下,其实不然,应该说此处的“月”的意象内涵更加深刻丰富。如果从情感上说,此处的否定正是对前面所分析的五大意象内涵的肯定,因为正是那些“有情之月”才使得欧阳修有了独创新境的“无情之月”。他认为李后主之《虞美人》词中的天边明月与楼外东风,固原属无情,何干人事?只不过就是有情之人观之,则明月东风皆成为引人伤心断肠之媒介了。事实上,他是从情感上转入了一种理念上的反省与思考,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是对离别无常之悲慨陷入极深之后发出的对人生乃至整个世事沧桑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叹与。

第7篇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这象征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中秋节专题演讲稿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中秋节专题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仰望中秋月》。

从张久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最为钟爱的景色。

茫茫苍穹,圆圆满月,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一起欣赏明月、品尝月饼、吟诵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最美的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说不完的话,徐不尽的情;中秋最美是思念,那一轮圆月仿佛明亮的眸子,荡漾着深深地情意,传递着美好的祝福;中秋更美式感恩,感谢在中秋佳节里仍然驻守边疆的刚强战士,感谢无时无刻不在守护百姓安康的人民警察……

仰望中秋月,浓浓感恩情。让我们将中秋佳节的祝福送给每一个华夏儿女,将对祖国母亲的浓烈情怀深深地根植在心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21中秋节专题演讲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了,今日,我们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中秋情思。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而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圆,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赏月,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许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以月饼作为礼物,亲友间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家家赏月欢宴,呈现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团圆节哦,也让我们更加深切盼望海峡两岸同胞们早日团圆,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随着中秋节的即将来临,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__周年国庆节,也接踵而来,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我们欢庆这双节之时,我们也应该在学业上来个双赢,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2021中秋节专题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奔波的人们已很难使自己停下来,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之时,一轮皓月高挂天空,传统佳节的温馨便俘虏了忙碌着的人们的心灵。我们互相传递的礼物,不止是礼物,还是问候,是祝福,是浓浓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中秋,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面对国旗,面对辛勤的老师,我们想说:是师院附中把我们汇集到成才的摇篮,让我们在这个摇篮中互相团结,努力拼搏。

最后,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祝全校师生合家幸福,中秋快乐!

2021中秋节专题演讲稿4亲爱的员工朋友及家人:

你们好!

中秋将至,合家团圆,值此佳节之际,我首先代表___公司全体员工,向你和家人致以节日的祝福:祝佳节愉快,阖家幸福!

___正式运营已三年有余,三年时光荏苒,三年里,___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也一步一个脚印,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的业务在稳步攀升,从37米到40米,我们的新项目也将启动正式生产,面对这们生机盎然的发展态势,相信___每个员工的心里都有无限的欣喜,共同憧憬着___美好的未来。

___的成长离不开你的付出,在___过去的一千多个日子里,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里都有你的汗水,你的辛劳、你的努力、你的成绩,在与___共同走过的日子是,相信你肯定会有很多难忘的记忆,在此,我代表___全体管理层对你对公司曾经的付出、全部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面对着我们亲手塑造的一个个叶片,我们一直很自豪,因为我们倡导的是环保和节能,我们从事的是绿色的事业,绿色能源的发展乃人类进步大势所趋,必将有无限广阔前景。在此趋势之下,我们有了过去三年累积的坚实基础,有了我们更加全力以赴的努力,相信我们的公司也必将借势腾飞,日新月异,前程光明!我们的二期项目即将启动,我们的市场在逐步扩展,让我们投入更多的热情,以加倍的努力齐心协力,携手并进,相信我们___必将有辉煌的明天。

我们的公司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400来名员工相处得就像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你的家人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无论何时何地,请相信,我们这个大家庭将是你坚实的后盾,我们视你为亲人,我们将欣喜于你在___的每一次成长、每一个进步!让我们以亲人般的关爱共同携手,把我们的大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

最后,愿佳节的圆月送去我诚挚的祝福:

祝阖家团圆,幸福美满,万事顺意,平安康泰!

2021中秋节专题演讲稿5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晚上好!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沐着徐徐清风,披着溶溶月色,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喜迎中秋佳节,同享节日团圆之乐。

中秋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家和业旺,人聚厂兴。前年的中秋吃着苏州阳澄湖大闸蟹渡过,月美蟹鲜,遗憾的是形单影只;去年的中秋,人在光芒,可喜的是两个人;今年的中秋依然在光芒,更可喜的是现在是三个人。光芒为我们提供了好的发展平台,在这里我感受到光芒温馨家园的浓浓之情,也让我心中充满了对光芒的万分感激。

去年中秋,大学生协会成立,到今天已经快一年了。一转眼,加入光芒也有一年多了,一年里,感受到光芒对大学生的重视。去年开始,待遇上也比以前有所提高。此外,公司每个周末的员工培训,即便是针对中层干部的培训,公司也总会给我们大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为的是让我们学习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一年来,对于自己来说,工作从不熟悉到熟悉。在编制好月度采购计划和外贸计划的同时,也会出去采购一些配件,慢慢在锻炼中逐步成长。工作量虽不算大,但那却是一份责任,一份承载了年轻蓬勃生命的责任。工作说简单也简单,但也有过失误,外贸计划比较复杂,稍不留心就会出错,好在最后时刻,领导来“力挽狂澜”。工作压力也大,编制好的外贸订单计划我都要重复几遍的检查,生怕哪里少了标贴或是纸箱下的不足,从接单那刻起到外贸发走,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有时,做梦都是关于外贸订单的。往往一切都很顺利,却又会有不期而至的问题出现。为了避免少出错误甚至不出差错,责任心驱使自己要细心细心再细心。

采购工作就是这样,很能锻炼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观念。在这一年多时间,我对光芒有了更深的了解,自己也成长不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自身能力的锻炼。

第8篇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思索; 对策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综合性学习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既定的模式可模仿,这给老师上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开展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肤浅认识。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搞好综合性学习存在的困难

《课标》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并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实践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然而,在真正的课改实践中,农村中学地处偏僻的小镇或乡村,受到各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老师感到无从下手,原本属于语文课改的亮点却无法点燃学生热爱和学习语文的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1.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识模糊,甚至出现了“老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的局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学习的内容片面强调书本;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学习能力割裂失衡,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相悖离。虽说课改给农村中学的传统语文课堂带来了很大改观,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学思路仍未跳出传统,依然运用原来的方法指导综合性学习,导致了教学难度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下降。

2.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农村中学,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确实存在着种种困难。如:所处环境经济文化落后,图书匮乏、网络不畅,教学资源缺乏;而且,教师对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风俗人情、传统文化、流行时尚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开发与利用。

3.学生行为习惯较差,水平参差不齐。在农村,学生不但经常会受到“读书无用”论等不健康思想的侵扰,而且还会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青年的不良习惯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老师布置的口头和书面作业不能认真地去完成,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二、实施好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手段

我在教学中,我们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兴趣,把握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一些现有的学习资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他们的方法,终究会让综合性学习这门课程大放异彩。

1.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兴趣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关键,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开始以民主的方式就开展什么活动、开展方法征求学生的意见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作用。例如,在开展《探索月球奥秘》活动时,课前我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进行一个有关月亮的诗词朗诵比赛,有的说举行月球奥秘常识抢答赛,有的说举行与月亮有关的歌曲汇演,最后综合多数人的建议把全班分成四组,分别是“说月亮故事组”、“唱月亮歌曲组”、“诵月亮诗词组”、“道月亮知识组”来开展活动。由于大多数学生看到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学习方式来开展活动,所以他们都能兴致勃勃的参与活动之中, 对“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什么仍喜欢月亮文化”这一问题,学生的讨论很激烈,发言也很积极:有的说,月亮很皎洁,很美,人们都很喜欢;有的说《嫦娥奔月》的嫦娥很动人,人们都喜欢嫦娥,也就喜欢她的故事;有的说,月亮圆,代表团圆,我们都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所以也就喜欢带给我们希望的月亮文化……虽然学生的发言不是很全面和成熟,但还是表现出他们对这一次活动有较浓的兴趣。

2.善于把握实践的机会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善于把握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既获得切实的感性知识,又可以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把抽象的、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客观的理解,所以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要“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学习课题时,因为它有三项活动可供选择,分别是“风流人物谁与争锋”、“丰功伟绩到处传扬”、“豪情满怀吟诵华章”,从三项活动看,都偏重于让学生从历史资料古文典藉中去寻找“千古风流人物”,通常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历史教材、历史故事中去寻找,到图书馆去检索,或是上网输入相关的关键词诸如“历史英雄或英雄故事”等进行搜索,可能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学生就能完成,而且也能达到“了解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建立功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的效果。其实就目前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说,可能有的学生不查任何资料也能完成这项工作,但其实际意义不是很好或者可以说学生的热情不是很大,因此我决定另辟蹊径,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出发,把调查对象略加修改,让学生亲自去实践,调查、打听我们本地的“风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诗文”,并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搜集。一是根据地名特点去寻访、探究;二是到地方文化档案馆去查找;三是采访地方文化专家或老人,打听有关传说或记载。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结果取得了许多令人感到意外的收获。比如有学生抄下了地方碑刻的名人诗句,丙洲籍同学的调查让全班同学更深入地了解了民族英雄――陈化成,这一实践、调查提高了他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热情。

3.对现有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眼力,培养学生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所以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而农村中学有着农村特有的优势:优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富有浓郁气息的地方色彩,丰富多彩的乡土教材,学生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例如:在进行《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性活动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走进乡野,融入自然、关注自然、感悟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

三、教师自身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所以应多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但是这不并等于教师什么也不用管了,放任学生自由,恰恰相反,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候,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综合性学习需要师生双方互相合作,互相对话与交流,这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协调组织好学生活动,使学生明确任务,有计划、有序地展开活动。另外,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除了给予有效指导外,还应该多一些鼓励,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哪怕他们在活动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点点进步和收获,都应充分肯定。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这既是困难也是机遇,我们只要能激活学生这个关键性的资源,激发他们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定会走出“寒冷的冬天”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第9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课外拓展 尝试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也不能局限于课堂。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教材要开放,教学方法要开放,课堂教学也要开放,要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立足课本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把课本知识有意识向课外拓展,以此来打破语文教学课内和课外的界限。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索,在探索中,去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想象力,以此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本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摸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引导质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要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教学时要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我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课后我留给学生这样两个问题:愚公真的不愚吗?他的愚有哪些表现?这两个问题很显然超出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要求,给学生却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有力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为学生的课外探索指出了方向。

第二天课堂上同学们将思考的结果拿出来进行讨论,有的说愚公的做法不切现实,若无外力帮助,他绝无实现可能;有的说愚公是个顽固派,一意孤行,不听劝言;有的说愚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犯了决策上的错误,他应选择打洞或搬家;还有的说愚公移山是自私自利的行为, 因为他这样做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争相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有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站起来问:“既然愚公这么愚,那么愚公精神我们怎么理解?”于是一堂课堂辩论会就此拉开序幕……

立足课本,跳出课堂,通过质疑把学生思维引向课外,然后再把学生思考的成果带到课堂共同分享。这一放一收就把课堂内外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向课外要知识的情趣,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情节延伸,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加以适当延伸来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课内课外、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想象,阅尽知识美景,增长见识信息。

在《丑小鸭》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后会做些什么?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有的说它采取了报复行为,不再理睬它的同伴;有的说它原谅了它的同伴并和它们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有的说丑小鸭遇到了与自己有同样经历的丑小鸡,丑小鸭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它,帮助丑小鸡鼓起了勇气顽强的生活下去……。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合情合理的推想,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赏析《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想象“街市”上陈列了哪些物品、你打算购买哪些、送给谁……。同学们听说要到天堂购物,个个喜气洋洋,异常兴奋,他们的想象力很快被充分调动起来。有的说要坐飞机去,有的说要坐宇宙飞船去,还有的说要安上一对神翅自由自在地飞上去。有的要买机器人送给妈妈,有的要买手提电脑送给老师,有的要买几粒长生不老丸送给自己最亲密的人……。学生的想象力驰骋千里,自由挥洒,愉悦中学生即锻炼了口才,又获取了知识。

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欢乐,充满笑声。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联想中,获得个性发展,养成创造性的思维习惯。

三.学科渗透,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语文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本学科,完全可以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有机结合,通过交叉学习,共同获得进步。

在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课后我给学生设置了两个问题:咸度高真的浮力大吗?咸度为多少时人才会上浮?这两个问题用语文知识是很难解决的,我们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引导帮助学生去解决。课外可以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请教物理老师,甚至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性实验。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努力地去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要有意识地为培养学生的科普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活动天地。

在学习《赵州桥》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数据求出赵州桥的弧形半径是多少,圆心在什么位置,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对中国造桥技术发表自己的感想。这种做法加强了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把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课外探索中,既训练了学生计算能力,又为学生深刻全面认识赵州桥提供了科学依据,真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在课外学习的广阔空间里获得了知识,获得了快乐,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得提高。

四.类比点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的学生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进行类比点拨,指导学生收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加深教材的理解。

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闲适心情。我抓住“何夜无月”中“月”这一关键词,要求学生课外通过查资料,上网等手段收集与描写月亮有关的诗词、文章,并体会作者通过月亮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没想到,第二天同学们给我送来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文章、歌曲……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借月思乡经典诗句,有张若虚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春江花月夜》,还有的送来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的甚至唱起了《十五的月亮》……提供的材料实在太丰富了,大大的超过了我的想象。这些提供的材料与本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把教材内容和学生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对比、讨论、印证,再进一步组织教学。同学们用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新课的学习,兴趣特别得高。没想到课堂教学材料都在学生手里,学生那里有无尽的宝藏,需要我们去发现,需要我们去发掘。向学生要材料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它是课外拓展的又一重要方法。